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开发(共12篇)
潜能开发 篇1
摘要:人的潜能开发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如何开发人的潜能, 有它自己的相关机制, 如二八法则机制、结构功能机制、岗位匹配机制、动态管理机制、互补机制、时效激励机制、吸引力法则机制、多元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潜能,开发,机制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潜能就是潜在的能量,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 也不会创生,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 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正常情境下并不显现出来, 只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被激发。潜能开发, 就是用有效的方式开发、放开自身的内在潜力, 如危机时刻, 急中生智, 智慧会突然千百倍地迸发而出, 绝处逢生, 力量会突然千百倍地涌流而出;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 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 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
而人的潜能有很多种类:一是创造潜能。创造性不只是可以画一幅画或者会使用一种工具。做一顿晚餐是创造, 侍弄花园也是创造。考虑如何让足球队战胜对手也需要有创造性。二是社会潜能。社会潜能可以理解为组织能力, 也可以理解为调动别人积极性的能力, 人际潜能就属于社会潜能。三是感觉潜能。我们的鼻子有五百万个嗅觉感受器, 我们的眼睛可以辨别八百万种色彩。应该尽可能把人体内潜在的五种丰富的感觉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经常练习分辨大自然的声音, 各种鸟儿的叫声, 体验能使自己皮肤舒服的衣服。四是计算潜能。许多人认为, 计算能力是一种天才,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具备计算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被激发出来。五是空间潜能。空间才能就是看地图、组合各种形式以及使自己的身体正确通过空间的能力。社会活动有助于一个人空间潜能的发挥。
人的潜在能力如此之多、如此之大、如此奥妙, 因而人的潜能开发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开发潜能, 主要是指开发蕴含于人体的能量, 这种能量由体能和智能构成。开发潜能作为一种组织行为, 势必有其机理深藏其中。本文试从以下角度浅析潜能开发的新机制。
一、二八法则机制
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企业法则, 叫“马特莱法则”, 又称“二八法则”。其基本内容:一是二八管理法。企业应该主要抓好20%的中坚力量, 再以20%的少数骨干带动80%的多数员工, 以提高企业效率。二是二八决策法。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少数最关键的问题进行决策, 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三是二八融资法。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上, 以此优化资金投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指二八营销法。经营者应该抓住20%的重点商品和重点用户, 渗透营销, 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八法则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而是要抓住关键的人员、环节、用户、项目、岗位。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和两点论在企业员工潜能开发中的具体运用。
从中国企业的实际来看, 施展二八法则的效应已成当务之急。一是管理者在潜能开发过程中如何造就员工总数20%左右的业务骨干, 调动好了这20%骨干的积极性, 那么企业的工作就有了成功的保证。二是克服个人说了算的“大一统”现象, 将权力下放, 责权利对等, 开发下级的潜能, 创造效益。三是管理者必须避免一手抓而陷入事必躬亲的繁琐事务不能自拔。领导者必须运筹帷幄, 使领导机构成为真正的法人治理机构。
二、结构功能机制
众所周知, 同样是由碳原素构成的物质, 可以是金刚石, 也可以是石墨。究其原因, 是碳原子结构方式不同, 而形成了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物质。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亦如此, 单位人力资源相同, 人才量也差不多, 机构设置不同, 结构方式不同, 其效率亦不同;功能不同, 其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程度也不同。
就中国企业的现状来看, 在尚未完全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过程中, 多数企业沿用金字塔组织结构。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比较适合于严格控制、严格管理的部门。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结构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层次多, 信息传递速度慢;二是封闭性强, 权力至上, 扼杀了下级潜能的发挥;三是易出现中层梗阻, 使信息、财物流失;四是机构庞大, 冗员多。
在知识经济时代,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组织机构已经由高耸型向扁平化发展, 如美国的SUN公司其垂直结构仅为三级:总裁、副总裁兼事业部长、工程师。中国的一些企业在组织结构上也不谋而合地进行着中层革命, 大量减少管理层次。
三、岗位匹配机制
管理学家泰勒说过, 只要工作对员工是适合的, 他就是第一流的员工。我国古代的管工很懂得在施工中运用岗位匹配机制:他让腰粗的人背土, 则不伤力;让腿粗的人挖土, 则有劲;让驼背人垫土, 则弯腰时不吃力;让独眼龙看准绳, 则不分散注意力。
潜能开发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个人与岗位的相匹配, 通过岗位匹配达到开发潜能的理想效果。企业员工与岗位相匹配, 蕴含着三重相互对应的关系:一是每个岗位都有特定要求与相应的报酬;二是员工想胜任某一岗位, 就应该有相应的才能与动力;三是工作报酬与个人动力相匹配。岗位匹配可使企业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 迫使员工提高工作业绩, 达到员工的满意度, 开发员工的潜能, 使企业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
四、动态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个著名的“鲶鱼效应”, 挪威人捕获的沙丁鱼上岸后多半死亡而卖不出好价钱。但有位船老大总能将鲜活的沙丁鱼带到岸上而卖出大价钱。后来人们才发现, 原来这个船老大在鱼槽中放进了鲶鱼, 鲶鱼这一“异类”的出现使沙丁鱼十分紧张, 东躲西藏地在鱼槽中游动, 所以, 沙丁鱼能活着上岸。“鲶鱼效应”运用到企业中便是“动态管理”机制。在管理中, 如果一个人长期甚至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岗位上, 一个组织机构长期处于静态的人才结构, 那么很容易使员工产生惰性, 使人的潜能被封闭, 创造性被禁锢, 因而影响组织活力。人们常说:“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企业中的员工如果能横向流动、纵向流动, 能左能右、能上能下, 岗位异动、择优上岗, 即不同人员、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岗位和不同职业之间的相互流动, 就可以产生显而易见的优势。一是形成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的交流效应;二是形成不同信息、观念和思想的交流;三是员工对工作产生新鲜感、使命感、满足感;四是使组织机构增添活力, 产生开放性的系统结构。所以, 一个发达国家的政党人才流动率应保持在15%左右, 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定比例的员工流动, 那么企业就会进入死亡状态, 即成为一潭死水。
五、互补机制
为了有效地开发人的潜能, 必须进行合理的组织配置。配置过程要根据“互相增补”机制的要求, 注意个体之间性别、年龄、个性、性格、气质、能力、知识、智能等多方面素质的差异。差异的存在有益于智能的互补增强, 人力的雷同易造成同性相斥。
企业的领导班子要有外露型的指挥者, 也要有内秀型的领导者, 还要有交往型的经营者与实干型的领导者配合在一起。这样, 工作上才能异质互补、有声有色、心理相容、配合默契。相反, 如果都是外露型的指挥者, 则会产生互助抬杠, 甚至吵架的状况;如果都是内秀型的领导者, 则会产生猜疑、钻牛角尖;如果都是交往型经营者, 则会导致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如果都是实干型的领导者, 则往往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这种“质”上“清一色”的班子配备叫机构性失调, 亦称“合成性”错误。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一个组织或集体、一个企业的领导班子, 从机制上可以合成一个较完美的组织结构, “互相增补”对个人而言是扬长避短, 对组织结构而言是长处与短处互补, 优势和劣势互补, 形成长处、优势相加的效应。
六、时效激励机制
