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角色

2024-09-19

主体角色(共11篇)

主体角色 篇1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的美术鉴赏模块是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中, 美术鉴赏并不是一门容易实施的课, 这是因为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讲授法还是比较普遍地应用于现在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中, 如果教师讲得不好, 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果转换课堂教学角色, 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美术学习小组, 自主合作学习并由各小组轮流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有效方法。

一、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内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学生亲自上讲台演讲, 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听课者一般都能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兴趣。很多小组的同学为了能展示好自己的课题, 使自己的课堂表现与形式深入有趣, 比他人更胜一筹, 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进行了煞费苦心的设计。有的学生利用表演的形式展示美术作品的情节, 以帮助大家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 有的学生设计了很多问题供大家讨论,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地延伸, 还有的学生从科学的领域, 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来综合评价美术作品, 带给大家新的联想与启迪。由于每节课由不同的学生来上, 这就使课堂充满生动的趣味与新鲜的感觉, 学生们的心境也随着自己和同伴们的展示体验, 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变化是在这种展示的实践中获得的, 而且这样的变化将不断地激发学生去创造。

二、学生的变化来自主动地对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 极大地促进了高中学生主动对美术鉴赏课中涉及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转化与迁移。虽然学生根据查询到的资料逐步构成基本的展示内容, 但在展示之前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比较肤浅的, 在教师的协助下他们对展示课题的基础知识和内容的把握, 就会由原来设计的陈述性向程序性知识转化。这种转换课堂教学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美术学习, 让学生明白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 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看世界, 同学之间接受知识的度与量会更明确一些。最重要的是, 还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这种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美术课程学习对其全面成长的用意, 对他们的文化课程学习有着深远的促进意义。

三、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 教师既是学习行为的参与引导者, 又是学习的研究者, 同时还应该是学生的共同学习者。只有转换课堂教学角色, 把课堂交给学生, 才能出现以学生自主控制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但是, 美术教师的教学任务并没有改变, 教师的任务是激励和引导每次上课的学生更有效地展示。更重要的是引导全体学生学习, 在指导与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会得到专业上的发展, 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更深入把握。

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合作学习里提升

由于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里至少一次要上讲台进行展示, 还得面对全班的同学讲课, 这几乎是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刚开始不少同学有一定畏难情绪, 但看到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所展示的内容高潮迭起, 引人入胜, 随着课堂上刁钻的问题不断出现, 讨论不断地深入, 使得原来没有兴趣参与或有畏难情绪的同学感觉到自己在“美术鉴赏”领域中知识的匮乏。不行, 得去准备!随着课前在准备阶段把握的教学内容、理解的教学目标以及老师指导中的鼓励, 学生们的自我效能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在美术课的学习里感到自己的能力越强, 就越会选择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了一种重要的观点, 即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 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转换课堂教学角色,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走向讲台进行展示, 目的就是让他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 得到自主学习、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得到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展示, 得到合作发展、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 (美) .创作与心智的发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范主编.论美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

主体角色 篇2

[论文摘要]随着大学生创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创业教育服务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应当在创业教育服务中共同发挥作用。文章就这三方在创业教育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和各自应承担的具体职责展开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服务功能定位

将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当中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成为拓宽就业途径、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渠道。但大学生创业教育绝不应当仅仅是高校一方主体的任务,大学生在产生创业意愿后或者是开始有了初步的创业行动之后,所涉及的技能培训、知识辅导和实践等各个环节,应当由政府、高校和社会综合协调、共同实施。

一、国内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概念界定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被称为“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最早始于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竞赛,19教育部发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随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创业教育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积极关注。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水平来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创业师资队伍初具规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相对于创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创业教育服务被界定为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它是针对接受创业教育之后有了一定基础的创业构思或者有了初步创业行动的大学生进行的,包括政策法律、工商税务、生产营销、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内容在内的支持和帮助活动。高等院校是开展创业教育服务的最主要力量,政府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则是创业教育服务重要的参与者。高校、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力量应当围绕知识传授、技能培训、资金支持、法律维权等众多方面准确自我定位,明确自身职能,建立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和制度,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社会支撑体系。

二、高校在创业教育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承担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是创业教育活动中当之无愧的主导力量。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教育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具备熟悉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体意愿等先天优势。高校可以利用其在科技、管理、法律、营销等方面的学科优势,为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存在着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经费不足、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等问题,且诸多因素受困于高校自身性质和体制因素无法完全解决。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服务环节必须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和有效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在创业教育服务环节,高校应当承担以下主要职能: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创办几所盈利的企业和培养几个成功的企业家,而是在于通过知识的系统传授和技能的模拟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因此,高校应当加强自身的组织和制度建设,科学整合现有的学科资源,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综合教学体系中,积极引进和借鉴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系统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科综合性和实践运用性,在专业基础上突出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科技、金融、财务、人事、市场、法律等领域,形成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相统一的课程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第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创业教育服务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状况,创业指导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产生创业意愿、开始初步的创业行为之后,为其提供工商税务、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传授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企业文化构建等涉及企业运营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技能和创业实践经验。高校可以选派教师到生产或销售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鼓励青年教师投身创业实践,在实战中积累创业经验;同时应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聘任具备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技术专家参与到创业教育服务当中,利用其丰富的企业管理实务经验弥补自身师资在创业实践上的不足,满足创业教育对管理类、营销类、法律类等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第三,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业技能。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教师应当将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有机结合,将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经营活动协调统一,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浓厚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可通过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模拟训练、邀请企业家定期举办创业讲座等校内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同时将社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大课堂,通过企业实习、假期实践、参与社会中介机构举办的企业经营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

三、政府在创业教育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承担

近年来,政府的劳动就业部门和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些优惠、鼓励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团中央和教育部还设立了创业专项经费。但是由于整个社会过于注重创业的成败得失,缺乏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长远目光,尚未形成能够促进学生创业的舆论环境,部分政策在制定时缺乏实践依据,在执行时受到地方实际状况的影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推动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政府与高校之间不应当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应当是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关系,政府在创业教育服务中的角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宏观政策的制定者,而应当定位于创业环境的营造者、政策的制定和推动者、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教育领域的引导者和创业服务保障的直接提供者。

