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潜能

2024-10-13

教师潜能(共12篇)

教师潜能 篇1

一、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现状

教师绩效工作是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认可, 拿不同的绩效工资, 说明教师工作的效绩不同, 但相关部门并没有具体细化标准。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很难细化标准的工作, 它处于一个模糊的工作效率与清晰的工资待遇的刺激之中。就目前地方中小学情况来看, 中学与小学、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城市和乡村的教师在同等职称情况下都是一个工资标准, 从早到晚忙碌不停的与非常清闲的, 一年四季不沾学生一分钱的与和学生一起吃午餐不必付费且要分红的, 学额充足的与班级人烟稀少的等等情况下, 教师的待遇几乎一个样, 教师们少不了避重就轻, 缺乏工作激情, 致使工作效率低下。现实中怎样才能提升教师管理的效率呢?笔者觉得不是批评, 不是惩处, 而是要依靠耐心的激励机制。

二、多角度激励, 努力经营学校管理策略

1. 公平激励:

就是用公平来促使教师产生工作激情和实现工作高效率。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管理者公平、客观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方法和能力, 公正对待每一个教师生活, 把全体教师都作为学校人际关系的一个整体, 让他们处在学校人际的同一“高度”, 在学校人际中享有同样的“空间”;二是给教师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 让教师的工作开始于同一条起跑线, 行进于同样的坡度和弯度, 把工作成果都摆放在同样的视觉距离来鉴定。

2. 绩效激励:

在具有了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下, 我校通过年终考核打分, 把教师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制度执行、教师成长、教育科研等项目“数字化”, 每个教职工有一个具体绩效数字, 可以根据这个数字给全校的教职工进行排序, 学校根据这个排序进行“绩效激励”, 鼓励先进, 激励后进, 干多干少, 干好干坏所得的绩效工资就是要不一样。

3. 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就是在教师中树立榜样的形象并号召全体教师学习。学校环境中, 榜样是多方面的, 但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争做学科教学、班主任教学的榜样, 学校大力表彰那些教学成绩优秀、教学管理成效卓越的教师, 激励他们成为学科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在激励中, 各学科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一大批年轻教师觉得“争先创优”并不遥远, 让每个教师有奔头和追求。

4. 竞争激励:

就是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让今天相当部分教师丧失已久的竞争意识这一潭“死水”漾起澎湃激荡的浪花, 唤起他们沉睡的竞争意识, 激发起每一个教师的最大潜能是基层教育管理者的艺术。校长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竞争。教师的竞争意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 而要以合作的教育理念、深邃的文化素养、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形成代表教师文化的工作方式、处事态度和奋发有为的价值观。竞争不只是在校际之间、校内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开展, 更在教师自身开展, 还要提倡“和自己竞争”的观念。竞争是竞相迸发、争先恐后地实现工作一片繁荣, 群芳斗艳。同时也要认识“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终身进取的观点, 争当工作乃至生活的强者。为此学校组织了许多竞赛活动, 如赛课、书法竞赛、演讲比赛、篮球赛、象棋赛等, 以“赛”促教学, 以“赛”促教研, 以“赛”促合作, 以“赛”促成长, 从而激励教师的竞争意识。

5. 引领激励: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经营, 经营的重要环节在于引领。引领者要有正确的方向感, 超强的耐心和毅力以及示范性的言行。要引领教师由“不会”到“会”, 由“不知”到“已知”, 由“不熟”到“熟练”。经营者必须“意在先”“言在先”“行在先”。“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对引领者提出了一个高要求。科研兴校, 是引领的方向。校长在管理时, 要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 保证教师的不断进步, 为此, 在“引领”中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的计划。既有面向全体教师的普遍提高, 又有针对不同水平教师的分层培训, 还兼顾“拔尖”教师的再发展。校本资源开发是引领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教学中, 你是怎样实施的, 不妨给教师们一个示范。我们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肩负着学科教学的引领重任, 他们一定要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教育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高级智能活动, 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是拥有高级智能技巧的技术人员, 对教师的管理应本着人文性、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没有永恒的管理方法, 也没有永恒的管理制度。中小学一线教育管理者只有创新管理思路,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激情, 努力实现优化管理, 使学校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优良的成绩。

教师潜能 篇2

开发自身潜能 做创新型教师

记得过去我们的课堂,胡东芳先生在“东西方教育杂谈之六”《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在中国的课堂,我们只能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总的特点是“封闭式”,即教学观点封闭、教学时间封闭、教学空间封闭、教学内容封闭、教学形式封闭、教学过程封闭、教学评价封闭。它的存在已不适合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已向一个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暂新课堂发展。如今的课堂教学,正处在一个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新旧观念的冲突、不同理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它迫切需要一种仲裁、一种评判,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继续探索的热情,开发自身潜能,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一、 创新型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教师不仅要用教材,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学生开始学习乘法口诀。教材安排的是让学生横向学习,通过调查,我知道很多同学喜欢纵向背诵,(并已经背诵下来)。为了不打乱学生的这种初认识,我在教学中灵活地改用教材,达到良好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乘法口诀”的教学比较枯燥无味,教师必须花费很多时间教学生写口诀,然后让学生背口诀,学生往往都是死记,硬记。这种机械地、孤立地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联想记住口诀,我为学生在课堂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背景。前几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制口诀,后面的6、7、8、9的口诀我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编制口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 创新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课堂教学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的生动局面。一节课后,学生是否掌握应有的知识与技能,是否能认真、自信地完成课堂学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将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启示。记得我在教学《测量》时,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将零刻度对准物体的起点,只有一个学生将起点对准10厘米处,当我提问测量方法时,其他学生都举手了,就是这位学生没有举手,其他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方法后,我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并把目光投向他,可是他还是不敢回答。因此我就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这时我走到他的跟前,问他:“你的方法是什么,能介绍一下吗?”这位学生大胆地说出了测量和计算方法。我鼓励他说:“你为什么不举手呢?”他没有回答,只是笑了。这位同学介绍了这种方法之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正确吗?”使学生在智力上接受了一种挑战,引发了一种思维碰撞,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能引发学生创新的欲望。由此可见教师的发现与鼓励将会给孩子信心,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数学;教师的评价语言又将会给孩子动力,他们敢想敢说,充分地大担想象,教师的这种教学策略与手段,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理解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创新型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记得我教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通过让学生判断“哪块广告牌用的木料多”放手让学生用转化的方式,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推导公式。书中只给出一种推导方法,而我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交流,不但体验了发现公式的过程,还出现了5种推导方法。他们不仅在这堂课上学习了知识,而且体验了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四、创新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教育家弗兰登特尔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课本上的问题,学生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反复不断的机械训练下,虽然能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技巧,但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一筹莫展。因此《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师不仅要用教材,而且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像“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课后安排了这样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用三角形设计美丽的图案。这本是一个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处主学习、自由活动的条件和空间,能够使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五、创新型教师要讲求评价艺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已明确指出:“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教师评价艺术的探索,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选择恰当地评价方式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和鼓励学生,还应用选择恰当地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教师应允许同学、家长参与评价过程,通过家庭作业、学生成长档案等形式,以互评互议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逐渐提高意识,让学生真正能开阔思维,学习培养得到良好地效果。观察项目因素123说 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数与代数1=真正理解并掌2=初步理解 3=参与有关活动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是否认真听讲1=认真 2=一般3=不认真作业是否积极提出问题并询问1=积极 2=一般 3=不积极讨论与交流阅读课外读物是否自信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问题1=经常2=一般3=很少大胆尝试并表达想法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别人的意见1=能 2=一般3=很少积极表达自己意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成长档案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如课堂观察检核表:(二)评价语言做到“四要”――准、当、精、范1、要准确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准确,且不可使教师的评价语成为一种泛泛之评,甚至与学生语言毫无区别,这样不仅使教师的形象受到影响,更会影响到课堂气氛。教师评价语言的准确能够让发言的同学了解自己发言内容是否正确,是否精彩;如果需要更正,要从哪一方面来入手,而其他同学也可在教师评价语中获得这种信息。2、要恰当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发言精彩时可进行评价,学生的想法独特时可进行评价等等,而学生的发言或行为无闪光点时,就不应该进行鼓励。另外,评价学生是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应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某班有一名很内向的学生,平日里,不善言谈,上课也不发言,可是在一次老师的公开课上,他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注意到了,并叫他回答。之后老师说:“今天☆☆同学可真了起,你们看他都举手发言了。我们大家一起鼓励鼓励他,好不好?”教师认为他能面向全体学生,还关注了个别生,但是他没有想到此时此刻他正抹杀一位学生的心灵,使他让众多老师知道自己的缺点,从而使他害怕,害羞,以至不敢再举起手来。因此,我们教师应选择适当地时机,运用恰当地语言进行鼓励。3、要精彩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是看教师的设计,学生活动的体现,还要看这堂课是否能留给听课的人最深刻的印象。那么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用语,是体现这一环节最好的方式与途径。教师语言的精彩,能促进学生语言使用的不断完美与精彩,从而会给课堂气氛增添光彩。因此,教师要用最完美的话语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4、要规范无论从哪一方面,教师都将要做学生的榜样。因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最强,他们往往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语言方面,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会语言、使用语言的责任,如果教师自己说话很随意,不严谨,那么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话语,也越来越随意。因此,教师自己要先规范语言,评价语是教师语言中的一种,它的规范也尤为重要。教师的评价语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说得正确。深化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面向未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幸福的学生生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是深化教学改革所急需的。教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人,能全角度看问题的学者。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做创新型教师,不仅要用心地、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要让他们用心地去体验和创造学习数学、做数学,享受着幸福快乐的数学学习生活。

