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成人高校发展调查报告

2024-08-20

铁路成人高校发展调查报告(共8篇)

铁路成人高校发展调查报告 篇1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开放性高等教育方式的迅速扩展,成人高校及其成人教育出现了萎缩状态,特别是铁路成人高校与企业脱钩以后,如何准确定位、持续发展,必将是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成人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1、成人教育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诞生,在我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人教育是18世纪工业革命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新的教育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变革的产物,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成人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步入现代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初步形成了与普通教育、传统的学校教育并驾齐驱、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承担起了对在岗、转岗和各类求职人员进行岗前、岗位培训,对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进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勿庸置疑,成人教育和其它的教育形式一样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社会进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民族素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成人教育条件受限,自我发展面临困难。1998年教育部成人教育司被撤消后,从形式上看,成教司与职教司合并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在实际上,原成教司的成人教育专管职能被分解到发展规划、基础教育等四司中去了,应该说,成人教育司在管理上削弱,是“名半存而实亡”了。同时,普通高校扩招和教育手段的开放,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成人学生进入普通高校深造。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脱产学习,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成人教育萎缩局面。

二、铁路成人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成人教育不景气的情况下,铁道部又将部属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铁路成人高校面临着三个危机:

1、生源危机。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普通教育的投入,普通高校扩大了招生人数,普通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2004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41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8%。同时,普通高校设立了成人教育学院,面向企业和社会招生,进行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承担起了成人高校的部分功能。国家对普通高校的巨大投入以及普通高校的名牌效应,吸引了大批生源,使得成人高校在整个教育中的份额不断减少。另外,成人教育中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前铁路成人高校录取的新生大多数是铁路中专技校毕业生、复员军人和~的职工。现在铁路补充新职工,除毕业的大学生和复员军人以外,其他渠道几乎没有,因此教育对象出现断层,直接面临生源危机。

2、经费危机。我国的成人高校是在计划经济中以企业、行业的需要建立的,绝大多数都是企业办学,学校的一切费用都是企业提供的。现在铁路企业要将直接为铁路运输服务的职工大学移交地方政府,若政府不能从财政收入中支付办学经费,铁路成人高校办学将举步维艰。如果没有建设资金作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发展,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3、经营危机。以前铁路成人高校依附企业办学,学校按照铁道部和铁路局的计划去完成任务,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岗位培训,学生都是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就业问题无须考虑。现在学校与企业脱钩,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一下子由上下级变成了合作伙伴。这些因素的影响,决定了铁路成人高校经营危机。

三、铁路成人高校发展的思路

成人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紧贴市场经济,树立明确的社会需求意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律、趋势和需求。

1、更新办学理念,走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的多功能办学之路。教育部等7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因此,铁路成人高校要克服在培养人才模式上只看重知识,轻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象,逐步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铁路成人高校要发挥铁路专业和师资队伍的特长特点,采用办学形式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牢牢占领铁路市常特别是当前社会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趋势多样化,有需要提高学历的,有需要职业资格证书的,有需要技能培训的,各学所需。学校要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受教育者的需要,有效地为铁路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创新办学机制,实现学科型向高职型转化。要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根据社会及陕西地区对人才的需要,增设地铁、轻轨等专业。在教学上要以职业需要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全日制教学和非全日制教学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走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的路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增强办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基矗提高教学质量一是要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程度不一,需要进行分级教学,在教学的进度、难度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推行“订单培养”。订单培养就是要按照企业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增开相关课程和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求的协议式的培养。这几年我们为西延公司、安康铁路分局以及西安送变电公司培养的技术人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三是要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教学制度的完善、教师任课资格认定、教学过程的检查考核。四是增强办学手段。加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入,鼓励教师开发各种教学课件,开展各种模拟教学。在实验室建设和建立高水平教育信息网等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总之,铁路成人高校必须不断转变办学理念,确立依托铁路,面向社会,立足陕西,辐射全国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铁路专业的优势和多功能办学的特点,积极开辟新专业,走高职高专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铁路成人高校发展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发展需求高校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外语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素养、语言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国际人才培养质量。他们的教学认知态度和教学科研现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主题。2000年以来,陆续出现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综述研究,涉及外语教师教育的概念、培训研究及教师的科研现状。同时,相关调查研究也相继展开,夏纪梅2002年对全国60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认知、科研进修进行调查,发现外语教师观念混乱,缺乏理论指导。周燕2005年对全国六大自然区五类院校英语教师抽样调查,发现教师教育理念与实际行动存在差距,与外语教育课程不完善有关。文秋芳、任庆梅2010年从期刊文献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问题———课程研究较少,研究与教师需求脱节。汪晓莉、韩江洪2011年比较外国语言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出版成果,分析我国外语教师科研及自身发展方面的障碍。刘芳、夏纪梅2011年根据对高校英语骨干教师反思调查结果,构想一种阶梯递进式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外语教师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普通高校处于薄弱学科的外语学院普通教师状况,笔者进行调查,以补充推进前人的研究,并试图探讨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一、调查设计

(一)问卷设计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试者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职称、性别、专业方向、教授学科方向;第二部分为20道题,考察受试者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发展需求。问卷设计综合以往文献研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适合被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受试者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教师来自外语学院,教授英语专业课或大学英语课。所在学校是一所市属工科院校,文理学科兼有,以工科为主。年龄20—29岁占5%;30—39岁占47%;40—44岁占13%;45—55岁占24%;未注明4人占11%。

职称的分布:讲师22人,占58%;副教授5人,占13%;教授2人,占5%;助教2人,占5%;未注明7人占18%。男女比例为1:7。所学专业语言学居多占47%,其次翻译8人,占21%,文学4人,占11%。英语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比例为1: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理念与认知

