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精选8篇)
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 篇1
教育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①强而不平衡型为胆汁质;②强、平衡而灵活型为多血质;③强、平衡而不灵活型为粘液质;④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18.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四、历年考试试题
一、判断题:
()
1、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六课程改革。()
2、我国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四级课程管理。()
3、“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4、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
5、我国新“课程标准”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注重的是精英教育。()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
()
7、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活动方式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迁移。()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提示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9、研究性学习是优秀学生从事的科技类活动课程。
二、选择题:
1、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为重点().(1)创造能力(2)创新精神(3)道德素质(4)实践能力 A.(1)(2)B.(2)(4)C.(1)(3)D.(3)(4)
2、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巩固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国——教育家提倡并恪守的信条。()A.叶圣陶 B.徐特立 C.鲁迅 D.陶行知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社交与尊重需要 C.求知与审美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5、学生解答问题时,能做到“一题多解”,说明能力较强。()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 篇2
一、英语备考复习的理论基础
1.明确考点和知识构建。英语考试无论习题形式的创新还是命题思路的转变终会落脚于考试大纲之中。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备考时要以教材中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需识记的单词以及需达到的能力等级为复习备考的依据,并根据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卷及模拟试卷来找准英语的难点、重点、和常考点。同时,还应当根据切实的学科要求来保证复习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减少盲目复习,最大限度的利用复习备考的宝贵时间。
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要在备考复习环节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中学英语知识点多而杂,如果单个记忆往往遗漏知识点较多。教师首先要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将不同句式、时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法系统;在单词方面引导学生筛选出重点、考点词汇,进行针对性的记忆。
2.重视分类训练。分类训练是根据考试题型及能力要求进行的一种实效性强的备考训练。可分为听力训练、单词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四种。分类训练一方面可以避免熟练知识点的重复练习;另一方面则可以分版块的地掌握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效率。例如每周进行一堂阅读专项训练课,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材料阅读和习题解答,教师统一讲评。教师在课下每周至少分配一次写作练习。
英文写作是英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也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可以根据他们的水平差异有所不同。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着重强调文章的流畅性和词汇的准确表达,句子结构及表达层次化、多样化;对基础较差的同学作文则要求表达观点清楚,句子完整且无拼写错误。
二、英语复习备考的实践操作
1.有规律有质量的习题训练。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表明题海战术存在盲目性和低效性。习题练习对于英语考前复习必不可少但要有质量有计划的进行。习题训练要主要强调目标性,也就是说要明确训练任务。教师在训练过程应当注意训练的题目难度上要稍高于大纲要求,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才能应对自如。训练时教师应注意对时间的严格控制,使学生克服做题拖沓的习惯,营造考场紧张感,学生在考试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做题的根本目的在于练习后的总结与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多强调结题思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够举一反三。
2.重视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英语考试中基础知识与基础训练非常关键,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能力。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单词。单词的记忆不求多但要强调持续性,在课堂上每次复习10到20个单词,反复记忆。教师也可和学生一起整理常用的常考词汇、短语的典型用法,并在课堂上对一词多义的词汇进一步讲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
3 . 注重应试技巧培养的训练。英语考试除了对英语单词、短句、句式的的运用的考查外,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评价。以完型填空为例,由于完形填空属于障碍性阅读,考察阅读能力同时也要求考生具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材料中空缺单词的出现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情况,经过仔细分析,才能推断出适合的单词。如果没有阅读技巧,单纯逐词逐句的翻译不仅仅大大影响做题时间也没有良好的效果。听力试题同样也需要相应的答题技巧。在听力材料播放前快速浏览听力试题,根据答案选项对所提问题方向有个初步判断。例如:A.railway station B.airport C.hotelD.hospital,通过选项大概推测出题目考查的是根据对话内容来判断对话发生的地点,再听的时候就能准确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 篇3
【关键词】英语复习 备考策略 训练
新课改对中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开放、愉快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成为一个难点问题。英语的备考复习工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三年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也是学生实现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
一、英语备考复习的理论基础
1.明确考点和知识构建。英语考试无论习题形式的创新还是命题思路的转变终会落脚于考试大纲之中。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备考时要以教材中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需识记的单词以及需达到的能力等级为复习备考的依据,并根据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卷及模拟试卷来找准英语的难点、重点、和常考点。同时,还应当根据切实的学科要求来保证复习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减少盲目复习,最大限度的利用复习备考的宝贵时间。
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要在备考复习环节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中学英语知识点多而杂,如果单个记忆往往遗漏知识点较多。教师首先要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将不同句式、时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法系统;在单词方面引导学生筛选出重点、考点词汇,进行针对性的记忆。
2.重视分类训练。分类训练是根据考试题型及能力要求进行的一种实效性强的备考训练。可分为听力训练、单词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四种。分类训练一方面可以避免熟练知识点的重复练习;另一方面则可以分版块的地掌握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效率。例如每周进行一堂阅读专项训练课,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材料阅读和习题解答,教师统一讲评。教师在课下每周至少分配一次写作练习。
英文写作是英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也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可以根据他们的水平差异有所不同。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着重强调文章的流畅性和词汇的准确表达,句子结构及表达层次化、多样化;对基础较差的同学作文则要求表达观点清楚,句子完整且无拼写错误。
二、英语复习备考的实践操作
1.有规律有质量的习题训练。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表明题海战术存在盲目性和低效性。习题练习对于英语考前复习必不可少但要有质量有计划的进行。习题训练要主要强调目标性,也就是说要明确训练任务。教师在训练过程应当注意训练的题目难度上要稍高于大纲要求,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才能应对自如。训练时教师应注意对时间的严格控制,使学生克服做题拖沓的习惯,营造考场紧张感,学生在考试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做题的根本目的在于练习后的总结与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多强调结题思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够举一反三。
2.重视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英语考试中基础知识与基础训练非常关键,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能力。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单词。单词的记忆不求多但要强调持续性,在课堂上每次复习10到20个单词,反复记忆。教师也可和学生一起整理常用的常考词汇、短语的典型用法,并在课堂上对一词多义的词汇进一步讲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
3.注重应试技巧培养的训练。英语考试除了对英语单词、短句、句式的的运用的考查外,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评价。以完型填空为例,由于完形填空属于障碍性阅读,考察阅读能力同时也要求考生具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材料中空缺单词的出现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情况,经过仔细分析,才能推断出适合的单词。如果没有阅读技巧,单纯逐词逐句的翻译不仅仅大大影响做题时间也没有良好的效果。听力试题同样也需要相应的答题技巧。在听力材料播放前快速浏览听力试题,根据答案选项对所提问题方向有个初步判断。例如:A.railway station B.airport C.hotel D.hospital,通过选项大概推测出题目考查的是根据对话内容来判断对话发生的地点,再听的时候就能准确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英语备考复习讲求的是科学性和高效性。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明确考察目标、摸清考试思路,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应试技巧指导,使学生有条不紊的备考。
参考文献:
[1赵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6).
