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 篇1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1《难忘的启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文章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为了让自己清晰了解上课状况,上课前特意对课文进行了设计,上课时也时时对照着教案,看看自己的执行情况。
本来的设计是:一开始上课,让学生讲一些有关老师的词语或成语或句子。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课文是描写老师的?上课时突然想起学生不大爱发言,也没有创设情景,效果肯定不好,所以临时改为“板书课题”导入,并把“蒙”字故意写错,让学生辨认,然后找“启蒙”的近义词;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来。从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因为爱挑毛病是学生的天性,何况还是老师写错的呢?
在“指导朗读,谈体会,请学生板书。”部分,“谈体会”改为对“我”的影响,并让学生在文章里找出相应的语句。这样,学生的回答是有根有据的,从语句中体会这是学语文的重要方法。
教学的次重点我定在了“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前后照应”。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方法,这是一篇很典型的回忆文章,是学生可以模仿的例文。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重点读了第一和九、十自然段,通过朗读和分析,学生知道了这三段内容有重复是前后照应的写法,文章开门见山,语句有变化。
在后面的时间里,我还讲了在报纸上登载的“三岁小孩童言无忌,无意说穿小偷行经”引起车上乘客深思的文章,让学生明白:启蒙老师不论年级、性别等,只要能触动自己的心灵或教会自己某种技能,就是“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也受到启发,谈论了自己的启蒙老师。
通过课前设计和课中调整,我上的这节课语文味更弄了,教学目标更细化了!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2在第六单元《难忘的启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自主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日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也在其间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读自悟,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小学学习的几年间,与启蒙老师有没有令人难忘的事?因话题离学生现实生活很近,学生感触很深。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做到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巩固,没有为了阅读而在分析文章,而渗透了写作方面的知识,注重与写作紧密结合,不忘语文的根本。
通过一节课的实践,我感悟到了自己在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读,没有很好地强调,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如何将读巧妙地设计于具体的教学之中,同样值得思索与探究。为了突破难点,唤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我出示了一组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当学生面对这些残忍的场面时,流露出了惊讶和悲愤的神情,我当时应该抓住孩子的情感,让他们谈谈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而我却忽略了这些,没有及时地捕捉教育的契机,失去了一次锻炼学生表达心中所想的机会。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今后会在新课改的指引下,不断钻研,不断反思,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法”,寻找课改下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3《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及对日语课抵制的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完这篇课文,我觉得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抓准教材重难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在一节课中,既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内涵,确实有一定难度。我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课堂上,我紧紧扣住教材重点内容,引领学生深入地自读自悟,因此,在短短的一堂课里,学生能深深感悟启蒙老师身上那种爱国、诚实、正直和勤勉的优秀品质,感受到了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培养阅读能力。
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读自悟,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如,课文写了老师的两次批评,一次是作文不切实际,不真实;另一次是写大字很不用功,结果本可得甲的,却得了丙。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对课文中老师的“两次批评”有了较深的感触。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感受。因话题离学生现实很近,学生感触很深。
三、仿写片段,读写结合。
