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前景(共9篇)
茶文化发展前景 篇1
前景展望: ?
随着以茶会友的休闲生活方式深入人们的生活,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正日渐走俏。茶艺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在很多大学中开设了茶学系,除此之外,北京中华茶艺协会将建设起培训中心,负责茶艺人才培训工作,填补了茶艺师人才的空白。与此同时,国内茶消费也日益增长。 ?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日前透露,目前北京每人每年消费1公斤茶叶。据了解,目前北京有400多家茶馆,而北方城市像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茶馆数量每年还在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茶艺业的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而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仍有很大需求空间。 高级茶艺师 月薪3000元 首届高级茶艺师培训班已于日前在上海圆满结业,36名学员获得国内首批“高级茶艺师”称号,并在各自岗位上得到一致好评。随着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高级茶艺师”作为高品位文化形象代表,其市场缺口十分巨大。 刚刚出炉的36名高级茶艺师早早被各大企业相中,他们的平均月薪约3000元左右,有些涉外单位则更高。在首批学员中,女性约占92%、大专以上学历为78%、其中研究生2名,大部分都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主要分布在湖心亭、紫藤园、叙友茶庄等著名茶楼及外资商贸企业、宾馆等行业内就业,也有在学校里当教师和自行开业的。
怡然自得的职业 茶艺师是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温馨且富有品味的职业。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并制订《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如今中高级茶艺人才可谓市场中的“抢手货”,各大茶叶公司、茶楼、涉外宾馆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者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应当能够按茶艺冲泡技艺要求,冲泡不同品类茶饮;组织茶艺表演;设计各种规格的茶宴、茶会等。其技术等级分初、中、高三级。工作适用范围主要在茶馆(坊)、茶艺馆、茶艺表演团体等。“从茶中感受平和、追求宁静,享受茶所带来的怡然自得,体会人生的真谛”,举手投足中的优雅,冲泡的准确到位、讲解的栩栩如生、茶席设计赏心悦目……茶艺师所展现的才华,使茶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茶艺师是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培养一名高级茶艺师,不仅要靠国家支持和单位的大力培养,还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刻苦钻研。如今茶艺师不仅仅是为客人冲泡好一杯茶那么简单,更需要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对美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对不同茶类的识别和冲泡技能,以及专业外语水平等,成为茶叶流通链中的重要一环、名副其实的“茶博士”。大力培养茶艺师特别是中高级茶艺师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 中高级茶艺师的职业前景相当广阔,比如:在茶叶行业内从事各类茶楼、茶坊、茶叶店、茶艺馆的经营管理及高级技术指导;为沪上各家涉外星级宾馆、大型企业公关部输送学员,负责茶会策划、统筹、外事接待及公关策划等项目;在沪上多家茶文化传播公司从事对外文化合作交流,主要从事全市节庆活动的策划、筹备和设计工作。
[茶文化就业前景]
茶文化发展前景 篇2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业,旅游开发
1 中国茶文化概述
1.1 茶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到西汉时期, 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 即湖南的茶陵。东汉华佗《食经》有载:“苦茶久食, 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两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制度形成, 帝王、贵族聚敛成风, 一般官吏乃至士人以夸豪斗富为荣。鉴于此, 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养廉”的问题, 如陆纳、桓温等便以茶代酒。在这里, 茶这一饮品开始产生社会功用, 成为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手段。
茶文化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思想也在发生碰撞, 道家认为茶是帮助炼“内丹”, 升清降浊, 轻身换骨, 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佛家则认为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饮茶仪式和思想原理, 但茶已脱离单纯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 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1.2 茶文化的社会价值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茶文化倡导无私奉献, 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契合的。人们在茶文化的感染下, 心态平衡, 缓解现代社会压力下的精神困惑, 提升内在精神修养和文化素质。茶文化还将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成为一种必要的社交方式, 更好地协调彼此间的相互关系, 主张义重于利。更为重要的是, 人们在体验茶文化的过程中, 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 更好地应付人生的挑战。
(2) 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丰富文化生活, 搞好社区文明建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 人们在品尝名茶、茶点, 欣赏茶具, 观看茶俗茶艺的过程中, 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享受。茶文化还可以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 起到创建精神文明, 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3) 茶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开放, 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民族的, 就是世界的。茶文化是中国五年年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符号之一。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形式将中国推向世界,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如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国际茶文化节, 提高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当今社会, 国际茶文化频繁交流, 使中国茶文化跨越国界, 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2 茶文化旅游及其影响
2.1 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简单地说, 茶文化旅游的定义是指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而展开的系列旅游活动, 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产物。从外延上看, 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方面, 来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将茶叶的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茶文化旅游的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 以茶区生产为基础, 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 以茶为载体, 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 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2.2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 茶文化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 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半个多世纪以来, 我国茶叶的产量大量增加, 这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82年, 在杭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 在湖北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 北京成立了“中国茶人联谊会”;1991年,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正式开放;1993年,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州成立;1998年, 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以上成果都表明, 茶文化为各地区、各社会团体所重视, 并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茶文化旅游已成规模。
