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

2024-09-26

独立董事(精选12篇)

独立董事 篇1

许多人把独立董事制度当成万灵丹, 认为引进独立董事就可以改善公司治理, 这似乎把独立董事捧得太高了。

公司治理可能是这几年最热门的管理话题, 其中引起最多话题的就是“独立董事”制度。

我曾先后在上海的复旦大学与北京的清华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也因而有机会结交不少大陆民间企业负责人。每当他们知道我担任两家台湾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时, 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台湾的独立董事是不是跟大陆一样, 做做样子, 根本就独立不起来?我会半开玩笑地说:两岸毕竟具有同样的血缘背景, 常常是表里不一, 说一套做一套。

独立董事不是“万灵丹”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英美。在英美等国家, 个人股东占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不高, 法人投资者如投资银行、基金等股权比例较高, 这促使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美国为例, 其上市公司的董事未必是公司的股东, 董事会通常由两种人组成, 一是在公司担任高管或者公司的大股东, 称之为内部董事;另一则是独立董事, 他们没有在公司任经营职位, 也没有公司股权或只有很少的股权, 这些人通常是其他大公司的高管, 也可能是学者或者其他社会贤达之士。至于不在公司担任经营工作、却拥有相当数量股权的董事 (例如巴菲特是可口可乐的大股东兼公司董事) 则可以成为外部董事, 但不能算是独立董事。

证监会在参考其他国家 (主要是英美) 对上市公司的规范后, 希望我国已经上市的公司能推动独立董事制度, 而新上市公司则一定要有两名独立董事。一般而言, 独立董事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没有担任公司营运职责;二不是公司的重要股东;三与公司或高级主管之间没有重大利益关系;四具有管理或财会相关的专业能力。

许多人认为, 符合上述条件的独立董事, 就能够以公正、客观、超然的立场维护股东的利益。问题是, 为什么独立董事就一定比其他股东更客观、公正、超然?就算独立董事的确比较客观公正, 他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呢?引进独立董事之后, 企业绩效是否就比较好?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都还没有人和实证研究可以给这三个问题肯定的答案。许多人把独立董事制度当成万灵丹, 认为引进独立董事就可以改善公司治理, 这似乎把独立董事捧得太高了。

需要独立的效能

独立董事若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真正的关键是董事要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与态度, 言人所不敢言, 言其所当言。

公司董事会需要的人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专家, 而不是形式上独立的人。举例来说, 假定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兄弟, 且都在董事会, 很显然他们不符合独立董事的要求。但是身为弟弟的因为拥有公司一定股权, 又与兄长有熟稔与信任关系存在, 反而更能独立发言, 不会被兄长轻易地摆布。至于从外面引进的独立董事, 因为对公司业务不够清楚, 所以未必能有深入见解, 以及独立判断的专业能力。请问, 哪种人对公司经营比较有利呢?

在目前的制度下, 独立董事对任何公司决策会倾向于防弊而非兴利。换言之, 独立董事基于保护自己的立场, 会倾向于用负面的立场看问题, 而比较不会用积极正面的立场看问题。简单地说, 基于“多做多错, 不做不错”的考虑, 独立董事容易对公司重大案件保持比较保守的意见, 这种意见却可能阻碍公司长远发展。

有人会说, 这个制度的设计就是希望能让独立董事对经营者产生平衡作用, 但是, 这种平衡有必要吗?一个好的公司本来就应该有良好的风险评估, 难道独立董事会比公司内部的专业人士更有能力做好风险管控吗?

就独立董事设计的理想来看, 公司内部的财务风险管控人员, 因为最终还是受到公司最高决策者管理, 要其充分发挥独立的风险管控能力, 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2002年在美国发生举世震惊的安然弊案, 就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会计总监等人一起上下联手所引起的, 可以作为例证。

其实, 市场机制而非法律监控, 才是改善公司治理最重要的推手。

如果投资者很注重公司董事会的组成与运作, 公司自然会邀请才德兼备的名望之士担任董事。这些有分量、有名望的人士理应爱惜羽毛, 不容公司发生治理弊案, 并希望公司能经营得更好。所以, 要独立董事发生效能, 不在于有多少董事符合“独立”的形式要求, 而在于投资人与市场对公司的期待与要求。

独立董事怎么付费

公司从外部邀请才德兼备的名望之士担任独立董事, 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 怎样给独立董事付费?独立董事的待遇不能太低, 这不符身份, 也不能太好, 否则独立董事可能会为了优厚的报酬而失去独立性。

那么, 究竟独立董事的待遇多少才合理?

因为每家公司的规模、风险、声誉不同, 待遇当然有所不同。以2004年美国的前200大公司为例, 独立董事的平均待遇是年薪17.7万美元, 这可能包括现金或股票,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福利, 如保险、配车或秘书等。大致而言, 独立董事的报酬设计应该包括四部分:基本劳务报酬、声望风险报酬、绩效诱因报酬、其他相关因素。

基本劳务报酬很容易计算, 视独立董事执行业务的时间而定。以美国企业的经验来说, 在2001年, 独立董事一年大约要花150小时的时间, 其中包括60小时的会议时间, 但是, 由于安然、世通等弊案的发生, 独立董事的工作与责任已经大幅增加。2007年估计, 美国企业独立董事每年要花200到250小时, 包括80到90小时的会议时间。每家公司的背景条件不同, 对独立董事的期待也有所不同, 报酬自然也要有所不同。如果公司只是要独立董事担任花瓶工作, 当然就可能用比较低的报酬。但是, 就好像请模特吃饭, 花瓶的价格也有所不同, 这就是当事人的声望风险了。

虽然理想的独立董事应该具有一定的声望, 会爱惜羽毛, 会负责任, 希望公司经营绩效良好。以哈佛大学的知名教授波特担任台积电独立监察人为例, 我相信不论台积电付他多少待遇, 只要他答应了, 他一定会尽力做好这份工作。但是, 独立董事毕竟不是圣人, 如果没有一定的诱因, 他为公司尽力卖力必然有所局限。

美国的实证研究显示, 独立董事若拥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 对公司绩效的确有帮助。事实上, 大部分美国公司给独立董事的报酬包括股票。

但另一方面来说, 独立董事的待遇不能太好, 否则独立董事可能会为了优厚的报酬而失去独立性。就独立董事而言, 担任独立董事可以让他经营网络人脉, 也可以让他从其他董事或者经营者那学习到很多产业或者管理知识, 独立董事的资历也可能为他创造一些其他的机会或者利益, 因此, 说不定有些人会愿意自己掏腰包来担任特定公司的董事。

如果这样, 独立董事能有多独立呢?

现今独立董事还是个新名词, 它的社会地位和民间声望还未普遍建立起来, 很多企业也未必真正尊重此一职位, 只有真正建立起独立董事的权威性和价值感, 它的社会效益才会呈现。

独立董事 篇2

(一)提名、任免董事;

(二)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

(三)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四)上市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企业对上市公司现有或新发生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借款或其他资金往来,以及公司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欠款;

(五)独立董事认可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七)利润分配:上市公司董事会未做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应当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原因,独立董事应当对此发表独立意见;

(八)重大资产重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应当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就重大资产重组发表独立意见。

(九)对外担保事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应在报告中,对上市公司累计和当期对外担保情况进行专项说明,并发表独立意见。

(十)关联方以资抵债:独立董事应当就上市公司关联方以资抵债方案发表独立意见,或者聘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十一)溢价收购:上市公司拟购买关联人资产的价格超过账面值100%的重大关联交易,以现金流量折现法或假设开发法等估值方法对拟购买资产进行评估并作为定价依据的,应当披露运用包含上述方法在内的两种以上评估方法进行评估的相关数据,独立董事应当对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评估假设前提的合理性和评估定价的公允性发表意见。

(十二)回购股份: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应当由董事会依法作出决议,并提交股东大会批准。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应当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就回购股份事宜发表独立意见。

(十三)股权激励:独立董事及监事会应当就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是否存在明显损害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发表意见。

上市公司在向激励对象授出权益前,董事会应当就股权激励计划设定的激励对象获授权益的条件是否成就进行审议,独立董事及监事会应当同时发表明确意见。

上市公司向激励对象授出权益与股权激励计划的安排存在差异时,独立董事、监事会(当激励对象发生变化时)、律师事务所、独立财务顾问(如有)应当同时发表明确意见。

激励对象在行使权益前,董事会应当就股权激励计划设定的激励对象行使权益的条件是否成就进行审议,独立董事及监事会应当同时发表明确意见。

独立董事、监事会应当就变更后的方案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是否存在明显损害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发表独立意见。

(十四)审计机构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在报送定期报告的同时,应当向上交所提交的文件包括独立董事对审计意见涉及事项所发表的意见。

(十五)审计机构的薪酬:上市公司应当在披露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前,披露确定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决策程序,以及公司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独立董事对这一决策程序的相应意见。

(十六)募集资金的使用: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投资产品的,应当经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独立董事、监事会、保荐机构发表明确同意意见。

闲置募集资金暂时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应当经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独立董事、监事会、保荐机构发表明确同意意见并披露。超募资金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借款的,应当经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并提供网络投票表决方式,独立董事、保荐机构应当发表明确同意意见并披露。

上市公司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可以在募集资金到账后6个月内,以募集资金置换自筹资金。置换事项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鉴证报告,并由独立董事、监事会、保荐机构发表明确同意意见并披露。

(十七)上市公司被收购:在管理层收购中,被收购公司的独立董事应当就收购的资金来源、还款计划、管理层收购是否符合《收购办法》规定的条件和批准程序、收购条件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对上市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事项发表独立意见。

在要约收购中,被收购公司独立董事应当就本次收购单独发表意见。(十八)员工持股计划: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应当就员工持股计划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是否损害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公司是否以摊派、强行分配等方式强制员工参加本公司持股计划发表意见。

(十九)上市公司退市或者转换交易所:上市公司应当在决议主动撤回其股票在上交过所的交易,并决定不再在交易所交易或者决议主动撤回其股票在上交所的交易,并转而申请在其他交易场所交易或转让的股东大会召开通知发布之前,充分披露主动终止上市方案、退市原因及退市后的发展战略,包括并购重组安排、经营发展计划、重新上市安排、异议股东保护的专项说明等。

独立董事应当就上述事项是否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和全体股东利益充分征询中小股东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独立意见,独立董事意见应当与股东大会召开通知一并公告。

(二十)年审期间改变审计机构:独立董事应高度关注上市公司年审期间发生改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形,一旦发生改聘情形,独立董事应当发表意见并及时向注册地证监局和交易所报告。

