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挫折

2024-11-11

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挫折(精选8篇)

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挫折 篇1

大学生虽然身份还是学生,但是从年龄上来说已经是成年人了,虽然说有着象牙塔的保护,他们暂时不用考虑家庭,工作等琐事,但是由于有着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是最棒的,自然眼高于顶,但是在实际的学业和毕业,考研,恋爱等一些问题上却有遭受挫折,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和逆境,那么大学生到底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逆境和挫折呢?

方法/步骤

1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学业上总是认为自己是最棒的,甚至还曾经是什么高考状元,但是所谓的高考状元,不过是你们所在地市的状元,放眼于整个校园,甚至自己所在的班级,状元级的人物大有人在,在辉煌的成绩都只能代表过去, 要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调整自己的心态,明天的成就需要自己现在来努力打拼。

2

感情都是相互的。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到外地求学,难免想家,总感觉周围的人对自己不好,想念父母细心的呵护和关照,要知道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互的,只有你学会了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同样对你好,学会关爱,学会照顾和体谅别人,也是大学里很重要的一堂课。

3

缘来珍惜,缘去祝福。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会遭遇校园爱情,但是也有一部分会在恋爱的过程中以为将来的工作去向或者考研学校不同等原因分道扬镳,缘分来了就要珍惜,好好的爱对方,如果你们之间真的要分手了,那就是缘分尽了,要想的开,大度的祝福对方。

4

确定好人生的大方向。所谓的人生大方向是指自己想在本科毕业之后就业还是考研,不同的方向决定你在大学四年里面的学习目标和动力。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看着人家考研就说要考研,看着人家找工作就想还是就业好,这样没有目标,容易蹉跎岁月的,至于到底是考研还是就业当然是视自己的情况而定了。

5

处理好家庭关系。 虽然还是学生,但是要关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处理好家庭关系,尤其是独生子女,一定要多关心父母,孩子上大学,他们处于空巢状态,而且接近或者正好是更年期,这个时候的父母特别容易争吵,因此要特别的多关心他们,宽慰他们。

6

用心写好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用心选题,用心修改,好好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虽然可能在导师选择和题目选择上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必须用心,因为只有在你工作之后你才能够明白,曾经有人指导你写论文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7

认真对待实习。实习的时候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要认真对待实习。实习的时候学到的很多东西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而且要认真,细心,多学习,多用心,并把这些好习惯延续到你的工作生涯中去,这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你都会做的很出色的。

[大学生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逆境和挫折?]

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挫折 篇2

接受美学看来, 作家完成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 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示结构, 有着不确定性。它的存在本身不会有独立的意义, 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 才能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 文本才变成了作品。接受美学对文本和读者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使我们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动态性和双向性。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和强调, 要求必须参与作品并体验作品, 才能获得新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享受。所以接受美学很重视读者的审美教育, 尤其是强调读者的知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这就是接受美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教育中, 把课文的‘读者’———学生, 放到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环节上来”, [3]所以, 语文教育过程即是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鲁迅教学当然也是学生对鲁迅的接受。自建国以来, 鲁迅教学走过了曲折的坎坷道路, 教材的编写人员对教参的阐释, 教师在课堂内外对鲁迅的教学探索, 学生对鲁迅文本的阅读接受, 经过一代代人的接受、阐释, 鲁迅的教学史构成鲁迅接受史的一部分, 要考察鲁迅教学, 必须把它置于鲁迅的文学接受史整体中。钱理群也把鲁迅接受扩大到普通人的层面, 把鲁迅教学纳入鲁迅接受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鲁迅形象正是老师学生排斥的形象, 要想改变鲁迅教学的现状, 必须改变鲁迅在教材中的形象。

一、“回到鲁迅那里去”

“回到鲁迅那里去”就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对伙的鲁迅, 了解温情的鲁迅, 为学生更好地阅读鲁迅作好“前理解”。

早在1986年, 王富仁在他的《〈呐喊〉、〈彷徨〉综论》提出“回到鲁迅那里去”, 这一命题包含了深层的意蕴。“回到鲁迅那里去”也就是回到文学本体, 回到鲁迅本体, 而不是用观念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话语纳入评价体系, 世纪末的“鲁迅风波”不再频繁上演。所以, 我们提出从小就开始了解少年对伙的鲁迅, 了解温情的鲁迅, 为学生阅读鲁迅作好“前理解”。

小学阶段, 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鲁迅, 是我们扭转鲁迅教学的好时机。小学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 虽然小学生的认识观还未定型, 但是这个阶段的认识却为以后的思想认识奠定根本的基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中就有类似的论述, 童年的记忆或事件对长大后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说, 这个阶段的鲁迅教学为中学甚至大学乃至后半生会留下深远的影响和烙印, 尤其是本阶段对于鲁迅的认识会在脑海中烙下一个深深的鲁迅的影像。所以, 给学生介绍作为少年对伙的鲁迅,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相信会受到学生欢迎。

