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建设观摩会经验交流材料

2024-09-21

基层组织建设观摩会经验交流材料(共7篇)

基层组织建设观摩会经验交流材料 篇1

刘 楼 镇

“三个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发展

刘楼镇共有47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30个,党员1557人,其中农村党员1053人。今年以来,镇党委牢固树立跳出党建抓党建的理念、民生党建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推进全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发展。全镇形成了风正气顺人心齐、财增基稳百业兴的良好局面。

跳出党建抓党建

按照大党建工作总体思路,刘楼镇从“就党建抓党建”的惯性思维和既有经验做法中解放出来,用抓经济工作的思路、用抓项目的办法去谋划推进党建工作,在事上说事,用一件件生动的事构筑党建工作的整体构架,用一项项具体的工作,来丰盈党建工作的肌体。

一、扎实开展“五项主题活动”

今年以来,刘楼镇在全镇党员、群众中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

(一)开展“暖心联情”活动。为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并总结和宣传典型的成功经验,向群众提供相关的致富信息,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办实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

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2009年3月底前开展了这次“暖心联情”活动。党政班子成员根据各自所包村,联系帮扶典型户2户和贫困户3户;班子成员每半月深入走访一次联系户;针对联户对象,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活动中镇党委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查活动开展情况,每月召开一次交流汇报会,活动开展成效与干部包村工作实绩挂钩等措施,确保了这次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开展“千户关怀”活动。为向全镇1053名农村党员送去组织的关怀之意,让党员感受到党组织这一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的幸福感、自豪感。今年春节前,镇党委组织了一系列关怀活动,组织刘楼、焦楼两个卫生院为1053名农村党员免费查体一次;为全镇1417名党员每人送挂历一份,挂历每页印镇属企业照片、简介,及“党员的权力和义务”、“入党条件”等内容;村里设“党员关爱服务站”,主要负责提供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党务工作政策咨询、法律咨询、就业登记、志愿者服务以及为开展组织生活提供协助等党内服务项目。活动中各村包村干部负责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两个卫生院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工作认真,态度热情,挂历由包村干部亲自送到每一名党员手中,让党员切身感受了组织的温暖。

(三)开展“结对帮扶” 活动。为向建国前老党员及行动不便党员,从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帮助,以力所

能及的行动,带去社会的关怀和温暖。我们从今年年初始,从医院、学校、镇机关等单位招募青年志愿者,组成志愿团队,对建国前老党员及行动不便党员结对帮扶,每两名志愿者帮扶一名对象;春节前集中组织一次慰问;每月集中一天休息时间作为活动日,帮助帮扶对象做一些日常事务。要求每名志愿者都要拟定各自帮扶目标和计划,撰写帮扶日志,建立帮扶对象档案,指定专人定期与帮扶对象联系核查帮扶情况。

(四)开展“困难党员关爱”活动。以整合各种资源,关心和爱护困难党员,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宿感,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的,镇党委于春节前开展了这次困难党员关爱活动。对困难党员,由民政部门将困难党员纳入低保,计生部门从政策上给予倾斜,教育部门对困难党员家庭的孩子予以帮扶,并于组织春节统一组织慰问。为使这项活动常态化,镇里建立动态化困难党员信息档案,包括家庭住址、家庭成员、收入组成、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及困难成因等,整合资源,建立多层面的困难党员帮扶体系,从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进行帮扶。

(五)开展“情系老干部”活动。老干部是社会的一大资源和财富,真正重视,让老干部组织观念常在;真诚关怀,让老干部为民之心常在;真情服务,让老干部生活常乐,是这次活动的目的所在。活动于2009年7月1日前展开。活动中采取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形式,通报党委、政府今年以来的工作情况,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在条件较好的村设立老年活动室,购臵麻将、扑克、象棋等老年人娱乐用品。为保证这次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镇财政拨付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争取市体育局、县体育中心的大力支持,从健身器材上给帮助;镇成立老年体协,由副书记张瑞恒任主席,离退支部书记李桂林、组织委员高子灿任副主席,负责组织开展全镇老年人体育活动;发挥好离退支部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

二、抓发展,夯实党建基石

一是狠抓大项目建设,壮大财政实力。招商引资,重抓大项目建设,在招商方式上主要突出“四个依靠”:一是依靠全面发动,二是依靠行政驱动,三是依靠推介促动,四是依靠带头行动。刘楼镇招商引资2004年以来完成了由零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规模以上企业1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个。今年新上项目4个,其中投产项目1个,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2.7亿元;

二是发展民营经济,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以康源畜牧、瑞鑫粮油、百灵服饰为龙头,以36个规模养殖场、146家个体私营业户、3个专业农业合作社为龙身,以信贷支持、政策倾斜、技术服务、信息共享等为手段,形成了养殖业、手

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多业齐头的并进的发展态势。

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市场引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经济产业带的形成,坚持不懈地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南部水稻种植、临河水产养殖、临路杨木栽植的经济产业带。

民生工程促党建

刘楼镇牢固树立“富民、利民、为民”的民生党建理念,把握“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努力把新增财力向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倾斜、向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针对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启动实施了八项“民生工程”。

一是社会保障工程。实施了低保救助,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60元;完成了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供养率80%;设立了困难大学生救助基金,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本科以上大学生实施救助;加大农村小学改造力度,投资60万元对春亭等3个教学点实施校舍翻新、教学楼建设、办公设备添臵等方面的建设;投资105万元为刘楼卫生院建设了可容纳40个床位的综合楼;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连年居全县第一。

二是文化惠民工程。投资65万元,完成镇文化大院建设;扎实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今年共为全镇30个行政村播放电影60场次,举办各类科技宣讲活动大会12场次;兴办农民书屋,完成了春亭、宋庄、任庄等4个村农民书屋建设;投资30万元,建成刘楼、春亭两个文化健身广场建设,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三是百姓安居工程。解决了农村特困无房户和受灾群众住房困难户28户住房问题;推广新建沼气池188座;实现了全镇20个行政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完成了8个村饮用水改造,村民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对镇驻地进行了小城镇改造,完成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街道绿化。开展 “除陋习,树新风,建设文明家园”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形成和谐村居环境。

四是扶贫济困工程。刘楼镇将弱势群体关爱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全镇1376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同时,对45名特困人员进行重点帮扶,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确保他们有房住,有饭吃,有病能看。邓王庄村村民刘栓,患静脉动曲张多年,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极其困难。镇政府将其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解决一部分药费;另一方面帮扶其建起了5000只规模的养鸡大棚。今年多年一遇的大雪将他的大棚压塌 6