人才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有激励措施的运用。激励措施包括职务晋升、荣誉称号的获得、价值的自我实现、进修与培训、加薪与资金、带薪休假奖励等多种形式。但激励的时期不同其效价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科技人员的最佳年龄区在25岁至45岁之间, 峰值年龄为45岁, 即45岁时成果机率最高。其从16岁开始至45岁, 人的技术能力每年平均以5%的速度上升, 在此期间, 25岁至45岁增长速度最快, 45岁以后逐渐减退。如果从25岁开始给予激励, 由于激励的作用, 原有的成果机率轨迹发生改变, 一路上升, 激励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起到了强化作用, 从而使员工对企业或社会的贡献值增长。假如激励在16岁之前或64岁之后发生, 则其激励的作用将大大减弱。这充分说明, 人力激励有一个时效问题, 激励出现在员工最佳年龄区域, 即人力能力发展的上升阶段、黄金阶段, 其成果机率增长最快。否则, 错过这一时期, 其激励的功效较差, 激励成本较大。一个员工的一生有一个时效激励问题, 在每年的工作中, 每个项目的进程中也有一个时效激励问题, 激励点把握不好, 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对不同员工平常性的激励也有一个时效问题。人们常说:“出门观天色, 进门看脸色”。日常生活折射出要根据时间、地点、不同员工掌握激励的“火候”。因此, 激励也应该具有时效性。
七、吸引力法则机制
由朗达·拜恩的《秘密》普及开来: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 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 脑电波是有频率的, 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大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 会发散出比任何东西都还要强的吸力, 对整个宇宙发出呼唤, 把和你的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过来。α脑波:人脑中有许多的神经细胞在活动着, 而成电器性的变动。而这种摆动呈现在科学仪器上, 看起来就像波动一样。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用一句话来说明脑波, 就是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在α脑波状态下, 大脑具有超强学习能力和专注力。因此, 企业对员工不论是岗位的设置、薪酬的管理、兴趣的调动, 还是上下级的互动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产生如地球引力般的强磁性, 才会吸引员工在自己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八、多元激励机制
没有激励的团队, 必将导致平庸的业绩和浮躁的人心。作为一个系统, 有效的激励机制至少包含一些因素:一是人, 即激励的主体和客体;二是时空, 即激励过程与相应环境;三是方式与内容。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就要处理好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 做到全面激励, 发挥它们在激励中的作用。
只要说到激励通常人们就要说到钱。其实, 员工激励是多角度、多元化的, 不一定每次都要花钱, 但一定要花心思, 除了金钱之外, 我们其实还有很多激励手段可以使用事业激励。在考虑有效地实施激励机制时, 如果通过反复灌输, 使得员工认可企业所从事的事业, 感受到企业从事的事业能够提供给他很强烈的实现社会使命的责任感, 可以拥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 就能够激励员工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建设企业的事业中去。
事业、物质的激励是有效的, 但还不够, 还要使用感情激励。由于成长期的公司工作相对来说往往难度大, 不可预测性强, 因此创造温馨的企业人际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生产、生活环境, 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也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但要因人而异, 对员工的激励不能千篇一律, 应针对不同类型及不同年龄段的员工采取不同激励措施, 以达到激励职工的目的。还要因时而异, 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不同的阶段, 工作的重心自然会发生转移, 因此企业的激励机制也要随之做相应的调整, 通过最合适的激励手段来激励员工发挥能量, 共同完成下一步的组织目标。对多元激励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
1、全员激励
从最终意义上说, 激励是人对人的作用, 人是激励的主体与客体。通常, 激励主体通过特定手段作用于激励客体, 而激励客体以接受、领会或反对其作用等表示应答。根据不同主客体关系, 可以分为他励 (他人激励) 、自励 (自我激励) 、互励 (相互激励) 三种激励形态。所谓全员激励即动员全体成员参与激励, 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 取代以往上励下受, 单向而行, 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一是他励, 即通过社会评价确定激励客体 (如评出的先进等) , 激励行为一般是公开的, 并接受公众舆论监督。他励的手段具有丰富性, 也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取向。他励的激励行为能否引起预期的效应即调动积极性, 取决于激励客体与其他成员的认同, 特别是公正感的形成。公正客观的奖励一个人, 往往可以收到“拨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二是自励, 即自己激励自己。主体意识在个体行为上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加速自励的形成。它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经常的实事求是的反省与评价, 适时萌发新的需要, 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以对实现目标价值的期待来鼓舞自己。当然, 自励不仅涉及认识问题, 同时还与情感、意志有关。
2、全程激励
所谓全程激励, 即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 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具体说来, 全程激励就是要以引起需要为开始, 以满足需要为终止。需要是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 也是一种心理张力, 是一种重要情感, 以需要为基础来研究激励理论是一个重要方向。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就在吸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型激励理论, 可见研究需要的重要性。而心理张力的出现, 会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 形成心理不平衡状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主体会萌生消除心理不平衡的要求, 即满足需要的愿望与力量, 这便是动机。动机达到一定强度, 就会推动人们去行动, 实现目标。目标实现, 需要满足, 心理出现新的平衡, 激励抵达相对终点。由此可见, 相对完整的激励周期不是从激励活动开始, 而是从引起需要开始的。
激励过程的环节与方面并不是机械不变的。当人们有了一定的需要时, 激励工作就直接从激发动机或引导行为开始, 不必重复引起需要活动。这意味着既要注意激励的完整性, 又要注意灵活性。而全程激励也要在计划、实行、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概括来说, 激励始于诱发人的需要, 止于满足人的需要。相对而言, 被动需要满足的激励作用远不如主动地引起并满足的激励作用。因此, 应有意识地让激励贯穿于计划、实行、评价等阶段和环节, 使之不间断地发挥作用。
3、全素激励
所谓全素激励, 即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进行鼓舞。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创立了同步激励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 只有将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机的综合、同步实施, 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而全素激励就是要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 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如活动激励既包含物质又包含精神, 但它又既不是单纯的物质, 也不是单纯的精神, 有独特的激励意义。
一是物质激励, 其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奖励给激励客体某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物资 (包括金钱) , 使其满足某种物质需要, 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二是要引起物质的需要, 改变传统的社会评价和分配不公带来的压力, 刺激其物质的需求。
二是精神激励, 在精神激励中要把其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统一起来发挥作用。显性因素是指正式的可感的精神激励行为, 如公开表彰、个别抚慰等。
三是活动激励, 管理者可通过巧妙安排活动, 使之热情奔放。这里的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劳动、学习、娱乐和交往等。
综上所述, 如何开发员工的潜能是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研讨和实践的课题。潜能开发机制应用得好, 可以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同时使企业大大提高运营效率, 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压力[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3) .
[2]熊川武:论教育管理的“全面激励”策略[J].高等师范研究, 1995 (4) .
[3]马健生:教师:何以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10) .
[4]赵德成:当前教师评价改革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7) .
[5]刘帆:人的潜能开发机制[J].人力资源, 2000 (6) .