多激励:开发教师潜能的优化策略 篇3

增强服务意识,以情激能

现代管理应是人性化管理,管理者要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促进人,发展人的出发点。加大情感的投入,增强服务意识,为下属发挥才能、施展才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他们有“安全感”,更有“归属感”。比如我校想教工之所想,积极为教工办实事、做好事——为了把教工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开设了幼儿上学接送车、食堂供应洗净菜、每月定期发放日用品、代充液化气等特色服务;为了让教师在校有温暖如家的感受,我们每天都为一线教师免费供应早餐;每年都要为整生日的教工组织集体生日Party;逢年过节,派车送路途较远的教工回家等等,都已成惯例。这些服务措施,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温暖了人心,增强了凝聚力,使教工都能“以校为家”,自觉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激发了他们大干事业的豪情壮志,大显身手的强烈愿望。对于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情工作有情做,不求全责备,而是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共同分析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感受到校长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

强化目标意识,以需激能

教师的自我实现就是希望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教好学生。赢得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管理者就要据此科学设定激励目标,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优势需要”,以此引起他们新的更高的需要,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要使激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要考虑到激励目标要能够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价值观,目标设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要“跳一跳,摘得到”。二要根据教师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气质、不同性格类型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处理,提高奖励的效果,充分发挥奖励的导向作用,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绩效的目的。三要注意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有机结合,偏向任何一种方式都会“减效”乃至“失效”。我校在制定“奖惩方案”时,把绩效与奖金、职称、评优、荣誉、升迁挂钩,按能取酬,强化正负激励,重奖重罚,恩威并施,使奖励既满足生理、生存的低层次需要,又满足尊重、成就、荣誉、地位、个人发展等高层次需要。让能者扬其能,能者多其酬,能者有其位,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效益优先原则。

总之,以能为本、以需为纲的目标激励,有助于形成激励一努力一绩效一奖励一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是培养能人、强手的有效手段。

唤醒自强意识,以能激能

近年来,我校通过外引内培,造就了一支“名师梯队”,这支队伍是我校最为宝贵的“资源”。我们通过大力宣传他们的发展成长史、展示他们的辉煌成功路,一方面满足梯队成员的成就感,促进他们自强不息,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无时不在的隐性“比较过程”来激发青年教师的上进心、成就欲。觉醒他们的主体精神,唤醒他们的自强意识,促使他们经常对自己进行实事求是的反省和评价,不断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自我砥砺,自我超越,把他们的发展提高变为他们内在的迫切需要,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实现“以能激能”的目标。

多激励:开发教师潜能的优化策略 篇4

增强服务意识,以情激能

现代管理应是人性化管理,管理者要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促进人,发展人的出发点,加大情感的投入,增强服务意识,为下属发挥才能、施展才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他们有“安全感”,更有“归属感”。比如我校想教工之所想,积极为教工办实事、做好事——为了把教工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开设了幼儿上学接送车、食堂供应洗净菜、每月定期发放日用品、代充液化气等特色服务;为了让教师在校有温暖如家的感受,我们每天都为一线教师免费供应早餐;每年都要为整生日的教工组织集体生日Party;逢年过节,派车送路途较远的教工回家等等,都已成惯例。这些服务措施,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温暖了人心,增强了凝聚力,使教工都能“以校为家”,自觉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激发了他们大干事业的豪情壮志,大显身手的强烈愿望。对于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情工作有情做,不求全责备,而是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共同分析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感受到校长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

强化目标意识,以需激能

教师的自我实现就是希望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教好学生,赢得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管理者就要据此科学设定激励目标,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优势需要”,以此引起他们新的更高的需要,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要使激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要考虑到激励目标要能够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价值观,目标设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要“跳一跳,摘得到”。二要根据教师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气质、不同性格类型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处理,提高奖励的效果,充分发挥奖励的导向作用,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绩效的目的。三要注意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有机结合,偏向任何一种方式都会“减效”乃至“失效”。我校在制定“奖惩方案”时,把绩效与奖金、职称、评优、荣誉、升迁挂钩,按能取酬,强化正负激励,重奖重罚,恩威并施,使奖励既满足生理、生存的低层次需要,又满足尊重、成就、荣誉、地位、个人发展等高层次需要。让能者扬其能,能者多其酬,能者有其位,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效益优先原则。

总之,以能为本、以需为纲的目标激励,有助于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是培养能人、强手的有效手段。

唤醒自强意识,以能激能

近年来,我校通过外引内培,造就了一支“名师梯队”,这支队伍是我校最为宝贵的“资源”。我们通过大力宣传他们的发展成长史、展示他们的辉煌成功路,一方面满足梯队成员的成就感,促进他们自强不息,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无时不在的隐性“比较过程”来激发青年教师的上进心、成就欲。觉醒他们的主体精神,唤醒他们的自强意识,促使他们经常对自己进行实事求是的反省和评价,不断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自我砥砺,自我超越,把他们的发展提高变为他们内在的迫切需要,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实现“以能激能”的目标。

教师潜能 篇5

四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语文课上,我给学生讲了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品《过故人庄》。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除个别学生(郭兆东、彭惠刚、杜银钊)外,其他同学当堂课已经能够背诵下来并把古诗抄写了一遍,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放学时我鼓励大家争取把这首诗默写会。

下午到校,我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同学们默写古诗,收上来一看,彭惠刚同学居然没有出现一点儿差错,我激动地提笔写到:“老师真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再接再厉!”要知道,彭惠刚是这个学期刚刚从农村转来的,两个多月以来,各门功课都在最后,特别是语文基础差,短短的一句话里能同时出现好几个错别字;每次听写生词都要错一多半以上……最近似乎有了点儿进步,但不明显。说实话,对这个学生我很是头疼。没想到今天的默写让我眼前一亮,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地表扬一番,以激发这些后进生的潜能。我大声宣布这次默写全对的学生名单,当我读到彭惠刚的名字时,故意放慢了速度,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又“哇--”张大嘴巴惊叹得不得了,不知是谁率先鼓起了掌,继而便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再看彭惠刚,头埋得很低,很羞涩的样子。当他抬起头时,我分明看到他眼睛湿润了。我示意让同学们的掌声停下来,让彭惠刚讲讲自己是如何做到的。他满脸通红,声音不是特别洪亮,他说:“我中午回到家就背,背会以后就试着默写,写完一遍就跟书对一遍,一连写了好多遍,直到写对为止。”听了彭惠刚的话,我深情地说:“同学们,彭惠刚说得多好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何况是默写一首古诗呢。‘滴水穿石’、‘绳锯木断’都讲一样的道理……”我的话还没说完,有同学抢着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嗯,说得很好!”我表扬了这个同学,忽然灵机一动,再一次鼓励同学们:“刚才咱们教室发生的这一幕很是难得,请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我话音刚落,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看得出大家都有急于表达的欲望。此时的教室里很安静,我不动声色,耐心地等待同学们的佳作登场。

