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科学课

2025-01-14

如何上好科学课(精选12篇)

如何上好科学课 篇1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双龙中心小学: 徐秀俊

今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开始了我们学校的综合科教学,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科学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怎样做才能上好科学课,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我想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小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以完整地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小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要有具体的描述,来实现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三维目标来开展的。

如何实现这个三维目标呢?教师就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关实验来引导或激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个活动会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例如:上《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课时,教师要通过具体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遗传现象,并通过活动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说出哪些地方相似。通过观察几种动物的家庭照片,进一步理解遗传现象是生物的共有特性。无论是比较还是

观察等活动方式,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设定的。解决问题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规律和科学探究的意义告诉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教的,不是灌输的,而是在成长中、在科学化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科学课堂中,探究是过程,问题的解决是目标。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合作,亲和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更为精彩.

三、注重实验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应做到: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实验。防止学生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猜想,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应用结论。鼓励学生 把得到的结论运用的生活实践中。既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以创新为主旨,深层把握科学课

注重教学创新,教学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

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应注意一下几点。

1、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科学课教学创新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教学实际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所以在教学创新中应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开启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2、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首先应对所教班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作充分了解,并充分利用一些课件、校本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树立创新精神,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举一反三,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总之,上好一堂科学课,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行探究获取科学课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2011年10月22日

如何上好科学课 篇2

一、科学课上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主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的身上。科学课的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1.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本质的特点是淡化知识目标,突出发展目标。以往,我们制定上课的教学目标时,往往会搞“一刀切”,即规定几条必须学习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学会、知道、了解,并且这也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依据。而如今的科学课并不强调所有的学生必须知道某一概念,如:什么叫风向?什么叫风力?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得记住某一“经典的”科学结论。只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这节科学课上能有所收获,能“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特级教师章鼎儿语),这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张扬,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操作,不同的知识水平各自发现,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实现课堂信息的共享,这就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体现。

2.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科学课的另一特点是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动手做。“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动脑,才能心灵手巧”.科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的情景,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变成学生探究的对象,使得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课上,学生充分自主地玩、做、想、试,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之中。可以这样说,学生在课上的研究过程就是发现过程,这发现过程就是学生的主体在发展过程,在课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现,都有所发展。

3.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外在体现。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课上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话语消融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表示肯定,使学生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真实的科学课,才能有学生在课堂上发自肺腑的精彩发言。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自己设定的那几条知识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学过程的运作等方面不能搞“齐步走”,要承认孩子的差异和区别,要多一些弹性、多一些灵动,使教学“放得下”、“收得拢”,从而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达到教学活动开放搞活、学生素质发展提高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以实践为基础,凸显科学的魅力

科学课上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特点:实践性,具体表现在“做”上。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时,实际上就是在把自己的学习内容、生活内容和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在研究科学。学生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必须多作几次尝试。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实际上是在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动手实验—观察验证。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学生的行为变得非常有意义,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亲自独立地研究。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是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寓科学真理的发现于操作实践的活动之中,这样的活动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计数能力、记录能力、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三、教学过程以探究为轴心,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科学课上,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发现,能充分激发创造才能。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能培养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现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会调用所有的知识结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而且要注重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和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在关注科学结论的同时,更要关注科学探究途中的“风景”。因为有时候“风景”比结论更为重要。把实验做成功不是科学课的真正目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孩子对自己做的过程的关注,关心注意自己做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即“有所发现”,是目标以外的“风景”。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有时候就是隐藏在科学探究途中的“风景”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抛弃唯结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探究、自主探究,在自由的活动中体验科学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得到比结论更多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又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科学探究课上,教师要在“导”“放”“收”上作宏观调控,不要按部就班,制定详细的教学步骤,要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寓于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在开放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中解放大脑与手脚,自主探究、总结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教育学会.科学课.

