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学法

2024-10-13

浅谈小学数学的学法(通用10篇)

浅谈小学数学的学法 篇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观风海镇四十五户小学 文定林

二十一世纪,我们用有限的投入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如果不摆脱传统教学法的禁锢,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不能尽快地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以学为中心,重视非智力因素,运用启示式教学法。并进行整体性改革,我们也放会与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本文拟从观点认识、教学推行等方面发表个人见解,以尝试在古蔺(国家级贫困县)山区推行素质教育。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整体的改革,它包括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的数学教育观点(即:1.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从而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不单指数学知识的教学;3.数学现代化教学并不是现代数学,而是指数学的现代教学,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数学教学),加快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一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尝试教学方法、引探教学法等。

一、小学数学教育方法分类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可分为基本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方法两大类。基本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阅读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参观法等;综合教学方法包括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自觉辅导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模型教学法、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基本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一个最优化的组合整体。综合性教育方法的出现是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过去我们是孤立地研究某一种教学方法,这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的各项活动又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互相配合的。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必须从整体上,用互相联系的观点,考虑如何把几种基本方法构成一个最优化的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改革方向

在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和研究学法指导,面向全体师生,以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要求做到五转移--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为主;由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与学要最佳结合;由忽视非智力因素转移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由注入式教学转移到启发式教学;由局部性改革转移到整体性改革。

三、可推行的教学新法 1.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华东师大附小邱学华教师提出的,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教学法。日本阪市大学佐藤三郎教授还把它编入《世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一书中。尝试教学法的一般步骤是: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这五个步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节课进行新课这一环节中的五个步骤,而不是一节课的全过程。在新课结束后,还需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以便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使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尝试教学法采用的课堂结构一般有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巩固练习)、课堂作业以及课堂小结六个阶段。尝试教学法的五个步骤就是在第三阶段(进行新课)中进行。

2.发现法

发现法也称探究法或问题解决法,是美国教学论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不是由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或某些比较巧妙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各概念的异同和各种关系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新知。发现法的教学进程可分为以下六步:先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把这些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解答的疑问,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接着提出问题的各种可能,指 导学生思想问题的方法,推测可能的答案;还要协助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之后是审查有关资料,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引导学生去证实结论,解决问题。发现法一般用于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又不太难的教材内容。

任何一种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法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都优越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但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即使同一教学法,使用时也应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熟悉各种新的教学法并能灵活运用,取各教学法的优点,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新教学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的学法 篇2

快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 从而达到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乐趣, 进而乐于学习。快乐教学法能让孩子有愉悦感。令人愉悦的活动总能吸引人, 甚至让人乐此不疲, 乐而忘返。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习这项活动有5个层级:愿学、乐学、好学、勤学、独立学习。由此可见, 愿学和乐学这两个层级是学生们能否独立学习的基础, 从这点来看, 快乐教学法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 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中, 我们都会有这样体验, 当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正好应对了学生的“胃口”,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课堂效率也很高, 相反, 效率就会很低。这说明学生们不喜欢硬性的灌输和强制性的学习, 因为这样的学习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甚至是沉重感。所以,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 学会按学生所需所求去教学。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有些学生显得有些不耐烦, 因为之前一直在学被2整除和被5整除的内容, 学生在思想上有些轻视, 认为很简单。我猜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 便抛开书本内容, 用几张准备好的卡片来开展教学。我先拿出一张写着273的卡片, 让学生们算一下能273不能被3整除。学生们经过计算得出“能整除”的结论。然后我又拿出一张上写着723卡片, 让学生计算, 学生又得出“能整除”的结论。算到此, 有的学生就急于得出“个位上是3的数能被3整除”的结论。接着, 我又让学生们计算237、732、372、327等数能不能被3整除, 学生们得出“都能被3整除”的结果。这让学生感到既困惑又好奇: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时候我再抛出答案, 学生们就会对这个特征记忆更牢固。

(二) 及时奖赏鼓励

俗话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今提倡的赏识教育实际就是要我们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不能总是指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恰当的鼓励和赏识是对学生莫大的激励。科学证明:一个人在没有收到激励的情况下, 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 如果收到充分的激励, 能力就有可能发挥80%-90%, 以至更多。小学生更是如此。一句夸赞的话, 一支圆珠笔、一个小本子、一块橡皮都能让学生心里“美”上好几天, 这种“美”比穿一件新衣服或吃了一顿大餐的美是不一样的, 这种心里美极可能就是引导学生迈进数学天地的开始。

