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2024-09-17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共12篇)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篇1

摘要: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有组织形式、背景, 导致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是独立性不强, 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在选用独立董事的过程中不重视独立董事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健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可采用由中小股东提名并选举部分独立董事, 这样中小股东代表的实际上是不特定的第三人, 普遍化后就可以理解为社会利益, 也代表着股民对市场的信心;同时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可采取股票期权激励和薪酬激励两种方式, 这样有利于独立董事发挥主观能动性, 更多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公司的绩效。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内部控制,中小股东,问题,措施

一、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背景

美国一直以来采用的是典型的“一元制”的公司治理模式, 不设立监事会, 董事会承担决策和监督双重职能;我国自始便推行“二元制”的公司治理模式, 监事会是公司的必设机关, 履行监督的职能, 董事会专司决策与执行之责。

当时的美国, 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控制公司的现象大量涌现, 内幕交易、关联交易应运而生, 损害了公司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公司内部的监督, 从而引进外部人士担任独立董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公司制开始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 由于转换机制不够彻底, 相关制度又没有跟上, 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便是引进陌生的独立董事制度, 这与我国当时特殊的上市公司治理背景是分不开的。

二、独立董事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一) 独立性不强

鉴于当时公司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独立董事被作为解决此问题的“特效药”引入, 中小股东及监管机构都对其给予厚望, 希望独立董事可以在监督大股东、管理层和公司运营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凭借其独立性来中立、公正地处理公司相关事务。但从实际情况上看, 独立董事形式独立但实际上并不独立。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人员结构中, 真正具有公司管理经验的很少。这可能与国外的独立董事职业背景有较大的区别, 美国的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主要是其他公众公司的CEO, 其他公众公司退休的CEO或高层管理人员, 也许是大学校长, 前政府官员, 一个成功的小商人, 一个独立的投资者等等。他们有较强的管理一个大企业、处理复杂商业问题的能力, 在必要时可以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而我国公司在选用独立董事的过程中并不太重视独立董事的经营管理能力。

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70%以上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他们控制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 使得独立董事当不了包青天, 并且很多独立董事不发表专业性意见。如果独立董事想发挥一些作用, 则可能面临被大股东排斥的问题。如上海证券交易所曾作过一项统计, 在担任或曾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4000人中, 有10%属于“非正常离职”。就算是独立董事想积极地发挥监督作用, 但是万一“惹恼”了大股东, 面临的就是被扫地出门的命运了。

(二) 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发达国家, 独立董事的工作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声誉, 声誉机制激励独立董事去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二是相应的激励机制, 它让独立董事获得与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相对应的报酬。发达国家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治理相对完善。而在我国, 独立董事获取报酬的方式较为单一。一般来讲, 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会发放适当的津贴。固定津贴使独立董事变成了企业的雇员, 使其成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很容易在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作用的发挥与其报酬之间出现非正向关系。由于在津贴发放方面缺乏实施细则, 从而使上市公司无法可依。实际操作中, 有的企业对独立董事的时间价值评估不高, 其津贴或报酬低于其时间价值, 不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有的企业则把给独立董事年薪多少作为其财力的象征, 这又超出了人力资本报酬的真正涵义。根据湘财证券的不完全统计, 有134家上市公司给予独立董事津贴, 其中给予每人每年8万元的有1家, 6万元的有7家, 5万元的有16家, 4-5万元的有16家, 3-4万元的有50家, 2-3万元的有25家, 1-2万元的有19家。由此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给予独立董事的津贴有比较大的差异。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应该对独立董事的报酬有个基本的标准, 各个上市公司可以有一定的幅度。而且报酬方式不能单一, 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健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

(一) 由中小股东提名并选举部分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股东利益, 尤其是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的独立董事之所以大多是“花瓶”, 原因之一就是独立董事的权利受某些大股东控制。大股东其实并不欢迎独立董事制度, 只是为了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才迫不得已设立的。相比而言, 中小股东就特别需要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 几乎所有的董事均被大股东控制, 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权被漠视。有些学者认为, 排除大股东的独立董事提名权, 这和股东平等这一公司法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但是如果不对中小股东倾斜保护, 由于中小股东利益主体的分散性, 所有的中小股东都有可能被大股东侵犯。而且我们也不需要排除大股东的独立董事提名权, 只是在现有制度的设计上, 使得中小股东能够有较多的机会提名独立董事。

相比于大股东, 小股东更能使独立董事发挥应有的监督公司、保护股东利益的效用。况且在股权高度分散的今天, 股市中投机行为严重, 中小股东换手频繁, 这样中小股东代表的实际上是不特定的第三人, 普遍化后就可以理解为社会利益, 也代表着股民对市场的信心。因此保护中小股东, 更深层次上讲就是保护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若独立董事、内部董事都是为大股东利益服务, 那么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诉求, 任职期长了后, 就更有可能联合损害股东和公司的利益。我们通过制度设计, 使得中小股东能够选举出代表自己利益的独立董事, 使得代表不同利益主体诉求、具有不同职业背景、不同技术能力的人集合起来作为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 虽然在决策时可能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 甚至独立董事之间会产生分歧, 达成一致意见需要更多的时间, 但是正是在这种相互间依自己的立场和专业知识的较量过程中, 更合理的更有利于公司的决策才会产生。

(二)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1. 股票期权激励。

纵观独立董事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 期权激励被普遍使用。但是辅以股票期权的比例多少才算合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当然美国实践中一般以1%的比例作为界限, 但这个比例对大小不同的公司而言在实际数目上可能差距就很大。股票期权是否采取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由公司股东大会决定, 如高科技发展型企业就可以采取, 因为此类公司明显地有极强的市场潜力, 股票期权对独立董事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2. 薪酬激励。

基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 薪酬激励能够更好的起到促进独立董事履行职权的效果。但是给予多少比例的薪酬才算合理, 只能靠市场去为此定一个比例。每年发放多少薪酬给独立董事, 应该视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代理理论, 独立董事是股东的代理人, 因此独立董事的薪酬理应由股东大会来考核、决定和发放, 但在中国股东大会基本上是大股东的大会, 中小股东没有能力去参加会议, 因此由股东大会来操作是不合适的。因此, 可以考虑将独立董事的薪酬评定权力交给上市公司中的薪酬考核委员会, 由其考虑若干因素如监事会提交的独立董事经理尽职情况的报告、同行业所聘独立董事的报酬状况、本地区企业所聘独立董事的报酬状况、本公司内部董事的报酬状况等大致拟出一个薪酬方案和薪酬范围, 再交股东大会投票和通过。薪酬主要包括基本津贴、会议津贴和奖惩基金。一般的独立董事都可以拿到一个基本的津贴, 按照出席会议的次数和履行职责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发放会议津贴。公司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一个基金用来表彰对公司发展做出贡献的独立董事。这种激励方式主要是一种事后激励, 尤其是后来证明在公司董事会或专门委员会中发表过非常重要的意见并被公司后来的经营实际所证明, 一般可通过公司的各项会议记录来证明, 当然这种奖励标准及评定事项等细则可由薪酬委员会制定, 并由股东大会通过。

参考文献

[1]喻猛国.独立董事制度缺陷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 (2)

[2]谭劲松.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缺陷与改进[J].会计研究, 2009 (8)

[3]马更新.独立董事制度研究[J].知识产权, 2010 (5)

[4]吴顺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09 (1)

[5]刘翌.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 (3)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篇2

摘要:

关键词: 世纪 70 年代,独立董事制度首先出现在美国。独立董事凭借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立客观的立场,在公司治理层面,对制约董事会和管理层、保护股东利益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其初衷是为了满足内地公司到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需要。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对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张秀生、王汝津(2005)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现象突出的状况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对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控制内部人控制,保护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适应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已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鉴于我国独特的市场环境,独立董事制度仍然出现了较多的实施问题。本文从完善制度及相应政策两个角度,介绍了国内专家关于如何实现独立董事制度本土化的观点。1.独立董事制度概述

1.1 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证监会就建议公众股份公司设立“非雇员董事”。但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才真正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士。独立董事制度的设计目的在于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从而损害公司整体利益。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公司损害股东利益事件的增加以及许多曾经名声显赫的大公司不断倒闭,董事会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尤其是70年代“水门事件”以后,许多著名公司的董事卷入行贿丑闻,公众对公司管理层的不信任感加剧,纷纷要求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于是1976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一条新的法例,要求国内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专门的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自此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发展成为英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科恩—费瑞国际公司2000年5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年均规模为11人,其中内部董事2人,占18.2%,独立董事9人,占81.1%。另外,据经合组织(OECO)的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报告,各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英国34%,法国29%,美国62%。独立董事制度的迅速发展,被誉为独立董事制度革命。1.2 独立董事的概念

独立董事是从英国的“外部董事”引申而来的,目前国际上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各个国家或组织的说法各不相同,概括而言,共有三种定义方法: 1.2.1 一般定义法

美国联邦政府《国内税收法》第162款的法规定义,“外部董事既不是公司现在或前任职员,除作为董事外又不以其他任何关系接受巨额的直接或间接的报酬。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手册》对于独立董事的定义是:独立于管理层,与公司之间不存在影响其独立判断能力的商业关系或其他关系。此外,按照在英国著名的“凯德伯瑞报告”中则指出:“一个非执行董事对董事会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他的谨慎的、独立的判断。我们建议,在董事会中的大多数非执行董事,应该是独立于公司之外的,这也就是说,不能因为董事的股份和董事的薪酬问题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在涉及公司的管理和业务时,能够并且必须以他的独立的判断介入”。1.2.2 列举法定义

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对独立董事的定义采用了列举法,认为独立董事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最近5年未在公司担任行政职务;②不是该公司的顾问或高级管理人员;③不是该公司主要的客户或供应商;④与公司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不存在个人服务合同;⑤不属于接受该公司重大捐助的非营利性组织等等。

1.2.3 一般定义法和列举法相结合

1995年澳大利亚的《公司行动指南》将独立董事定义为:独立于公司经营者,没有影响其为公司最佳利益行事的董事为独立董事。除此之外还必须满足以下5个条件:不是该公司大股东;最近几年没有在公司担任执行性职务;没有受雇为公司专业顾问;不是该公司的大客户或供应商;除董事职务之外,与公司之间没有其他重大合同关系。1.2.4 我国独立董事的定义

中国证监会的权威性文件《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对 独立董事的定义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并在文中将“独立的外部董事”简称为“独立董事”。2.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问题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是在“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及监事会形同虚设”的公司治理背景下引入的,其引入目的则是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正式实施的标志,是 2001 年《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后文简称《指导意见》)的发布。《指导意见》指出,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应当具备与其行使职权相适应的任职条件;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和更换应依法规范进行;上市公司应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应为独立董事有效行使职权提供必要条件。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在2002年6月30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且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的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对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蔡鑫磊(2010)提出,独立董事制度客观地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降低了公司“内部人控制”的消极影响;第二,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相配合,实现了对董事会的双层监督;第三,独立董事的引入改善了董事会的结构,促进了公司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第四,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激发了我国经济界和企业界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和探讨。然而,独立董事制度毕竟是从国外引入的,鉴于我国特殊的市场及公司治理结构,其在我国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牛艳娜(2011)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10年,作为一件舶来品,独立董事制度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综合国内文献,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问题主要为缺乏“独立性”、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选拔制度不清晰、与监事会职权范围混淆及独立董事人才短缺等。

2.1 缺乏“独立性”

