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写意头像教学反思

2024-08-05

美术写意头像教学反思(共7篇)

美术写意头像教学反思 篇1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漫画头像》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会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漫画,感受漫画夸张、幽默的特点,激发幼儿对漫画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乐观、幽默的品质,学做一个快乐的人,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美术优秀《漫画头像》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受漫画夸张、幽默的特点,激发幼儿对漫画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漫画。

3.初步培养幼儿乐观、幽默的品质,学做一个快乐的人。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人手一个小镜子、一张画纸以及一支画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漫画诙谐、夸张的特点。

1.出示成龙画像,介绍成龙

2.出示成龙的漫画头像。画家把人物头部最特别的地方进行了夸张的变化,就变成了一副诙谐、幽默、搞笑的作品,称作为漫画头像。

3.介绍其他的漫画头像,从夸张、变形以及线条方面进行讲解。

4.模仿秀。除了这些部位被画家进行了变化,还夸张了人物脸部的表情,模仿以上的四位明星。

5.请幼儿试着做一做自己最夸张的表情。

二、幼儿作画。

1.提出作画要求:你的脸上有什么是特别的地方吗?都会做什么样有趣的表情?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小漫画家,画画自己的漫画头像(幼儿创作前,老师引导他们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点,做一做夸张的表情)

2.集体进行创作漫画头像。(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三、讲评作品

让幼儿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头像漫画作品,猜一猜是哪个小朋友?他的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

四、总结活动

你们的作品都很有趣哦,漫画是幽默,是搞笑的,能让我们快乐起来,我们平时也要做一个幽默、乐观的人,这样不仅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了别人!

教学反思:

漫画最基本的三个主点还是要定好。一些主要特征要细心画。明暗要明确。但不需要像人体素描那么仔细。漫画主要是要让人感觉[清爽干净]。我个人喜欢这种感觉。背景一些阴影什么要出来。体现立体。漫画主要还是抓形。形对了。感觉就有了。

首先,阶段式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美术教学中技法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肖像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一个内容。因此有必要采用一个阶段的学习训练来掌握。而“线描”这一表现手法也不是一天两天的手上功夫,也需要多画多练,所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合二为一展开教学。具体操作是通过线描来表现人物正面及背面。

其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先去收集资料了解漫画肖像,从分类、表现形式、特点去了解。有了这一环节作铺垫。课堂也围绕这几点来开展,再加入教师准备好的图片给学生参考,大家在欣赏的时候都被漫画的极度夸张和变形所吸引。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更加深知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思考型的教师。多思、反复尝试就一定能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扩展阅读: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美术写意头像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解,组合,块面化墨色,多样化线条

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 (清初)

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 那么你将生活在过去。

———彼得·埃利雅德 (澳大利亚)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 经过历代不断地变革与创新, 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 成为了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如果我们依然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势必会导致传统中国画的没落, 严重制约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怎样赋予传统中国画新的生命力呢?我国当代许多知名画家率先力行, 进行了变革与创新:林风眠大师创作的《侍女图》既有古典仕女的优雅风韵, 又有马蒂斯式的简约明快, 创造出了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女性美;徐悲鸿大师创作的《愚公移山》在笔墨色彩技法上, 不仅彰显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 又融汇了素描的准确造型, 以独辟蹊径的方式表现了主题。从大师的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启示:美术教学必须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 通过“中国传统艺术+外国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异质要素的联系、融合和对话来生发出新的事物, 洞开一个新的世界。在未来化美术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自编了六年级教材《立体水墨头像》, 来开启“中国传统水墨+外国现代艺术流派 (立体主义) ”的新兴美术学习之旅。

那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水墨+外国现代艺术流派 (立体主义) ”的有效融合呢?教师主要运用静态图片、动态演示和趣味微视频等多样化的视觉图像和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了解立体艺术, 对话美术大师。下面以此为例, 谈谈数字化背景下水墨探究创意课的一些基本的教学要略。

一、探新知———悟变化明概念知内涵

众所周知, 艺术即观看世界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创造出不一样的水墨头像, 首先必须改变学生观看世界的方式。但学生总是习惯和沉迷于“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头像”, 对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画派的创作原理和艺术特色却是不甚了解。本环节, 教师运用PPT, 来帮助学生优化/改变“看”的方式, 学会“另眼相看”头像, 提高观察世界的能力。

1.带着情感看, 悟变化

“看”需要用情感来落实。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身心的积极参与, 帮助学生学会带着情感看头像, 领悟其中的变化。

(1) 用熟悉的头像“激”情。心理学中有一种“多看效应”, 即人对越熟悉的东西会越喜欢、越放松。教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呈现了学生熟悉的一个孩子的正面和侧面头像 (图1) , 学生瞪大了眼睛, 马上大声叫出了他的名字, 孩子羞涩地笑了起来, 安静的现场顿时变得热闹。

(2) 用动态的演示“激”情。对孩子来说, “动态”的演示往往比“静态”的呈现更有吸引力, 更易理解。紧接着, 教师对两个头像进行了动态化的分解 (图2) , 分解出正面、侧面的轮廓线和五官, 然后移动这些“零件”进行创意化组合, 变出了两张奇特、夸张的脸。学生不禁哈哈大笑, 太好玩了!

(3) 用平等的互动“激”情。“说”是促进深度视觉阅读的最好方式。在变的基础上, 教师鼓励学生直抒胸臆, 表达第一感受, 学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没见过这样的头像, 正面、侧面都组合在一起了, 好奇怪呀!教师马上追问:我是怎样变出来的?如果要你变, 你会怎样变?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我要把侧面的嘴放到正面的头像上去, 看看是怎样的效果”, 有的说“我要把正面的眼睛和嘴巴放到侧面的头像上去, 肯定很好玩”。教师微笑、额首, 对学生的创意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此环节中, 学生对立体画派“先分解再组合”的创作方法有了初步感知, 有兴趣去表现。

2.联系新知看, 明概念

“看”也需要在导引中明路。本环节教师主要运用“语言导引”和“图像导引”的方式帮助学生联系新知阅读头像, 进一步明晰概念。

(1) 语言导引推新知。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 教师出示了毕加索图片并简介:西方有一位艺术大师最喜欢玩这样的游戏了, 他就是毕加索, 来自西班牙, 是享誉世界的立体画派创始人。这里, 教师首次明确提出了“立体主义”的概念。

(2) 图像导引促理解。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滚动呈现了多张经典的立体头像作品 (图3) , 相比上一环节, 这些作品更加夸张, 完全突破了常规:不规则的脸部轮廓, 错落的五官组合, 变化的脸部装饰等, 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图像欣赏, 让基本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形象化、丰满化。

3.打破常规看, 知内涵

“看”更需要在提炼中深化。教师通过“演示提炼”和“板书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价值和内涵, 打破常规看头像, 助推“看”的深入化。

(1) 演示提炼法。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演示提炼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设问引发思考:看了老师的变, 欣赏了大师的作品, 你认为什么是立体主义?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学生纷纷抒发感想和见解:虽然有点怪怪的, 但我很喜欢, 它使我对头像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在一张平面的纸上, 我却能看到物像的不同侧面, 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在学生思考、表述的基础上, 教师马上对毕加索的经典作品———《多拉?玛尔》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演示 (图4) , 并配上了解说:传统绘画只是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 而立体主义则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再把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结果重新组合在同一形象之上, 就创造出了新的作品。这是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颠覆了传统艺术, 震惊了全世界。动态化的创作过程的解构, 较好地助力于学生对立体主义内涵的理解。

(2) 板书提炼法。在演示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了总结, 并辅之于板书:立体主义先将不同角度的物像进行分解 (板书:分解) , 再重新组合创作出新的形象 (板书:组合) , 一分一合间想象和创意就此诞生了 (画一箭头, 直指课题) 。清晰的板书框架图 (图5) 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核心概念。

