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员管理

2024-09-19

医疗人员管理(共11篇)

医疗人员管理 篇1

0 引言

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各种先进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成为医院各类诊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可以说,临床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设备的发展,甚至是决定性作用[1]。

医疗设备数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设备管理工作,如何指导临床医技人员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如何进行设备的保养维护与故障维修,如何及时做好设备更新与升级,保证设备工作状态良好,助推医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就成为设备管理部门面临的重点工作,也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新课题[2],而医院从事设备管理的人员在其中则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发展并不乐观,学科建设以及人员培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导致医院的设备管理工作处于滞后状态,严重影响医院发展。

1 设备管理部门与人员现状分析

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主体是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全院医用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以及使用监管工作。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在大多数医院的定位不是很统一,有的定位为医技科室,有的定位为行政职能科室却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有的则直接定位为后勤保障部门[3,4]。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该院将全院除药品外的各类医用、民用设备与物资进行统一管理,成立设备、物资管理部门,负责全院设备维修维护、采购以及物资保管、配送等工作。目前该院实行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制度,具体工作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党院办、财务部、医务部、护理部、信息中心、人力资源与发展改革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但该委员会较为侧重设备的购置管理,对于设备购入后的使用、保养、维修并未给予充分重视。

1.1 设备管理部门在医院的整体地位不高,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设备管理部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医院的主体是医疗技术与医护人员,认为医用设备仅是医疗事业的补充[5],而忽略了其作为医疗技术载体的重要作用,致使设备管理工作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设备部门仅负责简单的定期保养与故障维修,忽略其管理职能。长此以往,设备管理规划、专业人员配置、先进技术培训、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等得不到充分重视与规划,重医轻工的思想势必会影响设备管理从业人员积极性。

1.2 设备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在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属于辅助科室,其业务人员的配置与补充远远不及全院各类设备的购置与更新速度快[6]。据统计,该院目前拥有总价值超过8亿元的医疗设备,仅配置医学工程技术人员13 名。这13 名工作人员承担了全院临床、医技以及与科研教学相关的全部医用设备维修维护工作,以及全院电脑、打印机、电视、冰箱等民用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其中,有5人分别专项负责计量管理、手麻设备管理、制冷手术净化气体管理以及电视维修,其余8人负责其他日常维修维护工作,并有一人兼任维修配件采购,平均每月记录在案的维修工作量近500台件。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不利于保证工作质量。

1.3 设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医院对临床医护人员的招聘要求相对较高,而对设备管理类辅助人员的招聘重视不足,招收门槛较低,用人标准相对宽松。例如,该医院设备管理人员中,医学工程专业出身的人员仅1 人,其他均为相关专业或电工、机修工转行。学历构成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6人,约占2/5,2人正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大专与中专学历5人,约占1/3,其余学历较低。这些技术人员大多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其业务能力主要是靠日常工作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锻炼出来的。

随着医院不断发展,对设备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设备管理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设备维修维护,要在全院设备统筹管理上下工夫,保障设备安全、有效运行,降低故障率,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目前该院现有的设备管理人员仅限于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能基本做好设备维修维护工作,缺少跟踪先进医学工程技术的潜能,发展后劲不足,暂时难以具备全院设备统筹管理意识与能力。

1.4 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欠缺

目前,多数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仅限于工作福利、考勤管理、职称晋升、人事调整等,而非员工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在为医院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方面缺乏作为[7]。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多重视医院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对于设备管理等辅助学科基本不在规划范围。加之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少、任务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得到很好的进修、学习机会,其技术更新速度远不及医用设备技术更新和医院引进先进设备的速度,人员学习培训的投入与设备更新升级的投入严重不成比例。工程技术人员无法独自完成大型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而需借助厂家工程师,从而增加了维修成本,也阻碍了技术人员的进步与发展。

2 对策与建议

2.1 医院加强对设备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

医院要对设备管理部门给予充分重视,真正认识到设备管理人员在现代医院管理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医用设备在临床诊疗、护理以及科研上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要充分发挥医用设备的作用,医院应重视设备管理从业人员的进步与发展,从人员招聘到继续教育,从学科建设到科研投入,从工资待遇到职称晋升等,缩小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差距,重点加强人才培养,防止人才流失,提高管理水平[8]。

2.2 完善人才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

针对设备管理部门的人员招聘,应严格制定用人标准与招聘计划,限定专业背景,尽量避免从临床或者后勤部门吸纳人员,加大引进医学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的力度。同时,对于新招聘人员实行试用管理,在试用期间对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把关,并于试用期满后进行考核,征求科室领导及带教老师的意见,确定留用与否。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管理队伍的基础水平,为日后更好地从事设备维修、维护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3 加强继续教育与学习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

现代医用设备是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物理技术、光学技术、超声技术等一系列高精尖技术的综合体现[9,10]。据报道,现代高新科技在医用设备上的应用仅次于航天技术,医用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面对现代化医用设备的精密与复杂,对技术人员知识范围的要求越来越广。现今从事设备维修维护工作,应具备的技能除了熟练掌握焊接技术、各种基本元器件的性能与测试方法、测试设备的使用、设备的基本拆装、阅读原理图、维修安全知识等技术能力外,还应掌握英文阅读翻译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事件的记录、分析和总结的能力[11,12]。

为紧跟高精尖医用设备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从事维修维护工作,医院应拓宽学习渠道,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各种学习、进修和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维修质量与速度,保证医疗工作有序进行。此外,设备管理人员在做好日常维修维护工作的同时,还应学会事事总结并加以提炼、撰写论文,并多与临床科室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3-14 ]。这个过程,既促进了医院设备管理的进步,也使个人能力得到提升。

2.4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设备管理提升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文化建设融入医院的各项工作当中,实现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转变。医院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15]。一群人如果具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未来、共同思考问题的途径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原则、指导思想与方法,那么所有这些共同点加起来就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医院文化也是一种管理,可以借助文化的建设促进设备管理的提高,着眼于优化设备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行为习惯等。同时,将文化建设与设备管理相关制度、职责,以及日常工作过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医院文化的正功能,指导设备管理健康发展,更好的地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发展的瓶颈在于人员的管理,就当前的形势看,主要应从学科建设、人才准入和学习培训3 方面进行改进,这需要医院管理层面政策支持和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自身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16]。通过人员队伍的建设,使医院医疗设备保养和维修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以保障医院正常有序的运行,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

医疗人员管理 篇2

护士长职责:

负责全门诊部医疗废物工作的监督检查管理,指导各部门医疗废物的处置流程;对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的处理和医疗废物内部的转运、存放进行指导管理。监督各科室每日所产生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是否分开放置;医用废物的暂存设施、设备的定期清洗、消毒等工作。杜绝医疗废物引起的疾病传播和流行,保障医疗废物工作的正常进行。