二、联系生活教学法

数学即生活, 教师要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切实地去感受数学的价值, 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 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在教学中, 教师也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 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注意力集中不了太长时间, 所以教师要能在一节课的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那么, 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联系学生生活是很好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如在学习面积的问题时, 我让学生思考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妈妈要为厨房油烟机下方的墙壁贴上漂亮的防油贴画, 现知道防油贴画的长和宽分别是45厘米和30厘米, 如果墙的长是150厘米、宽是80厘米, 那么需要几张防油贴?这么一问, 学生开始计算了计算完毕, 学生们积极发言, 有的学生还讲了自家贴防油贴的张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可见, 联系实际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三、实际操作教学法

数学课堂上经常需要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如果教师单凭一张口、一支笔讲清楚、演算正确, 那么, 学生可能只会当时理解, 但不会印象深刻, 所以遇到具体的题目, 就举手无措了。对比, 我通常情况下会让学生来实际操作, 亲自演算,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探求新知识, 通过活动达到彻底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的高效目标。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内容时, 由于这个结论比较抽象, 很多学生可能会对这个结论有疑议, 所以我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首先, 我给学生找来几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让同学们来观察并亲自测量, 验证是不是等底等高。其次, 我让学生们估计一下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体积的几倍, 学生们有的说是2倍, 有的说是3倍。再次, 我让学生用量杯向圆柱体中倒水并记下结果, 再向圆锥体中倒水并记下结果。最后, 我让学生比较结果, 得出结论。通过这个直观的实验, 学生们很快就消除了疑问, 接着按照公式推理出了这个结论。学生们通过量一下、测一下、猜一下、记一下的活动验证了结论, 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由于自己积极参与了新知识的探求并获得成功, 从而产生了乐学愿学的愿望, 很快接受了新知识, 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在积极的探求中乐学、愿学, 为最终的独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逐渐变得更自由、更灵活, 学生也能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 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为了让小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 本文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数学教学,快乐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的学法指导 篇3

关键词 数学学法 更新观念 活跃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

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一)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二)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五)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浅谈小学数学的学法 篇4

陈亚莉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就客观地决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小学生爱动脑筋,只要我们善于点燃学生心灵中思维的火花,就能够激发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下面我们探索一下数学阅读法教学的模式。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让学生学会读书

为实现“读——读会——会读”的质的飞跃,我们常采用细读、研读、扩读三种方法。

细读: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逐词、逐句、逐段地弄懂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关键,细细咀嚼,反复回味,对教材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研读:全面理解阅读内容,概括整理学习过程,并能重新组合,掌握所学知识达到能直接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扩读:扩展教材,即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读物,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扩展能力。

2、对阅读内容明确要求。

阅读概念与性质:要求会叙述、会判断、会运用、会举例。阅读公式:弄清公式的适用范围,掌握公式特征和证明方法。阅读例题:先审题,注意问题的条件,审清题后,学习好的学生自己作答,再与课本比较,完善过程,若做题方法与课本不同,客观比较后,确定对错;中下层学生阅读书中的解题步骤,力求知其所以然,不懂之处多思多问,尽量独立完成例题。

阅读作业与练习: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题目,弄清楚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从阅读中找出两者的数量关系,经过再三筛选,选择突破口,找出解题思路,揭示问题本质,破获隐含条件,确定解题方法。

二、数学阅读法教学模式的程序

1、教师首先把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宗旨和方向;再把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给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中的定义、法则、公式、重点、难点和例题的解法。

2、在阅读时,允许学生讨论,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新问题,提出与例题不同的解法,尽可能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和创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本,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书上的推导方法,还想出了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沿三角形的中位线割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另一种方法是,过底边的中点,做另一条边的平行线,沿这条平行线进行割补,推出三角形面积=底÷2×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而且还补充了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心里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

3、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点,老师除了及时解答外,还要把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起来,根据学生需要进行点拨、诱导,所讲内容要具有十分强的针对性,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释疑。

