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基层工商局

2024-10-25

服务基层工商局(通用8篇)

服务基层工商局 篇1

基层工商所如何建设“服务型工商”

近些年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了政府机制改革的大趋势,许多职能部门也开始逐渐转变观念,将服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中国众多职能部门之一,也开始努力建设“服务型工商”,逐渐转变执法理念,在服务中实现监管,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的基层执法单位,虽然在硬件和软件上差别于机关单位,但是也应该主动站出来顺应潮流,积极对工商所的工作思路进行转变,因地制宜的走出一条工商所特色的建设“服务型工商”之路。

一 工商所内阻碍服务型工商实现的绊脚石。

1、工商所考核标准单一。

2008年9月1日开始,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的征收取消,工商所的工商职能随即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以费用征收为中心向以监管服务为中心转变。虽然“两费”的取消,迫使工商所工作职能发生了改变,但从目前工商部门上级对工商所考核的情况来看,即使没有了“两费”征收,工商依旧没有走出和“钱”打交道的窘境。分局机关对下级工商所的考核重点是每年的罚款任务,其他的好多工作似乎都是走走过场,从分局每年对办案能手的评比、以及各工商所罚款任务完成情况的排名等情况,我们不能看出罚款任务在工商所工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级单位对罚款任务如此重视,工商所自然不敢怠慢。工商所在接到上级罚款任务后,把罚款任务分到各个组或者个人头上,在罚款任务压力下,工商所大部分人会多想想如何多罚款,而很少去想如何去服务。可以说,工商所在以罚款任务为工作重心的前提下,想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搞服务,似乎

会有点力不从心。

2、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繁多

工商所是分局机关的派出单位,虽然工商所有自己固定的工作任务,但工商所还要配合分局各科室开展各项工作。分局机关有广告科、商标科、市场科等业务科队12个,非业务科室也有10个,在日常工作上,工商所需要做的配合工作大部分是业务科队下派下来的,简单的配合工作是调查填报表,然后报送到相关科队;复杂点的配合工作则是出动执法人员执行相关任务。许多科队下派工作都是临时的,工商所在做全年的工作计划时,不可能将这些科队下派的临时任务计算在内,许多时候,科队的临时任务会打乱整个工商所的工作节奏,有些时候,科队任务量比较大的时候,会将整个工商所搞的很狼狈。

另外,工商所作为辖区监管力量的一部分,配合辖区的各项综合整治也是必须的。工商所辖区内各个街乡政府时不时的会组织各项综合整治,虽然在各项整治上,不会牵扯工商所大部分精力,但与各个街乡政府一衣带水的关系,注定会让工商所时刻准备着参与街乡政府组织的各项整治。

3、工商所中的老思想有待转变。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风风雨雨走过这么多年,在各种新思想的冲击下,经历了不少的变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内部,一部分老思想仍然十分活跃。在工商所总亦是如此。过去人们如此调侃工商:“远看是灰狼,近看是工商,你说他是共产党,没有帽徽和领章,你说他是国民党,没有腰跨盒子枪” 短短四句,就把工商过去的执法形象演绎的活灵活现。现在虽然工商执法理念越来越规

范,但老工商的影子还是时隐时现。可以说,过去的工商是谈不上什么服务的,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也与当时的工商职责有关,在现在如今的中国,工商执法过去那一套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说已经完全消失。老的思想和如今需要建设的“服务型工商”是格格不入的,倘若某些人老的思想不转变,想实现“服务型工商”就属无稽之谈。

二工商所实现“服务型工商”的举措。

1、对工商所考核应更加多元化。

分局对工商所的考核既是对工商所一年工作的认定,也是对工商所整个工作价值取向的引导。工商所由于本身职责的限制,不可能超越分局的管理,完全走自己的道路,工商所必须依附于分局,分局是工商所的方向盘。工商所想要实现服务型工商,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分局在方向上予以引导。前面已经讲到,分局目前把工商所考核的重点放在罚款任务上,那么工商所不可能超越这个界限,把服务放在第一位,把罚款任务放其次。分局虽然目前已经将对工商所的考核尽量的多元化,也开始尝试把街道办事处和社会团体对工商所的意见纳入到对工商所考核中,街道办事处和社会团体对工商所的意见在整个考核的比重还是很低,在强大的罚款任务考核压迫下,还是显得有点鸡肋。不可否认,辖区各个群体都是工商所的服务对象,是工商建设“服务型工商”的一面镜子,他们对工商所的意见,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工商所工作的成与败,只要服务对象满意了,工商所的工作才可以说是做到位了,服务型工商也才得以真正实现。

2、工商所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工商所在实现“服务型工商”的路上,虽然有科队和街乡政府临时任务的“阻挠”,但工商所还是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动力,有条不紊、坚持不懈的实现“服务型工商”的目标。首先,在应对科队和街乡政府的临时任务上,要做好相关预案,防止某些临时任务打乱工商所全年工作部署。科队和街乡政府的临时性工作虽然不可预知,但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总可以摸索出一点思路,在全年工作初始阶段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时,为全年的临时性工作留足空间,做好人员部署,防止临时任务来了,忙于应付。其次,工商所应该集思广益,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建设“服务型”工商的套路。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监管,是一个相当好的思路,但每个工商所所处辖区环境不一样,工商所在什么样的监管中能体现服务,在什么样的服务中可以有效实施监管,这个没有统一的定式,不可以照搬硬套,只有在对辖区情况细致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3、加强老思想转变,建设“服务型”工商

工商所内部某些人的思想比较陈旧,这可以说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不能因为他们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认为他们错了。就如同现在中国遇到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那样,与其去评判这些问题的是是非非,不如采取主动,积极去解决这些问题。工商干部遇到的思想问题也应这样解决。首先,我们应该正视工商部分人存在的陈旧思想。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很多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慢慢去适应,想去适应新事物,工商部门就得转型,要转型就得有转型期,也许现在的工商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转型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新与旧的对抗,但随着转型的成功,新的会最终取代旧的。转型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应该正视转型中的许多问题。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将现在先进的新的思想尽可能的灌输到干部的思想中,让这些先进的思想取代过去那些旧的思想,并让这些先进思想指导干部的工作。最后,工商所应该让这些人物尽其用。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弱点,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合理挖掘这部分人有用的一面,让他们物尽其用,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服务基层工商局 篇2

顶层设计, 夯实文化落地深植基础

一、健全管理机制。为抓好文化落地深植, 我行专门组建党委书记、行长任组长的企业文化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做好文化落地深植规划及系统设计, 具体负责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 构建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部室、各网点负责人组成的文化建设体系, 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企业文化管理新格局。按照经营实际和工作重点, 每年度下发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工作思路、推进方案、考核办法、指导意见、企业文化标杆部室和网点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为文化落地深植提供了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强化队伍建设。全行组建一支由各支行工会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团委、教育和企业文化专干、内训师等重点人员组成的企业文化队伍, 为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为不断提高企业文化人员素质,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经常参加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学习培训, 行内定期举办各类企业文化管理、实务操作培训班、文化建设交流会。企业文化条线人员通过多种形式, 摸清员工思想脉络,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加强企业文化的针对性, 避免企业文化“两张皮”现象, 使集团文化在基层行真正落得下、植得深。