被调查的外语教师将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定位为语言讲解者的占42%,语言示范者占18%,语言交际者占37%。这侧面反映出他们的教学风格,充当讲解者意味着课堂教学是通过讲解语言点、语法知识、词汇、修辞等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来完成。充当讲解者的教师中,69%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选择语法翻译法。充当示范者的教师,只有1人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任务法,其他人都选择交际法。充当交际者的教师,选择交际法的人次最多,任务法次之,语法翻译法最少。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反映出对教学的认知,依次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组织。

在回答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上,47%的教师认为是培养外语学习能力,34%认为是指导外语学习方法,8%认为是传授外语知识。认为传授外语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角色选择上,全部是语言讲解者。更多教师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掌握有效的方法。如何实现这一作用?通过语言讲解、示范还是交际?恐怕不是简单的一种形式能应付得了的。学生如何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教材的难度、体裁、趣味性、学生接受的态度、原有的知识结构、练习程度、新旧知识衔接,这些复杂因素没考虑进去的话,教师讲解还是示范都只是留下肤浅的记忆。交际教学被认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互动教学,但如果学生因恐惧焦虑抵触或原有知识不够,对话题生疏,自信不足,会产生抵制不合作,教师的交际活动可能变成独角戏。接受调查的这所学校是二类本科院校,学生原有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偏远地区学生听说尤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与学生进行交际活动显然有困难。一些教师选择面对现实,采用对学生相对安全、易于接受的知识灌输。但这种方法会导致枯燥乏味,学生听说水平停滞不前,能力提高缓慢。

面对这种两难情况,教师渴求掌握有效方法,让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学习。希望与学生的关系更为积极互动。因此,在师生关系上,无论是作为语言讲解者、示范者,还是交际者的教师,较多选择交际关系,其次交流关系,较少选择教与学的注入式教学形式。在大学英语教师的优秀标准是什么的问题上,66%选择方法得当,16%选择讲解透彻,13%选择知识广博,5%选择语言地道。学生的主动参与已被大多数教师视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上好一门课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上,63%选择善于调动学生积极配合;26%选择学生有很大动力;11%选择教师备课认真充分;没人选择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或课文的趣味性。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许多教师都关心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教师感到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必备知识。在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问题上,选择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80%的人选择教育学理论,66%选择心理学理论,55%选择科研方法,47%选择语言学理论。

(二)教学方法与能力

关于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不同定位,选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虽倾向于某一方法,但教师会根据具体需要,尝试不同做法。因此,有些教师不止选择一种方法,58%的教师选择两种或以上方法,其中32%的教师选择三个方法。

在处理课本练习问题上,53%选择部分练习题,抽查完成情况,37%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其中5%的教师采取以上两种办法,16%的教师让学生一起逐题做练习。

在“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问题上,74%选择尽自己的能力回答,其中13%同时还选择要学生自己去查工具书;18%选择与学生一起查工具书,其中2%同时选择尽自己的能力回答。那么教师对自身的能力怎样看待?95%的教师认为自己具有教学能力;32%认为具有科研能力;26%认为具有课程设计能力;11%认为具有教学评估能力。无论认为自己有还是没有科研能力,在全部教师中97%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其中5%申请过部委课题,11%申请过北京市课题。课题涉及课堂教学、语料、学生学习策略、文学、修辞等方面。

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培训,缺乏正规科研方法训练,在科研工作开展方面,感到困难重重。对变量的设置控制干预、科学方法统计处于肤浅的认识中,妨碍教师们的科研活动。在没有选择科研能力的教师中20%认为如果有进修机会,最希望学研究方法。

在你认为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哪一种能力最强问题上,53%认为是讲授能力;34%认为是引导启发能力;16%认为是组织能力;8%认为是解答能力;无人选择交际能力。即使选择教师角色为交际者的教师,47%认为是讲授能力,其余教师一半认为是引导启发能力,一半认为是组织能力。但在交际课堂中,语言教师要充当三种角色:交际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表现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交际能力不仅起到示范作用,也激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口语活动,保证活动质量与饱满度。英语交际能力涉及英语基本表达能力及英语基本技能,如果这些基础能力欠缺,势必影响到交际。在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基础知识的问题上,选择最多的是英语基本技能(84%)。英语基本能力的不断提高,关系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培养英语语感,而且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与管理。

(三)自我发展需求

外语教师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探索实践的过程。无论新手还是熟手,都要通过学习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运用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供思考的切入点和科研活动的理论依据。但由于种种原因,外语教师发展缓慢,处于困境之中。在影响自己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上,37%认为教学负担过重,29%认为没有进修机会,21%认为动力不足,18%认为生活压力,8%认为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其中11%的教师选择了三种问题,都包括教学负担过重。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82%周学时在12学时以上,其中24%周学时达到14—20学时。授课最少的教师也达到8—10学时。繁重的工作,缺少进修机会,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要障碍。选择动力不足影响教学能力提高的教师,一半教师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职称或长工资,一半是得到进修机会;而生活压力大的教师86%最大的愿望是提职称或长工资,其余是得到进修机会。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的最大愿望是长工资。对于这些教师而言,生活摆在职业发展之前。如果生活有保障,才能全心专注事业发展。此外,缺乏进修机会,导致丧失学习动力。缺乏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进修条件,成为遏制外语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师还是渴望提高自身水平的,26%的教师目前的最大愿望是得到进修机会。关于进修方式,45%选择出国进修,32%选择减轻工作量在职进修,16%选择利用寒暑假进修,8%选择国内访学。作为外国语言学科,出国进修无疑是最理想的形式。近一半的教师选择出国,表明教师希望亲身体验目的语国家语言与文化。出国不仅开阔眼界,而且对提高英语基本技能,增加对英语国家人文地理文化的感性认识,提高英语发音表达的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出国机会十分有限,一所普通市属院校所提供的出国机会主要来自两个渠道,国家留学基金和北京市高师培训中心的国外访学。全北京市不超过50个名额,年龄一般限制在40岁以下,职称要求副高。许多教师都被排除在外,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教师更需要接触真实语境。

