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书(共1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书 篇1
今年6月13日是全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根据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为组织开展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特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
二、举办单位
1.主办单位: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市文物局)
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宣传部
2.承办单位: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
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
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
3.责任单位:塘沽博物馆、塘沽文化馆、塘沽文物保护所、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大港文化馆、汉沽文化馆
三、活动时间
6月13日
四、活动安排
(一)20“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1.地点: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门前广场。
2.时间:年6月13日上午10::00,
3.主题: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4.内容:滨海新区文化遗产图片巡回展和天津抗战纪实展开幕暨百名艺术家滨海新区文化遗存采风启动仪式
5.现场布置: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入口处树立彩虹门,入口至炮台遗址博物馆之间升空10个下悬宣传标语条幅的空飘球,沿道路两侧到主会场布置滨海新区文化遗产图片展(约120块展牌),安排宣传桌椅,向到场观众发放《文保法》和《非遗法》等宣传材料。炮台遗址博物馆门前设背景板,背景板内容为活动主题及主承办单位。台前设20米×50米表演区。
6.观众组织:组织全市艺术家、滨海新区群众等300人参加活动。
7.活动议程:
(1)10:00 非遗展示表演活动(汉沽飞镲和大沽龙灯表演队伍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2)10:30 由滨海新区领导主持并介绍活动总体情况。
(3)请领导嘉宾为滨海新区部分区级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团队)颁发证书。
(4)请市文广局领导宣布相关活动启动。
(5)领导参观展览,艺术家开始采风第一站活动:参观大沽炮台遗址。
(6)11:30活动结束,采风艺术家和外请领导等共用自助午餐。
(7)艺术家继续采风活动
8.拟请领导和嘉宾:
黄永刚、白文源、于景森、郭景平、张永珍、赵忠、张长海等有关领导;
市局有关处室领导、各承办单位和各区县文化局有关领导等。
9.拟邀媒体:天津电视台、天津广播电台、滨海电视台、滨海广播电台、今晚报、渤海早报、每日新报、滨海时报、滨海网。
(二)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系列展览
1.滨海新区文化遗产图片巡回展
6月13日启动仪式后,滨海新区文化遗产图片巡回展将在大沽口炮台博物馆、泰达图书馆、汉沽文化馆展厅、大港美术馆、空港文化中心展出,以图片形式集中展示滨海新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板尺寸统一为90厘米*120厘米,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负责)
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文物保护成果介绍,包括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的滨海新区109处国保、市保、区保和未定级文物点的图片介绍。(塘沽文保所负责)
滨海新区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介绍(塘沽文化馆负责)
滨海新区各博物馆介绍(各参展博物馆负责)
2.《津沽御侮天津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展》
6月13日至年底,由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和平津战役纪念馆联合在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临时展厅举办《津沽御侮天津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展》。
(三)百名艺术家滨海新区文化遗存采风创作活动
组织全市百名文学、摄影、书法、美术、楹联等门类艺术家,参加本次“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后,艺术家参观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午餐后,将顺序参观大沽船坞、塘沽火车站旧址和黄海学社等处。
五、工作分工
1.天津市文广局负责邀请市文广局、市文物局领导。
2.滨海新区文广局负责邀请滨海新区领导及各区县文化局领导。
3.滨海新区文广局负责活动应急预案及安保方案地制定及申报,协调公安、交警部门做好保障工作。
4.塘沽博物馆、塘沽文保所负责展览图片征集和展板制作,艺术家采风工作地组织、协调工作。
5.塘沽博物馆负责活动现场布置,活动背景制作及搭建,活动展板布置工作。
8.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负责音响安置、活动现场维护及服务工作。同时落实天津抗战纪实展相关准备工作。
9.塘沽文化馆、汉沽文化馆、大港文化馆负责展览图片地提供,非遗表演队伍及采风艺术家的组织工作。
10.塘沽文化馆、大沽街道、塘沽街道负责现场观众的组织工作。
11.滨海新区文广局负责活动领导的接待工作。
12.滨海新区文广局负责媒体的通报及接待工作。
六、前期准备
1.6月12日,活动展板运至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13日早晨6点开始现场布置。12日下午4点前,完成仪式主席台及背景搭建布置工作,由文化处验收。
2. 12日下午5点前,完成活动现场地清洁整理以及电路检查工作,做好领导休息室的布置工作。
3.13日早晨8点前,完成彩虹门及氦气球的现场布置工作,完成现场音响的安置工作。
4.13日早晨9:50,花会表演队进入现场,做好表演准备。
5.13日早晨10点,参加活动的艺术家及社区群众进入活动现场。
6.花会队伍10点开始表演,至10:30结束。
7.10点开始在入口处迎候领导,设专人引领至休息室。
8.做好艺术家采风活动线路规划及参观项目协调和讲解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书 篇2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
一、如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活动课
历史活动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践性、生活性, 它使学生有了亲身观察、实践、探究甚至创新的场所, 大大弥补了课堂教学空泛、抽象的缺憾, 能发挥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 对于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实现, 对于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具有不容小觑的推动作用, 历史活动课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资源丰富和实践方便的优势, 决定了它在历史活动课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课时, 要注意把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适时指导点拨相结合, 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 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活动的策划、开展、总结各个环节的过程中, 获得亲身体验的快感与经验,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探索精神, 让学生获得自主全面的发展。一般说来, 相关的历史活动课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1.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及其他法定假期或者周末,
