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业务部门发展(通用8篇)
外包业务部门发展 篇1
浅析外包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09040627
国贸1班
徐莉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得生产流程在不同的环节上细分,于是外包这一新兴的形式出现了,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并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外包的含义,并主要分析了外包中服务外包,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阐述外包。
关键词:外包
外包优势
服务外包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一、外包的含义
外包是指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公司完成。外包是一个战略管理模型,企业为维持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且因组织中人力不足的困境,可将组织的非核心业务委派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
外包业是新近兴起的一个行业,它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外包将组织解放出来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外包合作伙伴为组织带来知识,增加后备管理时间。在执行者专注于其特长业务时,为其改善产品的整体质量。外包解放了公司的财务资本使之用于可取得最大利润回报的活动。外包使一些新的经营业务得以实现。一些小公司和刚起步的公司可因外包大量运营职能而获得全球性的飞速增长。
二、我国发展外包的优势
1、中国知识型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外包业务需要数以百万计的低成本劳动力,而中国正好拥有这样的劳动力,因此目前很有竞争力。
2、除了劳动力这项大笔运营成本低之外,中国基础设施优越、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跨国公司需要分散风险的意愿,都促使许多大公司向中国拓展外包业务。
3、国际大公司大力拓展中国的外包业务市场是受海外迅速增长的客户需求推动的。这些客户要求降低成本,更合理地分散风险以及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以便扩展其在中国的业务。中国国内公司也开始通过外包业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此同时,中国国有公司也都急需信息技术的基本架构和“后店”支持,这样的涓涓溪流将汇集成一股洪流。
外包的范围可以按工作性质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蓝领外包”它指的是产品制造过程外包,而“白领外包”又可以叫做“服务外包”。以下主要介绍“白领外包”,即“服务外包”。
三、服务外包的定义
服务外包指企业将系统开发、应用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等自身业务需求通过外包由第三方(即服务外包提供商)来完成,以专注企业核心业务,更好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经济活动。它可以划分为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前者是指同一本土的不同法人实体之间发生的业务流程合作关系;后者是指不同国家的不同法人实体之间发生的业务流程合作关系。
四、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全年合同执行金额达198.0亿美元,其中离岸合同执行金额为144.5亿美元。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了从面向企业业务流程各环节的服务外包向垂直行业的综合服务外包转变的趋势,拥有垂直行业专业知识的企业将获得成功,接包商通过强化行业知识,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升其竞争力。目前,中国在软件业、金融业、通信业、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服务外包领域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市场发展初具规模。
(一)软件服务外包快速发展
1、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软件服务外包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收入不断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
2、产业呈集聚发展态势。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以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形成了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五大集群——环渤海集群、长三角集群、珠三角集群、中西部集群和东北集群。
3、业务向二三线城市转移。随着一线城市人力成本及商务成本的上升,软件接包企业将低附加值业务转移至二三线城市。国内不少中小型企业组成企业联盟,作为大型外包企业的下游企业,获取软件服务外包的转包和分包业务。
4、新技术为软件服务外包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根据IDC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2亿美元,未来将以接近4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看到了新的技术方向,众多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纷纷在新技术转型上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二)电信服务外包处于优势
近几年来,随着电信运营商的重组与转型、3G网络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新型服务项目拓展等,推动了电信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促使电信服务外包市场和规模扩张迅速,并且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9年中国的电信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了451.4亿元,比2008年的351.0亿元增长28.6%,比2003年的198.1亿元增长127.9%。2003~2009年,中国电信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年均增长达到14.7%。电信服务外包在众多服务外包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1、电信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电信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推出,业务外包需求持续增长。
2、电信服务外包市场日益专业化与规范化。政府管理的日益加强,外包业务的进一步细分,使得电信外包市场日趋专业化和规范化。
3、服务接包企业与发包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更加成熟。接包企业不仅成功为运营商提供服务,同时借助自身研发能力,把握前沿技术,引导电信运营商的最优发展。
(三)金融服务外包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和保险业外包两个领域。银行业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外包、灾难备份外包、银行卡外包和客户服务四个方面;保险业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外包、理赔勘查外包、营销业务外包等几个方面。随着金融业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标准流程业务和非标准流程业务分离的趋势日益加快,未来金融后台的建设和以各类后台为载体的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将持续推进,建立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将不断增多。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外包市场趋于成熟,证券业的外包服务正在兴起。银行业和保险业仍将持续释放大量的外包需求,从以ITO为主导,逐步向BPO、KPO领域延伸;证券业的IT投资日益增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证券业的外包服务正在兴起。
2、金融后台中心建设取得长足进展。金融机构前台业务与后台业务的分离日益加速,大型金融机构利用其自建的全权持有的分支企业运营后台业务成为发展的主流模式。
3、发包商倾向于将ITO、BPO捆绑,寻找综合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金融领域外包的商业模式逐渐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运营过程与高技术外包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外包服务供应链。
4、外包服务逐渐向更细分的专业市场发展。中小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逐步定位于做特定领域的细分市场外包服务供应商,通过提供特殊的专业能力以帮助客户处理特殊需求的商业功能,比如图像处理、数据管理、ATM服务、E-banking服务等,获得竞争优势。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规范行业发展,政府在加强金融服务外包监管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如2010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引导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规范稳步发展。