没过多久,同学们陆陆续续把“作品”交给我看。有的写彭惠刚的表现给自己的启示;有的写对彭惠刚的真诚鼓励;有的写号召全班同学向彭惠刚学习……特别是杜银钊同学在习作中表示要和彭惠刚展开竞赛。无论从哪个角度,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尽管有错别字出现,尽管有个别地方语句还不太通顺,但只要稍加修改,都是不错的小精品文。我兴奋地告诉大家:“这是我接任这个班以来,最最成功的一次习作。大家情绪高涨,纷纷要求我马上点评,当然这也正是我想要做的,但我没有马上就同学们的习作发表任何评论,而是让大家先自已修改,然后分小组进行互改,最后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加以总结。通过引导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了写作水平。这次的即兴习作作品被同学们收入自己的个人成长档案袋里。

在后来的语文学习中,彭惠刚同学的进步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他已由当初的“基础差”跃为班里的“进步明星”了。杜银钊的进步也很明显。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任何学生都是喜欢老师的表扬和激励的,每一名学生都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当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时,或者用惊喜的语调、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方式来表扬每一名同学时,或者写上“老师希望看到你更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骄傲”、“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批语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了,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在这种激励功能的作用下,学生都被作为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而受到尊重,自觉地沿着不同的成长轨迹不断发展。

通过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明确了以后的努力方向:教学与评价活动,应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使评价不仅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促进教学活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10

教师潜能 篇6

[关键词]流水教学 专业模块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李西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82-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关键环节,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升学、就业、服务社会”的重任,为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如何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以流水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教师的潜能

1.流水教学。教师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可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特别注意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技术与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可将生产产品流水线的思路引入教学中,节省教师资源,为教师提供自我提高的机会,因为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流水生产线”是由各“工序”组成,而“流水教学线”是由“专业模块”组成(见图1)。

2.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实现与社会、与对应产业相沟通,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以“应用”为课程及教学内容的灵魂,使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能够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基本知识适用、专业技能自如运用。为此,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优化课程体系就是根据就业导向、能力本位要求,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共同支撑培养目标。特别要围绕核心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优化课程体系的完成为“流水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专业模块。职业教育应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实践,形成职业能力(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注重个性化的职业教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当代科技知识更新快,产业结构变化快,毕业生只有接受继续教育才能长期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职业教育要服务社会,完成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重新就业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会逐步过渡为终身教育。图2反映了高职教育与岗位工作的关系。

根据产业结构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将高职教育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模块”,通过接受其中某些“专业模块”的学习即可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专业模块”也随之变化,在岗人员可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下岗人员可通过再教育的途径(逐步过渡为终身教育)选择自己需要的“专业模块”来学习,以实现胜任本职工作或再次就业的目的。

4.教师的角色任务。每个“专业模块”应由若干个专业教师配合完成,其形式见图3。把“专业模块”再次合理细分后,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就更为具体,也就是说一个“专业模块”的教学工作是由按合理次序安排的若干个“流水教学”组成,避免或减少了教师间的重复工作。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有时间、精力对教学内容做充分准备,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摸索、探究,使每个教师的潜能都能发挥出来。同时,模块式课程结构的构建、课程体系的优化为“流水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流水教学法”的实施也为高职教育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保证。

三、创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圆满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

优秀的高职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人格示范。师德水平的高低,将对一代甚至几代人才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优秀的教师不但应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将职业理想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二是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课程观和学生观,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教师应该做研究型教师,做有思想、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学会从研究者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三是具有“双师”资格。

“流水教学法”的实施避免或减少了教师间的重复工作,为教师提供了下企业学习、参加培训、教学研究的时间,为其成为优秀的高职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就一定能完成好“升学、就业、服务社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柏良.论高职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10).

释放教师潜能是备考文化的核心 篇7

一、主要做法

1. 和衷共济,让尊重成为释放教师潜能的源泉。

教师潜能的释放,取决于教师精神境界的高度,它植根于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厚度,更植根于学校的人文环境。我校将创设民主和谐、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人文环境作为释放教师潜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关注备考的同时关心教师的生活、身体、情绪和工作状态,尽力协助老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碰到的困难,以保持工作热情。在教师家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关心帮助;教师身体不适时及时送上慰问并调整任务,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新任教师遇到问题时,学校领导认真分析、悉心指点、大力扶助,使每一位新任高三教师都能迅速站稳高三讲台并取得好成绩;学科组碰到问题时,学校领导与备课组全体老师共同探讨、寻找症结,约请专家、外出取经,并广泛征询意见建议,提出解决办法。学校管理上我们待人以诚,既重严实更重人文关怀,坚持以情感人,思想工作注入情,办事原则渗透情,激励方案蕴含情。每次教学调查后的细心访谈,问题面前的开诚布公,面临困难时的集思广益,都洋溢着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温情、朝气、活力。真心相对的人文关怀,熔炼了团队,凝聚了智慧,共同营造了和谐、进取的氛围,使教师充分体验同伴协作和团队推进的相互尊重,保持一股为高考取得好成绩而勤勉努力的热情。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将管理理念、管理原则、管理制度渗透覆盖到每一个层次、每一个角落,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使制度规则深入人心,并通过持之以恒的贯彻和落实使按章办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学校领导及时倾听和收集教职工意见,吸纳合理化建议,从而做到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要求、尊重教职工的参政意愿、尊重教职工的督政权力和主体地位,在以尊重为纽带的人文环境中,教师体验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自觉地把自己的利益与学校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自觉地心系学校的兴衰荣辱。

对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如同在教师的心灵注入一股清泉,化为教师潜能释放的源泉,在深层次上激活教师自主发展和主动创造的内在动力。

2. 合理调配,使动机成为教师释放潜能的动力。

高考的备考并非一蹴而就,必须贯穿三年全程,因此合理调配优化资源,就成为寻求现有人力资源最大效能的有形有量的措施,同时是释放教师潜能的重要途径。工作中,我们按照合理搭配、优势互补、梯度衔接、科学协调、校本教研、岗位培训等原则,首先,合理调配高成熟度教师。把部分骨干教师、有经验的教师配备在高三教学一线,发挥老教师的丰富备考经验,让他们成为高考备考的骨干队伍,同时把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配备到基础年级进行传帮带,对基础年级的教学进行把关,把高考备考的意识灌输到基础年级的教学中。对这些教师的工作,学校的管理策略是以诚相待,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工作,让他们自己设计、策划、实现工作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辐射作用和智囊作用,让他们有一种受重用、挑大梁的成就感,由此激发他们积极工作的动机,他们的潜能与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次,积极推进青年教师成长。我们把承担公开课并获得成功、承担力所能及的校本教研工作并取得实效、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展评、各种教育教学论文比赛等各项历练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推上高三教学岗位,在老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大胆探索创新,迅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的热情、活力、干劲无疑为高考备考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骨干教师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其他青年教师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增强自身勇于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和备考积极性,为以后的备考历练人才、储备人才,确保高考备考的教师队伍合理流动,增强队伍的活力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对各层次教师的合理调配,既形成科学的组合结构,又促使每位教师形成为不断提升高考成绩而努力的动机,成为潜能释放的不竭动力。

3. 构建目标,使需要成为教师释放潜能的催化剂。

对于一所具有辉煌历史但现阶段困难重重的学校来说,高考成绩每一点的进步都必须做出巨大努力,同时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目标来引领。目标的有效性与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度有关,而这种信任是与学校目标体系的明确性、稳定性、可实现性、可操作性等紧密联系的。因此,我们科学分析校情,针对学校的档次、生源素质与层次、社会对学校的诉求、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学校的办学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在充分分析校情的基础上形成既能体现本校自身特点又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既具有较高的实现价值又有不至于高不可攀、相对稳定的发展目标。我们提出了“擦亮名校品牌”的柔性总目标,并进行细化,构建“与学校同发展”的共同愿景。通过架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息息相关的目标,引导教师个体从站稳讲台到成为骨干进行阶段性分解,如青年教师做好自身成长规划、成熟教师谋求个人特长领域的发展、让教育行为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等,使全体教师不论处在那一年级都明确努力进取、积极工作不仅是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还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努力地释放自身潜能。在每届高考备考目标的确立上,我们与全体高三教师共同分析当届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起确定能够凝聚人心催人奋进而又充分理解教师的任务及目标,把目标作为激发使命感、责任意识的航标,把目标的鞭策作用改为引领作用,使实现备考目标成为高三团队每一成员体现自身价值追求的内在需要,从而成为释放潜能的催化剂。