潜能开发 篇2
在如今竞争日趋激励的中国市场,人才已经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能否在竞争对手之前抢得先机,能否在市场争夺战中保持不败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棋子。通过本课程,你将体会到人的无限潜能,你将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你将学到解决企业问题的策略,你将掌“指令监督让人用手工作,技能培训让人用脑工作,职业规划让人用心工作,家庭和谐让人用情工作,职业定锚让人用魂工作。”要想长久的留住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的心,让人才用心、用魂来工作。
● 课程提纲
第一讲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1、潜能的概念
(1)“潜能”通常的意义是指人的潜在的能力,即指经过训练开发就可以变成现实能力的可能性。
(2)“潜能”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本来就已经具备了某项能力,但是由于受到错误观念的局限,他认为自己无法做到,因此就放弃不做了,使得该项能力被埋没了。
(3)“潜能”的第三种含义是指人的创造潜力。
2、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潜能可以从四个纬度来透视:
(1)人的体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人可以学会任何技能
(3)人的每个器官都可以进行二次开发
(4)人的大脑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第二讲 人的潜能释放受阻的原因
1、自我观念的局限
2、价值观不匹配(大脑无法兴奋起来)
3、没有目标(缺乏潜能释放的动能)
4、缺乏训练、教育背景不足
5、缺乏激励
6、环境制约(人际关系的制肘)
7、情绪问题的困扰
8、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的运行原理
9、不良的生活方式
10、坏习惯的控制
11、错误的心智模式
12、缺乏自我实现的意愿
第三讲 怎样开发员工的潜能
开发人的潜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多层面上展开:
1、让每个员工做他喜欢的做事,实现价值观相匹配;
2、对员工进行业务技能训练
3、创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4、突破“我不能”的局限
5、协调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即把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协调;
6、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7、对员工正面激励
8、允许员工犯错误
9、教会员工有效沟通
10、教会员工有效思维
11、教会员工利用思维导图
12、利用视觉化的手段激发员工的潜能
13、利用音乐手段激发员工的潜能
14、教会员工在工作中放松
15、调节员工工作与休息的关系
第一章 员工要善于自我开发潜能及自我激励
1.认清人性的弱点
2.学习一点成功学——潜能开发和创新的学问
3.敢于做梦,不甘心于现状
4.潜能开发的第一方面——“诱”
5.潜能开发的第二方面——“逼”
6.潜能开发的第三方面——“练”
7.潜能开发的第四方面——“学”
第二章 管理者要牢固掌握有效激励的理论和方法
1.激励机制原理介绍与分析
2.有效员工激励的方法和技巧
简述心理潜能开发的科学依据 篇3
[关键词]心理潜能 开发 科学依据
在教育学、心理学界,关于人类的潜能及其展望,一直是人们热衷于探讨和谈论的话题。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人的确有各种天赋和潜在的心理能量与能力,也就是说心理潜能开发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一)生理上的科学依据
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长期深入地研究了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后提出,人是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是目前科学视野之内唯一有高度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它能不断进行自我补充、自我修改和自我完善。他认为如果有适当的一切条件,人的一切潜能都会释放出来,显露出来。
从人脑的结构及其功能上也看出这一点,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脑子上。人脑是世界上构造最复杂的一块物质,其机能之精密是任何仪器、机器都无法比拟的。人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分左右两个半脑。大脑皮层分为四大部分:额叶、枕叶、顶叶和颞叶,分别是运动中枢、视觉中枢、感觉中枢和听觉中枢。它们各司其职,但又相互交织,在机能上相互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大脑两半球的重量占全部脑重(约 1400克)的70%,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机能定位,左半球主管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右半球在形象思维方面、理解空间关系和音乐绘画方面有重要功能。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尽管高度专业化,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华东师大心理学系的师生和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对一位七岁就因病切除右半脑至今已40多岁的女病人,做了精心的观察与研究,发现这位女病人虽然没有了右半脑,但她既能感知乐曲旋律、节奏,又能绘画书写,对图形的认识,面貌的辨别、空间关系的理解也很正常,生活得很好。这个案例说明脑的功能是一个整体,一个半球功能损伤,另一个半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或当人脑某部分损伤后,其他部分可以部分或全部补偿其机能,这也意味着人脑的潜力是很大的。
(二)心理上的科学依据
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历史上曾有过大相径庭的观点。英国的高尔顿有句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断言能力的大小主要依据于遗传,对遗传作用夸大;而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却说:“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并在我所设置的特殊环境里培养他们成长,那么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们的天资、爱好、性格和他祖先的种族、才能如何。”这两种观点均有失偏颇。
1979年,我国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工作者在上海运用双生子研究法测得智力的遗传为0.61,说明遗传对智力确有不小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这就为后天环境、教育对智力施加影响提供了很大余地。
在感知方面,据实验证明,人脑能在百分之一秒内,接受外界传来的一个人的脸的映象,并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分析这张脸的详细情况,并把这些情况综合成一个整体,然后分析识别出这张特定的脸孔,并记忆起与此人有关系的言谈举止、交往经历等资料。以上发生的全部过程还不到一秒钟,并决定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比如面露微笑等。更神奇的是,人不但有精确知觉,还有模糊知觉,即不需要很多准确的、足量的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人的记忆能力也很惊人。众所周知,计算机的一大优势就是储存信息量极大、准确性很高。但人记忆的可容量同样不小,据研究表明,人的信息记忆潜能是计算机的几千倍,同时还可以对信息去伪存真;能把一盘散沙式的信息建立起有意义的结构以便于贮存,这种记忆潜能是计算机无法企及的。
在创造潜能方面,计算机就更无法与人相提并论。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表现,社会文明的进步;创造力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成就,它在人类生活中是最有力量、最有价值的思维和想象活动。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自己的创造潜能充满信心,就会唤醒蛰伏中的创造意识,促使我们登上事业的顶峰。
总之,人的注意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象力、自信心、竞技水平都是潜能无穷的。人的注意力是比较稳定还是容易分散,人的感知能力是敏捷还是粗糙,人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发达还是贫乏,人是自信还是自卑,意志力是强还是弱,考试、竞赛时心理活动强度是大还是小等诸多心理都是可以调节训练、开发培养的。说到底,人是一座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源,没有人清楚地知道他的潜能极限。但是大多数人的潜能没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淋漓尽致的发挥。因而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达到能力的顶峰状态。
海伦·凯勒,一个从几岁开始就耳不“聪”、目不“明”的混沌状态,在沙利文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成长为一个世界公认的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迪生,小时学习成绩欠佳,被校长斥之为全班最笨的孩子而逐出学校,在母亲的启迪下增强学习信心,经过不懈努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高度发展起来,以1300多项专利发明而闻名于世。所以说一个人的潜能有多大,不言而喻。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王安石一文中的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5岁能“指物做诗立就”,表现出较高的天赋,由于父亲没能继续给他好的教育,十二三岁就显不出什么才了,到20岁已“泯然众人矣”。可见,离开了后天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先天资质再高,潜能再大的也会平平庸庸,一生碌碌无为。
著名排球教练,原国家体委主任袁伟民在他的《我的执教之道》一书中说:“在精力消耗上,你越吝啬,他越有限;你越慷慨,他就越富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潜能开发。总之,“用进而废退”,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法则,我们必须寻找各种途径有效开发人的心理潜能。
参考文献:
新升格院校的教师潜能开发 篇4
一、新升格院校师资提升的紧迫性
近年来,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般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新升格的院校的教育刚刚起步, 其师资队伍与本科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表现在如下方面:“量”上达到本科院校设置要求, 但有影响的名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缺乏, 没有真正的拳头教师, “质”的方面还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欠合理, 毋庸置疑, 教师的整体水平还偏低, 原有教师一下子拔高从事本科教学, 是否会犯“揠苗助长”之错误, 整体素质水平亟待提高。教师是否真正做好了本科教学的心理上、业务上的准备, 顺利走上教学岗位, 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争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 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从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 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切实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开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教师潜能发掘对策
针对新升格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新升格的院校要广泛吸取老牌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 进行主动探索, 大胆试验, 调动每位教职工的积极性, 人尽其才, 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各自的热情。
1. 激励措施要承上启下
新升格院校为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都相应出台了优惠政策, 吸引了优秀人才来校工作, 激励本校教师脱颖而出。本校自提出申本战略以来,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 制定并实施了《双高人才引进办法》《高级职称教师特殊津贴发放的实施办法》《教职工提高学历 (学位) 暂行办法》等激励办法, 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 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学校升格成功后, 应保持这些激励政策的连贯性, 使正参与进修培训的教职工专注学业, 无后顾之忧, 保持全校教职工人人参与提升的强劲势头, 以挖掘教师的潜能。但也应与时俱进, 适时提高新的政策支持门槛, 与本科院校接轨, 并使之常态化, 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 逐步提高科研整体水平。
2. 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只有得到广大职工的支持、拥护、赞同才能拓展成功。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重要内容。要以诚相待,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去开发人的潜力。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上下工夫, 只有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才能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升格后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使人性化管理贯穿全过程, 把教师的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要营造和谐的氛围, 努力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在学校管理中, 重视教师的情感因素, 依靠教师, 强调教师的共识和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 形成教师群体价值和凝聚力。只有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才会有真正的协作和团结;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 教师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才会产生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才会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才会感到有安全感。教师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管理的言论, 才会产生出积极性和协作精神。
3.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必须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 科学设岗, 制定可操作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 创新用人机制, 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 让一批有为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每个教师都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要建立一系列引导教师产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调动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愿望, 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挖掘自己的潜能, 让他们充分享受职业的幸福。教师专业发展是赢得学生仰慕和学校重用的原因, 是他们建立自信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最大限度地激发内部活力, 锻造一流教师队伍。提高综合素质, 使部分教师成为在某一学科领域里有独到见解, 具有教学特色的专家型教师。通过树牌子、引路子、搭台子等途径, 给教师们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
4. 采取多种途径开发教师潜能
新升格院校要提高教师进修经费, 从经费上保障教师进修培训。学校可采取轮岗轮训、学科进修、国内访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学历进修、短期业务培训多种途径培训教师, 提高业务水平。让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参与师资提升工程, 使人人都参与, 年年有新目标, 开发教职工的潜能, 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5. 关注教职工生活
要认真研究职工的需求, 把满足教职工个人需求和达到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的各方面, 从政治上、文化上、生活和物质福利上去关心他们, 不要忽略有利于工人的小事。”日常工作中发生的小事, 使教职工体验到作为主人而被关心的感觉, 体验到以人为本的意义, 从而使学校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面对教职工时, 要得到他们的信任, 使他们感到被关心被爱护。只有深入教职工中去, 与教职工平等交谈, 才能及时了解和发现他们现在关心什么, 追求什么, 有什么困惑和烦恼, 通过沟通, 会了解很多情况, 发现很多问题, 会给工作提供很多素材, 积累很多经验, 提供很多方法。明确除了物质的需要外, 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高校的领导和中层干部、后勤服务部门, 要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帮助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6. 强化师德建设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强化政策导向, 要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 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品质, 把个人奋斗融入学校改革发展之中, 努力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强化教师尤其中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增强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 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自觉担负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 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形成优良的学术风气。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要预测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 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学校师资队伍进行规划, 调配教师资源, 激发教师的潜能, 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 保证本科教学质量。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近年来, 不少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教师队伍是发展的瓶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治校之本、动力之源, 要走出一条人才强校、科研强校的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升格院校,教师,潜能,挖掘
参考文献
[1]段志东.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高教论坛, 2004 (2) .
