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制度》给独立审计带来了什么?

2024-10-10

《企业会计制度》给独立审计带来了什么?(共11篇)

《企业会计制度》给独立审计带来了什么? 篇1

《企业会计制度》给独立审计带来了什么?

一、从《企业会计制度》的特征看审计的变化

《企业会计制度》是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统驭下,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经发布的10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股份有限公司执行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中的问题,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会计国际化的要求,予以完善后制定的。该制度所具备的如下特征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统一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除金融、保险企业和非对外筹资、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外)不再以行业划分为标志,而由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其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其所适用的.会计核算制度即为《企业会计制度》及随后将发布的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核算办法。由此,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众所周知,原有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强调了行业核算的外部差异,忽视了会计核算的内在联系,使得注册会计师不得不耗时费力地熟悉、适应本不应如此复杂的核算制度,这既增加了审计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审计效率,制约了审计技术的提升。《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消除了施之于审计的“制度壁垒”,为注册会计师有效执业提供了制度平台。

2、可靠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依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屋定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使之在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均符合其质量特性,从而满足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稳健性无疑是可靠性的基石。例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企业所拥有或者按制的各项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则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这表明,只有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称之为“资产”。

可靠性原则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诠释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有利于遏止我国会计市场盛行的“泛假主义”,降低“失真指数”;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把握审计风险,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3、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这一方面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会计的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将加速《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及其国际化进程。现已颁布并将于7月1日实施的第四批独立审计准则中,其中一个项目便是对会计估计的审计,这反映出审计准则制定者早已瞄准企业会计制度的新变化,进而实现会计创新与审计创新的良性互动。

4、中国特色。《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对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政策的采用、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标准等一般会计核算给予了规定,又载明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具体核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还不够健全,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会计核算的支撑尚存在距离,因此,《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原制度中用会计分录详解交易或事项的内容,这对于财会工作者而言,可以“按图索骥”;对注册会计师而言,便于审核和调整发现的错误和舞弊。其简明与清晰性减少了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的“摩擦成本”。

二、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键点看审计的变化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已经记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

[1][2][3]

存款保险制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篇2

存款保险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美国,当时因股市出现崩盘,银行面临破产危机,而恐慌的储户大规模挤兑也加速了银行的破产。为此,美国国会通过法案,于1934年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开创了世界存款保险制度的先河。

中国在存款保险制度上经历了多年的摸索,现在《存款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终于颁布并于5月1日起施行。那存款保险制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

首先,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化的“先行者”。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接下来便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今年以来,相继有5家民营银行获批,而且互联网金融、小贷公司、投资公司等类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这就要求政府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当前。银行向大型集团、国有企业、政府平台等提供大量廉价的贷款,其利率水平较低;而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定价。由于在资金供给方面的严重不足,使得这一市场利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这样的利率双轨制抬高了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阻碍了创业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而存款保险制度将加快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利率双轨制和利率曲线逐步得到消除和纠正。

存款保险制度是发展民营银行、中小银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是小银行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制度基础,维持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多样性。一般来说。存款保险对不同经营质量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费率,并采取及时风险纠正措施。有利于促进形成有效竞争、可持续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金融体系结构布局,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在没有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国家信用起到了隐性担保的作用,也就是说传统银行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信贷扩张后。赚了钱算是自己的。而一旦出现坏账或者倒闭,则全由国家隐性担保。实行了存款保险制度后,银行就要为自己信贷扩张的行为负责,央行不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潜在担保人。

最后,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广大储户的利益会得到较好的保障。存款保险顾名思义是给存款上了一种保险,根据《条例》,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这一限额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保障水平。且明确7个工作日足额偿付。据央行测算。这一标准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条例》的推出加快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但笔者认为,有几点也需引起关注:

其一,虽说存款保险费用由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缴纳。不需存款人承担,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投保机构被强制缴纳了保险费用,把自己的部分收益让渡给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这部分费用总会想法子找回来,极有可能分担给贷款人或存款人。只不过根据市场条件和经营情况,所分担的比例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其二,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但要警惕此类现象出现。即因为有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来“垫背”。部分偏好风险的银行通过高息向存款人揽储,再向高风险的借款人放贷。这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金融风险。所以应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有了退出机制。才能让传统银行在发展业务的同时,更加重视风险控制。

