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高手

2024-10-11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高手(通用10篇)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高手 篇1

?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一----专注成果

测试:你是追求工作的快乐还是成果的快乐呢?

管理高手更追求成果的乐趣

转变你的焦点---做到专注成果

?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二----眼观大图

测试:你看到了什么?

眼观大图的好处

做一只翱翔的鹰---眼观大图

?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三---紧扣要事

测试:你是个会做时间管理的经理吗?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如何建立你的时间管理系统

?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四---发展优势

测试:你培养人才的能力如何?

别指责奶牛产不出羊毛

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五---集思广益

测试:你是个民主的管理者吗?

了解团队内部合作的几种模式

如何使团队的效应最大化

? 管理高手的好习惯之六---创造信任

测试:你是个令下属信任的上司吗?

信任---团队成功的基石

如何建立团队信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高手 篇2

管理与经营的区别

1. 讲效率与讲效益

管理讲效率, 经营讲效益。管理学校, 其核心是提高学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 目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而校长关注的是上级的评价和学校的形象。经营学校, 其核心是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标指向生存和发展, 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

2.着眼于内部与内外兼修

管理学校, 着眼于学校内部, 办学基本上是封闭的, 校长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 也无权确定教育服务的对象。经营学校, 办学是开放的, 重在内外兼修, 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找准位置。

3.被动与主动

管理学校, 校长习惯于照章办事和贯彻、落实政策, 遇到困难寻求上级的支持。经营学校, 校长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 遇到困难找市场, 寻找商机。

4.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

管理学校, 校长主要强调对上级负责。经营学校, 校长强调对下负责, 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满意。

学校需要经营

1.学校经营有助于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

教育供给不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经营学校不仅能够搞活教育有限的资源, 还能够引进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 增加教育供给,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和教育机会的平等, 从而提升我国整个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大致相同, 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特色、多样和灵活。经营可以使学校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样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有大幅提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只有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学校才能被有效地激活, 投资者和校长的办学积极性才能被激发。从管理学校转变到经营学校的过程中, 政府包办的现象将被打破, 办学体制将会走向多元, 从而形成教育平等竞争的平台。

2.经营学校有助于应对严峻挑战

走向市场化的我国经济, 教育却始终守着“计划”的阵地恋恋不舍, 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只有转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学校方式, 使其向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营学校方式过渡, 才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化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学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内教育市场逐步对外开放, 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和个人多种力量参与办学, 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 学校管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不仅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也使学校由管理到经营的转变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们也发现现有的学校经营存在严重的两难困境。一方面, 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自主发展要求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 使学校受到来自教育管理体制、上级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的束缚和限制, 无法放开手脚自主经营;同时, 由于长期对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不到位, 使学校经营在实行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的经营行为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必要理论的指导和规范, 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并且缺乏长期的规划, 表现出短期功利性。因此, 我国学校经营行为亟待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指导, 以及政府的规范与协调。

学校经营的条件

学校教育服务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其公共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 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接受高质量的人越多, 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 从而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其私人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由于知识积累的增多, 使个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增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进一步使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提高。因此, 学校教育服务既不能看成是纯粹的公共产品, 也不能视为是私人产品, 而是融合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要素于一体的产品。此产品的公共产品要素部分由政府承担, 体现其公共产品属性, 而其私人产品要素部分, 则可以看成私人产品, 运用市场机制, 由私人组织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因此, 从学校教育服务的产品属性的重新审视表明:学校教育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 而应该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共同来提供。允许社会和个人提供学校教育服务, 使学校进入市场进行经营成为了可能。

