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2024-11-07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共7篇)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篇1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1

《声律启蒙》我授课的对象是太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人认知水平,在国学与音乐这两部分我采用的都是由浅入深。

国学部分的内容我通过五种读,看图片,看注释,了解其中的意思并联想感受意境美。

音乐部分的内容共有四个阶段:一是有节奏的朗读,二是有节奏的拍手,三是旋律伴奏,四是乐器演奏有感情的歌唱。

通过这两部分的教授学生能够快速记忆,学生感兴趣,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但是,在教授的内容上,我发现国学部分涉及的环节过多,内容量较大,因此,在二次备课中,在了解大意,感受意境美得关节,可以用直观的看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感受。

在音乐部分,我应该给他大家《声律启蒙》的歌曲旋律打出来,又便于学生直观的学唱。

课后思考,国学教学不仅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白身也是有很大的提升。教学之后,反思白己,自身看书学习的时间少了,尤其对祖国传统的文化的营养汲取太贫乏了。当想学习时,总是以各种借口来麻痹自己、为白己开脱。课前有时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充分,自身对教材吃得不透,就伧足上阵。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妥的,要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有效的课堂,就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2

①、导课注意激发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导课时就要注意激发兴趣。仔细回顾我所听过的高效的《声律启蒙》课,我发现这些老师在导课时都特别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比如五小的刘晓仙老师,导课时模仿说书先生的口吻来了这么一段:清朝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了江苏省。这一天,他路过的一个城镇叫通州。这时,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个上联叫身边的大臣们来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这个上联用“南”、“北”、”通”、“州”四个字重复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大伙儿使劲想各处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国的重要地名都过了筛子,可就是想不出个合适下联。还是纪晓岚有办法,他没有死抠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动脑子。他一眼看见了街头上挂着“当”字大招牌的当铺,马上想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下联对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个字:“东”、“西”、“当”、“铺”,重复组成。在引导学生读了趣联之后突然话锋一转:对联中有智慧、有意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声律启蒙》《十三元》这一课,去感受对联中的古典情韵之美,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十三元》的学习活动中。再如二小的赖小珍老师,导课时她模仿“开心词典”的“根据文字叙述猜人物”的活动,巧妙地讲述了《九青》中《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引出《九青》中的诗句“楚人谁识屈原醒”,不露痕迹地带领学生进入《九青》的学习。还有吴梅英老师上《十灰》时,通过向学生描绘“月光撒满南楼,庾亮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尽情吟咏玩乐”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诗句“月满庾楼,据胡床而可玩”,从而进入《十灰》的学习。

其实关于导课的形式,胡主任在《声律启蒙》课堂教学构建中列举了很多例子,这份材料我们国学邮箱中有,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仔细研究研究。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3

众所周知,声律是我国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对联是诗词歌赋上的明珠,《声律启蒙》的对词与对句节奏明快,整齐规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

一、提倡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在本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这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二、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会附上一个成语故事,在文中也会出现这个成语故事。我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每次都是从故事入手,激趣导入。这样很快就把他们的吸引力抓过来,并且也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课文。

三、《声律启蒙》中的节奏感很强,读起来具有韵律美,在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根据意境采用各种手势,动作在表演中诵读,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节拍。让学生根据韵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联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声律启蒙》这门功课。

四、由于《声律启蒙》文字的特点,都是什么对什么,如“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我抓住这个文字特点,让教学生进行背诵。可以在课堂上有多种方式来进行记忆。如我说上半句,学生对出下半句;或者开展竞赛的方式,男生说上半句,女生对下半句;一组说上半句,另一组说下半句等。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能很快熟读成诵。

五、根据《声律启蒙》的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在教学《声律启蒙》时,我尽量以学生读为主线,以识韵、会意、品境、习法为课堂教学板块,尽量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学策略。尽量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国学课堂教学是中华文化经典再现的基础,学生通过对经典国学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千古不变的真理及智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养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为人处事,逐步树立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一、国学教学不仅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自身也是有很大的提升。教学之后,反思自己,自身看书学习的时间少了,尤其对祖国传统的文化的营养汲取太贫乏了。当想学习时,总是以各种借口来麻痹自己、为自己开脱。课前有时对教材的钻研不充分,自身对教材吃得不透,就伧足上阵。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妥的,要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有效的课堂,就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尽量利用“四化”的教学策略,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但平心而论略,不是每节课都这样去设计教学流程的。即使是这样,也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的。在教学中在贯穿以读为主线时,由于客观因素,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诵读。在激发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的兴趣,我做得不是很好,在性急时,往往会带些强制性的。没有很好的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

