语言学家

2024-10-11

语言学家(精选8篇)

语言学家 篇1

语言学家的模样

语言学家的模样

中国传媒大学 崔 乐

豆瓣网上有这样一项有趣的调查:如果有人跟你说“我是一名语言学家”,你会有什么反应呢?在网友形形色色的回答中,有的对“语言学家”的印象是穷经皓首的“老学究”,对“茴”字的四种写法如数家珍的孔乙己是他们的形象代言人:有的想当然地认为语言学家必定精于多种语言,能够在不同语言之间灵活转换,游刃有余;有的认为语言学家定能将语言玩弄于股掌之间,口吐莲花,字字珠玑:有的想象语言学家可以以调查研究之名在世界各地探险旅行,甚至与外星人对话,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的则正好相反,认为语言学艰深晦涩,语言学家想必是一群甘坐冷板凳的人。

之所以对“语言学家”有如此参差不齐的印象,除了因为缺乏足够的了解之外,恐怕还与语言学学科本身分支与流派的错综复杂有关。文字学家、语言类型学家、社会语言学家、语言人类学家……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决定了他们很难以相同的面目示人。退一步讲,即便是在某一特定领域,语言学家内部立场的分野也会使外界对其产生不同印象。譬如,对于网络世界新兴的语言现象,有的学者盛赞中文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有的学者则忧心忡忡地感慨中文正在面临危机。然而,不管是赞是弹,网民们可没那么容易受其左右,依旧在语言的游戏中乐此不疲。

知名时评人熊培云在《“火星文”入侵?》(《东方早报》8月8日)中写道:“面对‘火星文入侵’,有不少网民站出来呼吁‘封杀火星文’,提议发动一场针对‘火星文’的‘围剿’。与此同时,语言学专家也擂鼓助威:‘火星文’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与规范性。然而,情况真的那么紧急吗?”在熊培云眼中,这群“语言学专家”显然是故步自封的“冬烘先生”。然而,这真的是主流语言学界对火星文的看法吗?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火星文”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指出:“不必把火星文视为影响汉语纯洁性、伤害博大精深汉文化的因素,而可以用一种宽松的心态对待火星文的`存在,坐观潮起潮落,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可见,语言学家也未必如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不合时宜。

人们对“语言学家”的印象,其实反映了并取决于人们对“语言学”的印象。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外界对一个学科的印象呢?两个因素至关重要,其一是学科自身的发展演变。其二是学科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语言学究竟是做什么的?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网站上的一个小测试也许可以给出答案――

“语言学专业适合我吗?”如果下列任何一项符合你,那么语言学专业就一定适合你!

1.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语言。2.我喜欢旅行和学习更多其他的文化。 3.有些语言濒临灭绝,我想拯救濒危语言。 4.我想知道是否真的像谚语说的那样:婴儿习得语言像海绵吸水那么容易。 (语文论文 )5.我想帮机器人学会交谈。 6.人们常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我想探索是否动物也有语言系统。 7.我看见人们通过手语相互沟通,那也算语言吗?

上面列举的条目大略反映了现代语言学主要的研究旨趣。将这些条目与豆瓣网上的网友回复相比较。二者几乎没有交集,可见外界对语言学的理解偏差何其之大。语言学源远流长,经历了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发展阶段。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石锋认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已经使语言学从“卡片之学”步入到“数据之学”。(《语言学:从卡片之学到数据之学》,《中国社会科学报》7月27日)语言学家的面目不仅保留了挥洒自如、敏感细腻的一面,更显出严谨求实、法度森严的一面:既散发着感性的温柔,又闪烁着理性的寒光。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语言学家的态度同样喜怨纠结、爱恨交织。在一些人看来,语言学家是福尔摩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谈吐暴露出的细枝末节推测说话人的身世来历,可以像破解密码一样读懂年代悠远的碑铭石刻;在一些人看来,语言学家翻云覆雨,可以一夜之间颁布一种文字改革方案,又一夜之间将其废除;在一些人看来,语言学家尸位素餐,一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总是严重滞后于大众语言生活的实际,他们常常是陈旧标准被修订之前最后的坚固堡垒;在一些人看来,语言学家是多管闲事的,他们动辄以“不规范”为由对别人的说话方式指手画脚,好像唯此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却又常常被证明无能为力、自取其辱……