幼年的鲁迅, 是个外号叫“胡羊尾巴”的活泼机灵的孩子。他的曾祖母一年到头用一个姿势, 毫无动静地坐在太师椅上, 身骨笔挺, 不言不笑, 幼年的鲁迅为要逗她开口, 故意挨近曾祖母身边, 装个样子跌倒在地。老人见了便叫:“阿呀, 阿宝!快起来, 地下很脏呢。”她说完一动不动地坐着。过了一会儿, 鲁迅又走了过去, 像是不小心, 再次跌倒在地, 老人又忍不住叫……[4]儿童的恶作剧恐怕是大多数孩子都有的经历。而爱听民间故事、拍雪人、放风筝、爱玩耍等特点又是儿童的天性。幼年的鲁迅是小学生认识鲁迅的前提, 并与鲁迅的童年故事相联系, 作拓展性的课外阅读。

从鲁迅的儿时讲起, 给学生带来一位温情的鲁迅, 这是了解鲁迅的基础。如果再按教参来分析课文, 鲁迅教学难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 中学生怕鲁迅的现象仍就存在。所以, 必须在国民教育的初级阶段就把鲁迅的形象扭转过来, 为中学的鲁迅教学作好“前理解”或“前结构”。这就是小学语文鲁迅教学的重要性, 也是本文选取此课题的目的所在。

二、建构起接受主体与鲁迅文本之间的对话

接受美学肯定了读者在实现作品意义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 鲁迅教学也是鲁迅的接受。教材中的课文, 没有经过教师的讲解分析, 同样是含有潜在意义的文本。课文的读者———学生, 处于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主体来进行。因此, 在鲁迅教学中要建构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接受美学认为, “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之中才能产生, 他是作者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 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5]因而,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 重视读者的审美经验。何谓“审美经验”?尧斯说:“在宗教权威看来, 审美经验经常被疑为桀骜不驯:审美经验一旦被用来显现一种超感官意义, 同时也就使肉感形象变的完美, 并提出了享受眼前景象的可能性。”[6]只有在这种审美经验的反射层次上, “观察者才能在他自觉采取旁观态度并同时对此加以欣赏这一程度上, 去对刚刚再次认识到的或与他自己相关的生活世界境况进行审美欣赏, 并且一边欣赏一边领悟”。[6]在学生作为主体的文本阅读中, 接受主体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因素, 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接受。所以在鲁迅教学上我们也强调接受主体与文本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期待视野”, 存在于“期待视野”中, 阅读欲望才会更强烈, 教师在阅读之前适时给学生恰当的点拨和启发, 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 这在阅读心理学上是很重要的。所以在鲁迅教学中, 我们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强调对话, 就是要接受主体自身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 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化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接受美学重视读者, 因此在阅读中也强调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 《新课程标准》接受了接受美学的观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鲁迅的作品阅读中, 扫除了文字障碍后, 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 把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当接受主体对文本的理解明显违反作品的结果规定时, 教师的任务是指导、点拨、启发他们正确地参与到作品的再创作中, 从而建构起接受主体与文本的对话。

在构建这一对话时, 教师的工作看似轻了, 其实是加重了。以学生为接受主体, 学生自主探索, 不是教师撒手不管, 而是辅导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鲁迅的前阅读以及对鲁迅作为文学现象的本体认识水平要求是很高的, 对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钱理群说:“要学生读鲁迅, 先要感受鲁迅。这不仅是从感性的认识入手, 更包含了一个教学目的与理念:感受鲁迅, 就是把鲁迅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寻找生命的共通点。”[1]所以说感受鲁迅、亲近鲁迅应该从小学生开始做起, 在教学中建构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延伸鲁迅的课外阅读, 用心灵去感受少年鲁迅, 用生命去体悟鲁迅的文学世界, 也是对鲁迅的接受。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读什么, 怎么读:引导中学生“读点鲁迅”的一个设想《中学生鲁迅读本》编辑手记 (J) .鲁迅研究月刊, 2004 (4) .

[2]郑以然.当代中学生对鲁迅接受状况的调查报告 (J) .鲁迅研究月刊, 2005 (10) .

[3]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58.

[4]唐弢.鲁迅的故事 (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0.2.

[5]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C)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5.

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挫折 篇3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受挫后一蹶不振的孩子重新站起来呢?

父母要培养自身的“承压”能力。家长端正自己的心态,避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确定教育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只有这样才不会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孩子才能以平常心去对待竞争,承受挫折。

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许多家长生怕孩子吃苦遭罪,当起了孩子的“保护伞”,孰不知,这种过度的保护对孩子非常不利,会剥夺孩子自立、自强的机会。作为家长,应最大程度地改变观念,掌握爱孩子的正确方法,相信孩子,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就要鼓励他,让他自己去尝试。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某一领域里的充分自信,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挫败。在生活中,家长可利用孩子的优势激励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长处和优势,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孩子在其他方面体验到成功、看到希望,能帮助他找回丢失的信心。

掌握调解心理的知识。父母要多学习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常识与小窍门,便于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调整。比如当孩子出现紧张情绪时,可提醒他深呼吸几次,忘掉这是在比赛,把比赛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活动,用放松的心态迎接等等,同时,合理宣泄压力也能有效地控制“输不起”的心理。

让孩子清楚失败的定义。平时给孩子多讲些伟人遭遇尴尬、困境、失败时处理问题的趣事,着重强调他们的幽默感和豁达大度的心理,让孩子明白真正的失败是甘心承受失败,并且失去再尝试的勇气。多陪孩子观看各项比赛,引领他欣赏失败的运动员身上所具备的魅力和风采,告诉孩子失败不丢人,失败后重振旗鼓、重拾自信更让人敬佩。