各地的茶文化旅游不仅在国内大热, 还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及港台地区的民众前来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茶叶节”, 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 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等产茶胜地也都举办了各式各样的茶叶节, 吸引大批量的游客前来观摩, 是各地区旅游业的生力军。
现今,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 生活在都市里的居民渴望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享受大自然和乡村的特有风貌、生态气息, 乡村休闲旅游的人数持续增长。茶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都市人群体会不一样的旅游经验。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文化的内涵激发了国际友人的极大兴趣, 到我国旅游观光的国外游客迅速增加, 原来的旅游资源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必然要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 其中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3.1 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开放度不高
近年来, 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旅游市场仍相对保守, 局限性大, 市场开放度不高。各地的茶文化虽进行过短暂的对外交流, 但其发展仍限于当地, 得不到更广阔的客源市场。在国际市场方面, 我国的茶文化旅游更为落后, 在内涵扩充方面及市场推广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目前, 经营茶文化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 在世界范围内既缺少网络, 实力单薄, 以致统而不活。
3.2 我国茶产地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滞后
旅游的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较大, 旅游者, 特别是国外旅游者对食、宿、行、游、购、娱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都要求现代、舒适。因此, 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大力发展, 而资金便是当下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部更为低下, 政府财政比较困难, 而西部地区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依托基地, 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就是解决其资金短缺的现状。
从横向上比较,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对旅游设施的物质投入较少, 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 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 只能因陋就简。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部分旅游景点, 交通不够便捷, 民航不能直接到达, 或由于航班限制, 客运能力差, 如四川阿坝州的九寨沟、黄龙景区, 空有名气, 而旅游的可进入性不强。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如果没有良好的旅游及相关服务设施和完善的软、硬环境, 是难以大量吸引客源的。
我国旅游业在利用外资方面, 因有的项目开放, 有的不开放, 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对景点建设, 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 外资不能插足, 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 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此外, 服务质量差是旅游景点的通病。茶文化旅游是近期才被大众所关注认可的, 此种旅游消费品种单调, 缺乏高质量的新颖产品, 不能引导旅游消费。大多数游客只是“看客”的身份, 很少投入其中, 参与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4 茶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初探
4.1 以生态旅游推进茶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 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而言, 我们要通过茶文化促进会、研究会、茶叶学会等政府或民间组织与旅游企业经营公司合作, 开辟茶文化专线旅游, 组织旅游者到我国茶乡、茶叶生产基地、茶公园进行绿色漫游, 参加采茶、制茶活动, 与村民一道唱茶歌、跳茶舞, 体验茶人之乐。还可在国内主要旅游线途中设茶艺馆、茶文化展示厅、名茶展销点, 使游客在游览名胜古迹后到这些地方小憩, 欣赏茶艺表演, 品评各种名茶。
4.2 对茶文化实现深度开发
和其它旅游形式一样, 茶文化旅游也兼具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属性, 对茶文化的深度开发, 需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 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茶文化的物质层面注重茶叶的品质、茶具的品味等方面, 如江苏宜兴紫砂陶是一种专业的茶具, 应进行配套开发。在人文层面上, 主要体现为茶艺、茶俗等方方面面, 可将其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如舞蹈、戏曲、音乐等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赏心悦目的茶艺表演便与《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传统戏曲舞蹈结合的天衣无缝, 给中外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观摩体验, 非常直观地弘扬了中华传统茶文化。此外, 还可建立观光茶园, 与一般茶园有别的是, 观光茶园是专供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的茶园, 应有风景可观, 有茶可品, 有茶的纪念品可购, 将旅游六大要素组合起来, 呈献给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5 结语
综上所述, 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其社会价值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茶文化旅游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 茶文化旅游存在诸多问题。对其进行合理开发, 应坚持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 对其进行文化内涵挖掘和产品化加工——即将茶文化与旅游业其他要素进行整合, 形成新型复合性旅游产品, 再对之进行科学有效的市场宣传。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 应树立长远观念, 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 使茶文化旅游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
参考文献
[1]徐明.茶与茶文化[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2]黎洁, 赵文红.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3]李丹.茶文化[M].内蒙古出版社, 2004.