独立董事是独立于公司、公司股东、公司管理层存在的,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董事的意思表示是独立的,能对公司董事会的决策、预算等进行独立的判断,发表独立的意愿。可以说,“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灵魂所在,也是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但从目前该制度实施的情况来看,我国独立董事并没有真正“独立”。王福波(2006)以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的内涵和价值为基点,分析了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瑕疵,并从人格独立、经济利益独立、业务独立、运行机制独立几个方面来论述独立董事无法做到真正独立的原因。侯斯强(2010)则指出,独立董事缺乏行使职权的必要条件,首先在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而在实践中,由于我国独立董事参与公司事务的权力受到管理层的限制,且独立董事的选举决定权被控股股东掌握,因此“独立董事”很难有真正的独立性,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摆设,从而成为“花瓶董事”。2.2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不合理,这也是独立董事制度未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独立董事们工作动力的缺失,从而导致独立董事职业吸引力的降低。简新华、石华巍(2006)认为,目前独立董事制度尚不完善, 限制了独立董事作用的有效发挥, 尤其是独立董事的报酬激励与“独立性”互相矛盾的问题更是使独立董事制度前景堪忧。且吴永大(2010)也指出,我国独立董事津贴的多少的裁定权归于董事会,使得董事会与独立董事之间关系复杂,无法发挥独董的功用;且独立董事津贴的数量难以决定:过多导致腐败、过低则不能达到激励目的,从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黄乘政(2010)提出,在对独立董事实施激励的同时,还应该对独立董事施加必要的约束,而我国没有明确针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性政策法规,因而未能充分调动独立董事参与决策与发挥监督作用的积极性。2.3 选任制度不清晰

独立董事的选任制度包括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制度和任免制度两部分,任职资格指的是担任独立董事的基本条件,其包含了能力、资历和品德等方面的最低门槛;任免制度是指在这个门槛内如何选择独立董事。目前我国在独立董事的资格和任免上都很不完善。张莹(2009)提出,在我国担任独立董事职位的多为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我国“名人董事”现象非常严重,难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议董事会议,充分履行职责,而目前,我国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并无其他积极方面的法律规定。而高玥(2009)等强调,我国独立董事选拔制度的不完善,使独立董事很难实现“独立”。2.4 与监事会的职权范围混淆

世界上公认的目前公司内部监督制理模式有两种: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英美等国家是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代表,即采用的是“董事会一元制”,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一直是其最主要的职能;而德日等国家则两种制度并存,即采用的是“二元制”,独立董事和监事共同行使监督职能。我国新引进的独立董事制度和原由的监事会制度还没有实现有效的融合,两者之间往往存在职权的重合,即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曲虹(2011)指出,在我国,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在职权上出现了重叠,而关于二者如何共存、如何分工等问题,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规定。2.5 独立董事人才短缺

独立董事需要具备的知识应该是比较综合、全面的,除了会计、法律知识外,对企业的运作和战略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即独立董事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不但是某个行业的技术专家,还需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并须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珍惜自己的名望、声誉。目前,我国并未形成独立董事的系统培训课程,相对于独立董事的强大需求,其市场供给不足。邓莉(2002)认为,由于人才短缺,素质低的可能性就大,就会导致其有效性不足,从而制约着独立董事制度的后续发展。3.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措施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是为了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保护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以适应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但在制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敬国雷(2011)强调,在我们对独立董事制度寄予厚望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独立董事的作用是有限的、辅助的,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企业治理问题,必须要有一系列其他措施与制度的配套实施。3.1 规范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

独立董事作为董事,首先要符合董事的任职资格。我国《公司法》第 147 条规定对董事的消极资格进行了规定,一共规定了 5 种情形,包括无民事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贪污受贿等经济类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且执行期满不足 5 年的人、曾在清算未满 3 年的破产公司中并对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该公司董事或高管、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负有个人责任且未满 3 年的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负有较大数额债务的个人。同时,独立董事还要符合特定的任职资格。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独立董事除了要符合一般的董事任职资格,还要有独立性,以及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则,并且具有 5 年以上法律、经济或者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须的工作经验。

虽然《公司法》和《指导意见》都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做出了限定,但在对独立董事“独立性”和“专业性”方面的规定还是有所欠缺,未做出完善的要求。曲虹(2011)认为,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除排除规定外的7种人的任职资格外,还应排除公司前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及与公司有较大数额业务往来的公司和个人。

针对独立董事的任职年龄,业界也有研究。李红琨(2006)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里有相当数量的公司独立董事的年龄在60岁以上,一方面他们社会经验与阅历等都比较丰富,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瞬息万变的背景下,他们的应变能力已受到挑战,应当借鉴国外作法,独立董事年龄应有明确规定,一般在35~60岁较为合适。

此外,独立董事同时任职公司数目的限制和任职期限也应当得到科学设定。目前独立董事基本都是兼职,所以常会出现独立董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工作,从而无法保证独立董事能够实现自身的职能,通常成为了虚职。独立董事的任职期限也应该有规定,在董事会任职时间太短,独立董事刚深入了解该公司就要离职,会造成智能浪费。但是如果长期任职于同一家上市公司,会可能与管理者建立较密切的关系,影响监督活动。吴洁(2010)提出,虽然政策规定,独立董事同时任职的上市公司数目不得超过5家,但一般情况下,独立董事同时任职的上市公司数目不应该超过两家,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可避免同行业之间公司信息的泄露。且独立董事在一家公司任职时间不能超过4年,上市公司也需要到一定时期,替换独立董事人选,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的持续。3.2 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现有研究已经达成的共识是,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需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将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相结合以及将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而在我国具体采用何种激励形式这一问题,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王勇(2006)等分析了现有薪酬制度的不足后提出应对独立董事实行激励性薪酬,如股权以及期货,可以对独立董事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而邱风(2006)等从博弈分析的角度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失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观点认为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不妥,原因是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其次,利用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进行薪酬给付是在独立董事的薪酬里加入了一个变量,这实际上与独立懂事的独立性相悖。党文娟(2008)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对独立董事实行期权激励更能调动独立董事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更能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且声誉激励机制还非常微弱。

在对独立董事实施激励的同时,还应该对独立董事施加必要的约束。为防止独立董事与大股东或大股东董事合谋或结成利益共同体,防止独立董事代理的道德风险和利用职权谋私行为,必须对独立董事施加一定的责任约束,做到激励与约束真正相容,权利与责任真正对称。李明辉(2006)从代理人角度研究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问题,认为独立董事自身也是代理人,也会产生代理问题,应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惩罚独立董事的渎职行为。黄乘政(2010)提出,对独立董事的行为进行规范,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促使独立董事尽职尽责,避免其形同虚设。对于不称职的独立董事,应采取诸如行业禁入、提起民事诉讼赔偿等机制措施,达到激励与约束真正相溶,权利与责任真正对称。3.3 加强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契合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采取“二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中设有监事会作为独立的监督机构。而我国又在 2001 年引入的独立董事制度,并赋予独立董事监督的权力,这就出现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职能和设置上一定程度的重叠。关于两种监管制度模式的取舍或兼并,学者们也展开了研究讨论。曾庆芬、宋佳(2011)发现,大部分学者赞成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融合,认为理清两者的职能的区别和联系之后,将其进行功能协整后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公司治理。李莉娟(2008)分析两者的职能优势后,发现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是可以并存的,而且它们的并存能够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因此,应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进行整合来保证它们的有效与协调。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将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融合后,最终还是要走上“一元制”,选择一种合适的制度才能最终效用最大化。如袁萍(2006)等使用1999年至2003年五年A股上市公司的3589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独立董事制度对业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监事会制度对公司业绩的相关指标没有显著影响。而高明华等(2006)认为,在短期内,要明确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区别并形成协调机制,而在长期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向单一监事会制度过渡。3.4规范独立董事行为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背景下,独立董事责任重大,需加强对其培训考核、监督约束,可通过对独立董事建立定期后续培训制度,提高其综合素质,规范其履行职责行为。邓莉(2002)提出,为规范独立董事行为,可成立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对独立董事进行培训、考核、监督和约束。培训考核,即由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对在任的独立董事进行培训考核,加强独立董事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和改善独立董事的知识结构,以增强其业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监督约束,即由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对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日常工作进行考察监督,建立日常执业操手档案,并实行严格、明确的奖惩机制;建立独立董事保护机制,即由独立董事行业协会为独立董事建立责任保险制度,处理、协独立董事与所受聘公司之间争端及关系。

3.5优化独立董事制度的外部环境

独立董事制度要充分发挥职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完善还不够,还需要与中国整个外部环境相适应,如法律环境、资本市场环境等,在确保其行使职权的政策保障下,保证独立董事的知情权、调查权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力,方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更多的是“政府主导型”,很多企业聘请独立董事只是为了满足政府监管,尚未建立适合自身、能够优化公司治理独立董事制度,因此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改变“政府监管”的问题,使独立董事制度成为上市公司的市场发展需求。敬国雷(2011)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一是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既要注重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引入并完善独立董事的有关条款,又要在上市公司章程等软法中确立独立董事的责、权、利,提高独立董事的地位;二是进一步加强股权分散化工作,在资本逻辑层面上削减控股股东的内部控制力;三是一如既往地强调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纳入机构投资股东成员;四是成立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制订独立董事职业准则,规范独立董事行为。吴永大(2010)指出,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如股权制度如何改革、监事会制度等等。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无疑会在客观上促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良性发展,但在现在的上市公司治理环境中,还无法保证所有的公司都真心愿意设立独立董事,并为其行使职责创造条件。因此,要让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的治理环境,从制度上加强对公司的约束,建立一套有效可行的激励、保障制度和责任认定制度,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协会,来进一步促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4.结语

在中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之初,人们期待独立董事能够监督公司的管理、运作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独立董事在履行职责时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独立董事现有的文献的阅读,总结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以来所存在的缺乏“独立性”、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选拔制度不清晰、与监事会职权范围混淆及独立董事人才短缺等五个问题,并根据业界已有研究,提炼出相应的五点完善措施。而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设立以来,对我国公司绩效的影响、如何确定我国独立董事聘任激励机制、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如何选择等问题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同时,如何将“独立董事制度”这一舶来品本土化,研究出适合我国基本经济环境的独立董事制度,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秀生,王汝津.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J].经济评论,2005,5.[2] 蔡鑫磊.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践与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2010,40(2).[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篇3

我国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制度创新,通过独立董事的确立来解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人在公司中的利益等问题。独立董事制度虽然是一项新兴的制度,但对公司治理方面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归纳起来其职能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职能,强化董事会的作用。

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而独立董事绝大多数来是各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或成功人士、精英,同时又是独立的监督者,他们可以超脱于局部利益之上,站在更高的角度,更专业地考虑问题,提出建议使公司决策更正确更可行,以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绩效。

(2)发挥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职能,制衡公司高级管理者。

由于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能对公司高管的经营行为实行有效地监督,防止无能经营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有利于监督和防范公司内部高管损公肥私,侵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监督CEO和公司其他高管的道德行为,防范公司管理层道德风险也起到重要作用,独立董事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来激励,监督约束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把他们的利益和公司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3)防范“内部人控制”,保护股东利益职能。

公司股权结构十分复杂,通常大股东控制着董事会,一股独大的股东在一切决策方面往往会考虑顾及到自身的利益,因而势必会损害公司和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而独立董事对公司大股东在关联交易,操纵公司谋取私利,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行为发生时,则会出面制止或提出反对意见,行使表决权,维护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

1、独立董事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独立董事制度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独立董事在有关法律中并没有专门规定,国家关于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要求只是散见于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的部门文件中,并且指是指导性意见,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正是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基础,导致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独立董事的权利和义务一般都规定在《公司法》或《证券交易法》之中,如《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就明确规定了在投资公司的董事会中至少要有40%的成员独立于投资公司,而在我国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并没有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更没有硬性规定独立董事比例应占董事会成员的1/3以上。其次,《指导意见》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并无法律地位,不存在必须执行的强制性,因此,使部份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缺乏主动性。

2、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

独立董事最大的特点体现为其独立性。《指导意见》第3条对独立董事必须具有独立性做了详细的规定,也明确了不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范围,表面上看只要独立董事不参与经营管理或与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或专业联系就可以被认为是独立的,但事实上,无论是独立董事的提名、任命,还是独立董事的薪酬支付,在一个大股东控制的企业里,无一不体现着大股东的意志,首先,从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来看,尽管按照证监会规定,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合并持有1%以上的股东都可提名独立董事候选人,并需股东大会选举决定,但我国都是实行一股一票制,这为大股东提名提供了可能。由于独立董事大多由控股股东提名并选举产生,独立董事迫于大股东的压力,考虑到报酬和今后连任问题,难以形成对大股东的监督,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无从谈起,实际上,独立董事是否具有真正的独立性,关键不丰于领酬和持股,而是在谁聘用,谁决定薪酬,这直接决定他们最终站在谁的立场。所以,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护。再次,《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所有决议需过半数通过,而独立董事只占董事会成员的1/3,所以难以制衡大股东,因此势必会成为“挂名董事”、“花瓶董事”,影响甚微。