二、探组合———玩中探赏中探画中探

立体水墨头像的创作需要观察, 更需要构思。上环节中, 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感受到了同一头像不同视角的独特的美, 但这还远远不够。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 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重新组合在同一形象之上, 这才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1.借学具, 玩组合

全国美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徐军老师善于打磨教学具, 他曾有感而发: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 并转化成能力, 从而真正提升其美术核心素养。本课中, 教师也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

(1) 小“魔术”———你们看我变。此环节主要进行的是脸型和五官的组合, 此组合与传统的表现方法比较接近, 学生容易理解, 所以教师没有大面积铺开, 而是采用了“个别演示, 集中观看”的方法。教师提供了一份能够分解和组合的学具———“不同角度时的脸型和五官” (图6) , 分别请两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学生对组合游戏很感兴趣, 但还是不敢随意改变五官固有的位置, 不敢进行超乎寻常的大小组合, 不敢将正、侧脸型进行错位组合等。针对问题, 教师适当介入, 进行演示示范:瞧, 我们还可以交叉重叠、大小组合和横竖组合, 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更有趣, 更富有艺术的美感呢?学生不禁频频点头, 哦, 我们还可以这样组合呀!小小“魔术”, 使学生们在直接或间接体验的过程中对组合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拓宽了组合的思路。

(2) 大“魔术”———我们一起变。此环节主要进行的是头像的分解和组合, 据先前教学经验分析, 大多数学生不敢打破规则的脸型 (如圆形、椭圆形等) 的束缚, 只敢在上面进行小范围的不同角度的五官的组合, 或者是正负脸型的组合, 创作的作品大同小异。如何组合出更富有变化的立体头像造型呢?教师通过深入阅读大师作品和多次的实践尝试, 发现只有彻底打破脸型固有的形状, 进行一种“破坏性”、“不规则”的组合,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打破常规的束缚, 拥有无限的创意。于是教师利用画图软件, 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学具———解构好的“三张不同角度头像”的碎片 (图7) , 鼓励学生将碎片依据头像的基本构造 (由眼睛、鼻子、嘴巴构成) 进行不规则的组合, 并进行展示。随后, 教师对小魔术师们进行了采访, 听听他们的创作心声:在创作中感觉如何?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组合?学生边笑边说:哈哈, 太好玩了, 我们组将这四块不同的形状进行一个组合, 结果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头像, 上面既有正面的眼睛和鼻子, 还有侧面的眼睛和嘴。瞧, 这只侧面的眼睛都瞧到天上去了。教师马上进行鼓励:真是有小毕加索的风范呀!向你们学习!在利用软件实践体验中, 学生大胆摆脱了常规思维的束缚, 尝试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行动, 对立体主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观作品, 赏组合

上环节中, 学生组合的作品开始变得大胆、奔放,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组合随意, 缺少整体的美感。于是教师组织学生二次阅读大师的作品, 呈现两幅对比图 (图8) , 组织讨论: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 认识到左边的作品明显优于右边的作品, 有的说“右边的作品太乱, 都不像一张脸了”, 还有的评价“左边的作品虽然很夸张, 但组合得很有秩序, 整体看上去还是挺美的”。教师马上追问:那我们的作品还可以怎样调整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及时提炼出“交叉”、“重叠”、“错位”等组合的关键词, 组织学生对刚才创作的作品进行修改。活学活用, 提高了组合的美感。

3.用线条, 画组合

中国画线条有着极强的造型能力, 能帮助学生将组合好的小稿转化成艺术作品。在创作前, 教师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孩子的正侧面头像, 并对头像进行了一步步的分解和组合, 创作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形象 (图9) , 并配上了文字“我是不是也很帅?”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直观感受到了立体主义造型的魅力。紧接着, 教师运用线条勾勒的方法进行了示范 (图10) , 在示范的过程中, 教师不时与学生探讨水墨绘画的要领:怎样控制好用笔的轻重缓急, 画出不一样的线条?怎样抓住头像的基本特征进行表现?怎样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水墨线条造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并积极行动起来 (图11) , 开始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外国现代立体艺术的首次融合。

三、探装饰———找变化学分割想线描

水墨画注重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美感, 和立体主义运用“块面化色彩”和“多样化线条”进行装饰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借用水墨工具, 运用立体主义装饰法, 在充分彰显水墨韵味的同时能赋予传统水墨新的生命力, 促进中西艺术的二度融合。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西方立体头像的装饰美, 并尝试表现呢?这是本环节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唤醒旧知, 找墨色变化

艺术是相通的。中西绘画虽然存在思维方式、表现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但不管是用墨色, 或者是油色, 它们在深与浅、浓与淡等多组矛盾中求得的视觉性效果却是惊人的相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相似性, 教师将大师的彩色作品转为黑白作品 (图12) , 并组织观察讨论:毕加索虽然是西方绘画的代表, 但他的作品中也蕴藏了神秘的中国画符号, 你发现了吗?学生有一定的水墨学习基础, 很快便运用旧知解决了问题:大师作品中“黑白灰的变化”与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的是绘画无国界呀!

2.欣赏构成, 学块面分割

毕加索大师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拥有革故鼎新的开拓力和无穷无尽的创新力。但一幅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奇思妙想, 更需要有懂得欣赏这些画面的知音。本环节中, 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构成的角度进行别样的欣赏。

(1) 品味构成之魅。毕加索的立体头像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 体现的是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和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但这种美感需要学生静下心, 慢慢地去品味。教师出示一幅成品图和一幅半成品图 (图13) , 请学生比较、讨论:在脸部装饰有什么特别之处?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议论开了, 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声:为什么要画成一块块呀?都变大花脸了!教师引导:请猜一猜, 大师为什么要这么画?学生猜想大师可能是想玩一种新的装饰游戏, 想跟别人不一样。教师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基础上, 追问:你觉得他脸部的线条乱不乱?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发现脸部分割线条虽多但不乱, 而且分割好的块面有的小, 有的大, 富有变化。更有甚者, 发现侧脸上的分割线以横线居多, 而正脸上的分割线以竖线为主, 使观者一眼就能清晰的看到不同角度的脸。原来块面分割还能产生这么奇妙的视觉效果呢!

(2) 表现构成之美。教师顺势利导, 请学生上台试试:先进行分割, 然后画上不同层次的墨色, 通过块面化的墨色使人物脸部产生变化。通过构成欣赏, 尝试表现, 学生对大师画面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美感有了一定的了解。

3.提炼元素, 想线条描绘

大师除了运用块面化的墨色进行装饰, 他还喜欢用多样而富有变化的线条继续装饰, 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图片 (图14) , 设问:这两幅作品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运用了什么绘画元素进行装饰?在学生概括提炼出“线条”这一绘画元素后, 教师再问:运用了怎样的线条?为什么能使画面产生了浓淡的变化?学生对线条的并不陌生, 简单观察后便发现:画面运用了直线、折线、螺旋线等各式各样的线条, 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虚实、交叉重叠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浓淡变化, 富有节奏的美感。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追问:你会运用怎样的线条来画?画些什么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 助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 感悟独特的变化之美。

四、探创意———画一画展一展

本环节中,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开启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对立体水墨头像进行创意化装饰, 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新兴水墨作品, 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 真正实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外国现代立体艺术的深度融合, 并进行个性化展评。

1.画出创意

学生在运用“块面化墨色”和“多样化线条”装饰脸部的过程中, 如水份或用笔力度一下子没有掌控好, 便会使画面整个糊掉。为此, 教师再次进行了示范和提醒:在装饰前, 可以先运用美纹胶进行分割, 这样可以使画面的块面感更加强烈;线条装饰不能太随意, 排列要规整, 这样才能富有装饰的美感;水份要控制得当;还可以为头像配上一顶小帽子, 使其更富有生活的情趣等等。全体学生跃跃欲试, 马上投入了创作之中。

2.展出创意

展示是为了放大成果的效益。如何优化作品展出的形式, 提升展示的实效性也是教师们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之一。