游览、考察居住地所在城市周边地区的相关人文历史景观, 赏析其中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元素, 鼓励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同样, 也可以利用春秋游的机会饱览传统人文名胜, 品味优秀传统文化, 并且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 组织学生进行乡土人文资料的调查与研究。还可结合历史教学的相关内容, 参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迹, 并进行资料搜集研究, 从中探寻家乡历史与风俗变迁的点点滴滴,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证精神, 充分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同时, 还可以利用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与图片或者学生拍摄的照片进行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小展览, 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也有效扩展了他们的视野。这种结合历史教学内容, 学生亲力亲为获取的资料图片展览, 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通过历史教学与课外实践探索活动的有效结合, 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到历史的实用性与探究历史所带来的兴趣, 并且还能在探究、调查、考证过程中逐渐养成刻苦钻研的精神。
2. 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读书、读报、宣传、演讲及写作活动。
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与家乡风俗习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节日集会等相关的诗词、报刊文章及有关文学作品, 在学生对这些信息充分感知、了解的基础上, 挑选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内容, 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优化, 然后可以指导学生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编辑家乡非物质文化小报, 或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讲座, 或者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演讲与宣传活动, 并鼓励学生响应政府的号召, 为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建言献策。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过往, 又与教学内容交相呼应;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掌握, 促使学生提高搜集、甄别、使用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提升其撰写相关小论文与调查报告的水平,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感悟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保护、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来。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或者课前演讲。教师可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的典型问题或者受到关注的热点, 或者结合时政与相关传统节日聚会,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辩论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 尽抒己见, 互相促进, 这样的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了解与情谊, 更将大大有助于培养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感情, 加深其对祖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元素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的竞赛活动, 如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猜等, 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即兴演讲, 如“家乡非遗项目大家谈”、“家乡的传统艺术”等, 这样就能大大深化学生对知识、对传统文化、对家乡、对祖国优秀传统精神的理解与继承。
二、应遵循的教育原则和教学实际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课其目标必须与历史教学的目标相一致, 并且必须与历史课堂教学交相呼应, 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必须遵守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则, 并符合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的课程, 都必须以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与终身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课同样不能例外, 它的存在与开展同样必须能促进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提高, 同时促进学生民族精神、人文意识的培养。
在开展活动课前, 必须有周密的全盘计划, 要具体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仔细推敲, 以使活动课所带来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从而从根本上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社会意识、爱国精神的培养。活动课的开展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来拓展延伸, 以促进历史教学目标的整体达成。
在具体开展活动课时, 必须制定详实、周密的计划, 保证活动课的顺利进行, 并且程序要符合所在学校的相关规定。教师要对活动课所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充分预计, 并做好周密的应对工作, 从而有效避免活动课脱离正确的轨道, 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课时拓展思维、主动探究,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鼓励并引导学生的创新活动。
在活动课完成后, 必须进行总结与反思: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课后的探讨活动, 支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体会心得, 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 发现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而进行纠正与提高。同时, 教师也应该进行总结与反思, 总结活动课的得失, 以便吸取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金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J].今日浙江, 2005, (13) .
[2]刘冬梅.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7) .
[3]康颖.博物馆资源在乡土历史课程中的运用[J].广东教育 (综合版) , 2007, (10) .
[4]许中华.生活处处皆资源——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例谈[J].基础教育课程, 2007, (9) .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书 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传承;发展
一、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为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某一具体文化事项的表现形式。至少应具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即产生于清代之前,至少要传承三代人,并且是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围是指该民族传承文化事项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而不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事项的全部。大致可界定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知识、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传统仪式及民俗活动等文化遗产贮藏相对集中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文化空间等领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群众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群众文化也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一些所谓的正统文化也是来源于最基层,,然后经过发展而来的,所以群众文化才是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