过去三十年来,语言教学、语言规划、语言信息处理等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兴起使这门古老学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人们开始对语言学在现代社会的功用刮目相看――原来语言学并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玩意,原来研究语言并不只是咬文嚼字那么简单,原来语言学家还是有点儿用的!浙江大学刘海涛教授曾在《应用语言学重在应用》一文中回忆,曾经有一位出租车司机不解地问他大学为什么要教语言学,他一时陷入窘境,“最后是语言信息处理救了我的驾”。刘教授是国际知名的计量语言学家,他利用复杂网络等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汉语与其他人类语言,让中国学者撰写的语言学论文不仅发表在各类国际级的语言学刊物,也现身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刊之上。就是这位学者,在回答本文开头那个关于“语言学家”的问题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研究语言的科学家”。

语言学家 篇2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1. 画面铺垫, 激情促学

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先进工具。现代媒体能创设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 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培养学生听、说、读的技能, 提高他们观察、想象及赏析词句的能力。例教学《小露珠》第一节时, 我用电脑演示露珠的出现过程, 因为小露珠的出现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见到小露珠, 但不易见其渐渐出现的过程。学文至此, 学生迫切希望亲眼目睹一下小露珠出现的过程。于是, 我利用这个现代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 通过电脑演示将视觉效果 (小露珠的出现过程) 与听觉效果 (小蟋蟀的叫声) 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在此刻被化解了, 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为其形式之新颖, 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 从而产生了乐学情绪, 积极投入到文章的赏析中去。

2. 音乐渲染, 读中自悟

一首《摇篮曲》能使你回到儿时妈妈的怀抱;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会让你热血沸腾, 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同样《春天的故事》会使你眼前出现邓小平主席正领着全国人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前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要借助音乐的独特魅力为我们语文教学服务。如《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如果仅凭教师苍白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饱含深情的语言, 领略阿炳非凡的艺术才华, 体会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 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用电脑出示了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的塑像, 并播放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二泉映月》, 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 《二泉映月》使同学们一步步地走近阿炳, 你听, 那琴声委婉连绵, 像痛苦的叹息, 又像深情的赞美;随着旋律的升腾跌荡宕, 乐曲进入高潮, 由悲愤而怒号, 由怒号而憧憬。从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中, 学生们感受到阿炳那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经历坎坷, 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 世道却暗, 泉水虽甜, 人世却苦, 水面虽平, 人间不平;他在拼命抗争, 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听着这如歌如泣的美妙音乐, 学生们不禁泪花闪烁, 捧起课本开始细细品读。没有讲解, 没有问答, 你能说学生没有感悟课文中的语言吗?你能说学生的情感没有泛起涟漪吗?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回忆——积累语言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积沙成塔,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达到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如果仅用一个硬邦邦的“背”字, 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积累语言了吗?事实显示:不能。机械的记忆费时大, 收效小, 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 我凭借现代教学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 精心组织教学, 努力使学生学得好, 记得牢, 用得上。例如《三亚落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为使学生轻松积累, 记忆深刻,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 我先让学生用“”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美美地饱读, 然后电脑出示与文中景色相似的镜头进行定格, 并相机询问:“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词语?”镜头不断改变, 于是“玉屑银末”“赤朱丹彤”等优美词语, 学生立刻变书本的为己有。于是我趁热打铁, 鼓动学生打开笔记本摘录好词, 加深印象。由易到难, 由词到句, 甚至到段, 再引发欲望, 打开思维, “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好句?”依旧是原来的镜头, 要求不同, 学生的收益也不同。此时有了重点词的铺垫, 文中佳句从学生的口中顺利地涌出, 没有一个“背”字, 学生轻松快乐地积累了语言。