4. 科学激励,让价值追求成为教师释放潜能的助推器。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物质奖励只是保健因素,精神奖励才是激励因素,能让教职工充分感受成功和欢乐的激励才是科学有效的机制。为让激励机制发挥其应有作用,我们以规范价值追求为导向,使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统一起来,保持教师价值观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不论是功底深厚的带头人,还是年富力强的教学中坚,抑或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都能积极为高考备考作贡献。

首先,合理设置荣誉激励。在对待教师的荣誉上,如推优、选派学习、奖励先进等,我们淡化资历导向,全面依据教师在教学、德育、教研等方面的工作态度和绩效进行,同时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区、市、省各级名教师、优秀教师、名班主任等的评选,支持工作表现出色的老师参加各种论坛交流活动,让荣誉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其次,适度实施授权激励。教师承担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负担,但从教师发展看是一种锻炼、展示和脱颖而出的机会,无疑是对教师的授权激励。通过适当的压担子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如让骨干教师举办讲座、示范课,中青年举行研究课、承担校本教研工作;组织优质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展评、教学感悟交流会、班主任管理论坛、教育教学论文比赛等,通过平台提供交流与发展的机会,使其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自觉引发追求成长、锻炼自己、获得认可、自我实现、乐在其中等内激励,并产生持久的作用。再次,有效实施事业激励。我们认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范来弘扬正气本身也是对教师的事业激励,因此我们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个人修养、工作职责、行为规范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要求和引导,并通过公正的评价引导教师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确立乐观积极的基本态度。科学的激励,使全体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成为释放潜能的助推器。

二、效果与反思

教师潜能的有效释放无疑为高考备考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 促进了自觉的学习研究,积蓄了充沛的发展后劲。

教师有了释放潜能的愿望,就能充分发挥备考的积极性,学习研究也就成了老师们的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如营造学习氛围,进一步完善教师学习制度;为教研组订阅学科辅导资料、推荐学习资料,让老师们及时了解学科学术教研动态,拓展教育视野。同时为教师学习提供经费保障,组织外出交流,与外地、本地区兄弟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外地其他学校的备考信息,及时把握备考的脉搏,随时调整备考的策略。

在学习中老师们切实加强了五个研究:即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为导向,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方法;以课标和教材的研究为基础,理清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识差别,把握好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保证主干知识的复习不留盲点;以近年的考题研究为依托,掌握命题的趋势与重点,探究命题的方法和落点,使复习目标更加明确;以外地模拟试题和当年度高考信息的研究为补充,博采众长,吸纳其精华,拓宽精选练习和训练的视野;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为重点,开展专题研讨,加强复习课和讲评课的研究,优化课堂的基本模式,处理好讲、练、考、评的关系。老师们在自觉学习提高全程备考效益的同时积蓄了发展后劲。

2.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拓展了宽广的提升空间。

教师提高了备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节课都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能自然也成了教师的自觉追求。老师们为高考备考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对考纲考题的钻研、习题资料的精编、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学法指导的设计、课外辅导的实施、心理状态的调适、训练质量的分析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备课上下工夫,在课堂艺术上下工夫,在讲评课目标指向与联系拓展的结合、巩固与提高的结合、回归基础与能力迁移的结合上下工夫。力求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课。教务处认真组织好二课型的研究,安排骨干教师分别举行文、理科“复习课”、“讲评课”的示范课和如何上好“复习课”、“讲评课”的讲座,通过“同课异构”和“磨课”对高效课堂的标准形态进行讨论,老师们积极参与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益,拓展了广阔的提升空间。

3. 推动了措施的分解落实,构筑了坚实的发展平台。

备考的计划、措施是学校备考的指南,但其效益取决于落实的程度,只有抓住关键、抓到点子上,才能为高考成绩的提升构筑坚实的平台。这时,教师潜能的主动释放才能使各个关键环节得到全面强化。

(1)强化了细节管理。

细节管理是高考备考文化的永恒主题,它最能体现备考的质量,在教务处的带领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认真把好课堂关,全体教师以精品意识上好每一节课,力求取得满意的效果;各备课组深入分析每次考试的成绩分布,详细进行个体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精心研究外地试题的分析精选和改装、考纲变化的题目化、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每一次测试练习都能精心准备、精细实施,杜绝无效和低效题目,杜绝简单的套用,从而提高复习计划推进的目标指向性;夜自修、早读和下午放学后是个别辅导的重要时段,老师们非常重视这些时段的利用质量,每天下午放学后主动为学生解难答疑,除安排的老师外,最后一节课的任课老师多数都主动留下来热心为学生服务。

(2)强化了和谐氛围。

首先是同组教师的和谐协作。老师们互相尊重,经常交流、取长补短,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做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发挥群体优势,共同为学科水平的提高营造和谐氛围。其次是不同科组的协调联动。不同学科组的课堂与练习均做到质与量的统一,做好协调联动,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各科学习的时间,不互相挤占打击,杜绝相互之间的题海内耗;再次是不同年级的全程备考。老师们明确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树立起整体备考意识,做好高考的内容与年级特点的融合与衔接,高一、高二年级通过组织学科竞赛与辅导,及早发现和培养学习尖子,为升入高三后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最后是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德育处、总务处等相关部门积极为高考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后勤支持,膳食组、内宿管理组、心理辅导室等关系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调整好学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为创佳绩保驾护航。

(3)强化了学风建设。

班主任积极营造班级氛围,进行宏观上的志趣灌输和微观上的动机激发,推动整体的学习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树立信心;级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经常性地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给予关心鼓励,让各层次学生均有信心看高一线;各班主任及早启动家校联动机制,经常性地与学生家长交流磋商,达成共识,取得教育要求和教育期望的一致性,共同形成备考合力;教务处也于不同阶段组织校、级、班等不同层次的会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当学生的心态、情绪或学习状态出现波动时,均能及时多方联动进行调适。老师们主动积极的创造性的工作强化了学风建设,提高了备考效率。

(4)强化了整体挖潜。

落实教务处“培优扶偏”计划挖掘整体潜力促使临界点前移是实现我校高考“突破本科瓶颈”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更需要老师们潜能的发挥。教务处“培优扶偏”的做法包括四个层面:通过详细的分层分类规划集体辅导;通过个性化分析把临界生分配到具体老师;组织学生检视自己的增分科目和板块提出邀约的导师要求;班主任通过摸查把本班的临界生再交代给科任老师。在教务处的组织协调下,班主任、科任老师将这部分学生纳入重点关注的视野,采用盯人战术,通过“课堂关注、课外指导、作业面批、针对练习”四个多一点从学习方法、知识缺陷、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提升短板。老师备考主动性的强化使以上做法能在困难重重之下扎扎实实地展开,取得明显效果。

(5)强化了优生培养。

在教务处的主持下,老师们主动把优秀生招揽到自己旗下,采取“师生互约的自助式导师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约请老师、老师根据自己发现的新情况约谈学生解决问题,同时采用一日一题或一周一练的形式开小灶,挑选创新题、信息题、综合题进行能力培养,进行有计划的针对性训练。辅导老师通过观察分析,深入细致地为优秀生的发展出点子、明方向,使辅导点拨都能做到点子上,教务处也时刻关注上层生的动态,组织学习感悟交流、阶段性分析会等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上层生的思想脉搏和碰到的困难,及时采用集中激励和个别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在鞭策中减轻心理负担和压力。

同样的备考策略和措施,在不同的氛围中实施,会有不同收获,让不同群体执行,效果也会不一致。教师的潜能一旦迸发,备考的责任感、区域性名校的忧患意识、备考思路、备考行为、备考的有效性等都会有大幅度提升。当释放潜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时,备考的创造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平实的做法也能取得不平常的效果。我校的实践证明,释放教师潜能是备考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黄爱玲.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海风出版社,2004.