[2]张玲.九年级英语复习备考策略浅谈[J].读与写杂志. 2012(10).
[3]吴德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学林出版社. 2012.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篇4
理论考试每份试题共50道题目,除5道填空题外,其余均为选择及判断题。填空题仅限“第七章教学设计”内容,其他章节内容只出现选择题及判断题。
第一章
1、教育技术的定义P1-2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P2
3、什么是学习资源?P2
4、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5、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哪些?P2
6、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研究目的是一致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区别在于现代教育技术更强调和关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7、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8、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9、教育技术对评价体系的影响
10、教育技术对师生角色的影响P5
11、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P7
12、教师需要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P7
13、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内容P7
14、师范生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P8
第二章
1、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
2、什么是程序教学?
3、系统科学理论包括哪些理论?
4、什么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理论是什么?
5、什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理论是什么?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代表观点
7、传播理论的基本模式
8、视听教育理论的核心理论(经验之塔)及相关内容
9、数码相机: 镜头的分类P34 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及远摄镜头的特点
相机结构中,可以控制曝光量的是快门和光圈 图像传感器的作用 取景器的作用P35 数码照相机的调焦大多是利用电子测距器自动进行的。数码相机的输出方式P36 影响景深的因素P40 顺光、侧光、逆光的特点 不同景别的特点P39 拍摄点的选择 拍摄方位 拍摄高度
10、投影器的使用
11、视频展示台的使用
第三章
1、话筒的种类
2、话筒的指向性及话筒的选择
3、彩电制式P52
4、了解电视机的接口P53
第四章:
1、常见的现代教学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哪些?
2、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
3、校园网的功能
4、常见的校园网络教学应用系统
5、双绞线能有效传递的距离(10米、50米、100米)
6、校园广播系统的常见类型
7、校园教育电视系统的功能
8、卫星教育电视的特点
9、校园广播的功能
10、什么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系统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微格教学的实施内容是什么?
第五章 只复习多媒体素材的常见格式及获取方式
第六章
1、按照功能分类,计算机教育的应用方式有哪些?P166
2、按照应用对象分类,计算机教育的应用方式有哪些?P167
3、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被认为是人类教育史上继语言技术、文字技术、印刷技术之后的第四次革命。
4、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英文缩写
5、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P167
6、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P168
7、课件的英文名称P169
8、多媒体课件的特点P169
9、多媒体课件的类型P169
10、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分析、设计、制作编辑、测试评价、应用推广)
11、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P170
12、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分析阶段包括什么?P172
13、常用的多媒体创作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
14、了解Authorware的特点及所包含的图标(具体操作不用)
第七章
1、教学设计的定义P219
2、教学设计的应用层次P220
3、教学设计过程应包含的基本要素P220
4、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即分析学习者特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P221
5、分析学习者的方法P221
6、什么是学习内容分析?P221
7、在一门课程中,各单元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联系:并列型、顺序型和综合型。什么是并列型?什么是顺序型?什么是综合型?P222
8、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ABCD法):ABCD分别指什么及例子 P223
9、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了解P223表7-
1、7-
2、7-3
10、什么是教学策略P225
11、教学策略的分类P225
12、什么是替代性策略P226
13、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P229
14、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什么?P231
15、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有哪些?P231
16、对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P231
17、教学设计的成果包含哪些?P231(教学设计成果评价下面第一行开始)