学完本课,我播放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饱含深情思念老师的歌曲,在优美的乐曲中,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想想自己的老师做的哪件事使你难以忘怀,通过这件事感受到了什么,然后仿照课文写片段。这样的设计,有效地进行阅读迁移,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堂上,我侧重引导学生谈谈“如果你被老师批评了,会有什么感受?”而忽略了课文中启蒙老师要求学生习作写真实,其实在教育学生“说真话,做真人”的道理,这也是做人的真谛!通过这件事反映了老师身上的诚实、正直的品质,但我在小结的时候未点化到这点。再如: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在自学时让学生自由阅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致于在讲解的过程中较仓促,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难忘的启蒙本应抓住题眼“启蒙”来揭示文章的中心,结果由于时间关系,却没能解决,学生虽然也能通过自读自悟来体会文章的重点,但老师没能再总结一下,觉得有点欠缺。还有: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我虽然也能做到,但我没能适时地抓住学生资源,进行指导,充分引导学生谈谈更多的老师,进行拓展延伸,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才会从容自如。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4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所叙述的事,虽然年代离学生较远,但内容并不陌生。一开课,我让学生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并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从而引出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
二、抓准教材重难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在一节课中,既要对学生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内涵,确实有一定难度。我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课堂上,我紧紧扣住教材重点内容,引领学生深入地自读自悟,因此,在短短的一堂课里,学生能深深感悟启蒙老师身上那种爱国、诚实、正直和勤勉的优秀品质,感受到了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感学习,自读自悟,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如,课文写了老师的两次批评,一次是作文不切实际,不真实;另一次是写大字很不用功,结果本可得甲的,却得了丙。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对课文中老师的“两次批评”有了较深的感触。
四、仿写片段,读写结合。
学完本课,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想想自己的老师做的哪件事使你难以忘怀,通过这件事感受到了什么,然后仿照课文写片段。这样的设计,有效地进行阅读迁移,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在自学时让学生自由阅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致于在讲解的过程中较仓促,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结果由于时间关系,却没能解决,学生虽然也能通过自读自悟来体会文章的重点句子。再如: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我虽然也能做到,但我没能适时地抓住学生资源,进行指导,充分引导学生谈谈更多的老师,进行拓展延伸,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落实阅读能力的训练上还有待加强,而且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我在日常教学中长期不懈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快速地阅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方式,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想,在课堂上才会从容自如。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5《难忘的启蒙》一课,就课文本身而言,叙述当中带有一些散文的美感,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陶冶。课文主要是通过几件事例,表现出启蒙老师们对作者的影响,进而突出启蒙老师们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也希望扣住事例来发掘人物品质,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感。
基于这种想法,我把本次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结合具体事例,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上(这同样也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阅读(包括朗读与默读)能力。根据确定的整体目标,我将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为四大块。即:
1、联系生活,明确“启蒙”含义。
2、确定学习主题:结合具体事例,体会思想感情。
3、阅读课文,培养能力。
4、总结感悟,拓展运用。
经过一节课的实践,我发现自己的课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太注重对主题以及围绕主题开展的各个教学环节的确立,而忽略了环节与环节间过渡的设计。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6上周三,我上了《难忘的启蒙》一课,下面就某些环节谈点体会:
一、用学生的感恩画导入新课
导语:这次镇里面组织六年级检测,课外阅读的短文是:《他要感谢那只手》,第四小题是: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要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幅画。阅卷中,我发现许多同学用画笔来感谢自己的启蒙老师。
(投影一:画面,燃烧的蜡烛;画外语,老师像蜡烛,燃烧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别人。)
(投影二:画面,一双戴着眼镜的眼睛;画外语,这是一双明亮、会说话的眼睛,猜不出吧,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眼睛。)
(投影三:教师的微笑;画外语,启蒙老师的微笑给我无限的力量。)
(投影四:一快黑板,旁边站着粉笔的启蒙老师;画外语,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其实,像同学们一样对启蒙老师不能忘怀的人还有很多。北大教授沙健孙就是其中一位,所不同的是,他把感谢写成了文字——《难忘的启蒙》。
{自评:这四幅图画来自学生的考卷中,是新鲜而不可求的材料,用它们来引入新课的学习,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二、学生质疑,抓住主线,展开学习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后,学生提出了不懂的问题:
学生甲:启蒙是什么意思?
