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环境

2024-06-05

内在环境(精选11篇)

内在环境 篇1

在长期的地质作用影响下, 陆地环境悄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非常强烈, 对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等造成破坏, 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即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发育、危害程度等, 与地质环境、气象水文、植被条件以及人类各种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尤其不良气候条件、新构造的运动等, 已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同时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也造成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增加了灾害强度。因此, 加强对地质灾害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探究,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地质灾害的属性

地质灾害主要可分为自然属性、资源属性与社会属性三大类型, 全面了解地质灾害属性, 是认识地质灾害与环境的内在联系的必经之路, 也是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基本前提。

1.1 自然属性

地质灾害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是地质演化的一种表达形式, 也是地质环境变化中的剧烈表现, 是地球内外动力的综合产物。地区的内动力, 如火山作用、断层活动等;地球的外动力, 如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风化、地裂缝、冻融等;而地外天体作用则表现为万有引力、太阳引力或者月球的潮汐作用。

1.2 资源属性

地质灾害的资源属性, 主要强调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生息场所及土地资源, 同时也是人文资源及旅游资源, 如黄河的反复泛滥, 形成了华北平原;泥石流、滑坡等堆积, 形成了居民生息场所, 也是构建山区城镇的基础。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 如地面塌陷、岩溶等, 形成了冰川、火山、丹霞地貌, 都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例如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已经列入国家地质公园与世界地质公园中。

1.3 社会属性

一方面, 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 受到地质灾害影响;另一方面, 人类一切生产生活活动将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 将地质作用转化为灾害作用。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范围扩大, 地质作用的方式、范围、强度也有所增加, 因此地质灾害日趋强烈。

2 地质灾害的类型

2.1 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由山区沟谷中的融水、冰雹、暴雨等形成, 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泥石流的爆发具有突然性特征, 浑浊的流动固体随着山沟而前翻后涌、咆哮奔腾, 可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 将泥沙石块冲到沟外, 在堆积区域形成漫流。泥石流可能对矿山、公路、铁路、水利工程以及农作物等造成严重威胁。以我国地质构造与分布情况来看, 发生泥石流的频率高、规模大、后果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滇东北、滇西北山区;川西地区;陕西秦岭的大巴山区;白龙江流域以及西藏喜马拉雅山等。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泥石流由于人类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而造成, 因此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 也要注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2 土壤液化

如果发生地震灾害, 可能引发严重的土壤结构问题, 最常见的为沙性土壤的液化、沉陷等。土壤的液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已经趋于饱和的疏松沙性土壤, 由于受到地震强大的荷载力, 因此超额孔隙水的压力速度加强, 降低有效应力, 甚至剪力强度消失, 沙性土壤以粘滞性液体性质呈现。发生土壤液化之后, 由于超额的孔隙水压力, 水砂混合液通过覆土压力较低的位置, 向上垂直喷出地表面。因此如果出现土壤液化现象, 可能造成地表沙涌现象, 可以通过观察裂缝周围或者圆形喷砂孔而喷射粘性土块、沉积砂土、沉积砂土表面的水波纹路等。在地震作用下, 土层的超额孔隙水压力以及剪应力压力有所增加, 造成沙性土壤的抗剪角和粘性土壤的剪力墙降低。因此, 地震作用可能造成浅基础承载力、深基础表皮摩擦的降低, 因此由于基础承载力不足, 将造成破坏作用。应该注意的是, 由于沙性土壤受到地震力的作用, 因此造成超额空隙水压, 将会迅速消散, 同时增强剪力和消应力, 此时基础存在倾斜或者沉陷危险, 但是可不断趋向稳定。

2.3 山崩

一般情况下, 只要山坡岩块或者土壤的下滑力大于阻抗力, 就可能造成山崩现象。实际上, 山崩与地滑基本相同, 只是运动形态有所差别。山崩灾害的移动速度较快, 每大量移动一次, 就会趋于稳定;但是地滑移动的速度相对较慢, 以潜变为主, 其移动破坏的次数较多。山坡主要发生在山坡地地区, 呈崩落现象或者块状运动, 山坡地的地层, 受到人为破坏、风化或者崩解等作用力, 形成土块、岩块等地质材料, 再受到重力的作用, 就会顺着地形坡度而向下移动。

2.4 地层下陷

如果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 将会发生地层下陷灾害。由于地层的重量主要受到土壤中颗粒的有效应力而支撑, 因此抽取地下水时, 会造成地下水压的降低, 再加上原本应该是水压承载的重量, 全部转移到土壤颗粒中, 增加了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 因此压缩量土壤的面积, 降低孔隙率, 该过程即压密现象。由于泥层十分容易受到压密作用, 且多产生于含水层中间的泥岩部分, 以及上下方连接的泥层。另外, 各种人类活动, 如开采石油、地热、天然气、建设高楼大厦等, 也会造成地层下陷灾害。在地下采矿或者其他施工过程中, 可能出现地面突发性塌陷, 在数小时内就可以下陷数十公分。地层下陷既可能是人为作用, 也可能是自然因素, 如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岩熔及地震等。尤其以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最容易引发下陷。

3 地质灾害的防范对策

3.1 做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考虑到地质灾害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开展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时, 应充分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并以此预测可能出现的趋势。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因地制宜进行规划, 提高地质灾害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方法。因此, 要求重点划出地质灾害分布的防治区, 以重点安排, 遵循“轻重缓急”原则, 合理化部署方案。

3.2 加大地质灾害监测力度

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必须加强监测力度, 在最大范围内掌握地质灾害状况。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实现对地质灾害状况的实时监控, 尤其对于重点防治区, 强化预报力度, 做好相应工作, 让周围居民认识到地质灾害的破坏性, 一旦发生灾害, 应学会保护生命与财产。

3.3 完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对于泥石流、地层下陷等灾害, 可加强排水措施防范对策, 构建良好的排水系统, 保持岩体稳定性, 避免发生地质灾害;如果已经出现崩塌现象, 应及时进行支撑加固;对于泥石流灾害, 可采取护坡挡墙、隧道、渡槽工程等方式, 加强对重点危害对象的保护;对于地面塌陷灾害, 则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灌注、填堵等措施, 强化土层硬度, 以有效防范地面塌陷的进一步加剧。

总之, 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结合实际地质灾害情况,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认识到地质灾害与环境的内在联系, 注重总结经验和教训, 找出发生灾害的根源, 采取相应措施, 力争保护人们生命与财产安全, 获得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地质灾害的三大属性为出发点, 探讨并分析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环境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地质灾害的有效对策, 以减少由此产生的生命与财产威胁, 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环境,属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姚艳华.浅议地质环境改变与全球地质灾害频发的联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21) .

[2]李海成, 高华喜.城市地质环境及环境地质调查之探讨[J].山西建筑, 2010 (34) .

[3]孙丽, 杨娜.遥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品牌与标准化, 2011 (20) .

[4]王羽, 冯五一.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J].矿物学报, 2009 (1) .

[5]赵永久.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8 (2) .

内在环境 篇2

股票内在价值的概述

股票市场中股票的价格是由股票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当市场步入调整的时候,市场资金偏紧,股票的价格一般会低于股票内在价值,当市场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市场资金充裕,股票的价格一般高于其内在价值。总之股市中股票的价格是围绕股票的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的。

方法

股票内在价值

那么股票的内在价值是怎样确定的呢?

