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防考核考核评价办法(通用8篇)
案防考核考核评价办法 篇1
案防考核考核评价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县级支行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县级支行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防控案件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各类案件的发生,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关于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指导意见》以及银监会、农总行和省分行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支行领导班子防控案件考核评价目标:通过量化考核评价,强化县级支行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落实防控责任,解决“抓案件防控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到位不到位一个样”的问题;达到县级支行领导班子管控能力不断提升、员工遵章守纪意识不断增强、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违规违纪违法问题逐步减少,防控案件取得实效。
第三条 县级支行领导班子防控案件考核评价对象和范围:主要是考核评价县级支行(含各二级分行营业部)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履行防控案件责任制及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 县级支行领导班子防控案件考核评价遵循行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和全面、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并采用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现场评价与非现场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班子总体评价与班子成员履职评价相结合,防控过程与防控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第五条 县级支行领导班子防控案件考核评价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达到监管部门规定追究高级管理人员责任的案件,严格按监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对发生未达到监管部门规定追究高级管理人员责任的案件,按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六条 县级支行领导班子防控案件考核评价工作由二级分行内部监督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考评年度为1月1日至12月31日,每年考评一次,考评情况于次年1月20日前报省分行(监察部)备案。
第二章
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 县级支行领导班子防控案件考核评价分别是对班子和班子成员的评价。
第八条 县级支行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防控案件考核评价内容由防控体系建设、防控措施落实、防控制度保障和防控结果四个部分构成。
(一)防控体系建设(占总体权重分的5%)。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支行领导班子是否重视案件防控工作,是否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行长每年是否亲自组织召开党委会或行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研究案件防控工作;是否认真部署案件防控工作;是否与基层单位和部门负责人签订案件防控责任书;有关人员配备是否到位。分管领导是否对防控体系的建设积极建议和作为。
(二)防控措施落实(占总体权重分的40%)。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行长每年是否定期听取案件防控情况、基层营业单位负责人“十亲自”制度落实情况以及员工行为排查情况的汇报,是否亲自主持一至两次案件分析会、是否认真组织对重要信访件的查处,领导干部交流、重要岗位轮换、近亲属回避、强制休假等四项制度是否落实到位。分管领导是否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抓好分管业务、基层营业单位日常案件防控制度、自律监管职责的落实,是否带队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检查,对发现的案件隐患、内外部监管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报告、认真组织整改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查处和消除,对上级行新出台案件、风险防控的有关制度是否及时、认真贯彻执行。
(三)防控制度保障(占总体权重分的5%)。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支行领导班子对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涉及责任人的追究是否到位,是否重视制度建设,对制度落实中出现的操作风险是否积极报告并安排制定必要的操作办法,确保依法合规经营。领导班子成员能否带头遵守各项制度,并建立案件防控考核办法,将案件防控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
(四)防控结果(占总体权重分的50%)。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发生了各类案件、违规违纪问题和重大责任事故,是否主动发现案件、消除风险隐患,有效防控各类案件、违规违纪问题和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第三章 考核评价方式
第九条 防控案件考核评价采取量化评分方法。对领导班子按百分制计分;对领导班子成员按实计分,再按责任比例进行折算。在各项计分上,好的只得满分,不增分,差的按规定扣分,直至零分。
第十条 在防控案件考核评价时,如发现以前评价中需要整改的问题在本次评价中仍然存在,则应在相应环节内加重扣分,最高扣分值不超过原评价点分值的一倍,直至扣完本环节全部分数为止。
第十一条 非现场评价是防控案件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被评价行日常动态的监督评价。主要是利用对被评价行已有的各种内外部监督检查成果,结合整改情况,基层营业单位负责人“十亲自”管理系统运行情况,录像监控检查情况等,按照防控案件考核评价的计分方法和标准进行评价和打分。第十二条 现场评价程序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总结报告和后续跟踪检查等步骤。
(一)准备阶段。包括收集评价资料、非现场评价结果汇总分析、制定评价方案、组成评价组、下发评价通知、提供资料清单、问卷调查等。
(二)评价实施阶段。听取被评价行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防控案件相关资料,评价指标分析、填制百分量化考核表、综合评价等。现场检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年内控综合评价检查成果。
(三)总结报告阶段。草拟汇总报告,在向被评价行反馈检查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下发考核评价通报。通报主要包括防控案件考核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被评价行防控案件基本情况和考核评价结果、被评价行防控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分析、防控案件建议等。
(四)后续跟踪检查阶段。二级分行组织对评价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登记防控案件考核评价发现问题台账,并适时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开展后续检查。
第四章 防控案件等级评定
第十三条 防控案件考核评价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对被评价行防控案件状况定量打分的基础上,结合评价期内被评价行是否发生经济案件、刑事案件、重大责任事故、重大违规违纪问题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终等级。在案件防控过程中,对敢于坚持原则,认真落实制度,主动发现案件、风险隐患,有效防控案件发生的,给予表扬或奖励,未造成严重后果可从轻扣分或不扣分。对评价后发现评价年度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人责任,并扣回已发放的奖金。
第十四条 防控案件考核评价等级分为四类:
A级:综合评分95分(含)以上。被评价行防控案件体系健全,防控案件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防控案件成效显著,当年没有发生各类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各二级分行每年评定为A级支行的机构数原则上控制在本辖区县级支行总数的10%以内,并报省分行(监察部)审核同意后确定。
B级:综合评分85分(含)以上95分以下。被评价行防控案件体系比较健全,虽然存在个别缺陷,但未对业务经营的安全性和防控案件的有效性产生较大影响。防控案件规章制度得到比较有效执行,防控案件成效较好,当年没有发生各类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