18、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通常从哪些方面进行?P232
19、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重视对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通常是以一个框架的形式出现,这个问题框架由基本问题和结构化问题组成。结构化问题通常由基本问题分解得到。我们可以使用“五何”问题设计法来设计结构化问题。
20、创设情境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既情境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P235
21、常见的自主学习策略P236
22、支架式策略的基本步骤
23、抛锚式策略的基本步骤
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 篇5
--------2014年12月(2014至2015第一学期)
一、名词解释
1、体操;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表现人体控制能力,具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项目。称之。
2、帮助;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给予练习专利号助力,信号,放标志物或限制物等,使其更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好地掌握,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措施叫帮助.3、队列练习;按照一定的队形做调同一致的动作。并按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
4、横队;由列组成的队形称横队。
5、路 ;前后排成一行为路。
6、保护;保护的概念在体操,训练,比赛中,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安全措施的称之。
7、纵队;由路组成的队形叫纵队。
8、列;左右并排成一排(直线)为列
9、体操术语 ;是体操理论和运动技术的专门用语
10、间隔 ;相阾者左右之间的间隙叫间隔。
11、完整教学法:完整法是指将每一个动作视为一个整体,动作的开始到结束,直接地教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
12、分解教学法:在将每一个体操动作视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又将其看作是由几个有机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教师逐次将每一部分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逐一学习,最后过度到完全掌握动作的教学方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根据体操的目的和任务,体操可分为(基本体操),(竞技性体操)和(团体操)。表演性体操
2、体操教学方法分为(言语法),(直观法),(练习法)3类。
3、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者为(右)位于纵队最后或横队左翼者为(头)。
4、基本体操教学,示范的形式有(镜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三种。
5、体操术语基本要求(正确),(简练)和(易懂)。
6、徒手体操是根据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特点,由(举),(振),(摆),(绕),(绕环),(屈伸),(踢)等一系列徒手动作组成。
7、口令是由(动今)和(预今)组成。
8、徒手体操的创编原则有(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9、保护的种类有(他人保护),(自我保护),(利用器械保护)。、10、人体运动轴包括(横轴),(前后轴),(垂直轴)和(肩轴)。
11、手倒立时,胸的方向(后)为,背的方向为(前)。
12、单杠握杠的四中方法分别为(正握)、(反握)、(正反握)、(交叉握)。
13、帮助的种类(直接帮助)、(间接帮助)、(利用器械帮助)。
14、间接帮助的方法有(言语)、(标志物 或限制物)。15 体操术语的基本原则是()、()。
16、口令的种类分别为(短促)、(连续)、(断续)、(复合)。17队列队形中,相邻者左右之间的间隙叫(间隔);相邻者前后之间的间隙叫(距离)。
18、队列队形练习可分为(预令)动作和(动令)动作两种。
19、根据体操练习形式的不同,体操可分为(徒手操)、(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及专门器械体操)三类。
20、体操大型的国际比赛有(体操世界锦标赛)(奥运会)(体操世界杯)3种。
三、选择题(每题1分
1、前滚翻的保护与帮助者的站位应该跪于练习者(D 前侧方)。
·
A 后侧方
B 正前方
C 正后方
D 前侧方
2、单杠翻上动作保护与帮助的部位是(D 后背)。
A 手腕
B腿
C 头
D 后背
·
3、体操的特点之一,是在教学和训练中广泛采用(C 保护与帮助)。
A,保护
B 帮助
.,C 保护与帮助
D 辅助练习
4、下列属于器械体操的内容的是(C 平衡木)。
A 自由体操
B 肋木
·
C 平衡木
D跳绳
5、下列内容属于基本体操的内容是(B徒手体操)。
A单杠
B徒手体操
C技巧运动
·D双杠
6、-队列中学生左右并排成一直线叫(A 列)。
·
A 列
B 路
C 横队
D 纵队
7、“立正”属于(C 短促)口令。
·
A.复合B.断续
C 短促
D.连续
8、体操的生命在于(A创新性)。
A创新性
B 艺术性
C力量性
D 保护与帮助
9、属于直接帮助的是(B力帮助)。A 触觉帮助 B力帮助
C 视觉帮助 D听觉帮助
10、徒手体操侧上举的部位应是(B侧举与上举的45°)。A前举45* B侧举与上举的45°
C侧的45° D 上,前,侧举间。
11、学生或成队彼此之间左右的间隙称为(B
间隔),A
距离
B
间隔
C
翼
D
基准
13、属于间接帮助的是(C
击掌)。
A
站在旁边
B
托
C
击掌
D
准备
14、跳马落地时,人体要承受很大的力,因此,落地时(D
延长缓冲时间)。A
缩短缓冲时间
B 提高身体重心
C
展体展髋
D
延长缓冲时间
15、头手倒立稳定,主要是(A 增大支撑面积)。
A 增大支撑面积
B
摆好三角形C
用前额顶地
D
蹬地适当用力
16、针对儿童的特点,编排基本体操时应选择(A.活泼轻快)的动作。A.活泼轻快;
B.刚健有力;
C. 富有朝气;
D,优美柔和。,17、针对青年人特点,编排基本体操时应选择(A.刚健有力)的动作,A.刚健有力;
B.动作简单;
C.模仿性强;
D.优美柔和。
18、“向左看一齐”“向右看齐”属于(D.连续)。
A.复合;
B.断续;
C.短促
D.连续。
19、在初学分腿腾越山羊时,为排除学生练习时的心理障碍,要(D加强保护与帮助)。
A.正确运用教法;
B.加强素质练习;
C做思想工作;
D加强保护与帮助。
20、在做跳马起跳时,为获得最大的器械弹力,两脚应踏在跳板的(C.中后)。A.前;
B.中;
C.中后;
D.后。21不属于动作术语记写方法的是(B.分解记写法)。
A.完整记写法;
B.分解记写法;
C.缩写法;
D.图解法