专家观点:儿童心理研究发现,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那些爱退缩、不敢表现自我的孩子的上进心往往比较强,他们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比别人更强,“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但由于自信心不足,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所以表现出逃避比赛:害怕竞争的行为。

一般来说,造成孩子不认“输”的脆弱心理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关。现代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过度的保护下,他们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在生活当中,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时常“照顾”孩子,增强了孩子追求胜利、迎取赞扬的高高在上心理,结果孩子稍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严重。给自己思想增加压力,最终成了“输不起”。

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挫折 篇4

在日常生活中,挫折一词是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正像古语“人之挫折十之八九”所说的那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虽然挫折情景很难避免,但是,怎样对待挫折情景以及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如何,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能忍受严重的挫折。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人遭遇挫折意志消沉,颓废沮丧,一蹶不振;有的人能忍受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严重挫折,但却忍受不了自尊心的伤害,等等。所谓挫折的耐受能力,又称耐挫能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容忍力等,是指个体对挫折的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在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认为,面对挫折,人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克服它;还是闻风丧胆,晃两枪就败下阵来,以致溃不成军;抑或是调整目标,改变策略,以“智取”代替“强攻”,这都有赖于人们是否具有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培养学生的耐搓能力,首先必须使他们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什么是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呢?主要指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

一、培养学生面对失败的不屈性

对挫折的正确态度,首先表现在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上。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他们面对失败的态度。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而且,失败常常专与强者作对。原因很简单,期望水平低的目标容易达到,弱者胸无大志,几乎不经过什么失败就能如愿以偿;而期望水平高的目标难度大,失败的机会自然就多。有的人渴望成为强者,但却经不住失败的打击,他们进过一阵奋斗后,遭到一次乃至几次失败后,变偃旗息鼓,鸣金收兵,因而最终只能与一事无成的弱者为伍。有些人认为,经受住数十,数百次失败的打击而精神不跨,大概需要超人的毅力,一般人难以做到,其实未必如此。坚强的毅力并不单纯来自忍受,而首先来自于明智和豁达。忍受失败的毅力,主要来源于对失败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强者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认识到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里面包含成功,因而对失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也认识到一次失败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因而能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曙光。被失败打到的人,与其说是害怕失败,毋宁说是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把失败视为一种不幸和灾难,在事情刚开始之时,就报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俗语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是“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做失败的准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耐挫能力,从而在失败面前变得十分脆弱。

许多人不懂得失败与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认识到失败从长远看很有可能是有益的。他们形而上学的认为,要么失败,要么成功。既然失败了,就不肯能成功。事实上,事情的结局并不是这样“三下五除二”的简单,介于“失败”和“成功”之间的情况是无穷无尽的,在“失败了”和“失败者”之间有天壤之别。况且,心理上的失败并不等于实际上失败,他就没有真正失败。所谓“功亏一篑”,亏就亏在心理上的失败,如果你在失败时,仍能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信心十足,充满干劲,那情况就大不一样。别人会认为,你的失败情有可原,你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你会继续干下去,直至成功。由此可见,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成功者和失败者这几个字很难恰当的用在一个人身上,他只能特定某一时间、特定地点的情况。此时的失败可能连着彼时的成功;这项工作的失败也许正蕴含着另项工作的成功;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也就拒绝了成功。

如果你是一个害怕失败的人,如果你具有不怕失败的态度,不妨记住以下几位名人关于成败的语录:

莎士比亚: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

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的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到了,爬起来.”便会成功。

拿破仑: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就是下决心获得成功。

富兰克林:一个人成败的最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信任,甚至认为自己必将失败无疑

林肯:我所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 罗斯福:我们无所畏惧,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

二、培养学生面对厄运的刚毅性

对挫折的正确态度,也表现在遇到困难、不幸和打击时,能够不灰心、不动摇、不悲观,顽强地与厄运抗争。生活中一帆风顺的事是绝少有的,当困难不幸、打击降临到我们身上时,该怎么办呢?唉声叹气,自叹时乖运蹇,这是一种态度。在打击和磨难面前,唉声叹气不会帮助你改变现实,这会削弱你与厄运抗争的意志,是你在无可奈何中消极的接受事实。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这是一种态度。现实总归现实,并不因你埋怨诅咒而有所改变。遇有不幸就怨天尤人,尽管很容易,但却最没有用处。事实上,在诅咒之中,真正受到伤害的并不是诅咒对象,而是诅咒者自身。

鲁迅先生说得好“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在我们生活中倘若遭遇不幸,就应该表现出这种胸怀,鼓起勇气,振作精神,以刚毅的态度与厄运进行不屈的斗争。在生活中的不幸面前,有没有刚毅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区别伟人和庸人的标志之一。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总而言之,谁能以刚毅的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不幸,谁就能最终克服不幸;在不幸面前越是坚强,就越能减轻不幸事件的打击。贝多芬以他那辉煌的一生,给世界留下一句话:“用痛苦换来快乐。”他曾经鼓起无数人与自己的不幸做抗争。如果人们都能像他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不屈的奋斗精神而扼住命运的喉咙,那他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一个伟大的人。反之,如果在不幸面前垂头丧气,自暴自弃,那他就只能成为庸人和懦夫。

