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潜能

2024-06-19

内在潜能(精选6篇)

内在潜能 篇1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的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使课堂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彰显着人性的魅力。

牛津版初中英语选材都来自于生活,对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思想问题、艺术的理解都有所涉及。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让英语课堂更为有效与精彩呢?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策略与做法。

一、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一味“师问生答”的单一互动。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与想法,想表达、想展示自己。教师要尊重他们,并加以睿智地引领,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中进行。

譬如,在教学八年级(下)Unit 2“Hongkong Disneyland”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迪士尼人物更加直观、形象,我将课前搜集的白雪公主、米老鼠等卡通形象呈现在屏幕上,有一个学生说了句:“幼稚,都多大了还关心这个。”当时我真想为这位学生随便插嘴、扰乱课堂秩序、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而生气,但我压住了火气,面带笑容地询问那位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characters?”学生表达了他真实的观点:“I don’t like cartoons, I think they are for very little children.”我便顺着这个话题,让他们继续讨论学生对迪士尼卡通人物的了解,学生结合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自然有很多话可说。我便顺此推波助澜,当一位学生说不喜欢这些时,我趁势问道:“As you don’t like these characters, when you are in Hongkong Disneyland, what is your favourite thing to do there?”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正是我想要的,我突破了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新的教学思路,从而也促进了目标语言的内化,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所蕴含的资源,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展开。

二、把学生的幼稚、错误的想法当作一种教学资源

学生由于年龄的特征及思维的定势,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用于描绘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语言学习更有意义。

视学生的幼稚、错误的想法为一种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有民主意识,在此教育智慧影响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认识错误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为今后走上社会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态度。

三、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一种资源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站在学生的年龄段,有意识地走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兴趣爱好,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在牛津7B Unit 12“Don’t Eat in Class”第二个课时开始时,我让学生谈论“What can we do at school?What can’t we do at school?”。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自由讨论后,学生基本会使用“We can play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We can’t talk in class.”。在学生操练完以后,准备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原预设中的过渡词为:We have many rules at school, what rules do they have?正当我准备过渡到下一环节时,一位学生问道:“Miss Wang, what are the rules for teachers at school?”我觉得很意外,但是还是镇静地说:“Guess.”学生的话提醒了我:学生对于与老师相关的事情总是表现得好奇,有探究的欲望。学生确实表现了较大的兴趣。这样,真正赋予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权,与学生共同构建起英语学习的“互动网”,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必须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学习兴趣为原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必定会高涨。

四、将偶发事件作为一种资源

教学中遇到偶发事件,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教师不应为之烦恼和气愤,如果处理恰当,偶发事件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能随时根据学情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遇到偶发事件,教师若不能灵活处理,而是生硬地加以指责,容易挫伤学生的情绪,影响课堂气氛,反之,教师若能顺水推舟,将课堂“小插曲”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定能使课堂焕发活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熏陶。

波斯纳曾提出过—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闪亮与灵动。

内在潜能 篇2

北宋时,一个印书作坊里有一个名叫毕昇的刻字工人,由于日夜操劳,他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每当他在木板上雕刻字的时候,总是叹气:“唉,要是这些字可以重复利用多好啊!”同事们听了都纷纷嘲笑他:“哪有这样的好事!好好干活吧,别异想天开了!”

但毕昇不甘心,他想起了小时候在泥巴上写字时的情景,泥巴干了,字迹就清晰了,但时间一长,泥巴就会出现裂痕,字迹也会逐渐模糊。要怎么办才好呢?毕昇成天都思索这个问题。

一天,毕昇看到妻子正在用瓦罐浇水,他灵机一动:“瓦罐不就是由泥巴烧制而成的吗?”于是,他便向陶瓷工人学习烧制陶瓷,学会了这一技巧后,他又将字刻在泥巴上,经过烧制之后,字迹特别清晰。但这些字还是连在一起的,于是,毕昇又将字雕刻成一块一块的,烧成砖后放在一个小木框内进行排版。但这些字是活动的,很容易松动,不方便印刷。于是,他又向人请教。在别人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他在木框内浇上松脂和蜡,这样每一块字就牢牢地靠在了一起,之间也没有缝隙。把书印刷完后,如果不再使用了,只需要轻轻敲打,一块块的字就会分离,这样就可以反复使用。这就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它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量,而且节省了资源。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1000多年前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发明,从此以后很多书籍被大量印刷,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内在潜能 篇3