五、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服务外包发展很迅速,规模不断变大,水平和方向上各有特点,但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我国虽然拥有多所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人才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以软件产业为例,目前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软件人才结构则呈“橄榄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非常稀少,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相对过剩。
2、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服务外包也很讲究规模效应,但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
3、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服务外包的发展涉及到宽领域、多部门,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进行产业支持。从外包企业的工商登记政策、人才政策到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需要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进行扶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配套的扶持政策,虽说目前我国都有政策支持服务外包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仅涉及某一领域,加之有些政策(如税收)又无法落到实处,政策效应很难体现。
4、市场不够规范。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是很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较多。
目前中国在接受跨国公司外包业务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所占市场份额很小,但潜力很大,正日益成为国际信息与咨询公司的外包目的地。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李庭辉2011年09月《中国服务外包》杂志 [2]《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对策》2008年02月《中国发展观察》 [3]《国际服务贸易概论》刘东升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外包业务部门发展 篇2
企业选择业务外包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是希望通过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增强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从而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成功的外包业务承担部门, 需具备高效的运作机制, 合理的业务规模, 科学的规章制度与合同契约以及专业的服务团队。因此, 档案中介机构作为我国档案业务外包的实践者和重要载体, 应积极采取各项可行策略和有效措施, 努力实现“优秀的专业化外部资源”这一目标, 成为我国档案业务外包市场的真正主力。
一、运行机制改革———以妥善处理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关系为前提
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将一部分微观管理职能“出让”, 将部分企事业单位档案的具体业务转由档案中介机构承担, 旨在使自身的工作重点集中于宏观管理、政策服务、法制建设与标准制定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中介机构的理性态度是直接管辖、引导和监督, 而档案中介机构自身必须果断而彻底地摒弃行政依附性, 保有自身纯粹的中介性和独立品格, 成为档案业务外包市场中能真正独挡一面的优质资源, 并促进形成有利于档案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者,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首先应在观念上深化对档案中介机构作用的认识。对于原本隶属政府部门的档案中介机构, 以鼓励和引导其独立运作发展为先行策略;对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档案中介机构, 应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 使档案中介服务业有序化和规范化, 不再只依靠主管行政部门的管理, 而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档案中介机构的自由竞争、自律发展与自我完善。在此过程中,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关键作用是对档案中介服务业进行全局性的指导和监督。其次, 作为履行档案业务外包职能的档案中介机构, 应努力使自身处于独立而不游离、中介而不依附的理想定位。在处理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时要防止政企不分状况的再现, 逐步与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脱钩, 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组织。档案中介机构在维持自身独立运作的同时, 也应恪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规、标准和政策规定, 以规范、高效、优质的诚信服务赢得市场, 使主体诚信、行为规范、监管有力的档案业务外包市场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因此, 笔者建议, 政府部门应及时鼓励档案中介机构依法成立行业协会。档案中介行业协会本质也是社会中介组织, 不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系统, 是档案中介机构集体意愿的表达者、维护者和协调者, 具体有三方面的职能:一是代表和沟通职能, 为入会的档案中介机构表达利益诉求, 加强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配合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及管理规范。二是服务职能, 为会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业务培训、宣传引导等服务, 增加会员对协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三是自律职能, 引导档案中介机构加强自我约束, 制定行业公约、会员守则,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体系构建中的独特作用。档案中介行业协会若能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 对促成档案中介机构产业集聚极为有利, 并可以由此提高档案中介机构的整体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形成档案中介的整体行业优势。
二、业务规模提升———以科技创新推动档案业务拓展为契机
首先, 确立档案中介机构的优势项目和基本服务形态。传统档案业务是档案中介服务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基础, 任何深层次、高技术含量的档案信息服务都根植于传统档案管理实践。因此, 档案中介机构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巩固其擅长的劳务性和技术性档案服务, 在档案整理、鉴定、修复、寄存、咨询、培训等基本服务项目上“求实”, 以求进一步实现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创新”, 实现自身业务层次不断深化和顺利过渡。其次, 档案中介机构在立足基本档案业务的同时要审时度势, 对经济和社会形势变化保持应有的敏感, 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尽量将市场和客户需求细化, 提供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服务, 以获得大量长期稳定的客户。需要指出的是, 档案中介机构拓宽业务范围应遵循适度原则。档案中介机构在新业务运作之前, 必须充分考虑对于该业务的承受能力和维持能力, 进行战略成本分析, 确保自身有能力规避风险, 再对此项业务的开展与否做出决策。档案中介机构要得到真正发展, 必须进行业务开拓。尽管如今档案业务外包需求日益增长, 信息管理和处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为档案中介机构提供了最佳的发展契机,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档案中介机构都应一味选择扩大服务范围。业务规模提升的第一要义是保留和提高自身优势, 继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顺应档案信息管理利用的数字化、网络化趋势, 逐步实现科学、规范、精细的现代化档案管理。
三、人才引进与管理———以优化人才结构与提升能力水平为目标
IT战略外包业务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IT战略外包
IT战略外包业务自1999年在美国诞生以来,迅速的在全世界范围蔓延,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把非核心的IT业务外包出去,专注于自己核心领域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目的。
