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政治历史意义

2024-08-07

“中国梦”的政治历史意义(精选9篇)

“中国梦”的政治历史意义 篇1

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什么是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梦想”,实现离不开力量,着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是因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的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做为年青一代我们,我们更要有责任感来实现中国梦,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得努力,共同来完成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而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中国梦的实现则具有了以下重大现实意义 :

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就是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是历史的呼唤,是现实的诉求,是未来的向往。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都以不同方式来描绘和表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民族梦,并付诸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回应历史,提出中国梦,可以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

进一步激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从1840年到2050年,200多年的时间路途遥远;建国100年的奋斗同样艰辛而漫长。但新中国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已经看到实现中国梦曙光在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中国梦将唤起人们美好的憧憬,激发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民族的梦与个人的梦不仅相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且路径相同。唯有以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

进一步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梦与追求相通,与理想相伴。梦是人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向。因而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梦。尽管发展的道路会有不同,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一部分,因而中国梦如同美国梦、俄罗斯梦、非洲梦一样,都是世界的梦。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树立了典范。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提出的。那么既然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什么还要提出中国梦?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的需要。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述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要使老百姓在思想上,情感上认同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实现理论的大众化,而理论大众化的关键一环就是话语表示方式通俗化、生活化。这就要求用老百姓喜欢听、听得习惯、听得懂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大众化“应是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梦一经提出,以及相应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一系列大众话语表述,立刻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热烈回应,原因就是这种话语转换带来的效应,理论的魅力在话语转换中得到了彰显。

“中国梦”的政治历史意义 篇2

中国梦的意义在于它打开了一扇门,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点亮了中国人民人人成就梦想、国富民强的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征途。

一、实现中国梦, 不要忘记历史

中华民族的今天是从承载着中国近代史太多的苦难和屈辱中走过来的, 古老的中国穿越百年沧桑, 多少中华儿女、仁人志士怀揣着强国富民的梦想, 上下求索、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才走到今天。近代史上的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为抵御外侵、富国强民开展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还有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等都未能拯救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族, 上百年以来都未真正实现强国富民这个梦想。直到中国有了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带领中国人民冲出黑暗、奔向光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建党领袖之一李大钊曾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就怀抱着为解放全人类, 为中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 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近70年。古老的民族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巅。国家富强、不受外侵。人民自力, 丰衣足食。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 也照亮了未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旧唐书《魏征传》记载。我们要关注历史, 关注全球的风云变幻, 要增加忧患意识,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历史, 不要忘记过去的先辈的流血牺牲。才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才能坚定不移的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刻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实现“中国梦”构想的伟大意义。就像《歌唱祖国》这首歌中唱到:“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迎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所以我们要常温历史、提醒人民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 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 千方百计企图阻止中国发展经济, 遏制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企图颠覆红色政权。我们要经常对青少年、祖国事业的接班人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要大力宣讲中国历史, 特别是近代史, 讲世界历史。其实危险并不一定全在战时, 而是在国家复兴、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要突破特定时代的局限, 站得高、看得远, 未雨绸缪。向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学习“名并利莫问候、书并剑在心头”那样, 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接班人。

二、实现中国梦, 也就是人人成就梦想。使每一名中国人, 做积极进取的中国人, 有思想、有担当、有雄心、有创意、有勇气和有决心的中国人

中国梦要实现, 从我做起是根本, 中国梦是唤起和指引全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去朝着一个充满着理想和美丽的梦想时代挺近, 中国梦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实现国富民强的信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制度保障。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30年间, 创造了许多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1中国快速崛起已是不争事实。举世瞩目的成就带给世界多了一份和平和进步。把实现中国梦当做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这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一个新的坐标, 也必将拉动世界经济,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大幅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