如何上好科学课 篇3

一、副科意识的存在

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认为科学课课时少,不计考试成绩,思想上就把这门课列入“选修”一列,对科学课普遍存在轻视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课不能与语数外等课一视同仁。如四年级的科学老师的亲身经历:课堂上一位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玩弄自己的铅笔,这位老师就没收了学生的笔。结果,下课一会儿,班主任就找到她说,家长打电话了,让你尽快把笔还给孩子。这位老师心理是不舒服的。在家长眼里,孩子在科学课不认真,小事一桩,甚至都不用跟任课教师交流都能解决,科学课老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实验的限制

科学课每门课的安排上,都有一个质疑—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过程,其中实验一环是最重要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极少有学校能保证实验的良好开展。大部分学校都存在无实验场地、器材、实验管理教师的“三无”现象。学生们缺少工具,任凭教师怎么高谈阔论是都不行,课堂效果不好,还有一些需要专业器皿的实验,更是无从下手。然从我自身与教学中,我总结出三点:

(一)思想上要重视

这貌似一句空话,但其实是一句实话。无论其他人怎么看,作为科学课老师,自己要重视。因为一旦自己确定了自己是副课,就等于给自己找了一个松懈的理由。思想支配行动,思想轻视,行动必然消极,还何谈课堂质量?科学课教师要坚信自己课程的必要性,对学生深远发展的重要性,愉快地投入教学。有的老师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自己重视有什么用?你看学校、家长,对待语数英教师与科学教师(还有音体美)态度明显不同。其实所有科任课老师都深有体会,无论什么学科,想上好一堂课都不容易。就因为周围存在着这种轻视的态度,我们更要自己重视,努力上课,逐渐改变他人轻视科学课的态度。

(二)备课要充分

1.熟知教材。每堂课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一定要明确,课堂目标容易达成,对学生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坚持科学实验与观察有很大促进作用。

2.备足实验材料。科学课强调动手实验、提高观察能力,让学生从亲手实验中发现、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所以实验占了绝大部分。而目前学校不能自己满足学生的实验材料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发动脑筋,尽量多地让学生多准备。

事实证明,良好的示范加充足的材料准备加清晰的环节就能成就一堂较好的科学课。比如我教授科学课《种子的发芽试验》,事先布置,自己也发了一盆绿豆,准备了足量的纸杯。通过分组对照试验,让学生懂得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之后两人一组种植绿豆芽。因为我保证了材料的供给,并带领孩子们到小花园中,实地取土、种植,孩子们兴致勃勃,圆满地完成了课堂任务。直到下课,还有学生不停地围着询问疑惑;《蚯蚓的选择》中,我们到树林里挖蚯蚓,进行蚯蚓喜欢的环境试验。孩子们就跟探险一样,当挖出几条足足一尺多长小拇指般粗的蚯蚓时,全班笑声、尖叫声一片,然后我们把蚯蚓聚到一起,分别进行了干湿土的对照、阳光和阴凉处对照的实验,效果很好。

(三)加强课堂组织能力

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把控、课堂评价机制的运用和个人气质、语言魅力等因素。我的做法是事先跟班主任沟通,了解班级日常管理,尤其是评价机制,先熟悉学风、班风。课堂上就延续班主任的做法,将科学课的课堂学生表现情况纳入班级管理。课堂上,只要学生注意力不急中课堂暂停,等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后课堂继续。另外,注意自己的语言,简明、幽默、拟人化的语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能将科学道理通俗化,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记忆。

总之,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要以班主任的教学责任感来组织课堂,以每节课作为独立单位,向每节课要质量,只要用心,科学课同样可以被学生喜爱,而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价值感。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的科学课 篇4

丘北县八道哨乡鱼塘小学 周自琴

„摘要‟:与城市的学生相比,我们农村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物质条件可能差一些,因为家里缺少这方面的书籍,没有上网设备,也难得到科技馆和图书馆去一趟,但我们不能对科学课敷衍了事,随便应付,更不能不上。我现在教着农村的孩子,在我来之前他们没有听说过黑洞,也不知道月球是什么样子的,更不知道地球与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来的。这些科学书上没有,也没听别人说过,当我在跟孩子们讲这些知识的时候,还以为老师在跟他们讲故事呢。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科学教师,但是我决不放弃对科学课的教学,虽然我们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也没有齐全的实验器材,但我也要让孩子们有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没有实验室,我们寻找地方,没有实验器材,我就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没有教具,我就寻找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没有专业的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想办法寻找实验器材等。努力把科学课上好,上活。让我们的农村孩子在这一环节上减少和城市孩子的差距!