然而,时至今日,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IT战略外包案例的产生。而中国的CEO们也似乎没有把IT战略外包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看待。是什么原因阻止了中国的企业家们进行IT战略外包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IT战略外包?埃森哲咨询曾经做过一个有关IT战略外包的调查。埃森哲的报告显示,这些成功实施IT战略外包的企业,彼此的经营领域、战略、运作模式千差万别,但他们几乎都是IT战略外包的受益者。他们都能够利用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实现外包收益的最大化。这些成功企业知道如何管理外包运作来实现最优的商业回报,而决不仅仅是简单地节省开支。他们的业绩衡量机制很特别,会把对良好表现的奖励作为达到更优表现的激励。总的来说,这些成功企业管理外包的方法各异,但都得到了以下的结果:更出色的运营、更高的利润以及对总体外包效果的良好满意度。为什么这些企业会选择IT战略外包呢?因为这可以促成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成功的商业转型。商业流程的外包致力于使信息技术、财务和其他重要部门和流程的效率达到最优。虽然这些部门和流程的花费只占公司总运营成本的一小部分,但是针对它们的外包可以在全公司内引发更持久和广泛的商业转型和流程再造,而转型和流程再造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针对某个部门和流程本身进行外包所带来的收益。
我们在考量IT战略外包给我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量IT战略外包的风险。IT战略外包多为大企业采用,但这又涉及机密,两难中如何抉择?一段时间,风险使IT战略外包的前景变得模糊。IT战略外包面临的障碍之一就是核心业务保密或者国家机密。有此风险的典型行业还有政府行业。
与此同时,IT战略外包正在随着信息化对企业业务影响的深入而发生着改变,在这种变化之中,企业所做的IT战略外包已经与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密不可分,IT战略外包已经不是购置IT设备那样简单,有时候甚至成了决定企业生死的大事。由于IT日益与企业运营关系紧密,甚至水乳交融,因此,将IT外包出去,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把某部分业务运营外包了出去,对于企业客户来说,把握其中的尺度也就更为不易了。这给中国本土企业实施IT战略外包提出了新的课题。
毫无疑问,削减成本几乎一直是促使企业选择外包的最主要动力。但那些成功的外包者们并没有仅仅把眼光停留在削减成本的层面,他们的眼光更具有战略性。那些富有经验的外包实践者往往运用广泛的商业回报来衡量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最主要的因素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决不仅限于此。目标往往还包括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以及能够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领域等等。大多数成功的外包者从第一天开始就把这些目标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并按一定的周期评估自己的外包表现。在评估和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时,成熟的外包者决不会仅仅把眼光停留在报价上。外包合作伙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优势往往带给外包者更大的收益。这样的灵活性来源于这些合作伙伴对行业的深刻认识、驾驭流程的能力以及多年良好的信誉。那些具有多年外包经验的高级经理们都对外包初期的业绩表现给予重视,他们把多角度的评估体系看得和最初的合同条款一样重要。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利用和业绩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来达到更优秀的表现。有超过3/4的受访者借助积极的关系管理技术,在他们和外包合作伙伴间建立了紧密和高效的合作关系。每一项战略性外包都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外包者和合作伙伴之间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商业伙伴关系。但是,对刚刚开始外包的企业来说,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等待很多年才能够看到外包所带来的收益。而对于那些已经拥有一定外包经验的企业来说,则应该把自己目前的做法和以上提到的这些最佳实践进行比较,因为这些最佳实践是公司外包收益最大化的捷径。
上面我们谈到了IT战略外包带来的好处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根据我的调研发现,阻止中国企业家们进行战略外包的主要原因有三点:(1)相对廉价的劳务成本,IT战略外包给公司带来的利润并不那么可观。(2)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商业环境。(3)安全问题。
外包业务部门发展 篇4
试点审批程序的通知 沪通信管市字[2011]32号
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复函》(国办函[2010]6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简化外资经营离岸呼叫中心业务试点审批程序的复函》(国办函[2010]127号)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及简化外资经营离岸呼叫中心业务试点审批程序的通知》(工信部通[2010]550号)的精神,做好离岸呼叫中心业务试点批文工作,现将试点审批程序通知如下:
一、试点业务
本次试点的业务为离岸呼叫中心业务,即该业务的最终服务对象和委托客户均在境外。
二、试点主体
试点主体为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电信企业,外资股权比例不设限制。
三、试点审批部门
试点审批由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和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根据各自职责进行审批。
四、试点审批程序及报送材料
申请服务外包的外商企业,并且做离岸呼叫中心业务的主要投资者,可直接向市通信管理局提出书面申请材料(报送所需材料如下):
1、经营外商投资呼叫中心业务的其注册资金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
2、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经营离岸呼叫中心业务的申请报告;
3、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4、公司概况包括拟从业人员、场地、设施、投资设备的详细清单;(场地需提供房屋租赁合同或房屋产权证等证明文件)
5、公司股权结构及股东的相关情况,提供经董事会批准的公司章程;
6、公司业务近五年的发展计划;
7、离岸呼叫中心业务的服务对象(终端用户)和委托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主要行业应用类别、企业租用的国际专线方向和境外业务接入号码等,并相对应的提供服务合同(并注明做国际业务或亚太地区等内容的服务条款);
8、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9、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依法经营承诺书;
10、证明公司信誉的相关材料。
通信管理局在收到以上所提交的相关材料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予以批准的发放经营离岸呼叫中心业务的试点批文,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业务外包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了使公司业务外包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明确各部门和相关岗位在业务外包管理工作中的授权范围及审批权限,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在对采购、设计、加工、销售、营销、物流、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客户服务等业务进行外包时涉及的授权审批事项。
第二章 业务外包的授权审批范围及内容
第三条 业务外包申请的授权审批
1.公司相关部门编制外包项目计划书,具体阐述业务外包背景、外包内容、实施程序、主要风险和预期收益等信息。
2.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计划书。
3.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对计划书进行审议。
4.采购、设计、物流、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等非核心业务,或涉及金额小于200万元的外包项目,由董事长、总经理办公室审议批准。
5.加工、销售、营销、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或涉及金额达200万元(含)以上的外包项目,由董事长、总经理审核后,提交董事会审议批准。第四条 外包合同签订的授权审批
1.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对承包方进行资质审核及遴选后,引入合格的外包合作伙伴。根据外包业务性质不同,拟定不同形式的合同文本。
2.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会同法律顾问对合同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根据合同金额交由不同级别管理层审批。
3.合同金额在200万元以内的外包协议,由总经理审批。4.合同金额在200~500万元的外包协议,由董事长审批。
5.合同金额在5 000万元以上的外包协议,提交董事会或股东会审批。第五条 外包业务费用支付的授权审批
1.归口管理部门接到承包方付款请求后,在评价外包业务项目的基础上对其提交的付款申请进行全面确认,修改或删除不合理部分,计算付款净金额。
2.由部门负责人会同行政部(法务)对付款申请进行审核,并签发支付单据。
3.财会人员对支付单据进行审核,财务部门负责人复审合格后,根据支付金额交由不同级别管理层审批。4.单次涉及金额在200万元以内的申请,由总经理审批;200~500万元的申请,由董事长审批;500万元以上的申请,由董事会或股东会审批。
5.财务部门负责人确认审批程序无误后,由财会人员给予支付。
第三章 授权期间与授权调整
第六条 总监及以上级别的被授权人,其授权有效期根据公司章程中规定执行
第七条 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的被授权人,其授权有效期自外包项目启动时始至外包项目结束时终。第八条 发生下列情况时,授权机构可调整或撤销原授权。
1.受权人发生重大越权行为。
2.受权人的行为失当造成重大经营风险或法律责任。3.经营环境、内部机构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4.业务外包计划发生重大变化。5.其他情况。