C级:综合评分75分(含)以上85分以下。被评价行防控案件体系虽有明显缺陷,但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防控案件规章制度基本得到执行,当年没有发生各类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
D级:综合评分75分以下。被评价行防控案件体系存在严重漏洞和缺陷,防控案件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检查不到位,发现风险隐患未能得到及时消除,屡查屡犯的违规违纪问题较严重,业务经营安全性面临较大的风险,且当年辖内发生了案件或责任制规定追究责任以上的重大责任事故。发生监管部门规定对高管人员追究责任案件的,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 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第十五条 防控案件考核评价工作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相结合,考评结果作为对二级分行、县级支行内部控制等级评定的参考依据,与被评价行当年的综合绩效考核、授权和转授权、班子成员个人工资收入、奖罚及评先评优挂钩,并作为对被评价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支行行长年工资收入的15%、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年工资收入的10%与所在支行每年防控案件考核评价结果挂钩(薪酬制度改革后视情况对挂钩部分进行相应调整)。二级分行人事部门从每位支行班子成员核定的年工资收入中预留挂钩工资额暂不发放,待防控案件考核评价工作结束后,由监察部门将各支行考评结果书面通知人事部门兑现挂钩工资。
对支行班子成员的奖励或经济处罚由二级分行监察部门书面通知人事、财会部门进行兑现,奖励从各二级分行的奖励工资或表彰费中列支,经济处罚一律进营业外收入。第十六条
考核工作结束后,二级分行纪委书记在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将支行领导班子及行长的考核得分情况反馈给支行行长,将其他班子成员的考核得分情况直接反馈给本人。
第十七条 对被评价行实行分类管理。
(一)对于“A级”的支行,由二级分行给予表彰,并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全额兑现支行班子成员挂钩工资,并奖励支行行长5000元,奖励其他班子成员每人3000元。
(二)对于“B级”的支行,督促其进一步加强防控案件建设,提高风险管控水平和案件防控能力。全额兑现支行班子成员挂钩工资,并奖励支行行长2000元,奖励其他班子成员每人1000元。
(三)对于“C级”的支行,对领导班子进行诫勉,督促其采取措施改进防控案件状况,提高风险管控水平和案件防控能力;加大内部检查监督力度和频率,取消当年支行主要领导、负有重要责任的分管领导的评先评优资格。对支行班子成员挂钩工资按扣分比例给予兑现,其中若有班子成员 未被扣分的,则按被扣分的班子成员中扣分最少的50%比例承担连带责任。
(四)对于“D级”的支行,一是将该行列为案件防控重点联系行;二是加大内部检查监督力度和频率;三是降低相关业务授权或责令暂停办理相关业务;四是按照有关规定对支行领导班子进行问责,取消当年支行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评先评优资格;五是支行班子成员挂钩工资不兑现,并对支行行长经济处罚3000元,其他班子成员每人经济处罚2000元;六是根据案件(或责任事故)性质、涉案(涉及)金额、造成的损失、后果以及影响等情况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对因管理混乱、工作严重失职导致发生案件的,责令支行主要领导和负有重要责任的班子成员引咎辞职。
第十八条 对支行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防控案件职责的,按有关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理;需要追究责任的,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相关规定给予责任追究。
(一)对案件防控工作中出现的违规问题较轻的,由二级分行纪检监察部门报经本级行党委研究决定后,对有关领导干部采取发限期整改通知书、诫勉谈话、批评教育、问责等方式进行告诫。
(二)对抓案件防控工作不力、不作为,制度不落实,检查不到位、问题屡查屡犯、违规违纪行为较为严重、发现风险隐患未及时消除的支行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要严肃追究责任,由二级分行纪检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纪律处分、经济处罚或其它处理的意见,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严肃责任追究。
(三)支行若发生经济、刑事案件的,按照有关规定对支行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实施责任追究,实事求是,行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在实施县级支行领导班子防控案件考核评价工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凡发现二级分行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没有按本办法规定严格考评,出现考评工作流于形式或者弄虚作假的,将降低该二级分行内部控制评价等级,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负责解释、修订。各二级分行可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省分行(监察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办法(闽农银发„2009‟137号)同时废止。
案防考核考核评价办法 篇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来发展迅速, 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已经形成了共识, 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是以德育为先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责任与道德、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其二是具备某个职业的基础知识与主要技能。因此, 高职教育是应用性教育、能力教育。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能力是素质的表现, 而素质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能力和素质相比, 素质更根本。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 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人的素质分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 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 业务素质, 审美素质, 劳技素质,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是核心部分。通过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应当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评价与考核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考核与评价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在教育实践中,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核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因此, 对其从理论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较多的研究, 也有了比较完善的实施办法, 但对素质教育的考核与评价, 从理论到实践都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要发展素质教育, 同样不可忽视考核与评价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有利于把素质培养变成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客观、鼓励性的评价意见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自我、发扬长处、培养个性。因为评价考核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机, 获得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肯定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素质评价全学程相伴, 可用于学生评优、求职、就业, 从而调动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规范行为、开发潜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建立和实施素质教育评价与考核体系, 可以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导向、约束和激励功能, 调动学生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校的素质教育变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对高职教育来说, 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有两大基本途径, 一是按教学计划实施的课程教学, 二是由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这两种途径都可以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实现。