以发展孕育文化 以文化推动发展 篇3
承德钢铁集团于1 954年建厂,是国家“一五”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50年来,承钢一直致力于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1965年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的实验成功,到2003年四大技改工程建设,承钢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钒钛产业的先导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承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创业、创新、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建立起以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文化激励三大机制为内容的人本管理体系,为承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以后,他们大力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格局,从构筑共同愿景、创新理念体系、创建学习型企业、建立制度文化、展示企业形象等方面入手,统筹规划,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
一、启动跨越式发展战略,用共同愿景教育、激励和凝聚员工
进入新世纪,承钢集团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即:通过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充分利用钒钛资源、技术和产品优势,借助ERP系统,强有力地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完善服务体系,贯彻“做大做强”的方针,将承钢建设成具有钒钛特色,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诚信、快速发展的专业化钢铁生产企业,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为企业和员工创造最大利益。
承钢集团将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并以此为核心建立各职能部门、子公司、班组以至个人的愿景,形成了以企业战略、企业经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愿景体系,以此团结、激励和凝聚全体员工为企业发展而团结拼搏。
共同愿景激励着承钢人增强内功、抢抓机遇。经过全体员工的艰苦拼搏,承钢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集钒钛磁铁矿石采选、钢钒冶炼及钒钛化工、钢材轧制于一体,运输、动力、机械、电子、辅助设施配套齐全,产品名优特、企业信誉好、竞争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国钒钛产业化基地。承钢的产品五氧化二钒、钒铁合金、直径12—40毫米系列螺纹钢筋、热轧带钢、热轧钢管等热销海内外。承钢率先生产的新3级螺纹钢筋的产量和销量均居国内同行业之首,有力促进了我国建筑钢筋的升级换代。承钢先后获得冶金行业“产品、服务质量双十佳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等称号。
二、构建承钢文化理念新体系,用先进理念统领员工
承钢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承钢特色的企业文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精神,七十年代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八个年代的“抢抓机遇、自我发展、锐意改革”精神,九个年代的“团结、拼搏、高速、科学”精神和“不讲客观、拼搏奉献”精神,到2002年的“宁可拼死,也不等死”精神,再到2003年的“打一流指标、创一流管理、建一流企业”精神和“万众一心、拼搏奉献、克难攻坚、勇往直前”精神,这一系列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与时俱进的企业精神,都在企业的改革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承钢对企业理念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体系 企业精神——创业、创新、创一流;企业道德——忠诚企业、服务用户、奉献社会,经营理念——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综合利用、持续发展,质量观——质量领先、技术领先、诚信为本、用户至上,管理理念——精心、精细、精晶。新的理念体系已成为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的企业灵魂。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符合企业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新型员工
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是公司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承钢集团积极倡导“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在”的新型学习观,提倡“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作为一种动力和最高奖励,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他们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入手,建立完善了教育培训体系和学习机制,持续开展“万、千、百、个”职工技术练兵比武、全员读书活动,促进了员工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大力培育和表彰企业先进人物,重奖对公司有重大贡献的人员,激励员工忠诚企业、奋发向上。他们与各类高校联合办学,组织企业各类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他们严格职业技能资格鉴定,通过严格的考核,提高职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他们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制度。他们建立了末位淘汰、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营造了人人争先、努力学习、提高素质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承钢先后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等称号,有2名员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名员工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员工被评为全国冶金系统劳动模范,4名员工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2名员工被评为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四、推进管理文化创新,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承铜不断加强成本、财务、质量、设备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推进管理创新和升级。企业先后通过了IS09000质量贯标认证、IS014000职业安全贯标体系认证和IS0100121计量贯标体系认证.实施了ERP管理和OA管理工程,为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承钢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体系。在大力推进管理创新的同时,企业狠抓制度文化建设,注重对规章制度和厂规厂纪的宣传教育,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作风和习惯。
五、推进企业形象建设,增强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首先是加强产品形象建设。“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已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追求优质名牌产品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承钢积极开展“上工序为下工序、辅助为主体、企业和员工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活动。大力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不断扩大承钢品牌的社会影响,不断开发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其次是加强外部形象建设。他们努力创建花园式工厂,聘请专业人士对企业环境进行总体规划。现在,承钢已经变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环保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外观形象。他们加强了对企业标语、广告、橱窗等文化载体的规范管理,将企业精神、企业理念融入企业静态形象的设计当中,对企业标识、员工服装、办公用品和设施等进行统一规范。他们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传媒宣传企业形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大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向社会展现、宣传、推销承钢形象。
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的思考 篇4
一、茶文化中蕴含的廉政思想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指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茶文化与廉政文化是紧密联系的,茶,改变着中国,影响了世界,“以茶养廉”成为茶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花朵。