关键词:暗示;展示;鼓励;欣赏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身上具有无法估量的潜能,这些个人身上的潜能犹如沉寂的火山,一旦被唤醒,便会产生所向披靡的骇人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应该是一种潜能的激活和唤醒,点燃儿童智慧的火花,更好地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策略。

一、暗示语言,激发潜能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是人们用来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人的大脑实际就是一个语言处理机。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情感、情绪调控必须通过心理信息传递的最基本的形式——暗示语言来实现。运用语言力量,对于增强儿童信心,开发儿童潜能,具有显著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你真聪明!”“你的小脑袋里装满智慧,你一定会更出色的!”“这么会提问题,长大有希望当科学家啊!”这些暗示性语言的运用,能激励学生,激发其向上的动力,从而促使自身进步!同时,我知道老师的暗示只是一种外在力量,内因才是促使事物变化的主因,所以我努力让学生自己使用暗示语言“我特聪明!”“我一定会更出色!”……反复使用,把暗示语言融入心中,更融入潜意识里,促使学生积极行动,激发自身潜能。

二、展示特长,开发潜能

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素质是相同或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造成了人的个性差异。这也导致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持有正确、乐观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然而潜能的优势却各不相同,有的惯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以言语见长,有的却有超强的动手能力……从成功教育的角度讲,教育者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注意尊重个性,发挥学生特长。让具有朗读特长的同学示范朗读;让具有音乐特长的同学经常向同学们一展歌喉;让具有美术天赋的孩子做美术课代表;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经常给教室“打扮打扮”……同时,认真开展“我之最”活动,开设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舞台,让学生取得宝贵的自信心,使其潜能优势得到发挥,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自我欣赏,挖掘潜能

所谓自我欣赏是学生对自己的正面认识,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是学生自信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自信心和自尊心更重要的了。著名教育家艾利克森指出:基本勤奋感和基本自卑感的矛盾是小学阶段儿童的基本矛盾。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屡遭失败,经常受到批评、指责,自卑感便会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导致学生逃避困难,对学习失去信心,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别人干什么都比自己强。结果聪明才智被窒息,学习潜能不能得到正常开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时刻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并表扬其闪光点,因为“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法国卢梭语)同时,我们必须鼓励学生自我欣赏,走出自卑的阴影,充分自信。我经常给学生讲中外名人成才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哦,原来爱因斯坦曾是个连板凳都做不好的孩子,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被老师赶回家,认为他不可教育……启发学生自我欣赏,认识到自己是很优秀的,鼓励学生自我表扬“我读书最好听”“我写字最漂亮”“我画的画最美”……我也常给他们讲“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克服困难,发挥潜能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挫折在所难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始终抱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乐观情绪,这样才能使思维活跃、心想事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施行成功教育,自己坚信同时坚持向学生灌输“我一定能行”的意识。在学生错了时,能包容学生,鼓励其改正。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始终站在学生身边,告诉他“你能行”,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只是需要动力,教师的鼓励会给学生以勇气和力量,走向成功。班上的王碧云同学上了初一以后,有一次特意找我,看得出她好像很有压力,她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数学实在学不好,我快完了,老师也不喜欢我了。”我静静地听她诉说,我知道她很希望自己能更优秀。一个月后,当她再次来找我时,已是满脸笑容,我知道,她又一次成功了。

人是最为宝贵的,因为人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这是世界上最为宝贵的财富,而教育就是挖掘财富的过程。“财富蕴藏在教育之中。”——这是以雅克·德洛尔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的主题思想。作为“挖掘财富”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性,坚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功,使沉寂的火山真正被唤醒!

参考文献:

张波.激发学生潜能点燃智慧火花.黑河教育,2011.