其三,对于存款保险制度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不能过于高估。万一出现了存款保险基金也难以弥补“窟窿”的情况,最终恐怕还是得央行出手,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举个例子,1987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因救助储贷机构的巨额成本,就导致了资不抵债。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更多是运用“政府救助计划”。而不是存款保险制度,同时通过了堪称最为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加强监管。目前我国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出现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无力应对的情况并非绝无可能。

毋容置疑,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一是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权益。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推动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使风险早发现和少发生,增强我国金融业抵御和处置风险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约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加快发展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保驾护航。

当然,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与存款保险制度相关的这些问题。应该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问题一:单个银行存款超过了50万该咋办?

实行限额偿付。并不意味着限额以上存款就没有安全保障了。一方面当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情况良好,银行体系总体运行稳健。银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二方面《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基金也可以用来为其他合格投保机构提供担保、损失分摊或者资金支持,以促成其收购或者承担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申请破产的投保机构的全部或者部分业务、资产、负债。另外,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还可以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从国际经验看。即使个别银行出现问题,通常是通过市场手段,运用存款保险基金促成健康的银行收购问题银行,将问题银行的存款转移到健康的银行,使存款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问题二:怎样存钱才安全?

此前大家去银行存款。可能根本没考虑过把钱存在哪家银行更安全的问题,其实现在也无需太过担心。急着把“存款搬家”。

当然。存款较多,可以把钱分散到各家银行来存。这样利益就更有保障。比如300万元存款,如果分存在6家不同银行,每家存50万元,那么按照《条例》规定,就都能够享受全额保护。在银行之间,我们仍可以按照银行利率和风险的不同,进一步去选择,注重安全的同时关注收益。货比三家。

问题三:在什么情况下储户有权要求赔偿?

《条例》明确规定了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被保险存款的四种情形:一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二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三是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四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

为了保障存款人及时获得偿付,条例还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上述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

问题四:存款保险制度在哪种情况下“保不了”?

什么给我带来了快乐 篇3

生活的节奏总是忙忙碌碌,披星戴月的一天又辛苦的过去了。每天,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总是会站到窗边凝视窗外,行人的面色总是冷淡而又十分仓促。

虽是周末,但我依然保持平日里的仓促繁忙。难得我提前写完了作业,抬头迎上妈妈笑盈盈的目光:“儿子,我们一起出去好好的吃上一顿吧!”我点了点头,欣然同意了。

我们一家人一路上笑呵呵地谈乐。我一时间摆脱了繁重的学业,感到十分轻松。来到餐馆,我们点好了菜坐下来慢慢等。有了爸爸和妈妈的陪伴,乏味的等待也变得有声有色。过了好一会儿,一盆热气腾腾的龙虾端了上来。呀,好大一盆,在白色的大盘子里都堆成了一座小山,油滋滋作响,每只龙虾都火红火红的,高举着两只威风的大钳子,诱惑着我。龙虾是我最喜欢的了。我咽了一下口水便迫不及待地一把抓住最上面的龙虾,先吮吸汁水,掐了虾头,捏住虾尾,转了两下,然后用手指甲划破龙虾肚上的一层有一点硬的薄皮,取出龙虾肉丢在嘴里,鲜嫩的龙虾肉如丝般嫩滑,滑过喉咙,流到肚子里,鲜中有一点麻,还有一点辣,美味无比。不一会儿,龙虾就被我吃了半盆,我面前的盘子被虾壳堆满了,妈妈在一边不停地帮我将虾壳清理到垃圾桶里,也顾不上吃。

我们坐在餐馆里,吃了许久。蓦然间,我感觉到一股满满的幸福,一种放慢节奏带来的快乐。回忆从前,我不曾在午后捧一本史书,一杯清茶,感受阳光与历史交融的美好;我也不曾在出门时对着穿衣镜整理自己的衣冠,感受整理衣服带给人的变化。在以“快”为生活节奏的今天,一顿晚餐,放慢节奏,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

