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医疗服务暂行管理办法

2024-10-07

特需医疗服务暂行管理办法(精选10篇)

特需医疗服务暂行管理办法 篇1

蚌埠三院特需医疗服务暂行管理办法

为了实现医疗卫生的多元化,延伸医疗服务内容,保证患者的基本医疗服务服务,控制特需服务规模,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特需服务项目

1、门诊预约诊疗服务和特需门诊服务

2、特需病房

3、院际会诊服务

二、特需医疗服务的对象:外宾、部分领导干部、有特需医疗服务需求的患者。

三、特需医疗服务内容和规范

(一)门诊预约诊疗服务和特需门诊服务

1、参加特需门诊的专家必须是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医疗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

2、开展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形式的门诊预约诊疗服务;

3、对急危重症、疑难患者开展全程陪同检查、检查绿色通道等医疗服务;

4、对患者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指导。

(二)特需病房

1、特需病房除具备基本医疗配备要求以外,应设立单独卫生间,并配备其他相关服务设施,为病人提供舒适、安静、优美的治疗、休息环境。

2、各病区应牢固树立以“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为病员提供优质、高效、快捷、个性化的服务。

3、病人入院后可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确定检查项目后根据患者的时间安排与相关检查科室进行预约,检查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提醒并协助患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检查过程中有专门的护理人员陪同。

4、病人住院期间可实行指定专家会诊等服务,各项检查和治疗均应予以优先安排。有多学科进行会诊的需求,由所在科室按照医院规定报医务科组织会诊,及时予以诊断和治疗。

(三)院际会诊服务

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开展派专家外出会诊和邀请外院专家来院会诊服务。

2、本院专家外出会诊应严格执行《蚌埠三院医师外出会诊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

3、邀请外院专家来院会诊应由需求方自愿提出会诊要求,医院与需方就有关邀请人员、医疗方案等事项进行沟通,然后由医院出面组织邀请院外专家来本院会诊。

四、要求

院相关职能科室对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开展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对开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组织相关科室和人员进行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到位。

特需医疗服务暂行管理办法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特需医疗科治疗的患者8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发病时间1~5d, 平均发病时间 (2.1±0.4) d;男24例, 女17例;年龄18~89岁, 平均年龄 (43.6±1.3) 岁。观察组患者发病时间1~6d, 平均发病时间 (2.2±0.5) d;男25例, 女16例;年龄19~87岁, 平均年龄 (43.8±1.4) 岁。两组患者发病时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管理;采用“五常法”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 (1) 常组织:管理措施的制定应该从人、物、环境等3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制定出相应的目标, 并着重讨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护理管理应该以从易到难, 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 以实际工作中的“物”作为管理工作的入手点, 对物品的必须性进行判断, 相关物品必须及时清理, 必需物品数量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此外还应该合理安排放置的位置[2,3]。 (2) 常整顿:管理过程中的整顿,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通过合理及时的整顿可以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重新规范无菌物品存放间, 制作存放架, 各类物品分类放置, 并作相应的标志, 杜绝过期, 减少浪费[4]。 (3) 常清洁:特需医疗门诊与其他医疗场所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环境布置、清洁、消毒、隔离、垃圾处理等环节均应该有一定的差异[5]。建立专门的清洁工作区域, 并责任到人, 以便清洁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 (4) 常规范:对各类物品的摆放制定相关管理措施, 维持成果, 监督管理措施实施的具体情况。 (5) 常自律:护士长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保证做到以身作则, 对各项职责和规定都应该带头履行和遵守, 进一步加强规定的执行能力, 以便及时发现不足, 进一步完善。养成良好的日常工作习惯, 坚持每天进行查漏补缺, 发现问题应该立即进行纠正[6,7]。

1.3 观察指标

选择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在治疗和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不良风险事件的人数等作为观察指标。

1.4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特需医疗科治疗计划实施结束后, 对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采用不记名打分形式, 100分为满分, 80分以上为满意, 60分以下为不满意, 60~80分为基本满意[8]。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并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当P<0.05, 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治疗和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不良风险事件的人数

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在治疗和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不良风险事件, 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在治疗和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不良风险事件。该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χ2=4.16, P<0.05) 。

2.2 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详见表1。

3 讨论

“五常法”是可以提高工作安全, 改善环境, 增加效率, 减少故障的管理方法, 不仅仅局限于临床, 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各各领域均可以应用, 且能够使企业社会形象和竞争实力提高。在上世纪90年代首创于日本并很快被介绍到国内[9]。应用“五常法”对接受特需医疗的患者实施护理服务质量管理, 可以真正做到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实施管理, 为在特诊中心接受治疗的广大患者营造一个整洁、明亮、舒适、安全的环境, 使工作效率及护理服务工作质量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10]。由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高, 服务态度好, 使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有了根本性的保障, 使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医院的信心和信任进一步增强, 是护理服务的首选管理方式[8~10]。

本文中, 我科使用“五常法”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管理, 并取得了医患均满意的优良效果。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风险事件明显要低 (P<0.05) , 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的满意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在特需医疗护理工作中, 使用“五常法”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管理, 可有效减少不良风险事件, 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评价“五常法”对患者实施护理服务质量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患者8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1例。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管理;采用“五常法”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管理, 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特需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在治疗和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不良风险事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应用“五常法”对接受特需医疗的患者实施护理服务质量管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特需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五常法

参考文献

[1]尚柳红, 钟华荪, 黄少萍.“五常法”在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11, 19 (3A) :444-445.