第一种途径, 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战场, 从以就业为导向、社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出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和方案, 到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已经成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的重要教改工作内容。而另一种途径, 即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构一个系统、优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在日常行为规范和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融入对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不断认识、培养和提升, 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空间。目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与管理办法、方案设计、实施操作等方面都处在一个自由发展的初级阶段。
四、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考核评价办法的探索
高职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偏重专业知识与技能, 轻视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 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由两个环节构成,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学习获得认知经验、动作经验和遵从规范的经验;第二个环节是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将习得的经验通过迁移进行整合和类化。按此思路, 若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分解为专业知识与技能、人文素质和关键能力三部分, 则通过课程学习可获得其中的知识与基本经验部分, 而具有内化特征的能力部分就需要在日常的养成教育和大量的各种活动中通过迁移进行整合和类化来实现。
专业知识与技能指我们为实现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定的培养目标, 通过一系列课程实现。人文素质指高等教育应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社会科学知识和要求学生达到的道德目标, 通常也由一系列课程实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关键能力为切入点, 关键能力的内涵是具有核心性和可迁移性, 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将其单独提出来是为强化这一教育内容, 通过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活动, 引导、激励和督促学生参与这些活动, 将知识与经验在各类活动中实现迁移、整合、类化, 进一步转化为能力。为了强化关键能力, 在对各类活动的设计中, 应注重关键能力的评价与考核。为了使关键能力的考核具有可操作性, 可把关键能力分解为关键要素, 在设计各类活动时, 把各关键要素作为活动的教育目标和评价、考核的要点。
1. 关键能力的分解
从关键能力具有的核心性、可迁移性内涵出发, 将关键能力分解为以下关键能力要素:
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守法遵纪、懂礼貌、健康积极的行为习惯;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和服务意识;团结合作能力:培养宽容、配合、责任和团队荣誉感;参与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习能力、职业性趣、挖掘个人潜力、展示个人才华;价值判断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意志和控制能力:培养直面压力、勇于承担、能够积极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能力。
2. 关键能力要素的考核方式
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 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不能表现人的能力, 培养人的能力也应当在活动中进行。以贯穿关键能力要素内容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各类活动、人文素质类课程和各种竞赛为载体, 构建一个校内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实施系统和考核系统。配合每学期季节时段特点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设计大量课外活动, 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 调整每学期对各个关键能力要素的考核分值, 逐步引导和鼓励学生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完成职业准备, 提升关键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弹性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合格的技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职业人。
五、素质教育评价考核实施方案
方案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导鼓励为主、重在参与为考核原则。含日常行为规范、社会活动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创新能力、价值判断能力, 意志和控制能力为培养目标和考核内容。以对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真实性评价为主要考核方式, 由各活动设计和组织者提出考核方案, 见表1。
企业党委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探索 篇3
企业党委工作考核评价的目的、
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考核评价的目的:对党委工作作出全面、客观、准确评价,提高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委工作管理和制度创新,努力把党委建设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考核评价的基本思路:对党委在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主要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构成考核指标体系,按指标的权重设置维度,设置标准分。把党委工作各项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对照标准进行量化评分。按得分多少,评价党委工作,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工作之目的。
确定考核内容,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重点工作内容。根据不同时期党委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若干项工作内容。本文归纳以下十个方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基层党组织建设;主题活动、专题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反腐倡廉建设;党管干部和人才;群众工作;稳定和安全;党委自身建设。
上述考核内容可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比如“主题活动、专题教育”一项,2011年、2012年为创先争优活动,2013年、2014年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
建立党委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上述十项内容确定为一级考核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可根据其工作内容设置2~4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考核指标体系。