科室负责人制度:

服从护士长的领导,执行医疗垃圾分类制度,将科室内每日产生的医疗垃圾均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对一次性注射器械使用后的处理采取先毁型,后放入指定的塑料盒中,用胶带封装。所有医疗垃圾的处理都应做好登记、签字。严格执行医疗垃圾的处置流程,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撒流入社会。

专职人员职责:

不定期的将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垃圾收集、整理、装箱和运送。检查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是否分开;做好医疗垃圾交接登记;做好自身防护,在清理医用垃圾时穿好工作服、带好工作帽、口罩和橡胶手套;对医用垃圾箱和使用车辆定期进行清理、消毒。定期检查专用包装袋的质量,是否漏水、破损;检查利器盒的封口等是否存在破损问题。对运输医疗垃圾人员进行运输流程监督检查。运输人员职责:

医疗人员管理 篇3

摘 要 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调研,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真正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乡镇(社区)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

关键词 基层 岗位能力 需求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建设相对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的“瓶颈”。为此,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明确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应以卫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逐步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推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根据本地农村卫生需求,探索实践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我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工作,为做好此项改革试点工作,学校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采用问卷法及访谈法,以江西省赣州市所辖十八个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一线医师为调查对象,就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人员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调研,以期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人员岗位能力需求作进一步了解,为顺利完成改革试点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一、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存在问题

1、基层卫生院有较大的发展,但卫生院之间发展不均衡。

本次走访调研的基层卫生院采用的是分类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从走访的整体情况来看,基层卫生院在近几年国家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下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基层卫生院在医疗硬件、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上都得到了改善,但是各卫生院由于所处地域、人口数量各不相同,卫生院之间发展不均衡,边远乡镇和人口稀少的乡镇卫生院在发展上相对滞后。中心卫生院较一般卫生院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发展较好。

2、基层卫生院工作生活条件较差,難留住人才成突出问题。

基层卫生院虽然相对之前有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地处农村远离城市,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环境和城市比起来仍有非常大的差距,根据本次走访调查情况来看,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年轻医务人员在参加工作后多数人不安于卫生院的工作环境,在考取执业资格证后多数人不愿意在基层卫生院服务。大多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是本地户籍的高年资医师,二是低年资或是刚参加工作的经验欠缺的年轻医师。人才结构极不合理,人才断层现象普遍且严重。如何留住人才成了当前卫生院的突出问题。

3、基层卫生人才紧缺,岗位能力要求全面。

基层卫生院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村工作,而是直接到大城市等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部分毕业后愿意到农村工作的人多是学历较低的医学毕业生,该类人员在有一定经验和考取资格证后又多数流失。经过本次调研发现,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紧缺,远远没有达到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里的每千居民人口应配置1.2~1.5个医务人员的标准。基层卫生院科室分化不细,多数分科至一级科室,对医务人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全面,内外妇儿各科室的疾病诊疗常规基本要清楚,甚至要中西医兼顾。

4、基层卫生人才学历偏低、科研教学水平低,教学带教能力有待培养。

本次调研走访发现,现阶段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以专科学历和中专学历为主,本科学历极少。学历普遍偏低,医疗水平有限。在基层卫生院基本上没有科研活动,教学带教活动偏少,有少数有带教中专学生的带教经历,教学带教水平低,带教能力有待培养。

二、建议与对策

本次调研走访期间,各基层卫生院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普遍现象,对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1、对于“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指导方针,多数调研对象认为现阶段农民素质和认识水平不高,在农村基层开展卫生服务工作还是应把医疗放在第一位,随着农民素质和认识水平提高后可以逐步把预防保健工作做在第一位。

2、大多数基层卫生院负责人提出现在的年轻医生比较浮躁,应该让医学生明白要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培养扎实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医学生的服务和奉献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处事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3、农村定向医学生实习期间可以适当安排部分时间到基层卫生院实习,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2~3个月为宜,其余时间建议安排到县医院实习,但不建议安排到三级医院实习,三级医院分科太细,短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全科方向的技能,县医院实习更贴近农村实际情况。

4、公共卫生服务现在起步阶段,基层缺乏公共卫生专业方面的人才,希望能及时补充该专业的人才培养。

5、部分卫生院超声、影像等医技科室的高精设备在国家扶持下有很大的加强,但是没有技术人员,多数处于闲置状态,基层卫生院希望能继续培养医技人才。

6、能否安排部分招生计划,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低学历在职在岗人员纳入招生对象,有利于留得住人才,同时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队伍的学历结构。

三、小结

我们将不断探索五年制乡镇(社区)本科定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融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卫生服务,真正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乡镇(社区)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03-114-13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社区)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课题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RC-17)

参考文献:

[1]孙莉.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94-797.

[2]卢东民,张红,沈志坤.“校地共育”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5-127.

医疗人员管理 篇4

现阶段,军队官兵医疗保障需求不断增长,卫生事业经费供给总体不足,供需矛盾突出[1]。总部下拨的标准经费与军队人员医疗服务实际消耗的医疗费用存在较大缺口[2]。为了加强军队人员医疗费用经济审核,控制医疗总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实现军队人员就医与地方医保就医待遇一致,自2011年5月起,军区正式推广应用了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

1 系统工作流程介绍

整个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院数据维护系统和费用审核管理系统2个部分。医院数据维护系统部署在医院局域网内,由医院指定的相关用户使用,实现了军队人员医疗病历费用审核中所涉及的医院药品与军标、医院耗材与军标、病种药品映射、病种耗材映射、病种检查映射、病种化验映射的对照关系维护。系统每天会将维护变化内容生成文件,通过军综网闸增量上传到军区。军区总部通过设置的费用审核管理服务器进行医疗费用审核,并将审核后的结果通过综合管理服务器反馈给上报单位。各医疗单位通过访问军队医院综合信息网接收反馈信息,进行医院自审处理及相关统计查询。整个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的优势特点及效能

2.1 有利于提高为部队伤病员服务的质量

医院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翔实的数据,亟待开发利用[3]。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通过采集医院数据,将军队人员的诊疗信息与地方医保的诊疗信息相对比,根据部队驻地的经济状况和医疗保障水平来掌控军队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实行“同病同治”的标准,保证军队人员的医疗费用与地方医保的医疗费用之间的差距上下不超过20%,保证军队伤患者能与地方伤患者享受一致服务,避免“推诿”和“惜用”现象。