网络给我带来了什么作文 篇4

21世纪中,每个人嘴里都会出现一个词——网络。生活中更是离不开网络。

它不仅可以让人得到欢乐,也可以给人带来智慧。

在工作中,我再也不用写那一本本厚厚的教案。其实,我很讨厌写教案,因为我个人认为,教案时没有用的,它只能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下堂课要讲哪些知识点,对于学生们来说,没有任何用处。而现在,我可以利用网络来备课,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来探讨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了。可谓是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现在,我还创建了一个电子邮箱。有事时,即使我们双方离得很远,也会感觉我们离得很近。一个邮件就让我们体会到信息带给我们的快捷和方便。

网络使我的工作变得轻松,与师闲暇时间便多了起来。每逢休息时,我都要上网去学习和娱乐。当我要查学习上的资料时,我就会在网络上搜寻一番,需要的资料就会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每次都会满载而归。

生活中当然不会少了娱乐,对于学生们来说,娱乐大部分指玩游戏,看电影。而对于我来说,我比较喜欢听听音乐,逛逛论坛,浏览一下我常常关注的版块,看看自己喜欢的内容。一篇篇精美的帖子旺旺让我受益匪浅。有时,我也会发表一些评论,可能是谈谈自己现在的感受,也可能是和别人谈论交流一些观点。

关于网络,人们可谓是众说纷纭,大多数都会同意一种观点——网络是把双刃剑。的确,我不否认网络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事物。但是,我更多地认为,自控能力强的人是能驾驭这把双刃剑的!

微笑给生活带来了什么散文随笔 篇5

于是,每天上班,我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个微笑,而我自己也以微笑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不要小看这么简单的事情,它虽简单,却可以给人愉悦的`感受,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微笑,让我在走回公司的这条路上,尽管太阳高照,感觉又热又晒,但心情却是舒适的。我也以这种美好的状态开始我一天的工作。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但你要相信,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你的心情立刻发生改变,不管是接受到来自他人的微笑,还是自己发出的微笑,都能在你的周围聚集一丝阳光和正能量。

《企业会计制度》给独立审计带来了什么? 篇6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共120回。《红楼梦》已有16种外文译本,各国红学家集会切磋,对它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了。《红楼梦》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红楼梦》全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府衰败为副线展开情节,充分揭示宝黛爱情悲剧主客观因素。《红楼梦》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事件编织在一起,展开了封建社会末期绚丽多彩的历史生活画卷。《红楼梦》是曹雪芹对本阶级罪恶的判决书,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带有新特点的封建贵族叛逆者形象。《红楼梦》对爱情的脱俗描写,使人耳目一新。在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红楼梦》严谨完整的结构,标志着我国章回小说的结构更趋成熟完美。,《红楼梦》的语言成就最高。是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通俗而典雅,准确而精练,富有生活气息和神韵。

《红楼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现代意义?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还有红楼中的高超的文学写作技巧!第一,《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生长于中国五千年文化中的一棵大树。 我们研究的红学已经远远超过了研究《红楼梦》本身的范围。在华夏文明中很难找到像《红楼梦》这样集聚众多知识、思想、哲学于一体的煌煌巨著。研究红学其实就是把《红楼梦》作为引子来研究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艺、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等等,换言之也就是研究整个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这是红学研究的第一大意义之所在。

第二,红学研究的意义还在于人们能从中找到终极追问的自我答案。 当人们追问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时候,当人们探讨传统思想的艰难历程的时候,人们就能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也许这一答案只适合于一位追问者,但是每一位追问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关怀。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一个民族、一个民族文化是永远不能从根本改变的,虽然社会形态决定文化形式,但是构成一种民族文化的灵魂却永远扎根于这个民族的.最根部。 第三,红学研究的意义也在于它能展示中国传统学术流派的演变史。 中国是学术大国,传统学术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等。