(二十一)现金分红:上市公司在制定现金分红具体方案时,董事会应当认真研究和论证公司现金分红的时机、条件和最低比例、调整的条件及其决策程序要求等事宜,独立董事应当发表明确意见。(二十二)资产评估:拟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对于因设立、变更、改制、资产重组等涉及资产评估事项时,独立董事应对选聘评估机构的程序、评估机构的胜任能力、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评估结论的合理性单独发表明确意见,并予披露。

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事前认可的事项

(一)重大关联交易(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

(二)重大关联交易、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应由二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同意后,方可提交董事会讨论。

(三)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发生重大关联交易的,应当在独立董事发表事前认可意见后,提交董事会审议。

独立董事 篇3

一、我国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体现。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基本上是有大股东推荐产生的,而这些独立董事与董事会中的某一些高级管理者的关系良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即使有些独立董事想发挥其作用,但因受到大股东的制约以及其它一些原因的影响,使其独立性大打折扣,无法达到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最初目的。从我国现有1150多家上市公司已设立独立董事的运作情况来看,独立董事的作用并不明显。

2、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都是兼职的,而且大多数是较为知名的人士。有的独立董事在3至4家上布公司兼职,自己本身又有繁忙的本职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充分的时间深入上市公司了解情况。更何况独立董事基本上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研究公司治理的新情况,所做出的判断依据完全是依赖于上市公司向他提供材料,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未能及时先向他提供材料或在材料中有所隐瞒,那么独立董事所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在独立董事的信息权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它能做出的判断的公正性就大为降低了。

3、我国的独立董事的核心能力较差。国外出任独立董事之职的人多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以及有过长期在商场奋战经验的律师和会计师,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可以成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意见。这一点,与我国现阶段的独立董事状况有明显差异。和高学历相联系,我国独立董事来源主要集中在大学,有经验的不多。学者型的独立董事虽有很高的理论造诣,但缺乏企业管理和证券投资的商战经验。

4、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在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方面,责任与回报不相称,股票期权奖励尚未看到,独立董事也没有责任保险,没有很强的独立董事外部保护环境。在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方面,首先我国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更多地建立在道德层面上,没有法律约束。其次,在我国公司高管人员的社会评价体系几乎不存在,当独立董事的利益高于道德损失时,他很有可能不顾自己的职责谋取经济上的利益。再次,我国的独立董事还没有市场化、专业化,不存在职业危机感。

二、设立独立萤事事务所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功能

独立董事职业化管理是指将独立董事作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将其法定化。所有为上市公司提供独立董事服务的人员全部纳入职业机构管理其承接的业务必须统一通过执业机构,由执业机构与上市公司签订有偿服务的契约并对上市公司负责,由执业机构统一对外签章发表《独立意见》和《管理建议书》;由担当独立董事的人员与事务所签定劳务合同对执业机构负责;由执业机构对独立董事统一发放薪酬,统一安排责任保险,统一通过信托方式或转让方式处理上市公司作为报酬支付的公司的股票,统一处理外部投诉,统一向上市公司的股东征集投票权,统一接受委托起诉侵犯公司利益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内部董事、经理。事务所对独立董事因执行业务受到的追究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事务所承担赔偿义务后有权就独立董事的故意行为提起追索。

1、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有利于独立董事的独立地行使职权。独立董事要进行认真地履行职责,独立地做出客观的判断,必须具有独立性。而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是保证独立董事资格的一种有效手段。独立董事事务所使独立董事成为一种专门性职业,人员由各行各业包括法律、财经、科技、管理等各类专家及成功企业家组成。这些人员进入董事会是为了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我们在管理理念、制度、体制上应做出重大变革,将自然人的独立董事法人化,使独立董事体现社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建立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并能承担民事义务的独立董事事务所。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可以直接由事务所推荐,证监会认定,上市公司提名委员会审核提名,最后进入股东大会表决程序,并以累积投票方式产生。所有进入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不直接从上市公司领取,改由独立董事事务所向上市公司收取管理费,其中一部分对任职独立董事发放,所剩部分作为事务所人才信息收集、储备、培训、交流与日常管理用途。至于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委员会则对执行董事与监事的薪酬做出规定;而独立董事事务所收取的独立董事管理费则比照执行董事及行业标准,按合同方式收取。这样做的优点就是保证独立董事决策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可以弥补自然人独立董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独立董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监控公司的财务业绩,所以应有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阅历。独立董事应知道如何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他们应了解用来评估公司业绩的财物比率和其它指数。因此,作为独立董事必须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商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我国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有的是商战经验但缺乏西方财务会计知识;另一类是搞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对现代会计理论有很深的造诣但缺乏财务管理和证券投资的阅历。值得注意的是,懂财务的独立董事不是纯粹读MBA培训出来的,主要的是在实践中造就出来的,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只要这样的人才,才能懂得如何去收取信息并了解信息的经济含义。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可以弥补自然人独立董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由于在独立董事的背后有事务所的职业经理人、投资专家、法律、会计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支持。因此,作为独立董事拿到预案后可以先在独立董事事务所进行讨论,在达到共识的前提下再上会表决。

独立董事 篇4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

“独立董事”, 源自“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 是相对于英美公司法董事会一元化构造下的执行董事而言。它发源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美国, 随后在英、美等国迅速发展。目前,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中一项有效的方式, 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潮流。

美国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是针对公司治理体制、监督功能问题。尽管我国公司治理方式和股权结构与美国有很大差异, 但同样需要完善的战略决策和监督评议机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现象, 应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通过它使董事会的决策更加公正、经济, 使对管理层的监督更加全面、强化, 维护中小股东及公司的利益。

1997年12月, 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原则地规定:“公司根据需要, 可以设立独立董事”, 这是首次引入独立董事的选择性条款, 表明证监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决心。从此,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二、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

2001年8月,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全面展开。独立董事群体的迅速崛起, 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据调查研究, 我国推行该制度以来, 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独立董事在避免上市公司虚假行为, 促进信息披露, 保护中小投资者以及提高经营决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不断深入, 制度建设滞后的缺陷也日益凸现。受市场关注的“郑百文事件”、“黄河事件”的暴露, 折射出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和运行不规范, 独立董事真正履行职责和所起的作用有限。总的来说, 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上市的设立尚处于萌芽、探索阶段, 从境外上市公司到境内上市公司的实践, 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逻辑思路。

三、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

(一)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到位。

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任选的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 《指导意见》第3条以列举式加概括式规定较为详备, 但仍有疏漏。其一, 《指导意见》对亲友关系没有厘清, 只注意亲属, 未明确朋友, 即未明确禁止与公司管理层、社交面存在着利害关系的人担任独立董事;其二, 没有排除独立董事可以是与公司之间有一定比例或数额的商业交易关系的人员。如果不设立一个标准来隔断独立董事与公司之间的交易关系,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将大打折扣;其三, 该条第5款“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的规定很模糊, 有待完善, 否则其独立性将受到质疑。

(二) 独立董事的职权设计不明确。

《指导意见》规定了独立董事对公司的知情权, 但赋予独立董事多大的信赖权力还是一片空白;在其权力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与监事会的权责相冲突、重叠的情况, 对其强调的审计、检查、稽核公司财务职责采取了回避甚至模糊的态度。虽赋予其一些特别职权, 但设计的合理性、公平性还有疑问, 没有强调给经营管理层“评分”, 放弃了在公司战略规划上的作用。

(三) 独立董事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指导意见》第7条规定有明显的不足。适当的津贴为多少, 缺乏操作性。津贴过低则工作动力不足, 过高有碍其独立性;激励方式过于单一, 只局限于金钱方面, 缺少声誉激励。从约束机制看, 亦存在问题, 表现为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缺失, 关于独立董事的时间、精力投入的规定不具体。

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作为一项新制度, 出现一些制度偏差或漏洞是难免的, 关键在于如何对症下药或进行补救,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 完善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

1、细化任职资格。

独立董事应是技术、法律、财务或管理方面的专家, 具有相当的从业经验, 并且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兴趣来履行董事职务。应结合我国本土实际, 细化任职条件, 应在《指导意见》中补充规定, 将那些与公司董事、经理有密切的私人关系 (师生关系、同学同事关系、朋友关系) 或与公司管理层有“业务”关系的人员排除在外。同时, 应增加“为上市公司或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以及服务期满后须间隔一定合理期限, 一般1年较适宜。

2、建立合理的独立董事选任程序。

独立董事由谁提名决定着选出的代表是否公正、公平, 这是任选的关键。《指导意见》中规定对独立董事候选人享有提名权的做法不妥, 不利于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 在任选的过程中应剥夺控股股东和大股东的提名权和实行表决回避制度。鉴于我国实际情况, 可采取吸收起源于美国的累积投票制, 严格按照独立董事的任职标准, 由那些不在董事会中担任董事职务的股东推荐独立董事候选人, 报股东大会选举通过。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

(二) 健全独立董事激励机制。

成就感与荣誉感的获得是独立董事的激励方式之一, 适当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将激励他们在监督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目前, 独立董事缺乏市场化条件, 可以成立“独立董事协会”之类的自律性组织, 通过协会建立独立董事评价体系, 不仅有利其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 且有利于促进职业管理人的市场化建设;第二种方法为报酬激励方式。缺乏利益驱动的独立董事是不可能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利益服务的, 适当提高其报酬可能会缓解这一矛盾。薪酬激励往往是最常见的、最具成效的方式, 可采取“车马费”加“固定津贴”的办法, 或按实际提供的服务时间进行计酬等。根据独立董事的工作业绩情况, 在发放酬金时还应考虑提供适当的奖励。除向独立董事支付固定报酬外, 还可以考虑支付股票期权。

(三) 完善独立董事职权制度。

应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责任制度, 为独立董事渎职、违法提供法律预防措施。独立董事除享有一般董事具备的权利以及证监会和经贸委规定境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四项权力之外, 还可以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及其对独立董事的职能要求, 明确独立董事的其他权限范围, 并提供切实保障。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应具有的权利包括:

1、监督权。

主要是对董事会及其成员和经营管理层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其发挥监督作用是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聘请、解聘, 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的聘请, 临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提议召开等行使的, 并且独立董事可以适当的方式对较大关联交易、重大筹资和投资、对外捐赠等事项发表评价结果等意见。

2、审核权。

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关联交易和分红派息方案进行全面审查, 确保合法, 履行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提名、业绩考核与评价、报酬方案的设计和薪酬标准的制定等。

3、否决权。

对公司的重大投资、交易和分配行为, 独立董事应具有一票否决权, 否决的方案再议时, 应由全体董事的2/3以上同意才能通过, 要在公开披露的决议中列明独立董事的意见。独立董事在行使职权时, 不仅要考虑中小股东利益, 还要考虑债权人、客户及职工的利益, 注重社会责任。

赋予独立董事权力时, 还须对独立董事滥用权力和怠于行使权力所应承担的责任及追究其责任的程序做出相应的规定。独立董事如公司董事一样需承担义务, 同时还要着重强调其竞业禁止义务。独立董事不但意味着权利和荣誉, 也意味着责任与风险, 且其责任与执行董事一样重大, 同样需要履行诚信和勤勉义务。

随着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建立, 独立董事还可能要面对中小股东提起的经济赔偿。我国当前独立董事大都由知名学者担任, 他们的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实践经验欠缺, 大都不具备赔偿损失的责任能力。这样, 畸重的责任, 会吓到独立董事或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公司治理就会倒退或停步不前。为了提高独立董事承担风险和责任的能力, 应早日建立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适当的独立董事补偿制度。

摘要:目前,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有效方式, 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潮流。本文从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着手, 叙述其在上市公司的实践,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官欣荣.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理与实践[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 2003.