(1) 拍照电子展示。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对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有典型性的作品进行拍照和记录, 然后输入电脑, 进行集体展示和简单的点评。

(2) 立体造型展示。然后, 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 将自己和作品合成了一件大型的立体造型作品 (图15) 。有的小组将组内5件作品进行了错位组合, 有的进行了横竖组合法, 还有的小组成员或半蹲或立正, 或上前或退后的进行了创意式立体造型展示。活学活用立体主义的思想, 进一步感受其魅力。

(3) 画架放置展示。最后,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了周围的画架上, 又呈现出一道不一样的风景线, 营造了浓浓的水墨学习的氛围。

通过多形式的展示, 使学生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激发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唯有将美术教学的触角直指未来, 才能赢得传统文化及其美术本身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而多异质要素间的互融共通必将成为未来化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广大教师的努力下,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传统中国画教学将不断地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彰显出美术对人的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无穷力量。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伯格著.连德诚译.《毕加索的成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杰里米·沃利斯琳达·博尔顿著.王骥译.《立体派艺术家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浅谈美术高考素描头像教学 篇3

关键词:素描头像;结构;方法;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95-2

素描头像一直以来就是美术考生高考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如何使学生快速有效地画好素描,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也至关重要。本人通过长期的高考素描头像教学经历,谈谈对素描头像教学的几点看法。

画好素描头像要抓住几点:造型要准确;结构要明确;明暗关系要合理。

一、造型准确

好的素描头像其造型特征必定是非常准确的,基本的比例关系符合人物的特征,基本的透视关系正确,人物的五官特征准确。造型准确就要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型与比例关系。人物头像的基本型是一个椭圆型,在基本型基础上人物头像又分为以下几个造型特征:甲、田、国、用、日、由、风、申。这些特征基本上概括了所有人物头型的特征,面扁方圆胖为“田”字脸;上削下方、下颔宽大为“由”字脸;面形方正为“国”字脸;上方下大为“用”字脸;形长方者为“日”字脸;下巴尖瘦者为“甲”字脸;额部方正、下颔宽大者为“风”字脸;上削下尖、两颧外凸者为“申”字脸。在画之前要观察仔细人物的脸型结构,逐一对照脸型,可以适当夸张造型。

掌握基本型的基础上要了解头像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分为正面、四分之三和侧面。正面人物的比例关系如下:整个宽高比为2:3,眼睛中线基本上位于头部高度的二分之一处,眉毛位于眼睛中线到头顶的五分之一处,鼻低位于眉毛到下巴的二分之一处,下唇缘位于鼻低到下巴的二分之一处,口中缝位于鼻低到下巴的三分之一处,上唇缘到口中缝基本上等于下唇缘到口中缝,眼睛宽度是整个头像宽度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把整个头像的宽度平均分成五份,眼睛分别位于第二份和第四份上,眉毛宽度要略大于眼睛的宽度,鼻子宽度等于眼睛宽度,也就是两个内眼角的位置向下,耳朵的位置则是眉毛到鼻低。这样就基本上掌握了正面头像的比例关系,画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模特去分析,仔细观察模特本身的比例关系与标准比例关系的区别,比如有些人的嘴比较大,眼睛较小等。四分之三的比例关系和正面的比例关系某些地方是一样的,如眼睛中线、眉毛、鼻低、下唇缘、口中缝、上唇缘、耳朵的高度等,不同的地方是:眼睛的宽度是将整个头宽分成两份,然后眼睛所在的半份再平均分成三份,中间的两个点再向面部朝向的方向偏移一点,这样就使眼睛发生透视关系,近大远小。鼻子的宽度则是近处的鼻翼的位置在近眼内眼角向下的垂线上,远处鼻翼的位置基本上在远处眼睛的二分之一向下的垂线上。嘴的宽度则是两眼宽度的中点向下的垂线上。耳朵的宽度位置在耳朵所在的半边的二分之一再向外一点。正侧面的比例关系的区别也在于以下几个地方:眼睛的位置是在整个头部宽度的八分之一处,近处的鼻翼在近处眼睛的内眼角的边缘处,鼻子高度要大于眼睛的宽度,嘴的宽度是鼻子的中点到眼睛的中点。耳朵位于整个头像宽度二分之一向后的位置。这些基本的比例关系掌握之后要灵活运用,每个人物的比例关系会有细小的变化,要仔细观察人物的特征,和标准的比例关系进行对照,画的时候要多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这样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整体特征。

人物的整体特征把握好的同时要注意五官的具体特征,每个人物的五官都会有自己特有的特征,比如眼睛的大小之分、内眼角和外眼角的高低之别等,要仔细观察人物五官特征,尽可能用比较方的线条大胆概括,上眼皮可以概括成三条线,对比三条线及四个点的长短高低的区别,鼻子注意观察鼻梁、鼻侧、鼻低、鼻翼、鼻孔、鼻中隔的位置及面积的区别。嘴要注意口中缝、上唇缘、下唇缘的造型特征。耳朵注意耳屏、耳轮、对耳轮、对耳屏、三角窝及耳垂的具体位置及特征。通过以上练习基本上能掌握头像的特征,当然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结构明确

人物头像素描比较难的就是理解与表现内在结构。要理解人物头像的内在结构就要从头骨结构、肌肉结构入手,然后到人物头像的结构素描表现。

头骨结构:画人物头像必须了解内在的头骨结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头像内在结构。头骨结构要了解头骨的造型特征,如眼眶、眉弓、额骨、鼻骨、颧骨、梨状孔、上颌骨、下颌骨、颞骨、顶骨等主要的骨头位置及结构。还要特别注意头骨内在凹凸的位置。头骨内在凹的地方有眼眶、梨状孔、颧骨底端、下颌骨的侧面、颞骨等。头骨内在凸出来的有鼻骨、眉弓、颧骨的最高点、额丘、颏隆突等。在头像表现的时候要注意头骨凸出来的地方较亮,凹进去的地方较暗,同时要特别注意颧骨的体块结构。

肌肉结构:头像肌肉要了解眼轮匝肌、额肌、聂肌、咬肌、口轮匝肌、皱眉肌、降眉间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颧肌、三角肌、笑肌、颊肌、鼻肌等主要肌肉的具体位置及结构,注意肌肉之间的穿插关系。

了解头骨和肌肉的关系之后要注意头像内在的结构线,所谓内在的结构线就是头部正面到侧面的转折线,即聂线到眉弓

到颧骨到颧骨最低端到颧肌到口轮匝肌到下颌骨,注意骨头的地方表现得硬一些,肌肉的地方表现得软一些,骨头的地方对比强,肌肉弱,骨头实,肌肉虚。

头像的结构素描表现是了解头像结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所谓头像的结构素描就是以线条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不用明暗,没有光影的变化,而强调突出头像的结构特征,以理解和表达人物头像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头像结构素描的观察与理解结合起来,注意透视原理的运用,较理性地分析出头像内在的结构特征,可以忽视人物的光影、质感、明暗等外在因素。结构素描头像表现时要注意线条的虚实强弱变化,同时要注意线条之间的穿插关系,线条与内在的骨头肌肉之间的关系等。

三、合理的明暗关系

明暗关系是素描表现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了解头像结构的基础上如何表现出头像的体积感、空间感,就取决于明暗关系的合理运用。所谓明暗就是指画中物体受光面、顺光面、背光面、反光面的明暗变化及对这种变化的表现方法。头像在光线的照射下出现三种明暗状态:亮面、灰面和暗面。三大面加上高光和反光又称为五大调子。素描头像表现得时候除了本身具有的颜色变化之外也要注意五大调子的变化关系。