[2]蔡耀得.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教师管理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2.

新升格院校的教师潜能开发 篇8

一、新升格院校师资提升的紧迫性

近年来,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般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新升格的院校的教育刚刚起步, 其师资队伍与本科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表现在如下方面:“量”上达到本科院校设置要求, 但有影响的名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缺乏, 没有真正的拳头教师, “质”的方面还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欠合理, 毋庸置疑, 教师的整体水平还偏低, 原有教师一下子拔高从事本科教学, 是否会犯“揠苗助长”之错误, 整体素质水平亟待提高。教师是否真正做好了本科教学的心理上、业务上的准备, 顺利走上教学岗位, 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争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 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从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 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切实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开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教师潜能发掘对策

针对新升格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新升格的院校要广泛吸取老牌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 进行主动探索, 大胆试验, 调动每位教职工的积极性, 人尽其才, 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各自的热情。

1. 激励措施要承上启下

新升格院校为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都相应出台了优惠政策, 吸引了优秀人才来校工作, 激励本校教师脱颖而出。本校自提出申本战略以来,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 制定并实施了《双高人才引进办法》《高级职称教师特殊津贴发放的实施办法》《教职工提高学历 (学位) 暂行办法》等激励办法, 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 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学校升格成功后, 应保持这些激励政策的连贯性, 使正参与进修培训的教职工专注学业, 无后顾之忧, 保持全校教职工人人参与提升的强劲势头, 以挖掘教师的潜能。但也应与时俱进, 适时提高新的政策支持门槛, 与本科院校接轨, 并使之常态化, 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 逐步提高科研整体水平。

2. 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只有得到广大职工的支持、拥护、赞同才能拓展成功。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重要内容。要以诚相待,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去开发人的潜力。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上下工夫, 只有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才能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升格后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使人性化管理贯穿全过程, 把教师的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要营造和谐的氛围, 努力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在学校管理中, 重视教师的情感因素, 依靠教师, 强调教师的共识和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 形成教师群体价值和凝聚力。只有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才会有真正的协作和团结;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 教师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才会产生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才会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才会感到有安全感。教师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管理的言论, 才会产生出积极性和协作精神。

3.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必须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 科学设岗, 制定可操作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 创新用人机制, 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 让一批有为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每个教师都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要建立一系列引导教师产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调动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愿望, 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挖掘自己的潜能, 让他们充分享受职业的幸福。教师专业发展是赢得学生仰慕和学校重用的原因, 是他们建立自信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最大限度地激发内部活力, 锻造一流教师队伍。提高综合素质, 使部分教师成为在某一学科领域里有独到见解, 具有教学特色的专家型教师。通过树牌子、引路子、搭台子等途径, 给教师们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

4. 采取多种途径开发教师潜能

新升格院校要提高教师进修经费, 从经费上保障教师进修培训。学校可采取轮岗轮训、学科进修、国内访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学历进修、短期业务培训多种途径培训教师, 提高业务水平。让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参与师资提升工程, 使人人都参与, 年年有新目标, 开发教职工的潜能, 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5. 关注教职工生活

要认真研究职工的需求, 把满足教职工个人需求和达到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的各方面, 从政治上、文化上、生活和物质福利上去关心他们, 不要忽略有利于工人的小事。”日常工作中发生的小事, 使教职工体验到作为主人而被关心的感觉, 体验到以人为本的意义, 从而使学校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面对教职工时, 要得到他们的信任, 使他们感到被关心被爱护。只有深入教职工中去, 与教职工平等交谈, 才能及时了解和发现他们现在关心什么, 追求什么, 有什么困惑和烦恼, 通过沟通, 会了解很多情况, 发现很多问题, 会给工作提供很多素材, 积累很多经验, 提供很多方法。明确除了物质的需要外, 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高校的领导和中层干部、后勤服务部门, 要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帮助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6. 强化师德建设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强化政策导向, 要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 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品质, 把个人奋斗融入学校改革发展之中, 努力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强化教师尤其中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增强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 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自觉担负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 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形成优良的学术风气。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要预测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 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学校师资队伍进行规划, 调配教师资源, 激发教师的潜能, 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 保证本科教学质量。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近年来, 不少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教师队伍是发展的瓶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治校之本、动力之源, 要走出一条人才强校、科研强校的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升格院校,教师,潜能,挖掘

参考文献

[1]段志东.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高教论坛, 2004 (2) .

教师潜能 篇9

和“银行式教育”相反, 我要强调的是, 我们面对的是专业的教师, 这就意味着我们面对的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 同时还具备在工作和自身的学习中做出决定的能力和责任。我还要强调的是, 发展意味着需要时间过程的成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增加更多的技能的直线过程, 而是一个对触发成长的那些学习机会做出回应的、产生变化的、复杂的旅程。发展包含了那些我们可以识别和期待的过程, 但同时也发生在没有预料的、不规律的过程中。在这种过程中, 认知的不平衡 (disequilibrium) 、错误和领悟是经常发生的。同时, 我还对产生专业发展的场合和措施持一种广义的定义。正如我们知道儿童是在形形色色的场合中学习的, 而不仅仅在那些由教师决定了的和控制的场合学习, 教师的发展也不仅仅发生在那种说教式的会议中。专业成长常常发生于同伴 (同事) 新老传授的经验中, 专业成长也会发生在教师们参加的特别工作小组中;在去另一个学校参观和回来的路上;在本班教学团队的会议中;当观察另一位同事的课室时;在写反思笔记时, 以及发生在一个教师每天的工作中的无数的对话中。当教师向家长作报告时, 我也把它看作是专业成长的机会。当我和一位教师交谈时, 我意识到我可能在营造一个专业成长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常常发生在教学本身的行动中———当教师产生创造性的主意和教学的方法并进行大胆尝试时, 教师在这样的机会中成长。

专业发展是一个生成和呼应的过程

四年前, 当我刚刚来到儿童研究和发展中心担任主任工作时, 我对其中的十七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主要围绕下面这两个问题: (1) 你对你的教学团队和我们的中心有什么成长目标? (2) 中心主任及其管理团队如何能帮助教师实现这些目标和希望?根据教师的反馈, 我制定了全中心的目标, 以使我们能够在这一年中有目的地开展专业成长的工作。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试图发展一个对教师的需求和想法呼应的“成人课程”, 而不是简单地把我认为重要的事项强加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中。这个“课程”是一个协商的课程, 即围绕教师这些成人学习者最关心的问题来组织的、能促进他们专业发展的生成课程, 而不是由中心以外的某个机构预先规定和设计好的一系列的培训议题。由此可见, 要为教师专业成长制定一系列的专题来涵盖那些对教师绝对重要的内容并不难。比如, 假如你的对象是在职的教师, 那么你可以讲“安全问题”;假如你的对象是职前的教师, 那么讲述的内容或许是儿童发展的基础知识。当一些别的人, 特别是那些身处教学情景以外的专家们来决定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 这个应该包括的内容会越来越庞大以至于使人感到无法承受:职业道德、数学知识、记录、评估、游戏、音乐、多元文化、语言、行为问题、特殊教育需要———这些实际上是我们在过去四年中教师专业成长活动中包括的内容。但是, 什么时候学习哪个专题, 以及用什么方式来学习则是由最终付出这一努力的核心———我们教师的共同体 (community) 来决定的。

多面的教师观:我们如何看教师?