梦想创造奇迹, “飞天梦”的曲折与辉煌一次次地实现, 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飞向太空那一刻, 整个世界的目光在这里交织, 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神舟十号飞天又再次实现了更大的航天梦。航天英雄群体不辱使命, 一次次地飞向太空、探索科学, 十三亿人的目光随他们而转动, 十三亿颗心为他们跳动, 十三亿人羡慕他们为祖国而战, 十三亿人为他们的壮举而露出笑容。那一刻多少人读懂十年磨一剑, 那一刻多少莘莘学子思考着祖国的未来, 那一刻生命的礼赞在青少年的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也就是在那一刻有多少人羡慕他们有一个睿智的大脑、一颗忠诚的心, 又有多少人羡慕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 羡慕他们千难万险都不怕, 成为了祖国的栋梁、母亲的骄傲;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的大爱。是他们爱饱经沧桑的祖国、爱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爱这麦浪滚滚的土地, 历经贫穷而更加坚强。敢吃千般苦、敢冒天下险、敢做天下事。大爱铸就辉煌、大爱使他们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献身航天。不知当下那些不惜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人, 在英雄的航天人面前做何感想。英雄们的高尚情操定会使他们自贱形秽。是航天英雄使我们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让我们抛弃贪婪、远离纸醉金迷。蝇营狗苟为我们所不齿, 我们要向他们那样忠于党、忠于人民, 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吧。那时你就会不再抱怨自己的人生不精彩, 为青春感到彷徨、对工作的不满。只是会把困难踩在脚下, 脚踏实地、多些勇敢, 开创自己的新生活。那时的你就会感到天是这样的蓝、水是这样的清、地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呼吸是那样的畅快、生活的越来越有意义, 活得坦坦荡荡、活的阳光灿烂。这是航天英雄传给我们做人的真谛, 英雄的精神感动了生命、感动了中国和世界。

美丽中国梦的构想给我们带来了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施展聪明才智的绝好机会。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把握这一时刻, 让我们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 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实现宏伟理想和抱负, 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实现正可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梦想。

注释

中国梦的深刻意义 篇3

关键词:中国梦;深刻;意义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09-02

一、什么是中国梦

在商业社会环境异化的今天,“梦想”本身也变得稀缺了。什么是中国梦?如何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中国梦如何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中国梦是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是13亿人共同的梦。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匹夫有责且责无旁贷。它不仅关乎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也将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要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进一步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努力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

事实上,中国梦几度彷徨。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应有地位,有尊严,不挨打,不受列强欺负。相对于历史而言,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一)梦想之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什么

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的一种理想,对未来的一种憧憬。而且这个梦能激发这个民族去奋斗,能激发这个民族的活力和凝聚力。仔细分析可以清晰理顺中国梦的三个层面:

首先,中国梦涵盖民族之梦、家庭之梦和个人之梦。民族之梦和个人之梦要分开,要防止因为过度强调民族之梦而忽视家庭和个人之梦。个人之梦、家庭之梦汇集起来就是整个民族之梦。

其次,中国梦是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而言的,即作为中华民族,这13亿人口,我们是谁?我们的特征是什么?是谁的传人?

再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又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在农业文明时代,1820年以前的30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西方国家开始文艺复兴、科技进步,这个时候的中国却依然坚守陈旧僵化的体制,没有创新、没有活力,特别是缺失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缺失了工业文明,中国至此落后。

(二)中国梦的历史变迁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在一定层面上又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那么,中国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仁人志士用革命的方式实现了建国梦,拉开了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的帷幕,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梦发生改变,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让国家富强起来。但在起初的30年里却走了一些弯路,中国梦被遗忘,实现梦想的路径也发生了重大偏差。

1949年,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GDP只占世界总量的5%;1978年,人口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多,GDP占比更是降到了1%,人均180美元,排世界倒数第二。这30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十年为24%,中间十年大概是8%,“文化大革命”十年只有4%左右。这30年,知识、教育、科技几乎不起作用,这个民族根本没办法和世界其他国家竞争。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没有从一个革命的党转为执政党,党的工作没有从革命转向建设。

(三)复兴意味着民族尊严和民族地位的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真正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之路,标志性的步骤就是小平同志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实现现代化具体到20世纪末人均收入翻两番、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上。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那么,从邓小平时代到目前,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走到了哪个阶段?