要合理表现头像的明暗关系就要先了解头像的体块关系,对于体块的理解可以从形体与光线的关系入手,如把圆环切成不同的面,打上光之后就存在受光面、顺光面和背光面的区别,受光面就是光线垂直打上去的面,即高光,顺光面就是顺着光线方向的面,即灰色。背光面就是背对光线的面,即暗面。除了以上面之外还有受光和顺光之间的面,即亮灰色,顺光和背光之间的面,即暗灰面。画头像时要注意每个体块所受光线的区别,受光不同其明暗关系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变化。平时训练时要多注意头像的体块关系,如颧骨分出来不同的体块,平面、上斜面、下斜面、斜后面等。

另外要注意头像整体的明暗对比关系,如正面头像斜上45°打光,头发、眉毛、上眼皮、黑眼珠、鼻低、上嘴唇等属于暗面,从结构线到面部的背光面和脖子属于灰面,面部正面属于亮色。大的明暗关系控制好的同时,要注意不同面内部的变化,暗面里面的反光,亮面中不同明度的亮色,灰色中的变化等。

参考文献:

[1][美]伯特·多德森著,蔡强译.素描的诀窍[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孔祥涛.素描头像[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3]魏伟.素描头像结构分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美术写意头像教学反思 篇4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

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

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教学难点

]、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教学准备]

(师)电脑、电脑、教科书

(生)本、美术作业

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在讲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事情。正好这节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图一)

二、讲授新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图二)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框架图三)

、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图四)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图六)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竹枝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

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图八)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图九)

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展评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太原唐晋新起点美术素描头像 篇5

————太原唐晋新起点美术学校

教学目的:在较段的时间内用简明扼要的表现技法迅速将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简要明确地描写下来,并得到生动的表现。通过素描头像的训练,使学生们对头部的体面,结构,透视,比例线条等一系列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初步的的训练对画面空间,虚实线条等一些表现方法的掌握,同时强调学生对表现对象精神状态的把握和刻画能力。

重点:1形象的了解与掌握

形象的了解与掌握,要求我们从形象的结构特征出发,对人物形体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理解。表现手法:线条和明暗

难点:人像面部结构特点和五管的造型特征

为准确生动的画好这些部分,不仅要熟悉它们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更重要的是理解五官由于面部表现变化而形成的相互关系。不注意五官周围肌肉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表现就不自然。

组织教学:常规。

导入新课:想要画一副完整的素描人像,除了对人物形象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线条的运用和明暗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线条:

线条是一种明确的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能直接的,概括的勾画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和形体结构,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随着对象的不同,要求用不同的线条表现。

线条在素描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把握形体,还能对所要表现的物象做出有力的判断。素描训练无论采用哪种手段,开始都要用线确定所有的关系。用不同种线条来寻找形体,用多条重要的辅助线划分比例定位置;用长直线画大的形体关系;用切线画出小的结构转折关系;用重线,实线表现近处的暗部;用淡线,虚线表现亮部和迟远的部分。在素描训练中通过对线的探索,逐渐认识线在绘画中的作用,并能通过线条创造美的造型。

明暗:

明暗是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感的有力阶段,对其真实的表现对象有重要的作用。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的表现光线照射下物象的形体结构,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和色度,物象的空间距离等等,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有较强的知觉效果。同一个物体虽然由于不同的角度的光线照射而出现不同的明暗变化,但是光线不会改变对象的结构,因为对象的结构是固定的,而光线是可变的。

第一课时

了解人的面部特征

眼:眼睛是有瞳孔,角膜,眼角组成球形嵌在眼睛窝里,上,下眼睑包裹在眼球外,上下眼睑的边缘长有睫毛,呈放射状。上眼睑,睫毛较粗长向上翘,下眼睫毛细而短向下弯。

鼻:鼻隆起于面部,呈三角状,有鼻根和鼻底两部分组成。鼻上部的隆起是鼻骨,它小而结实,其形状决定了鼻子的长,宽等。鼻骨下边连接鼻软骨,包括鼻中隔软骨,鼻侧软骨和鼻翼软骨,鼻翼可随呼吸或表情张缩。脖子的形状很多,因人而异,有高的,肥厚的,也有尖细的或扁平的等等,都是形象特征的概括。鼻孔的形状随鼻形而变化,特别与鼻翼有很大的关系。

嘴:嘴,就形状来说,是由覆于上、下颅骨和牙齿之上的双唇所决定的,颌骨和牙齿形成的弧度直接影响双唇的曲直。嘴形的不同,就是有颅骨和牙齿的弧线所定型的。嘴唇由口轮匝肌组成,上下牙齿生在半圆形的上下颅骨齿槽内,外部是呈圆形的体积。上唇中间皮肤表面有条凹,称人中。嘴唇的表面的唇纹,各人的唇纹形状不同。上、下唇的活动十分灵活,彼此呼应,不仅对发音有很重要的作用,对表情也有很直接的影响。

耳:耳朵有外耳轮、对耳轮、耳屏、对耳屏、耳垂组成,是软骨组织,具有一定的弹性,形似水饺。耳朵稍斜长在头部的两侧。在学习时除了弄清它的结构外,还应注意它的体积。

头部的结构:

人的头部结构较复杂,我们应以研究造型为目的,为更好的理解头部的体积,将人的头部予以几何的归纳。头部骨骼是头部造型的本质所在。它是处在圆球体和立方体之间,从整体上可以概括成一个圆球或立方体或楔形之间的复合体。用立方体概括头部,便于掌握头部的空间结构。头骨有几个突出的点,我们叫它骨点。这些骨点通过棉布肌肉显示出来。从额头的额结节到眉弓,颞线、颧骨结节和下颌结节骨点的连接,便构成了头部不同面的转折。由此可以看出眉、眼、嘴出处在一个面沙锅,耳朵是长在两个侧面上的。[头骨图][头部几何概括图]

头部的比例:

人的五官位置和形态特征各有差异,这是前人概括的头部的基本比例,有长三停,横五眼。正面看人物头部,从发际到眉毛,从眉毛到鼻头,从鼻头到下颌等距离的三段为三停。两只耳朵中间的距离为五只眼睛的长度。成人眼睛在头部的二分之一处,儿童和老人略在三分之一以下。眉外角弓到下眼眶,再到鼻翼上缘,三点之间的距离相等,两耳在眉尖之间的平行线内。这些普通化的头部比例只能作为写生开始时的参考,最重要的是在时间中灵活运用,正确区别不同的形态结构,才能体现所描绘对象的个性特征。

素描头像

形是评价一副素描的重要内容之一,形不准,深入刻画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树立正确的造型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般说来,造型的手段是用直线来起形,找出形体构成的趋势、整体比例怪系及大体面转折关系等。先从大体入手,不要顾及过多的细节;其次是有意识地确定主要结构骨点、高点(端点)的位置,其位置主要体现在额结节、眉弓、颧结节、鼻梁、鼻头、下颌结节、下颌角等处。对象棱角线的起止点、尖角凸起点,包括内外眼角、左右嘴角的点都是重要点的位置,这些点将制约形体构成及五官形象。除了把握主要的骨点、端点相互距离的比例关系外,特别要注意弄清它们的垂直和水平关系。不妨把画面理解为无数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坐标图纸,任何一点都有自己特定的坐标方方位,并和其他的点产生或垂直或水平的联系。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不仅要和相近的各点比较,还要根据垂直线和水平线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地在整副画面内进行比较,这样这个点才能被确定。主要点找准后,再来寻找内外轮廓线,把形象轮廓引向更深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层次。一副画应该有一个视觉中心,也就是最能引起观者兴奋、最引人注意的部分。

高考素描头像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大的基本形特征”总是把握不住。

原因:1 两眼的视线不统一,观察头像不整体,其距离画得过宽必然会拉宽脸部基本形,过窄脸部的基本形就会变瘦。五官画得过小,脸部就会挤成一团,造成脸部臃肿;五官过大,脸就会相对变小,从而使得她容不下五官,因此头像会看起来畸形。诸如此类问题还很多。

解决方法:1 调整观察方法,看形不看线,有些同学通常是看线不看形或知识看形的边缘变化而不看形的大特征。

看形要花时间去比较线,找出大小、长短不一的正确比例关系。固定焦点透视的变化,观察形体时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位置。二.“花”与“乱“。