千百年来,群众文化凝聚、积淀、总结了众多的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她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并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保护、传承和弘扬。群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却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而民族精神又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进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现代化的群众文化进程中实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文化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因和根脉。群众文化传统之所以能薪火相传,就是因为她活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脉就在传统文化里,而传统文化又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和根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从而形成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习惯,不同地域不同的非遗特征和独特的群众文化习俗。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因为有如此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传承着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华群众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
内江市东兴区位于成渝腹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有省级1个、市级4个、区级5个非遗项目。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东兴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1.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非遗知识。开展多种形式宣传,组织机关、学校、企业、乡镇、社区、村民,分期分批举办讲座、培训;组织群众,在广场进行有奖问答、视频播放、悬挂标语、印发资料进行宣传;
2.开展非遗美食活动。组织非遗项目《板板桥的油炸粑》《丝丝香王凉粉》等参加东兴区组织的“博物馆日”和“非遗日”的群众美食活动,参加内江市美食文化节、“龙舟节”,东兴区群众文化活动美食活动;《丝丝香王凉粉》在全国有38个加盟店,参加央视7套内江非遗项目演出,在全国有35个加盟店,不仅传承了美食文化,,而且解决了近2000千人就业问题;创作的歌曲《板板桥的油炸粑》通过教育部的审定,入选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材。
3.将省级非遗项目《沱江船工号子》,编排、打造搬上舞台,参加央视7套演出、世界非遗节在成都的演出、内江市春晚演出、内江市“翰墨巴蜀”文艺晚会演出、“内江.永川.泸州三地市春节文艺演出、巴蜀艺术节演出、东兴区送文化下乡演出、东兴区新春乐演出等共200多场次演出,再现了沱江流域船工风采。《沱江船工号子》通过教育部的审定,入选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材。
参考文献:
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篇4
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为热烈庆祝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彰显和开发宁远文化资源。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宁远县2010年 “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广场宣传活动。为确保此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特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文化遗产 在我身边
非遗保护
人人参与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促进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共宁远县委员会 宁远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宁远县文化局 宁远县文化馆 协办单位:
正点喜庆公司
赞助单位:
新希望乳业
农夫山泉 顾 问: 严兴德 罗建华 总 策 划: 邓尧忠 欧阳德群 总 指 挥: 郑 亮 艺术指导: 周秋云
四、活动时间、地点及形式
活动时间:2010年6月12日上午8:30----11:00
活动地点:宁远县文庙广场
活动形式:分为游行活动、文艺表演、展览宣传三大项目。
五、活动程序
1、游行活动安排
游行时间:2010年6月12日上午8:30-----9:30 游行路线:从文化馆集合出发,经过九疑南路、九疑中路、文庙街,到达终点文庙广场。
游行队伍:包括宣传展板、标语牌、腰鼓队、老年合唱团代表队、高跷、扎故事、文艺表演队、联系单位方正队等。
2、文艺演出
演出时间:2010年6月12日上午9:30----11:00 演出进程:
(1)主持人宣布演出开始,礼炮响起;(2)特邀上级领导讲话,并进行签名活动。
(3)按节目顺序依次进行表演,节目中间穿插三次非物质遗产保护知识有奖问答。
(4)演出结束,(礼炮再次响起)所有演员上台谢幕,并与领导合影留念。
3、展览宣传
在文艺演出时间同时进行展览宣传活动,包括展板展
示、宣传资料发放、签名活动、咨询台设置等等内容
六、协调分工
按活动具体工作的安排,共分为四个工作小组:
(一)游行活动组
工作职责:负责游行程序安排、队伍排列组织、路线安排等工作。
组
长:李小春
成员:欧阳冬珍(二)文艺演出组
工作职责:负责节目组织、演员调动、舞台监督、节目单印发、外聘主持人联系、串台词撰写等工作。
组
长:雷新梅
成员:邹文婷
张莲华(三)宣传展览组
工作职责:负责展板设计、宣传资料印发、签名活动组织、咨询等工作
组长:郑艳
成员:谢水平
姜国平
(四)后勤服务组
负责活动的生活安排及其它后勤工作
组长:欧阳维共
成员:谢丽丽
七、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湖南省文化厅关于开展2010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遗产活动的通知》(湘文社[2010]73号)的文件精神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的重要性。
2、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的有利时机,向干部群众广泛宣传我县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果,展示文化大县、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挖掘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潜力和资源。
3、各工作小组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4、参加活动的所有工作人员及演职人员于6月12日早晨7:00准时到达文化馆集合,以便游行活动工作安排。
5、演出组必须在演出前进行一次彩排,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演出圆满成功。
6、宣传展览组资料收集整理必须细致到位,设计上要求直观易懂,便于群众理解,积极参与。
八、活动时间安排及游行队伍排序:
(一)、活动时间安排: 1、7:00
游行集合 2、8:30—9;30 游行 3、9:40—9:50 领导讲话 4、9:50 签名仪式开始 5、10:00—11:00 文艺表演与有奖知识问答 6、12:00 活动结束 7、19:30—21:30非物质文化专场演出
(二)游行队伍排序:
第一组:“非物保护,人人参与”牌子 第二组:柏家坪踩高脚表演队
第三组:正点喜庆腰鼓队 第四组:全体演职人员 第五组:文化馆老年合唱团
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篇5
**年6月13日为文化遗产日,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展开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中央各部门和市政协等最近一直在关注和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宣传活动以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为重点。
二、宣传口号
保护遗产 留住乡愁
三、活动地点
主会场设在房山区水峪村(新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市文物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委、市农委、市规划委、市住建委、市财政局、市档案局、房山区政府等