2.2 有利于发挥卫生经费的保障效能

近年来,随着国家、军队对医疗保障的关注,军队卫生事业费不断增长,尤其是2007年全军实施新的军队卫生事业费用标准,大大提高了全军官兵的卫生标准经费[4]。军队人员到医院就诊,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更多的要求是医疗服务的质量,这就容易出现追求使用高档药物和过度检查的现象,脱离实际保障需求。如果医院不加强对军队人员医疗费用的管理,势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目前,军队医院的有偿服务收益补贴部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5],使得医院对外医疗的收入大量补贴到军队人员的非合理医疗开支上,这不仅影响到医院自身的发展,还打击了医务人员为部队服务的积极性。

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对收治的军队伤患者进行合理、准确、规范地经济审核,提倡和推行合理用药和合理诊疗。系统采集的数据每天都以日报的形式上传,军区审核后的结果能够及时地反馈。我们依据这些反馈数据进行自审处理及相关统计查询,从而加强卫生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和跟踪问效,使之发挥最大的保障效能。

2.3 方法科学规范,数据真实可信

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军区牵头,联合地方知名的上市公司共同设计研发的。开发团队调研了不同地区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整合了各单位已取得的成果,编写成统一的系统。系统的流程设计切合实际,方法科学规范,上报的数据真实,审核的结论可信。更重要的是系统能获得符合统计学分析要求的医学科研数据,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的自动上报,这样大大减少了统计上报部门的工作量。

2.4 信息安全体系完整,杜绝了泄密问题

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在医院局域网内,数据信息的传递都要通过军综网闸来进行。在安全隔离的前提下,网闸可以提供可控的数据交换,它既能实现网络间的安全隔离,又能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6]。军队医院综合信息网是总后卫生部近几年来在我国医学科学和医院管理领域计算机开发应用的基础上,面向军队大、中型医院,应用高、精、尖计算机技术,以患者管理为中心,包括药品管理、设备管理、辅诊管理、成本核算、后勤物资管理、人才管理等全方位的医院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军队医院综合信息网与互联网之间实行的是物理隔离。军队医院综合信息网作为国防建设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安全保密性是不容置疑的。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平台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具有稳定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以军综网为路径进行数据交换,有效地杜绝了泄密事件的发生。

3 结语

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在我院推广应用近1 a来,为我院规范军队人员诊疗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了有效的约束机制,调动了医务人员为部队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强化了军队医院“姓军为兵”的服务宗旨。军队伤患者在我院就医诊治实施了全部优先,融洽了军队伤患者与医院的医患关系,有效提高了我院医疗服务保障的能力。

在军队医院面向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更应切实提高为部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7]。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军队医院“姓军为兵”的服务宗旨,把保障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保障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当作医院最本职的工作[8]。

摘要:介绍了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归纳了系统的优势特点及其发挥的保障效能,总结了系统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军队人员医疗费用审核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规范军队人员诊疗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了有效的约束机制,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强化了军队医院“姓军为兵”的服务宗旨,有效提高了军队医疗机构的服务保障能力。

关键词:军队人员医疗费用,费用审核,合理用药,合理诊疗,映射对照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在全军卫生经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军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3):1-3.

[2]谢峻,赵育新,曾艳彩,等.军队人员医疗费用管理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0):671-672.

[3]张素炎,王志强,曹挚,等.加强区域医疗信息化向部队拓展医疗服务[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50-51.

[4]范炬炜.我军大幅度提高医疗经费标准[N].解放军报,2007-08-30(1).

[5]杨国士,马玉琴,刘源,等.军队卫生经费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2):1132-1133.

[6]植仲芬.浅谈网闸——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8):121-123.

[7]秦银河.总后勤部秦银河副部长在全军医院为部队服务工作会议上讲话[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6):1-5.

医疗人员管理 篇5

北京市慈善协会采用了两种筹款形式:一是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大额捐赠;二是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采取一年不少于500元以“一助一”或“一助多”的方式提供慈善医疗资金。

前不久,北京市对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进行了调整:

1、缴费年限满10年及其以上的退休人员,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每月增加3.5元;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退休人员,每月增加35元。

2、退休人员(不包括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军队转业干部、原工商业者)基本养老金低于966元/月,调整后平均为1086元/月,如还低于1086元/月的退休人员,再按下述办法调整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满30年及其以上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40元;缴费年限20年不满30年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0元;缴费年限10年不满20年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0元;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0元。上述人员调整后的基本养老金不能超过1086元。

3、退休前被单位聘用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的军队转业干部、原工商业者增加基本养老金后,低于每月1086元的,补足到1086元(不含退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4、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退休老工人,按规定享受100%,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260元;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240元;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革命工作的,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220元。

另外,为方便企业退休人员报销医药费,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了相关政策:目前,全市有300多个社保所,凡是在北京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所有退休人员均可以任意选择一家离你最近的一个社保所报销医疗费。从你交了报销单据到药费划到个人账户上的时间也就在15天左右。退休人员只要把报销的医疗费单据交到离居住地最近的一家社保所就行,由社保所给你申报,等审核完后,将钱通过北京银行直接划入个人的账号上。同时,北京银行会寄给退休人员一张报销的清单。

医疗人员管理 篇6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性病疫情管理,现况调查

近年来,我国性病(STD)发病率持续、快速升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防治任务日益繁重[1]。据我国报告的STD疫情分析,梅毒发病率明显上升[2],一直位居我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第3位,仅次于乙型肝炎和肺结核[3]。医疗卫生机构是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来源,其疫情管理质量和报告病例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为了解淮安市性病疫情管理人员现状,加强疫情管理队伍建设,我们于2014年10月对淮安市所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淮安市市直属及8个县(区)26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性病疫情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共40人。

1.2调查方法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性病艾滋病科组织专家讨论、修改,设计了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梅毒和淋病诊疗知识、 诊断要点及上报要求、梅毒和淋病病例核查方法、性病防治和管理知识等。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性病艾滋病疫情管理人员召集于淮安市CDC培训,在培训之前集中发放调查问卷,采用无计名填写,现场收回。

1.3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Epi Data数据库,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卡方检验和相关因素分析。

2结果

2.1人口社会学特征40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5、女性25名,分别占37.5%和62.5%。年龄20~29岁、 30~39岁、40~49岁和≥50岁组分别为9、15、6、l0人。文化程度主要为大学本科和大专,分别为60.0%(24/40) 和27.5%(11/40),硕士学历的占12.5%(5/40)。调查对象所学的专业主要为临床和公共卫生,分别占35.0% (14/40) 和32.5%(13/40)。 中级职称 的占55.0% (22/40),初级职称的占20.0%(8/40)。现从事的专业以公共卫生为主,占47.5%(19/40);临床专业占17.5% (7/40)。从事性病防治工作≤4 a的占30.0%(12/40), 5~9 a的占22.5%(9/40)。机构行政级别主要为县(区) 级和市级,分别占62.5%(25/40)和30%(12/40)。所在机构领域主要为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别占55.0%(22/40)和30.0%(12/40),皮肤性病防治机构占12.5%(5/40)。