[2]张华, 梁明慧.“五常法”在ICU急救仪器与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21 (11C) :3085-3086.

[3]藏宝华.“五常法”在提高护理技术操作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2, 20 (8C) :2229-2230.

[4]卢露, 陈美琼, 陈冰.“五常法”在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09, 17 (15) :1282-1283.

[5]卢少萍, 钟华荪, 李华.环境品质的“五常法”管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13, 10 (12) :175-176.

[6]黄桂杨, 吴勇, 唐创业, 等.“五常法”在内科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28 (9) :3434-3435.

[7]曾惠敏.“五常法”在ICU抢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932-1934.

[8]白玉萍, 马莉, 刘淑敏.五常法在血液净化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 :52-54.

[9]刘梅娟, 夏燕飞, 徐沛纯, 等.应用五常法提升创优护理资料管理质量〔J〕.护理学报, 2013, 3 (11) :122-123.

江门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篇3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15〕30号)、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粤委〔2016〕13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6〕2号)、《广东省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粤民发〔2016〕184号)、《广东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粤财社〔2015〕26号)、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期城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方案(2016—2018年)》(江发〔2016〕6号)和《关于印发江门市城乡居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医疗保障实施方案的通知》(江人社发〔2017〕16号)精神,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医疗救助,是指对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基

— 1 — 本医疗保险(含职工医保和城乡医保,下同)给予资助,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种医疗政策性补偿、补助、减免及社会指定医疗捐赠后,仍难以负担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给予适当比例补助,帮助困难群众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合规医疗费用范围主要参照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确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定点医疗机构,是指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第四条

医疗救助遵循以下原则:

(一)托住底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救助对象医疗费用、家庭困难程度和负担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方案,确保其获得必需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统筹衔接。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形成制度合力。加强与慈善事业有序衔接,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高效联动和良性互动。

(三)公开公正。公开救助政策、工作程序、救助对象以及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四)高效便捷。优化救助流程,简化结算程序,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救助时效性,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有效救助。

— 2 — 第五条

救助对象患特定重大疾病、传染病,国家和省、市对相关医疗费用的负担有明确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六条

医疗救助实行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制。市民政部门负责全市医疗救助的统筹实施、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及政策宣传等工作,并配合财政部门抓好医疗救助资金的落实和拨付。

第七条

各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医疗救助工作,会同本级财政部门编制医疗救助金预算并发放医疗救助金,审批医疗救助申请,组织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工作。

第八条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救助对象医疗救助申请的受理、调查、审核、上报工作,公示医疗救助申请人名单及调查核实结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员会要主动发现并及时核实辖区居民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

第九条

财政部门负责根据医疗救助实施情况,做好医疗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落实和划拨,做好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十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医疗救助制度与医疗保险的衔接工作,对参保困难人员给予政策优惠。

第十一条 社保部门负责协助民政部门做好“一站式”结算

— 3 — 工作,做好与医疗救助有关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

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指导、规范、督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督促地点医疗机构认真配合做好“一站式”结算工作。

第十三条

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章 救助对象

第十四条

下列人员可以申请相关医疗救助(以下简称救助对象):

(一)收入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限于本地户籍人口)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为重点救助对象;

2、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包含部分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对象);

3、低收入家庭成员;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二)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限于本地户籍人口和符合一定条件的持本地居住证的常住人口,居住证有效期6个月以上和居住满半年以上)

当年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疾病和诊治门诊特定项目、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达到或超过其家庭年可支配总收入的60%,且 — 4 — 家庭财产总值低于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上限的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以下称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及以上住院治疗疾病和诊治门诊特定项目的,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可合并计算。

收入型和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的认定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 除重点救助对象和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外,我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家庭财产需同时符合下列所有标准:

(一)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产权房屋总计不超过1套;

(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人均存款(包括定期、活期存款),不超过当地1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均无机动车辆、船舶(残疾人代步车、摩托车除外);

(四)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有价证券、基金的人均市值,不超过当地1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均无工业、商业、服务业营利性组织的所有权;

(六)本条第(二)、(四)款所述项目相加总计不超过当地1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包括:

(一)配偶;

(二)父母和未成年子女;

(三)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包括在校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成年子女;

(四)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

下列人员不计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一)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

(二)离家三年以上(含三年),无法取得联系并已在公安部门备案的失踪人员。

(三)在监狱、劳动教养场所内服刑、劳动教养的人员;

第四章 救助方式和标准

第十七条

医疗救助标准、封顶线年最高限额由各市(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以及救助对象和救助项目的实际情况,参照基本医疗保险和相关规定制定、公布,不得低于省、市规定的标准。

第十八条

资助参保。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等参加医疗保险,其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予以全额资助。

第十九条

门诊救助。已经开展医疗保险“一站式”结算的 — 6 — 地区,门诊救助可逐步采取“一站式”即时结算。将重点救助对象全面纳入门诊救助范围。卫生计生部门已经明确诊疗路径、能够通过门诊治疗的病种,可采取单病种付费等方式开展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的具体办法由各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救助对象需求等实际情况研究制订。