学生乙: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学生丙:“在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宽与严分别指什么,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学生丁:“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抓住问题3展开研讨:对什么宽?对什么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自评:“在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学定教,抓住该核心问题生发开去。严:“嗅觉”故事与“及格”故事-----求真求实。宽:“宽容”日语课逃课----热爱祖国。“骗人”的演讲----勇敢机智。没有明说的道理: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三、学生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在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后,让学生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学生甲:我的启蒙老师
学生乙:种子
学生丙:希望
学生丁:刻在心上的记忆
{自评:给文章另拟一个题目,可以既可检测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情况,又可以训练学生给自己文章命题的能力}
四、欣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升华感情
在研讨完“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这一难句后,我说:“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的纸,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邹老师从90年也走上了我的启蒙老师走过的路,当我面对孩子们的时候,我会想起我的启蒙老师曹老师。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想,这首歌应属于天下所有的启蒙的老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自评:音乐的魅力主要在于她的“主情性”,比起其他艺术来,音乐无疑更贴近人的心灵,因此也最能直接表现和激发情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就是歌颂启蒙老师的,能引起学生对自己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思念。}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7《难忘的启蒙》是人教版十二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饱含深情又富有哲理,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略读课文,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课文内容很好理解,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能理解老师的精神及对老师的情谊,我觉得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很好的仿写例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对自己启蒙老师情感也是学习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课堂上,我在理解完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小学六年里对启蒙老师感受最深的事情,这件事表现出老师的什么品质,能表达出自己的什么情感。然后,在写作方法上加以指导:可以学习作者运用两件事或者三件事来写,中间最后用上过渡段。写完几件事以后对这些事情做简单小结。最后注意开头结尾要点题,相呼应。中间写作过程中,采用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引用赞美老师的名言诗句等,使自己的文章显得文采飞扬,情感充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文章《难忘的启蒙》或者《难忘的老师》。
经过练习,学生的这篇文章事例具体,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还真的能流露出真情实感。感觉收货颇丰!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8本课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所叙述的事,虽然年代离学生较远,但内容并不陌生。一开课,我就声情并茂地回忆了我寒假回家乡走访母校的情景,并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来表达我当时的感激之情,从而引出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当课文学完以后,我又提出:老师用歌声倾诉思念,沙老用文章表达情感,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呢?然后再次播放音乐,学生则兴趣盎然的在音乐声中或写诗,或作画,或写文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还有一些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好,比如老师讲得稍微多了些,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时间安排上也不是很妥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尽量减少失误,精益求精。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 篇2
一、细细解读文本, 确定教学主线
教学设计中怎样体现理趣与情趣并重呢?阅读其他教者的设计大都以“启蒙”为教学重点。教学之前, 笔者没有囿于这篇课文本身, 而是阅读了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 把它放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下体会, 再读《月光启蒙》, 咀嚼文中的语言, 体味字里行间流淌的美。文中除了有夏夜月色之美, 民谣、童谣、故事的生趣之美, 更有母亲芳香的音韵之美, 玉石雕像的神韵之美, 那和谐、浑然天成的人月一色之美……怎么定位教学主线?是“启蒙”还是“母亲”?“启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那么“启蒙”在本课中的内涵是什么呢?母亲只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 她能做到的便是利用自己通过口耳相传学到的神话故事、谜语、歌谣民谣教给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种教育有什么功效, 我想母亲也不知道。那孙友田呢?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这种启蒙功效也是孙友田在长大后成为诗人后, 才感悟到的, 才清晰起来的。如果孙友田没有成为一个诗人, 能否感悟到这种启蒙的效果还很难说。看来对于儿时的孙友田来说, 这份启蒙确实相当的朦胧。这个看似简单的启蒙之中却蕴含了深沉的母爱, 蕴含着民间文学对一个孩子的滋养, 蕴含着成才的农村孩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与怀念。与其过多的耗时解读启蒙, 不如和年幼的孙友田一样沉浸在那个美丽的夏夜里, 沉浸在母亲甜美的嗓音里, 去感受, 去感知, 去体验那如月色一样朦胧美丽的启蒙。于是笔者对教材大胆取舍, 既追求情趣, 又重理趣, 围绕“一条主线, 三种体验”而展开, 以感受母亲如月色朦胧的启蒙为主线, 在教学中紧扣三个细节展开教学, 即月色之美, 母亲的音韵美、神韵美。
二, 变化文本模式, 课堂孕育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 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 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 产生想象和顿悟, 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课题上看, “月光”是一个关键的词语。“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 “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如水的月色, 璀璨的星辰, 神秘的夜空, 给“我”美的陶醉和无穷的幻想。
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从读得流畅到倾注深情的基础上,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吟唱歌谣, 唤起存在于学生意识中的原有表象 (自己的生活经历) , 进而摄取、同化新的表象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出的作者唱歌谣的环境) , 并浸润其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母亲的音韵之美与神韵之美, 母亲在宁静的月夜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 让“我”迷醉, 也吸引着学生。在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的同时, 学生也感受着童年的诗情画意, 课堂上也充满浓浓的情。
【片断一】
师: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觉得这是幅很柔和的画面。“星星出齐了, 月亮升起来了,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中, “洒满”可以感受到整个小院都笼罩在柔和的月色中。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美妙的画面。这幅画中母亲很美,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 洗完澡, 换了一件白布褂子”, 勤劳的母亲在忙完一天的活计之后换了白布褂子, 在皎洁的月色中很美。
生:作者的感觉也很美, “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唱起动听的歌谣。”在母亲怀里的感觉是最美妙的。
师:谁能结合文中的插图来说说。
生:这幅画很恬静, 星星闪烁, 月亮高挂, 小屋前, 小院中, 母子相依, 多么幸福温馨。
师:你不仅能感受这幅画的美, 还能体会到母子浓浓的亲情。
师:月光如水, 静影沉璧, 母亲搂着我唱歌谣的情景, 这份幸福和美妙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中。你能把这份幸福和美妙的感觉表达出来吗?
