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教育理论

2024-05-18

潜能教育理论(通用12篇)

潜能教育理论 篇1

一、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 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增大。在2014 年9 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 李克强首次提出, 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 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 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2015 年3 月,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指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 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二) 现代职教的历史使命

经济专家指出, 中国经济发展不能再依靠资源消耗、人口红利、出口红利的模式发展, 必须转换思维。中国经济要持续保持高增长, 经济结构必须转型升级, 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现代职教旨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经济, 需要一大批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平民大众。有数据显示, 2015 年仅我国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就超过了3 600万, 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是现代职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潜能教育的职教本质

潜能教育是以人为本、激发教育潜能的教育,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其实施潜能教育推动, 通过培养教师素养、开发校园文化、挖掘情感投入等多方面的教育潜能, 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校生是一个蕴藏巨大潜能的群体, 从本质上来看, 当前职教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教育, 是培养、开发、挖掘学生潜能的教育, 是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

二、创业教育的德育潜能

传统的职校德育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民主法制等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说教, 教学效果不佳。职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 探索德育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有效方法, 充分挖掘创业教育中的德育潜能。

(一) 重视创业文化, 培育创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包含学校发展目标、管理制度、行为规定、思维习惯、情感情绪,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地理空间范围内, 在创业文化引导下进行的各种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行为开展、创业精神培养的综合体。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必须重视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创业文化对塑造学生创业精神的启蒙教育、自我塑造、思想引领等作用。首先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信念;其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 如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社团活动、校友创业讲坛等;再次要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台、电视台、宣传栏与班会等宣传创业人物和创业事迹;第四, 要加强校内外内涵建设, 一方面打造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基地等, 另一方面“请进来”社会资源, 如企事业单位、金融组织、新闻媒体等, 学生有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才能“走出去”。

(二) 丰富创业实践, 塑造健康品格

培养职校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职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是新时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职校生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心理发展的特定时期, 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他们感情丰富但不稳定、向往梦想但不坚定, 需要时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养成。为此, 在创业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 培养创业情感, 以丰富的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志。

职校德育的创业体验一方面在课堂, 另一方面在校内外实践。德育课堂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诚信经营的商业道德, 在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 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见解, 强化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在创业实践上, 首先要大力创造学生创业实训和实践的条件, 如构建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街、校园创业基地与校外实训、实践基地等,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条件;其次要开辟创业实践的第二课堂, 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如创新大赛、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提升创业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 革新德育方法, 增强德育引力

创业教育已成为职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 是激发职业教育潜能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职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德育目标太高, 职校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都是高技能、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这与现实不符;其次是德育内容不实, 当前职校德育内容未能考虑学生认知特点, 未能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 未能贴近学生创业实践;再次, 德育方法低效, 重智轻德往往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被动德育、说教德育往往使活动流于形式。

“双创”背景下的职教德育必须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增强德育吸引力, 提升德育有效性。为此, 应构建一种“双创”背景下新时期职校德育新模式,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德育实践与探索;还要建设一支能教学会德育、有技能懂创新、能创业敢创业的教师团队, 担当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德育工作, 成为职教德育学生身边的榜样;可树立一批校内外学生创业的成功典型, 激励学生提升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使创业教育助力职校有效开拓德育潜能。

(四) 创建考评体系, 提升德育实效

以考促学、以评促教, 建立一套科学、发展的德育评价体系提升职校德育的水平。“双创”时代背景下的职校德育必然要把创业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使创业教育成为德育的新途径、新阵地。为此, 职校必须改革原有的德育考评体系, 在德育考评中加入创业教育内容, 在创业教育中增加德育考评的元素, 以此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创业教育中, 实现职校德育考评体系的多元化、科学化与系统化。

职校建立多元、科学、系统的职校考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第一, 重视对德育课程教学的考评, 关注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的参与过程, 对出勤、作业、课外阅读等详细记录, 作为德育考评的主要依据;第二, 重视对创新创业活动与校内外实习、实训的考评, 对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实习、实训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做好跟踪和记录, 作为德育考评的重要依据;第三, 重视评价的多元化, 参与考评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实习、实训单位等;第四, 重视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励学生创新性学习, 提升创新和创业能力, 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要在考评中得到及时的肯定和反映。

三、创业教育的教学潜能

(一) 重视文化教学, 夯实创业基础

“双创”背景下职校的创业教育要努力实现学生良好的就业和创业, 然而当前职校生薄弱的文化基础制约了职校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职校生的文化素养对就业和创业影响较大, 因此, 当前职校进行的创业教育须大力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文化素养, 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这应成为职校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加强职校的文化教学以辅助创业教育须大胆破除当前职校文化课教学中存在制约教学效率提升的壁垒。以英语教学为例, 目前很多职校的英语教学难以达到我国职校人才培养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单一的教学方式与落后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为此, 首先要改革教学模式, 职校生是个体差异和文化基础差距大的群体, 单一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局面, 按基础进行分班和分层教学能很好解决以上问题;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 以江苏省中职汽修班为例, 从高一到高三如若都使用江苏凤凰职教职校英语 (没有一个单元是教学汽修的) 教材, 英语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将出现严重脱节;再次, 要改革教学方法, 不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不创造特定的语境教学, 学生难以提升英语应用和交际能力。

(二) 强化专业教育, 增强创业信心

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业教育须依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职校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大多数是围绕自己所学专业开展的, 如果职校强调创业教育而忽视或弱化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 最终达不到预设的教育目标。因此, 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加强专业教育、强化专业技能, 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加强专业教育, 夯实专业技能,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信心。职校实施创业教育需做好如下工作:首先, 转变传统专业教育观念, 在专业技能教育中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其次,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双创”时代背景下, 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和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才能适应新时代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需求。第三, 改革专业学习评价方式, 在专业技能与创业实践关系比较密切的过程考核评价中, 增加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 开展课程改革, 提升创业效度

当前不少职校的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无论是文化课教学还是专业技能教学, 都没有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或企业家到校做讲座固然有一定的教育效果, 但与真正的创业教育要求差距较大。职校开展创业教育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才能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指导教学活动的蓝图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职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需在如下两方面做出努力。第一, 开设独立的创业教育专门课程, 编写相关教材。如将创业学列为专业必修课, 扩大选修课范围, 增设如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等课程为选修课, 促进学生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第二, 开展文化课和专业课课程改革, 将学科和专业教育融入创业教育中。深入研究各学科的特点和功能, 结合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技术教育课渗透相关创业教育内容。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把文化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为一体, 强化在文化基础和专业课教育中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品位。

(四) 举办创业大赛, 推动创业教育

1999年3月开始举办的全国高校“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高校兴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创新创业热潮。创业大赛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职校开展创业教育, 同样要多举办创业大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要让创业大赛成为“双创”时代下职校创业教育的强大驱动力, 要让大赛的佼佼者成为职校生眼中的时代英雄。

创业大赛能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影响学生的就业与择业观念, 提升学生的信心和综合能力, 这恰恰是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懈追求。以创业大赛推动创业教育需做好如下工作。首先, 要改变观念, 把创业大赛置于技能大赛同等重要的位置, 使创业大赛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创业大赛活动机制, 做到大赛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再次, 要鼓励职校生积极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 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 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第四, 要围绕创业大赛开展创业教育, 政府、企业、学校等要多方合力营造出学校、社会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要办好创业教育还需充分开发、挖掘创业师资团队、协作团队、基地建设与服务平台等方面的资源潜能。2014 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刘延东副总理曾指出, “职业教育不仅是‘找饭碗’的教育, 更成为‘造饭碗’的教育”。职业院校要大力激发职教德育潜能与教学潜能, 培养出更多“造饭碗”人才而无愧于“双创”时代下国家赋予职教的光荣使命。

摘要:“双创”时代职教被赋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基于潜能教育的本质, 职业院校要有效开展创业教育, 必须充分激发德育潜能与教学潜能。通过重视创业文化、丰富创业实践、革新德育方法、创建考评体系激发德育潜能, 通过重视文化教学、强化专业教育、开展课程改革、举办创业大赛激发教学潜能, 应当成为职校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战略新常态。

关键词:创业教育,潜能教育,双创时代,德育潜能,教学潜能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林红明.构建潜能德育体系, 践行育人为本理念[J].职业教育研究, 2015 (2) .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 (5) .

[4]傅强.中职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05 (7) .

[5]史益大.中职校创业教育师资的分析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0 (2) .