三、在会意,品境的这两个教学板块的教学中,我做的不好,显得粗超,不够细腻。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诵联会意,品联悟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以致各教学环节不相扣,支离破碎没有层层推进,没有形成有体系的课堂教学。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不精彩,学生久而久之会厌烦。

四、整个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都在赶时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材的准备上不够充分,钻研的程度上不深。对学生在课中或课后,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答复。更没有探求学生们在他们心中对声律启蒙这门课有什么看法,想法,师生之间沟通很少。

五、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我没有引导好。

对学生学习《声律启蒙》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上有很大缺陷。对课堂的应变能力还不是很强。

总之,在进行《声律启蒙》教学之后,我们要有所反思,在耕耘中收获,在反思中进步。本学期虽然快结束了,但我已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值得庆幸,我相信,反思就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让我们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在国学教学的这条康庄大道上快马加鞭,奋勇前进!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4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在一个多月的《声律启蒙》教学中,使我更加意识到,应该倡导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此外,在学习中,更应该注意的是:要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5

时间如流水一样,匆匆流过。《声律启蒙》的教学将接近尾声。本学期本人任国学专职教师兼任国学教研组长,任教3—6年级的《声律启蒙》。﹙本校只有一位教《三字经》的和我教《声律启蒙》的两位国学教师。我教3—6年级,每个年级各两个班,共8个班级﹚通过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过程是艰难的,憧憬是美丽的,结果是美好的。通过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交流,国学的培训和特别是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本学期我校《声律启蒙》的教学生活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众所周知,声律是我国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对联是诗词歌赋上的明珠,《声律启蒙》的对词与对句节奏明快,整齐规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反思我的教学生活,就得失谈几点体会。

一、提倡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在本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这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二、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会附上一个成语故事,在文中也会出现这个成语故事。我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每次都是从故事入手,激趣导入。这样很快就把他们的吸引力抓过来,并且也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课文。

三、《声律启蒙》中的节奏感很强,读起来具有韵律美,在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根据意境采用各种手势,动作在表演中诵读,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节拍。让学生根据韵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联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声律启蒙》这门功课。

四、由于《声律启蒙》文字的特点,都是什么对什么,如“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我抓住这个文字特点,让教学生进行背诵。可以在课堂上有多种方式来进行记忆。如我说上半句,学生对出下半句;或者开展竞赛的方式,男生说上半句,女生对下半句;一组说上半句,另一组说下半句等。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能很快熟读成诵。

五、根据《声律启蒙》的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在教学《声律启蒙》时,我尽量以学生读为主线,以识韵、会意、品境、习法为课堂教学板块,尽量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学策略。尽量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国学课堂教学是中华文化经典再现的基础,学生通过对经典国学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千古不变的真理及智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养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为人处事,逐步树立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篇2

一、细细解读文本, 确定教学主线

教学设计中怎样体现理趣与情趣并重呢?阅读其他教者的设计大都以“启蒙”为教学重点。教学之前, 笔者没有囿于这篇课文本身, 而是阅读了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 把它放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下体会, 再读《月光启蒙》, 咀嚼文中的语言, 体味字里行间流淌的美。文中除了有夏夜月色之美, 民谣、童谣、故事的生趣之美, 更有母亲芳香的音韵之美, 玉石雕像的神韵之美, 那和谐、浑然天成的人月一色之美……怎么定位教学主线?是“启蒙”还是“母亲”?“启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那么“启蒙”在本课中的内涵是什么呢?母亲只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 她能做到的便是利用自己通过口耳相传学到的神话故事、谜语、歌谣民谣教给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种教育有什么功效, 我想母亲也不知道。那孙友田呢?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这种启蒙功效也是孙友田在长大后成为诗人后, 才感悟到的, 才清晰起来的。如果孙友田没有成为一个诗人, 能否感悟到这种启蒙的效果还很难说。看来对于儿时的孙友田来说, 这份启蒙确实相当的朦胧。这个看似简单的启蒙之中却蕴含了深沉的母爱, 蕴含着民间文学对一个孩子的滋养, 蕴含着成才的农村孩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与怀念。与其过多的耗时解读启蒙, 不如和年幼的孙友田一样沉浸在那个美丽的夏夜里, 沉浸在母亲甜美的嗓音里, 去感受, 去感知, 去体验那如月色一样朦胧美丽的启蒙。于是笔者对教材大胆取舍, 既追求情趣, 又重理趣, 围绕“一条主线, 三种体验”而展开, 以感受母亲如月色朦胧的启蒙为主线, 在教学中紧扣三个细节展开教学, 即月色之美, 母亲的音韵美、神韵美。