[2]刘银国.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理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4.1.

独立董事制度 篇5

独立董事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本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非独立董事及经营管理层 的约束和监督,维护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促进本行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的指导意见并结合本行章程的有关规定,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指独立董事是指不在本行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本 行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第三条独立董事对本行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

第四条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意见和本行章程的要求,认真 履行职责,维护本行整体利益,重点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第五条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5家公司兼任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不得在超过 两家商业银行同时任职,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

第六条独立董事应当独立履行职责,不受本行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 他与本行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

第二章 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

第七条本行独立董事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备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二)具有 5年以上法律、经济、金融、财务或者其他有利于履行独立董事 职责的工作经验;

(三)熟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能够阅读、理解和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统计报表和财务报表;

(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具备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的资格;

(六)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则;

(七)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相关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独立董事必须具有独立性,下列人员不得担任本行独立董事:

(一)直接或间接持有本行已发行股份1%以上股份的自然人股东或本行前十 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或在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近亲属;

(二)在本行或本行控股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任职的人员及其近亲属、主要社会关系(但不包括独立董事);

(三)就任前 3年内曾经具有前述第(二)项所列举情形的人员(但不包括 独立董事);

(四)在本行借款逾期未归还的企业的任职人员及其近亲属;

(五)为本行或者本行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及其近亲属;

(六)本行可控制或通过各种方式可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任何人员及其近亲属;

(七)本行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八)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认定不得担任独立董事的其他人员。本条所称主要社会关系是指兄弟姐妹、岳父母、儿媳女婿、兄弟姐妹的配偶、配偶的兄弟姐妹等; 本条所称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本行的独立董事:

(一)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二)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并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

(三)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

(四)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

(五)因未能勤勉尽职被原任职单位罢免职务的;

(六)曾经担任高风险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且不能证明其对金融机构撤销或资产损失不负有责任的。

第十条因严重失职被监管机构取消任职资格的独立董事,不得再担任本行独 立董事,其职务自任职资格取消之日起当然解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本款所述的严重失职:

(一)泄露本行商业秘密,损害本行合法利益;

(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接受不正当利益,或者利用独立董事的地位谋取私利;

(三)明知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或本行章程,而未提出反对意见;

(四)关联交易导致本行重大损失,独立董事未行使否决权的;

(五)监管部门认定的其他严重失职行为。

第十一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兼任本行独立董事。

第十二条独立董事不得在除本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兼职。

第十三条独立董事应按照中国银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要求,接受中国银 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安排的任前辅导,确保符合任职资格。

第三章 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和更换

第十四条本行董事会提名及薪酬委员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本行有表决权股 份总数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

第十五条同一股东只能提出一名独立董事候选人,不得既提名独立董事又提 名外部监事。已经提名董事的股东不得再提名独立董事。

第十六条独立董事的提名人在提名前应当征得被提名人的同意。提名人应当 充分了解被提名人职业、学历、职称、详细的工作经历、全部兼职等情况,并对其担任独立董事的资格和独立性发表意见,被提名人应当就其本人与本行之间不存在任何影响其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发表公开声明。在选举独立董事的股东大会召开前,本行董事会应当按照规定公告上述内容。

第十七条在选举独立董事的股东大会召开前,本行应按规定将所有被提名人 的有关材料同时报送本行所在地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的派出机构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本行董事会对被提名人的有关情况有异议的,应同时报送董事会的书面意见。

第十八条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其提名或任职资格持 有异议的被提名人,可作为本行董事候选人,但不得作为独立董事候选人。在召开股东大会选举独立董事时,本行董事会应对独立董事候选人是否被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提出异议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十九条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本行其他董事任期相同,独立董事在本行任职 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年。

第二十条独立董事在就职前还应当向董事会发表申明,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 和精力履行职责,并承诺勤勉尽职。独立董事每年为本行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5个 工作日。担任审计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的独立董事每年在商业银行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二十五个工作日。

第二十一条 独立董事因故不能出席董事会会议的,可以委托其他独立董事代 为出席,但每年至少应当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总数的2/3。

第二十二条 董事会对独立董事的评价报告应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股东大会 审议的独立董事评价报告应当至少包括该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历次参加董事会会议的主要情况,独立董事提出的反对意见以及董事会所做的处理情况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独立董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事会提请股东大会予以罢免:

(一)因职务变动不符合独立董事任职资格条件且本人未提出辞职的;

(二)一年内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的次数少于董事会会议总数的2/3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或不适合继续担任独立董事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独立董事连续2次未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的,由董事会提请股东 大会予以撤换。

第二十五条 除出现上述情形外及《公司法》中规定的不得担任董事的情形外,独立董事任期届满前不得无故被免职。提前免职的,本行应将其作为特别披露事项予以披露,被免职的独立董事认为本行的免职理由不当的,可以作出公开的声明。

第二十六条 监事会提请罢免独立董事的议案应当由监事会以全体监事的2/3 以上表决通过

后方可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独立董事在前述提案提交股东大会以前可向董事会或监事会进行陈述和辩解,监事会应当于独立董事提出请求之日起 3日内召集临时会议听取、审议独立董事的陈述和辩解。

第二十七条 监事会提请股东大会罢免独立董事,应当在股东大会会议召开前 1个月内向中国银监会报告并向被提出罢免提案的独立董事发出书面通知。通知中 应包含提案中的全部内容。被提出罢免提案的独立董事有权在股东大会表决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陈述意见,并有权将该意见于股东大会会议召开 5日前报送中国银监会。股东大会应当依法在听取并审议独立董事的陈述意见及有关提案后进行表决。

第二十八条 独立董事出现不符合独立性条件或其他不适宜履行独立董事职 责的情形或因独立董事资格被取消、罢免而导致本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低于《指导意见》、《指引》及本行章程规定的最低人数或要求的比例时,本行应尽快召开股东大会选举并补足独立董事人数及比例。

第二十九条 独立董事在任期届满前可以提出辞职。独立董事辞职应向董事会 提交书面辞职报告,并应当向最近一次召开的股东大会提交书面声明,前述文件应对任何与其辞职有关或其认为有必要引起本行股东和债权人注意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三十条如因独立董事辞职导致本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低于《指导 意见》、《指引》和本行章程规定的最低人数或要求的比例时,该独立董事的辞职报告应当在本行股东大会选出下任独立董事填补其缺额时生效,在此以前,独立董事应当继续履行其职责。

第四章 独立董事的工作职责

第三十一条 独立董事除享有《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董事的职 责和权利外,尚具有以下特别职责和权利:

(一)重大关联交易(指本行与一个关联方之间单笔交易金额占本行资本净额1%以上,或本行与一个关联方发生交易后本行与该关联方的交易余额占本行资本净额5%以上的交易)及特别重大关联交易(指本行与一个关联方之间单笔交易金额占本行资本净额5%以上,或本行与一个关联方发生交易后,与该关联方的交易余额占本行资本净额10%以上的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特别重大关联交易应当提交股东大会批准;

(二)独立董事就上述关联交易作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的依据;

(三)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四)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五)提议召开董事会;

(六)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

(七)在股东大会召开前以无偿方式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

第三十二条 独立董事行使上述职权应当取得全体独立董事的1/2以上同意。若本行只有2名独立董事的,应经其一致同意。如上述提议未被采纳或上述职权不能正常行使,本行应将有关情况予以披露。

第三十三条 独立董事除履行上述职责外,还应当对以下事项向董事会或股东 大会发表独立意见:

(一)提名、任免董事;

(二)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

(三)本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四)本行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企业发生的重大或特别重大关联交易以及本行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欠款;

(五)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

(六)利润分配方案;

(七)制定现金分红具体方案;

(八)可能造成本行重大损失的事项;

(九)重大关联交易;

(十)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第三十四条 独立董事应当就上述事项发表以下几类意见之一:同意;保留意 见及其理由;反对意见及其理由;无法发表意见及其障碍。

第三十五条 如有关事项属于需要披露的事项,本行应当将独立董事的意见予 以公告,独立董事出现意见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时,董事会应将各独立董事的意见分别披露。

第三十六条 独立董事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董事会、董事、行长、其他高 级管理人员及本行机构和人员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行章程规定情形的,应及时要求予以纠正并向监管机构报告。

第三十七条 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本行章程,致使本行遭受严重 损失,独立董事未发表反对意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 为了保证独立董事有效行使职权,本行应当为独立董事提供下列 必要的工作条件:

(一)本行应当保证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凡须经董事会决策的事项,本行必须按法定的时间提前通知独立董事并同时提供足够的资料,独立董事认为资料不充分的,可以要求补充。当2名或2名以上独立董事认为资料不充分或论证不明确时,可联名书面向董事会提出延期召开董事会会议或延期审议该事项,董事会应予以采纳; 上市公司向独立董事提供的资料,上市公司及独立董事本人应当至少保存 5 年。

(二)本行董事会秘书应积极为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提供协助,如介绍情况、提供材料等。独立董事发表的独立意见、提案及书面说明应当公告的,董事会秘书应及时办理公告事宜;

(三)独立董事行使职权时,本行有关人员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隐瞒,不得干预其独立行使职权;

(四)独立董事聘请中介机构的费用及其他行使职权时所需的必要费用由本行承担;

(五)本行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本行年报中进行披露。本行除上述津贴外,独立董事不应从本行及其主要股东或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取得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 会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本制度由本行董事会负责解释。

没用的独立董事 篇6

我最近有幸参加了一个电视聊天节目的录制。总的来说,是开了下眼界—电视节目原来是这么做出来的啊。

这种有趣的事,让我流连忘返。做完自己的那个节目,我还饶有兴趣地留了下来,因为躲在一个角落里,一边吃着盒饭一边看别人录节目是非常有趣的事。

聚光灯下的智囊们争论的题目是,上市公司到底该怎么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他们的建议是中国资本市场应该向发达市场学习,因为它们的制度很好,另外的主意是或许可以让政府派出独立董事进入上市公司,这样可以做到公正性和保持对上市公司的距离感……智囊们的争论不禁让我回想往事,想起我曾经接触到的这类所谓的独立董事。

那次是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到一个公司的独立董事家里,去取他的签名授权,好让那个朋友所在的董事会更容易通过某个董事会决议。那个独立董事是个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但是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光问我贵姓就问了三次,不过提到让他签字的文件,他却痛快地答应了。但是老先生坐在轮椅上签字成了一件难事。由于他手抖得非常厉害,同时签字又很用力—他大概是想把名字写得稍微工整一点所以写字用的力气很大—在他签字时整个轮椅都在吱吱响,没两下就把签字的文件弄到了地上。我把那张纸从地上捡起来,重新递给这个老先生。

我当时甚至有点怕他用力抽搐的手会抡到我的生殖器上,所以递给他文件的时候身体往后站了一下。签完字,老先生还说了些客气话,什么没时间去公司看看之类的。当然,那些话我们都没细听,我们要的就是那张签过字的纸。

这就是我接触过的独立董事,而且那家公司还是在海外上市的。

这种情况在美国怎么样呢?