3、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重叠

从世界范围来看,独立董事制度盛行于英美国家,这些国家的公司大多不设监事会,而我国系大陆法系国家,受日本、德国的公司模式影响,在公司中设立监事会,在这种基础上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势必产生职能重叠,造成多头管理。因此,容易造成彼此扯皮、推诿,影响其预期效果。

4、独立董事人才现状不甚合理

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绝大多数是公司主要负责人请来的“名人董事”、“人情董事”,对公司运作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首先,目前我国出任独立董事的大多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大学教授、著名律师、会计师,其学历、专业职务无可挑剔,而这些独立董事大多缺乏企业经营管理和实践经验。其次,在近年来已经公布了上市公司年报中这些独立董事兼职情况比较突出,许多专家教授竟然同时担任5家以上的“挂名”独立董事。其能否有足够的精力履行多家公司独立董事职责难免让人怀疑,所以其应变能力,超前意识势必会受年龄的限制,因而会制约其履职效果成为一种摆设。

5、独立董事责、权、利失衡。

独立董事的责任、义务几乎同上市公司的董事一样,但对权利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特别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对公司的信息知情权无法得到保障。独立董事责任重大,但是权利在法律不明确,这势必会影响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少,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且对大股东的监督又可能影响自己的薪酬和连任,致使独立董事对行使权利受到障碍。当公司内部出现意见分歧后,大股东带头违规操作,不听独立董事的劝告。导致成为独立董事无法行使职权的主要原因。

nlc202309012043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和对策

1、出台《独立董事法》

强制要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在法律层面规定独立董事的权利和义务,对人员来源,独立董事的人数、组织方式、薪酬标准加以规定,成为有法可依,以保证独立董事履行其职能。在《独立董事法》中应明确上市公司应设立专门委员会,明确职能定位,这样有助于解决独立董事某些职能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从而使独立董事在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提名任免董事或解聘高管、监督公司董事、高管的薪酬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为了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必须明确独立董事的提名程序,鉴于《指导意见》中规定的提名方法具有不可操作性,难以保证独立董事之独立性,我们建议在《独立董事法》中,将独立董事的提名权交给提名委员会,规定在提名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高于1/2,才有助于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2、建立与健全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就是能及时和全面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其他方面的信息,以使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如何落实和保障独立董事的知情权,公司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和传递制度,使独立董事掌握的信息与其他董事相同,以确保准确及时地对公司运营中发生的问题作出决策。

3、明确独立董事与监事的职责划分

从理论上讲:独立董事是董事会内部的监控系统,而监事会则是在董事会之外,二者都属于平行的监督系统,但目前独立董事的职能与监事的职能的重叠主要出现在财务检查及监督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方面。因此,我们应合理定位独立董事和监事的职责,防止重叠和交叉监督,因此,建议在上市公司中加强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的权利,使独立董事有权提议聘请或解聘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内部审计制度,负责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沟通,审核公司的定期信息披露,审查公司内部审制制度及高管人员的更换,解聘离任审计和高管的违法违纪行为。

4、组建独立董事事务所和独立董事协会

建立独立董事专门人才库,挖掘具备会计、经济管理、法律等专门人才,组织进行专门知识培训,向上市公司输送合格的职业化的独立董事,以确保上市公司的职业化独立董事人才的需求。

5、完善薪酬支付方式,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和健全独立董事激励机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支付方式应尽可能地包括赋于独立董事的部份公司股票的所有权,因为公司股票的价值与公司的收益是密切相关的,独立董事拥有公司的股票,他们就会有直接的动力监督公司的行为,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董事拥有股票越式,这种动力就越强,与中小股东的利益相关性也就越大,事实上,由“内部人控制”的公司里独立董事很难做到拿大大股东的钱去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因此,建议设立独立董事基金,这样会较好解决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问题。

总之,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独立董事的制度建设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国应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的特点,从提及的几点入手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充满生机的富有效率的独立董事制度,以促进我国上市公司规范健康发展。

(陈建远律师:浙江乐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篇4

一、我国目前独立董事履职出现的问题

2007年是境内上市公司全面建立并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第五年, 而且自2006年1月1日起,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已正式获得新修订的《公司法》的法律确认。经过对2007年年报进行统计, 862家沪市上市公司中, 共有26家公司的40位独立董事对相关事项提出异议, 分别占沪市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总数的3.01%, 以及独立董事总人数的1.5%从异议人次及事项分析, 2007年内共有54人次分别就37个事项提出异议。其中, 被提出3次以上异议的有3家。就独立董事提出异议的事项类别来看, 公司对外投资事项 (包括新设、增资、出让或受让股权等方式) 被提出异议最多, 为21项, 占总数的56.76%;因董事高管聘任及薪酬事项被提异议的有6项, 占总数的16.22%;定期报告及其摘要事项被提异议的有3项;对外担保事项被提异议的有2项;其他事项 (包括债权债务和解协议、会计处理等) 有5项。就提出异议的类型来看, 其中弃权36人次, 占比三分之二, 否决18人次, 占比三分之一。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的上市公司一直以来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的主体, 在发展初期从来都是丑闻不断, 但我们很少或根本听不到独立董事的声音。如果能够听到的, 也仅仅是因触动了自己的利益不满而发表所谓的独立声明, 或者因任职董事公司出现问题想解脱责任而以“无法了解和把握公司的真实运行情况”为由声明辞职。这一现象在2007年有了初步的改善, 但金融类上市公司和国资委、其他部委所属上市公司并没有改善。

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独立董事提名权由大股东和管理层把持, 造成独立董事不独立, 实为大股东或管理层代表

独立董事由董事会提名实质上就是大股东或管理层提名, 实际上就是接受他们的委托从事所谓的独立董事职责。这种制度安排形成了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既然受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委托, 独立董事自然而然要替大股东或管理层说话, 维护他们的利益, 使得独立董事不独立。这种制度安排不仅没有减轻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 反而产生新的代理问题, 引发更大的道德风险。独立董事有动机甚至有义务与内部董事和管理层共谋, 损害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独立董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独立性, 独立于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 但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独立董事的作用难以发挥, 最终只会沦落为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形象代言人或遮羞布。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关键点入手, 即独立董事的提名权和选择权。独立董事作为公司的董事, 要服从股东的安排, 但我国目前的独立董事的提名以交与持有1%以上股票的股东, 但在投票选择权上由大股东决定, 造成独立董事只能服从于大股东意愿的局面, 因此, 独立董事的提名权应由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与股东共同决定, 而不能只由股东决定。

2. 没有足够的激励制度, 独立董事缺乏努力工作动机

独立董事要发挥作用,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中要求独立董事必须要负有诚信和勤勉义务, 但与此相对应, 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制度却是空白。由于所谓的“独立”, 与上市公司缺乏利益关联, 独立董事没有任何激励尽职尽责工作。独立董事拥有控制权, 但却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及承担风险, 其控制权只能是一种“廉价投票权”。相反, 独立董事的风险法律上虽说是无限的, 但实际上却是微小的。中国违规甚至违法的上市公司为数众多, 但被处罚的微乎其微。而作为其独立董事, 充其量被谴责或罚款。独立董事没有压力努力工作。Bhapat和Black (1 9 9 9) 研究发现, 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加反而降低了公司收益率, 并且没有证据表明公司增加更多的独立董事能提高企业收益率。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的关键还在于对独立董事的评价独立于企业, 应由第三方给出客观评价, 由股东大会或专门委员会依据评价的结果给予激励措施。另外, 对独立董事的履职要求也要具体化, 促使独立董事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3. 我国目前的独立董事的选择存在重社会地位, 轻实践经验的问题

独立董事在企业治理结构中不是花瓶, 而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独立董事首先是董事, 然后才是所谓的独立董事。作为董事, 其职责不仅在于监督经理层, 更重要的在于进行公司重大决策。因此, 独立董事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战略决策能力。然而,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或管理层在对独立董事进行选择时, 往往为了提升企业形象, 选择在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高校教师、社会名流, 这些独立董事可能是理论家或某一方面的专家, 但他们普遍缺少实践经验和战略决策能力。而且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他们即使有能力进行或参与决策, 但也不拥有决策所必须的信息。因此, 这些独立董事并不能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应有的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 要求证监会或交易所提高独立董事从业门槛, 在强调独立董事专业背景的同时, 对其实践工作经验也要提出相应要求, 满足独立董事从业需要。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我国为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 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从该制度成立至今, 并未达到其设立该制度的目的。我国的独立董事成为了企业的外部形象代言和花瓶。导致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独立董事的提名权制度安排、激励机制, 以及独立董事的选择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 篇5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已超过一千家,经过改制均已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体制运作。但事实上,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积习沉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着缺陷,特别是在董事会中缺少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一般占2/3左右的比例,使得占绝对控股权的大股东拥有了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而这种专权往往为大股东谋求种种不正当利益提供了通道。在这种背景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职权和功能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本文将在考察国外董事会人员构成的发展趋势基础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人员构成现状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最后提出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构想。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兴起及其作用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兴起自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首次明确提出“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问题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愈来愈多的研究报告揭示了董事会职能减弱的客观事实。这是因为董事虽然由股东选举,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如CEO)和内部董事能对董事提名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以高层管理人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可以长时期地占有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从而使董事会在确定公司目标及战略政策等方面无所作为,丧失了监督经营者的职权。董事会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被内部人所控制,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独立董事又称作外部董事(Outside Director)、独立非执行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以及那些有可能影响他们做出独立判断的事务之外,不能与公司有任何影响其客观、独立地做出判断的关系,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他既不代表出资人(包括大股东),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

独立董事的概念在著名的“凯得伯瑞报告”(CADBURY REPORT)中得到了阐述。80年代,国际上几家引人注目的大型公司相继倒闭,基于此,伦敦几家著名的从事审计和管理规范的研究机构在1992年提交了一份名为《社团法人管理财务概述》的报告,即“凯得伯瑞报告”。该报告除明确指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应由二人分任外,特别提倡要更广泛地吸收独立非执行董事进入董事会。该报告提出的“最佳经营准则”中指出:“董事会中应有足够多的有能力的非执行董事,以保证他们的意见能在董事会的决策中受到充分的重视。”

独立董事的监督与平衡己被西方企业确立为一个良好的法人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在美国和许多欧美国家,走向独立董事的趋势正日益显著。在美国企业的董事会构成中,外部董事很多,有肘甚至超过一半。美林集团董事会由十六位董事组成,其中五位是现任美林集团经营班子的核心成员,另外十一位董事均为独立人士,其中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及一些专营公司的总裁。

(二)独立董事的作用。

愈来愈多的实证研究表明,“独立董事与较高的公司价值相关,具有积极的和独立董事的公司比那些具有被动的非独立董事的公司运行得更好,国际机构投资者将日益需要公司的董事会中包含越来越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世界银行)。具体地,独立董事主要通过下述途径体现出其积极作用:

(1)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

独立董事们能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提高经营绩效。

(2)有利于检查和评判。

独立董事在评价CEO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时能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独立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容易坚持客观的评价标准,并易于组织实施一个清晰的形式化的评价程序,从而避免内部董事“自己为自己打分”,以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利益。

(3)有利于监督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在监督CEO和高级管理人员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较之内部董事,这种监督会更加超然和有力。Weisbach的经验研究表明,“外部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比之于内部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更易在公司业绩滑坡时更换经理”。在英美的外部监督模式中,独立董事的这种监督功能就尤为重要。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董事会人员构成现状及其后果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其董事大多数由第一大股东派出,股权过度集中导致大股东事实上控制了董事会,在董事会的人员结构上表现为内部董事人数占绝对优势,其结果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对公司治理的价值几乎没有贡献。这一现象与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英美国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董事会人员结构的内部人控制趋向。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后果。董事会职能失灵、内部人控制等现象直接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化行为以及上市公司与控股大股东之间的不正常关联交易,甚至出现上市公司成为控股大股东“抽血工具”的很多个例。在很多情况下,公司治理结构及董事会结构上的缺陷成了上市公司质量衰退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小股东的利益也根本就没有受到良好机制的保护。