要求减轻工作量在职进修,反映出目前过重的教学负担让教师无暇考虑自身业务的提高。从最近两年教师进修的情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29%的教师没有接受培训;11%的教师为接受长期培训;61%的教师仅接受短期培训,内容涉及教学法、应用语言学、心理学、翻译、文学、研究方法等。不仅是时间的问题,培训机会也较少。每年除了两次岗前培训和申请国内访学以外,上半年只有一次北京市高师培训中心组织的短期培训,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科研方法与项目申报等。授课形式为面授加网络,或者完全是异地观看现场直播的录像,效果与网络学习没有太大差别,教师更青睐面授。

测试中,无人选择网络学院作为进修形式,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与灵活性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教学形式的弊端,如不能及时解惑,网络沟通有限或表达不畅等。

在进修授课方式上,42%选择研讨班,39%选择讲座式,13%选择工作坊。在进修内容上,29%最希望学教学法;26%最希望学应用语言学;24%最希望学研究方法;教育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基本技能、语言学理论、文学均在5%以下。可见,教师目前最关心的一是获得最新教学技巧,更新教学模式,期望带来新鲜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二是如何反思教学的结果,融入科研活动当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三、启示与思考

普通高校外语教师渴求掌握有效方法,让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学习,但缺乏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培训,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乏正规科研方法训练,不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渴望进修,但教学负担过重,缺少进修机会;教学考评单一,不明确具体,不体现优劣差距,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渴望出国进修,或减轻工作量在职进修,进修形式要求多样。鉴于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改革教学形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力度,减少教学时数,开发丰富有趣的教学软件,加强相应监管,保证质量。同时,借鉴美国一些研究型院校的做法,大学一、二年级基础外语课程由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t)承担一部分,由院系专门的外语课程协调人(program coordinator)来指导和协调他们的教学[1]。

外语教师的发展依赖学科的发展,二战后,美国为提升国力,倡导发展新三艺,大力发展外语学科。联邦政府通过大量拨款促进各个高校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为外语教师提供学术休假、与专业相关的出差旅行及提高科研和教学的培训。因此,政府的投入与关注十分重要。相关外语学科的指导管理部门,应加大呼吁对外语教师培养。增加教师的出国机会,制定相关政策,设立学术进修轮休制度,取消年龄限制。我们日益面临着老龄化社会问题,今后教师退休年龄有可能延长。因此,对45岁甚至40岁教师不提供进修培养机会是不符合实际的,有失公正。培训活动有形式多样,弹性化,既有长达一年全日制学习,也有短期模块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自身知识、教学知识、学生学习理论、教学技能及科研理论与方法。

建立相应的外语教师专业标准及评价体系,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特别是对于新入职教师、对工作缺乏动力的教师。不仅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科学地评价教师,将优秀教师选拔出来。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也不应单单看工作年限和论文数量,还应有相应专业素质的考评。美国教师队伍专业化标准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评价、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兴趣等几方面能力。“通过对教师在以上各个环节表现的观察,美国国家专业教育水平委员会最终给出一个评价和认证……以便让更多的教师达到多数人认可的最佳教学目标”[2]。同时引入外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如美国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考核他们的学科知识,是否服从学校、学区工作安排,观察他们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达到标准的获得熟练教师证书(Master Teacher Certification)。

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NCTQ)根据多项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不会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而线性上升”[3]。教师的业务发展不仅依赖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更多地来自业务进修,不断地提高自身学科理论水平。通过经常性地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困惑,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龚献静.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师职业状况研究——从外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较的视角[J].中国外语, 2011, (3) .

[2]赵鲁平.美国教师专业化标准认证对外语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12) .

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象为宜春学院体育社团的成员,对其社团的发展现状和可能影响他们发展的某些因素进行一些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一些期刊和论文等研究文献里的观点进行归纳统计,然后加以整理和分析之后作为论文的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法。在论文调查的展开上,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学院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问题的采集,给体育社团的成员发放100分问卷,并对所收上来的信息进行整理与统计。

3.数据统计法。依据发放回收的问卷调查情况,对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結果。再对得出的结果加以分析,为论文的结论做出理论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宜春学院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1.宜春学院体育社团的类型。到现在体育社团都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类,只有运动项群的分类,大部分的爱好者都会以自己的喜好和认知来对这些社团分类。根据宜春学院体育社团的实际情况在表中采用如下分类方法(见表1)

根据表1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宜春学院的体育社团有9个。如表1,在这些分类中,可以发现篮球裁判协会和大学生足球迷协会归为运动兴趣类社团,因为这两个项目不属于那种球类和某种运动项目。但是这两个项目都能够培养学生对篮球和足球的认识和兴趣。虽然轮之舞轮滑协会(方便叙述以下简称轮滑协会)和定向运动协会只有一个,但还是把它们划分成两大类里,便于区分。

2.宜春学院体育社团成员的构成情况。根据调查结果统计中显示,男女比例实际上是严重失调的,在91份问卷中,男生所占的比例达到63%,而女生只有37%。由此可以看出来,学院的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女生兴趣度不高。

3.宜春学院体育社团的社团活动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个社团都能够保证每周都开展活动,并且有的社团活动频率已经高达一周四次以上,这是一个社团运营的灵魂脊髓。活动的时间一般都在晚上,周末或者课余时间。但也不难发现,有些社团的活动频率是相差很大的。在对一些干事的访谈中得知,这种活动频率和活动所需场地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球类协会和定向运动协会对场地的数量和质量就会要求比较多或者高,所以活动次数无法增多。总的来说场地是否充盈也是影响活动的一个因素。