原因:1 过于刻画局部,没有顾及到其他部位的相互关联造成的。

铺调子的色度不够均匀,第一层色度画不均匀,用线过于凌乱:第二层色不均匀,还没第一层的色重,这样不均匀的色度多次重叠会出现许多黑斑或光斑,因此“花”和“乱”便出现了。

解决方法:1 铺暗部调子时用笔一定要均匀,不要留太多的白色空隙,在逐步加重调子的同时要注意与结构相结合。

如果亮部的斑点过多就用橡皮把它轻轻擦掉。如果暗部过多可以用手轻轻的揉,使得它的调子更趋于统一。

作画时避免盲目用线,注意到线条一定要表现到形体、体现到结构的转折。

三.“腻”与“木”。

原因:画面光滑找不到色度变化;过分的夸张形体的转折面。

解决方法:1 在作画过程中,该方的画硬一点,该圆的画软一点,两部转折轻而准确,用笔用线得当。

正确处理画面的“前、中、后”三度空间。

男青年人像写生步骤:

1.用虚线在画面上轻轻定出从头到下颌的位置,根据头部的基本形体,用长线淡定出了大的轮廓,注意头、颈、肩的穿插关系,构图不宜过满。

2.画出大体色调关系,从眼睛交界着手,胆子要大,注意虚实变化,表现的不能简单处理,要随形体的变化而变化。

3.深入刻画是在完成大体色调的基础上,从明暗交界线开始逐步向亮的推移,注意中间色的微妙变化,控制浓淡和调子的互相衔接,以及面部的结构穿插。

4.刻画完以后,退远观察一下整体的效果,努力追忆最初的感觉,对明暗、结构、透视、神态等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并予以适当调整,再进一步深入刻画,但不可处处都改,影响整个画面的艺术效果。

如何掌握男性肖像作画要点

鼻子:对鼻子的机构进行分析,可见鼻骨比较硬,鼻头肉比较多,是脸部最高的部分,所以画时应注意把结构和体积交代清楚,表现要充分。鼻孔要画得透气,不能画得黑。

嘴:嘴是表现任务表情变化的重要部位,要注意两个嘴角,上下嘴唇的变化以及嘴唇的质感。老年人嘴唇的颜色偏重,缺乏光泽,所以在处理时要注意和脸部颜色有所区别。

耳朵:耳朵的变化比较多,也可以画的比较丰富。耳朵的主要结构有耳轮,耳屏,耳等。处理耳朵时,应注意虚实关系,相对于脸部要画地虚一些。

头发:老年人的头发花白,稀少,质感柔软,蓬松而少光泽,处理时应特别强调虚实变化和疏密变化。

女青年侧面顶光人像写生步骤:

1. 根据头部的基本形体,用长线淡定出了大的轮廓,注意头、颈、肩的穿插关系,构图不宜过满。

2. 铺大的明暗关系,区分受光和背光。

3. 因皮肤柔和,故刻画时因少画受光部,而应重点刻画眼、鼻、嘴以及脸颊的明暗交界线等部位。此外,要将脖子理解成为一个圆柱体,不必过多刻画。

4. 保持画面大的素描关系明确,响亮。可采取“手擦”的方法,将头发,阴影等部位处理的柔和以及有空间感。用“纸笔”点出眼、鼻、嘴细微的明暗变化,力争将第一印象保持到作画的完毕。

老人侧面顶光画法:

1. 这个侧面角度的模特五官明显,面型清瘦,较易表现,易出效果。用碳铅笔画出大致轮廓,特别要定准颧骨、额骨这些较易忽视的部位。简略的画出黑白关系,鼻梁的侧面、眉心、额骨等部位可概括为暗部,只有名度上较眼窝部位浅一些。2. 进一步区分背光步的各个层面,画出它们前后差异,简略的画出额上皱纹。这里要特别注意下颌骨及脖子阴影的反光部位的处理,从整体角度看,它们都屡次要及背景部分。重点刻画五官。鼻部是脸上最高部位,其投影最黑。另外,嘴角,上下唇的中间线及上眼睑的阴影,都是较深部位,应准确大胆往深处画。耳朵也是教难表现的部位,其体积的厚度,主要靠耳垂来表现,所以准确的找出耳垂的转折面非常重要,有时可以适当的加以强调。

老人(女)侧面平光画法:

1. 侧面人像的特点比较易表现,模特的额、鼻、嘴、下巴的造型线就代表其凹凸、胖瘦的特征。这种角度的五官只露一半,但在起稿前因将未见部分的转承关系理解与心。用竖线条画出脸不中心线,主要表现头像的角度及左右对称关系。此外,画出三条平行线,分别标出眼、鼻、嘴的位置。2. 侧面平光最难表现的是大面积的受光部,尤其是模特较胖,结构不明确时。在进行这类作品练习时,我们应力求将五官、头发、结构转折处表现明确,以便不断的“挤”出受光部凹凸起伏感。用线将颧骨、下颌角、耳后的阴影画出;嘴角的造型依口轮匝肌的走势做一交代。3. 此角度的耳,头发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深入刻画时,我们首先要找出它们的明暗交界线。在头发的受光部找出几组头发的走向,进行重点刻画,其余的头发移头型的走势而定。4. 模特下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一般来说,上唇在背光处,下唇在受光处。这里可以将额上的一缕头发进行重点刻画,明度高于别处头发,以增加画面的响亮感。

布置作业:临摹头骨结构图,五官比例图。这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头部的结构。

临摹一张男(女)青年头像或一张老人头像。注意结合课程所讲的注意要点来作画。

素描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能运用较好的观察方法,通过对素描关系合理深入地理解归纳,从而能准确恰当地描绘对象的形和调子关系。

第一部分:静物(常见水果、花卉、蔬菜、碗、碟、杯、盘、瓶、罐、坛、金属器皿、各色衬布等)一 概念认识

结构:构成物体形体特征的面与面之间的转折关系。

素描关系:是指画面中物体的形体结构与明暗相结合所形成的关系。关系即指联系和对比。

二 认识素描关系的规律:

1)结构规律:任何物体都是由物体本身的形体特征、体积特征、透视特征构成它的结构关系,而这种结构关系又是以不同的面的转折衔接来呈现(如几何体、水果、坛罐、头像等)。

2)明暗规律;在光线作用下,任何物体都呈现亮部和暗部,而亮部分高光(光线直接照射点)、亮面(光线直射的高光周围部分)、灰部(光线侧射部分),暗部分明暗交接线(亮暗部交接处,也是物体调子对比最强处)、反光(周围物体对该物体的反射,也即环境调)、投影(对其它物体的遮光部分)。光线越强,明暗对比就越强,反光也越强但灰面变弱;物体质地越光滑,明暗反差就越大,反光也越强(如金属器皿、玻璃器皿)。反之则相反。

3)空间、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画面物体摆放的平台透视的原则产生画面整体空间,物体的体积结构产生局部空间(有体积感便产生局部空间感)。视平线下的物体(俯视),画面平台往上走,视平线上的物体(仰视),画面平台往下走。高考画面多选择不强的俯视,但应舍弃绝对的平视,否则物体的空间、透视会由于相互过于重叠而变弱。

4)切记明暗关系是建立在物体结构基础之上的,脱离了结构便谈不上明暗,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明暗的变化特点。此处安排一个关于素描的整体性讲座。三

训练方式、内容: 1)结构训练

强调对物体结构的完整理解把握,面与面转折的连贯衔接,以及对物体结构的关键处的归纳、选择。(水果、碗、碟、杯、盘、瓶、罐、坛、衬布等)约两到三天时间。

此处安排示范讲座,用以提高对物体的结构构成规律的认识。2)调子训练(明暗关系)