三、筑牢宣传阵地。通过建设基层行宣传主阵地, 积极应对新媒体颠覆传统宣传方式的新挑战, 应对一元化指导思想遭遇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新挑战。加强新兴媒体引导, 掌控好新兴媒体这把双刃剑, 让基层行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正面内容成为压倒性优势, 形成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强劲的宣传文化环境。引导相关人员加强企业文化发展规律的分析研判, 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增定力, 做好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的宣传, 筑牢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着力讲清楚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定干部群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使基层行企业文化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丰富内涵, 创新文化落地深植载体

一、强化文明创建。近年来, 株洲市大张旗鼓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我行以此为契机, 按照上级行文明创建规划, 加大文明单位建设力度, 将文明单位创建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文化落地的重要载体, 制定文明创建工作年度计划, 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 坚持文明创建工作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相统一, 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 做到每年制定创建工作计划, 明确创建工作目标, 实行创建考核管理。围绕全行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创建活动, 印发《关于株洲分行文明单位管理实施细则》, 明确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奖励费用, 加强对文明创建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考核, 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坚持系统创建和地方创建双线并行、相互促进, 倡导各级文明单位“走出去”, 主动“亮品牌”, 扩大文明单位社会影响力, 取得了良好成效。市分行本部连续多年荣获株洲市、区级文明单位称号, 并涌现了湖南省政府授牌的“文明单位”清水塘支行,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授牌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中国工商银行湖南分行授牌的“文明单位”新华路支行。

二、注重特色培育。文化能否与基层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能否让基层员工切实感受, 是检验企业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我行在集团文化落地深植实践中, 坚持将集团文化建设的重心下沉到支行、到网点, 努力寻找文化最适宜生长的土壤, 构建基层行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体系。如所辖新华路支行不断探索文化落地新路径, 将集团文化的“全景”拉近成“特写”, 注重培育浓郁的特色文化, 将工商银行集团文化愿景宗旨与株洲“火车头精神”有机融合, 将“火车头精神”融入支行文化, 提练出具有支行特色的“追求卓越、奋勇争先、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十六字新华路支行“火车头文化”, 实现了文化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同频共振。新华路支行将“火车头文化”内化于心、外践于形, 勇于创新、永不停滞, 实实在在把这种精神植入每个人的心灵, 使员工有充分的认同感, 让员工形成思想上的自觉、行动上的统一, 真正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支行设立初期业务迅速发展, 并创造多项辉煌业绩。但随着城市地理环境的变更和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自上世纪90年代, 支行业务发展步履蹒跚, 业务拓展举步维艰。为寻求发展出路, 摆脱困境, 新华路支行将文化建设植入支行管理, 干部员工在“火车头文化”感召下, 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用奋发和坚韧谱写一曲崛起之歌。近年来, 新华路支行连续5年在全市一级支行经营绩效考核评比中排名前三, 2015年在全行一级支行综合绩效考核排名第一。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多年的文化落地深植中, “火车头文化”已经成为新华路支行的企业灵魂。在特色文化建设中, 新华路支行将工商银行“提供卓越金融服务”的服务文化品牌培育作为发展之基, 工作之本, 努力以卓越的金融服务, 打造客户满意银行, 擦亮工商银行服务品牌。近年来, 新华路支行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三星级银行网点”、“总行级优质文明服务先进单位”、“总行级巾帼文明示范岗”、“湖南省银行业协会百佳示范网点”、“湖南省政府双文明先进单位”“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级文明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新华路支行已经成为工商银行株洲分行在全市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三、坚持树典推优。为使文化工作更接“地气”, 使员工更加直观有效地接受工商银行文化理念, 我行将企业文化“说理”变为“说事”, 用大众化的思维和手段建设企业文化, 通过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感动人、激励人, 使企业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活力。我行坚持做好先进典型培育的长期性、持久性, 在选树方法上, 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等相结合的办法, 重点放在那些默默无闻、努力奉献在各岗位、领导和广大员工认可的优秀员工, 围绕党委各时期、各阶段中心工作, 根据业务发展和形势需要适时推出, 不断提升优秀员工的“获得感”, 先后产生过市级劳动模范、省级劳动模范。2011年, 时任支行副行长的肖义华同志荣获中国工商银行第二届“感动工行”人物。2014年, 醴陵支行行长唐志坚同志和开发支行大堂经理左佩君同志荣获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第二届感动湖南工行员工”, 唐志坚同志还荣获湖南省金融系统道德建设标兵称号。2015年, 新华路支行行长肖义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这在全市金融系统和全省工商银行系统尚属首例。在树好典型的同时, 高度重视社会媒介对我行典型先进的推介传播, 通过《湖南日报》、《株洲日报》、《株洲晚报》等地方媒介, 整版篇幅介绍我行典型人物事迹, 营造我行推优树典舆论氛围。同时, 在凤凰资讯、新浪新闻、湖南红网、网易新闻、《21CN新闻》等新媒体对我行典型人物进行宣传报导, 充分展示了我行优秀员工形象、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我行还结合实际用身边典型动人而真切的模范事迹影响人、感染人, 润物无声、文化发力,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以点带面的作用, 用“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一方面在部分支行主要楼道、建筑物、职工活动场所布置先进人物的事迹照片, 设立先进模范员工光荣榜, 印制先进人物宣传书籍, 设立荣誉室、行史展览室。另一方面先后组织劳动模范和优秀员工, 举行多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和演讲,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传递争先创优的正能量, 引导员工比学赶帮超。报告团成员用亲身经历, 朴实的语言, 讲述着发生在身上的一件件生动而感人的事迹, 将一个个闪光的瞬间, 汇聚成一股向上向善的宏大力量, 使员工有了发现先进、感悟文化的机会, 营造“亲历感”, 让员工在为身边人身边事点赞的同时, 耳濡目染, 产生共鸣, 把工商银行的文化价值理念落小、落细、落实。

凝心聚力, 转化文化落地深植成果

一、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行注重文化落地的实效性, 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提升经营管理、推动转型发展的软实力, 以管理文化促经营, 员工的文化品位、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促进了干部员工工作作风的转变, 每项工作立足一个“早”字, 落实一个“快”字, 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 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规则意识明显增强, 稳健理念牢固树立, 业务经营与内部管理水平得以同步提升, 工商银行株洲分行企业形象显著提高。

