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初议

2024-11-04

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初议(精选8篇)

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初议 篇1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是其产生的标志。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士。其制度设计目的也在于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70年代“水门事件”以后,许多著名公司的董事卷入行贿丑闻,公众对公司管理层的不信任感加剧,纷纷要求改革公司治理结构。1976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一条新的法例,要求国内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专门的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此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发展成为英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科恩―费瑞国际公司5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年均规模为11人,其中内部董事2人,占18.2%,独立董事9人,占81.1%。另外,据经合组织(OECO)的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报告,各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英国34%,法国29%,美国62%。独立董事制度的迅速发展,被誉为独立董事制度革命。

[编辑]

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理论依据

1、代理成本理论

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必然面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何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减小企业的代理风险,控制代理成本,成为公司治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代理成本的降低,必然要求提高经营管理层的效率,同时又必须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所以希望通过创设独立董事制度来改变经营者决策权力的结构,达到监督、制衡的作用,从而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促进代理与委托双方利益的一致,提高运营效益。其理论着眼点在于改革经营管理层权力配置结构来促进经营管理层的安全有效运作,从而减少代理成本。亦言之,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种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从企业法人的盈利性的根本目的出发,推演出优化管理层权力配置的必要性,得出对独立董事制度创设必要性的结论。

2、董事会职能分化理论

在一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的缺省而使董事会承载了自我监督的职能,在任何一种权力配置结构中,自我监督总是最为弱化的。所以必须在分工上要求有专门的董事承担监督之责,以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目的。这种董事会内部职能分化的必需性,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创设提供了理论根源。该理论认为,监事会的缺省导致监督职能的缺位,从而应该从董事会中分化出部分董事补位。这种理论蕴含了一个既定的前提,那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层必须通过权力配置平衡才能高效运作。其实,从这个角度上讲,职能分化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并没有实质的区别,都是致力于改革公司权力结构配置,使这种结构更加稳定、高效、安全,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营效益。两者区别只是在于代理成本理论更加抽象,视野起点相对较高,而职能分化理论更加注重公司治理运行中的现实需求性。

我国现行《公司法》创制时,主要是借鉴了日本的立法模式,并没有考虑到独立董事制度。19国家经贸委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要求在境外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于境内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则是采取了许可的态度,而并非鼓励的态度。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意见》规定,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同时,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肯定并完善了独立董事制度,正在修改的《公司法》,草案中也明确规定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由此可见,独立董事这种舶来品,正一步一步走入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体系之中。

上一篇: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 下一篇:医疗管理制度内涵

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初议 篇2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

2001年8月16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了独立董事的基本条件、兼职上任, 同时要求上市公司赋予独立董事一系列特别职权。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全面执行独立董事制度。

一、独立董事制度相关概念分析

(一) 独立董事的概念。

独立董事是指除在所任职公司担任董事职务外, 在经济利益和人身关系上与公司和高层经理层没有重要关系、具有完全独立意志、代表公司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董事会成员。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立董事是董事的一种;二是独立董事除担任董事职务, 不担任公司其他职务, 是公司的外部人士;三是独立董事与其所受聘的公司 (及其主要股东) 不存在任何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

(二) 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

有关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的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评论, 其中核心的问题是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发挥监督制衡作用的根本保障。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 独立董事必须具有独立性,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1、在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2、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以上或者是上市公司前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3、在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以上的股东单位或者在上市公司前名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4、最近年内曾经具有前项所列举情形的人员;5、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7、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人员。

(三) 独立董事的职能与角色定位

1、独立董事的职能。

在国外大企业中, 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能有两项:检查和监督公司的长期投资战略;减轻和缓和股东和最高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我国也有具体说明, 《指导意见》规定, 独立董事除应当具有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董事的职权外, 上市公司还应当赋予独立董事以下特别职权: (1) 重大关联交易 (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 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 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作出判断前, 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作为其判断的依据; (2) 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3) 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4) 提议召开董事会; (5) 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 (6) 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

2、独立董事的角色定位

(1) 战略角色。独立董事一般都来自具有丰富的商业知识和经验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或是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才能以及独特技能的专业人员, 或是具有很高学术造诣的学术名流。他们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层解决他们不熟悉的问题, 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提供咨询等。

(2) 监督角色。独立董事在选择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对公司财务进行监管和考核、对董事会和董事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业绩作出独立判断, 并对他们实行奖励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独立董事通过在公司的监督职能的行使来解决现代企业所面临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带来的代理问题。

(3) 协调角色。它是指当公司利益同政府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独立董事在协调政企关系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当政治因素对企业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的影响较大时, 企业中常常就会有很多具有政治背景和法律知识的独立董事。

(4) 组织角色。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并以他们为主体在董事会之下组成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 这些组织是独立董事实施其特殊作用的载体。由此可见, 西方国家对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行使职能有一系列组织和制度的保证。

二、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一)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不严格、不科学的选任规则

(1) 任职条件存在漏洞。《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担任独立董事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 法律、行政法规或其他有关规定, 具备担任上市公司董事资格; (2) 具有公司章程第一百零九条所要求的独立性; (3) 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则; (4) 具有五年以上法律、经济或者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需的其他条件。这些规定过于笼统, 弹性空间大, 对独立董事必须具备的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素质并没有做具体要求。

(2)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低。《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作了强制性规定, 在2002年6月30日前, 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前, 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独立董事。但与国外的独立董事比例相比, 我国独立董事仍属于弱势群体。据《中国企业家》杂志对内地52家A股上市公司调查表明, 有8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低于10%;20家上市公司的比例低于20%;比例高于20%的公司合计23家;比重在1/3的仅有7家, 仅占总数的13.5%。

(3) 程序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指导意见》第四条第一款规定, “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l%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 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很显然, 在设计独立董事制度时, 并没有仔细考虑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在一股一权的表决制度下, 独立董事的选举难免被大股东操纵。

2、功能定位方面问题。

很多人将独立董事界定为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负责的狭隘观点。现代公司法社会责任理论认为, 公司利益不等同于大股东利益和小股东利益的简单相加, 它包含着股东利益, 也包含着股东之外的其他利害人关系人的利益。独立董事要考虑股东利益, 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也要考虑社会中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3、激励机制方面问题。

《指导意见》中第七条第五款规定, “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律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预案, 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据调查, 独立董事薪酬最高的宝钢股份的独立董事, 年薪达到20万元, 而绝大部分独立董事的薪酬集中在年薪3~5万元。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个公司独立董事薪酬也有区别。给得少, 容易懈怠, 给得多, 经济依赖于公司的报酬, 其独立性就可能受到影响以致削弱, 其为了保证地位而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依赖于董事会, 不发表意见。

(二) 消除误区, 正确有效地运行独立董事制度

误区一:“人情董事”、“花瓶董事”。这些主要领导拉来的独立董事不仅不能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 相反挤掉了中小股东的董事份额, 甚至只投主要领导之好, 加大了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程度, 而在国外, 往往是大股东让出位置给法律型、管理型专家担任独立董事。

误区二: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偏颇于技术型专家, 他们往往并不十分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 有的甚至不敢在董事会决议上签字。实际上, 仅仅有精通公司主营产业技术的专业人士担任独立董事是远远不够的, 更应充分注重独立董事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的重要作用, 尤其在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还很不合理的情况下。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咨询专家、学术权威对公司的战略发展提出建议, 更需要独立董事对公司的法人治理、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发挥监督、制衡作用, 从而达到防范“内部人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三、构建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

目前,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不断地进行完善。

(一) 强化独立董事制度。

相关制度强化需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在法律层面上, 需要对《公司法》等相关法规进行修改, 在法规中对独立董事应有明晰的定义和要求, 消除随意性和模糊性, 使独立董事成为明确的法定制度;二是在自律性准则层面上, 证券交易所、机构投资者和中介组织对独立董事制度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 增加行业自律性;三是在公司层面上, 上市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关于公司治理和独立董事的最佳做法, 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作出具体规定。

(二) 加强独立董事的人力资源培养。

一方面要在公司现有的人才资源中遴选出足够数量的具有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的独立董事人选;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培训与教育, 提高现有独立董事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 使其更好地履行独立董事职责。在现阶段, 我国的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曾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管人员等等, 都可以成为独立董事的来源。

(三) 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的激励机制。

提议通过付诸于独立董事市场或者建立一个统一的具体津贴标准, 或设立独立董事基金。独立董事基金是指将用于独立董事激励制度的收入把原来的各个上市公司单独发放集中在一起, 以专项基金的形式进行管理, 由独立董事协会发放, 其发放的标准由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及合法的有资格人员提交并由股东大会来决定, 但发放必须由管理监督机构或组织根据其在履行职责的情况评判后进行。

参考文献

[1]殷少平.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中国证券报》, 2001.4.