值得指出的是,没有一个人生而刚毅,也没有一个人可能培养出刚毅的态度。我们不必神化强者,以为自己成不了钢铁般坚强的人。其实,普通人的犹豫、顾虑、担忧、动摇、失望等,再强者的心理世界可能出现:鲁迅彷徨过,伽利略屈服过,哥白尼动摇过,奥斯特洛夫斯基自杀过,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是坚强刚毅的人。换言之,刚毅的人不是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战胜自己的软弱而已。

三、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敢性

对挫折的正确态度,还表现在能否勇敢地面对困难上。有的人一般情况下,也是不怕困难的,但倘若遇到太多困难,感到“对手”太强大了,则往往被慑服。其实,他们之所以过不了困难关,是因为他们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他们怕累、怕苦、怕死、怕吃亏,加上懒惰、拖拉、急躁等人性的内在弱点和外在的困境交相呼应、内外夹攻,勇气和毅力岂有不瓦解之理。高尔基说“我觉得奋不顾身的精神能克服任何障碍,能在世界上创造任何奇迹。”确实有了这种奋不顾身的不怕困难的勇敢性,就有了征服困难的勇敢性,就有了征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如果你是一个害怕困难的人,如果你想具有勇敢面对困难的态度,不妨记住歌德的这句话“你若是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很多;你若失去了勇气-------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对于困难,我们不必害怕,也不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勇敢迎难而上,在征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我们对挫折的心里承受力。

(一)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艺术

⑴强化耐挫折的心理准备

由于学生对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往往不足或根本毫无准备,因此,教师从制定工作计划开始,就应该给耐受挫折教育留一席之地。平时应利用班会等想适宜的场合,适当渗透这方面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具备以下观点:①挫折是任何人不可避免,具备普遍性、客观性;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③挫折是令人不快,但不快程度及其转化情况是由自己控制的,应使各种挫折成为锻炼自己成长的摇篮。这样,学生从小便能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下挫折的信息和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2)注意利用榜样进行抗挫教育

对于模仿为天性的青少年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要适时向学生提供用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定能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上进的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挫折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的丰富性,①中外著名人物中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如因遭受失学挫折而奋发成才的爱迪生、法拉第、蒲松龄②学生身边战胜挫折的同学榜样。③全国著名的同龄人中英雄模范。总之,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用这类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时,其挫折就会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和新的成功的台阶了。(3)利用各种挫折进行抗挫教育

青少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具体的、直观的、身边发生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促发联想。基于此,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就不能只讲空洞的抽象道理,而必须利用报刊杂志刊载的、现实生活中的,甚至是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的进行教育,以达到在挫折中学会耐挫折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挫折主要包括三类:①自然环境挫折②社会环境挫折③个人需要挫折。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个人常常为未来的目标而奋斗不息,以求达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自我体现。开展耐挫折的教育的主题班会活动,关斩六将”,也要有“败走麦城”的心理准备。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耐挫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坦然,将成功和失败都作为新的起点。

(4)在历史教育中渗透抗挫教育

教师可通过开展日历上的“红黑页”、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回顾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象化、立体的阅读近现代史,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一部近现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艰难,当然更显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性的民族精神。诸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诸如南京、天津、马关、辛丑等丧权辱国的签订,无不使民族遭受巨大挫折,蒙受前灾空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挫折压倒摧垮,而是越挫越勇,发奋图强,奋勇前进。实验证明,在这种历史的、形象的、宏观的、广阔的教育背景中渗透挫折教育内容,说服力强,感染力大,震撼力猛,立足点高,理性意欲深,会收到显著成效。

(5)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抗挫教育

如何面对挫折 篇5

如果人生遭遇了挫折,那不是命运不公,而是成功对勇敢者的考验!如果失败来到了面前,那不是希望的消失,而是胜利向有志者发出的呼唤!

面临种种挫折和苦难,也许你会说:为什么生活给我这么多挫折与痛苦?为什么生活对我如此不公平?

挫折的确在人生中经常出现,挫折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与人的性格、期望值、修养学识有关。由于年龄尚轻,社会阅历浅,思维方法简单等原因,青少年更容易感受到挫折。

挫折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虽然我们不欢迎挫折,不喜欢挫折,但又总是躲避不开它。所谓“一帆同顺”、“万事如意”往往只是人们的良好希冀而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的。

在挫折面前,有的人迎头抗争,愈挫愈勇;而有的人却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很显然,能够战胜挫折,最终走向成功的只能是前者。纵观古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科学家音乐家大都是从逆境中、坎坷中磨砺过来的,无不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试想,如东逝流水的生命,若流淌在平坦的河床上,水势必定平直,所以,只有迎向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灿烂的浪花。正如小树苗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经历狂风大雨的洗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我们的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变得顽强;我们的思想,总是在失意与徘徊中走向成熟;我们的意志,总是在痛苦的煎熬中不断坚强;我们在关爱与哺育下成长,我们在失败与挫折中成熟,有挫折,人生才更加绚丽。

面对挫折,我们还需要从中找出原因,然后拟定新的计划。并从挫折中学习经验,不断地尽己所能地去做,挫折便会自动消失。当我们在前进的路上遇到困难,遇到失败,遇到挫折时,不必惊慌,不必无助,不必沮丧,从心里涌起勇敢的力量,鼓励自己站起来,掸掸身上的灰尘,然后继续前进。或许下一步,我们就能踏上沉稳的台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一幅美好的图画。

而所谓挫折,是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因为遇到暂时无法克服的干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焦躁、烦恼等消极情绪,也叫挫折感。这些干扰和阻碍是产生挫折的条件,称为挫折情境。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也是挫折情境。