一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恒丰粤国际微盘,市盈率法是确定股票内在价值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股市中平均市盈率是由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所确定的,比如,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为3.87%,对应股市中的平均市盈率为25.83倍,高于这个市盈率的股票,其价格就被高估,低于这个市盈率的股票价格就被低估。

第二种方法资产评估值法,就是把上市公司的全部资产进行评估一遍,扣除公司的全部负债,然后除以总股本,得出的每股股票价值。如果该股的市场价格小于这个价值,该股票价值被低估,如果该股的市场价格大于这个价值,该股票的价格被高估。

第三种方法就是销售收入法,就是用上市公司的年销售收入除以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如果大于1,该股票价值被低估,如果小于1,该股票的价格被高估。

决定性因素

股票内在价值即股票未来收益的现值,取决于预期股息收入和市场收益率。

决定股票市场长期波动趋势的是内在价值,但现实生活中股票市场中短期的波动幅度往往会超过同一时期内价值的提高幅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价格对于价值的偏离呢?投资者预期是中短期股票价格波动的决定性因素。

在投资者预期的影响下,股票市场会自发形成一个正反馈过程。股票价格的不断上升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及期望,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推动股票价格进一步上升,并促使这一循环过程继续进行下去。并且这个反馈过程是无法自我纠正的,循环过程的结束需要由外力来打破。

计算方法模型

股票内在价值的计算方法模型有:

A.现金流贴现模型

B.内部收益率模型

C.零增长模型

D.不变增长模型

E.市盈率估价模型

计算方法

股利贴现模型DDM模型

贴现现金流模型(基本模型)

贴现现金流模型是运用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来决定普通股票的内在价值的。按照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任何资产的内在价值是由拥有这种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中所接受的现金流决定的。一种资产的内在价值等于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

1、现金流模型的一般公式如下:

(Dt:在未来时期以现金形式表示的每股股票的股利k:在一定风险程度下现金流的合适的贴现率V:股票的内在价值)净现值等于内在价值与成本之差,即NPV=V-P其中:P在t=0时购买股票的成本

如果NPV>0,意味着所有预期的现金流入的现值之和大于投资成本,即这种股票价格被低估,因此购买这种股票可行。如果NPV<0,意味着所有预期的现金流入的现值之和小于投资成本,即这种股票价格被高估,因此不可购买这种股票。通常可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证券市场线来计算各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并将此预期收益率作为计算内在价值的贴现率。

内含收益率模型IRR模型

1、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就是使投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

(Dt:在未来时期以现金形式表示的每股股票的股利k*:内部收益率P:股票买入价)

由此方程可以解出内部收益率k*。

零增长模型

1、假定股利增长率等于0,即Dt=D0(1+g)tt=1,2,┅┅,则由现金流模型的一般公式得:P=D0/k

2、内部收益率k*=D0/P

固定增长模型(Constant-growthDDM)

1.公式

假定股利永远按不变的增长率g增长,则现金流模型的一般公式得:

2.内部收益率

折叠本段市盈率估价方法

市盈率,又称价格收益比率,它是每股价格与每股收益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反之,每股价格=市盈率×每股收益。

如果我们能分别估计出股票的市盈率和每股收益,那么我们就能间接地由此公式估计出股票价格。这种评价股票价格的方法,就是“市盈率估价方法”。

例:

用二阶段模型计算格力电器内在价值:

净利润增长率:

21.00%,

24.00%,

13.85%,

13.41%,

4.20%,

8.90%,

8.20%,

6.72%,

7.64%,

20.08%.

1995年净利润:1.55172亿元。

20净利润:5.0961亿元。

内年比1995年净利润增长5.0961÷1.55172=3.28倍,10年复合增长率为12.6%。

由于格力电器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10年净利润增长率:15%。

分红率:

2005年37.89%, 2038.92%, 2041.9%, 2046.5%, 2045.05%,2045.07%, 1951.06%, 1955.38%, 190%, 1965.72%,

平均税后分红率为42.0%

今后公司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适当调低分红率,预计今后10年平均税后红利分派率:35%

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3.3%-7.0%,平均4.5%,考虑利率变化趋势,调整为7%

基准市盈率:1/0.07=14.3

年度每股盈利(元) 分红折现系数分红现值

2005 0.950.3325

1.0925 0.3823 0.935 0.3574

1.2563 0.4397 0.873 0.3838

1.4448 0.5056 0.816 0.4125

1.6615 0.5815 0.763 0.4436

1.9107 0.6687 0.713 0.4767

2.1974 0.7690 0.666 0.5121

2.5270 0.8844 0.623 0.5509

2.9060 1.0171 0.582 0.5919

3.3419 1.1696 0.544 0.6362

3.8432 1.3451 0.508 0.6833

合计红利值为:8.0955元

合计分红现值为: 5.0484元

上市以来筹资共7.4亿,分红14.8亿,分红/筹资=2,故折合实际分红现值为5.04/2=2.5元.

折现率:7%

盈利增长率为:15%

分红率为:35%

实际分红现值(考虑分红筹资比后)为: 2.5元

第二阶段即第10年以后,增长率为:7%

第10年的每股盈利为3.84元

折现到第10年的当期值为:3.84/0.07=54.85元

第10年的折现系数为0.508

第二阶段的现值为:54.85*0.508=27.86元

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为:27.86+2.5=30.36

给以50%以上的安全边际,30.36*0.5=15.18元.

(除权及增发后调整为:(15.18-0.4)/1.5/1.16=8.49元.

给以60%以上的安全边际,30.36*0.4=12.14元

(除权及增发后调整为:(12.14-0.4)/1.5/1.16=6.75元)

给以70%以上的安全边际,30.36*0.3=9.10元

(除权及增发后调整为:(9.10-0.4)/1.5/1.16=5.00元)

为获得15%年复利,现在可支付格力电器的最高价格:

净利润增长率为15%

的预期价格:3.8432*14.3=54.90元

加上预期红利:8.09元

预期20总收益:54.90+8.09=62.99元

获得15%盈利现可支付的最高价格62.99/4.05=15.55元.

(除权及增发后调整为:(15.55-0.4)/1.5/1.16=8.70元)

折叠本段内在价值

净资产收益率(%):

2005年18.72

年17.24

年15.53

年16.17

年15.82

年15.48

年21.68

年26.3

年32.9

年33.56

平均:21.34%

预计后10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8%.

则内在价值为:

每股收益(0.95)/贴现率(0.07)=13.57元

净资产收益率(18%)/贴现率(7%)=2.57

13.57*2.57=34.87元即格力电器内在价值的现值为37.37元.(加上红利的现值2.5元)

给予5折的安全边际则37.37/2=18.68元.

(除权及增发后调整为:(18.68-0.4)/1.5/1.16=10.5元)

给予4折的安全边际则37.37*0.4=14.94元

(除权及增发后调整为:(14.94-0.4)/1.5/1.16=8.35元)

给予3折的安全边际则37.37*0.3=11.21元

(除权及增发后调整为:(11.21-0.4)/1.5/1.16=6.20元)

成长率为10%,10年后将成长2.58倍;

成长率为12%,10年后将成长3.11倍;

成长率为15%,10年后将成长4.05倍;

成长率为16%,10年后将成长4.41倍;

成长率为18%,10年后将成长5.23倍;

成长率为20%,10年后将成长6.08倍;

成长率为25%,10年后将成长9.31倍;

成长率为30%,10年后将成长13.79倍;

成长率为40%,10年后将成长28.95倍;

生活空间与环境质量内在联系浅叙 篇3

关键词:生活质量;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基础;自然化

环顾我们的星球,将会发现在进入21世纪的世界里,人类正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头号难题。长期以来人们忽视自然生态的问题,只知道需要就去拿,却不考虑可否再生等问题。人类在地球表层的一系列不合理活动,渐渐的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失调。面对这种情况,人类为了更好地在自然界生存,开始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意识到认识自然不是终极目的,而应用自然环境、融入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才是最终目标。人们向往自然,渴望在天然绿色环境中生活,希望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人一天里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间如何给人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设计师的根本使命。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来室内生活空间可归纳为七个趋势,而回归自然化是第一趋势。