[2]兰航.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研究.天府新论, 2003.4.

[3]王国海.独立董事有效性一个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10.

[4]朱杏珍.董事会的规模与效能探析.当代财经, 2002.6.

试论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篇3

一、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下独立董事制度的特点

(一)国有股权最终所有者空位。由于国有企业没有最终委托人,管理经营国有企业的是形形色色的代理人,以行政授权为基础的国有企业代理链使国家对公司的控制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自利动机使政府官员选择企业经营者的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廉价投票权”,形成“内部人控制”局面就是一种自然的逻辑。

(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集中程度相当高,仅国家股、法人股的比例就高达60%以上,董事会成员的50%以上来自第一大股东。这正是中国证监会领导人称之为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现象,这种股权结构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三)双层治理的框架。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沿用大陆法系国家的二元模式的,即在公司内部存在一个常设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因此,再引入独立董事,其监督职能的具体方式应有所不同,监督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

(四)独立董事具有双重身份。作为独立董事,他一方面代表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为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而进行工作;另一方面,他又独立于股东、公司以及一切与该公司有关联的实体和商务活动之外。

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独立性没有形成。

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国有企业及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占有绝大部分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而这些控股股东往往包揽公司的所有事务,甚至独断专行, 致使股东会名存实亡,董事会的运作通常被控股股东所操纵。在此情况下,独立董事的提议和决策难以贯彻下去,不能制衡和制约董事会,因而也就无法保持其独立性。

2、独立董事的任免机制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干部的人事任免,主要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操作,独立董事亦是按此程序运作。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大股东拥有独立董事的提名权和决定性的投票权,独立董事往往由大股东直接指定,然后由公司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并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由于独立董事的任免权掌握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与董事长或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的私人关系又较密切,独立董事在行使权力时难以保持其独立性。

3、独立董事激励机制不够。独立董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证监会提出:上市公司应当给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但津贴的数量由董事会制定预案并由股东大会通过。津贴过少,独立董事丧失工作的积极性,谈不上为企业高瞻远瞩、出谋划策;津贴过多,独立董事将有可能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形成经济上的依赖,也就不可能对大股东的要求表示异议或拒绝,使其独立性受到影响、削弱甚至有可能与董事会、经理层共同合谋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职权上重合。

从国际上看,独立董事制度主要在不设公司监事会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等国盛行,因为这些国家的上市公司形成了严格的董事责任,同时又有发达的证券市场的外部监督,客观上不需要设立监事会。

而我国的上市公司机构中既有监事会,又有独立董事,这样就形成一种双重监督的格局,此即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职权上的重合。而法律又没有对二者的职权范围做出明确的界定,这样难免产生二者在功能上的重复和职权行使过程中的冲突。其结果,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互相推诿,最终都选择“不作为”,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内部人控制”,与建立独立董事的初衷大相径庭。

三、对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界定独立董事的职责。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既为独立董事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也是独立董事依法行使职权、严格履行义务的根本原则。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来明确界定公司独立董事的职责。一方面,要增加专门条文,确定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使独立董事发挥作用有法可依,上市公司的章程中必须载明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的具体内容及发挥作用的范围、方式和方法,促使其责、权、利相匹配、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能关系。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各有侧重,尽管分工不同,但可以形成一种合力,共同维护公司的合法经营。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问题没有解决、社会信誉及相关法律没有建立起来的条件下,要靠独立董事制度承担起防范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显然不太现实。现阶段独立董事的功能在于监督上市公司内部股东和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

(二)建立独立董事行业自律体系。

由于独立董事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独立董事各自为政、少有交流。自律体系的建立,可以为独立董事找到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加强自律,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独立董事自律体系的建立,可以保障独立董事合法权益,并通过制定内部惩戒措施,规范独立董事执业行为。另外,自律体系对独立董事的资质和经营绩效定期进行评估,提供权威的可行性论证,也可以增强独立董事的行业自律性。

(三)健全独立董事机制。

1、健全独立董事任免机制。(1)规范独立董事聘用机制。独立董事旨在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那么独立董事就不能由大股东指定,而要引入市场化机制。选聘独立董事时,由广大中小股东来提名,大股东回避;已有独立董事的公司再次选聘时,可以由独立董事担任负责人的提名委员会提名。还可以考虑通过专业的咨询公司,物色专门的独立董事人选。这样可以避免大股东任人唯亲。培育独立董事市场,对有志于担任独立董事的专业人士,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立董事应逐步实现职业化,形成一支专业化队伍。(2)完善独立董事退出机制。为了防止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及经营管理层经过一段时间共事而被“同化”,必须规定独立董事的任期。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独立董事在同一公司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即6年),届满自然退出。

2、健全独立董事激励和约束机制。(1)激励机制。可采取薪酬激励和声誉激励结合的方式。一是薪酬激励。目前,不妨考虑由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报酬基金,制定详细的业绩考评制度,采取固定报酬加年终由股东大会决定额外报酬的办法。额外报酬可参考其职责履行情况、社会声誉、公司发展状况等。对履行职责情况较好的加以表彰并予以物质奖励,这样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二是声誉激励。建立独立董事档案和独立董事业绩公示制度,为社会公众和中介机构评价独立董事的业绩提供条件,促进个人信誉及社会评价体系的形成,培育竞争有序的独立董事市场。(2)约束机制。义务和责任制度是保证独立董事尽心尽职的最有力的一道防线,但法律上对独立董事的义务和责任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较大的缺陷。明确独立董事特定的法律责任是必要的。潜在的法律责任的威胁,可以促使独立董事投入相应的时间与精力勤勉尽职,更好地履行其经营、监管职能。相关法律应确定独立董事因未妥善履行义务损害公司利益、股东利益时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四)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调整股权结构。一股独大的格局是产生“内部人控制”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温床,也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障碍。这一格局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但要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予以高度重视并从现在起着手解决。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国家和法人持股比例,做到股权多元化、分散化,为独立董事发挥作用奠定一个制度性基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讲,虽然已有了法人治理的组织形式,但其运行机制还存在许多問题。加强监事会的建设,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引进次级委员会制度等都是有效措施。

2、完善外部监督。完善而发达的外部监督机制,如强制的信息公共制度、股东证券诉讼以及对股东诉讼极为有利的风险诉讼机制等等,可以使经营管理层得到有效的监督。

3、增强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制度是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的信息披露、传递制度还很不健全。独立董事与经营管理层信息不对称,独立董事的知情权无法得到保障。应当在法规中明确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报告义务,包括报告的范围、内容、格式和时限等,并严格落实。如果上市公司拒绝提供或不合理地延迟提供或不完全地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信息,导致独立董事无法就其必须发表意见或声明的事项作出判断,则属于违规行为。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强化其法律责任,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独立董事能够在信赖其披露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股东也有权利且有必要知道独立董事的状况,以便了解其利益与自身利益是否冲突。应就以下事项进行披露:有关独立董事的基本信息,独立董事是否持有公司股份、未来可能引起利益冲突的信息等。

公司治理在我国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独立董事制度在当前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重大作用。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的进一步健全及配套措施的完善,更为成熟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必将在我国出现。

参考文献:

[1]傅建英.独立董事制度浅析[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

[2]寇晓宇.中国独立董事监督机制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工作制度 篇4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切实保护股东利益,有效规避公司决策风险,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上市规则》”)、《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以下简称“《公司章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本公司及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

第三条 独立董事对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

第四条 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本制度的要求,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是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独立董事应当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

第五条 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包括本公司在内的5家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职务,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

第六条 独立董事及拟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士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参加中国证监会及其授权机构所组织的培训。

第七条 《公司章程》中关于董事的规定适用于独立董事,本制度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 独立董事的构成第八条 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三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其中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

第九条 独立董事出现不符合独立性条件或其他不适宜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情形,由此造成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达不到相关法律法规及本制度要求的人数时,公司应按规定补足独立董事人数。