【反思】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语文课要上得有情趣, 就得让学生进得了课文, 在课文的情景中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笔者重视“月色之美”的学习情景的创设与再造, 使学生学习语文“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阅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画面, 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还原成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学生美读课文, 让文字站立起来, 还他以鲜活的生命,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读得情意浓浓, 爱意氤氲, 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 走在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片断二】
师:母亲是怎么唱歌谣的呢?作者非常细腻地描写了母亲的嗓音。
生:母亲是深情地唱, 她对故乡的爱、生活的热爱都凝聚在这歌谣中。
生:母亲是轻轻地唱, 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温暖作者的心。
生:母亲是轻轻地唱, 她唱的歌谣如小溪的流水滋润着作者心田。
师:音韵本来是听的, 作者却用了表示嗅觉的“芳香”来形容, 你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生:母亲的嗓音很甜美, 就像花的芬芳。
生:“芳香”这个词, 让我想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散发的芳香的气息, 从“飘满”这个词体会出母亲在柔和的月色中唱歌谣如花的芳香令作者迷醉了。
师:你已经走进作者的心里, 感受到作者心中那份温馨。你能把作者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 (读)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 此时此刻大家就在那恬静的月光下, 在那充满乡土气息篱笆小院中, 请一位同学来读这幅月色画面。
师:你们还记得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吗?
生:很温暖。
生:舒适。
师:现在大家仿佛就依偎在母亲怀里, 等歌谣的旋律响起时和老师一起轻轻的吟唱, 好吗?
生:朗读第一段 (配乐) 。
师生: (和着歌谣的旋律) 摇摆身体吟唱着歌谣。
【反思】
此时的课堂, 已成了当年孙友田在月光下受到启蒙时那种情境的创造性复制。学生感受到的是孙友田当时的感受, 受到的是鲜活的富有情趣的诗歌熏陶。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 学生学习课文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 只需体验情感, 发展情感。学生阅读课文, 进去了还得跳出来。即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以后, 跳出来, 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 能作一番评价。课堂中, 笔者引导学生对“芳香的音韵”一词表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 学生的见解越深刻、越有见地, 越能表明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平。语文教学的目的, 不仅要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还要有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
【片断三】
师:作者着重刻画了母亲的的神态。请你找出来。
生: (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在作者的眼里, 母亲就是“玉石雕像”, 他想表达什么呢?
生:作者在这里把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 月光洒满了小院, 也洒在了母亲的身上, 作者被母亲搂着, 抬头看母亲的时候, 已被那些神话故事所深深陶醉, 母亲, 仿佛就变成了知识的使者。
师:这是一尊“玉石雕像” (师打手势, 高举手臂, 抬头仰望) 。
生:通常情况下, 只有伟人才为他塑像, 而在作者心里, 母亲就像伟人那样高大, 带着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这是用“玉石”雕成的像, 象征着母亲是圣洁的, 在作者心里是完美的。
师:作者是多么崇拜母亲!你可以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吗?
生: (崇敬地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生: (作仰视状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暨反思 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篱笆”“时辰”“谣”等词语的意思。
⒊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歌谣的特点,感悟母亲的形象。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篱笆”“时辰”“谣”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歌谣的特点,感悟母亲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趣解新词
师: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听写几个词语:
篱笆 时辰 凤凰
(找两个学生上黑板听写,之后教师现场批改)
师评价:这两位同学不仅一笔一画都写正确了,而且写得非常工整、美观,真不赖。五年级的同学,不仅要书写正确,还要书写美观,要注意字的间架摆放和对称性。
师:知道“篱笆”是什么吗?