右脑潜能开发教育 篇5
所以说,右脑潜能开发教育是潜能的教育、素质的教育、提高智商情商的教育。通过右脑开发的孩子会变得思维活跃、学习悟性好,求知欲高,好动脑筋,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独立学习的能力强、创新思维能力强、智商高、行为情绪控制能力强、情感细腻、情商好。同时由于右脑开发得好也为左脑的发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快速提高孩子的智商、情商,受益终生!
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6岁之前脑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通过潜能开发训练,将有更多婴幼儿成为“天才儿童”。儿童在6岁之前是接受能力特别强烈的敏感期,具有很强的知识吸收能力,可以从记忆、推理、数学、空间、观察、认知、语言、专注等方面开发宝宝的左右脑,这个年龄段正是脑潜能开发的绝好机会。所以,身为家长,只要把握好6岁之前的黄金期,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发右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书中所说的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这六种能力,可以被看做抽象、感性思维能力的六个不同的方面,将感性的东西更加细化。看似深奥的开发右脑能力,我们在生活中也曾遇到过,这也许离我们并不遥远。
设计感:指的主要是用好的设计来让人更有愉悦感,这样可以让人精神振奋。
故事力:这是开发另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比如在培养故事力的办法中,用50个字写一个迷你故事,就是要让故事“说”得与众不同,也许这样会在交流中发现一些平时关注不到的东西。
交响力:这是一种发现能力,发现各种事物中的联系,这样做起事来也许就能事半功倍。
共情力:拥有这种能力,更能理解对方,引起共鸣。
娱乐感:这种能力可以让人做起事来更轻松,它可以将原先自己觉得枯燥的事变的很有趣,这样自然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
潜能开发师,企业因你而精彩 篇6
他,创立的思八达教育训练集团,四年时间已拥有五亿元的资产,几十家分公司;
他,用事业的成功为自己的培训课程作了最好的诠释。
追梦
1989年,正在上大学的刘一秒在同学家中无意看到一本名叫《思考致富》的书,作者是拿破仑·希尔,闻名世界的大演说家,被誉为“成功学的鼻祖”、“自尊的倡导者”。
这本书对刘一秒启发很大,他在暗暗发誓:毕业后,一定要做一种最能影响人的职业!
刘一秒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也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并开始参与演讲活动。
有一天,刘一秒被同学拉去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去听如何激发潜能的培训课。老师激情万丈的鼓舞和课堂上浓厚的热烈氛围使他积极热情,每个细胞都在燃烧,恨不得马上冲出去大展拳脚。从那一刻起,梦想开始在刘一秒心里燃烧:做一名优秀的潜能开发师!
刘一秒买来许多关于演讲、口才、成功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通宵达旦地看,同时还尽量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到企业和学校去讲课。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两年,他便成长为业内小有名气的潜能开发师,受到许多企业和团队的邀请,从开始的免费义务演讲,到后来每课时高达千元的演讲费,他在向着自己的理想彼岸奋力拼搏!
直销界一直被视为潜能开发的最高阵地,因为潜能训练师具有引导、催化、提升的作用,他能让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潜能无限大,让学员通过培训和亲身体验来重新认识自我,激发出个人潜质,增强团队精神。然而,正当刘一秒信心百倍地向这个高地冲刺时,却受到了不小的刺激。那是给一家直销企业的人员培训,当他拿着稿子演讲还不到10分钟时,台下一阵骚乱,接着响起了阵阵不和谐掌声,“下课!”“下课!”的倒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刘一秒起初还很纳闷,也没理睬,接着讲,可几轮轰闹不见他下台,听课的人便陆续愤然起身离开了。面对这个冷场,刘一秒愣了,半天才回过神儿,原来拿稿演讲在直销企业里是根本行不通的,别的老师都是脱稿演讲,激情万丈,学生们自然不认他这个照本宣科的!
从此,他就逼着自己脱稿演讲,开始只是半小时,然后是几个小时、半天、一天持续脱稿,后来直到根本就不用讲稿也能对众多挑剔的听众侃侃而谈。并且还能连续讲18天的课,内容也不重复。通过这一阶段的摸索,他明白了潜能训练师有着很强烈的方向感,对每个学员都真诚、友善,并且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仅能给学员培训,也能给自己培训的特点,他努力让自己符合社会对潜能培训师的要求。
万般辛苦练就了一身硬本领,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
这时,刚刚正式踏入潜能培训的门槛,国家直销法出台:取消直销。一时间,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直销企业顿时销声匿迹,转入地下。
最能接受潜能培训的大舞台没有了,刘一秒怎么办?