第二十条

住院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免交住院押金。对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和低收入家庭成员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直接予以救助;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等其他救助对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先由其个人支付,对超过家庭负担能力的部分予以救助。

第二十一条 在最高救助限额内,在医保协议管理医疗机构就医,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门诊和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按不低于80%的比例给予救助,特困供养人员按照100%的比例给予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医疗救助封顶线年最高限额不低于10万元。低收入家庭成员、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参照不低于70%的比例执行,医疗救助封顶线年最高限额不低于8万元。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根据《关于印发江门市城乡居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医疗保障实施方案的通知》(江人社发〔2017〕16号)规定标准给予医疗救助。

— 7 — 第二十二条

大病医疗救助对象患重特大疾病,在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扣除本已享受医疗救助的政策内自负部分,给予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比例参照基本医疗救助比例执行。对已明确临床诊疗路径的重特大疾病病种,可采取按病种付费等方式给予救助。

第二十三条 对经救助后医疗费用个人负担仍较重的医疗救助对象,内救助后自负医疗费用在2000元或以上的,给予其自负医疗费用不低于80%的二次医疗救助,二次医疗救助年最高限额不低于3万元,二次医疗救助具体办法由各市(区)人民政府研究制订。

第二十四条

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起付线与大病保险相衔接。

第二十五条

救助对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定点医疗机构予以诊疗费用减免救助,具体减免项目及标准,各市(区)根据各自实际自行确定。

第二十六条 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0—14周岁(含14周岁)儿童治疗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限定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比例支付,城乡医疗救助基金按限定医疗费用20%支付。

第五章 申请、审核和审批

第二十七条

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并在民政部门备案的救助对象,由市(区)民政部门直接审核办理。上述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实行医疗救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同步结算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救助对象医疗救助未能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的,向所属民政部门申请零星医疗救助,进行银行卡社会化发放。

第二十八条 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且没有在民政部门备案的救助对象申请医疗救助,需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认定范围参照《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及认定暂行办法》(粤民发〔2014〕202号)执行),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应当向户籍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户主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个人代为提出申请),并如实提供如下证明材料:

1、申请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委托他人申请的,同时提供受委托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2、家庭财产、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的证明材料;

3、相关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果、病例、用药或诊疗项目、收费明细清单、转诊证明、转院通知、基本医疗保险审批表或结账单、定点医疗机构复式处方或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发票等能够证明合规医疗费用的有效凭证等;

4、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性补偿、补助的凭证;

5、获得社会指定医疗捐赠的凭证;

6、非本地户籍申请人,需提供身份证,以及居住证或公安部门出具的居住时间以及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缴费记录等资料原件及复印件;

7、参加商业保险的报销情况凭证;

8、县以上民政部门要求的其他证明材料。

(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救助申请后,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村(居)委会协助下,组织经办人员,对申请人家庭实际情况逐一完成调查核实,每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入户调查时,调查人员须到申请人家中调查其户籍状况、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根据申请人申报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核查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户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当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由调查人员和申请人(被调查人)分别签字。

(三)对经济状况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家庭,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入户调查情况,在3个工作日内,对其医疗救助申请提出审核意见,并及时在村(居)民委员会设置的村(居)— 10 — 务公开栏公示入户调查和审核结果,公示期为5日。

(四)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于公示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等相关材料上报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公示期间出现异议且能出示有效证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民主评议,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评议,作出结论。民主评议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村(居)党组织和村(居)委员会成员、熟悉村(居)民情况的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等参加。

(五)经民主评议认为符合条件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申请相关材料上报市(区)民政部门审批;经民主评议认为不符合条件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六)市(区)民政部门对申请和相关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的金额,并将批准意见通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符合条件的,应将材料退回,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七)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拟批准的申请家庭通过固定的政务公开栏、村(居)务公开栏以及政务大厅设置的电子屏等场所和地点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申请人姓名、家庭人数、拟救助金额等。公示期为5日。

(八)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市(区)民政部门应当在3个工

— 11 — 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在批准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市(区)财政部门接到同级民政部门的审批表后,在3个工作日内将救助资金拨付到指定金融机构,直接支付给医疗救助对象。

公示期间出现异议的,市(区)民政部门应当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拟批准的申请重新公示,对不予批准的申请,在作出决定后3个工作日内通过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

对获得医疗救助的对象名单,应当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政务公开栏以及政务大厅设置的电子屏等场所和地点进行为期半年的公示。

第六章 资金筹措、管理和支出

第三十条

市本级、各市(区)财政分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每年根据本地区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实际需要,按照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在公共预算和彩票公益金本级留成部分按20%比例中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二)上级补助的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

(三)社会各界捐赠的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

(四)医疗救助资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五)按规定可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民政部门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对象需求、工作开展情况等因素,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地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

第三十二条

各级民政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预算编制要求,根据救助对象数量、患病率、救助标准、医药费用增长情况,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报销水平等,认真测算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需求,及时报同级财政部门。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草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第三十三条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联合建立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和发放等业务。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医疗救助金及其他来源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应及时转入同级医疗救助资金专账。各级民政、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广东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基金使用管理,提高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十四条