第四章 附则
第九条 业务外包项目所涉及的授权审批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第十条 违反规定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授权审批的行为,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进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第十一条 本制度由总经办负责制定和解释;
第十二条 本制度经总经理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外包业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使本公司外包业务流程顺畅合理,规范参与业务外包人员的行为,确保业务外包期间公司资产安全,维护公司利益,实现业务外包的战略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业务外包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 本制度所指的外包业务,主要是指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经营目标,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约定由外部服务提供商(以下简称为“承包方”)提供的某些部分或全部业务。
第二章 外包业务流程
第四条 制定外包战略
1.在决定是否将业务项目外包时,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此项业务是否是利用本公司没有的设备、生产系统、专业人员及专门技术。(2)此项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
(3)此项业务外包能够产生比自己运作更多的利益等。2.准确把握公司核心竞争力与盈利环节,避免将公司核心业务外包。第五条 编制外包项目计划书
公司在确定业务外包内容后,指定与该项业务相关的职能部门编制计划书。计划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业务外包的背景,如公司外部环境要求及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2.业务外包内容,将部分还是全部业务职能交由承包商提供。3.业务外包的具体实施程序。4.业务外包的主要风险和预期收益。5.其他相关内容。第六条 成立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
1.外包项目计划书通过审核后,成立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由业务部门负责人、有关咨询专家、外包项目协调管理人员、合同协商管理人员等组成,必要时还应包括法律及财会专业人员。
2.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业务外包项目的具体实施,确保业务外包流程的顺利执行。第七条 选择承包方
1.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发布投标公告,并与候选承包商建立联系,发放《外包项目竞标邀请书》及相关材料。参与竞标的候选承包商应在指定期限之内提交《投标书》及相关材料,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解决方案、实施计划、资源配置、报价等。
2.归口管理部门对承包方进行资质预审,评估承包方的综合能力。评估因素主要包括5个方面。(1)承包方类似项目的经验、服务能力、资格认证和信誉。(2)承包方是否与本公司存在直接或潜在的竞争关系。(3)承包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力度和效果。(4)承包方的性价比是否合适;(5)其他因素。
3.确定标底并进行公开招标。
4.组织公司其他职能部门进行开标、评标、定标。归口管理部门给出候选承包方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会同相关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分析与候选承包方建立外包合同的风险,根据实际情况挑选出一家或几家公司作为业务承包方。
5.归口管理部门和承包方就《外包项目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谈判,达成共识,由合同双方代表签署《外包项目合同》。
第八条 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培训涉及外包业务流程的员工,确保员工正确理解和掌握业务外包项目相关政策制度。第九条 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必要协作条件,并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评估项目进展情况。第十条 项目结束或合同到期时,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外包业务产品(服务)进行验收。如承包方最终提供的产品(服务)与合同约定不一致,及时告知承包方进行调整。
第十一条 与承包方就最终产品(服务)达成一致后,由承包方提交费用支付申请,归口管理部门对申请书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开具付款证书,按照公司规定程序审批,支付承包方费用。
第十二条 对于因承包方原因导致外包合同未完整履行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向承包方索赔。
1.指定专人对承包方认可的赔偿事项进行跟踪、报告,及时收回相关款项并追究责任人责任。2.采用法律手段解决长期未决赔款。
3.若终止对承包方的索赔,由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详细说明终止索赔理由,报公司总经理以上级别管理层审批后执行并备案。
第三章 业务外包流程中的资产存货管理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管理
1.对于公司所有或有优先购买权的固定资产,如因业务需要交由承包方使用的,要求承包方按照本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用和管理。
2.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指定专人定期检查承包方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情况。
3.交由承包方使用但所有权归本公司的资产,只能用于外包业务活动。未经公司相关领导人员同意,擅自将固定资产挪作他用的承包方,相关部门应对其采取警告直至解除合同的措施。第十四条 流动资产管理
1.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原材料、产成品等流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要求承包方遵循本公司制定的相关管理政策,如防火、防盗、防未经授权接触和未经批准转移等。
2.对承包方责任造成的流动资产损失,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有义务责成承包方赔偿。
3.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材料等,归口管理部门按照合同中约定的保密条款对承包方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第十五条 存货管理
1.对于因业务外包需要由承包方购进的存货,存货订单应经我方相关授权领导审核批准,而存货的数量、质量检查由承包方负责办理;归口管理部负责按公司存货管理规章制度准确、及时地在存货系统中予以记录和反映。
2.对于因业务外包需要由我本公司销售给承包方的存货,承包方只能将其用于外包项目,不得另作他用。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
3.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如资产管理部、财务部等)及相关人员对承包方的存货进行盘点(每月×次)。而对于盘盈盘亏的存货,应经本公司财务总监审批后,方可交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
4.对于所有权归我公司的、在承包方储存的存货,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承包方是否按本公司存货库存管理制度中的要求进行管理;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次品、损坏品或过期存货,应当及时予以确认、分离。
5.归口管理部负责指定专人跟踪、调查外包业务中涉及的所有存货的一切变动,查明原因,报财务总经理审核后处理。对于承包方无合理原因过度使用存货,造成公司成本上升,归口管理部或相关人员有权代表公司要求承包方补偿。
第四章 外包业务流程中断防范措施
第十六条 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采取承包方竞争机制,选择多家单位作为业务承包方,以降低一方服务失败或单方中止合同可能给本公司带来的损失。
第十七条 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定期对所有重要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评估,形成业务可持续能力评估报告,交由公司总经理及以上级别管理层审阅。
第十八条 根据业务可持续能力评估报告,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及时替换不再继续具备履约能力的承包方,避免外包业务的失败造成公司商业活动的中断。
第五章 附则
业务外包廉政风险 篇6
截止8月1日,泰州供电公司共清理了因资格不合格、信誉及施工质量较差等问题的4家业务外包单位,标志着该公司开展业务外包廉政风险防控已初见成效,从而增强了风险防控的实效性。
今年以来,泰州供电公司以强化业务外包廉政风险防控为契机,切实做好廉政风险的诊断排查、防控改进等工作,为建立反腐倡廉工作常态化运行机制提供组织保证。一方面,成立了由公司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业务外包领导小组,健全了业务外包风险管控体系和责任体系,明确了风险管控职责、准确辨识风险、强化流程管控、完善配套支撑等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组织企业人员学习了《江苏省电力公司“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构建廉洁生态系统”行动方案》及外包规章制度汇编等相关文件,增强了公司干部员工对相关廉政制度的认知程度。与此同时,重点对外协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无行贿记录证明等5大项31款进行资格严格审查。