2.2梅毒知识知晓率调查对象对梅毒的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两个知识点的知晓率最高,均为97.5% (39/40),对胎传梅毒诊断要点的知晓率为67.5% (27/40),对梅毒明胶凝集试验 (TPPA) 和筛选试验 (RPR)阳性报告标准的知晓率为52.5%(21/40),对“苍白螺旋体的特点”的知晓率为42.5%(17/40),知晓率最低的是“梅毒血清学试验概念”和“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分别为20.0%(8/40)和35.0%(14/40)。

2 . 3梅毒防治知识影响单因素分析不同年龄段 (≤40和≥41岁)的调查对象在梅毒“苍白螺旋体的特点、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男性淋球菌感染者尿道分泌物取材时限”3个知识点的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共卫生和非公共卫生专业的调查对象在“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病例报告及时性的定义、确诊病例的定义”3个梅毒知识点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文化程度和高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在“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胎传梅毒诊断要点、病例报告及时性的定义”3个梅毒知识点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3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作为公共卫生的主体部分,其人力资源决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疾病控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5]。2004年我国启动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使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6],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整个传染病疫情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传染病疫情网络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着整个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效率和质量[7]。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疫情信息报告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敬业精神直接影响着性病艾滋病防治效果。本次调查利用淮安市性病艾滋病防治与管理培训班,对来自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40名性病疫情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病疫情管理人员对“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知识点知晓率较高,对实验室检验知识“苍白螺旋体的特点、男性淋球菌感染者尿道分泌物的取材时限、梅毒TPPA和RPR试验阳性的报告标准、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以及胎传梅毒诊断要点”5个问题知晓率较低,对基础知识“梅毒血清学试验概念和法定传染病的种类”知晓率最低,分别仅为20.0%、35.0%。调查中还发现,有85.7%的调查对象除了从事性病(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还兼职其他工作, 兼职项目最多达4项,86.5%的调查对象近3年接受过性病相关培训,大多为2或3次。

注:TPPA 和 RPR 分别为梅毒明胶凝集试验和筛选试验。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梅毒防治与管理知识知晓率比较,“苍白螺旋体的特点、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男性淋球菌感染者尿道分泌物取材时限”3个知识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1岁组知晓率低于≤40岁组。原因是这部分人群为青壮年,在机构内属中坚力量,工作和学习热情高,培训、进修学习和晋升机会都很大,受领导重视,这与国内刘学成等[8]调查结果一致。不同专业的性病疫情管理人员在“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病例报告及时性的定义、确诊病例的定义”3个梅毒知识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对梅毒的诊疗知识欠缺,知晓率低于非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但对于防治管理知识,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知晓率高于非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同文化程度的性病疫情管理人员在 “RPR试验中抗体滴度的概念、胎传梅毒诊断要点、病例报告及时性的定义”3个梅毒知识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知晓率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说明良好的教育水平和较高的文化程度可以提高对梅毒防治的知晓率。

注:TPPA 和 RPR 分别为梅毒明胶凝集试验和筛选试验。

注:TPPA 和 RPR 分别为梅毒明胶凝集试验和筛选试验。

总之,淮安市性病防治工作人员总体素质较好,对性病疫情管理知识方面知晓率较高,但对性病防治知识、尤其是梅毒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次调查结果与文献[9-10]的结果基本一致。尽管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梅毒诊断标准》,规范了梅毒分类和诊断, 但由于梅毒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诸多非医学因素不同程度的干扰,梅毒的诊断治疗现状仍比较混乱[11]。由于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梅毒诊断知识掌握不到位,管理人员过度报告等原因,导致报告的梅毒疫情虚高,分期 / 分类不正确,或者误报,且与漏报并存[12],提示需要对性病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

医疗人员管理 篇7

1 国家和北京市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新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自1996年在全国普遍开展以来, 其规模不断扩大, 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确保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等问题也显现出来, 成为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为了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于2006年12月发布了新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3]。同时, 北京市卫生局印发了《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和《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验管理办法》[4], 2007年7月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督查方案》[5]。

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第Ⅰ类包括经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批准并公布的国家级项目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审查、批准并公布的项目和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组织评审并批准后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公布的项目为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照有关文件规定, 参加此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人员按项目的级别、内容和学时授予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第Ⅱ类包括各种区县级项目、自学、进修学习、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区县级科研成果奖、出版医学著作以及由医院 (或院、系、所) 所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新技术推广等, 参加此类活动可授予Ⅱ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按照新的文件规定, 我们国家对于继续教育的管理采用学分制, 每个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每年的继续教育学分必须达到25分, 并明确规定三级甲等医院医技人员每年的Ⅰ类学分需达到10分, Ⅱ类学分15分, 且两种类型的学分不能互相替代。同时, 按照新的规定,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明显增加了对各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督查和学分审验, 如今年就对我院的一个国家级项目和一个北京市级项目派人来现场督促检查, 还对部分Ⅰ类学分证书进行了审验。

2 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只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合理、业务作风过硬的医学专业技术队伍, 向患者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工作者要适应并跟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除了客观条件外, 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 教育思想必须更新, 教育方法亦应相应改变, 应把一次性学校教育转变为阶段性分专业的终生教育。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西方国家明确规定医生平均每年至少学习30天, 否则不能继续行医[6]。我们国家则要求医学专业人员每年必须修够25学分 (不同级别的医院Ⅰ、Ⅱ类学分要求不同) , 北京市人事局曾发文件《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挂钩管理办法》[7], 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 必须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 否则不能晋升。

继续教育学分制是把繁杂的教育、学习、撰写论文、科研设计、科研成果等多项可以提高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方法折合成学分以量化的数据进行统计, 直观地反映出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继续教育和提高科技水平情况。事实证明学分制有力地推动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的热情, 促进了专业技术的提高, 同时也为管理部门考察和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情况和业务成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分制管理仅是一种手段, 最终是要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与申请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及执业再注册挂钩也是为了有效地促进该项制度的落实。医院应避免为完成任务而被动执行的状态, 要重视评分所揭示出的问题, 把学分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才能保证制度健康、稳定、持久地运行[8,9]。

继续教育学分成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后, 学分的统计工作显得重要而敏感, 因此要严肃认真地把好关。目前, 我院已将继续医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 加大了资金投入, 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管理力度, 让全体职工真正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并使得各类技术人员具备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现实条件, 从而保证了他们获得必要的学分。

3 我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任务

我院作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 既要注意对外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 也要注意提高本院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 我院继续教育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督促落实全体医技人员在一年内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获得25学分;另一方面全院还要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北京市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十余项以及数量不等的院内自管项目。