22、在做双杠挂臂屈伸上时,为了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在成屈体挂臂撑后,应积极用力向(A.前上方)伸髋关节。
A.前上方
B前下方;
C.正前方;
D.正后方。
23、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肌肉紧张度。为此,在控制倒立时,应做()。A.憋气 B提气 C.浅呼吸 D.深呼吸
24、在做双杠挂臂屈伸上时,为了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在成屈体挂臂撑后,应积极用力向()伸髋关节。
A.前上方 B前下方; C.正前方; D.正后方。
25、队列中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称为()。
A.列 B、路 C.横队 D.纵队
26、单杠支撑后摆动作帮助的部位是()。
A.手腕
B、腿
C.头
D.腰 挂膝后回环动量矩的大小取决于()。A半径
B 阻力
C力量
D 圆心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2分正确的√,错的X)(对)
1、前滚翻方向偏的原因是两手用力不均或低头不正。
(对)
2、后滚翻团身不紧、低头不够都会导致动作不圆滑。(对)
3、’做侧手翻时的方向不正,原因主要是摆腿方向不正。
(对)
4、单杠翻上腹部靠不了杠,原因是摆腿向前或只拉杠不倒肩。(对)
5、队列练习必须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来进行。(错)
6、滚动是经过头部的翻转动作。
(错)
7、集合的口令是:
“成X路横队——集合,成Z列纵队——集合!”。(错)
8、行进间向后转走的动令落在左脚上。
(对)
9、体操教学中,练习方法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别无选择。
(对)
10、做基本体操时,身体姿势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动作的难易程度
和锻炼效果。
11、胸所向的动作的方向是前的方向,是一成不变的。(错)
12、绕环是指移动范围在180°以上,360°以下的弧形动作。(错)
13、体操能全面地,有重点地锻炼人体。(对)
14、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是促进竞技体操技术发展的因素之一。(对)
15、绕环是指移动范围在180度以上,360度以下的弧形动作。(错)
16、体操要求有一定的艺术性,广泛使用于保护帮助。(对)
17、教侧手翻时,教师一般先讲解动作要领,然后示范动作,这样效果较好。()
18、空翻不是体操术语。(错)
19、体操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只需注重动作的规范和优美。(对)
20、重复练习法,是体操常用的练习方法。(对)
21、在做操时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错误,以防建立错误的动作定型。(对)
22、教侧手翻时,教师一般先讲解动作要领,然后示范动作,这样效果较好。(对)
23、运用动作示范是使练习者建立完整、正确动作表象的主要教学方法。(对)
24、竟技性体操包括竟技健美操的项目(对)
25、当与动作完成发生美观性和错误时,要进行适当的扣分(对)。
26、体操教学中,教师只需注重动作的规范和优美。(对)
27、健美操不是体操项目(错)。
28、两臂旋外,两手大拇指向外握械称为反握(对)。
五、问答题(每题分8分)
1.简述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教学方法
2、用体操术语记写一节(2个8拍)徒手操 以第八套例
第一节,上肢运动 预备;立直,1拍:两手前举,平肩、手心相对,2拍;左脚向前出一步,两臂由外向内绕环至侧上举,3拍:身重心前移,两臂侧上举,后脚尖点地。4拍:还原成直立。5678拍与1234拍相同,但6拍出右脚 第二节,扩胸运动 预备;立直,1拍:两手握拳屈肘平胸扩胸一次。(屈振的动作)2拍;两手握拳平举扩胸一次。(有振的动作)
3拍:左脚向左出一步,成弓步,两手握拳平举扩胸一次。4拍:还原成直立。
5678拍与1234拍相同,但6拍出右脚
3、简述体操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有哪些? 4.简述行进间 “向后转——走!”,的动作要领,教学方法 答:“走!”动令落在右脚,左脚向前半步,脚尖向右约45°,身体向右转向后180度,右脚不转动,出左脚按步法向新方向进行。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重点是强调:动令落在右脚。
2、组织练习:先进行集体慢动作练习。重复练习多次。学生分散练习,个人喊口令,自己做练习。注意口令的节奏。3,分小组练习,相互纠正错误。
提示动作的重点:动令落在?转90度后?出什么脚?
5、简述体操教学有哪些特点?
答:
(一)教学中广泛运用保护与帮助:保护帮助是体操重要的教学方法与安全措施。体操动作复杂、有一定的难度,初学时大多数人需要帮助,才能体会和掌握动作。
(二)教学中常需要排除学生的害怕心理:体操动作的非常规性、有危险性、有难度等。需要克服学生害怕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讲解、分析、提示等手段,通过多教学方法: 5 示范动作、图解,正确运用保护帮助,多样的练习与辅助练习的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规范化:
6、简述创编徒手体操的原则。
答:(一)有明确的目的性:课间操,让学生全身活动,放松大脑神经。工间操,老年人或弱者的体操:速度较缓慢,简单易学,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二)有严谨的科学性:
1、全面锻炼人体各个部位。包括头颈,上肢,躯干,下肢以及全身。
2、合理安排运动:一般全套动作有8至9节,每节4个8拍。(8个8拍运动量就大),2个8拍运动量就少。编排时,动作由易到难,由慢到快。运动量由小到大。
(三)有一定的创新性:内容丰富,不断补充新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枯燥不味。在动作姿势,方向,幅度,难度,路线创编。
8、简述自我保护的方法有哪些?
9、简述头手倒立动作要领和教学方法。
10、简述行进间 “向右转——走!”,的动作要领,教学方法。答:“走!”,动令落在右脚,左脚向前半步,脚尖向右约45°,身体向右转90时,左脚不转动,出右脚按步法向新方向进行。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重点是强调:动令落在右脚。
2、组织练习:先进行集体慢动作练习。重复练习多次。学生分散练习,个人喊口令,自己做练习。注意口令的节奏。3,分小组练习,相互纠正错误。
提示动作的重点:动令落在?转90度后?出什么脚?
11、简述行进间 “向左转——走!”,的动作要领,教学方法
答:“走!”,动令落在左脚,左脚向前半步,脚尖向右约45度,身体向左转90度时,左脚不转动,出右脚按步法向新方向进行。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重点是强调:动令落在右脚。
2、组织练习:先进行集体慢动作练习。重复练习多次。学生分散练习,个人喊口令,自己做练习。注意口令的节奏。3,分小组练习,相互纠正错误。
提示动作的重点:动令落在?转90度后?出什么脚?