协办单位: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
各区县文化委员会
各世界文化遗产地
协办媒体:中国文物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
五、活动规模
主会场约100人
六、主会场活动思路
拟邀请国家文物局、市政府、市政协文史委、市委宣传部等领导出席,邀请市属相关委办局及区县文化委员会、传统村落负责人(届时请市农委代为通知)、房山区有关领导和部门(届时请房山区文化委员会代为通知)、新闻媒体。活动主要内容为:
1、水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子中幡”展示
2、展示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果
3、启动北京市传统村落公益摄影大赛
4、展示传统村落书画家作品和水峪村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感人故事
5、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启动(宣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立,宣布水峪村修缮工程开工)
(活动后,交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经验,组织与会人员和各郊区县实地考察交流水峪村保护利用情况)
七、其他宣传
1、联合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活动主要内容为专题讲座、文物鉴定等。
2、组织全市各区县文委和有关文博单位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张贴、悬挂相关宣传旗帜、标语、海报等,免费发放宣传材料,举办专题展览、讲座等宣传咨询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了解文化遗产、关心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方案 篇6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的实践,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二、活动主题及宣传口号
(一)活动主题
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二)宣传口号
1.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2.为文化遗产点赞为美丽中国添彩
3.文化遗产千秋传承保护弘扬万代受益
4.珍惜定格的历史爱护不朽的文明
5.心与梦的石刻你和我的大足
三、时间安排
201x年4月下旬到6月下旬。
四、活动安排
(一)文化部将在河南省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开展书香中国——文房四宝制作技艺展、传统戏剧展演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启动“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等活动(具体活动安排见附件)。
(二)国家文物局将组织开展重庆市大足区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全国文物保护工程成果展、中国传统村落摄影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先进典型事例推介等活动(具体活动安排见附件)。
请各地围绕上述活动主题和宣传口号,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相关活动安排,加强策划组织,丰富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五、有关要求
(一)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地文化文物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日宣传工作,及早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突出主题、讲实际、重实效。文化文物系统的领导干部要面向基层、深入一线,加强指导、统筹谋划,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文化遗产日活动安全顺利开展。
(二)传播理念,积极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征集宣传口号,设置宣传专栏专刊,张贴宣传海报,印发宣传材料,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将文化遗产日活动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努力使文化遗产日主题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三)贴近实际,讲求效果。各地要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展示地方政府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行动和工作成果,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惠及民生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强化价值导向,注重宣传效果。要善于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提高正面引导能力,切实增强宣传活动的辐射效应。
(四)多方合作,协调联动。各地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主动加强与宣传、教育、出版、广电、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联系,联合开展宣传活动。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宣传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书 篇7
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始于汉、唐时期, 普及于宋代, 明清以后盛行于民间。通榆木版年画又称“闯关东年画”, 始于清朝晚期, 由于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 关内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大量涌入当时已开始放荒的科尔沁草原, 二百年间, 大约有3500万人来到东北。随着关内移民的迁入, 一些原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民间艺人也随之迁入, 并带来了所从事的技艺和家庭承传, 其中木版年画技艺就是在这一时期由山东人李祥带入通榆的, 他使用传统的中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 建立作坊, 生产作品, 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自己的产地。以后经过一百多年, 四、五代人的承传。1991年, 通榆县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目前“闯关东年画“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
“闯关东年画”延续了中原木版年画的生产技艺与历程, 填补了东北没有“木版年画”的空白, 充分挖掘出我国传统美术的生命魅力和智慧创造, 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特别是那些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和手艺至今依然存在于东北白城地区的通榆民间, 并发展传承。这是一项极其珍贵的遗产项目。
通榆“闯关东年画”早期以传统年画为主, 并以喜庆吉祥驱邪打鬼等民间题材为主, 主要有:
财神类、胖娃娃类、民间类等。
新中国成立后, 通榆“闯关东年画”的表现题材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都以反映时代气息、新人新貌、英雄人物、建设成就、科学知识、历史人物为主。
刻板工具有刨子、刮刀、砂纸等;印刷工具有案子、板刷、板垫、趟子等;绘稿工具有木炭条、香头、狼毫笔等;才智、裁纸工具有垫板、靠尺板、裁纸刀、磨也石等;制版工具有黄榆木、柳木等;
早期采用木板印制, 也采用套红、套蓝、扑灰等中原手法,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胶版等, 但手法传承上仍是中原与东北年画的独特融合。
杰出价值
1、历史价值:人类的迁徙必须是一种文化的迁徙。闯关东将中原文化带入东北, 并与东北早期的汉文化相融合, 加强了我国统一文化的强大生存力, 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闯关东年画”。同时, 中原文化又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这片土地之上。历史上, 在唐和渤海时期, 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就已经开始, 到了辽金时期这里更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频繁交融的重要时期。明时的大量的驿站和丝绸之路, 使得这里与中原一直保持着重要的直接的联系。到了清时期更进一步地形成了闯关东的历史时期。这种文化其实是极其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地域文化形态。