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的前提是医院和科室领导重视, 包括加大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人才的培养, 如我院将临床科室收入的2%作为继续教育专项资金, 给继续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强化管理是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的保证, 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是提高口腔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继续教育与学分制结合, 能调动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地把继续教育贯穿到整个职业生涯中, 使他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继续教育的成果,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10]。

关于继续教育的管理方法, 我院于2003年开始使用由北京健康在线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专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而设计的管理系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 (ICME) , 实行继续教育的计算机管理, 本系统是集纪录、管理、统计和申报为一体的管理系统, 大大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力度与效率, 并能够使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开展的情况, 形成了继续医学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模式[11,12]。

今年, 我院举办国家级项目6项, 北京市级项目5项, 首都医科大学校级项目4项, 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从2007年底全院继续教育学分统计结果来看, 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继续教育学分的主要途径是:Ⅰ类学分的获得主要是参加各种国家级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学习班, Ⅱ类学分的获得主要是参加院内和科内组织的学术活动以及发表论文等。

4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执行

按照有关继续教育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卫生技术人员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途径, 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获得国家级和市级Ⅰ类学分的主要途径。经审批通过的国家级和市级项目数量的多少, 是一个单位、学科及学术团体在全国、全市学术地位的体现, 因此各医疗卫生机构、学术团体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多地申报高水平的项目, 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多做贡献。成功地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加强对外交流, 展现自己形象的难得机会, 对促进本单位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项目举办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项目主办单位的声誉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按文件规定, 申报国家级或北京市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内容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项目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及组织管理能力;项目名称是否准确、新颖;项目内容是否符合“四新” (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三性” (即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13]。关于国家级项目的申报,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新的文件明确规定, 国家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本学科在国际发展前沿;本学科在国内发展前沿;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进展;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推广, 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填补国内空白, 有显著社会或经济效益的技术和方法。项目申报成功后, 则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协作, 努力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的内容, 因此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项目负责人的联系, 按照文件规定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近十年来, 我院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注意和各学科带头人密切联系, 加强合作, 努力承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成功地申报和举办了继续医学教育国家级和北京市市级项目数十项,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既推广了口腔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提高了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锻炼了队伍, 同时也提高了本院在国内同行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5 强化医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管理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的范围很广, 重视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能训练, 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必要。由于国家和北京市的文件已明确规定, Ⅰ类项目学分和Ⅱ类项目学分不能互相代替, 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多种继续教育类型, 实行多元化教育模式,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健全管理体系, 切实使每一个医技人员完成每年Ⅰ类学分10分, Ⅱ类学分15分。

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育对象也各不相同, 我们应该区别层次做好各级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 也就是说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 才能体现出其优越性。对于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应着重进行三基训练, 开展临床教学医疗实践和自学,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对于具备较强工作经验、知识储备丰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要求他们专业定向, 专题知识更新, 积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 积极与国外合作科研, 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组织下级医师开展教研工作[14]。

继续医学教育在于补充在校学习之不足, 开拓知识面, 促使受教育者用已掌握的知识深入了解与临床问题相关的知识, 增强其工作能力。因此, 要使全体医技人员完成所要求的Ⅰ类和Ⅱ类继续教育学分, 作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全院及各科室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组织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 除参加项目类的培训班、学习班以获得Ⅰ类学分之外, 更要组织和要求医技人员参加Ⅱ类学分的活动。比如举办各种讲座, 对于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共同掌握的知识, 举行全院大讲座;而各专业科室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则采用科室小讲座或病例讨论等形式, 使大家各取所需, 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我院及重点专业科室的辐射作用, 既注意对院外人员的继续教育, 同时也对各种综合科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注重实效, 及时推广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 大力提高全院各科室的整体水平;此外, 更应鼓励大家积极撰写发表专业论文, 从而使大家能够获得足够的Ⅱ类学分。

就科室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而言, 由于不同职称和不同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进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 各科室管理者应认真分析各类学分的构成, 在安排专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项目时考虑本科室的实际需要, 真正起到通过少数人外出参加继续教育项目的学习而全面提高全科室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各科室重视开展科内的继续教育活动, 针对科室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讲座或其他活动,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院每年举行一定数量的国家级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 各科室应根据需要尽量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参加, 充分利用我院本身的资源, 使更多的人参加学习并获得继续教育学分。

我们还应拓展视野, 把与国内兄弟院校及国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交流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比如我院与日本鹤健大学、新知大学及东京齿科大学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经常进行学术交流, 定期互派人员进行合作, 并将这种与国外交流纳入继续教育整体规划, 组织回国人员汇报成果, 注意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注意请进来, 大力推动我院继续教育的发展, 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医疗人员管理 篇8

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课题组对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调查,该调查采取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式。同时采用查阅文献、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象为四川省成都市六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高新区、成华区)、彭州市、南充市、遂宁市和宜宾市。共发出问卷80份,收回问卷62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应答率77.5%,有效率100%。通过对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学习培训及管理情况和工作满意度情况的调查分析,较为准确的掌握了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人员从业管理现状的真实情况。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资料文献的学习、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和座谈,课题组认为,在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管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监管严重缺位

从相关管理法规的归纳分析看,目前,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存在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多头管理的问题。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以及一些行业协会均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同一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常常出现由多个部门颁发的情况。如保健按摩师的职业资格证书,既可由劳动局颁发,也可由人事局颁发,还可由民政局颁发。各部门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各自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的管理规定,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整合,导致这些规定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导致管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管理呈现出混乱和无序的状况。

此外,相关部门对该行业监管严重缺位。在各部门的管理规定中缺乏对相关职业资格的监督条款,或者虽有相关条款,但没有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该服务领域从业人员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保健按摩师和美容师为主,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的持有者很少,近半数的从业人员无证上岗却无相关部门过问,甚至服务行业人员必须持有的健康证,仍有部分从业人员不具备。

2.2 服务范围不明确,安全性无保障

调查显示,17.7%的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服务范围不明确,服务内容也较为混乱,推拿按摩、美容、浴足等不同工作随意交叉;19.4%的从业人员未接受过所从事工作的相关培训;8%的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机构,对完全不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从业人员,草草培训便仓促上岗。致使该领域的服务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调查人员走访时发现大多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机构在进行业务宣传时,也没有明确地界定自身的业务范围,存在着服务性质模糊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现有管理制度也没有有效区分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和普通的保健养生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致使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没有能够得到强化,对服务中是否应该运用相应的中医药知识、技术和材料缺乏专业认知和有效管理,既不能有效突出涉中医药的服务的特点,同时也加大了安全隐患。