二, 变化文本模式, 课堂孕育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 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 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 产生想象和顿悟, 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课题上看, “月光”是一个关键的词语。“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 “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如水的月色, 璀璨的星辰, 神秘的夜空, 给“我”美的陶醉和无穷的幻想。

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从读得流畅到倾注深情的基础上,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吟唱歌谣, 唤起存在于学生意识中的原有表象 (自己的生活经历) , 进而摄取、同化新的表象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出的作者唱歌谣的环境) , 并浸润其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母亲的音韵之美与神韵之美, 母亲在宁静的月夜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 让“我”迷醉, 也吸引着学生。在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的同时, 学生也感受着童年的诗情画意, 课堂上也充满浓浓的情。

【片断一】

师: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觉得这是幅很柔和的画面。“星星出齐了, 月亮升起来了,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中, “洒满”可以感受到整个小院都笼罩在柔和的月色中。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美妙的画面。这幅画中母亲很美,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 洗完澡, 换了一件白布褂子”, 勤劳的母亲在忙完一天的活计之后换了白布褂子, 在皎洁的月色中很美。

生:作者的感觉也很美, “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唱起动听的歌谣。”在母亲怀里的感觉是最美妙的。

师:谁能结合文中的插图来说说。

生:这幅画很恬静, 星星闪烁, 月亮高挂, 小屋前, 小院中, 母子相依, 多么幸福温馨。

师:你不仅能感受这幅画的美, 还能体会到母子浓浓的亲情。

师:月光如水, 静影沉璧, 母亲搂着我唱歌谣的情景, 这份幸福和美妙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中。你能把这份幸福和美妙的感觉表达出来吗?

【反思】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语文课要上得有情趣, 就得让学生进得了课文, 在课文的情景中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笔者重视“月色之美”的学习情景的创设与再造, 使学生学习语文“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阅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画面, 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还原成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学生美读课文, 让文字站立起来, 还他以鲜活的生命,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读得情意浓浓, 爱意氤氲, 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 走在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片断二】

师:母亲是怎么唱歌谣的呢?作者非常细腻地描写了母亲的嗓音。

生:母亲是深情地唱, 她对故乡的爱、生活的热爱都凝聚在这歌谣中。

生:母亲是轻轻地唱, 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温暖作者的心。

生:母亲是轻轻地唱, 她唱的歌谣如小溪的流水滋润着作者心田。

师:音韵本来是听的, 作者却用了表示嗅觉的“芳香”来形容, 你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生:母亲的嗓音很甜美, 就像花的芬芳。

生:“芳香”这个词, 让我想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散发的芳香的气息, 从“飘满”这个词体会出母亲在柔和的月色中唱歌谣如花的芳香令作者迷醉了。

师:你已经走进作者的心里, 感受到作者心中那份温馨。你能把作者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 (读)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 此时此刻大家就在那恬静的月光下, 在那充满乡土气息篱笆小院中, 请一位同学来读这幅月色画面。

师:你们还记得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吗?

生:很温暖。

生:舒适。

师:现在大家仿佛就依偎在母亲怀里, 等歌谣的旋律响起时和老师一起轻轻的吟唱, 好吗?

生:朗读第一段 (配乐) 。

师生: (和着歌谣的旋律) 摇摆身体吟唱着歌谣。

【反思】

此时的课堂, 已成了当年孙友田在月光下受到启蒙时那种情境的创造性复制。学生感受到的是孙友田当时的感受, 受到的是鲜活的富有情趣的诗歌熏陶。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 学生学习课文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 只需体验情感, 发展情感。学生阅读课文, 进去了还得跳出来。即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以后, 跳出来, 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 能作一番评价。课堂中, 笔者引导学生对“芳香的音韵”一词表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 学生的见解越深刻、越有见地, 越能表明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平。语文教学的目的, 不仅要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还要有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

【片断三】

师:作者着重刻画了母亲的的神态。请你找出来。

生: (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在作者的眼里, 母亲就是“玉石雕像”, 他想表达什么呢?

生:作者在这里把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 月光洒满了小院, 也洒在了母亲的身上, 作者被母亲搂着, 抬头看母亲的时候, 已被那些神话故事所深深陶醉, 母亲, 仿佛就变成了知识的使者。

师:这是一尊“玉石雕像” (师打手势, 高举手臂, 抬头仰望) 。

生:通常情况下, 只有伟人才为他塑像, 而在作者心里, 母亲就像伟人那样高大, 带着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这是用“玉石”雕成的像, 象征着母亲是圣洁的, 在作者心里是完美的。

师:作者是多么崇拜母亲!你可以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吗?