中国走上了人间正道,从全世界最穷最落后的基础开始迈向复兴,创造了奇迹。有两个衡量指标:

一是2011年达到人均收入5 414美元,从世界排名倒数第二上升到了89位;二是世界经济总量占比从1%上升到了11%,十几亿人的烂摊子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30年前曾经认为中国无法解决10多亿人的吃饭问题,而现在却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确是天翻地覆的奇迹。

然而,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这30多年在实现强国富民之梦的时候,更注重强国的一面,而富民少一些;尽管设想共同富裕,但最后收入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的发展程度也还是发展中国家。从收入水平来看,2011年世界人均GDP是将近1万美元,中国人均收入5 414美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还不富裕,中国人均收入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经济总量应该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0%。

从城乡结构来看,目前中国还有49%的农村人口,即便来到城市的常住人口也很多都没有自己的房子;另外,和发达国家、包括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在生活方式、富裕程度等等方面,中国还差得很远……

三、中国梦的深刻意义

(一)中国梦将面临怎样的内外环境

首先是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改变。从经济上讲,中国的出口在持续减速,原来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环境的变化,因而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在国际关系上,中国威胁论的呼声越来越高:头号强国美国对待中国一直是有心结的:一是美国担心中国在21世纪可能会影响到其国际地位;二是意识形态领域,21世纪美国的全球三大任务是防止极端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防止极端共产主义死灰复燃、防止极端宗教和极端恐怖主义。美国很多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定格中国与美国是文明的冲突,基督文明对儒家文明。

除了美国以外,中国的周边局势也变得复杂,比如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俄罗斯都处在比较紧张的格局中。

其次,未来实现中国梦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基数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处在产业需要向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家转移的阶段;另一方面,资源、土地、环境都遇到了瓶颈,同时不得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困局。在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梦?

(二)中国梦点燃希望

1.中国梦要给人们一种希望,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首先,一个民族只有有希望,人民每天对美好的未来有一股劲,才有精气神干事,才不致落入一个失败的民族。

第二,有了希望之后,要解决道路问题,即达到这个希望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后的路要做调整:比如要转变发展方式、比如外部关系与安全格局、比如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要走的路,不是一时的路,是长远的路,要看到10年、50年、100年之后甚至更远。

中国梦的关键是富民,国家强盛百姓富裕,这是强国。实现老百姓的梦想,政府最主要是提供两方面的制度保证:一是给这个国家所有人在其进入社会时同等能力的制度。即用公平的教育制度,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不让低收入在代际之间继承。二是提供一个能让底层人向上流动的制度。即通过公平的教育制度,掌握了能力,之后,底层人想干事,能干成。其实,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让人们都去干事。把底层人向上流动的路建立起来,政府的负担也就轻了,医疗、保险、养老等制度只需要承担极少数人,社会就实现了安定和谐。

2.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的中国梦。把中国梦不断引向深入,要在突出思想内涵、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从哪里着手推进最为理想呢?

奋斗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作为一名基层理论工作者,我立志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篇4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

解读“中国梦”

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大会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时隔15天,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时代特征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篇5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二、中国梦的含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三、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四、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论述。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政治方面的意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六、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社会方面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七、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经济方面的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生态的具体状况相适应,否则,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明晰生态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生态问题、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对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八、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文化方面的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深化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推进“中国梦”在文化方面的进步。

“中国梦”的政治历史意义 篇6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

一、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2012年11月29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主席首次阐述了“中国梦”。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的涵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性质: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中国梦的实现标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国梦的三大动力源:

 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

 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

 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富强三部曲

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

 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了 “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 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1、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2、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物质因素,又有非物质因素,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3、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调整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4、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

“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在争取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先后进行了多种路径的探索,结果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大大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 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精神支柱、动力之源,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历史到今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靠的是这种精神;从今天向未来,走向民族复兴的理想境界,仍然要靠这种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首先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必然要靠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四、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我们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五、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1、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就是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中国梦是历史的呼唤,是现实的诉求,是未来的向往。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心 理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民族梦,并付诸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回应历史,提出中国梦,可以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