从宏观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通过政策制定和执行监督,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大环境。要强化政府在宣传导向和政策法规制定方面的职责,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帮扶机制,降低创业企业的准入门槛,扩大市场的准入范围,面向创业企业实施简化设立流程、税费减免和提供小额、低息或无息贷款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便利以解决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加强在社会中的宣传和引导,带动形成人人关注大学生创业,对创业鼓励支持、对失败宽容谅解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微观层面,政府劳动就业部门要采取措施引导、推动社会力量进入创业教育服务领域,同时在产学研过程中提供直接服务。资本市场的逐利性使得企业等社会资本在面对创业失败的高风险时往往持观望态度,政府应在高校和社会力量间建立联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融资、高薪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经理人培训等创业教育的具体服务保障领域。可以借鉴欧美等国的具体模式,按照区域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推动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引导社会资本推动校园创业教育科技园区即创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在师资建设、资金支持、法律援助、市场咨询等方面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四、社会力量在创业教育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承担

从国内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创业教育的.服务保障工作基本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由高校独立承担,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力量和高校之间缺乏交流,高校在教师创业实践培训和小型企业育成、孵化等最需要社会力量介入的环节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相对于国外的风险投资在创业项目形成之初即开始介入,国内的风险投资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程度小,很多创业计划大赛的获奖项目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实际操作效果不佳的问题,创业比赛的成功并不等于创业成功,投资往往面临着较大风险,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从国外的做法和经验来看,社会力量应当是创业教育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创业者培训、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承担了重要的职能。

第一,利用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优势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培训。要支持企业以积极的姿态进入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向高校及时反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联合高校共同设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实施方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社会专业培训机构介入大学生职业经理人培训领域,为大学生创业者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第二,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融资体系。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家的专项拨款和高校的自我筹措,更需要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的介入。经济效益最大化一向是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但在经营中单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往往带来急功近利、人才储备缺乏、企业价值文化缺失等缺陷。创业教育以培养受教者的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为目标,其核心是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恰好能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获得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要引导企业从社会趋势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创业。在融资方式方面,可参照美国硅谷银行的模式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促使民间资本积极介入创新投资领域,积极开拓天使基金、校友捐助、社会公益基金等多种融资渠道,提高中小企业创业的外源性融资水平,优化创业投资结构,完善创业融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起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熟的投资、融资体系。

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主体性 篇3

角色游戏是幼儿在假想的情境中通过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游戏的主题、情节,角色的扮演,玩具的使用等,都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确定的。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体验,他们是角色游戏的主人,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和各种智能,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当前角色游戏在幼儿主体性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今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指导游戏时,容易忽视发挥幼儿主体性,往往出现如下偏差:

游戏“主体”偏差。

游戏“重点”偏差。

游戏“目标”偏差。

三、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的探讨

(一)游戏目标确立体现幼儿主体性

要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就必须确立体现幼儿主体性的游戏目标。在制定游戏目标时,除了要依据班级的阶段教育目标外,还要根据游戏所起的教育作用来思考。角色游戏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也就是说,角色游戏能让幼儿获得有关人际交往和良好品德方面的知识经验,促进社会性发展。如“理发店”这一游戏,目标设为:在幼儿认识理发店的基础上,通过游戏反映理发师的有关活动(礼貌待客、卫生理发、细心工作等),理解某些社会角色(如理发师和顾客)间的交往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总之,要使幼儿通过游戏获得主体性的发展,教师首先应定出切实可行的游戏目标,并落实到幼儿身上,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二)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体现幼儿主体性

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准备,是幼儿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良机。创设有意境的、丰富的游戏环境,会使幼儿产生遐想,萌发参与游戏的愿望。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可以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按游戏的需要摆放场景,添置玩具材料,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在游戏中教师还要与幼儿一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采取收集、利用、替代的方法,为幼儿提供半成品材料,启发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半成品加工制作玩具,这也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良机。

同时为了考虑在游戏中能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材料,可以改变以前按教师意愿有规则地摆放的方式,而是采取分散和综合摆放相结合的方式。如“理发店”里除镜子、理发标志、电吹风外,其它的如洗发露、发胶、梳子等让理发师自己到“超市”购买。这样幼儿能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需要积极投入创设,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和材料选择的自主性。

(三)游戏过程体现幼儿主体性

游戏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主要应表现为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情节的发展、游戏规则的制定,主要都应由幼儿根据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自主确定。在传统游戏主题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主题,因为游戏内容的更新更能满足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求知、向往、想象乃至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求。传统游戏的主题如“公共汽车”、“商店”、“理发店”对今天的幼儿来说已较陈旧,缺乏吸引力,不能体现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幼儿提出新主题如“鲜花店”、“美容院”、“的士”等,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非常投入,“娃娃家”的妈妈带娃娃“打的”去花店,买来鲜花又“打的”把花送到“医院”慰问“病人”,而“的士”司机也忙着做生意,比起以前的“公共汽车”游戏更活跃,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和自主的,他们可以如愿以偿地成为胜利者、强者,因此,幼儿主体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四)游戏指导体现幼儿主体性

首先,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有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常运用游戏外直接指导的方式,即以教师的身份指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常使幼儿的游戏出现中断,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教师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指导,更好地融入游戏中,使教师和幼儿处于一种平等的人际氛围中。

其次,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五)游戏评价体现幼儿主体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也逐渐明确和增强。教师应当经常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寻求答案,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通过教师的指导,能激发幼儿的主体性,使教师的主导与幼儿的主体统一起来,让幼儿成为学习与发展的真正主体。

主体角色 篇4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展,各种旅游形式层出不穷,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在我国广大边远地区发挥了其独特优势,为农村地区的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表明: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一种游客与乡村社区居民的双向活动,乡村旅游必须依靠社区的参与。本研究以甘肃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分析了在甘肃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并探讨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中扮演的角色,以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引言

近几年,旅游业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席卷全国各地,各地方纷纷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全国广大边远地区的特设产业,也是乡村收入的主要来源。乡村旅游活动依靠向游客提供服务而收取一定的报酬,游客在领略了当地风光的同时还享受到了良好的服务。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说,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而且能够有效地使农民脱离贫困,这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等地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发展甘肃农村经济的重要方式。

二、甘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意义

(一)是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乡村旅游资源是建立在乡村独特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的基础之上的,它存在于乡村社区之中。乡村社区的自然环境、文化因素、人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甘肃的广大地区,特殊的地域环境养育了不同性格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这一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游客引入乡村之中,带动乡村社区的消费,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并且,这种旅游形式还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推动力,从而推动乡村地区道路、住房、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转变。