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是难免的。不断地遭遇挫折与身处困境,是漫漫人生中的必然现象。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大,他遭遇挫折的机会就会越多,与同一个人走的路越长,踢着的石子就会越多一样。那么这些不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吗?那些名人之所以成名,就是他们的追求目标大,纵然遇到的挫折也很多,这样才能真正的走向成功。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挫折既可能是人生奋进的号角,也可能是人生前进的绊脚石。对于遭遇挫折,这正是难得的机会,只有接受风雨的洗礼和磨炼,才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挫折面前望而却步、停滞不前。人生的长河会将弱者淹没,却会将强者送达成功的彼岸。即使遇到险滩暗礁,也要勇敢地冲破障碍,向前跋涉。而我们必须明白,前方没有坦途,征程总有险峰,但即使路再远、山再高,也要披荆斩棘奔赴理想,以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以豁达的心胸泰然处之。给生活一个微笑,用平和的心境、正确的态度来迎接它;用理性的思维、缜密的逻章来破译它;用细腻的心思、敏捷的反应来总结它。智慧是你的武器,勇气是你的力量,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你就能战胜挫折,享受风雨之后彩虹的美丽。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珍珠贝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颗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才能绽放刹那的美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唯有经历过挫折,才能增加生命的厚度。通过一次又一次与挫折的握手,历经反反复复的较量,人生的底蕴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

感谢挫折,珍惜挫折,战胜挫折,你会从弱不禁风的青少年变成一位坚强的斗士,你的思想更成熟了,双肩更有力了,目光更坚毅了。比如贝多芬,一个至今都备受推崇的音乐家,曾经面对双耳失聪还不是依靠一根小木棍走到了巅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又是经历了多少白眼,失败,困惑,挫折,而坚定信心,最终发明了电灯泡;著名美国总统林肯,不也是一步步的战胜困难,战胜挫折,从而成为了美国的总统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铁匠打了两把宝剑。刚刚出炉时它们一模一样,又笨又钝。铁匠于是想把它们磨快一些。其中一把宝剑看到从自己身上掉下的钢屑,想到这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丢掉可惜,便苦求铁匠不要磨了。铁匠答应了它。铁匠去磨另一把剑,另一把没有拒绝。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磨成了。铁匠把那两把剑挂在店铺里。不一会儿就有顾客上门,他一眼就看上了磨好的那一把,因为它锋利、轻巧、合用。而钝的那一把,虽然钢铁多一些、重量大一些,但是无法当宝剑用,充其量只是一块剑形的铁而已。同样出自一个铁匠之手,同样的工夫打造,两把宝剑的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锋利的那把又薄又轻,是削铁如泥的利器,而另一把则又厚又重,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原因就在于它经受不住一点痛苦的磨砺。人生中经常要面临这样的选择:安逸和苦难。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了安逸,也许一生就注定要碌碌无为,历经苦难的磨砺,人生才会熠熠生辉。台湾著名作家李敖说过:“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半辈子。”青春才扬帆起航,生命的花朵需要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结出硕果来。

如何面对挫折,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正如有人能战胜,有人会被打败,挫折的存在是考验一个人的能否成为强者的一份考卷,却没有准确答案。美国著名的将军巴顿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故事: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战争形势对盟军越来越有利,战场即将转移至北非。这时,巴顿将军意识到部队的士兵早已习惯了欧洲舒适宜人的环境,猛然移师到高温难耐的北非,那里恶劣的天气将成为士兵们的头号杀手。为此,巴顿将军模拟北非的环境,建造了一个类似沙漠地区的训练中心,让士兵们在48℃的高温下,每天跑上一英里,且规定每个士兵每天只能用一壶水。士兵们感觉突然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叫苦连天,但是巴顿将军丝毫不为所动,他以身作则,陪着士兵们一起接受艰苦的训练,并鼓励士兵们说:“平时多流一点汗,上战场时就会少流一点血。”不久,盟军总部下达了开战的命令,巴顿将军率领着部队开赴北非沙漠,先前的训练在此地派上了用场,部队很快就适应了沙漠里的酷热环境,丝毫不受高温的影响,一举打败德军,在北非沙漠里屡建奇功,终于凯旋。或许我们习惯于羡慕他人的成功,但是别忘了,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他们的荣耀背后一定有汗水与泪水共同浇铸的艰辛。

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篇6

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如今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的培养,而各种困难、失败、挫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笔很难得的财富。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一、多肯定、鼓励孩子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当及时去关心和鼓励孩子,给孩子安慰、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使孩子不会感到孤独无助。这时,父母要尽量避免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再试也没有用的”、“做不好就别做了”、“怎么这样笨,别人早就做完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败感,家长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要表扬你,因为你有勇气去试试就很好。”“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这样做会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挫折。

二、培养孩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三、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家长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四、让孩子适当受一点批评

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错事,从不说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只听得进赞扬的话,而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在学校一受到老师、同伴的批评,就会出现逃课、逃学、与同伴发生冲突的事件。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自己不知道,但别人很容易发现,只有当别人批评时,自己才知道错在哪里,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并非讨厌自己,而是帮助、爱护自

已,让孩子懂得有了缺点并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五、让孩子经受一点失败

有的父母不愿看到孩子失败,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其实,作为家长,有时让孩子体验一点失败的滋味未尝不是好事,可借机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六、挫折教育要因人而异

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映不同,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挫折教育,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爱面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其次,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教育,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差强人意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步骤/方法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心理家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能笑看一切的人抗击打能力必定会比一般的人强。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

2、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 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家长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应该让幼儿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家长在平时孩子碰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这使家长的“你行”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我行”!