医疗救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当年资金结余转下年继续使用。资金历年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医疗救助资金的15%。资金累计结余超出规定比例的,为盘活累计结余资金存量,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医疗救助资金结余可用于其他符合规定的医疗支出。

第三十五条 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的,已参保的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由定点医疗机构在结算时

— 13 — 先扣除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费用和医疗救助补助的费用,参保救助对象只需结清个人应承担的费用。定点医疗机构所垫付的医疗救助资金情况,在规定时间内报各市(区)民政部门审核后,由各市(区)民政部门向各市(区)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各市(区)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

第三十六条 各级各部门要做好医疗救助资金与医疗保障精准扶贫资金结算衔接。医疗保障精准扶贫资金每月垫支的医疗救助费用,由各市(区)民政部门按规定逐月核算其医疗救助资助金额,并在次月将医疗救助费用划入精准扶贫医疗保障资金专户,用于冲减医疗保障精准扶贫资金垫付的医疗救助资助金额,并及时与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财务对账。

第三十七条

各市(区)民政部门可以根据医疗救助开展实际情况,向各市(区)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各市(区)财政部门直接向定点医疗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预付资金,用于重点救助对象减免住院押金和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的医疗保障费用垫付,方便救助对象看病就医。

第七章 医疗救助管理

第三十八条

下列产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救助:

(一)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自行到非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或自行购买药品无正规票据的费用;

(二)定点医疗机构按有关政策规定减免的费用;

(二)因自身违法行为导致的医疗费用;

(三)由于个人故意行为所导致的医疗费用,如自杀、自伤等(精神和智力残疾人除外);

(四)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等应由他方承担支付的医疗费用;

(五)超出医疗保险基本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规定范围的医疗费用;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情况。第三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参照本市医疗保险规定的基本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制定医疗救助对象服务标准,提供利民、便民措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第四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按本办法有关规定,核实医疗救助对象的身份,办理相应的医疗费用记账减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紧急危重的重点救助对象入院就医。

第四十一条

重点救助对象达到出院条件而拒绝出院的,自医疗机构通知或要求之日起,所发生全部医疗费用由其个人自理。医疗机构应当将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报送医疗救助对象户籍所在市(区)民政部门,由市(区)民政部门、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配合医疗机构对医疗救助对象劝离;医疗救助对象拒不接受的,市(区)民政部门暂停其医疗救助。

第四十二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医疗救助条件、未参加医疗

— 15 — 保险的救助对象,合规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各市(区)民政部门会同社保部门核算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费用后的个人自负部分,可参照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对象个人负担部分的补助政策,按所属对象类别给予救助。

第四十三条

符合救助条件的医疗救助对象在办理医疗救助申请期间死亡的,医疗救助申请可继续给予办结,救助资金由救助对象法定继承人领取。救助对象无法定继承人的,终止办理申请。

第四十四条 各市(区)民政部门应将重点救助对象信息资料按规定及时在医疗救助信息系统中进行更新。

第四十五条

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开发及维护等相关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八章 社会力量参与

第四十六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医疗救助。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将医疗救助中的具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 16 — 第四十九条

建立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民政部门与医疗、教育、住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各级社保部门与民政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各项资金专款专用。打造救助资源与救助需求信息对接平台,建立和完善民政部门与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衔接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和慈善资源、社会服务信息的对接、共享和匹配。尊重困难群众个人意愿,及时将经过社会救助后仍有困难的救助对象,向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转介,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有机结合,做到因情施救、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汇总整合社会救助和慈善服务的政策、项目和资源,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互联网等载体广泛宣传,便于有需要的社会公众进行求助。社会救助信息和慈善资源信息同时向审计等政府有关部门开放。

第九章 责任追究

第五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骗取、挪用、克扣、截留医疗救助资金。

第五十一条

申请人有以下行为之一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救助,由市(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并追回其冒领或应退回的医疗救助金,相关信息记入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

(二)胁迫有关工作人员出具相关证明材料的。

第五十二条

有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二)索取、收受贿赂的;

(三)截留、克扣、挪用、贪污、拖欠、虚报医疗救助资金的;

(四)出具不实证明的。

第五十三条

医疗机构违反合作协议,对不按规定用药、诊疗以及提供医疗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医疗救助基金不予结算;造成医疗救助资金流失或浪费的,终止定点合作协议,取消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各市(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修订和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江门市民政局负责解释。第五十六条

盐山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篇4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政办发〔2015〕26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水平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冀政办字【2016】131号)和沧州市人社局等六部门《关于转发关于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水平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实施方案(试行)实施细则的通知》(沧人社字【2016】449号)和省、市、县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医疗救助城乡一体化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县医疗救助水平,编密织牢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网,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救助对象

(一)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供养对象、一般建档立卡户,以上三类人群为主要救助对象;

(二)因病导致家庭困难的重病患者;

(三)县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救助对象;

(四)因打架斗殴、酗酒、自残、自杀、违法、犯罪等原因就医的,不在救助范围之内。

二、救助范围

(一)对主要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纳部分给予补助;

(二)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救助;

(三)对无责任人的交通事故及其他意外伤害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给予救助;

(四)对患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或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的,给予门诊救助;

(五)既是城乡低保对象又是特困职工的,不重复享受医疗救助待遇;