12、举例说明体操术的构成_(可以结合体操动作举例)答:按结构,体操术语的要求:动作一般由开始姿势,动作部位,动作方向,动作形态,动作做法和结束姿势等6个部分构成。
例如:前滚翻:开始姿势:由蹲撑开始,动作部位是由头至背至臀部至蹲立,动作方向;向前,动作形态:滚翻像球体,动作做法;经过头部滚翻,结束姿势:蹲立。
舞动青春:预备节:直立,上肢两臂,侧上举与上举,上与下,直臂,举,直立(立 正),2、用体操术语记写一节2个8拍的徒手体操操。(7分)(注:最好有线图表示)例
预备;立直,第一个8拍
1,2拍:2手侧上举,手心向外,稍抬头。2脚直立。3,4拍:2手在头上交叉2次,2脚直立。5,6,7,8拍:2脚原地踏步(左脚先踏),2手经体侧,慢慢下摆至体侧,成直立。
第2个8拍
1拍:两手前举,平肩、手心相对,2拍;左脚向前出一步,两臂由外向内绕环至侧上举,3拍:身重心前移,两臂侧上举,后脚尖点地。4拍:还原成直立。5678拍与1234拍相同,但6拍出右脚。
3、简述利用体操器械和场地进行身体部位上肢、腰腹力量训练的方法及其所发展的骨肉群?(7分)。
答;略:如单杠引体、引体压上成支撑(肱二头肌肉,三角肌群的发展),双杠臂屈伸和摆动的臂屈伸(肱三头肌肉,三角肌群、胸大肌群的发展),垫上收腹举腿,仰卧起坐、两头起,俯卧展体或两头起等(腹直肌肉,腰背肌群的发展)。
本题学生可自主发挥,利用专业的知识回答,符合体操动作,解剖学,生理学的理论依据。
3、你在寝室里应采用什么样的练习来增强上肢力量和下肢的柔韧性?可以练习哪些技巧动作?(7分)。答:例如:
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 篇6
各科、室、所、稽查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工会,税务学会:
现将二季度政治理论学习材料下发,请各单位、支部按照要求组织学习,做到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的制度化、经常化。
第一部分:“八荣八耻”教育专题(已下发)
第二部分: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已下发)、《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已发至支部)
第三部分:各级组织、领导对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集锦(已发至支部)第四部分:《丰台区党务公开手册》(已下发),《党建》《北京支部生活》杂志(按月下发)
第五部分:二季度政治理论学习材料汇编:
目 录
一、胡锦涛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摘要)-2
二、国务院下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5
三、党章:激励和规范全党行为的总章程――――――――――29
一、胡锦涛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摘要)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月6日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紧密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努力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反腐倡廉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效,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现阶段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出发,顺应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坚定不移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
胡锦涛强调,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把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二是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党风政风 2 建设的工作重点,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行风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并建立健全巩固成果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四是要严肃查处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方面的案件。五是要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六是要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有利于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胡锦涛指出,总结我们党自身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只有把党章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凝聚起全党同志的意志和力量为实现党的理想和目标而共同奋斗。
胡锦涛强调,要通过学习贯彻党章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大防治腐败的力度。一是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继续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3 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三是要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健全党内议事和决策程序,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要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五是要进一步强化制约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发挥各方面监督的积极作用,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加强对腐败多发易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胡锦涛指出,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带头遵守党章,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决查处各种违反党章的行为,为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继续作出积极努力。要紧紧围绕实施中央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加强监督检查,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正确处理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的关系,正确处理抓好重点工作和全面履行职能的关系,正确处理履行自身职责和发挥好其他部门作用的关系,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有效预防腐败,既要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又要重视解决苗头性、倾向性 4 问题,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级党委务必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纪律检查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坚决支持纪律检查机关依照党章开展工作。
二、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新华社20日受权全文播发《科学素质纲要》。《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科学素质纲要》共约1万字,分为前言、方针和目标、主要行动、基础工程、保障条件、组织实施等六个部分。
《科学素质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科学素质纲要》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通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到2020年,我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配合上述行动计划,重点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科学素质纲要》指出,要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使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科学素质纲要》还就政策法规、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监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意见。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制定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本《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
二、方针和目标
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全民参与——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目标: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三、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措施:
——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
——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
——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 12 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措施:
——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 13 《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使参加绿色证书培训达1000万人;重点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个农户。发挥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科教与网络联盟、有关大中专院校和其他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
110、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专家大院、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大王下乡、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
——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深入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等建设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好它们的示范作用。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按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1万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乡村科普橱窗、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的科普能力。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措施: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城镇职工在职培训达到2.5亿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00万人,农民工培训2亿人。使新增劳动力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90%。
——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 16 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
——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
——以城镇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措施:
——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
——各级机关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中,其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
——各级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
——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各级政府网站创办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栏目和节目。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题库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四、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措施: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重视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编写和音像类教材的开发制作。