了,镇党委、政府又及时帮助他重建大棚,恢复生产,使他重振生活信心。

五是路沟畅通工程。全镇三年内累计修路里程达128公里,今年拿出112万元配套资金,完成了平岗营、东张庄、黄王庄、小路店等村28公里水泥路建设工程,修补损坏路面12公里。投资152万元,动土37万方,清挖四条干渠、68 条支渠,修桥涵闸25座,打机井22眼,“三河四干”加地下井灌溉排水系统全面形成,大大提升了排灌能力,使全镇绝大部分耕地都能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今春大旱无大损。

六是社会服务工程。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今年共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5次,培训农民工1000人次,大大提升了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档次;搞好计生服务,印发10000多份政策法规、婚育保健、节育保健、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材料,并预留了服务热线,全天候为育龄群众服务。同时,千方百计帮助计划生育户筹钱帮贷,使计划生育户在发展特色产业时无后顾之忧;加强对疫情的防控,今年夏季,手足口病呈高发态势,镇政府组织卫生防疫部门深入村队,宣讲防控知识,全面布控,彻底消杀,有效控制了疫情;为防控美国白蛾,党员干部带头,展开了一场歼灭战,最大限度避免了群众的损失。

七是夕阳关爱工程。成立老年活动中心,购臵健身器材,积极组织老同志参加各种老年健身活动。每年为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查体一次。投资150万元,建高标准老年文化大院,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年内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可容纳300个床位,保证原敬老院院民在迁至新院过春节。每年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300-500元慰问金。

八是平安建设工程。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镇里组建了20人的治安巡逻队,村村都组建打更巡逻队,保证了一方平安;及时调处、化解了各类矛盾、冲突,有效避免了信访、上访案件的发生,确保了全镇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创党建

刘楼镇从最基础的工作着手,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党建工作,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

一是“四破四立”转变工作作风。镇党委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将转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了“四破四立”活动,即破“满”,破除小成即满、小富即满的思想,树立“天无尽头、业无止尽”意识;破“难”,破除惧怕困难、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意识;破“低”,破除低标准、低要求的思想,树立赶超意识和前沿意识;破

“慢”,破除慢行动、慢反应的思想,树立创新精神和奔跑意识。在此基础上,推行“一线”工作法,即问题在一线解决、措施在一线落实、方法在一线研究、作风在一线转变、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稳定在一线维护、成效在一线检验;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干部作风建设,初步解决了干部队伍作风中存在的管理不严格、责任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等突出问题。

二是“两员”议事保证决策科学。为实现镇、村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刘楼镇拓展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建立了“两员”议事制度。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审定等程序,聘用“乡镇听政员”20人,“村委议事员”100人,实行届任制,每届任期3年,明确规定了“两员”的权利和义务。镇政府或村委会根据每次会议议题需要,确定相关听政员、议事员2—5人参加镇政府扩大会议或村委议事会。凡涉及镇、村重大工作部署、重大人事安排、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招商政策、重大资源出让、重大资金使用以及其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议题,均为听政议事范围。实行“两员”议事制度以来,“两员”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积极向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120多条,向群众传达会议决定和相关政策,认真监督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加深了党委政府和 9

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高了人民群众贯彻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轮换任职增进相互理解。试行“轮换任职”制度,全镇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轮流当一天党委书记、镇长,行使党委书记、镇长职权。党委书记、镇长则转换角色,到干部所包村进行工作。通过轮换任职,换位思考,使一般干部能够深切体会到主要领导的困难和压力,增进对主要领导同志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主要领导能够深切感受到一般干部的辛苦和劳累,增进对一般干部的关怀和体贴。同时,党政班子成员经常和机关干部开展“恳谈”活动,思想常交流,感情常沟通,工作常通气,决策常商量,达到了团结一致,开展工作的目的。

四是离退干部老有所为贡献余热。刘楼镇共有118名离退休老干部。刘楼镇把老干部看作是他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真正重视,让老干部组织观念常在;真诚关怀,让老干部为民之心常在;真情服务,让老干部生活常乐。开展了“情系老干部”活动,建立了离退休党支部,成立了16个党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为老干部开展党组织活动提供场所。老干部们秉承“老有所为,贡献余热”的理念,利用自身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服务。赵富国,卫生系统退休老中医,擅针灸,主治多种顽固皮肤病。近来将他多年来积累的医学经验、理论及偏方免费传授给村里的3名村医。同时,他还

无偿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他的义举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李贵林、焦金柱等一批老同志利用自身处理农村问题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优势,在调解邻里纠纷、土地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基层组织建设观摩会经验交流材料 篇2

(一) 在完善机制上创新, 进一步规范组织管理方式

在组织设置模式上, 较为引人关注的是非公企业党组织, 采取了以“非公经济组织建到哪里, 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模式。譬如, 韩家园林业局的松涛鹿苑有限责任公司, 因为公司规模较大, 业态稳定, 就采取单独建党支部的方式进行管理;对规模小的私营企业采取联合建立党支部的方式来加强党的建设;对党员不足无法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如库伦斯木业则是通过组建工会组织和团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 这种组织设置模式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开辟了新的领域。

(二) 在统筹发展上有创新, 进一步建立互帮互助机制

一是立足农村党组织建设, 深化农村党员的“双增双代”活动。呼玛县党委的“百局联百村”活动成效显著, 由县处级包乡干部带队, 组织各联系单位一把手和包村干部下乡入户, 与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面对面完成对接工作。二是立足社区党组织建设, 加强社区党员的服务意识。这些都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 在活动载体上创新, 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针对县域发展实际, 提出“争牌创优”管理方法。根据不同行业, 制定不同的党组织和党员“创牌争优” (即争金牌创先优) 标准, 相应设计金、银、铜和无牌四个档次, 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和党组织的建设。二是针对县域发展实际, 实施“两个基金”, 采取“上级拨一点、县管党费补一点, 各乡镇林场筹一点”的方式, “三项激励”, 即精神激励、典型激励、责任激励。此活动开展几年来, 已累计为17名党员贷款5.5万元, 有力地发挥了“输血”和“造血”功能, 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在服务群众上有作为, 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 主动作为, 体现党组织核心作用

创新工作方法, 在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党组织书记争做“十佳书记”, 党员争当“星级党员”。根据自身生产实际、岗位特点、个人特长等情况, 每人认领一个或多个星位, 营造了“争星位, 亮身份、作承诺、比贡献、创先进、争优秀”的浓厚氛围。