读者如果有时间可以看一下《门口的野蛮人》这本书。里边说到原来的董事长约翰逊,他是怎么当上公司一把手的,问题关键就是他比原来的高管们更会讨好那些董事,其中也包括很多独立董事,然后这些董事老爷们就挑了约翰逊做董事长,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如果按照前边的专家建议,把独立董事这个问题推给政府怎么样,我觉得这个主意更加糟糕,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把一个复杂的商业问题交给政府解决,结果都是糟糕的。而且,如果一个公司请来几个国家特派员来指导工作,那么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才真正够反智的,这家公司的股票千万不要买。

所以,看看我们的结论,独立董事这个问题,中国解决不好,在发达市场也一样,独立董事是管理层的朋友不行,和管理层不睦对公司更坏。所以总的来说,独立董事这种东西基本就没什么用,所以根本不具有讨论价值。

独立董事 篇7

自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来, 学者对其发挥效应进行了探讨。多数认为独立董事独立性是董事会独立性的核心, 是独立董事制度规范“内部人”行为、制约大股东“挖掘”行为并维护中小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基本保障。少数学者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引入能有效改善公司绩效水平 (Baysinger&Butler, 1985;Rosenstein&Wyatt, 1990;王跃堂等, 2006;曹廷求等, 2010) , 大多学者认为独立董事对公司绩效改善无效 (Bhagat&Black, 2000;Hermalin&Weibach, 2003;叶康涛等, 2007;李维安、孙文, 2007;郝云宏、周翼翔, 2010) 或呈现负效应 (Agrawl&Knoeber, 1996) 。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 较多文献主要从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能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研究, 如由于选拔制度的缺陷, 许多独立董事选拔易受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操控, 受聘的独立董事很难代表中小股东并维护其利益;独立董事来源呈现“政府化”“学院化”“老年化”特征, 以致独立董事经验资质、教育背景、精力时间等难以保证其独立勤勉履行职责 (马兆平、杨汉明, 2002)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 较多学者考虑到国外制度的引入需要与本国基本文化相适应, 从文化视角解释了独立董事制度引入效应低下的原因, 如谭劲松 (2003) 提及到文化特征会影响独立董事独立判断, 少数学者如张宗益和党文娟 (2006) 从宏观经济视角研究独立董事制度引入的经济效果。而这些文献较少从董事会内部研究独立董事独立性低下的影响因素。因此, 文中基于企业内部关系网络理论, 从董事会内部网络关系视角考察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低下的原因, 以期为继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已研究表明, 企业内部关系网以董事会成员间的关系网为主。董事会作为公司监督、决策的主体, 在独立董事制度引入之前原董事间冲突主要表现在不同持股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董事间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之间的偏差 (马兆平、杨汉明, 2002) , 这种冲突主要由持股主体争夺公司控制权及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代理人董事非完全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而致。在董事或股东间冲突过程中, 以互惠互利为基础逐渐形成新的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主要由亲戚、朋友、熟人等或新加入成员组成。个体冲突逐渐演变为小团体之间的利益之争, 形成团体间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监督决策权的一种相对平衡。这些冲突是公司固有的内在形式。现代公司理论认为公司作为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非完全契约集合, 各利益相关者有着共同的利益, 因此各小团体不可能无限制地竞争, 冲突会暂时中断。此时, 以董事长为核心的内部关系网络联合其他团体或个体, 促使其相互协调合作, 降低内部交易费用, 提高企业内部治理效率。独立董事制度引入旨在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和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化与独立性 (马兆平、杨汉明, 2002) , 但却打破了原董事会各利益主体的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的分配体制, 直接威胁到原董事或委托股东自身的利益, 使原固有冲突形式逐渐演变为独立董事与原董事间的控制权争夺、虚拟委托人与大股东间的利益冲突、董事会决策定位冲突、决策失误的风险承担引起的冲突等 (马兆平、杨汉明, 2002) 。原董事或股东 (尤其是董事长或大股东 (实际控制股东) ) 为维持自身利益, 必然对独立董事行为进行人为的直接或间接干涉。在一系列的冲突过程中, 原董事间固有的关系网络发挥作用。以董事长为利益主体会联合其他董事逐渐形成合谋关系, 且董事间关系越紧密, 这种合谋关系越牢靠, 独立董事合法行为受到抑制。因此假设:

假设:董事间的关系越紧密, 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责的有效性越易受到抑制

(二) 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据计算信息最佳变量数准则 (IC准则) 选择变量, 并建立面板模型如下:

模型1A:IDDi, t=α0+α1*ln RS_CIi, t+αk*Coni, t+εi, t;模型2A:IDDi, t=β0+β1*ln GRS_CIi, t+βk*Coni, t+δi, t,

其中IDDi, t表示董事会独立性, RS_CIi, t、GRS_CIi, t表示董事间的关系强度及增量, Coni, t表示控制变量, εi, t、δi, t表示模型对应的扰动项。变量的选择及具体定义如下: (1) 被解释变量。独立董事独立性 (IDD) , 用独立董事比例表示, 即独立董事总人数/董事会的总人数;其一阶滞后量为Lag_IDD, 用于克服模型部分内生性。 (2) 关键变量。董事间关系强度 (RS_CI) , 社会学家M.Granovetter (1973) 基于个体行动受制于其他个体假设提出了“强弱关系理论” (“strength-of-weak-ties”hypothesis) (Bian, 1997) , 认为个体之间的关系强度主要由互动次数、情感强度、亲密度 (相互信任) (Mutual Confiding) 、互利互惠 (The Reciprocal Services) 等4个维度组成, 并得出个体之间的关系强度与获取匹配工作的机会呈反比的结论。文中根据Granovetter理论分析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间的关系强度效应。国内外关系网络理论大多强调企业外部关系网络为之带来稀缺资源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内部关系网络较少研究。少数学者如钱锡红等 (2009) 将企业家关系网络划分为外部横向 (企业间关系) 、外部纵向 (企业与政府关系) 和内部纵向 (企业家对企业运营控制) 三个维度, 分别运用网络规模、网络范围和网络质量进行测定, 并使用珠三角私营企业家调查问卷数据得出企业家关系网络的三个维度均显著正向影响企业成长。这一论文对企业内部关系网络效应有所涉及, 并没考虑到董事会成员间关系网络的作用。因此, 文中先测定董事间的关系强度, 进而分析该强度与董事会独立性的实证关系。董事会成员间的关系强度测定主要分为两步骤:第一, 定义成员截止统计日任职的关系公司, 即成员曾经或现在任职的组织或公司与上市公司存在关系的公司, 包括三类: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布的机构股东、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布的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或组织、与前两类公司相关联的公司或组织。这三类公司与上市公司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 组成了关系公司。第二, 基于成员任职的关系公司对成员间的关系强度进行定义:董事会有两成员甲、乙, 截止统计日任职的关系公司集合分别为A (A0, A1, A2, …, An) 、B (B0, B1, B2, …, Bn) , 则对集合A、B中各任取某一关系公司进行不重复两两配对, 则可能配对总数为甲乙间的关系强度。该定义基于关系公司为董事会成员交互 (交流) 的重要平台的假设。在原董事会体系存在前提下, 新进入董事会的董事有效开展工作需与原董事建立联系, 而关系公司为其提供了协作平台。因为关系公司本身与上市公司存在广泛间接或直接的关联, 因而具有关系公司任职背景的董事能较易加入原董事会阵营中, 有益于各方协作,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和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随着各董事间广泛联系, 交互频率加大, 越易形成朋友、熟人、合作伙伴等关系, 且董事会成员任职的关系公司数目的增加使这种交互产生的关系程度越大。因此本文用董事长与内部董事之间的关系强度表示, 表征董事间关系紧密程度, 即关系强度越大董事间关系越紧密, 取对数为ln RS_CI;董事间关系强度的增量 (GRS_CI) :用当期关系强度 (RS_CIt) 与上一期关系强度 (RS_CIt-1) 之差表示, 表征关系的累积程度, 取对数为ln GRS_CI。 (3) 控制变量 (Con) 。控制变量选择4个, 分别为资产负债率 (FS) , 用负债额/资产额表示, 表征企业负债风险程度;净资产收益率 (CP1) , 用净利润额/股东权益额表示, 表征企业盈利能力强度;专家 (顾问) (EX) , 用独立董事为专家或顾问人数/独立董事总人数表示, 表征独立董事名誉;监事会的规模 (SB) , 用监事会总人数表示, 取对数为ln SB。此外, 模型最后还需进行稳健性检测, 检测变量:股权集中度 (ES) , 用第一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总和表示, 表征公司控制权集中程度;资产收益率 (CP2) , 用 (净利润额/平均资产额) *100%表示, 其中平均资产额= (上期期末资产额+当期期末资产额) /2, 作为CP1的相近替代量。