——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增强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任务: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推向国际市场,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
——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措施: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
——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引进国外优秀作品,借鉴国际先进创作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国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
——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任务: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
——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措施:
——鼓励、支持“科技博览”、“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车”等电视科技栏目进一步提高质量,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择优扶持若干有特色、覆盖率高的知名科普网站。
——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引进现代营销模式与先进编创技术,注重市场调研,提高播出和编辑出版质量。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加强网点建设,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
——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任务:
——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全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增强综合 23 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市(地)和县(市、区)可建设科技馆等专门科普场馆;在一些市(州、盟和县)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措施:
——突出社会公益性,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制定科普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认定办法和管理条例,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对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的功能;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条件和机会。落实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措施。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300余座增加至500座,省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1000余座增加至2000座,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
——培育科普展览、展品市场,推动设计制作社会化;制定技术规范和设计制作机构的资质认定办法;择优扶持一批设计制作机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
五、保障条件
(一)政策法规。
完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细则。
——制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的政策。
——制定表彰和奖励政策。
(二)经费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要从中央财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改革文博专业课程内容,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
——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国务院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成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将《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建立和完善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机制。《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
(二)监测评估。
——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成果,围绕公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
——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并纳入国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委托有关监测评估机构对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三、党章:激励和规范全党行为的总章程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摘自《求是》作者叶笃初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强化党章的权威地位,推进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经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全党名义、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党内最重要的基础性文件,它包含总纲和条文两大部分,因而兼有政治纲领与组织规程的双重性质以及相应的指导和规范功能。党章是党的整体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法规结晶,是适应党的任务和现实需要的组织利器,是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和规范党员思想行为的最高准则。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章作为指引全党的旗帜和党的根本大法,对于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实现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历史是对党章的最好说明;反过来说党章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不断推动着党的历史。例如,七大党章是作为统一全党思想,整顿党的队伍,磨炼党的组织,保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获得 胜利与解放的党章而载入史册的。八大党章是党执政后的首部党章,它以经受执政考验为基本立足点,发挥党章所特有的法规效能,用最大的努力来巩固我们党、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因而成为一部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的党的根本大法。十二大党章是党章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它以从思想上、组织上拨乱反正,适应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和伟大任务,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主旨,成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强大武器。以十二大党章为基础,经过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几次修改、充实、完善,在党的十六大上通过的十六大党章,即我们党的现行党章,是党在21世纪开端的一次最重要的党内立法,是照耀我们党沿着更加兴旺发达的道路前进的指路明灯。
历史赋予这部党章的特殊使命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要以党的最高权威法规的形式,进一步从原则和条规上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党的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新的升华。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 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党章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有关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治理念与条文规定,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确保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实践证明,十六大党章是我们党迄今为止最为完备和充实的,既指导现在又顾及将来,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保障党的先进性的一部党章。十六大以来,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完全验证了十六大党章的强大威力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品质。胡锦涛总书记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不失时机地提出学习贯彻党章的重大任务,使之同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形成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紧密衔接,同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乃至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发展密切联系、协调配合,这是富有智慧和胆略的一项政治抉择,是非常及时和完全正确的。
深刻领会学习贯彻党章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高度重视党章,历来把制定和完善党章、学习和贯彻党章,视为党的建设的头等重要 31 的工作。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学习贯彻党章的任务,不仅作为经常性的工作,而且作为突出的要求予以提出,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使广大党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现行党章;二是党所处的环境以及党的建设、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党章的实际执行情况。十六大党章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有力的组织武器,是一部好党章,各级党组织和全党同志都要认真学习、坚决执行,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蕴意,就在于鲜明地把学习贯彻党章的任务置于党和国家最新发展的形势之下,从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赋予学习贯彻党章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具体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
我们党80多年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党章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生活就正常,党的活力和战斗力就强;反之,党内生活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党的活力和战斗力就会削弱。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久经考验、完全成熟的党而言,对学习贯彻党章的要求从来没有停止和放松过。但应当看到,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包括少数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往往把学习贯彻党章当成一种口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或留于形式,或束之高阁,党章学习放任自流,党章执行缺乏监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开始,中央就在规定的必读书目中,令人瞩目地把党章置于首位,明确规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章贯穿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始终。显然,这决非一项寻常的安排。把学习贯彻党章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在党内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党章的权威性、凝聚力和规范作用得到显著扩大和提高。