(二) 为民服务, 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

十八站林业局贮木场党总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先后两次为病故前老党员吕遵文捐款19200元, 此举既有效缓解了老党员治病的经济压力, 也使全场职工感受到了党组织大家庭的温暖, 切实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在增收致富上树典型, 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感召力

(一) 落实战略任务, 形成产业发展格局

为了更好地落实地委提出的“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战略任务, 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韩家园林业局工会党组祖学军织带动职工发展自营经济, 实施致富工程, 形成了以森调队、兴隆林场、资产经营及产业开发公司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以贮木场、城森大队、机降大队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以汽车队、贮木场为主的北药种植基地。

(二) 党员带头致富, 争当发展创业先锋

为保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 走上致富之路, 呼玛县金山林场党支部把职工增收致富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对有技术却没有发展资金的共产党员主动帮助联系贷款等服务。李明生有驾驶技术, 却没有发展资金, 党支部主动帮助他联系贷款购买了运材车。此举措不仅增加了职工的收入, 还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四、在发展方向上有举措, 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

(一) 任务明确, 逐步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

一是提升素质, 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引导和激励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 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科学决策、转变发展方式、抓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凝聚合力, 不断把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落到实处。采取设立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或补贴党建活动经费等办法进行奖励。三是选树典型, 不断丰富基层组织活动载体。塔河县采取“选、育、树”的方式, 不断推出层次高、影响大的先进典型, 在典型的示范带动下, 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发展的先锋, 让职工群众在致富道路上得到实惠。

(二) 措施得力, 切实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

针对当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弱项, 各地着力在党建工作规范化上下工夫。一是强化龙头, 在选人上, 注重选拔素质高、思路宽、能力强、有本事的好人能人。二是对标整改、做好晋位升级工作。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 使每一个党支部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提高, 普遍实现晋位升级。三是基层保障, 抓好党支部阵地建设。切实解决党支部活动场所不足等问题, 使活动场所得到充分利用, 深受党员欢迎。

(三) 重点突出, 着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

园区科协组织建设的“南京经验” 篇3

南京,是江苏省会、是国家区域(华东)中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南京是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现代服务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近年来,南京市科协十分重视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在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的指导和市委的领导下,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对象,大力推进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3年实现了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科协组织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目前,南京市建有企事业科协115家、园区科协23家。按园区性质分,政府主导的园区科协20个,民营科技园区科协3个;按园区级别分,国家级园区科协6个,省级园区科协9个,市级园区科协8个。园区科协在贯彻“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宗旨,尤其是为企业创新服务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受到园区企业和管委会的充分肯定。

一、园区科协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多方协调,建立健全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工作机制

2013年初,根据江苏委组织部、省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以党建带动科协组织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南京市科协成立了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企业科协工作的副主席沈平负责,市科协企事业科协联络部落实具体工作。

市科协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以党建带动园区科协组织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同推进园区及非公企业的党群工作。以“服务发展、整合资源、因企制宜、创新创优”为原则,在园区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以“组织联建、人才联育、活动联办、资源联想,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科技工作者之家”为主要内容的“四联一创”活动。

开展市、区两级科协联动,共同推进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各区科协加强与区委组织部的联系与沟通,关注《意见》执行情况。江宁区、溧水区科协也与区委组织部联合发文,推进工作。

设立动态督查制度。年初上报工作计划表,年中上报阶段统计并追踪落实,年底进行检查考核。并要求区科协对辖区内各类科技类园区进行情况调研,宣传科协工作,促进条件成熟的科技园区建立科协组织。

(二)设立专项资金,强化过程管理,加大工作保障力度

为了配合《意见》的有效落实,南京市科协制定了《南京市园区科协组织建设补助经费管理办法》,设立园区科协组织建设补助经费,国家级园区成立科协补助经费2万元,省级园区成立科协补助经费1万元。

高度重视区级科协的属地联系推进作用,加大组织建设在“区级科协业绩统计系统”中的比值:“在省级高新区、开发区新建科协组织,每个加10分”;“在省级以下开发区、产业园、创业园新建科协组织,每个加8分”。召开成立大会后即可加分。

召开园区科协组织建设推进会和工作培训会,交流方法经验,指导工作重点,安排阶段任务,进一步提升园区科协的数量与质量。

(三)上下联动,协同有序,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地推进园区成立科协组织

明确任务分工,各级科协共同努力、精心谋划、层层推进、务求实效。南京市科协明确了市、区两级科协的任务,国家级园区由市科协负责,省级及以下园区由所在区科协负责。两级科协分别制订年度计划和工作目标,制定专项考核制度,确保任务按计划完成。

加强调研指导,明确园区科协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协领导经常带队赴园区进行调研指导,推进组织建设工作。向园区管委会领导及科技、人才工作部门宣传科协组织的宗旨和任务、加强组织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园区科协的建设标准、职能定位以及南京市科协组织建设有关政策。市科协企事业科协联络部与园区科协筹备组建立密切联系,将科协成立的工作流程、筹备注意事项、成立大会会议材料样板等资料整理成文,及时发给筹备组,为科协成立做好前期准备。

推动区级科协的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工作,要求区科协领导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工作计划,取得区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希望成为独立法人社团的园区科协,帮助园区科协筹备组与民政局协商,并进行相应辅导。

(四)加强宣传,培育典型,助力园区科协各项工作的开展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组织记者对优秀科技人物进行宣传报道,突出人物的科协身份,提高公众对科协组织的认识。组织省、市新闻媒体对南京市“321”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园区科协兼职副主席进行采访,《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刊发了较大篇幅的报道。新闻媒体对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同时进行了宣传报道。

做好科协系统内的宣传交流工作。《企业科协》杂志、中国科协网站发表了南京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经验,受到外省市科协的关注。

整理编辑《企业(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工作手册》,下发至各区、园区及有意向成立科协组织的企业,宣传科协工作,指导企业科协的成立。

选树工作典型,组织交流、学习、座谈、研讨,推广先进经验。南京高新区科协、溧水区永阳镇民营企业联合科协荣获2013年度南京市“五杯”竞赛“建家杯”铜奖。对他们的工作经验在交流会、培训会等多种场合进行宣传推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南京高新区科协成为江苏省科协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单位。2014年度,南京高新区科协、南京经开区科协成为市科协“助建工程”示范单位,5家园区科协被评为全市企事业(园区)科协工作先进集体。

(五)搭建平台,组织活动,打造园区科协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制订下发了《2015年度企事业(园区)科协工作计划》,着力加强企业、园区科协组织建设方面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nlc202309081809