潜能教育理论 篇2

研究员 文轩

提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垂直的竞争式教育系统,它不利于学习者的潜能发展,为此本文根据成功学理论、成就目标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提出了一个新型教育模式-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平行的探索式教育模式。该模式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以达到人生成功;教育者必须以培养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为核心,通过采取个人目标设计、情绪唤起、行为强化为潜能激发策略,最终培养成功的心理素质,继而通过学业成功,使学习者走向积极向上的未来人生成功道路;依据这一新型模式的原理,评价了目前教育现状的许多不当之处,阐释了这一新型模式的实际运用价值和意义,并就在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思路。

关键词:教育模式,潜能激发,成功思维方式

一、目前教育模式的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综观目前整个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基础教育,毋庸质疑,存在严重问题。大量的研究揭示出:由于学校教育过度“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习者优劣的唯一手段,其结果是压抑了大多数学习者潜能的发展。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共同发现,许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习者,走向社会后,未必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而那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较差的学习者,未必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最近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做了一项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第十名现象”。①

周武老师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了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居前三名的“尖子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之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而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名前后直至20名前后的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型”人才。

这个调查表明,目前学校中的学业成功难以预测未来人生的成功,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学校教育到底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孩子?如何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然考试分数难以预测未来人生的成功,那么什么能预测呢?近几年,有关“情商”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心、自尊水平、失败承受力、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力等这些成功心理素质能预测一个人未来能否成材,人生能否成功。

之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这种成功的心理素质,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育者在运用考试手段的方式上出现了偏误:他们把不同智力结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兴趣需要的学习者,全部安排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一标准--考试分数衡量、区分“优”与“劣”、“好” 与“差”, 这显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不公平的心理竞争气氛,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完全忽略了学习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个体差异。由于这种强大的、稳定的教育系统的存在,大大伤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大量学习者体验到了无能力感,失败感,以及无奈,很早就使学习者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恐惧,直至感受到人生的无价值感和人生的渺茫。分析这种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垂直的竞争式系统,国内外的教育学者都认为,这种教育系统压抑了大部分学习者潜能的发展,压抑了许多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的产生②。

这种教育系统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也和我们的教育体制、价值观念有关。社会已经长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考取大学才能成材,将来才有出息,高考成了唯一通向成功的道路,而上大学凭靠的就是分数,理所当然地认为,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考试分数。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在强调升学率、考试成绩是评价优秀学校和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由于受招生数量的限制,自然中考、高考就成了竞争的“战场”,同时受到社会竞争气氛的影响,也认为教育应该采取竞争的手段--围绕着分数进行排名、奖励,来激励学习者学习。所谓竞争就是团体中所有成员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只有当其它人达不到目标时,个体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 ,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之间形成的相互排斥的关系就是竞争。

这种垂直的竞争模式显然歪曲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共同发展。因而竞争手段不适于教育。事实上,其中之一正是学校、教师、家长过度地采取竞争的手段(如考试、比赛、排名、评比),导致了我国大量差生的产生,扼杀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天赋,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者丧失对未来人生的自信心,可以想象:假如只上了三个月学的爱迪生继续在学校的话,可能不会有如此多的发明。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这种教育模式也不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的精神。

国内外学者研究也发现:采取竞争的目标结构,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Ames,1992;Nicholls,1984;Nicholls&Miller,1994,)③④。这是因为竞争的目标结构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指向他们自己的能力,而削弱了他们对任务本身的兴趣,促使学习者对成绩的社会化比较和成败的能力归因,因而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或称能力目标定向。大量的研究已表明:成绩目标定向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策略、动机水平、以及情绪产生不利的影响(张贵良,)④,导致了学习者学习的不适应。

二、建构新型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既然目前教育模式压抑了大多数学习者的潜能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建构怎样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学习者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呢?事实上有许多成熟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依据,主要有三大理论:(一)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⑥(二)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④(三)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⑦

(一)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给我们的启示

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因此一个好的教育模式必须关注人的未来成长。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我们可以从世界上伟大的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中得到启示,而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正是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访问了美国504位杰出的成功人士创立的,包括爱迪生、贝尔、福特、威尔逊总统、罗斯福总统等世界级大师,他的学说为人们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真谛--如何才能成功,他本人被尊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美国成功学的大宗师”。

他的成功学展现的一个真理就是:人人都能成功,肯定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反思我们的教育,却因为暂时考试成绩不佳或排名不是居前,就断定将来不能成功,可以想象这对学习者的潜能发展造成了多大的障碍。

成功学中告戒我们的十七项成功原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设定明确目标、建立自信心、创造积极进取心、培养积极心态、正确地思考等,它所告诉我们的成功真谛就是:成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在成功的的思维之中,而我们的教育者许多都是在关注表面的分数,而不是关注使人生成功的积极思维和心态。

因此,成功学原理为我们开发学习者的潜能,培养学习者成功心理品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既然培养积极的思维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最能使人成功呢?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及其有关的大量实证研究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成就目标理论肯定当一个人处在成就环境或情境中(如学生的学习环境),对自己和成就任务要进行认识和思考,正因为这种认知方式或感受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成就行为。其中有两种不同的成就目标(Achievement Goal),即任务目标(Task Goal)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

任务目标是指个体把发展能力作为学习目的,他们关心的重点是学习任务本身,是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他们的兴趣在于解决问题,挑战困难的任务,以自我提高、进步和真正掌握为满足,坚信获得成功或取得优异成绩靠得是刻苦努力,而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反馈信息,激励他更加继续努力,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能力目标是指个体把证明能力作为学习目的,他们关心的重点不是学习任务本身,而是与别人能力的比较。当结果有利于评价或证明他们的能力比别人强时,他们往往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反之他们就回避,以防暴露缺乏能力,由于学习成绩(如考试分数)最能代表他们的能力,所以他们往往把成绩作为关心的重点,成绩作为行为的目标。因而,具有能力目标的个体,往往把胜过他人,证明高能,回避对能力的负性评价作为目标,重视学习结果(考试分数)或个人能力的表现,而证明能力是通过与别人比较得到的,所以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一旦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不利时,他们就容易放弃努力。

研究已经证实,当个体感知到环境强调任务目标时,个体将倾向于以任务目标为中心;而当感知到环境强调能力目标时,个体倾向于以能力目标为中心。大量研究也已证明任务目标对学习的内在兴趣、有效的学习策略及积极的情绪产生正面的影响,而能力目标的影响却分化很大。

由此表明: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以任务目标为中心的环境,培养学习者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如何激励学习者趋向于任务目标,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志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的研究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几顶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该理论提出以后,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加以发展,使之成为内容逐渐丰富和影响越来越大的新的激励理论。

这种理论的一些原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如:教育者如何让学习者掌握目标的明确性和目标的难度、如何设立不同目标的层次等。

综观以上三种理论,其共同之处都注重人的潜能发展,为我们建构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新型教育模式--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及其内涵

根据上面的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模式是垂直的竞争式教育系统,它通过少数人的学业成功阻碍了大多数人的潜能发展,不利于对全体学习者进行未来人生成功心理素质的培养。

鉴于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垂直的竞争式教育模式,重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应该消除目前垂直的竞争式教育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根据每个个体的能力、个性特征,建构一种平行的探索式教育模式,其目的就在于:最大程度地把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都激发出来,通过体验学业的成功、生活的成功,获取人生成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成功思维方式,培养未来人生成功的心理素质。

基于成功学阐述的 “人人都能成功”以及“人人都有巨大潜能”的理念,基于当代成就目标理论提出的建立“任务目标”环境气氛的原理,基于目标设置理论提供的确定目标的策略,我们构建了一种平行的探索式教育模式,称作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使每个个体达到人生成功,对于学习者而言,按照詹姆斯・O・的说法(399页),“学业成功是他们通向同辈人网络、最后通向成年人文化的最主要途径” ⑤,而未来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必须在获得学业成功的过程中首先得到培养和强化,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心、自尊水平、失败承受力、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力等;这些成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基于培养成功的思维方式为前提。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认知或思维方式、观念最能对行为产生根本的影响,因而正确的思维方式--成功思维方式是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任何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均体现在能否改变或建构人的思维方式上;如何改变或建构人的成功思维方式,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应该针对每个人的能力、个性特征,采取恰当的个人目标设计策略、再以情绪唤起、行为强化策略作为辅助手 段。

换句话说,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就是:教育者采取恰当的个人目标设计、情绪唤起、行为强化三种潜能激发策略,以强化和建构个体成功的思维方式为核心,其目的是培养成功的心理素质,通过学业成功,最终使学习者走向积极向上的人生成功道路。

那么,什么是成功思维方式?为什么它是未来人生成功的核心因素?三大潜能激发策略是怎样的?它为什么有效?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这个新型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成功思维方式

为什么成功的人始终具有永不衰退的自信心、持久力、以及挫折耐受力,而失败的人却总是容易自暴自弃、半途而废?大量研究表明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的不同。

无论是对成功人士的研究而建立的成功学,还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动机的研究而提出的成就目标理论,均可以得出成功的思维方式的意义:做任何事都坚信努力是成功的法宝,能力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和改变,当失败时,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认为努力不够,并不断告诫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同时更加关注掌握策略、方法和提高能力上面,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我能行、我有能力”的思维习惯,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是一种典型的能力发展论者,因而他们自信心、持久力、挫折耐受力都很强;失败者的思维方式是:做任何事都先怀疑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认为成功是能力的结果,而不是努力的结果,把能力和努力的关系割裂开来,认为能力是难以改变的,是天生遗传的,不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失败时,马上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它们是典型的能力不变论者,因而这种人遇事很容易放弃,或半途而废,长期形成了“我不行,我缺乏能力”的不良思维习惯。

因而,成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对能力和努力的正确认知-努力能够导致成功,努力能够提高能力,这种信念或观念长期形成了固有习惯,谁也无法动摇。正是因为有这种成功思维方式,因此成为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模式的核心。

除此之外,这种成功思维方式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就目的。成功思维方式者在对待成就目的上,以发展自我潜能,掌握新知,解决问题和创新为追求成就的目的,而不良思维方式者把成就目的集中在与他人能力的比较上面。我们时常能发现,智力优良者,有很多却未取得大的成就,原因就在于他们受到某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得高分、获得好名次),过于注重显赫它们的能力高于其他人,因而他们的兴趣全部放在了能够证明他们能力的比赛,竞赛,评比等上面,一旦缺少这些活动,或者已经证明他们的能力是最强的,他们的动力就会下降;如果一旦失败,对他们的伤害最大,甚至会全盘否定自己。所以这种人难以取得大成就,或难以取得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成就。