„关键词‟: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 农村资源 兴趣 设计 农村小学学生

我们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不容易去少年馆或科学馆等,这些时时困扰着农村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在现今还是以中英数主导的教学下,我们应该如何上好科学课呢?

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根据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有关《小孔成像》的教学调整到晚上来上,买点蜡烛,找点白纸,学生们就可以走进新课堂了,通过实验,讨论,然后总结出实验结果,这样即把课堂变得有趣,学生们也可以动手做实验了。把有关《太阳的颜色》的内容调到阳光好的时候在上,可以带领学生到外面上,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出结果,这样一堂死的课就可变得活了。把有关《花的特性》调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这样一来我们的实验材料和 实验场地不都解决了。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科学课上得更好,更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要上的知识感兴趣了,学生接受知识就变得容易了,教师的课堂气氛也变得好了。如在上《沉和浮》之前,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淹不死人的海”吗?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石块放在水中沉下去了?同一个马铃薯放在两种不同的液体中,为什么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游泳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用我们自制的水槽、萝卜块、小船、马铃薯条等来做了实验,没有实验室我们就把教室、操场改做实验室。学生们亲自动手以后,对实验产生了兴趣,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课堂也活了起来。

五、巧设情景、精心设计活动

在我们农村,情境的创设更重要,因此在上每一节科学课时,教师都要考虑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巧设的情境,从而达到有利于学生科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科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主要是要巧设疑问,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此外, 在操作活动中最好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进行,通过大家的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思习惯及能力,实现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进行《蚂蚁》的教学时,我就是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景,带学生去看蚂蚁窝,随着情景再现生活或已有知识,随着情景的深入学习、学生的参与性极高,从而达到超越情景的目的。

六、让学生“动”起来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篇5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谈谈我对一堂好课的认识。我认为一堂好课至少应该符合三方面的要求:第一,目标明确,即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第三,真实的,自然生成的课,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思维的碰撞,允许学生出错误。

针对以上三点,谈谈如何去上好我们的数学课。

首先,每节课应该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应习得哪些技能,培养哪方面的数学素养,不仅教师应该明确,学生也应该心中有数。

其次,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放手交给学生,应该在引导学生学进去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和数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学会中变得会学。“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去解决,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概括,规律让学生去探究”,一个学生如果能够把所学知识讲出来,讲清楚,说明他学会了。

如何上好语文识字教学课 篇6

所谓“画”和“猜”,就是利用汉字音、形、义合一的特点来加快识字。“画”就是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来认字,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在识字教学初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认识“日”字,可以画画太阳,认识“水”字,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水等等。而“猜”则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00个左右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识字。如,“两个人在土上”猜一猜是什么字,“二小、二小,头上长着草”(“蒜”)。还可以让学生也编一编“间”字怎么记。学生就说:“太阳外面有一门”。对于一些容易记错的形近字,也可以设计“帮妈妈找娃娃”的游戏来认字,比如学习“海”字时,告诉学生“悔”的妈妈是“每”,指导学生帮“每”妈妈找到它的孩子,在学生找出“梅、海、侮”等字时,可以比较字形,辨别偏旁的不同,这样学生自然也就记住字形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来提高识字能力

汉字来源于生活,那么作为识字的教学也应该回到生活。这就是要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字,通过积累、收集来提高识字量。当然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给予表扬肯定。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我们在识字教学开始时,就要求家长配合,如:在家具上贴上其名称标签,孩子在家中接触家具时通过这些标签很快认识了名称,增加了识字量。一个班级几十个不同的名字,可以让学生互相叫叫名字,识识名字。在学的过程,学生有发现识字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利用生活中识字调动识字积极性。让学生带来各种生活中见到的字,比如报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互相交流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分享识字的快乐,体会识字的成功感,提高识字的欲望,自然而然学生的识字能力在逐渐提升。

(三)反复练习巩固识字能力

根据遗忘规律,识字必须要加强练习和巩固复习。为了避免学了就忘,就要让学生回头复习,温故而知新。比如学生通过写字来巩固了对字形的记忆。字词的掌握在于听说读写中能正确运用,同时,字词在反复地运用中才能巩固,因为在运用中字词的复现率高,学生的识记效果就好。教师利用组词以及说话写话,指导阅读课外读物等方式达到巩固识字目的。又如,上课前让学生先把课文读几遍,不会读的再通过查字典来学习。由于多次读课文,生字复现率高。教师要落实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起学习。一旦发现有读得不准的字音,师生及时提出进行矫正。还可以开展一些识字大擂台活动,比一比学生谁的识字多,这样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生字,也可以从别的学生中获取新字,也可以进行阅读比赛达到复习生字的效果。