一 环境艺术是绿色的艺术科学

环境是一个大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除自身以外所有的东西。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环境也逐渐被各个领域所重视而成为各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关注的是从设计、从艺术的角度去认知环境,在设计中运用环境。环境艺术是绿色的艺术科学,是创造人类和谐与持久的艺术科学。当代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很注重他的设计作品与环境的结合,简单材料和其质感的微妙差异突出了单纯的空间构成,他的“风、水、光”三大教堂设计在巧妙的与自然对话。目前很多中小城市在环境问题上应亟需重视,从大的环境来看,它们只不过还是在模仿别的城市,并没有达到自己所应有的特色。尽管天天在改造、在建设,但重视环境的问题值得考虑,宽马路、大广场、高楼房的出现是有大城市的模型了,但如何考虑环境的整体与协调,这将会直接影响周边环境的利与弊。一个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城市文脉、风土人情影响很大,如果说一所城市用她的有利优势、独有的文化特色、美好的环境与城市结合那将是另一番景象。古都西安那里很多饭店、场馆都试图从唐文化当中汲取养分,有些地方则大量的用秦始皇兵马俑和铜马车作为装饰,走在街道上也可看到一种唐代文化的景象,这正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室内生活空间必将受这种大的环境影响。经过对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我认为在室内环境设计的各阶段应重视环境与设计的关系,用一种“自然、阳光、艺术”来引导创作,自然离不开阳光,而阳光是人和艺术的源泉。设计要体现一种时代的阳光、自然的艺术,让“绿色”融入设计的造型元素。室内和室外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人从室外来到室内要感受一方风光,空间要象风一样轻,在飘动着、跳跃着,把室外的阳光、绿色引入室内,人在其中让视线、呼吸、脉搏同时去感受。

时代在发展,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探索历程,目前从大的环境到小的环境更加需要设计,设计师具有环境的意识是相当重要的。“环境艺术的特点是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是环境与艺术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环境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时候才是成功的环境艺术作品。”[2]可以说,环境艺术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

二 建筑、室内与自然交融的意象

歌德曾说过一句话:“屁股都没有,骑士怎能骑马?”。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它和我们的设计有间接的比喻,在室内外设计当中环境就好比骑士的“屁股”。一个骑士离不开“屁股”,而一个设计师也不可能离开环境,环境是设计的基础。设计离不开环境这一观念,已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人类一种重要创造活动的设计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外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时代历史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出某种设计的需要和创作内驱力,产生出设计主题,产生出设计创意和设计方案。我们有时有好的想法,只注重造型、色彩,而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更有者甚至抛开环境去凭空遐想,不切实际的创作。“设计行为所必需的材料、技术、信息,都来自相应的环境,体现出环境所达到的水平。设计正确与否的论断,它的各种价值的鉴别和判定,也只有将它放到相应的环境当中才能完成。”[7]整个设计活动过程,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今的设计种类繁多,但是它们总会成为特定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就拿建筑来说,只有当建筑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并和周围的建筑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如果脱离了环境孤立的存在,即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它会因为失去了联系而大为减色。人们主动把自然搬进生活空间,建筑、室内与自然交融的地方创造一种虚拟的意象,同时让人看到虚无和真实。古人通常说的“看风水”“相地”一说,其实就是在拟定建筑计划时,为其选择一块合适的地段。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建筑和环境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舒适的、合乎要求的室内外环境成为人们的理想之所,温度、湿度、空气、阳光、声音、绿化、水体等这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变得非常重要。无论从整个人类设计发展史来看,还是从现代设计的诞生和成长的历史来看,我们都能清楚地发现环境对于造成和推动这种发生、发展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设计是为了改造、美化人的生存环境。环境对人类行为举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环境也对室内设计有着基座的作用。

三 环境艺术设计的浅思

到底什么样的室内空间是一个好的设计?未来的室内设计到底何去何从?问题越来越值得设计师深思,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设计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享受。如果人们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索取,使自然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建成的室内环境也大都缺乏人性,只是浮华的一味装饰,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将越来越远离自然,这就使人类的室内空间环境蒙上了一层面纱,也流露了人类为求得自身的发展而付出的惨重代价。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空间内外环境的处理,让空间具有一种简洁的体量感、秩序感,来与周边环境对话。室内环境设计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也出现了人类文明的异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以建筑为特点的人工环境,高楼大厦每天在拔地而起,当今的城市是一个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建筑“森林”。在大的建筑“森林”形成的同时附加在里面有许许多多小的盒子式室内空间,更有甚者不惜重金的装饰这些混凝土盒子,使之显的金碧辉煌。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室内建筑空间尤如一个大的金属网罩在人们的头顶,人每天呆在这样的空间而被其包围,透不过气来,找不到自身的平衡感,长期下去一系列的室内病态就会出现,感到不安、恐慌等等。随着对环境概念的认知,人们逐渐意识到室内环境体现着自然的重要性,室内空间应有优美的景致,清新的空气,简洁的结构装饰,这样即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生活。人们也逐渐反省并认识到设计已不单单是解决人自身的问题,还必须顾及到自然环境,使设计不仅能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能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在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后,高楼大厦已不再是环境美的追求,金碧辉煌的装饰在室内的运用也慢慢的理智和慎重,回归自然成了现代人的追求。

四 天人合一的理想

室内空间其实是离不开建筑设计的,建筑与室内是母与子的关系,室内是大环境中的小环境。室内回归自然,建筑首先要做好。风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风——空气的流动,提供生命动力的氧气源流;水——氢和氧最普遍的化合物,生命的源泉,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两样。在现在的设计当中高科技的介入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有弊端。现在有的建筑包在玻璃幕墙当中,从外观来看是漂亮了,而空气流通上说却存在问题,或许说依赖空调,想要多少度就要多少度,想冷则冷,想热则热,但是空调可代替大自然吗?假设紧急情况空调开不了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中国传统居住形式的四合院,屋子前后窗是通透的,大门推开前后都是穿堂风,人们每天活动在院子当中,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不象楼房的居住形式,一户一个小天地,加上全封闭的防盗门,一天也出不了几趟门。当然,人口密度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价值观念的改变,决定我们不可能再住四合院,可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居室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找回归自然的道路。自然、生命、健康三个词在室内设计概念上是相同的,人们已十分重视这个方面。2003年4月份的全国“非典”疫情离我们还并不遥远,它也给室内设计行业敲响了警钟。北京人民医院是SARS疫情的重灾区,主要的原因有关专家当时已说明,就在于她的整个设计并非是按传染病医院标准设计的,其整个平面分割布局、人流走向、疏散、隔离等问题在这里没有解决,医院的室内没有和自然通风,大楼的一个天井还是封闭起来的,病人活动在其中,呼吸的气流不能流散,导致了更广泛的传染。事实证明,注意生态的问题,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而室内设计总则是要人在健康环境下生活。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环境污染严重成了国际性的难题,“回归自然”、“自然崇尚”的追求变的日益普遍。美不仅仅是创造,更重要是保护,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让人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在生态自然中寻找美。

在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学者们认为,地球的整个生物层正在变成智力圈,即成为人类智慧和技术活动的范围。自然环境的诸因素,正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智力层面上开阔设计师的视野,推动设计的发展。未来的生活空间设计应吸收高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的成果,充分发挥设计技能,创造完美的生态环境,让其回归自然化!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工学》·林 红· 2001年3月第一版。

[2]《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3]《安藤忠雄》·王建国 张 彤·1999年3月第一版。

[4]《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 1997年9月第一版。

[5]《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1998年10月第二版。

[6]《建筑室内设计》·陈 易· 2001年4月第一版。

内在环境 篇4

1 我国传统环境艺术地域特征

首先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看我国传统环境自然观。从古代的建筑与园林设计就可以看出, 对人与自然的协调较为看重, 并在此过程中强调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追求虚实相互照应, 以达到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千年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非常深刻。其一, 看似人做, 实由天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想就是自然, 园林艺术就是要遵从自然发展的道理, 是自然生成, 并非人为创造。园林中的山水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概括, 因此必须按照山石的走向与水的源头组织风景。如果园林尺寸不能从大范围上体现出自然的美, 那就只能仿照自然的某一部分抽象地表现出来。我国传统园林的美始终遵循“山水美”, 这一点在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都可以看出。其二, 寄情山水, 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对园林的建造产生深远的影响。诗情画意、绘画艺术与诗文充斥着中国古典园林, 与此同时园林、文学、绘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中国山水画, 重视写意, 看重意境的表达。画者在画画的过程中要观察自然之美, 而建造园林就需要从立意构思的具体技法开始, 全面借鉴于绘画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是山水画的真实三维空间的形式再现。