三、救助病种

主要救助的重大慢性疾病病种:

1、恶性肿瘤放化疗;

2、白血病、3、终末期肾病(尿毒症);

4、重性精神病。

门诊救助病种为:

1、高血压3级高危以上;

2、风湿性心脏病;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肌梗塞、5、各种慢性心功能衰竭;

6、脑血管病后遗症(有严重功能障碍);

7、慢性中重度毒性肝炎;

8、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

9、慢性肾小球肾炎;

10、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

11、再生障碍性贫血;

12、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肢体障碍或有严重脏器损伤);

13、系统性红斑狼疮;

14、癫痫;

15、精神障碍;

16、活动性结核病;

17、帕金森病;

18、器官移植术后治疗。

四、救助标准

(一)参保救助标准

主要救助对象参保参合救助标准。对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一般建档立卡户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纳部分给予全额补助。

(二)住院救助标准

(1)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因住院治疗产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除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的个人缴纳部分给予全额救助。

(2)农村低保户和一般建档立卡户因住院治疗产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除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在年度救助限额 内按80%的比例给予救助,年度累计救助限额7万元。

(3)城镇低保户因住院治疗产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除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不低于70%的比例给予救助,每人全年医疗救助累计不超过10000元。

(4)对一般困难家庭因住院治疗产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除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在30000元以上的给予救助,每人全年医疗救助累计不超过5000元。

(5)重特大疾病住院医疗救助。对农村建档立卡人员患重特大疾病住院,因住院治疗产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除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和住院救助后,对超出住院救助年度最高限额以上的自付医疗费,由医疗救助资金按90%的比例救助,重特大疾病住院年度最高限额为20万元,特困供养人员除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和住院救助后,对超出住院救助年度最高限额以上的自付医疗费予以全额救助。

(三)门诊大额慢性病救助标准

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具有18种普通慢性病和4种重大慢性病资格的人员,在规定的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合规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按政策报销后,合规医疗费个人年自付部分超过1000以上部分,有医疗救助资金按70%的比例救助,年度救助累计限额不得超过2万元。其他医疗保障救助对象门诊大额医疗救助除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 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在30000元以上的给予救助,每人全年医疗救助累计不超过5000元。

(四)对未参合患者医疗救助待遇:对未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档立卡人员的住院医疗救助设置起付线,起付线标准为6000元,救助标准为自付费用的15%,年度最高救助限额不超过2.5万元;对患22种重特大疾病患者,经住院救助后,自付费用超出部分按10%比例救助,重特大疾病住院年度最高救助限额为5万元。

(五)确属特殊困难的救助对象,经县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研究后可适当增加救助金额。

(六)在主要救助对象中,对重病、重残儿童、优抚对象、60周岁以上老年人给予重点救助。

(七)跨年度享受医疗救助的,医疗费用以周年年度累计计算,按标准给予救助。医疗终结后,应及时申报、核准救助金额,及时发放。

(八)审核发放城乡医疗救助对象费用时,应剔除下列费用:

1、医疗单位按规定应减免的费用;

2、患者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费用;

3、参加商业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4、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规定可支付的部分;

5、社会各界给予帮扶救助的资金。

五、审批程序

(一)大病医疗救助和门诊救助实行属地化管理,各乡镇人民政府(居委会)要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申请人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或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同时如实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个人申请;

2、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3、申请人就医医院出具的正式票据或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出具的报销证明;

4、申请人就医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原件和病历首页原件;

5、患者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证明;患者参加商业保险报销的医疗费用理赔证明;

6、患者一寸照片一张;

7、户主或患者银行账户及联系方式;

8、县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认为需要的其他证明材料。

9、门诊救助程序同上

(二)乡镇人民政府或居委会对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及时上报县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县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乡镇人民政府或居委会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给予及时审批;对重特大疾病救助对象,由县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县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研究,并签署审批意见;对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已获批准的医疗救助对象,按规定核准救助标准,并在每月10日前由县财政局通过银行发放到户。

六、医疗救助服务

(一)医疗救助对象应由县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卫计局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二)城乡困难居民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特困供养证》或县民政局出具的证明及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低收入家庭成员凭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出具的证明 和本人身份证在“惠民医院”或二级以上医院就医的可享受“一免三减”(即免收挂号费,减收5%治疗费[不含材料费]、减收10%检查费、减收50%住院床位费)的优惠政策。

(三)城乡低保对象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本人身份证、低收入家庭成员凭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出具的证明和本人身份证就业的,卫生防疫、卫生监督部门免收体检费;对城乡困难居民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免收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和免疫疫苗接种服务费等。

(四)定点医疗机构在为城乡困难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时,参照当地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和诊疗项目目录的规定,超出上述目录规定范围的项目不享受医疗救助。

七、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县财政每年拨付城乡医疗救助专项资金20万元。

(二)上级民政、财政部门拨付的城乡医疗救助专项经费。

(三)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数额作为医疗救助补充资金。

(四)从社会捐款中列支5万元。

(五)设立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户,财政、民政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医疗救助资金结余部分转接下年度使用。