当然,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灵活多变的恰当的识字方法,结合思维特点,鼓励想象实践,培养识字习惯,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多学汉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一)用归类识字的方法来多认字

利用偏旁相同从它们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认识,比如:“捡、提、拔、拾、拎”等字都是和手的动作有关,我们可以同时来记住相同偏旁的字。又比如:“狗、猴、猫、狼”等字都偏旁一样都表示一种动物。还例如关于树林名的字“桦树、杨树、桃树”等都有相同偏旁木字旁。从它们的偏旁以及字义上很快地掌握了这些生字。

利用比较法对形近字进行归类识字。在二年级开始,就把形近字归为一类进行同时认识,这样识字效率就大大提高。比如,认识“晴、清、请、情、蜻”可以放在一起认,“晴” 日字旁,和太阳有关;“清” 三点水,和水有关;“请”言字旁,和说话有关;“情”竖心旁,和心情有关;“蜻”虫字旁,和昆虫有关。形近字很多,把形近字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异同来认字,这样一位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归类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是学生很好的识字方法,也是老师很好的指导方法。用归类的方法高效率的掌握了文中许多生字。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认识生字。利用归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到了学期结束,也便于把这些生字拿出来进行归类分组来进行复习巩固。所以归类识字可以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果,提高了识字量。

(二)利用汉字的结构加快识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从结构上可以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可以从字的结构来进行分类归纳进行认字。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把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来进行认识,这也是一种方法。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提出“六书”之说,我们可以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的构字方法进行分析来帮助学生认字。例如“休、采、兵、众、牧、旦、炙”等会意字,可以通过字形字意的分析,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识了字,还了解了一些汉字文化。对于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音符和义符的比较来加快识字。比如:“膀、腰、肚、背”“趴、蹲、跑、路”“睁、眼、睛、眠、睡、眨”“捕、摇、挤、搬、擦、抄、拾、摔、拔、拦、摸”“钢、铜、铁、钉”“被、裙、裤、袄”“病、疼、痛、疯”等。既可以提高识字效率与识字数量,又可以使学生悟到一些构字规律,将机械识记变为意义识记,对今后自学生字、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大有帮助。

(三)通过语境识字提高识字效果

学习语文的一句老话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创设语境条件结合汉字运用来强化学生识字效果。首先是要读准字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语境中来认识这些字,这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也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理解字义。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时时注意有意识的把握汉字音、形、义的整体性教学,就是要做到在辨字音时结合辨字形,在辨字形时结合辨字义,在辨字义是结合组词造句等加深理解。一句话,巩固汉字的识字教学,要遵循汉字语言规律,结合词语、句子理解字义,从字义、字形、字音的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字义。比如同义、反义、近义字的归类比较,要理解掌握生字体现在语言环境中才能容易记住。

如“粘贴”“粘稠”“打颤”“颤抖”的区别。

识字教学方法各种各样,而通过实践不难发现更多有效的识字方法。从字的外表我们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但仔细琢磨品味,我们会发现字内在蕴藏的趣味韵味,每个汉字好像都充满了生命力,都有它的魅力所在。若能如此,学生怎么不喜欢呢。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7

一、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数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提供现实的数学教学内容,而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图,为揭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了生活教学情境。教师要合理灵活地利用这些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外,还可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认识抽象的立体图形。如通过蜡烛、岗亭等引入圆柱体的认识,把抽象的形体概念生活化、具体化。

二、重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传统的教学体现的是“唯教材论”。学生使同样的课本,教师使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参。教师只是“教教材”,而新课程则赋予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者”这个新角色,教师将能更多地“用教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学生质疑中的奇思妙想。又如,生活资源,在教学生数数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小核桃、板栗、玉米粒代替课本中的小红花、三角形等。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可以利用本乡的鹫峰山风景区作为定向运动的作业图。采撷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课例,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现在很多乡村小学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教师觉得使用多媒体太麻烦,依旧采用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去上课。殊不知,多媒体课件中动态的卡通形象,趣味无穷的练习活动,色彩纷呈的图案,甚至那些直观动态的立体图形分割又重组的过程,对小学生有多大的诱惑。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们小脸通红,小手高举,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可以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不可小觑。