组织动员园区科协积极参与“讲理想、比贡献”、人才举荐、科普工作、学术交流、专利推广、海智计划等科协品牌活动,做好园区内企业的发动、参与和联系协调等工作。

组织相关专业的科协秘书长交流学习活动,通过经验介绍、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深入研讨企业科协工作,提高园区科协秘书长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

举办新技术新产品交流推广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通过园区科协组织企业上报新技术新产品,市科协适时召开对接活动,受到企业大力欢迎,提高了科协组织的影响力与凝聚力,为成立企业科协打下良好基础。

二、园区科协工作主要成效

随着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科协的陆续成立,南京市企业科协工作在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科学素质提高方面有了更好的抓手,扩大了基层组织和科协活动的覆盖面。

(一)服务科技工作者广泛深入,针对性强

园区科协干部大多是兼职,在做好科协工作的同时,还负责人才引进、项目申报、专利申请、职称评审等工作,与各类各层次科技人员均有联系,通过召开科协全委会,与企业高管面对面沟通,为服务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在市科协组织的学术活动、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表彰、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等工作中,通过园区科协的发动与组织,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得到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2014年度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活动中,全市园区科协、企业科协共推荐17名科技人才参加评选,2人被评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均来自园区内企业。中国科协会员日期间,园区科协组织开展了11项活动,增强了科协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2015年度南京市第11届科技之星评审活动中,全市园区科协、企业科协共推荐33名科技人才参评。

(二)创新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受益面广

2014年,中国科协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宣传教育活动,南京市科协组织了征文比赛。在此基础上,2015年南京市科协组建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巡回演讲团。在园区科协的推荐下,有2名创业者的事迹得到广泛宣传。依托市科协与新闻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来自园区内的高新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新技术新产品、科普场馆等均得到宣传推广。尤其是在科普周、科普日期间,园区科协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展示与推介,展位数超过了传统的骨干企业科协。

2014年,在园区科协的推荐下,3家单位分别成为省、市、区科普教育基地。各基地向中小学生和市民群众免费开放,承担了20余场科普参观活动。2015年,各园区组织了11场科普志愿者活动,受益人群涵盖了机关干部、企业员工、中小学学生和社区居民。科普工作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三)服务平台搭建有力,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

在企业科协传统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金桥工程、海智计划等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园区科协组织会员单位积极参与,成效明显。

2015年南京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比表彰名单中,首次出现了民营企业成为先进集体,被评为优秀项目并得到资助的民营企业占一半以上,这些大多来自园区科协的组织和推荐;获得金桥工程优秀项目和海智计划资助的园区内企业也越来越多。

在南京市科协创新性工作“南京科协大讲堂”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中,园区科协成为主力。南京科协大讲堂是由企业部牵头,学会部、科普部共同组织完成的每年100余场报告会。

在园区科协组织的讲堂上,科技政策、项目申报、专利申请、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的专家受到普遍欢迎。有的专家在报告会后,与园区结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帮助、指导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部分讲堂成为“南京市公务员学习网”的学习资料。

2014年,南京市科协组织开展了“新技术新产品征集推介”活动,在全部征集的67个项目中,由各园区科协组织推介的项目达到44项,占总项目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市科协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赴6个园区科协开展专题调研,促进项目的对接。

目前,已有12家企业分别与有关单位签订了合作意向。2015年更新、强化了“南京服务企业创新创业平台”网站新技术新产品发布系统建设,下一步将通过互联网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成效。

(四)联合协作多方参与,科协组织成为园区发展助推器

2013年度与市委组织部共同下发的文件,极大地推进了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工作。2015年4月与南京市委组织部共同调研了园区科协工作,调研组充分肯定了园区科协在服务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服务科学普及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南京市科协与市发改委、经信委、科委、国资委五部门共同开展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影响较大。由于奖励机制的规范,物质奖励的力度逐渐下降,精神奖励得到重视。由五部委颁发的获奖证书得到科技人员的认可,提高了科协的影响力。

园区科协秘书处大部分与科技、人才部门合署办公,工作共同开展,资源互相利用,为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园区选派了一批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年轻有为的干部担任科协秘书长工作,部分园区分管科技的管委会领导担任科协主席。

各园区科协筹备组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吸纳了由企业技术高管、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委员会,科协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各园区召开了隆重的科协成立大会,管委会领导对园区科协为人才、为创新、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充满期待,同时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

南京高新区、南京经开区科协还申请成立了法人社团,拥有独立的运营资格,对工作的开展开了好头。科协组织按照《章程》组织会议、开展活动,得到各方支持和认可。

责编/刘红伟

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4

一、狠抓镇村两级班子建设一是配齐配强了镇村两级班子。2001年11月,进行了乡镇建制调整,濯水镇由原来的濯水镇、濯西乡和蒲花乡合并而成。区委按照“四化”的要求,及时配齐配强了班子成员。全镇现有班子成员14名,其中女同志2人,平均年龄为38岁,文化程度均在大专以上,研究生学历1人。去年,区委为了加快中心镇建设,又调走了2名同志,新调来2名同志,进一步增强了班子的整体合力。2002年11月,进行了村组建制调整,镇党委结合全镇实际,通过考试考核、能力答辩、“两推一选”和民主选举的方式,配齐配强了村(社区)总支、村(居)委班子,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二是抓学习培训。认真抓好《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意见》的贯彻落实,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学习,采取了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每个班子成员都作了读书笔记,撰写了学习心得;请专家教授到镇上为班子成员进行专题讲座3次;有8名班子成员参加了市、区两级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组织班子成员到发达地区外出学习考察20人次。通过这些形式,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实践技能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三是抓班子的团结。针对基层工作的实际,特别是体制调整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实行了党委、政府、人大“合一”的办公制度,克服了领导机关之间推诿、扯皮的情况,顺利实现了体制调整的平稳过渡,推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开展了班子的民主生活会,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班子成员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班子成员之间未出现不团结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活力;扎实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领导主动与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班子成员之间进行了谈心对话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班子成员的友谊。四是抓班子的作风转变。实行了双休日班子成员和办、所、站值班制度,副处级领导联系村制度,落实了领导班子抓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责任制度、村(居)综合目标责任制、单项目标责任制、村居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转变了作风,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严把入口关。实行党委集体研究制、公示制和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今年“七一”期间,共发展机关党员4名,农村党员10名。二是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实行“三会一课”制度,凡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30名党员,将其组织关系转入务工地党组织,按时交纳党费,定期过组织生活;凡外出务工半年以内的33名党员,要求每位党员定期给所在支部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支部定期给党员通报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建立起了支部和党员之间的绿色通道。同时加大了对违纪党员的查处力度。今年我们对原千坪村共产党员、村委会主任吴树青同志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对其进行了留党查看两年处分。三是围绕产业发展,合理设置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作用。镇党委根据产业分布设置党组织,除白杨和堰塘两村党员人数均达不到50人外,其余10个村(社区)均成立了党总支,党总支下设35个产业党支部,创造性的“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得到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儒沛的充分肯定,并指出这是毛泽东同志“支部建在连上”著名理论的运用、发展和创新。在全镇开展了一帮十带活动,即一个致富了的党员帮扶一个贫困党员和带动十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开展了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设置了农业科技示范岗、红白事务管理岗、村务公开监督岗和群众困难排忧岗等8种岗位,通过设岗定责活动的开展,全镇农村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四是强化了村级活动阵地建设。两年来,镇党委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30余万元,新建了全镇9个村(居委)活动室,并达到了“三室八有”的要求,切实解决村级组织无阵地办事的问题。