2、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民俗风情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榆“闯关东年画”的产生发展是随着社会变化, 人们生活状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 可以说是社会发展, 民俗风情的重要历史见证。它保留了中原年画风格, 又有自己的艺术特征, 是一种重要的美术品种, 对研究中国民间绘画艺术特别是年画发展有重要价值。
3、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目前早期年画市场价都较高, 此外, 它又是越来越少见的画种。
根据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得知。
闯关东年画, 是过年时应景的装饰品, 也是消费品。尤其是在过去, 人们往往依照风俗, 逢年节的贴上几张, 图的就是个喜庆、吉利。所以, 当时的年画作坊, 多以凡是人们喜欢的人物、山水、花鸟、瑞兽、仙佛、神话故事、古典名著、戏剧歌舞、民间风俗入画。
俟到传至关东这片土地, 千千万万的“闯关东”的山东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总不能千里迢迢从关里往东北运输这样的消费品吧?于是就出现了地道的手工作坊, 在当地生产, 当地销售。作品形制没有改变。“闯关东”的人流分两大支, 一支由胶东渡海去了吉林、黑龙江;一支由鲁西过山海关进了松嫩平原, 地处科尔沁草原上的通榆 (开通) 落脚者, 多为鲁西过关而来。而鲁西这支流民, 要想“闯关东”势必路经杨家埠、高密等年画产地。所以当通榆县“闯关东”年画一经揭开神秘的面纱时, 不少人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李家的“闯关东”年画, 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题材宽泛。民间常见常用的选材。例如灶王爷、门神像以及极富年味和吉祥意义的连年有余 (鱼) 等。二是突出实用价值外, 也有些创意作品, 例如《闯关东》刻画的就是当年闯关东时, 行进途中的一个画面。担挑肩背, 扶老携幼, 手握一根棍子或棒子。极具现实意义。尤其是那根木棒, 既可防身 (防被狗咬、驱赶野兽) 又能帮助行走。以至后来对山东来移民都简称“山东棒子”, 此并非贬意, 而确为实照。
目前, 作为“闯关东”年画的第三代传人, 李向荣正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做着恢复作坊的有益尝试, 相信不久的将来, 这一独特的“闯关东”文化遗存, 将重新面世。这对研究关东的民俗文化, 将有着特殊的意义。
如今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 纯手工的木板年画似乎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渐行渐远, 但现代社会快速的节奏已使人无暇享受曾经闲适的个人空间。而年画具有的自然的人文情感对于今天的我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给我们以无限的自然遐想。
摘要:通榆的闯关东年画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木板年画之一。在敦煌石窟中已经有发现木刻《金刚经》, 其中有木版印制的佛像, 这是最早的木版画, 《五代会要.经籍》记载“后唐长兴三年, 中书门下奏, 请依石经文字, 刻九经印版”。这可能就标志着雕版印刷术被广泛使用了, 在当时, 雕版印刷确有许多好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8
关键词:莲湘;继承发扬;价值;风格
如皋如歌,常来长寿,如皋坐落于长江以北,属于苏北一带。其文化渊源,孕育的名人雅士数不胜数,如安定先生胡老先生,名满九州的词赋大家王观,家喻户晓的戏剧大师李渔,一代名将吕岱,清节自励的封疆大使戴连奎。途经此地的墨客文人也留下了不少佳话。
在这以长寿闻名中外的城市,各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生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种类繁多,且都具有非凡的意义。风格最独异的就属如皋“莲湘”了。“莲湘”是如皋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起源于清朝。据说是起源于古时一个名叫“莲湘”的女子。虽只是个传说,无从考证,但其内容却令人不禁唏嘘。美貌的农家女莲湘因为贫穷被卖给了富人家为奴为婢。富人见色起意,强纳莲湘为妾。莲湘受尽了委屈终还是为富人生下一子,但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其悲惨的命运,被赶出府门。若干年后,莲湘的孩子科举及第,却不知其生母流落街头。隆冬季节,莲湘衣衫褴褛,手持一根嵌着铜钱的竹竿,边敲边唱,其声如泣如诉,呼失子之痛,号饥寒之苦,闻者无不泪沾衣襟。后人同情莲湘,便创下这独树一帜的莲湘舞。
莲湘舞属于花鼓舞,其发展前期打为辅,唱为主,可以有戏子“旦”“末”角进行演绎,表演形式多样,也可以在花鼓中演绎,后期发展方向多元,吸收了腰鼓,秧歌,京剧等技巧动作,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民族舞,且适应于群体,流传甚广。
莲湘舞的演奏形式是朴素的,不需华服的烘衬,也不需名贵的乐器,它运用的器材是将竹竿去除两头,中间系上铜钱,以彩色丝绸作为舞具,舞者挥动竹签打击地面进行节奏敲击,通过眼、手和脚的节奏配合进行演绎。舞者多以爽棍结合,声势浩大,唱曲声音越大,舞姿越加酣畅,到达一定境界时,闻者见者无不被这气氛感染,更有甚者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虽手中无舞具仍跟紧节奏,进行哼唱。这就是莲湘舞的独特之处,它身为民族舞,不需要过于精湛的舞蹈技巧,也不分男女老少,它亲民却又不落俗套。跟如皋的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马夫相比,它适用广泛,不局限,它大气,不挑人。身为一个吉庆的民族舞,“莲湘”充分体现了如皋和谐的民间风情,活泼却不失大气,亲民却不沾俗粉,简易却内涵深远。身为如皋的子女,无不为此自豪。
岁月悠悠,如皋的子女是不忘历史的。他们继承并发扬了这个优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古老质朴的莲湘舞也带现代的皋人融入了源远的历史。皋人从中学会释放自己的情感,他们庆祝时随性跳莲湘,跳的是一种乐观豁然的民风民情,不仅娱乐了自己,放松了心情,同时也将对莲湘的继承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点上,皋人是积极的,他们在岁月中进步,也在岁月的流淌中见证着莲湘的发展。据记载,如皋县城二次解放后,如皋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杨冰等人在原有莲湘舞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兴的快板、对打、朗诵、快板等形式,对双棒动作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在全校组织了近百人的莲湘队伍,这对当时的如皋城是有撼动的。在这个古老的县城里,对文化的渴求,对艺术的崇拜是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皋人都希望看见自己本土的文化得以发展,让世人得以铭记。铭记下这片滋养皋人的乡土。可想而知,当时的莲湘发展是一个飞跃,打莲者手捧双棒,载歌载舞,莲湘在如皋,成为了一个必不可缺的吉庆文化风俗,饮誉大江南北。
如皋莲湘舞名扬四方,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2007年11月被列入如皋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它既具有北方的粗狂,又有南方的柔美;既具有丰富的舞蹈语言,又蕴含丰富的民族风俗。表演灵活,易教易学,便于传播。根据80年代的记载,莲湘舞在各类庆祝、游行活动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莲湘舞蹈形式。当时有著名的“土改大莲湘”、“抗美援朝大莲湖”等,莲湘舞,被恰当得融入到时政的宣传,影响可想而知。何谓价值,价值是事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莲湘舞的价值已不仅仅存在于其深刻的舞蹈内涵及其独树一帜的舞蹈品格,更存在于其承載了皋城的涓涓历史长流,它对当时皋城的时政有了文艺方面的积极推动。推动了当时时政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莲湘舞本身的发展,它的舞蹈语言开始多元化,内涵也更为深远,更具有历史价值。不光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素养,又融入了新兴时代的新兴元素。打莲湘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皋城急切需求的,同时也是值得皋城全体人民所铭记的。
历史悠久,文化如涓涓细流,或实为物,或虚及气,都是值得后人用一生去铭记的。不谈承载发扬,起码多了一份对悠远文化的尊敬之意。莲湘,打莲湘,唱莲湘,莲湘的传说,莲湘的诞生,莲湘的发展无不见证着皋城的历史的推进。爱莲湘,敬莲湘,敬这个未被家乡遗忘的文化遗产,敬这个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独特民族舞。它引领了皋城的文化传扬,诠释了皋城人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其别样的情怀。值得深思,同时也值得铭刻于心。
参考文献:
[1]如皋资讯网之百科如皋.
[2]如皋县志.
[3]如皋文化志.