确定一、二级指标的权重标准分和奖励分。十大指标的总分定为1 000分(定义为标准分)。根据每个一级指标的涵盖工作内容多少、工作的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权重分,以此类推确定二级指标标准分。同时为了鼓励争创先进,全面评价工作业绩,设置加分指标。对获得相应级别荣誉和上级通报表彰的,给予奖励分,按荣誉、表彰的级别给予不同的加分。标准分和奖励分构成考核评价的总分为1 200分。
详见《党委工作考核评分表一》。
考核的方式及程序
党委工作的考核评价采取党委自评、群众评价、集团公司党委(上级党委)组织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党委工作考核总成绩按以下方法计算:
1.党委自评分、组织考核分=标准分数+奖励分数;
2.总成绩=党委自评分数×30%+群众评价分数×20%+组织考核分数×50%。
党委工作考核结论及分类:根据评分成绩,按被考核单位成绩排出优秀、达标、一般、后进等层次,作为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改进工作的依据和参考。比如:总成绩1 000分及以上为优秀;总成绩900~990分为达标;总成绩600~890分为一般;总成绩600分以下为后进;等等。
同时引进否决制应用。在上述考核评分的基础上,还需参考生产经营、安全稳定等方面要求和情况进行一票否决。比如考核期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被评为优秀或达标党委:企业不能完成生产经营指标;发生重大安全、工伤或重大交通责任事故;发生重大治安、刑事案件、经济案件;发生严重污染环境事件;发生重大不稳定责任事件。
考核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及程序
集团公司党委负责全系统考核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企业党委负责本企业党委工作的考核评价,并成立考核小组、负责具体工作。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党委对本单位党委工作情况进行自查和考核评分。集团公司党委对下属企业党委工作考核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考核评价按以下程序进行:
考核准备。考核评价可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原则上安排在十二月份,最好与年度工作总结结合起来进行,下属企业党委对党委工作考核进行布置,认真作好准备,使党员、职工明确考核的内容、程序及要求,党委班子要认真总结本年度工作,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党委自评。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党委书记向大会报告本年度工作,安排下一年度工作,与会党员对党委工作进行评价,并根据《党委工作考核评分表一》分别打分,对分数统计汇总,其平均值作为党委自评分数。
组织考核。集团党委考核小组深入被考核党委所在单位,以适当形式分别召开党内外人员座谈会,查阅党委基础资料,听取党委工作汇报,根据《党委工作考核评分表一》打分,确定组织考核分数。
群众评价。群众评价的指标设置与《党委工作考核评分表一》标准分基本一致(见评分表二)。组织考核时,考核小组召集部分有代表性的党外职工根据《党委工作考核评分表二》分别打分,考核小组对分数统计汇总,其平均值作为群众评价分数。
详见《党委工作考核评分表二》
分析划类。考核小组根据考核总成绩对被考核党委进行划类,向集团公司党委报告考核评价结果。
总结经验、反馈结果。每次考核结束之后,上级党委及时向被考核党委反馈考核结果。总结成绩、查找不足,改进工作。
考核结果运用
l.党委工作考核结果纳入“三优”工程综合评价(企业发展做强做优,党的建设创先争优、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厚德培优)重要内容。(注:本人对“三优”综合评价将另文进行研讨)
2.党委工作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党委的主要依据。
3.集团公司党委可将考核结果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挂钩,对评为“优秀”的党委所在单位和党政负责人给予适当经济奖励,对评为“一般”或“后进”的党委所在单位和党政负责人作出适当经济处罚。
4.集团公司党委要及时总结推广“优秀”党委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分析“一般”和“后进”党委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整改,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胡 正)
村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村“三委”班子和村干部的管理,增强他们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根据中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的村干部,指在职村党总支书记、村党总支副书记(包括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的大学生村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临国境线村武装干事。
第三条
考核坚持党管干部、群众公认、注重实绩、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绩效挂钩的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负责管理,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考核村“三委”班子和村干部的职责由乡镇(街道)党(工)委组织实施。
第二章
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四条
对村“三委”班子,主要依据年初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与村“三委”班子签订的“目标考核责任书”,考核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加强组织建设等情况。
第五条
对村干部,主要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岗位履职情况、工作实绩和作风建设。
德:指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包括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道德品质、遵守政治纪律、团结干事、责任担当等情况。
能: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包括发展思路、政策水平、组织协调、改革创新、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等情况。
勤:指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包括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务实态度、请销假、出勤、联系服务群众等情况。
绩:指工作实绩表现,包括发展经济、组织建设、农民致富、党群干群关系、社会和谐等情况。
廉:指廉洁自律表现,包括严格执行廉政准则、规范权力行使、接受群众监督、清正廉洁等情况。
第六条
乡镇(街道)要根据各村实际,制作专门的“考核明细表”,对考核内容进行具体细化,为加强干部管理、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功能提供依据。
第三章
考核方式及程序
考核分督查检查考核、绩效考核、换届目标考核三种,绩效考核和换届目标考核程序一致。
第七条
督查检查考核由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具体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明确督查考核的主要内容,一般在每年6月底进行;可采取随机走访党员群众代表、考勤登记抽查、工作进度民意抽查等方式进行,实行量化打分,分值100分。
第八条
绩效考核由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具体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一般在每年12月底进行。换届目标考核由县市区党委统一布置。每年底或换届时召开专题考评大会,组织村干部向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本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述职,并进行评议。参会人员包括:乡镇(街道)考核工作小组、常务书记、新农村(农场)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本村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会议由村党总支书记召集,乡镇(街道)考核工作小组组长主持。考评大会严格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1.述职述廉。在考评大会上,村党总支书记应代表村“三委”班子述职述廉,村“三委”班子述职述廉后,村干部进行个人述职述廉。
2.民主测评。村“三委”班子和村干部述职述廉结束后,要组织全体参会人员对村“三委”班子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进行无记名测评,对村干部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进行无记名测评,再由乡镇(街道)考核工作小组计算民主测评得分,其计算公式为:村“三委”班子民主测评得分=100×(优秀票数×1+良好票数×0.8+一般票数×0.6)/总票数,村干部民
主测评得分=100×(优秀票数×1+称职票数 ×0.8+基本称职票数 ×0.6)/总票数。
3.绩效考核和换届目标考核,均实行量化考核。由乡镇(街道)考核工作小组按照专门制作的“考核明细表”进行逐项打分,分值100分。
第四章
考核等次的确定
第九条