3、进一步激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人们已经看到实现中国梦曙光在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中国梦必将唤起人们美好的憧憬,激发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4、进一步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

梦与追求相通,与理想相伴。梦是人们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向。因而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梦。尽管发展的道路会有不同,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一部分,因而中国梦如同美国梦、俄罗斯梦、非洲梦一样,都是世界的梦。

5、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树立了典范。

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及最终形成 篇7

【关键词】:中国梦 强国梦 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繁荣富强,国泰民安,永续发展。中国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汉唐盛世。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昏睡腐败的清政府惨败,紧闭的中国大门被敲开,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从此开始了任人宰割、灾难深重的屈辱历史,同时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我们相继做过洋务梦、变法梦、宪政梦,在“五四”运动时期还做过民主科学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提出“强国梦”。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不久,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中国梦”,并且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中华民族是个爱好追梦的民族

中国远古时期的先民们梦想过上社会稳定、物质富足、道德高尚的幸福生活,并且十分尊崇给他们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英雄。《山海经》、《礼记》、《易》等典籍中记录了许多这方面的神话和传说。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记载,盘古为了给他人带来一个美好的世界,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女娲补天的神话记载,当大自然出现灾难、人类面临毁灭之灾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杀了大海里的一只大龟,将它的四只脚立起来作为撑天的柱子,用芦灰止住洪水,于是“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人类终于得救。这两则神话表明,中国先民十分尊崇为他们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英雄,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先民梦想和平幸福的生活。后羿射日的神话同样表明中国先民们对于为他们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英雄的崇敬之情。发生在尧、舜、禹身上的禅让制的传说则表明,先民们梦想望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要由贤人来治理社会才能实现。而且应当采用禅让制的民主形式来实现权力和平交接,避免因争权而引起社会动荡。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有识之士对现实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并且梦想了未来的理想社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老子和孔子提出的社会理想。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他认为,现实社会之所以战乱频仍,是因为人们好利,好功,好胜,好强,因此他认为,要想社会得到有效治理,人们应当静心寡欲,无为不争,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⑴这种社会理想是逆历史潮流,不可能实现。孔子对当时动荡的社会现状唉声叹气,颇为不满,因此梦想了“大同世界”。他说: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⑵由于缺乏现实基础,这种社会理想在春秋时期也没有实现。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有过令人骄傲的辉煌。汉唐以降,直至清朝中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之翘楚,其国内生产总值一度占到世界生产总值的40%以上。特别是汉唐盛世,可以说是中国人梦想成真的时代。在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唐两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昌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库充实,国势强盛,军力雄厚,文治武功,天下太平,文化繁荣,教育发达。到了清朝康乾时期,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但实际上是落日的辉煌。当时,英国已经过光荣革命,跑在了最前面。法国经过宗教改革,开始了启蒙运动。原本落后的俄国也在1698年开始改革,赶上了世界发展潮流。而清朝却不了解世界的变化,还在做着“天国梦”,以为自己很强大,思想僵化保守。最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惨败,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屈辱的历史。

二、近代中国人在积贫积弱中继续追梦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凭借其坚船利炮,打败了落后而又麻木的清朝政府,敲开了紧闭的中国大门,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灾难深重、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清政府被打败了,但是炮声却把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他们睁开眼睛,客观地面对现实,思考救亡图存的道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政治主张,诗人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嘅叹,希望走人才救国之路。虽然魏源所指的“夷之长技”主要还是指枪炮,龚自珍所呼吁的人才也存在缺陷,都还停留在“器”的层面,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魏源、龚自珍等人已经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思考中国强国富民的道路,开始了追梦的历史。

此后不久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一次以实业兴国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是追梦过程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国内出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尽管如此,清朝统治集团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的危机感并未消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从 1861年1月开始,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全国办工业,兴学堂,修铁路,建港口,一派学西务实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以学西方兴实业为目的洋务运动随之破产,自强振兴的梦想成为泡影。