(二)有利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旅游方式,在这种发展方式中,社区居民主要提供的是服务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这种景观只要在保护得当的前提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这是一种无限循环的发展模式。这与传统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的发展方式大不相同,只要当地的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那么便可以一直发展旅游业。因此可以说,这是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三)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

乡村旅游并不是纯粹的观看乡村风景,还需领悟乡村风情,了解乡村文化,而这些都要求乡村的居民对本乡村的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社区居民是缺少这种经验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普及社区居民的相关旅游知识,增强他们的服务技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使农民抛弃闭塞的心态,接受现代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通过居民进行本土文化的讲解,使居民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保护本土文化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乡村旅游中社区的角色定位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集体,维系着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关系,是有多种关系和网络较之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当旅游业逐渐在社区中发展起来时,这种结构发生了改变,那么社区参与究竟在乡村旅游中扮演何种角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作为引导者角色

近几年来,甘肃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这其中就有政府的功劳,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给予乡村旅游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发展乡村旅游有着极大的便利性。然而政府不可能把乡村旅游管理到每家每户、每村每寨之中,因而这就需要社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自觉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推广,做好积极示范工作,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乡村旅游之中。

(二)作为监督和管理者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场所,旅游者只是此地的过客,而社区居民的利益与整个区域环境是绑在一起的,因而必须对之负责。在社区内,居民要承担起自我管理的责任,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组织管理,监督自己的行业,反思在发展上是否存在着不足。为乡村经济发展提出好的建议,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作为产品营销者

社区是旅游服务的场所,在社区内的相关旅游项目通过向游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得到相应的收入,因此并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一个产品提供者的本职工作,对乡村旅游进行积极的设计、合理的形象塑造包装和大力的旅游活动推广等,从而使自己的产品有着更为广阔的销售空间。

(四)作为服务提供者

旅游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服务。在社区中旅游中,依靠为游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必须明确服务意识,运用现代服务理念,在乡村旅游中搞好与游客的沟通,为游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使乡村旅游更具有吸引力,保证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五)作为文化传承者

刍议角色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篇5

【关键词】角色游戏;发挥幼儿;主体性

0 引言

幼儿期是一个人主体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所谓的主体性即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为外部力量或外在原因左右,能够通过独立的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自由地作出选择。主体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新课程越来越以关注幼儿个性特点、充分挖掘个性潜力为教育的主旨,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角色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想象,借助材料,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是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直接表现。角色游戏能为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那么,如何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呢?笔者就以教育教学经验为例,看看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1 要创造“乐”的精神环境

游戏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一点,就在于情境的差异。环境、心情、气氛等对游戏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开展角色游戏中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幼儿的主体性只有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在“自我”得以充分尊重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得到发展。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要尽可能使幼儿感到自己与老师是平等的,是受重视的。教师则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比如,在举行游戏《可爱的小动物》中,教师引导:“今天,有很多小动物要到我们班作客,看看谁来了?”然后出示小动物教具。①小鸽子:是怎样来到我们班的?(飞来的)怎样飞呢?请个别幼儿表演,小鸽子的本领可大了,能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送信还能飞回来,不会迷失方向,小鸽子怎样叫?(咕咕咕)②小鸭: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它的嘴巴长的什么样子?(扁扁的);它有什么本领?(游泳);它喜欢吃水里的什么?(小鱼和小虾),小鸭怎样叫?(呷呷呷)③小鸡:鸡的嘴巴和小鸭的嘴巴长的不一样,小鸭的嘴巴长的扁扁的,小鸡的嘴巴是什么样的?(尖尖的);它喜欢吃什么?(虫和米);它会怎样叫?(叽叽叽)……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有时候对于有退缩行为的幼儿,教师应帮他们找能干的幼儿做游戏的搭档,使能力强的幼儿在同伴的赞扬中激发潜能,能力弱的幼儿在同伴的成功中增强自信。游戏时,教师可置身于幼儿中间给予身体的接触,或蹲下来和他们面对面地交谈,并不时用目光来交流情感,用微笑来缩短距离,用鼓掌来传递信任。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2 要充分突出“乐”的游戏功能

游戏所具有的享乐功能和教育功能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游戏在于享乐,但享乐却又是具有潜在发展价值的。幼儿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身体上、精神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智力和情感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知识技能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巩固,进而为发展提供了最充足、最富动力性的准备。同时游戏本身也是一种发展,儿童在积极活动,旧经验在不断重复、更新,新经验在不断产生。我们注意到,这一切生机勃勃的主动性都是在最大程度地享受、体验自由后所带来的。就如刚才的案例中,教师引导幼儿:那么多小动物到我们班来作客,我们小朋友非常高兴、特别开心。然后教师教幼儿学习儿歌《可爱的小动物》,知道小动物的名字、叫声和动作。再结合游戏儿歌《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并做动作。待幼儿熟悉玩法后,适当加速,要求幼儿一定要老师说完后才能说和做。幼儿在游戏中享乐的程度越高,对自由的体验越强烈、越丰富,由游戏所带来的主体性收益也就越大。实践中,教育者往往试图通过角色游戏这样一种为儿童所孜孜以求的活动,来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忽略了游戏的享乐功能。我们知道,教育者施加了过多的教育功能,幼儿的乐趣就少了。因此,角色游戏应该尽可能突出享乐功能,让幼儿在自主自由、尽情尽性的玩耍中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 要创造“乐”的过程

在一个兴趣和需要得以满足、成功和快乐得以体验的环境中,幼儿的天性将自由表露,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和人格健全发展。笔者认为,要让角色游戏达到充分的“乐”,重要的是在游戏的全过程给幼儿以充分的自由。具体为:开始阶段———自由选择。自己选择的一定是自己所需要和喜欢的,这样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所以,教师应尽量鼓励幼儿自由自主地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培养自我意识,享受个性自由的快乐。进行阶段———自主展开。这是幼儿主体内在动机完全得以激发的过程。在这期间,幼儿主动协调各种感觉,展示自己的经验和才能,积极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教师则应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权,主幼儿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协作创新,使他们的需要得以满足,情感得以激发,技能得以培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师应绝对避免为了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或者为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而去教导幼儿游戏或干预幼儿游戏。结束阶段———自由交流。这是角色游戏的结束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尽情地共享快乐,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现、交往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可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共享,这既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又能使幼儿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4 结语

从这可以看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高低决定着游戏的兴衰.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游戏,主导着整个游戏的走向与进程,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老师应该给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适宜的支持与指导,以调动幼儿的主体性在角色游戏中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与幼儿的主体统一起来,那么幼儿就会成为学习与发展的真正主体。

参考文献:

[1]林雪珍.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238-239.