四、重视数学课堂问答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问一答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大多数教师往往关注问题的结果,只要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即可,目的是让自己的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上去很美,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的反馈,更没有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奇思妙想的舞台。这样的问答就像打乒乓球,教师只接打回到台面上的球,但是那些打出台面的险球,往往存在精彩的教学机智。我们教师如果能慧眼识金,从这些不予理睬的“险球”中捕捉灵机一动,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会有“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在波澜起伏的课堂中,感受智慧问答的魅力。

五、重视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数学才能具有积极的作用。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提供良好的渠道和条件。现行小学数学教科书在不同年级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比如关于统计的“我家一周开支记录”“白色污染的调查”“学校各年级同学近视情况调查”等。在这些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等。所以,教师不应因考试不涉及而放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反而应该合理开发利用数学课外活动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课 篇8

一、 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提倡探究和主体实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科学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一般让语文、数学老师兼课,到考试时以快速给学生画画知识点背背来应付考试,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较为普遍。有的开课也是老师读、学生被动听,体现不出实验教学过程,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即使上级已经给配备了一些实验仪器,但是由于班额较大的原因,学生不能亲自动手操作,有的老师嫌实验麻烦只是简单说说,或者教师动手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就培养不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必须把科学实验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建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和能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挑战主要是观念的转变,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科学教学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会走样的。

二、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开展教学

农村科学教学的主要不利因素是教学设施简陋,科学教学仪器设备很不齐全,有的地方甚至连实验室、实验仪等都没有,面临这一现状,教师仅靠口头讲解,学生没有探究的过程,达不到教学目的。但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农村有许多有利的条件——自然环境、资源,这些有利条件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有心深入利用农村山水田土、花草树木等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就地取材,例如:带领学生到农田里观察田里种的那些作物,观察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样子;到河边去认识河里的小生物;观察水质是否被污染,污染源是什么;《木材》这课我们可以找一些不同的木材来研究它的特点;《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这课我们在农村会很轻松到找到木桩的截面。利用农村易得的材料来替代和补充实验材料,这样既满足了科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又学得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激发兴趣,巧妙引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教学中,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序的探索氛围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直观思维还远远强于抽象,所以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充气玩具里的科学》一课时,可以创设下列情境:我们来做一个拍球比赛,看谁的球弹的高,分别推荐一位力气大和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比赛,老师准备一个充气很足和充气不足的两个篮球,力气大的同学拍充气不足的球,力气小的同学拍打充气不足的球,让学生同时拍球,看看谁的球弹的最高。肯定是充气足的那个同学的球弹的高,这时学生脑子里马上产生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比不过力气小的同学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求知欲,除了这些游戏还经常用一些猜谜语、讲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2、及时地对学生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性格特点用适当语言来肯定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学生回答问题很好时,老师表扬“回答得不错”、“你真是太捧了”等;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说“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老师的表扬、鼓励就如同一个“加油站”给予学生动力,再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空间,让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搜集资料、订阅书刊,充实教学素材

小学科学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课前课后资料的搜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些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像《神秘星空》、《太阳家族》、《登上月球》等学生只有查阅一些科技书籍才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自然、科技类的书籍短缺,这样就阻碍了科学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学校每学期多订一些关于自然、科技类的报刊杂志,给学生提供搜索、获取信息的条件和机会;发动学生积累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知识,定期做科普知识板报,积累科普资料充实图书角,以克服资料贫乏的困难。这样学生会慢慢养成了搜集资料的习惯,搜集资料的能力也会慢慢提高。总之,科学教师要立足农村的条件,为学生的发展负责,让农村孩子在自主实践中,稳步前进,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五、开展科技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为了培养学生科技方面的兴趣,强化用科学意识,建立科技兴趣小组,学习内容包括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科技论文等,并经常开展比赛活动,并且每学期都举行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把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让组员们都个个不甘落后,科技潜能和创新思维被充分挖掘出来。