分析表明,以内部人控制度衡量的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与股权向国家股股东或法人股股东的集中度成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性在下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说明股权越集中,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度就越高。

根据《中国证券期货》杂志的一项研究,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董事会的10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属于“ST”公司,并且这些公司董事会多都或多或少涉及“内部争斗、涉嫌造假、涉嫌违规、独断专横、肆意挥霍、中饱私囊”等行为。

三、我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针对董事会被公司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把持的现象,公司董事会中包含越来越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正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虽然我国对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在董事会人员结构方面有特定的要求(外部董事应占1/2以上,并有2名以上独立董事),并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职权范围作了规定,但对在国内A股上市的公司董事会人员构成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最近,沪、深两地交易所出台的《股票上市规则》中,增加了董事声明及承诺内容;上市公司,特别是科技类公司(如上海贝岭等)也逐渐把增加独立董事作为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总的来说,独立董事问题尚没有制度化。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当前有必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需要的独立董事制度。

四、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误区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往往偏颇于技术型专家,有的甚至是上市公司主要领导拉来的“人情董事”、“花瓶董事”。而实际上,仅仅有精通公司主营产业技术的专业人士担任独立董事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充分注重独立董事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还很不合理的情况下。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咨询专家、学术权威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提出建议,更需要独立董事对公司的法人治理。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发挥监督、制衡的作用,从而达到防范“内部人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

五、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具体做法独立董事作为一项制度,它涉及法律、法规的限定、独立董事来源、组织形式及薪酬安排等层次的内容。

(一)要在法律、法规(公司法或上市规则)层次对独立董事的职权、义务、人员来源、组织方式及薪酬安排等条件加以约束,并明确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要达到多少比例。国外的平均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比例超过了50%,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这一比例在现阶段规定为不低于30%比较合适。

(二)关于独立董事的来源。

一般来说,独立董事大都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或专业技术人士。在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管人员等等,都可以成为独立董事的来源。

(三)关于独立董事的组织方式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专门靠对公司高管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机构,它们以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方式依赖市场化运作来谋求生存。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培育的时间只有短短左右,经理市场的发育上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家资源奇缺。相应地,独立董事本身也相对缺少市场化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独立董事本身的“商誉”体系几乎还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加以约束就显得很有必要。除了要在公司法层次明确独立董事的职权、义务外,成立“独立董事协会”或“独立董事事务所”之类的组织,对独立董事自身的行为加以规范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对于“独立董事协会”,独立董事事务所的运作方式更趋于市场化。事务所可以把独立董事的自然人责任转化为法人责任,这在我国专业人士的“商誉”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可以由事务所直接出面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加以约束。

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有利于独立董事真正发挥独立判断和监督管理的职能,实现独立董事职业化。一方面,独立董事按照董事会《章程》行使职权,对其行为承担相应连带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合理的“袍金”制度,对独立董事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包括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损失和法律责任。这一点也正是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的核心目的所在。

(四)关于独立董事薪酬决定。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篇6

[关键词] 职工董事制度 新《公司法》 职工代表

职工董事制度,是指在公司制企业中,一定数量或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根据法律或集体协议的有关规定进入公司的董事会,代表全体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的一种经济民主制度。这一制度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推行,比如法国、德国、丹麦等国家都在立法中规定了雇员进入公司董事会的制度。职工参与董事会方式是较之职工参与监事会方式更为普遍、更为深入的一种职工参与公司机关制度的做法。笔者认为,这种参与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代表职工利益的职工董事可以平等地和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经理人员在董事会会议上坐在一起,共同商议公司大计,制订更合理的、更有益于股东和职工双方的政策和措施。它增进了劳资双方的了解和互信,将劳资矛盾消灭于其未曾凸现之前,减少了公司内部的矛盾和纠纷,促进了公司的经济民主,提高了职工劳动的积极性。

一、我国职工董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公司法》针对职工参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在立法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其中对职工董事制度也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比之旧《公司法》有了很大进步,但笔者认为,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在职工参与董事会制度的适用上,仍带有较强的所有制色彩。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基本经济制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者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以在当前经济领域中就存在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种经济形态。而由于此前我国长期实行单一公有制模式的惯性思维,导致人们在对待两种不同经济形态的观念上仍存在较强的所有制色彩。

如旧《公司法》第45条规定,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有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第68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设立董事会,其成员为3-9人,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有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新修订的《公司法》对此做出一定的补充和修改,扩展了职工参与董事会制度的适用范围,但仍带有较强的所有制色彩。新《公司法》第45条规定“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两个以上的其他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中也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增加了“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中也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第109条,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中增加了“董事会成员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新《公司法》的这些增补内容,表明了立法者在职工参与董事会制度方面,将其适用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这是一大进步。但是仍能看出其所有制的色彩:在公有制公司中,其规定是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职工代表,而其他形式的公司中,则使用了董事会中“可以”有职工代表,也就是对非公有制公司职工参与董事会制度并没有做硬性的规定。上述立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国家财产属全体劳动者所有,选派代表参加公司董事会体现了职工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选举职工代表参加公司董事会体现了其主人翁地位。而非公有制公司中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似乎就查差一些。这种倾向于国有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职工董事的法律规定,势必损害其他所有制形式下职工的权益和积极性,造成法律上适用的不平等。

2.在职工董事产生的程序上不规范。从以往的情况看,旧《公司法》第45条只是简单规定“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缺乏可操作上的具体规定,以致在实际运作中,职工董事的产生往往是董事长、股东大会任命。在国有公司中其行政色彩更浓,职工董事常常是上级的安排或任命。这种方式产生的职工董事,得不到职工的信任,也不能很好的代表职工的利益。即使新《公司法》对职工董事做了更详尽的规定,如第45条和第109条都明确规定“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但仍嫌笼统,实际的执行上仍有很多困难。

3.职工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的立法中并未对董事会中职工董事所占的比例加以规定,如《公司法》中只是规定了公司董事会中“应当”、“可以”有职工代表,具体职工代表占到董事会成员多大比例,并没有做出说明。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职工进入董事会的权力在股东和经营者眼中往往不被重视,因此即使职工进入了董事会,他们所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由于人数少,人微言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没有明确职工董事的地位及权利和义务。就大多数欧洲国家现行立法而言,职工代表与股东代表一般具有相同的权力和义务,在丹麦和德国职工代表与股东代表在公司机关中法律地位几乎毫无二致,而《公司法》对此问题则没有明确的涉及到。这就使得职工董事在履行职权时,理不直、气不壮,由于没有明确的权利规定,职工董事个人利益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由于职工董事与公司上层存在的雇佣和上下级关系的原因,使其不敢畅所欲言,顾虑重重。一旦坚持己见,占在职工的立场上据理力争,则会遭到打击,排斥,甚至是被解雇。因此,职工董事作用的发挥不容樂观。

5.缺少职工董事的学习和培训机制,职工董事的素质普遍偏低。从某种意义上讲,董事会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此作为董事之一的职工董事,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水平,否则,在其他高素质乃至“专家型”董事面前,职工董事就会成为“摆设”、“不懂事的董事”,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恰恰大多数职工董事的水平比其他董事水平要低得多,如果讨论劳动工资与劳动保护方面的内容,尚有一定发言权,若研究股票上市、资本运营、国际贸易等等,则一窍不通,更谈不上参与经营决策。如是,既使我们在立法和制度上予以了大力的支持,他们的作用能发挥多大呢?

二、职工董事制度的立法完善

1.扩大职工董事的设置的范围。在相关立法上,无论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公司,无论是“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还是“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一般性质的股份公司,只要达到一定的规模,都应该设立职工董事。尤其要摒弃戴着有色眼镜、依据所有制的形式不同来制订不同职工董事制度的做法。

2.进一步强调职工董事在董事会的地位,明确其权利和义务。由于股东及其代理人对于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经常持不支持或者敌视的态度,排斥职工董事的参与,尤其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立法又相对薄弱的情形下,有必要进一步强调职工董事在董事会中与其他董事,尤其是股东董事享有同等权利,处于同等地位,以此给职工董事代表职工参与决策增加力度。《公司法》应明确规定:职工董事与其他董事享有同等的权利,如公司重大决策的决定和审议权,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发言权和职工董事因故不能参加董事会会议时,有权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履行职权等等,同时也要明确决策失误应承担的责任,增强其紧迫感和责任感。

3.明确规定职工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与职工监事的设立一样,《公司法》也应对职工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的比例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因为目前我国的公司董事会中往往由于职工董事比例过低、投票表决中占劣势,他们根本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广大职工的心声也得不到董事会的重视。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职工董事法定比例。如1980年的丹麦《公司法》规定,雇工超过35人的公司,职工有权选举三分之一的董事会成员。瑞典1972年颁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经济组织职工参加董事会法》中也规定:在雇工超过1000人、而且从事不同行业经营活动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经济组织中,职工有权选举3名代表进入董事会,并有权选举3名副董事。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建议立法对职工董事比例做一个最低的下限设置,如占董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4.大力提高职工董事的素质,促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明确职工董事的选举和培训机制,是提高职工董事素质的关键。一是在职工董事的选举上要对职工董事的个人条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做出相关的规定(当然,对于普通的职工不能过于苛求,应把握合适的度);二是加强对职工尤其是职工董事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履行这一职责的基本能力。比如要使他们熟悉董事会的职能、组织结构、议事规则,了解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工资和其他福利政策等,还要具有研究年度财务报告和董事报告,研究主要财务指标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建议这些工作可以由工会来做。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篇7

1 国内企业践行独立董事制度的意义

国外大部分研究表明, 独立董事制度对监督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内的研究中, 吴世农 (2001) 提出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中发挥作用呈现阶段式递进特征;胡勤勤、沈艺峰 (2002) 通过对深沪两地41家已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表明, 独立董事在一定的比例范围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王跃堂、朱林 (2006) 以沪深股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制度在股权缺乏制衡的环境中能发挥监督作用, 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曾颖、陆正飞 (2006) 以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会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降低代理成本, 增强投资者信心, 从而引起资本市场上投资者降低对收益率的要求, 导致企业权益融资成本的降低。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 积极推进独立董事制度, 发挥独立董事的真正作用, 不仅有助于保障投资者权益, 而且将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2 独立董事制度本土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改善, 提高公司绩效。虽然目前有诸多研究支持独立董事制度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 但同时, 也有不同的意见。例如, 高明华、马守莉 (2003)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 得出有独立董事的公司与无独立董事的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 认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只有非常弱的正相关关系。这反映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运作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

2.1 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

《指导意见》对独立董事必须具备的独立性做了详细的规定, 明确了不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范围。表面上看, 只要独立董事不参与经营管理, 与公司或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或专业联系就可以被认为是独立的。但事实上, 我国上市公司聘任的独立董事一般都是由董事会或监事会提名, 这种提名制度使得独立董事实质上并不独立, 因为独立董事由董事会聘请, 报酬由董事会支出, 这样, 独立董事在经济上就依赖于董事会, 其独立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削弱。

2.2 独立董事资格的相关规定不完善

我国证监会对独立董事的年龄、任职企业的数量、业务素质等方面的任职资格没有在法律上做出规定。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绝大多数是由公司主要负责人请来的“人情董事”、“名人董事”, 对公司运作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2.3 独立董事行权不积极或未正确行权

据上海证券报2004年问卷调查, 超过70%的独董表示从未行使过或打算在未来行使证监会赋予独董的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召开董事会、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机构等权力。中国证券报与四川上市公司协会2005年联合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显示, 当独董在回答“你在公司董事会上是否投过反对票”时, 65%表示没有;回答“你在公司董事会上是否投过弃权票”时, 77.5%表示没有。

2.4 独立董事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效率较低, 独立董事的主要激励措施没有得到综合运用。声誉激励、控制权激励和风险激励并未被上市公司真正纳入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概念中;大部分上市公司仅局限于采取津贴激励的方式。《指导意见》的规定是:“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 除此之外, 独立董事不得从上市公司取得任何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 但《指导意见》对“适当”的质和量却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 致使上市公司在操作中出现较大的随意性。