从现实来看,党的建设工作,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其所以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没有很好地学习贯彻党章。因此,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总结我们党自身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只有把党章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凝聚起全党同志的意志和力量为实现党的理想和目标而共同奋斗;才能保证全党严格执行党的制度和纪律,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证;才能有效引导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员标准,使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
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是一个紧密联系、互为贯通的有机整体。学习是基础和必要前提,遵守是实质和根本要求,贯彻是遵守的扩大与提升,维护则是尊崇党章权威、保证党章效力必不可少的手段。所有这些归结为一点,就是通过学习贯彻党章,确保党章成为全党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成为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成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
应当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密切结合,是我们学习贯彻党章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的过程也 33 是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加深认识,才能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坐而论道从来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作风。我们必须重视在抓好学习党章的同时,切实提高贯彻执行党章的质量和水平。有的人片面地把党章视为“纯粹纸上手段”,认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这是不对的。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甚至对违反党章的现象不闻不问,任其泛滥,不加制止和反对,这是绝不允许的。中央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抓紧讲的是力度问题,抓好讲的是效果问题。抓而不紧,不见成效,等于不抓。抓紧,就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具体的实施意见,“长计划、短安排”,遵循学习教育规律,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加以推进。抓好,就必须把党章所载明的政治事项、组织制度以及党员权利义务等各项规定落到实处,抓出实效。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章与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联系起来,与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联系起来,与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联系起来,与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联系起来,与进一步强化制约监督联系起来,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联系起来。通过深入持久地学习贯彻党章,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各方面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贯彻实施党章的责任
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党,不但表现为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而且表现为思想上组织上对党内法规的尊重、维护和有效应用。正如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一样,党章一旦为党员掌握,就会成为推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的强大现实力量。在广大党员中组织实施党章教育紧密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具体实际,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把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党章落到实处这是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直接面对广大党员的党的基层组织所担负的重要责任。
学习贵在认真,遵守贵在自觉,贯彻贵在切实,维护贵在坚决。党章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就是要通过学习教育,把党章从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党员个人的内在要求与自觉行动,形成坚定的党章意识或党章观念。这种转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也是党的组织实施教育和党员努力学习的合力过程。
党的组织实施党章教育,要着力解决好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党内民主、政治纪律、制约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六个“着力点”。毋庸置疑,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立身之本。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与此同时,突出地提出道德修养和政治纪律问题,又是极具原则精神和现实针对性的。十二大党章就已明确规定,党员必须履行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义务。以后几次修改党章,党内外屡有提出关于道德问题的置疑或异议,但党中央从不含糊和迁就,坚持对党员提出严格的社会主义风尚、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同样,在有关党员义务的条文中,从来就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及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的明确规定,数十年来一以贯之,从未有过半点含糊或动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原则问题上从来是坚定不移的,不仅要求党员、干部在政治、理论上坚定成熟,而且在道德作风上保持良好操守。我们的同志比较警惕极少数党员中的“信仰危机”但同时要注意,不能对一些人的“道德危机”掉以轻心。共产党员的
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纪律修养同样不能放松。在党的各项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最重要的,遵守政治纪律的核心问题是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按照党章和党的规定办事。
党的组织实施党章教育,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的。它可以是党章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的讲授和自学,也可以是正规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习,还可以通过典型的示范、舆论的影响,以及党内健康政治生活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来实现。通过教育,不仅使党员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且使他们认识到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在提高党员认识水平的基础上,激发党员强烈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使他们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党的章程和各项法规制度,并把遵守党规党法视为完成党的使命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内在要求。除正面教育外,对违章和违纪行为进行惩处,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可以警醒和告诫党员,哪些行为超出了党章党纪规范的允许范围,从而使党员在思想上引起震动和反响,增强党员的党章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惩处违章违纪行为,有利于维护党章党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而有效地防止、纠正和制止违章违纪行为的发生。
此外,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也是实现这种内化的重要环节。监督检查之所以必要,是由于通过教育使共同规范转化为党员的自觉意识之后,还有一个由内在意识和认识表现为自觉行为的问题。通过监督检查,把党员的具体行为与党规党法的规定直接对照,符合规定要求的就肯定和鼓励,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就批评和纠正,从而直观地告诉党员应该怎样做和不准怎样做。通过监督检查,还可以促使党员反思和自省,更深层地发掘党员内在的自觉意识,使他们
按照党章党纪的要求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到党章党纪所要求的水平上来。
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复习指导 篇7
一、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主要有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物质类别的混合物与纯净物, 单质与化合物;化学反应必须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常见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复习过程中必须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基础上, 从一般到特殊进行考虑与分析;对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句深刻理解, 多角度思考, 才能避免失误。
例1 (2011·哈尔滨)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1) (3) B. (2) (3) C. (2) (4) D. (3) (4)
解析: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不能简单视为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 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从宏观上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从微观上看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是否发生改变。
答案:C。
例2 (2011·大连) 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
(2) 水通电分解过程中, 不变的微粒是______;
(3) 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 一段时间后变干的是______;
(4) 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 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是相辅相成的,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必须将两者辩证统一进行探讨, 学会采用逆向思维来理解认识, 运用微观知识理论分析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或变化。
答案:⑴水分子;⑵氢原子、氧原子;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⑷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 间的间隔变小。
二、化学基本理论
正确认识分子的构成, 认识原子结构与离子结构的主要区别与彼此之间的转化关系, 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物质变化的客观性与复杂性, 正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运用。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基本上是在溶液里进行, 溶液知识中正确认识理解溶解度概念和溶解度曲线;酸, 碱, 盐知识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要求同学们在理解酸、碱、盐的通性 (或性质) 的基础上, 归纳分析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抓住酸、碱、盐之间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现象, 如溶液颜色变化, 产生沉淀颜色与放出气体等作为解答问题的关键, 从而分析推断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结构。