4、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布置适当课堂练习和作业,通过学生自测练习,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对学生在练习时暴露出的问题,老师要注意收集。

5、反馈矫正,纠正学生在学习时暴露出的错误和不完善之处,使课内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6、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全节重点、难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找出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哪些地方值得引起注意,通过总结,理清概念,纳入知识系统。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操作:(1)让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用手摸一摸圆柱上、下面是平还是曲,再用两张纸将圆柱的上下两底印上,用剪刀剪下,并比较两个圆的大小,从而得出同一个圆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2)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得出“这个曲面就叫圆柱的侧面”。(3)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得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并且每条高的长度都相等)。(4)让学生用剪刀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并进行观察,得出”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这样,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动手亲自摸一摸、剪一剪、量一量,在实践中感知圆柱的基本特征,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渐理解了圆柱的上、下底、高和侧面的概念,实现了认识的飞跃,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的阅读毕竟是有限的,仅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因此,只能靠课外阅读来弥补这一不足。课外阅读的天地是广阔丰富的,因此教师要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宜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内容,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法 篇5

《小学数学教学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数学的严谨性

是指数学中每一个定理、定律都要经过严格的证明才得以成立。2.数学的形式化

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述,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4.数

是一个用作计数、标记或用作量度的抽象概念,是比较同质或同属性事物的等级的简单符号记录形式(或称度量)。代表数的一系列符号,包括数字、运算符号等统称为记数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数通常出现在在标记(如公路、电话和门牌号码)、序列的指标(序列号)和代码(ISBN)上。在数学里,数的定义延伸至包含如分数、负数、无理数、超越数及复数等抽象化的概念。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要有效地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手段,教师需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一、过硬的专业知识

二、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三、调控课堂教学能力

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开展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指课外时间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非必修内容的学习,他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3.从优化的角度设计课堂结构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习题的选择和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的步骤,提供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创设学生参与教学的各种机会、媒体设计。4.教师应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要最大最限度利用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就是要摈弃过去那种“教室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旧有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成功运用和激活各种教学资源应从多方面入手,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在内容标准中单列“主题探究”,而且在其他主题中都给出多项活动建议和探究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主动的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由于思维定式、且许多小学教师都经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课标所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二、学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摈弃过去那种教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架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释放给学生敢于想象、大胆猜疑或否定的俗成概念空间。想象是创造力始发的翅膀。

三、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适应学生自主、创造、探究性学习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自身应不断的进行业余学习、不能墨守成规。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是一种天然示范(即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出口成章、信手拈来、下笔如飞都会潜移默化到学生中,将成为学生前进的原动力。

四、实际上,本地的乡土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等等适时、充分渗透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对打破以往单

一、封闭地使用教学资源的模式都起着不可低估的力量。总之,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我们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这对提高我们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5.班内小组合作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小组教学”的本义不是分解教学任务,而是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的组织管理方式,因此,“小组教学”的目的是以“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以学生为本位的观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因此,教学过程往往需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了在规定的或者可能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讨论过程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分组就成为一个理想的组织策略。要强调合作性原则,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效益,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理性思考,提升他们的境界拓宽他们的胸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求知的过程要提倡个人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才能少走弯路,携手共赢。要强化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

其次,“小组教学”讨论的本义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总结、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因此“小组教学”必须有值得讨论的问题,且“问题”的难度应与学生的知识面、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相适应。这里便涉及到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启发和参与”对于促进讨论的积极意义。讨论中断、学生感觉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等现象是实施“分组教学”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让学生顺利地开展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断之后再深入地持续讨论?这是教师实施“小组教学”必须提前研究的课题。

第四、分组要合理。分组的原则是在预定时间内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每个组内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过少。人数太多则不能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人数太少则缺乏讨论气氛,也容易造成学生集体知识储备的不足。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与1992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相比的主要变化。

答:(1)数的认识方面的变化。标准增加了负数。(2)计算的内容与要求上的变化。(3)珠算与计算器。对计算器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怎样理解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你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贯彻的? 答: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采用多种直观手段(2)充分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3)注意及时表象,并再回到具体中去。3.论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相关要领。

答:

一、课前准备

1、熟悉《数学课程标准》和大纲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写的意图,弄清“双基”的具体内容,挖掘“智能”的可培养因素,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研究各单元、章节、知识点在全书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每学期开学前,要认真订好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包括全学期的教学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简析、教学措施、教学进度等。

2、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状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以利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3、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而具体,既要有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又要有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不仅要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4、认真写好教案。教案要提前两天写好。教案要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备课个性,提倡两次备课。采用电脑备课的老师要在备课本上留下第二次备课的痕迹。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教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拟写,要结构合理、详略适度、层次清楚,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得照抄参考教案,提倡写教后感。要加强集体备课,原则上一个单元集中活动一次,并填写好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5、精心设计练习。不管哪种课型,练习设计都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要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6、教学媒体的运用。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教学设备的实际,认真准备学、教具。考虑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有条件的学校,每位教师一学期要上一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研究课。

二、课堂教学

1、教案处理。正确对待教案,一般情况下要按教案实施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和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重点相关问题上展开学生的智力活动,为学生的反思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讲解正确,没有错误,但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案。

2、教法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灵活,能够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个性差异,重视对教学的反馈与评价,满足对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发展,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学法指导。注重学法指导,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倡导主动探究不断创新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际操作,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贯彻自主学习的原则,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课堂结构。课堂结构科学,安排合理,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5、教学效果。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对学科学习具有自信心,大部分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课堂作业,作业错误少。

6、面向全体。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特别注意关照学困生、鼓励学困生,在学生练习时,重视个别辅导。

7、教态。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教态自然、得体,爱护和信任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建设性地批判和对已有思想、观点的质疑,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8、语言。讲普通话,语言简炼,语气亲切,生动有趣,条理清楚。

9、板书。板书有计划、美观、书写格式符合规范。

10、时间。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合理科学,按时下课。

四、实例分析(共20分)

1.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请从新课程的角度分析这一案例。

答:价值数;都能获必需数;同数同发展同提:数习应现实、意义、富挑战性, 利于主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习数重要式教师职责已经越越少传递知识越越激励思考,1、提倡化算 由于背景思考角度同所使用必教师应尊重想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计算化算化指习程教师鼓励独立思考鼓励用自解题再进行合作交流能留给思考空间、探索空间利于发散创新思维 于各种计算,教师要急于评价各种算应引导通比较各种算特点选择适合自即使幼稚、熟评价要角度要思考角度看思考经历探究程且更加符合童认识水平于各种教师都应加鼓励并提供交流机使相互交流断完善自仅帮助教师解同习特点且助于促进性发展同教师应经要求思考问题:想刚才做……现错误认哪更于优主张让自反思、评价并进步探索让选择选择合作合作引导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

2、注重数字化 现代数教重发变化即注重数字化教师能所精力花传授专业知识要研究习功夫教数字化实际问题数字化运用数字、图形、符号表示实际问题

3、关注智慧发展 智慧指创新思维已世界课程改革特点教师应该更关注创新思维发展更关注价值思维发展 虽想尽完善思考式别裁位师关注焦点智慧发展

4、倡导发展性评价 现教育评价体系已适应社发展需要自身发展要求教育评价改革势必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必须发点促进体谐发展即关注体处境与需要促进体价值实现激发主体精神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评价主体互化评价式态化、评价内容元化 更值注意:师应遵循《标准》基本理念本段知识与技能目标标准考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理解掌握程度段目标本段结束应达目标应允部经段间努力随着数知识技能积累逐步达由师要善于推迟判断习困难问题允许存入问题银行经段间习并允许重新支取重新解答于习困难种问题存取与推迟判断能让看进步受获功喜悦发展自意识激发新习力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法 篇6

每个学生准备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了以下操作: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 10根小棍。然后让他们把10根小棍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0。2.让学生添上一根,把这根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它各数。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个1根的情况,我让学生先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个1根捆成了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这捆小棍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③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不行?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摆实物,把他们的口、眼、手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促进了脑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既轻松又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 篇7

一、结果分析

1.从以上分析与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有30%的孩子对10 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已能熟练算出。最后5 道题求算式中的未知数, 其中57- ( ) =15 和45+ ( ) =69 的两题正确率均达到90%以上, 说明孩子对60 以内数的分与合掌握的比较好, 后面三题相对而言正确率较低些, 但确实这3 题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要求颇高, 除了需要分与合的知识外, 还蕴含方程的思想。