据了解,该公司对施工外协单位实行严格考核,强化管控,主动将廉政防控工作纳入公司考核范畴,确立了在签合同的同时,必须签订《廉政协议》的原则。对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一经查实,业务外协单位将被纳入“黑名单”,不得入围供电工程名录,对违反规定的内部职工将依据规章制度给予严肃处理。
一、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廉政风险点
1.施工队伍招投标、物资采购及合同签订环节
由于相关各方的私下场外交易难以纳入监督视野范围之内,招投标领域廉政风险指数较高。主要表现为:内定施工队伍或供货商,“量身定做”招标条件,暗中泄露标底信息,确保关系人最后中标;施工队伍或供货商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高档娱乐消费、旅游等方式实施商业贿赂,形成利益勾结;故意压低报价、变更设计、模糊合同文本,谋取私利。
2.项目分包及劳务分包环节
接到工程任务后,按照工程量核定分包金额,对下属施工单元进行项目劳务分包或单项分包。由于核定分包金额比例受人为因素控制,所以较易产生廉政风险。主要表现为:工程项目不以工程量清单计划为依据,分包金额存在较大随意性;既定劳务队伍违规分包,工程安全、质量难以保证。
3.施工管理环节
该阶段是廉政风险的易发、多发环节,容易发生低职、群体腐败现象。
(1)征地、青苗赔偿等协调工作:农村基层干部乘机贪污受贿,故意卡拿索要钱物,造成施工方迫不得已上下打点;施工人员与被征方勾结,虚报房屋、树木等数量结果,多付补偿费受贿或者冒领私分。
(2)资金使用:项目经理权限大,导致工程法人单位财务管理失控;项目部人员配备不足,存在预算员(管理员)一人管理几个工地的现象,预算员(管理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记账方式、资金保管方式不规范,致使资金管理混乱,甚至发生贪污、挪用;私设“小金库”,利用业务招待费私款公报,滥发奖金,假公济私;协调费、生活费、小工费等客观上存在无发票、开白条、冲成本的现象。
(3)劳务队伍:劳务队伍为了顺利承揽工程、通过验收或者拿到工程款,除了在关键时刻重点“打点”之外,还在节假日以各种名目“看望”甲方管理人员,数额不大,范围很广;项目管理人员在对劳务队伍验工、计量、结算时,采取多计工程量、多计工时、多计材料费等方式虚报,从中收受贿赂,损公肥私。
(4)工程监理:工程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同吃同住,形成较稳固的合作关系,极易被施工方拉拢,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监理缺位,虚报工作量或者隐瞒质量问题。
4.竣工验收环节
该环节主要易发生施工单位贿赂质监人员及验收人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隐瞒工程质量问题,弄虚作假,让不合格的设备通过验收;双方勾结串通,使施工单位擅自追加材料或者项目得以追认。
5.决算审计环节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作为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最终金额,因此该环节是继工程发包之后“猫腻”最多的一个环节。主要表现为:在工程决算书中采用虚设施工项目、重复计算、夸大工程量、虚报材料、价格等手段,想方设法提高工程报价,同时向审核决算人员、相关管理人员行贿,谋求决算书审核通过;审核决算人员或者相关管理人员乘机刁难,拖延结算,吃拿卡要;施工单位采取“倒推”成本的方式,虚报冒领、套取截留工程余额,将差额部分转入小金库或者侵吞私分。
二、电力工程项目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
1.工程项目管理粗放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研究,针对性、操作性和稳定性不强,导致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项目前期深度不够、设计与现场不符、队伍招标和物资供应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抢工期、赶工期、“三边”(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现象依旧存在,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项目部人员紧张,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不够合理清晰,管理中存在众多交叉、盲点;工程建设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远未达到精确、量化和规范的要求。
2.项目管理监督机制不足
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督机制不健全,项目部分包、采购、结算等交易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参建单位由于接受多方管理,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禁止规定多、配套处罚少;部门规定多、统一规范少,导致合规与违规、遵纪与违纪、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难以确定,边界模糊,项目管理、施工人员在实践中往往不知不觉地撞红灯、冲底线。
3.少数项目人员思想道德防线松懈
少数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忙于施工生产,放松了自我学习教育,理想信念缺失、法制意识淡薄,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力。
4.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复杂
电网建设牵涉到土地预审、规划红线、环境评价、土地征用、青苗赔偿等多个环节,与政府职能部门、物权所有者产生多重关系,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很大。受制于工期压力,为了快办事、办成事、办好事,电力工程施工方不得已屈从于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潜规则”,请吃饭,送红包,协调环境日益复杂。
三、电力工程管理廉政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廉政思想教育,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针对参建人员多、素质参差不齐、内部管理不严的情况,通过采取固定学习时间、宣讲廉政案例、手机短信提示、开展预防性调查等方式,加强员工廉政思想教育。
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按照分层分类原则,组织项目经理、对外协调人员、预算员等关键岗位人员开展综合业务、专业知识学习、法律知识教育培训,强化按程序办事与民主决策,超前防范岗位廉政风险。
2.加强项目过程控制,规范外施队伍管理
强化外施队伍施工情况评估,审慎推荐外施队伍。探索外施队伍“子母”寄生培育体系,建立核心队伍库。
杜绝外施队伍层层转包,违法分包。明确外施队伍管理专责,建立外施队伍动态管理档案。细化合同签订环节,在严把资质关的同时,通过核查关键人员的劳动合同、社保缴纳、工资发放等技术手段,甄别外施队伍投标基本情况的真实性,并将核心队伍人员纳入劳务合同签订范畴。不定期对外施队伍人员进行检查,控制流动人员数量,确保外施队伍人员素质稳定。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控制使用流程
(1)强化工程预决算管理。严禁在建设成本中列支概算外项目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违规支出。制定概算、预算、决算审核管理办法,建立建设项目、集中管理项目费用和定额标准,准确分配各项目工程费用,对每笔资金使用情况要有据可查,确保手续齐全。强化核查审批流程,对工程设计变更、补偿费、协调费等因素造成的计划外支出,要严格按程序逐一上报审批。
(2)强化资金安全管理。项目工程款的支付必须采用支票、汇票等汇兑结算形式,严禁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赔偿款。小额赔偿尽量减少现金支付,推行电子转账并履行签字手续。严格控制项目部借支金额、时间,不得将公款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杜绝人为滞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私设“小金库”、非法转移资金、逃避财务监督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建立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对工程建设的总预算费用、各项支出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监督。
4.加强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严控物资流通渠道
(1)规范物资采购程序。从物资、设备编制计划、申请采购、合同签订、入库保管、发放使用等各个环节建立监控措施,制定管理制度。对不在招标范围内的物资要通过竞价采购的方式,确保采购金额和物资质量在同时期、同类型中的性价比。
(2)强化物资现场检验。严格检验物资质量和相关出厂证明,杜绝不合格产品。物资采购的数量、型号要符合设计需求,收发手续要齐全,避免出现冒领、多领等情况,物资管理员要定期盘存,做到物账相符。
(3)规范废旧物资处置。进行工程项目废旧物资预估以及全过程废旧物资监控。现场废旧物资及时上交物资管理单位,做好登记,统一进行处理,废旧物资处置应有第三方监督。
5.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管理,严格内控监督机制
(1)健全工程项目内控制度。针对工程项目劳务队伍选择、使用、管理,物资设备采购,工程量计价结算,资金拨付、废旧材料处理等重要环节,按照《项目部标准化工作手册》流程,规范运作。强化项目部的备用金管理,注重原始单据的存档备查,严格财务监督机制。加强工程项目监察力度,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部门的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加大环节约束力度,用制度管人办事、用制度堵塞漏洞。
(2)明确变更设计的权限和程序。变更设计应在不降低技术标准、不改变使用功能、不扩大工程规模、不延长施工工期的原则下进行。对批准变更的项目要坚持变更核定程序,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和工程数量,认真核实上报数量的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数量的行为,做到施工图纸与实地相符。