2、成功和失败的内涵。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成功思维方式者把成功赋予了新的内涵:认为不断进步、提高、掌握、创新就是成功,即: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满足于每天的点点进步和逐步掌握上面,因而他们总是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永久发展的积极心态;不良思维方式者把成功仅仅局限在得高分、获胜上面,其结果是体验到的成功机会大大减少,自然容易形成无能感、失败感等消极心态;成功思维方式者把失败理解为成功之母,一种反馈信息,一次发展能力的大好机会,甚至把失败视为一种恩赐,越是失败越能激起斗志和挑战的欲望,而不不良思维方式者把失败理解为缺乏能力,不敢再去尝试,回避失败目的是怕暴露自己缺乏能力,自然失去了发展能力的机会。

有了对成功和失败认识上的差异,显然对学业成功的认识也应发生变化。那么,什么是学业成功呢?如何正确看待学业成功呢?如果按照目前现行的教育模式,大多数人认为学业成功就是考取大学,就是上重点高中,就是上重点初中:学业成功就是排名前几名,胜过其他同伴,否则就认为学业失败。于是,那些升不了学的的学生、排名倒数的学生遭到社会、学校、家庭莫大的羞辱,认为是个失败者,没有出息的人。所以,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在学前活泼聪明、天真烂漫、有无限好奇心的孩子,上了学后,逐渐从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面对一切困难的问题,都不敢尝试,因为失败后怕遭受对能力的负面评价。回避困难的问题,或去做一些简单的任务,是最安全的路。反过来,按照我们的新型教育模式,学业成功应该是个个体化的概念,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在自我努力的前提下,逐步地掌握和进步,因而学业成功的评价标准和自我能力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高能力的人与低能力的人在学业成功评价标准上应该不同,一个能吃5个馒头的学生和一个能吃2个馒头的学生自然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吃3个馒头的标准衡量优劣,这对教育没有益处。

3、评价标准。成功思维方式者以自我比较是否进步做为评价标准,总是在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提高,不断丰富经验和掌握新方法、新技巧。而不良思维方式者常常以常模或社会比较做为评价标准。因此,成功思维方式者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概念总是很积极的。

正是由于在努力、能力、成就目的、成功、失败、评价标准等诸方面的自我认识、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形成了成功思维方式和不良思维方式。大量研究表明,建构了以上成功思维方式的人,学习或工作有目标、有计划、自尊、自信、自主以及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概念)都很强,显然可以预见这种人将度过成功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和幸福快乐的人生,最终也是对人类能做出较大贡献的人,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因此,综上所述,发挥教育效能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培养或建构人的这种成功思维方式。但建构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是很不容易的,需要长期反复的强化,让学习者能够深刻的体验。然而目前的教育模式却不利于培养这种成功思维方式。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这种教育模式,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经过成功,失败,再成功的经历反复体验出来的。为了形成个体稳定的成功思维方式,教育者应该采取三大潜能激发策略:个人目标设计、情绪唤起、行为强化,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培养成功思维方式的环境。

(二)、目标设计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成功的体验较多,他们对成功的期望水平就会增加,也就容易培养成功思维方式。对学习者来说,初次成功的经历更为重要,所谓“成功孕育着成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尤其是经过努力仍失败,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形成不良思维方式。目前的教育模式,只为少数能力强的学习者提供了较多的成功机会,而对大多数学习者却很难感受到较多的成功。

如何使人增加成功的机会,而减少失败的次数呢?根据成功学原理、目标设置理论及成就目标理论的相互结合,我们认为应该采取恰当的目标设计策略。目标设计包括三种策略或三个步骤:明确目标、小目标阶梯式递进、拟订详细计划。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标,而且目标要明确,按照一定的进度,有计划地逐步实施,这似乎我们都在这么做。我们有教育的总目标--教育方针,教学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上课有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似乎目标设计问题已经解决,但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为每个个体,每个学习者设计的、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目标,而且这种目标设计不只是教育部门、教育者的事,而要协助学习者逐渐从不会到会,直至能够独立地进行自我目标设计,任何包办和代替都要屏弃,因此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学会目标设计,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为了学习者能够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任务。目标可以分成大目标和小目标;既有长远目标,也有短期目标,必须结合个体的年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个性特征以及解决的问题特性等多种因素来设计。即使都是长远目标,对于成人和学习者来说,其“长远”的时间概念就不同;即使都是同一目标,同一年龄层次的人,由于个体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其达到目标的时间,小目标体系的设计和安排以及实现目标的详细计划都会不同,所以目标设计一定要体现个体化,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下面就目标设计的三种策略分别加以阐述:

1、目标明确。明确目标在取得成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目标越明确,越能唤起人们实现它的欲望,目标越明确越能使人注意力集中,目标越明确越使人信念增强。

目标从不明确到明确有一个过程,一个目标的出现刚开始可能很模糊,只有不断地把它明确起来,很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就如同已经实现了的一样,感到快乐和满足,只有每天想着它、念叨着它、把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出来,讲出来,或者写下来,或者放在能看到的地方,所谓心想事成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中,明确目标往往是教育者的事,家长和教师已经为学习者设计好了目标,学习者却很不清楚或不理解,不能和教育者发生共鸣。

从小培养学习者做事首先有明确目标的习惯,学习者对未来就会有梦想和理想。对学习者来说,把目标想得很明确,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者刚开始要协助学习者学会明确目标,要让学习者深刻地、反复地体验明确目标所产生的神效,直至发展到学习者能独立地、自觉地、习惯地确定目标,明确目标。

2、小目标阶梯式递进。目标明确后,就要开始去实现它。但往往不可能马上实现,一蹴而就。如果把总目标划分成一个个阶梯式递进的小目标,实现它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如何应用这个策略?要遵循以下原则:(1)达到最终目标是从容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递进的;形成一个小目标体系,每一目标都是前一目标的进步阶梯。其实我们的教育教学都在遵循这种循序渐进的原则,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同一个小目标,对某些学习者来说可能很容易,对另一些学习者来说却可能很难。因此,(2)这种目标设计要考虑两种因素,其一是达到每个目标的难度水平,其二是学习者目前现有的能力。教育者要协助学习者针对本人现有的能力水平,划分出适合他能力的目标体系。(3)此一阶梯式目标的设计,最初由教育者帮助学习者制定,一定得到学习者的认可,唤起他要试一试的欲望,然后过渡到由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制定,最后到以学习者为主,教育者为辅的阶段。(4)对学习者来说,教育者要加强每一目标的吸引力,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不是强迫。(5)每当学习者达到某个小目标后,教育者就要为他喝彩,并鼓励他向下一个目标挑战,此时教育者一定要让学习者体验到成功的原因依靠的是努力,要让学习者体验到能力通过努力在提高;当学习者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时,此时教育者要特别注意观察学习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是否有厌烦何放弃的念头,如果每次都会出现这种情形,长期下去就容易导致不良思维方式的形成,此时,其实是培养学习者成功思维方式的大好时机。教育者首先要有宽容的态度和胸怀,允许学习者失败或犯错误,当学习者感受到教育者的这种态度时,他可能不会放弃,而是继续探索;如果学习者仍然有放弃的想法,教育者就要帮助学习者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了让学习者体验到是由于努力不够的原因,教育者就要鼓励学习者努力再去尝试,一旦成功,教育者就大加赞赏,表示出这么难的任务你也能完成,努力多重要呀!如果一旦不成功,就要仔细考虑是降低或修改目标的难度水平?还是教学习者新的技能或方法?但仍然不放弃,仍然是由于努力不够,只是方法或步骤不对!但最终一定能成功。这样学习者就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长期培养的结果,学习者对失败的承受力就会增强,自然就形成了成功思维方式。

这里,教育者要特别注意的是,形成这种成功思维方式,需要学习者反复亲身体验的,教育者不是靠说教,更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相信学习者最终能够获得成功。

小目标阶梯式递进策略其实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方法,只有让学习者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思维习惯,学习者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不会惧怕,而是积极地面对困难,敢于对困难去挑战。

3、拟定详细计划

把一个最终目标划分成一个个阶梯式递进目标,然后一步步实现它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或策略就是对每一个小目标拟定详细地实施计划。这和一般的教学进度和一般的计划不同,他更加“详细具体”,即规定每一目标何时完成,完成的量是多少等等,只有拟定这样的详细计划,才能督促自己,监控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没有按时按量的完成,就知道自己的努力不够,意志力不强,起到了对自己鞭策和鼓舞的作用。

拟定这样的详细计划要注意的是要符合现实,不要制定太不切合实际的计划,这是一个经验问题,刚开始可能做不到,但只要坚持这么做,就会体验到它的功效。其实他是培养自我控制、坚持力的有效方法。坚持这么做下去,自我的成功思维方式就会逐渐强化起来。

总起来说,目标设计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要明确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准备要做什么。教育者要协助学习者学会通过想象来思考自己的目标实现时是怎样的。接着教育者要根据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把要实现的目标划分成一个个阶梯式递进的、难度适当的小目标,按照一定的计划、步骤,鼓励学习者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不怕出错,让学习者亲身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不断的成功,体验到努力的价值和作用。

显然这种目标设计对培养正确的成功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种目标设计鼓励自我比较、自我进步,注重了个体能力差异,抛弃了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竞争,避免了过多的失败和挫折,而使人陷入长期的焦虑、悲伤、不安的情绪困扰中;通过建立自信心,增进驾驭思考判断和情绪的能力。