生: (崇敬地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生: (作仰视状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反思】

《声律启蒙》启蒙孩子吟诗作对 篇3

比如,一开头,我们读“云对雨,雪对风”,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总觉得“云”和“雨”以及“雪”和“风”有什么对应关系呢?的确,“云”和“风”我们会读得悠扬平和一些,“雨”和“雪”我们会读得短促凝重一些。一个(云)读得悠扬,相对的另一个(雨)就读得短促;反过来也是这样,读得短促凝重的“雪”,相对的是读得悠扬平和的“风”。这就涉及到下面对对子的第一个规则:

一、平仄相对

“平仄”就是指声音悠扬或者短促,这主要涉及声调。一个平声的字,就要用一个仄声的字去对,反过来也是这样,一个仄声的字用一个平声的字去对。这就叫“平仄相对”。

二、平仄交替

这是指一个词组或一句子中前后节奏单位之间应有平仄交替变化。

三、词性相同

我们在书中会读到这么一副优美的对子:“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我们会发现,上下联第一个字“花”和“藻”都是名词,第二个字“残”和“密”都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无”和“有”都是动词,第四个字“潜”和“戏”都是动词,第五个字“蝶”和“鱼”都是名词。这样,相对应的位置上词性相同。

四、结构相同

这结构主要是指语法结构,两个相对的词组或句子须语法结构相同。比如主谓结构就要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就要对动宾结构,等等。

五、表意统一

这是指上联和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各说各话,毫无关系,而必须是有关联的。

六、押韵一致

押韵是指两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有时候相近也行)。这样就会给人这两句话步调一致、相互呼应的美感,听起来很悦耳。

《声律启蒙》中的这些对子中还有不少历史典故,书中也有注释介绍,所以,还能学到不少历史知识。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 篇4

法库县爱心学校

徐淼

《声律启蒙》一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声律启蒙》一东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但对词与对句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在理解和运用上需要穿插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在对句结构上,采用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字对,形成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行文注重平仄,声韵协调。“一东”全篇压“ong”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别有韵味。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五年级学生,共11人。通过平时的传统文化积累,A、B组学生能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韵律,但难以用语言表达,朗读时能用心体会诗句意境,但头脑中缺乏想象。C组学生理解力稍差,由于语言障碍不会说话,可以坐在座位上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在巩固练习环节做到会连线、涂色、识字。学生分组情况如下:

A组:徐珍玉、杨浩天、夏欣、杨硕(轻度智力障碍)B组:郭云智、刘东海、张熙伦、范红丽(中重度智力障碍)C组:张雨凡、贾丽菲、肇琪琪(自闭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组: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朗读,会背诵,理解句子意思。B组:认识生字,可以跟读,可借助图片理解句子意思。C组:认识生字,可集中注意力听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A组:了解声律启蒙特点,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句子意思。B组:可以借助图片初步理解句子意思。C组:可以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理解词语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组:通过朗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B组:初步体会韵律美。

C组:可集中注意力和大家一起打节奏、听诵读。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A、B组: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对对子”的基本特征,能根据韵律熟练诵读。C组:跟上老师诵读节奏,在座位上认真听讲。

(二)教学难点

A、B组:理解文中描绘情境,体会作者感情。C组:正确涂色、连线,认识所学生字词。

五、教学策略

根据《声律启蒙》一东的特点,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线,灵活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归纳教学策略,构建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有体系的课堂教学。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古筝音乐,安抚学生情绪,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师生礼仪展示,互相问好。

(一)故事导入,领悟特点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学生讲故事

学生分段读《纪晓岚讽对石先生》,初步感知对子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刘东海演示最后一段,形象的对动作进行演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2)引入课题

师:纪晓岚巧妙地用对联讽刺了石先生,他这么聪明和他从小就爱读书、爱积累知识是分不开的。在古时候啊,很多小孩都会对对子,你们看,这就是他们小时候读的书——声律启蒙(板书——声律启蒙)。

这本书是专门训练儿童对对子、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书。内容包括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等。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好听,你们想听吗?(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律启蒙中的一东(板书:一东)。2.教师范读,领悟韵脚(1)师范读

师: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看大屏幕,注意听清老师读的字音,找找声律的感觉。(出示课件,师配乐范读,学生初步)(2)找特点

师:好听吗?你感觉哪好听? 预设:

①写的特别美(你觉得哪句最美,读一读)。②字数相对

你们看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这是声律启蒙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字数相对,它的内容也是相互关联的。来鸿对去燕,来对去,燕和鸿都是鸟。③韵脚

师:我们一起把最后一个字读一读。(生读,板书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找出韵脚)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它们的韵母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押韵,文章押韵读起来旋律就会特别优美。

(二)图文并茂,体会意境 1.图文讲解,学生会意

师:《声律启蒙》不仅旋律优美,描写的景色也很美。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东”景色的美。