1997年,刘一秒只身南下,闯荡深圳,先是在一家公司做一名独立推销员,推销的东西很多,从服装、化妆品、家用电器到书籍等等。但不管做什么,刘一秒总是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对自己推销的产品保持狂热,时时充满激情。很多时候,刘一秒逼迫自己面对陌生人的房门,并想方设法化解各种局面,一次次的拒绝和突破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成了他的宝贵财富。
新一代潜能开发师
一年的锻炼让他感觉很充实,是时候回归到自己钟爱的培训领域了。
他加盟到专门从事成功学培训的教育机构——菀云成功学校,担任常务副校长。
2002年,刘一秒注册成立了“思八达文化传播公司”,专门为企业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与此同时,他认识到:讲师必须亲自运作实业,开拓视野,了解企业。于是,他与人合作投资多个实业,为自己的潜能开发知识不断供给新鲜血液。
就在这一时期,成功学从境外传入中国,其培训机构也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培训讲师成为当时最热门最赚钱的职业。当时,中国的大小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开拓视野,快速吸取全球范围内的成功经验,成功学有了最适宜的土壤。
刘一秒敏锐地看准了这一契机,开始利用聘请自己负责市场指导的数十家企业来进行培训实践,首先在这些企业开设关于“现代营销实战训练” 、“领导力与执行力”等培训课程,然后再逐步延伸到“当下属的智慧”、“怎样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个人潜能开发训练”、“动力成功学”等不同的专题领域,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讲风格并初步建立起了关于自己培训专题内容的理论系统。他很清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宏观的经营哲学细节化,这对于当前任何企业和团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创业初期,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培训界迅速打开市场,刘一秒首创了在全国各地与当地文化公司合作的经营模式。
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思八达文化传播公司的第一家分公司诞生在山东威海。到2005年,他的分公司几乎已经遍布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实现了全国覆盖网。
2004年初,刘一秒到深圳寻找合作伙伴。他把思八达文化公司在深圳的市场交给了一个文化传播公司。但反应并不好,深圳的培训讲师以及培训公司太多了,而且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领导者,对各种形形色色的经营管理哲学似乎都有点厌倦了,对刘一秒的培训内容兴趣都不大,以为不过是另一个流派罢了。
刘一秒和文化传播公司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发现了症结所在:现在人们普遍觉得那些经营管理思想和哲学一讲起来,好像都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缺乏可操作性,根本适应不了残酷的市场竞争。不能运用现成的理论来解决层出不穷的变化与矛盾,也是现在经营思想和哲学的致命弱点。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刘一秒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他没有将自己限制在前人的理论和教条当中,而是身体力行。他研究过多位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积极吸取别人经营企业的实战经验。同时,一年内开拓出了100多家分公司,并使它们的营业额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他还担任着30多家企业的长期顾问、深圳现代传播应用有限公司董事、深圳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执行秘书长。这些经历足以支撑他立足现实、注重实践培训和演讲内容。他将自己多年来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培训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心得体会整理加工,出版了《被领导的力量》和《攻心销售》以及《动力成功学》等著作,很快被读者认可。有了这样的宣传与证明,思八达文化公司在深圳终于开拓出了自己的市场,引发了刘一秒讲师的培训热潮。
扎实的功底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一大批企业跨上了更高的台阶。柏林电气总经理刘辰兴,技术出身。公司成立三年来,虽然运转不错,但2004年公司就没有新员工的加入了,公司只有10个人,工作气氛消极,人心混乱。同时他的爱人也不支持他,弄得刘总身心疲惫。后来刘总参加了《卓越领导力训练营》,课程第二天,刘老师讲到如何经营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如何统一思想,夫妻之间如何配合,如何做出决策时,夫妻二人深有感触。现在两个人互相鼓励学习,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反差。目前公司员工已经增加到二十几个,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倍。天使乐园妇婴用品公司吴总说近几年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的大,公司内的问题也在困扰着他——员工的销售业绩上不去,人员流失率非常高。自从听了刘一秒的《领导者三项修炼》课程后,吴总不再沉默少语了,人也变的积极了。懂得了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有效授权,员工的行动力也增强了,现在吴总自己包括公司都有了很好的变化。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他们都说:“刘老师讲的很实用,回去以后就能用。”学员的肯定给了刘一秒最大的动力和信心,他要将自己的潜能开发事业做得更大更强。
抢占培训新领域
要想做大做强,就要吸纳更多的学员。此时,刘一秒发现培训市场上有一个被遗忘的群体,即中小企业、个体户。活跃的市场经济催生了大量的小企业,激烈的竞争和文化水平限制下的经营困惑使他们迫切渴望科学具体的指导。
因为这些学员普遍文化水平偏低,而且其经营规模不大,培训机构里的培训内容对于他们是不适合的。刘一秒打算深入挖掘这个死角。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越是无人经营,越是有无限商机,关键在于是否有把这些死角变成财富的智慧。
针对这一个群体,刘一秒马上研究出了新的培训方案,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课程。给他们的培训一改以往按照固定流程讲课的方式,而是变成活跃的问答式,谁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问,他再根据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既活跃了现场氛围,又解决了学员的具体困惑,很受欢迎。
此后,刘一秒的培训内容扩大到了人性、事业、家庭、婚姻、情感、终极关怀等广阔领域。特别是他设计的“总裁走火大会”训练营课程,的确是独树一帜的,非常受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欢迎。
2003年1月,刘一秒综合自己多年的演讲培训实践经验,推出了全新的潜能开发训练模式“走火大会”。
“走火大会”把语言、身体、行动、心理良好的结合起来,通过让学员自由组合、设定目标、团队配合、相依为命等形式,达到让学员突破心理障碍和自我设限,最终实现人生理想、达到成功彼岸的目的。它包括了当今世界行为心理学、自助管理学、神经语言学、潜意识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的精华,融合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培训师生动的演讲、气氛热烈的互动、发人深省的语言、情趣幽默的教学,加上赤足走火的巔峰体验,可以让在场的所有学员在快乐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例如,用烧红的木炭铺成8米路,让学员光脚走过去,看着胆战心惊,但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不用任何辅助,100%的不会受伤。有的学员一开始怕得不行,但走过去后发现,就算烫伤也只不过是脚上多个泡而已,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就是通过类似的训练方式,他要让学员明白,有些东西看上去很可怕,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被假象吓倒,关键是要突破心理恐惧。“走火大会”被第一批参加过该项培训的企业家学员誉为“顿悟生命的真谛”、“生命的使用说明书”!走火大会仅在深圳一年内就举办了12届。很多外地的学员闻讯纷纷赶来,觉得自己一生中一定要参加一次这样的训练和体验。走火大会在深圳引起的热烈效应,一度被誉为培训界的奇迹。
几年来,刘一秒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培训过30多万学员,其中企业CEO超过五万人。到2006年,仅是4年时间,他的训练集团已拥有五亿元的资产,几十家分公司。
不断推陈出新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因为培训出售的商品是思想,为了建立公司的诚信,他向全国的分公司承诺,听完课程如若不满意,马上退款!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开发潜能最好要有专家的指导。
公司名称:深圳市一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华侨城假日湾华庭二栋23楼A
邮编:518053
网址:www.ymwh.net
联系电话:(0755)86092527
传真:(0755)86092627
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潜能开发与消耗 篇7
1 仰卧位分腿降低肌张力
1.1 很多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存在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在笔者从事脑瘫康复治疗的早期及在很多医院看到的常规的治疗方法中有一项便是分腿降低肌张力, 目的是通过降低肌张力扩大关节活动度, 但治疗过程中存在两点问题。 (1) 分腿的过程中疼痛的问题, 因为疼痛会产生自我保护, 这时候会增加痉挛肌群的经验对抗; (2) 就算通过分腿降低了患者的肌张力, 但极容易因此产生关节控制不稳的情况, 甚至关节损害, 导致以后练习站立和行走时, 由于髋膝踝等关节不稳, 难以有效维持姿势, 导致异常的立位和步行姿势情况加重。