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家们经常讨论“儿童观” (费利皮尼, 1998) , 这是因为我们如何“看”儿童决定了我们认为儿童如何学习, 他们有什么思考和动手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社会中应处什么地位。同样, 我们每个人也持有教师观 (希尔, 斯卓墨尔, 傅, 2005) 。这些受制于我们个人的经验 (比如, 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是如何被教的?我上学的经验如何?我周围的人告诉我“学习”是什么?当我长大后, 我作为教师的经验又如何?) , 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观对教学是什么看法的教师观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教。正如做父母的往往下意识地把他们自己儿时的经验带到抚育自己孩子的行为中去 (伯瑞泽尔坦, 科来墨, 1990) , 作为教师的培养者我们对实习教师的要求也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如何去教他们。

在儿童研发中心的工作中, 我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我自己的教师观———我是站在认为教师都是具有优点和能力的角度, 还是站在专注于不足和贫乏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作为一所著名大学的实验幼儿园的主任, 我经常接待来自全国的教育同行, 在和来访者的交谈中, 我总是鲜明地对他们把我们的学校当作“示范学校”这样一个概念提出异议———这个概念突出这样一种看法, 即我们已经对如何教育幼儿的一切了解得非常透彻了, 我们已经解决了教育幼儿的问题。相反, 我在谈到我们学校时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是一个建立在一个核心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之上的, 不断变化而又是有目的的专业共同体 (community) 。我们不断地犯错误又不断地成长。对于个体的教师, 我总是首先去寻找她的长处 (教学的哪些方面激发这位教师的兴趣和干劲?她能给同事们带来什么?) , 并把这些作为他们专业成长的起点。当然, 这样做并不意味我应该放弃我对个体教师专业成长的职责———我对个体教师存在的弱点通过尊重而又清晰的方式为她提供新的工具, 为她制定新的措施。我对教师的观察 (这同样类似我们对儿童的观察) 必须具有分析, 并且教师对她/他自己的成长的需求也要有所认识。如果不这样做, 那么我们在教师成长方面的种种努力只会是在肤浅的层面对一些技能的改变, 并因此将教师推到一个被动的“受体”的地位, 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把教师看作学习者

对教师的一个观点是把他们看作是不断的学习者。诚然我们知道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激发、支持和拓展儿童的学习, 但是这个角色应该始终饱含着他们自身具有积极学习的性向 (disposition) 。在《把教学看作调查研究》一书中, 其作者指出:好的教常常是因为教师有意愿和能力从学生那儿学习:能从学生的角度看, 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欣赏他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温保穆, 艾伦, 卜莱舍, 西蒙, 塞德尔, 鲁宾, 2004) 这里所说的是教师学习如何了解学生, 我还要强调的是, 教师也要学习如何了解自己。

当谈到瑞吉欧教育的教师发展时, 马拉古兹 (1999) 说道:教师———像儿童或任何其他人一样———感到有增长能力的需求;他们想要把经验转变成思考, 思考成为反思, 而反思转变成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动。通过我的工作, 我更加理解儿童的学习过程和成人学习过程具有相似性。我的同行及《生成课程》的合著者伊丽莎白·琼斯 (1993) 在总结成人学习时写道: (1) 在理想的条件下, 即有合适的挑战但又安全时, 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好奇的、具有内在动力的、能自我定向的学习者。 (2) 知识建构于学习者作用于环境的行动, 以及与同伴的互动中。 (3) 知识的建构不仅需要 (学习者能产生) 逻辑上的连接, 也需要叙述的、社会情感性的连接。认知植根于人们对事物共享的意义中, 同时有赖于他人的肯定。 (4) 积极主动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它产生于一个具有批判性思考的民主共同体中, 同时也有助于这样一个集体的形成。 (5) 学习发生在特定的社会和政治的现实中。教育从来就不是中立的, 它可以被设计为去维持现实或改变现实。这些观点提醒我们在开展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工作时, 应该努力利用教师的好奇并向他们提供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机会应该能使他们一起建构知识, 包括在一起做开放式的游戏。为此, 在我的授课中, 我经常邀请成人做戏剧表演、情景角色游戏、画画涂涂、玩在教室外的环境中搜寻的游戏、访谈其他教师、头脑风暴, 等等。一方面我是想藉此产生快乐和玩耍的感觉, 从中我们未来的教师不仅可以对儿童的游戏和学习产生感悟和移情, 而且我发现成人在这些情景中往往更有创造性的思维, 反思更全面, 并愿意冒险。

把教师看作反思的实践者

我坚信教师必须学会对他们在课室中的观察反思。这个过程起始于对儿童游戏和活动中有意义的瞬间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认知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样教师就进入了一个观察、分析、解释的循环中。

每一年我都要为来我们中心进行第一次实习的师范生开一个课。他们将在儿童研究和发展中心每周花四个小时参与到课室中去。学期初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之一是每一次他们来中心必须选取这样一些事件写一篇反思笔记:他们和儿童或成人互动中有意义的一个片断, 对游戏的一段观察, 课程中或成功或有问题的例子。选取的片断必须是使他们对教、学感到有挑战或兴奋的。在他们简洁、客观地对某个“瞬间”或一系列的事件加以描述后, 接下来的步骤是: (1) 对纪录的“事件”深入分析并反思对“事件”的解释; (2) 对可能如何影响以后的课程和环境加以讨论; (3) 对此事件如何影响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加以讨论。反思笔记的目的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你因此产生了什么问题?对你的教、学的信念和理念有什么影响?你将会在实践中做怎样的改变?

我想通过上述方式来促使实习学生对他们的所见进行元认知层面的探讨以及进一步理解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和概念。有趣的是, 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课室观察进行反思。他们开始时以为这个作业就是对观察到的儿童行动作就事论事的“报道”, 而没有认识到还必须通过反思来认识他们自己———这些未来的教师。为此, 在回应学生的反思笔记时, 我试着了解他们各自观察基于的立场, 然后通过仔细选择的问题或评语来激发他们对自我的意识和深层的反思。这些反思的机会激发他们开始增加自身教师身份的丰富性, 而且这个过程不是依赖专家和书本知识来实现的。

把教师看作研究者

建构主义教育家伊莲娜·德克乌兹曾提出“教—研究”的概念。这是一个有关教的一般的性向 (generaldisposition) 。该性向包含了对儿童、学和教的本质、课程发展的求知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 教师想要理解教和学的愿望是和教学的实践交织在一起的;它鼓舞和指引实践, 又被教师在课室中的工作所激发。

在教师中推动这个性向要求我们对把教和学割裂来看的思维方式提出挑战。同时, 为使研究能够结合教师的日常工作和面临的问题, 我意识到对培养教师的研究性向需要一个有目的的“孵化器”。四年前, 我组织了一个“研究学习小组” (Research Mentorship Team) , 参加该小组的六位教师是自愿报名的。如我预料, 参加小组的多数是教学多年的教师, 有的则是有研究生学位的, 和那些渴望在实践和思考中能更深入的教师。他们已经是具有熟练反思能力的实践者。从研究者的立场出发, 我当时有下面这些问题: (1) 教师参与研究对幼儿教师的“身份” (Identity) 有什么影响? (2) 在这个学做研究的经验过程中, 教师对研究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产生范式的转变的? (3) 这个小组对“反思的实践”和幼儿教育中“把教师看作研究者”的概念有什么启发?

研究小组经常在下班后一起讨论问题, 而讨论的议题产生于教师的兴趣和问题。在第一年的会议中, 教师们提出问题, 分享主意, 阅读和分析前一次会议的详细纪录。我还给大家提供了有关行动研究法和民俗学研究法的相关阅读, 组织讨论了教师们提出的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和选择研究方法, 以及基本的质化研究的分析方法等相关的问题。期间, 教师们的研究想法熔合出了一个课题———家长和当地社区是如何建构他们的儿童观的, 以及我们中心的文化是如何影响这个建构过程的。第二年, 在我的领导下研究学习小组的成员们作为合作研究者参与了对第一年所产生的想法的研究。这个过程包含了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 提出研究方法, 对儿童访谈, 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思。如此的研究过程, 正如梅尔和汉德森 (2007) 在题为《在教室中向幼儿学习—教师研究的艺术和科学》一书中写道:当教师对他们从事的事情加以注意时, 他们可以把职业生涯变成教师的研究。这个过程起始于当教师把他们遇到的挑战变成问题, 并以此为起点开展有目的的寻找更好的答案的调查研究。