[2]王珊珊.关注托班幼儿特点提高角色游戏有效性[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91-92.

主体角色 篇6

基于历史原因,海南物流行业的发展相对大陆还是有一定的落差,主要原因不外与海南岛屿经济特点、岛内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等与水准背景相关;表现在需求不足、硬件基础相对落后,资源分散,人才不足、现代物流理念与意识还需提升、运作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方面。

故此深入了解当前岛内物流发展业态,由此确定我们行动的重点与方略应该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所以提出“跟进策略”,首先强调海南经济与大陆经济的关联与依存性、其次对岛内外存在行业落差与滞后有充分的认知。旨在从产业链或是供应链角度审视并解决问题。无论我们提出什么样的发展思路与规划,海南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大陆及岛外发展系统性关联,并强烈依赖外界需求及其物流系统拉动,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承认的现实。所以,我所有工作的目标不能脱离我们密切关联的系统和市场,并要跟随其发展。从中在发展中成长。在此提出两项主要策略:

策略1:融入、衔接、跟进发展

现代物流的社会化系统化与集约化信息化是物流发展的必然。作为一体化经济或供应链的的一部分,重点不是仅考虑岛内条件自我规划和自我建设。由于岛屿物流受制于整个经济系统和行业系统,故而积极有效地并融入衔接岛外市场,降低落差高效地响应外部需求,并力求获得积极的市场反馈,从中发现机会扩大我们的需求,借此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是基本的方略,这就是所谓“跟进”。

策略2:立足现实改善基础环境条件

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过渡期(实际上岛内物流都大部分还处在在传统物流的业态中这是现实),我们当前的“跟进”更重要的是立足岛内物流业态实际,改良我们的基础条件和管理运作水平;由此才有条件以发展的角色主动参与大环境中分享成果。(当我们的基本仓储秩序(分类编码)都不具备时何谈信息化管理)我们大多物流作业效率低于发达地区30个百分点,如何对接外部物流系统获得长期的发展效益?)当我们的物流服务水平普遍偏低时何谈拉动需求?同样的芒果,广西两天送到而海南4天送到而成本高如何拓展市场?

所以作为行业主体的企业把自己作业的队伍改造好,把现有作业水平与管理提升到全国同等效率;政府及有关方面促引基础设施的整合。完善外部市场;同时改善监督与服务是基础,各方面能够充分足够的重视人才结构改善与培养是当务之急;行业组织机构职能健全,法权地位明确,自律准则执行到位是保障。这写是所谓“跟进”的当前要务。

从物流市场化社会化角度分析有足够的需求才有整个行业的改善。在此我们不能也不该单指望政府或什么组织能通过什么强力的行政手段和规划去拓展市场与需求!因为再好的的战略模型、周全的整体规划、先进的技术平台要有落地的根基并在战术上有条件实现才有意义。故此,主体角色的成型与定位至为关键。

一、行业主体的角色定位

落实上述两项策略有许多工作但我认为首要任务是行业主体的角色定位。物流行业的相关角色不外是企业、消费群体、政府及行业组织。期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应该被各方明确定位,这是物流行业市场化的必须。其次是消费需求群(其实二者在供需关系上相互替变)由于二者直接作用于需求市场,前者提供服务后者形成需求市场。需求的培育与发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直接与她们关联。承认与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是行业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对于政府和行业组织能真正意识到这点便为整个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投资、规划、经营与运作此份业务该有谁来承担不言而喻。)

政府的角色是监督服务协调:政府保障公平竞争环境以及某些基础设施改善,监督行业与企业行为时,应更重视提供相关服务协调。

行业组织这个角色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产生愈发重要的作用,比如区域行业标准的制定行业规范宣传落实、行业信息的采集发布以及行业监督与业内事务协调裁定等等。

由于我们目前的行业组织在专业上和权威性以及团聚效能还达不到要求,显然行业中角色与职能定位明晰才可能在前述一系列工作中,形成我们行业群体的有效合作关系,承担和和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建议与呼吁

1. 希望企业与政府还是行业都应该意识到经济总量与服务质量同步提升能培育稳定而长期发展的物流市场需求;

2. 我们的规划、整合与平台建设当贯通并融入宏观物流系统与供应链衔接,战略定位明确而并能够落实;

3. 政府当扶植有能力企业与行业组织在行业发展中承担更大的主体责任与作用;

4. 各方面要有具体的行动,支持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真正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引进一个企业人才比引进教授管用)。

参考文献

[1]孙彦东.加速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促进区域物流协同发展[J].中国商贸,2011,(14):131-132.

[2]殷辉,张砚,李道芳.我国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发展的统计评价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3):43-45.

主体角色 篇7

一.以学生为主体, 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

教师真正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于首位, 了解学生的能力及对课堂的兴趣和需要, 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 关注学生思维方式, 学生才会在思考和探索中, 完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提升的过程, 教师才能在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使课堂贴近学生实际,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如在散文教学过程中, 经常有这样的问法:“你觉得这段文字美不美?美在哪里?”这种问法看似两个问题, 其实教师在问的时候已经默认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答案, 而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答案也是心领神会的, 会顺从地依据教师的思路认为它美, 并就美在什么地方侃侃而谈, 教师内心也充满愉悦。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多么和谐啊, 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啦。可是, 倘若这个课堂存在一两个不那么和谐的声音:“我认为它不美”, 接着也许也会阐述出一两个理由, 往往那些理由听起来还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甚至还会获得部分学生的附和。这个时候, 教师也许会在心里埋怨这些学生打乱自己备课时的思路, 搅乱了课堂的秩序。