1.2 治疗错误原因
(1) 简单利用逆向思维扩大关节活动度, 却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经验对抗和关节损害, 在扩大关节活动度的同时, 却恰恰消耗了日后较高级运动 (如站立、行走) 的潜力; (2) 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根本原因是肌群不协调收缩, 而关节挛缩等问题只是积累因素, 通过以上方法不能从本质上解决此问题, 反而是舍本逐末。
1.3 解决方法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关节活动度障碍, 现排除可能妨碍关节活动的因素, 如异常原始反射, 异常情绪等, 并通过轻刺激等诱发拮抗肌群收缩, 在关节被动活动中或单独使用, 如采用ROOD技术等手段刺激拮抗肌群, 笔者发现很多年幼的脑瘫患儿, 在仰卧位时从上到下抑制颈部异常反射, 躯干侧弯反射的基础上, 双手适当频率和刺激程度轻接触臀外侧肌群或外踝凸起处即可引起明显的下肢自如运动, 不引起疼痛对抗, 不损害关节。不消耗日后患儿训练维持姿势和运动的潜力。当然针对较大脑瘫患儿或成人患者, 可把此种刺激运用到被动活动中去, 减少患者肢体对抗, 促进患者主动运动成分产生。
2 站立架的使用
2.1 部分脑瘫患儿超过1岁以后为了防止骨折疏松, 增加
其站立位本体感觉, 即开始进行站立架控制站立训练, 笔者观察研究认为, 大部分脑瘫患儿在进行站立架控制站立位训练后并不能有效的形成正确本体感觉的刺激, 尤其是仅通过年龄判断患儿的适应能力, 进行站立训练, 反而会导致如患儿部分关节超负荷负重或关节损害的问题, 典型的表现为患儿从站立架上放下的瞬间辅助维持站立位姿势时突然失重, 双下肢不能负重。站立架控制训练在解决部分康复问题的时候, 由于关节超负荷和关节损害, 反而是消耗的患儿站立所需的潜力, 非常不值。
2.2 治疗错误原因
(1) 简单按照发育规律判断治疗策略, 忽略即使发育稍显落后的正常儿童也未必能适应此项训练; (2) 站立姿势的维持其实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维持姿势的时候, 即便正常儿童也会存在各个关节的适当调整及缓冲适应的过程, 忽略患儿的关节缓冲适应调整潜力的开发, 而直接进行站立位控制训练, 在防治骨质疏松和建立站立位本体感觉的时候, 必然弊大于利, 得不偿失。
2.3 解决方法
判断患儿是否满足站立架控制站立训练条件, 各个关节之间是否存在良好缓冲适应的过程, 如进行坐起训练时各个关节肌群之间控制及缓冲适应情况, 跪位训练时各个关节之间的稳定性建立情况。如各项贮备能力均已达到, 再考虑通过进行站立架角度调整逐渐适应此项训练强度, 这样才能在完成康复训练的同时, 不过分消耗患儿的潜力, 为患儿日后能较为正确的站立行走打下基础。
3 强制性训练的潜力消耗
3.1 强制性训练是这些年很多医院和研究机构研究的一个
课题, 如偏瘫的患者, 强制性限制健手, 使患者逐渐适应废用的患手, 笔者通过研究一些此类论文, 并亲身治疗体验, 发现强制性训练其实只是一种因为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行为, 其在早期可能是能由于强制限制而产生部分适应行为, 增加患侧的使用频率, 但到达后期, 如果单独应用此项技术, 必然会引起患者严重的代偿适应, 增加异常康复经验, 使患者在日后训练的过程, 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克服此阶段所形成的异常体会, 其不是一项完善的治疗技术, 只能导致一种适应性行为。必然会使患者的部分潜力难以得到良好发挥。3.2治疗错误原因 (1) 单纯考虑限制健侧, 增加患侧的体会, 而忽略人作为一个整体, 患侧和健侧其实密不可分的关系, 忽略患侧适应与躯体对称之间的关系。如一侧偏瘫患者, 由于患侧偏瘫, 必然会引起在患侧姿势稳定基础上的健侧活动。 (2) 忽略单独运用强制训练, 所引起的异常体会的增加问题, 不能从整体上去完善偏瘫患者各项功能。使部分功能完善的同时, 一些功能丧失加重。
3.3 解决方法
从整体上判断患者丧失了哪些功能, 针对患者功能障碍的类型, 按照左右对称, 各个关节充分稳定, 各个肌群充分协调利用的训练核心, 循序渐进的训练患者、逐渐合理的增加患者的潜力。
康复训练的过程是逐渐挖掘患者潜力的过程, 而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潜力的开发又由于人的眼界的限制, 往往局限于眼前和局部, 不从长远和整体出发, 不去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的规律, 必然会造成功能重建中伴随功能损害的问题, 甚至到了后期失用功能无法重建, 康复训练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其治疗也不能因为把一个患者训练步行便认为已经大功告成了, 其中一些治疗到了后期往往是很难或者无法挽回的。必须循序渐进, 逐层完善, 考虑长远疗效和整体康复, 才是康复训练的王道。
关键词:康复训练,潜能
参考文献
[1]燕铁斌, 窦祖林.实用瘫患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74-175.
潜能开发 篇8
为了便于描述与研究,笔者基于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观察,将教师三十余年教学年限大致划分为理想状态的“职初胜任期(1~6年)、稳定成长期(7~16年)、成熟示范期(17~35年)”。其中处于稳定成长期的教师是指那些“获得初步的专业成长后,基本认同教师职业,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够独立胜任教学,但还没有形成自己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师群体中的示范、影响作用还比较有限的教师”。本文将部分采用2011年3月在闸北、嘉定、浦东等区进行抽样调研的数据,对本市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及其开发策略作初步探讨。
一、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
1. 专业态度稳定
处于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度过了职初六年的“职业理想徘徊期”,教师岗位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减少了生存担忧,进一步巩固了教师的职业观。他们适应了所在学校、区域的工作环境,也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关系。他们基本认同中学历史教育的理念与规范,能够坦然面对学生的求知或冷漠、聪灵或愚钝,也熟悉了中学历史教师工作的基本程序与具体事务。虽然他们也会为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要求而烦恼,为学生长期漠视历史课与单元测验,甚至期末考试后一长串的“红灯”而郁闷,但不再会轻易动“跳槽”的念头。
2. 专业知识体系建立
经过四年职前和六年职初学习之后,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重大史实及其相互联系、重要史论,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基本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的基本环节等,都是稳定期教师已经掌握的。目前,处于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至少使用过一套完整的初中或高中历史教材,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基本熟悉,并已多次实践与思考。
3. 专业技能臻于熟练
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都达到熟练程度,他们能独立地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课堂实施、电子课件制作、批改学生作业、编制试卷等。根据抽样调查,2010年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中有52.63%的教师一周备课7小时以上,有56.23%的教师首先关注“理顺并熟悉课文与配套练习册的内容”。如果时间允许,近95%的教师会有意识地搜集图文或音像材料,制作电子演示文稿,以增添历史课的趣味性与学术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渴望开拓专业视野
稳定成长期历史教师中“每月读1种以上”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类书刊的有39.73%,“从不阅读”的不足4%;有66.58%的教师表示目前最需要“专家引领”;所有教师都希望能经常观摩市级公开课,聆听市级专家、学者的讲座。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追求,并且认为专家的引领、学者的讲座、优秀同行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已经能从身边收集到的书刊入手学习和积累。
二、潜能开发的基本策略
基于稳定成长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学校与区域研训部门需要认真地研究,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开展自我规划、主动训练和及时反思。
1. 自我规划
教师自己确定周期、明确目标、确定任务,撰写专业发展规划。(规划文本基本样式如下表)
2. 主动训练
教师应主动寻求学校制度与措施的保障,积极外出学习与交流,充分利用区县历史教研员搭建的学习交流的平台进行专业训练,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努力通过实践理解和证明历史教育教学理论。
3. 及时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积极行动如果不及时反思往往导致盲目乱动、疲惫不堪。教师每落实一项规划,都要及时反思,对规划作合理调整,目的是做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事,取得最有益于历史教育的实效。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稳定成长期的历史教师身上既有明显的专业发展优势与潜在的发展可能,也存在阻碍顺利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注意规避。
1. 要克服惰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寻求发展即意味着不断学习。学习唯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不能丢弃的习惯,才能有效地促进发展。对劳累了一天的教师而言,晚饭后能否抵制闲散的诱惑,周末能否安排几小时的学习呢?