2.3 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低,中医药专业知识缺乏

调查数据显示,从业人员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占73.4%,文化程度在“高中/中专”(含“高中与中专”)以下的占90.3%。而在从事拔罐、足浴、刮痧、理疗、推拿按摩的人员中,小学学历占14.1% 。

同时, 54.84%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在学校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学习过中医基础知识、中药基础知识、医学相关知识的人员比例分别也仅为43.4%、32.1%、32.1% 。而且,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学习的学校53.3%是社会办私立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院校所占比例较低,仅有26.7%和13.3%,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2.4 从业人员培训制度不健全

调查显示,虽然有80.6%的受访者都接受过所从事工作的相关培训,但有58%的人员仅接受过2周以下的培训,接受过1个月以上培训的人员所占比例仅为36%。从培训的频率看,82.6%的从业人员每年接受的培训次数在1次及以上,和前述培训时间相结合,表明目前从业人员的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另外,在参加过培训的人员中,66.0%的人员是由机构内部人员进行培训,而且培训内容也主要是一些专业技能。从培训总体情况看,现有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且时间安排也不尽合理,很难保证原本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术缺乏的从业人员从培训中获得较为系统的业务知识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服务领域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

2.5 从业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

调查显示,有13.6%的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所在企业没有制定员工管理相关制度,且有 44.9%的从业人员认为所制定管理相关制度需改进;有 71.2%的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认为加强行业内立法是必要的,因为多数从业人员认为当前行业内从业人员管理不规范,甚至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可依据,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不利于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3对策建议

针对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待业从业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以强化管理。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为确保对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和相关机构的有效管理,建议国家在制定《中医药法》时,对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以及相关机构管理的具体规定,可授权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制订。在制定《中医药法》时,应明确相关的法律条文。具体条款可制订为:“有关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及机构管理的具体规定,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订”。

3.2 明确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管理主体,实现涉中医药的全行业统一管理

为改变目前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管理政出多门,管理无序、监管缺位的现状,提升该领域服务行业的专业管理水平,促进其良性发展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相关立法中应该明确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的专业管理主体,进行归口统一管理,提高涉中医药服务领域的专业性。而国务院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我国专业的中医药职能管理机构,对涉中医药行业负有全面的管理责任,因此建议现阶段以国务院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为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管理主体。

3.3 严格界定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范围,保证服务的安全性和专业性

一方面,通过强化从业资格管理、从业行为管理等方面的立法,严格区分中医药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和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范围,严格禁止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提供医疗服务。但对于具有更高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具备中医药医疗服务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则可允许其从事相应执业范围的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工作。

另一方面,将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与一般从事保健养生的服务人员区别开来,通过专业职业资格的考核认证、从业行为的规范等立法,明确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范围。

3.4 实行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分类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一方面,实行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技术人员和经理人的分类管理。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实际的服务工作,对学历、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中医药相关法规、从业经历等方面的要求可相对较低。但经理人由于是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在学历、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中医药专业知识、中医药相关法规、从业经历等方面要求应该更高,这样更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实行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从业范围的分类管理。在参考目前该领域服务行业的分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可将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医保健类,指在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事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医疗气功等传统的中医保健技术服务或从事以上服务管理的经理人员;第二类是中医药美容美发类,指在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事中医药美容美发、药浴(含足浴)等以外用中药为主,结合一定中医保健技术的技术服务或从事以上服务管理的经理人员;第三类是药膳类:指在中药药膳的经营性场所从事药膳制作等以内服保健中药为主的技术服务或从事以上服务管理的经理人员。

3.5 实行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认证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

一是规范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的颁发和监管部门。建议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统一由中医药行政部门颁发,其中,县级及以上中医药行政部门统一颁发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市及以上中医药行政部门统一颁发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经理人资格证书。颁发该服务领域从业资格证书的中医药

行政部门同时负有对持有从业资格证书的监管职责。

二是规范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考核认证制度。建议通过立法建立规范的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的考核认证制度,强制规定所有的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和经理人,都必须取得由中医药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关类别的从业资格证书。由于要求不同,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考核认证机关的行政级别可低于经理人的考核认证机关的行政级别。同时,明确申请从业资格考核认证的条件,制订从业资格考核的标准,确保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是强化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的职前培训教育,明确申请职业资格的培训要求。职前培训教育是提高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确保合格的专业人员获得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认证的前提条件。由于目前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低、中医药专业知识缺乏,业务技术指导不足,且该领域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意愿强烈。因此,有必要强化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并将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技术人员的职前培训与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技术人员从业资格管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

3.6 实行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技术人员从业资格的分级管理,明确职业素质的层级差别

对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分级管理,具体可分为四级,分别为:“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高级技师”、 “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中级技师”、“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初级技师”、“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见习技师”。不同等级的从业资格在学历背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经验、从业年限、从业记录等方面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充分体现不同级别从业资格所具备的不同的职业素质。而且还可以通过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机构的分级管理,强调不同等级的机构对不同等级的技术人员比例要求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罗斌,吴家泰.福州市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监督管理状况报告[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1999,6(2):61-63

[2]白春生,吴威,李静.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规范管理的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4,20(2):112-113.

[3]张菊英,文雯等.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四川环境,2004,23(6):114-117.

[4]曹启峰,季聪华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5]陈健,陈华等.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的现状调研与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24-926.

[6]陈华,季聪华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06-909.

[7]蒋海辉,张建华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4):1-3.

医疗人员管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天津市某4家三级医院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整群人员。

1.2 内容

调查4家三级医院2012年年底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所学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

1.3 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规模

2012年年底某4家三级医院的管理人员544人,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53人,占总管理人员的9.7%。其中,男性32人,占60.4%;女性21人,占39.6%。

2.2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学历结构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中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本科学历,占37.8%,大专学历占11.3%,中专及高中占50.9%。见表1。

2.3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年龄结构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平均年龄(44.62±10.89)岁,其中30岁及以下人员占18.9%,31~40岁占15.1%,41~50岁占26.4%,51岁及以上占39.6%。见表2。

2.4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职称结构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中没有正高级职称人员;副高级职称占5.7%,中级职称占49.1%,初级职称占35.8%,无职称占9.4%。见表3。

2.5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所学专业结构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中,生物工程专业人员占9.4%;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占5.7%;计算机专业人员占22.6%;其他专业占62.3%。见表4。

3 讨论

3.1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现状分析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相对老化,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大部分人员专业不对口。

3.2 对事医疗设备管理政策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3.2.1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设备管理是指在医疗环境下,根据一定的程序、方法和原则,对医疗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加以计划、指导、维护、控制和监督,使之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简单地讲,是指对设备从选择评价、使用、维护修理、直至报废处理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的总称,包括医疗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等技术方面的管理,以及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经费预算、初始投资、维修费用支出、财务管理、经济效益等经济方面的管理[3]。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是保证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才能保证管理质量并不断提高。