这是学生的问题吗?其实, 这个看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并不是真正地尊重学生的认知。教师设计好了课堂活动步骤, 设计好了问题, 预备了答案, 要学生按预先设计的路子, 亦步亦趋, 非达到教师的目的不可, 学生有什么主动性呢?教师还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其实, 学生对问题, 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即使是错误的, 这也是可贵的。教师人为地剥夺学生思考的能力, 或者犯错的能力, 这无异于揠苗助长。久而久之, 学生只学会对教师的迎合, 缺乏思考精神, 更不用说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 需要教师注重互动和引导

在上述散文课堂教学中, 就存在另一种情况。教师就不敢将课堂的计划搞得过于具体, 很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权。教师往往提出一个涵盖全文或一部分文字的问题, 如:“这段文字美在哪里?”教师让学生看书后小组讨论, 课堂发言。在学生发言时老师随时点评。往往学生说的, 教师都加以积极肯定地建议, 哪怕学生回答有失误之处, 也不轻易做出否定。于是课堂上学生踊跃举手, 热闹非凡。这有时会形成一个误解, 误以为既然学生踊跃发言, 以学生为主, 老师不过跟着说说, 因此备课无需多细, 无需多深入, 这就叫以学生为主体。从形式看, 这确实是以学生为主体了, 可老师的作用在哪里?如果就是这样像主持讨论会, 何需专业的语文老师呢?这种貌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虽然看似热闹, 也是不可取的。尽管学生对课文可能有很好理解, 有时他们也能有超常的创见, 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他们理解一般停留在表层, 甚至比较幼稚。正因为如此, 才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如果教师对教材缺乏较深入的研究, 跟学生处在差不多同一的水平面上。教师在课堂上的功能就被削减了, 教师的引导作用无法体现, 学生的思考也就无法向纵深发展了, 那么学生的能力也就难以提高了。如果这样, 即便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讨论, 又能有什么价值呢?

所以, 教师不敢将课堂的计划搞得具体, 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权的顾虑是不必要的, 课堂总的活动步骤肯定是要的, 问题的设计也是必需的, 当然答案也是要有的。只是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所设计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向, 而不是僵硬死板地填字格。[2]比如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 教师可以尝试用这几个问题贯穿全文:“一个深秋的夜晚, 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看到如此美的月色, 苏轼有什么反映?”“如此美的月色, 若有人能共享, 更是一件乐事, 但苏轼为何会单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 看到怎样的景致呢?”“跟随音乐细细品位这18个字的景致带给你的是怎样一幅画面?”“说说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境?”“那么, 苏轼本人当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拥有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八个问题, 虽显青涩, 但基本是遵循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思路而问的, 问题间基本做到环环相扣, 努力地把文章的脉络在问题之中梳理清楚, 学生也能循着问题了解和感受苏轼当年在承天寺的清明月光之下, 一番不动声色却又内蕴无限的心理历程了。学生可以顺着问题思路进行深入思考, 这样就更形象深刻地理解了文意, 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以学生为主体, 需要教师协调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学生和老师交流, 首先是一个独立自由的的“个体”, 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更关注“你们”, 即一个班级的群体。[3]在一群整齐划一的声音中, 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而往往这种声音是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价值的。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学生的每一点思考、每一个疑问, 而课堂, 往往因为这些思考而更加活跃, 学生的整体思考也会因为某个学生的观点而逐渐深入, 迸发出预期所没有的精彩。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而每一次思考都可能是学生成长的拐点。尊重每个学生的声音,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我们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出有丰富的情感、成熟的心智、张扬的个性的人。如果人云亦云, 只追求整齐划一, 这样的课堂仅能够看起来很美。所以,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最大限度地创造个性展示的平台, 让个性的主体不断走向丰富。

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柳叶儿》时, 老师问:“吃柳叶是苦多还是乐多?”学生齐声答:“乐多!”这回答使老师很尴尬, 老师本意是要学生回答苦多, 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既然苦多, 为什么却要写乐呢?”但学生的回答扰乱了教师原先的设计。当时这位老师还是很镇定的, 他请大家就苦多乐多问题分组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 于是学生说苦多的有, 说乐多的有, 还有说一样多的。紧接着, 这个老师就很机智地抛出一个问题:“吃柳叶的苦多还是乐多能不能仅仅从数量上衡量?”当然不能, 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引向深入:吃树叶这么一件痛苦的事情却给作者的童年带来诸多快乐, 不正好反衬了童年客观的痛苦生活吗?学生便更能领会作者写作的目的———他只是想通过此告诉大家要珍惜今天的美好。我觉得这位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那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面对学生活泼的思维, 迥异于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 他既没有避而不谈, 态度模糊, 也没有粗暴简单, 挫伤学生能够积极性。他能敢于打破原有的备课思路,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一点是很可贵的。[4]

综上所述,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既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要求教师钻研教材, 关注每一位学生, 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确目的, 确定重点难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步骤, 设计课堂活动计划。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既要紧扣重点难点, 又要考虑给学生自主分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需要, 也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碰撞与反馈的需要。为此, 教师若对学生更多一些尊重和信任, 更多一些深入的引导, 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的语文课堂, 必然是活泼而严谨的, 生动而又深刻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个性发展,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主体角色 篇8

一、高层次人才的界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较难界定的概念, 目前学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本文中, 我们认为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某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在人才队伍各个领域中知识层次比较高、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比较强、社会贡献比较大、影响范围比较广, 并正在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的优秀人才, 主要包括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

高层次人才往往具有稀缺性、创造性、流动性等特征, 是整个人才群体的引领者, 对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目前, 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已经达成共识, 但由于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和流动性, 使得如何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成为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 想要很好地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三方联动, 各尽其职, 各有侧重, 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二、政府:宏观调控

1. 政策宣讲者。

要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集聚高层次人才, 离不开有力的政策保障。以苏州市为例, 苏州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苏州市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州市回国留学人员来苏工作若干规定》《关于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 很好地解决了高层次人才的工资福利、继续教育、出国进修、职称评审、生活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制度设计者。

政府应树立全新的引人用人观念, 改变人才引进的方式。以苏州市为例, 苏州市政府实施了更为积极、开放的人才制度, 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根据“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高层次人才, 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来苏创业, 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推广、产品开发和提供专业服务。此外, 苏州市还实行了《特聘工作证》制度, 建立人才绿色通道, 鼓励各企业单位采用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自主聘用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 政府还要站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 积极谋划人才引进的重点, 集中有限资源, 优先引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2009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期间, 苏州市重点引进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服务外包、光电子等重点产业人才。