第三章 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

第十条独立董事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具备担任公司董事的资格;

(二)具有本制度第十一条所要求的独立性;

(三)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则;

(四)具有5年以上法律、经济或者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验;

(五)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独立董事必须具有独立性,下列人员不得担任公司独立董事:

(一)在本公司或者本公司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直系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子女等;主要社会关系是指兄弟姐妹、岳父母、儿媳女婿、兄弟姐妹的配偶、配偶的兄弟姐妹等);

(二)直接或间接持有本公司已发行股份百分之一以上或者是本公司前十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

(三)在直接或间接持有本公司已发行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单位或者在本公司前5名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

(四)最近一年内曾经具有前三项所列举情形的人员;

(五)为公司或者公司的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服务的人员;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独立董事的其他人员;

(七)中国证监会认定的不得担任独立董事的其他人员。

第四章 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和更换

第十二条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合并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百分之一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

第十三条 独立董事的提名人在提名前应当征得被提名人的同意。提名人应当充分了解被提名人职业、学历、职称、详细的工作经历、全部兼职等情况,并应对其担任独立董事的资格和独立性发表意见,被提名人应当就其本人与公司之间不存在任何影响其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发表公开声明。

在选举独立董事的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司董事会应当按照规定公布上述内容。

第十四条 在选举独立董事的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司应将所有被提名人的有关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提名人声明、候选人声明、独立董事履历表)同时报送中国证监会、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和公司股票上市地证券交易所。公司董事会对被提名人的有关情况有异议的,应同时报送董事会的书面意见。

对中国证监会和公司股票上市地证券交易所持有异议的被提名人,可作为公司董事候选人,但不作为独立董事候选人。

第十五条 在召开股东大会选举独立董事时,公司董事会应对独立董事候选人是否被中国证监会、公司股票上市地证券交易所提出异议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十六条 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公司其他董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但是连任时间不得超过6年。

第十七条 独立董事连续3次未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的,由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予以撤换。除出现上述情况及《公司法》中规定的不得担任董事的情形外,独立董事任期届满前不得无故被免职。提前免职的,公司应将其作为特别披露事项予以披露,被免职的独立董事认为公司的免职理由不当的,可以作出公开的声明。

第十八条 独立董事在任期届满前可以提出辞职。独立董事辞职应向董事会提交书面辞职报告,对任何与其辞职有关或其认为有必要引起公司股东和债权人注意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因独立董事辞职导致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低于相关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本制度规定的最低要求时,该独立董事的辞职报告应当在下任独立董事填补其缺额后生效。

第五章 独立董事的职责

第十九条 独立董事应当按时出席董事会会议,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运作情况,主动调查、获取做出决策所需要的情况和资料。

第二十条独立董事除具有本公司董事享有的职权外,还具有以下特别职权:

(一)重大关联交易(指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

独立董事作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的依据。

(二)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三)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四)提议召开董事会;

(五)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

(六)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

(七)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上市规则》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第二十一条 独立董事行使本制度第二十条特别职权应当取得全体独立董事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意。

第二十二条 如上述提议未被采纳或上述职权不能正常行使,公司应将有关情况予以披露。第二十三条 独立董事除履行上述职责外,还应当对以下事项向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发表独立意见:

(一)提名、任免董事;

(二)聘任或解聘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三)公司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四)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企业对公司现有或新发生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借款或其他资金往来,以及公司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欠款;

(五)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

(六)相关法律法规、《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四条独立董事应当就本制度第二十三条所列事项发表以下几类意见之一:

(一)同意;

(二)保留意见及其理由;

(三)反对意见及其理由;

(四)无法发表意见及其障碍。

第二十五条如本制度二十三条有关事项属于需要披露的事项,公司应当将独立董事的意见予以公告,独立董事出现意见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时,董事会应将各独立董事的意见分别披露。

第六章 独立董事年报工作制度

第二十六条独立董事应在公司年报的编制和披露过程中,切实履行独立董事的责任和义务,勤勉尽责的开展工作。

第二十七条每个会计结束后,公司管理层应向每位独立董事全面汇报公司本的经营情况和重大事项的进展情况。同时,公司安排独立董事实地考察。上述事项应由书面记录,必要的文件应由当事人签字。

第二十八条公司财务负责人应在为公司提供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进场前向每位独立董事提交本审计工作安排及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公司应在年审注册会计师出具初步审计意见后和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年报前,至少安排一次独立董事与年审注册会计师的见面会,沟通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见面会应有书面记录及当事人签字。

第三十条独立董事应对公司报告签署书面确认意见。独立董事对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无法保证或存在异议的,应陈述理由或发表意见,并在年报中予以披露。

第三十一条独立董事应在公司年报中就报告期内公司对外担保等重大事项作出专项说明并发表独立意见。

第三十二条公司因执行公司股票上市地适用会计准则以外的原因作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或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独立董事应发表独立意见。

第七章 独立董事的工作条件

第三十三条 为了保证独立董事有效地行使职权,公司应提供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

第三十四条 公司董事会秘书应积极为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提供协助。独立董事发表的独立意见、提案及书面说明应当公告的,董事会秘书应及时在公司股票上市地证券交易所办理公告事宜。

第三十五条 公司应当保证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凡须经董事会决策的事项,公司必须按法定的时间提前通知独立董事并同时提供足够的资料,独立董事认为资料不充分的,可以要求补充。当2名或2名以上独立董事认为资料不充分或论证不明确时,可联名书面向董事会提出延期召开董事会会议或延期审议该事项,董事会应予以采纳。

公司向独立董事提供的资料,公司及独立董事本人应当至少保存5年。

第三十六条 独立董事行使职权时,公司有关人员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隐瞒,不得干预其独立行使职权。

第三十七条 独立董事聘请中介机构的费用及其他行使职权时所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三十八条 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

除上述津贴外,独立董事不应从公司及公司主要股东或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取得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制度未尽事宜或与本制度生效后颁布、修改的法律、法规、《上市规则》或《公司章程》的规定相冲突的,按照法律、法规、《上市规则》、《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除非有特别说明,本制度所使用的术语与《公司章程》中该等术语的含义相同。第四十一条本制度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于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日生效,公司在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前独立董事工作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三条

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初议 篇5

8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1/3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应当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各境内外上市公司应当在6月30日前,修改公司章程,聘任独立董事。这意味着,独立董事作为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制度,正在谨慎而积极地进入我国上市公司。

一、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正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如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都全面实行了独立董事制度。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调查,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为29%。另据科恩―费瑞国际公司(Kom-Ferry)5月发表的研究报告,《财富》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平均人数为11人,独立董事为9人,占81.2%,内部董事只有2人,占18.2%。这一现象决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的必然选择。

所谓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就是指在其任职董事的公司中不同时担任管理职务的董事,并且在经济上或者相关利益方面与公司及经理层没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指导意见》,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不受制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利用这一超然的地位考察、评估和监督公司管理层,从而有效制衡控股股东和监督经营者,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积极的独立董事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带来外部的知识、经验和关系,使董事会能够独立地行使职权,促使知识的转换,并接触潜在的客户;可以提高董事会的透明度,使外部各方更容易了解其决策流程,吸引优秀的合作伙伴和潜在的投资者;还可以在一系列需要独立进行的重大决策(如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上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特殊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所有者缺位导致经营者的监督流于形式。根据上交所19底对沪市上市公司进行的公司治理的调查,行政权力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相当严重,被调查的235家公司中有145家表示有主管部门,占有效回答总数的61.7%;股权的集中程度比较高,仅国有股、法人股的比例就达60%以上;董事会的“内部人”现象比比皆是,70%左右来自股东单位的派遣,来自第一大股东的人数已超过董事会总人数的50%;监事会的成员大部分由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构成,73.4%的样本公司的监事会主席是从企业内部提拔上来的,监事会成员不熟悉财务规则已经成为比较普通的现象;公司的首席监督者――董事长与首席被监督者=总经理兼任的现象比较普通,实际上是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独立董事仅有8人,占被调查总数(2928人)的0.3%。另据统计,截至204月底,我国1102家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高达44.68%,其中超过50%以上达890家,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8.22%,为第一大股东的1/5以下。使得中国目前对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不但监事会的监管失效,就连董事会都处于虚设的境地。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国的主板市场上,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完善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长时期的甚至是艰苦的努力。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和监督作用,对健全董事会功能,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即将开设的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更为迫切。由于创业板的主要上市对象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为企业家所创办,企业家个人及其亲属通常拥有企业较高比例的股份,企业家本人一般还同时兼任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董事会成员大多数由企业家的亲戚朋友担任,因此,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更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对内部人进行监督和制衡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障碍分析