生:就是护栏儿。
师:你猜它通常用什么做的?
生:竹子。
师:(真聪明)所以它是竹字头。时辰呢?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一个小时。
师:中国古时候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你说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两个小时。
师:凤凰大家肯定知道?想象出来的一种象征吉利祥瑞的神鸟,分雄性和雌性,雄鸟称为凤,雌鸟称为凰。许多人误以为凤是雌鸟,凰是雄鸟,这是错误的。
生:(兴致勃勃)
二、揭题板书,理解“启蒙”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就和著名诗人孙友田一起回到那个洒满月光的小院儿,去听一听妈妈的歌谣……看老师写题目。(指导“蒙”字书写)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月光”这个词,你觉得读的时候声音应该……
生:再读课题。(轻柔些)
师:这样读就有味道了。那么什么是启蒙呢?(加点)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其实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启蒙的意思,你能找到吗?指名说。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里“混沌”里的“混”是多音字,他还念……
生:还念”hún”,“混蛋”的“混”。(生笑)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读它。(齐读)。在这句话当中,启蒙就是由什么到什么呢?(指说)
生:启蒙就是由混沌到豁然开朗。
生:混沌就是由模模糊糊到清清楚楚。
师小结:启蒙就是由模糊到清楚;由糊涂到明白,由混沌到豁然开朗。这就是……
生:启蒙。
三、浏览课文,概括梗要
师过渡:课文中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呢?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看能不能简单地概括一下?
指说交流。
生:唱歌谣、讲神话、唱童谣。
生:猜谜语。
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神话 唱童谣 猜谜语
知道什么是“谣”吗?
生:……
师:“谣”即指没有音乐,但仍然传唱的歌词。歌谣是总的名称,它包括民歌、民谣、儿歌和童谣。
师:谁能完整地再来说一遍,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指说,齐说。
生:母亲为我唱歌谣、讲神话、唱童谣、猜谜语。
四、品味歌谣,感悟母亲
(品味歌谣)
师过渡:母亲就是从这四个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首先我们来看母亲为我唱歌谣时的情景。
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这是母亲为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哦,这个同学是这样读的,其实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一段话就告诉了我们这两首歌谣应该怎样来读,你能找到吗?指说。
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生:齐读。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认为刚才那两首歌谣应该怎样读啊?
生:轻轻地。
生:甜甜的、深情地……
师:对呀,咱们同学从书上找到了依据,我们应该甜甜的、轻轻的、深情地读。来,试一试吧。自己读自己的。指读第一首(指导甜美、轻轻地)
师评价:这样读就好多了。来,第二首我们一起来读,读得再轻一点,再深情一点。
生:(深情地、轻轻地)齐读。
师:读得真好听。这两首歌谣你们喜欢读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1:我觉得这两首歌谣很有音韵美。
师:是吗?那也请你试着读出它们的音韵来。生读。
生2:我很喜欢,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事,还有想象,很贴近生活。
生3:我觉得它们读起来很押韵,像诗歌一样。
师:你真了不起,你居然发现它们最大的特点,来,你找找看,哪些字眼押韵?