例3 (2011·南昌市) 类推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所以物质一定由分子构成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 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酸溶液的pH小于7, 则柠檬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D.有机物都含碳元素, 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解析: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离子带有正负电荷, 但不一定所有带电的粒子都是离子, 电子也是带负电荷但不属于离子;CO、CO2、H2CO3等物质是含碳的无机物。
答案:C
例4 (2011·哈尔滨)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 (不含结晶水) 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t1℃时,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 在两种饱和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C.t2℃时, 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 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解析:从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在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t2℃时虽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如果两种饱和溶液质量不相等, 溶质甲的质量不一定大于溶质乙的质量;随着温度的降低甲物质会析出较多的固体, 溶液中溶质减少, 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离提纯。
三、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作为学习与研究化学知识重要的语言工具, 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理论。
例5 (2011·广东) 在下图中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 魅力化学”。请根据下图回答:
⑴溶液X是______ (填“酸”、“碱”、“盐”) 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
⑵若X是稀硫酸, B是氧化物, 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
⑶若X是稀盐酸, C是单质, 则C的名称是______。
⑷若X是稀硫酸, D是碱, 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解析: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溶液颜色的改变, 颜色变化作为分析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突破口, 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如果X是酸, 则A物质就是能使酸液变红的试剂, 即是紫色石蕊试液;B物质是氧化物, 与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 B物质可能是Fe2O3;C物质是单质, 且和酸反应生成浅绿色的溶液, C物质应该是单质Fe;D物质是碱, 生成蓝色溶液, D物质可能是Cu (OH) 2。
【答案】⑴酸:紫色石蕊试液;⑵Fe2O3;⑶单质铁;
四、跟踪练习
1. (2011·山西) 如右图所示装置, 将X滴加到Y中, U形管中的液面变成左高右低, 则X、Y对应的试剂组可能是 () 。
2. (2011·荆门市) :某粒子 (原子或离子) 的结构示意图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m=11, 则该粒子所对应的元素符号是______;
⑵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且n=8, 则该粒子符号为______;
⑶若m-n<10, 则该粒子是一个______ (选填“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
3. (2011·广安市) (6分) 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 他们之间存在“甲+乙→丙+丁”转化关系, 请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反应方程式:
⑴若甲是一种酸, 丙是最简单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该反应是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甲是碳酸钠溶液, 丙是一种白色沉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⑴Na;⑵S2-;⑶阴离子。
3.⑴酸 (盐酸、硫酸) +金属氧化物 (碱) 反应均可;
⑵金属与盐、金属与酸、单质与氧化物之间反应均可;
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 篇8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强调这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是对新课程的要求,但是对一堂复习课来说,也要达成上述教学目标,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显得更为重要。课堂联系的巧, 学生整堂课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全部知识点,如果上课只是将知识点简单地罗列,或者像上新课一样地简单呈现,学生必定会厌恶这样的复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必须建立一种联系,通过一定的物质把整个章节分散的知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知识网络。
笔者现以一堂公开课《蛋白质小专题复习》为例,谈谈对此的看法。
二、情境描述
片段一:[导入]
师:每位同学从前都会有开心地抱着奶瓶吸奶的时候,奶粉是婴儿的主要营养来源。现在的奶粉广告都非常完美,但是有些产品事实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片段一分析:从两张正面阳光的图片与现实生活的劣质奶粉之间的强烈冲突,引起学生更多的感慨和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轻松进入课堂。
片段二:奶粉事件1——大头娃娃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些孩子的头会那么大吗?
生: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少导致的营养不良现象。
师:为什么蛋白质缺少会导致那么严重的后果呢?蛋白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主要承担什么生理功能呢 ?
片段二分析:教师通过大头娃娃的事件,让学生轻松地回顾了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的生理功能。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片段三:奶粉事件2——三聚氰胺事件
师:在2001年的大头娃娃事件之后,2008年中国奶粉界爆出了更为惊人的三聚氰胺事件。在这里我们要记住一位好记者——简光洲,面对三鹿集团的强大压力,他勇敢地刊登了他的长篇报道《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仅仅是三鹿奶粉中加入了三聚氰胺,还有很多的奶粉厂商都在奶粉中掺入了三聚氰胺。
(出示幻灯片)三聚氰胺的介绍
师:为什么企业要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这种有害物质呢?
生:三聚氰胺含N量高
师:每种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鉴定是通过测定N含量为指标的。三聚氰胺具有含N量高,白色、无味等特点。蛋白质中除了N元素外,还有哪些元素呢?
生:C、H、O、N,有的还含有S。(板书)
【思考探究】如何鉴别三聚氰胺与蛋白质?
生: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而三聚氰胺不会。因为蛋白质中含有肽键。(板书)
师:肽键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板书)
片段三分析:通过奶粉事件中最轰动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学生的更多思考:为什么三聚氰胺能在奶粉中出现?如何鉴别三聚氰胺和蛋白质?通过这些思考来复习蛋白质的元素组成,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及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热点中的部分内容,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更愿意去学习,当然也轻松地巩固了知识点。
片段四:奶粉事件3——皮革奶
【思考探究】
1.皮革奶中的蛋白质在加工及重金属的作用下,是否发生变性?
2.变性后的蛋白质遇到双缩脲试剂能否产生紫色反应?
【实验探究】(学生活动)
探究皮革奶是否比缺乏蛋白质奶更有害儿童正常发育。
片段四分析:通过皮革奶事件,来复习蛋白质的变性及实验探究的基本原理。又一次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很轻松很自然地愿意去探究试验,巩固了试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三、案例反思
不管从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反应,我自己对整堂课的设计也是相当满意的。这堂课我认为我充分抓住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奶粉事件,而且对3件奶粉事件分别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共性的同时,又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于是我以奶粉事件为线索(大头娃娃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皮革奶事件)将必修1中有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巩固与总结。应该可以说整堂课是条理清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而且最后的情感升华,我自己也觉得非常好。“中国,我们再也伤不起了;愿中华大地上不再出现劣质奶粉;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愿每个家庭都能幸福美满;愿每位同学都能学业有成……”当然这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意愿,只是平时没有表达的那么赤裸裸,而今天我把它提上了课堂,提上了屏幕,希望我们祖国未来的企业家们能有良知。愿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同时我也意识到复习课更应该关注实际与我们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近几年高考生物考纲能力要求中就明确指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21世纪是生物学快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我们更应该多关注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比如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高科技问题,环保性问题,药物生产等等,这些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利用这些素材设计问题,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以及实际问题的复杂,势必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这堂课中的素材——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热点问题。我记得在人教版高三第二轮复习时的一次公开课,我抓住当时的社会热点——手足口病,抓住学生好奇心和关注点,从如何治疗手足口病出发引出干扰素,通过干扰素的产生和大量生产来复习巩固细胞免疫、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发酵工程的相关高考知识。当时也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和赞同。所以我认为通过这些热点问题或事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使本来枯燥的知识理论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并牢固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感谢各位教师在百忙之中抽空来聆听我的课堂,给了我那么多的肯定,又给我提出了一些提升空间的宝贵建议,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理论充分地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教育教学理论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体育教育专业理论教学10-06
教育教学理论测试题07-08
远程教育理论教学管理论文09-16
后现代教育理论及英语教学改革论文09-09
黑龙江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主义理论试题10-07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