目前,独立董事的引入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规范运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独立董事在我国毕竟还属于新生事物,如何运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且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

(一)缺乏相关法律作支撑

现有的《公司法》没有给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以存在的空间和条件。而在美国,独立董事依靠法律这把“尚方宝剑”。可以把独立董事的个人意志变成董事会乃至公司的意志。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赋予独立董事特殊表决权,人数亦不占优势,属于弱势群体,很难从根本上与公司内部董事制衡。我国的独立董事改革不可能仅仅依靠一部《指导意见》就能完成,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还需要进一步上下而求索。

(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美英国家上市公司所处的是市场主导型的证券市场,股权结构十分分散。美国公司目前最大的股东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其在一个特定公司中持股量常常最多占该公司股票的1%,因而拥有非常有限的发言权。并且美国《投资公司法》(1940)还规定,人寿保险公司和互助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必须分散化,这也导致美国公司股权的高度流动性。由于美国公司中小股东众多,也就产生了公司监督中的“搭便车”问题。所以,美英国家在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专司监督职能,而其全部监督成本由公司全体股东均摊是理性选择。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是股权的高度集中,国有股一般占控制地位,董事会虽然由股东大会产生,但控股股东有绝对的力量。同时,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当然也就取决于控股股东的意志。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是“转轨中的内部人控制”,与英美国家的股权分散导致内部人控制有本质的差别,解决方法与手段当然不一样。当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要问题是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如担保、应收账款,资产置换等各种手段来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塑造新的“外部人”。所以,我国推广独立董事首先要使其在行使权力时不受制于控股股东,这就必须要逐步创造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功能的股权结构基础,即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以及加强股权的流动性。

(三)独立董事的引入与我国监事会制度不相容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普通法为主体的美英法系国家,这些国家在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组织一般采用“一元制”的董事会制度结构,在公司机构设置上没有独立的监事会,因而通过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力图在现有的“单层制”框架内进行监督机制的改良,使董事会能够对公司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以此回归股东控制。我国在公司立法上采用的是大

陆法系的“二元制”结构组织体系,即在股东大会之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监事会专门作为维护股东利益、监督董事会履行股东大会决议、监督董事和经理的机关。这样,若在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将在多个方面与现有的监事会制度产生冲突,甚至会削弱两者的功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权限如何划分,值得探讨。对于引入独立董事后,如何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深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回避了这一问题;上交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却将财务检查权同时赋予两者,造成双头监管,其结果只能是浪费资源或者相互推诿;证监会《指导意见》则根本没有提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

(四)具备担当独立董事素质的人才匮乏

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在206月30日前,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独立董事。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大量有志于从事独立董事工作的专业人士加入到独立董事后备人才队伍。即便按每家上市公司2人计算,至少还有个名额虚位以待。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所聘任的独立董事多是技术型专家,这与缺乏具有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无关系。在人才储备方面,目前还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独立董事人选;在人才选用方面,已有的和潜在的独立董事人选也没有机会得到专业的培训与教育。独立董事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而仅仅有精通公司主营业务的技术专家来担任独立董事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我国股权结构还很不合理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仅需要技术专家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更需要相对客观的独立董事对公司的法人治理、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发挥监督与制衡作用,从而达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五)市场选择机制和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对于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作用的动力来源,一个可以解释的原因是声誉机制,因为一旦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表现出相当的独立与客观,无形中将极大地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并拓展他们未来的市场,这表明声誉资本在董事会的劳动力市场上极其重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选择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是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培育的时间较短,对其完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同时,经理市场特别是高度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发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家资源奇缺。相应地,独立董事本身也相对缺少在市场条件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独立董事本身的“商誉”体系几乎不存在。在注册会计师、券商、律师等中介机构都缺乏信誉,共同欺骗投资者的情况下,要使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其实是勉为其难。现阶段,在努力行使监督权与共同欺骗中小投资者的选择博弈下,作为理性的独立董事,可能会一起造假或者不作为。

三、我国上市公司有效运作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对策

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对于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评判和监督,对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缺乏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安排做保证,那么,也就很可能成为一种摆设。所以,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需要一套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特点的独立董事制度,也需要有一个融洽和谐的外部环境支持。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上市公司要有效运作独立董事制度,必须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独立董事的权责。(1)《公司法》应赋予独立董事一定的权力,并建立相应的权利实施保障机制。这些权利主要有:信息知情权;监督权;独立的审核权;否决权。(2)上市公司还应当赋予独立董事以下特别职权:第一,重大关联交易(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作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的依据;第二,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第三,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第四,提议召开董事会;第五,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第六,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3)独立董事应履行应尽的义务,没履行义务造成的损失,独立董事应承担连带民事赔偿责任。为避免独立董事不出席董事会会议,应在法律、法规上将独立董事缺席视作同意董事会所采取的决定,并要求对此承担责任。

(二)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要真正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最根本的是调整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格局。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产生“内部人控制”、损害国家、企业和中小股东利益、导致管理腐败的温床,也是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性障碍。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寻求战略投资伙伴,逐步增加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比例,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国家和法人持股比例。对于新上市公司,国家应根据其主导产业和行业特点以及产业政策要求,确定国有股份和控股股东的股份上限,从而使上市公司不但做到了股权多元化,而且做到了股权分散化,为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制度性基础。

(三)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

独立董事制度的监督功能具有天然的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以及决策过程监督紧密结合的特点,而监事会具备了独立董事制度所无法具有的经常性监督、事后性监督与外部性监督的特点。而两种制度安排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每一种制度自身功能的完善与否,还取决于两种制度协调与否。要使独立董事与我国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无缝接入”,必须既要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又要避免功能上的冲突和无人负责的情况。(1)界定和整合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第一,由于《公司法》已就监事会进行明文规定,那么就应该着手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第二,可以将独立董事的效用集中在就审核、批准重大关联交易,内部董事的提名,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薪酬以及公司财务信息的审核和控制等方面。(2)建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磋商、协作机制。第一,定期召开仅有独立董事和监事参加的会议,相互交换信息,通报情况。会议可由独立董事和监事轮流召集;第二,独立董事可以调阅、使用监事会的财务审计报告;并可建议监事会就某一财务事项进行具体审计。

(四)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聘任和激励约束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1.任职资格和能力。独立董事应从与公司无利益关系的人士中产生,考虑到担任董事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董事应多为商业、法律和财务方面的专家,而且常常就是其他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执行董事、独立董事或高级职员。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为企业提供来自企业外部的、建设性的意见,他们并非要有多高的威望和名气,只要能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公司的高层决策中去,就是称职的董事。此外,注重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和结构搭配也很重要,这样有利于搭建一个强大的专业知识平台。

2.聘任。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体现在能独立、客观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如果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或经营者控制的董事会聘任,那么很难想象独立董事会对董事会的提议提出反对意见;相

反,如果独立董事既不是受聘于少数大股东,也不是受聘于经营者,而是受聘于部分或全体中小股东,他们在表决时则会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和任免要依法、要规范。

3.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要使独立董事发挥对内部董事、控股股东和经营者的制衡作用,必须大幅度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比例太小难以阻止内部董事和大股东代表通过董事会作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因此,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人数应达到1/2以上。

4.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独立董事有效履行职责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掌握决策所必须的充分的信息。因此,公司应及时、准确地向独立董事提供足够的各种资料,并给予独立董事良好的工作条件,包括行使职权所需要的经费。

5.设立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机构。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在董事会内设立独立董事占多数并担任负责人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以有利于保证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为了保证董事会下设委员会有效发挥作用,委员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经常举行会议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

6.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了使独立董事认真、公正地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包括收入激励、股权激励等,收入具有短期激励的特点,股权具有长期激励的性质。约束机制,包括法律约束、市场约束,股权约束等。只有强调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才能使独立董事制度真正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独依靠个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强化独立董事的诚信勤勉义务。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普遍存在的诚信勤勉意识差的情况,应对独立董事每年的履职时间作出最低要求,在独立董事任职时应要求其签署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承诺,并强化独立董事失职的责任追究机制。

(五)建立独立董事的自律组织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立董事制度,除了通过立法来建立市场规则外,还应成立独立董事协会或独立董事事务所等自律组织,培育独立董事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的“商誉”体系,加强独立董事群体的培训与自律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立会员制的独立董事协会,来加强独立董事的培训教育,从而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董事阶层。相对于“独立董事协会”,独立董事事务所的运作方式更趋于市场化。独立董事事务所可以把独立董事的自然人责任转化为法人责任,使事务所成为约束独立董事并代替独立董事承担责任的载体,这在我国专业人士的“商誉”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可以由事务所直接出面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加以规范与约束。一方面,独立董事按照董事会《章程》行使职权,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袍金”制度,对独立董事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包括使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和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袁国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思考[J].经济管理,,(1).