《企业会计制度》给独立审计带来了什么? 篇7

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任命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哲学上说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由鸦片战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鸦片战争使我们接触到了“帝国主义”,因而接触到了“被侵略”接触到了无数的赔款和无休止的赔款割地以及后来的反侵略。

关键词:帝国主义 侵略进步 政治经济 意识

公元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纪念”是这一年的旋律词,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当这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都出现在这一年时不禁让人回望历史。我们知道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是关乎中华民族的一部血泪史,“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主体,信仰有对立冲突,甚至是南辕北辙,但是却有一股莫名的力量让其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在那个山河破碎动荡不安的年代,是历史的释然让二者出现。我们知道历史从来不是中规中矩的一条直线的发展,我们不妨用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的手法开看一下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任命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哲学上说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由鸦片战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鸦片战争使我们接触到了“帝国主义”,因而接触到了“被侵略”接触到了无数的赔款和无休止的赔款割地以及后来的反侵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

“伤害“——对生命的伤害。这是我一接触到这个命题便第一个想到的词语,每当老师讲到这段历史又死了多少同胞时言语中总会加重语气甚至是隐隐的有点恨意。这是战争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含义,在胜利与失败之间生命会变得苍白而无力,从鸦片战争开始,紧接着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诸如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制造的旅顺大屠杀惨案;1900年俄国侵入中国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惨案,以及后来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南京大屠杀等等,据保守估计在大大小小的侵华战争中大约有两亿的中国人民失去生命,这是触目惊心的数据。

对经济的伤害。由鸦片战争引起的条约连锁反应中,帝国主义采用最野蛮的抢夺方式,强迫中国支付巨额赔款,如《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中的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中呃4.5亿两白银等等,帝国主义将此作为其资本积累同时又迫使中国举外债来偿付赔款。其次还有就是通过条约获得无数特权:控制通商口岸,并由此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在当地设立租借实行殖民统治,让通商口岸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但是帝国主义的货物只需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便可以在中国内地畅通无阻,不必像中国“逢关抽税过卡抽厘”,外国廉价商品在中国商品的大量倾销排挤中国工业品和手工业产品并获取高额利润,中国海关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进行经济侵略的有一个工具;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在帝国主义获得的无数特权中,将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从长期出超转变为大量入超,并且还直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待垄断性的精英出口贸易,这是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枢纽,除此之外,还任意在中国开设工厂、修铁路、开矿山等,并且外国在中国的投资相当部分并非来自其本身而是利用战争赔款的方式掠自中国,换句话说,中国是被帝国主义卖了还在帮他们数钱。

对政治的伤害。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变成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畸形性质。干涉中国内政,控制中国政府,就如《天津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其实质就是清政府的“太上皇”,如支持通过北京政变掌权的恭亲王奕欣和洋务派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鼓励他们实行媚外妥协的外交方针。到清末民初又支持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并扶植各派系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支持他们割据地盘和进行混战等等,还有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破坏中国的领土权,《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中俄《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领土,中英《北京条约》割让香港对岸之九龙;

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领土,约九十万三千平方英里,一八七四年中日和约,承认属土琉球王国为日本领土;一八九五年中日马关条约,放弃朝鲜的宗主权,割让辽东半岛(后经俄法德三国干涉,归

还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等等;破坏中国的司法独立权——领事裁判权,通俗的说如若中国人与外国人发生诉讼时若是中方的错便交由外国处理但是若是外国人的错则不能运用中国法律,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却无权干涉,这是对中国人民的莫大侮辱;把持中国的海关,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是外国人充任。

对文化思想的伤害。其主要方式是进行文化渗透,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如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力士曾受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的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的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有的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他们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何种书刊,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广学会,其指导思想是“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起开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思想”,企图影响中国的政治方向,同时还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甚至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诬蔑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收“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

“进步”——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提出了“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也有人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哲学强调辩证的看待问题,帝国主义带来的伤害无可厚非,但是客观上也给中国带了进步。