把教师看作决策者

把教师看作决策者的观点是把教师看作反思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不可回避的、自然的延续。当教师把自己视为学习者时, 他们将不断地成长和寻求创新;当教师是具有反思能力的实践者时, 他们能够从每天在课室的日常工作中抽身出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发生的事情并由此产生理论;当一个教师, 即使是非正式地参与在研究的过程中, 他也必须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参与到导致产生知识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让教师感到他们有权力对课室中的事务作决定, 作为教师能够在他们自身的发展中有发言权。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师的教育者能尝试把教师尊为他们自己课室中的深思熟虑的决策者。为此, 作为中心主任, 我认为我的角色是保持中心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 保证教师负起责任, 尽可能使所有教师参与到所有层面的决策中。举例说, 我们大学的师范教育故意把学生第一次来中心的实习经验安排在他们修研有关幼教课程或其他有关教学内容的课程之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他们过于“有经验”, 他们就会从一大套课程活动的积累中随便地选一些内容把一日活动的日程填满。相反, 我们要学生把他们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放在观察、记录、调查研究和反思上面。这样的过程和经验迫使新教师必须把儿童当作他们发展课程的源泉。当他们参加到调研小组的合作工作中时, 他们对课程的建构被赋予了很大的决策权。

认可教师是决策者有一定的冒险。这种把权力从外在的专家 (比如教师的教育者) 的转移, 必须让教师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建构主义的教育———那种尊重儿童的主意和相信儿童具有深思熟虑的选择能力的教育, 那么我们当然要通过我们对教师的培养加以示范。

“教”作为身份:保持“教”的热情

艾叶斯 (1989) 在反思他对六个“好幼儿教师”的研究时总结道:教学对这几位教师来说已经成为人生的“项目”, 一个“召唤”, 一个所有其他活动的组织中心。“教”是过去也是未来, 同时也是现在。它是背景又是前景;是表面的也是深层的。教是痛苦和幽默, 快乐和愤怒, 混沌和顿悟。对这六位教师来说, 教是建构世界, 是建筑和设计, 也是目标和道德的事业。教是他们在这个世间的存在方式, 它冲破所有传统工作的界限并在其过程中重新界定人生和教的本身。

艾叶斯向教师的教育者以及教师对“教”是什么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作为专业人员, 教师必须具有派克·派莫 (1998) 称为的引导着他和儿童以及父母工作的“精神”。我在200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 呵护教育工作者的这种“精神”是“专业发展工作忽视了的核心。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艰苦的, 薪酬不足且缺乏重视, 而公众在对如何保持幼儿教师在日常艰苦工作中仍能坚持愿景存在误区。为此, 我们必须讨论如何来培养和呵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核心承诺。首先, 我们需要请求教师们记住他们最初为什么决定要选择从事幼儿的工作?什么样的儿童观推动他们支持儿童学习?第二, 通过教师在自己课室中富于创造性的课程创新来养育教的精神。第三, 对教的承诺是通过不断地由深思熟虑的冒险来突破自身的经验得到保持的 (琼斯和尼莫, 1999) 。最后, 在教育者中间建立一个专业的共同体对保持教师的能量以及做改变和发展的意愿是关键的。

参考文献

[1].Ayers, W. (1989) .The good preschool teacher:Six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lives.New York,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2].Brazelton, T.B., Cramer, B. (1990) .The earliest relationship:Parents, infants, and the drama of early attachment.Reading, MA.:Addison-Wesley:

[3].Duckworth, E. (1987) .“The having of wonderful ideas”and other essay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New York,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4].Filippini, T. (1998) .The role of the pedagogista:An intrerview with Lella Gan-dini.In, C.Edwards, L.Gandini, &G.For-man (Eds.) .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advanced reflections. (2nd.ed., pp.127-138) .Greenwich CT:Ablex

[5].Flexner, S.B., Stein, J.&Su, P.Y. (Eds.) (1983)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Concise edition.New York:Ran-dom House.

[6].Forman, G.&Fyfe, B. (1998) .Ne-gotiated learning through design, docu-mentation, and discourse.In, C.Edwards, L.Gandini, &G.Forman (Eds.) .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advanced reflections. (2nd.ed., pp.239-260) .Greenwich CT:Ablex

[7].Freire, P. (1990/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 NY.:Con-tinuum.

[8].Hill, L.T., Stremmel, A.J.&Fu, V.R. (2005) .Teaching as inquiry:Rethink-ing curriculu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Boston, MA:Pearson Education.

教师潜能 篇10

为了便于描述与研究,笔者基于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观察,将教师三十余年教学年限大致划分为理想状态的“职初胜任期(1~6年)、稳定成长期(7~16年)、成熟示范期(17~35年)”。其中处于稳定成长期的教师是指那些“获得初步的专业成长后,基本认同教师职业,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够独立胜任教学,但还没有形成自己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师群体中的示范、影响作用还比较有限的教师”。本文将部分采用2011年3月在闸北、嘉定、浦东等区进行抽样调研的数据,对本市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及其开发策略作初步探讨。

一、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

1. 专业态度稳定

处于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度过了职初六年的“职业理想徘徊期”,教师岗位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减少了生存担忧,进一步巩固了教师的职业观。他们适应了所在学校、区域的工作环境,也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关系。他们基本认同中学历史教育的理念与规范,能够坦然面对学生的求知或冷漠、聪灵或愚钝,也熟悉了中学历史教师工作的基本程序与具体事务。虽然他们也会为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要求而烦恼,为学生长期漠视历史课与单元测验,甚至期末考试后一长串的“红灯”而郁闷,但不再会轻易动“跳槽”的念头。

2. 专业知识体系建立

经过四年职前和六年职初学习之后,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重大史实及其相互联系、重要史论,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基本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的基本环节等,都是稳定期教师已经掌握的。目前,处于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至少使用过一套完整的初中或高中历史教材,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基本熟悉,并已多次实践与思考。

3. 专业技能臻于熟练

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都达到熟练程度,他们能独立地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课堂实施、电子课件制作、批改学生作业、编制试卷等。根据抽样调查,2010年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中有52.63%的教师一周备课7小时以上,有56.23%的教师首先关注“理顺并熟悉课文与配套练习册的内容”。如果时间允许,近95%的教师会有意识地搜集图文或音像材料,制作电子演示文稿,以增添历史课的趣味性与学术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渴望开拓专业视野

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中“每月读1种以上”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类书刊的有39.73%,“从不阅读”的不足4%;有66.58%的教师表示目前最需要“专家引领”;所有教师都希望能经常观摩市级公开课,聆听市级专家、学者的讲座。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追求,并且认为专家的引领、学者的讲座、优秀同行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已经能从身边收集到的书刊入手学习和积累。

二、潜能开发的基本策略

基于稳定成长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学校与区域研训部门需要认真地研究,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开展自我规划、主动训练和及时反思。

1. 自我规划

教师自己确定周期、明确目标、确定任务,撰写专业发展规划。(规划文本基本样式如下表)

2. 主动训练

教师应主动寻求学校制度与措施的保障,积极外出学习与交流,充分利用区县历史教研员搭建的学习交流的平台进行专业训练,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努力通过实践理解和证明历史教育教学理论。

3. 及时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积极行动如果不及时反思往往导致盲目乱动、疲惫不堪。教师每落实一项规划,都要及时反思,对规划作合理调整,目的是做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事,取得最有益于历史教育的实效。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身上既有明显的专业发展优势与潜在的发展可能,也存在阻碍顺利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注意规避。

1. 要克服惰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寻求发展即意味着不断学习。学习唯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不能丢弃的习惯,才能有效地促进发展。对劳累了一天的教师而言,晚饭后能否抵制闲散的诱惑,周末能否安排几小时的学习呢?