其次, 从民居建筑看建筑与环境[1]。传统的建筑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根植于本土地域的独特文化资源, 地域建筑文化与其他的建筑文化互补, 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在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民居建筑的覆盖范围, 就可以将其与人民的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出来, 同时民居建筑还可以体现明显的地域特点与浓厚的民族特色。我国的民居建筑形式与特点体现出多种多样, 同时也显示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再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 民居建筑材料、构造技术、方法、环境防御都有相应的要求, 进而体现出差别。同时宗教也会对建筑的形式产生影响。

2 地域特征与时代审美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 环境设计发展如何已经成为困扰设计师的最大难题, 同时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重要问题。

2.1 历史、个性与科技、创造

首先, 整体性。我国具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有着丰富的建筑语言, 传统的建筑经验应当吸收, 并从中获取相应的营养, 同时经过转化应用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保存。在此过程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一点, 从别人那里借鉴, 并非抄袭。建筑师应当在更深层领域中, 综合人性、原始的过去进行探索。因此,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整体设计的规划, 大可大到国家、整个民族, 小可小到城市、整个村镇。其次, 创造性。针对传统的, 既要看到特殊性与历史性, 又要看到其中的普通型与超越性。从历史发展的过程, 任何国家文化的发展都会包含糟粕与精华两部分。将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发扬, 同时还应当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文化实行糟粕摒弃。但是取其精华应当注意避免功利性的态度, 尊重民族文化的群众性、广泛性与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谨慎对待。

2.2 现代生活与地域文化的审美关系

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文化与文化环境。在对地域环境、文化条件从深层次方面对建筑环境的本质与规律性的理解, 才能够将人、建筑与自然形成为有机体。地域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域自然属性。通常情况下, 每个地方的地域条件都是难以被改变的。而正是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造成地域建筑的多样性特点。如西南地区雨水较多, 阴热潮湿, 进而促使建筑要通透、廊线连接。同时当地的植被品种较多, 在自然色彩丰富, 建筑大部分采用天然的原色。由此就可以知道, 建筑师不仅要具备传统建筑文化, 还需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 才能够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2]。

3 结语

现如今地域建筑研究与创作活动逐步深入, 处理好全球化与建筑文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全球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上, 应用地域特征的概念, 就能够挖掘出深层次的艺术设计, 而这可能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任鸿飞.艺术、原创、空间本质与自然生态伦理价值观——对环境艺术学范畴的归纳与学科性质定位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5 (11) :56.

内在与外在作文 篇5

人的内在美你看不见,就不知道。但外在美,在你看见他的第一眼,就能发觉。有时,外在美很重要呢——“如果我在路上被摩托车撞了,只要我定神一看,那位仁兄骑着一辆崭新耀眼的鲜红跑车,穿着漂亮泛白的牛仔裤,套着艳黄四射的一件运动衫——而且,顶要紧的,有一张奥玛雪瑞夫式的性格的脸,我一定软了心,爬起来自己拍灰自己走路,并且诚心地向他道歉,请他不要介意我的额头无意间撞掉了他的车漆。但如果来人骑着一辆灰不灰黄不黄的老爷车,又邋遢着一张浮肿油亮的丑脸,(或者,更不幸的,又长了些红豆。)我一定非找他算帐不可!”

如果人只有内在美——用花来说“可没人听说过芭乐花吧?有谁订购过杨桃花送女朋友呢?冬瓜花、西瓜花虽然将来大可以“瓜瓞绵绵”,可是哪里上得了花谱!”

但人有了外在美,就像一枝高贵、美丽的玫瑰花——“要说做花,就得做漂亮的玫瑰花。做人,当然以伟大为好,否则,至少也得漂亮!”

内在美,美在内心,可又有谁能一眼看出呢?为何整容院那样火爆?为何大家都想整形?原因只有一个——“我原谅林黛玉,原谅西施,原谅早死的倾国倾城的李夫人,虽然她们常常生病。“东亚病夫”大概都是这类“东亚病妇”生的。但只要生病生得像林黛玉那样桃腮泛红,星眸放光,或像西施那样颦眉捧心,娇喘不胜的话,就算送到选美会上,也能捞个;最佳病容奖”。要是像东施,虽然身体棒、演技好,又有谁敢领教?”

不能说内在美无用武之处,这点我与作者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人只有外在美却缺失了内涵,我只能称其为没有灵魂的空壳。人如果不但有外在美还有内在美,那么那些没有无用的空壳与单一的灵魂完全无法相比。

《背影》的内在张力 篇6

在文学研究中,文本张力是指文本内部各种矛盾对立的文学元素相互作用而使文本保持动态平衡的那种力量。优秀的叙事散文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多样异质要素组合而成的动态平衡体。1300多字的《背影》能成为中华散文经典,正是因为文中盛与衰、隐与显、老与少、新与旧、南与北、爱与怨、聪明与鲁钝、想与做、过去与后来、应然与实然、在与不在、正面与背面、世态炎凉与亲情温馨等多种不同质素形成的内在张力,使得文本拥有了不同于一般散文“浅易的美” 的“坚奥的美”。《背影》中充满张力感的父亲的背影虽似弯弓待发,却早已穿透了读者的心灵。

一、爱与怨 胜与败

《背影》表现的是亲子主题,更具体地说是父子主题。心理学家发现:在10岁之前,孩子对父母充满崇拜,10岁到20岁则进入对父母的轻视期,20-30岁开始理解父母,30之后对父母的了解和爱逐渐加深。青春期是亲子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这种亲子冲突的程度受不同类型亲子关系的影响,其中专制型家庭亲子冲突更为激烈。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旧时家庭基本上都属于专制型家庭。如果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文化变迁是非常缓慢的,亲子关系还比较稳定的话,那么,上世纪初接受了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社会已发生了急遽变化,这也使得当时的亲子之间的冲突异常激烈。亲子对立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当然,对这种冲突的表现也被纳入到反封建的宏大叙事中,父亲形象往往被妖魔化,被当作专制文化的赋形加以批判。与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朱自清在《背影》中表现的这种亲子之间的冲突更加真实和平和。

朱自清与其父的关系并不融洽,不同的教育背景加大了彼此间的代沟。文化专家米德指出:“通常,当父母为子女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和新的职业目标后,随着接受教育,子女首先会导致与父母的作风的决裂。”①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朱自清自然接受了民主和自由的思想。1923年他在《父母的责任》不无感伤地说:“在目下的社会里──特别注重中国的社会里,几乎没有负责任的父母有哪个真能‘自遂其生的!”“在中国传统的君权、父权统治社会,做子女的是没有一点权利可言。”②这种“没有一点权利可言”在《背影》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1917年已经20岁的朱自清要返北京上学,父亲完全没有必要去送,可又不得不接受父亲的好意;与搬运行李的脚夫谈价钱本是朱自清自己的事,而父亲却不由分说非要代子谈价;买橘子时,“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父亲显然没有尊重到儿子已经成人且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事实,种种举动虽然本意上是“好”的,但在实质上却剥夺了儿子独立交际的权利。对于父亲的专制作风导致的自己不能“自遂其生”,朱自清虽心里懊恼但又无可奈何。

有人将父子关系描述成战争与和平,认为父子互为对手,这种关系在专制作风浓厚的家庭更是如此。父亲成为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假想敌,儿子只有战胜了这个假想敌,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男人。在《背影》中,父亲智力和机体上的退化让儿子看到了专制的父亲已经正在变为一个失败者。当父亲肥胖的身躯费力地爬过月台的时候,“我”掉泪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有尴尬,有不满,有感动,有无奈,有埋怨,有忏悔,有悲悯,也有伤感……攀越交通围栏显然是违反公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是应该受到批评的,但父亲因了“父爱”的名义,朱自清当时的又急又痛又感动的复杂心情可想而知——“那曾经看上去不可一世的光芒正慢慢变得黯淡、柔和、温暖……就是这种矛盾,使得否定他权威的行为变成一场压抑的对抗,充满了悲伤。”③