[4]中国民族舞舞蹈集成【江苏卷】.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简报 篇9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表彰了第二批自治区非遗“十佳传承人”,为增补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通过展板宣传、向群众发放文化和自然遗产宣传资料、开展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观看非遗歌舞专场演出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近年来西藏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让全社会直观了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促进社会各界更加深入了解、认知西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自觉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识。
活动现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书 篇10
传 承 活 动 全 面 总 结
丹江二小非遗传承基地负责人:淳海军
承得县文广局领导的关心与重视,把我丹江二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如此殊荣,我们不胜感激。我丹江二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从2012年9月起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按照县文广局《雷山县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培训工作方案》的要求,传承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现把一年多来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总结如下:
一、传承工作开展情况
(一)校领导重视是工作开展的关键。
承接活动项目后,我们首先成立项目实施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牵头,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
(二)教师积极参与及民间传承人的支持工作是活动开展的决定性作用。
1、教师们乐意接受工作任务。作为管理教师,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培训班级管理工作尽职尽责。每个教师做到认真向授课教师学习技艺,充实自己,再指导学生。参加传承培训工作前后共有20多名教师,大约占教师总数的40%。
2、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支持工作。授课教师中,铜鼓舞两位老师随呼应到,基本上出满勤;芦笙舞莫世海老师无特殊事外,也能坚持到位。培训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耐心向学生传授技艺。为此,以上三位授课老师被学校评为2012-2013项目传承优秀辅导员,并颁发荣誉证书。
(三)落实传承培训项目、管理教师及授课教师。
根据县文广局的工作任务安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落
一年三期培训下来,共培训了650名学生,其中男生203人,女生447人。培训合格率达100%,普及率占全校的35%左右。
(六)抓好开班仪式工作,树立良好的开端工作。
在2012年10月,我们举行了开班仪式,特邀县文广局领导及民间传承人参加,使仪式增添了隆重、庄严的色彩。仪式上杨辰副局长作了开班重要讲话,民间传承人代表杨阿妮老师也作了授课承诺,给予了我们信心和干劲,激励我们一定能开展好传承活动工作。
二、传承工作取得的效果
1、通过芦笙舞、铜鼓舞的培训,能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形体习惯;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了学生的舞蹈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
2、通过苗绣的培训,使学生懂得苗绣文化艺术,掌握苗绣制作设计技能,会鉴赏苗绣作品,养成心灵手巧的好习惯。
3、通过苗歌的培训,使学生了解苗歌与歌曲的内在联系,知道苗歌的种类以及调子的韵律,会感受苗歌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苗族的欲望。
4、通过芦笙舞、铜鼓舞、苗歌、苗绣的培训,不仅让学生继承了苗族传统文化的技艺,更主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通过培训,芦笙队、铜鼓队、苗绣队、苗歌队在2012年中国雷山苗年节巡展和2013年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挑战赛雷山段拉拉队中成为二小代表队的一大亮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展现了二小的独特风彩。
三、传承展演活动富有实效
奥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 篇11
环顾那些曾经举办过奥运的城市,我们不难发现在奥运结束之后,伴随产生的奥运场馆、奥运村、奥运博物馆等都成为了许多游人光顾的地方。从申办奥运成功到成功举办一次奥运,需要8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关奥运的东西太多,奥运城市名片、奥运徽章、奥运吉祥物、奥运场馆、奥运纪念物……仅一座奥运博物馆无法将所有的这些与奥运有关的事物容纳其中。所以,我们现在将与奥运有关的一切都归入到“奥运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来,其中包括我们的奥运理念“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
奥运的成功举办,不仅给一个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将一个国家人民(更小的来说是奥运城市)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向前推动一大步。
奥运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我们旅游更为看重的“热点”。2008年,北京奥运的奥运城市北京、上海、香港、秦皇岛、青岛、沈阳都是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如何将奥运的元素结合到自身拥有的旅游资源上,是每一个奥运旅游城市都应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奥运城市,十多天的奥运比赛里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将获得很多收益。但是,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奥运前和奥运中的努力,我们希望奥运将成为每一座奥运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奥运精神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 篇12
一、永清扎刻
所谓“永清扎刻”就是用高粱秸秆扎刻而成的各类工艺品, 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 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 它属于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 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与此同时, 它也涉及了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相关知识。这一民间工艺自被发现之日起, 就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东方构成学典范”, 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建筑构成演变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特别是对其传承以及技法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20世纪60年代, “永清扎刻”的代表人物徐艳丰受到高粱秸秆扎成的蝈蝈笼的启发, 经过近50年研究与创新, 扎刻出了《天安门》《黄鹤楼》《滕王阁》《老北京四合院》《佛香阁》《故宫角楼》等70多件精美的仿古建筑模型。2008年, 这位民间艺术家研究与创新出的“永清扎刻”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 为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河北科技大学在建筑工程学院开设第二课堂, 聘请了徐艳丰来该校定期讲课, 把永清扎刻艺术纳入建筑工程学院《房屋建筑学》课程, 成立“永清扎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团, 以科技大学为基点, 长期有效地对扎刻技术进行学习、宣传、保护。目前, 秸秆扎刻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其作为工艺品被国内外社会或个人收藏。“永清扎刻”是具有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手工艺品, 它是一项能给传承者带来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戏是冀东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曲艺, 它起源于西汉,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经过历代相传,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饱含乡土气息, 由此也深受大众所喜爱。唐山皮影的特点突出, 雕刻出的人物生动形象, 色彩简单明亮;其唱腔采用的是唐山方言。唐山皮影经过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产生了以唐山皮影为唱腔的新剧种———“唐剧”和以唐山皮影音乐和动作为基础的皮影舞蹈《俏夕阳》。
唐山皮影的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2003年唐山皮影戏《大闹天宫》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木偶皮影大赛金奖。2006年皮影舞蹈《俏夕阳》在央视春晚演出获金奖。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 它也产生了一些内在的忧患, 有人称之为“内冷外热”。唐山皮影只具有“外热”的特点, 并没有将其转化为实际成果。经过我们的实地考察, 剧团中皮影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较低, 皮影的培训体系不健全, 皮影传承人分散各地, 致使唐山皮影“内冷”。我们应该利用“外热”来改变“内冷”, 实现内外共同发展。
三、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起源于明代, 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的剪纸中独树一帜。蔚县剪纸又俗称为“窗花”, 其大部分出自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 他们的作品构图饱满, 造型十分生动细腻, 纯朴自然且意寓深刻, 生活气息浓厚。无论是戏剧人物、鸟虫鱼兽, 还是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 它都极大地体现了民间艺术家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独特造型、精湛刀工、绚丽色彩, 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形象、耐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 剪纸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6年, 蔚县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 经国家文化部确定, 河北省蔚县的周永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中。蔚县剪纸的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 使其深受人们的喜爱。蔚县内有16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从事剪纸行业, 年产剪纸300万套, 年收入3000万元。目前在我们所熟知的民间艺术中, 蔚县剪纸的发展最为蓬勃。