2.整体来看, 加法算式的正确率比减法算式的正确率要高, 说明孩子的顺向思维能力略高。

3.从完成的时间上看, 约52.25%的孩子达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在第一学段结束时应达到每分钟8—10 题的速度要求, 约35.38%的孩子达到每分钟5—8 题的速度;约12.37%的孩子能计算, 但不熟练。

二、问题思考

1.查阅了《6-8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在“数学认知”这一项中, 对“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做了如下界定:6~7 岁: (1) 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2)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 (如合并或拿取) 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3) 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60 以内的加减运算。这些知识在小学一年级还要再学一遍, 如何根据孩子的原有学习起点使教学以教其不知、释其所疑、长其心智呢?

2.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起点, 不同的学习起点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习层次, 教师应怎样合理把握孩子的学习起点, 智慧地进行教学?

3.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背景下, 在关注大众起点的前提下, 怎样让学生全体参与及全程参与成为可能?怎样把握个体起点, 让教学顺利与精彩成为可能?

三、实践探索

1.在顺应中丰富原有起点

孩子刚接触60 以内的加减法是从扳手指开始, 慢慢过渡到借助其他实物数出得数, 其计算往往依赖于感知经验, 还没有完全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在一年级孩子再次学习60以内的加减法时, 应顺应孩子原有的方法、方式, 再逐步经历从形象数出结果到抽象列式解决问题, 理解加减法含义的一次飞跃。同时在操作、观察、比较、归纳中逐步掌握按数群计算, 看见或听到60 以内的加减法, 能快速直接说出结果,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以教材为例, 23+22=45, 55-22=33 单纯的口算孩子都能说出得数。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思想, 能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情境, 说清算式表示的意义, 明确计算的思考方法。

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作出学情预判:

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60 以内数的分与合, 这是正确计算得数在60 以内加法的必备知识, 为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计算思路作了必要的铺垫, 所以正确计算, 绝大多数学生应该没困难, 关键是要完整叙述图意, 正确理解加法的含义。

同时顺应学生原有起点进行后教预设:学生交流, 理解图意:原来有13 人浇花, 又来了12 人, 一共有25 人, 再引导学生试着自己将图意完整复述一遍。体会“合起来”。追问:你怎么知道一共有25 人的?引导学生从“合起来”的角度进行解释。

感受加法的含义。原来有13 个人, 后来又来了12 个人, 一共有25 个人, 像这样把13 个和12 个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计算。“+”这个符号叫做加号, 就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在这里就表示把13 和12 合起来的意思。13 和12 合起来是25, 就写成13+12=25。 (用直尺划等号, 把板书写完整) 这样的算式是加法算式。这道加法算式中, 13 和12 各表示什么?25呢?13+12=25 表示什么意思?

2.在先学中探寻教学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学校, 还可以通过从家庭、社会等多种学习渠道。他们的小脑瓜里贮存的知识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一些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 孩子可能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此时教师仅凭习惯或经验, 按部就班进行教学, 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泯灭探究欲望。所以, 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才能使教师教的有的放矢, 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滋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先学单, 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基础, 探寻课堂教学的起点。如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份先学单:

学生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已认识0, 知道了0 表示一个也没有, 也可以表示起点。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 知道比如全部吃完了、一个也不剩了、都没有了就用0 来表示, 这样的举例孩子不觉困难。对于单纯的口算, 孩子间的差异不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孩子能列式, 但不一定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列, 不一定能说清楚算理。对于其计算规律, 有些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总结、会观察已有了很好的归纳, 反之也有些同学只会算不善于寻求算式的规律。在新课教学前, 通过孩子的先学研究单,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已有学习起点了如指掌。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这些了解, 明确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 合理地安排教学。