阅读课如果仅着眼于课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然在课堂中穿插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片段或知识来丰富学生语言, 但传统教学受时空限制, 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了现代教育媒体, 事情就好办多了。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 作者的描写令人神往, 波光粼粼的多瑙河, 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著名的国家歌剧院, 这一切的一切, 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学习, 学生会显得意犹未尽。于是, 我布置学生跑图书馆, 上网浏览,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查询一切有价值的资料。于是, 河水清澈、景色秀美的蓝色多瑙河呈现于学生们的面前了;各大著名音乐家的资料罗列于教室墙壁上了;国家歌剧院就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就连宋祖英在国家歌剧院所开音乐会的情景也被学生制成录像搬到了课堂上, 再配上幽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就这样, 音乐之都维也纳由静变动, 由虚为实, 学生们一边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画面, 一边用文中语言为其作讲解, 积累语言, 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如果长期积累, 我相信学生记忆仓库里的词句肯定会丰富多彩, 层出不穷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时空——运用语言

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的目的, 然而, 运用语言大都需要气氛、场景。现代教育技术以视听同步化, 图像动态化, 再现生活、景物、事件等优点, 克服了传统教学“四面楚歌”的现象, 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而打开话匣子。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 “语淡而味不薄”, 一个普通的农庄, 一次鸡黎饭的普通款待, 但在这朴实平淡的描写中, 蕴藏着浓厚的情味。如何引导学生从“淡语中”尝到“不薄之味”呢?首先, 我先让学生理解诗句, 再加以丰富的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绘制成美丽的风景画, 接着再根据诗句“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展开合理的想象, 诗人与友人“把酒话桑麻”时会怎么做, 怎么说呢?然后再找一个学习伙伴一起表演。于是课堂沸腾了, 学生们争着展示自己所绘之杰作, 抢着与伙伴一露自己能说之口才。最后, 我请出小组代表来到实物投影前, 让学生的精彩之作展现于每位学生面前, 让学生与学生“把酒话桑麻”。农村的恬静、简朴, 友人间的饮酒闲谈, 无拘无束, 在借助实物投影的同时, 被学生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课堂, 学生哪来的学习负担, 此样的课堂, 学生哪能没有学习兴趣呢?

访语言学家王力教授 篇3

王力教授是怎样保持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为祖国的语文科学作贡献的呢?最近我们来到北京大学燕南园,访问了他。

眼前的王力教授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头发还有不少黑的,看上去身子骨很硬实哩。

说到身体好,他告诉我们的却是少年时代身体一直不好。十岁那年闹了一场大病,险些儿丧生。后来一病再病。有个亲戚给他算了一卦,说十八岁的关口过不去啦。“天知道!”他说,“我不光闯出了十八岁的关口,八十的大关也闯过了啊!”

他现在不咳不喘,心脏正常,血压130/80。医生说,这样的年龄,身体还这么好,是少有的,王力教授真是养生有方啊!

“喜爱看书做学问,也喜欢玩”

我们请王力教授介绍锻炼身体的经验,他笑了笑说,这可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从小就最怕上体育课,经常逃课。我不会打球、做操,至今也不会打什么拳。”的确,你想让王力教授有意识地去作某项锻炼,那真是难上加难。他的老伴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当甩手疗法时兴的时候,家里人也劝他练几下。于是他工作累了,就在书架前甩起手来,谁知甩了没几下,忽地想起一本什么书来,就情不自禁地从书架上抽出、看上了。

王力教授读书入了迷,但也不是不运动。只是运动的方式不同罢了。他是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的。他说:“我喜欢看书作学问,也喜欢游山玩水。”他在清华大学时才二十六、七岁,友人给他写小传,就说他可以一连一两个月专门读书,也可以一两个月痛快地玩。文化大革命前,星期天他都不在家坐着,总要溜溜街或者逛逛公园。近些年每年都多次去香山、白塔寺游玩。

一九七八年夏天,女婿来北京,老人家兴致勃勃地同他一起去登长城。爬到半路上,碰到一位秘鲁农学家。他问王老:“您多大年纪啊?”“七十八啦!……你多大了?”“六十二啦!”王老微笑着说:“对我来说你还是青年喽?”那位专家先往上攀登了,接着王力教授也登了上去。他们在长城的最高处又见面了。那位专家用英语对王老说:“祝贺您”,还并肩照了相。一位妇女端详着王老,不由得脱口而出:“我看您老能活一百岁!”接着又改口说:“不,不,您能活一百二!”提起这件往事,王力教授同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王力教授说,“我觉得自己还不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去人民大会堂开会,进门台阶很多,有人要搀扶我,可是我看见前边一位老政协委员比我走得还快,那我就不甘心了。”说着,他得意地笑了。古人云:“养生之道,常欲小劳。”王力教授现在经常到城里开会,从来不用人搀扶,不用人陪伴。有时在旅馆住上十几天,他走来走去,不用人特殊照顾。对于老人,要说锻炼,这不也是锻炼活动吗?