这种目标设计策略提供了较多的成功机会和成功经验,增强了失败承受力。

只有成功与没有成功经验的学习都会产生后遗症,前者可能因禁不起挫败而濒临崩溃,后者因长期欠缺成功经验而产生习得无助感,可能从此拒绝学习。唯有在成功经验中,尝到失败教训的学习者,才能经一事、长一智,养成正确思维方式,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从而激励鞭策自己要更积极、更专注地学习,方能营造另一次成功的喜悦,积累再面对挑战时的智慧。

这种目标设计延缓了成功欲望的满足,因而培养了自我控制力、坚持力、忍耐力等高情商。

(二)、情绪(情感)唤起和行为强化

在培养成功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目标设计策略。但由于学习者年龄的差异,过去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不同,必要时应采取情绪(情感)唤起和行为强化策略作为辅助手段,它可以对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目标设计对成功思维方式产生间接影响。

1、情绪唤起

虽然,目标设计能够让教育者感受到多次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以及感受到努力所产生价值和带来的自豪感,学习者会因此更加努力地从事下一个目标,但毕竟耗费了大量的努力,对学习者来说长此以往就会感到一种疲劳,而不想再“恋战”,让学习者产生“这么努力值不值”的疑问。这同样会影响成功思维方式的最终形成,因为一旦放弃,毕竟不能最终取得大成功。此时情绪或情感唤起模式就变得非常重要。

情绪(情感)唤起模式的作用就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中,充分激发或调动情绪或情感为形成成功思维方式提供动力基础。

我们知道,任何能够使人兴奋和激动的事情,我们都乐于从事,而且会干得更好,更具有创造性。或者说,人类最重要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和表达,是人类健康、完美人格形成的基础⑤。教育界的专家门呼吁要有感情地学习。爱因斯坦谈到他的成就时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十分好奇”。对情绪领域的研究表明:情绪的根本性在于其联结和提高生活所有方面--社会的、个人的、教育的、经济的、艺术的和政治的--潜力。比其它领域来,情感似乎更有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成为任何行为的一部分。在皮亚杰(1972)看来:没有情感,便没有兴趣,没有需要,没有动机;于是问题或课题再也提不出来了,而智力也就不存在了。就如人类学家所倡导的,为了防止“心理硬化”,在生命的所有时间里,人们都需要游戏,即继续发出欢笑、歌唱、跳舞、恋爱、尝试和探索⑤。

情绪唤起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多采取社会互动、社会赞扬的方式,让学习者把自己的`能力在集体中得到表现,代之教育者简单的表扬和批评,屏弃或少用竞赛、评比的方式,非要论出一个高低来,而是一种聚会,创造一种轻松、欢乐、平等、鼓励的气氛,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爱好、兴趣,举行不同主题的聚会,在学习者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或者是组织不同的团体,采取团体学习的方式,让学习者多进行合作式、讨论式、集体探索式的学习、代替传统的竞争、比赛式的学习。

采取这种情绪唤起的策略,学习者会变得主动、积极、而且创造性增强,更重要的是学习者更愿意采取目标设计策略,他们的学习、生活会更有目标,为了达到自己指定的目标,他们会情绪高昂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勤奋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实现社会价值,获得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得到了培养。

2、行为强化

行为强化在教育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按照行为主义斯金纳的观点,对学习者的行为采取正强化,远比采取负强化重要得多。尤其是学习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或挫折,其坚持性行为及时得到肯定和强化显得很重要。距离成功往往只差一步,遇事养成再坚持一会儿的习惯,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教育者应多用鼓励的办法,耐力的磨练要体现在生活和学习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这种为强化策略从小培养很重要,对培养成功思维方式产生直接作用。

另一方面,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虽然情绪唤起策略很重要,但学习者并不总是在解决很有趣味的问题,相反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时行为强化策略就显得很重要,强化学习者的坚持行为,对培养意志品质,对最终培养成功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新型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育改革

按照我们提出的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现代学校教育应该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的观念;第二、学校评价体系;第三、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第四、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

(一)、教育观念的革新

要培养未来人生成功的人,要把每个学习者的潜能都激发出来,要培养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凡是负有教育责任的人都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不正确的态度,这些教育新观念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个学习者都能成功,每个学习者都有无限的潜能。

在目前垂直的竞争式教育模式下,对于每个教育者而言是很难建立这种观念的,只有实施新型教育模式--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才能使每个教育者彻底改变观念。

2、保持学习者的人生兴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比一时的学习成绩重要得多;应该向学习者时时灌输这样的成功内涵:自我的进步和掌握就是成功,最大地发挥自我潜能就是成功,不断地提高能力就是成功,努力才是成功的源泉;教育必须切实树立长远和长期的观念,对学习者保持满怀的热情和期望,让学习者不为一时的学习成绩感到自卑,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3、禁止或少用这样的激励手段-把学习者之间的学习成绩相互比较,而是采用目标设计的策略,结合学习者的特点,订出合乎实际地目标,以自我比较,自我进步的学习方式激励学习者。

4、教育者所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学习者编织一个安全网--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环境气氛,学习者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尝试,去幻想,失败只能增加学习者的勇气,错误只能帮助学习者尽快地成功,要让学习者感到再不出现错误,再没有失败了,也就到了再没有兴致挑战的时候了,只有下一个更高的目标才能激起学习者新的兴趣。

(二)、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要实施我们提出的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不得不审视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价体系。仅仅把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或教育效果的唯一指标,显然不够科学。应该建立一种综合的评价体系。在这种评价体系中,评价成功心理素质的比重应该大于考试分数占有更大的比重。这些成功心理素质很重要的方面是学习者的积极人生态度、自信心、自尊水平、失败承受力、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力等。这种综合评价体系,即衡量学习者的个人发展状况,同时也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目前部分学校正在尝试用等级评分制替代百分制,这是一种进步,但如果教育模式没有改变,教育者的观念没有转变,这种评价很可能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按照我们的新型教育模式,把进步率作为一种评价指标,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教育模式的弊端。

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改变目前考试成绩公布张榜、排名的做法,而应该把分数作为一种个人的反馈信息,仅仅提供给个人,作为个人进步程度的指标,教育者可根据这些信息再结合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是否在改变,作为具体指导学习者的依据。

(三)、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的转变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再加上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遵从。因而教师常常把听从老师教诲,能按照老师的规范学习的学生作为好学生,把那些不守规范的学生视为不尊重教师的坏学生,这在家庭当中也是如此。然而,在我们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下,要培养未来人生成功的人,要培养成功心理素质非常强的人,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必须改变,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协助者、鼓动者,是人梯,以学生超越自己为最光荣,以学生能打破教师不合理的规范为最喜悦的事情;而学生的角色不是简单的受教育者,而是一个学习者,一个探险家,它需要教师的帮助 ,但不是依赖于教师,而是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

(四)、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变革

人生成功潜能教育模式给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基础。按照这种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根据学习者年龄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多采取自学和小组学习的探索式方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目标设计的策略,与教师协商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重点协助学习能力较低的学习者,通过情绪唤起和行为强化的策略,以培养成功思维方式为重点。课堂更多地作为聚会的场所,讨论的场所,学习者展现自我才能的场所。

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上,应加入人生成功潜能激发的内容,使学习者逐渐明白只要努力,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就能取得学业的成功。另外,在各学科之外,专门开设人生成功潜能激发课,安排富有意义的活动,为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寻找到发展的机会。采用目标设计策略、情绪唤起和行为强化策略,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培养成功思维方式和成功心理素质。

五、结 语

本文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模式,是一个个性化教育模式⑧,如同目前我国教育界提出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知教育、情境教育、美乐教育等,都注重个体性教育。但本模式更强调人的未来成长、更注重个人的长远发展战略,更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更重视突出人的价值体现--思维的重要性;虽然本模式是一个微观模式,但它却站在宏观的立场上看待人的整体发展;同时该模式的操作性非常强,能直接指导教育实践,因此具有很大的实际运用价值,即可以用于对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也可以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的设计;即可以满足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又能帮助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正因为如此,本模式在指导设计具体化的教育方案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本模式已经用于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一些用于其他教育的操作性方案在进一步的制订与实验研究中。

参考文献

①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北京青年报,1999.10.30

②奥斯本,人人都有潜能,辽宁出版社 1989

③张贵良,等级评分制在素质教育上的心理学意义 , 教育探索,第1期

④张贵良,教育或指导父母培养孩子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终身教育理论与成人教育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7月,130-153。

⑤詹姆斯・O・卢格(陈德民等译,1996) 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出版,3月第1版。

⑥拿破仑・希尔,人人都能成功,湖北人民出版社,194月

⑦张美兰、车宏生,目标设置理论及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2期

浅谈潜能生教育问题 篇3

【关键词】潜能生教育 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67-02

潜能生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开始西方学者是从神经学模式进行研究的,后来更多的西方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潜能生进行研究,比如归因理论、角色理论等等。我国关于潜能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从那时候开始,陆续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对潜能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潜能生,顾名思义,即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的那些学生。本文将从潜能生的表现出发,分析潜能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政策。

一、潜能生的表现

潜能生的表现多种多样,总结概括如下:

1、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现在的社会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也导致我们目前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被这些社会信息所干扰,也间接干扰了他们的学习目标。这导致他们在课堂中经常走神,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后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安排的作业,还有些学生直接抄袭优等生的作业,更有甚者,直接找网上代写作业的人花钱完成作业。