(教师利用幻灯片逐步讲解每句话意思,板书相对字词。)板书:云——雨 雪——风 晚照——晴空 来鸿——去燕

宿鸟——鸣虫

2.学生诵读、纠正发音(1)生读(正音)

师:了解了声律启蒙的这么多特点,你想自己读吗?(纠正字音,节奏、韵律、字音)(2)配乐诵读(节奏)

师:刚才我们体会了《声律启蒙》韵律的优美,怎样读出“韵律”呢?(打节奏)师:你想怎样打呢?(生答拍手、跺脚、拍桌子)师:韵律是美的,我们拍的时候应该轻一些,美一点。师:让我们拍手一起来读出韵律。(生拍手齐读)(师评价:你们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韵味,真棒!)

(三)巩固练习1.选出喜欢的诗句

师:一东的内容这么美,有你喜欢的句子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的第一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填一填

师:请A、B组的同学将括号里缺少的词语补充完整,C组的同学把所学生字和图片进行连线。

3.我来对对子

师:请A、B组同学和老师穿越回古代,一起来对对子吧!C组同学描写生

字并把对应的图片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四)总结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声律启蒙》一东旋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非常优美的千古绝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在今后的学习中,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汇报演奏

学生用双响筒、沙锤,跟着歌曲一起打节奏,再次体会声律启蒙的韵律美,让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

《声律启蒙》一东

云——雨 雪——风 晚照——晴空 来鸿——去燕

声律启蒙教案介绍 篇5

天河小学

XXX

第一课

一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在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的基础上,能够给对子连线。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 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3页我会填

五、拓展活动:第4页我会填

六、读故事:《梁武帝做和尚》

了解故事内容:梁武帝晚年先后四次出家,四次赎身还俗,花掉了国库不少钱,还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乱不堪。后来有一个野心家发动了叛变,梁武帝被困在宫中,被活活饿死。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作业

1、我会对对子。

鸟语对()山花对()好对()蓝天对()【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节奏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先通过划分句子节奏来明晰词句,通过有节奏朗读,加强记忆。

第二课

二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能在朗读中读懂对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提问了解大自然的相对的动植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7页我会填

五、拓展活动:第8页我会填

六、读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1、默读,读出故事大意。

2、学生说故事大意,师生补充。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作业

春种一粒粟,()收万颗子。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亦奇。

【教学发思】

本课教学时,孩子们对“恭”和“慢”以及长句的理解不透彻,所以在教学时我特意和他们举例。此外,通过故事的引入,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

三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能了解国家相关历史。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能对国家的相关历史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11页我会填

五、拓展活动:第12页我会填

六、读故事《边被嘲》

1、默读,读出故事大意。

2、学生说故事大意,师生补充。

七、课外延伸

1、与同学讲讲你还知道的有关国家的事。

2、抄写三江。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第四课

四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四豪》,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高尚品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讲《刘伶好酒》的故事。

2、你觉得公仪休做的对吗?为什么?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觉得王吉是个怎样的人?公休仪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还知道哪些居官不与民争利,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人?

3、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六、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懂得了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意乱拿,不贪小便宜,不争利,希望同学们也向王吉、各公仪休学习,做个正直、坦荡的人。

七、作业

1、找朋友

山花对()茶对()燕子对()落絮对()

第五课

五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五歌》,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教学过程】

二、故事导入

3、师讲《玉质遇仙》的故事。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 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4)师生共读,读出对仗的乐趣。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觉得汉高帝是怎样得到他的天下的呢?

2、你还知道哪些君王的故事?

3、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六、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了解了好几个君王如何得到天下的,那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多看课外书,了解我们中国的古今大事。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后的《我会填》完成。

第六课

六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过程与方法: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讲《白堕酒》的故事。

2、生说一说。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能说一说蔺相如是如何让把那块玉从秦王手中拿回来的吗?

2、最后,蔺相如把那玉给了秦王了吗?

3、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六、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懂得了做人要有诚信,也学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

七、作业

1、把《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将课后的《我会填》完成。

第七课

七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声律启蒙“七阳”》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认识“裘、履、狐、妖、股、粥、嘉、幽、篱、茅、陌”等11个生字,初步理解“箕裘、杖履、杞梓、桑榆、竹篱、茅舍 ”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悟“七阳”所涉猎的知识信息,欣赏对子,知道对子有正对和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诵读方法,培养吟诵作对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交代目标、激趣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起来温故知新“茶对酒”。

2、提问:①说说知道的对子小常识。②师介绍最早的对子

3、出示《声律启蒙“七阳”》交代目标:

熟读成诵。认识十一个生字。初步理解对子内容。了解四个历史人物。

二、初步练读,学词、识字。

1、听教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①注意停顿。②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检验自读情况。①指名读对子。②齐读、开火车读生字词卡。

4、指导认识生字:按结构分类贴生字卡。扩词、换部首。

5、把生字送回原文再读一读。

6、反馈:拍手齐读。

三、练习熟读,初步理解。

1、请大家默读原文,结合注释,查查字典,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①说说文中提到的四个历史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②“天欲晓,日将晡”什么意思?