思想意识的进步。诚然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的是在对中国人民进行洗脑,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是残酷的,这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与奋起。早期的维新思想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预示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接着,一系列运动兴盛开来:太平天国运动、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再加上工人的罢工,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统治意图。也给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都是在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潮的熏陶下,所采取的强国御敌的方法,而这些思想的实现为经济政治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而且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无论这些斗争与探索失败与否都在说明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

政治经济的进步。列强的船舰利炮不仅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还破坏了中国两千多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这也使得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相辅相成,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商品货币的流通和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开办工矿业,兴修铁路,兴办近代教育,培养人才,建立近代化政治机构,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军事方面的进步。这主要可以体现在对后人的影响方面先前在思想文化方面便提到过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我们应该深知国防的重要性,这也可以引用毛主席的“枪杆子下出政权”理论,帝国主义的侵略说明了“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致使中华民族国土沦丧、任人宰割,人民惨遭蹂躏、备受欺侮,国家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不强。

无论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在看来也早已毫无意义,历史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寥寥几千字的记载,也不是冷冰冰的一组数据,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所以我们以近代史为镜可以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落后挨打,那么,我觉得帝国主义的侵略的还给我们带了许多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我们再一次的落后挨打,或者换句话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不被淹没历史的长河中,这应该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思考和不断努力的。

《企业会计制度》给独立审计带来了什么? 篇8

答:近代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和国情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大学生容易感到困惑和疑问较多的问题。国内外的某些言论曾引起一些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因此,认识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一、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问题

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这些人往往还以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

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殖民主义的历史。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旅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土地、财物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而在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世界的更完整的体系。可见,殖民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压迫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血与火的历史”。

我们再来读读马克思的几段话,领会其精神和内涵。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谈到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说:“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则谈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

我们应该认真研读马克思的原著,全面准确地领会和理解马克思著作的原意和精神,学习马克思分析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下面我结合中国近代历史来谈谈学习马克思这几段话体会到的几层意思。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其殖民地,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也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的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即使殖民主义有所谓的“建设性使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但这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和痛苦的代价,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流血与污秽”,蒙受了“苦难与屈辱”。帝国主义的侵略正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独立、民主、富强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

二、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政治控制

要回答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历史事实的阐述。我们要用大量可靠的历史事实、生动的例子、具体的统计数字、形象的图片资料等,给学生剖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手段和罪行。下面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简要地概括其侵华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它们倚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特别是军舰和大炮,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的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直到企图瓜分全中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从1840年至1919年的近80年间,较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有10多次。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迫使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掠夺中国的大片领土,勒索赔款,掠夺财富。这些自称为“西方文明传播者”的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的不文明的野蛮本性。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统治中国,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侵略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当然这种对中国的政治控制是逐步实现的。在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还只是通过中国内部的妥协投降派贵族大臣,如琦善等人来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法,在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同时,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才终于使清政府基本屈服。列强的公使是以战胜者的姿态进驻北京的,他们不是普通的外交官,而是一步步成为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爱国运动。同时列强还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如支持通过北京政变掌权的恭亲王奕訢和洋务派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鼓励他们实行媚外妥协的外交方针。到清末民初又支持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并扶植各派系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支持他们割据地盘和进行混战。

以上军事和政治侵略方面都是有大量事实和数字可证明的。

三、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它们在用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取得种种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掠夺和榨取,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它们首先是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首先开放五口,至1895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陆续开放的条约口岸己有40多处。在这些通商口岸里,外国人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基地。