随着西方文明与技术的不断涌入,特别是随着西方政治文明在中国的不断传播,西方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主张开始在中国生根开花,中国一些先进人士的追梦活动在认识上较之前人有了质的飞跃,由“器”的层面深入到“道”的层面。例如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极力主张变法,试图通过变革封建社会制度,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这次变法运动在保守派的打击下失败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则最早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口号。他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写道:“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团结中国各派革命力量,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以民有、民治、民享为政治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遗憾的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篡夺了,振兴中华的梦想没有实现。

nlc202309041333

三、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不懈追求中国梦

中华民族怎样才能走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族振兴之路呢?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探索之后,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十月革命的成功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影响,使他们开阔了眼界,认识到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不是资产阶级,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武器,而是工人阶级、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工具,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唯一出路,选择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阶级和领导核心。这就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族振兴作为自已的使命和责任,带领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独立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不久,又用了较短的时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政治基础。

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发展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多次提出“强国梦”。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了 “强国梦”:“再过四五十年,就是2001年,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⑶1964年12月,毛泽东同志再次提出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⑷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当然,实现“强国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和曲折,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经验和教训都十分深刻。尽管探索艰辛坎坷,这段曲折的历程还是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进入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成就举世瞩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879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与此同时,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提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现在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响亮口号。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梦”,并且强调其内容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发了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后,习总在许多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总体上看,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道路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梦”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图富强的壮志豪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注释:

⑴《老子》第80章

⑵《礼记·礼运》

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11-312页

⑷《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9页

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篇8

摘 要:自古以来,农业的命脉是水利,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之一,其对种植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兴修水利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代水利;建设古代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水利问题,而且深知水利对农业的重要。我国从大禹治水开始,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莫不把兴修水利作为一件兴国兴民的大事来抓,水利兴则国兴,发展农田灌溉排水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从进入农业社会开始,我国就有了农田灌溉事业。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治国先治水,治水即治国,是鲧所以亡,禹所以兴也”。管子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备一些技术人员具体组织和指导施工等等。防治水害,兴修水利,由于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水利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成就

秦汉以来,我国的灌溉事业在其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其中一些已经经历了2 000多年的运用考验,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2.1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附近的岷江上。这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将离堆凿开,使岷江变为两股,以分水势,既解除了岷江水害,又可使成都大平原得到灌溉和通航之利。其规模之宏大,治水方法之科学,技术成就之高超,在当时水利技术史上是罕见的。经历代整治维修和解放后大规模改建,至今仍灌溉着数百万亩粮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发挥效益时间最长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富有的粮仓,享有“天府”的称号。

2.2郑国渠,战国末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郑国渠。渠长150多km,灌溉关中平原。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锺”。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当时关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a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生动描绘了在郑国渠等灌溉渠的淤灌下,关中平原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情景。

2.3 芍陂(安丰塘),春秋时期楚国楚庄王在位年间(,楚国劳动人民在今安徽寿县南面兴建了芍陂。这是个大似湖泊的水塘,塘堤四周设有36道门,72道涵。它接引了六安山区流来的水,形成一座周围60多km的蓄水库,可以灌溉万顷农田。现在它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4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当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其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里”。北宋范仲淹曾描述当年圩田的规模和技术:“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以上只是较为著名的几例,其他诸如河南南阳六门堰、湖北宜城白起渠、安徽芜湖万春圩、政和圩、新疆等地坎儿井、汉武帝时引洛河水灌溉重泉龙首渠、黄河大堤、江浙海塘等都在我国农田水利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水利建设的主要特点

3.1 注重科学规律

四千年的水利建设中,我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和在世界水利史上长时间的先进地位。中国不仅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独具一格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科学技术体系。“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的大禹治水原始测量技术;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的都江堰无坝取水枢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政府大力推行放淤,短短几年间放淤面积达到250km2以上,并有总结性专著出现,此后放淤和淤灌在北方各省民间流传下来。