生:“堂”和“裳”、“船”和“南”、“路”和“树”……师相机出示这些字眼。
师:来,让我们用心读这些字眼,读出歌谣的押韵美。
生:齐读。
师:我刚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头一摆一摆的,说明这歌谣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让我们试着打打拍子读一读。
生:(打着拍子)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都陶醉了,难怪作者说,母亲的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芳香”是形容花的香味的,芳香的音韵,是说听了母亲的声音,就像……
生:就像闻到了花的香味。
生:就像陶醉在芳香的花园里。
师:说得真好。这样,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好不好?老师给你们打拍子。
生:分角色读(师打拍子)
(感悟母亲)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两首动听的歌谣,想一想,从这两首歌谣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勤劳、乐观、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智慧)
生:我体会到了母亲很勤劳。
生:母亲非常的乐观,生活得很充实。
生:我从第二首歌谣里体会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是啊,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看,母亲把这些都用歌谣的形式唱给“我”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我觉得母亲很聪明。
师:对啊!带着这些感受,我们再来读这两首歌谣。
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从这两首歌谣中,我们就能读出那么多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今后在读书的时候也要像今天这样,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体会,必要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受在书旁边标一标,写一写,这样大家的收获就会更加丰富了。母亲用歌谣给了我智慧和向往,那么课文后面的三个部分,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母亲又把什么给了我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出示作业:把今天学到的两首歌谣带回去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有人说,每一次课堂评比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我深以为是。磨课是痛苦的,经过几次磨课,我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对于课的环节设计也比较合理,然而具体践行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不足,我感觉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我对课堂的生成不够耐心,过于急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一个生成的空间,面对一群活泼、灵动的孩子,课堂上更需要教育机智的灵活运用,要重视生成,只有重视生成,课堂才能精致,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需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这些正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学习的、有待提高的。我想,今天这节课无论是好是坏,无疑都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取长补短,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
六年级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 篇4
《难忘的启蒙》是人教版十二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饱含深情又富有哲理,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略读课文,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课文内容很好理解,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能理解老师的精神及对老师的情谊,我觉得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很好的仿写例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对自己启蒙老师情感也是学习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课堂上,我在理解完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小学六年里对启蒙老师感受最深的事情,这件事表现出老师的什么品质,能表达出自己的什么情感。然后,在写作方法上加以指导:可以学习作者运用两件事或者三件事来写,中间最后用上过渡段。写完几件事以后对这些事情做简单小结。最后注意开头结尾要点题,相呼应。中间写作过程中,采用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引用赞美老师的名言诗句等,使自己的文章显得文采飞扬,情感充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文章《难忘的启蒙》或者《难忘的老师》。
经过练习,学生的这篇文章事例具体,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还真的能流露出真情实感。感觉收货颇丰!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篇5
本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事,赞扬了伟大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
“言美情浓”、富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本课的设计的理念是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使知识生成智慧,让智慧与情感共鸣。
如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如何引领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如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是我这堂课所要努力思考并为之实践的。下面就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一、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充满生机。
课的一开始,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意在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
接着精读课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一)品读歌谣的魅力。听歌谣,读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二)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母爱之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
(三)悟情感,表达怀念之情。通过补充原作《月光母亲》的片断,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营造诗意的氛围,让课堂孕育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
这节课我是以学生练笔作为结束的。在体会了作者为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后,一段深情地渲染:
师:故乡的明月不会忘记,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的容颜,但有些东西,会在岁月里沉淀,比如母亲的歌声——教室里再度响起母亲的歌谣。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深华,我让学生拿出笔,写一写: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会想起,静默几分钟后,孩子们埋下头去,有的紧锁眉头,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拭着眼角……
四、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篇6
一、提倡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在本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这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二、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会附上一个成语故事,在文中也会出现这个成语故事。我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每次都是从故事入手,激趣导入。这样很快就把他们的.吸引力抓过来,并且也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课文。
三、《声律启蒙》中的节奏感很强,读起来具有韵律美,在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根据意境采用各种手势,动作在表演中诵读,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节拍。让学生根据韵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联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声律启蒙》这门功课。
四、由于《声律启蒙》文字的特点,都是什么对什么,如“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我抓住这个文字特点,让教学生进行背诵。可以在课堂上有多种方式来进行记忆。如我说上半句,学生对出下半句;或者开展竞赛的方式,男生说上半句,女生对下半句;一组说上半句,另一组说下半句等。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能很快熟读成诵。