3、汇报交流:把你读懂的地方向大家汇报一下。

①随着学生汇报出示词卡:“箕裘、杖履、杞梓、桑榆、刺骨、竹篱茅舍”。②你知道四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说些什么?用什么语气读这两个对子?试读。

③“天欲晓,日将晡”是什么时候?你知道表示天刚亮的词或片段吗?

4、考一考: ①对子当中提到的“秦”、“赵”、“越”、“吴”是春秋战国时的国家,你还知道那些朝代?②说一说像“客”、“夫”这样表示什么样的人的生字。

5、多种方式熟读成诵:

五、学对对子,挑战自我。

1、学生学对对子。

2、讲纪晓岚对对子的趣味故事。

六、结束全课。教师总结: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神奇,像成语、古诗、对联诵读多了,你们说话就会出口成章,写文章就会下笔有神,希望同学们多积累。

第八课

八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八庚》,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4、师讲《 亡国之音》的故事。

5、你觉得伯夷和叔齐为什么要让国?这样做,你觉得怎么样?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巩固拓展

1、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把你知道的意思说给他听吧。

2、小组合作,在组中进行背诵。

3、小组间进行对子游戏,全班共对,读出乐趣。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课文。

2、把这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第九课

九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九青》,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4、师讲《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5、你觉得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巩固拓展

1、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把你知道的意思说给他听吧。

2、小组合作,在组中进行背诵。

3、小组间进行对子游戏,全班共对,读出乐趣。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课文。

2、把这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第十课

十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十蒸》,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4、师讲《 项庄舞剑》的故事。

5、你觉得项庄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巩固拓展

1、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把你知道的意思说给他听吧。

2、小组合作,在组中进行背诵。

3、小组间进行对子游戏,全班共对,读出乐趣。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课文。

《声律启蒙》教案(1-5) 篇6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教学过程:

一、播放《声律启蒙》(一东)歌曲

播放视频:《声律启蒙》(一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声律启蒙》书籍。

这首歌的歌词源自一本书——《声律启蒙》,它是由车万育编写的。声——声音,律——音律节奏。这本书是专门训练儿童对对子、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书。这里的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好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律启蒙中的(一东)

三、学习《声律启蒙》。

1.正字正音、发现韵脚、读出韵律。

(1)师范读(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看大屏幕,注意听清老师读的字音,找找声律的感觉。(师配乐范读)

(2)找特点

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押韵。我们一起把最后一个字读一读。(生读)

这最后的一个字叫韵脚,文章押韵就会使人觉得像旋律般优美。刚才我们说了,律就是节奏。

自己读读,体会一下。

字对着或者有节奏。字数相对,你们看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这是声律启蒙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字数相对,它的内容也是相互关联的。

(3)生自读(正音)

了解了声律启蒙的这么多特点,你想自己读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指读,一人一句。(纠正字音,节奏、韵律、字音)

最后一句最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4)个体读和齐读。(5)打节奏读。

2.了解内容、事物相对,讲解典故,激发想象,读出韵味。

这段文字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大家自己看书默读、借助注释,把不明白的地方看一看,画一画,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

(1)三尺剑、六钧弓。师:这和军事有关了,关于三尺剑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师讲故事)相对着剑的是弓了。六钧弓什么意思?要180斤的力气才能拉开弓。

想象着读一读。

(2)师生配合读。

(3)师生对读。

3.出示图片,进行联想、找到感觉,读出意境。

(1)同学们读的真美,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出示图片)你能用最美的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情景吗?

(2)生描述。请你带着美美的感觉,好像身在其中的读一读。

你们用的词真美,用上一东里面的诗句呢?

