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应对案例分析

2024-12-03

税收风险应对案例分析(共8篇)

税收风险应对案例分析 篇1

如何应对税收执法风险

如何应对税收执法风险,确保税务干部在公正执法、安全执法的基础上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应尽快建立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从理念、机制、信息化手段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税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工作。在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参考:

(一)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引入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制订以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应对为基本框架的《税收工作规范》。

工作规范在风险识别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对税务登记、税收管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务稽查、政策执行、减税免税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对执法中易产生错漏的难点、盲点、焦点进行归类。

在风险预测环节完成对纳税人风险度的量化定级。通过确定的风险点,设定预警指标,对纳税人行业税负率、税负变化差异、税负变化幅度、销售变动率、经营环境、管理水平等动态、静态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对纳税人生产经营和纳税申报异常信息的筛选整合,找出税收执法风险的关键环节和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将所有执法风险按照高、中、低和经常发生、偶而发生等情况进行分类,重点关注高风险和经常性发生的执法行为。

在风险应对环节,根据评定的风险级别,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下,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对风险的核实、排除、控制和化解。如对纺织服装行业抓住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一重要环节,开展专票开具情况分析监控,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对废旧物质回收利用行业,抓住企业产能和税负预警环节,防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等。

(二)优化税源管理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经济类型分类的税源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以“属地管理、双人上岗、全面履职、服务直通”的区域税源综合管理。针对大企业或重点税源企业以及风险程度高的行业税源管理,成立专业化管理团队,选择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税务干部来负责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应对,实行协调有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模式。

(三)发挥信息化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为了及时防范和化解日常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结合风险点之所在,有效发挥信息化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开发税源管理数字化考核预警系统。系统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置相应的预警指标,对应考核到相应的执法岗位,各岗位人员对照系统的预警提示,实时进行调查整改,有效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

(四)推行纳税风险提醒服务

在综合分析风险环节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纳税风险提醒事项,按纳税风险对象制作《纳税风险提醒函》,以《提醒函》的形式告知纳税人数据异常的指标、风险点和存在的偏差(异常)以及可能的涉税问题,对纳税人提供风险提醒服务,并建议纳税人自查自纠。纳税人收到纳税风险提醒函后,在约定的时间内,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纠偏,并对存在偏差(异常)的情况,可以提供相关的原始证明材料,向税务机关主管人员说明情况,也可以通过补开票、调整纳税所得额或自查补报缴纳税款并加收滞纳金。

(五)积极推广税务代理

税务代理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完善税收征管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目前税务人员的涉税管理事务繁杂,实际上许多工作可以由税务代理完成,如税收宣传、税务咨询、纳税申报等涉税事宜。由税务代理帮助纳税人办理税务事宜,既可降低和减少税收执法风险,又可节省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和国家征税成本。

(六)加强部门协作

加强与公检法、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系与交往,联合成立税收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时听取风险度较高涉税事项的处理意见与建议,学习和交流预防渎职失职知识。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机制,对税务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商议解决。

(七)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将执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税务文化建设全过程,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执法人员的共同认识收风险无处不在、征税人的执法风险无时不有的意识和理念,促进全系统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税收风险应对案例分析 篇2

“甲供料”是建设单位或发包方与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方式。具体指建设方基于施工方会购买劣质建材设备从事施工安装的考虑, 为保证材料设备质量, 避免因材料设备质量缘故影响房屋结构及其使用和销售, 而由建设方提供原材料和设备, 施工单位仅提供建筑劳务的一种建筑行为。材设的价格风险由甲方承担, 材设的数量风险由乙方承担。一般情况下, 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里对“甲供料”都有详细的清单。

二、“甲供料”的优点

“甲供料”对乙方而言, 可以减少材料设备的资金投入和资金垫付压力, 避免材料设备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甲供料”对甲方而言, 可以更好地控制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进货来源, 有效避免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吃差价的行为, 降低工程成本, 保证材料设备和工程质量。

三、甲供料的纳税人与负税人

现行营业税税法规定, 建筑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不含装饰劳务) ,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由于建筑营业税的纳税人为建安企业, 甲供料的营业税税款只能由乙方缴纳, 但是甲供料的营业税税款并不是乙方建筑劳务产生的, 乙方缴纳的甲供料的营业税税款应由甲方承担, 乙方在缴纳甲供材料的营业税税款后, 必向甲方结算, 实际负税人为甲方。

税务机关对建筑业“甲供料”征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平衡“包工包料”和“包工不包料”两种方式之间的税负, 防止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空子。故施工方在其结算书中, 计算营业税的基数 (即计税依据) 应当包括原材料价款。实际工作中有部分企业在结算书中不包含甲供料及税金, 这只是预算部门的一厢情愿, 乙方还是照旧缴纳甲供料营业税, 不缴纳就是逃避税收。

四、“甲供料”存在的税收风险

由于“甲供料”涉及到建筑业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问题, 因此, 对甲方和施工方来讲都存在一定的税收风险。现就“甲供料”的不同操作方式及其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

(一) 不同的操作方式决定甲方的不同计税结果

“甲供料”实际操作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甲方自购、委托乙方代购和合同外供料。

1. 甲方自购材料。

是指甲方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或其他考虑, 在与施工方订立的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由甲方负责提供全部或部分建材设备, 这些材料设备是承包合同总价款的一部分。

其特点是材料供货方把建材设备增值税发票直接开具给甲方。甲方将所购建材设备计入“预付账款”科目核算。甲方把这部分建筑材料交付给乙方后, 乙方凭票据先后计入“预收账款”和“工程施工”科目核算。此形式实质是甲方将购买的建材设备销售给施工企业。甲方发生了增值税应税行为应当依法缴纳增值税。

有的税务机关曾规定如下:建设单位自行采购工程用材料应取得供应单位提供的销售发票, 在将材料移送施工单位时将销售发票复印件注明“甲供材料”字样并加盖公章后转交施工单位, 并同时取得施工单位开具的工程发票一并作为该项成本、资产、费用的原始凭证入账, 施工单位则以工程发票入收入账, 以建设单位转交的销售发票复印件作为成本入账。

2. 委托乙方代购。

是指甲方出面寻找材料供应商, 并要求由乙方和材料供应商订立买卖合同, 购买建材并取得相应物权。甲方负责把供应商开具给乙方的增值税发票转交给乙方。同时在双方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中, 约定合同价款包含这部分材料金额, 甲方在支付这部分工程款时是通过乙方户头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的货款。其特点为甲方只是对材料设备采购起到监督作用, 没有应税行为, 甲方不缴纳增值税

3. 合同外供料。

指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工程价款中不包括甲方自行采购材料设备部分。甲方自行采购的材料设备直接在“在建工程”或“开发成本”科目核算, 乙方不核算。

(二) 乙方应注意发票的开具金额

“甲供料”虽有上述形式, 但按营业税规定除装饰劳务外, 乙方都要按工程全额来缴纳营业税。《发票管理办法》第21条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 任何单位个人有权拒收。《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26条规定填开发票的单位个人必须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 未发生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施工企业要把“甲供料”金额纳入营业额缴税, 但没有任何公开的具体文件规定在“甲供料”中乙方应如何开具发票。因此, 在对甲方开具发票时, 乙方要依据“甲供料”的不同形式来开具不同金额的发票。