八、组织与实施

(一)县政府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民政局、扶贫开发办公室、监察局、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局、审计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由民政局具体负责城乡医疗救助组织实施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居委会)和县民政局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申请城乡医疗救助人员情况认真调查核实,并定期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三)财政和民政部门要共同制定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

(四)县定点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应对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纳治疗。

(五)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每年定期对医疗救助基金实施财务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按时拨付和使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九、本办法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十、本办法从2016年 8月 1 日起实施。

附:盐山县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附件:

盐山县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马景政(县政府副县长)副组长:张叔庆(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赵建勇(县民政局局长)

成 员 :肖连发(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刘凤台(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

宫金德(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国强(县财政局副主任科员)

李泽松(县审计局副局长)

马明亮(县人社局副局长)

魏世君(县卫计局副局长)

福州市城区医疗救助管理暂行办法 篇5

(二)除恶性肿瘤放化疗和重症尿毒症透析以外的特殊病种门诊治疗,全年个人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1000元的,按其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的30%支付,每人全年支付额度累计不超过3000元。

(三)特殊病种以外的重大疾病门诊治疗,全年累计医疗费用超过2000元的,按其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的30%支付,每人全年支付额度累计不超过3000元。

(四)个人年度合计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10000元。

(五)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的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条 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本项医疗救助范围

(一)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以外的费用。

(二)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赔付责任人应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四)因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以及保健、康复等发生的费用。

谈特需病房的服务意识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就医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他们到医院诊疗疾病的同时对就医环境、服务品质、员工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应满足病人的需求。特需病房的出现标志着医疗领域的新发展。特需病房服务的对象在身份、文化水平及语言方面差异很大, 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学者, 也有受过较少教育的私营企业业主。同时, 病人所患疾病种类多, 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的疾病, 病人年龄跨度大, 治疗手段差异大, 因此单一的护理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 这对特需病房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强化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特需病房中由于病人疾病种类多,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因此必须注重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特需病房不仅仅只满足于护士提供的微笑服务, 更需要的是提供知识服务。从事特需医疗服务的护理人员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护理操作技能, 从接诊、治疗到抢救中实施的各项护理操作以及各种应急预案、监护仪器的使用方法, 都应规范和熟练掌握。

特需病房是全病种收治, 不分专科, 所以要求护理人员有多专科的工作技能,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经常学习相关医学理论、专科进展, 加强三基训练, 从而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在掌握全科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基础上, 科室还应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 不定期的组织业务技能的综合考试,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同时还应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2 加强护患沟通

护患沟通能明显改善双方关系, 提高医疗质量[1]。70%的临床诊断信息来自于病人的病史[2]。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使医护人员得到准确的病史信息, 为准确诊断疾病提供关键的病史资料。要做到有效的沟通, 护理人员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疾病知识、护理伦理、心理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 良好的技术是维系沟通的纽带, 敏捷娴熟、准确、轻巧的操作让病人感到护士是美的化身, 善良的使者, 从而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强化了护士的职业效应, 为护患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掌握护患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及技巧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3], 规范、礼貌的语言能够有效消除病人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敏感;解释性语言更能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 促进病人康复及减少护理差错事故,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 满足病人的需求。

3 灵活的协调, 提高主动的服务意识

特需病房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 这是处理好护患关系和病人住院期间各种关系的基本要求[4]。特需病房病人有时候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冲突, 护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做好协调疏导。来自自身生活、工作范围内的冲突, 这些问题会因病人住院而带到病区内, 虽然与医疗工作无关, 但病人住在病区, 医护人员就有责任维护其身心安全。病人对医院的服务不满, 如果是医疗服务缺陷, 应向病人表示歉意, 立即改正或采取补救措施。当病人的需求不能满足时, 个别人会认为特需服务必须享受全方位的优先服务, 护理人员有责任向其讲解在医疗服务中的潜规则是危重症病人优先、老年人优先, 在军队医院内军人优先等, 解释时态度要和蔼, 道理要清楚, 避免冲突扩大化。特需病人和普通病人检查和就诊时会因差别和态度引起纠纷, 陪同工作人员协调处理要顾全医院大局, 尽量劝解、安抚双方, 必要时请有关人员协助解决。总之, 处理与病人有关的矛盾时应重理、重法、重协调、讲方法、讲策略, 以平息事态、缓解矛盾为原则。

在能够很好灵活协调的基础上提供优质服务。主动服务是优质服务的基础, 病人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与病人接触较多, 因此要培养主动服务意识, 主动了解病人需求, 主动照顾其生活, 主动提供帮助, 主动向医师反映情况。一些原本由病人自行联系和解决的问题, 可由医护人员全程代理, 如院内进行检查由科室安排外勤人员先行排队, 届时再由护理人员带领病人前往检查, 节省了病人排队等待的时间, 可提高病人满意度。

4 仪容、住院环境不可小视

医务人员的形象是就医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护理人员良好的仪容仪表会使整个医疗环境充满安全感, 增加亲和力, 拉近医患间的距离。所以, 护理人员要注意仪容装扮得体、衣着整洁大方, 还要对行为仪表有较高的要求, 不论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忙而不乱、急而不慌的工作状态。

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体现人性的关怀, 流畅的居住空间、整洁的床单位和方便卫生设施会使病人和家属感到舒服[5]。在病区的硬件和内环境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人性的关怀。整洁舒适的病房、淡黄色的家居色、墙壁上精美的装饰画、茶几上摆放的几束鲜花, 消除病人的陌生、焦虑感,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家庭的温馨、亲切、舒适。

参考文献

[1]严秀芳.护患沟通的技巧[J].护理研究, 2005, 19 (7C) :1398.