总之,为了孩子,使科学这门课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最关键还在于我们的科学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立足农村现有的条件,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的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让农村的孩子在自主的实践中稳步前进,体验科学之魅力。

如何上好小班古诗散文教学课 篇9

一、根据目标选择适合班况的教学内容,深入剖析作品。

不同年龄段之间有各自不同的语言教育目标,因此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很关键。除依据本年龄段的目标外,还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年龄、学习特点等。在选择《家》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就认真分析了本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家是每个幼儿都熟悉的场所,是他们感情的寄托,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容易理解,因此这首儿歌容易引发他们丰富的联想与情感共鸣。从作品本身分析:这首儿歌大量运用了双声叠字,节奏极为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作品中描画的事物都是幼儿所熟悉的,容易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对应联系,满足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了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通过认真的选材和透彻的分析,将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正确把握了文学作品的核心教育价值。

二、根据教育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幼儿园《纲要》中规定: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里所指的环境当然包括丰富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鼓励幼儿参与活动环境的创设,这不仅能使教师从中了解到幼儿已有的经验,还可以激发他们参与随后活动的兴趣。例如:在组织幼儿欣赏散文诗《落叶》时,我和幼儿共同收集落叶,装饰教室,在教室中悬挂秋天开始变色、脱落的树叶,以及不同形状的叶子。和幼儿一同进行环境创设,把墙饰装饰成有明显秋天特征的画面,充分发挥环境的认知教育功能,让幼儿在与落叶的亲密接触中理解散文诗优美的语言。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诗里的内容,我还准备了小虫、蚂蚁、小鱼、燕子、小船、伞等图片,一同布置到墙饰中,再现出散文诗的情节内容,让幼儿充分感受诗中角色的可爱有趣。通过环境的共同创设,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到秋天的美和散文诗优美的意境,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散文诗的学习中。

三、为幼儿的欣赏、学习做充分的经验与材料的准备。

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学习诗化作品,教师还要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在活动之前进行相应的铺垫。例如:在组织幼儿欣赏诗歌《太阳和月亮》时,我就利用餐后散步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自由交谈:“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太阳回家了,又到什么时候了?天是什么样的?天空中有谁会出来?夜晚,小朋友都要干什么了?天亮了,谁又会出来了?小朋友在幼儿园游戏时,幼儿园里是什么样的?”等这些贴近孩子们生活的话题,但孩子们的想法有的却让人出其不意,这也使我从中了解了幼儿原有的经验。因此,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向幼儿介绍一些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能区分白天与黑夜的不同,为幼儿描述有关“热闹、静悄悄”的事情、地方等,并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记录,深化孩子们对词语的理解。另外,幼儿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为了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形象地理解作品,我结合诗歌的内容准备了白天(图中有太阳、小鸟、小树、小朋友等)、黑夜(图中有月亮、小草、小花、小朋友等)的图片各一幅;选择了两段适宜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为幼儿尝试创编提供各种玩具动物若干等。所有这些材料及经验的准备都是为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美。

四、构思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理解感受作品。

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前,教师要认真、充分地备课,既备孩子,又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多思多想活动中可能预见的问题,如何调整等。只有选择适宜的教育策略,巧妙的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驾驭活动,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传递情感信息,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文学作品。

例如:在教学《轻轻地》这篇散文时,我在教学方案地确定过程中进行了反复推敲,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1、导入简洁准确。

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也不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但所起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轻轻地》这篇散文在导入上我采用了情景表演的方式引入,首先邀请幼儿观看:孩子们,你们看,佳佳还没起床,我们应怎样进屋?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自觉地“轻轻”入室,然后在边听边看中自然切入主题,导入简洁、准确,与所要学的文学作品基调一致。

2、巧设问题。

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含糊,不偏离目标,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实际水平,才能唤起幼儿的积极参与与表达。记得我在第一次试课散文诗《轻轻地》过程中,当我结合实际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时,曾这样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要轻轻地?孩子们听罢无人应答,只是在我的再三引导下,和我一起回答了这个问题。后经过反思,调整为:你做过什么事轻轻地,你怎样做的?孩子们就能积极应答了。通过有效的提问,唤起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把关心他人和轻轻做事建立起了联系,很好地把握了这篇散文要传递的教育性。