1. 乙方全额缴税, 全额开票。

如果双方签订的工程合同总金额中包含“甲供料”部分.乙方在实际操作时, 一方面需从甲方或材料供货方索取增值税发票, 登记建筑材料的购买成本。另一方面在给甲方开具建筑发票时, 也要将这部分材料金额包含在开票金额中。

2. 乙方全额缴税, 净额开票。

这种情形是指双方签订的工程合同总金额中不包含“甲供料”部分。

五、“甲供料”的税收风险分析

(一) 建安营业税风险

主要体现在施工方未将“甲供料”的价格并入营业额申报缴纳营业税。由于“甲供料”中的建材设备是甲方购买的, 建材设备供应商肯定把材料设备发票开给甲方, 甲方然后把购买的建材设备提供给施工企业用于工程施工, 实践中大部分施工企业就“甲供料”部分没有向甲方开具建安发票而漏了营业税。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 (不含装饰劳务) 的,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价款。也就是说, 只有建设单位提供的设备方可扣除, 而建设单位提供的材料不可以扣除。因此, 除乙方提供的装饰劳务可按实际收入额净额计税外, 其他建筑业劳务, 无论甲乙双方如何签订合同及进行价款结算, 乙方缴纳建筑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均应包括甲方提供建筑用材料的价款在内。据此, 除了装饰劳务以外的建筑业的“甲供料”需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否则存在漏报建安营业税的税收风险。

建筑业一般采取包工包料的方式经营, 但也有一些建筑业者采用包工不包料的方式, 如上例就是典型的包工不包料方式, 为平衡包工包料与包工不包料之间的税负, 也为防止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的空子, 因此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中规定包工不包料方式也需将材料价款并入营业额内纳税。

(二) 增值税风险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暂行条例》第10条第 (1) 项规定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根据以上规定, 企业购买的材料用于厂房等在建工程项目, 其进项税额不可以抵扣, 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其建材部分的进项税额应转出并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三) 企业所得税风险

主要体现在施工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 由于没有“甲供料”部分的材料发票而不能够在税前扣除, 从而要多缴纳企业所得税。

六、“甲供料”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

施工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

第一, 施工企业必须与甲方签订纯建筑劳务的合同, 不能够签订“甲供料”合同。给甲方。

第二, 施工企业应该争取与甲方签订包工包料合同。只有签订包工包料的合同, 施工企业才不会存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风险。如果甲方不同意与施工企业签订包工包料的合同, 那施工企业应该按照以下办法来操作: (1) 施工方与甲方必须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 (2) 建筑合同中的材料可以由甲方去选择材料供应商, 有关材料采购事宜都由甲方去操办, 但是签订材料采购合同时在合同中必须盖施工方公章; (3) 材料采购款可以由甲方支付给材料供应商, 但是施工企业、甲方和材料供应商三者间必须共同签订三方协议, 即施工方委托甲方把材料采购款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的委托支付令; (4) 材料供应商必须把材料销售发票开给施工方, 或者由甲方交给施工方。

如果按上述步骤操作, 施工方与甲方签订的合同形式上是包工包料合同, 实质上是甲供料合同, 对双方来讲都没有风险。

第三, 若上述方法均无法实现时, 乙方在与甲方签订工程合同时, 就必须要将这部分税收考虑在工程造价中。乙方在制定工程造价预 (决) 算时就应该将甲供材金额部分承担的相应税费考虑在税金项目中, 这样, 才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 不至于自己承担额外的税收。

第四、签订建筑业合同时, 应该将装饰合同与其他建筑业施工合同分开签订。

税收风险应对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转让定价;税收筹划;涉税风险

转让定价也可称作内部调拨价格,是指所有权统一的工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分支之间进行交换时所使用的价格。转让定价是关联企业间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手段。因为我国税法相当复杂,很容易使纳税人在不自觉中触犯税法,形成涉税风险。

一、转让定价的方法

(一)可比非控制价格法(CUP)

同一集团内部公司在转移商品或服务时所使用的价格,将与独立非受控交易中所使用的正常价格进行对比。非受控交易是非关联公司之间或非关联公司与关联公司中的一方的交易。要找到完全相同或是十分相近的交易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只要比较双方的交易在商品本身、合同条款、交易数量、市场情况、转售利润预期等方面的差别可以被确定或调整,甚至是存在一些无法被确定的细小差别,只要没有其他现有的转让定价法能比CUP得出更为可靠的结果,CUP仍是可以使用的。

(二)转售价格法(RPM)

主要是通过参考独立公司在可比非控制交易中所获得的毛利来判断某一受控交易的价格制定是否符合公平独立核算原则。主要使用确定一个受控的市场销售公司(分销商)进货时(这些货物将进而转售给无关联客户)所支付的转移价格。

(三)成本加成法(CP)

制造商及服务供应商的生产成本是被加数,加上一个符合公平独立核算原则的利润,得出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适应适用的合理价格。成本加成法是最常用来确定制造商及集团内部服务供应商应得的正常利润的一种转让定价的制定方法。

(四)交易净利润法(TNMM)

为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交易确定净利润水平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集团内部关联公司见交易所创造的净利润水平与那些从事大致可比交易的独立公司净利润水平进行比较。

(五)利润分割法

是完全依赖集团内部数据的转移定价方法,重点考察集团如何通过一种或一类特定产品来实现总利润。对于一个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跨国集团来说,它赚取的是其产品从头到尾的全部利润或差价。这种经过集体努力、通过受控交易实现的经营利润或亏损,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集团内部有关的各方。关联分配通常是按净利润而非毛利润来进行的。

二、转让定价的主要涉税风险

(一)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策风险指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给关联企业带来的风险。因为一个国家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的变化会给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法律风险是指关联企业在转让定价中由于法律方面的问题所引致的风险,特别是由于对相关国家转让定价的法律法规条文不清楚的原因,导致其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触犯了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那么它不仅面临着法律制裁的风险,还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声誉。

(二)关税风险

关联企业国际间转让定价面临的关税风险有两种情况:一是关税税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它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属于不可控风险;这里主要是指第二种风险,即海关对关联企业与关联公司之间的进(出)口货物价格重新估价,从而对转让定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汇率风险

又称外汇风险,指汇率的变化将可能给跨国关联公司之间的转让定价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稽查风险

稽查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进行税务稽查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与税务机关和关联企业长期动态博弈的结果密切相关。当然,稽查风险还与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技术手段成反比。

三、涉税风险化解的方法

现有的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行为的涉税风险的化解方式主要有技术手段与预约定价两种。而本人认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也是涉税风险化解的重要方法,技术手段与预约定价都是在得到税务机关认可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一)技术手段