[2]韩志国,段强.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徐悦.从财务角度看独立董事制度[J].财政研究,2002,(6).

[4]侯大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运行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2,(6).

[5]孙敬水.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J].改革与理论,2002,(8).

[6]朱志砺.独立董事手记[J].改革与理论,2002,(2).

xx公司外派董事、监事管理制度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xx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的管理工作,明确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职责和工作程序,根据《公司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适用于集团公司及其所属所有级次单位。第三条 适用事项

集团公司向所属控、参股公司派出的董事/监事的管理业务。

第四条 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是指由集团公司向投资单位推荐(法人独资公司为委派,下同),并经被投资单位(以下简称“任职公司”)股东(大)会依法选举担任董事/监事职务的人员。

第五条 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对集团公司和任职公司股东(大)会负责。

第六条 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按照任职公司章程、本管理制度以及集团公司意见、任职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要求依法开展工作。

第二章 外派董事/监事领导体制 第七条 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领导体制:

(一)集团公司董事会:决定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人选的推荐、更换、报酬和奖惩等事项;

(二)集团公司总经理:负责向集团公司董事会提出推荐或更换的外派董事/监事人选名单;行使对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工作的管理权;组织实施集团公司董事会关于外派董事/监事工作的相关决议等。

第八条 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管理职能部门与管理职责:

(一)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

1、负责拟订外派董事/监事工作管理的规章制度;

2、负责外派董事/监事的业务归口管理并提供相关公务服务;

3、对人力资源部建议提名的外派董事/监事人选进行业务能力审查;组织外派董事/监事培训;

4、对外派董事/监事在任职公司的决策议题进行研究,提供有关表决依据、材料和信息,下达集团公司相关指示;

5、对任职公司股东(大)会议题拟订集团公司的表决意见;

6、对外派董事/监事任职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关材料实施备案管理;

7、汇总外派董事/监事工作报告、述职报告,负责外派董事/监事的日常业务考核,并对其报酬、奖惩提出建议;

8、承办集团公司交办的有关外派董事/监事工作方面的其他事项。

(二)人力资源部

1、负责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侯选人的资格审查、考察与选拔;

2、拟订外派董事/监事侯选人名单或外派董事/监事拟调整方案报集团公司总经理;

3、考核期满,组织外派董事/监事述职与尽职评议;汇总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的业务考核和企业管理部经济责任制考核;提交考核结果并拟订嘉奖或责任追究意见;

4、拟定外派董事/监事的报酬和奖惩方案并根据集团公司决策意见对外派董事/监事实施奖惩。

(三)集团公司其他职能部门

根据部室职能分工做好与外派董事/监事工作有关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外派董事/监事任职条件、程序与任期 第九条 外派董事/监事基本任职资格: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担任公司董事/监事任职资格;

(二)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国有产权代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能够忠实地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

(三)具有公司法人治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熟悉生产经营管理,具有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职业信誉,诚实勤勉,依法履行职责;

(五)身体健康、年富力强,能够独立工作并履行职责; 第十条 外派董事/监事的派出实行回避制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在拟任职公司担任外派董事/监事:

(一)本人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2年内曾在拟任职公司或其子公司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的;

(二)本人2年内曾与拟任职公司有直接商业交往;

(三)本人持有拟任职公司所投资企业股权;

(四)本人在与拟任职公司有竞争或潜在竞争关系的企业兼职;

(五)法律法规政策和公司章程规定的限制担任董事/监事的情形。

第十一条 外派董事/监事的推荐与任职

外派董事/监事推荐人选由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对其资格进行审查与考察,征求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意见后,拟订外派董事/监事建议提名人选;由集团公司总经理提名,集团公司董事会作出决定。

集团公司推荐的外派董事/监事按照拟任职公司章程规定履行法定程序后,依法享有任职公司董事/监事权利、履行相应义务。

第十二条 外派董事/监事实行任期制。外派董事/监事任期与任职公司董事/监事的任期相同,每个任期不超过3年,可以连任,但在同一任职公司连续任职不得超过6年。

在任期内,外派董事/监事可以根据规定依法更换。第十三条 外派董事/监事应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切实履行其职责,外派董事/监事原则上最多可以同时在不超出3家被投资企业担任外派董事/监事。

第四章 外派董事/监事职责、权利与义务 第十四条 外派董事/监事行使以下职责:

(一)代表集团公司对任职公司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及时向集团公司汇报任职公司的经营管理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二)参与制定任职公司战略规划、经营目标、投资方案和其他重要管理决议;

(三)指导和监督任职公司经营层实施战略规划、经营目标、投资方案和其他重要管理决议;

(四)参与制定任职公司组织结构方案;

(五)代表集团公司提出任职公司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候选人;

(六)对任职公司经营班子成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议和表决;

(七)参与制定任职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八)检查任职公司财务,并及时向集团公司汇报任职公司的财务现状;

(九)监督任职公司董事、经营层成员在经营管理中是否合法合规,当任职公司董事、经营层成员的行为损害集团公司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并及时向集团公司汇报;

(十)集团公司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 外派董事/监事在履行职责时,应该享有相应的权利。外派董事/监事的权利包括:

(一)获知任职公司各类经营管理信息的权利;

(二)获知集团公司有关其任职公司经营管理信息的权利;

(三)列席集团公司有关其任职公司经营管理决策会议的权利;

(四)出席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利;

(五)在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上对所议事项进行表决的权利;

(六)提议召开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利;

(七)提出任职公司各项经营和管理议案的权利;

(八)集团公司及任职公司章程赋予的其他权利。第十六条 外派董事/监事在履行职责时,应该体现相应的义务。外派董事/监事的基本义务包括:

(一)遵守集团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集团公司利益,不得利用董事/监事的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不得利用董事/监事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集团公司的财产;

(三)不得泄露集团公司秘密;

(四)在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进行表决时,要慎审行使表决权,不得损害集团公司利益;

(五)不得同所任职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不得影响任职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六)向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提交书面履行董事/监事职责的工作报告;

(七)对任职公司股东(大)会审议事项,向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提交专题报告;

(八)督促任职公司按月向集团公司报送公司财务报告等资料;

(九)集团公司及任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第十七条 外派董事/监事参加任职公司董事/监事会会议,应当就会议讨论决定事项发表以下几类意见之一:同意;保留,本人意见及其理由;反对,本人意见及其理由;弃权,无法发表意见及其障碍。

第五章 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制度 第十八条 外派董事/监事应该按照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会议通知准时出席董事会/监事会,如果由于客观因素不能出席董事会/监事会,应该以书面形式委托集团公司其他外派董事/监事代为投票,并及时向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汇报。

第十九条 外派董事/监事在出席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

(一)主动向任职公司其他董事/监事、经营层和相关部门了解和获取董事会/监事会议题的相关信息;

(二)对董事会/监事会拟审议的议题,外派董事/监事之间要及时进行内部沟通,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提出初步的决策意见;

(三)外派董事/监事根据所获得的信息以及初步决策意见填写任职公司决策议案审核表,并及时地上报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

(四)外派董事/监事应该大力配合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和相关领导对拟审议的议题进行审议和决策,必要时列席集团公司相关会议。

第二十条 外派董事/监事根据集团公司的决议,代表集团公司在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上进行表决,并及时把表决结果向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和相关领导进行汇报。第二十一条 外派董事/监事在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进行表决时,必须遵循集团公司的审批意见。

第二十二条 外派董事/监事应当对董事会/监事会决议承担责任。董事/监事会的决议出现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等情况,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参与决议的外派董事/监事根据其表决意见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但在表决时曾明确表示反对并记载的,可以免除责任。