四、曲阳定瓷与石雕
定窑瓷器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在唐宋时期使用较为广泛。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广受人们的喜爱。定瓷精品稀有, 这使得其被众多收藏家收藏。在国际上, 定瓷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在大英博物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 定瓷均被作为古老东方艺术珍品。
曲阳雕刻艺术起源于东汉, 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曲阳石雕是现代民间石雕的代表, 其造型生动逼真, 手法细致, 纹路流畅。发展至今, 曲阳石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云冈石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阿房宫、故宫、圆明园、颐和园以及人民大会堂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 处处都留下了曲阳人民精湛的雕刻艺术。
2006年, 曲阳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阳石雕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一种文化, 它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它对现在石雕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间工艺技艺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据实地了解, 曲阳现有雕刻集团3家, 雕刻从业人员3万多人, 雕刻年产值7亿多元。目前, 曲阳雕刻业已经形成了“一城一线三区”的发展格局, 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五、总结
XX年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精选 篇13
本着“非遗传承,人人参与”的宗旨,通过深入社区、乡村、校园,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讲座、咨询等活动,充分展示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让人民群众了解、认知xx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民群众自觉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指引,切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着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主题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三、活动目的
本着“非遗传承,人人参与”的宗旨,通过深入社区、乡村、校园,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讲座、咨询等活动,充分展示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让人民群众了解、认知xx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民群众自觉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识。
四、活动时间
XX年6月6日—6月15日
五、活动安排
(一)非遗成果图片展: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版面,“文化遗产日”期间在部分社区巡回展出,用文字、图片的形式立体地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二)非遗保护宣传:“文化遗产日”期间在市文化活动中心和主要广场向群众发放文化遗产宣传资料和科学普及读物,让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
(三)媒体宣传:“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在xx信息港、《今日xx》和xx电视台开辟专版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四)“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题讲座:组织非遗专家针对全市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知识讲座。
(五)xx市剪纸传承人培训班:邀请xx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对全市剪纸爱好者进行培训。
(六)非遗传承人报告会:组织“舜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苑凤廷、“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李治国分别到诸冯学校、南湖中心校进行传承主题报告会。
(七)非遗传承人讲座:组织xx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姜燕到明诚学校讲授古琴知识,xx东路大鼓传承人王桂东到百尺河中心校进行xx东路大鼓表演讲座。
(八)迎接全国文化遗产日——xx派古琴雅集。组织xx派古琴传承人和古琴爱好者举办古琴雅集,提升古琴弹奏技巧。
(九)征文评比:“我眼中的非遗”xx市中小学征文比赛评比和颁奖。
(十)xx剪纸优秀作品展:征集xx剪纸传承人、爱好者的剪纸作品,在“文化遗产日”期间集中展示。
(十一)xx茂腔《非常妈妈》展演:利用“文化遗产日”前后各五天时间,在青少年宫剧院举办xx茂腔《非常妈妈》展演活动。
六、活动要求
各镇街、市属重点园区文化站要积极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宣传和展示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列讲座、报告会等。篇二
一、活动主题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二、活动名称
XX年中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湖湘文化遗产月
三、省直主体活动
(一)欢乐之夜——全民体验非遗游园会
时间:XX年6月11日晚上
地点:湖南省文化馆
(二)创意之秀——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时间:XX年5月30日至6月16日
地点:湖南省文化馆
(三)薪火之传——传统戏剧传承展演
时间:XX年5月至6月
地点: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花鼓大舞台
(四)专题新闻发布会
时间:XX年6月上旬
地点:长沙市韶山北路通程大酒店5楼
四、有关要求
(一)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日活系列动,要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安排抓好贯彻落实,并围绕上述活动主题,及早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组织开展有特色、有影响力、群众参与度高的系列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突出主题、讲实际、重实效。文化系统的领导干部要面向基层、深入一线,加强指导、统筹谋划,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文化遗产日活动安全顺利开展。
(二)传播理念,积极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征集宣传口号,设置宣传专栏专刊,张贴宣传海报,印发宣传材料,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将文化遗产日活动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努力使文化遗产日主题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三)贴近实际,讲求效果。各地要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展示地方政府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行动和工作成果,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惠及民生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强化价值导向,注重宣传效果。要善于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提高正面引导能力,切实增强活动的辐射效应。
(四)多方合作,协调联动。各地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主动加强与宣传、教育、出版、广电、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联系,联合开展各类活动。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
各市州文(体)广新局,各省直管县文化主管部门,省直各有关单位请于5月30日前将本地区、本单位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方案、汇总表送至我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我厅将在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发布。活动结束后,各单位应将文化遗产日活动情况、亮点和经验及时反馈至我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篇三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的实践,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二、活动主题及宣传口号
(一)活动主题
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
(二)宣传口号
1.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2.为文化遗产点赞 为美丽中国添彩
3.文化遗产千秋传承 保护弘扬万代受益
4.珍惜定格的历史 爱护不朽的文明
5.心与梦的石刻 你和我的大足
三、时间安排
XX年4月下旬到6月下旬。
四、活动安排
(一)文化部将在河南省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开展书香中国—─文房四宝制作技艺展、传统戏剧展演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启动“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等活动(具体活动安排见附件)。
(二)国家文物局将组织开展重庆市大足区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全国文物保护工程成果展、中国传统村落摄影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先进典型事例推介等活动(具体活动安排见附件)。