二、内控合规意识更加强化。我行以企业文化为载体, 推进合规文化建设, 构建柔性管理和制度管控的合规文化管理模式,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内控管理、合规文化、内控制度建设等经营理念, 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依法合规经营、遵章守纪、稳健经营、规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通过合规文化建设, 教育基层网点员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转变员工对内控管理的观念和认识, 解决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问题。教育员工内控工作关系到全行的安全营运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从根本上也是对员工的一种关心和爱护, 正确树立提高员工防范案件、消除隐患、堵塞漏洞的意识和水平, 以合规文化保安全, 内控案防基础进一步夯实。我行所辖董家支行实现建行以来连续31年无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的安全目标。

三、工行服务品牌熠熠生辉。我行在企业文化落地深植中, 将工商银行服务品牌文化的培育作为发展之基、工作之本, 努力以卓越的金融服务, 打造客户满意银行, 服务文化塑品牌, 将“惠民便民、满意服务”活动与建设客户首选银行相结合, 将全方位服务作为提升网点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在基层员工中强化客户服务意识, 服务理念成为根植于每位员工心中的信条。通过党员亮牌、服务礼仪大赛、业务技能大赛、优质服务经验分享等形式和活动, 让服务至上的文化理念“融于心, 化于行”。我行通过对全市网点进行运营标准化管理改革, 对网点各业务区域进行重新布局, 增加、更新便民服务设施, 从网点环境入手, 解决客户排队难题。根据日常办理业务情况, 设专口、分时段, 主动引导、疏导客户在不同渠道办理业务, 有效避免客户不必要的等待。我行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服务的最高境界, 以总行“E—ICBC”发展战略为指引, 引导客户引导客户使用融E购、融E行、电子商务平台等ICBC-E主题产品, 以移动金融助力服务。在我行服务文化理念的影响下, 涌现出一大批星级网点和岗位能手、业务标兵, 如新华路支行杨秋霞参加省分行优秀大堂巡回演讲, 醴陵支行阳三石分理处员工刘湘赣荣获总行“客户最满意员工”称号, 新华路支行柜员晏碧珍荣获总行千佳服务标兵, 董家支行、时代支行、珠江路支行荣获省分行“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 董家支行荣获湖南省银行业“百佳优秀单位”、中国银行业协会“四星级银行网点”和总行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称号, 宋家桥支行荣获总行“青年文明号”称号, 形成了富有工商银行株洲分行特色的文化品牌, 使工商银行服务品牌熠熠生辉。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工商局局长 篇3

“一把手”是一个单位的“主心骨”,也是一个单位发展进步的“指南针”,因此必须对自己的职责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一把手”要想掌好舵,必须学会科学谋划,施长远之计。具体来讲,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两个转变”,妥善处理“四个关系”。“两个转变”,就是由独立工作向组织协调转变,由领导交办向怎么去办、怎么办得更好转变。“四个关系”,就是要协调好与上级领导和业务科室的关系,搞好沟通衔接;协调好与当地党政部门的关系,争取地方各级领导和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树立良好工商形象;处理好与监管对象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群众理解、支持的社会工作环境;处理好单位内部领导与被领导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权、放权、督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单位自上而下的工作积极性。

二、坚持用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

作为一名局长,在工作中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心。不仅要树立对自身负责、对领导负责的责任意识,更要树立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一个单位,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应尽的责任尽到了,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那么这个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必将是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所以,作为一名县局的“一把手”,能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说到底就是一个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会促使你用负责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

三、坚持用民主的作风推进工作

我们常说,做人要善于听进不同的意见,对于领导干部,就是要学会发扬民主。因为许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都来自群众。独断专权,一意孤行,到头来只能是自己或单位受到损失。我们国家为什么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就是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多提意见、监督自己。因此,只有全方位考虑问题,才能协调好工作。

四、坚持用廉洁从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关于廉洁从政,要做到“一岗双责”,一个是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另一个就是管好队伍,用好人才,不犯严重错误。

服务基层工商局 篇4

第二阶段总结

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活动第二阶段(下访回访、摸排梳理阶段)时间为3月1日-4月31日,为期两个月。该阶段要着重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任务:

一、深入开展“五百”活动。结合当前开展的“千名干部再回访”活动,扎实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五百”服务活动。进百家门要做到“五必到、六必访”,写好民情日记。即:群众救助必到、群众家庭发生变故必到、邻里发生纠纷必到、村(社区)突发事件逼到、村(社区)重要活动必到;困难群众每月必访、残弱人员每月必访、无业人员每周必访、流动人口每周必访、重点帮扶人员每天必访、全体农(居)民必访。对我局联系村(社区)农(居)民走访率达到80%以上。与村(社区)干部共同开展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建立群众工作联系卡,切实了解对口联系村、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情动态。切实掌握联系村每户居民尤其是重点户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外出务工、创业人员的联系,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状况。管百家事、解百家难,对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进行台账登记,在职权范围内的要尽快解决,不在职权范围内的要多方协调创造条件解决。在开展“五百”活动的同时,通过集中宣讲、逐户走访、以会代训等形式,开展“七个讲清”活动,确保群众受教育、得实惠。

二、认真开展“四同六讨论”活动。每周选派到对口联

系村(社区)的干部坚持与广大群众同学习、同生产、同生活、同工作。同学习就是要通过宣讲、大喇叭广播、读文件等灵活的形式,把党的富民安居、维稳政策等传达到千家万户,尽量在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要利用闲余时间组织好群众的学习。尤其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每周要利用2-4各小时的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同生产就是与群众一起劳动,引技术、送信息、传知识,帮助群众用科技生产致富。同生活就是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生活风俗,用群众语言、生产方式与群众沟通交流,掌握群众思想状况;同工作就是要帮助村(社区)理清发展思路,献计献策,解决束缚发展上的各种困难和因素。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工作例会、政治学习等形式,围绕政治立场、党性原则、思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以及工作作风等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大讨论活动,达到提高认识、转变作风、促进工作的目的。立足实际、立足岗位,着力解决一些干部职工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和影响稳定发展的各种因素,及时整改,不断提高为民服务一是和水平。

三、积极开展“服务春耕、惠及农民到一线”活动。结合当前备耕春耕时节,尤其从3月底至4月中下旬,集中一段时间积极开展“服务春耕、惠及农民到一线”活动,切实让农民得实惠。深入农民群众家中,详细了解农民群众在备耕春耕、发展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一心一意地帮助群众解决贷款、无劳动力无生产资料等生产所需所盼。将此项活动作为开展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化解

矛盾活动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四、认真开展结对帮扶“五助”活动。结合当前开展的“雷锋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与联系点村(社区)困难群众结成共建帮扶对子。在通过开展平困家庭摸底走访,征求贫困家庭是否需要帮扶的意愿,确定结对帮扶村(社区)贫困家庭对象。采取“助农、助业、助学、助医、助困”五助活动,帮助低收入困难家庭解决生活困难,改善生活条件。采取有力措施,与贫困家庭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明确帮扶方式、帮扶进度、帮扶目标等事项,切实做到帮助贫困家庭搞好生产发展;帮助贫困家庭子女继续完成学业;帮助对无钱看病、就医的贫困户实施医疗救助;帮助贫困家庭梳理总结致贫原因,变“输血”为“造血”。要结合单位实际,帮助对口联系村(社区)做2-3件实事好事;每名党员干部帮助对口联系村(社区)的贫困家庭,做1-2件力所能及的好事。