(3)建立督办、反馈、审计工作机制。挑选对工程设计、施工、物资、验收等环节熟悉的人员组建督办审计工作小组,随时抽查工程建设中资金、物资、施工工艺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期限,监督整改落实到位。将检查、审计情况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同时监督重点岗位人员权力运行情况,实行阳光运作。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定责、考责、问责的有效统一。
6.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构建第三方监督平台
(1)联合互动,强化统一领导和综合执纪监督检查。纪委、监察审计部门通力合作,“全程接入、严格监督”。经常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进行审计监督,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热点问题,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效能监察,快速提高反应项目动态管理的纠正性能力。
(2)加强工程项目部党风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紧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条主线,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对直接掌管人、财、物等实权岗位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并签订《廉政承诺书》,形成权钱分离、相互制约、规范严密的工作流程。
(3)加大违纪违法事件处理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工程监督检查的频率和范围,对发现的隐患要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将侥幸心理扼杀在萌芽状态。对监督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要坚决予以处理,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外包业务部门发展 篇7
关键词:服务外包,影响,思路
一、服务外包的涵义
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信息服务、应用管理和商业流程等原本内部完成的业务, 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完成, 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它是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根据商务部颁发的《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 对服务外包概念的描述是通过服务外包提供商向服务外包发包商提供信息技术外包 (IT O) 与业务流程外包 (BPO) 。其中, IT O强调技术, 更多涉及成本和服务;BPO更强调业务流程, 解决的是有关业务的效果和运营的效益问题。
二、服务外包对我国的影响
承接外包服务, 特别是吸收出口导向型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 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利益, 包括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出口收入、创造就业、提高员工的工薪和技能水平。
(一) 提升产业结构
承接外包服务, 可以增大服务业所占G D P比重, 提升产业结构, 节省能源消耗, 减少环境污染。
(二) 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承接外包服务, 可以扩大服务出口, 增加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对于服务贸易存在逆差的发展中国家, 则可以减少进出口逆差, 改善国际收支。
(三) 提高服务业人性化竞争力
承接外包服务, 可以增强服务的人性化, 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对于许多服务方式来说, 人工服务的优势是具有自动化所不可替代的亲切感和灵活性;而对于复杂的服务活动, 人工交易依然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人工服务可以在满足定制服务需求的同时, 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 创造就业
承接外包服务, 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假设落实这些服务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所需时间较短, 吸引外包服务可以快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世界银行认为, 如果远距离承接 (供应) 服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而且可以使商务成本降低30-40%, 则G-7国家的1-5%的就业岗位将转向承接外包服务的发展中国家。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 美国潜在的服务外包将给承接服务的国家创造高达1400万个就业岗位, 仅在金融服务业, 服务外包给东道国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将有200万个。
(五) 提高工薪收入和技能水平
承接外包服务, 可以提高就业者的工薪收入和技能水平。IT服务和IT相关服务与流水线或其他制造业相比, 是典型的高收入行业。从提高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原则来看, 积极的人口外流和改善基础设施以及伴随着大量商业服务的涌入, 外国直接投资使东道国经济的所有部门受益。绝大多数相关的技能已经准备好向经济的其他部分转移: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销售、语言、金融、会计和软件开发, 在当地和国际市场具有很高的需求。
三、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服务外包从无到有, 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 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 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分布中, 我国所占市场份额还比较小。2005年我国软件外包出口的总量大约为9.6亿美元, 仅占全球软件外包出口总额的2.3%, 其他外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则更小。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批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的国际服务外包园区, 本土外包企业迅速成长, 逐步改变了最初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格局。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 按目前发展状况估算, 到2010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产值不过40亿美元, 和国际同行相比,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 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虽然拥有多所高校和丰富的人才储备, 但人才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以软件产业为例, 目前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 而软件人才结构则呈“橄榄型”, 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短缺严重, 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非常稀少, 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相对过剩。
(二) 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 服务外包也很讲究规模效应, 但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 企业规模小, 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 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 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
(三) 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
服务外包的发展涉及到宽领域、多部门, 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进行产业支持。从外包企业的工商登记政策、人才政策到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 需要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进行扶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配套的扶持政策。虽然我国政策支持服务外包的发展, 但是这些政策仅涉及某一领域, 加之有些政策 (如税收) 又无法落到实处, 政策效应很难体现。
(四) 市场不够规范
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 如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够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 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较多。
四、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思路
针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经济属性以及我国这一领域发展现状和问题, 从减少管制扭曲、培育市场力量、兼顾溢出效应、着眼国际竞争等多方位角度考虑, 建议实行以下具体措施:
(一) 鼓励和引导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服务业成为产业进步的标志。工业发达国家已经被服务业发达国家所替代, 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 D P的比重均在70%以上, 全球服务业产值占G D P的比重也达到50%左右, 而我国服务业占G D P的比重仅有32%。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兼顾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因为许多服务行业不仅是独立的产业, 而且还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实践证明, 合理有序地对外开放是提高我国各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面对服务外包的国际产业转移, 我国要抓住机遇, 通过市场开放和承接外包服务两个途径, 掌握服务业的技术诀窍, 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提高服务业竞争力。我国承接外包服务的显著优势, 不仅在于庞大的国内市场, 而且在于可以供给的人才众多。自2003年开始, 我国成为世界上应届毕业大学生最多的国家。这些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 符合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 大力引进国际服务外包, 延长利用外资的产业链条
服务业可以被分为“为生活的服务”和“为生产的服务”。因此, 承接外包服务, 既可以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归核化”战略中获得商机, 也可以延长制造业产业链条, 向制造业跨国公司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目前, 我国是除美国以外最大的吸收外资东道国, 现存外资企业数十万家, 满足这些企业的商务需求, 延长产业链条, 让现有的外资企业落地生根, 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 也是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 高起点承接服务外包的切入点。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发现, 许多外国投资者感到投资促进机构的目标是吸引新的投资者, 但是对于现有的投资者提供后续服务方面做得不够。投资促进中一个通常很不发达甚至容易被忽略的重要领域是“调养或呵护”服务, 这种促进活动对于承接服务外包可能特别重要。大约有40%的欧洲最大的跨国公司表示, 超越纯粹水准基点的因素影响他们服务外包的决策。这些因素包括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内部游说。可见, 投资促进工作要对现存的外商投资企业予以应有的“呵护”, 一则可以稳定这些投资者;二则可以因此而创造就业机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这些跨国公司总部的外包服务, 进一步延长跨国公司在华的业务链。
(三) 抓住国外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
引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国际服务外包的领域非常广泛, 从简单的客户服务到远程营销, 从最基本的信息处理到复杂的财务、金融、保险分析, 从简单的电脑日常维护到高端的软件开发、新产品设计, 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复杂, 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也越来越高。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抓住国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 大力引进国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外资流入的不足, 而且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 带动产业升级。
(四)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抢占国际服务外包市场
要承接跨国公司国际服务外包, 企业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所准备。在硬件上, 企业必须掌握和拥有与产品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和加工技术, 同时能紧跟世界生产加工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潮流, 及时更新技术装备。在软件上, 企业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经营能力:一是与信息技术手段相关的经营能力, 二是与人员素质相关的经营能力。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自身软硬件环境的建设, 提高竞争能力, 抓住时机迈向国际服务外包市场。
(五) 重视与国际服务外包商的合作关系
国际服务外包有一个特点:发包商和承包商的合作是建立在长期合同的基础上的, 这种合作形式要求双方有更多的信息交流和更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关系, 保持合作的长期稳定性。国际服务外包的合作其实是一种通过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外包服务合作来实现双赢的模式。根据外包的职能活动以及供应商的类型, 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供应商进行合作, 如单一合同, 与多个供应商的供应合同, 长期合同, 以绩效为基础的合同, 滚动合同, 合资、合伙企业以及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超过50%的欧美企业最青睐的外包关系, 是与具有良好信用的供应商发展长期合作关系, 签订单一合同。此外, 25%以上的企业选择与外部服务供应商签订绩效基础上的合同和滚动合同。15%以上的企业选择了战略联盟、由多个供应商提供无缝隙服务、合伙企业以及弹性价格合同。因此, 在引进国际服务外包以及与国际服务外包提供商的合作中应特别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六) 培养或吸引大量专业人才
印度软件产业迅速崛起, 人才资源无疑是其成功的第一要素。印度政府十分清楚, 要发展软件产业必须以教育为突破口。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印度对教育的投资超过了G D P的3%, 21世纪初对教育的投资超过了G D P的4%。经过多年的政府投资, 印度已拥有许多享有盛誉的技术大学, 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印度每年产生75000名IT毕业生和200万名英语毕业生, 源源不断地为软件业注入新鲜血液。正是得益于庞大的教育体系和职业化的软件人才培训机构, 印度形成了从尖端科技研发到基础应用的众多梯形人才队伍, 保证了印度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应鼓励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大力培养不同层次既具备软件和相关技术又拥有外语能力的人才。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我国基层中小学英语和外语教员水平和能力, 改变我国内地英语教学水平低、公民外语普及率低的问题。建议利用目前国家财力和外汇储备比较充裕条件, 每年大批派遣包括县、乡级基层学校英文和其他外语教员到国外培训, 通过一代人努力使我国英语和外语教学能力得到根本改进。
(七) 改进和完善相关立法和执法。
研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涉及的新的知识产权关系, 总结我国业内实践经验并借鉴相关国际经验, 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 降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交易成本。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涉及新的业务合作形式和关系, 包括合同标的、交付方式、产品质量等方面新内容, 加快完善与国际商业惯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建设。
(八) 建立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 建立真正由业内企业主导和企业家自行管理的国际服务外包行业协会。鼓励新协会在规划行业发展、与政府和公众沟通对话、建立行业数据库、定期举办各类交易会和推介会等方面承担全方位职能。建议把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协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行业中间组织的行业试点。
综上所述, 服务外包和外资向服务业转移, 是经济全球化的又一次浪潮, 我国应抓住机遇, 制定并贯彻承接外包服务的战略措施, 大力发展服务业。
参考文献
外包业务部门发展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政府部门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开发与储备的比拼;然而各国人才开发与储备的比拼,最终的竞争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不断深化,当下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因而逐步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外包的人力资源理模式已成一种迫切需求。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概念