当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的中间产品有市场价格时,利用平时搜集的有关信息数据,将中间产品独立第三方的最近的市场价格进行排序,采取四分位法选取公平交易价格的范围,即价格概率分布的25%-75%之间的数据,从中确定最佳的关联交易转让价格。若公平交易价格的范围空间较小时,可以通过扩大市场价格的时间序列(因为市场价格受供需状况、季节因素、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时间空间越大,偏离度越大)来调整,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因素(关联企业平时可以有目的的同独立第三方进行一些小额交易,拉大市场价格的分布空间)进行调整,总之使关联企业间的关联交易的转让价格处于公平合理的市场价格范围内。规避税务机关对转让价格调整带来的涉税风险。

(二)预约定价

预约定价在我国称为预约定价制,是指纳税人事先将其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和财务收支往来所涉及的转让定价方法向税务机关报告,经审定认可,作为计征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依据,并免除事后税务机关对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一份协议。使用预约转让定价可以降低转让定价调查的风险,也可以减少在转让定价过程中的费用和风险,为关联企业转让定价惩罚提供了防护措施,并减少支持转让定价的年工作量。

(三)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许多国家的税法明文规定,公司的合作态度、税务机关对公司的印象决定着税务机关对公司处罚的力度,所以说,关联企业与税务机关融洽的合作关系将有利于降低税务机关的稽查力度和涉税风险。企业应当主动积极地寻找支持企业当前转让定价政策合理性的证据,拿出完整的转让定价文件材料,对审计人员的提问给出前后一致的完整回答。

参考文献:

[1]李传喜,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5

[2]杨斌,转移定价调整的具体方法[J],涉外税务,2002,(5)

[3]李明辉,试论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规范[J],决策借鉴,2002,(6)

税收风险管理指标 解释分析 篇4

税收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纳税人少缴税款,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进行的管理,其主要管理手段是通过税收风险指标对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醒、管理员核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专项整治等应对措施消除风险,以达到提高征管质量的目的。

风险指标设计主要遵循三项原则。

一是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相关数据违背经营常规的要求。如往来金额过大,库存过大,成本费用过大等。

二是申报税款低于当期各项税收平均指标或最低指标。如企业存在理论少缴税款,增值税低税负,所得税低贡献率,长期有收入无税款等。

三是风险指标数据的取得要有征管信息系统的支持,即能通过征管信息系统提取到该数据。根据上述原则选取的风险指标按照企业经营过程和申报结果可分为:资金往来异常,货物异常,收入异常,成本费用异常,税负异常,抵扣异常等六大类,三十五个指标,基本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后,随着对各种风险指标的研究,成熟一个添加一个,以满足风险监控的需要。

现将六大类三十五项指标详细分述如下:

一、A级风险指标也称特级风险指标(6个)

A级风险指标主要是对可能存在虚假交易和虚开虚抵隐患的行为进行监控的指标,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是最高级别的税收风险。

A1、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虚假交易,虚开隐患。

应收账款是核算企业销售后未收回的货款,出现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说明除本期销售没收回货款外,上期销售也有大量没收回的货款,这就是只销售货物不收回货款(或基本不收回货款)的情况。一个没有经营性现金流的交易行为我们有理由怀疑其交易的真实性。如果其交易存在虚假或部分虚假,则虚开的风险是巨大的。

另外,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现象也可能是企业乱记账,乱对应科目造成。例如,企业销售的未开票货物(以后还要开票),正确的应记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而企业错误地记为应收账款的增加和库存商品(产成品、在途商品)的减少等。A2、应付帐款大于销售收入:虚假交易,虚开隐患。

应付账款是核算企业购进货物应付未付的货款。应付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说明企业销售的货物购进时都没有(或绝大部分没有)付款,购货长期不用付款使交易的虚假成分增大,虚开的风险也很大。A3、新认定一般纳税人3个月销售收入超过1个亿或6个月超过3个亿:虚开隐患。

按正常规律,新认定一般纳税人经营初期由于资金、市场营销经验、客户忠诚度等原因短期内销售收入一般不会很大。对在短期内销售暴增的新开业户应注意其经营业务的真实性,防止虚开和突然注销。

A4、期间费用总额大于销售收入的30%:虚抵,虚开隐患。

企业毛利率一般不会超过30%(个别企业除外),如果期间费用大于销售收入的30%,则企业经营根本无利可图,是不能正常运转的。企业期间费用大于30%一般是由于非正常费用挤入造成的,最常见的一是多列运费,二是多列成品油,三是多列过桥过路费,四是虚构工资津补贴等,五是多列其他各项杂费等。其中许多项目既多抵进项税又多列支费用。A5、增值税超高税负企业:所得税隐患,虚开隐患。

商贸企业税负超过2%(即企业有11.76%的毛利),从增值税负的角度反算,企业的毛利均超过了正常水平,但在实际经营中,这些企业税负高并不是因为毛利高造成,而是由于不能取得合法有效的进项发票所致。即这部分企业入账的成本费用中有很多发票的取得是与实际经营不符的,即有的是找来的假票,有的是与经营无关的其他发票,有的是代开的其他发票,还有一些是白条入账,这些不合理、不规范的进货发票和费用发票在计算所得税时是不能列支的,那么企业在所得税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隐

患。由于这些企业进项发票无法正常取得,使我们对其业务的真实性很难判断。因此这些企业中极易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隐患。

A6、存货与留抵税金不匹配:虚开隐患,虚抵隐患。

企业留抵税金是反映存货中所含的税金,其最大数额不应大于存货×17%。造成留抵税金大于存货×17%的原因一是企业销售价格低于进货成本,即成本大于收入。二是有非成本因素的税金抵扣过大,如固定资产、运费、成品油、农产品等。三是进项票取得不及时,即估价入库的货物已销售,但进项发票滞后取得。以上无论哪种情况,税收上都存在明显疑点

二、B级风险指标也称高级风险指标(10个)

B级风险指标主要是针对企业可能存在十分明显的偷税行为,而且数额可能较大的行为进行监控的指标。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是高级别税收风险,绝大部分存在明显的偷税疑点。B1、存在“理论少缴税款”现象:偷税风险。

所谓“存在理论少缴税款”就是根据我国增值税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用一个相对准确的公式计算出每个企业理论上应纳的增值税额,用这个理论应纳税额减去实际缴纳的税额就是存在的理论少缴税额。

根据增值税设计原理,企业应纳增值税=企业毛利额(增值额)×17%,但中国的增值税实行扣税法计算,一些费用项目固定资产的进项是可以抵扣的,主要包括运费、汽油费、固定资产、等。同时,我国增值税是按月计算的,所以还应考虑到期初期末留抵税金的影响,其中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中还包括一些活劳动(非抵扣项目),经测算,一般工业成本中的非抵扣项目占5%以上。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得出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理论少缴税款的公式:

商业企业理论少缴税款=(销售收入-销售成本)×17%-申报应纳税额-运费抵扣-固定资产抵扣-|(期初留抵-期末留抵)| 工业企业理论少缴税款=(销售收入-销售成本×95%)×17%-申报应纳税额-运费抵扣-固定资产抵扣-|(期初留抵-期末留抵)| 对每户企业理论少缴税款的计算解决了用行业平均税负进行监控导致的疑点不准确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例如某企业毛利率是20%,税负应达到3.4%(20%×17%),但该企业通过各种作弊手段使自己的税负始终在2.1%左右,而税务机关对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税负监控值为1.8%,虽然该企业实际税负较低,但税务机关始终监控不到,实际上该企业的偷税率仍在38.24%((3.4-2.1)÷3.4×100%),对这类企业,通过理

论少缴税额的计算就使其暴露在税务监管之下。

对存在理论少缴税款的企业,虽然指明了其存在的问题,但存在问题的具体环节和科目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才能找到,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其纳税额与所挣毛利额差距很大的线索,这类企业容易存在虚抵、延压收入等税收问题。

B2、存货为负数:多转成本等偷税风险。

存货是不应该为负数的,存货负数反映为企业多结转了成本,造成这种的原因一是人为抬高结转成本价格,二是人为多转数量,三是销售产品与实际结转产品的品种不对,如销售了5个水杯,结转了5个轮胎等,税收疑点相当明显。

B3、既有预收账款又有存货: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预收账款是核算企业销售货物时先收货款但没有发货的款项。预收账款一般是在企业销售的货物比较紧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购货需要先付款预定,否则买不到货。因此,有预收账款的货物凭其紧俏程度一般不应有大额存货。如果企业既有预收账款又有存货则可能存在货物已经发出但没有记销售的情况。

B4、存货大于销售收入的30%: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商业企业存货是库存商品,工业企业存货是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按照存货周转率的要求,企业的存货一年至少要周转5圈以上,即存货为销售成本的20%。在企业存货周转率考核中,低于3(圈)的为不达标,即存货为销售成本的33%以上为不达标,反映为存货太大。

存货周转率=当期累计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平均存货=当期累计销售成本/存货周转率

假定当期累计销售成本为100,若周转率最低为3,则平均存货=100/3=33.33。

假定企业销售毛利为10%,则存货最高(剔除个别特殊企业)应占销售收入的30%,超过30%则为异常状况。

另外,从实际经营情况看,存货达到销售收入30%,则意味着存货够3.6个月销售,已经超出企业一般备货2-3个月储量的要求。

企业超大库存往往是货物已经销售,但不记销售、不转成本、不申报纳税而长期趴在库存中隐藏,使账面库存与实际库存不符,形成库存虚数。有的企业库存商品明细账记载某商品进货后几年都不动,实际早已无货,且数额巨大,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库存,税收疑点十分明显。B5、销售成本大于销售收入:虚转成本,价格倒挂,偷税风险。

销售成本大于销售收入就是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由于市场行情原因,有时企业可能短期或个别交易存在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情况,但如果某企业长期存在低于成本价销售则存在较大异常。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售价没问题,是人为多转成本造成了成本大于收入。二是企业成本没问题,是人为压低开票价格,使开票价低于实际交易价格,从而逃避纳税。三是企业低价销售是为了促进销售数量吃厂家的返利,这部分返利最少应能抵消企业低价销售部分的损失,但这部分返利企业往往不记账。B6、全年有销售收入无增值税企业:虚抵,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对有销售收入但没实现增值税的企业,这显然是异常状况,但出现这种状况的企业往往用以下理由应对税务机关:一是开业初期进货量大,所以一直没抵扣完,或是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进货多,全年也没抵扣完,一直有留抵。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各种地区代理商、总经销等企业,但实际上企业存在着定期返利或实际销售后人为不记账仍在库存商品账户中趴着等状况。二是长年低于进价销售导致不实现税款,主要是经营公用事业产品的企业,如水、电、热力、煤气、天然气、汽柴油等国家控制价格的单位,但实际上国家对这些单位都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或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对区域总代理企业低价销售产品造成长期不实现税款,主要是区域总代理和生产厂家之间存在关联交易,实际购买价与开票价格不符,厂家通过对总代理考

核,在月底或季度末对代理商价格进行调整或让利。四是其他人为压低产品售价,造成购销倒挂或人为虚抵进项等也是造成长年不实现税款的原因。因此无论什么情况,全年不实现税款都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应彻底查清。

B7、应收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应收账款为负数就是实际收回的货款多于应收的货款,即多收回了货款。正常情况下是不应出现的,这种情况一般是企业将收回的货款记在应收货款的反方以隐瞒收入造成。另外,导致应收账款为负数的还可能是企业乱用错用科目,隐瞒其他事项造成。B8、应付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应付账款负数反映的是没有应付的货款,而有收回的货款。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企业将收回的货款隐瞒在该科目逃避纳税的行为。

B9、预付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预付账款负数反映的是没有预付的货款而有收回的货款,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企业将收回的货款隐瞒在该科目逃避纳税的行为。

B10、商业零售企业无票收入低于总收入30%: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对商业零售企业特别是经营终端消费品的烟酒、食品、手机、家电、服装、汽车修理等企业一般应该有无票收入,因为这些企业100%地开票纳税是很难做到的,根据过去已发案件统计和省局纳税服

务处对个体零售纳税人调查及国有商业零售企业无票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绝大部分高于30%的事实等,其无票收入一般在总收入的30%--70%之间。

三、C级风险指标也称中级风险指标(10个)

C级风险指标是对不直接涉税项目异常进行的监控,这些项目虽然异常但是不能直接确定其是否存在偷税,还需要结合账簿和企业经营情况检查后确定。这些指标异常,涉及偷税风险较大,但须进一步核实,是中级风险。

C1、其他应收款大于收入: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假交易、偷税的风险。

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是核算不涉及货物交易的应收应付款项。按正常说其应是不涉税科目,但有的企业就是钻这样的空子,将有货物交易的本应计入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款项专门混入其他应收、其他应付科目,这样就要求将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比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要求进行异常监控,当然,也可能是股权交易、资金拆借、分红分息、返利等形成的。

C2、其他应付款大于销售收入: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假交易、偷税的风险。

参照“应付账款大于销售收入”的说明。

C3、流转税申报收入与所得税申报收入及损益表收入不一致: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偷税的风险。

流转税申报收入与所得税申报收入及损益表收入不一致一般是由以下情况造成。一是企业是兼营单位,有营业税项目,如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收入等,这样导致申报收入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要注意企业财务核算上是否将增值税项目和非增值税项目的核算严格分开,是否存在两个项目在一个帐内核算,营业税业务的抵扣税金在增值税项目抵扣;所得税方面,两项业务的成本计算和结转截然不同,有无乱转、多转成本费用现象。二是税务机关评估、稽查中查出的少计收入部分只补充申报了流转税,没有补充申报所得税,或只补充申报了所得税没有补充申报流转税,或者只调整了损益表的收入没进行纳税申报表调整,导致三者收入不一致和少缴税款。三是人为故意或计算错误造成。有的企业将销售材料收入、下脚料收入、废品收入等故意不申报增值税,只申报所得税等,造成三者不一致和少缴税款。C4、增值税超低税负企业:可能存在虚抵、隐瞒收入、偷税的风险。