2、学习品质较差。潜能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在课堂中睡觉,看小说,甚至逃课的现象,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进而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产生排斥,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由于基础不好对所学习的知识不求甚解甚至一知半解,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3、具有惰性心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这也导致我国的青少年一代产生了较大的惰性,他们其中的部分人不爱学习,对学习有较大的排斥心理,并且对于学习有拖延的习惯,比如寒暑假作业,很多学生在开始放假的时候都想着假期还有很长时间,就拖拖拉拉,在假期过了三分之二的时候觉得还来的及,结果到了开学前一周才发现自己的作业还没有开始写,这才慌了神,在慌乱中完成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4、志向较低。目前我国已经快速奔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这也产生了厌倦学习的新一代,他们中的一些人志向较低,想靠着混个文凭其他的事情都交代给父母,靠着吃父母留下的財富来度过这辈子,殊不知父母留下的金山银山终究会花光,只有自己学会了真本领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潜能生的成因

潜能生的上述表现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养成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时候他们的学习都是被动去接受的,没有人强迫他们学习,他们自己就无法管束自己。再比如,缺乏足够的信心,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头脑中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放弃,这也导致他们在遇到难题时自暴自弃,觉得这个题目太难了,进而产生这个学科太难的想法,最终放弃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2、家庭的因素。在当今社会,许多农村的家长进城务工,使得许多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管束,加之青春期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导致学生的学习品质较差。另外,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许多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心头肉,舍不得骂,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家庭,因为家长离婚、天天吵架等等,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3、教师的因素。比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采用填鸭式教育,只知道教会孩子知识,而忘记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许多教师只注重孩子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导致许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分数高就代表自己优秀的错误观点,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变成了只有学习成绩而不讲道德的潜能生。

4、社会的因素。现在许多社会的不良风气通过网络、媒体等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些学生学习电影镜头的黑社会,拉帮结伙,欺负周围的同学,甚至走上了偷盗、抢劫等犯罪道路;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子竞技,导致黑天在电脑前疲劳过度,白天上课时没精打采。

三、培养潜能生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分析的潜能生形成的原因,我针对本人的教学经验以及国内外他人的教学经验提出本文的几点解决措施:

1、全面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这些潜能生要分外关注,注重与他们交流感情,了解他们学习过程的困难,熟悉他们的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潜能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形成一个坏的习惯很容易,但是要想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却很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潜能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因势利导,使学生不断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并最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2、家长要多用心。学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这就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教育。首先,家长要抽出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并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其次,家长要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在家不要赌博,不要吵架,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后,家长要和学校加强沟通。家长必须加强和学校的沟通,经常去了解孩子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配合学校进行解决。

3、学校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就是青少年的第二个家,这也是潜能生进步的支持和保障。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方针,注重培养潜能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学校要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图书馆、语音室等等,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后,学校要尽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老师的道德素质。因为老师才是培养潜能生的最关键的保障。

总之,学困生的教育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在教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潜能生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学生,我们的努力也一定会有回报。

参考文献:

[1]李献林.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M]. 人民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

[2]刘颂,刘巧云.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5年1月第1版

潜能生教育问题研讨 篇4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校的基础教育, 从正面上讲, 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都得到了保证, 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它作为我校教育的核心,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关注。若是要整体、有序的再次推进我校基础教育的发展, 就必须研究出解决我校潜能生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因此, 研讨潜能生教育问题, 是势在必行的。

一、潜能生的定义

“潜能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或者“落后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老师们都习惯性的叫做“德困生”“学困生”或者是“后进生”等称谓。笔者把这些称谓, 都界定为“潜能生”。“潜能生”就是有潜在力量, 可以从中挖掘出“智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资质能力和发展要素的学生。

二、产生的根源

1. 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我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进入到了各行各业, 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管理模式。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信仰和习俗也随之而来。“黄、赌、毒、暴力”和各种网罗中的不良信息等无时无刻不侵袭着广大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 家庭因素:

由于学生生活在农村, 大多家庭经济困难, 政府虽然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 但是, 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 严重的制约着家长的思想, 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 却忽略了子女的终生利益, 只看到当前物质财富的增长, 不考虑到将来子女的前途和社会利益, 因而, 削弱了对子女的精神培养。家长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 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大有人在, 淡化子女对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 对子女灌输“大学毕业, 也照样是自谋职业”的思想。

3. 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体制欠完善, 缺乏合理的管理约束、监督措施、奖惩办法。加之教育部门考察教师的工作成绩, 只注重成绩而不看教师平时工作付出的艰辛劳动, 因而, 老师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多少分,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前途理想、心里健康等教育, 形成了教育上的消极因素, 人性教育欠佳。

4. 学生因素: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 他们大部分是在10——13岁的年龄, 正是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思想活跃, 头脑聪明, 但是, 缺乏自觉性, 心里脆弱, 受不了挫折和批评。只要家长或者老师的一句话的刺激, 他们就会渐渐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 意志消沉, 不思进取, 不懂事理, 不明是非, 个别同学慢合作能力, 一定要加强艺术实践。通过艺术实践, 复习、巩固学习过的伴奏素材, 接触不同的调式调性, 认识不同的结构类型, 熟悉各种风格的曲目, 熟悉各调在键盘上的位置, 提高视奏能力;通过实践和锻炼, 逐渐形成自己的伴奏模式与风格, 同时积累更多的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 使自己在台上伴奏时成竹在胸, 临场不乱。加强艺术实践有很多途径, 可以在课堂上汇报学习过的曲目, 让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可以将自己弹得很熟练的曲子拿来为同学伴唱;也可以在课外给同学伴奏新曲。平时要多与同学交流, 接受建议, 不断改进, 待有一定的伴奏经验之后, 更可争取上台的机会, 进行独唱伴奏与合唱伴奏。不仅如此, 还可以走出校园, 为社会音乐演出进行伴奏。除此, 自弹自唱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

5. 提高音乐素养。

即便是一首很简单的歌曲, 往往也包含慢变成了“小混混”“淘气鬼”。致使校风、校纪、班风、班纪受到扰乱。

三、解决的方法

1. 明确教育目的, 强化教师责任

学校成立好德育领导小组, 以学校班主任和少先队为主, 经常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不断对学生加强“爱祖国、爱家乡, 读书成才”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校实际, 开展“安全, 守纪, 健康成才”等教育, 促进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明确学习目的, 强化心里驱动力,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调动起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是他们积极的学习, 健康的成长。

2. 培养学生兴趣, 进行多方面指导

笔者认为, 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学校和家长要密切配合, 多方面指导, 要勤鼓励, 多表扬, 增强他们的信心, 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要整个学校创造健康、安全、良好的育人坏境, 施以恰当的育人方法, 开启他们的大脑, 开发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使他们轻轻松松地掌握好学习的知识, 培养出他们新的技能。

3. 挖掘潜能生力量, 一举走向成功

培养学生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挖掘学生潜能, 正是当前教育对我们的要求。根据有关人士的调查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开发, 还不到25﹪。我们知道, 一个人的大脑都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力, 知识越多,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无论学习什么都显得很轻松, 很有兴趣。因此, 我们每个教师务必要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落后生, 相信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 并非存在很大差异。由此, 我们既要培养优等生, 又要扶助好落后生。还要以正确的态度, 宽广的胸怀, 去接纳每一个潜能生。相信他们, 只要努力, 都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笔者认为, 解决潜能问题, 不是一天一日就能做好的。但是, 我们要坚信:“没有不聪慧的学生, 只有不聪明的老师。”我们大家只有积极的去探索潜能生的教育方法, 极力挖掘出一条培养潜能生的阳光大道, 才能确保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校潜能生教育问题的研讨, 深入剖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潜能生问题的研讨策略、解决方法和具体步骤。

关键词:潜能生,教育问题,产生根源,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玲玲.浅谈学习困难学生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报, 2010. (4) :98.

[2]韩沁彤.浅谈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 2010. (4)

[3]朱冽烈.易晓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家庭因素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5)

语言潜能理论与外语教学 篇5

语言潜能是指学习者所具备的某种能力倾向.从语言潜能的.界定、语言潜能的构成因素、语言潜能测试的角度,阐述语言潜能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以期达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果.