朱自清写作《背影》的一个动机就是希望通过写作来宣泄情感,让自己能够摆脱父亲的阴影而实现心理自我的成长。父亲的背影曾让朱自清深受感动,但这背影也给作者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在与父亲的战争中,“(儿子)倘若是战败,即便获得了世俗所认同的成功,却也很难走出自幼时即笼罩于其中的父亲巨大身躯所投射下来的阴影,去闯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④朱自清写“我”的4次落泪是感动,也是有意的示弱,通过示弱,让父亲在被感动的同时也成为被爱征服的对象。《背影》的写作是成功的,作者最后达到了当初的写作目的,《背影》发表以后,“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⑤朱自清以爱的表达实现了父子俩的双赢。

二、生与死 在与不在

《背影》中写了“我”的四次落泪:第一处是写想起祖母的离世,“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处是写看到父亲已有衰老迹象的背影时落泪,第三处是写看到父亲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茫茫人群中而落泪,第四次是写看到父亲信中写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语句而落泪。这四次落泪都与“我”对生命易逝的感伤有关——父亲正在走在衰老而最终死亡的路上;这背影曾给予自己爱的庇护,但终将远去,“再也找不着了”。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无奈:亲人相聚(在)的时候,往往会因生活的琐事磕磕绊绊,想到的往往是对方的“不好”;分别(不在)的时日,却又记起对方的“好”来。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时空形成的距离让朱父对儿子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可以想见当年朱自清在得知父亲的身体每况日下的情况下,也把父亲的诸多“不好”早已抛在脑后,心中充满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隐忧。贾平凹说:“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⑥朱自清显然也从父亲的背影中看到了未来自己的影子,不禁生出对于生与死的感慨。亲人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然而生者在伤痛之后又必须向前看,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因为就像朱父说的那样:“好在天无绝人之路。”endprint

生死是天地的头等大事,思索死亡,再由死观生,现实生活的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显得多么狭隘和不值一提,许多郁积在胸的纠结和恩怨都将得到化解,更何况是亲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这不禁让我们想到香港电台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信中的几句话:“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珍惜亲情。

令人遗憾的是,子女对父母,尤其是儿子对父爱的感知是后知后觉的。往往当自己也娶妻生子做了父亲之后,才会在父亲远去的背影中不断地读出什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实然与应然 虚假与真实

《背影》一文充满了忏悔之情。1924年,朱自清在小说《笑的历史》中通过一少妇之口影射过当年父亲在经济上对自己的专制:“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70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块钱全给家里!”⑦小说发表后,父亲反应强烈,父子矛盾升级。而在父亲的生命背影即将远去的时候,作者为了向父亲表达忏悔,安慰父亲,唯有采用与“笑”相反的“哭”的策略。

对于文中“我”的4次落泪。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认为:“《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⑧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实然和应然的问题。

心理学里有一个虚假记忆(pseudo memory)概念,每个人都会有记忆失真的情况。我们对于过去某事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像用久了的毛毯一样总会布满大大小小的漏洞。但大脑记忆的信息之间会在现时的某种情感背景会自动组合从而部分地改变事实的真相。世界著名电影《罗生门》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回忆讲述呈现出的巨大反差很好地揭示了虚假记忆的普遍存在。《背影》中“我”当时是否4次流泪?实然的情况或并非如此,在那个不谙世事的年纪,或许“我”内心会有某种感动,但4次流泪当属于作者在深深忏悔时出现的虚假记忆。回忆中的“我”显然是一个比真实的“我”更加懂事的“我”,是一个部分带有应然色彩的“我”。朱自清在文中希望通过反复写自己的“流泪”来为曾经的“笑”和不懂事而忏悔,以寻求父亲的宽恕。所以,“我”的4次流泪当属艺术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虚实在这里再次形成张力。

综上,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并不是一个高大全形象,父亲的身上有着旧时代男人的种种陋习。毋庸讳言,违反交规无论怎么说都是有违公德的事情,我们也无需为尊者讳。在思想情感方面,应把25岁的朱自清写的《背影》作为对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亲子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个文本,帮助因刚刚进入青春期而与父母冲突渐多的他们能从自身诸多的“小我”的“小”中跳脱出来,摆脱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去认识到那个曾经“山一样伟大”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有缺陷的人(像朱父的“迂”、“说话不漂亮”以及“违反交规”等),虽然缺点多多,但骨肉相连,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父亲”毕竟是世界上最关心我们的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着缺陷的亲人的身上去体悟浓浓的亲情——发现亲人身上的诸多的“好”, 进而感悟伟大与平凡,感悟生命的意义。在这里也可以引入龙应台的《目送》,让学生认识到当我们后知后觉地注视父亲的背影时,我们的背景其实一直是在父母的视野中的。当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父亲的儿子,作为新生的一代人因为已经看到了父辈的种种缺陷,感动于父亲的背影之时也完全应该走出父亲的背影而实现对父亲的超越。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一、理解细节描写在叙事散文的重要性,二、借助于初二物理课所学力学知识,将“张力”引入文本理解,学会初步地分析优秀散文内在张力的成因。

注释

①M.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②朱自清:《父母的责任》,新民意报·星火副刊,1923-2-3.

③汪元:《两个男人的战争与和平》,中学生天地:A版,2006年第6期。

④洛良:《每一个男孩,都必须将父亲打败》,《视野》,2012年第8期。

⑤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年10月25日。

⑥贾平凹:《关于父子》,《上海采风》,2004年第8期。

⑦朱自清:《笑的历史》,《朱自清全集》,第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⑧余光中:《余光中选集·语文及翻译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内在环境 篇7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污染排放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 (FDI) 不断扩张。然而, 环境污染可能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各国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关系问题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FDI加剧环境污染, 二是FDI并未加剧环境污染, 三是FDI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大引进外商投资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中国政府部门以如何吸引更多外资以促进经济增长为重, 学术界的分析重点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上;且FDI对一国环境安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合法性”以及长期性, 所以, FDI对环境福利影响的研究近些年才逐渐展开。本文拟利用1994-2008年相关数据, 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 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

►►二、变量、数据与检验方法

(一) 变量与数据

因为FDI最终会形成资产, 并对环境污染做出直接贡献, 所以本文选择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 (FTAS, 单位:亿元) 代替投资额, 环境污染则选择污染排放数据, 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 (WPOEM, 单位:万吨)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GPOEM, 单位:万吨) 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SPOEM, 单位:万吨) 。

数据来源以199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1995—2009年《中国环境年鉴》为主, 部分数据来源于200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利用CPI进行调整, 按1994年不变价格计算, 以保证经济数据的可比较性。同时, 考虑到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对时序数据取对数后不会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和关系, 在实际检验中对各序列都采用了取对数的处理。

(二) 检验方法

在经济研究中要确定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 一般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Hurlin和Venet于2001年 (简称HV) 提出, 它可以解决常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间序列数据长度不足的问题。利用该项技术, 不仅可以检验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和污染排放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还可检验因果关系的方向 (如果存在因果关系的话) 。检验过程为: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

►►三、实证结果

(一) ADF检验

本文采用扩展的迪克—福勒检验 (ADF检验) 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利用Eviews 5.1软件分析。序列LnFTASt、LnWPOEMt、LnGPOEMt、LnSPOEMt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ADF检验结果为非平稳序列;进而采用一阶差分的方法处理, 得到了新的序列△LnFTASt、△LnWPOEMt、△LnGPOEMt、△SPOEMt, 其ADF检验结果表现为平稳序列, 所以原序列同为一阶单整, 见表1。

a:滞后期的选择以施瓦茨信息准则为 (Schwarz criterion) 依据。

(二) 协整性检验

a:“*”表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 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三组指标之间都存在某种协整关系, 而且三组变量的调整的协整系数均为负值, 说明存在线性的负向相关关系。但还需要作进一步因果检验以明确因果方向。

(三) 格兰杰因果检验

a:滞后阶数的选取以赤池信息准则 (AIC) 最小值为标准。

从表3的检验结果来看, 在滞后二阶的情况下, 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 却不存在反向的因果关系;而在滞后四阶的情况下, 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 同样也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而对于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在滞后二阶、三阶和四阶的情况下, 两者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 结果分析