基层组织建设观摩会经验交流材料 篇5

三带联动互促进共创和谐新农村

——**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干部执政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党的事业、党的根基。因此,提出一个好思路,培育一个好载体,创造一个好机制,培育一批好典型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和落脚点。为此,**镇党委重点围绕平山结合带支部、发展强村带弱村、典型引路带乱村的三带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创建和谐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一、村级支部班子在执政能力建设上存在的“四个不适应”

多年来,镇党委大力开展以推进素质工程、先锋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组织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民主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新时期对干部素质、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对执政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到,目前在执政能力建设上还存在“四个不适应”:即: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镇多年来依托资源谋发展,煤炭、石灰、石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退出煤炭和非煤矿山企业寻求新的发展已成为镇党委、政府及全镇人民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有些村支部班子和村干部定位不准,思想不解放,工作思路不宽,措施不到位,抓发展的意识不强;

二是工作方式上不适应。一些村干部由于知识水平偏低,综合能力和素质相对较弱,一些村干部自以为了解民情,熟悉农村工作,习惯运用行政手段,强迫命令的办法推动工作,部分村级党组织不能及时转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往往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的措施;

三是工作能力不适应。有些村级班子开展工作抓不住关键,解决问题抓不住要害,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思路,培育后劲企业上缺乏创劲和拼劲,打不开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是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上的不适应。目前,村级班子成员年龄、文化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19个村级支部书记、村主任平均年龄达到48岁,其中45岁以上的支部书记12人,高中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31.2,从年龄结构上分析,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比重还很低,搞过经营、跑市场的干部不多,大多数村干部都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利用科技谋发展的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三带联动互促进”的主要措施

针对村级干部普遍存在的四个不适应,今年镇党委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了平山联合带支部、发展强村带弱村、典型引路带乱村的党建工作思路,通过“三带联动”,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主要做法是:

第一,平山结合带支部。针对基层支部书记发展思路不宽,思想不解放,开拓进取精神不强以及提速争先意识差,信息渠道不宽等问题,今年7月份,镇党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干部挂职锻炼》的实施意见,选派了黄土坡村党支部书记到周口店镇娄子水村、半壁店村主任到周口店黄山店村、李各庄村主任到青龙湖镇北车营村挂职的方式,走出山区,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治村方略,重点学习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加快发展的主要做法,从而拓宽信息发展渠道,实现横向联合,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进友情,共谋发展的目的。

第二,发展强村带弱村。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给我镇发展带来的影响,镇党委提出“发展要提速,结构快调整,优势要转化,增效要明显”的发展思路和“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经济强镇”的发展定位,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实现整体推进的目标,镇党委研究制定了强村带弱村,好村带差村,支部带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即针对19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今年下半年挑选了3个在全镇相对比较弱的村,采取到镇内先进村挂职的方式,实现“互帮互带,共同发展”。目前我镇南道村、三福村、杏元村分别与我镇的辛庄村、半壁店村和口儿村结成“互助村”,通过村与村的互助,进一步整合镇内自然资源,打破村域资源界限,在发展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镇党委积极推广他窖村的“支部 合作组织 农户”的柴鸡养殖模式,通过党支部先锋作用的发挥,带动全镇养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跨村兼职带乱村。今年年初,我镇檀木港村党支部由于班子整体能力和水平偏低,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强,导致村内出现不稳定因素。针对这一现状,镇党委及时选派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跨村兼职进行治理,通过跨村兼职实现两个村联动发展,在经济发展上实现优势互补,在干部管理上实现相互促进,在支部建设上搭建发展平台,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实现取长补短,在共谋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上实现相互促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材料 篇6

一、利用开展整顿作风教育活动,建设一个好班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坚强的好领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能不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好领班。居于这样的认识,村党支部把“抓班子、强队伍、谋发展、建新村”作为长远大计,并从三个方面着力抓好班子建设。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用共同理想凝聚一班人。村党支部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农村发展,采取“支部议学、集体评学、个人述学、定期考学”的方式,组织一班人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自觉运用学习成果谋划发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了深化学习,在坚持“三会一课”的同时建立了学习日制度,利用每周一进行集中学习,每月xx日和xx日组织党员和组干部集中学习讨论。学习中始终做到围绕主题,联系实际,抓住根本,学以致用。为了消除群众想干又怕担风险的顾虑,村党支部组织一班人和群众代表先后到盘县色绿村、岩脚镇罗家寨村、织金县阿弓镇等地参观学习,既学技术又考察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发展项目,回来后,村干部带头示范,成功后再向群众推广,消除了群众的担心,又激发了发展热情。

二是明确奋斗目标,用团结进取的精神凝聚一班人。村党支部从实际出发,确定了利用xx年时间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实现年人均收入达到xx元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按照支部总揽,支书、主任主抓,班子成员齐心抓,带领群众拼搏进取,逐年推进,稳步发展的步骤,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机关作风整顿教育活动以来,村支两委领导班子积极向市特挂钩扶贫单位跑项目、要资金,按照规划和目标要求,今年拟完成xx个村民组的道路硬化。村支两委班子组织群众苦干实干,现已完成xx个组的硬化工作;

完成煤洞坡xxx多米长的水毁工程;

xx口自然降雨积水灌溉水窑,组织xxx个义务工,完成组组通广播工程,配套改厕xxx个。通过一个个难题的解决,一件件实事的办理,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三是提升自身素质,用内聚力带领一班人。实践使xxx村党支部感到,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感召力来源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内聚力的增强。面对新形势,村班子每个成员都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团支部书记李建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沼气池修建四级技术资格证书,全村所有沼气池的修建都是他亲手规划、监督、施工、验收和完成的;