(三)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截止2010年12月31日新疆已上市的36家非金融公司, 以2004年至2010年为区间, 剔除连续四年及以上数据缺失或含ST (*ST) 的公司, 最终得到28家有效样本用于实证分析。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上市公司研究系列数据库, 其中关系公司、专家 (顾问) 、监事会的规模等变量根据该数据库与新浪网公布的个人简历搜集整合而成。上文定义了董事会成员间的关系强度, 文中继续以此定义进行研究。董事长作为企业的法定代表在董事会中占据核心位置, 因而以董事长与其他成员间的关系作为董事间的关系代表, 主要包括三部分:董事长与副董事长间的关系、董事长与内部董事间的关系、董事长与独立董事间的关系。由于截止2010年末28家有效样本中仅有9家公司设立副董事长, 加之较难从现有公布数据中识别出独立董事与董事长的可能关联, 因此文中主要采用董事长与内部董事间的关系来表示董事会成员间的关系。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Stata11.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 回归结果详见表 (1) , 由F检验或LSDV法可知, 模型1选择混合OLS估计更有效;由White值表明模型1不存在异方差;由于不同上市公司间存在相关, 故LOS回归之后采用OLS+聚类稳健标准差克服截面自相关 (结果见模型1B) 。以独立董事比例 (IDD) 为被解释量、董事间关系强度 (ln RS_CI) 为关键量的模型1B回归结果表明, 董事间的关系强度与独立董事比例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董事间的关系越紧密, 越易形成合谋关系抑制独立董事与其争夺控制权, 制约独立董事独立有效履行职能, 使董事会独立决策有效性难得以保障。从董事间关系强度的定义可知, 董事间的关系强度与董事任职关系公司的数目直接正相关, 这说明董事任职关系公司的数目对独立董事独立性产生负效应, 也说明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能若能有效保障, 上市公司在选拔董事时应该考虑其任职背景是否存在关系公司, 或减少董事在关系公司的兼职数目。此外, 模型1A引入滞后项Lag_IDD后, 模型1C回归结果显示Lag_IDD系数为负值且不显著, 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趋于弱收敛, 这说明自2001年正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来, 独立董事比逐渐趋于稳定。再者, 关系强度的系数符号不变且显著性仍在95%水平显著, 这说明控制内生性后模型评估是稳健的。由于模型1A不存在异方差且克服了截面自相关, 模型评估结果也是有效的。

注:表1表示独立董事独立性影响因素的系数值, 其中括号内表示系数对应的t值, C表示常数项, *表示系数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t值检验, 其中*、**、***分别表示系数在10%、5%、1%水平下显著。

(二) 相关性分析

以独立董事比例 (IDD) 、董事间关系强度 (ln GRS_CI) 的模型2B回归结果表明:董事间关系的累积与独立董事比例呈弱显著 (显著水平75%) 负相关, 这说明关系强度的累积虽对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责的抑制效应不显著, 但不能忽视这种弱负效应, 因为这种弱负效应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段发生转变而对董事会独立性的发挥产生更大的抑制作用。以董事间关系强度 (RS_CI) 与时间可知, 董事间的关系强度随着时间呈较显著的递增趋势。表明若不能有效地抑制董事间关系的增长或累积, 可能会对独立董事制度适用性造成长期负效应。这可解释独立董事制度引入以来, 独立董事难以独立发挥功效的原因。

(三) 稳健性检验

模型1A不存在异方差且克服了截面自相关性;当向模型添加如独立董事科研院校、金融、政府等职业背景、企业规模、独立董事女士比例等变量时, 回归结果表明关键量的显著性和符号均不较大变化, 这说明模型出现的遗漏变量有偏性问题可有效克服。说明模型评估结果是有效的。此外, 添加股权集中度 (ES) 或更改相近变量为资产收益率 (CP2) , 回归结果表明关键量的显著性和系数符号均保持不变;剔除2004年至2006年样本期间, 发现模型1A关键量在95%水平上显著且符号不变。从这一层面而言, 模型是稳健的。综上表明模型建立稳健且评估结果有效。

四、结论

独立董事 篇8

关键词:独立董事,董事提名机制,次级委员会

自中国证监会颁布《指导意见》以来,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了8年, 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据统计, 截至2008年12月31日, 沪深两市独立董事人数共约5, 063人, 董事会总人数共约14, 199人,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为35.66%, 已经超过了证监会要求的1/3的比例。同时, 也还有61家独立董事比例低于1/3, 约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3.94%。但是, 由于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较迟, 也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 独立董事制度不是很健全, 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真正完全发挥作用。

一、我国独立董事既不“独立”也不“懂事”的原因

第一,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明显偏小, 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度。独立董事能否真正发挥作用, 受到独立董事人数及其在董事会所占比例的影响。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人数明显偏少, 比例低, 其“制衡性”原则难以体现。证监会要求是在2003年6月30日前不少于1/3, 而目前仍然还有3.94%的上市公司低于1/3。在这种情况下, 独立董事会作用的真正发挥受到限制, 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度。

第二, 独立董事名流化显著, 实际效果不显著。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引入较迟, 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 自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以来, 还没有从法律层面加以规定。2006年新颁布的《公司法》第123条规定“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到目前为止, 国务院还没有颁布具体规定。正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法规, 目前国内独立董事任职资格模糊, 上市公司纷纷聘请名流化独董, 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第三, 独立董事工作时间有限, 影响其监督效果。目前, 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大多是兼职的, 且多为经济学、法学界的知名人士。这些独立董事往往同时受聘于多家上市公司, 自己又有繁忙的本职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 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其获取公司经营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依赖于上市公司向其提供的材料。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和知情权得不到保证, 其“公正性”原则令人怀疑。因此, 公司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完全由公司管理层操纵, 独立董事不“懂事”, 大大影响其监督效果。

第四,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影响独立董事的实际监督效果。我国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 一股独大现象十分显著。中国证监会在《指导意见》中规定, “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 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 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现阶段, 董事会和监事会主要控制在大股东手里, 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也由董事会提名和通过。这也就是说, 在我国现阶段, 独立董事的提名与聘用都由大股东控制, 这也就影响到独立董事的实质独立性, 并最终出现所谓的“人情董事”、“花瓶董事”、“挂名董事”, 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二、提高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对策建议

第一, 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为完善董事会治理提供前提。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治理的基础, 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滋生公司治理问题的沃土。长期以来,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缺乏制衡, 一股独大盛行”, 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企业治理结构, 也对董事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正如前面的分析, 正是由于股权缺乏制衡, 对独立董事的提名、聘用都控制在大股东手里, 独立董事制度成为摆设, 严重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所以, 应该从优化股权结构入手, 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 通过优化股权结构, 彻底解决一股独大问题, 为完善公司治理提供重要前提。

第二, 董事会制度实质重于形式, 完善董事提名机制。董事的提名机制决定了董事会会的构成, 并最终会决定董事会的运作效率。完善董事提名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中小股东对董事提名的权利, 尤其是对独立董事的提名。董事提名机制的改进与完善是提高董事会治理绩效的又一个前提条件, 如果现有提名机制得不到改进, 董事会无论形式多么正规, 也无论独立董事的比例高低、专业知识, 实质上都将起不到应有效果, 这也是我们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信息质量不相关的根本原因。

提名机制的完善有许多方法可以借鉴。如, 在首届独立董事产生程序中采用控股股东回避制度以及通过提名委员会来提名董事。而最根本的方法应该是上升到法律层面对大股东提名独立董事加以限制。西方许多国家的做法值得参考: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公司法规定任何股东, 不论其持有多少股份, 最多只能享有20%的投票权;比利时公司法规定单个股东在董事会上的表决票数不得超过总票数的20%, 也不得超过与会表决总数的40%;德国、意大利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立法中对某些情况下的股票表决权做了限制, 最为典型的是意大利商法典直接限制股东表决权, 规定股东持股在100股以内, 每5股享有一票表决权, 超过100股时, 每20股享有一票表决权。针对我国现状, 也应该加紧对大股东的表决权进行控制, 保证董事提名的合理性。

第三, 独立董事的聘用力求务实, 不应盲目追求名流。具有会计、法律和行业知识背景的独立董事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 为董事会决策通过专业意见, 所以一般上市公司都会分别聘请有这三种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由于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具有在监督企业财务披露方面的优势, 所以各国一般都要求独立董事中至少要有1名会计专业人士, 但会计专业人士不一定就是大学会计学教授, 大学教授固然在专业知识方面具有优势, 但大部分的教授都缺乏具体实践经验, 而且时间有限, 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或是从业多年的、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 他们可以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同样, 对于法律专业背景, 上市公司也不一定要去找大学教授, 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一个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就可以胜任。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 可以选择一些从业经验丰富、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或是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完全可以不去聘用政府官员, 他们最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花瓶董事”但却不“懂事”。而且独立董事的聘用也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 不应盲目追求。如对于高新技术企业, 则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任独立董事, 从而更好地为董事会经营决策服务。

第四, 完善董事会次级委员会, 切实赋予其对应权利。董事会次级委员会的设立有助于董事会的合理分工和提高效率, 而且独立董事一般通过次级委员会发挥作用。一般有下列7个次级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战略决策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公共政策委员会和公司治理委员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比较常见的是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 但4个全部设立的不多, 设立比较多的是审计委员会。对很多公司来说设立不是问题, 关键是要赋予次级委员会相应的权利, 使得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是提名委员会, 应该全由外部董事组成, 确保董事名单不为控股股东和CEO控制。只有真正赋予次级委员会权利, 尊重其权威性, 才能真正发挥次级委员会的作用, 完善董事会治理。

第五, 制度化保证独立董事工作时间, 避免独立董事不“懂事”。在目前的形势下, 独立董事更多的是大学教授、政府官员、知名律师, 是一种兼职工作, 这些独立董事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 他们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途径是每年参加几次例会, 有的连董事会也不参加 (请假或是委托) , 或是凭借公司提供的财务数据, 这明显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处在信息劣势的独立董事很难发挥实际的监督作用。

如果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聘用更加务实, 聘用一些时间充裕 (至少正常的工作时间能够得到保证) 、经验丰富的非名流化独立董事, 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上市公司应该对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制度化, 对独立董事的工作进行考核, 让独立董事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公司经营决策中来, 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一旦有一天独立董事外部市场成熟起来, 我们也许将会见到“全职”独立董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独立董事“懂事”。

参考文献

[1]王跃堂, 朱林, 陈世敏.董事会独立性、股权制衡与财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 2008.1.

[2]Fama Eugene F,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0.