为什么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不明显呢?第一种可能是由于小样本的缘故。根据周建、李子奈 (2004) 的研究, 变量的不平稳性是造成虚假因果关系最主要的原因, 小样本会犯真实因果关系检验不出的错误。在样本数小于20的情况下, 如果检验结果为不存在因果关系, 则不能判定变量之间不存在真实的因果关系。第二种可能是三资工业企业对工业二氧化硫的处理较好, 其排放量在总体的排放量中所占比例较小, 因而在统计数据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 或者说是非外资因素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中作用更明显些。

为什么污染排放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因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外商直接投资对“污染天堂”并不存在偏好, 环境规制水平高低并不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发达国家并不存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倾向, 且发达国家似乎在相互输出污染密集型产业, 其他因素如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市场化水平、产业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作用;其次, 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立法只有6部, 环境保护法规及法规性文件亦仅有40份, 而且立法时充分考虑到本国经济和技术支撑能力, 所以说中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法规总体上是比较宽松的, 工业企业和有关方面是有能力做到的, 外商投资企业更是可以完成的。

►►四、结论及启示

上文利用1994-2008年的有关数据检验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 ADF检验表明LnFTASt、LnWPOEMt、LnGPOEMt、LnSPOEMt这四个序列同为一阶单整;协整性检验表明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三组指标之间都存在某种协整关系, 而且三组变量的调整的协整系数均为负值, 说明存在线性的负向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一阶差分、二阶滞后的情况下, 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因果关系显著;在一阶差分、四阶滞后的情况下, 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也显著。因此, 从总体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有利于改善中国环境质量。

外商直接投资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改善了中国环境质量, 因此, 中国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切忌“因噎废食”;其次, 落实同步发展方针、贯彻三大政策与八项制度及严格执行相关环境法律法规, 为做好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正确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再次, 依法监管, 进行有效管理, 同时督促国内企业向外商投资企业学习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清洁技术, 降低污染排放;最后, 国内后发地区要尽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倡导绿色投资, 实行选择性引资。

参考文献

[1]李国柱.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6) :105-109

[2]邓柏盛, 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4) :101-108

内在环境 篇8

化肥的生产和消费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化肥的生产和消费,为解决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我国全部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会减产30%,按每年人均消耗粮食0.4t计算,将有2.9亿人没有饭吃。同时化肥的使用对于平衡和改善我国土壤养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长,特别是随着我国化肥的施用量逐渐接近甚至超过现有土壤环境的最大容量和作物最高产量施肥量,化肥使用的边际效益递减,农作物经济效益下降,导致土壤中过剩的养分积累和严重的地表水污染和环境污染。我国是农业大国,城市化水平低,60%以上的区域属于农村区域,近5亿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造成严重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导致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由于饮用水污染,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癌症和其它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蔓延。同时,化肥是能源型产品,由于农民缺乏化肥使用的专业知识,导致化肥的使用效率低下、甚至盲目滥用。而国家长期的以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产量为目标的化肥产业政策,在确保化肥低价供给和化肥生产企业低成本运作的同时,形成化肥企业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和低社会责任感,抑制了节肥技术和其它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农户在经济人简单的逐利行为的推动下和信息不充分条件下,不断增加化肥施用量来实现收益增长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不断强化并形成路径依赖。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化肥消费达到一定量时,都对其农业发展政策和化肥生产作出重大调整,以西欧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积极推广节肥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化肥生产和消费分别从1989年的2386万t和2190万t下降到2002年的1343万t和1514万t,下降幅度达44%和31%之多,从主要的化肥出口国转变为化肥的主要进口国,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仍然保证了粮食生产力的不下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化肥生产和消费国,为了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和环境治理目标的协调,1995年颁布实施了《联邦农业促进和改善方案》,并以《改善环境质量方案》替代了原先的单纯提高农业收入的财政补贴政策,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向着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

因此,探讨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策,对于探询我国化肥产业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科学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可选择性、低投入、绿色和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和以污染控制、治理为目标的化肥农药替代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本身也需要一个市场形成过程和受供求机制的约束。

1.1 农户的技术需求行为分析

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者农户,是具有有限经济理性的市场行为者,其技术选择行为有以下几种:

(1)当化肥投入的不断增长能够促进其产量增加,收益提高,国家化肥市场政策不变,而其它任何替代技术投入的成本和风险不确定,从而导致收益不确定时,农户的生产方式便具有化肥依赖的特性。

(2)当某种技术在减少化肥等投入品量的同时,不降低产量且减少污染时,而该技术使用投入的附加成本或价格较低甚至可忽略不计时,农户从经济人理性出发会具有需求动机,但是由于投入品量的减少会降低农产品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导致农产品的低价供给,从而刺激农产品需求。如图a和b,农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下降使供给曲线S0向右移动到S1,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1,生产者的总收入由P0×Q0变为P1×Q1。当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具有较大的粘性时,如图a,则有P0×Q0>P1×Q1,则生产者-农户收益降低,反之,当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如图b,则有P0×Q0

(3)当某种技术在不减少化肥等投入品量从而不降低产量的同时减少污染,由于减少污染是公共性的,任何人使用该技术而减少污染都会使其它人通过“搭便车”而收益,任何单个农户对该技术的使用都不会获得全部的外部收益,农户的选择取决于新技术使用中投入的附加成本,当成本很低时或者在生产中可以忽略不计时,通过一定的道德劝说和政策引导可以促使农户选择该技术。但是当附加成本较高时,当这些成本不引起生产边际成本的增加,从而对农产品价格不产生影响时,则农户的总收益下降,农户从该技术中获得的效用为负;反之,当使用者众多,这种较高的附加成本引起生产边际成本的增加,如图a和b,农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使供给曲线S0向左移动到S0.,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0.,生产者的总收入由P0×Q0变为P0.×Q0.。当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具有较大的粘性时,如图a,则有P0×Q0P0.×Q0.,生产者-农户收益降低。收益的增加会强化农户对该技术的选择行为反之则弱化该行为。

1.2 研发机构的技术供给行为分析

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供需市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投入品市场相联系。其中化肥产业的政策和化肥价格对于研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我国长期的以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的化肥产业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得到长足发展,与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相比,化肥产品和化肥企业具有市场垄断性和先发优势,因此称之为“上游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供给取决于化肥产品的价格和化肥企业的市场策略,因此称之为“下游企业”。在生产或供给决策中,“下游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倾向于在既定的研发资本基础上根据“上游企业”产品的供求状况或市场行情作出自身最优决策。而“上游企业”由于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供给弹性,能够根据变动的市场状况及时调整其生产或供给决策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常常能够在研发企业的最优供给模式形成时调整策略获得最大利润。故本文中采用两阶段模型来分析研发机构和化肥企业的最优化生产决策。

(1)第一阶段模型:假定创新技术的需求是技术自身价格和化肥价格的函数,且需求函数为线性,则技术的反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X是农户对化肥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量,Pt是技术自身价格,Pc是化肥价格。α是反需求函数的截距,其值由Pc决定,如果技术的需求与化肥价格直接相关,则有εα/εpc,b是常参数,化肥价格Pc的增加引起需求曲线的垂直上移。为运算方便假定α为线形函数如下:

其中d和e为正常数。假定对于化肥企业和研发机构其平均和边际生产成本为常数,分别为k和c,则研发机构的利润函数为:

其中Ut表示研发机构的利润,R为研发机构的R&D成本。在不考虑约束条件情况下,则由利润函数的一阶导数获得其最优技术供给量或市场需求量为:

从以上分析可见,当研发企业以X作为技术供给量时,研发机构的利润随着b的增加而下降,α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增加或需求更具有弹性(b缩小),研发企业的预期利润增加,其创新的动力增强。

(2)第二阶段模型:假定化肥的消费量或需求量Y与化肥的价格Pc和替代技术的需求量X反相关,农业化肥的反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f、g、h为正常数。对于化肥企业化肥价格的提高则会刺激对替代技术的需求,则引起对化肥的需求曲线向内移动。由于化肥企业的平均和边际生产成本假定为常数k,在研发机构的生产决策给定的情况下,化肥企业寻求其最大化利润,其利润函数为:

Uc表示化肥企业的利润。把(5)式中的X和(2)式中的α代入(8)式,则有:

将(11)代入(10)式,则为化肥企业的市场最优价格战略:

将(2)、(12)代入(5)、(6)式,则研发企业的最优技术供给量或市场需求量和最优价格决策为:

由(11)、(12)、(13)、(14)式可以获得: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化肥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k的增加会引起化肥价格pc的提高,从而使化肥的需求y减少,化肥企业的最优产出下降;(2)化肥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k增加使化肥的需求y减少,相应得使替代技术的潜在需求X增加,从而使研发企业的预期利润增加,创新的动机增强;(3)由于技术的价格pt与化肥的价格pc密切联系,化肥的生产边际成本增加,使化肥的市场需求y减少,对替代技术的需求X增加,由于研发企业受R&D成本的约束,技术供给弹性较小,在需求增加而供给在短期内不变的情况下,研发企业的技术价格pt上升,从而使研发企业利润增加。

2 推动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调整以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为目标的化肥产业政策,变成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目标的化肥产业政策,逐步淡出化肥产业优惠和价格干预政策,为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过多的优惠政策对生产和贸易会产生扭曲作用,导致化肥产业的准入门槛低;而且过多企业进入也会使化肥行业出现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水平,而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退出的恶性竞争状态。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化肥生产和消费国家和国内化肥市场逐步进入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的同时,化肥企业的粗放经营、资源浪费、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和缺乏技术创新和竞争力,已经使该产业处于危机状态。因此,逐步淡出化肥产业优惠政策,有利于化肥行业的企业优胜劣汰、生产的节能降耗和整个化肥市场整合。

正如我们在分析农户技术选择行为中分析到的,化肥价格的降低使农民生产投入品的总成本降低,使供给或生产能力提高,但由于大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作物的需求具有刚性或弹性较低,最终导致生产者-农户收益降低。因此化肥价格的限价政策并不能真正起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相反,化肥低价导致农户在生产中不注重节肥和科学用肥技术的使用,造成化肥使用效率低下,外部环境成本增加而且强化了农业生产中对化肥的依赖甚至“上瘾”。因此,逐步淡出化肥产业优惠和价格干预政策有利于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化肥产业的政策倾斜形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大了研发机构的竞争风险和成本,不利于形成积极的农业替代技术创新氛围。并且,上文的两阶段模型分析表明化肥企业的低边际成本运作是替代性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制约瓶颈。通过取消化肥产业优惠政策,提高化肥企业的平均或边际生产成本,能够刺激替代技术的潜在需求增加,从而提高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并提高研发机构的最终利润。

2.2 逐步完善我国的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的运行体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向市场主体地位的转化,积极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能够在节约化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农业经济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的科研机构主要为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和少数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企业,在传统体制下,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受政策引导大,而与市场结合不足。特别是我国的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的零碎化经营,使农户的技术需求不能形成有影响和谈判力,又加大了科研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因此积极扶持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向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地位转变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技术R&D资本的投入。正如前文分析,当化肥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上升,引起对替代性技术潜在需求上升,但由于研发资本的约束,研发机构供给弹性小而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虽然在短期内可促进研发企业的利润提高,但就长远来讲不利于加速创新,而且造成农户由于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替代技术供应会进一步强化其对化肥的需求和对替代技术利用上的消极思想;另一方面促进研发机构向企业化和市场化角色转化。目前一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公司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并在推广和利用创新技术方面起着带头作用;一些有实力和远见的化肥企业或集团也已建立研发机构在研制化肥新产品的同时也在向节肥和合理用肥技术的科研和推广上加大投资,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植,有利于这些科研机构的长足发展;同时积极促进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同这些科研机构的共同投资、合作开发,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的形成,带动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角色转化。利益的带动将极大刺激创新和研发的热情,从而不断丰富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产品的种类,促使我国农业发展能够在节约化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农业经济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2.3 用足用好WTO的“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把对化肥产业的优惠政策转到对农户的良种、农机、灌溉等的直接补贴和替代性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上

内在环境 篇9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与哲学支撑

对生态文明内涵界定至今仍见仁见智。叶平教授认为, 生态文明应包括生态的文明与文明的生态两方面内容。生态的文明即有选择地把生态中的相关因素纳入到文明视野中加以考虑, 当下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实践需要创造绿色知识, 这种新概念的创造可从国外已有概念嫁接, 也可根据中国研究的实际境遇面向实践创造;文明的生态则体现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 即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风气。郇庆治教授认为, 生态文明是对人类工业化与城市化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性超越。在理论层面,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蕴涵一种对人类未来文明形态与路径意义上的超越性想象, 其提出更多是基于我们对自身一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反思与升华;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发生着的生态化经济政治转型的自觉认同;基于对自身所处急剧变化着的一体化世界的重新感知, 而不能简单化理解为现实资本主义及其文明的一种对立甚至超越状态;在实践层面,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于更好应对现代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难题, 没有“姓资姓社”之别,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社会主义理念与思维可以催生出的制度想象与选择空间, 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前缀绝非仅是一种修饰。

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 生态哲学为生态时代精神精华, 是生态文明世界观与方法论支撑。刘福森教授指出, 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尴尬境地, 原因有三:一是其学科合法性未能准确定位;二是其研究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缺失;三是受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哲学“中道”精神与其在中国哲学语境下特定含义在生态哲学研究中的缺位。李世雁教授提出, 传统哲学因科学的发展走向寂灭, 但此并非终结哲学而是赋予其未来新使命。马恩开启哲学从解释走向行动的生态哲学之门, 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思想是其生态哲学思想核心内容, 故其实践哲学的实质是生态哲学。

二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与理念建设

生态文明目标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蠃局面。对生态文明本质认识是对其进行深入解读的题中之意。郇庆治教授认为, 社会主义与生态主义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两面旗帜, 两者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两个侧面, 在此意义上,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想象与动量, 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乌托邦未来想象, 而它对于一个依然处在高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未来来说至关重要。唐代兴教授认为, 生态文明内在精神是以原始关联精神、有机生成论精神、自创生精神和存在和谐论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理性精神;它是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四者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生境, 生态文明就是生境主义文明。

生态文明的理论理念构建与实践理念设计是生态文明现实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卢风教授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任务与现代化追求物质主义至上两者存在不可协调的冲突为切入点, 提出修改经济增长之定义, 使之内含非物质经济。若实现物质财富不增长的经济增长, 只能大力发展包括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在内的非物质经济。生态文明的经济=生态化、稳态的物质经济+生态化、扩大化 (不断增长) 的非物质经济。其实现条件是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超越物质主义价值观、幸福观、生活观时, 才会有真正激励物质经济生态化和非物质经济扩大化制度, 才会真正实现现代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彼此相容。曹孟勒教授从人性高度探讨改造自然界道德合理性问题。认为只有将实现人之为人的存在设定为实践目的, 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 亦是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 亦是以合乎真善美的方式改造自然界。唯其如此才具有道德正当性。佘正荣教授认为, 一种不能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不能保障地球生物圈长期得以健康持续的社会制度根本就不可能与生态文明的根本价值和伦理要求相符合。人们只有选择与生态文明的根本价值和伦理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制度, 人类才可能在地球上得以长期健康地生存下去。王继创博士代表薛勇民团队发言并指出, 生态文明时代诉求的环境伦理实践就是生态式自由的尊重自然的环境伦理实践, 它是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实践的当代具体辩证, 其基本特征为伦理关怀拓展的合理性、文化价值理念的生态性和生态道德律令的普世性。蒋劲松副教授以契约论为进路对比既有的与扩展的契约论语境下动物伦理学的不同诉求, 曹顺仙教授认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推进追求在原生自然之水、社会生活之水和理想信念之水等层面上人水和谐境界与道德伦理诉求。夏承伯副教授就生态伦理学研究核心问题、自然内在价值、自然主义谬误等争论难题进行阐释, 并代表包庆德教授及其团队近年来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学科建设, 特别是生态哲学与生态思想史前沿专题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交流, 强调人类生态文明思想资源的不断累积、自觉挖掘和积极借鉴的重大价值。