3. 要素保障者。

政府在出台政策、设计制度的同时, 还需要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 为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条件。一是环境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质条件, 而是人才环境的综合竞争力。人才竞争就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地方政府要致力于优化本地人才发展的硬件条件, 完善人才发展的软件环境, 双管齐下, 为高层次人才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资金保障。政府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 这些资金投入既可以用于科研经费或创业启动资金, 也可以用于高层次人才的住房补贴、生活补助、短期培训、交流项目等多个方面。以苏州市为例, 苏州市对国家级独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资助, 对新建博士后工作站给予30万元的资助;对引进的紧缺高层次人才给予5万元~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对高层次人才或创新创业团队骨干人才的短期进修、学术交流等培养项目给予2万元~20万元的经费资助等。苏州市对高层次人才开发的高投入, 既吸引了高层次人才, 也为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企业:引才主体

1. 优化企业管理, 创造良好环境, 吸引高层次人才。

良好的企业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础, 也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的重要平台。所以, 优化企业管理环境, 营造自主创新氛围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来讲, 企业可以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晋升等相关内容列入企业的章程和规定中, 从而营造有章可循、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企业可以通过远景规划、合理授权、双向交流等来营造以人为本、鼓励创新、沟通有效的企业文化环境。通过和高层次人才一起规划企业远景, 增强其对企业战略的认同感;通过对高层次人才的合理授权,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建立企业管理者和高层次人才通畅的沟通渠道, 实施积极的双向交流, 使双方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关注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和培养, 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给予其充电的机会, 通过一些合作攻关、研发项目, 鼓励他们创新等。

2. 实施全面薪酬, 保健和激励并重, 留住高层次人才。

由于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和流动性, 他们会在发展不平衡的地区、行业和企业中流动。对企业而言, 谁的薪酬更稳健, 更有激励性, 谁就更容易留住高层次人才。企业应该通过有效的全面薪酬管理, 充分发挥薪酬的保健与激励作用, 达到留住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全面薪酬由薪酬、福利、平衡工作与生活、绩效与认可、个人发展与职业机会五个构成要素组成。企业可以运用基本工资, 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 住房公积金等项目, 发挥薪酬的保健作用, 给高层次人才以安全感;通过分红、股票期权、自主性福利、职业机会、个人发展空间、工作成就感等项目, 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保健与激励并重, 从而真正留住高层次人才。

四、社会中介机构:牵线搭桥

社会中介机构, 尤其是专业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海外华人组织、海外留学生组织等, 往往具有海外联系广泛、资源丰富、网络健全的优势,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政府角度讲, 培育发展社会人才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它们在行业规范运作中的带头作用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也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过程中, 社会中介机构应主要发挥以下功能:第一, 主动宣传, 用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第二, 组织活动, 向有关部门推介人才;第三, 组团出访, 到海外市场发现人才;第四, 牵线搭桥, 为急需单位引进人才。

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为例, 活动期间, 十几个海外留学生组织、华人社团、学术团体, 苏州市的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点, 国际知名人才中介机构参与其中。据统计, 参与主题活动的政、产、学、研、金等各方面人士达到了2070人。应该说, 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完全是社会化运作, 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承担了大部分工作, 包括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邀请、前期的项目对接等。这样做一方面实现了社会智力有效为政府所用, 中介机构做到了政府做不到的事;另一方面, 中介机构和早些年来苏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 社会化运作实现了“双赢”。

主体角色 篇9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即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发展。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允许持不同观点者进行讨论、辩论、争论, 最终达成共识;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 即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思考学生会想什么, 会说什么, 从而把握住学生的“脉搏”, 不仅会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 而且还能感受到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心智;“变教师指令”为“学生选择”, 即尊重学生的选择, 允许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选择中最终掌握知识、形成个性、学会创新。例如, 教学《打碗花花》一课时, 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 通过读书、看图、提问、小组讨论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 从而使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 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为“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并重”

体验与实践是创新的前提, 把感受告诉学生, 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中能迅速地走向成熟。因此, 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活动内容, 同时, 也不能轻视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要把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 在教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时, 我先让学生从释题入手, 理解尺长寸短;然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进一步理解题意;接下来,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整理问题, 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并将讨论结果分组在全班进行汇报;最后, 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尺长为正方, 寸短为反方。学生的辩论紧张、激烈, 他们都各不相让。在这个“释题—研读—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全程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充分体验了多种学习方式并用的好处。

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 更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又要抓住情感、意志、道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效教育, 把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当作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 让学生会学、会想、会用、善于创新。语文教学是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我常以文中的主人公为典范, 用身边的事例引导、教育学生, 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 在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如, 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 我以叶圣陶先生帮助肖复兴修改作文的片段为例,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叶老平易近人的待人品格, 学习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品如人品, 精神比知识更重要。

变“评教为主”为“评学为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已有的逻辑知识体系、固定的课堂模式和教师讲授为中心, 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看重的是教师的“表演艺术”, 评教师“导”的多, 评学生“演”的少。评课者坐在教室后排, 看到的是学生的背影,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所倡导的新的“评课模式”, 就是要变“评教为主”为“评学为主”, 这就要求评课者坐在学生的对面或侧面, 仔细地观察学生, 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 思维是否得到放飞, 个性是否张扬, 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是否凸显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三维目标。这样, 才能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主体角色 篇10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的提供者,观察的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来影响孩子主动地学习。在环境创设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超市的游戏生成后,我就问幼儿:“我们可以在哪个位置开超市,需要怎样布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建议:“在活动室外的走廊里。”“可以设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还有收银台,如果人少就一个,如果人多就设两个。”有时我发现孩子们玩了几次后,对原有的游戏区兴趣不大,于是在讲评活动中,我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添置新的游戏材料,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个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那么幼儿就能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去创造游戏。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凸显幼儿游戏的自由性

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1.自由选择主题:幼儿游戏主题的来源往往是幼儿周围生活中见过的或者体验过的事和物,从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人和事,如从“娃娃家”到“照像馆”、“图书馆”。教师在主题确定上要给幼儿选择的余地,平时多收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

2.自由选择情节:主题确定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游戏怎样玩,以此来发展游戏情节,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情节,如:娃娃家里的妈妈总是在那里做饭,教师见到后就让妈妈去买菜,可是妈妈却不愿意,这时,教师就应尊重幼儿的意愿,了解原因,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游戏情节。