3.2 尊重自然规律

一是气候条件。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北方水土之性迥异南方”。由于政治或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二是借鉴历史,作出相应的改进。例如汉晋时期,淮北地区就曾反复出现丰水和枯水的情况,当地水利工程也曾借鉴历史经验,相应地采取或注重灌溉,或在发展灌溉时注重排水的工程调整。三是地形条件。对各种地形水源条件下的灌溉排水类型古人有系统归纳,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所著《农书》中指出:“地上有可兴之雨,其用水有法”,有引江河水的渠道,有蓄水的陂塘。渠道陂塘工程都有闸门、涵洞来调节水量,以利自流灌溉。

3.3 重视制定水利法规

水利建设中,古代也重视制定专门法规。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兴建六辅渠,还同时制定了“水令”,是我国第一个灌溉管理制度。唐代《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管理法规。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修水利特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年)曾颁布《农田水利约束》,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而颁布的政策性法令。古代水利建设的历史意义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就会造成人心惶惶,引起社会动荡。2002年下半年的粮价上涨所引起的全国性的物价上涨还令人记忆犹新。农业作为主要靠天吃饭的行业,水利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涝或大旱都会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古代如此,现在也如此。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农民自己,都应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高效产出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合作,而水利设施的建设尤其如此。政府在重视修建大型水利设施的同时,要兼顾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要加强对基层政府利用水利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提供补助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兴修水利。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的作用,制定关于个体或组织修建小型水利设施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有修建意愿的单位和个人,并给予一定的补助,本着“谁修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中小型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工程。宋朝神宗时代的做法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神宗即位,志在富国,故以劝农为先。1068年11月,正式颁布《农田利害条约》,„„,民修水利,工料自筹,若工役浩大,民力不能给者,许贷常平仓钱物给用。此令一行,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陆续兴复。”这充分说明政策在激励农户修建水利设施方面的巨大作用。农户本身要加强对水利设施在种植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积极自愿地修建一些小型设施,并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节水意识。尽管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较少、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利设施老化,已有的水利设施利用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进行水利立法是必要的,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相关法律,但实施的效果非常有限。鉴于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的现实,有必要制定节约用水的相关措施,并结合经济手段控制水的使用量。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同时配以相应的奖励手段,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中国梦”的政治历史意义 篇9

财务管理1301 梁芷菁

[论文摘要] “中国梦”是一个不断的主题,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中国梦”的定义有重要意义。如今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既有机遇也面临种种的困难挑战,我们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一步步实现它。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 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 中国梦 民族复兴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在了解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梦”的联系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认识了解一下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怎么产生的,包括什么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又是如何发展的。

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三章中的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此可知,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指导社会向哪走,怎么走的科学理论。

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它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它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大块构成:第一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其中社会存在指物质方面的东西,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以及宗教,它们都反映社会存在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必须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一原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第四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和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第五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它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可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第六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第七是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分析评价个人在历史的作用;承认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同时认识到他们都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以中国为例,在近代,涌现的救亡图存思想、五四精神、早期毛泽东思想等等都是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又正是这些社会意识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抗争,为建立新中国而努力,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正好印证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那个时代是这些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而在当代中国又出现了新的社会存在,相应就出现了新的社会意识,像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二、何为“中国梦”?

我个人理解的“中国梦”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的。对于国家而言,“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对于个人而言,“中国梦”是实现个人的梦想,生活富足,家庭美满。其实“中国梦”虽然是近一年来才提出,但其实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历史并将一直持续。在古代所追求的“太平盛世”、“大同社会”是“中国梦”,近代追求的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当时的“中国梦”,当代追求的全面小康、和平崛起、祖国统一是“中国梦”,因此未来也会有未来的“中国梦”,这是一个不断的主题,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中国梦”的定义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实现“中国梦”

如今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既有机遇也面临种种的困难挑战,我们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一步步实现它。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我国迈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在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要加快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使生产关系朝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走。于此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除了经济腾飞的欢歌外还有许多可预见的挑战和不可预见的冲击。比如在追求高速发展的时候忽视了环境、资源的保护,人口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大,社保体系不健全,教育不公平。这就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向“中国梦”靠近。

上一篇: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工作总结下一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