1、提倡勤俭节约。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给茶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即以茶示廉、以茶示俭。通俗简单地说,“精行俭德”是指倡导一种勤俭节约的操行与品德。《中兴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东晋时,吴兴太守陆纳廉政为民,接待各类政客一律清茶一杯。一次,其侄违规,遭其四十军棍惩戒。南北朝时期,有人提出了“以茶养廉”来对抗两晋以来士族的奢靡之风,“以茶养廉”也就逐渐成为了茶文化的传统。齐武帝临终时的遗嘱要求在他的灵柩上仅摆放茶水、干饭作为祭品,等等。据此可以看出:在古代,茶已经作为“节俭”和“廉洁”的象征,这种追求勤俭节约的理念,寄托了当时人们希翼和平与安定的心愿。到现代,这种传统仍然经久不衰,更加光辉灿烂、更加迷人。茶文化崇尚俭朴,与今天反腐倡廉的价值取向是高度一致的。如今,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是公务接待上制止奢侈浪费、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由茶宴、茶会、茶话演化而成的茶话会广泛用于庆贺佳节、辞旧迎新、学术研讨、签约奠基、表彰先进等各种社交活动,因其简朴无华、节约开支、以茶养廉、反对奢侈而风行全国。人民群众在品茶的过程中总结了很多“茶廉”格言、“茶廉”警句,如“人生当如茶,清廉胜浮华”、“一杯清茶问古今,两袖清风为苍生”、“粗茶淡饭清口有味,遵纪守法梦里不惊”、“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官之道清似茶”,这些都是茶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应发扬光大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使之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一种执政风范,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付诸行动,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2、秉持清正廉洁。茶历来是清廉的象征,高尚的化身。古人喜好以茶明志、以茶砺节、以茶砥行,“明是非、重名节、知廉政”等理念成为了茶文化的主流。“明是非”就是“分清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高尚与卑下、先进与落后”,把“名节”、“廉耻”和“是非”联系到了一起,给“名节”、“廉耻”注入了新的内容。茶德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古人总结的茶德包括“廉、美、和、敬”,“廉”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美”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和”者,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在“廉、美、和、敬”中,以“廉”居首,说明人们对营造清净廉洁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的期盼,这与“崇廉尚洁、摒弃贪腐”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茶之清廉,在于茶出清廉、清正、清静、清淡、清雅、清净、清醒、清明、清晰、清贫.....茶的清、净、明,不与脏、臭、污为伍,这种“清”,可“明廉、敬廉、促廉”。“清”,是一种色彩、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品位。今天我们正臵身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党政干部应以“廉、美、和、敬”为魂,做到清廉清政,倡导和煦清风;保持清正廉洁,净化社会风气;展现冰清玉洁、两袖清风、克己奉公、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要以“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官之道清似茶”为“座右铭”,抓好反腐倡廉,用自身的清正廉洁净化党风、民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3、崇尚艰苦奋斗。茶叶的本味是苦涩。一口茶流入口中,先是苦涩的,苦涩过后却是一种甘甜的味道,苦尽甘来,回味无穷,因此古人有“品一盏清茶,叹生民苦涩”的感叹,并赋予了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韵味。苦涩之中孕育着甘甜,甘甜之中孕育着苦涩。苦涩与甘甜合二为一,是茶的灵韵。茶的苦涩与甘甜为两极,茶的真味在于甘苦之外。只有经过苦涩的历练才能品尝到茶的甘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到茶之新、茶之清、茶之醇、茶之芳、茶之酽。“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人生的一个整体过程,也就是把人生看成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甘来反思回味幸福来之不易,更应该珍惜幸福生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在苦尽甘来之际,也千万不要忘记人生的扑朔迷离和艰辛困苦。近年来,竹溪县茶叶产业从风雨中走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竹溪茶叶产业的发展史就是竹溪县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这为茶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竹溪茶叶产业的发展史告诫党员干部干事业要以苦为上,以苦为先,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牢记“两个务必”,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在政治上永不变质。
二、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的理论探讨
茶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内涵,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特有的物质载体和产业支撑。依托茶叶产业发展基础和茶文化底蕴,寻找茶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茶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思想精髓,以茶寓廉,非常紧迫、非常必要。
1、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廉政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观念,它的形成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人民群众当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人民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廉政文化才有蓬勃的生命力,才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近年来,竹溪县把茶叶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绿色支柱产业来发展,着眼于人们现代文明健康发展,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品味探索出一条茶文化发展的新航向,走出了茶叶生产的新道路。竹溪的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大量富有哲理的谚语、楹联、传说、文学作品,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茶俗、茶艺,以茶说事,以茶传情,以茶教育人、激励人、启发人。如“一杯清茶斟满群众期盼,两袖清风铭记执政纲纪”、“茶怡情,酒乱性”、“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人论”。编辑出版了《中国茶经百部》首部——《竹溪茶经》,对茶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创作了《竹溪茶歌》、《十杯茶》、《劝郎五杯茶》、《茶嫂招亲》、《山里山外》等弘扬传统美德、警醒世人的茶歌、茶舞、茶戏、茶画、电影。茶文化已深深渗透到竹溪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是竹溪人重要的精神支柱。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2、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导向、约束、激励、警示、监督等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用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党员干部的思想阵地,构筑抵制腐败现象的坚强道德防线,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抢抓机遇、干事创业中经受住考验,抵挡住腐败现象的侵袭,对于茶叶产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中看,茶馆、茶艺、茶旅游、茶博物馆,茶叶产品的内涵提炼、策划包装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竹溪乃至十堰茶叶数量不可谓不多,可是影响力在全国不能与江浙名茶相提并论,关键原因在于只是把茶叶当成一般商品来经营,就茶叶而发展茶叶,没有在茶文化上做足文章。茶文化中的廉政文化内涵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要与时俱进,注重结合,优先发展廉政文化,通过发展廉政文化宣传茶产业,提升茶品牌的文化底蕴,才能进一步聚集茶叶产业的后发优势。
3、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探索。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载体、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的创新,但是创新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要尊重承担廉政文化创新任务的载体的精神实质。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廉政文化创新上各有特色,有的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廉政文化内涵,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有的从地域特色文化中总结提炼,发扬光大,有的从人文精神中深挖整理,有的从马克思经典理论中寻找依据,有的从历史经验、国外实践中借鉴参考,有的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基层民主建设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廉政文化建设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这些有益的探索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群众普遍肯定。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如“廉洁自律保健操”、“GPS反腐”、“廉政网游”、“反腐扑克”等怪招迭出,被民众讥为反腐“作秀”,“花拳秀腿”,是形式主义。有的表面上把廉政文化建设搞得如火如荼,实际上是炒作概念、牵强附会、制造噱头,如某地兴建“水浒特色”廉政教育基地,其选材本身是否适当值得商榷,总结出来的“暴力反腐、痞子反腐、以腐制腐”等“水浒”反腐十八招,与今天强调的制度反腐、法制反腐和民主反腐背道而驰。对于本身就包含有廉政文化内容的茶文化,却很少有人问津,这些现象说明,廉政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困境,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为廉政文化创新提供了一个非常必要、切实可行的渠道。