村文书张宏是电脑内行,各种制度职责、村规民约、宣传及项目申报资料等的打印,都经他一人完成;

村主任邓顺权熟悉各种法律法规,全村各种民事纠纷经他调解促进和谐。班子成员各自的才能施展,向群众展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领导集体。

村支两委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内聚力的增强,为群众提供了有求必助的靠山,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的先进性,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希望。村班子因此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但村党支部仍不满足,坚持在成绩面前找差距,赞誉声中找不足,使各项事业不断在查找差距,解决矛盾中进步发展。

二、坚持心系群众,服务农民。培养一支队伍,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坚强的带头人

队伍强、事业兴。近年来,村党支部把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大计,从五个方面着力用劲。

一是用行动感召人。吃水难,是毛家坡(海拔xx余米)两个村民组一直企盼解决的难题。一到冬天,井干了,老百姓一天守不到一担水,即使守到了,挑回家也全是泥汤。为了解决这两个组的吃水难问题,我带领群众五次冒着严寒到石密丰又陡又险的深山里去找水源。有一次,天已黑了,我因劳累体力不支,险些摔下大洞,幸亏拉住旁边的刺蓬,要不早就去见马克思了。水源找到后,群众积极性极高,仅花xx天时间,就从岩上炸出一条水沟来,安装好了xxx公里的x寸钢管,使xx户人家用上了自来水。通水那天,村民们热泪盈眶地说:“为我们吃水的事,支书差点把老命都送了”。

二是用精神激励人。今年二月的一天,村支两委在检查群众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时,发现有些村民的名字与户口薄上的名字不相符,xx个村干部连夜加班到次日清晨六点钟,硬是把全村xx人的名单核对清楚。事后,村党支部引以为戒,用以警示班子成员。在xxx村,村干部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今年春节,为了组织好首次村级联欢晚会,文书张宏中午杀了只鸡,没有时间拔毛,等到群众高高兴兴看完节目,晚会散了收拾停当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三点钟,村班子的x个人才回家吃年夜饭。老支书李仁举感慨地说:“一年忙到头,三十夜了,为了群众高兴,连饭都顾不上吃,难得啊!”

三是用制度约束人。村支两委率先从自身严起,实行签到制度,迟到x分钟扣x元钱,迟到一小时算旷工半天,无故旷工一天扣x天的工资,学习缺一次扣x元钱。推行签到制度后,村党支部举一反三,先后建立了《双带制度》、《清洁卫生管理制度》、《党员联系积极分子制度》和《妇检制度》等xx个制度,使班子建设、干部管理、村民自治、各项事业等推进走上了制度化、规划化的轨道。

四是用真情打动人。想致富,是群众梦寐以求的事。xxx村是一个纯农业村,要致富,首先面临的难题是缺项目少资金。可贷款要有房子作抵押,信用社才贷,有房子的又不需要贷,没有房子的急需资金,咋办?村干部一咬牙,用自家的财产作抵押,帮助村民担保贷款xx万元,带动xx家农户大规模发展林下养鸡,当年使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xx元以上。毛家坡村民组村民毛士伦家的牛滚坡死了,硬说是被黄之能家的牛锹滚下去的,为了赔偿,两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把各自的亲戚、本家纠集在一起,手提锄头、刀子准备武力解决,村干部闻讯后,连夜赶到出事地点,核实情况,解决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死磨硬缠终于将一场可能暴发的刑事案件得以化解。

三、狠抓落实,建立一套好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实践中,村党支部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本村实际,体现村级特色规范运作的新机制。

一是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坚持每周一次组织村“两委”集中学习,每月组织一次组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学习,联系组的村干部到场指导。群众的学习以自然村寨为单位,利用远程教育、村业余党校和农民夜校等载体进行培训。同时还采取召开现场会等组织村干部参加市、特区、乡举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计划生育、农业适用技术等培训班,让村干部了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干什么、怎么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沼气池建设、退耕还林、林下养鸡、肉牛养殖等经验交流现场会,让村民在学习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又学到了新的技术。此外,还邀请乡农业中心、畜牧站等技术人员深入村寨农户家中就种养殖业进行现场实地操作培训。

二是村民自治管理机制。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并将其纳入《村民自治章程》,根据自治章程完善了包组干部工作、财务财产管理等制度,确保按章理事。在村组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按照“两推一选”的办法建立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保证有人干事。充分发挥村级组织自治民主权力,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村级职能更加明晰。如xxx一、二组,通过民主讨论,村支两委形成决议,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村民出义务工xxx余个,修通了宽4米、长2.7公里的进组公路。xxx村《村自治章程》规定:公益事业所站土地一分以下由村民无偿付出,一分以上按每亩xxx元的价格补偿农户。如石丰组在修公路时,需占农户王家显二分竹林,村干部给王说清情况后,他二话不说,很快砍了上百根大竹子让出土地,使进组公路得以按期顺利完成。结束了过去那种为土地纠纷而造成工程久拖不决的现象。

三是村干部管理约束机制。为了确保村级工作有效运行,村支两委与乡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对口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办法,分别签订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状、农业工作目标责任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状、村务公开工作目标责任状、安全生产包保责任状等。从工作规范上明确了村“五大组织”的工作职责。用目标责任约束村干部行为,做到班子成员人人责任明确,从而在村形成了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运行约束机制。过去由乡里干的工作,现在村里样样干,已经变成了村的牌子、乡的架子。

四是激励机制。为了营造竞争进取的氛围,村支两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机制,并作为长效制度固定下来,每季度进行一次奖励兑现。对于沼气池、小水窖、种养殖等项目,哪个组农户积极性最高,准备工作最好,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意识最强,就先安排在哪个组实施,以培养该组农户团结就是力量的共识。

五是长效工作机制。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制定了村级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对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监督、奖惩作了具体规定,建立了村组干部管理档案,推行村干部工作职业化,每月在村上班不少于xx天,无特殊情况不准予请假。大幅度提高村组干部经济待遇。除了财政补助的固定工资外,每一名村干部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xx元作为组干部的补贴,使组干部每月的待遇达xx元,确保组干部有固定收入。对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工作任务完成得较好的,从村级经济积累中拿出一部分给予奖励。现全村村干部年工资不低于xxx元,组干部不低于xxx元。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坚持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坚持,较好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

四、坚持严于律己,锤炼一种硬作风,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实效

作风体现精神,作风展示形象。xxx村党支部从难从严锤炼一种硬作风,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团结有为树形象