[2]Patterson MC, Holbrook SH, Hales DV, et al.Contribution of the history physical examintaion, andlaboratoryinvestigationinmaking medical diagnosis[J].Western J Med, 1992, 156:163-165.

[3]李源增.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J].护理研究, 2005, 19 (7C) :1383-1384.

[4]贾玉兰.特需病房患者对护士需求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5) :56-57.

特需医疗服务暂行管理办法 篇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保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服务中心”)的规范、高效运行,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创藏区一流政务服务中心,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政务服务中心是***人民政府设立的面向社会公众办理行政审批项目和其他服务事项的机构和场所。

第三条 ??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的职责:

(一)制定规范??政务服务中心业务运行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平行审批的事项组织协调;对审批项目的运转情况进行协调、督察;

(二)对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部门窗口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组织部门窗口规范、高效、优质服务,并提供相关业务咨询;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受理当事人对窗口及其工作人员服务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投诉;

(三)对全??各县政务服务中心提供业务指导,对政务服务分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四)完成??委、??政府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

第二章 项目管理

第四条 ??政府向社会公告的??级各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其他服务事项都应进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

暂不具备条件在??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其他服务事项,须报经??政府批准。

第五条 已经进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其他服务事项,各部门不得再在原单位受理。

第六条 各部门需要对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其他服务事项进行调整、变更的,应及时报告??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并提出意见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 各部门对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其他服务事项,应依法制定相应的办事流程,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授予窗口工作人员相应的审核、批准权限。

第八条 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其他服务事项,都应实行“法定依据、办理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公开。

第九条:??监察机关应当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监察窗口并派驻工作人员,负责检查监督、调查处理??政务服务中心各部门窗口

第三章 窗口工作人员

第十二条 各部门应根据窗口工作实际需要向??政务服务中心遣常驻工作人员(统称“窗口工作人员”)。

第十三条 窗口工作人员由各部门按照??政府统一规定派遣,并具备国家公务员或法律、法规授权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在编人员身份。

第十四条 窗口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政务服务中心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在窗口工作时间原则上应不少于一年,在窗口工作期间不再承担原单位的其他工作。

各部门定期调换窗口工作人员或临时派员顶岗工作时,应事前征得??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同意。

第十五条 窗口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不变,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和发放渠道不变。窗口工作人员的临时党、团组织关系转入??政务服务中心党组织管理。

第十六条 各部门应确定一名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本部门在??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工作和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

第十七条 窗口工作人员在窗口工作期间的考核,由??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负责,其中考核意见应作为派出部门确定窗口工作人员考核结果的主要依据。

第十八条 ??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对各窗口的考核意见,作为??政府对其所在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第十九条 窗口工作人员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品德:是否热爱本职岗位,是否信守职业道德;

(二)业务技能:是否熟悉与岗位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否正确履行工作职责;

(三)办事效率:是否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应履行的审批和服务手续;

(四)服务态度:是否仪表整洁、举止文明,是否热情接待服务对象;

(五)遵纪守法:是否严格依法办事,是否严格遵守??政务服务中心的各项制度,是否秉公审批、不徇私情。

第二十条 窗口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下列规定:

(一)不得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杜绝办事推诿、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

(二)不得接受服务对象赠送的物品、现金、金融卡和各种有价证券;

(三)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借口向服务对象索要钱物、拉赞助、摊派及巧立名目收费等;

(四)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借口要求服务对象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

(五)不得参加服务对象邀请的带有交易性的宴请,以及用公款支付的营业性场所的娱乐活动;

(六)不得占用服务对象的通讯、交通工具;

(七)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有偿中介活动。

第二十一条 窗口工作人员不能胜任工作或有违纪、违法行为的,??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应要求派遣部门及时调换。

第四章 审批专用章

第二十二条 各部门可以根据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和其他公共服务事项的工作需要,在办公服务窗口使用审批专用章。

第二十三条 审批专用章的启用、变更和废止由各部门决定,并报??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 除另有规定的以外,审批专用章的统一规格为直径为4.0cm的圆型印章,字样为:“甘孜藏族自治??×××局行政审批专用章”藏、汉文两种文字,字体为宋体。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五条 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审批职责,影响行政管理秩序和效率,损害行政审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窗口工作人员,??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应及时提出批评并追究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公服务窗口之外另行受理已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其他服务事项的,??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有权责令其改正并通报批评。

第二十七条 窗口工作人员因服务态度、服务质量问题被投诉并经查实属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过错的,由??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给予行政效能告诫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调离窗口工作岗位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监察局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监察投诉窗口,负责受理服务对象对各部门及其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违规违

纪行为的投诉举报,并配合??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开展窗口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并构成违纪的,由监察机关予以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经??政府批准,??级有关部门单独设立的面向社会公众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和其他服务事项的服务大厅,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管理。

枣庄市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篇8

发布日期:2004-11-20浏览次数(977)