三、依托茶文化发展廉政文化的实践思考
璀璨夺目的茶文化,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竹溪县作为“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茶叶名县,要依托茶文化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培养干部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形成干净干事、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1、统筹规划,在建设理念上突破。事实证明,卖茶就是卖茶文化,正确处理好廉政文化建设与茶叶产业发展的关系,是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充分利用茶具有的调身、调息、调心功能,巧妙地把廉政文化的内涵渗透到茶叶产品的命名、宣传、公关、推广的各个环节和茶馆、茶艺、茶俗的各个领域,把廉政文化的触角延伸到茶叶的种植、生产、销售的各个阶段,让茶产品的品位和品牌形象更多地承载廉政文化的意蕴,大力宣传“清茶一杯、两袖清风”、“人生当如茶、清廉胜浮华”等消费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消费时尚,用廉政文化的元素提升茶文化的层次和水平,靠茶产品的推广进一步传播廉政文化。
2、挖掘内涵,在发展形式上突破。要组织力量对现有的廉政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进一步升华提炼,使茶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思想得以延续。总结竹溪县在发展茶叶产业过程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精神并大力宣传,创作具有廉政特色的茶谣、茶歌、茶舞、茶戏、电影、电视剧,开展与茶有关的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开展以“茶廉”为主题的摄影、书画、歌咏大赛,把茶文化和廉政文化作为廉洁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茶文化和廉政文化的浸润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要借鉴外地经验,在茶叶主产区创建“茶廉”文化基地、建设“茶廉”博物馆,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大力发展“茶廉”旅游。
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化发展 篇5
他谈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识别码、是身份证,是一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标志;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是人与人的区别。学界通常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既包括物质文明成果,也包括精神文明成果。文明不等于文化,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化的本质是思想。思想对象化在器物中便成为器物文化;思想对象化在人们行为中便体现为行为文化;思想对象化在制度中就体现为制度文化。然而器物、行为、制度等只是文化的载体,而它们本身不是文化。文化具有四大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中国文化的精神主要体现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精神。时代精神是对时代任务和要求的反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时代的精神汇成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源自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精神具体表现为:自强不息精神(爱国敬业)、厚德载物精神(文明和谐)、以人为本精神(自由平等)、天人合一精神(公正法制)、明道正义精神(富强民主)、诚信友善精神(诚信友善)。
中国文化的使命简而言之为:明德知道(幸福人生的前提)、化性成道(幸福人生的路径)、外王行道(幸福人生的实现)。
有文化自强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才能如何建设和发展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当代的文化制得大家思考。孙老师指出,任何文化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要求应运而生。因此孙老师进一步谈到:时代实践和生活实践是哲学和文化创新和发展之本;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创新之魂;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之体;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之具。
数字艺术发展和茶文化的结合论文 篇6
通过数字艺术的规制和机制,有效地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形式,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全新的升级和蜕变,对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革,同时对其传统思维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茶文化与时俱进,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也能丰富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全新的创造方式,也让更多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更好的了解传统茶文化,让传统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多的关联,与现代人有更加亲密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一种与人们非常疏远的文化形式。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尝试数字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才能让传统茶文化获得全新的思路,拓宽发展的道路。
3.2创造内容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艺术形式一直都是结合非常紧密的,但这些结合也有更好的实现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传统茶文化与之结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传承和发展。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很多利用数字艺术设计出的传统茶文化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人们越来越熟练地将计算机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这也为传统茶文化的创新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种传统文化精髓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可以对其赋予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让其能够更好得到发展和推广。通过这种形式让传统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让人们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也可以很好的结合,是具有深刻思想和内涵的传统文化形式。
3.3创造理念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具有思想和内涵的,其展现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有儒家思想的精髓,还有哲学等丰富的思维。针对传统茶文化的创作,需要对其有深入的了解,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手法对其进行展现,充分的体现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设计师用数字艺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解决其创作的难题,让其实现创新发展,让茶文化以更加完美和高效的方式来传承下去。只有采用新的创造和发展理念去看待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艺术的发展和传统茶文化的结合,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茶文化设计和传播的局限性,设计师借助数字艺术技术,其表达方式会更加多样,也让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能够越来越轻松地接触到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曹爱萍.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茶道文化对陶瓷艺术创作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7(1):161-162.
[2]石磊.论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1):392-393.
[3]胡靓.浅论数字艺术发展的文化思辨———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91-292.
[4]陈灿.情感化设计理念在数字艺术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12):172-173.