“想不开的话,有十个王力也死了”

中医说:“暴怒伤肝,思虑伤脾。”人的情绪同健康的关系可密切哩。在这方面,王力教授是深有体会的,他心胸豁达,遇事不怒,使他的身体获益非浅。

他虽然做不到《十叟长寿歌》所说的那样“坦坦无忧虑,”但是他说:“人家忧虑十分,我忧虑五分。要不就活不到今天了。”“想不开的话有十个王力也死了。”

十年浩劫期间,王力教授第一批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清理阶级队伍”时又加上了“特”、“反”两顶帽子。那期间,肉体上被折磨,精神上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每顿饭一个玉米面窝窝头,一碗白菜汤。对于他这样一个有名望的老人,这是多么残酷的打击啊!然而,王力教授坦然地对待严酷的现实,乐观地经受住了一生中最大的打击,活下来了。

王力教授说:“那时也苦恼过,但从来没有往悲惨结局想——从来没有想过上吊,吃安眠药。”“我想我们国家总有一天会好的,不会永远倒霉。”谈到这里,他严肃的脸上闪现出笑容。是呵,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的性格,使他度过了那阴霾密布的艰难岁月。

“你说我有那些罪行,我不承认。什么叫特务?我在哪个特务头子领导下?”“说我是国民党员,谁是介绍人啦?”王力教授忍不住地笑起来。

在平时,他也是达观快乐的。既不为那些区区小事自寻烦恼,也不为别人的诽谤中伤耿耿于怀。王力教授常常对孩子们说,做人只要行得正走得直,就不要去计较别人如何议论。王力教授这种洒脱超然、专心事业的精神不正是他身体健康的奥妙之一吗?

“起居作息定时,生活要有规律”

提起王力教授的起居饮食来,他的老伴向我们提供了不少情况。王老生活有规律,每天早晨五点多钟醒来听收音机,六点多起床,不睡懒觉。中午总爱躺一会儿,就是睡不着也要养养神。晚上不晚于十一点睡觉。白天,他仍每天到学校上下班,保证八个小时工作。晚上他就不工作了,看会儿电视或者看看读者来信。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本事就是能睡觉,还从来不失眠。

生活有规律,工作效率也就高。不论是接待来访,还是散步,只要回到办公室,王力教授就能立即集中精力于工作。即使有人在旁边拉手风琴、唱歌,他都不在乎。这可真有点过硬功夫。

王力教授饮食兴趣广泛。老伴说,他不挑食,不迷信什么高级营养品,不喜欢喝牛奶、吃鸡蛋。对水果可却有特殊的爱好,一天吃上一斤多是常有的事。如果碰上是桔子,那就不止是一斤了。他不抽烟,不暴饮,但好酒还是要喝上几口的。现在喝蛤蚧酒是每天以一两为限。冷食他是不吃的。这些,对他的健康大概也很有好处吧。

善用语言,慎用语言 - 小学 篇4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呵,你说语言是不是很有温度呢?美好的语言,总是在带给我们欣喜的同时,带给我们温暖,让寂寥瞬间释怀。一声亲切的问候,如微风吹皱心湖,温暖的情愫绕着波心漾着美丽的涟漪;一句诚挚的祝福,如冬日暖阳,带给你明媚与温暖,驱走黑暗与寒冷;一份真情的关爱,如心园中盛开的鲜花,馥郁中感受馨香