你就在这美景中,读一读(齐读)

师:你们读出了一东的另一特点(板书:意境)。想象着画面内容,而且让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3)像这样有意境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带上韵味,找一找,美美地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4)指名读,齐读最后一句。

4.师小结:我们了解了一东的特点,不仅字数相对而且内容相关联。不仅有韵味而且有节奏、不仅有画面而且让人身临其境,让我们把今天所学内容读一读,读出它的韵味、韵律、节奏,感受它的美吧。

学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声律启蒙》不仅字数相对,而且事物相关联,不仅押韵还有旋律,还有意境非常优美的千古绝对,课下请同学们试着背过。另外书中像这样的对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1.一东(节选)

教学内容: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经典诵读《声律启蒙》中的这两句诗句。(屏幕出示诗句: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二、播放《声律启蒙》(一东)歌曲

播放视频:《声律启蒙》(一东),让学生认真聆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授过程。

1.正字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1)师范读(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看大屏幕,注意听清老师读的字音,找找声律的感觉。(师配乐范读)

(2)找特点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什么是对偶呢?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字对着数字,量词对着量词,颜色词对着颜色词等,字数相对,这是声律启蒙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字数相对,它的内容也是相互关联的。

(3)生找出相对的词语,了解对偶的形式。(4)生自读(正音)

了解了声律启蒙的这么多特点,你想自己读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

指读,一人一句。(纠正字音,节奏、韵律、字音)最后一句最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范读,生跟读)(4)个体读和齐读。(5)拍手读。

2.了解内容、事物相对,讲解典故,激发想象,读出韵味。

这段文字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大家自己看书默读、借助注释,把不明白的地方看一看,画一画,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

(1)讲解“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的诗句意思:河两岸晨雾缭绕,杨柳碧绿;园子中,春雨洗涤后,杏花更显艳红.(想象着读一读。)

出示精美课件,感受美丽的春景。(生美美地读)师生配合读。

男女生对读。

(2)讲解“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的诗句意思:

风尘仆仆的旅人,两鬓斑白,早早就起床赶路;傍晚时分,垂钓的老翁披着蓑衣,在毛毛细雨中静静垂钓。

出示精美课件,感受形象画面。(师范读,生读)师生配合读。

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

3.出示图片,进行联想、找到感觉,读出意境。

(1)同学们读得真美,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出示图片)你能用最美的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情景吗?

(2)生描述。请你带着美美的感觉,好像身临其境的读一读。(指名读)师:你们读出了一东的另一特点(板书:意境)。想象着画面内容,而且让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3)像这样有意境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带上韵味,找一找,美美地 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4)指名读,齐读最后一句。

4.师小结:我们了解了一东的特点,不仅字数相对而且内容相关联,具有对偶的形式。不仅有韵味而且有节奏、不仅有画面而且让人身临其境,让我们把今天所学内容读一读,读出它的韵味、韵律、节奏,感受它的美吧。

学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声律启蒙》不仅字数相对,而且事物相关联,还有意境非常优美的千古绝对,课下请同学们试着背过。另外书中像这样的对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3.一东(节选)

教学内容: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一、正字正音、发现韵脚、读出韵律。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配乐范读)要求:

1.学生看屏幕,认真倾听,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讲解:

颜巷陋:是说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孔子认为他虽然生活困顿但乐观豁达,是贤人。本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

阮途穷:这个是说三国时候的阮籍的,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竹林七贤之一。他生性好酒,常常独自驾着牛车,载着一坛好酒,边行边喝,有时前面没路了,阮籍便痛哭一场,再转向其它道路继续前行。一日来到山颠,曾感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古诗中一般喻指令人悲哀的陌路。

冀北:大致为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以及辽宁省辽河以西、河南省黄河以北的一片区域。可以泛指游牧地区。

辽东:辽河以东的地区,即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明朝在现在的辽宁省境内设辽东都指挥使,防守边境。

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小组赛读。6.师生合作读

7.配乐,师生共同放声齐读。8.背诵此段内容。

四、播放此段演唱内容,学生跟唱。

五、链接:《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六、课外延伸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4.一东(节选)

教学内容: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指名背诵一首古诗。

2.由古诗韵律引入《声律启蒙》第二课《二冬》。

二、音读。把课文读通顺。

1.学生自由读课文。(积极主动地读)要求:自由读,轻声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方法:不会读的字或读音把握不准的字,看注释找拼音或查字典解决。2.学生小组(四人一小组)内读。

要求:一人读,三人听,正音。读通,读顺,扫除读音障碍。

方法:先让后进生读,大家正音。再让小组内的小老师示范读。3.全班交流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激情饱满,奋发向上地读)。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断句的方法。要求:熟读全文 方法:

(1)轮流读,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可以是同桌对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与小组对读,大组与大组对读,也可以是单人与众人对读等,利用多种形式读。轮流读上一联句,对出下一联句。

(2)学生领读

(榜样效应,规范学生经典诵读)。让音色好,普通话好的学生,朗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班内领读。

(3)齐读

学生一齐读,熟读成诵。

三、意读。领悟联句中的词的对应,理解课文大意。要求:读中领悟联句中的词的对应。

方法:

(1)读上一联句,对出下一联句。

(2)找出联句中的对应词。

(3)借助教材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 学习,了解联句的对仗方法,知道“冬”韵的字。

1.教师介绍文中的人物故事及发生事件的背景。

2.教师点拨与讲解,你在读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时,发现什么规律?