[5]靳佳佳.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数字艺术与中国画的结合[J].科技传播,2015(2):163-164+93.
[6]肖莹艳.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美术文献,2014(5):119.
[7]苗琴.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及茶道艺术》课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4(25):235.
[8]凌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5):46-47.
[9]王振湦,林华.数字艺术在美术史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4-225.
[10]李于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艺术百家,2006(2):28-31.
★ 电视文化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论文
★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
★ 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 电视稿范文
★ 小麦粉储存保鲜包装技术研究论文
★ 包装产业品牌战略的分析论文
★ 包装策划书
★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论文
发展文化产业叫响文化品牌 篇7
一、发展文化产业品牌, 济源多措并举求突破
1. 坚持“文化立市”, 塑造文化济源
为了弘扬济源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济源市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 出台优惠政策, 营造支持文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引导鼓励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使文化产业的投资市场走旺, 整个社会呈现出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2. 科学规划布局, 促进文化产业集聚
在把握产业发展整体态势的基础上, 科学规划引导, 实现错位发展, 推动济源市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一带两城三个功能区”。“一带”是指以北部、西部、南部精品山水景区为依托的环状文化旅游带, “两城”即篮球城和文化城, “三个功能区”是指济渎庙文化艺术品产业功能区、九里沟艺术培训和书画交易产业功能区、中心城市文化娱乐产业功能区。
3. 打造文化精品, 提高城市知名度
济源市坚持把文化精品的生产作为重中之重, 以此带动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以成功申报“中国女娲之乡”为切入点, 深入开展对轩辕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创世神话群”的研究, 并酝酿制作相关影视、文艺作品;以著名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为母本, 拍摄神话电视连续剧《王屋山下的传说》, 大型豫剧抒情剧《愚公移山》在我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中获“河南文华奖”;歌曲《愚公移山》和《王者之山》唱响中国, 一个个文化精品推动济源一次次亮相, 吸引人们一次又次关注的目光。
4. 兴建文化“地标”, 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近年, 济源市注重平台建设, 投入10多亿元兴建了一批文化“地标”, 文化产业空间得以极大拓展:以篮球城为依托,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以文化城为依托, 大力推进文化娱乐产业发展;以济渎庙为依托, 带动周边地区古文化产业发展;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依托, 观瀑、避暑、度假等产业快速发展;以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为依托, 道教文化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以世纪广场和遍布城乡的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 广场文化活动普惠群众;以城展馆、科技馆、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为依托, 会展、演艺、广告等多种产业加快发展。
虽然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发展还很不充分, 如文化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对特色资源的开发不足、集约化程度不高, 区域自身的文化消费市场较为狭小, 文化产业队伍建设滞后等。坚持文化立市, 发展文化产业品牌, 必须整合优化文化资源, 调整布局和结构, 逐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济源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精心谋划战略架构, 强力发展文化产业品牌
善谋者事成。按照济源的资源特征、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 济源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构建一个总体布局, 叫响一大品牌, 开发三大重点文化资源。
1. 构建一个总体布局
立足济源资源特征, 该市文化产业应布局为一个综合文化核心区域、两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一个综合文化核心区域, 即把环文化城、篮球城区域建设成为我市的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演艺与娱乐中心、艺术品创作生产与贸易中心、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化创意与会展中心、文化产品与文化物资流通中心, 引领、辐射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组建两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即倾力打造愚公文化产业园和济水文化产业园, 使之成为支撑中原文化的核心力量。
2. 叫响一大品牌
愚公精神是济源市的城市精神和形象品牌, 为此, 要加大宣扬和实践的力度;要举办更高规格、更大影响力的活动, 来提升愚公精神和济源的知名度;要把愚公移山的故事进一步深化, 如可联系有关剧作家和导演, 在我市拍摄愚公移山电影, 或举办全国性的愚公移山精神研讨会, 或规划建设大型、大生态、大区域的愚公移山主题公园, 将其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等, 采取各种措施, 对这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 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叫响愚公移山文化品牌, 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文化竞争力。
3. 开发三大重点文化资源
(1) 济水文化。要以济渎庙为中心, 与城市生态旅游建设同步规划, 开发民俗、观光、休闲、居住等项目, 以悠久的济水文化、济渎崇拜祭祀民俗、济渎庙文物文化以及济源籍文化名人文化等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旅游凭吊, 兴建集文化产品、销售和消费于一体的济水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形成全市最适宜人居住的休闲中心和旅游商业区。
(2) 道教文化。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一方面, 要深入研究王屋山道教发展、壮大、传播过程以及发展历史等, 以理论研究为王屋山道教文化的传播作后盾, 增强王屋山道教文化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 每年要开展高规格的王屋山道教文化研讨会, 深入挖掘王屋山道教文化在道教史上甚至在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重新塑造王屋山道教文化的辉煌。
(3) 远古神话文化。要围绕女娲补天、轩辕祭天、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 充分挖掘远古神话文化的艺术内涵, 创作、打造一批具有艺术水准又为大众欢迎的文化艺术产品, 突出文化产业的地域特征, 彰显品牌效应, 提高济源市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
三、科学运作, 谋求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新跨越
善筹者功著。济源市必须拓展思路, 改革创新,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助推文化产业品牌跨越式发展。
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继续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改造,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兴办各类文化企业, 重塑市场主体, 完善市场体系。