我们对工业、商业零售、商业批发三大类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得出,95%的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在7%以上,95%的商业批发企业毛利率在0.8%以上。因此,正常经营的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税负应在1.19%以上(毛利率7%×税率17%),商业批发企业税负应在0.136%以上(毛利率0.8%×税率17%),当然对非正常经营和亏损企业则另当别论。

对低税负企业应加强日常监控管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掌握单个商品的销售毛利率,测算其合理税负应该是多少;对超低税负企业,要通过评估和稽查手段进行检查剖析,每查一户要彻底解决一户存在的问题。

要注意超低税负企业和低于行业平均税负企业的区别,超低税负企业存在税收问题的概率很高,而低于行业平均税负企业存在税收问题的概率相对较低。

C5、所得税超低贡献率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支出、少列收入、偷税的风险。

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最低毛利率为7%,商业批发最低毛利率为0.8%,企业费用率占毛利率的比例一般为30%-40%之间,我们按高费用率40%计算,毛利中最低应有60%是纯利,即工业的纯利率为4.2%(7%×60%),商业的纯利率0.48%(0.8%×60%),那么,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所得税贡献率最低应为1.05%(4.2%×25%),商业批发企业的所得税贡献率最低应为0.12%(0.48%×25%),对毛利率数值的采用只是按一般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的取值,个别特例企业不足以影响指标的实用性。

对低贡献率企业检查和低税负企业的检查基本相同,一要靠日常对企业毛利和纯利情况的掌握和监控,二要靠账实结合的评估检查。

C6、运费抵扣异常:可能存在虚抵运费、偷税的风险。

运费抵扣税额占到总进项税额1%以上的视为异常,应予以检查,主要是防止虚抵运费,既影响增值税又影响所得税。

C7、有在建工程又有留抵税金:可能存在多抵进项、偷税的风险。

凡有在建工程的,其工程材料往往与生产经营的原材料、商品货物等容易混淆,在建工程进项税予以抵扣,部分生产材料被在建工程领用但仍摊入生产成本,还有基建运费、利息等混转现象。因此,凡有在建工程的单位均应对其详细检查。

C8、固定资产大额抵扣,导致当期不实现增值税:可能存在超范围抵扣、偷税的风险。

要查看固定资产是否本单位应抵扣的项目,有无将土建部分抵扣,或将关联单位的固定资产抵扣等。查看大的项目中固定资产的抵扣范围是否正确等。防止多抵和虚抵固定资产。

C9、农产品抵扣异常:农产品收购企业的农产品抵扣超过总进项的98%,其他企业农产品抵扣超过总进项的10%,可能存在虚抵农产品、偷税的风险。

对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经销企业,主要包括棉花、花生、粮食、油菜籽等,如果农产品抵扣税额超过98%或经营额过大,要结合实际分析其购销存数量的真实性,以防止虚开收购发票多抵进项和向下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对使用农产品作为原辅材料的企业,如酿酒、食品加工等,农产品抵扣比例超过全部进项税额的10%(不含面粉加工)的要进行详细检查,看是否真实需要那么多的农产品,有无从农产品收购企业接受虚开的现象。

C10、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金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真销售、虚假损失、不转进项税等偷税风险。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是核算流动资产盘亏、报废、损毁但还未经批准转销处理的损失。该项损失中既涉及已抵扣税金的进项转出,又涉及批准核销后减少应税所得,因此该项损失应查清具体形成原因和处理是否正确。

该项损失在税收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将已销售的货物不记销售,长期在库存中趴着,库存较大无法掩盖时,通过盘亏、报废、损毁等各种理由计入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并分期或一次转入损失处理,冲减利润,但对其所涉及的进项税金往往不予进项转出,能蒙混过去就蒙过去。

四、D类风险指标也称一般风险指标(9个)

D类风险指标是指对间接涉税的科目、项目出现数据异常可能导致税收问题进行监控的指标,该类指标异常一般可能出现少缴税款的问题,但不是恶性行为,是一般性税收风险。

D1、营业外收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

营业外收入是核算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收入。企业营业外收入数额较大时,就需要弄清该部分收入到底是什么收入,是否应该纳税,防止有的企业将应税收入故意计入营业外收入以逃避纳税。如有的企业将下脚料收入和销售废品收入,违约金收入等计入营业外收入。

D2、补贴收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

补贴收入主要核算税费返还和财政补贴款,这部分收入中财政补贴是免税的,但返还的税费是要合并缴纳所得税的,如福利企业退还的增值税及有的企业把上级部门各种费用性返还等都计入补贴收入,这都是要合并纳税的。因此应查清补贴收入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D3、预提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在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

预提费用主要核算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利息、修理费等。但有的企业为了扩大当期费用或对不同属期的费用进行人为调节,故意多提预提费用;还有的企业将不属于预提范围的事项进行预提,如预提运费,预提工资等造成核算期预提费用较大。因此,如果预提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则仅预提费用就消耗1%的利润,应详细查清预提的费用是否合理,是否影响当期所得税。

D4、待摊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在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

待摊费用主要核算各种预先支付但不能一次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主要包括开办费、预付的租金、保险费、修理费等。如果待摊费用金额过大,则很可能企业将不属于待摊费用的项目混入了待摊费用。如将基建支出、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摊派、集资款、捐献,以及运费、上级管理费、统筹费、违约金等各种杂费列入待摊项目。因此,待摊费用较大时就有扩大成本费用挤占利润之嫌。应查明每笔待摊费用的真实性质。

D5、营业外支出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

营业外支出金额较大时主要是查企业是否将应由税后列支的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各种罚款、滞纳金、违约金、赞助、捐赠等列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对应列入营业外支出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净损失、各种减值准备等要查看其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多列支出的现象。

D6、有长期投资或短期投资但无投资收益:可能存在帐外经营或隐瞒分红、分息,偷税的风险。

对有长期投资或短期投资但没有投资收益的要查看其投资项目的性质、座落地点、机构级次、股份比例、及分配方案、纳税方式等;看是否有应分配所得、是否按规定纳税,有无帐外经营等。D7、其他应收款为负数: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

参照“应收账款为负数”的说明。

D8、其他应付款为负数: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

参照“应付账款为负数”的说明。

D9、海关进口专用缴款书抵扣超过总进项40%:可能存在虚抵进项,偷税的风险。

海关进口专用缴款书抵扣额超过总进项40%说明该企业经营的商品或消耗的原料从国外进口占比较大,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看其从国外进口的货物是否企业必须的,查看其生产经营现场是否真正有国外进口货物及消耗比例是否正常,查看其进口完税凭证手续是否齐全,交易是否真实。

关于税收风险提醒有关指标解释

一、税收指标

二、财务指标

三、配比指标

一、税收指标

(一)本期增值税税负=应纳税额/应税销售收入

(二)增值税税负变动率=(本期增值税税负-同期增值税税负)/同期增值税税负

(三)增值税修正税负=(应纳税额+NVL(本期免抵税额,0)+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免抵调))免抵退税额=离岸价格*汇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1)当月留抵税额≤免抵退税额 退税额=当月留抵税额 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2)当月留抵税额>免抵退税额 退税额=免抵退税额 免抵税额=0

(四)进项税额控制额差异率=(进项税额控制额-本期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农产品13%、海关完税凭证13%或17%、废旧物资10%)+本期运费支出数×7%。

(五)本期农产品进项税额抵扣率=农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额/进项税额

(六)本期运费占应税收入比=抵扣运费金额/应税销售收入

(七)本期进项税额转出比=进项税转出额/进项税额

(八)本期应纳税额占进项税额比(国际处专用)=应纳税额/进项税额

(九)息税前利润率(国际处)=(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资产期初数+资产总额期末数)/2)备注:企业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或收入体外循环等方面的风险

(十)本期材料投入百分比=(防伪税控开具金额-固定资产进项金额)/(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简易征收)+货物销售额(免抵调)+货物销售额(免税))?