语言有什么样的温度呢?有的如暮春的温,像是一句轻轻的问候,而让人感到温馨却已足以;有的如盛夏的热,像是一句有意无意或玩笑或不是的告白,脸红心跳;有的像是金秋的凉,让你冷静,就犹恩师相劝的话;有的像腊月的寒,冷得刺骨,像是恶言恶语,让你不寒而栗。我想,所有人都不希望感受到冬一般的寒冷吧?那么,你想过别人的`感受吗?也许你会想是自己无心的话,有或许你认为自己当时实在是太生气了,脱口而出就是伤人的话,这样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如何呢?你认为下次别人会如何对你呢?此所谓将心比心。

坏的语言,会令闻者心惊胆战。六月心上雪,无花只有寒。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受困在山涧中,被一只熊相救,这只熊供其吃住,临别时又斩其掌为赠。这个人表达了感激之情,,又说道:“你真好,只是你身上的味道太难闻了。”多年后,人与熊重逢,人问熊道:“你的伤好了吗?”熊答人道:“我的伤口早好了,但你多年前说的那句话,我现在心里还觉得痛。”周身伤易愈,内心伤难合。温度宜人的语言可称疗伤的妙药,而温度不当的语言恰如致伤的毒剑。

当然,语言的温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太高的话就容易灼伤人,就好比大夏天的,本来已够热,再来个“送炭”,会烘烤得让人难受,只必定温度过高成了水蒸气了。像是过分的恭维,反而让人感到虚伪。

大班语言活动《不同的语言》 篇5

活动内容:语言(不同的语言)活动目标:

1.体验学习不同语言的乐趣。

2.知道不同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也是不同的。活动准备:

1.“太阳”的中英文字卡片:太阳(中文)、sun(英文)。2.幼儿用书。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幼儿用书,说说每幅图中上下两行的文字有什么不同。2.观察卡片,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字区别。

教师:卡片上有什么?你知道太阳用英文怎么表达吗?

教师小结: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国家有什么不同的表述方式,如:太阳,中文读作“太阳”英文读做“sun”;中文读作“书”,英文读作“book” 3.教师教幼儿读幼儿用书中的文字,感受学习不同语言的乐趣。

关注语言文字彰显语言魅力 篇6

得“意”必先得“言”――关注语言文字彰显语言魅力

 

江苏丹阳市云阳镇正则小学( 212300) 周青

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就是语言文字!

一、沉入“语言”――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完全把准语言训练这条脉,让学生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训练中,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 例如,《槐乡五月》:“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文中的“飘”字,教师就应该带着学生好好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悟出:小姑娘和老年人走路对比,轻盈的身姿才能飘动;“飘”字与文章意境相融,是那么完美和谐;“飘”字和生活关连,有情有义,是美好的风景和快乐的心境的体现。一个“飘”字写出了飘散的花香,飘逸的身姿,飘飞的心情。看来“飘”是有生命,有情义的。

由此可见,涵咏语言,闪现的是文学意蕴的张力!这就是语文课堂关注语言的魅力所在。

二、表达语言―一实现“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两相和”

(一)紧扣语言,与文本对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教学时,我想扣住此句,引导学生去体会文字里面蕴藏的.内涵及情感,感受到谈迁悲痛欲绝的伤心,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奠定感情基调。

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谈迁“思”什么? 首先,“思”眼前:《国榷>现在在何处啊?家徒四壁,我该怎么办?如果重写,我还来得及吗?

其次,“思”过去:20多年的心血啊,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严寒酷暑,生病不适,苦心修改,一切的一切,真是字字滴血啊!

想到这里,谈迁“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请同学们读出谈迁的辛酸,读出谈迁的悲痛,读出谈迁的两行不停流淌的热泪!

解读一个“思”字,学生就走进了谈迁的内心,(语文教学论文 )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深入骨髓的悲痛!

(二)紧扣语言,与师生对话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在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出示:山上有个白骨洞,洞里住着白骨精,她专门残害百姓,而且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师:作者用哪三个词语来写白骨精?

生:残害百姓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师板书)

师读了这三个词语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白骨精在戏弄百姓。

生:我仿佛听见百姓在大喊“救命“的声音。

生3:我仿佛看见白骨精冲进村庄,乱杀乱吃百姓的场景。

师从“善于变化”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白骨精非常狡猾。

生:我知道了白骨精不断变化,以此来迷惑人心。

师:那么“诡计多端”中什么叫“计”

生:“计”就是“计谋”

师:什么叫“诡计”?