请各地围绕上述活动主题和宣传口号,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相关活动安排,加强策划组织,丰富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五、有关要求
(一)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地文化文物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日宣传工作,及早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突出主题、讲实际、重实效。文化文物系统的领导干部要面向基层、深入一线,加强指导、统筹谋划,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文化遗产日活动安全顺利开展。
(二)传播理念,积极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征集宣传口号,设置宣传专栏专刊,张贴宣传海报,印发宣传材料,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将文化遗产日活动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努力使文化遗产日主题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三)贴近实际,讲求效果。各地要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展示地方政府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行动和工作成果,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惠及民生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强化价值导向,注重宣传效果。要善于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提高正面引导能力,切实增强宣传活动的辐射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书 篇14
一、演讲主题: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
二、比赛时间:201x年4月25日(星期一)4:05开始
三、比赛地点:校大报告厅
四、参赛对象和报名要求:
高一年级和八年级各班推荐2名学生(男、女各1名),并于4月20日前将稿件电子版发至xx。
五、奖项设置和评选办法:
此次演讲比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比赛采取专家评委现场打分、当场公布的方式,按照得分顺序确定获奖等次。学校对获奖选手颁发证书,根据综合评定(不完全以比赛名次为依据)情况,推荐2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市直中学比赛。优秀者由市组委会推荐参加全省比赛。同时,各参赛选手参赛情况将作为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予以记载。
六、有关要求:
1、参赛选手的演讲内容必须以“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为主题,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表达对活动主题的理解和参加读书活动的感受,展现新时期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实在。严禁网络抄袭。
2、参赛选手演讲语言要符合年龄特点,必须使用普通话,口齿清晰、表达流畅、精神饱满、仪态自然;表演服装自备,要求整洁舒展、大方得体,符合身份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可着民族服饰;演讲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超时将扣分。
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 篇15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在这一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 正如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所认为的那样, 任何文化景观的塑造过程, 既离不开自然因素也必然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 反应出人类自身知识以及思想的演进。可见, “城市”与“文化”之间具有如影随形的亲密关联, 既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人类文化则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品质, 二者共同滋养和培育了“城市文化”。可以说, 在历史过程中成长起来并遗留至今的城市文化遗产, 既是城市过去文化的结晶, 又是城市当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本身亦可整体地视为一个综合的文化遗产体系。
二、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是城市特色的独特体现
城市如人, 有其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而文化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 既体现了不同时期特有的建设风貌, 又遗留下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足迹。这些历史的风貌和足迹往往是无所不在的, 甚至也可以说是“最为普普通通”的。但正是这“无所不在”亦“最为普普通通”的文化遗产, 却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 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 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词。
三、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文化被誉为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中提出, “世界上众多国家随着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 将被迫或主动地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 寻求自己的‘文化特色’ (或者叫‘文化认同’) , 试图在文化上重新定位”。这实际上预示了未来的世界城市竞争将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竞争, 文化建设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目前甚至已被提高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资源, 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 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四、城市文化及其遗产是城市所在地域、民族以及国家文化的杰出代表
城市文化遗产不只是所在城市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而且是城市所在地区、民族甚至国家文化的杰出代表。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 城市的分布格局、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程度甚至发展命运, 基本上都与城市所在地域以及辐射范围的区位、资源、交通、生态等诸多因素相关。那些延续时间长、发展好而且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城镇, 往往是一个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虽然城址有所扩展或就近迁移, 城市规划建设有继承也有发展, 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联系。经过历朝历代积淀而且幸存下来的文化遗存, 无疑就成为了城市所在地区、民族乃至国家历史文化的优秀代表。
五、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之势, 城市的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的渊源, 重视区域文化的差异, 重视文化的多元保护, 并将这些理念切实地贯彻到城市的宏观发展战略以及具体的规划建设当中。
从当前很多城市的发展思路来看, 对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 纷纷在制定各自的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各级遗产保护规划, 但是保护的过程以及成效并不乐观。其症结既在于保护规划及其方案本身前瞻性、可行性不够, 同时也在于规划的落实、监督、管理、评估等工作的匮乏, 一方面使得规划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 同时人为调整和改变的随意性都很大, 甚至学术层面的深入评析和讨论也难以见到, 这就导致了规划难以提高, 亦难见成效。
2、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视野要开阔。
“城市文化”及“城市文化遗产”分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且包含着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多层面的意义和特征, 因此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绝不只是单纯的建设行为和技术行为, 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工程。以遗产保护为例, 在资源认识方面既要加强物质文化的保护, 又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加强地上文化遗产的保护, 又要加强城市考古工作, 保护好地下遗产;既要重视可视性强的上层精英文化遗产, 又要重视那些“貌不惊人”但却代表广大民众生活甚至在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遗产。而在保护方法和管理层面, 则要加强遗产保护领域各个环节的保护力度和协调合作, 并扩大保护和利用的领域, 既要加强政策、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 又要加强保护科研和技术的提高;既要加强国家层面的保护力度, 又要引导广大公众的参与, 并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凡此等等, 都需要增加我们工作的广度、深度以及成效。
3、要加强文化建设及遗产保护研究。
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只凭一腔热情还是不够的, “好心办坏事”所引发的建设性或保护性破坏屡有耳闻。尤其在遗产保护领域, 一些短视、庸俗和过度的开发行为, 不但不能揭示遗产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而且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 务必要坚持保护的基本原则, 并加大人力、资金的投入, 探讨符合遗产保护的原则及方法, 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国际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领域已有的而且比较成熟的先进理念和保护原则;另一方面, 也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探索符合国情及本土的建设和保护途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和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