五、根据《声律启蒙》的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在教学《声律启蒙》时,我尽量以学生读为主线,以识韵、会意、品境、习法为课堂教学板块,尽量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学策略。尽量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国学课堂教学是中华文化经典再现的基础,学生通过对经典国学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千古不变的真理及智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养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为人处事,逐步树立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一、国学教学不仅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自身也是有很大的提升。教学之后,反思自己,自身看书学习的时间少了,尤其对祖国传统的文化的营养汲取太贫乏了。当想学习时,总是以各种借口来麻痹自己、为自己开脱。课前有时对教材的钻研不充分,自身对教材吃得不透,就伧足上阵。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妥的,要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有效的课堂,就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尽量利用“四化”的教学策略,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但平心而论略,不是每节课都这样去设计教学流程的。即使是这样,也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的。在教学中在贯穿以读为主线时,由于客观因素,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诵读。在激发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的兴趣,我做得不是很好,在性急时,往往会带些强制性的。没有很好的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
三、在会意,品境的这两个教学板块的教学中,我做的不好,显得粗超,不够细腻。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诵联会意,品联悟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以致各教学环节不相扣,支离破碎没有层层推进,没有形成有体系的课堂教学。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不精彩,学生久而久之会厌烦。
四、整个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都在赶时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材的准备上不够充分,钻研的程度上不深。对学生在课中或课后,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答复。更没有探求学生们在他们心中对声律启蒙这门课有什么看法,想法,师生之间沟通很少。
五、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我没有引导好。
对学生学习《声律启蒙》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上有很大缺陷。对课堂的应变能力还不是很强。
小学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篇7
一、结合看图, 认数计算,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学习加减法后, 让学生看图讲话。如图上画着:树上停着三只鸟, 又飞来一只。首先让学生自己说出图意, 老师接着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学生从图片上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只要符合逻辑, 教师就要给予鼓励。这样能提高学生兴趣, 发展学生思维。发现学生讲得不对时, 要及时、耐心地予以纠正。这种简单的课堂问答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能力, 又使学生学会了看图说话, 从而也领悟了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当教20以内的加减时, 可逐步过渡到半图半文的应用题, 这时,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按问题回答。如:题目中问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算?回答问题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图文应用题的方法:“观察—读题—分析—解答”, 并在分析应用题的思考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加强自编应用题的训练
自编应用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在简单的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 训练学生设计、口编应用题的学习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基本数量关系,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要求学生观察图形, 按照图意自编应用题
学生积极思考, 想出了很多编法, 如图上画的是一片草地, 有两群羊, 一群是5只在吃草, 另一群是6只正走来。
甲:草地上有5只羊, 又跑来6只, 现在一共有几只?
乙:草地上有5只羊, 跑来了一些后共11只, 问跑来了多少只?
丙:草地上有5只羊, 又跑来了6只, 原来的羊比跑来的羊少几只?
丁:草地上有一群羊, 跑来了6只后共11只, 这群羊原来有几只?
2. 要求学生看算式自编应用题
课堂上, 让学生根据算式自编应用题。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能够从周围的一切实物编起, 如:书本、粉笔、足球或者各种图形。这种编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条件”和“问题”两个数学术语, 通过已知条件求解问题, 在以后正式学习应用题时, 就比较顺畅了。
三、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题意
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最初学生识字少, 独立读题有困难时, 可以由学生领读并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叙述应用题的事理关系, 对原题做出一些解释, 知道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 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画出题中的关键词语, 让学生逐步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题意, 为提高解题能力奠定基础。在读题时要把某一个词同某种运算方法建立起联系。如看到“一共”就用加, 看到“比……少”就用减。
例如:水果店原来有香蕉25筐, 后来又运来11筐香蕉, 现在有多少筐香蕉?学生可以理解“又运来11筐”为“又多了11筐”, 从而搞清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在这个基础上理解问题, 就克服了只看关键术语乱猜算法的毛病。
四、多解、多变, 提高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解题正确, 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一道应用题的教学已经完成。因为在列出算式之后, 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水平并不完全相同。为了提高学生对该题的理解水平, 除要求学生正确求得计算结果外, 还要通过“多解”“多变”的形式, 适当地变换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使得学生举一反三, 灵活解题。
(1) 甲班有男生23人, 女生比男生少3人, 女生有多少人?
(2) 甲班有男生23人, 比女生多3人, 女生有多少人?
(3) 甲班有女生20人, 比男生少3人, 男生有多少人?
以上所举题目, 通过变式, 进行比较, 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提高应变能力, 同时开阔学生思路, 为以后复合应用题的解答打下基础。
启蒙运动教学反思 篇8
篇一:这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下这堂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要用一些直观的历史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悟历史,感受思想的力量,让他们对思想的作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此外要设计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相关能力的训练,从而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感悟。
本课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避免对思想家的教条式的分析,而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其思想,或提供材料形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图片资料,揭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学过程中还深深贯彻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注重方法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忘的启蒙教案 篇9
课题:《难忘的启蒙 》
授课教师:六苴中心学校丁晓燕
指导教师:金碧小学谢红香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2、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读,体会人物品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文中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小学快毕业了,在这几年里,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呢?(生交流)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启蒙老师的课文。(板书课题)
2、说一说什么是“启蒙”?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出示学习要求
(一)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思考:课文讲了启蒙老师们的哪三件事情?学完后与同桌交流。(方法:读——思考——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我会读词语:童稚、晦暗、虐杀、沦陷、惩戒、申斥、羞愧、遐想、音容笑貌
(2)、交流思考题:课文讲了启蒙老师们的哪三件事情?