考核等次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评定村干部考核等次。
1.考核得分。村“三委”班子和村干部的考核得分按“督查得分占20%、民主测评得分占30%、目标考核得分占50%”的比例计算。
2.考核等次。村“三委”班子共划分为四个等次:9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等次,为一类村班子;70—90分(含70分)的为良好等次,为二类村班子;60—70分(含60分)的为一般等次,为三类村班子;60分以下的为较差等次,为四类村班子。村干部共划分为4个等次:90分及以上为“优秀”,70-90分(含70分)为“称职”,60-70分(含60分)为“基本称职”,60分以下且经乡镇(街道)党(工)委认定为不称职的为“不称职”。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村“三委”班子或村干部比例不超过20%。
第五章
考核结果的运用
第十条
村“三委”班子和村干部的目标考核及换届目标考核结果,与村“三委”班子及村干部绩效报酬、奖惩、任用直接挂钩。
第十一条
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三基”建设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实施意见》(西发„2010‟8号),每年给予每个山区行政村的2000元党员活动经费、坝区行政村的1000元党员活动经费作为绩效奖金,根据村“三委”班子综合考核结果计发。
第十二条 根据州纪委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关于适当提高村(居)干部补贴标准的方案>的通知》(西民政发〔2014〕13号),从2014年1月1日起,村干部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500元作为绩效报酬,根据村干部综合考核结果计发。
第十三条
对考核为“优秀”、“良好”等次的村“三委”班子,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其绩效奖金按100%计发,对考核为“一般”等次的按80%计发,对考核为“较差”的取消绩效奖金,并将其列为“后进”党组织进行整顿。
第十四条
对考核等次为“优秀”的村干部,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其当年绩效报酬由乡镇(街道)给予适当上浮。同时,结合考核情况,县市区党委每两年、乡镇(街道)党(工)委每年评选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村干部”。同时,继续从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村干部中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受表彰的“优秀村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第十五条
对考核等次为“称职”、“基本称职”的村干
部,其当年绩效报酬分别按100%、80%计发。考核等次为“基本称职”的,当年不得“评优选模”。同时,乡镇(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要与“基本称职”的村干部进行个别谈话,帮助查找原因,明确整改方向。
第十六条
对考核等次为“不称职”的村干部,其当年绩效报酬全部取消,两年不得“评优选模”。同时,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若拒不整改,连续2年考核为“不称职”的,是村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和临国境线村武装干事的,由乡镇(街道)党(工)委按程序规定进行免职处理;是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或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要求其自行辞职,不辞职的依法罢免。
第六章
考核工作纪律
第十七条
考核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打击报复。违者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八条
村干部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目标考核,经教育后仍拒绝参加的,可直接将其考核等次确定为“不称职”。
第十九条
实行过错追究制度。村干部任职期间违纪违法,并查证属实的,由相关纪检部门、乡镇(街道)党(工)委依纪、依规作出相应处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村民小组干部绩效管理考核办法,由(街道)党(工)委参照本办法制定。
第二十一条
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中央、省委及州委有关村干部岗位职责要求,细化村干部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指标,制定详细考核方案。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中共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骨干教师管理使用考核评价办法 篇5
骨干教师管理、使用、考核评价办法
为了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课堂教育教学技能,本着“以学治校,以学治教”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法》以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本任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一、骨干教师的管理
1、注重培养骨干教师
对已认定的骨干教师进行跟踪、考察,搞好检查指导,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的业务档案,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使用。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骨干教师实行期限制,以五年为一个期限,年满5年须经考核方能继续确认。对不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发挥骨干作用,或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将撤消其骨干教师称号。
3、骨干教师的职责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积极参加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承担示范课、观察课,及培养青年教师
等任务,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勇于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二、加强档案管理
将所有参加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信息录入数据库,实行数字化管理。如实记载骨干教师的工作学习、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骨干教师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佐证材料。
三、骨干教师的使用
1、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每年至少要主持一次校级以上的示范课、观摩课或专题学校讲座。
2、骨干教师每年应承担各青年教师的培训或传帮带任务。
3、每年制作2个以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4、每年撰写篇以上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
四、待遇和奖励
1、学校要采取措施为骨干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如经费、资料和仪器设备使用,以及适当减轻教学工作量,保证其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等。
2、优先解决骨干教师生活困难,为其全身心投入教研教改工作消除后顾之忧。
3、骨干教师承担研究课题,教改实验和教学任务、应适当计入工作实绩。
4、骨干教师优先参加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参加高层次培
训和研究活动。
5、骨干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晋升教师职务,并优先推荐为等级教师和享受政府、学校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
双流县XX初级中学
理赔质量考核分类评价管理办法 篇6
根据2014年理赔工作重点与目前公司理赔情况实际,从理赔成本、理赔管理、理赔服务和效率、专项工作成效四个方面,以考核指标目标值为依据,定量为主、目标值定性为辅的办法,对分公司的理赔质量进行考核与监控,确保赔付率和间接理赔费用控制在预算目标以内,未决估损充足率达到100%,理赔质量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考核指标和权重
(一)理赔成本(权重40%),考核四个指标:综合赔付率(15%)、估损充足率(10%)、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执行率(10%)、万元以上车险赔案案均赔款(5%)。
(二)理赔管理(权重20%),考核四个指标:初次立案估损偏差率(5%)、未决滞案率(5%)、强制立案率(5%)、车险零结案重开率(5%)。