3、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

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比如你的儿子没能被选上代表幼儿园参加联欢会,他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如别的小朋友。”但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他们需要更多小女孩”,或者“他们要挑唱歌唱得最好的”。这样做不是要你教孩子逃避责任——有些时候导致失败的确实是孩子自身的原因。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4、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让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儿童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总之,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挫折的机率。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测。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

5、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适当的引导同样尤为重要。

只要成人正确成功地加以引导和肯定,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因为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而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6、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

要想减少孩子遭遇挫折的次数,就要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如掌握与年龄相符的知识技能,比如大班的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会穿衣、系鞋带、叠被整理玩具等,如果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会做,他就会在集体活动中落后于别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自信,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不会做,反正我是落后的。除这些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不退缩、失败后不悲观等。另外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洗手、洗脸、穿衣、整理床铺等,很多能力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放过任何机会抓住教育,应随时教育,随时观察,抓住机会,为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当幼儿进步后,家长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赞扬和鼓励,强化幼儿的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认可的神态,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到改变,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7、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不少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家长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臵于困难之中。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无法培养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孩子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挫折教育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复能力,是否有无所畏惧的自信心。其实,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家长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8、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让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孩子穿衣、穿鞋时,笨手笨脚,磨磨蹭蹭,父母过来很快就帮他穿好了;孩子小时候学着自己吃饭,可能弄得满桌子都是掉的饭菜,还是没有吃到嘴里多少,父母看着便不耐烦,于是亲自喂孩子吃饭。父母的做法看起来利索、痛快,但却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养成了孩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

如果对孩子过度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严重,我们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急切地跑过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应当鼓励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励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让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9、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培养他们抵抗挫折的勇气。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

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许多小女孩害怕走平衡木、害怕游泳,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准行!”

正如古人所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磨难和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它们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必然可以促进其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自立自强。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即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及克服挫折的能力,持之以恒。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思想,要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挫折,从而战胜挫折。

10、多肯定、鼓励孩子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当及时去关心和鼓励孩子,给孩子安慰、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使孩子不会感到孤独无助。这时,父母要尽量避免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再试也没有用的”、“做不好就别做了”、“怎么这样笨,别人早就做完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败感,家长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

功,但我要表扬你,因为你有勇气去试试就很好。”“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这样做会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挫折。

11、懂得关怀,及时疏导,正确理解挫折

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作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孩子在受到挫折后,最需要父母的爱,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更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当孩子受到挫折又难以排解时,教师、家长不能臵之不理,采取“无视”的态度,而应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孩子正确的面对困难,因此,家长教会幼儿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变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家长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分析受挫原因,使幼儿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抖擞精神、重新再来。

12、因材施教,给每个孩子制定抗挫实施方案

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映不同,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挫折教育。

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爱面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听到的大多是赞扬声,因此常常自信满满,这时,家长不能一味地采用赏识教育,不断扩大孩子的优点而忽略孩子的缺点,要适时针对孩子的缺点设臵一些挫折,有时需要打击一下能力较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增强幼儿的挫折抵抗力。在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

面对能力少稍弱的孩子,我们应及时发现他们小小的优势,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13、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错误非常在意。事实上,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孩子如果不犯错误,他就永远不可能长大。

当孩子犯错误或过失时,作为父母,千万不要着急、气

恼,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孩子,甚至体罚孩子。

当孩子有过错时,其内心肯定会出现自责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视。正面教育是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入情入理,注意感情的沟通,千万不能讲大道理、空洞说教,引起孩子的反感。

高明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感化→说服→感化”,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重视情感的沟通。比如,父母可以先夸奖孩子说:“你做得不错!”“你已经很努力了!” 这就是前段的感化,因为这些语言对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然后父母再指出孩子失败的原因,让孩子不断进步,这是教育的目的。最后父母不要忘了鼓励孩子:“如果你再努力一些,就能做得更好!”这样的正面教育就能使孩子自动地检讨失败的原因,减少下次犯错误的几率。

只能接受表扬,却接受不了批评是抗挫能力差的重要表现。正如这位家长所说,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如果没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被打倒,这样是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功的。

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孩子缺乏分挫折抵抗力,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有些家长对孩子滥用“赏识教育”,总是一味地夸奖孩子,言过其实,导致孩子不能接受批评;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时的批评方式让孩子难以接受,比如嘲笑、挖苦,甚至打骂,导致孩子害怕失败,害怕批评;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完全包办代替,导致孩子什么都不会,缺乏自信,从而难以接受批评。找出问题后,家长则要对症下药。首先家长们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并且真实,重点夸张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其次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要嘲笑、讽刺或打骂,而是接纳他的失败和挫折,帮助他分析失败得原因,积累经验,争取下次的成功,让孩子觉得失败和挫折并不是不可饶恕的,而是离成功又近了一步;最后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去尝试一些他能做的事情,让孩子体验到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可以一次性成功的,即使失败,只要继续努力,多加练习,就会成功,所以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孩子的抗挫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稍有不慎则就会伤害孩子,并且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拿孩子来来试验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并且孩子抗挫能力差和自信心、意志力、情绪管理等息息相关,所以最好是能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在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帮助下,用最