3、示范朗诵。

另外,在实施《轻轻地》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在睡眠室进行,它所营造的环境是温馨、宁静的,幼儿有听的环境,我就尽可能的让幼儿多听,在不断变换的形式中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并且让幼儿与墙饰一起互动,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在宽松、真实的环境中引导幼儿自由表演,动静交替。由于小班幼儿思维是直观的,我就将《轻轻地》散文诗内容以小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幼儿,支持幼儿理解。对于难理解的词:上夜班,活动前进行铺垫活动,让幼儿正确理解父母 “上夜班”的辛苦,而非真正的睡懒觉。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力求自然、紧凑,以情境化的语言,问题式的牵引,始终为目标的实现层层深入,不断指导幼儿理解作品。我认为,只有构思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本班幼儿水平的教学活动方案,才能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经验,更好的理解作品。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10

王 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习方式会产生重大影响。要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的变化,就要充分实现由助教为主转向以助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最有效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优化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很高的。信息技术是我们的好帮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在应用上把握不好。我在设计这一部分课件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在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延长及把线段两端延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用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信息技术,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反思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展示知识的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特别是在学生“顿悟”的一刹那对思维的发展最有效。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平台,供其实践操作、探索、发现。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除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得出计算方法外,如何利用一个梯形的切拼,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教学的难点。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地表现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手段把梯形转化为已知的基本图形,进一步的理解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演示可把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图形动态化,使概念形成的过程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形成全过程。

三、搜集信息,丰富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同时接受刺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了资源共享,它彻底打破了学校教学方式的束缚,使我们的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也可以实施合作教学,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搜索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又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课堂上,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和黑板、粉笔一样,只不过现代化水平高一点,因而,教师在讲课中不要完全依赖计算机,不要把课堂变为课件展示。所以,任课教师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除了在课件上下大工夫,让课件尽量符合本节课的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之外,还应在教学基本功上多钻研,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在教学水平方面上一个大的台阶,而让计算机课件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另外,计算机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此难点内容的实质所在,彻底掌握此知识点,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脱离课件后仍然能解决问题。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篇11

关键词:备课充分;激发兴趣;问题意识;手脑并用;突发事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各个学科都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学活动的一切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证明,凡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才能记忆深刻。所以,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操作、实验探究环节。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用好科学呢?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上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者都要在课前做好准备环节。这里所说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师要通读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所有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实验材料,实验室所需材料的有无情况,最好列出所需用品的清单,做到提早准备、心中有数、用时不慌乱、不出错,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除了通读教材,知晓用品之外,我们还要潜心研究教材中每一课的内容,挖掘教材更深一层的知识,包括知识的延伸、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的应对等等,课前做到精心准备,上课的时候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另外,对于即将要上的课,教师光做好一切理论准备工作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提前进行演示操作然后进行细致分析,分析每一个实验要想成功关键的地方是什么?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倘若试验失败,原因可能是什么?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是什么?有什么改进措施?实验现象怎么描述,学生理解起来哪里会是难点?应该如何讲解学生才能易于接受等等。这样,方方面面考虑齐全,做到“有准备、能预防、会改进、能补救”。确保教学活动顺利推进,教学实验成功开展,实现“实验操作零失误”。

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学探究就是要求学生针对一些问题或现象引发思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实践证明,设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有效进行探究的必要前提,学生是在思考,而思考的内容毫无价值,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有效地完成一节课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实验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更要教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整理。这样,会使我们的实验探究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四、重视学生的手脑并用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时候,总是过分强调形式主义,走过场,走形式,一味看着让学生盲目地动手操作,而万万没有考虑到,其实,让学生动手和动脑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种教育观念的理解实际上过于片面。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动手和动脑都一样重要,无所谓孰轻孰重。回忆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整节课学生一直在“忙活”,参与热情也极高,但忙活了一节课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答案是否定的,根本没有,至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思考,这样学生手脑并用,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真正地体验到获得成功或得出实验结论的喜悦,并把这种愉悦的心情与同伴一起分享,激励同伴、激励自己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这才是实验探究的最终目的。

五、善于解决突发事件

每节课课前的教学设计都是比较完美的,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预想进行,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突遇情况,这时该如何处理呢?能不能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解决就装作没看见,无视学生的疑问继续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呢?显然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认为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不按照预设教学,急中生智转向值得探究的问题,自由发挥,但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不可高谈阔论、离题太远。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值得广大教师深深反思的问题,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就一定会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取得可喜的成绩,使小学科学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超.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