(三)理赔服务和效率(权重25%),考核五个指标:万元以下赔案理赔周期(5%)、万元以下车险内部流转时效(5%)、案件处理率(5%)、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5%)、当年案件金额结案率(5%)。
(四)专项工作成效(权重15%),考核三个指标:反欺诈成效(5%)、通赔专项考核(5%)、车损零配件系统点选率(5%)。
二、考核指标与评分方法
(一)理赔成本类指标
/ 13
1.综合赔付率,占比15%。指标定义:
综合赔付率指发生赔款支出与已赚保费的比率,已发生赔款支出包括赔款支出、分保赔款支出与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并扣除摊回赔款支出与追偿款收入。
综合赔付率=(本年度已决赔款+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分保赔款支出-摊回分保赔款-追偿款收入)/(当期保费收入-分出保费+分入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100% 评分办法:
根据总公司确定的2014综合赔付率控制总目标,分解下达各分公司赔付率控制的预算目标。依据各分公司2014年财务综合赔付率数据,参照预算目标降幅进行评分:
下降在2%(含)以上得18分 下降在0%(含)到2%之间得15分 下降在-5%(含)到0%之间得10分 下降在-5%以下不得分
2.估损充足率,占比10%。指标定义:
估损充足率是指对应立案未结清单中案件的估损金额与立案未结案清单中的案件发展至当前的结案金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估损充足率=∑(对应立案未结清单中案件的估损金额)/∑(立案未结清单中的案件发展至当前的结案金额)*100%。
评分办法:
/ 13
根据2013年底、2014年一季度、2014年上半年、2014年三季度未决赔案清单,分别计算各时间节点估损充足率,最终分公司估损充足率考核数据取四个数据的平均值。估损充足率的标准值为100%,参照标准值计算各分公司估损充足率数据进行评分:
估损充足率在100%(含)到 103%之间的,得12分 估损充足率在98%(含)到 100%之间或在103%(含)到105之间的,得10分
估损充足率在90%(含)到 98%之间或在105%(含)到120之间的,得6分
估损充足率小于90%或大于120%(含)的,不得分
3.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执行率,占比10%。指标定义:
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执行率是指当年实际发生的间接理赔费用占当年分公司保费收入之间的比率与分公司年初确定的间接理赔费用预算率之间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执行率=(实际发生的间接理赔费用/分公司累计保费收入)/分公司年初确定的间接理赔费用预算率)*100%。
评分办法:
根据总公司确定的2014年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总目标,分解下达各分公司间接理赔费用预算目标。依据各分公司2014年财务间接理赔费用数据,计算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执行率,按以下方式评分:
/ 1
3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执行率小于96%(含)的,得12分 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执行率在96%到100%(含)之间的,得10分
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执行率在100%到105%(含)之间的,得6分
间接理赔费用预算执行率大于105%的,不得分 4.万元以上车险赔案案均赔款,占比5%。评分办法:
该指标统计当年结案的车险1万元(不含)以上案件的案均赔款(立案级,包含往年立案的案件,剔除盗抢险案件),根据分公司2013年底指标数值增减幅度进行评分:
降幅在5%(含)以上的,得6分 降幅在0%(含)到5%之间的,得5分 降幅在-5%(含)到0%之间的,得3分 降幅在-5%以下的,不得分
(二)理赔管理类指标
1.车险初次立案估损偏差率,占比5% 指标定义:
车险初次立案估损偏差率是指车险已决赔款与最初立案估损金额之差的绝对值与已决赔款之间的比率。
车险初次立案估损偏差率=∑|统计区间内车险已结案件(剔除零结案、重开案件)中各案件的赔款金额与初次估损
/ 1
3金额之差|/ ∑统计区间内车险已结案件(剔除零结案、重开案件)中各案件的赔款金额
评分办法:
该指标统计当年结案的车险案件(剔除零结案、重开案件)赔款金额与初次立案估损金额的绝对偏差率,按以下形式评分:
车险初次立案估损偏差率小于20%(含)的,得6分 车险初次立案估损偏差率在20%到30%(含)之间的,得5分
车险初次立案估损偏差率在30%到50%(含)之间的,得3分
车险初次立案估损偏差率大于50%的,不得分 2.未决滞案率,占比5%。指标定义:
该指标指截至统计时点,所有未决赔案中,报案时间已经超过两年(730天)仍然未决的案件占比。
未结滞案率=超两年未结案件占比=报案时间至统计日期>730天未结案件件数/未结案件总件数*100% 评分办法:
该指标统计未决清单中报案日期至统计时间超两年的案件占未决件数的比率。根据数值进行分公司评分:
未决滞案率在2%(含)以下的,得6分 未决滞案率在2%到3%(含)之间的,得5分 未决滞案率在3%到8%(含)之间的,得3分
/ 1
3未决滞案率在8%以上的,不得分 3.强制立案率,占比5% 指标定义:
该指标指统计区间内全险种被系统强制立案的案件数量与立案数量之间的比率。
强制立案率=统计区间内全险种被系统强制立案/统计区间内立案件数*100% 评分办法:
根据分公司2014年全险种被强制立案的件数与2014年立案件数之间的比率计算强制立案率,按以下方式进行评分:
强制立案率在1%(含)以下的,得6分 强制立案率在1%到3%(含)之间的,得5分 强制立案率在3%到10%(含)之间的,得3分 强制立案率在10%以上的,不得分 4.车险零结案重开率,占比5% 指标定义:
车险零结案重开率=车险零结案件重开件数/车险零结案件总量*100% 评分办法:
根据分公司2014年车险零结案重开的件数与2014年分公司车险零结案案件件数之间的比率计算零结案重开率,按以下方式评分:
车险零结案重开率在1%(含)以下的,得6分
/ 13
车险零结案重开率在1%到2%(含)之间的,得5分 车险零结案重开率在2%到10%(含)之间的,得3分 车险零结案重开率在10%以上的,不得分
(三)理赔效率和服务类指标 1.万元以下赔案理赔周期,占比5% 指标定义:
1万元(含)以下当年报案当年结案赔案(不含盗抢险),从报案到付款的平均时间
评分办法:
该指标统计当年报案当年结案的1万元(含)以下全险种案件,从客户报案到付款的平均时间(剔除有报案等待期的车险和家财险盗抢险案件、零结案件)。根据分公司指标值进行评分:
万元以下赔案理赔周期在20天(含)以内的,得6分 万元以下赔案理赔周期在20天到30(含)天以内的,得5分
万元以下赔案理赔周期在30天到40(含)天以内的,得3分
万元以下赔案理赔周期在40天以上的,不得分 2.万元以下车险内部流转时效,占比5% 指标定义:
1万元(含)以下当年报案当年结案车险赔案(不含盗抢险),在调度、查勘、定损(含核损和报价)、理算、核赔、付款环节内部操作与流转时效之和
/ 1
3评分办法:
该指标统计当年报案当年结案的1万元(含)以下车险赔案内部流转时效,由调度时效、查勘时效、定损时效(不含核损和报价)、核损时效、报价时效、理算时效、核赔时效、付款时效构成(剔除有破案等待期的车险盗抢险案件、零结案件以及理赔费用计算书)。精度到小时。根据分公司指标数值进行排名,数值小的排名靠前,数值大的排名靠后。
万元以下车险内部流转时效在100小时(含)以下的,得6分
万元以下车险内部流转时效在100小时到150小时(含)之间的,得5分
万元以下车险内部流转时效在150小时到200小时(含)之间的,得3分
万元以下车险内部流转时效在200小时以上的,不得分 3.案件处理率,占比5% 指标定义:
案件处理率=当年(结案件数+立案注销件数+零结案件数+立案拒赔件数)/当年(有效立案件数+立案注销件数+零结案件数+立案拒赔件数)*100%
评分办法:
该指标反映的是分公司2014年处理的各类案件(包括已决案件、注销零结案件和拒赔案件)总量与分公司2014新增的各类案件总量(包括有效立案案件、注销案件和拒赔案件)的比率。根据分公司指标值进行评分:
/ 1
3案件处理率较计划目标值高4%(含)以上的,得6分 案件处理率较计划目标值高0%(含)到4%之间的,得5分
案件处理率较计划目标值低0%到8%(含)之间的,得3分
案件处理率计划目标值低8% 以上的,不得分 4.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占比5% 指标定义:
截至统计时点当年报案案件的已结赔案的占比,按照赔案报案日期统计。
件数结案率=已结件数/有效立案件数*100% 评分办法:
该指标反映的是分公司2014年新增的案件的处理比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分公司对近期案件的处理效率。根据分公司指标数值进行评分:
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在85%(含)以上的,得6分 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在80%(含)到85%之间的,得5分
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在70%(含)到80%之间的,得3分
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在70%以下的,不得分 5.当年案件金额结案率,占比5% 指标定义:
/ 13
金额结案率=结案案件的结案金额/(结案案件的结案金额+未结案件的总估计赔款金额)*100% 评分办法:
该指标反映的是分公司2014年新增案件的损失金额处理比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分公司对近期案件的处理效率。根据分公司指标数值进行评分
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在65%(含)以上的,得6分 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在55%(含)到65%之间的,得5分
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在45%(含)到55%之间的,得3分