2. 以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重大项目拉动, 着力抓好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通过培育和引进带动性强的大项目, 打造文化经济发展平台, 引导文化产业技术、产品、市场和资本的融合。
3.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成立文化投资公司、文化资产经营公司, 鼓励文化企业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二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投资基金,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 多渠道筹措文化发展资金, 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三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贷款支持, 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借贷和利率优惠, 并积极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四是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 设立文化产业开发基金和文化奖励基金, 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 广开筹资渠道。
4. 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要加强对新型文化产业的指导、管理和扶持, 为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传媒出版、民间艺术品、工业品设计、创意农业和大型演艺六大文化创意产业。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 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向创意产业、内容产业转型, 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 使新兴文化业态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文化繁荣的新亮点。
5.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茶文化发展前景 篇8
一、引言
南北宋时期,自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王朝,人民大都安居乐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长足发展。茶文化也在唐代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同时,诗词也得到发展,因此,在宋代多以诗、词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表达文人的志向追求。而且,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词人的基调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本文主要从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宋代词人与茶文化的联系及咏茶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几方面进行探析,对宋词与茶文化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
二、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一)宋代为茶文化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不难发现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从经济角度看,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得商人有更多的商业自由,商人可以自由选择营业的时间、地点及经营的品种。整体经济的发展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从文化角度看,宋朝进一步加强科举制度,并偏重诗赋,诗词得以良好发展。从政局角度看,宋代文人掌权是一大特色,宋代对文人和诗词的重视也为茶文化与词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契机。上述分析说明宋代为茶文化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为以后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二)茶文化的繁荣
宋代茶叶的发展重心在南方,建茶种茶的地方多集中在南方等地,茶叶研究和茶学著作也聚集在南方,茶学著作《茶录》《东溪试茶录》代表了宋代茶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茶事诗词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北宋时期,经济繁盛,文学上多华丽浮靡之风,欧阳修等人进入文坛进行文学革新,朴素平凡之风推行开来。在宋代,文学上盛行的是词,苏轼、欧阳修、范仲淹都是首屈一指的词作大家,词的空前繁盛使得宋代歌咏茶事的诗词较前朝更多,茶文化也多体现在宋代诗词当中。
三、词人与茶文化
宋代诗词歌赋和茶文化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涌现出很多在诗词上造诣很深的文人,对茶文化也有深入研究。以宋朝著名诗人词人苏东坡和秦观为例,探索词人与茶文化的渊源。
(一)秦观与茶文化
秦观与张耒、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秦观的词有种纤丽清新之美,因而被称为宋朝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一代词宗生活在茶文化鼎盛的北宋时期,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秦观在茶学上的造诣很深。我们可以他的歌咏茶词中了解到各种贡茶、名茶,如在《蒙顶茶》中可以认识蒙顶茶,在《满庭芳》中了解北苑茶和密云茶。同时在秦观的词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饮茶的方法,如在《满庭芳·茶词》中就可以了解到饮茶的方法。
(二)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轼也是宋代的文学大家,其诗文浪漫豪迈,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独爱武夷岩茶,在《叶嘉传》中把茶拟人化,大赞武夷岩茶,表达出对茶的喜爱。同时在诗词中不仅流露出对茶的喜爱,字里行间也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透露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品格修养。
四、宋代咏茶词的情感表达
(一)去国怀乡之情
思乡之情,是世人共同的情感。中国人又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恋,古代人们往往因为工作等原因不得背井离乡,到处奔波。远离家乡的文人,会借诗词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宋代的词人中通过诗词来抒发思乡之情的众多。在词中最常见的寄托情感之物就是月亮,而茶因有“清神醒脑,去烦解忧”的功效导致茶作为化解乡愁的良药在词中出现。
(二)离别相思之苦
在宋茶词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思想主题就是离别相思之情。词人将自己的离别之苦融入词赋之中,来排解分离的痛苦。在咏茶词中不乏这样的杰作,词人会借咏茶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以离别为主题的词中,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送别亲人的离别愁绪,也有的表现男女的相思之情,还有的表现对已逝古人的相思之情。宋代情词往往凄婉动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宋代的咏茶词也是如此。
(三)超凡脱俗之志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兴旺、社会比较稳定的朝代,由于宋代君主重文轻武,使得文人在宋代政治制度中成为中心人物。而也有不少文人厌烦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放逐自己于山水之间,有着超凡脱俗的志向。而且,宋代文人对茶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放浪形骸之时,以茶自况,以茶的品性来表明自己的情趣志向,使得茶文化成为文人的精神寄托。
五、结语
茶,自古以来都是高尚、清白的象征,茶文化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成为茶文化发展变化的载体,记载着茶文化的变迁和文人对茶文化的由衷偏爱。本文就从宋词中来窥视茶文化的发展,以得到更多的收获。
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篇9
丁国琰
2009年第5期 ——文化建设