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情商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受益。襄阳天鹅之路儿童情商教育作为襄阳首家专业的儿童情商教育机构,值得家长和孩子信赖。不仅有系统、专业的儿童情商训练课程,还有课后的家长说课和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很多家长都会怀疑情商教育的必要性和效果,但是参加儿童情商训练课程的孩子都会很喜欢,因为他们的课程形式都是以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来进行,让孩子在玩乐中提高自信心、增强抗挫能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等。并且针对家长的个性化家长教育指导也让家长茅塞顿开,很多苦恼的教育迎刃而解,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更加得心应手。

更多内容参考“天鹅之路赵艳的新浪博客”,天鹅之路做为襄樊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儿童情商教育(自信心、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独立性、专注力、时间管理、抗挫能力、乐观、诚实等非智力因素)的机构,帮助家长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案。

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推荐 收藏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的繁衍呈现一个“倒”金字塔形,位于塔尖的孩子,无疑成为家长们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宝贝!一个孩子在几辈家长的呵护下长大,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越来越经不起挫折,受不了一点点的委屈,家长的这种心态在无形中就扼杀了孩子种种能力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的进步。可是现代社会需要个性完美的人,幼儿期又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应该从小就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要引导孩子勇敢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挫折,当幼儿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做出肯定性的评价,来帮助幼儿树立抗挫信心,来增强幼儿抗搓勇气。

阮加俊小朋友是我们班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从小是由阿婆带的,刚入园时,他妈妈跟我说的那些话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这个孩子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各方面都发展的比较慢,口语表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孩子已经四岁了,可是家长没有听到孩子说过话,别说是一句话了,就连

一个字都不会说,后来经过一个多学期集体生活的磨练,俊俊终于开口说话了,让我们大家都惊喜万分,但是,让我们头痛的事情也发生了,俊俊的脾气也越来越大,一开始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地上打滚,后来就是跟老师唱反调,现在就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一样,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后就会随时“爆炸”。

情景一:俊俊在吃午餐,边上的小朋友不小心衣服袖子一拉,把俊俊的菜打翻了,小朋友向俊俊道了歉,俊俊打那个小女孩一下,马上向教室外面跑,边跑边哭,然后就躺在楼梯上大哭,嘴里还不停的说,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情景二:一天在上美术课的时候,俊俊认真的和小朋友一起在画水果,后来剪下来的时候不小心剪坏了,老师和小朋友都没有责怪他,他马上向外跑,边跑边哭。

这些画面经常可以看到,从这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经不起一点点挫折,碰到小事就会受不了大哭大闹,任凭你老师怎样讲他都听不进去。对于这样的孩子有时我们真不知所措,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件事情,我也查看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教育。

正确对待挫折:我觉得关键是让幼儿遇到挫折后,怎样来面对现时,正确对待挫折,挫折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捕捉,正确引导。在组织幼儿

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教育幼儿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幼儿勇敢面对生活中或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地去克服困难,就拿这次美术活动的事情来说吧!不小心剪坏了,不能轻易批评孩子,应该跟孩子说剪坏了,不小心剪坏了没关系,老师不会批评你的,你可以重新再画一个,或是跟他说老师帮助你一起来完成,让他消除紧张的情绪,给予他更多的肯定、鼓励,帮他一起分析原因,使幼儿树立信心,增强抗挫勇气,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失败,鼓励孩子继续来剪,直到剪好为止。

冷处理:对于像俊俊这样的孩子,我觉得冷处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正当他大哭大闹时,干脆跟他冷一冷,不要去追他,只要远远的看住他就可以,你越是去劝他追他他越是来劲,跑的更快,哭的也更凶,等到他冷静下来后,再跟他讲道理,做出肯定性的评价,来帮助幼儿树立抗挫信心,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如当孩子做错事以后,就应该帮他指出来,使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么改,使孩子明辨是非,提高心理承受力,从容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这样他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能认识到自己刚才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以后努力改正。

家园配合:家长要正确树立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所处的位臵,不能一味的迁就和溺爱,家长和老师随时进行沟通、交流孩子的一些情况,在幼儿让孩子怎么做到,回到家也让家长这样来要求孩子,让家长必须明确,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进入社会生活,没有自立意识和能力,不可能在社会上自由的生活。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的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能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在孩子遇到困难退却、逃避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家长也应把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向老师反馈,这样双方就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挫折 篇7

“慕课” (M O O C) 这个术语是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来的。“M”代表m assive (大规模) , 一门课程有上万人学习。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 (开放) 以兴趣为导向, 凡是想学习的, 都可以进来学, 部分国籍, 只需一个邮箱, 就可以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 (在线) 学习在网上完成, 无需旅行, 不受时空的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 就是课程的意思。

从2008开始, 国外很多大学主办了很多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在中国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比尔.盖茨说““慕课”使得学习的黄金时代来了”。

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 2013年coursera注册的中国用户共13万人, 位居全球第九。在2014年达到65万人, 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在中国的“慕课”学习者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的城市, 学生比例较大。