作 者:温荣生 WEN Rong-sheng  作者单位: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刊 名:龙岩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7(6)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外语学习  语言潜能   外语教学  

教育与人潜能的开发 篇6

摘要: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失业人数骤增,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将面临失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要人才,要不要更好地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应该是当今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教育与人的潜能开发方面详细地论述我们该究竟如何培养人才。

关键词:教育;潜能;开发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07-02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也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好,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人才,尤其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前途命运。那么,教育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笔者认为,关键教育能够把人的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就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育对人潜能的开发,首先有必要清楚地认识一下人的潜能。

一、对人潜能的认识

人的潜能藏在哪?怎么来的,如何去发现它又如何去研究它。近年来,这一问题得到了国内外的诸多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论述。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若是一个人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说,人类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为什么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呢?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潜能开发,而并非人不存在潜能。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一个无限的智能资源结合体,我们要充分重视人类的大脑资源,要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福于人类,实现人类自己以及社会的持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我们认为人的潜能即人潜在的能力或素质,就是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之内的,尚未显现的,但却已存在,只要条件具备,经过合理地开发,即能显现的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能力或素质。我们的教育理应承担开发人类的大脑资源的责任。开发人类脑资源的应该成为人类教育的新课题。

二、人的潜能的分类及特征

(一)人的潜能的分类

对人的潜能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给予了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人的潜能包括智力潜能、情绪潜能、个人潜能、社会潜能、身体潜能、感觉潜能、语言潜能、自省潜能、空间潜能。每一种潜能对于个体来讲都隐藏着巨大的能量,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每个个体自身的潜能优势,根据个体的自身的特点选择开发优势潜能。

(二)人的潜能的特征

关于人的潜能的特征,笔者认为:第一,人的潜能是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之内的,尚未显现的,但却已存在,所以具有内隐性;第二,虽然人的潜能是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的,但通过研究能够被人所认识,条件具备是能开发出来的,所以又具有可认识性和可操作性;第三,人的潜能通过开发,能够由潜在的(隐性的)生成外在的(显性的),形成个人素质结构的一部分,所以具有动力趋向性;第四,通过研究了解,人的潜能又是多种多样的,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它需要知识挖掘和意志的控制,因此具有多样性;第五,素质教育认为人的素质是人的先天的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的统一。它肯定人的先天潜能中内含着自然所赋予人的宝贵“矿藏”,这种“矿藏”是人后天发展的内在的基础性资源。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就有这个意思。这个“矿藏”资源合理发掘和利用的程度,直接关系个人在现实条件下的最佳发展,它构成了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最直接的基础,所以人的潜能具有遗传性的特点;第六,人的潜能的存在不是单个要素的独立存在,而是以一种潜能素质结构的形式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形成一个彼此连接又彼此制约的链状结构,因此我们称潜能又具有内在结构性。

三、教育应承担起开发人的潜能的重任

(一)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理论基础

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令人欣慰的,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始无前例的,它使教育有了新的航舵和方向。该理论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这七项智能表现出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人显现得较早,有人显现得较晚。不难看出,受到良好的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开发;反之,遭遇不良教育,某些智能受到压抑,甚至摧残。面对个体差异,教育者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就会发现被教育者潜在的智能因素,通过开发,不仅能造就人才,而且会创造出奇迹。

(二)开发人的潜能应遵循的原则及应具备的要素

第一,符合我国的教育目标。我国的教育目标是“教育要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个性的人才。”我们主张开发人的潜能是要把隐藏在潜意识内的各种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使个体无论在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发展,符合教育目标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原则;在开发人的潜能的现实情况中,要充分研究个体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依据其自身的先天优势,把个体自身优势潜能更好地、更充分地、更科学地开发,使之成为在某些方面的特长,这就符合教育目标中关于培养富有个性的人才的目标;第二,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创设适当的有利的条件,促进学生在相应的智力优势领域内得到发展。个体后天的成长教育就应该遵循个体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顺序是固定、呈阶梯形的,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表现出若干个连续的阶段。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从静态来看,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动态而言,“活动”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第三,遵循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人的潜能。任何事物都是系统的存在。事物的功能即系统的功能都根源于它的内在的结构。因此我们要遵循潜能的素质结构的特性来开发人的潜能。人的潜能同样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于人的潜能系统中的。人的潜能系统就是构成人的潜能的各个要素之间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系统之间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在开发人的潜能的时候要遵循系统观点,注重构成人的潜能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要素于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便于发挥整个系统功能的作用。

开发潜能要具备三大要素,即高度的自信、坚定的意志、强烈的愿望。

一切成功的基础来自于高度的自信。如果非常自信,就会将激情彻底唤起,就会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思维和精神力量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大大增加,在这种状态下,会真正感觉到灵感四溢、随心所欲的心理状态。可以说,信心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本。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创业上,都要想到信心,要使自己充满必胜的高度信心,因为信心是潜意识能量的精髓、灵魂,没有信心,将一事无成。

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意志就是坚定的决心。我们的意志,是一种很奇怪、很微妙、无法触摸但却非常真实的特殊能量,它与人类潜意识深层次的力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潜意识的神奇力量被激发出来的时候,通常是意志在起作用-强烈的愿望。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说过,一个人在其梦想、雄心、目标、表现、行为和工作中显现的精力、能量、意志、决心、毅力和持久的努力的程度主要是由“想”和“想要”某件事的程度来决定。这句话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世上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当人强烈渴望某个事物,尤其当这种渴望的强烈程度已深入影响到潜意识时,他便会求助于潜意识中的意志和智慧的潜在力量,这些力量在愿望的推动和刺激下,会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超人力量。

(三)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策略

开发潜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人的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教育要承担起开发人的潜能的重任。首先,开发人的潜能应在婴幼儿阶段就要采取相应的开发策略。因为婴幼儿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是阶段性的和连续性的。其大脑高速度发展,人的智力也在高速度发展,在这个年龄阶段,如果环境丰富和教育训练适当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教育如果失当,即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错过了适当的教育时机,或措施方法不当,往往产生不良的后果,使儿童本来具有的发展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第二,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现代优秀素质为直接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做贡献为使命和发展方向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尽可能多方面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自身的这些特征就决定了教育者在培养人方面应该注重个体潜能的开发。充分认识构成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实在在地培养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第三,个体本身要有意识地注重自身优势潜能的开发训练。人的一生要经历从儿童到青年及老年的生理发展过程,也是人的潜能不断地被发掘培养运用的过程。因此,开发潜能除教育者注重引导开发潜能之外,受教育者包括家长都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可能开发的机会,去培养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这一层次来讲,开发潜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终身的事,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

教育者对人的潜能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找到开发人的潜能的方法策略,就能在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有意识地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为此,笔者在想,我们国家不是不需要人才,而是需要高精尖的专业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很缺少的。为了振兴我们的国家,为了诺贝尔获奖者多几个中国人,全国的教育者们都应该去努力,切实地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注重学生潜能开发,为我们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素质教育的呼唤[M].北京: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审评新华出版社,2001.

[3]温恒福,赵东臣,陈桂香.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6.

潜能教育理论 篇7

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就是学生参与的广度。但很多时候, 我们发现语文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时轰轰烈烈, 讨论完了就冷冷清清。一段时间下来, 能参与交流的总是那一小部分同学, 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 让课堂成了少数“老面孔”的做秀场,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实现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问题分析

面对每一个学生, 我们必须考虑以下问题:有没有因为我们的偏见而阻碍了对某些潜能的发掘?有没有仔细考量它们对某个孩子未来的影响?有没有用心观察过这些孩子?有没有由于我们的愚钝和疏忽而错过孩子们身上的重要潜能?有没有为他们的潜能进一步发展尽可能提供适宜的环境?

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之所以从一开始的热热闹闹发展成后来的冷冷清清, 究其原因大体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

1. 教师方面

有的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设定的教学进度, 在有限的时间面前, 他们总显得操之过急。在有些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回答出问题时, 他们不耐烦地让学生坐下, 甚至加上一个蔑视的眼神;在有些学生的叙述显得拖沓和啰嗦时, 他们粗暴地打断, 选择了让所谓的“好学生”讲或者索性亲自上阵, 大讲而特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候, 老师的一句冷酷无情的话, 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 就足以折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这些做法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是那些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发言的学生, 而且硬生生地把课堂拽回了传统课堂的模式。

另有一种情况, 某些语文教师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含金量不高, 让学生提不起回答的兴趣;或者是问题提得不恰当, 导致学生无从答起, 时间一长, 也将挫伤学生的发言热情。

2. 学生方面

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自信心不足。很多从来不举手发言的同学表示, 自己并不是没有认真听讲和思考, 也不是不喜欢发言, 而是害怕出错被人耻笑。当然还有的同学是心里也有自己的认识, 就是开不了口。这些都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 低年级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 高年级的课堂就显得相对冷清。这自然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年纪小的时候“不太懂事”, 不知“面子”, 无所顾忌, 自然也就积极;大了一些, 只怕一不小心说错什么便丢了自己的面子。于是, 课堂越来越寂静。

另外, 学习小组的运行机制也决定了学生参与的程度。成绩优秀者或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长期霸占话语权, 而学困生或内向者则被遗弃在角落里, 成为旁观者、局外人, 无所事事, 让合作学习对这部分最需要提高的同学失去了意义, 他们甚至会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二、解决之道

如何让语文课堂里沉默的那部分学生恢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如何让那些长期少言的同学勇敢地参与交流?如何让语文课堂上出现更多鲜活的新思想?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有以下几条解决之道。

1. 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 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显得尤为重要。谢弗勒认为:潜能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内外力量持续互动, 不断地需要补充新的即时性条件。就语文课堂而言, 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能够相对容易地感染学生, 进而成为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内驱力。

良好氛围的营造,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要求专心, 专心听清其他人发言中的每一个要点, 发现自己与发言者观点中的异同点, 为进一步交流做准备;倾听要求虚心, 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 不是盲目反驳, 而是看一看别人的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若有亮点, 应不吝惜自己的掌声;倾听还要求耐心, 有人在陈述和表达时, 要认真听完而非粗暴打断, 即便对方的陈述有错, 也应等到陈述完毕再以适当的方式指出来。

毋庸置疑, 其他同学肯定的掌声和投入的倾听就是我们需要不断补充的“即时性条件”。有了这样的环境, 发言才会得到尊重, 发言者才能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感受到参与的价值, 参与的热情也才能被激发起来。