近几年来,孝感市文化体育系统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面向基层开展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针对过去孝感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实际,近几年来,我们在进一步明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突出农村文化工作地位的基础上,抓住中央、省加大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力度这一机遇,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地方基层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落实县、乡两级政府项目配套资金,新建了一批规模适当、功能齐全、方便群众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使二分之一的乡镇有了较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场所。二是为县(市区)专业剧团和电影公司,配齐流动演出车和电影流动放映车。各县(市区)文化部门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和部门筹资等方式,新建、改扩建和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三馆”设施,使之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效能明显增强,为基层群众提供经常性公共文化服务创造了条件。
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我们本着节俭、实用的原则,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利用综合文化站阵地,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7年在安陆市15个乡镇全部推开,2008年汉川、应城两市所有乡镇陆续完成。二是与村支部党员活动室配套,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立综合性的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中心户;抓住国家实施“2131”(文化部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工程计划的机遇,组建孝感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为全市实现每村一月看一场公益电影打下基础。三是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近三年全市已安装村级体育健身器材300多套。据统计,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县(市区)“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拓展文化活动内涵
文化特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创造、积累、传承的文化精华,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孝感以董永孝行感天而得名。孝文化是孝感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孝文化名城”的要求,我们先后多次组织孝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孝文化艺术节,组织以书写孝文化为主题的全国万人书法大奖赛,开展评选“十大孝子”、“十大孝媳”活动,创作了以《黄香故事》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建设孝文化主题公园,改造、修复孝文化遗址遗迹,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净化人们心灵,陶冶情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形成文化产品的地域个性特色,是孝感市农村文化的又一亮点。发源于黄孝一带的楚剧艺术,在孝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县文体部门组织专家,从剧本、音乐、表演技巧等方面,对楚剧艺术进行创新。我们连续多年举办全市广场楚剧展演,各县(市区)派剧团参加。每次演出时,观众都在万人以上,既活跃了群众文化,又促进了剧目的创新和水平提高,使这一传统的楚剧艺术更加发扬光大,成为孝感文化的一张名片。此外,各县(市区)文化部门还注重加强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如汉川的善书(说唱艺术)、诗词楹联,孝南的剪纸,云梦的皮影、三节龙,安陆的漫画,应城的膏雕,大悟的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都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如云梦的皮影,作为全国两个进京演出的代表队之一,2007年在中华世纪坛参加了世界文化遗产日展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汉川还被授予“全国诗词楹联之乡”。
三、坚持多法并举,提高文化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针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自发、零散、随意、被动的实际,我们注重发挥市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一是市场运作“办”文化。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协办、社会资助等方式,组织企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各地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小康村建设融为一体,采取部门对口帮扶、包村援建的办法,帮助建阵地、购设备、送图书、买演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文化发展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如福星科技集团自办楚剧团,自编、自导、自演楚剧《可怜天下父母心》,该剧目在武汉地区大学巡演和全市农村巡演共100场,受到广泛好评。他们创作的楚剧《人在福中》,获准在中南海演出,并在全国地方戏曲汇演中获奖。云梦县楚剧团与宏博集团联营后得到大力资助。该团创作的楚剧《吊子卖鞋》,2007年获得中国戏剧大奖,为全市近十年来获得的最高戏剧奖。应城汤池镇招商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集古玩字画、演艺娱乐、特色小吃于一体的旅游一条街,深受旅游者的青睐。
二是整合力量“送”文化。我们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专业文化团体开展巡回演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家门口。全市8个专业剧团每年平均下乡演出250场以上。扩大数字化电影,开展周周乐电影公益放映活动,仅2007年全市就放映公益电影2.3万场。我们延伸图书网点,对社区、乡镇建立相对固定的图书点实行流动配书,定期把市、县图书馆图书配送到乡镇、村、社区基层图书室,方便群众借阅,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三是依托活动“种”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根据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群体,举办适合不同群体参与的文化活动。如各地利用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大力组织开展文艺演出、舞龙耍狮、划采莲船、赛龙舟、踩高跷、打腰鼓、讲故事、赛歌会、民间传统艺术节、农民艺术节、社区文艺调演等文艺活动,把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参与进去,寓教于乐。通过各种业余协(学)会,举办书画、摄影、文艺创作、乐器比赛等活动,经常性地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培养了众多的活跃在广大基层农村的业余文艺爱好者。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共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334个,从业人员2500多人。他们利用队伍精干、行动便捷、费用较低的优势,走村串巷,服务群众,每年文艺演出场次占全市演出总场次的85%以上。
四是组织协调“促”文化。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阵地,加强与辖区内民间乐队和外地小型民间演出团体的联系,掌握演出团体演出剧目、出场费用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向社会进行发布。同时,通过村文化活动室、中心文化户等渠道,了解市场需求,为演出供需双方搭建沟通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演出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和规范。■
【茶文化发展前景】推荐阅读:
茶文化旅游发展09-25
茶文化发展的方向10-17
基于景观发展的茶文化11-27
文化传承发展10-15
科学发展文化05-08
发展民生文化05-25
文化繁荣发展06-04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分析11-29
发展生态文化创建文化型单位12-07
文化引领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纪实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