第二十三条 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具体安排如下:

(一)每季度结束前10日内,外派董事/监事向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提交履行董事/监事职责的工作报告,由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汇总后统一提报集团公司。

工作报告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1、汇报期内个人主要的工作内容及其取得的工作业绩;

2、汇报期内任职公司的重要决策及其实施情况;

3、汇报期内任职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4、集团公司要求被投资企业执行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

5、本人对任职公司改进经营管理的各项建议;

6、集团公司所要求的其他汇报内容。

(二)对重大事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汇报,外派董事/监事发现任职公司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立即向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报告:

1、任职公司出现或可能存在重大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经营、财务风险、法律诉讼;

2、任职公司出现或可能存在严重损害股东、职工权益的行为;

3、出现或可能存在侵害任职公司资产或危及任职公司生产经营的行为;

4、任职公司出现或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恶性事件。

(三)任职公司股东(大)会召开10日前,外派董事/监事就任职公司股东(大)会审议事项,向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提出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1、对任职公司股东(大)会审议事项的基本情况介绍、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等;

2、拟表决意见。

任职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重大紧急事项,可以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进行处理。

(四)外派董事/监事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由外派董事/监事独立提出。

第二十四条 外派董事/监事的述职管理

外派董事/监事在任期内的每年年末、任期期满或提前离任,应当就其履行职责情况向集团公司进行书面述职,对任期内履行董事/监事职责情况进行回顾,提出任职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案、公司法人治理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接受集团公司的尽职评价。

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将述职报告分别报送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与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结合外派董事/监事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汇总,按照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组织述职与尽职评价。

第二十五条 外派董事/监事的尽职评价

外派董事/监事尽职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任职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资本保值增值情况、投资收益情况;参加任职公司董事/监事会情况、对重要事项发表意见和表决情况;重要事项的跟踪和反馈情况;维护集团公司权益、落实集团公司指示意见、执行实施集团公司有关管理制度情况;其他事项的完成情况等。

第二十六条 外派董事/监事述职报告是对外派董事/监事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十七条 外派董事/监事开展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式:

(一)听取任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有关财务、资产状况和生产经营建设管理情况的专题汇报,听取职工或工会反映情况和意见;

(二)列席任职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会议;

(三)收集、查阅任职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资料以及与企业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资料;

(四)向高级管理人员调查了解、核实任职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管理情况;

(五)根据任职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决议的安排,对任职公司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实地调研、项目考察,必要时可聘请集团公司规划、资本运营、财务、审计等部门或外部专家进行论证。专题研究、实地调研、项目考察与论证发生的合理费用由任职公司承担。

第二十八条 会议材料备案

在任职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召开后,集团公司产权代表、外派董事/监事应要求任职公司在10日内将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监事会的决议及其表决意见等材料报送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备案。

第六章 薪酬与奖惩

第二十九条 外派董事/监事的薪酬(或津贴)由集团公司负责发放,未经集团公司批准,外派董事/监事不得领取任职公司的任何报酬(或津贴)。

外派董事/监事因执行任职公司公务发生的费用,按照任职公司公务费用标准,由任职公司承担。

集团公司统一对外派董事/监事进行经济责任制管理,将外派董事/监事薪酬(或津贴)与其履行董事/监事职责情况及任职公司经营绩效、投资收益等指标进行挂钩考核,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外派董事/监事述职和尽职评议,形成综合考核评价意见,兑现其薪酬。

第三十条 外派董事/监事在履行董事/监事职责工作中,为维护股东、任职公司以及职工权益做出了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向集团公司申请给予专项奖励:

(一)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避免恶性事故、事件的发生,或为集团公司避免重大经济损失的;

(二)依法履行董事/监事职责,做出突出成绩,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给予充分肯定的;

(三)对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审议事项提出合理化建议意见,被采纳实施,效果显著的;

(四)对任职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安排的事项,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得出重要结论,对任职公司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实质性影响,成效显著的。

第三十一条 外派董事/监事履行董事/监事职责、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任职公司章程的规定,给任职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 外派董事/监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一)对任职公司违法违纪问题隐匿不报的;

(二)对任职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议事项失察,严重失职的;

(三)与任职公司串通,编造虚假工作报告、专项报告的;

(四)干预任职公司具体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在履行董事/监事职责工作中,报销非公务费用、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影响恶劣的;

(六)泄露任职公司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擅自公开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的;

(七)损害或侵犯了股东、任职公司及职工合法权益的。第三十三条 任职公司发现外派董事/监事在履行董事/监事职责过程中违反本管理制度,可向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报告,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视情节报请集团公司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由集团公司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论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篇7

( 一) 独立董事的内涵

独立董事这一名词起源于美国, 其存在由来已久。然而, 即使在很多年之后, 独立董事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地区间仍然未能得到较为权威的统一。独立董事, 也被称作独立非执行董事或者外部独立董事, 指的是董事在公司中除了该董事身份之外不再有其他的身份或职位。董事不存在于公司的员工群体内, 更不是员工的朋友或者家人, 也不是公司的供货商、投资人、销售商、或者理财顾问等, 他们是独立存在的, 不会受到其他职位或人员的控制。在法学或者管理学中, 都会对独立董事进行对象性研究, 在法律领域内确定独立董事的概念, 必须将其区分与非执行董事、外部董事等概念。在中国, 不少专家将这三者的概念混为一谈, 这种观点是极为疏漏与不科学的。虽然这三个董事的概念非常相似, 但是在本质上却不尽相同, 外部董事和其非执行董事指的是自身现下为非公司雇员之董事 (1) 。

非独立的外部董事除了任职于董事会以外, 与公司的管理层间还存在利益关系或者亲戚朋友、顾问、投资者、律师等人情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用“灰色董事”来称呼外部董事。英国曾发行了《公司法》, 该法并没有对董事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 仅仅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但是在实务领域, 董事按照其职能可以分为非执行和执行董事。在任职董事的同时也是公司的全职员工, 这一类董事是执行董事。在任职董事的同时不是公司的全职员工, 这一类董事是非执行董事, 他们的主要职务是准时参加公司会议, 在公司进行业务的决策或控制时给出可行建议, 督促高层工作。非执行董事又可以分为独立以及非独立两种, 下文具体讨论独立的非执行董事。

( 二) 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构建

中国独立董事体制在十余年的建立与完善之后, 目前已经非常可观。基本上, 完善的独立董事及其委员会已经融入到各个期货公司中, 该举措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董事会的制衡机制和构造体系, 提高了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水准, 另外也促进了公司治理工作的完善。除此之外, 我们也能够看出很多缺陷: 第一, 证监会等相关机构或部门在中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促进了该制度在中国的强制性变迁。2013 年, 学者谢联盛提出, 中国在推进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 表现出了鲜明的以证监会为中心的行政特征。第二, 在建立中国独立董事制度时, 并没有表现出相关法律规定的强制约束力。第三, 2012 年周广生就已经明确介绍了美国独立董事的成熟性, 与其对应的相关法规也极为完备。然而, 中国却仅仅是将美国制度生硬地运用于国内领域中, 以求国内董事制度结构的完善, 这种不科学的做法暴露了诸多不足。第四, 尽管大部分相关期货公司已根据法规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了建立或完善,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处理董事会内部的系列问题, 独立董事工作效率并不高。

二、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中的问题

( 一) 期货公司独立董事任免机制不健全

1. 独立董事制度任职期限问题

针对独立董事任职期限问题, 《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 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该期货公司其他董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 连选可以连任, 但是连任时间要在六年或六年以内。该规定会直接导致独立董事由于任期过长被同化, 最终导致其丧失独立性。因此, 本文认为限制其任职期限很有必要。

2. 独立董事制度解聘程序问题

在独立董事制度解聘程序上, 《指导意见》指出: 第一, 独立董事接连3 次没有出席公司召开的董事会议, 可向股东大会提请撤换; 第二, 独立董事出现了《指导意见》不得担任独立董事的情形, 除此之外, 不得无故被免职。根据该情况能够得知, 我国对独立董事解聘程序详细操作流程未作规定, 如此, 就很可能出现被无端解聘且没有办法应对的情况。