工商局基层建设工作总结 篇5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工商局基层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xx年以来,在上级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的基层建设年活动,以服务发展为主线,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素质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推进改革监管方式改革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按照年初省局召开的基层工作会议的要求,进一步地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商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创新服务举措,改革监管方式,加大基层投入,推进“三项建设”,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四型工商”,狠抓“四种规范”,健全了监管执法网络,增强了队伍的依法行政意识,我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五优机关”,荣获上级市级文明单位,被推荐为全国工商系统先进集体,各项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

主要成绩

今年来,我局深入开展基层建设,在局党组高度重视,全市工商干部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新的成绩。

1、执法效能有了新提高。今年以来,查处案件数同比增长了12%,罚没款同比增长了10%,市场秩序明显规范。

2、基层环境有了新改观。今年我局已投资了10多万元,为各基层单位配齐了计算机和打印机,改善了办公和生活环境,基本

实行了办公自动化。拟投资70多万元,拟新建2个基层分局(所)办公楼,改建2个基层分局(所)办公楼,进一步改善基层办公和生活环境。

3、严明工作纪律有了新成效。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铁的工作纪律,就不能做到政令畅通。从市局到分局(所),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2006年,我局一方面严格执行“三级禁令”;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做到了用纪律来约束人,工作纪律日益增强。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了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4、服务发展有了新业绩。通过建设年活动,全系统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冲破了一切妨碍影响发展的陈旧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作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推进“三项建设”,实施“三大工程”,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意识,服务发展取得了新业绩。

5、队伍形象有了新提升。在基层建设年活动中,我局打造“四型工商”,狠抓“四种规范”,通过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办实事排忧解难,通过严格的组织纪律的约束,通过市场监管方式的改革,改变工作作风,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秉公执法,工商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了新提升。

具体做法

我局深入开展的基层建设年活动,按照2006年年初省局召开的基层工作会议的要求,乘势快上,锐意创新,全面推进,狠抓

落实。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建设规划

1、成立领导专班。为了保证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确保取得新的成效,我局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组成工作专班,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负责基层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班子成员协作抓,工作专班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制定建设规划。为确保基层建设活动落到实处,我局制定基层建设五年规划,以市局文件印发了关于开展基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基层建设考核机制,明确了基层建设责任。

3、广泛宣传发动。我局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基层分局(所)相应召开了工作会议,层层传达,分析基层建设的现状,开展讨论,明确深入开展基层建设的重点,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在《督查专报》、《工商简讯》上开辟专栏,推广好的经验和作法,实行典型带动。

4、加强督办检查。我局班子成员及工作专班定期和不定期地对重点单位进行明查暗访,对照考核目标一项一项抓落实。对在基层建设中落实不力,闹形式,走过场的,在全系统通报批评,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加大改革力度,服务经济建设

今年来,我局坚持“四个第一”,推进“三项建设”,实施“三大工程”,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服务了经济建设。

服务基层工商局 篇6

科学配置的探析

停征“两费”以来,工商职能面临重大转折。“以收代管”,收费工作做得好就可以“一美遮百丑”掩饰其他监管职能落实不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基层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基础和“拳头”,它直接面对市场,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本力量,是服务人民群众,树立良好工商形象的重要窗口。大力加强和推进基层工商所建设,优化基层工商所科学配臵,是实现工商职能转变,体现科学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商部门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优化基层工商所科学配臵,笔者结合所在工商所工作的实际情况,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就此问题表述浅薄之见。

一、当前工商所在基础建设、配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监管责任上有心无力,监管职能落实乏力。一方面,工商所的监管责任被无限“放大”。个体登记、年检验照、市场巡查、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清理无照、执法办案、商标广告、红盾护农、打击假冒伪劣、专项治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受理处理消费者投诉、企业监管等等,无论是硬指标或软指标,凡是上级下达的指标全部分解下派到工商所,除了要对外开展各项工作,还要马不停蹄地向上级汇

2、设备装备的配备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基层信息化是工商系统信息化的基础,事关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局。但是目前基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基层工商所,计算机配备不到位;各地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运用程度不高;一些业务应用软件兼容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市场业态多样化、交易手段科技化,对我们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高效能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工商所为例,目前工商所辖两镇三乡,配臵小型客车(面包车)1台、电脑两台(其中一台相对老旧,经常出现故障)、打印机2台、扫描仪1台、POS刷卡机1台,一个U盘,电话机1台,相比于一些偏远的工商所来说,这些配臵已经算是比较完备了。但仍然无法满足工商所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监管的需求。仅有的两台电脑,工商所几乎所有职能业务都要用到。要进行个体登记、打印执照,要建立电子档案,要办《食品流通许可证》,要进行编码管理,要报报表、写总结,要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件,要制定内部制度,要打印办案文书,要接收和上报消费者投诉等等。以受理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为例,对经营者进行名称预先核准,填表、审核、打印文书、绘制平面图和地理位臵图等一系列繁琐程序,办理一个《食品流通许可证》就要占用一台电脑半个工作日的时间,如果遇到

懂法规、通电脑、会办案、勤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基层干部没有过多的机会参与培训,即便偶尔参加培训也是分局(县局)短期组织的业务培训,有很多年纪大的基层干部有学习使用电脑的欲望,却没有学习的途径。导致但凡涉及到使用电脑的工作,基层工商所全所的工作都堆积到一两个会操作电脑的人手上。一方面,基层工商所又在抱怨人手紧缺;另一方面,又有一大堆人闲着。从人的层次上讲,当前很多工商所缺的不是人手,而是能做事、会电脑、精业务的人才。如果不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谈信息化监管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说的再好也就那两个人在那瞎忙活。

4、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是制约基层工商所人员服务基层、扎根基层思想的桎梏。一是基础设施条件需改善。近年来,各级工商机关均加大了基层建设力度,但全系统仍然有一部分工商所办公用房存在老化、急需改造的现象,部分工商所执法用车老化严重,夏天坐车车内温度高达40多度,雨天坐车四个门都漏雨,冬天又四面进风,乡镇工商所有的时候需要到偏远企业去巡查,走山路、烂路坏在路上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实行“阳光工资”后,工商所的津贴补贴进一步规范,但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跟上,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得少错的少,干得多错的多”的现象,虽然从精神上鼓励大家多干、干好是对的,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干得多的反而因

层工商所责任被无限“放大”,工商所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布臵的各项软指标和硬指标。二是基层工商所工作任务繁杂,要处理的日常事务较多,对新政策缺乏全面的了解。三是缺少学习,对新政策缺乏深入的理解,有的甚至根本完全不知道。