(二)宜春学院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宜春学院场地设施条件对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好与不好,与其所拥有的经费有关,场地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对一个体育社团来说,有没有充盈的场地来支撑就注定着这个社团未来的走势。社团的活动时间是有限的,经费也是有限的。在社团的管理中,得到一个关于场地使用的问题:有一些场地在课余时间是不对外开放的,如果想进去练习或者开展活动都是必须缴费的,那么就使得社团对经费方面的不充盈很尴尬。

三、结论

铁路成人高校发展调查报告 篇4

--------2013-2018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

景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市场发展现状

第一章 全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际铁路物流行业发展轨迹综述

一、国际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历程

二、国际铁路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国际铁路物流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世界铁路物流行业市场情况

一、2012年世界铁路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二、2012年国际铁路物流行业发展态势

三、2012年国际铁路物流行业研发动态

四、2012年全铁路物流 行业挑战与机会 第三节 部分国家地区铁路物流行业发展状况

一、2009-2013年美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分析

二、2009-2013年欧洲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分析

三、2009-2013年日本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分析

四、2009-2013年韩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分析

第二章 我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历程

二、中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面临问题

三、中国铁路物流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我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0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回顾

二、2010年铁路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三、2012年我国铁路物流市场特点分析

四、2012年我国铁路物流市场发展分析 第三节 中国铁路物流行业供需分析

一、2010年中国铁路物流市场供给总量分析

二、2010年中国铁路物流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三、2012年中国铁路物流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四、2012年中国铁路物流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五、2012年中国铁路物流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章 中国铁路物流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2年铁路物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2012年铁路物流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二、2012年铁路物流行业收入前三家企业 第二节 2012年铁路物流行业产量分析

一、2012年我国铁路物流产品产量分析

二、2013-2018年我国铁路物流产品产量预测 第三节 2010-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进出口分析

一、2010-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进口总量及价格

二、2010-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出口总量及价格

三、2010-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进出口数据统计

四、2013-2018年铁路物流进出口态势展望

中国铁路物流行业区域市场分析

第一节 华北地区

一、2009-2013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09-2013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3-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13-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13-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二节 东北地区 第三节 华东地区 第四节 华南地区 第五节 华中地区 第六节 西南地区 第七节 西北地区

第五章 铁路物流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年铁路物流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铁路物流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铁路物流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铁路物流模式

三、2012年铁路物流投资机会

四、2012年铁路物流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一、铁路物流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二、我国铁路物流市场蕴藏的商机

三、新形势下铁路物流市场发展前景

四、2012年铁路物流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第二部分 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 第六章 铁路物流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铁路物流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铁路物流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铁路物流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铁路物流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铁路物流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

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

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

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三节 铁路物流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2012年铁路物流行业竞争分析

二、2012年中外铁路物流产品竞争分析

三、2009-2013年我国铁路物流市场竞争分析

五、2013-2018年国内主要铁路物流企业动向

第七章 2013-2018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铁路物流行业发展概况

一、铁路物流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二、铁路物流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三、铁路物流行业总产值分析

四、铁路物流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二节 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市场情况分析

一、铁路物流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二、铁路物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三、铁路物流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2009-2013年铁路物流产销状况分析

一、铁路物流产量分析

二、铁路物流产能分析

三、铁路物流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第四节 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一、产品发展新动态

二、技术新动态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三、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部分 赢利水平与企业分析

第八章 中国铁路物流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二、行业生产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12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产销分析

一、行业产成品情况总体分析

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分析

第三节 2012年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九章 铁路物流行业赢利水平分析 第一节 成本分析

一、2009-2013年铁路物流原材料价格走势

二、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人工成本分析 第二节 产销运存分析

一、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产销情况

二、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库存情况

三、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资金周转情况 第三节 盈利水平分析

一、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价格走势

二、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三、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毛利率情况

四、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赢利能力

五、2009-2013年铁路物流行业赢利水平

六、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赢利预测

第十章 铁路物流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一节 2010-2013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二节 2010-2013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销售利润率

一、销售利润率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三节 2010-2013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一、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10-2013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产值利税率分析

一、产值利税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第十一章 铁路物流企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企业1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产品区域市场占有率分析

三、产品特征及趋势分析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

七、主要客户分析

八、技术特征现状与革新能力分析

九、成长性分析

十、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第二节

企业2 第三节

企业3 第四节

企业4 第五节

企业5 略……

第十二章 铁路物流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发展特征

一、行业的周期性

二、行业的区域性

三、行业的上下游

四、行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 行业投资形势分析

一、行业发展格局

二、行业进入壁垒

三、行业SWOT分析

四、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铁路物流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2012年铁路物流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2012年铁路物流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投资方向

四、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投资建议 第四节 铁路物流行业投资策略研究

一、2012年铁路物流行业投资策略

二、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投资策略

第十三章 铁路物流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一节 影响铁路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2年影响铁路物流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

二、2012年影响铁路物流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

三、2012年影响铁路物流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

四、2012年我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五、2012年我国铁路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二节 铁路物流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一、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市场风险预测

二、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政策风险预测

三、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经营风险预测

四、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技术风险预测

五、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竞争风险预测

六、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其他风险预测

第五部分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及业内专家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四章 铁路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铁路物流市场趋势分析

一、2009-2013年我国铁路物流市场趋势总结

二、2013-2018年我国铁路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13-2018年铁路物流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铁路物流产品技术趋势分析

二、2013-2018年铁路物流产品价格趋势分析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铁路物流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3-2018年中国铁路物流供给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国铁路物流需求预测 第四节 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规划建议