其次是剥夺中国的海关主权。通过“协定关税”把进口税率压低到5%左右。外国商品倚仗特权和低关税,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本国工业产品和手工业品,以此获得高额利润。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到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华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外国资产阶级凭借各种特权,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对外贸易从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1877年以后始终入超,并越来越严重。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外国资产阶级还直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带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并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巨额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列强的政治贷款常常附有苛刻条件和高额利息,并要求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为担保,这实际上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而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成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枢纽,凭借各种特权和雄厚势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总之,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它一方面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一方面又阻碍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正是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不能把外国人在中国所有的宗教、文化、教育、出版活动,一概说成文化侵略,也不应完全否定他们在传播西方文化、科学方面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资本—帝国主义确实对中国进行了文化渗透活动,其目的是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土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如担任外国侵略军的向导、翻译,起草不平等条约,甚至公开参与抢劫和屠杀等。尤其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甚至深入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中的一些人,采用欺骗讹诈、强迫捐献、低价收买、强占垦地等手段,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有的还包揽诉讼、包庇不法教徒,或者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中国传统习俗,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这些传教士从事的侵略活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19世纪60—90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行为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并不是偶然的。

《企业会计制度》给独立审计带来了什么? 篇9

现在大四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恐怕最关心的是待遇,底薪是多少?有几险?有没有话补?有没有饭补?有没有车补?而在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和前景,企业管理规范,企业在业界的评价,企业给员工自我提升的机会和平台等等关注得较少,关注的重心恰恰本末倒置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成绩再好,在进入职场后也需要一段时间去过渡和适应,所以在同一地区同一领域企业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待遇相差不会太高,但工作1—5年后薪酬的差距就会明显拉大了,薪酬之所以会提高,是因为你把你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转化成为企业的效益能力在提高,这种能力提高得越快薪酬也相应提高得越快。往往过于注重待遇而不注重自身提高,企业本身也不具备提供给员工自我能力提升的机会,这样的人往往工作一两年后还在原地踏步,然后开始困惑,干来干去没意思了,开始跳槽,还是一样没有变化,然后开始抱怨、焦虑、犹豫、无奈,陷入恶性循环。如果换了是我,我会把关注重心放在企业文化、管理规范、给我提升空间的机会等方面,哪怕进入企业时薪酬比业内企业稍微低点,因为进入这样的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大客户,会有更多机会得到培训自我提升机会,把自己的技能转化为企业效益的能力会提升得很快,这样企业自然会给你加薪,你给企业带来效益越大你的薪酬就越大,这是成正比的。你想,工作了几年后,如果你的工作谁都可以替代,你跳槽到哪个公司也都会是这个待遇,因为换一个人做也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你给企业带来1000万的年效益(不管在任何企业),你就是想走恐怕都走不了,他一定用高薪留住你,你就是跳槽了,薪酬也只高不低,因为你的到来就意味着每年给企业带来1000万,所以我说你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决定了你的薪酬待遇。

另外,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企业领导的因素也很重要,哪怕待遇低一些,我也会选择和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领导一起共事。因为如果你想变得优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我在了解一个企业的时候,对企业CEO的人品,学历,人生经历,管理方式等等很感兴趣,如果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一起,你一定也会优秀的,他会领导和激励你去取得成功,你会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去过古典老师的新精英办公室,公司9个人,地方也不算大,但是在古典老师的带领下,公司的企业文化非常好,那些在他周围一起创业共事的人每天都热情投入,每天都干劲很足,每天都有变化,每天都在进步,和优秀的古典老师在一起,企业在成长,自己也在成长,这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多么有成就的事,当如果有一天企业做大,公司上市了,你还去担心薪酬的问题吗?

最后我再说一个案例,一个我的学生真实的案例。我的一个服装设计专业班班长,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专业成绩很好,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也很注重自己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大三第二个学期的时候在哈尔滨一家很普通的服装公司兼职,大四的时候到杭州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大半年,毕业后他选择去服装也比较发达的杭州发展,他在简历里写的是历届毕业生,有一年工作经验,于是他被杭州一家不错的服装公司录用为服装设计师,起薪3900元。在杭州服装业,服装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后薪水在1800——2200左右,而且根据你的能力情况需要做1—3年的服装设计师助理,才能升到设计师,而这位班长直接跳过适应阶段,跳过专业知识转化为企业效益的能力学习阶段,跳过助理,直接成为设计师,呵呵,你也许会说撒谎不好,但他已经具备设计师的能力,他不需适应,不需要过渡,他一进公司就马上可以为公司设计新款样式服装、马上给公司带来客户带来效益,他到底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历届毕业生这还重要吗?