二、加强工商所建设、优化科学配臵的意见和建议。

1、介于监管责任力不从心,监管职能落实乏力的问题,建议:一是基层工商所的上级机关对于工商所在遇到问题、难题时,要做好基层工商所的业务指导,切实帮助基层工商所解决问题和难题,而不是坐在局机关“纸上谈兵”,制定一系列不符合基层工商所实际情况的举措。二是上级机关部门要敢于担当责任,不能一味地将所有的监管责任都加注在基层工商所的身上,应当为基层工商所开展各项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基层工商所想做事的人敢于做事,让不想做事的人想做事。三是上级机关股室能够处理的工作、事情,应当尽量不往基层工商所安排,减轻基层工商所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在布臵各项工作时,在不违背原则、不影响工作效能的情况下,能简化的程序尽量简化。比如有的专项治理工作,原本基层工商所只要开个会,详细布臵一下专项治理工作安排,接着全面抓落实就可以了,不必要每项专项治理工作工商所还要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措施,中途工商所对工作、活动开展的报表、数字上报,专项

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当然,这与当地的监管形势、经济规模等因素直接关系。但就当前我市工商系统或者说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在信息化物质技术条件方面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到2011年基本实现基层工商所人均1台电脑,保证基层配备的计算机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在信息化配臵方面,应当依据当地的经济情况、监管形势、监管需求等科学合理配臵。基层工商所执法车辆配备依照监管地域广隘、监管主体的多少配备,但至少应当配备一台执法车辆,农村所在监管区域超过4个乡镇的,应当至少配备执法车辆2台;城镇所在监管经营主体超过500户的至少应当至少配备执法车辆2台。电脑配备,至少平均2人一台。打印机配备根据基层工商所的大小、监管经营主体的多少配备,至少配备1台,监管的经营主体以每500户的至少2台打印机配备。复印机、扫描仪基层工商所至少配备一台。数码相机、录音笔、U盘至少各配备一台(件)。电话机1台。

3、针对人员配备的建议。随着基层工商所向责任、任务更重,信息化需求更大的转变,在配臵基层工商所人员方面应当更注重实际效用。按照“小局大所、精局强所”的理念优化队伍结构,遵照机构改革方案规定及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根据基层工商所监管的市场主体总量,机关和工商所在人员配备的比例应在3:7,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新招录的公

做到相互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配合衔接。

4、对于基层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建议。一是扩大公务员比例,让懂法律、能办案、精业务的公务员来基层工作;让懂法律、能办案、会办案、精业务的职工有机会获得执法资格,避免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在执法,有资格但不会执法办案的现象发生。二是尽快建立培训学科库和培训师资库,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保障基层工商所在业务、法律、电脑方面的基本需求,既要培养“多功能”人才,又要提高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工商所干部除上岗外基本上没有安排培训,全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积累工作经验,摸索工作方法,可以说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吃老本,这在当今职能转变的情况下是很难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因此加强学习、加强培训十分必要。三是定期开展办案能手、登记能手、维权能手、巡查能手、监管能手、写作能手、法规能手、微机操作能手等的竞赛,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5、针对环境相对较差,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基层工商所人员不愿扎根基层的问题,建议:一是按照“向基层倾斜”的原则,优先保障一线,重点解决基层工商所装备设备落后的问题;本着“节约、合理、有效”的思路,妥善处理好装备更新与有效使用的关系,盘活现有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实现基层装备资源效用最大化;机关部门有条件的,要加强工商所基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设施在不影响

16、提高基层队伍行政执行力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是保障工商管理部门履行职责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基层工商所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综合运用四种手段的能力。积极引导基层干部综合运用行政强制、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信息约束等四种手段,切实发挥基层监管的整体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法规理解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培训,帮助基层干部熟练掌握监管服务设计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解能力、法律适用力和执法办案技巧,努力建设一支会服务、会监管、会办案、会维权的复合型基层干部队伍。三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的行政程序意识,把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作为提高基层行政执行力的重要内容,努力将执法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步骤程序化,让基层同志有所遵循,避免执法的随意性;教育和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程序意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四是着重健全基层行政问责制,按照责权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健全完善基层行政问责制,强化行政问责。积极督促基层工商干部严格依法行政,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严肃追究责任。

7、针对基层工商所经费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基层工商所工作正常运转。一是在经费向下倾斜的3

何恒瑞 2010年9月5日

关于加强基层工商所建设、优化基层工商所

科学配置的探析

停征“两费”以来,工商职能面临重大转折。“以收代管”,收费工作做得好就可以“一美遮百丑”掩饰其他监管职能落实不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基层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基础和“拳头”,它直接面对市场,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本力量,是服务人民群众,树立良好工商形象的重要窗口。大力加强和推进基层工商所建设,优化基层工商所科学配臵,是实现工商职能转变,体现科学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商部门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优化基层工商所科学配臵,笔者结合所在工商所工作的实际情况,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就此问题表述浅薄之见。

一、当前工商所在基础建设、配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监管责任上有心无力,监管职能落实乏力。一方面,工商所的监管责任被无限“放大”。个体登记、年检验照、市场巡查、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清理无照、执法办案、5

个号”,发挥不了其相应的职能作用;三是相对任务重的专业骨干得不到基本的假期保障,公休假不说,连事假都不敢随便请,一旦离开工作岗位,工商所该项业务就处于“休业”状态。

2、人力资源匮乏,是工商部门现代化、信息化监管的瓶颈。工商系统干部大多是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的,在编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新生力量很难很快进入。随着时代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干部自身素质都不能满足现代化监管的需求。基层工商干部,尤其是乡镇工商所和农村工商所,有相当数量的干部长期服务基层,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工作模式,停征“两费”后工商职能迅速转型,对懂法规、通电脑、会办案、勤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基层干部没有过多的机会参与培训,即便偶尔参加培训也是分局(县局)短期组织的业务培训,有很多年纪大的基层干部有学习使用电脑的欲望,却没有学习的途径。导致但凡涉及到使用电脑的工作,基层工商所全所的工作都堆积到一两个会操作电脑的人手上。一方面,基层工商所又在抱怨人手紧缺;另一方面,又有一大堆人闲着。从人的层次上讲,当前很多工商所缺的不是人手,而是能做事、会电脑、精业务的人才。如果不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谈信息化监管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说的再好也就那两个人在那瞎忙活。

4、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是制约基层工商所人员服务基层、7

工商所出,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种种原因导致基层工商所人员,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员在基层安不下心、沉不下心,一有机会就想办法往机关调,往城里“挤”,造成“大局小所”,即使呆在基层工商所的也有人会觉得是被“流放”,或有被认为没什么“本事”的感觉,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根本无心工作。

5、基层队伍行政执行力偏弱,政策落实不到位。行政执行力使工商系统的生命力,是检验工商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一项好的政策,如果执行不到位,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工商系统如果没有坚强的执行力,就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公信力。造成执行力偏弱的原因,一是上面提到的基层工商所责任被无限“放大”,工商所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布臵的各项软指标和硬指标。二是基层工商所工作任务繁杂,要处理的日常事务较多,对新政策缺乏全面的了解。三是缺少学习,对新政策缺乏深入的理解,有的甚至根本完全不知道。