枣庄市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医疗市场的有序竞争,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设置在市、区(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民营医疗机构。

第三条 民营医疗机构是指实行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民办医疗机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慈善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以及友好人士捐资兴办的医疗机构;包括国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创办的,实行国有民营的医疗机构。

第四条 市、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坚持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方便群众、健康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 鼓励和提倡市内外民间资本多形式、多渠道投资举办民营医疗机构;鼓励和发展集体、个人多元投资主体的具有技术优势或紧缺专业的民营医疗机构。

第二章 设置医疗机构审批程序

第七条 申请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设置不设床位诊所的个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取得《医师执业证书》,连续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

(二)男性年龄在65周岁以下,女性年龄在60周岁以下,需具有所在地正式城市户籍;

(三)离退休人员需有离退休证,经单位批准的辞职、离职、退职人员需有原工作单位出具的证明.

第八条 申请设置10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医院和20张床位以上的专科医院和联办上述医疗机构的,其法定代表人和技术负责人不受户籍所在地限制。

乡(镇)、村设置诊所的条件另行规定。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不得担任医疗机构技术负责人,不得受聘于医疗机构从事卫生技术工作.

(一)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二)正在服刑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三)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卫生技术人员;

(四)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卫生技术人员;

(五)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卫生技术人员;

(六)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七)患有不适于从事医疗工作疾病的卫生技术人员;

(八)全民或集体所有制职工擅自离职或被开除公职未满五年的卫生技术人员.

第十条 设置医疗机构的单位或个人,应向所在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材料:(-)设置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用房产权证明或使用证明;

(三)医疗机构建筑设计平面图;

(四)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资产评估报告;

(五)医疗机构规章制度;

(六)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及医务人员名录和有关资格证书、执业证书、身份证复印件;

(七)建筑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表;

(八)医疗机构主要仪器设备名录清单;

(九)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申请联办医疗机构的,还应提交由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的审批和执业登记,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山东省医疗机构注册资金基本标准(试行)》等的规定执行.在滕州市辖区内设置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或床位不满100张的综合医院由滕州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并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报枣庄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100至499张床位的综合医院和不满200张床位的专科医院由滕州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枣庄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五区内设置医疗机构,由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枣庄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三章 医疗机构的性质核定

第十二条 申请设置的民营医疗机构在审核登记时,同时核定医疗机构的性质.个体医疗机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营经济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核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按有关法律法规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注册。

慈善机构、友好人士捐资兴办的医疗机构,国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创办的实行国有民营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十三条 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民营医疗机构的性质核定,按《枣庄市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实施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核定为非营利性的民营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市以上人民政府和财政、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取诊疗费用.民营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第四章医疗机构的执业管理

第十五条 民营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定,依法从事医疗经营活动。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必须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执业。医疗机构被吊销执业许可证后,不得继续开展诊疗活动。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定期核验,床位不满100张的医疗机构,每年校验一次;床位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3年校验一次。校验由原审批登记机关办理.

第十九条民营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聘用人员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委托枣庄市卫生人才服务中心聘用,其人员档案、职称晋升、培训、执业注册由枣庄市卫生人才服务中心负责管理。不得聘用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不得自行聘任卫生技术人员.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条 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由区(市)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仍从事诊疗活动的,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由区(市)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办校验手续,拒不校验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由区(市)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由区(市)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改正,并可以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由区(市)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由区(市)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对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枣庄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特需医疗服务暂行管理办法 篇9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8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指出,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即时通信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可以发布或转载时政类新闻的公众账号加注标识。

根据《规定》,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为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开设公众账号,应当经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审核,由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分类备案。同时,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协议约定的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视情节采取警示、限制发布、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

便民服务大厅工作考核暂行办法 篇10

一、考核对象

进驻中心各单位服务窗口及其工作人员。

二、考核责任单位

各窗口单位的考核工作由中心牵头负责组织实施。

三、考核程序

(一)自查自评。考核对象对本单位的窗口工作每月进行检

查测评,并将自查自评情况于次月初报中心主任。

(二)集中考核。中心在每年年底前结合公务人员考核活动进行一次集中考核。集中考核主要以自评、互评为基础,结合平时查访、服务对象评议、监督、投诉反馈情况,对各考核对象进行综合测评。

(三)反馈考核结果。年底,中心负责将窗口单位及工作人员的考核得分及考核情况反馈给考核单位,并上报至镇党委、政府和窗口单位县级主管单位。

四、考核办法

(一)随机检查。对各考核对象的日常工作运行情况、投诉举报情况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不定期地查访。

(二)服务对象评议。通过征询服务对象意见,设置《服务对象评议表》,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等形式对考核对象进行评议。

(三)考核评价。考核实行百分制计分办法,满分为100分(具体计分办法见细则)。

五、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考核结果分为“优胜窗口”、“达标窗口”和“一 般窗口”三个档次。考核结果由中心审核,每季度评选一次。

(二)凡被评为“优胜窗口”的,由中心给予通报表扬。

(三)进驻中心各单位在工作中被服务对象投诉(含被新闻媒体批评、曝光)、或在各类检查中发现违规等问题,经调查核实,由中心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建议主管单位调离岗位、纪律处分等处理。

上一篇:公益性岗位申请书参考下一篇:《谏论下》原文及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