(十一)原材料占成本的比例=((进项税额-申报抵扣运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0.17+存货期初数-存货期末数+NVL(本期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中的组成计税价格,0))/主营业务成本

(十二)本期销售收入结构异常=(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应税销售收入)/本期应税销售收入

(十三)主营业务成本差异额风险识别(大企业处_通用)=(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0.17+(累计折旧期末数-同期累计折旧期末数)+本期工资薪金支出-(存货期末数-存货期初数)/2-主营业务成本

(十四)本期预收账款余额与全部销售收入比=预收帐款月末数/(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简易征收)+货物销售额(免抵调)+货物销售额(免税))

(十五)本期生产型出口企业还原增值税税负=((销项税额+货物销售额(免抵调)*0.17-(进项税额-进项税转出额+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评估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免抵调))注:不包括出口销售额,即扣除出口因素影响。

二、财务指标

(一)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二)销售毛利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同期毛利率)/同期毛利率

(三)销售费用率=(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

(四)存货变动率=绝对值(存货期末数-存货期初数)/存货期初数

(五)存货周转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初数+存货期末数)/2)

(六)存货周转变动率=(本期存货周转率-同期存货周转率)/同期存货周转率

(七)销售收入电费比=抵扣电费金额/主营业务收入

(八)产值耗电变动率=((本期购进电费/本期近似产值)-(同期购进电费/同期近似产值))/(同期购进电费/同期近似产值)

(九)本期万元产值电力耗用比=抵扣电费金额/((应税销售收入+货物销售额(免抵调))/10000)

(十)本期投入产出率=本期近似原材料/本期近似产值

(十一)投入产出变动率=((本期近似原材料/本期近似产值)-(同期近似原材料/同期近似产值))/(同期近似原材料/同期近似产值)

(十二)销售额变动率=绝对值(主营业务收入-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同期主营业务收入

三、配比指标

(一)主营业务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弹性系数=ABS(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全部销售收入变动率)(1)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要业务成本)/上期主要业务成本(2)全部销售收入变动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二)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变动率弹性系数=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要业务成本)/上期主要业务成本(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三)主营业务成本差异额风险识别(大企业处_通用)=(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0.17+(累计折旧期末数-同期累计折旧期末数)+本期工资薪金支出-(存货期末数-存货期初数)/2-主营业务成本

电子商务风险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篇5

一、序论

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电子商务中的风险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研究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控制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通过本篇文章的简单介绍能让读者浅层次的了解一下电子商务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使人们今后在学习、工作等环境中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来正确、安全、合法 的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二、本论

第一章 电子商务概念及工作模式

1.1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1.2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

1.3电子商务的工作模式

第二章电子商务风险分析

2.1风险的分类与特征

2.2电子商务风险的分类与特征

2.3电子商务风险的识别

2.4电子商务风险的评估

第三章电子商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3.1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技术防范

3.2电子商务网站的安全技术防范

3.3电子商务的纵深防范措施

3.4建立风险识别防御意识

致 谢

三、结论

税收风险应对案例分析 篇6

如何理性看待和应对这一问题,无疑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来已久。上个世纪9O年代,为了给市政建设融资,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专业性投资管理公司等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和专项资金,吸引信贷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危机爆发后,平台贷款成为了地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投资方式,从而迅速膨胀,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含票据)为7.2万亿元,其中2009年新增贷款额约3万亿元。

目前,地方融资平台从平台企业类型来划分,主要有省级的投融资平台、城市投资建设公司、交通运输类政府投融资平台、各类开发区、园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土地储备中心类公司、财政部门设立的税费中心以及其他类型政府投融资平台。从运作方式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种类繁多,尤其以土地质押、土地增值预期向银行融资,并通过对储备土地的整治、出让偿还银行贷款这一模式最为典型。从资产质量看,由于贷款以期限长的项目贷款居多,目前还未进入还本高峰期,因而不良贷款率处于较低水平。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一)宏观经济方面1.政策性风险。2009年初,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一些县级政府纷纷成立了融资平台,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而众多的商业银行在政策的鼓励下,以及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考核的驱使下,大举进入该领域。在地方政府和银行的积极联姻下,地方融资平台迅速发展,负债总计从2008年的1万多亿元上升到2009年中的近10万亿。但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好转,国内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再加上融资平台贷款的急剧膨胀,国家开始采取治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行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

2.法律风险。地方政府不具备法律许可的贷款资格和担保资格。2006年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明确规定,各106I现代营销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在《担保法》规定之外的任何担保行为均属于严重违规行为,其担保责任无效。另外,国家也明文规定不允许将医院、学校等公益性资产作为偿债的保证。这表明,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对融资平台贷款 出具的“还款承诺书”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3.政府信用风险。一方面是随着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深化,地方政府土地转让收益大幅下滑,在客观上导致财政收入不稳定,存在无力偿还地方融资平台到期债务的风险,这个现象在一些偿债能力脆弱的县乡级地方融资平台尤为突出。

另外由于平台贷款期限普遍较长,有的甚至可能跨越几届政府任期。由于缺乏硬性约束,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因换届而导致无意愿归还贷款,“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地方融资平台方面

1.资本金来源不实风险。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存在注册资本不实和“垫资”的现象。例如有

一些通过与银行、信托合作,推出“银信政”信托理财产品,认购投资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股权,所筹资金一般被用作项目资本金,然后向银行融资,再赎买理财产品;也有以流动资金搭桥贷款充当项 目资本金 ;另外,还有通过高估实物出资或出具虚假注册资金证明等手段虚假出资,等等,致使资产负债实际比例过高。

2.项目现金流不足风险。不管是城市广场、道路、环境整治等周期长,现金流低的市政基础设施,还是路桥、地铁、污水处理等,具有稳定的现金流的项目,由于许多都是公益性的项目,同时贷款资金规模很大,如果外部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导致还款来源的不确定性。

3.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风险。地方融资平台政企不分现象比较普遍。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主要人员往往是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兼职或政府有关部门指派,责任主体十分模糊,贷款是平台公司,资金使用者是项 目建设单位,项目的受益者是政府,还款来源主要依赖于项 目附属的土地使用权 出让收入或地方财政补贴收入,地方融资平台在职能定位、财务收支和债权债务方面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一旦实施破产,银行很难行使追索权,平台贷款将面临巨大风险。