2.5 独立董事责权利失衡

独立董事责任重大, 但对独立董事的权利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 特别是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的知情权更是无法得到保障, 这势必影响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独立董事规模不够, 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力度, 而且对大股东的监督又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报酬和能否连任等问题, 致使独立董事在行使权利中存在着障碍。当公司内部发生分歧后, 大股东带头违规操作, 不听独立董事的劝告, 独立董事要么做“花瓶”, 要么选择“辞职”。调查资料显示, 有近两成的独立董事认为公司不规范和责权利不对等是独立董事辞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解决上述相关问题的若干建议

3.1 建立独立董事人才队伍

如果被选聘的独立董事缺乏企业实际运作中某一方面的系统知识或经验, 在面对复杂且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判断时, 其作用将被弱化。独立董事制度效用发挥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任独立董事的资质、水平如何, 这就需要造就一支独立董事人才队伍。

目前, 我国独立董事的资源尚待开发, 其出任者多为知名经济学家、财务专家, 应尽快拓宽独立董事的来源渠道, 如吸收退休的公司经营管理大师、法律专家、工程专家、社会活动家等加盟。2001年7月16日, 中国证监会委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了第一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培训班, 有102人经过培训获得证监会颁发的独立董事的正式培训证书, 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 我们主张应将独立董事的培训制度化, 不仅包括业务素质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进行法律法规、纪律道德 (如诚信) 的教育, 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 为独立董事培养后备人才。

3.2 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选择机制

独立董事的核心在于“独立性”。为确保独立董事与公司无利益关系, 必须在选聘阶段设立相应的规范制度。可建立诸如国外PRONED (即“非执行董事促进委员会”) 之类的团体或机构, 并靠此类团体或机构打造信用, 这样既有利于行业自律, 而且也便于国家管理。由此类团体或机构负责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选聘, 具体操作如下:每个上市公司都交纳一笔费用, 由证券交易所代收, 组成一个独立董事基金, 上市公司直接向该团体或机构聘请独立董事并向其支付费用, 该团体或机构建立自己的独立董事人才队伍并向独立董事支付报酬, 同时完善民事责任制度, 区分不同董事的法律责任, 固化独立董事的民事责任, 加大内部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3.3 建立独立董事公示制度和工作绩效评价制度

建立独立董事个人信用档案, 将有关独立董事的个人信息、工作情况及绩效, 对公司经营行为的意见和评价, 对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意见等, 在不涉及公司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予以公开。将独立董事的工作绩效真正置于市场的环境之中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为社会公众和中介机构评价独立董事的业绩提供条件, 促进个人信誉及社会评价体系的形成, 培育竞争有序的独立董事市场。

3.4 建立合理的独立董事薪酬激励体系

按照严格的独立性假设, 如果独立董事从担任的这一角色中获取报酬, 其利益必然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产生关联性, 使其丧失独立性;但独立董事运用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上市公司作出贡献, 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 才会有动力继续为任职的上市公司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独立董事作为一种制度不能建立在某些人的品德和觉悟上, 而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 应充分考虑人的经济动因, 建立一套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使他们尽职尽责。

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固定津贴数目可适当上调, 但对于固定津贴太高, 激励过度的公司, 其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就应受到质疑。由于固定津贴的激励是短期的, 而期权具有长期激励的作用, 所以可在独立董事的津贴中逐步引入股票期权。但为了使独立董事更多地关注中小股东利益, 不能赋予独立董事太多的股份。同时为了克服不同行业和地区津贴差距过大的弊端, 也为了更好地制约那些不尽责只拿钱的“花瓶董事”, 建议独立董事的津贴不由公司发给, 而由前述的特定团体或机构统一向公司收取, 再根据独立董事的年终考核情况酌情发放。

3.5 建立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是指由公司或者公司与董事共同出资购买的, 对被保险董事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存在疏忽或者其他违反对公司所负信义义务之行为而被追究其个人责任时, 由保险人负责赔偿该董事进行责任抗辩所支出的有关法律费用并代为偿付其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保险。我国目前的独立董事大多由知名学者担任, 他们的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的实践经验相对欠缺, 在赋予其权力的同时, 大多不具备赔偿损失的责任能力。加之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 这使得独立董事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加薄弱。《指导意见》原则上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以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起的风险。”为此, 我们应汲取英美的经验, 保护好独立董事的应有利益, 责任保险机制应早日建立。

3.6 完善独立董事有效行权的相关条件

独立董事制度是地道的舶来品, 在我国欲成功推行还有赖于其运作的相关条件、制度。独立董事群体与经理人相比在信息方面处于劣势, 独立董事的作用随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增加而趋于弱化。为保证独立董事行权的有效性, 应通过法规的强制性, 切实保证独立董事可以完全接触到所有的有关文件, 独立董事还可以自由地咨询独立的专业顾问。

此外, 独立董事制度须有相应的制度与之相配套, 这些制度包括外部公司治理制度、内部公司治理制度以及独立董事制度等公司治理制度, 以证券法律制度为代表的非公司治理制度和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非正式制度等。独立董事能否有效取决于在社会范围内能否形成包含独立董事制度的公司治理文化, 并自觉实践独立董事制度, 同时获得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4 结论

独立董事制度是一项旨在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改善公司治理, 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措施。但在国内公司的治理和监管中, 盲目、生硬地从国外引进独立董事制度, 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基于上述研究, 解决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运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对独立董事制度在各方面加以完善。这就要求相关管理机构积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应用环境及相关的制度体系, 同时提高市场对于独立董事制度的认识, 尽快形成包含独立董事制度的公司治理氛围。

参考文献

[1]林佶颖, 金铭.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J].价格月刊, 2009 (1) .

[2]谷佩云.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重构[J].财会研究, 2009 (1) .

[3]李君毅, 张序.中国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现状及特点[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9 (1) .

[4]吴竞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7 (18) .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篇8

1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

股份制改革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公司董事会和董事掌握执行业务的经营权, 存在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为防止董事会和董事滥用权力危及股东利益, 以加强对董事会和董事执行业务情况的监督, 公司法规定公司设监事会, 最大限度避免代理人风险保护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我国公司治理实践证明, 公司董事会一般由大股东或代表大股东的股东代表组成, 由于监事能否当选要受到大股东的影响, 使得监事会最终被董事会控制, 其独立性地位难以得到保障, 自然不能对董事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单独的二元治理模式, 在国有股独大、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 在监管主体权利、责任都不够明确的法制下, 想要有效完成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站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立场上, 切实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几乎不可能, 董事会滥用职权, 执行经理造假、作弊屡禁不绝, 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于2001年自英美等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把一元模式的治理和二元模式的治理结合起来。独立董事的标准定义来源于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 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 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决定其能从企业自身出发, 从所有股东利益出发, 以大局为重。在董事会做决策时, 不附和、不苟且, 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改变一言堂的局面。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美国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士行使监督职能, 是其产生的标志。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体现在资格上要独立, 产生程序上要独立, 经济上要独立, 行权上要独立, 专业性体现在独立董事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和实施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最佳选择。

2 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独立董事不独立, 成为“花瓶”董事

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由大股东控制的局面很普遍。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任命、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设立均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决定, 独立董事能否当选、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还是由大股东说了算。董事会如果满足了独立董事增加经济收入和提高声誉的需求, 那么独立董事最大程度维护大股东的利益就是必然, 如此“知恩图报”才能保证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有一席之地而且地位稳固。大股东的“恩惠”和利益上的相互牵连使独立董事与大股东之间存在一种各取所需的“雇佣关系”, 受雇者在行使监督权力时偏向雇佣者就是本能与必然。这在独立董事制度运作相对成熟的英美等国是绝无仅有的。

2.2 独立董事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报酬不对等

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目的是形成与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互补的二维监督体制, 形成对董事会制定决策、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合力。独立董事承担着为公司整体发展和广大普通投资者利益负责的义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特殊性, 很多独立董事是为设立而设立, 在公司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上没有话语权, 真正有实力与董事会抗衡较少, 责任和义务落到实处也较少, 构成法定权力和履行义务能否落实的风险。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关注, 就像一个务虚的岗位设置一样, 独立董事的设立在很多上市公司被看作应景, 岗位报酬较低。当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会带来上市公司的潜在或现实的诉讼风险时, 独立董事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有巨大问题的上市公司, 选择辞职是独立董事通常的做法。报酬低、风险大, 理性经济人在不能单方面提高报酬的情况下的正常选择就是减少责任以便与报酬对等。

2.3 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形成制度上的冲突

英美等国独立董事自设立就能依法行使决策监督权、财务监督权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权等实权, 法律、政府、公众舆论都给独立董事依法行使权力很好的保证, 这种一元模式的治理结构, 避免了监事会的存在对独立董事行权造成冲突。独立董事由行业专业人士充当, 在公司董事会里有充分的话语权, 专职成就了专权, 形成公司治理的长效机制。我国公司法规定把对董事会的监督职能授予监事会。在独立董事行使财务监督权时和监事会行权造成雷同性冲突, 在对董事、经理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并要求予以纠正时又构成雷同性冲突, 特别是在独立董事的意见和监事会的意见不一致时, 以董事会属下的一个机构意见为准, 还是以与董事会平行的机构意见为准?谁是监督主体?这种冲突更为突出。在二元模式治理结构下, 又加进一元治理模式, 使独立董事和监事权力、义务交叉重叠, 责权不清。

2.4 独立董事专业素质普遍不够高

独立董事有独立意志, 对公司决策有话语权和监督权, 从保证全体股东利益出发, 依法有效行使权力, 特别在大股东“仗势欺人”“独断专行”作出有损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决策时, 更应该有勇气、有底气、有能力行权。独立董事除身份独立、道德高尚外, 还应该有极高的专业素质和法律水准。独立董事不仅需要有时间去管理公司, 更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我国上市公司在聘请独立董事时并没有完善的独立董事市场来提供人选, 独立董事只能由公司自行聘请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学家、法学教授来担任。信息不对称、考核机制不完善使得这些经济学家或法学教授的专业素质会存在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的问题。即使专家的专业知识不容怀疑, 但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管理公司、对公司经营、公司财务状况能否有其应有的敏感性确实令人怀疑, 毕竟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时间尚短, 对独立董事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敏感性培养还很缺乏。

3 解决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施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独立董事和监事的权责要明确划分并加强协作

事前和事中监督是独立董事行使职责的特点。独立董事应充分发挥其在相关行业、相关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长行使业务监督职能, 在公司重大关联交易上、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上、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上、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上, 独立董事有特别的职权。独立董事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使得他们在参与决策过程中可以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新方法、新思维, 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提高公司的决策水平。事中和事后监督是监事会监事行使职责的特点。监事会应该以监督财务为主, 监督业务为辅, 做好对公司经营绩效的财务外部审计工作, 避免该披露的信息不披露, 该如实告知的不如实告知等情况出现。作为公司董事会中的一员, 独立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制定, 站在全局和偏重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发表意见, 监督决策出台和被认真地履行。监事会不参与董事会决策, 辅助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的履行, 将重点放在决策实施绩效考评和对董事会提出的财务报表的审核监督上, 这种重点的切换, 保证了监事会的监督主体地位。同时独立董事和监事需加强协作, 定期召开内部会议, 相互交换信息、通报情况。还可以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联合调查, 合力监督。

3.2 出台有别于监事会的针对独立董事的明确权、责、利的法律法规, 建立法律层面的约束与保障机制

从法律上合理划分独立董事监管权限和监事会监管权限, 明确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内部成员, 在业务上发挥事前、事中的监督效用。加强独立董事的业务监督的权责匹配, 报酬匹配, 避免“花瓶”董事。独立董事报酬需体现保障和激励, 津贴与股票期权相结合是可行的办法。权、责、利三者相辅相成, 如影随形。既避免无权无责只挂名图利成为大股东附庸的道德风险, 又避免责大于权的形同虚设, 面临诉讼风险时的明哲保身, 更避免敢于反对、有能力有证据对董事会相关决策说不的独立董事却因没有制度保障相应权力为其作支持而陷入窘境。在风险和报酬对等的情况下, 保证身份的独立、意志的独立, 切实做好独立董事分内之事。