2. 要保持健康,养成固定的运动习惯

由于年龄增长等原因,稳定成长期教师群的“亚健康”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常感头晕头痛,记忆衰退,容易感冒咳嗽,周期性心情烦躁等。在抽样调查中,每天运动1次的教师仅占6.58%,每3天运动1次的占13.16%,其余为每2月1次或每年1次。有规律的适量运动有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使人神清气爽,从而有利于学习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3. 要善于沟通,养成与同行交流的习惯

潜能的力量 篇11

在美国,有一位叫乔克的癌症患者,今年40岁。2010年年初,他发现二十多年前已击退过两次的癌症又复发了。这一次,因为肿瘤深入了重要器官,不宜做放射线治疗。后来,乔克的医生参与了一项癌症用药的实验,以药物针对个别肿瘤细胞攻击,然后杀死它们。

乔克有人生目标,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决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新疗法,即使是试验也在所不惜。他不是以住院休息的方式接受传统的治疗,而是一边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边接受治疗,甚至还练举重。几个月的治疗之后,医生惊讶地说发生了奇妙的事。“肿瘤正在消退!”这实在令人惊奇。

让我们再看一下有关美国运动员盖尔卫的一件事。多年前,盖尔卫于冬夜驱车穿过缅因州森林赴朋友的生日宴。车子不幸在半路抛锚了。在没有人烟的森林深处无望地等了30分钟后。他带上防狼匕首,走出车子,上路了。50分钟后,他就气喘吁吁了,停下来歇一会儿。但是他知道,停下来的后果是只能被冻死。只有往前走才是唯一的希望。他不停地在心里鼓励自己。再坚持走两个小时,就能够到达电话亭。他重新上路。似乎又有了力量,恐惧也渐渐消失。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看见了路边的电话亭,他知道自己得救了。

事后。有记者问盖尔卫:“是什么力量让你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继续上路呢?”盖尔卫说:“我发现了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一种素质——潜能,大多数人一直没有激活它。一直让它在自己体内沉睡。而它一旦醒来,产生的能量连你自己都会吃惊。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树立信心。让自己的意志战胜恐惧与失望。潜能的宝库就能被打开。”

再回过头来接着讲乔克。后来。医生让他谈~下他是如何战胜癌症的,他说的话与盖尔卫所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生病这件事上。而是放在生命的目的上。我时刻抱着希望和信心。这样,我就感觉体内似乎有一种巨大的能量被唤醒了。它就是潜能!在接受治疗时,我不断地与自己的失望和恐惧赛跑,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战胜了癌症。我出院时壮得像头牛。”

那么怎样开发自己的潜能呢?有学者给出了一些途径。

第一,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和愉快的心情可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培养自己的性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包括道德品质、意志品质、自信心、责任心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对301位科學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人不但智力水平高,而且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得十分坚强,有独立性。这些人充满自信,有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

第三,学会学习。学习可以使人更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学习包括全脑学习、全身心学习、科学地学习和创新学习等。学习是开发潜能的最有效方法。

实际上,开发潜能主要是从两大方面: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学习。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矿藏,不要低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诚如一位学者所说:“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编辑 张金余

教师潜能 篇12

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就是学生参与的广度。但很多时候, 我们发现语文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时轰轰烈烈, 讨论完了就冷冷清清。一段时间下来, 能参与交流的总是那一小部分同学, 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 让课堂成了少数“老面孔”的做秀场,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实现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问题分析

面对每一个学生, 我们必须考虑以下问题:有没有因为我们的偏见而阻碍了对某些潜能的发掘?有没有仔细考量它们对某个孩子未来的影响?有没有用心观察过这些孩子?有没有由于我们的愚钝和疏忽而错过孩子们身上的重要潜能?有没有为他们的潜能进一步发展尽可能提供适宜的环境?

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之所以从一开始的热热闹闹发展成后来的冷冷清清, 究其原因大体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

1. 教师方面

有的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设定的教学进度, 在有限的时间面前, 他们总显得操之过急。在有些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回答出问题时, 他们不耐烦地让学生坐下, 甚至加上一个蔑视的眼神;在有些学生的叙述显得拖沓和啰嗦时, 他们粗暴地打断, 选择了让所谓的“好学生”讲或者索性亲自上阵, 大讲而特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候, 老师的一句冷酷无情的话, 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 就足以折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这些做法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是那些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发言的学生, 而且硬生生地把课堂拽回了传统课堂的模式。

另有一种情况, 某些语文教师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含金量不高, 让学生提不起回答的兴趣;或者是问题提得不恰当, 导致学生无从答起, 时间一长, 也将挫伤学生的发言热情。

2. 学生方面

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自信心不足。很多从来不举手发言的同学表示, 自己并不是没有认真听讲和思考, 也不是不喜欢发言, 而是害怕出错被人耻笑。当然还有的同学是心里也有自己的认识, 就是开不了口。这些都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 低年级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 高年级的课堂就显得相对冷清。这自然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年纪小的时候“不太懂事”, 不知“面子”, 无所顾忌, 自然也就积极;大了一些, 只怕一不小心说错什么便丢了自己的面子。于是, 课堂越来越寂静。

另外, 学习小组的运行机制也决定了学生参与的程度。成绩优秀者或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长期霸占话语权, 而学困生或内向者则被遗弃在角落里, 成为旁观者、局外人, 无所事事, 让合作学习对这部分最需要提高的同学失去了意义, 他们甚至会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二、解决之道

如何让语文课堂里沉默的那部分学生恢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如何让那些长期少言的同学勇敢地参与交流?如何让语文课堂上出现更多鲜活的新思想?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有以下几条解决之道。

1. 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 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显得尤为重要。谢弗勒认为:潜能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内外力量持续互动, 不断地需要补充新的即时性条件。就语文课堂而言, 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能够相对容易地感染学生, 进而成为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内驱力。

良好氛围的营造,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要求专心, 专心听清其他人发言中的每一个要点, 发现自己与发言者观点中的异同点, 为进一步交流做准备;倾听要求虚心, 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 不是盲目反驳, 而是看一看别人的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若有亮点, 应不吝惜自己的掌声;倾听还要求耐心, 有人在陈述和表达时, 要认真听完而非粗暴打断, 即便对方的陈述有错, 也应等到陈述完毕再以适当的方式指出来。

毋庸置疑, 其他同学肯定的掌声和投入的倾听就是我们需要不断补充的“即时性条件”。有了这样的环境, 发言才会得到尊重, 发言者才能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感受到参与的价值, 参与的热情也才能被激发起来。

2. 学会等待引导

教育, 30%是启发, 70%是等待———教育应该是留白的艺术。作为教育者, 我们更应该领悟这一点。

谢弗勒说, 对于人类行动来说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当我们达到预期成果时, 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非预期的成果, 这些成果又会影响下一步的决策。所以, 我们最后到达的可能不同于或超越于我们原先设想的终点站, 而通向一片出人意料的开阔之地。因此, 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的无限潜能, 而教师适时的等待对于激发学生潜能有着重要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经常提及一个故事:两个人到医院看病, 一个因有严重肺病照了X光片;另一个没病, 但老怀疑自己有病, 于是缠着医生给他拍了X光片。戏剧性的是两人的X光片装袋的装反了。看片子的时候, 有病的人一看, 自己的病已经好了, 顿感轻松, 觉得自己恢复了健康, 高高兴兴生活, 过了一年, 病真好了。而那位疑神疑鬼的“病人”, 看到自己的片子, 情绪更加沮丧低落, 压力极大, 惶惶不可终日, 没到一年, 真的因病去世了。

其实, 对于大脑潜能的开发也一样, 当更多地向大脑输入积极的意识时, 这些意识会进而调动人的潜能, 让个体的表现发挥到极致。

因为偶尔的表现不佳就被老师嗤之以鼻, 试想, 谁还愿意再次举手呢?反之, 若是给这部分同学多一分钟思考或是组织语言的时间, 或者在学生遭遇困境时及时给出一点指引, 帮他摆脱困境, 再适时加以鼓励, 我想, 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一旦学生潜意识里肯定了自己的潜能, 并开始努力发挥潜能, 受益的将是我们沉闷而低效的课堂。

3. 尊重学生观点

谢弗勒指出, 比起环境因素来, 行动者自己的意愿和能动性显得更为重要。可见, 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要培养一个人的能动性。我们发现, 学生总是要求上进的, 想要得到深层满足的, 这就需要教师给他这样的机会。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 善于倾听, 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观点, 尤其是与所谓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 因为这些观点当中往往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所以, 作为课堂上学生最信任的人,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正确地评价每位发言的学生。当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之时, 他的发言积极性就高, 进而会追求更多因成功而产生的满足感, 因而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而当发言被无情否定的时候, 其效果则恰恰相反。其实, 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学生, 如内容和语言, 深度和广度, 创新和方法, 勇气和胆量等等, 多多找寻发言的闪光点, 温和委婉地指出答案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有了成就感的鼓舞, 学生怎么会埋头不语呢?

上一篇:环境指数下一篇: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