当年案件件数结案率在45%以下的,不得分
(四)理赔专项工作成效类指标 1.反欺诈成效,占比5%。指标定义:
反欺诈成效=分公司实际通过反欺诈追回赔款金额/反欺诈预算目标金额*100% 评分办法:
根据总公司确定的2014年理赔反欺诈工作总目标,分解下达各分公司反欺诈成效预算目标,按分公司实际达成的反欺诈金额占预算目标的比率计算,进行分公司评分:
反欺诈成效在120%(含)以上的,得6分
反欺诈成效在100%(含)到120% 之间的,得5分 反欺诈成效在80%(含)到100%之间的,得3分
/ 13
反欺诈成效在80%以下的,不得分 2.通赔考核,占比5%。评分办法:
根据《车险省间通赔业务管理考核办法》(另行下发),从通赔质量、效率和服务满意度三方面考核分公司通赔工作。重点指标包括总公司核损报价案件质量,人伤案件及时跟踪率,通赔未决存量指数,定损-核损-报价时效,客户及承保地满意度评价等。按照考核结果进行评分。
评为优等的,得6分 评为良好的,得5分 评为中等的,得3分 评为差的,不得分
3.车损零配件系统点选率,占比5%。评分办法:
根据总公司确定的理赔关键风险点管控的相关要求,制定该指标考核分公司车险一线理赔人员定损中针对车损零配件的系统点选报价情况,按照2014年通过系统点选完成定损单的数量与2014年所有完成定损单总数的比率。按以下方式进行排名:
车损零配件系统点选率大于95%(含)的,得6分 车损零配件系统点选率在90%(含)到95%之间的,得5分
车损零配件系统点选率在70%(含)到90%之间的,得3分
/ 1
3车损零配件系统点选率小于70%的,不得分
三、考核指标得分评级分类办法
总公司将对分公司各分项评级评分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办法为对各分项得分进行汇总,得出综合考评总分,根据总分按以下方式进行理赔质量分类:
(1)综合考评总分在90分(含)以上的,评为理赔质量A类单位
(2)综合考评总分在75分(含)到90分之间的,评为理赔质量B类单位
(3)综合考评总分在60分(含)到75分之间的,评为理赔质量C类单位
(4)综合考评总分在60分以下的,评为理赔质量D类单位
四、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对考核结果的影响
(一)检查发现违反理赔“约法三章”情况的分公司,考核结果为理赔质量D类单位。
(二)发生重大投诉案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和公司品牌信誉影响的,以及因服务、投诉问题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情况,考核结果为理赔质量D类单位。
(三)检查或者数据回顾发现在系统中篡改理赔数据,针对考核指标人为调整、弄虚作假的情况,考核结果为理赔质量D类单位。
五、考核结果的应用
/ 1
3(一)考核结果实行“月通报、季度点评、年度考核”制度。即总公司每月度通过公司内网首页,公布全辖分公司考核指标的得分和综合评级(部分年终完成指标按时间进度进行折算)。每季度末依据本办法对全辖分公司理赔质量进行点评。年末按照分公司理赔质量考核评比结果,对分公司理赔管理部主要负责人进行评价与奖惩。
(二)本办法中综合评级结果直接与理赔管理部主要负责人KPI的60%挂钩。
(三)根据2013年半年与全年理赔质量考核评比结果,确定分公司A、B、C、D分类情况,并制定差异化的督导和管理政策。
(四)总公司将根据理赔质量指标表现和理赔数据异动情况,结合监察审计部门反馈情况和理赔稽查情况,在年内建立理赔质量监督机制,利用电话、电函、面对面督导等形式,对理赔质量进行监督。对于理赔质量指标持续落后,理赔分类连续两年处于C类和D类的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附表:各分公司理赔计划预算目标值
完善中央企业EVA考核办法初探 篇7
关键词:完善,中央企业,EVA,考核
经济附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并由美国著名的思腾思特咨询公司注册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近年来以可口可乐、通用、索尼为代表的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大都使用EVA指标作为企业业绩评价和奖励经营者的重要依据,按照国资委的统一部署,从2010年第三任期考核开始,中央企业已全面开展EVA考核,EVA指标将在公司的所有考核因素中权重达到40%,并确定了计算公式与考核办法,其目的之一是引导企业科学决策、谨慎投资,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即提高经济利润水平,既要靠增加净利润,又要靠降低资本成本。在当前企业负债率水平较高、投资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尤其要避免盲目投资,减少资本占用。通过对EVA基本概念的学习并结合国资委对央企EVA考核的规定,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EVA考核办法谈一些感受。
一、EVA基本内涵及计算方法
按照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的EVA基本理念,它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从算术角度说,EVA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EVA是对真正“经济”利润的评价,或者说,是表示净营运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其他风险相近的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计算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
其中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IC为资本总额,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二、国资委确定的EVA计算方法及调整事项
(一) 国资委确定的EVA计算公式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总额×平均资本成本率
(二)计算方法说明
1、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
(1)净利润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当期净利润
(2)利息支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支出”。
(3)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对于为获取国家战略资源,勘探投入费用较大的企业,经国资委认定后,将其成本费用情况表中的“勘探费用”视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按照一定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予以加回。
(4)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包括:
(1) 变卖主业优质资产收益:减持具有实质控制权的所属上市公司股权取得的收益(不包括在二级市场增持后又减持取得的收益);企业集团(不含投资类企业集团)转让所属主业范围内且资产、收入或者利润占集团总体10%以上的非上市公司资产取得的收益。
(2) 主业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转让收益:企业集团(不含投资类企业集团)转让股权(产权)收益,资产(含土地)转让收益。
(3) 其他非经常性收益:与主业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收益、与经常活动无关的补贴收入等。
2、调整后资本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1)平均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期初与期末所有者权益平均数。
(2)平均负债是指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期初与期末负债总额平均数。
(3)平均无息流动负债是指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等不带息流动负债的期初期末平均数;对于因承担国家任务等原因造成“专项应付款”、“特种储备基金”余额较大的,可视同无息流动负债扣除。
(4)在建工程是指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符合主业规定的“在建工程”期初期末平均数。
3、平均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1)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
(2)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
(3)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
(4)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保持不变。
三、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正确区分研发费用在税后净营业利润中予以加回的必要条件
国资委在EVA考核时将研发费用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 并不进行资本化,目的是为了鼓励中央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实际上,该项调整对当期EVA的改善并无直接影响:研发费用投入一方面按(1-所得税率)直接减少企业的净利润,也即等额减少税后净营业利润,而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按(1-所得税率)又予以等额加回,结果是对税后净营业利润无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对累计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研发费用也不影响投入资本规模。因此,研发费用的大小与EVA的增加无关,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在理论上并不明显。