新课改给语文带来什么 篇10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新课改,我发言的题目是“新课改给语文带来了什么”。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一道最独特、最亮丽的风景线。语文是直接关乎生命的。语文天生就是浪漫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语文的路有多长,人类的路就有多长。语文教育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因为能否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现了一国公民的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提起语文,就让人心痛,这恐怕是绝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语文教育,让人充满了忧思。现在,新课改来了,它会带来语文教育的春天吗?这是值得期待的。它给语文带来了什么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下面谈到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一,新课改带来了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比如说新的教材观。现在我们用的人教版教材容量大、内容多。高一上学期要上完必修1、2两个模块(两册)的内容,高一下学期和高二学年上完必修3、4、5和选修1A、1B五个模块的内容,高三上校本课程1C(学校自主选修的课程)和高考复习。这就相当于至少是将以前三年语文学习的内容安排到了一年零半个学期里。以传统经验和方法,那肯定“教”不完高中新教材,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学”不完。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尝试“用教材教”。教材不是“圣经”,它只是一种工具,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我们要用好、用活教材,要敢于对教材作创造性地处理。象科学地、合理地、艺术性地删减、整合、拓展相关内容;跨越单元或年级的界限,进行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对比阅读;将名著选读内容和课内教学或者写作联系起来等等。又比如说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改倡导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争论到底是“人文性”第一,还是“工具性”第一,我觉得这很无聊,这些抽象概念的争论与纠缠,应该交给那些语文专家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知识的获得、心智的启发、审美的愉悦其中任何一点就足够了。如果因为课改而生怕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没有人文性,那是很滑稽的。另外,还有许多诸如教学的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反思学习等不同学习类型的研究之类,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客观地说,现在对新课改语文教学理念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个社会也似乎对语文新课改特别关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语文新课标的各种批评甚至非议,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是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这些可以理解。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们对新课改至少要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有争议的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新课改实行之后就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如同置身于寂寞的荒原”,既无赞和又无反对,那才是最大的悲哀。中国自有改革始,非流血无以成功。当然,我们不必为新课改流血,但为它付出心血却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新课改,我们可以“悲观”,但不能没有“理想”。

第二,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教师,可以这么说,新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如果不想在课改中裹足不前,不想在课改中无所适从,那么,你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超人”。你要是一个有高度的课程实施者,一个有深度的课程资源开发者,一个有精度的课程策略选择者,一个有力度的课堂生成组织者。你还要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设计师,一个博学善辩的主持人,一个眼光独到的鉴赏家,一个民主平等的参与者。语文教师不但要是“专家”,而且要是“杂家”,更要是“艺术家”。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如此之多,综合素养的要求是如此之高,怎么办?通过新课改的培训,我有这样的认识。首先要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能有很多老师已经把这句话送给了学生,其实它也适合老师自己,而语文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当教师将读书和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使之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引发学习的地方,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创造充满诗意的校园。” 语文新课标上说“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教师不但自己要读书,还要把引导学生读书作为自己的职责。当教师将自己读书的喜悦、读书的体验、读书的收获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燃起对读书的渴望,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会觉得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教师倡导学生读书,首先自己要做