(三)商业银行方面

在商业银行方面,首先,有些人仍然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将贷款贷给国有企业和政府,个人可以规避道德风险的嫌疑,另外,地方融资平台项 目普遍存在着期限长,风险相对低的特点,从而使一些银行对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和项 目非常热衷 ;其次,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来说,商业银行无法掌控其资金的来源、运用,再加上,很多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不公开、不透明;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还存在在项目资本金未核实、项 目未完成立项审批或多个项目打包的情况下就放 出贷款,为贷后管理埋下隐患,风 险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总量聚集风险。

三、商业银行对策

首先,做好制度方面的安排,把好行业信贷政策和区域准入政策关。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涉及范围广、融资需求大、风险暴露缓慢的特点,商业银行应恪守“三性”(流动性 安全性、营利性)的原则,对其贷款制定行业信贷政策和区域准入政策。

在行业准入方面。应明确支持行业不 良贷款率较低、项目现金流有保证的领域,另外对于政府主导、政府信用担保、项 目本身具有一定现金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谨慎处理 ;在区域选择方面。应该采用重点加强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的制度,制定出人均GDP、市县级财政收入和近三年经济增长率等指标门槛,规定符合条件的才予以准入。

其次,分类指导,把好项 目、客户、产品审查关。

在项 目选择方面,商业银行要重点选择对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额较大或比例较高的项 目。如省级重点水利项目,珠三角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项 目、污水管网项目、地铁项目、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等。

在客户选择方面,商业银行要重点支持资产实力比较强、政府重视程度高、法人治理结构相对健全、项 目运作规范、业务主管部门专门设立的融资平台企业。对一个城市在同一城建领域有多个投融资企业的,仅可优选其中实力最强的融资企业建立信贷关系。

在融资品种方面,应该积极进行创新。要提供从贷款到债券和票据、从单纯资金投入到全面财务顾问的金融服务,包括探索多元化的结构融资方案、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直投业务等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满足地方融资平台资金缺口的需求。

最后,加强精细管理,把好信贷风险防范关。

第一,商业银行应该进行贷前调查和风险评估,对地方融资平台还款来源作合理分析,对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确保风险的可控性 ;第二,作为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引导政府建立偿债机制,明确约定政府偿债资金的来源、用途及具体还贷安排,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第三,在平台贷款发放之后,应该加强对客户资金流向的监控,确保项 目贷款 用到实处,不被挪用。第四,对于一些新增的平台贷款,银行要尽量争取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方式分散风险,严禁办理打捆贷款业务;第五,要对对项目贷款重新开包梳理,区别对待,实行名单制管理,落实专门的贷后管理团队,确保管理要求落实到位、风险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应对经济增速减缓的税收政策分析 篇7

关键词:经济减缓,税收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 我国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幅33.3%, 7月份增幅是16.5%, 下降幅度很大, 8月份增幅是10.1%, 9月份增幅是3.1%, 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了2.1%。从GDP来看, 今年前三个季度, 中国的GDP增长了9.9%, 近年来首次降为个位数, 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 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了9.0%, 较二季度的10.1%下降1.1个百分点, 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前三季度这幅新图景中, 除了GDP、CPI、PPI继续划出与其历史记录大不相同的轨迹外, 出口、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等指标也都加入了下滑的行列。前三季度,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 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特别是9月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1.4%, 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了7.5个百分点, 也较8月放慢了1.4个百分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今年10月底指出,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适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并且将坚决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 中央提出多项措施刺激内需, 主要包括:以铁路建设为主拉动内需;灾区重建目标要提前实现;汽车外部需求减少就内销;扶持服装纺织企业;700亿保百姓花钱消费;鼎力支持香港渡过难关。本文主要从税收政策的角度分析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能够真正应对现在中国面临的经济增速缓慢问题。

一、税收调控政策

为了应对金融风暴给我国企业与居民带来的冲击, 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 主要包括: (1) 国税函[2008]826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 利息税自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 利息税实行分段计算征免, 居民储蓄存款在1999年10月31日前孳生的利息, 不征收个人所得税;1999年11月1日至2007年8月14日孳生的利息, 按照20%的税率征税;2007年8月15日至2008年10月8日孳生的利息, 按照5%的税率征税;2008年10月9日起孳生的利息, 实行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 (2) 财税[2008]140号《关于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规定, 自2008年10月9日起, 对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 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即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在2008年10月9日后 (含10月9日) 孳生的利息所得, 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3) 财税[2008]137号《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政策的通知》提出, 为适当减轻个人住房交易的税收负担, 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住房, 经国务院批准, 提出了房地产交易环节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1) 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 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 首次购房证明由住房所在地县 (区) 住房建设主管部门出具。 (2) 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 (3) 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4) 财税[2008]138号提出, 将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1) 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 (2) 将日用及艺术陶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3) 将部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 (4) 将部分家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13% (5) 9月19日起证券 (股票) 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 调整证券 (股票) 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 将现行的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按1‰的税率对双方当事人征收证券 (股票) 交易印花税, 调整为单边征税, 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的出让方按1‰的税率征收证券 (股票) 交易印花税, 对受让方不再征税。

二、税收调控政策的作用分析

从以上税收政策可以发现, 国家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到的税种包括:增值税, 印花税, 个人所得税, 契税, 土地增值税, 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采取的税收政策所能产生的作用。

首先,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 2006年增值税税收收入为12894.6万元, 占全年税收收入总额的34.26%, 2007年增值税税收收入为15609.91万元, 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31.57%。[1]可见, 我国每年税收收入约有三分之一来源于增值税的收入。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使得欧美等国家的购买力下降, 对于中国来说, 90%的生产是为出口准备的, 由于出口急剧减少, 对外贸的打击非常大,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所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 降低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 刺激国外消费者的需求量, 从这一角度来看, 提高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起到扩大外需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 国家只是对少量的产品提高了增值税的出口退税率, 覆盖的范围比较小。

其次, 印花税, 契税和土地增值税, 这三个税种属于众多税种中的小税种, 印花税和土地增值税2006年税收收入总和为6079.07万元, 占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16.15%, 2007年这两个税种的收入总和为6293.19, 占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12.73%, [2]契税所占的比重更小, 可见, 这三个税种在全部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不高。此次, 国税总局推行的税收优惠主要针对证券 (股票) 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 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印花税共有13个税目, 这个优惠只是针对财产转移书据中的两个子项目, 所起到的作用可见一般。对个人销售住房免征土地增值税, 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购买普通住房降低契税税率。这两个政策对于提高个人卖房的积极性会有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房价下跌引起的损失与免缴的土地增值税相比, 孰轻孰重, 还有待考虑。

再次, 个人所得税。2006年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为2452.32万元, 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6.52%, 2007年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为3184.98万元, 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6.44%。[3]可见, 个人所得税收入水平一般维持在税收收入总额的6%~7%左右。此次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主要针对利息收入,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和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提高购买力, 但是仅就利息税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配合其他政策一起实行。