内在潜能 篇4

一、情境交融, 实施生动性导入策略

课堂导入环节作为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的首要环节, 其主要目的和目标, 都是为了更好进入新知教学和问题训练活动中, 导入方式的运用, 就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和内在潜能的激发。同时,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在激励性的教学情境中, 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能都得到显著的激发和提升。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特点, 将数学学科中的生活性、生动性、趣味性、历史性、发展性等情感因素进行有效发挥,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伊始就建立积极情感,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相似形”新知导入环节, 教者利用相似形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特点,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设置“已知现在学校教学楼在太阳照射下的影长, 求出同一时间下旗杆的高度”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潜能。又如, 在“三角形勾股定理”教学过程中, 教者在传授勾股定理内容后, 向学生指出, 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在1 000年前就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从而使全体学生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 潜能得到有效激发,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问题质疑, 实施矛盾性导入策略

初中生作为处在特殊阶段的学习个体, 对外在事物及现象充满内在探索和解决的欲望。常言道, “疑”是学生江苏启东●倪燕阏

能动探知、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 更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手段的重要依据。在教学实际活动中, 初中生往往对问题性、矛盾性的问题, 充满学习和探知的欲望。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导入方式的运用上, 可以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和质疑意识, 从而带着“问题”、带着“疑惑”, 进入到教学活动每一环节。

如“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新课导入过程中, 教师利用学生“质疑”心理特性, 设置出“在一个拼接三角形的活动中, 小明用事先准备好的3厘米、5厘米以及9厘米等3个木棒进行拼接三角形的动手活动, 你能帮小明拼成三角形吗”的问题情境。此时,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 却发现无论如何也拼不起来三角形, 此时学生产生“疑惑”。教师实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拼接不起来?原因我们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答案。”“顺其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新知内容学习活动。

三、目标明示, 实施任务型导入策略

当前,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学生的主体特性发挥和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已成为教学活动实施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已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追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在导入环节, 可以发挥学生自主能动学习的潜能, 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及要求, 通过学习目标要求展示或数学问题解答的形式, 让学生带着任务, 进入到新知学习或问题案例解答中,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导入环节, 教师利用主体内在能动性, 采用任务型导入策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是:“掌握一次函数图像及其画法, 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于是, 向学生出示了“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 回答下列问题: (1) 当k>0时, y=kx的图像经过哪几个象限?当k<0时呢? (2) 当b>0时, y=x+b的图像经过哪几个象限?当b<0时呢? (3) 你能否总结出y=kx+b的图像经过哪几个象限?”的预习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开展新知探析活动。这样, 新知导入环节与新知解答环节有效融合, 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探知活动, 从而实现对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知识点的有效掌握以及简单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 获得解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总之, 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 需要教师认真探索和实践。本人在此仅作简要论述, 期望教学同仁献计献策, 为有效教学活动深入实施, 为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贡献才智和力量。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 也是激发和奠定学生良好学习情感、主动探知新知、能动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学科实施纲要中, 对课堂导入方式的有效运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活动, 对导入方法的运用和实施进行探讨。

内在潜能 篇5

英国的威廉·赫歇耳是个天文爱好者。一天,赫歇耳在《天文学》上面读到一篇描写土星光环的文章,于是他想用望远镜亲眼看一看。他找来做望远镜的材料,在许多热心人的帮助下,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做出了一架望远镜。用它来观测天空,真是清楚极了!赫歇耳还看到了土星周围的光环。

自从有了望远镜,赫歇耳对浩瀚宇宙像着了魔一样,只要是天气晴朗的夜晚,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拿起望远镜观察天空。1781年3月13日的晚上,正当他聚精会神地观察星体时,突然,一颗新星出现在望远镜里,赫歇耳非常激动,他连忙调节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星体越来越大,看得也更清楚,他断定这颗星不是行星就是彗星。在当时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太阳系中只有金、木、水、火、土、地球六颗行星,因此赫歇耳确定它应该是彗星。但是,多数彗星都有彗尾,通过连续多日的观测,赫歇耳并没有发现这颗星有彗尾。即使没有彗尾,周围也该有雾状云。“难道它不是彗星?”赫歇耳自言自语道。他无法解开疑问,便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公之于众,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找到最好的答案。

赫歇耳的发现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很多天文学家都被这一新发现所吸引,开始观测这颗新星。最后,天文学家一致认为它是一颗行星,并把它命名为天王星,天王星成了太阳系中的第七颗行星。

内在潜能 篇6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有效;激活;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29-02

【作者简介】王蕾,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南京,211100)校长助理,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前置性学习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的尝试性学习与探究。它更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怎样在理解与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是前置性学习理应关注的问题。在前置性学习这一环节中,我尝试着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责任承包——小组可以从生字词读音和字形的研究学习、理清文章脉络、搜集资料等学习内容中选择一个内容作重点研究并进行汇报。这样的方式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