好读书之人。其次要反思。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定是有其独特魅力和个性特征的,而反思的价值恰恰在于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反思成为他自己。教学反思的内容,大致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反思、对教学常规的反思和对教学习惯的反思等几方面。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是所说的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师如果能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学鲁迅先生自我剖析,二是以人为镜知得失,三是勤写反思日记或总结(有时三言两语就可以了)。我自己曾做过这种尝试,比如在讲诗歌鉴赏提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时……(上课举例时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或者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要多用、擅用比喻的方式);在给高一实验班新生做报告时,我想引导学生去接触古今中外的大师……(上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甚至要有意识地备点幽默);在上《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介绍徐志摩时……(借名人的故事,哪怕是爱情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符合新课标的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要创新。《新课标》把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民族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语文课堂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它在让学生感受语文浪漫和美丽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快乐。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大胆实行“拿来主义”。我记得在给学生讲《我有一个梦想》时,课后附有英语原文,我就通过向英语老师借“牛津”查询,搞清楚每一个不认识的单词,然后上网找到马丁的原声演讲反复听,最后我终于可以很流利地读英语原文,当我在课堂上表演时,学生感到很惊奇,说老师,看不出你的英语读得真好啊,其实他们哪能里晓得我就只这篇才读得那么好呢?后来我就告诉学生,让他们比较一下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同一个句子用文学的语言和口语表达会有何不同,如果用古文甚至方言来表达会有何不同。如果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尝试,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出现,当时我并没有在这上面花时间,不过至少我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一点思考。现在有很多语文老师都在用多媒体上课,将音乐、美术和影视资源纳入课堂教学,有时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们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看看教学影片,让学生谈谈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小说的语言刻画和影片的画面反映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试着写影评,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另外,可不可以凭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创新引导学生实现由阅读的趋利向审美的过渡;还有,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可不可以开设“语文信息课”呢?我们老师从教参、网络上获取的很多信息,学生同样都可以从网上获得。我们可以布置一课或者一个单元的目标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询并做好记录,这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让老师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我想,只要老师指导监督到位,学生定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创新和“钓鱼”一样,都是向内使劲,是要通过智慧和勇气来实现的。(邹主任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钓鱼杂谈》,他谈到“钓鱼是向内使劲,属于隐的范畴”我在这里借用一下。)当然,创新离不开和谐、民主、自由的外部环境。给教师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隐性要求。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应该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强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疑虑;多一点自由,少一点“不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人性化、人文化的管理,对于维护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让教师从经验和反思中迅速成长起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管课程改革是改教材还是改教法,它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我们自身,课程改革即自我新生。

第三,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困惑,我们对此感受非常深刻。在湖北省新课改暑期培训专家视频答疑时,从众多老师的提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改革的瓶颈--高考。蛇有七寸,事有要害;中国的教育,高考是第一。高考导向未变而推进课改,课改是无奈的、尴尬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高考和课改对立起来。目前,大学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在变化,自主招生还会扩大。自主招生最适合那种知识面比较宽,头脑比较灵活,整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从这意义上来说,我们也要支持课改,让学生更灵活、更主动的学习。实际上,应试能力强也是一个学生整体素质高的体现之一。有人说,应试教育数湖北搞得最好,我要说,湖北要数钟祥一中搞得最好。大家都搞应试,我们搞得最好,大家都搞课改,我们一样可以搞得最好!我觉得,在当前“课改与高考并存,挑战共机遇齐飞”的形势下,我们可以“胸怀课改,眼观高考”,争取“鱼与熊掌兼得”。我们已经走在新课改的路上了,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把握机遇,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博爱的胸怀、开拓的双手化一路风雨如歌,在布满荆棘的路上走得更远!

什么给我带来快乐作文 篇11

扪心自问,什么给我带来了快乐呢?看到虎头虎脑的小小挺着吃得鼓鼓的小肚子在面前神气地晃来晃去总是让我乐不可支;拉琴间隙在他哼着的小曲声里认真地帮小家伙做眼保健操感觉真的很幸福快乐;看他吃肉大快朵颐的吃相、听他惟妙惟肖地模仿他偶像们的段子、得到老师们夸他进步的信息都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快乐呢!每次和MM、和亲朋好友一起谈起小小都会发自内心感觉高兴——小小显然成了给我带来快乐的源泉!

除了小小呢,带给我快乐的是什么?相濡以沫的MM,他的关怀体贴和善解人意,在一起走过的二十多个年头里始终不变。不善言辞的他总是默默地用行动告诉我在他心中之重,他诙谐幽默的性格总能让家里欢声笑语不断,他的睿智又总能让他站在高处,简洁有效地帮我化解各种有名莫名的烦恼……真是幸运,有一个其乐融融的温暖的家!

上一篇:大丰港游览点滴的散文下一篇:优秀家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