强调结构和调子的严密结合,能主动归纳出画面的调子属性(高、中、低调)使画面调子关系秩序化、整体化。(水果、碗、碟、杯、盘、瓶、罐、坛、衬布等)约三天时间。

此处安排示范讲座,用以提高对物体的调子构成规律的认识 3)步骤训练

强调按作画五个步骤的方法严格进行(1观察、2构图 造型、3抓结构关系 画大的调子关系、4塑造、5整体调整)。注意各个步骤之间的连贯转换。约一星期。4)临摹:强调根据自身的问题、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临摹范本和临摹的侧重点。5)常见问题解析:对素描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析。根据教学中学生画面的具体问题设计。

6)考试安排的作业讲评,优秀作品鉴赏。讲座安排:

a.观察方法:强调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对比观察(用画者的眼光看对象)。观察主要物体和次要物体的结构、比例关系。观察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在观察的同时构思画面,强调整体观察、主动归纳画面的关系。约半小时。

b.构图:视觉重量均衡的检查方法,画十字;处理对象的构图方法,注意对象的位置、比例对比。约半小时。

c.抓结构关系 画大的调子关系:先归纳调性;结合结构画暗部关系;可附带少许中间调子用以衔接亮部,且为塑造做准备。约一小时。

d.塑造:观察每个物体暗部的结构变化,处理出暗部各个结构面之间的关系变化(关系应明确);观察每个物体亮部的结构变化,处理出亮部各个结构面之间的关系变化(关系应明确);应注意亮部与暗部之间结构、调子的连贯性,作到既有联系又有对比;注意对对象质感的描绘。约一个半小时。

e.整体调整:整体的概念内容;整体的相对性;步骤过程中对整体的把握(其在步骤里的连贯体现)。约一个小时。

第二部分:头像(男老、女老、以男青、女青为主)

教学目的与要求:能运用较好的观察方法,并通过对头部结构关系、明暗关系地理解归纳,从而能准确恰当地描绘对象的形和调子关系。

一 头骨、肌肉结构训练(至少一周时间):强调对结构的理解、记忆、熟练掌握(解决结构盲点)。讲座安排:

1)头骨、肌肉结构的特点(比例、形状特征、位置点的把握)。2)头骨、肌肉结构之间的联系。3)与真人头像结构的联系。

4)与静物描绘的联系(结构、调子的规律性)。训练方式、内容:

1)头骨写生(局部、整体结构的理解、描绘)。结合讲座,约一个半小时。

2)头骨默写(根据真人半默写、全默写)。

3)肌肉结构写生(局部、整体结构的理解、描绘)。结合讲座,约一个小时。

4)在头骨上加肌肉训练(默写)。二 头像训练:强调对各结构特点的深入理解,强调结构的准确性,调子的有序、合理把握。

训练方式、内容: 1)结构训练

强调对头像结构的完整理解把握,面与面转折的连贯衔接,以及对头像结构的关键处的归纳、选择。约两到三张作业。

此处安排示范讲座,用以提高对头像的结构构成规律的认识。详细讲解头部五官及其它部分的结构关系特点、透视关系。约三个小时。2)调子训练(明暗关系)

强调结构和调子的严密结合,能主动归纳出画面的调子属性(高、中、低调)使画面调子关系秩序化、整体化。约三张作业。

此处安排示范讲座,讲解调子和结构的规律,头像整体的调子特点,局部结构的调子特点。与静物联系。3)步骤训练

强调按作画五个步骤的方法严格进行(1观察、2构图 造型、3抓结构关系画大的调子关系、4塑造、5整体调整)。注意各个步骤之间的连贯转换。约一星期。

按步骤内容安排五个针对性讲座:

a.如何观察把握头像。b.如何构图 造型

c.如何抓结构关系 画大的调子关系 d.如何塑造

e.如何进行整体调整

总体结合对静物的认知。

素描人像容易出现的问题

素描头像教学一直是整个素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有衔接几何石膏、静物素描的作用,又是半身带手与全身人像基础。因而,教好它与学好它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就高考美术而言,素描头像是我们每年经常碰到的考题。相对于半身带手、全身人物像,它是简单得多;但尽管如此能够切切实实画好的为数仍然不多,而存在的问题倒是方方面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如下几方面:

一、“大的基本形特征” 总是把握不住。主要表现在把方形头画成长形头,把瘦形脸画成胖形脸,把女人形画成男人形,把青年形画成老年形„„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两眼的视线不统一,观察头像不整体,其距离画得过宽必然会拉宽脸部基本形,过窄脸部的基本形就会变瘦。

2、五官画得过小,脸部就会挤成一团,造成脸部臃肿;五官过大,脸就会相对变小,从而使得它容不下五官,因此,头像也就变成了畸形。

3、当眼睛移动向右时画左眼,移动向左时画右眼,画出来的两眼必然不会在同一视线上„„

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

1、调整观察方法,先观而后察,看形不看线,显然有的人通常是看线不看形或只是看形的边缘变化而不看形的大特征。

2、看形要花时间去比较线,找出大小、长短不一的正确比例关系。

3、固定焦点透视的变化,观察形体时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位置。比如,画头像时自己位置的左右移动,就可能导致画面中鼻子、嘴、眼睛的方向与头部的方向可能不一致。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画者作画时没有注意到形体整体关系与透视变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绘画进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基本形不准时,我们就应该马上停下来,从画面整体性把握的角度,来认真思考,反复分析基本形大动态的变化,以及形体整体调子的轻重变化。

二、“花”与 “乱”的缺点在画面中表现也很突出。它们是指画面形象上所出现的许多黑白相间花斑,好像水面上的浮光掠影,要么暗面到处都是光亮区域,要么亮面到处都是黑斑区域,让人感觉形体的受光面与背光面异常凌乱。产生花、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是由于过于刻画局部而没有顾及到其它部位的相互关联造成的,东一块西一块杂乱无章。

2、是由于铺调子的色度不够均匀,第一层色度画不均匀,用线过于凌乱;再加上第二层色度也画得不均匀,线条还没有第一层重,这种不均匀的色度多次重叠则会出现许多黑斑或光斑,从而画面显得到处都是乱蓬蓬的线条„„

解决它的办法也有两方面,1、铺暗部调子时用笔一定要均匀,不要留太多的白色空隙,在逐步加重调子的同时要注意与结构相结合。

2、如果亮部的斑点过多就用橡皮把它轻轻擦掉。如果暗部过多则可以用手指轻轻的揉,以使得它的调子更趋于统一,3、就是作画时必须避免盲目用线,注意到线条一定要表现到形体、体现到结构的转折。

三、“腻”与“木”也是我们画面中常犯的错误。腻是指脸部找不到明显的形体转折面,到处都磨得光光滑滑的而且还没有色度变化,木跟腻的画面效果恰恰相反,它的毛病在于过分夸张形体的转折面,好像是用由一块块被割成的木头组成的。

解决的办法是:

1、人物都是有骨有肉、有方有圆的形体,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时,该方的画硬一点,该圆的画软一点,亮部转折轻而准确,用笔用线得当,其毛病是可以克服的。

2、作画的过程中,如果不是为追求某种形体转折风格的话,还应是提倡正确的处理画面的“前、中、后”三度空间。

美术教案 写意花鸟画小品 篇6

正则中学

曾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二)教学目标:

1.了解写意花鸟画在装饰居室中的作用,想象他的装饰效果。

2.通过本课的简单,初步的训练,引导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并认识,熟悉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

3.通过对花鸟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简单练习,使学生意像中对花鸟画中的笔墨技法有一定的感知。了解其关系,以及笔墨情趣,感受写意花鸟画小品创作中的审美感受,和绘画乐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及中国花鸟画中的笔墨情趣。教学重点:

1.理解花鸟画在居室装饰中的作用;

2.写意花鸟画的布局,水、笔、墨之间的关联。课程类别:欣赏练习课。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a教师:1.各种写意花鸟画作品(图片)组成的幻灯片课件。

2.写意水墨所需的工具材料。

b学生:课本,搜索的写意花鸟美术作品图片,写意水墨画所需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用课件展示家居图片,混杂装饰和没装饰的,让学生感受装饰的视觉冲击,由此带来的装饰美感。

小结:大家都喜欢喜欢漂亮的房间,但是怎样来让他漂亮呢?那需要经过我们的装饰。没有经过装饰的房间呢,在装饰过后也可以变的很漂亮,很温馨。2.欣赏幻灯,演示各种家居的漂亮图片。

教师小结:家居装饰是为了美化环境,让家居更温馨,使生活变得丰富,更有情趣。

3.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观看客厅墙壁上的图片有什么特点,跟周围的家居的搭配如何? 小结:墙壁上面的装饰画都是中国水墨,花鸟画。

4.提出问题:当你看到中国花鸟画有什么感觉?讨论一下为什么许多人喜欢用中国画装饰自己的居室?