2. 学会等待引导

教育, 30%是启发, 70%是等待———教育应该是留白的艺术。作为教育者, 我们更应该领悟这一点。

谢弗勒说, 对于人类行动来说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当我们达到预期成果时, 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非预期的成果, 这些成果又会影响下一步的决策。所以, 我们最后到达的可能不同于或超越于我们原先设想的终点站, 而通向一片出人意料的开阔之地。因此, 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的无限潜能, 而教师适时的等待对于激发学生潜能有着重要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经常提及一个故事:两个人到医院看病, 一个因有严重肺病照了X光片;另一个没病, 但老怀疑自己有病, 于是缠着医生给他拍了X光片。戏剧性的是两人的X光片装袋的装反了。看片子的时候, 有病的人一看, 自己的病已经好了, 顿感轻松, 觉得自己恢复了健康, 高高兴兴生活, 过了一年, 病真好了。而那位疑神疑鬼的“病人”, 看到自己的片子, 情绪更加沮丧低落, 压力极大, 惶惶不可终日, 没到一年, 真的因病去世了。

其实, 对于大脑潜能的开发也一样, 当更多地向大脑输入积极的意识时, 这些意识会进而调动人的潜能, 让个体的表现发挥到极致。

因为偶尔的表现不佳就被老师嗤之以鼻, 试想, 谁还愿意再次举手呢?反之, 若是给这部分同学多一分钟思考或是组织语言的时间, 或者在学生遭遇困境时及时给出一点指引, 帮他摆脱困境, 再适时加以鼓励, 我想, 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一旦学生潜意识里肯定了自己的潜能, 并开始努力发挥潜能, 受益的将是我们沉闷而低效的课堂。

3. 尊重学生观点

谢弗勒指出, 比起环境因素来, 行动者自己的意愿和能动性显得更为重要。可见, 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要培养一个人的能动性。我们发现, 学生总是要求上进的, 想要得到深层满足的, 这就需要教师给他这样的机会。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 善于倾听, 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观点, 尤其是与所谓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 因为这些观点当中往往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所以, 作为课堂上学生最信任的人,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正确地评价每位发言的学生。当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之时, 他的发言积极性就高, 进而会追求更多因成功而产生的满足感, 因而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而当发言被无情否定的时候, 其效果则恰恰相反。其实, 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学生, 如内容和语言, 深度和广度, 创新和方法, 勇气和胆量等等, 多多找寻发言的闪光点, 温和委婉地指出答案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有了成就感的鼓舞, 学生怎么会埋头不语呢?

实施差异教育,挖掘每个学生潜能 篇8

一、着眼教材知识体系, 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指令期望, 它对教学具有诱发、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认知水平和技能也不一样, 这就要求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不能“一刀切”, 而应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制定切实可行的弹性化教学目标, 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 使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 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 既要把握课标的最低要求, 又要考虑适当提高范围, 教学时要以后进生能“吃得了”、优秀生能“吃得饱”、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 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 又要对后进生及时辅导, 在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比如:把一个矩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 可以怎样分呢?对于这个问题, 一般的学生能完成基本的一种或两种的分法, 能力强的学生能想到四、五种分法, 其中有的还具有创造性。按这种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能使全体学生都不是旁观者, 通过主动地参与, 产生了协同共鸣, 从不同程度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和自信, 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 各有所获。因此, 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 只是完成什么样的目标都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从而挖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二、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实施差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兼顾, 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尤其要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下功夫, 而不只在练习时或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才照顾后进生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 但后进生往往不能及时地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 教师在这个关键处就应该及时用适当的方式对后进生进行指导、点拨, 同时也要注意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让他们尽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 弄清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组织教学, 才能有目的地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 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的责任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获得成功。从这一点出发, 教师必须尽量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和希望, 使他们在成功的激励作用下更出色地学习。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学中既要注意环节安排, 更要精心设计练习, 课后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会, 星号题让中、上学生尝试去做, 思考题让一些优秀生做。当然, 教师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并不只是个别教学才是对不同学生的照顾。有时教师的一个手势、一句话, 或自然地走到学生旁停下来指点一下, 就能起到启迪的作用, 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上的一些难关。

三、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 兼顾不同需要的学生

不同学生往往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各有差异, 有的学生通过听觉学习效果好一些, 有的学生通过视觉接受能力强一些, 还有的学生要通过触摸、动手才能形成最有效的学习通道, 加上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施差异教学。在课前做好安排:为哪些学生提供直观材料;为哪些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要求哪些学生做示范;为哪些学生提供辅助提纲, 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后进生以模仿学习为主, 通过简单模仿举三反一, 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则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 启发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思维, 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样, 发展不同类型学生丰富的个性, 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合理组织匹配各种学习形式,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课堂上仅靠教师一人要做到较全面地照顾学生的差异,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肯定是有困难的, 而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可以比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学习形式有:整体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独立学习活动, 这些学习形式各有利弊。比如:小组合作学习, 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可以做到差异互补,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也能改善课堂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采用合作学习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点是在另一方面又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钻研。同样, 团体学习和独立学习既有它们各自的优势, 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合理地组织、搭配各种教学形式, 做到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创造潜能教育融入到生活中 篇9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幼儿

21 世纪的教育, 将有更多的创新, 新世纪的新教育, 毫无疑问, 要认真继承几千年来优秀教育遗产的同时,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毕竟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我国创新型人才十分缺乏, 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迅速改变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代的教育应该超过“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 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 那些教死书、死教书, 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想、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 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路者。

从事学前教育, 面对的是5 ~ 6 周岁的幼儿, 常常考虑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对幼儿来说是最有效的呢? 答案无疑是符合幼儿各个方面特点。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随时随地处于“无意识学者”状态。我们应该让教育融合到幼儿一日的生活中, 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使他们获得身心健康。

一、激发创造潜能意识———使幼儿想创新

好奇心是幼儿学习兴趣的源泉, 好奇、好问、好动, 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 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将停下的玩具车又拉又推, 想使它再次跑起来的时候; 当孩子专心地看着被风吹得摇摇摆摆的花草的时候;当孩子拆卸玩具的时候; 这些都是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这个世界的表现。因此, 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 发生疑问, 从而产生好奇心理, 这正是创造潜能的萌芽。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疑, 有意识地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 让幼儿多想一点, 多动一点, 多说一点。如在讲授数字分解时, 在给幼儿讲完“3 的分解”以后, 我就问: “小朋友, 你能根据‘3 的分解’的方法, 去分解4 吗?”这样就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 他们争先恐后, 积极思考, 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又避免了死板的教育灌输。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他们常常会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人为什么会死”等, 有的问题让我们感受到很“傻”, 但是这时候我们不能不耐烦或不让问, 更不能批评他们, 而应该创造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动脑筋找到答案, 这样幼儿的好奇心就得到了爱护和培养。正如张博博士所说: “好的教师会珍惜孩子的每一天, 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次惊奇, 并能够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关注, 惊奇孩子的惊奇, 感受孩子的感受, 充满智慧地引导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进而点亮了创新的火花”。

二、培养创造潜能精神———使幼儿敢创新

首先, 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环境是创造潜能的前提。环境不仅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而且能提供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自由奔放的想象。

其次, 鼓励和赞扬幼儿, 进行正面的引导, 是培养创造潜能精神、使之敢于创新的情感动力。为了达到这种自我意识和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应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 鼓励和赞扬幼儿的一切新思维、新活动, 用积极的态度, 含蓄的方式, 变向地去说明、诱导, 保持幼儿愉悦的创造心境, 激起幼儿的创新欲望。如在一次主题画“我设计的轮船”的美术活动中, 突然, 有一个小朋友告状说: “老师, 郭博不好好画, 他乱画, 画了一个有八个轮子、长着翅膀的轮船”。小朋友都笑了起来。这时我并没有指责这个小朋友, 而是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说: “我画的轮船有八个轮子比别的轮船跑得快、有翅膀还可以飞”。多么好的想法! 于是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这样一来也激起了所有小朋友的创新热情, 使他们都敢于“独出心裁”“异想天开”, 这同时也就使幼儿会创新。

三、提高创造潜能能力———使幼儿会创新

1. 注重培养观察力。幼儿从小具有强烈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正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不断积累他们的感性经验和生活信息, 并在观察活动中有目的引导和启发幼儿的思维。如在让幼儿观察“鱼”的时候, 不但要观察“鱼”的整体轮廓、各部分的特征, 还要引导幼儿思考并说出各个部分与鱼运动的关系、鱼与水的关系等, 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为进一步的想象和创新打好基础。

2. 注重发展想象力。自由绘画和建构类游戏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绘画活动中, 我们要给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 让他们更多的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建构类游戏如积木、拼图、沙土等是典型的创造性游戏, 这些游戏没有规则的约束, 没有死板的框子, 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去构思和创造。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使他们敢于大胆想象和创新。

3. 注重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 所谓创造, 就是用别人未曾想过的方法, 应用于日常习见的事物; 新奇的操作, 而不是所用的材料。如在结构游戏“家具”主题中, 幼儿能动脑筋搭出“双层床”; 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 幼儿会使用海绵代替“点心”、积木代替“蛋糕”、小花片代替“蘑菇”等等, 虽然不是起初的材料和起初的生活, 但是幼儿通过这些亲自参加、亲自操作的实践活动, 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 体验了快乐的情感, 他们在主体的积极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体验创造潜能的快乐———使幼儿爱创新

皮亚杰认为: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没有兴趣, 就没有进一步的探求, 就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而快乐的、成功的、被尊重的和被认可的情感正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进行创造的强大动力。轻松、信任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比如: 在进行美术活动时, 根据秋季的特点, 让幼儿发挥自己想象力, 用不同形状的叶子拼图, 然后把作品展出, 请他们去参观。在展览角写上“小小画家”, 孩子一边看, 一边点评作品, 有说有笑。不管质量高低, 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 都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并体验甜美的果实。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篇10