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机制之构建 篇9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机制,构建

由于我国现行独立董事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 所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并不真正独立, 独立董事的功能无法正常有效地发挥, 因此, 如何维持和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 建立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的保障机制, 是推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完善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选拔机制, 保障独立董事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

首先, 在任职资格方面, 除了证监会《指导意见》规定的关于独立董事独立性的七项规定外, 独立董事还应排除公司的债权人、债务人、主要供应商、经销商等, 也就是说独立董事除了不与公司、公司股东及其高层管理人员存在雇佣关系、亲属关系外, 还不应与公司存在重大交易关系, 债权债务关系。此外, 独立董事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 并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素养, 因此证监会应在这些方面做出规定, 采取概括和列举的方式明确界定担任独立董事的条件。目前有些学者认为, 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可采用在上市公司之间交叉聘用, 即互为独立董事的方法选聘独立董事。笔者以为, 这种做法欠妥, 如果独立董事又是其他公司的高级经理, 很可能会导致公司间商业秘密泄露。任何一家公司都存在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 不能公开披露。实行互为独立董事的制度安排, 会对严守公司合法商业秘密提出挑战。更何况, 交叉聘用独立董事极易促使公司的管理层与独立董事合谋, 独立董事难以真正独立。

其次, 在选拔机制方面, 首届独立董事的选任应成立一个专门的独立董事提名委员会, 并由中小股东代表担任委员, 从而排斥由大股东、现任董事会、监事的提名。独立董事最后由股东大会通过, 为避免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操纵独立董事的选举, 可采用控股股东表决权回避制, 即股东大会在选举独立董事时, 控股股东及其代理人不能以其所持表决权参与表决, 从而使中小股东能选出代表自己和整个公司利益的代表出任独立董事。而以后的独立董事的选任应由董事会下设的提名委员会来完成, 并规定该提名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2.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保障独立董事实质上的独立性

2. l激励机制

要使独立董事在任职期间能客观公正独立地履行职责, 对其进行充分的激励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 对独立董事可采用报酬激励、声誉激励等方式进行。《指导意见》只规定了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 这种固定报酬模式很难充分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 只有将他们的报酬同其履行职责的状况、公司经营业绩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 才能激励其努力工作。借鉴英美国家独立董事报酬激励制度的成功做法, 笔者认为, 给予独立董事固定的报酬并支付股票期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 它将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期权的长期激励作用可以有效弥补固定报酬的短期激励效果, 无形中为独立董事的报酬总额中引入了极大变量, 使独立董事在工作时既要注重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 又要关心公司的发展前景, 因此授予其一定的股票期权更能激发独立董事的工作热情。但在具体实施中, 为了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独立董事的股票期权方案应有别于执行董事与高级管理人员, 否则容易发生“共谋”现象。此外, 建立独立董事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定期对独立董事进行考核, 评出等级, 并建立独立董事意见公开制度, 使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行为受到股东和公众的监督, 从而把独立董事的声誉与上市公司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2.2 约束机制

除了前面讲到的声誉约束外, 更重要的是建立独立董事的法律约束机制, 潜在的法律责任的威胁会促使独立董事积极勤勉的工作, 并在重大关联交易的审查和对执行董事及经营层的监督事项上做出客观公正独立的判断, 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对董事进行诉讼的氛围, 独立董事的法律约束机制有待健全。此外, 我国应成立独立董事协会, 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 规范独立董事的执业行为, 制定出协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用道德的力量规范独立董事的行权方式, 促使其遵守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最后, 证监会的行政约束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证监会可以对那些未尽职责的独立董事实行警告、暂停担任一年或数年独立董事、永远禁止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等不同的行政处罚。

3. 建立独立董事的利益保障机制

随着独立董事问责机制的完善, 独立董事的义务和责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独立董事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面临着重大的风险。责任和风险的加重会使独立董事更加审慎地行使其职责, 防止其滥用权利损害公司、股东及社会公众的利益。然而, 如果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不对称, 风险与利益失衡, 也会使其趋于规避风险, 行为保守, 从而很难促使其以积极的姿态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为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国应该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 建立我国独立董事的补偿制度、独立董事无因解职的赔偿制度和独立董事的责任保险制度。

3.1 独立董事的补偿制度

我国公司证券法律体系没有董事补偿制度的规定, 独立董事的补偿制度是指公司对于被诉违反了一定的公司义务而承担责任的独立董事进行金钱上的补偿。其目的是在鼓励独立董事正确履行职务和限制独立董事违反义务之间寻找平衡点。美国《示范公司法》规定:对作为被告的董事的补偿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下方可实施: (1) 个人的行为是善意的; (2) 在涉及与其在公司的职务有关的案件中的行为, 必须是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在其他类型案件中, 其行为必须不违反公司的最大利益。笔者认为, 我国独立董事补偿的要件应包括可补偿之对象, 获得补偿的行为准则及可补偿之范围。

第一, 有权获得补偿的人是履行公司职责的独立董事。无论是过去或现任的独立董事只要其当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均可要求公司给予补偿, 如果其因履行职责而被他人提起诉讼时, 有关的费用开支可受补偿, 但独立董事如果是因个人事宜而对他人承担责任, 则不可获得补偿。

第二, 行为准则。独立董事只有遵守了有关的行为准则方可获得补偿。对补偿制度使用不当, 就会放纵独立董事违反自己的义务导致损害公司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 从而削弱民事责任制度的作用。一般的行为准则是, 独立董事应出于善意而行事, 并且合理地相信其行为符合或至少不违反公司的最佳利益, 即“善意”的标准。如果独立董事的行为旨在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 则为恶意, 在这些情况下, 独立董事的行为均不应予以补偿。

第三, 可补偿之范围及标准。独立董事的补偿制度旨在保护独立董事的合法利益, 转移其履行职责过程中的某些损失和风险, 无损失则无补偿。然而, 并非独立董事所受的一切损失均可通过该制度得以补偿。我国的《公司法》或《指导意见》应对独立董事的补偿范围及标准做出明确规定, 如果独立董事因派生诉讼而导致的损失, 原则上不能得到公司的补偿, 但若董事胜诉, 则一般可以得到抗辩费用的补偿;若独立董事被判承担责任, 则原则上不能得到任何补偿 (包括抗辩费用) , 除非法院认为应给予补偿。独立董事因第三人提出索赔而导致的损失可以要求公司给予补偿, 可补偿的范围包括:抗辩费用、判决书确定的赔偿额、和解书所确定的赔偿额、律师费用、鉴定人或其他证人的费用以及其他合理支付的费用。在考虑损失范围的合理性时, 应当考虑以下因素:是否确实支付了费用, 是否聘用了具有专业技能的律师, 是否出于善意而抗辩等。

3.2 无因解职的赔偿制度

我国证监会颁布的《指导意见》规定除出现《公司法》中规定不得担任董事的情形外, 独立董事届满前不得无故被免职。由于我国股权高度集中, 国有股“一股独大”, 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可以操纵股东大会和董事会, 一旦独立董事对大股东中饱私囊的行为形成制约时, 在目前没有采用控股股东表决权回避制的情况下, 大股东就有可能通过控制股东大会和董事无故解除独立董事的职位, 从而为自己谋取私利扫除障碍。由此不仅会给独立董事物质利益造成损害, 更会使独立董事的声誉受到极大的破坏。为了维护独立董事的利益,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应规定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无因解职的赔偿制度。笔者认为, 我国独立董事无因解职赔偿制度应包括无因解职的赔偿的条件和赔偿的范围。

无因解职赔偿的条件是指独立董事必须是为了公司最佳利益正当的履行职责过程中被公司解职, 这时受到的损失则应受到赔偿, 但如果独立董事由于侵权行为、违反法令及章程的重大事项而被公司解职, 则应属于“正当理由”, 此时公司可以不给予赔偿。此外, 如果独立董事有重大疾病无法正常履行职务或重大经营失败而被公司解保证职, 则也不应该获得赔偿。独立董事无因解职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独立董事在任期内可得的固定报酬及可预期得到的其它利益, 另外, 笔者以为独立董事由于无因解职声誉受到的损害也应得到适当的物质补偿, 至于赔偿数额及标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3.3 责任保险制度

以保险方式对董事进行保护, 这是20世纪中叶以来采用的一种保护董事的方式。独立董事责任保险为独立董事在无法诉诸“补偿”或“豁免责任”方式保护自身利益时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保障手段。独立董事责任保险不仅使公司可以不用支付超过它认为合理的补偿金, 而且可以使公司获得更好的独立董事和高级职员;对独立董事而言, 独立董事责任保险能使董事在承担对公司或第三人赔偿责任时避免财产的减少。我国证监会颁布的《指导意见》规定, 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以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导致的风险。这样的规定十分粗糙, 缺乏可操作性。笔者建议《指导意见》应就独立董事的保险范围、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作出细致的规定。明确规定, 保险人仅就独立董事在担任独立董事因履行职责时的疏忽、过失和符合经营判断原则的行为所引起的对公司、股东及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以及因索赔引起的诉讼费、律师费等承保。保单中应规定一个最高赔偿限额代替保险金额。此外应规定独立董事的故意行为与重大过失、欺诈、环境责任、不诚实行为、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产生的刑事责任及从事与保单规定无关的业务或活动引起的赔偿责任均应在保险范围之外。此外, 即使独立董事的行为在保险范围内他也应承担部分责任, 而不应该把全部责任转嫁公司, 否则难以完全避免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胡汝银.怎样看待独立董事制度[N].北京日报, 2001-2-5.

[2]徐碧林.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中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之比较[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1) .

[3]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 林华伟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M].法律出版社, 2001.

独立董事制度考 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独立董事,约束激励,剩余控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 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然而, 与之不行适应的是,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仍很不完善。近些年里, 上市公司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而屡屡爆出“丑闻”。这不仅给广大股东造成了惨重损失, 而且给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造成了恶劣影响。

2001年中国证监会《指导意见》、2002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三章第五节和2005年新公司法第四章第五节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强调其必须设立独立董事, 以期能够防止大股东、董事滥用权利, 保证股东权益不受侵害。

然而独立董事制度毕竟是英美法的制度, 而我国公司法一直移植的大陆法系的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否“兼容”呢?4年已经过去了,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得到了改善呢?独立董事制度有没有发挥其预想中的作用呢?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界限是否明晰呢?