一、铁路物流行业“十一五”整体规划

二、铁路物流行业“十二五”发展预测

三、2013-2018年铁路物流行业规划建议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五章 铁路物流企业管理策略建议 第一节 市场策略分析

一、铁路物流价格策略分析

二、铁路物流渠道策略分析 第二节 销售策略分析

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

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

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

第三节 提高铁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中国铁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铁路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三、影响铁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四、提高铁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第四节 对我国铁路物流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铁路物流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二、铁路物流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三、我国铁路物流企业的品牌战略

四、铁路物流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五节 国统调查报告网建议

--------------------网 址:

铁路成人高校发展调查报告 篇5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发展党员工作抓紧抓好。多年来,省委教育工委对高校的发展党员工作非常重视。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也关系到高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和稳定工作。1995年我们制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设立专职组织员负责发展党员工作,本科院校设两名处级组织员,专科院校设一名组织员,以保证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2001年以省委名义制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对高校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铁路成人高校发展调查报告 篇6

原创: 上海市政研会

进入新时代,上海高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创新教书育人思路及方式,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上海市教卫思研会和部分高校党委宣传部组成课题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案例剖析、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本调研报告。

基本经验

一是注重“建章立制”,夯实思政保障。起,对各校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等开展绩效评价。,各高校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十大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本校实施细则,完善部门和院系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二是推进“课程思政”,构建思政体系。20起,上海高校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20起,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重大转变。目前,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凸现两大特色:一个是创出“中国系列”课程,“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文中国”等思政新课程,选学、听课率持续飙升;一个是高校党政“一把手”亲自上台讲授思政课成为常态。

三是创新“网络思政”,打造思政平台。近几年,上海通过“易班网”积极探索“网络思政”新模式。截至底,“易班网”实名注册用户逾100万人,覆盖包括上海高校在内的全国16个省区市282所高校。同时,各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机构和“网络评论员”依托“易班”,开展网络主题教育。

四是发展“理论学科”,筑牢思政阵地。近几年,上海高校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列为重点发展学科,推动两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跻身“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行列。年起,上海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政府每三年投入1500万资金支持学科研究发展,3年一个批次重点培养选拔高校思政课名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结项审查制度。

五是加强“骨干队伍”,提升思政素质。近几年,上海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这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队伍建设。以来,上海先后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实施“优选高进计划”“素质提升计划”“激励管理计划”等、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月”系列活动,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六是着力“保驾护航”,增强思政效应。上海高校认真贯彻《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强化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创新做好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等教学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索做好高校群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对策思考

一是把握时代要求,凸显思想引领。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二要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大局为宗旨,深入推进本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调研,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寻求新思路。三要以理念创新引领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倡导“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理念,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二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一要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会、思政讲坛等平台和途径,明确加强改进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党委的重要政治责任和办学任务并形成共识。二要抓好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领导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的设计规划。三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政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是推进学科建设,夯实理论基石。一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科建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主线。二要深化“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三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基础建设。

四是把控意识形态,注重价值引领。一要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二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督促检查。三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四是全面开展高校大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动态调研,制定针对性强、说服力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预案。

五是坚持立德树人,提升教师品行。一要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规划专门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中长期实施方案。二要健全高校党委教师队伍建设专门机构,建立全市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团体。三要增强教师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四是完善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铁路成人高校发展调查报告 篇7

一、对北京高校在校留学生调查的主要发现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并通过选用“重要性因素分析模型”、“衡量品牌表现的优先模型”、“满意度研究模型”等调查模型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 主要得出以下调查结论:

(一) 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在为北京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

同时, 更重要的是能为北京发展提供高素质国际化的人力资源, 为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做出重要贡献

1. 直接经济收益。

根据调查统计, 被访在校留学生在京月平均支出总费用约为11541元。被访留学生中的59.7%表示会在假期外出旅游, 平均每年用于旅游或医疗的费用分别约为4586.28元和1555.79元。若根据此数据推算, 在京高校留学生人均年支出总费用约为144636元。以2005年高校在校留学生26309人计算, 则北京高校留学生总计为北京带来了近38亿元的消费支出。此项直接经济收益的测算要远高于此前其他研究机构对2005年在京留学生消费支出贡献的有关预测 (2) 。

2. 高素质国际化人力资源。

从对北京高校在校留学生毕业后的计划的调查结果来看, 尽管有相对较多的被访者在毕业后愿意回到自己的国家工作或学习, 但仍总计有约33.5%的留学生有继续留在北京工作或学习的意愿。此部分留学生除接受过高等学历教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国际视野, 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具备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是北京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所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提升国家“软实力”。

来华留学工作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有2/3的被访者对在京高校的留学经历感到满意, 有72%的被访留学生表示可能或肯定会推荐其他人到北京留学, 而推荐的原因基本是源于对北京城市的正面评价、对留学经历和留学效益的正面评价以及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因此, 可以认定的是, 尽管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但其确实为促进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对华友好人士、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不同城市异常激烈的竞争

调查发现, 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面临竞争威胁的激烈程度远高于我们的预想。在所调查的北京高校在校留学生中, 只有略高于1∕4的留学生最想去留学的城市是北京。在留学生最想去留学的城市中, 共62个国家或地区被列在考虑范围内。除北京之外, 还有其他共51个中国城市或地区被列为留学生最想去留学的目的地。北京面临着来自于国际和国内不同城市的竞争威胁。国际竞争主要来自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而在国内, 上海是北京最主要的竞争者。

(三) 从对影响留学选择行为因素的重要程度的调查来

看, 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 城市因素与学校的影响力都很重要。

其中, 学校所在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重要性最高, 其次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所申请专业的教学实力、学校所在城市的安全程度、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知名度等, 费用因素仅位居第13位。