那么要想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 我们教师又将以何为支点呢?俗语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如果用赏识的目光关注学生, 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 将会使学生的心中充满勇气和豪情, 达到“乘风破浪终有时的”目的。“赏识”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 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赏识过程中, 本人曾经挖掘过学生的潜能。

一、让学生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的烈火

现在虽然不是提倡应试教育, 但是许多成绩差的学生仍然是老师口中的“垃圾”、“废物”“笨蛋”、“蠢材”。“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学生都肯定有他的优点, 哪怕是一个思想差、学习差的双差生, 他在某一方面都有可能会有闪光点的。作为老师, 我们要处处留心学生, 做一个眼光独到的伯乐, 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例如,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叫李海, 她是很多老师认为是没办法治的学生, 学习不认真, 上课做小动作。有一天, 第一节我上了12 分钟她才到教室, 问她原因她又不肯说。我也不勉强她告诉我, 只好打电话问了她的家长, 经过了解, 原来是她的妈妈生病了, 她爸爸不在家, 她是为了照顾妈妈而耽误了时间。第三节我去教室布置作业时, 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 还要求同学们向她学习孝顺父母的好品质。她有点不好意思, 但我看到她的眼睛里闪动着一种自豪。她感到老师赏识她了!我抓住这一机会, 找她谈话, 首先我表扬了她孝顺父母, 然后告诉她如果她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妈妈一定会更加高兴的, 这样也是孝顺父母的一个方面。并对她说只要你肯努力,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她点了点头。真的, 她慢慢地变了, 思想变好了, 成绩提高了。是赏识给了她力量, 是赏识引领她走向成功。

二、让学生相信“我能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 很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或者同学面前会表现得十分腼腆 (特别是后进生) , 说话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可在父母面前说话, 却理直气壮, 说话的声音连邻居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调查, 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脸, 回答问题时, 害怕答错而被老师怪责、被同学们笑话。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这一点、针对这样的学生, 我就适当地运用赏识教育, 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因此, 在为学生找回自信的时候, 不能一步登天, 要循序渐进, 为学生制定的目标不能过高难度。例如, 以前我们班有个叫杨明的学生有爱迟到的习惯, 我就给他定一个目标:今天允许他在赶不到的情况下迟十分钟, 明天允许他在赶不到的情况下迟五分钟。当他有了进步, 哪怕是在规定时间内少一分钟, 我也及时地对他加以肯定, 加以鼓励, 让他相信自己有改掉迟到的能力, 他肯定能很快地改变自身的坏习惯, 然后逐渐地把目标提高, 使自己在每个方面都要更上一层楼。

三、让学生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充满了荆棘。学生自身有时难以摆脱困境, 那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一方面, 要让学生知道困难和错误是无法回避的, 我们必须要勇敢面对和改正。我班有个叫小巧的同学, 爱说爱闹, 成绩并不突出。一次, 他和科任老师闹矛盾, 在我进教室前听到了这样一句话:“老师, 你说我可以, 但你不能指责我们班, 因为我们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听了这话, 我心里一震, 想不到他身上有这么强的集体荣誉感。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没有批评他, 而是先夸奖了他一番, 夸他身上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并且我告诉他, 凭这上点我想让他加入班委会, 为班级管理尽一份力。他很激动, 并且很爽快地答应了。我又告诉他“:作为班干部, 首先要从集体利益出发, 尊重老师, 团结同学, 遇到事情要经过大脑的思考, 想一想该做不该做, 该说不该说, 不能因为个人而给班集体抹黑。”“老师, 我懂了, 我马上去找老师认错, 同时我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另外, 我也会为带好咱们班尽最大的努力。”事后我在班内对他进行公开批评, 同时我也宣布了“委任令”, 并再次夸奖他身上所具有的集体荣誉感。以后他跟换了个人似的, 纪律性提高了, 学习成绩也上来了, 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不错, 后来还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真心赏识孩子, 就如一剂甜的良药激励孩子。赏识是人不断奋进的动力, 它能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心, 树立信心。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一些赏识, 你的学生就多一个机会成为牛顿, 成为爱因斯坦。赏识就如一缕阳光, 照亮了孩子的心田, 孩子因它而灿烂。让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平凡的岗位上撒满赏识的阳光, 让孩子在赞许的雨露中绽放笑脸。

参考文献

[1]骆间好, 潘燕芬, 王月嫦.中国计量出版社的教育教学文论选, 2005 (12)

[2]卢君.小议小学教育中的创新理念.河北行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 2015 (1)

素质教育重在挖掘学生的潜能 篇11

所谓的素质,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而稳定出现的特质,它是由先天禀赋与后天活动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自然素质;二是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过程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三是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在教育与生产劳动完美结合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先天禀赋,也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全面加特长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学生的潜能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来看一位很优秀的教师提供的有趣例子:有一次,一位学生在上数学课时打瞌睡。下课铃响时,他醒了过来,抬头看见黑板上留了两道题目,以为是当天的家庭作业。回家后,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就是算不出来,但是他还是锲而不舍。终于,他算出了其中一题并把答案带到课堂上。老师见了不禁瞠目结舌,原来老师认为那两道题目出错了,而且很多拔尖的学生也算不出来,都认为是无解的。我们姑且不谈这位学生是否优秀,但他能奇迹般地挖掘自己数学的内在潜能,超常规地发挥,解答了这一难题,这就是学生的潜能。

潜能在未发挥之前,是无形的、不引人注意的。所以潜能的挖掘发挥,要靠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但关键在内因。如伟大的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考大学时,数学考了九十九分,而物理学只考了七十多分,大学教授劝他攻读数学专业,但他本人认为自己在物理学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他的惊人的抽象思维是一般人甚至聪明人所不能理解的。因而他去攻读物理学专业,发现了“相对论”,成为物理学方面的巨人。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挖掘和发挥学生内在潜能的成功方法之一。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一是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较稳定的钻研能力;二是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要使学生相信“我能行”;三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危机,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四是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学习情境。

总之,发展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需要教育者本身的“高素质”来做依托。教师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才能具有敏锐的洞悉力和足够的智慧去“寻金挖宝”,才能肩负起培养祖国栋梁人才的历史重任。

浅谈生命教育对“潜能生”之作用 篇12

越来越发现, 很多职校里的潜能生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后变成了社会上的佼佼者, 那么在他们的身上是否有什么教育的规律可探寻呢?首先, 众所周知, 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求, 潜能生也不例外, 而潜能生之所以潜能待开发那是由诸多外因造成的。其次, 每棵植物都有适合自己的土壤, 每个孩子也都有适合自己的成长途径。

一、精心设计活动, 发现生命的美好

笔者认为, 精心组织必要的、有特色的活动, 能使潜能生身心愉快, 充分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使潜能生体会到他们所在的集体是幸福的集体、团结的集体、温暖的集体, 从而更加热爱这一集体, 以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去。

笔者的班级中就曾经有一名典型的潜能生小王。小王是体育特长生, 成绩不理想, 与同学也少有交往。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体育比赛。在羽毛球赛中, 首先通过预赛选拔小老师, 小王同学成为大家公选的指导老师。然后, 利用每天下午课后组织同学打羽毛球。最后全班比赛, 指导老师做裁判, 评奖。整个活动历时一个学期, 小王同学成了自信的“王老师”, 与同学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个性越来越开朗。

可见, 精心组织必要的活动十分重要。班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文娱活动等, 一系列的活动为潜能生架起了桥梁, 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相知、相容、相助、相亲、相爱。

二、博览群书, 珍爱生命

每个人都崇尚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感觉不到意义, 行动起来必然会缺乏动力。阅读可以开阔眼界、提升精神、获取知识, 感受生命的意义。笔者带班始终营造“书香班级”氛围。班主任带领全班每人每学期至少向班级图书柜捐一本书, 并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博览群书, 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 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 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埋头做事, 升华生命的意义

潜能生有一个特点, 做事较为被动。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指导学生专注做好当前的事。对于潜能生来说, 幸福的生活就是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但是, 作为职高潜能生, 能力有限, 在校园里很难体验到成功, 于是需要我们分配给他们一些适合他们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只是潜能生养护植物、整理书籍、摆放桌椅, 只要成功完成, 都能体验幸福感。笔者的学生中有一名项同学, 对任何事都无法专心做好。鉴于此, 在班级进行“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工作安排时, 笔者安排项同学维护班级两棵植物, 要求他每天早晨为植物叶面喷一遍水, 下午为叶面和花盆擦净灰尘, 随时保护它不要受伤。简单的事情容易做好, 项同学几乎每天都因工作负责受到表扬。不久后安排他管理班级图书柜, 要求将书籍按大小不一、种类不同有序摆放, 随时登记出借和归还。一次次的鼓励和表彰, 项同学真正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在学校里尊敬老师, 在家里孝敬父母。

为了使潜能生真正成人成才, 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唤醒他们, 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潜能生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川.成为有智慧的教师[M].长沙:岳麓书社, 2012.

[2]肖川, 曹专.生命因你而精彩[M].长沙:岳麓书社, 2012.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高等学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潜能教育理论】推荐阅读:

潜能教育09-05

潜能生05-13

内在潜能06-19

自我潜能07-11

无限潜能08-10

团队潜能09-11

潜能开发05-20

发展学生潜能06-03

发挥创造潜能06-17

潜能生培养07-08

上一篇:生态小说论文下一篇:企业家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