生:诡计就是指“狡诈的计谋”。

师:那么“诡计多端”指什么?

生:“诡计多端”指狡诈的计谋非常多。

师:那就是白骨精的……

生:白骨精的本事。

师:那不叫本事,叫本性。

这样,在教学时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去阐释词语,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在自读中感悟,并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挖掘人物的内心。

(三)紧扣语言,与自我对话

语言是美丽的。她有色彩,有声音,有个性,有情感。成功的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咀嚼文字,与自我对话。

例如,《灰椋鸟》一课:“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句中的“呜叫”“倾诉”“呼唤”“应和”等词语都是描写了灰椋鸟的叫声,但是这叫声里藏着什么?蕴含着什么?表现了什么?需要深入对话,才能品味。

我对学生说:“这是一段热闹的场面,鸟儿在倾诉,在呼唤,在应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附近森林里有虫害,大片树叶枯萎,明天我们去那儿收拾那些猖狂的害虫吧!

生2:好啊!一定要记得把徐飞和景祥带上,他们两个可是森林里最能吃的鸟啦!

生3:今天我们发现附近一个林场发生了火灾,存活下来的灰掠鸟真可怜啊!

生。: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卫林场!让林场成为我们大家的乐园!

著名语言学家武占坤先生逝世 篇7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顾问武占坤先生因病于7月1日辞世, 享年85岁。

武占坤先生长期致力于词汇学和熟语学研究, 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为中国汉语词汇学学科的建立和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占坤先生生于1923年, 吉林省农安县人。1953年至1955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生班, 毕业后一直在河北大学工作。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文改会副会长、华北专家艺术家联合会名誉副主席、河北修辞学会会长。

武占坤先生的主要论著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词汇概要》、《谚语》、《词汇》, 另主编《汉字、汉字改革史》、《辞格通论》、《现代汉语》、《汉语熟语大辞典》、《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等。

武占坤先生德高学深, 两袖清风, 一代学者风范。在患病的20年时间里, 以难以想象的毅力致力于学术研究, 笔耕不辍, 用自己留下的大量著作和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学者生命不息、治学不止的可贵品格。

在此, 我们谨向武占坤先生的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语言学家 篇8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它。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近年来,人们渐渐开始重视该问题。英语语言能力涵盖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交流等来展现语言能力,而语言运用就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把握好英语语言学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关系,才能在英语水平方面得到提升。

一、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水平,而是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经过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自身是主要掌控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外界对学生就没有影响。在英语教学方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学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对教师所讲的语法进行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其能熟练的应用英语知识。

英语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词汇、句式结构、阅读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组成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在应用英语知识。虽然英语语言学能力和语言运用有一种相符相成的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语言学能力于语言运用存在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让英语学习发挥最大的价值,就需要通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来运用它。在应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对它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之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二、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的关系

1.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而言,语言运用的过程能够展现语言能力。所以说,语言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范围要比语言能力的范围要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不可分割。英语语言能力作为语言运用的基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语言运用就有了稳固的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英语各个环节知识进行理解,这些知识的理解最终可以在语言运用环节体现。如果缺少这个过程,就难以进行语言运用。因此,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2.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是否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是需要通过语言运用来体现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应用它。而想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对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充分的理解不仅是语言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够保证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因此,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总之,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有很多说法。例如,乔姆斯基认为,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所涵盖的范围不相同。他认为,英语语言能力指的是辨别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材料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语言运用则需要通过这些认识的总和来把具体的知识表达出来。所以说,英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是不相等的。此外,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干扰,致使语言运用会变得不那么简单。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只掌握了英语语言的规则,而没有掌握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正确合理得体的使用语言,那么,这个学习者语言运用就会出现问题。简单来说,语言运用就是语言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活动。有人认为,这种交流所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交际语言能力。认为交际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了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了语言运用。对交际语言能力也有相应的描述。总之,不同的观点对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都有不同的认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结构,是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了解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是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了解英语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策略,而且还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田曲平.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关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3:85-87.

上一篇:习作7给老师写一封信下一篇:1班主任工作技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