2. 要保持健康,养成固定的运动习惯
由于年龄增长等原因,稳定成长期教师群的“亚健康”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常感头晕头痛,记忆衰退,容易感冒咳嗽,周期性心情烦躁等。在抽样调查中,每天运动1次的教师仅占6.58%,每3天运动1次的占13.16%,其余为每2月1次或每年1次。有规律的适量运动有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使人神清气爽,从而有利于学习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3. 要善于沟通,养成与同行交流的习惯
浅谈婴幼儿潜能开发与早期教育 篇9
一、运动
动作的发展相当重要。著名育儿专家程淮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 从新生儿时, 幼儿的动作就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成人只要有目的地进行培养, 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爬行、行走、牵拉等。但在婴儿出生3个月以后, 如果成人未对其进行适当的锻炼, 那么这些本领就会逐渐消失, 如果注意练习, 则就会变成随意的行为, 进而促进动作与智能的发展。研究证明, 运动不仅能促进脑的生长, 而且对心智的发展具有诱导和促进作用。现代城市多数家庭中的孩子都生活在高层住宅中, 其活动的空间相当小, 但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空间来为孩子创造运动的机会。
精细动作, 很大程度上是指手特别是手指的动作, 孩子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手上, 所谓动手操作能力强, 就是指“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强, 这种能力直接决定孩子的学习, 特别是对于技能的学习掌握上, 能否准确稳定地达到较高的水平。
3岁前是孩子手部动作发展极为迅速的关键时期, 当他发现自己有一双神奇的小手开始, 他就开始了用手不停探索的过程。我们有没有发现, 孩子从出生起, 就有原始的动作反应, 比如“抓握”, 大人将手指放入婴儿的手心中, 就会被牢牢握住, 只要触手可及, 任何东西都能抓在手里, 有时候会翻来翻去研究自己的手。发展手部精细动作, 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做手部按摩, 或者做一些手指操, 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 孩子在一边念一边做的过程中, 不仅发展的手部动作, 还能促进语言的发展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认知和语言
初生的婴儿, 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他会目不转睛的看着摇篮上方挂着的吊饰, 会对着窗外摇动的树叶笑, 对把脸朝向小鸟鸣叫的地方。新生儿的最佳视距是20厘米, 妈妈给孩子哺乳时和孩子之间对视的距离刚好是20厘米, 每次哺乳, 孩子就会紧盯着妈妈的脸, 所以最熟悉的也是妈妈。除了亲子对视, 家长还可以准备一些图案或者线球, 在孩子面前轻轻晃动, 这样孩子的眼睛就会跟着转动, 研究表明, 人体有12对脑神经, 其中有3对是管理眼球的主动运动的, 眼球的主动运动可以向大脑传度信息, 因此, 这样的训练等于是给大脑在做按摩, 可以促进脑的发育。
对于发展孩子的认知和语言, 首先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他能够自由的探索, 如在家里铺上柔软的地垫, 准备各种安全的玩具、物品, 和孩子一起玩, 当孩子拿起一样物品, 家长就及时解释这是什么, 并引导孩子跟着说。还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来训练, 带孩子到室外, 树、花、超市内的各种物品、水果摊上的水果, 都是很好的学习目标, 一边说还可以一边摸一摸, 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在不断的模仿和反复的练习中发展的。其次是要给孩子制造说话的机会, 经常有家长抱怨, 自己的宝宝比别人的宝宝说话晚, 有的就是不肯开口说, 家长说:其实孩子心里都知道, 为什么就是不说呢?有没有想过你是否给你的孩子说话的机会了么?经常有家长在入托报名的时候担心:我的孩子还不会说话, 怎么办?我对他们说:放心, 进了学校, 都会说的, 因为在学校里, 他有一个群体, 互相间要交流, 有很多事情, 他不说出来就没人知道。比如, 口渴了, 想要喝水, 想玩放在高处的玩具等等, 而这些, 在家里可能不用开口就能达到目的。当他走到厨房, 家长就会问:你是不是口渴了, 孩子只需要点点头, 水就到了嘴边, 他只要用手指指玩具, 妈妈就把玩具给他了。还有, 家里人的语言尽量一致, 孩子学说话, 听很重要, 有这样一个孩子, 爸爸是湖南人, 妈妈是四川人, 在我们常熟工作, 平时有时候由爷爷奶奶带, 有时候由姥姥姥爷带, 老人说话基本都是方言, 叽里呱啦的, 导致孩子的语言无法适应, 同样的一个物体, 爷爷奶奶的发音是一个, 姥姥姥爷的发音是另外一个, 老师教的又是一个, 到底说什么好呢?索性不开口了, 家长很着急, 认为这孩子有语言障碍的病,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 全家一致说普通话, 就算不标准也没关系, 只要发音一样, 慢慢情况就好转了。
三、社会行为
良好的社会行为, 能维护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从出生开始。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说话, 但他们会用动作和简单的发音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高兴的时候发出“嗯……啊……”的声音, 并伴随手舞足蹈, 不舒服的时候会左右牵动头部或肩膀, 然后张嘴哭, 这就是他们最初社会行为的开始。有的家庭比较注重安宁的环境, 大人之间说话走路都是轻轻的, 孩子从小习惯了安静, 长大就是安稳斯文的性格;有的家庭比较热闹, 孩子大多活泼外向。在托儿所里可以发现, 午睡时, 有的孩子有一点点声音就会被吵醒, 声音大一点还是惊醒的举动, 而有的孩子不管外面怎样吵, 照样睡着, 所以, 家长要注意适当让孩子换换各种环境, 增加孩子的适应能力。
一般来说, 婴幼儿的社会行为有:害羞、模仿、竞争、反抗、利社会、分享合作、攻击、性别角色发展、角色替代等行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普遍会出现怕生、爱模仿、喜欢和大人对着干等各种现象。
模仿是孩子最初的社会性行为, 它与今后的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关联, 是检查婴幼儿心智成长的重要依据, 孩子3~4个月开始有模仿行为, 良好的模仿对象会让孩子受益一身, 所以, 以身作则要从您的孩子3个月的时候就开始。2岁左右, 孩子就会模仿周围的人和事, 家长会发现, 从托儿所回家, 模仿老师上课, 把家里的玩具动物拍成一排, 学老师点名, 学老师弹琴, 学老师的说话语气等, 还有学医院里的医生打针, 学理发店里的理发师剪发、洗头等。所以, 一般托儿所幼儿园都会开展一些社会性的角色游戏活动, 让孩子在假象的活动中体验现实生活, 重要的是理解一些规则并遵守, 为孩子将来踏入社会做准备。
还有, 良好的家庭坏境, 是孩子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条件。一个温暖、和谐、互相尊重的环境里出来的孩子一般都是很有礼貌、举止恰当, 而家庭环境比较恶劣的, 孩子的脾气会比较暴躁、在他的身上会经常出现一些攻击性的行为, 比如抓咬其他的孩子, 抢别人的玩具等。
早期教育, 不止是对孩子行为动作和知识的教育, 更是心灵的教育, 是全面而和谐的教育。初生的孩子, 是一张干净的白纸, 画成一幅怎样的图画, 取决于第一笔怎样画, 怎样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早期教育, 从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开始。
摘要:潜能开发是指综合运用多科学、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运用当代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 使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将孩子身上与身俱来的、尚未开发的能力给挖掘出来。
关键词:儿童发展,潜能开发,早期教育
参考文献
[1]婴幼儿潜能开发——科学育儿新概念.
[2]程淮, 程跃.同步成长全书.
[3]人之初——亲子教育研究与指导.
由疑而动开发潜能 篇10
一、质疑导读
1. 在矛盾处发问。
一些文章初看行文上是有些矛盾的, 但经过细读、精读, 就会发现思想脉络实际上是贯通的。如《白杨》一文, 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细细品读, 想一想这一段话要赞扬什么?学生就会发现:这篇文章要赞颂新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 可课文却细致地描写了白杨树, 这是为什么?在这里教师应稍加点拨, 学生再通过读书、讨论, 进一步了解课文是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其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在重点字、词、句处发问。
抓住文章的重点处, 反复诵读, 细心体会, 提出问题, 往往会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效果。如《小虫与大船》一文, 最后一段通过范读、齐读、自己读, 仔细体会“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竟”?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因为想不到一只小虫能这样毁了大船, 真是出乎意料。有的说一只小虫这样毁了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挺可惜的。有的说这表达了对造船工人的失误的指责。
3. 在文章的平易处发问。
“于无疑处生疑, 方为学。”就是说在原本无疑的地方质疑, 才是真正的学习, 方见得学习的真精神、真功夫。
4. 在讲读课文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通过学生有感情地读, 质疑问难, 促进读、思、疑、问和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 不断提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邱少云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品格, 教师什么问题也不提, 就让学生品读感情, 深深体会, 接着让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 ”“烈火包围着全身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他被大火包围着内心在想些什么?”沿着这条思路, 学生进行比较,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在课文的标题处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 抓住了“眼”即可“一斑而窥全貌”。有些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 理解课文标题, 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6. 在课文的结尾处发问。
有时候文章虽然结束了, 但仍留下许多余味, 即所谓“文尽意未尽”。为人们提供了畅想的天地, 浮想联翩。
7. 在文章重复处提问。
文章要表述的思想, 其脉络隐藏于语言文字当中, 一些重复出现的语句、词语正是其外在的表现, 未经仔细推敲、回味、品读是体验不出的。重复处紧随内容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需要联系课文内容弄清重复处情感的微妙变化。
8. 在教学后提问。
在讲读分析课文后, 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 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 谋篇布局, 甚至教材等方面质疑。
二、揣摩法
即根据课文已有的感知条件, 多方面的读, 反复的读, 发现问题, 并加以印证, 思考。如一位教师在教《比金钱更重要》时,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比如“为什么还要感谢我?”“什么使我感动”, “条子上说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揣摩, 学生就能较深刻地体会“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含义。
三、比较法
一些老师善于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 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文中独到之处。《背篼》一文, 先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自己从山上回来会怎样说?学生一般比较简洁直白。再让学生朗读课文, 读出归来之美, 归来之喜。切身感受到文中的绵绵情致, 优美的语言, 甜美的情怀。
四、想象情境法
此方法就是让学生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 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 产生内心体验。如《燕子过海》, 一位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 听配音朗读课文。学生听到的是大海的波涛声, 燕子的鸣叫声, 形成一种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大海上飞的燕子的情感体验, 亲身感受到燕子飞过大海的艰辛。这一种教学方法, 容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
五、激将法
当学生处与某种等待寻求的状态时, 教师用激将性的语言, 故意刺激学生, 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 产生求知的内动力。学生从发现问题, 主动探索, 直至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了学习能力。
六、品评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中华传统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在重要之处圈圈、评评, 写下对文章的一些理解体会, 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并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圈评全靠自己的领悟, 而非教师的灌输, 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这种学习主体性强, 容易操作。
七、讨论法
现代学习讲究同他人的合作, 拓宽信息来源, 增强信息的处理能力。在教与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 共同进步。对学生讨论中发现的不限制、不规定和不统一, 只要有见解, 有根据就行。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潜能开发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困生;潜能开发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存在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体制
我国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大部分学生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指标。学校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目标单一,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枯燥、乏味,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学生缺乏个性、没有学习兴趣,更不用说愿意主动去学习,他们就无法体会数学的奇幻、乐趣,导致越来越多的数学学困生出现。