小结:中国画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意境中多了文人特有的古朴典雅。中国人的家庭里,都喜欢张挂一些中国花鸟画。中国花鸟画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名族特色,多取吉祥题材,每一幅画都有其象征意义:

例如:牡丹——象征富贵荣华;松柏——象征繁荣昌盛。梅、兰、竹、菊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梅花——象征高洁的品格;兰花——象征淡泊的品质;竹——象征刚正不阿的性格,;菊花——象征隐士等。

二、引导发展,进入新课 1.既然花鸟画都具有自己独特韵味和象征意义,在居室装饰中又如此的受欢迎,那么我们就应该具体的来了解一下花鸟画。2.简单介绍花鸟画。

小结:花鸟画是以花鸟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形式,花鸟小品讲究笔墨情趣,注重用笔用墨,常常画折枝。作品清新,虚实相间,十分适宜装饰家居。3.出示图片,师生共赏 4.学习花鸟画的用笔用墨:

写意花鸟画的用笔是指通过笔锋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气韵。主要方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 主要的用墨方法有:浓墨、破墨、积墨等

写意花鸟画的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笔墨紧紧相连,相得益彰。正所谓“笔情墨趣”。“焦、浓、重、淡、清”,墨分五色。黑白、浓淡、干湿产生出生动的节奏。教师示范。

5.观看小视频,区分中锋和侧锋用笔的不同之处,以及浓淡重轻墨的不同。6.出示不同墨色表现出的不同画面图片,师生共赏。

三、观看示范,学生练习

1.出示竹子的绘画作品,以及对幻灯的欣赏,提出问题:竹子的作品漂亮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张竹子的作品带回家装饰自己的居室呢?

2.分解竹子的绘画过程,以及用笔,用墨情况,编成通俗易懂的几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并适当示范。竹子的画法步骤:

①画出竹子的主干,用笔侧锋为,注意蘸墨的时候,浓淡的比例;

②画完主干,加上分发出来的主枝,让整副画面有个人统一的走势。补小枝主 要考虑构图需要,使构图主次分明,均衡变化;

③注意浓淡的分布,再在笔尖蘸少许墨,一笔画一片叶子,叶子的整体形状以五片,三片成为一组。先添加主要的组,逐步加上远处的淡一点的枝叶。使整幅画面更协调。绘画过程中,注意画面的浓淡,虚实,协调,重心。④最后提款、押章。

3.播放画竹子绘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在播放过程中,适当讲解。4.出示郑板桥墨竹作品的幻灯,引导学生一起欣赏。

5.学生练习画一幅梅花,教师巡回辅导。随时把好的作品展示出来鼓励学生,指出优点、缺点,并鼓励一些画得不够好的学生,抓住关键,引导完成作业。

四、课程总结,作业布置:

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 篇7

我们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目标。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将“中国特色”总结成了“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三个方面。“大美术”是“中国特色”的内容, “大美院”是“中国特色”的形式, “大写意”是“中国特色”的精神, 它们共同构成了美术教育的中国内容、中国形式、中国精神。

“大美术”

“美术”本来是大概念, 后来逐渐被人为地缩小了。现在人们一提起“美术”, 就是指绘画、雕塑以及一些实用美术设计, 比如广告、环境设计等。这是对“美术”的内涵、范畴和意义的严重缩小, 我认为:

1.一切有形有色的事物都是美术。大到一个国家、城市、地区的面貌, 小到居室、餐具、食品、钥匙链等任何能够″看″到的小物件。“美术”就是创造“美术”的视觉形式的“术”——这个“术”有艺术的成分, 也有技术的成分。它可以包括创造纯粹供“审美”的、非实用的形式, 也可以包括创造实用的美的物品, 还包括将现有的东西按照美的法则来排列、置放。在此基础上理解“美术”的范畴, 就可以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环境美术、设计美术、装置美术、服装美术, 以及一切民间美术和随着新生活需要而诞生的全部新的物类美术——诸如我们现在能了解的剪纸、陶艺、面花、布饰、摄影、插花等等, 还有我们还不能了解的未来的更多的品类, 以及它们的置放方式。

2.美术在人的生活中是一件大事。它无所不在, 无所不有, 人的举手投足、衣食住行、生存环境、所见所遇, 无一不与美术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

3.美是人类的目的。美不仅是人类的本能, 还是人类的目的。人类社会的全部生产、建设行为都是为了实现“美的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最终目标就是“美”——美的世界、美的生活。

4.美是改造社会的动力。人类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塑造形象、塑造生活、塑造环境、塑造世界。求美的本能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内在动力。

5.美的意识和美的世界互为因果。人类用美的意识改造世界, 但外部世界的“美”的程度会影响一定时期的“美”的意识。

6.人类对“美”的要求和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同步的。它要求实现与某一个经济时代相对等的美的生活。

7.美术发达的程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没有美术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 不重视美术的国家是盲目、幼稚、不成熟的国家。

8.美术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美术的建设是短视的建设, 也是短命的建设;美术可以促进、带动和补充经济发展。

9.美术可以兴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美术上的成就, 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美的意识的进程里, 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博物馆和地面上, 成为后人永远无法替代的历史成熟, 成为这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

10.美术是全人类、全社会的事业, 它不仅仅属于美术家。

11.中国需要大美术, 需要“美术的生活”、“美术的中国”。

“大美院”

1.“小美院”是计划经济时代盲目崇洋的做法。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中国的美术学院直到九十年代初中期都还很小——全国八大美院的占地面积都在百亩左右、教师人数在一百上下、在校学生约一二百人。究其原因, 除去当初设计的办学规模、社会需求预测以及办学能力等因素外, 可能还一定程度地受到了西方美术学院的影响, 因为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模式完全引进自西方, 由一批留法、留日、留苏的美术先驱开创。而西方的美术学院都较小, 至今依然。

我们一百年来不自觉地把西方作为了一个模仿或赶超的样板。似乎西方的美院“小”, 中国的美院也就应该小。但西方的美院模式有它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原因, 有它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原因。而这些原因都与中国的国情不符。一味模仿欧洲的小规模美院是当时生产力水准所限, 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盲目崇洋的做法。

2.中国需要“大美院”。在一个民族摆脱了外辱内困、温饱之忧以后, 对美的追求和尊重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正如墨子所言:“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对于一个个体的“人”, 他的全部生活的“美”的程度, 是他生命品质的重要衡值标准。生活的“美”的程度, 受到人类整体发展状态、整体意识、自然环境以及个体物质、意识和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当然, 社会整体及个体对“美”的意识和技能, 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来完成。中国如此之大, 人口如此之众, 除培养美术家和设计家外, 全面提高民族的美术修养的任务是“大美院”的历史使命。

3.美术学院的功能。美术学院承担着所有关于视觉“美”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五个层次:

(1) 继承。继承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全部美术运用技艺。

(2) 研究。研究、总结有史以来包括当代世界的全部从美术意识到形态到方法。

(3) 创作。创作当代美术新形态、新作品。

(4) 创新。预示未来美术观念、美术形态。

刂 (5) 普及。美术学院有义务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美术学院不应该和其它普通高校及以往的艺术院校一样, 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己任, 而应将全社会、全民族纳入自己的服务对象。不应局限于“考试—招生—就学—毕业—文凭—就业”这一传统教育因果模式, 而是“开门办学”、“为人民服务”, 遵循不附加任何功利目的的“欢迎来学—提高素质—美化生活”的教育宗旨。因为对“美”的认识和创造的能力, 是每一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多多益善、艺不压身, 而且立刻会对生活的品质产生实时的回馈。每一个人都有提高的内在需求和权利。美术学院无权将任何一位求“美”若渴之人拒之门外。

4.“大美院”的涵义:

(1) 规模大由于社会需要在迅速增大, 美术学院应该扩大规模, 包括扩大招生数量、教学面积和师资力量。

(2) 学科全美术学院应该设置社会需要的全部美术学科。一是艺术、文化建设需要的学科;二是社会建设需要的学科;三是社会个体为提高美术素质需要的技能学科, 包括插花、剪纸、烧陶、摄影、布艺、面艺等等一切都应包容。

(3) 层次多一是学历层次, 可以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二是非学历层次, 可以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在内的终身教育一条龙体系, 让全民族的每一个分子, 都有权利在一生x中2他�认为适当的时候一次或多次走进美术学院, 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或学习美化生活的手段。

(4) 形式活对非学历层次, 可以视学生不同需要设置专业和学习时间。

对学历层次, 实行宽行严出的学分制, 打破学年制, 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可以缩短或延长学制, 也允许暂时中断学习, 再续学习。

(5) 用人制度活实行全员聘任制, 打破国内外、校内外、离退休和在职的界限, 全社会办美院, 向全社会聘请专家、名家任教, 为各种优秀人才提供施展能力的大舞台。

(6) 教学方式多实行名家挂牌的工作室制, 允许各工作室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学生自主选择, 打破目前的系科和单元制教学方式。

(7) 资金来源宽吸引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金共同办学。

(8) 内部结构紧扩大教学队伍、压缩行政机构、人员, 实行后勤保障的社会化。

(9) 具备造血机能发展学院产业, 为教学、科研的发扬光大提供经济保障。同时回馈社会需求和经受检验。

(10) 具备综合功能“大美院”应该同时是一座国际艺术城, 创造吸引国内外艺术家不定期栖居、交流、切磋、活动所需的一切条件;并且布满了各种艺术品陈列, 以艺术公园的姿态向公众开放。

5.开放与保守:有容乃“大”学术是学院的风骨。在此“规模”更高的层次上, “大”体现为美院内部的学术宽容度。“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大美院”在学术层次上, 应该将“开放”与“保守”兼收并蓄, 允许二者同时存在。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 我们已经看到了整个世界的过去和现在, 应正确地成熟地对待开放与保守, 开放与保守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开放”是培植事物的广度:不开放没有通风、透光, 生命就要死亡;“保守”是培植事物的高度:不保守就不能升华、提纯、造出精品, 比如百年茅台酒, 比如千年松柏树。因此, “大美院”兼容并蓄, 又开放与保守。

多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过短的时间只能长出小树、小花、小草;松柏之所以成为树木之王, 就是因为它要经过千年的能将松所“多不年变轮”柏以, 、没长有不足了够坚的实时的间品嫁诸接如成“小新花媒、体小会草, 取。代架上绘画”之质它;长频不繁成地参变天品大种�类树、8、的说搞长嫁3�法不接出, , 本那那�身么只就是杞人忧天——就像火箭、飞机、汽车、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各行其道, 不会因为创造了火箭, 其它工具就要消亡;也不会因为有了汽车, 人类的下肢就要消亡, 赛车、游泳、竞走同样都有世界冠军。

“大写意”

1.传统的“写意”说。“写意”、“大写意”作为中国画的画法由来已久。王维留下过“凡画山水, 意在笔先”的论调;白居易《画竹歌》亦有“不根而生从意生”之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画“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宋欧阳修也有“心意既得形骸忘”、“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 苏东坡论吴道子画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一说。此后, 赵孟頫的“存古意”理论、梁楷的大写意人物画、徐渭的大写意花卉、陈洪绶的古意人物, 以及元四家、明四家、四僧、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等无不以写“意”为正宗。

2.写“意”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但写“意”不仅是文人画的形式, 也是文人画的精神, 还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包括工笔画、宫延画、民间画工画和雕塑、装饰画, 它们都是以传达“意”为主旨的, 在“形似”和“神似”之间, 都是更强调“神似”, 并且以“神似”为最高目标。而所谓的“神”, 作者自己感悟到了“神”有很多作者主观的“意”的成分。

3.写“意”是中国所有艺术的灵魂。不仅造型艺术, 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写意的:音乐、戏曲、诗词莫不如是。一定的曲牌、词牌、表演动作都有一定的格式、都代表一定的情绪——比如京剧的表演:鞭子一挥就是几千里, 两手一合一插就表示“关门”。中国人把一定的内容、形式概括为“程序”。既成为“程序”, 即不以描摩具体的对象为目的, 而是借助这个约定的程序来写“意”。

所以可以说,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传统, 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和“灵魂”。孔子早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上》) 的说法;《庄子·外物篇》也有“得意而忘言”之说;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也说过:“须得书意, 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 (《晋王右军自论书》) 。中国的艺术观从来都是轻“实”重“意”, 留下了许多诸如“意境”、“意象”、“意态”、“意趣”、“意绪”、“意在笔先”、“意在言外”等语言和思维的结晶。

4.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再往本质上讲, 中国是写意的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 写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就是“意”思维。中华民族是一个概括能力很强的民族, 它讲究“悟道”, “朝闻道, 夕死可矣”。中国人没有纯科学概念, 中国人是从社会学经验出发的民族。甚至不屑于经过严密的科学或逻辑论证;因此中国人通过经验或直觉得出的结论, 西方人可能要在实验室或书斋里经过漫长的推理、检验才能得出, 比如中医。中国人思考的东西“大”模糊, 西方人思考的东西“细”清晰。细有细的好处, 大而化之也有好处。

这一是在中国的文化、哲学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也可以从中国的文化、哲学中找到依据。中国哲学的核心就是“阴阳”, 二元对立, 宇宙、世界、人生, 莫不如此:天地、日月、盈亏、物我、生死、分合、敌我、男女、君臣、父子、夫妻、喜怒、冷暖……等等, 经久不衰, 历久弥新。这是中国的辩证法、矛盾论, 它不是产生在逻辑学上的思想, 而是来自直觉和经验的。

这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 其核心还是“意”: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判断, 并将自己的直觉外化、表达出来。

5.中国绘画更强调“写”的“过程”。在涉及到中国画和西洋画比较的时候, 还有一个环节应该强调, 这就是“写”。以往谈“意象”和“具象”、“抽象”的区别, 只是着眼于完成形态的结果“象”, 而没有涉及到“象”的形成过程;在谈“写意”和“写实”的区别时, 其实较多讨论的是“意”和“形”的分别, 而往往忽略了“写”的环节和过程, 而“写”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创作过程和传达途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 西洋画才是“画”出来的。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日常的书写工具都是毛笔。毛笔这个柔软的工具给绘画过程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落笔之前甚至是不能完全预知其效果的。笔、墨、纸的性能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落笔时的精神、情绪和体力状态都会在画面上造成细微的差别。中国画有即时性, 谁也不能画出两张完全相同的画:时移、地移、气移, 画也就移。因此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 不能间断。西洋画可以在铅笔稿上落笔, 而中国画在落笔之前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西洋画画坏了可以涂改, 而中国画一笔画坏就只好重来。因此中国画更强调“写”的“过程”;抵达同一个目的地, 坐飞机和走路的过程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写”就是行路和体验, 有过稳意义, 有节奏感、生命感, 书写的是作者当时的瞬间状态, 是当时的“意”。

上一篇:加强宣传工作促进医院与社会和谐发展讲话下一篇:多媒体充电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