事实上,将研发费用在EVA计算时在净利润中予以剔除的前提假设是该项投入应该使公司能够长期获益,增加公司的长期价值,否则就是无效投入,计算EVA时就不应剔除,应按无效研发投入×(1-所得税率)减少EVA。另外,研发费用的投入,毕竟耗用了投资人的资本, 为了抑制企业盲目研发的冲动,应当将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未摊销部分予以资本化,计算EVA时不应剔除。
(二)将非经常性收益减半剔除的合理性
国资委为鼓励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主业, 在EVA考核时将非经常性收益予以折半剔除,而目前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大多采用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损益》的定义:即与公司正常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确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此类损益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多以营业外收支或投资收益的形式予以反映。而国资委目前采取的非经常性收益减半调整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完全剔除营业外收支对主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对经营者的考核形成一种信息噪音。
EVA体系强调企业主要关注其主营业务的经营情况,而营业外收支反映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以外其他活动中取得的各项收支,它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它们的特征是具有偶发性和边缘性,并不反映经营者的正常经营业绩或经营决策。整体而言,目前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央企盈利的影响多数是正面的,即收大于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那么在非经常性收益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全额剔除营业外收支的影响,对突显央企经营者的经营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不利于企业正确评价自身价值。
EVA考核如果剔除了非经常性收益以及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企业就可以自我纵向比较,也能够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从而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清醒地看到自己与其过去比较以及与其他企业比较的优劣,找出自身不足,取长补短,确定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同时横向比较有利于国资委对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对下属的中央企业进行排名。
3、对非经常性收益减半扣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售资产增加利润的短期行为,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影响。
尤其是对于处在摘牌和戴帽边缘的央企来说,非经常性收益减半扣除也能起到盈余的管理作用。从经营业绩评价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关心的是经营者通过经营努力取得的经营业绩,但经营者往往利用与自身经营努力无关的偶发性损益项目来粉饰经营成果,影响所有所有者对经营业绩的评价。在净利润金额相同的情况下,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不同,它们所反映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是截然不同的。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将非经常性收益剔除在税后净营业利润的核算之外,这样不仅能保持原有的优点,同时能够保证最终核算结果真正反映公司的营业状况,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比较。考虑到任何一项营业外收支又都是股东所必须承担的损失或收益,为了避免对非经常性收益完全剔除而导致股东资本被滥用,因而还需要对非经常性收益进行资本化处理,使其与公司的未来收益或损失相匹配。
(三)资本成本率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与规模
资本成本的高低,与公司所处行业、规模及其在市场中的信用等级、风险指数、投资人期望的投资回报以及资本结构密切相关。即使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也会有不同的资本成本。而目前国资委将央企的资本成本率统一定为5.5%, 就会造成EVA考核的不公平。低风险企业的EVA会因统一高资本成本而被压低,高风险企业的EVA则相反,进而会诱使央企将财务资源与战略资本投向高风险的产业。
解决的办法,第一对于债务资本成本而言,可以采用有息债务的实际加权平均成本来计算;第二对于权益资本成本,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央企选取相应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确定权益成本的基础。国资委每年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中详细披露了各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等,这些指标分别有优秀、良好、平均、较低、较差五类标准值。企业可以平均值为基础,结合自身战略发展规划、预算等情况采用相应级别的净资产收益率。
综上所述,虽然采用EVA评价企业绩效的好处很多,但央企在EVA考核中还面临很多难题,这都需要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完善,以使央企EVA考核更加顺利和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陈咏英, 佟岩.对国有企业建立以EVA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
[2]王纪平.央企EVA考核实施中的难题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
[3]袁波.EVA实践中的误区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石化财会.
[4]张霁.国资委EVA考核环境下非经常性收益调整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考核办法决定“注册”效果 篇8
应该说,教师的工作主要有两块,一块是教育,一块是教学。
对于教师教育水平这一方面的考核,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因为教师的工作是面向“人”的工作,教育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很难进行量化的。即便以往的考核中,也很难制定具体的细化标准,都是凭着印象赋分的。只要不是出太大差错,大多教师的考核得分都是近似的。因此,如果真的要对教师资格进行考核,重头戏不可避免是通过教学成绩或是考试来决定。这就颇令人担心了。
对于教学的考核一般来说无外乎教科研成绩与教学成绩这两个方面。考核教科研成绩,都是以证书来说话的,或是论文,或是课题之类。过度关注这些方面,可能会导致教师重“研”轻“教”,反而将教学最需要关注的阵地忽略了。而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则弊端更为明显,极容易导致应试教育的回归,使目前好不容易得来的素质教育成果毁于一旦。不是吗?当教学成绩关系到自己的从教资格,又有谁敢于掉以轻心,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呢?
如果用考试来代替教学考核,则显得非常可笑。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要想教学达到一定的水平,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外,还要具备把理论能不能正确有效地运用在实践中,还得有教师的体态语、亲和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一个考试考得好的教师,并不一定真的可以教好书。那么,以考试来代替考核,对于教育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案防考核考核评价办法】推荐阅读:
师德评价考核办法08-09
诚信建设考核评价办法08-26
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办法11-14
第三分公司机关效能点评工作考核评价办法11-21
教师考核办法考核新得08-08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办法05-28
管理考核办法10-31
市局考核办法05-13
定性考核办法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