二、加强工商所建设、优化科学配臵的意见和建议。

1、介于监管责任力不从心,监管职能落实乏力的问题,建议:一是基层工商所的上级机关对于工商所在遇到问题、难题时,要做好基层工商所的业务指导,切实帮助基层工商所解决问题和难题,而不是坐在局机关“纸上谈兵”,制定一系列不符合基层工商所实际情况的举措。二是上级机关部

现场核查材料交企业负责人,再由企业负责人或委托人到上级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七是加强基层工商所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精通多项业务股室职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基层所人员人人都熟悉几项业务股室职能。

2、针对设备装备的配备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的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化监管已经是基层工商所现在乃至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上海工商系统为例,目前每个基层工商所(队)配备执法车辆3台、台式打印机7台、便携式打印机1台,摄像机1台、录音笔2支,人均配备电脑1.2台,每个所(队)平均配备数码相机2.6台,所(队)内每个监管组、办案组配备手提电脑1台。在信息化方面,上海无疑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当然,这与当地的监管形势、经济规模等因素直接关系。但就当前我市工商系统或者说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在信息化物质技术条件方面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到2011年基本实现基层工商所人均1台电脑,保证基层配备的计算机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在信息化配臵方面,应当依据当地的经济情况、监管形势、监管需求等科学合理配臵。基层工商所执法车辆配备依照监管地域广隘、监管主体的多少配备,但至少应当配备一台执法车辆,农村所在监管区域超过4个乡镇的,应当至少配备执法车辆2台;城镇所在监管经营主体超过500户的至少应当至少配备执法车辆2台。电脑配备,至

继续安心为基层服务,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对于人员数量配备方面,建议原来以划片巡查、划片监管为主的“大包干”分组巡查体制,统一调整为“一室两组”,即综合办公室(负责后勤服务、文秘档案管理、数据统计、总结上报、编码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投诉分发和处理结果上报、政策法规咨询、办照等);市场巡查组(负责市场管理及行政指导、市场巡查、年检验照、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消保维权、公共服务、综合治理等。)原则上按照城镇工商所每300户配备一人,农村所每100户配备一人的比例装备;执法办案组(负责专业市场整治、行政执法办案、打击传销等)。形成监管与登记分设、执法与服务并存的监管执法新格局,做到相互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配合衔接。

4、对于基层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建议。一是扩大公务员比例,让懂法律、能办案、精业务的公务员来基层工作;让懂法律、能办案、会办案、精业务的职工有机会获得执法资格,避免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在执法,有资格但不会执法办案的现象发生。二是尽快建立培训学科库和培训师资库,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保障基层工商所在业务、法律、电脑方面的基本需求,既要培养“多功能”人才,又要提高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工商所干部除上岗外基本上没有安排培训,全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积累工作经验,摸索工作方法,可以说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吃老本,这在当今职

完善工商所的全面考核评价机制,检验工商所的履行服务能力,激发工商所干部职工的集荣誉感。要突出重点,强化规范履职考核,通过科学设定考核评价的指标,将注重基层干部“干得怎么样”的效果主导型考核与注重“怎么样干、干什么”的行为主导型考核机制有机化结合,促进行为规范,实现基层监管执法标准化;要权责统一,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将考核评价与日常监管服务绩效紧密挂钩;要注重激励,深化考核结果应用,把考核中的数据和评价判断,充分运用到工作决策、人员培训、物质奖励和干部选拔等多项工作中,激发基层工商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完成工作的好坏、工作量的大小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和惩戒。

6、提高基层队伍行政执行力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是保障工商管理部门履行职责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基层工商所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综合运用四种手段的能力。积极引导基层干部综合运用行政强制、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信息约束等四种手段,切实发挥基层监管的整体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法规理解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培训,帮助基层干部熟练掌握监管服务设计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解能力、法律适用力和执法办案技巧,努力建设一支会服务、会监管、会办案、会维权的复合5

阶》——刘玉亭,2010年4月8日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

3.《郴州市工商系统基层建设的调查报告》——郴州市工商局调研组,《郴州工商》2010年第2期。

4.《加强基层工商所建设的对策与措施》——杨序清,《湖南工商行政管理》2010年第3期。

5.《依托高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上海市工商局,《工商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

6.《停征“两费”后工商所职能转变的思考》——广东省工商学会、梅州市工商局课题组,“工商研究工作网”。

服务基层工商局 篇7

1 调查实施过程

作者首先采用深度访问法, 通过走访四川省工商联物流商会秘书长、成都物流协会副秘书长、成都运输物流协会道路货物运输站主任等物流专家以及成都市成华区物流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人员, 大致了解到成都物流市场的现状;然后根据专家的建议设计出成都物流服务需求状况调查表, 在试调查以后反复修改, 定稿后随即展开问卷调查。

物流服务需求主体分为工商企业货主用户、行政事业单位和消费者个人等。由于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远大于后两者, 因此作者把对物流服务需求主体的研究定位于工商企业, 其中又以生产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为主, 于是按照行业性质将受访企业分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 这里商业企业实际上是指批发零售企业。根据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则, 作者于2005年3月在成都6个区中抽取了38家样本企业, 具体样本分布见下表:

作者对样本企业的物流资源拥有情况、物流外包情况、物流执行现状、物流执行现状满意度评价以及新物流代理商的选择等五方面进行了调查, 问卷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均为100%。作者将调查结果输入SPSS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现状分析

物流服务是按照货主的要求, 为克服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而进行的劳动;除了包装和流通加工等转移部分生产资料外, 其本质上是一种即时的、非物质形态的劳动, 当这种劳动是为他人生产, 不是为自我服务时, 便具有商品的性质。物流服务需求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数量上来讲, 现实需求是指近期各种物流需求主体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总量;潜在需求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 物流服务需求的最高限量中扣除现实需求后的那一部分需求量。潜在需求代表一种未来新增加的物流服务需求, 它可能会被物流服务供给主体得到, 使其市场份额增加, 从而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但若由物流服务需求主体通过自我服务来满足, 则不能转化为现实需求。

因此, 作为工商企业, 在物流执行过程中, 可以选择物流自理, 也可选择物流外包,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物流自理是潜在的物流服务需求, 而物流外包是现实的物流服务需求, 它可以通过“是否选择物流外包”和“物流外包程度”这两项指标来反映。通过调查, 作者发现60.5%的工商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也就是说有将近40%的工商企业尚未形成对物流服务的现实需求, 而且即使对物流服务产生了现实需求, 这并不意味着其需求量就很大。物流服务现实需求量的大小可由“物流外包程度”指标来衡量。该指标可用外包的物流量占总物流量的比例来反映, 按“60%以上、30~60%和30%以下”来划分。调查结果显示, 39.5%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60%以上, 18.4%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30~60%, 有42.1%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30%以下, 表明有将近一半的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偏小。以上数据说明样本企业中虽然有超过一半的比例对物流服务产生了需求, 但其需求量并不大。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 作者发现, 成都工商企业中53%的生产企业和35%的商业企业有选择新物流代理商的意愿, 说明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还是相当大的, 那为何现实需求不足?其主要原因归结于以下五个方面:

(1) 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资产的保有率相当高。

物流资产主要包括货车和仓库。成都工商企业中,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拥有货车的比例分别为87%和70%, 其拥有仓库的比例分别为93%和74%。而从2004年中国仓储协会主持调查的全国物流市场需求状况来看,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拥有货车的比例分别为49%和76%, 其拥有仓库的比例分别为46%和89%。相比之下, 成都生产企业对货车和仓库的保有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多, 成都商业企业对货车和仓库的保有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从绝对值来看, 两种物流资产的保有率都相当高。

成都工商企业为何有如此高的物流资产保有率?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观念的原因。自建国以来的很长时期, 我国企业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盛行。不少企业都有完备的购销组织, 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改革开放以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一些企业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 被迫将部分仓库、货车等物流资产剥离出去, 将物流业务部分外包给专业仓储企业、专业运输企业或个人。但更多的企业, 尤其是地处中国内陆成都的工商企业不愿将物流资产剥离出去, 这除了历史遗留因素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观念。中国有句俗话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很多企业认为物流属于自己经营的范围, 既然自己能做, 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赚这笔钱。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下, 许多企业至今仍抓着物流资产不放, 致使他们对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2) 对物流成本没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核算。

到目前为止, 成都大多数工商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 对物流成本的概念知之甚少。本次调查中, 作者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统计原材料和商品的物流量, 而且对物流的管理大多处于分散状态, 未将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虽然有36.8%的企业设置了独立的物流部门, 但其中很多流于形式, 对企业物流进行统一管理的作用未能得到体现, 就更谈不上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了。

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分类, 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其中, 存货持有成本除包括仓储成本外, 还有残损、人力费用、保险和税收以及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当企业将物流业务全部自理时, 物流总成本等于物流自理成本;当企业将物流业务部分自理、部分外包时, 物流总成本包括物流自理成本和物流外包成本, 其中物流外包成本即指从物流市场购买“物流服务”这种商品时所需支付的费用。

由于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 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如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中, 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中, 等等。由于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下难以确认和分离, 造成目前工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因此, 在作物流自理还是物流外包的选择时, 他们直接将自己运输或仓储的费用与物流企业所提供的运输或仓储的收费标准进行比较, 而忽略了物流自理时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其他部分, 如自有物流资产的折旧费、物流人工费、仓库维护费等, 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这样一比, 当然物流外包成本就高于物流自理成本。调查数据也表明, 没有一家生产企业认为物流自理的运作成本高, 而高达75%的生产企业认为物流外包的运作成本高。另外, 有60%的商业企业认为物流自理成本高 (原因:成都大多数商业企业属于中小规模) , 43%的商业企业认为物流外包成本高。这主要是低估物流自理成本的表现, 由此造成一种假象, 即认为自理物流更划算。

(3) 物流服务的交易费用居高不下。

成都工商企业在考虑是否将物流外包时, 除比较物流自理成本和物流外包成本之外, 还可能会考虑到物流服务的交易费用问题。物流服务交易费用包括寻找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商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签订物流服务买卖合同的费用以及监督合同履行的费用。在深度访问中, 作者了解到不少工商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服务交易费用的存在, 并认为这种费用很高。①在现有的物流市场上很难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商, 调查发现, 分别有40%和54%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代理商的服务表示不完全满意或不满意, 有些代理商在物流服务过程中曾出现货物不能及时运到指定地点、不能确保物流信息的准确性、不能满足需求波动、服务态度差等现象, 给委托企业带来财产甚至信誉的损失, 导致其他工商企业逆向选择风险的存在;②工商企业认为第三方物流代理商将服务费用定得太高, 超出了其心理价格, 导致谈判破裂;③监督物流服务买卖合同履行的花费很高。由于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代理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无法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 包括服务质量和信誉状况, 一方面工商企业不可能设计出非常完备的物流服务买卖合同, 另一方面成都的物流市场处于成长初期, 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使得监督费用大大增加, 特别是有一部分物流企业, 如个体经营的货运代理企业, 存在严重的信誉问题, 在收到托运货物的货款后随即就消失了, 使企业蒙受不小的损失。这样的现象在成都屡见不鲜, 损害了货主的利益, 扰乱了物流市场的正常秩序。

正是由于物流服务交易费用的存在, 使得物流外包成本加上物流服务交易费用后远远大于物流自理成本。因此, 尽管有些企业的物流自理成本居高不下, 影响到总体利润空间的扩大, 但他们还是宁愿选择物流自理, 而不愿外包。

(4) 工商企业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一般来说, 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学历越高, 专业经验越丰富, 对企业物流成本和物流作业效率就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能通过更精细的成本核算, 掌握较为准确的物流自理总成本数据, 并且把企业物流看成一个整体, 将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由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在整合物流资源的时候, 物流主管自然会想到利用更加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商, 因为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将对降低企业整体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有很大帮助。这样做必将使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 56.8%的物流相关部门主管具有本科以下学历, 40.5%的具有本科学历, 仅2.7%的主管具有研究生学历;19.2%的主管只有不到5年的专业经验, 46.2%的主管具有5-10年的专业经验, 34.6%的物流相关部门主管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据199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对196位物流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 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 49%具有硕士学位, 这足以看出物流管理人员在学历方面的差距。学历和专业经验的欠缺, 导致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据调查, 有超过40%的企业尚未设置独立的物流部门, 物流由采购部、销售部、储运部、车队、行政部、财务部等部门分散进行管理, 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中, 很少有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 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物流管理知识的培训, 甚至设置了独立物流部门的一些企业, 其物流部门形同虚设, 对物流的管理尚未统一到该部门, 致使物流资产利用率较低, 据调查, 成都工商企业的仓库利用率为71.3%, 汽车空驶率40.3%, 装卸设备利用率48.3%。在这种情况下, 工商企业仍然不愿意剥离物流资产, 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表现。他们或者观念陈旧, 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物流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从而犯低估物流自理成本的错误在所难免, 导致在物流运作上选择非专业化的自理而放弃专业化的外包。据调查, 47%的生产企业和65%的商业企业没有选择物流代理商的意愿, 这样的企业其物流作业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调查发现, 在自理物流过程中, 生产企业占88%的比例缺乏网络服务, 63%为作业速度慢, 25%为物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或作业差错率高, 13%为货损率高、物流服务内容残缺或不能满足需求波动;商业企业中占30%的比例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 10%为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货损率高或缺乏网络服务。以上数据反映出工商企业物流自理过程中的诸多缺陷, 这跟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紧密联系的。