3.自由选择角色:在选择游戏的角色时,要体现按意愿选择角色,年龄小的幼儿可以问一问愿意担任什么角色,中、大班幼儿则鼓励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

4.自由选择玩具: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就是游戏材料,在选择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如我班的西西小朋友在一次医院的游戏中,突然萌发了 “做手术”的情节,因为没有口罩,他将理发店的毛巾当口罩,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果教师没有观察清楚而误认为他乱拿别人的物品,就会抹杀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5.自由讲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许多开心的事情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讲述的自由与时间,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可以让幼儿分组讲一讲,特别是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针对问题让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三、丰富指导的方式,增强幼儿参与的意识性

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如:幼儿在开展“理发店”的游戏中,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常弄错理发顺序,不知理发前该做些什么。为此,我扮成顾客去理发,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这样剪的时候才不会疼。忘了围围布,就对“理发师”说:“想个办法别让头发落在衣服上。”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理发的过程,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要好得多。

实践中,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宣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于是,我鼓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四、优化游戏的评价,提高幼儿评议的自主性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当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游戏,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应适时地抓住机会,让幼儿把游戏中开心的、好玩的或具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勉。而当前角色游戏的评价往往被教师忽略,或由于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兵,起不到指导游戏发展的效果。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自主评议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成功的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活动,使游戏过程成为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创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主动地参与角色游戏,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主体角色 篇11

群体性事件, 就公共管理的视角而言, 是指在特定情景下, 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特定群体或偶合群体, 为了维护自身权益, 或表达某种诉求, 采取超越国家法律法规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的集群行为[1]。2008至2011年间, 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分别为9万、10万、18万和18.25万多起。西方学界主要采用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群体行为、社会运动或革命等, 并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 赵鼎新将其概括为变迁、结构和话语三大宏观视角[2]。最初,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相对剥夺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麦卡锡、扎尔德、亚当和梯利等学者提出了资源动员论和政治过程理论。80年代初, 一批研究现代南亚历史的学者创造了被称为底层研究的学术流派。近年, 学界将上述理论应用于国内研究迅速增多。一是基于抗争政治视角研究农村群体性事件:李连江、欧博文系统论证了农民在抗争活动中出现的“依法抗争”的行为特点;于建嵘提出了“以法抗争”理论;石发勇提出了“依关系网络抗争”等理论。二是从利益博弈的视角研究农村群体性事件。王德福发现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资源投入的强烈期待以及片面解读的结果;贺雪峰认为国家与农民等利益主体的失衡以及农民上访甄别系统的瓦解, 是造成农民上访增多的主要原因[3]。

现有的研究大多从抗争行为和维权话语建构两方面对由农村精英组织下的农民大众抗争进行研究, 老年人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与功能被普遍忽略。本研究不仅试图回答, 在T村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及升级的情况下老年人主体角色形成的原因机制, 而且探讨该现象对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启示。

二、T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焦点与升级过程

1989年A公司通过区政府占用T村3300余亩土地, 村民认为该土地为A公司所租用。2012年11月, 村民在区国土部门对该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登记时发现, 所有权已不属村集体。

(一) 产权之争:租地还是征地

村民认为他们虽然收到了该土地的使用费以及青苗、地上物等补偿费用, 但该土地为A公司所租用, 70年使用期满后土地使用权应归村集体, 所有权仍属村集体。村庄老年人围绕此利益诉求, 开始到区政府信访。区政府答复:区土地管理局已与村委会签订了征地协议, 土地所有权属国有;已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划拨给A公司, 期满后A公司有权续用。老年人对此答复并不满意, 开始逐级集体信访, 并于2013年2月开始在A公司的大门口进行静坐。

(二) 静坐升级为围堵政府、示威和警民冲突等系列群体性事件

静坐两个月后的一天, 镇政府邀请T村村长、书记及一名村民代表进行停止静坐事宜的谈判。谈判结束后, 三人并未按时返回村庄。老年人便组织了约4000名村民于当晚赶至镇政府前进行抗议。在抗议队伍中, 老年人冲在最前沿, 在与镇政府最近的位置拉起横幅, 高喊“无罪释放村长”等口号, 又将涉事镇长包围。当局紧急调派大批警力到场戒备, 老年人与警员一度处于对峙, 最终爆发冲突。

每天在A公司门口静坐的几乎都是老年人, 多时可达2000多人, 少时则几十人。4月25日凌晨4点, 区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与数百名武警、特警到静坐现场进行清场。数千名村民在老年人的通知下陆续聚集到现场与警察对峙, 最终, 又爆发警民冲突, 在区政府答应给予恢复现场经济赔偿的时, 对峙得以解散。至今, 老年人依然坚持静坐。

三、老年人扮演群体性事件主体角色的原因分析

(一) 老年人自身所汇集的独特资源

资源动员论将集体行动定义为一种理性的组织, 并认为组织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资源, 以实现行动目标。本研究认为, 老年人自身所汇集的时间、声望、权力和知识等独特资源优势, 是促使老年人扮演群体性事件主体角色的动力机制之一。

T村地处沿海区域, 总面积7890亩。有24个居民小组, 2951户, 人口10270, 其中, 老年人4000多名。老年人在静坐现场中剖海蛎、照看孙辈等, 不需要额外支出静坐时间。而中青年群体则无此时间优势, 若从事静坐活动, 其职业发展将受影响。村庄系列群体性事件所需的就餐经费、信访交通费等资金, 主要来源于村民的自愿捐赠。在村庄捐赠经费既定的情况下, 老年人扮演群体性事件主体角色显然比中青年可以少耗费成本。正如村民林培顺计算道“村里现在是这么做的, 有钱的出钱, 有力的出力, 那些有钱的人就随便出几万。然后让那些老人去村外面静坐, 如果失败也没有什么损失, 如果静坐成功, 收益将是巨大的。按照每亩地市场价50万的话, 那么3300亩, 就有十几亿了。”

社会支持网络最突出的功能是为社会运动提供资源和支持者, 在费孝通用“差序格局”论所描述的农村社会中, 土地塑造和成就了老年人的权威和声望。在土地生产经营中, 老年人将农业生产等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在生产中具有无可撼动的权威。在社会生活中, 老年人精英是教化的执行者, 经常利用自身的权力和威望化解村庄社会冲突。但在现代社会, 老年人的权威因土地被征用而遭受极大的挑战与损害, 基于对土地的情感以及权威的被剥夺和丧失, 老年人利用自身所汇集的权力、声望、权威以及对村庄土地状况的掌握, 坚决采取捍卫土地的集体行动。