二、“慕课”在高等职业院校地位

在职业教育领域, 也与时俱进关注“慕课”课程,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慕课”来了, 传统职业学校可以不需要存在了。但笔者认为应理性看待“慕课”, 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 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的特点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高职业院校学生进校时候基本上是上不了一本, 二本, 甚至是三本, 最后没有选择以后无奈才来到高等职业院校, 这些学生存在一些普遍的特点:

1)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信心严重不足;自学能力、自律能力欠缺。

高职学生在学校在高中或中专时候在班级的学习名次靠后, 老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欣赏和表扬远远低于学习名次排在前面的学生, 这类学生受到的批评指责较多, 他们的需求和烦恼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充分关注, 在学习方面, 很少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学业上长期的不得意, 应是造成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最主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前途不满意、失望、甚至麻木。而更多的学生是生活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盲目中, 没有什么憧憬, 没有为之心动、值得付出的目标。

许多学生看起来总是无精打采, 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 学习上更是如此。缺乏主动性, 上课昏昏欲睡, 课余时间无所事事, 很大一部分学生下课就会回到宿舍睡觉, 要么逛街、打游戏, 也没有什么个人的兴趣爱好或特长。

更多的学生对国家、本地区、甚至学校的事都不太关心。在高职院校, 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像高中生时候繁重, 主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方面对现状不满, 对前途担忧, 另一方面自觉自愿改变现状的动力又严重不足。

“慕课”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所以在高职院校, 对于高职学生, 学生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需要教师从各方面给予关注和指导。

2) 逻辑思维能力不占优势, 不愿意主动思考。

在上理论课时, 学生基本不感兴趣,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结合实践列举一些相关的实例, 这时候学生兴趣比较大, 但是老师一旦提出与之相关的专业问题后, 学生马上转为沉默或低头玩手机。

在实习实训课过程中, 教师在做示范时候, 也有一部分学生左顾右盼, 在练习中, 也有学生在教师关注其他学生时不自主的做其他无关的事情。

在“慕课”的学习过程中, 除了对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要求较高以外, 在学习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比如“作弊”的可能性, 对学习的质量, 学习的效果也很难做出有效监控和评价。

(二) 职业教育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 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二十高素质的及时技能人才。

什么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呢?指的是综合能力很强, 技术能力较高的技术人员, 一方面强调素质, 一方面强调技术, 它与本科, 专科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我国, 高职教育时间不长, 现行的教育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 我们的专业课的开设要求注重时间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的比例要达到60%, 所以“慕课”是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的。

(三)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是否能成为有用之才, 不仅要关注其专业业务知识, 更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比如职业道德, 职业角色定位是需要在传统的课堂以及学校的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来完成的,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点以及亮点。每一个专业有自己的职业特点, 培养的学生也是各具特色, 这是“慕课”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的。

但是, ““慕课”是一场学习的革命, 其影响力绝不限于大学, 对新的继续教育的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人人皆学, 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也将具有积极意义。”———张杰。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可以打破地域、国界的限制, 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对职业教育系列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可以很好的锻炼和培养老师, 打造一大批职业教育的明星, 也有助于教师进行更大范围的推行好的教学内容、成果。

三、结论

女性该如何面对离婚 篇8

事后回想,真是挺遗憾的:一场撕扯,只换得一地鸡毛,当事人都不体面,旁观者大骂渣男,大骂小三,可原配也没有得到多少同情。体面,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留给自己的:女方应该尽可能地搜集对方的过错,在法律上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对于那位年方三十、经过多年学术训练的高知女性来说,在对丈夫已经无比厌恶的情况下,实在不必拖着不愿离婚,把自己变成一个怨妇。她其实有很多出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并不同于那种没有任何资源的女性,她们或许不得不让度自己的尊严,而这位女性不必。男方是渣男,但女方不必用一辈子去证明他的渣,不必踩到狗屎还在那里反复纠缠、眷恋不已——争取利益,及时离场,及时止损,才能过得更好,才是对自己的尊重。

另外,一个女权主义者应该怎么看待别人家庭中的感情问题呢?应该是努力促进保护妇幼的法律条件通过,应该着眼在如何维护无过错方的经济权利,而不是在别人的感情关系当中,充当道德上帝。

(侯虹斌)

女职工痛经可休假:落实难!!!

《安徽省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有这么个条款:女职工如果痛经,可申请休1至2天病假;早期妊娠和怀孕7个月以上的,不安排延长其劳动时间和从事夜班劳动;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应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作为女人,看此规定,不能不感喟体贴入微,可是另一方面,也真担心这规定会好心办了坏事。

试想,谁能有勇气和老板说“我痛经,今天不去了”呢?哪位女职工又能因没休“经期假”而投诉自己的领导呢?要知道,私企现在连双休都无力执行。“经期假”,搞不好就成了女性的就业障碍。

咋办呢?解决用工成本!

如果仅仅用保障性条例对妇女进行保护,而不从根本上解决保护成本的问题,保护成本就会转移到用人单位身上,用工成本较高的女性难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不妨试试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比如执行休假规定的单位可以享受政策优待,以降低其用工成本。说到底,要让善政得以落实,关键是找到利益的平衡点,也只有在平衡的环境中,女性职工才能够真正享受到关爱。 (本刊)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把规则当回事

“失格”这件事,屡见不鲜:什么故宫的铜缸上被刻了字,某某男爬到景点的树上拍照,谁谁在森林公园吸烟还乱丢烟蒂……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无视规则、缺乏规范?

上一篇:语言学期末论文下一篇:五年级国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