( 二) 独立董事来源结构不合理

针对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有的比例, 2010 年研究生武敏用随机取样的方式, 抽取了627 个A股期货公司的数据进行统计, 其中11 个期货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在50%以上, 11 个期货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在33% 以下, 约占总体的1. 8% 。这表明独立董事在公司的决策中并发挥不到主导功能, 这一点不利于独立董事监管质量以及独立性能。

立足于独立董事中成员结构的角度分析, 2012 年期货公司协会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的期货公司进行了数据收集, 调查结果显示任职的独立董事有将近80% 出于相关研究机构或者高校, 50% 左右来自其他企业的高管、董事或监事, 将近47% 的董事是来自会计或者律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 20% 是出自已经退休官员, 10% 的独立董事来自银行相关职工。根据实践经验, 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人员是很多企业的聘用首选, 50% 以上的企业更倾向于聘用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人员, 另外超过60% 的企业选择聘用界内专业人员。尽管独立董事的人员大致为各界资深专家, 但是根据武敏的调查可知中国期货公司内的独立董事, 有33%左右是教授级别, 这些人的公司运作及其他实践经验非常有限, 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的钻研上, 不能更有效灵活地应对繁复的公司问题, 工作效率较低; 但是相关的专业人才如高级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所占比10% , 且这些人有很少具备实战经验 (2) 。

( 三) 期货公司独立董事激励机制不合理

独立董事对于期货公司来说, 是独立的、外在的, 现阶段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其对公司进行管理及监察的质量。我们在对独立董事进行督促激励时, 可以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着手。一般情况下, 国外的普遍做法是会从资薪和名誉两个层面进行鼓励。独立董事为了维护或提高自身名誉, 会尽职尽责恪守本分, 然而由于名誉一般仅与个人的优良品质和思想道德挂钩, 操作性有限, 因此各个地区更倾向于选择薪酬鼓励的办法 (3) 。《指导意见》中也提到了薪酬激励, 并做出了积极评价, 提出独立董事应当得到适当的酬劳, 董事会对具体数额进行拟定后, 由大股东做最终决定。然而现在, 独立董事在公司内得到的薪酬结构相对单薄, 除了基本工资以外, 很少有额外关于业绩的补贴, 另外风险与收益的关联, 工作质量的好坏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固定工资模式发挥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 (4) 。

( 四) 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法律制度不配套

任何一种制度若想设立与实施都需要立法进行奠基, 否则就算这一制度十分利于行业发展也无法很好地在行业中实施。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章中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规范主要集中于《公司法》、《期货公司章程指引》、《期货公司治理准则》、《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公司治理指引》和《关于在期货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但在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 即使有了众多的法规规章进行规范, 这一制度实际的功效仍然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在这一制度实施的过程中, 严格执法与依法办事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我国, 实施这一制度的政策性依据就是《指导意见》, 但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一指导意见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它规范的主体仍然仅仅局限在了独立董事的产生与资格方面, 其他方面则没有进行很好的规范。并且这一《意见》主要是作为建议进行公布的, 也就是说它缺乏法律的强制执行力。而在《公司法》中针对这一制度的规定更是少之又少, 针对这一制度关键性的选聘、权责机制以及约束办法更是一片空白。由于法律上的缺失导致了在施行这一制度时权责无法进行合理的划分。就算在实践中实施了这一制度仍然面临着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或者出现问题无人负责的情况, 这一系列现象的集中发生实际上与独立董事制度的本意背道而驰。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针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立法进程, 也只有法律法规的完善才能够真正践行这一制度。

三、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对策

( 一) 进一步强化期货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

1. 优化期货公司独立董事成员结构

现在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独立董事的比重与企业独立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独立董事比重大、数量多的企业由于大股东在权利的行使方面受到了制衡和监督因而难以发生滥用权力的行为, 因此在决策时的安全性与运行的可行性方面就获得了很好的保障。但是, 也有学者指出, 仅仅依靠独立董事的数量和所占的比重判断公司独立性是会对董事会的管理运营造成损害的, 并且也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在综合多方观点之后, 本文认为, 在企业的实际监管中必须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并且要保证独立董事的数量和比重,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个企业不能仅注重独立董事的数量, 而要从大局出发, 综合看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以及发展需要, 而独立董事最终的数量和比重则需要综合企业实际来确立。由于目前我国在独立董事这一方面欠缺专业性的人才, 在聘用和选择方面更应该严把关卡, 确保公司的独立董事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独立董事必须要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在独立董事的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真正的依职权办事, 不能够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公司的利益。同时由于对独立董事专业性的要求, 独立董事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除此以外, 独立董事也应该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 并以自己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这一岗位中去。

2. 科学规范独立董事任职时间

上文已经介绍过独立董事的任期长短是影响独立性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现行的《指导意见》中, 对独立董事的规定是每届三到六年, 可以连任。而在刚刚修订的《公司法》中则规定董事每届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董事也是可以连选连任的。由于现在独立董事与其他公司董事之间在共同工作过一段时间后, 同化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就直接导致独立董事不独立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同一人在独立董事的职位上长期工作会导致思维僵化, 缺乏新的观点和建议, 所以独立董事的任期绝对不能过长 (5) 。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如果时间过短, 就会出现独立董事还没有很好的熟悉公司业务就离开公司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把独立董事的任职期限进行很好的规范, 控制在比其他董事任职期限稍长的时间内。还有一点就是独立董事在离开其岗位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再担任董事职务。综合考虑, 独立董事的任期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科学的规范。

3. 优化独立董事解聘制度

为了更好地维护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必须要在法律中明确注明, 不经过正常程序不可以解聘独立董事。并且关于独立董事的解聘流程也需要加以规范, 主要的内容就是程序在何时启动, 程序的主要内容和如何进行决策等。因为目前在我国独立董事的选任是由股东大会决定的, 因此在解聘时也应该经过股东大会的投票表决。同时我们应该借鉴日本, 赋予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的权利, 以防止其他董事将独立董事架空。同时, 在操作中无故将独立董事进行解聘的必须要有针对性地作出赔偿。这样不仅仅能够很好地保护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合法权利, 也能在制度上对其他董事进行规范, 保障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 (6) 。

( 二) 进一步完善期货公司独立董事激励机制

在综合本国实际并借鉴其他国家先进发展经验后, 本文综合出了关于独立董事的薪酬及奖励机制: 对独立董事应该实行延期支付计划的固定薪酬机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出于独立董事独立性以及对独立董事福利待遇和出差保障费用的考虑, 由于独立董事特殊的董事地位和经常出差开会的工作现状, 实行固定薪酬是最为合理的。二是独立董事的待遇主要是由公司规模, 绩效和独立董事的年龄、职业综合决定的, 因此固定薪酬可以保证独立董事与公司的总体工资水平相适应。由于各个公司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需要不同, 因此对独立董事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 这就在根本上决定了独立董事的工资待遇水平也存在差异, 因此出于实际的考虑, 独立董事的待遇必须要与公司的发展相适应。三是独立董事的奖励多数是股权奖励, 但是在实际中这些股权并不会直接给独立董事而是在董事退休时或者退休一段时间之后将股权以现金或者股票形式给予独立董事作为对独立董事的奖励。这样独立董事也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从而对公司更加尽心竭力。同时, 由于股权的发放具有延后性, 在公司的实际管理中也不会造成过多的支付负担。综合考虑下, 实行延期支付计划的固定薪酬机制是最符合我国现状和公司发展的方式。它既可以帮助独立董事维护其工作的独立性并获取劳动报酬, 又可以帮助公司减少投入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方式维护了公司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 (7) 。

( 三) 为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并营造良好法律环境

独立董事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 否则独立董事就会成为纸上谈兵, 无法发挥其强大效力 (8) 。综合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需要和我国的实际国情, 我们应当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方面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以后的关于独立董事的立法内容中必须要加入针对董事选聘制度和权利责任的规范内容, 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对独立董事的待遇、权利保障和奖励机制进行明确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独立董事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相关的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等必须要在具体的业务章程中明确标注关于独立董事的权责范围, 要有针对性细化分工, 责任明确,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独立董事制度的平稳健康运行 (9) 。

四、结语

我国公司治理过程中长期存在内部控制、一股独大、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期货公司发展。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我国期货公司, 以期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期货公司治理结构。而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对于完善期货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中小股东权益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 本文以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概念为引导, 在对独立董事制度相关概念进行梳理说明的基础上, 就对当前我国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过程中遇见的种种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最后就从进一步强化期货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进一步弥补期货公司独立董事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期货公司独立董事责任机制、为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并营造良好法律环境等方面给出了一些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的相关建议。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 后因其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作用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借鉴。上个世纪90年代, 我国公司治理过程中长期存在内部控制、一股独大、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期货公司发展。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我国期货公司, 以期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期货公司治理结构。而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对于完善期货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中小股东权益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 本文在对独立董事制度相关概念进行梳理说明的基础上, 就对当前我国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过程中遇见的种种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最后就从进一步强化期货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进一步完善期货公司独立董事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期货公司独立董事责任机制、为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营造良好法律环境等方面给出了一些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建议, 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炜, 雷志超.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3 (14) :74-76.