团结就是力量,有为才能取信于民。村党支部通过“两推一选”把群众中威信较高,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人选进村、支两委班子,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我们把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山区农民摘穷帽子,奔富日子的每一件实事上。在他的带领下,班子团结奋斗,使xxx村摘掉了穷帽子步入小康行列。

二是进寨入户办实事

(一)种植项目的建设情况

1、今年,在特区农业局的支持下,xxx村调进脱毒马铃薯xxx吨,种植面积xx亩,目前正待测产验收。

2、石漠化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实施地点从夹岩至大寨,面积xxx亩。

(二)村容村貌的治理情况

1、xxx村共有自然村寨10个,现有x个自然村寨(木房、玉丰、大寨)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硬化面积xx余平方米,总长xxx余米,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2、沼气池建设全面普及,现已建设沼气池xx口,普及率达到xxx左右,部分农户因投资不足,场地不够等因素制约未得以建设,今后将着力帮扶,予以改善。

3、活动场所的改造即将启动。xxx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选点玉丰,接近村活动室,土地丈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工程正待建设之中;

玉丰一组球场建设项目也即将启动,水泥拨调基本到位,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4、完成改厕xxx口,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三)移民搬迁工作,xxx村石峰一二组搬迁项目全部启动,土地调整即选点工作全面开展,共涉及xx户,xx人,选点具体落实在xxx村下木房河道旁,交通便利。

(四)通路工程及农电改造,规划一组中涉及到木房至石丰,大石包至毛家坡两条公路网络已通过特区交通局立项批复,目前毛路建设已能通车,待项目到位后即组织实施。

(五)农村茅草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xxx年开始实施农村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xx户,今年又再次安排落实xx户,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六)通水工程建设情况。xxx村是一个典型的缺水村,群众人畜饮水极为困难,水源缺乏,实施小水窖工程将作为xxx村改水的重要项目之一,现已建成“母亲水窖”xx口,利用水利项目建成小水窖xx口。

(七)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在规划项目中,涉及到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已经启动,现已建成下木房河道一处,煤洞坡水毁工程一处,总投资达xx万余元,全长xxx余米,恢复农田xx亩。

(八)通电通话工程

农网改造工程在全村全面启动,进村电网已架设完毕,主线正在立杆,计划x月底全面建成使用;

电视网络工程已建成远教室x个,安装电视接收器x个。

三是扶危济困展先进。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二女结扎户余道伦提起此事时,眼里总是噙着泪花,他说:“没有谢支书,就没有我一家的今天,他是我家的大恩人,这一辈子是报答不完的。”两年前,余道伦一家x口居住在一间不足xx平方东倒西歪的破茅房内,加之房屋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每逢刮风下雨,一家人总是战战兢兢。xx年我将自己住的两间平房,一间瓦房及床被无偿提供给余道伦用,并资助xxx元作为余道伦养猪启动资金,手把手教余道伦如何用生料喂养。目前,余道伦家喂的猪已出栏多头,xxx年人均纯收入超过xxxx元。石峰二组残疾人赵富荣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在家,团支部书记李健得知情况后,主动为其送去了xx斤大米,在帮助解决孩子上学的同时,为赵富荣发展经济找到一条适合的路子。在扶危济困上,村干部、党员分别帮带一户贫困户,做到不脱贫不脱钩。采取“双带”的办法,使余道伦、杨正武等26户贫困户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路。

基层组织建设观摩会经验交流材料 篇7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方面,普查了上海市17个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2家 (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和服务站),抽样调查了7个郊区县的804个村卫生室。调查了中医服务人员年龄、学历、目前工作状况以及培训经历等内容。此外,对参加中医培训的320名学员开展满意度问卷调查。定性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家和上海市有关中医药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和文献, 访谈了中医药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上海市中医药大学相关人员等38名。

1.2 质量控制

通过开展预调研、数据逻辑关系校验与回调、对录入数据的抽样审查等措施,严格控制调查数据的质量。

2 研究结果

2.1 基层中医服务人员数量和结构变化

2.1.1中医医师总数、占医师总数的比例提高: 2009— 2011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总数从3.15万人增加到3.21万人,增长率为1.8%,其中中医医师增长率为9.0%。 中医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2011年较2009年普遍上升。各区、县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中心城区普遍高于郊区县。样本村卫生室中医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非常低,2009—2011年由1.2%增长到1.6%。

2.1.2中医医师在岗在编比例下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的编制类型以在编在岗人员比例最大,但从2009— 2011年该比例有所下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在岗中医医师数占中医医师总数的比例从71.0%下降到69.2%。 少数区、县在岗非编、返聘人员所占比例超过了20.0%。

2.1.3中医医师职称、学历结构优化,30岁以下中医医师占比提高: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职称以初级、中级为主,中级职称占比2009—2011年间呈现增长趋势,从39.7%增长到42.6%,初级职称占比从50.7%下降到47.9%。2011年年底,中医医师中高级职称、中级和初级占比分别为9.5%、42.6%和47.9%。学历以大专及以下、本科为主,本科占比呈增长趋势,从2009年的46.4%增长到2011年的52.9% ;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从48.0% 下降到40.7%;区、县分布以中心城区学历水平较高。30岁以下中医师所占比重各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2011年间多为增长趋势。

2.1.4中医类全科医生占比提高:2009—2011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全科医师占中医医师的比例从16.7%上升到26.5%,各区、县的中医类全科医师占中医比重均呈上升趋势。中医类全科医师占全科医师的比重从7.5%增长到11.2% ;各区、县均呈上升趋势, 2011年占比在6.7% ~ 20.8%之间。

2.2 基层中医药人员学校培养和在职培训

我国传统中医药教育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培养模式包括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进学辩论和自学成才,到现代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中医药课程与西医课程同时开设,中医药学等经典课程所占课时比例下降,不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4]。中医药人员工作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以西医服务为主。为加强基层中医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海市组织开办了郊区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班、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班及“西学中”在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项目。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包括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以下同)参与全科 培训人数 为600人 , 占全部中 医师的31.3%;各区、县医师整体参与全科培训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但区、县间差异较大,最高达75.6%,最低仅占10.0%左右。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师参与中医药培训为5 288人,占全部临床医师的58.9%;除个别区、县外, 临床医师整体参与中医药培训的比例在逐渐上升,区、县差异较大,最高接近95.0%,最低约占38.0%。此外,还采取“乡村医生中医大专学历教育”等项目的方式,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2.3 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管理及服务模式