三生态文明的中国观照与现实路径

在全球生态危机与中国实现现代化克服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现实语境下, 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思想资源与现实路径是中国学界的重要论题。解保军教授认为, 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命题有丰富而深刻意蕴, 它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形象直观表达,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维度的新体现, 是在国家形象表达上的一个新亮点、一个新追求。秦书生教授解析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其思想基础;其内容包括:观念层面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经济层面强调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制度层面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叶平教授认为, 要完善生态文明社会建制当务之急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建制, 使生态道德家喻户晓, 形成生态道德优越的社会舆论氛围, 尤其是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或创建“绿色大学”活动。林震教授指出, 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主人翁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环保社会行动体系对于环保事业意义重大, 建议落实全民参与环保社会行动体系应从加强环境教育、完善公众参与监督体系和拓宽参与渠道三方面下功夫。严耕教授与其团队笃信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应评价体系, 以了解现状、明确目标、引导政策。继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年度报告ECI 2010、ECI2011之后, 采用国家发布的权威数据完成《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 (ECI2012) 》。该书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转移贡献五个领域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综合评价, 首次尝试对我国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进行考察, 旨在探究各省域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变化之间动态关系。

品于内在 篇10

话说艺术大家都不陌生,去美术馆画廊大家习惯用看画,赏画来表达,可当我初识杨和平老师,第一眼看到他的作品时,我已不能再用我惯有的美术理论知识去衡量一幅作品的好坏,慢慢坐下来细细赏玩,细细体会,方能品出个中滋味,一幅画聊聊数笔,仿佛已勾勒出了人生的大智慧,品其画如品其人,静观冥想之余便窥视到了自己的内心,能明白其中若干道理之人,方能活得明白,活得自在。

至真——画为心意

画为心意,论为心声,当笔墨随着律动在宣纸上飞舞,最终呈现的必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当电脑前跳动的文字谱写出行云流水的文章,必是一个人内心声音的表达。众人皆知郑板桥画竹,先要心中有竹,此乃胸有成竹之意。看杨和平老师的作品试问“竹”在哪里,随着那一笔一墨的痕迹去追寻,最终你会发现原来“竹”就在他心里。用最真挚的情感在宣纸上认真地画下每一笔,不多不少,不长不短,恰到好处的就在那里;用最真的情感去渲染每一片颜色,不深不浅,不浓不淡,清新爽朗的就在那里。

写文章不难,画画也不难,而难的是用心去写用心去画,品读一幅作品第一眼观摩,便可知用心与否。纵观杨和平老师的作品,真性情不喧而露,直抒胸臆,情感才充沛,对自然的真挚,才使画面生动而赋予了感情。

至美—一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俗话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品杨和平老师的画,美在哪里?这样的水墨小品,也许它没有写意山水的恢弘壮阔,也许它没有工笔山水的精到细致,也许它没有传统花鸟的雅俗共赏,但正是这样别具一格的构图,这样随性而不循章法的手法,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它的大美则蕴藏在作者的思想之中。比陆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正是杨和平老师身体中蕴含着老庄空灵的哲学思想,才使得绘画看起来有大美,纵观人生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只有认清了这样的大思想,有了这样的大心态,才能真正地沉静于当下,画不在大小,用笔不在多少,一分一毫之间已尽显大美而不言。

至纯——返璞归真

他的作品如人一般,深沉内敛,朴素无华,让我们在喧闹里找到了一片宁静,在繁冗间享受了一片简洁。成长,在渐变的岁月里,在繁华喧闹里,人们渐渐地迷失了最初的心,拥有一颗童真童趣的心不易,保持一颗这样的心更难,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内心是干净纯洁的,是脱离世事烦恼的,而它的作品带给人的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宁静感。在杨和平的作品前,你细细去品味,那夸张的瓶子,憨态可掬的大鸟,胖胖傻傻的鱼儿,笨拙中带着灵性,它们把你引向了自然的深处,宇宙的深处。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来就注定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能真正了解另一个灵魂,可是当一个灵魂的情感通过绘画艺术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否有了共鸣,如果这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能打动你,那么证明你的内心深处,你的灵魂跟他是共通的,绘画欣赏不是靠别人的言语去解读,而是要靠自己的心,自己的经验去体味,当你站在一幅作品前能感触到作者的灵魂时,那不是别人,那就是你自己跟自己的对话。

艺术简历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参展

全国第四届山水画展

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展

全国中国画展

世界文化遗产年国际美术作品展

盛世丹青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全国扇面画展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城市山水

新加坡“翰墨徽光”书画邀请展

个展

水墨静物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汉魏风骨水墨作品邀请展深圳F518艺术园区

惊鸿一瞥花鸟画作品邀请展杭州

大象无形水墨作品邀请展深圳

出版

《鸿爪雪泥》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作品选集

内在动机不可伤害 篇11

埃尔菲·艾恩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群放学的孩子每天都会去嘲弄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天天取笑他并乐此不疲,这好像成了他们放学后的另一节课。这天,老头很平和地对他们说,如果他们明天能够再来嘲笑他,他会给他们每人一元钱。孩子们当然非常兴奋,因为不仅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还有收入。于是,第二天他们早早地就来了,并且竭尽所能地嘲笑他。老人遵守诺言,给了他们每人一元钱,并说如果明天还能来骂他,就给他们每人两角五分钱,孩子们想想还不错。第三天他们就又来嘲弄他,老人给了他们答应的钱,然后告诉他们下一次再来只能给一分钱了。“算了吧,我们再也不来了,才一分钱。”孩子们就真的不来了。

这个“狡猾”的老人用所谓的“奖励”彻底摧毁了孩子们本来特别想做的事情。当孩子们发现自己得到的钱越来越少的时候,他们宁愿放弃曾经不要钱都乐意做的事情。埃尔菲·艾恩认为,看上去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需要的金钱,常常是导致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的真正原因。组织过多地重视通过外在刺激来激励员工,然而,不当的外在刺激不仅不会令人们对工作更加投入,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

奚恺元教授提出的幸福准则表达了同样的判断:领导者如果期望通过外在激励去令人们做事,那么这个激励就要与这件事情相匹配,小的外在激励还不如没有激励,他认为小的外在激励会抹杀人们的内在动力。

现实中,在员工激励方面,领导者习惯于遵循“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逻辑。可是,许多领导者是根据这句俗语的后半部分来决定对员工的激励的,而忽视了前半部分的含义。

一个企业家说,他已经给员工们足够多的工资了,但他们依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工作。我对此的调查发现,人们期望的激励要素排在第一位的不是金钱,而是老板的认可。员工们说他们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老板的肯定。非常遗憾的是,正如故事中的老者,这个老板正在通过金钱消灭员工们的工作激情。

组织行为理论将人们为什么工作归纳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就是满足尊重、认可、欣赏、人际等心理需求而工作的动机,内在动机可以驱动员工主动积极地去工作。如果说内在动机使人们自觉自愿投入工作,而外在动机则是一种被动,是员工为了生存、为了获得某种物质需要而投入工作。我们从不否认人们会追求外在刺激,但我们更不应该忽视内在动机。

例如,人们都非常怀念创业时候的情景。那时,人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工作,一个勉强能够支持生活的报酬就可以让大家开心。互相尊重、认可以及合作产生的巨大成就感使人们备受激励。但随着组织规范化,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收入,更关键的是收入出现着分化。强烈的内在成就动机在外部收入比较的干预下不仅变得脆弱,甚至荡然无存。

组织内最宝贵的情绪就是人们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除掉那些伪装,能够真正投入的人,一定感受到了工作会带给他愉悦。许多人说,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可以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我认为,这样的说法需要进一步修正:有着强烈内在动机的人更可能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来源。

【内在环境】推荐阅读:

内在语言05-16

内在特色06-11

内在质量06-18

内在潜能06-19

内在矛盾08-07

内在能力08-16

内在激励08-20

内在契合08-23

自我内在08-28

内在机制09-07

上一篇:生活网站论文下一篇: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