[2]赵迎春.独立董事的职能定位[J].现代商业, 2013:184-186.

[3]王若晨, 王桔子.独立董事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以广西上市公司为例[J].时代金融, 2013 (11) :236-237.

[4]郭娅娟.独立董事有效行权的制度环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3 (1) :73-74.

[5]李彦霖.独立董事制度激励机制研究回顾与评述[J].财会通讯, 2013 (7) :68-71.

[6]尚兆燕.独立董事法律责任的中国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3) .

[7]王菲.独立董事制度文献综述[J].法制与社会, 2013 (9) .

[8]苏杭.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导, 2013 (14) .

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初议 篇8

关键词:独立董事;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1 引言

1.1 独立董事的含义

不同国家之间对于独立董事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并且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规定“建议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因此独立董事是在公司里除了担任独立董事外不再担任其他职务,并且是跟能妨碍其进行客观判断的公司和大股东都没有关系的人。独立董事的概念决定独立董事必须是非常独立的,并且他除了拥有在公司的职位外跟公司里其他能影响他工作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关系。

尽管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成员,但是他并不是执行董事也不拥有任何其他职位。他们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从大公司、政府退下来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二是具有财务(含会计、审计、资本经营)、律师等方面专业的人才;三是化工、电子、生物等高层次方面的技术人才。

1.2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独立董事之所以被称为“独立董事”,就在于其具备独立性。独立董事制度的效用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立性有多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生命”。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董事的根本属性,是独立董事最基本的和核心的品格,也是独立董事制度最重要的法律特征。

独立董事只能够利用他们真正的独立性来提高效率。如果没有独立性,现有的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影响他们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独立董事有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所谓形式上的独立又可称为外在的独立性,是针对第三者而言的,即独立董事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经理层与内部董事、大股东及公司的身份。形式上的独立可以依靠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加以限定来实现。

但形式上的独立只是“独立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真正的独立,还必须同时满足实质上的独立,即要求独立董事与经理层和内部董事、大股东及公司之间必须毫无利害关系,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其做出客观、独立判断的事务。人们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质疑,正是源于对其实质性独立的疑惑。为了使独立董事有动力去履行职责,需要为其提供与其承担责任相对称的补偿或报酬。但这样又使独立董事与经理层和内部董事、大股东及公司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关系,可能影响其实质上的独立。这点正是人们对独立董事制度质疑的焦点,也是解决的难点。

2 文献综述

中国属于转轨经济国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时,由于权力在政府与市场间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经济体制根本性变革,进而引致公司治理模式的变革。中国公司的治理模式由行政型治理转为经济型治理,产生了内部控制、外部治理虚化、内部治理弱化等问题。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无疑是证监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健全、完善、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1年我国全面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来,独立董事能否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2.1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绩效不显著相关

李有根(2001)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分为内部董事、法人代表董事、专家董事和专务董事,分别以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作为经营绩效的替代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家董事的构成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胡勤勤和沈艺峰(2002)以CAR和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替代变量,发现无论是线性模型还是二次曲线模型都无法得到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高明华和马守莉(2002)以独立董事的比例作为独立性的替代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和EPS作为经营绩效的替代变量,得出相同的结论,但他们同时指出,独立董事制度是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绩效的提高的,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我国制度不完善的体现,因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独立董事行权制度环境的措施。宋曾基、陈全和张宗益(2007)以6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样本,选取2002—2005年的数据,选择总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来衡量公司业绩, 得出无论是Spearman检验还是Pearson检验,独立董事的比例对银行业绩都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明显。他们认为当期独立董事的作用在下一期才显示出来。

2.2 独立董事制度与经营绩效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陈宏辉,贾生华(2002)认为,随着独立董事比例提高,董事会决策公正性效率提高,但决策适用性效率降低。在效率替代作用影响下,董事会独立性高低与董事会决策效率(进而影响经营绩效)不存在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

2.3 独立董事制度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李常青,赖建清(2004)采用净资产收益率、EPS和EVA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得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的结论。陈旭东和迟丹凤(2007)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多个角度考察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并测试了独立董事比例的大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独立董事逐渐成为董事会中的多数甚至绝对多数时,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负相关。

原因归纳如下:一是上市公司绩效下降也许正是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的体现。因为现在的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现象严重,常常通过虚列收入和费用、关联方交易、提前或者延后确认等手段粉饰利润。随着独立董事的引入,监督功能凸显,这些上市公司不得不显露其真实面目,从而导致绩效下降。二是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历史较短,其作用也许并未显现。三是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可能很难保证,独立董事的决策信息依赖于公司内部人,因此独立董事可能反而成为内部人侵占其它股东利益的“合法保护伞”,加剧了代理成本;而且独立董事的聘任机制也是决定其独立性的重要缘由。王跃堂,赵子夜等(2006)以资产收益率为经营绩效替代变量,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开始发挥作用,独立董事一方面监督企业遵纪守法,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使得独立董事越多的企业,经营绩效越好。

通过分析对比,我们发现:证明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的文章大多都是在2001——2003年,因为以2001年8月16日为分界线,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可分为自发性变迁阶段和强制性变迁阶段。在2001年度,出于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反应与“达标”的考虑(新设独立董事的公司可能并不是基于提升治理效率的考虑),有290家上市公司在2001年度新设立了独立董事制度,这个数字几乎是前几年的4倍多。很难说这种为应付制度规定而设立的独立董事制度会起到预期的治理作用。因此,此时的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着治理软约束的现象。即当时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不会对当期和后续期间的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现在独立董事的比例数与公司绩效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正向联系。

上述文献都主要是从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是独立性的一个评价标准)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角度来研究,从而检验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却存在着很多局限性:首先,独立董事制度引入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不仅仅由绩效水平来评价;其次,衡量公司绩效水平的指标很多,上述文献用到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托宾Q、EPS和EVA,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值得商榷,比如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这类会计指标,公司为了达到增发配股的监管要求,多有盈余操纵的成分;而在中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加之大多数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的情况下,托宾Q的使用也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要达到双重目的,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能要比美国市场或者其他市场要复杂得多,可能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线性关系或者二次曲线关系,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探讨。

3 总结

我们知道,独立董事是一个群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市场,除了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重外,还有许多结构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在肯定独立董事制度的前提下,开始将研究细化,深入到独立董事的具体构成,比如学术背景,政治背景,声誉,年龄及性别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王跃堂等(2006)发现,独立董事的声誉能够显著促进公司绩效,而行业专长、政治关系与经济管理背景与公司绩效无关。周繁,谭劲松等(2008)通过研究独立董事“跳槽”的原因,得出上市公司知名度和任职风险等声誉因素,而不是经济激励方面的因素,影响独立董事“跳槽”,进而提出要发挥治理效应,需要建立配套的独立董事绩效评估机制和声誉激烈约束机制。杨雄胜等(2007)做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研究,他们通过对比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同城和异地,看其发挥作用有无显著差异,最后得出独立董事工作地和任职公司所在地分处不同地方,相对于同地,独立董事更加独立,发挥作用更大的结论。魏刚等(2007)通过探讨独立董事的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得出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关系为王”的论断支持下,得出来自政府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公司经营业绩越好。同时也发现独立董事年龄对经营绩效没有什么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明华,马守莉.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论中国独立董事有效行权的制度环境.南开经济研究.2002(2)

2 李常青,赖建清.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 金融研究.2004(5)

3 王跃堂,赵子夜.董事会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 经济研究.2006(5)

4 魏刚,肖泽忠, NickTravlos,邹宏.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7(3)

上一篇:tail的形容词是什么下一篇:描写莲花的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