三、实行有效的税收调控政策

(一) 加快在全国推行增值税转行的步伐

目前除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六省的26个城市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外, 其余城市还是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即购买固定资产包含的增值税不得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只能计入固定资产原值, 造成增值税抵扣环节脱节, 给生产性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税收负担。在目前许多生产性企业难以生存的情况下, 只是提高出口退税率是远远不够的, 该政策只能使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受惠, 对于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的企业则无法享受好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因此, 更应该积极推进增值税转行, 降低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 扩大内需。

(二) 对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征收

我国个人所得税一直采用的是分类征收的方法, 以每个人为纳税单位, 当然这有利于对不同的个人收入进行调节, 但是按照中国的传统, 居民一般都是采用家庭的形式生活, 对家庭不同成员分别征税会形成整个家庭出现重复征税的现象。所以, 采用综合征税的方式征收个人所得税可能更为合理, 即以家庭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为所得额进行征税, 不管家庭成员收入来源如何, 不管收入性质为劳务报酬还是资本所得、偶然所得、财产转让所得, 将所有收入汇总, 然后扣除家人的生计费用, 孩子的教育费, 买房等借款利息支出, 财产转让原值等, 以家庭为单位统一进行征税。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考虑家庭的税收负担能力, 提高家庭的消费能力。

(三) 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使用

中国人民银行10月29日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 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 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银发[2008]302号文规定, 自2008年10月27日起, 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其中, 五年期以下 (含) 由4.32%调整为4.05%, 五年期以上由4.86%调整为4.59%, 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这是自9月16日利率调整转向以来央行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连续三次降息, 与利息税的取消相配合。此举意在刺激经济增长, 并且通过加大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优惠与贷款利率的下调, 双剑合璧, 拯救房地产市场, 政府同时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有望通过稳定经济, 提升企业和居民的信心。

(四) 税收政策与其他财政政策配合

从2008年11月1日起, 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 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同时, 加快廉租住房建设, 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今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助学经费223亿元。从2008年10月1日起, 提高部分优抚对象和建国前老党员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今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141.2亿元。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突出加强农业基础,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8年, 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达到831.58亿元, 比上年增长25.2%, 用于支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税收是财政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通过将税收政策与其他财政政策的配合, 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资源合理配置, 收入公平分配的财政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tax.gov.cn/n480462/n480498/n480887/index.html, http://www.chinatax.gov.cn/n480462/index.html

税收风险应对案例分析 篇8

随着塔城地区金税三期优化版的上线应用及塔城地区行署开发的涉资源类数据共享平台等的运用,税收风险分析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涉税数据。笔者认为,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税收风险分析工作的关键不仅仅是取得大量的涉税数据,而是对涉税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发现涉税数据背后的价值。本文就如何利用大数据进一步提升塔城税收风险分析工作,探讨如下:

一、塔城地税税收风险分析中数据利用现状

当前,塔城地区每天产生的大量的涉税数据,涉税数据对于风险识别而言,其潜在的价值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金矿”,大量的涉税数据带来了可供深度挖掘和科学分析的潜在价值。塔城地税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充分利用金税三期、征管系统、纳税人申报信息、塔城地区涉资源类数据共享平台、区局的外部信息交换系统等渠道收集到了大量的涉税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整合为风险识别提供决策支持。

1.塔城地税风险办人员利用多渠道收集的涉税数据,在税收风险管理平台3.0软件中建立了“房地产行业综合模型”、“建筑业外地施工企业所得税模型”、“地价计入房产原值模型”、“财产行为税模型”、“分行业营业税税收负担率”等11个模型和预警值,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环节将识别结果进行风险等级排序后,将高风险等级的纳税人传递给塔城稽查、征管部门。

2.风险办对征管软件数据、纳税人申报数据、外部数据及第三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算法解析出纳税遵从与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纳税人纳税遵从风险的行为轨迹并将分析结果传递至风险应对岗。

二、利用大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树立大数据思维仍需加强

“大数据”是涉税数据、分析技术和思维的高度融合体,涉税数据本身是静止的,要深度挖掘和利用其内在价值,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准确率不能仅仅依靠税收风险管理平台3.0软件中的模型分析技术和其他数据处理技术,而且更需要具有善于使用数据的创新思路。目前,部分从事风险识别人员的大数据思维理念仍需加强。

2.大数据人才培养力度仍需加大

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很大,但是目前能深入掌握数据分析及具有数据创新思维的人才,还不能满足塔城地税大数据分析发展的需求。在人才管理领域,仍需加大培养一批懂得大数据、善于深挖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的税收风险识别人才。

3.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及真实性仍需提高

风险管理部门的部分涉税数据来源于辖区内的纳税人自行申报,但是少部分纳税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存在虚假申报或申报税款不及时的现象。由于数据分析工作是建立在所采集的数据基础上完成的,数据失真必然导致分析结果出现偏差,给下一步的风险识别准确率带来影响。

三、在稅收风险分析中进一步利用好大数据的建议

1.全面树立大数据思维理念

在塔城地税系统加强培训大数据分析相关知识,培养从事风险管理税务干部大数据思维,争取在全地区形成“用数据来选案、用数据来稽查、评估、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创新”的大数据思维氛围,为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准确率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2.全面培养大数据人才

从事税收风险管理人不仅仅要在会计知识、税收法律法规、查询统计等方面熟练掌握,更要在探寻庞大而复杂的大数据间的相关性及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方面加强学习,全面培养风险识别分析业务骨干,提升风险识别准确率。

3.提高涉税数据质量

一是规范纳税管理,提升纳税人申报信息准确性。加大对辖区内纳税人申报信息的辅导与审核力度,纠正当前部分纳税人申报数据不真实、申报数据质量不高及申报税款不及时的现象,稳步规范纳税管理,不断提升辖区内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及时性及准确性。

二是向地委行署汇报,取得行署支持,将涉资源类数据共享工作纳税绩效考核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针对各部门共享的数据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提高外部涉税数据质量。

4.扩大数据分析面

目前,由于数据的取得及分析指标和分析模型还未完全覆盖当前的所有纳税人和所属行业,数据分析面相对还较为狭窄。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尝试采取更多渠道的涉税数据及探索更多行业的预警值及模型,扩大数据分析面,扩宽风险识别针对性。

5.构建更加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

大数据时代对于庞大而复杂的涉税数据,不能仅依靠税收风险管理平台3.0软件及数据关联规则算法等方法,还应积极搭建更为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对涉税大数据可以批量处理,自动关联并与税收风险管理平台有机融合,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而为税收风险识别提供支持。

6.打造专业团队,提升风险管理质效

为更好地提升风险识别准确率,应选取既熟悉税收、财务等业务又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技巧的复合型税务人才形成大数据分析选案团队,充分发挥数据分析与涉税分析的优势,打造一支懂会计实物、懂数据分析、懂风险管理的专业化风险识别团队。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10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下一篇:着眼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发挥人才资源在运输主战场上的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