以苏教版五上《金蝉脱壳》这篇课文为例。在前置性学习环节,我设计了如下话题:“金蝉脱壳的哪些场面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呈现。”有的小组通过画结构图的方式,配以文字说明;有的小组搜集了精美的图片,以图片递进的方式呈现金蝉脱壳的过程;还有的小组将“金蝉脱壳”的过程编成儿歌,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

二、让学习实实在在地发生

“让学”的语文课堂有一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性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找寻到自己的兴趣点与难点,学习才能实实在在地发生。

以我校李洪祥校长执教的苏教版四下《鸟语》为例,在前置性学习的字词环节,他设计了一个话题:“课文中有很多有味道的词语,值得我们去琢磨体会。你能找到其中的一个词语并去研究它的奥妙吗?”学生的兴趣极高。在展示环节,有一小组汇报了对“呢喃软语”这个词语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查资料懂得“呢”是轻声地说,“喃”是小声地唠叨,整个词语有絮絮叨叨的感觉。如此一结合,燕子的“呢喃软语”便回荡在耳边,语言文字的画面感呈现眼前,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根植于学生的心里。

三、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则是前置性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这样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我们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自主探究的可能,还需要教师智慧地引领。

有位教师在字词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运用多元的生字学习方法,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曼妙与魅力。以“协”字的学习为例,学生联想到这个字与以前学过的“谐”字容易混淆。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协”从字义上来讲,侧重的是“合作”;而“谐”强调的则为“和谐”。为此,他们还编了一个小口诀:“十人协作力量大!”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愈发强烈,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愈发强烈。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得到扎扎实实的提升。

我校语文团队在课堂实践中,深入挖掘教材,集思广益,提炼了前置性学习的三点设计原则。

1.基于儿童,发展儿童。

要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必须要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此,前置性学习的设计要遵循全面性、多样性的原则。它应该成为学生的探索发现之旅,让学生在接触文本初期的探索旅程中,经历崎岖和曲折,经历好奇与探究,并且带着收获与思索进行展示性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必将会在研究性学习中拥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和豁然。

前置性学习一定是基于儿童的,一定是本着“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因此,这样的设计还需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因此,这样的设计不宜拔高也无需降低课标年段要求。

2.立足语文,把握规律。

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应心无旁骛地落实到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会倾听,乐表达,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应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文本为凭借的设计,是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流动起来的一种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够有效互动起来,学生就能够在亲历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学语习文,得意得言。”因此,前置性学习的设计理应基于语文自身及课堂教学的规律,以清晰的目标指引学生的学习航向,以有效的研究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前置性学习的设计,还要祛除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哨形式,夯实基础,激发潜能,为课堂学习做准备,使前置性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幸福体验的场所。

3.内容多元,形式简约。

前置性学习的内容设计是生动的,多元的,渐进提升式的。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讲,前置性学习应突出趣味性。如苏教版二上《夕阳真美》,可进行如下设计:“读课文,想一想太阳落山的过程是怎样的?你可以画图表示,也可以用文字概括……发挥你的特长,比比谁具有创造力。”我们对学生展示的形式不做具体的统一的要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对于中高年段的学生来说,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应重点着力于对文本的研读与探究,旨在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与探究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以语文的眼睛去审视、去发现文本的语言,并且将文本中那些最具张力的语文元素发掘出来。如苏教版三上《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应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懂得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并且以怎样的例子进行论证;苏教版三下《放飞蜻蜓》一文,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容易将这篇课文当作普及蜻蜓知识的科普读物。其实不然,在前置性学习设计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感知陶行知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苏教版五上《黄果树瀑布》,这是一篇写景类文章,移步换景的写法,学生是第一次在文本中接触到,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之前学过的写景类文章,感受“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方法的特点。

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多元的,但是,形式应该是简约的。低年段的前置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板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正音辨形);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家长评价,分为三个层次:正确流利、基本正确流利、还需努力);读完课文后的收获与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教师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多元设计,凸显低年段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中高年段的前置性学习一般分为以下板块:我的提醒(字词)、我的朗读、我的研究、我的疑问。在趣味性的基础上凸显研究性,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内在潜能】推荐阅读:

内在自然10-20

内在语言05-16

内在环境06-05

内在特色06-11

内在质量06-18

内在矛盾08-07

内在能力08-16

内在激励08-20

内在契合08-23

自我内在08-28

上一篇:规范作业下一篇:中医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