(5) 第三方物流代理商的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通过调查, 作者发现40%的生产企业和54%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代理商的服务表示不完全满意或不满意, 其中不满意的原因具体如下:生产企业中有50%的比例认为物流外包的作业速度慢、服务内容残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 有25%的认为物流外包缺乏网络服务、服务态度差, 商业企业中有29%的认为物流外包的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作业速度慢、缺乏网络服务、服务态度差, 有14%的认为服务内容残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这说明第三方物流代理商的现有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 当然工商企业不愿将更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代理商。

调查结果显示, 工商企业在选择物流代理商时, 首要考虑的是经济性, 即物流费用要合理, 然后是作业质量和综合物流满足能力。作业质量是物流代理商的生存之本, 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 如果作业质量低, 比如货物运送不及时或货损率太高, 会使物流服务需求企业感到不满, 可能终止服务协议, 转而由工商企业自己处理物流业务。综合物流满足能力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新标准。随着工商企业的不断壮大, 其经营范围逐渐扩大, 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要使用汽车, 还要通过火车甚至飞机才能把货物运到目的地, 如果一家物流代理商能提供全部的服务, 那工商企业将会在货物的远程运输上节省不少精力。目前已经出现了少数能提供多式联运服务的物流代理商, 但作业速度还不够快, 物流效率还不太高。另外, 工商企业还在考虑如何降低整体的物流成本, 以寻找“第三利润源”, 这些工商企业也许在本行业具有竞争优势, 是同行中的专业户, 但在物流这方面并非专业, 也没有必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在非核心竞争力上, 因此迫切希望专业的物流代理商来提供解决方案。但目前, 具有综合物流满足能力的物流代理商非常少, 他们通常是为部分跨国企业或本地大型企业服务的, 更多的中小工商企业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 激发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建议

3.1 树立现代物流理念, 适当剥离物流资产

成都工商企业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 加强对现代物流的认识, 而不能仅局限于固有观念, 针对成都工商企业物流资产保有率高的现实情况, 根据企业规模和战略方向, 审视物流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程度, 在充分考虑物流自理能力大小的情况下, 决定物流外包的合理比例。如果物流自理能力和经营实力强, 建议成立物流子公司, 将物流资产全部剥离给子公司;也可以与一家或几家物流代理商开展长期合作, 并将闲置的物流资产变卖, 将管理能力较强的物流资产保留, 但须设置独立的物流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于规模较小、物流自理能力弱的企业, 在综合考虑自身财力、精力的情况下, 增强物流外包意识, 逐渐剥离物流资产, 与多家物流代理商接触, 从中选择信誉良好的代理商实施物流运作。这样可以减轻企业负担, 以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升级、管理控制、市场开拓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上, 另一方面, 由于有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 物流专业化水平得到体现, 物流效率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2 加快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降低物流成本

成都工商企业应重新树立物流成本观念, 要求财务人员在成本核算过程中, 改变现有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因为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从时间上属于“事后”从企业会计信息中提取数据, 但由于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依赖传统会计分录分类而形成物流成本支付形态细项之间界限不明, 都对实际物流成本的核算造成困难。所以必须建立新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即在时间上强调“事前”和“事中”采集数据, 在支付形态上脱离对传统会计分录的依赖, 按物流各项作业的所需资源建立项目管理式的支付形态框架体系, 目的是使物流运作的各项成本数据都能归入到这一体系中来。在这一体系建立以后, 可以及时发现物流成本偏高的环节, 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物流成本, 最终达到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的效果。

3.3 制定和调整物流产业政策, 规范物流市场

作者建议, 通过建立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 打破现有物流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一是研究、制定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 修订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 尽快解决物流市场管制方式不适应WTO规则的问题。二是加强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管理, 明确一个物流主管部门, 对申请开办仓储租赁、中介运输服务的经营者进行从业人员、经营场地、经营能力、管理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查, 限制不合格者进入物流市场。三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对物流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严格监督, 减少其机会主义倾向。四是建立物流企业的信誉评级制度, 为工商企业选择信誉较高的物流企业提供方便, 从而降低物流服务的交易成本,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物流外包, 那么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将得以顺利转化。

3.4 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提高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目前, 物流人才短缺成为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的最大瓶颈。2006年底, 中国具有助理物流师、物流师资格者约1.7万人, 而具有高级物流师资格者仅292人。专家预测, 到2010年, 将有至少700万物流人才的缺口。一般来说, 中、高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的比例约为1:50, 按此比例推算, 至2010年, 我国对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万人, 每年约需5000人。这也是影响成都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要素之一。为适应工商企业对物流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一是加强学历教育, 应鼓励和允许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 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二是重视继续教育, 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开展多层次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三是借鉴国际经验, 逐步建立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及相应的认证体系。只有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满足需求以后, 成都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3.5 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验, 鼓励物流代理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 先进的物流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因此, 成都物流代理商应该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 适当引进条形码技术 (BC) 、射频技术 (RF) 等自动识别技术、GPS车辆跟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GIS) 、电子数据交换 (EDI) 技术等。据调查, 成都金桥物流有限公司在2004年就购买了一套物流信息系统, 之后就开始进入企业的快速成长期。说明部分物流企业已开始意识到, 要使物流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必须从物流信息化入手。同时, 针对成都工商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状况, 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为他们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提供支持, 建议出台政府担保、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物流服务供求双方共享物流信息资源, 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同时有利于物流代理商服务能力的提升, 使工商企业客户的满意度提高。另一方面, 鼓励物流代理商借鉴国内外优秀物流企业的经验, 积极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 通过整合各企业的优势业务, 形成物流联盟, 进一步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以满足工商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摘要:鉴于成都物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增长, 而物流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其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通过实地调研, 对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发现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激发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对策。

关键词:需求,物流服务,工商企业,成都

参考文献

[1]易英霞.物流产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互动性——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统计与决策, 2005, (4) .

[2]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编.物流服务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3]赵燕.物流市场发展研究[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浦东新区工商联基层商会作品选 篇8

开发开放的浦东,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正在按照上海“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国家改革示范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的功能定位,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浦東开发建设正在进入快车道。后世博、迪士尼、前滩等重点区域的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世博A、B片区13个央企总部工程部分项目实现结构封顶,中国商飞总部大楼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度假区外围配套项目基本建成,迪士尼乐园土建施工即将全面完成,11号线迪士尼工程全线结构贯通;前滩企业天地被称为“升级版的陆家嘴”,将分五期开发,目前三期项目已开工,2017年将陆续竣工;临港地区定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和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目前,临港地区已从基础建设期转入“功能塑造期”。

浦东正日益成长为有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一个彰显海派文化的大舞台,一个具有文化潜力和前景的新城区。

浦东先后兴建了一批有相当知名度的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迪士尼乐园、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科技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海洋水族馆、东方艺术中心、临港新城滴水湖等,它不仅改善了浦东综合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且为丰富浦东,乃至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浦东的城市文明程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过年》下一篇:驾驶员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