3.在协同中兼顾个人起点

差异是我们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注差异、彰显个性, 才能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60 以内加减法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些综合性、阶梯型的习题使孩子在协同发展中彰显个人精彩。例如设计12+□=13+□, 60-□=39-□, 比一比谁写得多, 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次序去思考问题, 体会算式蕴含的规律。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教学方法, 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红婷.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法.山东教育[J].2014 (6)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法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法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用这些方法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既体现在学习知识方面,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良好综合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启动学生多向思维提供动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应该体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崭新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學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计算14+28=?的时候,学生们发生了分歧,有的认为是40多,有的认为是30多,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到底是几十多呢?让我们动手做一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商量,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果学生当然都算出应该是42,但是在这个求知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摆小棒、有的摆方块,还有的用计数器或者用口算、竖式等,这些好的方法使学生都能从中寻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且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历和体会到了原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是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的,并且可以从中选取最好的、最优秀的方法。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被教师的教学主题吸引,积极展开思维、开动脑筋、激发兴趣、提高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1、创设情境,提升数学思维。新课改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走、赶着走的被动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形成直观的感受,这样才能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才能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从学生中选择4名学生甲、乙、丙和丁。教师问甲同学:“你今年的年龄是几岁?”甲同学回答说:“八岁”“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么?”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心理不禁在问,老师有多少岁呢?于是,教师继续说:“我比甲同学的年龄大了18岁,那么我的年龄是多少岁?”很多同学马上想到用加法10+18=28。然后,教师继续问乙、丙和丁同学的年龄,让学生们找一找老师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有什么关系。这是减法的运用。加减法虽然是最初级的数学知识,但其中涉及到的思维方式正向与反向,能够让学生身体体验到数学思维的乐趣。

2、联系生活,提升数学思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解决了大量的难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就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另一方面是经过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建立和巩固,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会被教材所拘泥。比如,在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三角形、长方形与圆形的周长相等,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很多教师仅仅把这个题目作为单纯的数学来计算,虽然也能够得出结论,但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并不深刻。但教师在计算后,继而问学生为什么家中用的水桶、脸盆等都做成圆形。因为学生对这些日常用品都很熟悉,再联系计算结果,很容易发现圆柱形的容器不但容积更大,在制作的时候也是最省材料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三角形的容器、四边形的容器、六边形的容器与圆柱形的容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想刚才的计算结果,发现一个容器制作的规律:三角形的最小、正方形的容器较大、六边形的容器更大,圆形的最大,容器的边越多容积就越大。教师最后总结,这也是生活中为什么容器大都做成圆形的原因。现实生活对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无穷奥妙,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更加自觉的用数学的思维方式。

3、加强动手,提升数学思维。小学生都喜欢动手制作一些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动手与数学结合起来,让形象思维辅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建立。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很多学生认为分母越大的分数也越大。这种思维方式还没有从自然数比较的惯性中摆脱出来,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分数是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掌握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各个概念的不同,扫清未来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五、沟通交流

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来源渠道,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制定出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由于受到年龄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学生们的自身感受,盲目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要多采取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让学生更喜欢上数学课,这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用这些方法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既体现在学习知识方面,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良好综合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浅谈小学数学的学法 篇9

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法—辅导分层

艾继刚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到了小学毕业班后学生已经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如果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还强调齐步走,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就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有违新课标的理念。分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分层互动,分类推进。通过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辅导分层、练习作业分层及评价分层,实施分层教学,让优等生发展的同时,也让学困生得到相应的发展,让人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辅导就是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教学中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在课堂上我对C层次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对B层次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B层次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还通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研究,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外我主要采用让学生之间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相互辅导的办法,即教师直接对A层同学进行辅导,B层同学由A层同学辅导,C层同学由B层同学辅导,从而将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承认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这样,可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浅谈差班数学教学法 篇10

摘要:这篇文章,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关于提高差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方法。首先,分析原因,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症下药,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其次,应该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切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关心、爱护、信任学生。

关键词:差班 数学教学 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结合本人近几年在数学方面的教学实践经历,总结得出一些经验心得。为此,就如何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提出几点浅见,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学习。

一、原因分析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的总结和分析,得出班级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入学分班时班级间数学基础不均衡。往往造成成绩好的学生挤在一个班,成绩差的学生挤在一个班。

2、班级任课教师更换频繁,学生在短时期内难以适应新老师的教学风格,影响知识接受效果。

3、部分年轻教师来校后,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不善于用学术管用的语言表达,以至于学生听不懂他们说的话。