3.2.2 注重多方因素,均衡医院发展

一个医院的发展离不开设备与人员(包括医疗人员、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医技人员),只有均衡4个方面的平衡发展,医院才不会出现短板效应。平衡发展是对整个医疗市场的变化需求全盘考虑,合理购置、科学使用仪器设备,促使医疗设备的整体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医疗机构只有建立起一只专业化的设备管理与维修队伍,才能保障医院设备的正确使用与正常运行。

3.2.3 强化培训教育,实施从业资质

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有计划地派出技术人员学习、交流或进修。鼓励工程人员配合临床医疗和科研开展技术开发和科研活动。美国临床工程师与医护人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设备制造商紧密合作,在科研、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5]。广大设备管理技术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模式,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变事后维修为预防性维护,参与厂商产品研发的工作。规范临床工程师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健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持证上岗,如同临床医生一样每年完成继教学分。定期组织工程人员对技术难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做好分析记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3.2.4 注重专业能力,提高准入门槛

有计划地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招录本科以上毕业生,对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提出要求,按比例补充人员缺口,进一步稳定和壮大这支队伍 ,在注重学历的同时,加大日常技能考核,使其日益专业化,年轻化,以避免这一领域的人力资源瓶颈阻碍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和壮大。

3.2.5 加强岗位管理,注重安全使用

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建立设备管理维修人员、设备使用人员岗位管理体系。通过“设备管理人员专业指导、科室督促维护保养、操作人员对设备负责”的三位一体的设备维护保养体系,来完善设备管理区域体系布局,强化操作人员对设备的基本日常维护,院内维修人员对设备的专业维护,外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精密维护检测,完善定点、定人、定方法、定成本、定标准的原则,以设备为基础,建立全标准、定周期的作业方式,对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上报处理并进行追踪,避免带病使用,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总之,医院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 、懂法规、懂技术、懂管理的医疗设备管理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推动医院临床与医技工作共同促进平衡发展 ,平衡医院发展要求医院领导对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性、难度、贡献、潜在风险和危机有足够的认识,从年龄、学历、专业、职称、能力、品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令第276号,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Z].2000.

[2]扬瑞峰.医疗设备维修技法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3):131.

[3]李长青.谈浅现代医疗设备的管理[J].医疗装备,2012,25(1):49-50.

[4]黄卫红.探讨医疗设备的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23(10):393-394.

医疗人员管理 篇10

为了加强我省公费医疗管理,进一步完善公费医疗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并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了《江西省公费医疗享受人员医药费开支范围规定》,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在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映。江西省公费医疗享受人员医药费开支范围规定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卫计字(89)第138号文〕的规定,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现对我省公费医疗享受人员医药费开支范围作如下规定:

一、凡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的下列费用可全部或按分担原则部分在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具体报销比例由各地合理确定。

1.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在定点医疗单位就诊的,符合规定的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放射费、手术费、材料费、接生费(指有准生证的)、住院床位(包括观察床)费、病室综合处置费等。

2.因急症不能赴定点医疗单位就诊,在就近医疗单位(国家、集体)就诊的医药费(限本次急诊)。报销医药费时需附病历及处方。

3.因公外出或准假探亲期间临时患病,在当地就近的医疗单位(城市在县区以上,农村在乡镇以上国家、集体医疗单位)就诊的医药费。报销医药费时需附病历、处方和其他检查治疗记录。

4.因手术或危重病住院后恢复期,必须进行短期疗养或康复医疗的,由县及县以上原治疗单位提出建议并附病情摘要,经所在单位和定点医疗单位同意,当地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的医药费(不含床位费)。非手术或非危重病恢复期进行疗养或康复医疗,经定点医疗单位建议,所在单位同意,当地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的药品费。疗养或康复医疗地点原则上限于省内卫生部门所属疗养院(所),一次疗养或康复医疗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如病情需要延长疗程,应再经上述部门同意,报当地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

5.因原治疗单位缺药,必须外购(指到当地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或药店)并经医疗单位审核同意外购的药品费。报销时需附处方。

6.批准转诊转院的医药费。

7.计划生育手术的医药费和手术后遗症的治疗费用,因避孕失败的人流费。

8.因公负伤、致残的医药费。

9.用于抢救病危患者及经当地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治疗公伤所必须的贵重药品(含血液制品)费用。

10.符合住院条件,但因特殊情况无法收治的晚期癌症、中风瘫痪、骨折牵引等患者,经当地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由定点医疗单位承办的家庭病床的检查、治疗、药品费。

二、本着公费医疗、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下列各项可按规定的比例在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

1.因病情需要,经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治疗单位出具证明安装的进口人工器官(心脏瓣膜、人工喉和人工髋关节等)、心脏起搏器所需费用,可比照国产相似类型的最高价格报销;如国内无相似类型,可参照其他类型国产与进口产品的价格比例确定报销额度。

2.因病情需要进行器官、骨髓等移植所需医药费,公费医疗报销80%,享受单位和个人负担20%,其中个人负担部分最高不超过5%。

3.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检查费(除化验费以外)、住院费,公费医疗经费报销95%,另5%由患者个人负担。

三、下列各项费用公费医疗不予报销:

1.各种不属于公费医疗经费报销的自费药品

(见国家和我省有关公费医疗人员自费药品范围

的规定),异型包装药品,以及药用食品、日用化学制品和化妆品等均由患者自理。

2.挂号费,出诊(含家庭病床巡诊)费、伙食费、特别营养费、住院陪护费、特级(特别)护理费、新生婴儿所用一切费用(含保温箱费)、产妇卫生费(卫生纸,棉垫等)、损坏公物赔偿费、医疗单据(记账单费,病历费等)、押瓶费、中药煎药费(住院除外)、药引子费、中药加工费、电炉费、电话费、电视费、电冰箱费、取暖费、空调费。

3.就医路费、急救车费、会诊费及会诊交通费。

4.医疗咨询费、医疗保险费、优质优价费(指医院开设的特诊及优质优价病房)、优先优价费、气功诊疗费、食疗费、体疗费、不育症、性功能检查、治疗、避孕药品、用具等一切费用。

5.未经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组织的各种体格检查,各类保健、预防服药、接种;中风预测、健康预测等各种费用;未经定点医疗单位转诊的围产期保健费。