(教师预设答案:课文讲了抗日演讲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三件事情)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品质。
1、出示学习要求
(二)快速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讨论:
(1)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们什么样的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2)“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说明的某些道理。”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问题1,生互补,师点拨(勇敢机智、严谨认真、热爱祖国)
(2)、指名回答问题2,生互补。(要爱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3)、指导情感朗读句子——(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了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的、诚实的人。)
四、拓展训练。
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想到哪位老师,用一件具体事例说说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并写几句话送给你最尊敬的老师。
五、学习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启蒙
组织抗日演讲比赛--------------------勇敢机智感激
对“我”的两次批评-----------------严谨求真敬佩
作文启蒙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10
一、丰富学生词汇,夯实写作基础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让学生单纯学字,枯燥、乏味,学生又记不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作文教学打好基础,除了让学生会认会读之外,鼓励学生给生字组词,有些常用的字能多组就多组,有些词能组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词。这时学生的兴致比较高,我便因势利导,选一些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培养阅读能力,铺垫写作之路
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读书的提高与延伸,没有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一篇篇神奇的童话、迷人的儿童生活故事和有趣的科学幻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他们的记忆力强,对读过的书能倒背如流,让他们多读书,既能满足他们的读书欲望,又能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语文教材在编写时特别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这些文章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很强,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他们很喜欢阅读。我便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首先,让他们多读,扫除生字、词语的障碍,通读课文,熟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内容。其次,对课文进行仿写。茅盾先生说过:“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生通过仿写训练,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最后,阅读一些类似的课外读物,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也为写好作文做了铺垫。
三、指导看图说话,打开写作之门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非常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画面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要一幅画一贴出来,学生就议论纷纷,说个不停。每当这个时候,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的观察和议论,既然爱看就看个够,爱说就尽情地说。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过去后,才指导学生看图说话。首先告诉学生看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根据画面说连贯、通顺的话。其次让学生继续观察图画,观察人物的衣着、表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最后,让学生把这些内容补充进去,写一篇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文章。
四、激发观察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大自然中的一切很感兴趣,喜欢花、草、树木,喜欢鱼、虫、鸟兽。我就带领他们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冬天和学生一起堆雪人、滑雪、打雪仗。春天来了,我们又一起踏青、赏花、沐浴春光,寻找春的消息,享受春的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为写作提供了素材。今年春天,我带领学生在校园游玩,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寻找春天,学生不但找到了春天,而且写出了题为《春天》的短文。文章层次清楚,内容比较具体,感情充沛,写出了春天景色美、人们的心情更美,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又以“春天”为主题,在全班举行演讲比赛。学生拿着自己的习作,上台演讲,兴致浓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给作文高分数,培养写作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都希望自己的作业是全班最好的、分数是最高的。鉴于这种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每次都给学生作文较高的分数,让他们喜欢写作文,进而下工夫写好作文。每当我把作文本发下去之后,学生看着评语和分数,满脸笑容。他们已经看到了自己努力的结果,写作劲头更大了。即使有些学生作文语句不优美,条理不清楚,结构不完整,我也不斥责、放弃他们,而是耐心指导,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当他们作文中有闪光点时,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及时表扬,让他们的进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承认和肯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相信““我也能行”,激发写作兴趣和灵感。实践证明,给作文高分数,学生对对写写作作会会越越写写越越有有劲劲,,越越来来越越自自信信,,作作文文会会越越写写越越好好。。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难忘的启蒙教案05-09
月光启蒙反思08-14
启蒙阶段的识字教学07-24
儿童钢琴的启蒙教学09-05
作文启蒙教学的尝试09-09
小学生作文启蒙的教学0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难忘的一课》的教学反思06-07
《师恩难忘》优秀教学反思10-21
初中物理启蒙教学08-10
幼儿舞蹈启蒙教学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