2.3.1基层中医药服务模式:自2011年以来上海市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融入家庭医生制的各种模式,或由中医类别全科医师直接担任家庭医生服务于签约病人,或由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负责指导家庭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上海市中医药服务量及中医药服务占服务总量的比例有所上升,中医特色服务得到更好地发挥。2009—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药物疗法总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3.3%增加到18.4%,某区已经达到40.3%。机构平均非药物疗法人次数从3.5万人次增长到5.4万人次,增长率为54.3%;某区从8万人次增长到20万人次。

2.3.2基层中医药人员对于中医药改善方向的认知:主要调查了基层中医药人员对于改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认知。 对于获得居民认可,被调查医务人员认为服务水平最重要 (92.0%),其次为服务态度(78.9%)和沟通能力(78.1%)。在中医药服务发展最迫切需要方面,加大培训、提高服务水平选择率最高(64.5%),其次为提高中医生待遇和加强绩效考核(59.8%)、政策宣传引导(51.5%)。

2.3.3基层中医药人员激励约束与职业认同:从职业声誉和社会地位、单位发展、报酬收入、奖惩制度、福利保障、职称晋升及培训机会等13个方面对医务人员工作影响因素满意度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医务人员对单位发展和管理、培训机会、领导素质、人际关系、能力发挥及执业环境比较满意,但报酬收入、职称晋升等得分低,提示改善医务人员报酬和福利保障、增加职称晋升机会等是中医药服务发展急需改善的方面。

其他激励约束与职业认同内容包括绩效考核与积极性、绩效考核与压力、成就感和满足感及医务人员社会地位等。被调查人员对绩效考核与医生积极性的认知方面分歧较大,认为能或不能调动积极性的构成比均占35.5%。 38.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绩效考核带来一定压力,提示医务人员对实施绩效考核的态度仍较保守。对于社会地位认知方面,医务人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主要来源于社区居民和患者的认可,占86.1%,其他依次为较高的职业声誉和社会地位、高收入、服务人群的健康状况改善和荣誉称号。

3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长足的进步,强化了在职培训,提高了人员总量,提升了人员结构,创新了服务模式,使得中医药服务总量和占服务量的比例上升。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应重视和解决下列问题:

3.1 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有待提升

按照 《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6)36号]规定[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一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上海市基层中医类医师配备尚未达到这一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要求[6],到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要达到20.0%,中医类全科医师占中医医师比例要达到50.0%、占全科医师比例要达到20.0%。2011年,各区、 县中医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在2.8%~10.4%之间,中医类全科医师占中医医师的比例在13.0%~44.4%之间,占全科医师比例在6.7%~20.8%之间,距离建设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村卫生室中医医师更少,许多村卫生室甚至没有配备中医医师。

中医医师职称、学历结构在过去3年中有所改善,高级职称比例、硕士以上学历分别为9.5%和6.4%,虽然占比较高,但在岗在编比例有所下降,在岗非编和返聘人员比例提高,30岁以下中医医师占比提高,提示基层中医医师中年队伍缩小,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情况,急需高年资、高级别中医医师对青年医生的扶、帮、带。从分布来看,远郊农村地区,无专业学历、无技术职称比例较高, 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绝大部分在中心城区医疗机构。

3.2 基层中医药人员发展受限,人员流失隐患大

受到政策、条件、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长期在基层从事中医药服务,尤其是条件较为艰苦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待遇低、压力大是影响人员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目前绩效考核不能充分调动中医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中医医师往往兼任门诊服务和家庭医生服务,不同岗位相应的技术规范、岗位职责有所差异,考核时难免产生矛盾。二是聘用中医药人员的编制、保险和职称等问题解决难,基层特别是郊区中医药人员流失的隐患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相当比例非编人员、返聘人员,不少机构按照坐诊时间支付劳务费,相应管理和待遇不规范,这批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强[7]。三是中医药服务人员已经参与了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中医药服务的内容与要求、服务形式与工作流程没有统一规范,绩效考核体系也未体现出中医特色。

3.3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和在职培训仍需加强

目前,国家部分政策没有考虑中医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使中医药服务人员培养受限,如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于传统中医理念教育、师承教育等传统培养方式重视程度不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职称考试在内容的设计上,中医类别设置的西医内容比重偏高。上海市已经开展了多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职培训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问卷调查显示,加大中医药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是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最迫切的需要; 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对于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应作为培训内容,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

4 政策建议

4.1 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巩固和扩大中 医药服务阵地

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实行保护性政策倾斜,鼓励中医药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工资待遇和职称晋升,优化中医药服务人员的职业前景: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人员工资水平,对使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的基层医务人员给予绩效上的倾斜,加大对提供中医饮片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奖励尺度;科学合理设置基层中医药服务专业技术岗位配置比例,提高中、高级岗位比例,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其次,合理增加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编制, 逐步提高基层中医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实现人员配备与所承担的职责及服务需求相匹配。此外,争取解决师带徒和确有专长但无学历人员的行医资格问题,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8]。

4.2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并提高非中医类别医 师的中医药服务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缺少中医药人才是影响中医药服务发展的关键原因。重点加强偏远郊区县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和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社区也可培养自身的人才, 通过组织社区在职人员短期培训、集中培训来学习中医药知识及服务过程中所需的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中医药服务技能及综合能力,获得居民的认可。

由于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所占比例小,仅仅依靠这部分人员来扩大中医药服务的力量有限,建议继续加强对非中医药人员中医知识培训,进行针灸、推拿等较为简易的中医适宜技术学习,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人群比例。市级层面可制定统一的中医药培训教材,有计划地推进适宜技术培训。

4.3 改进基层中医药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中医 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中医药医务人员在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方面的参与度,明确家庭医生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范围内中医药服务内容与要求、服务形式与工作流程,研究制定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规范。确保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有中医药类别医生, 无论其是否担任团队长,均应由中医类医生负责中医药服务。对于医务人员的考核,建立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与西医考核指标相区别,实现绩效考核与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工作压力之间的平衡。从基层服务的整体考核体系来看,应明确中医诊疗、中药服务和适宜技术等项目在整个基层医务人员执业中的数量和比例要求。

摘要: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的基本要素,中医药人力资源的人员数量和结构、分布将直接影响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发展。调查了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人员培养和培训情况、服务及管理模式,发现全市基层中医药人员数量增加、人员职称和学历提升,并积极探索中医药特色服务和管理模式,基层中医药服务总量和占比均有所提高;但人员数量和结构离国家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所开展的在职培训工作仍不能满足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发展需求,对于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建议对基层中医药人员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保护性倾斜政策,由市级层面推动在职教育和培训,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并与基层综合改革如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建立符合中医药服务特色的考核制度。

上一篇:防火、防踩踏演练总结下一篇:保单遗失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