笔者试图通过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分析,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促进我国公司法制的发展。

一、公司治理结构

(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与类型化

钱颖一教授在他的论文《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中提出,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 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 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 并从这种聪明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1]。

科克伦 (Phlip L.Cochran) 和沃特克 (Steven L.Wartick) 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厉害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2]

由此, 我们可知公司治理的问题其实就是公司内部如何配置权利, 使得公司更好地为社会或者为股东利益行动。

目前, 各国公司治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监察制度的设计, 德日公司一般设有监事会作为公司的监察机构, 而英美模式更侧重于对公司的内部监控, 并不设立单独的内部机构作为监察机构。这两种治理模式背后的历史演进、社会基础截然不同。

(二) 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意义

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有制度, 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公司治理结构中并不存在独立的监察机关, 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的一部分与外部独立的评级机构, 会计审计行一并, 对公司进行监督。

传统大陆法系国家, 如德国、日本, 在公司治理方面也严格贯彻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设立独立的监事会作为监督机关, 董事会仅仅履行执行职能。然而, 二战以后, 两大法系的公司治理模式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 2002年日本商法修改时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价值由此可见。

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现状分析

(一) 独立董事的定义

各国对独立董事的定义大致相同而略有区别。但是无论是采用概括式定义还是具体定义法, 各国无一例外均强调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即不能与企业存在妨碍其做出独立判断的利害关系。

我国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定义也沿着这种思路, 采用了“概括列举”的方法。这种定义法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 使得独立董事的选任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 并且构建起了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可以随着时代、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简称《指导意见》, 第1条第1款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 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然后在第3条又对独立董事的具体资格进行了具体性规定, 明确了哪些人不得成为独立董事。

(二)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与实际作用

2001年证监会《指导意见》第一条第三项规定“各境内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 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 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 (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 。在二○○二年六月三十日前, 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二○○三年六月三十日前, 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

这一条款的规定即使与英美国家相关规定相比也是相当严格的。1991年英国Cadbury委员会, 1991年美国证券交易所、全美证券经纪商协会均规定, 上市公司董事会必须至少有2名独立董事[3]。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则必须有1/3的独立董事, 并且我国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的规定也十分详细。由此可知,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在任职资格、比例数量方面的规定上已经比较完善了, 我们有理由期待独立董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在实际操作上,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 国内已经有1256家上市公司公告聘请了独立董事, 由此我国国内上市公司正在逐步落实证监会关于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要求。

然而,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却并没有如人们所愿, 起到相应的作用。我国在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后, 上市公司的治理丑闻并没有相应减少。

三、我国独立董事现状原因分析

自独立董事制度引进以后, 各个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和作用。从资本盈余管理角度考虑, 发现盈余管理水平会随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而显著增加, 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 利益输送的动机和能力越强, 为保证能顺利融资并隐瞒其占用资金的目的, 必然会加大盈余管理的水平, 独立董事的增加, 并没有明显改变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盈余管理水平;从人力资本角度考虑, 我国独立董事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其工作的努力程度依然需要认真考虑对其激励与约束问题;而从制度移植与协调角度考虑, 我国虽然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但是对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制度的协调, 对独立董事的监管制度构建还没有进一步跟进。

(一) 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不适合独立董事发挥作用

每一种具体的制度都应该与资本市场相适应, 英美公司在漫长的历史中演进出“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 选择了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自己的检查机构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是一个市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公司融资往往是通过其发达的资本市场直接向股东融资。而与此不同的是,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又被称作银行控制主导型, 公司融资更多的依赖银行等债权投资。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融资模式导致了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英美直接型融资模式, 公司治理更多的是股东的问题, 因此在传统上, 英美公司更多的被鉴定为是股东的公司。公司治理的核心也相应的在股东与股东之间, 股东们也更倾向于控制能够直接代表公司的董事作为自己的代言。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英美公司治理选择在董事会中分离出一部分具备独立性的董事作为监察。同时,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 英美公司存在大量的中小股东。中小股东难以直接控制股东, 并且较少会参加股东会, 更多的是选择公开市场用脚投票, 更倾向于通过公开信息判断公司经营状况。这又使得外部会计审计成为必须。

而德日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则不同。德日两国的银行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银行深深涉足其关联公司的经营事务中,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主银行体系, 主银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所谓主银行是指某企业接受贷款中居第一位的银行称之为该企业的主银行, 而由主银行提供的贷款叫作系列贷款, 包括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因此, 在德国、日本, 公司治理问题就不仅仅是股东之间的私事, 而是与整个社会利益相关联的, 公司治理的核心也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银企关系层面, 即企业与主银行之间在融资、持股、信息交流和管理等方面结成的关系;二是银银关系层面即指银行之间基于企业的联系而形成的关系;三是政银关系, 即指政府管制当局与银行业之间的关系。加之大陆法系的分权传统, 德日公司在选择治理模式时必然选择在公司内部设立独立的监事会, 而非选择使董事会“身兼数职”的一元制结构。

由此可知, 不管选择何种治理模式, 不仅仅是一种主观随意的制度选择, 更应当符合客观的市场情况与经济规律。在我国资本市场开放以前, 我国公司的资本结构更类似于德国日本的资本结构, 中小股东比例极小, 国有股份较多, 银行在公司融资中起到主导作用。资本市场的开放, 虽然使得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相对多样化, 涌现了大量的中小股东, 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公司中国家为最大股东的现状。而国家作为一个虚拟的实体, 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体对国家的这部分股权负责, 管理者无需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任何风险或风险损失小于从内部人所获取的收益。这种计划经济转轨下的股本结构, 导致了我国公司治理的一种困境。我国公司股本结构类似于德日公司中的主银行体系, 然而我国是国家, 这一虚拟主体又难以起到监管的作用。这种国有股份“一股独大”股本结构, 又使得中小股东对董事会很难起到影响, 独立董事不知道应当对谁负责, 独立董事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我国独立董事的选任不尽合理

独立董事能发挥多大作用也依赖于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 取决于是否有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在立法层面上虽然对独立董事的选任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然而却忽略了对独立董事提名权的规定。而这一点又是极为重要的, 事实上独立董事由谁提名决定着他们将代表谁的利益, 以何种立场去作出判断和行事, 这是选任制度的关键。在美国, 有一些市场中介组织专门负责为公司遴选独立董事的候选人;英国则设立“促进非执行董事举用委员会”, 从事独立董事的推荐工作。

然而在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于是, 尽管聘任的独立董事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 但由于其任免权仍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 便失去了其独立性。在独立董事的聘任中, 人情董事、名人董事的现象非常严重, 使得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知情权和工作时间都得不到保证。

大量的名人董事又导致了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 即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目前各国对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无非声誉激励、控制权激励、风险激励、津贴激励四种[4], 然而这四种激励手段面对名人独立董事却都有失效之嫌。首先, 名人董事本身声誉已经相对较高, 独立董事的头衔并没有增加其声誉的效果。其次, 我国在立法层面上虽然赋予了独立董事相当的职权, 给予其一定的控制权, 然而实际上, 独立董事权益有名无实, 曾任三家公司独立董事的山东大学赵景华说:“上市公司没有提供让独立董事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 独立董事进入不了角色”。而在风险激励方面, 我国的规定令人十分费解, 在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时, 我国忽略了对独立董事的约束, 独立董事成为了一份白拿津贴而无风险的职位, 然而, 在郑百文事件后, 独立董事又瞬间成为了一份高风险的职业。这种忽上忽下的规定, 使得独立董事对风险很难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最后, 津贴是目前上市公司用来激励约束独立董事的最实用工具, 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却没有合理运用好这一工具。《指导意见》的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 除此之外, 独立董事不得从上市公司取得任何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 但《指导意见》对“适当”的质和量却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 致使上市公司在操作中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廖洪教授在对我国364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津贴比较研究后得出, 独立董事津贴是不合理的:固定现金的支付方式不能把独立董事和公司业绩挂钩;30家不领取津贴的独立董事行职时其动力何在;而有些企业又给予了独立董事相当高的津贴, 例如ST科龙高达36万, 龙腾科技20万, 这种畸高的津贴必定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同为董事会成员, 独立董事津贴相比董事年薪少很多, 这有失公允;同时独立董事津贴缺少对地区和行业的考虑, 不合常理。这些都说明, 大多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津贴的设计方案欠思考, 津贴量化方程中还只有初层次的“常数”量, 未能引入“相关变量”来真正激励独立董事去自觉和积极地履行职责。[4]

(三)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权分工不明确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权如何分工, 这是每个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大陆法系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难题。此二者均有监督的职能, 职权间存在一定的重叠。例如根据《指导意见》第五条的规定了独立董事的职权。而根据公司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监事会的职权也基本涵盖了这些事项。

职权的相互重叠也可能会导致机关间的相互推诿与资源的浪费。即使是同样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的日本, 也认为了此两种制度很难并存, 为此日本商法规定, 上市公司选择监事会制度就不可选择独立董事制度, 选择独立董事制度就不可以再设立监事会。

四、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鉴于我国独立董事面临的尴尬境地, 有学者直接提出在我国并无设立独立董事的必要, 然而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 独立董事制度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

制度的移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个具体制度的引入不可避免的需要相应配套制度的配合, 必须重视移植的制度与现有制度间的磨合。正如何自力教授所说, “移植的制度是外生的, 必然遇到与本土环境以及既有的制度如何耦合的问题”。[5]如果无法完成制度的耦合, 那么移植的制度只是文本上的制度, 而无法成为真正“活的制度”。那种因为现在移植的制度因为配套制度尚未完善而否定其价值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核心就在于如何使得独立董事的资本内部化, 成为公司资本的一部分。到底是公司的董事还是董事的公司,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历来各种公司治理观都认为董事负责管理公司的资产, 然而董事自身的人力资本同样成为了公司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正如《公司法的经济结构》中所说的, 董事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 其人力资本为了适应本公司, 实际上已经内部化为公司的资本, 这一部分资本比例越高, 董事为公司服务的动力也相对较高。要使得独立董事更好的起到作用, 那么必须使得独立董事真正成为公司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中国经济出版社版, 1995.24.

[2]公司治理概念[EB/OL].http://www.cg.org.cn/theory/zlfz.asp, 2010-02-10.

[3]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ment Gee.Press, 1992, P22, P23.

[4]廖洪、张娟.我国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研究[J].财经监督, 2003 (9) .