4、有的任课教师是多重身份,常常外出开会,耽误了教学工作,想给他们补课又没有时间。

5、随着近几年来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其子女分别在打工地点和家乡交替选择学校就读,由于有些地方教材和教学方法不一样,造成学生难以适应教学节奏。特别是从广东省回来的孩子,多数基础知识比较差。老师们接手后,不知所措。

二、做好初期应对

近几年,我教了三个不同的班。我在接手新班后,通过调查、了解,及时查看班上各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问题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补救。发现他们中绝大数孩子基础太弱,使得他们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节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消极焦虑,老师也难以应对。为了在学习过程中,让孩子们跟进进度,教师要牺牲休息时间,给同学们补上前面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利用中午午饭后的时间和下午放学后,禁止留校铃声响前的时间给他们补课,以便新课学习时能顺利进行。

去年上学期,我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的教学班,班上有七十一人,通过询问详细了解情况,发现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不会背诵乘法口诀,不会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更不会解决一般数学问题。按照教学安排,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需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学生们不会背诵口诀、运用口诀,新课教学工作很难开展,而且解决理解运用口诀和背诵口诀是重要的一环,是及其关键的一步。经过深入思考之后,我决定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首先,我打印好口诀表发到每一个孩子手上,要求全班学生理解、背诵口诀;我本人一边上新课,一边抽时间督促孩子们背诵口诀,用了十五天时间,全班同学基本过关;其次,带领学生补习凑十法,就是让学生流利地背诵几加几等于十,还复习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最后,在学习解决问题前,复习相关的简单的解决问题,我联系生活实际出两个相关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后,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抽时间反复练习,坚持练习。现在,根据题里面的两个相关条件提出数学问题,班里大多数同学会很快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这样坚持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们温习前面的知识。教学新课时,大多数孩子能明白与运用,我感觉不再那么吃力了。

三、做好日常教学工作

教师为了上好课,在课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提高课堂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全面掌握教学内容。认真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出发,从我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自己的长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上数学课,尽量放慢速度。好的班级一节课学习两个例题,对于学生基础不好的情况,每堂课我先把第一个例题讲解清楚透彻,使班上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学会了,我才往下讲。讲解计算知识时,一定要讲练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讲解“空间与图形”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操作活动而不断地提高思维活动的层次,不断地引起新的认知冲突,尝试克服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活动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成功乐趣。讲解“解决问题”时,举例要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现在,我上数学课,有的“学困生”也乐意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是背诵数学公式、概念等,他们积极朗读、背诵,短时间能背诵掌握。

学生的作业应该及时当面修改效果最好,这种改法很多时候教师是忙不过来的,怎么办?教师可以采取用好有责任心的优秀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能者为师,每次在每列找出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为小老师,协助教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给他们纠错,小老师不能解决的当然由教师去解决问题。这样修改作业,既快又能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四、注重兴趣培养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深刻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使各种感觉器官、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项事物上。一个爱好数学的学生,会经常考虑一些数学问题,会为解决每个数学问题感到喜悦。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数学学科的特点,把数学教材中许多有趣的东西挖掘出来,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以产生生动活泼的课堂,把数学本身的趣味因素体现出来。例如,教学认识周长时,让学生摸摸红领巾的一周,自己的手帕的一周,数学书封面的一周等,并告知红领巾一周的长度就是红领巾的周长。最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活动进行描述,学生说出了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能指出身边物体的周长。他们通过这个活动后,明白了什么是周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味的。

五、关心、爱护、信任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缺少关爱他人之心。对于孩子们,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呵护。目前,留守儿童多,隔代教育致使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较差,生活能力差,教师要教育他们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他人,爱劳动,会劳动,积极为集体服务,有责任心。有的孩子生病了,我及时垫钱送医,送水服药。天气转凉了,提醒孩子加衣服。一月主讲两次安全知识,内容具体,我所教的班,同学们都懂得注意安全。

作为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我班的“学困生”,有时不能按我定的时间完成任务,我就会鼓励叫他们自己确定时间,信任他们能在自己确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结果,他们进步了。

数学成绩差的班级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欠缺的知识不是一两天能补回来的。这需要任课教师认真了解、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后多多补习;同时也需要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使数学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只要我们任课教师脚踏实地,坚持努力,开拓创新,定将让差班的数学成绩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六一献爱心倡议书下一篇:四品八德主题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