2.学校原因
很少有教师能做到一视同仁,几乎每个教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时常鼓励、关心、表扬优等生,忽视了学困生的内心,导致学困生得不到关心,内心变得敏感、脆弱,更加没有兴趣、信心去学习了。
3.学困生自身原因
生理方面,孩子受父母遗传基因很大的影响,每个父母的基金不同,导致学生在智力、反应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不同,这也是形成数学学困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方面,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被父母、祖父母溺爱,任性、内心敏感、脆弱,抗压能力、承受能力差,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弱,因此,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很少会主动去解决,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沦为学困生。
二、如何开发小学学困生的潜能
1.鼓励教育,发掘小学生潜能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考试分数,采取棍棒教育,大部分学困生因为成绩差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打骂、忽视,还有同学们的排斥、嘲笑,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摒弃棍棒教育,采取赏识、鼓励教育,肯定和表扬学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鼓励他们再次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数学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发掘他们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潜能,慢慢地引导他们摆脱学困,转化成优等生。路程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举个例子“甲乙两地相差50千米,A步行速度为5千米/小时,B骑自行车速度为10千米/小时,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多久能相遇?”数学老师经常会邀请学困生到黑板上解题,但是很少能解答出来,笔者重视此时的教育,不会批评他们,而是鼓励,慢慢引导他们一步步得出结果,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潜能,发现他们,正确教育,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发展个性。
2.积极查找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引导学生科学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结果,是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自我,提高学习效率、走出学习困境的最主要因素。作为数学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努力的程度决定每一次的做题质量、考试结果,让他们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享受努力学习的过程;另外如果学生哪个知识点学习的不牢固,错题变多,数学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做错的原因,并及时改正。小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可能空间想象力、发散思维发面存在不足,数学老师不能急躁发火、辱骂学生,而是应该友善的带领学生去分析原因,教他们如何想象图形的空间性,让他们多多练习等等。
另外,有时候由于学生生病、父母吵架导致那段时间学习成绩下降,此时,数学老师应该照顾他们的心理,开导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正确认知自我。
3.注重因材施教,唤起学习激情,发展个性
新课标改革非常重视因材施教,倡导学生发展个性。数学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个人性格、认知水平的不同,把每个学生当做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发展,挖掘各自的潜能,鼓励个性的发展,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学习、成长。
4.关心学困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
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受到学校、社会、家庭、同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要想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数学教师不仅要关心他们课堂学习情况,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笔者倡导教师们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要让家庭矛盾、社会环境影响到他们的心理情绪,为他们营造快乐、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班级其他学生给予学困生温暖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班集体生活的温暖。如某次考试,学困生分数低不敢告诉家长和同学,而谎报一个分数糊弄他们,这时,教师、家长不要批评他们,同学不要嘲笑他们,老师、家长要合力引导他们理解真、假分数的区别,撒谎的严重性,找到错题的根源,并加以改正,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和关怀,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考试分数。
综上所述,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作为教师,仍然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注重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最终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杨冬菊.怎样提高小学生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浅谈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潜能开发 篇12
1我校英语第二课堂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 英语第二课堂有起步晚、空间大、效果好、发展快的特点。前期英语活动方式单一, 组织的形式也多为学生社团发起, 缺乏系统指导与统一规划。活动的影响面较小, 宣传力度不够, 参加人员较为单一, 多为英语协会成员, 没能吸收外来人员参加。而且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较为陈旧, 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 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单凭社团的能力去组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难免会呈现一盘散少的局面。然而, 近两年来, 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派出专职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 我校第二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我校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英语第二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开放、灵活和广泛的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拓宽其知识视野,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应遵守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每项活动的组织必须是建立在由浅入深的语言知识系统基础之上的。
2.以生为本的原则。我们无论组织的活动内容如何、形式如何, 都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们,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
3.顾全大局的原则。我们第二课堂的每一种组织形式都应该顾全大局, 兼顾所有水平的学生,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加其中的机会, 这样才能服务所有学生, 吸引每个学生。
4.形式多样的原则。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 形式鲜明化, 内容趣味化,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第二课堂, 增加学习的兴趣。
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严格遵行这些原则来组织活动的, 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趣味性浓、学生参与人数较多、覆盖面广, 通过这些组织形式来开发学生第二课堂的潜能, 以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1每周一的晚上7:00—9:00, 两名外教会选择西方的节日、风
俗、文化等方面的某一主题组织学生的英语沙龙活动。活动中, 学生需用东西方人的角色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偶尔, 外教会给同学们发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来激发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2.2每周四的晚上, 是以学生为主题的英语角活动。我们把大家分成不同的小组, 每周由一个小组负责确定活动主题、准备活动道具、组织活动内容等。这样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而在组织活动的准备过程中, 学生需发挥团队间的凝和力, 发挥各自所长, 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才能组织出别出心裁的活动来。
2.3周月的中旬, 第二课堂活动中心会组织一个小型的英语演讲比赛或是歌唱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 评选出一组“月冠军”, 每月的月冠军到年底会出现在总决赛的比赛场上。
2.4每年的12月底, 以“辞旧迎新”的形式, 举办一次英语故事会比赛。参加比赛者可为个人或是团队, 完全以英语的语言方式来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参赛选手可按故事情节来模拟整个故事的内容, 这样使故事的色彩更鲜明, 趣味性更浓。同时, 也使学生在场景中掌握英语的句子、用法及知识点。
……
通过这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 超越自我的舞台。同时, 这些活动也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 强调听说的训练, 加强了实践的环节, 充分避免了“聋哑英语”的出现。并且第二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学生是活动的中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活动。同时, 学生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组织材料、组织语言的过程来提高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来挖掘自身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潜能, 真是一举多得。
英语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并力求加入活动, 力求在活动中表现出色, 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倾向, 这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倾向则会推动学生在英语第二课堂中去发掘自我的一种潜能。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培养和挖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3小结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课程计划外, 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组织的各类以英语
为主题的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或者是自己的需要, 选择参加不同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 给自己找到一个把语言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 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 同时也能拿自己和别人作对比, 找出自己的不足, 取长补短, 这种情况下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是积极主动的。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学习能力很有帮助, 学习效果明显。
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 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英语第二课堂是英语教学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也是学生获取实用英语知识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讲述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的现状, 并通过讲述、分析第二课堂的各种组织形式来探讨对学生第二课堂潜能开发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第二课堂,组织形式,潜能开发
参考文献
[1]王正良, 徐淑燕,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状况与第二课堂活动设计
[2]赵小涛,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初探,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5期
[3]徐艳甲, 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形式
【潜能开发】推荐阅读:
开发学生的潜能07-20
幼师学生潜能开发08-31
英语入门潜能开发09-13
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10-30
让孩子认识自己 开发潜能08-26
教师——开发学生潜能的导师10-20
右脑全脑潜能开发课程09-11
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10-23
成功协会潜能开发部工作总结发言10-27
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潜能开发(王财贵演讲)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