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研究 篇11

摘 要: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时间不长,但自从独立董事制度2001年被引入中国后,就一直成为公司制度改革讨论的焦点。不可否认,从独立董事的实践来看,其发挥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但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确实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完善。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含义与起源,指出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并进一步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如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独立董事责任不明、职责不清,独立董事人才欠缺等问题及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现状;建议

独立董事,其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的“凯得伯瑞报告”中,作为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的一种,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职务外的任何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一切关系的特定董事(他们往往由企业家、银行界人士、专家人员以及政府退休官员等组成),即独立董事需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以及那些有可能影响他们作出独立判断的事务之外,不能与公司有任何影响其客观、独立地做出判断的关系,在公司运作、资源、经营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应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英美法系国家,是在股份制公司处于发展困境时诞生的,但是独立董事制度真正兴起并且构成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特色则是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国家在不改变“一元制”模式下(即单层董事会制度,它没有规定监事会的设立,必然就会产生一个重大的缺陷:公司只有内部人进行监督)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克服公司董事会被控股股东及管理层所控制从而违背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弊端,以此到达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监控职能、降低代理成本的目的,以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不受伤害,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独立董事在英美国家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其地位和职权也在法律中得到确认和加强。同样,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独立董事在市场高度自由化、法治化的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独立董事已在各国掀起了一场“独立革命”,成为近些年来公司治理的奇观。

我国于2001年8月正式颁布并实施《关于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当今我国公司(主要还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混合型模式,即在监督机制上存在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两个平行机构。而在独立董事引入之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是大陆法系的双层型,公司内部监督主要由监事会进行。从独立董事的实践来看,其发挥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然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自身的特点,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 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

众所周知,独立董事以其“独立性”为存在价值。但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与质疑,体现在:(1)独立董事的产生方式导致其不独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基本上是由大股东或者董事会提出候选人,经股东大会以简单多数的方式产生。在推荐、任命、续聘和罢免各个环节,无不体现大股东的意志。独立董事成了大股东操纵下的产物,自然也就难以保持独立性。一旦独立董事不顺从大股东或者大股东的代表——公司董事会,将会自身难保。无奈之下只能人云亦云,不能对公司真正发表独立意见,最多是保持沉默。(2)独立董事的薪酬及其支付方式使得独立董事难以独立。独立董事的薪酬标准一般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实际支付大多由经理层负责。经理层掌握着独立董事薪酬的予夺大权。现实中不乏上市公司故意拖欠他们所不满意的独立董事的津贴,甚至连独立董事履行职务的差旅费也长时间不予报销,使得独立董事如果要保持独立性就要付出代价。(3)独立董事本身的职业不独立。从我国上市公司现今独立董事的构成成分来看,独立董事的人员组成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士、银行界人士、会计师、律师等专家人员、政府退休官员及社会知名人士,且关键是这些人员都是兼职的,难以保证有足够时间深入受聘公司真正的去了解情况、提出意见,实际对公司经营管理和日常业务是监督不到的。

1.2 独立董事责任制度不足

独立董事的勤勉尽责,是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有效发挥的必要条件。尽管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独立董事不得连续三次缺席公司董事会,同时必须对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发表专门意见,但是由于《指导意见》中未规定独立董事未参会时是否需授权独立董事代为表决,独立董事是否必须对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进行审议、发表专门意见,独立董事和公司违反《指导意见》时如何处罚,导致不少公司独立董事经常缺席董事会,将表决权交由非独立董事尤其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行使。公司出了问题,受到立案查处时,独立董事既没有出席相关会议,又没有在相关记录上签名,正好可以免予行政处罚。加上相关民事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健全,民事责任也无法追究。挂一个独立董事的头衔,不用做任何事情,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就能领取几万元钱津贴。像这样一种不仅不利于调动独立董事工作积极性,反而抑制独立董事工作积极性发挥的制度安排,只会使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

1.3 对独立董事的指导督促不力。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是我国对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创新。从理论上来讲,这种创新有利于弥补监事会事后监督的不足。但在实践中,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并不像期初所期望的那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证券监管部门在推出独立董事制度以后,忽视了对独立董事的行政指导与监督,过于相信和依赖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的自觉发挥,对独立董事的约束多在道德层面上。认为独立董事多是有学问、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他们非常顾及自己的名誉,不会不顾原则和立场乱表态。对此,道德对独立董事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这毕竟是软约束,作用有限。

1.4 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机制缺乏

如果我们期望独立董事积极工作并以法律责任来督促他们,就应该让独立董事获得与其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应的报酬。我国对独立董事的劳动价值从法律上予以了物质方面的肯定,但这种规定有明显的不足:一是津贴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二是薪酬结构单一、缺乏激励效果;三是缺乏相关的声誉机制;四是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1.5 独立董事人才欠缺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没有形成足够数量的职业董事层。各大公司聘请独立董事时,大多以经济学家、大学教授、证券从业人员、法学家作为候选人。这些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毋庸质疑,但往往实践经验不足,并且在时间和精力上没有保证,导致了独立董事的不称职。

1.6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重叠

我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把监督权赋予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同时也赋予了监事会,而且独立董事的职权远远超过监事会的职权。这种制度设计的“双轨制”,双头监督所导致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监管职能的重叠和没有明确的行权保障,可能会导致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出于“搭便车”的心理,两者之间相互推诿,从而可能将仅存的一些监督绩效降低为零;其次,新制度的引入,引发新的权力资源配置,如果配置不当,权利界限不清楚,责任不明确,多头监督等于无人监督,无序监督会导致监督效能低下,造成公司经营决策的混乱和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控制下的监事会因职能的弱化与权力的重新配置,极有可能成为大股东的附庸,并与独立董事对抗。这样,独立董事要么辞职走人,要么形同虚设。

2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2.1 改革公司股权结构

要解决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严重现象。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相当高,仅国家股的比例就高达54%,来自第一大股东的人数超过董事会总人数的一半,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相当普遍,董事长事实上已经成为企业的“一把手”,所以我国在解决独立董事的问题上,首先要做的是使股权结构实现多元化和分散化,加强股权的流通性,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

2.2 完善相关法律

我国现有法规对独立董事尚无专门规定,且已颁布的法规大多为行政性的,如1999年国家经贸委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但这仅仅是个“意见”;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聘任独立董事进行了强制规定,但其中的某些条款还比较模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必须提高独立董事制度的立法层级,将其明确纳入《公司法》的调整范畴,使独立董事制度成为明确的法定制度,对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权利和义务等也应做出明文规定,消除随意性和模糊性,避免部门立法片面保护部门利益的情况,以得到足够的法律支持。

2.3 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了使独立董事认真、公正地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包括收入激励、股权激励等,收入具有短期激励的特点,股权具有长期激励的性质。薪酬激励往往是最常用、最具成效的激励方式,实践中可以相应的设计几种独立董事的薪金报酬方式,如按实际提供的服务时间进行计酬、根据每届任职期确定固定的薪酬、按服务时间计酬并提供奖励或期权、固定薪酬并提供奖励或股票期权等。

2.4 理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之间的关系

在对独立董事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时,应充分考虑监事会存在的现实,避免与其产生交叉重叠,强调独立董事对董事会决策、经理行为等方面的监察,站在中小股东的立场,防止损害中小股东的行为,降低制度运作成本,使独立董事切实起到弥补监事会监督不足的作用。这样独立董事与监事就能既分工明确,又协同合作,在职能上充分互补,共同起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发展的作用。

2.5 加强独立董事自身素养

除了股权结构、选任机制等客观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因素外,独立董事自身素质、道德因素也是独立董事制度建构过程中不得忽视的环节,即独立董事必

先得自身“懂事”。外部制度环境再完善,行为人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缺乏自觉自律或者本身道德低下,亦会使这一制度不达目的。特别是在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控股,始终摆脱不了所有者缺位的困境,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监督措施,最终都是代理人监督代理人,因此,监督效率大多取决于监督者的个人品质。如果独立董事一旦败德,又会陷入“贼喊捉贼”的怪圈。

参考文献

[1] 周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探索[J].当代法学,2002,(10):109112.

[2] 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1,384385,391399.

独立董事特征概述 篇12

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将独立董事制度引入我国。从此独立董事制度便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问题之一。然而在研究独立董事时, 大部分学者并没有对独立董事的特征进行系统地归纳、分类, 这就使得对独立董事特征的描述往往不够全面、缺乏体系。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更加系统地、详尽地描述独立董事的特征, 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刚开始的研究一般聚焦于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介绍和比较等方面, 随后实证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独立董事制度的主要方法。但是早期的实证研究着重描述独立董事的数量特征, 如: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等, 且仅仅作为董事会特征中的一两个变量进行研究。近年来, 开始有学者把独立董事研究的重点偏向独立董事的质量特征, 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只关注独立董事质量特征的一两个方面, 缺乏系统性。

三、独立董事特征分类

(一) 内部特征

内部特征包括独立董事的性格、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等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独立董事是否具有任劳任怨精神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意愿。内部特征对独立董事的影响持久、有效且不易改变, 但是内部特征却不易观察和量化, 尤其是其相关信息并不需要公开披露, 因此对独立董事特征的研究很少涉及这些内部特征。

(二) 外部特征

外部特征不仅能够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担任独立董事的条件, 更是影响公司对独立董事选择的因素。加之其会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 因此成为研究独立董事特征的重点。外部特征又可分为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

1、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包括独立董事的人数、占董事会比例、年龄、薪酬、出席会议次数等。独立董事数量特征容易量化。但是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强制推行,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日益呈现趋同现象, 简单地描述独立董事的数量特征开始显现其局限性。

2、质量特征

目前, 对独立董事质量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独立董事专业、职业、声誉等变量指标方面, 但是对质量特征的划分却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本文以周繁在《独立董事背景与治理效果》中对质量特征的描述为主, 加之以自己理解的一些因素, 力图做到能够全面地刻画质量特征。

(1) 专业特征

专业特征主要描述独立董事的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已取得的学历。专业知识分为:1、会计专业;2、法律专业;3、经济管理和技术专业;学历分为:1、博士;2、硕士3、学士;4、其它。

《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独立董事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这说明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非常重要。如果独立董事不懂得会计、法律知识, 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沦为“花瓶董事”, 比如郑百文的独立董事, 大学外语老师陆家豪曾说:“我不是学财经的, 我能从年报里看出什么东西?”。另外, 一个人学历的高低说明其接受的专业教育水平时间更长、知识水平更高。而独立董事有效地履行职责与其具备的专业水平高低密不可分。

(2) 职业特征

职业特征主要描述独立董事曾经或现在从事的职业和已获得的职称。职业分为:1、高校科研机构;2、中介机构 (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3、实体公司;4、金融企业;5、政府部门;职称分为:1、高级职称;2、中级职称;3、其他职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称评定标准, 在分类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三类, 以律师为例, 律师助理和四级律师是初级职称, 三级是中级、二级和一级是高级。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 不同职业的人面对同一事物的的认知往往不同, 比如:学术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更加注重声誉, 故在诚信、勤勉方面会更好, 而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对风险更为敏感, 因此比较谨慎。职称是劳动者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也是社会对其自身素质认可的标识。

(3) 声誉特征

声誉是多种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难以科学量化。周繁 (2008) 通过对任职、单位、职务、职称和学历等级的划分来对声誉进行评分, 这种打分方法综合了现有衡量声誉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具有非常强的参考意义。

独立董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取决于独立董事自身以外许多因素, 比如是否设有审计委员会。人们对影响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因素会考虑地更加全面。而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会推动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一直是近年来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其研究主要其中在两个问题上:哪些因素在影响独立董事发挥作用?怎样让独立董事更好地发挥效果?本文将独立董事特征分为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 又将外部特征分为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并加以详细描述。本文希望能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更加系统地、详尽地描述独立董事的特征, 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董事特征,数量特征,质量特征

参考文献

[1]周繁.独立董事背景与治理效果——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中山大学, 2008

[2]罗坤.独立董事背景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10

[3]张俊瑞, 王鹏, 贾宗武等.独立董事背景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25 (6) :63-70

[4]魏刚.独立董事、公司经营业绩与盈余管理一项基于独立董事治理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 2002

上一篇:产品跨界论文下一篇:老年便秘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