(四) 从在校留学生来京留学的动机和选择来看, 北京最

主要的竞争优势在于北京的城市区位优势, 其次是教育发展水平

调查发现, 在校留学生选择到北京留学的原因涉及方面广泛。从北京的区位优势、教育发展水平, 到留学生本人的情感因素、家庭朋友的影响以及地缘因素等共计几十种不同的理由。但其中排在各类原因首位的是北京的城市区位优势和适宜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有37.4%的被访者将北京的区位优势作为选择到北京留学的主要原因;其次, 是北京的教育发展水平, 约占被访者的23.4%。而具体而言, 学习汉语/普通话是被访留学生选择到北京留学的最重要动机。

(五) 从来京留学生选择就读学校考虑的因素来看, 能够

提供适合的专业和课程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学校的知名度、历史和排名

调查发现, 来京留学生选择就读的学校考虑几十种不同的因素, 包括专业和课程的适合程度、学校的知名度和软硬件条件、个人的发展方向等。但其中该校能够提供适合的专业和课程排在各类因素首位, 有32.4%的被访者认为此项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其次, 是学校的知名度、历史和排名因素, 约占被访者的30.2%。而“专业是最好的”、“学校是这个领域中最好的”、“高校或政府间有合作项目”等3项位居来京留学生选择目前就读学校的具体原因的前3位。

(六) 被访留学生对于在北京的留学经历总体满意度较高 (65.

4%) 。在留学的不同方面, 对于学习方面的满意程度最高 (68.8%) , 不满意程度最低 (6%) ;对于社会活动的满意程度最低 (35.3%) , 不满意程度最高 (21.5%)

1. 学习方面的满意程度。

大部分被访留学生 (70.5%) 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感到满意, 而对诸如“选课办法”、“单独授课”、“双语授课”、“补考制度”等针对留学生的特殊政策和制度方面, 仅有37.3%的被访留学生表示满意, 而有18.1%的被访留学生表示不满意, 此项成为在校留学生在学习方面满意度最低, 而不满意度最高的选项。

2. 生活方面的满意程度。

在生活的不同方面, 对于学校的生活环境满意程度最高 (55.1%) , 不满意程度最低。对于学校的娱乐设施和业余活动的满意程度最低 (26.6%) 。对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态度不满意程度最高 (31.9%) , 其次是对学校的信息通讯设施 (如电话、网络) 感到不满意, 约占被访者的30.8%。生活的安全感得到了被访者较高程度的认同 (62.4%) 。

(七) 北京高校在校留学生的留学预期和留学收获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只是少部分被访者的愿望。未来的职业发展是被访留学生更加关注的方面, 半数以上 (54.3%) 的被访留学生希望通过留学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可在留学生实际获得的收获方面, 汉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是大部分学生的共同收获, 但增加职业技能或工作能力方面的收获则相对较低 (42.5%) 。

(八) “互联网”和“经在中国留学过的亲戚或朋友推荐”是留学生获得来京留学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

通过“互联网”和“经在中国留学过的亲戚或朋友推荐”是同等重要的信息渠道, 均占被访留学生的43.5%。而通过“留学中介机构”和“留学生在母国就读学校的宣传”也是不可忽视的信息渠道。

(九) 被访留学生推荐其他人到北京留学的可能性很高, 而提高在校留学生的满意程度是增加口碑推荐的关键

72%的被访留学生表示可能或肯定会推荐, 其中表示肯定会推荐的被访者占36.6%。推荐的原因首先是对北京城市的正面评价, 其次是留学经历的正面感受。

二、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本文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指目前阻滞北京高校留学生规模扩大的教育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基于对在校留学生的调查以及对部分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访谈, 课题组认为, 目前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系统内部阻滞留学生规模扩大的因素,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北京在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留学所申请专业的教学实力等三个方面客观存在的比较差距是影响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最根本的限制性因素。调查表明, 从影响留学选择行为因素角度,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留学所申请专业的教学实力是影响留学生选择是否来京留学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而北京在这三个因素方面的实力与水平与其他主要竞争城市之间的比较差距是限制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这三个因素不仅直接影响来京留学生规模的扩大, 同时对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结构优化、层次提高、质量保证均产生深刻影响。

2.来京留学生在留学预期与留学收获之间存在的偏差是影响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潜在的限制性因素。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留学生希望通过来京留学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但在留学生实际收获方面, 汉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是大部分学生的共同收获, 但增加职业技能或工作能力方面的收获则相对较低。这种留学预期与留学收获之间存在的偏差, 将从深层次上影响留学生对来京留学经历的满意度, 并可能直接影响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3.留学生在京高校就读经验中, 目前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的状况, 是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最直接的限制性因素。具体包括: (1) 针对留学生的特殊政策和制度有待健全:如打工和就业政策、“奖学金”制度、简化签证程序;学校内部的“选课办法”、“单独授课”、“双语授课”、“补考制度”等。 (2) 课程设置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如提供更多的适合的专业和课程;提高教师的素质。 (3) 学校生活设施和后勤保障有待完善:如呼声最高的建议是提高住宿条件;增加学校的娱乐设施和业余活动;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态度;提高学校的信息化 (网络) 水平。 (4) 沟通与交流有待加强:北京城市和北京人对于留学生的接纳和包容程度还有待提高, 增加社会活动, 增进与中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促进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1.应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 充分认识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 努力实现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来看, 发展留学生教育主要有“技术转移”、“收入驱动”、“能力建设”及“相互理解”四种动力发展模式。根据OECD的有关研究指出 (1) , 中国及中国香港均属于“能力建设模式”。“能力建设”模式鼓励跨境高等教育是因为把它作为提升国家能力的一个捷径。在这种模式下外国的机构、项目和学者、学生被鼓励来到本国。而从短期看, 这种模式也会导致出国留学人员和外国营利教育项目和机构的大量增加。因此, 从“能力建设”的角度,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对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采取积极鼓励的措施促进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应全面了解北京高校留学生的教育需求, 努力缩小来京留学生在留学预期与留学收获之间的偏差, 逐步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吸引留学生来京高校就读, 关键在于能够为其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教育服务和产品, 而核心即是课程。了解留学生的需求并以需求为导向建立留学生课程体系是高校留学生教育提供和扩大有效供给的关键。根据调查发现, 在对北京高校在校留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的调查中, 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经济 (贸易) 、文学 (汉语言) 、医学、法学、历史学。因此, 北京高校应在巩固文学 (汉语言) 、中医、历史等传统特色专业优势的基础上, 积极提升在经济 (贸易) 、法律、旅游、工商管理及其他具有潜在优势的学科专业的吸引力。运用市场营销战略对留学生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并细分, 根据留学生群体的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留学动机等差异性推出多元化的选择性的教育项目和课程体系。