3.3 完善和优化独立董事的选拔聘用机制, 形成专业人才供给库

效仿国际惯例, 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标准和专业素质要求, 明确储备培养程序, 大股东应无条件通过。在实际需求发生的两三年前, 就从公司内部或外部选拔相应的候选人, 作为储备人选加以培养。保证提名权限定为中小投资者, 鼓励毛遂自荐和公司之间的相互推荐。认为合格的依照公司章程适时录用。录用后要为独立董事建立档案, 并录入置于政府相关行政机构管辖之下的独立董事人才供给库系统, 在各公司独立董事职责标准和专业素质要求比较一致的前提下, 库内人才可自由流通, 逐步形成一个规范的专业人才供给库, 丰富选拔资源, 填补我国独立董事市场不健全的空白。

3.4 建立独立董事行业自律体系

除了从法律层面建立对独立董事约束机制, 市场约束也很重要。信誉优良的独立董事会形成买方市场。建立行业自律体系是形成独立董事“声誉机制”市场的关键举措。由政府出面或代表公司出面将人才供给库里的独立董事组织起来, 成立独立董事合作组织, 作为独立的法人制定组织内部惩戒措施, 规范独立董事执业行为, 作为独立董事的代言人保障独立董事合法权益。独立董事加入合作组织, 独立董事的责任变为法人责任, 由合作组织直接出面对独立董事行为加以约束, 承担相应损失赔偿责任。

总之, 引进一个制度, 由于环境变化、基础不同, 出现一系列问题很正常, 没有及时发挥预期效果也很正常。如何让引进的制度与现行制度相融, 使之尽快成熟, 是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是必须在公司治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解决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 为中国公司治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将二元模式和一元模式科学高效结合, 辅以法律制度的保障, 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研究中的创新。

摘要:我国公司治理采取董事会和监事会共同治理的二元模式。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深刻背景使监事会行使监督权力受制于董事会, 独立监督和有效监督无法保证。2001年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形成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监事“双管齐下”的监督格局。独立董事制度在实施中遭遇到独立董事意志不独立、整体素质偏低、风险报酬不对等、与监事会监督权责构成冲突等问题的困扰。解决对策包括与监事会权责有效划分, 保护监事会的监督主体地位,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独立董事的业务监督的权责匹配、报酬匹配, 完善和优化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建立行业自律体系等。

关键词:独立董事,监事会,权责冲突,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董伯壹, 冯晓静.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制度的冲突与协调[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8) .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篇9

关键词:企业集团,独立董事,公司治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企业集团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集团化的深入, 由企业集团的复杂性而带来的以下治理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 保证母公司对子公司实现有效控制;二是为了维持契约的稳定性, 要求这种制度安排能够充分保护子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我国企业集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而传统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其固有的内在缺陷, 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性股东对中小股东存在很强烈的利益侵占动机。为了弥补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而独立董事制度在企业集团内部治理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是学者们现阶段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本文主要是通过采集相关数据, 来分析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治理中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 主要是对独立董事的理论来源、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和目的、“独立性”的本质特征、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协调等进行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 主要是对以下几点展开讨论: (1) 独立董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由于学者们在样本选取以及对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理解上存在差异, 因而得出了正相关、非线性关系和不显著相关三种不同的研究结论。 (2) 独立董事与企业并购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 独立董事的存在有利于维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价值。 (3) 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 独立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而言, 在监督经理层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4) 独立董事与企业信息披露的关系。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促进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目前关于独立董事制度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以数据统计和检验为依据, 对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现状或结果加以解释和总结。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安排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一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在充分考虑制度环境的基础上, 既要考虑该制度本身的合理性, 又要制定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实施机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已经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但是独立董事制度能够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中的根本问题吗?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吗?本文主要是对我国目前企业集团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本质内涵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一系列不完备契约的集合。契约的不完备性要求企业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来解决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最优配置问题, 这就是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 (陈郁, 1998) 。但是随着股权的不断分散, 名义上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中小股东, 由于存在“搭便车”行为以及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会失去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剩余控制权, 从而使处于控股地位的少数大股东能够获得企业的全部剩余控制权。传统法人治理结构的上述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独立董事正是以权力制衡者的角色进入董事会的, 其通过分配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来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以弥补传统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所在。如果给予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挂钩的报酬会损害其“独立性”, 不给予适当的报酬又会使独立董事缺乏工作的积极性, 这就产生了所谓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悖论”。这一悖论隐含的深层次矛盾在于:企业契约参与者人性假设的不统一。企业契约在本质上是利益合作关系, 合作的出发点是获得利益。企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解决与经济利益相关的制度安排问题, 独立董事不可能处于一个完全独立的位置来协调利益矛盾。因此, 对独立董事的约束不能与经济关系中普遍的人性假设理论相悖, 要回归到“经济人”这一基本人性假设上来。

独立董事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独立性, 但这种独立性又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同, 它既要独立于企业, 又不能完全超脱于企业。独立董事在参与公司治理时主要面临两类主体:一是产权相互独立的利益相关者个体, 二是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载体———企业。独立董事作用有效发挥的前提是:独立董事的利益不能与任何利益相关者个体产生直接关联, 但又必须与企业的利益高度关联。因此问题的焦点已不在于是否应向独立董事支付报酬, 而是应如何选择报酬支付方式, 才能使独立董事的利益与企业法人的利益高度关联, 同时又能有效约束独立董事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1年8月21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的独立董事不少于总人数的1/3。《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强制性引入独立董事制度。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第123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独立董事的地位。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通过样本统计数据, 对我国企业集团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根据分析的需要, 本文以2007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选样窗口。研究所需的数据来源于深沪证券交易所。具体的样本抽取原则如下:

(1) 确定选取的行业。为了使选取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按照企业集团的数量排序, 选取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采掘业。这五个行业的企业集团数量占总数量的87%。

(2) 考虑规模因素, 本次抽样的对象限定为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采掘业中, 符合此条件的企业集团共有1 366家。

(3) 将这1 366家企业集团分行业、按营业收入进行排序, 然后在考虑行业比例的基础上, 按照系统抽样的原则分行业进行抽取。

(4) 为了能够获取公开的财务报告数据, 选择企业集团中存在上市子公司的有效样本。本文获得的有效样本是65家企业集团的70家上市子公司。其中, 制造业42家、批发零售业10家、建筑业8家、采掘业6家以及房地产业4家。

2. 我国企业集团独立董事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1) 上市子公司独立董事的配备情况。截至2007年12月31日, 五大行业中所抽取的70家上市子公司共有董事648人, 其中, 独立董事232人, 非独立董事416人, 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为35.80%, 达到了规定的1/3的比例。具体而言, 制造业、采掘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这五个行业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分别为34.82%、36.36%、34.88%、36.84%和40.79%。所以, 从总体水平来看, 独立董事的配备情况达到了证监会的要求 (见表1) 。但就各上市子公司具体情况而言, 仍有部分公司独立董事的配备情况不能满足证监会的要求。如表2所示, 在抽取的样本中, 绝大多数公司的独立董事配备比重在1/3以上;然而, 有5.71%的公司独立董事配备比重小于1/3。若独立董事的配备比重达不到证监会要求的最低标准, 那么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及其监督作用将无从谈起。

(2) 独立董事职业背景分析。在美国, 上市公司总裁和已退休的上市公司总裁是独立董事最受欢迎的人选, 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魏刚等 (2007) 检验了独立董事职业背景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 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对公司经营业绩并没有正向影响, 但有政府背景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 公司经营业绩越好。

此次抽样结果 (见图1) 显示:一方面, 在232名独立董事中共有120人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 这证明高校及科研院所是我国独立董事的主要来源, 平均占到51.72%。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我国尚未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引发的, 因而我国难以像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一样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的独立董事。虽然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独立董事比较缺乏上市公司的管理经验, 但是该群体拥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因此他们成为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 来自企业管理人员的独立董事仅有38人, 占独立董事总数的16.38%, 相对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显然偏低。此次调查还发现来自政府退休公务员的独立董事只有31人, 占总数的13.36%。该群体拥有政府背景, 可以帮助上市公司与政府进行良好的沟通。

(3) 独立董事专业背景分析。从独立董事整体的专业背景来看 (见图2) , 其基本上囊括了监督上市公司活动所必需的会计、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等方面的人才。其中具有经济管理和会计背景的独立董事各有59人, 所占比例最高, 都为25.43%。其中具有行业专家背景的占18.97%, 具有法律背景的占12.5%, 剩余的是具有金融背景和其他背景的。

就单个公司而言, 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分布存在一定的问题。《指导意见》明确要求, 各境内上市子公司的独立董事中, 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但是, 抽样结果反映仍有29%的上市子公司没有聘用会计专业人士作为其独立董事。然而, 公司的经营业绩一般是通过财务报表予以披露的, 因而通常只有会计专业人士才能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无人能够解读财务报表, 那么独立董事将很难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其监督作用将无法发挥。

(4) 独立董事职责履行情况分析。中国证监会在2004年的年报披露准则的修订稿中指出:“公司应介绍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情况。”从表3显示的情况看, 上市子公司独立董事亲自出席会议占应到会议人次的92.69%, 委托出席的占6.13%, 缺席情况只占1.18%。这说明独立董事基本可以亲自参加会议, 其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已达到。而独立董事是否积极参加公司的决策、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则体现在其发表独立意见的情况上。独立董事发表的独立意见按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未表示异议, 但按照《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另一类是对上市公司持有异议的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表4显示, 样本中仅有35家公司对独立董事发表的独立意见进行披露, 占总数的50%。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出于两种原因:一是独立董事发表了独立意见, 但是上市公司出于某种目的没有对其进行披露;二是独立董事并没有发表独立意见。相对于披露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意见的公司, 披露了独立董事异议的公司比例仅为4.29%, 可谓微乎其微。

(5) 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机制分析。独立性的本质在于其利益不能与任何利益相关者个体产生直接的关联, 同时又必须与企业的利益高度关联, 以体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收益权相匹配这一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 所以应给予独立董事必要的激励。在国外,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重较高, 其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一般通过股票期权、非股票收益、一次性离岗补偿等方式把独立董事的工作绩效与公司命运捆绑在一起。但是, 本文抽取的70家上市子公司中有91%的公司采取了固定津贴激励方式, 只有9%的公司采取了“基薪加绩效薪金”的方式。从抽样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独立董事的主要激励措施在我国没有得到综合运用, 如股票期权、声誉激励等并未被上市公司真正纳入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当中, 激励方式比较单一。

三、结论

本文对我国企业集团的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存在一些制约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结构性缺陷。独立董事的基本作用可概括为“顾问+监督”, 如何使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职业背景更符合公司的战略发展需求, 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的作用, 是一个“逆向选择”问题, 笔者认为必须通过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设计科学合理的选聘机制予以保证。

如何保证独立董事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功能,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此外, 独立董事作用的有效发挥主要依赖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信息的顺利获取, 因此应建立有效的信息获取和沟通制度。

参考文献

[1].徐向艺等.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与组织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郭强, 蒋东生.不完全契约与独立董事作用的本质及有效性分析——从传统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论起.管理世界, 2003;2

[3].段从清.中国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目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 2004;6

[4].谢德仁.独立董事:代理问题之一部分.会计研究, 2005;2

[5].简新华, 石华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悖论”和有效行权的制度设计.中国工业经济, 2006;3

[6].阎达五, 谭劲松.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缺陷与改进——一个基于制度分析的研究框架.会计研究, 2003;11

[7].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8].魏刚, 邹宏.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 2007;3

独立董事制度问题 篇10

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独立董事不独立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能够真正代表全体股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的根本保证。然而按照2001年证监会颁布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 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由此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聘任的独立董事一般都是由董事会或监事会提名, 这种提名制度使得独立董事实质上并不独立, 因为独立董事由董事会聘请, 报酬由董事会支出, 这样, 独立董事在经济上就依赖于董事会, 其独立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削弱。

(二) 独立董事资格的相关规定不完善

我国证监会对独立董事的年龄、任职企业的数量、业务素质等方面的任职资格没有在法律上做出规定, 以至我国独立董事人才现状不合理。如北京一位教授目前已同时担任五家公司的独立董事, 涉及交通、钢铁、汽车多个行业, 横跨内蒙、北京、江西等几个省区。事实上这些董事很难做到很“懂事”, 对公司运作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同时, 独立董事的年龄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时渐趋务实, 但我们仍然能看到为数不少的年逾七旬的“老黄忠”。有的独立董事如果干满三年, 就将超过八十高龄。虽然他们担任过政府要职, 管理经验、社会阅历比较丰富, 但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 他们的应变能力、超前意识势必会受年龄的限制, 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将直接制约履职效果。