四、美读。以赏析的眼光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1.合读

同桌合作读。对读、击掌读等,在两人游戏中读。2.赛读

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3.全班配乐诵读。

5.一东(节选)

教学内容: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律启蒙》(一东)前部分

播放《声律启蒙》(一东)歌曲,播放视频:《声律启蒙》(一东),学生跟唱,复习巩固。

二、小小舞台,我来展示 1.个别展示背诵。2.全班打节奏齐读。

三、学习《声律启蒙》。

1.正字正音、发现韵脚、读出韵律。

(1)师范读(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看大屏幕,注意听清老师读的字音,找找声律的感觉。(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正音)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指读,一人一句。(纠正字音,节奏、韵律、字音)

最后一句最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做到读通读顺。(4)全班读,打节奏读。

2.了解内容,激发想象,读出韵味。

这段文字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大家自己看书默读、借助注释,把不明白的地方看一看,画一画,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3.解决疑难:

(1)野叟:指村野老人。

(2)鬓皤:白色的鬓发。眉绿: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以画眉,把自己的眉儿描画成青黑色的柳叶形。(3)浩浩:广大的。融融:温暖的

(4)“半”和“千”虽然非实际数字,但又是表示数量的字,是虚指而非实指,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词中的常用的还有双、几、数、对、独、点、寸等等。

3.出示图片,想象画面,美美地读

(1)指名读(出示图片),其他同学听,你的脑袋里出现了什么画面?(2)生描述。请你带着美美的感觉,好像身在其中的读一读。

你们用的词真美,用上一东里面的诗句呢?你就在这美景中,读一读(齐读)(3)像这样有意境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带上韵味,找一找,美美地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4)指名读,男女生赛读。(5)播放配乐,全班齐读。

四、总结、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作文的启蒙教学 篇7

(一) 先听后说。

这种形式难度较小。如让学生听我讲一个故事或听录音讲一个故事, 让学生根据记忆, 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二) 先读后说。

这是以阅读为基础的说话训练。这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和理解, 又可以进行规范化的语言训练。提高说话的能力和技巧。

(三) 先看后说。

这是说话训练的主要形式, 大体有两种形式:

(1) 看图说话。首先, 看图。指导看图要注意四点:a.是要看得准确细致, 对画面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b.是看懂图意, 理解画面上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c.是观察要有顺序, 这是语言表达有条理的前提。d.观察要抓住重点, 注意事物的特点。其次, 想象。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往往三言两语, 语言干瘪, 说不具体, 说不生动。究其原因, 是他们把图画看成静止僵死的东西, 没有展开合理的想象。指导想象有两个方面:a把静止的画面中的事物或多幅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变“静”为“动”, 把图看活, 想象出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事物的情节发展。b。带着感情看图, 带着感情地想。如看到水底的鱼, 想象到似乎在捉迷藏;看到树上的小鸟, 想象他们在唱着欢乐的歌。这样说出的话才会生动、富有感情。最后。表达。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这种情况, 在看图说话的训练中, 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把话说细。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语言准确、传神、丰富。

(2) 看实物说话。如让学生观察一个玩具、一盆花、一件学习用品, 然后进行说话训练。这时候, 教学的难点是不知从何说起。因此,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表达顺序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文具盒, 首先教学生整体看, 再打开看, 然后说说功能。

(四) 先玩后说。

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动手做各种自己喜欢的物体模型, 不会做的可以请别人, 作好后再想一想, 我做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因此我想到了什么?上课了, 每个学生都放着自己的玩具, 有飞机、手枪、电视机、火车....真是各式各样, 丰富多彩。因为准备得充分, 学生都争着走上讲台, 想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模型, 把自己想到的话告诉大家, 学生发言无拘无束, 个个争先恐后, 跃跃欲试。学生在玩中受到有益的启发, 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除了上述四种形式外, 还可以先做后说, 画画说说。采用先让学生画一画, 再让他们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是用什么图形组成的。这样, 小学生通过亲手画的图画, 再不觉得无话可说了。当然, 使用最多的还是看图说话。上述这些形式的基本特点, 就是把说话训练同听、说、看、做等具体行为联系起来, 是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得到统一和谐发展, 既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又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说话和作文,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语言发展顺序看, 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石。说话训练能为作文训练提供大量的词汇, 正确的句式和适当的表达方式, 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到较快的发展。

上一篇:颁发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下一篇:加快淳安服务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