3.应突出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竞争优势, 实施积极的留学生教育推广计划, 逐步实现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结构优化。打造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强势品牌, 以增强并保持北京高校的竞争优势。在品牌的核心优势方面, 可强化宣传北京作为首都的优势, 宣传北京标准的普通话和北京的历史文化。对于不同的高校可突出不同的特点并给予不同的支持。不断优化留学生的国别结构, 在巩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生源的吸引力的同时, 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欧美、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州等地区的生源。

4.有针对性地提高留学生对来京高校就读的满意度, 推动北京尽快形成与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环境和运行机制。 (1) 加强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 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一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宏观管理, 推进教育外事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不断构建和完善留学生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定期发布留学生教育质量报告, 提供相关的资讯和预警信息, 引导高校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另一方面, 高校在全面提高留学生教育师资水平的同时, 也要重视留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努力建设一支懂业务、责任心强的高素质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服务队伍, 保证留学生教育工作的规范有序。 (2) 注重文化的包容性, 健全留学生附加服务体系。国际大都市普遍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和谐共生的特征。为帮助留学生缩短文化适应期, 北京市应借鉴美、澳、日等国留学生服务方面的经验, 健全留学生附加服务体系, 针对留学生在陌生的留学环境遇到的文化、语言以及学习上的困难, 为留学生提供入学指导、信息服务和专业咨询等学业以外的附加服务, 使留学生更快适应本地环境和文化。 (3) 针对在校留学生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方面积极改进工作, 提高现有留学生的满意度至关重要。学习方面是影响留学生总体满意度的最重要驱动因素, 提高留学生的满意度还是要从改善学习相关的因素入手。在学习各方面中, 优化课程安排是最重要的。在专业学习的同时, 增加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为留学生日后职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十分重要。而生活方面的满意度的提高, 有赖于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并举。改善学校的生活设施、娱乐设施、信息通讯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同时, 应加强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服务质量并改善其服务态度。根据留学生对于感兴趣的社会活动方面的潜在需求, 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关社会活动, 可采用创立留学生俱乐部或学生组织的形式, 进一步拓宽留学生人际交往, 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与理解。

(作者系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北京100031)

参考文献

②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采用乘数方法估算了居民教育支出及教育相关支出对GDP的贡献, 该报告指出1998年在京留学生约为1.88万人, 其学费与生活费支出合计人均年约7万元, 总计为北京带来13.16亿元的消费支出。该报告预计, 假设学费与生活费支出到2005年不变, 同时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到2005年在校留学生规模为4万人, 届时留学生规模教育将为北京带来28亿元的消费支出 (参见刘淇主编, 《首都经济》, 中国方正出版社, 第328页) 。

铁路成人高校发展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本文是2015年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陕西省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物馆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014

高校博物馆指的是依托于各高等院校所建立的,具有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收藏功能的博物馆,其特点是具有高校学术和专业特色。

而陕西省作为博物馆大省,一直以来在全国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社会博物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在全国颇负盛名,但高校博物馆却并不引人注目。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已达150多座,陕西省普通高校有76所,其中备案的高校博物馆共有18座,陕西省的高校博物馆数量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约占12%。德国哲学家卡尔·贾斯帕曾经说过:“真正的大学必须包括学术性教育、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在这三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在陕西省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博物馆的建立、发展及合理应用对其起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陕西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关于高校博物馆,有很多专著和学术论文对其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专著论述以全面见长,对博物馆进行的全面的研究,但是对于高校博物馆则着墨较少,尤其是对于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没有具体的研究,学术论文则从不同角度入手,将高校博物馆作为专门研究对象,但是其研究旨在全国,对地区特色重视度不高,并没有对陕西高校博物馆这一群体进行详细而专门的研究。另外,学术论文提出的问题过于泛泛,不具有地方代表性,并且没有考虑陕西地区的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现状,解决方案并不能适配陕西高校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些专门针对西北大学博物馆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文章但是提出的意见过于针对讲解员培训等问题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对陕西地区高校博物馆进行地区性的研究。

一、陕西高校博物馆发展特点分析

截至2011年,陕西省共有个151座博物馆,其中高校博物馆18座,占百分之十二。全国有150多座高校博物馆,其中陕西省高校博物馆也占全国高校博物馆的百分之十二左右。由于陕西高校主要聚集在西安,西安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多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西北大学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馆等。其中,西北大学在西安地区知名度较高,且发展较为完善。而在陕西其他地区,发展最好的高校博物馆则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西北大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5000㎡,是一座具有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教育、研究等功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公众服务的高校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齐全,总类丰富,基本涵盖大多数高校博物的馆展品种类型,设校史馆,展示本校历史沿革;设地球馆,展示地质学系在多年发展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设生物馆,展示生命科学学院的丰富研究成果;设历史馆,展示历史考古系师生考古研究成果;设佛教美术馆,展示学校佛教研究所老师研究创造成果;设侯伯宇先进事迹报告展览,展示学校的骄傲——侯伯宇先生的先进事迹。是一座集自然科学类、人文历史类和艺术类博物馆于一体的、处于发展中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由于其开馆较晚,且不对社会开放,所以到目前为止接待人数较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物馆博览园建设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该博览园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整合科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博物馆群,全面、系统地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这在我国尚属首例。每年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丝毫没有受到高校对外开放程度的限制。