“外包” 的概念出自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共同合著的著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外包,它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整合有限的资源时,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更大竞争优势,企业只是保留了其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更具成本优势与专业优势的外包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从广义上来说,是包含在管理外包中的,它的含义是企业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为了降低和控制劳动力成本,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最大化,特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中非核心部分的管理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专业的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在企业组织结构中,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必然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模式,而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模式,要求企业将其他非核心的业务全部或部分外包出去,从而提高企业效率。由于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势和效果逐步突显,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调整与完善的问题,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时应更加审慎和要求更高,这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考验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来源
1、有限政府理论
有限政府理论主要来源于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著的《政府论》一书,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重点阐述了政府权力产生于权利的让渡、政府的目的是充分保障个人的财产权、政府权力需要限制等观点,同时他又强调在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时,还应该提示构建有限政府不是说政府权力越弱越好,而应该是构建一个必须具备必要权力——能保障其正常发挥为社会大众谋福利权力的有限政府。这些观点和理论要求政府的权力和职能并不是大而全,而应该是将一些不涉及国计民生的职能和权利放开,让其进入市场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逐步将政府部门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业中去,更好的为大众服务和谋利。
2、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源于贝利和米恩斯合著的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书中重点阐述了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规模化生产的扩大而产生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此时作为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个人精力等因素行使不了与之对应的全部权利;除此之外,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大,催生了很多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外包代理人,他们完全具有行使被委托权利的精力和能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将企业非核心的管理工作外包给专门从事外包的企业或机构,这样企业就可以从繁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核心业务,不仅体现“专业机构做专业的事情”,而且也实现了委托方与被委托方的双赢效果。政府部门同样作为社会组织机构的一员,在日常的人事管理中同样可以采用人事管理外包模式。
(二)现实依据
1、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
现今社会经济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人力资源为依托的高度的人本化经济。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人力资源成为各国在经济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和保证。因此,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已逐步成为其提升能力的核心环节。另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调整和日趋完善,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政府部门,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革和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实意义
(1)节约开支,锻造优秀人力资源队伍
政府部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要将程序性、稳定性及繁杂性的日常人事管理工作通过外包的形式委托给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来管理,从而达到精简事务和节约人力开支的目的。同时,运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平台,锻造一支适宜本部门的人力资源队伍。
(2)提升政府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政府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总解脱出来,这样其就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将财力和物力集中投入到核心的业务——提升执政能力,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上,从而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的途径
(一)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政府部门作为特殊的组织部门,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外包机构的服务信誉与服务质量,这是整个外包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服务的价格;第三是政府部门应结合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工作内容与工作性质,选择适合于本部门的服务供应商;第四是对于一些具有长期性和程序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专业服务供应商。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环节
在选择好合作的代理机构后,接下来要完成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与合作方签订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协议,用以明确在外包期间委托方与被委托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政府部门要积极配合外包机构,为其提供和搜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料,构建本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再次,在外包机构有需要时,积极配合其进行相应项目的调查并反馈调查结果。最后,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案一经决策,就应该积极地实施和落实到位,并加强对实施方案的过程管理和监控。另外,在双方签订外包协议时政府部门就应与外包机构表达其人力资源管理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和评价外包机构的服务效果,促使外包机构不断改进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水平,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
四、结论
政府部门在人事管理中实行外包,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使政府部门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涉及部门战略性的工作中来,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因此,政府部门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应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为政府部门的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提供更多的参照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昕.论我国政府人事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型[J].教学与研究,2007(02):25-31.
[2] 姚建东.试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战略目标和发展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04):101-103.
[3] 梁桂兰.人力资源外包提高政府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广西大学报,2006(S2).
[4] 童雅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环境的变迁及其对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