6.各种整容、美容、矫形、生理缺陷、健美的手术、治疗、药品等费用以及个人使用矫形、健美器具的一切费用。如:治疗雀斑、粉刺、面部色素沉着、黑斑、痦痣、鞍鼻、兔唇、对眼、斜眼、近视眼矫正术、重睑成形术、打耳眼、平疣、面膜、美容性洁齿、染发、治疗白发、口吃、腋臭;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O”形腿、“X”形腿、先天斜颈、六指、正畸等矫形;镶牙、配眼镜、装假眼、假肢、矫形鞋、畸形鞋垫、钢背心、钢围腰、钢头颈、拐杖等。

7.各种自用的按摩、理疗器具及自用的磁疗用品(如磁疗胸罩、胸疗裤、磁疗褥、磁疗背心、磁疗鞋、磁疗项链、降压手表等)费用。

8.凡病人自用的诊治材料和器具费用。如:注射器、药枕、药垫、助听器、健脑器、胃托、肾托、阴囊托、子宫托、疝气带、护膝带等。

9.住院病人自院方开出出院通知单后的一切费用。

10.未经指定医疗单位介绍和当地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自行就医、自去疗养、康复的医药费。

11.由于打架、斗殴、酗酒、自杀、交通肇事、医疗事故等造成伤残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12.出国以及到港、澳、台地区(含公派人员)探亲、开会、洽谈、考察、进修、讲学期间所发生的医药费。

13.用于科研、临床验证的各种检查治疗及药品的一切费用。

14.各类会议所提供医疗服务的医药费(应在会议经费中开支)。

15.享受公费医疗单位自备(买)的常用药品以及用于环境卫生、防暑降温、预防保健的药品费(应由单位自行开支)。

16.停薪留职期间的医药费及由此造成伤残、后遗症的医药费。

17.其他由当地公费医疗管理部门规定不应在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的费用。

医疗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解析 篇11

1 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来源

1.1 社会的压力

(1) 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4], 社会上流传着“医生的嘴, 护士的腿”, 我国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 不被重视, 护理人员辛勤劳动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使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2)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实证医学、临床路径的提出, 尤其是专科医学的发展, 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 医疗行业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求, 而且学历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由于来自经济、时间、精力等多方面的干扰, 护理人员本身便不能在业余时间安心进修。

1.2 家庭的压力

每位护理人员在医院是预防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承担者, 而在家庭中还扮演着女儿、妻子、人母的角色。由于护理工作服务对象是患者, 责任重大, 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 谨小慎微, 再加上长期三班制体力上的过分消秏, 使其在精力与体力上对家庭的照顾和关心, 不能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会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

1.3 环境的压力

(1) 护理人员需要面对诸多致病因素、令人不愉快的气味、面对饱受痛苦的患者, 琐碎、繁重、疲累的工作[5]; (2) 护理人员缺编及护理设备上的投资不足等, 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3) 工作中若出现差错、事故, 直接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须为此承担相应责任[6]; (4) 职业伤害对护理人员也构成了很大威胁, 针扎、感染等伤害发生率颇高。 (5) 护理人员面对的不仅是患者, 还要面对主任、医生、护士长和患者家属等, 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1.4 患者的压力

(1) 随着社会的进步, 患者作为一个消费群体, 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负责, 他们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护理人员为其服务。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 还要有预防、保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现有人员水平还没得到相应的改进, 存在较大差距。 (2) 随着大众法律意识的增强, 对自身权益保护更加重视, 护理人员需应对各种医疗纠纷, 诸如医闹现象等。长期的压力使护理人员极易产生紧张心理。

2 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化解途径

护理是一项高压力的专业工作, 在长期影响下, 将会导致专注力下降, 产生身心症状、职业疲乏, 甚至出现异常情况, 更直接影响其工作满足感, 产生离职倾向, 加之护理人员欠缺, 更严重影响患者的护理质量。在医疗管理过程中, 采取适宜对策和措施化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使其置身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能保障护理服务水平。

2.1 成立护理人员社团, 增加护理人员之间交流, 相互分享工作经验, 互相学习, 提升处理事情的能力, 进而提升自我专业知识与能力。多数护理人员仍对工作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与兴趣, 若能设法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提升护理质量, 必然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会员联谊活动, 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 相互倾诉工作中不舒心的事情, 可以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尤其对于新进的护理人员, 更应增进社团归属感, 这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部门主管可利用每次事件发生之后, 选择适当时机, 以不责备、开放式的讨论, 适时予以引导, 让护理人员学习思考、练习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仅可以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困境, 亦可减轻许多无谓的压力。

2.3 有计划地充实专业知识及技能。专业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不单是护理技术, 在多元化、教育知识普及的社会变化中, 护理人员必须同时具有其他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的知识, 并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密切合作, 不断增加能力, 以满足病患及家属的需求。护理人员可积极参与相关技能培训或研讨会, 以增进知识及护理技能, 学习有效处理复杂问题与掌握工作技巧的能力。

2.4 定期有效的练习身心纾缓相关运动及技巧, 学习简单纾缓技巧或运动, 如深呼吸、静坐、听喜爱的音乐、瑜珈等, 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做纾缓练习, 对身心压力的缓解极有助益。建议医院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下班时间, 指导护理人员开展相关运动及技巧练习, 以备工作间隙参与。

2.5 各部门建立明确的工作任务分工, 以利相关从业人员遵循, 避免各单位间无谓的争执。另外可定期与相关单位进行单位间的讨论会或工作人员间的聚会以增进对彼此间的了解, 化解在工作上的摩擦, 促使工作顺利进行。

2.6 行政管理部门亦应重视合理与公平分配原则, 根据护理人员的专长、兴趣、潜能、负荷、困难来分配岗位, 以防因工作负荷过重, 影响护理质量。另外建立开放沟通管道, 设立公众电子信箱, 让同事缓解压力, 部门主管也可了解同事的工作压力状况。

2.7 建议医院多举办有关大量伤患救治护理的演练, 可录制自己医院的相关影片提供给工作人员观看, 增强印象, 减少因经验缺乏而产生的压力。

3 结语

本文从社会、家庭、环境和患者等方面探讨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来源, 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化解途径和方法, 可供医疗管理部门日常工作参考。

摘要:本文从社会、家庭、环境和患者等方面探讨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来源, 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化解途径和方法, 可供医疗管理部门日常工作参考。

关键词: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压力来源,化解途径

参考文献

[1]石莉, 肖红岩, 石晓云, 等.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8) :102-104.

[2]黎晓蓉.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增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6) :167-168.

[3]孟玉兰.肿瘤医院护士工作压力分析[J].护理研究 (中旬版) , 2010 (4) :1013-1014.

[4]石莉, 肖红岩.对部分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4) :979-980.

[5]刘瑾, 左靖红, 周家元.护理人员的压力源及应对措施[J].当代医学, 2010, 16 (12) :115.

上一篇:主体角色下一篇:刀具的表面涂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