(三)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监督职能冲突

英美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就是发挥独立董事的决策和监督作用。由于在一元制的结构中, 董事会只对股东负责, 没有对董事会有效监督的机构, 因此才设立独立董事履行监督职责。我国实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同时设有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二元模式。设立独立董事制度, 在我国就出现了既有独立董事监督又有监事会监督的状况。这就牵涉到监督权力的分配和协调问题, 如果相互之间推诿, 多人监督就等于无人监督, 反而造成机构重叠, 违背设立的目的。

(四) 独立董事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独立董事本身不具有企业的所有权, 但是却拥有董事会决策权。这种情形的产生是基于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 实践中易产生代理人的偷懒等问题。独立董事每年在上市公司的时间十分有限, 据上交所对69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显示, 独立董事平均花费在上市公司的时间非常少, 大多只有5-9天, 而在上市公司实地办公的时间更少, 一般只有1-5天。同时, 独立董事因拥有一定决策权, 意味着承担着较大决策风险, 这又与独立董事所能获取的报酬不相符合。有人提出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活力来源主要不是经济利益, 而是基于声誉机制, 因为许多担任独立董事的是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专家, 认为他们不需要通过担任独立董事来提高自已的人力资本价值。不管这些专家是否内心真的这么认为, 独立董事作为一种制度不能建立在某些人的品德和觉悟上, 而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 应充分考虑人的经济动因, 建立一套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使他们尽心尽责。

(五) 独立董事责权利失衡

独立董事的责任和义务几乎同上市公司董事一样, 但《指导意见》对独立董事的权利并没有统一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如乐山电力独立董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审计受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独立董事的监督依然只是停留在审计上的监督, 这与当前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 中小股东利益得不到很好保护有关。同时, 由于独立董事规模不够, 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力度, 而且对大股东的监督必然会影响到自身的报酬和能否连任等问题。因此, 当公司内部发生分歧后, 大股东带头违规操作, 不听独立董事的劝告, 独立董事要么自作“花瓶”, 要么选择“辞职”。据调查资料显示:有近两成的独立董事认为公司不规范和责权利不对等是独立董事辞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重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一) 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我国证监会1997年在《上市公司章程索引》和1999年经贸委和证监会联合意见中排除了持股1%以上的自然人股东作为独立董事的可能性, 这固然符合其定义, 即: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以外的职务, 并与其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客观判断的关系。但这样严格要求的“独立性”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既然与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实质联系, 那么监督有效或无效与他们也没有关系。同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的需要, 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应当是对于大股东及其派入公司的管理人员, 而不应当是已经孤立无援的中小股东。因此, 我国独立董事真正“独立”的关键是既要保证独立董事有为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服务的能力, 又要保证其有为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服务的动力。

(二) 制定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

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是保证独立董事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基础。建议通过修订《公司法》, 对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独立董事的权力范围和行权程序等加以规定, 使独立董事制度成为明确的法定制度, 保证独立董事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根据对目前已聘请了独立董事的公司的了解, 大多是基于提高公司社会地位、增加公众对公司的信任度的目的, 没有听到独立董事真正的声音。如果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保障, 就能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三) 建立科学、严格的独立董事选任机制

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是关系到整个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首先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规定应当既具备普通董事的任职资格, 也应当同时具备其他特殊资格。所谓特殊资格, 既包括利害关系上的独立性和超脱性, 也包括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而且, 在知识结构上, 独立董事集体的专业知识搭配不宜高度重叠, 可通过立法对不同的业务知识构成规定一个硬性比例。其次, 要建立合理的独立董事选任程序。独立董事由谁提名决定着他们将代表谁的利益, 以何种立场去做出判断和行事, 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严格按照独立董事的任职标准, 由那些不在董事会中担任董事职务的股东或者其代言人推荐独立董事候选人, 报股东大会选举通过。第三, 由独立董事组成提名委员会提名新任独立董事。同时, 为了避免大股东利用资本优势操纵股东大会, 阻碍独立董事任职的通过, 建议在投票表决时强制性地规定采用累积投票制, 以维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四) 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

独立董事制度的监督功能具有天然的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以及决策过程监督紧密结合的特点, 而监事会具备了独立董事制度所无法具有的经常性监督、事后性监督与外部性监督的特点。而两种制度安排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每一种制度自身功能的完善与否, 还取决于两种制度协调与否。要使独立董事与我国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无缝接入”, 必须既要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 又要避免功能上的冲突和无人负责的情况。对此, 有必要重新界定和整合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第一, 由于《公司法》已就监事会的职能进行了明文规定, 那么就应该着手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第二, 可以将独立董事的效用集中在审核批准重大关联交易, 内部董事的提名, 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薪酬以及公司财务信息的审核和控制等方面;第三, 建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磋商、协作机制。

(五) 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 激励机制。

(1) 薪酬制度。企业在进行独立董事的激励时, 应采取固定报酬和其他激励措施 (如期权等) 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对独立董事起到激励作用, 又不使独立董事对公司产生依附感, 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地位。在具体的薪酬制度上可采用以下几种薪酬制度: (1) 固定薪酬。独立董事每年从董事会领取固定数量的津贴, 除此之外, 每次参加董事会会议再领取一定数额的额外津贴。 (2) 股票期权。公司向独立董事支付股票期权, 这样, 独立董事的薪酬就引入了极大的变量, 更能激发独立董事的工作热情。 (3) 延期支付计划。为了使独立董事代表中小股东利益, 不赋予独立董事太多的股份, 导致独立董事的长期激励仍显不足, 国外有些公司开始对独立董事实施延期支付计划, 该方法可以在对独立董事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保持其独立性。 (2) 保险保障制度。独立董事在行使权力的同时, 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由于独立董事的知识有限, 判断能力有限, 使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不良后果, 给股东利益带来损害时, 必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就需要有一种风险转嫁机制来分散独立董事可能承担的风险, 否则独立董事为了逃避责任, 会在董事中随大流, 消极工作。目前, 国际通行做法是建立董事保险制度, 由公司为独立董事购买董事责任保险, 在董事代表公司行为而引起个人责任时, 通过保险得到一定的补偿。 (3) 个人信誉及社会评价体系。个人声誉是董事的生命, 一旦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 通过积极的参议, 提升公司的经营水平, 将极大地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 声誉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独立董事去履行监督责任。在我国应通过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 定期对独立董事进行评估, 把独立董事的声誉和公司绩效结合起来, 可以有效地对独立董事进行激励。

2. 约束机制。

在健全了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后,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就要依靠完善约束机制来解决。既然承担了独立董事职务, 接受公司的薪酬, 独立董事就应该履行应有的义务, 承担责任。通过完善约束机制, 可以使独立董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公司的经营问题, 避免成为“花瓶董事”。 (1) 成立“独立董事协会”进行自律。首先, 可以通过培训、考核等来提高独立董事的自身素质, 协会全面负责独立董事的考核和培训, 独立董事协会实际上就是独立董事的人才库, 为公司选用独立董事提供方便;其次剥夺公司对独立董事的任免权利, 只保留公司对独立董事的建议任免权, 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独立董事协会手中, 这使独立董事的选聘程序更加透明化, 切断了公司与独立董事之间的不独立的因素;再者, 公司按年向协会缴纳会费作为独立董事的报酬, 从而排除公司利用薪酬对独立董事的控制。 (2) 股权约束。这种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 能促使独立董事认真对待董事会的每一项议案, 积极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监督工作, 致力于提升公司业绩。 (3) 明确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大体可分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独立董事的民事责任应包括:一是对股东的责任。如股东对独立董事提起诉讼, 其所诉属实, 则独立董事负赔偿责任。二是对公司的责任。独立董事因怠于行使职权, 如明知内部董事有违法行为而不予揭露等, 致使公司利益受到损害的, 应当和有关人员一起向公司负连带赔偿责任。三是对第三人的责任。独立董事履行职务时, 如因违法行为而致他人受损害的, 应与公司共同对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避免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2001年8月, 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本文就独立董事制度推行以来的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提出重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制度,重构

参考文献

[1]许龙德.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5) .

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研究 篇11

摘 要: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时间不长,但自从独立董事制度2001年被引入中国后,就一直成为公司制度改革讨论的焦点。不可否认,从独立董事的实践来看,其发挥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但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确实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完善。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含义与起源,指出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并进一步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如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独立董事责任不明、职责不清,独立董事人才欠缺等问题及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现状;建议

独立董事,其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的“凯得伯瑞报告”中,作为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的一种,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职务外的任何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一切关系的特定董事(他们往往由企业家、银行界人士、专家人员以及政府退休官员等组成),即独立董事需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以及那些有可能影响他们作出独立判断的事务之外,不能与公司有任何影响其客观、独立地做出判断的关系,在公司运作、资源、经营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应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英美法系国家,是在股份制公司处于发展困境时诞生的,但是独立董事制度真正兴起并且构成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特色则是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国家在不改变“一元制”模式下(即单层董事会制度,它没有规定监事会的设立,必然就会产生一个重大的缺陷:公司只有内部人进行监督)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克服公司董事会被控股股东及管理层所控制从而违背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弊端,以此到达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监控职能、降低代理成本的目的,以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不受伤害,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独立董事在英美国家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其地位和职权也在法律中得到确认和加强。同样,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独立董事在市场高度自由化、法治化的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独立董事已在各国掀起了一场“独立革命”,成为近些年来公司治理的奇观。

我国于2001年8月正式颁布并实施《关于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当今我国公司(主要还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混合型模式,即在监督机制上存在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两个平行机构。而在独立董事引入之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是大陆法系的双层型,公司内部监督主要由监事会进行。从独立董事的实践来看,其发挥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然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自身的特点,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 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

众所周知,独立董事以其“独立性”为存在价值。但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与质疑,体现在:(1)独立董事的产生方式导致其不独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基本上是由大股东或者董事会提出候选人,经股东大会以简单多数的方式产生。在推荐、任命、续聘和罢免各个环节,无不体现大股东的意志。独立董事成了大股东操纵下的产物,自然也就难以保持独立性。一旦独立董事不顺从大股东或者大股东的代表——公司董事会,将会自身难保。无奈之下只能人云亦云,不能对公司真正发表独立意见,最多是保持沉默。(2)独立董事的薪酬及其支付方式使得独立董事难以独立。独立董事的薪酬标准一般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实际支付大多由经理层负责。经理层掌握着独立董事薪酬的予夺大权。现实中不乏上市公司故意拖欠他们所不满意的独立董事的津贴,甚至连独立董事履行职务的差旅费也长时间不予报销,使得独立董事如果要保持独立性就要付出代价。(3)独立董事本身的职业不独立。从我国上市公司现今独立董事的构成成分来看,独立董事的人员组成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士、银行界人士、会计师、律师等专家人员、政府退休官员及社会知名人士,且关键是这些人员都是兼职的,难以保证有足够时间深入受聘公司真正的去了解情况、提出意见,实际对公司经营管理和日常业务是监督不到的。

1.2 独立董事责任制度不足

独立董事的勤勉尽责,是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有效发挥的必要条件。尽管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独立董事不得连续三次缺席公司董事会,同时必须对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发表专门意见,但是由于《指导意见》中未规定独立董事未参会时是否需授权独立董事代为表决,独立董事是否必须对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进行审议、发表专门意见,独立董事和公司违反《指导意见》时如何处罚,导致不少公司独立董事经常缺席董事会,将表决权交由非独立董事尤其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行使。公司出了问题,受到立案查处时,独立董事既没有出席相关会议,又没有在相关记录上签名,正好可以免予行政处罚。加上相关民事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健全,民事责任也无法追究。挂一个独立董事的头衔,不用做任何事情,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就能领取几万元钱津贴。像这样一种不仅不利于调动独立董事工作积极性,反而抑制独立董事工作积极性发挥的制度安排,只会使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