(二) 社会变迁对当代老年人生命历程的影响

社会变迁理论认为, 社会运动或革命是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变化不能被及时消化, 即所谓“制度化过程缓慢”的结果。本研究认为, 社会变迁对老年人生命历程的影响, 是促使其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主体角色的主要动力机制。当代老年人大都出生于解放前物资匮乏年代, 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飞速发展, 都为国家的粮食生产、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等作出贡献。但总体而言, 老年人却都没有多少财产收入与积累。土地一直是解决老年人生活、医疗和养老的重要保障。个案中村民所获得的土地租金/补偿标准, 并未体现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同时,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下, 老年人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 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开展“三反”、“五反”和整风运动等反腐倡廉实践。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事关国家、政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个案中的老年人将自身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记忆以及新一届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实践作为集体抗争的精神动力, 通过话语表达形式将自身的集体行动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衔接, 以表明抗争行动的合法性。在静坐现场的墙壁上, 贴着由静坐组织者之一的老年人林阳创作的《老年人想念毛泽东》的诗词。静坐现场悬挂着“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标语的横幅。静坐进程受党中央反腐形势的影响极为明显。当老年人至各级政府信访始终无果时, 静坐曾一度跌入低谷。但是, 随着中央巡视组进驻该省开展巡视工作后, T村静坐现场的老年人数量又开始出现剧增, T村村民林工谈到“中央巡视组来我们省巡视后开始治理裸官了, 我们市的晚报登了我们市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 正在处理三起土地领域的重大事件。大家觉得有希望了, 人又回来了很多了。”

(三) 是应对基层政府行动逻辑的策略选择需要。

当上级政府将“保稳定促和谐”作为考核基层政府或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基层政府必须承担“维稳”重任。基层政府基于资源的有限性, 对群体性事件往往或者采取劝说、拖延等柔性处理措施, 或者采取打压、报复等刚性处理措施。正如镇政府工作人员朱宏所言“如果按人头给村里的每个村民赔偿的话, 每人比如说几十平方米, 那么这个村近上万的人, 政府去哪里拿这么多土地盖好房子补偿给他们。而如果按照土地的市场价值赔偿, 那么得赔很多”因此, 分化策略成为基层政府的首选。基层政府按照村民就职单位的体制属性, 将村民划分为体制内村民和体制外村民两大类, 并分别采取柔、刚性处理措施, 以削弱集体行动的规模与数量。正如村民林东旭谈到“政府原来叫我们村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回来劝我们, 劝自己家的老年人不要去静坐, 但是我们不听, 政府说如果劝不回去就要给他们撤职。”

利用基层政府的容忍度, 做到“踩线不越线”对集体行动的成功非常重要。村庄采取应对基础政府的策略之一即上访与静坐必须是依法进行。村民林东旭谈到“我们都有律师团队, 去上访时哪些是合法的, 哪些是不合法的, 什么程序该做, 什么程序不该做, 都很讲究的。”村庄采取的应对策略之二即为从事集体上访与静坐行动的必需是老年人而非中青年群体。村民林东旭谈到“如果让年轻人去北京上访, 那政府就会了解他们在哪个单位上班, 开什么公司, 然后一大堆麻烦就来了。让老年人去上访, 老年人没有职业, 政府也没有办法找他麻烦。”此外, 老年人具有健康的脆弱性以及社会舆论对弱势老年人的偏袒, 组织老年人参加静坐, 可以大大减少其与政府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与烈度。

(四) 是突破现有利益表达渠道有限性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利益纠纷调节机制主要有法律诉讼和行政调节两套机制。我国有关征地补偿的法律法规存在诸多模糊和空白等问题, 老年人到区、市人民法院的诉讼请求被直接拨回区政府处理, 最后放弃了司法诉讼。上访是中国传统的利益表达方式, 但很多时候, 信访部门仅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个分支, 类似于群众接待室, 上级政府往往采取属地化管理原则将信访转回有关地方政府处理。村民林增添提到“我们如果直接去中央信访, 到时候中央批到省里, 省里就说我们没有找过他。而北京也会说我们都没有找下面的政府处理, 就直接上到北京来了, 所以就走个形式。再说, 最后处理问题的一定是地方政府, 所以我们必须先到地方再到中央。”当老年人发现, 解决问题的最终权依旧掌握在基层政府手中时, 为了引起上级政府等更高权威的外部力量的注意, 老年人采取了静坐等制度外集体行动[4]。

政治过程理论认为“政治机会结构”的出现是导致集体行动发生或兴起的主要原因。媒体是社会舆论的代表, 承担为弱势群体提供话语表达机会与空间的责任。老年人利用自身可辨识的弱势符号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主体角色, 以唤起媒体的关注, 进而赢取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对政府形成舆论压力。静坐等系列群体性事件确实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与采访, 但最终由于事件涉及到政府, 且解决难度较大大, 媒体在采访之后最终都选择了谨慎与沉默。但老年人并不掩饰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性质, 坚持通过静坐的方式向政府暗示其危及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信号, 以唤起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

四、思考与讨论

T村系列群体性事件出现了老年人扮演主体角色这一突出现象, 其实质是农民在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极为有限和低效的情况下, 将老年人的弱势身份当做武器与资源, 通过体制外的集体抗争行动谋求利益保障的一种利益诉求方式。土地产权制度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至关重要。由于我国人民无权通过直接的土地交易获得土地的市场价值, 制约了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同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家庭核心化和空巢化的增加, 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 农村老年人所承受的社会保障风险进一步加大, 这要求我国尽快建立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因此, 我国政治体系应给予农民更多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 以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秩序。这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 尤其是加快制定与征地有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保障农民利益。另一方面, 需要不断完善行政调解机制, 特别是增强信访机构的资源和权力。

参考文献

[1]肖文涛.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 2009年第6期.

[2]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法制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考虑[J].社会学研究, 2005年第1期.

[3]贺雪峰.国家与农民的三层分析——以农民上访为问题意识之来源[J].天津社会科学, 2011年第4期.

上一篇:网络DEA下一篇:医疗人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