西北大学博物馆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陕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博物馆,结合陕西其他高校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来看,陕西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较为乐观,呈现出如下优势:

1.高校博物馆品牌活动持续开展。

据调查,西北大学博物馆一直只对校内开放,所以参观人员较少,在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西北大学博物馆效仿社会博物馆,与社会各界开展了一系列面向社会大众的活动。如邀请小学生学习拓瓦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带领社会人士参观西北大学校园外景,领略西北大学百年积淀;举行开笔礼活动,学习传统启蒙礼。

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则是利用自身的农业园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游园猜与馆内展览相关的灯谜,让游客在游览之余既学习科学知识,也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博物馆通过这些活动打造品牌,持续开展,吸引大量游客,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

2.高校博物馆学生讲解员队伍庞大。

陕西高校博物馆的人员构成通常按照国内高校博物馆的惯例组成。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在所有的部门中以讲解员的队伍最为庞大,博物馆的常规的参观和接待都要依靠讲解员来完成。

现在陕西各高校博物馆的讲解员人员构成主要有四部分:专家讲解员、专职讲解员、兼职讲解员和志愿者讲解员。其中兼职讲解员和志愿者讲解员多由大学生担任,大学生讲解员大多由社团组织起来,由学校社团管理部门(如团委)和博物馆宣教部门共同管理。西北大学博物馆设有校史、地球、生物、历史四个基本展馆,分别展示学校生命科学、地质、考古、历史这四个专业的师生历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因此西北大学博物馆的大学生讲解员也主要由这四个院系的学生构成。

二、陕西高校博物馆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有其教育意义,对于社会来说,高校博物馆也是重要的社会文化传播平台。而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理念定位十分狭窄,只局限于学校内部,将其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工具,并且只将教学成果对学校内部人员进行展示,导致其受众面极其狭小,从而出现很多问题。在高校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带有社会宣教和学校名片功能的高校博物馆更是应该身先士卒,将学校的学术成果和社会融合起来。如果继续以“象牙塔”的姿态固持阳春白雪的学术态度,将社会和学术中间划出清晰的分界线,对高校博物馆的长期发展将十分不利。

除了社会性缺失之外,陕西地区的高校博物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校博物馆管理归属模糊。西北大学博物馆其归属陕西省文物局,但是同时归属于西北大学,两方牵制使得博物馆管理人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往往需要考虑两方意见,使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建国后,高校博物馆由教育部划归为文化部管理。这使得高校博物馆在文化和教育两大管理体系的夹缝中生存,本身高校博物馆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应该以服务教育优先。但是由于归属不明,所以导致责任部门不明确,制约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造成上级部门对博物馆边缘化处理的现象。

2.高校博物馆分工不明确。普通社会博物馆事务工作一般由保管、陈列、群工三个部门组成,并且文物部门对这三个门有着明确的分工要求,这使得社会博物馆的日常事务井然,不会发生各部门工作混淆的情况。但是高校博物馆则不同,由于不单单属于文物部门管辖,所以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人员通常由学校组织。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博物馆中并没有明确的三个部门存在,而是由一个办公室统一管理,其中工作的权责并不分明,办公室人员身兼数职,工作效率大大下降。虽然高校博物馆比社会博物馆有更多更专业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支持,但是其事务部分的管理十分的松散,导致其对于博物馆运营的能力比起社会博物馆来说要欠缺许多。

综上所述,陕西省高校博物馆在目前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困境。这既有陕西地区本身高校发展现状和高校博物馆自身理念等的局限,也有社会现状的制约。

三、陕西高校博物馆现状改良方案

就西北大学博物馆与西北农历科技大学博览园的调查情况,分析陕西高校博物馆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

1.扩充资金来源。由于高校博物馆经费由学校的教育经费承担,学校在发展高校博物馆方面,可以将博物馆作为一个教学基地而不是单纯的参观项目,将展示和实践融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地接触博物馆,这样也可以从教育经费中拨出一部分进行博物馆建设。另外高校博物馆进行社会开放后,可以通过社会集资和文化产品的利润增加运营收入。

2.改良馆内陈列方式。陕西省的高校博物馆陈列思想较为保守,展陈方式多为实物结合展板。应该参照国内先进经验如浙江大学校史馆和地区先进典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不单单依靠实物和图片,加以声音和动态展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展陈中来。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博物馆将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从场地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使博物馆的展陈能通过数字化信息更好的融入当今网络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去。

综上所述,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博物馆,与高校渊源深厚,是重要的教育和研究机构。随着科教兴国等战略思想等的影响,高校博物馆已渐渐发展为“以教育、研究、展示等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其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成为一所大学的窗口、门面和精神家园。

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博物馆,尤其是陕西高校博物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大部分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馆内陈设单一、管理随意性大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为加快转型,快速发展,高校博物馆应走出高校的“象牙塔”,转变传统观念,重新思考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定位,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挥自身丰富的展品资源优势、扩大知名度、将受众扩展到社会中去,进行全面的改革性建设,将高校博物馆转变为一个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得到公众的认可、教育公众等全方位结合的综合机构。

作者简介:刘玥吟(1995.09--);性别:女,籍贯:云南昆明人,学历:本科。

上一篇:感谢信的范文爷爷下一篇:房屋搬出补偿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