浅谈如何上好数学课 篇12

一要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兴趣, 兴趣又源于趣味, 因此应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中的趣味点, 体味教学中的趣味性第一, 要创设趣味情境, 引发求知欲望, 产生兴趣.如课堂引入时, 或复习猜想, 或操作联想, 或从生活实例开始……都可以找到趣味点, 吸引学生.第二, 要营造探求欲望, 创造认知冲突, 激发兴趣.在教《余角、补角》一节时, 我故意从口袋中拿出一个角, 又拿出另一个角, 问:“谁知道这两个角各有多大?”学生顿生疑虑, 纷纷猜测.接着我说:“左角的余角是右角的补角, 左角等于右角的三倍……”话还没说完, 学生探求的欲望就来了.第三, 因材施教, 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启发诱导, 让学生尝到成功, 激发成功后的满足感, 强化兴趣.第四, 挖掘数学的美学因素, 如简洁与完美、匀称与对称, 让学生体会数学所具的独特魅力.在教学形式上, 可用歌诀式、竞赛式、探究式、反驳式、游戏式等多种形式.我在教“乘方运算”的课后小结时, 出示歌诀“正数乘方得正数, 负数乘方看指数, 奇为负、偶为正.乘方运算威力大, 科学计法真奇妙”, 学生兴趣盎然, 哼着歌儿, 欢快地离开了教室.又如《添括号》一节教完后, 我特意留下一道题:“1-2+3-4+5-6+…+99-100=?”课后不少学生都找我探讨, 总共找了六种不同解法.学生课堂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课外的兴趣又迁移到下一节课, 这样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趣味境界, 信心倍增有了这些, 学好数学还是什么难事?

二要活, 即教师教学灵活, 学生思维活跃, 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 灵活运用启发、诱导、点拨, 将发现法、激励法、探究法等多种教法有机结合.如启发学生改变条件猜结论, 改变结论猜条件, 时而直接铺垫发问, 时而变式反向提问, 时而猜测延伸设问, 激发学生从正向、反向、横向、纵向等多维角度思考.学生活跃的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灵魂, 主要有观察问题的敏捷与灵活, 处理问题的深度与独创思维跳跃多变, 始终处于愤悱的境地.要做到这点, 还需好的问题作载体,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问题解决”理论也正是新教材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时设计一题:“一个平行四边形被擦去两邻边, 只剩下一组邻边和夹角, 如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复原?”学生们有在书上找的, 有在纸上画的, 有动手摆的……思维异常活跃,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三要动, 即动手、动脑, 全员参与, 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的收获.学数学即做数学, 是一种过程, 一种活动.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建构过程, 只有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才能实现.我常让学生自编自解、一题多变、动手实践.如在教《有理数混合运算》时, 让学生将2, 3, -2, -5用运算符号连成一算式并计算, 或让一学生说结果, 其他学生编算式.为培养学生几何作图及语言表达能力, 我让学生背向黑板, 我在黑板上每作一步图, 就让一名学生用语言叙述出来, 其他学生画出图形, 最后相互讨论、纠错.在学习《几何》引言部分后, 我安排了一节活动课, 要求学生自己找材料拼图比赛, 当欣赏到自己拼出来的美妙几何图案时, 学习几何的兴趣油然而生.后来, 我又把几何学得最好的学生命名为“几何王子”.在处理教材时让学生动手的问题其实很多, 如应用题自编训练、几何动手测量、练习发散训练等, 我在每节课都会安排一道这样的开放题, 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学习效率大增.

四要实, 即实效性, 教学不能留于形式, 搞花架子,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质上许多学生滥竽充数, 而要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 掌握数学规律, 并能运用规律, 落实在能力上.所谓实, 就是要看教师是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平等地交流;所谓实, 就是要看是否落实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上, 是否落实在数学思想方法上, 不能只重结果, 不看算理, 只套结论, 不想方法;所谓实, 还要看在内容设计上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人都能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 在教学评价上是否积极地评价学生, 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而不是挖苦打击.

上一篇: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2.3.7实施下一篇:文明班级创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