1.3 对独立董事的指导督促不力。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是我国对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创新。从理论上来讲,这种创新有利于弥补监事会事后监督的不足。但在实践中,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并不像期初所期望的那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证券监管部门在推出独立董事制度以后,忽视了对独立董事的行政指导与监督,过于相信和依赖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的自觉发挥,对独立董事的约束多在道德层面上。认为独立董事多是有学问、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他们非常顾及自己的名誉,不会不顾原则和立场乱表态。对此,道德对独立董事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这毕竟是软约束,作用有限。

1.4 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机制缺乏

如果我们期望独立董事积极工作并以法律责任来督促他们,就应该让独立董事获得与其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应的报酬。我国对独立董事的劳动价值从法律上予以了物质方面的肯定,但这种规定有明显的不足:一是津贴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二是薪酬结构单一、缺乏激励效果;三是缺乏相关的声誉机制;四是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1.5 独立董事人才欠缺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没有形成足够数量的职业董事层。各大公司聘请独立董事时,大多以经济学家、大学教授、证券从业人员、法学家作为候选人。这些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毋庸质疑,但往往实践经验不足,并且在时间和精力上没有保证,导致了独立董事的不称职。

1.6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重叠

我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把监督权赋予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同时也赋予了监事会,而且独立董事的职权远远超过监事会的职权。这种制度设计的“双轨制”,双头监督所导致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监管职能的重叠和没有明确的行权保障,可能会导致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出于“搭便车”的心理,两者之间相互推诿,从而可能将仅存的一些监督绩效降低为零;其次,新制度的引入,引发新的权力资源配置,如果配置不当,权利界限不清楚,责任不明确,多头监督等于无人监督,无序监督会导致监督效能低下,造成公司经营决策的混乱和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控制下的监事会因职能的弱化与权力的重新配置,极有可能成为大股东的附庸,并与独立董事对抗。这样,独立董事要么辞职走人,要么形同虚设。

2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2.1 改革公司股权结构

要解决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严重现象。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相当高,仅国家股的比例就高达54%,来自第一大股东的人数超过董事会总人数的一半,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相当普遍,董事长事实上已经成为企业的“一把手”,所以我国在解决独立董事的问题上,首先要做的是使股权结构实现多元化和分散化,加强股权的流通性,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

2.2 完善相关法律

我国现有法规对独立董事尚无专门规定,且已颁布的法规大多为行政性的,如1999年国家经贸委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但这仅仅是个“意见”;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聘任独立董事进行了强制规定,但其中的某些条款还比较模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必须提高独立董事制度的立法层级,将其明确纳入《公司法》的调整范畴,使独立董事制度成为明确的法定制度,对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权利和义务等也应做出明文规定,消除随意性和模糊性,避免部门立法片面保护部门利益的情况,以得到足够的法律支持。

2.3 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了使独立董事认真、公正地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包括收入激励、股权激励等,收入具有短期激励的特点,股权具有长期激励的性质。薪酬激励往往是最常用、最具成效的激励方式,实践中可以相应的设计几种独立董事的薪金报酬方式,如按实际提供的服务时间进行计酬、根据每届任职期确定固定的薪酬、按服务时间计酬并提供奖励或期权、固定薪酬并提供奖励或股票期权等。

2.4 理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之间的关系

在对独立董事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时,应充分考虑监事会存在的现实,避免与其产生交叉重叠,强调独立董事对董事会决策、经理行为等方面的监察,站在中小股东的立场,防止损害中小股东的行为,降低制度运作成本,使独立董事切实起到弥补监事会监督不足的作用。这样独立董事与监事就能既分工明确,又协同合作,在职能上充分互补,共同起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发展的作用。

2.5 加强独立董事自身素养

除了股权结构、选任机制等客观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因素外,独立董事自身素质、道德因素也是独立董事制度建构过程中不得忽视的环节,即独立董事必

先得自身“懂事”。外部制度环境再完善,行为人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缺乏自觉自律或者本身道德低下,亦会使这一制度不达目的。特别是在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控股,始终摆脱不了所有者缺位的困境,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监督措施,最终都是代理人监督代理人,因此,监督效率大多取决于监督者的个人品质。如果独立董事一旦败德,又会陷入“贼喊捉贼”的怪圈。

参考文献

[1] 周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探索[J].当代法学,2002,(10):109112.

[2] 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1,384385,391399.

对我国董事会秘书制度问题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董事会,秘书,制度,价值取向

1 董事会秘书制度的概念与来源

秘书是伴随着公司的出现而诞生的, 即自公司出现之日起就需要有秘书对公司人员的工作进行辅助。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内外的各种文件、档案的整理与保管以及对公司的日常事务进行处理。伴随公司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公司内部的分工也愈来愈精细, 这就要求有专门的人员来对公司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由于董事会是一个专门的管理与行政部门, 该部门凌驾于公司的其他部门从而成为一个决策机构,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为董事会管理文件、会议记录以及督促监督等工作的专职秘书人员的产生。因此, 董事会秘书也就被专门化以及特定化了。再加之董事会秘书在处理以及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之关系的关键作用, 使得该职务成为公司中具有比较高地位的管理人员, 享受比较高的待遇。早在1841年的英国法报告的案例中就在法律上对于董事会秘书的地位给予承认。在董事会秘书诞生之初, 该职务与一般的秘书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也就是负责公司部分文件的保管以及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然而伴随董事会成为公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决策机构, 董事会的决策关系到公司的核心利益与重大决策, 由于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的职责所在, 肯定会掌握公司的重要信息以及关键决策, 所以, 其地位也就显得特别关键。

2 中国目前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基本状况

2.1 法律地位

在我国, 董事会秘书职位的产生最初是由于中国公司在境外经营的需要而确立的, 此后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境内许多公司也要求确立该职位。另外, 根据《公司法》的第一百二十四条的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都务必设置董事会秘书一职。由此可见, 董事会秘书在我国也得到了法律的确认, 不仅成为上市公司的一个机构, 同时也是广大非上市公司的重要机构。而在我国的上海、深圳以及山东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 董事会秘书协会相继成立。

2.2 职权定位

在我国的《公司法》中对于董事会秘书的职权只有比较广泛的界定, 随后国家又出台的相关规定对董事会秘书的职责有了明确的界定, 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保证公司有完整的组织文件与记录;第二, 保证公司依法递交各种必需的申报以及对应的文件;第三, 保证有权获取公司的记载和文件, 并及时归纳整理公司的相关记载和文件。

3 中国目前的董事会秘书制度存在的问题

3.1 价值取向问题

从市场交易以及现行的法律法规而言, 中国董事会秘书制度在立法方面更加注重于安全价值方面。从而导致关于公司董事会秘书职责的规定就包含了与董事会秘书相关的全部规定, 这种职责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监管者的立法取向:按照董事会秘书规则对于公司在市场上的规范运作顺序进行节制。然而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状况:大部分的董事会秘书在董事会中并无自主的权限, 对于公司的完整运营信息难以知情, 并且容易受制于董事长或者其他高管等。尽管在我国2005年颁发的《公司法》中对于董事会秘书的高管位置进行了明确规定, 但是由于我国的董事会秘书准则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在公司实施的某些程序性行为过程中, 在规则方面仍然存在行为主体以及责任的严重缺失。董事会秘书失去了高管人员的实质地位, 因而要想实现真正的安全价值是难上加难。

3.2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在实践中, 中国的有限责任公司通常都设有秘书一职。然而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纯粹的大陆法系模式并不完全相同, 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司秘书也不一样。中国的董事会秘书指的是公司中的辅助性质的文秘工作人员, 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 往往容易被忽略。

4 中国董事会秘书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整体环境

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改进公司的治理内外部环境, 而事实上该制度并未达到真正改进公司治理的要求, 相反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改进与完善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 环节非常多, 并且环环相扣, 因此必须统筹全局, 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 加上该制度的移植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公司操纵利润、弄虚作假的案件屡见不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的董事会秘书并没有真正尽到应有的职责, 使董事会秘书制度形同虚设。

4.2 市场化的职业规范缺失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 公司聘任董事会秘书后, 董事会秘书有权参与公司有关的工作培训以及业务审核工作。然而, 目前我国董事会秘书人才极为短缺, 主要是因为公司董事会秘书并未真正市场化、规范化, 董事会秘书的整体素质亟须提高。

5 中国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完善

5.1 明确董事会秘书与董事会的关系

公司高管人员的权力有明确规定, 例如董事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实际上, 公司的实权就掌握在高级管理层手中。而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公司内部的权力的分配与平衡。要想让执行程序合法、高效, 就应该按照董事会秘书制度的规定强化董事会秘书的作用。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董事会秘书也可以称之为“公司秘书”, 由此可见, 董事会秘书的职责是为公司服务、对公司负责, 属于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然而, 董事会秘书往往被看成是董事会的辅助性职务, 被误解为对董事会的事务负责。

5.2 董事会秘书任免细则的进一步规范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董事会秘书的任免由董事会决议决定, 然后经过注册注销以及布告等程序。其任免表面上与英美法系的董事会秘书相同。然而我国对于股东会能够否决董事会对董事会秘书的任免没有明确规定。仅仅规定董事会秘书是公司的高管组成人员, 任期为三年, 可以连任, 这些准则仅仅明确了董事会秘书违反规则需要承担的责任。一旦董事会违反了有关规则, 在秘书要想履行职责时, 董事会可以辞退董事会秘书, 董事会秘书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使得董事会秘书的职业风险非常大。因此, 必须针对公司董事会辞退董事会秘书之时制定相应的救援办法。

5.3 董事会秘书责任的完善

董事会秘书制度假如没有完善的明文规定, 《公司法》中对于董事会秘书的职权及其义务的规定在执行中就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有较为完善的明文规定来保证董事会秘书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如果违反法定职责或者不履行义务就必须承担董事会秘书的法律责任。其中承担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两种。董事会秘书一旦违反了相应的义务, 就必须承担侵权或者违约的民事责任。赔偿侵权责任首先是补偿其损失, 公司可以对董事会秘书由于不履行义务而获取的收入进行充公。《公司法》与《刑法》分别针对董事会秘书的行政处分以及刑事处分有了相应的规定。

最近几年我国刑法修改案的内容, 大部分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相关, 然而立法往往是滞后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太快, 如果只按照法律事后对董事会秘书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是不够的。对于董事会秘书的过错严重程度不加以区分, 而只是追究董事会秘书的责任, 这种做法将会大大挫伤董事会秘书的积极主动性。所以, 我国《公司法》必须明确董事会秘书对公司的经营行为应当承担的一定责任。一方面明确董事会秘书必须承担的责任, 同时又要明确董事会秘书的职责权限以及违反义务的差错程度, 从而便于公司规范董事会秘书的职权以及追究董事会秘书的责任。

5.4 对董事会秘书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秘书制度应以效率价值为主以及以安全价值为辅。基于董事会秘书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该制度的效率价值。通过立法等措施确保安全价值。通过调整价值取向从而改进董事会秘书制度, 而要真正实现价值取向的平衡, 不仅要重视效率价值, 同时还要重视安全价值。效率价值具体包括了文件的保管、监督、协调等工作方面。所以, 在高度重视该制度效率价值的基础上, 使董事会秘书能够真正履行公司高管人员的职责, 从而使得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安全价值得到有效确保。此外, 安全价值必须得到董事会内部的有效制约才能确保, 而内部的约束必须得到外部的有效监督才能确保, 因此董事会秘书制度必须为安全价值的实现营造有效的外部监督。

5.5 保障董事会秘书的权利和义务

进一步加强董事会秘书的权利和义务。比如, 在法律上明确董事会秘书的地位, 以免董事会秘书由于害怕失去职务而不敢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规范董事会秘书聘任的流程, 公开董事会的决议、聘任证书以及聘任的全部过程, 并对有关的证明进行详细说明, 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还应规范解聘的制度, 解聘的理由必须充分。

总之, 目前我国的公司董事会秘书制度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面临很多困难。所以, 必须不断改进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制度, 尽快扭转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 真正实现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汤向东.董事会秘书制度价值分析[J].秘书, 2010 (8) :27-29.

[2]顾功耘.公司法律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叶敏, 周俊鹏.从股东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 (1) :74-79.

上一篇:老年难治性自发性气胸下一篇:防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