学校要实现有效的经营, 其基本前提条件必须是对政府、市场、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中, 政府与学校是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由政府出资举办, 政府履行所有办教育的义务, 也承担所有办教育的责任和权利, 政府扮演着投资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者合一的角色, 而学校虽然能独立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 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被动地执行政府的决策。这种办学模式的弊端很突出:一方面, 政府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 使学校完全没有办学自主权, 缺乏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 学校封闭式办学, 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教育服务, 从而导致学校之间缺乏竞争, 办学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此外, 由政府单独负责提供教育服务, 极大地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难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服务要求和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 学校同时承受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和决策权, 仍然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 政府和学校之间各自的传统角色仍然没有改变。由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缺乏联系, 所以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 学校处于即使政府的决策偏离市场也不得不执行的尴尬境地。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的封闭式办学逐渐被市场打破, 市场对学校的影响日益加深, 学校虽然有自主发展的要求, 但是由于长期受制于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 从而削弱了它们面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对市场变化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政府要改变以前大家长的角色, 不直接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 为学校办学管理提供宏观指导, 通过市场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学校办学都是必要的, 因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交替发挥作用的关系。学校是独立的办学主体, 同时接受着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的监督, 政府和学校都以市场的需求为办学依据, 政府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制定政策, 用于指导学校办学, 学校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办学策略, 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施政府的办学意志。

政府、市场、学校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的条件

1.政府管理权利重心下移。政府必须将办学权利下移, 赋予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 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 这是学校由封闭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2.明晰学校产权。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学校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 无法实现学校自主经营, 也无法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

3.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学校制度。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 是实现学校有效经营的制度基础。

4.规范教育市场。规范的教育市场能为学校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保证学校竞争的有序性, 减少盲目性, 是实现学校良性竞争的平台。

5.相关法律保证。要从法律上对政府、学校的权、责、利做出明确规定, 强化学校经营的合法性。

学校经营层次以及主要运作模式

1.学校产品经营

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 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 现代学校都必须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 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 形态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教育产品的属性, 既可以是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 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普通教育或私人职业培训等。学校产品经营, 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 以教育资源为基础, 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 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2.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学校产品经营所依据的是投入到学校中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总体, 就是学校产品经营的资产, 对学校资产进行分层面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提高教育产品经营效益, 就是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 是学校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够满足学校培养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学校资产经营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形式。

3.学校资本经营

从作文高手到专业作家 篇3

一、视角是写作水平的体现

珂珂: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写作的?

李枫: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幻想,任何一件事物,我都可以想象出很多可能性。比如一只鸟,我会想象它的来处,它要去什么地方,它来这里的目的,它是不是一只孤单的鸟,它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幻想它也有像人一样的情感,也会顾影自怜等等。一开始我是用画画来表达内心的想象,想象这画面中的这个动物或者这个人都有怎样的故事,它们来自哪里、是什么身份、想要做什么,想到什么就画出来。再后来,我开始用文字构建起一个全新的世界。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就将它写出来。

珂珂:哇!那你作文一定很牛。你不会是传说中的学霸吧?!

李枫:我不是学霸啦,我偏科得很严重,不过语文非常好,特别是作文。初中的时候几乎每一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成范文在全班朗读,可以说是同学们口中的“某某某的作文”。

珂珂:每篇作文都是范文?高手!额,能否问下你的秘籍是什么啊?

李枫:我喜欢观察生活、喜欢思考,所以每一次写作文都有源源不绝的故事可以讲。有一次老师命题让我们在五分钟之内写一篇描述老虎的作文。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动物,我的脑海中瞬间便浮现出一只艳丽的老虎,它游走于青绿的丛林中若隐若现,如同魅影。我写得很快,同学们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我已经交差了,虽然文章不够深度,但它就是我心中的老虎。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即兴写一篇人物作文,大家都在想,写谁呢?写同学吗?写老师吗?写爸妈吗?我写了一篇《泼妇》,一个在生活中饱受压抑、性情暴烈的女人骂街的故事,通过她站在街头骂脏话,而从她的脏话中慢慢揭示她不幸的过往,这样的文章视角、立意比较与众不同,容易脱颖而出。独特的视角与思考非常重要,是非常能够凸显你实力水平的地方。

二、灵感像鸟一样

珂珂:你在成为作家之后的创作和你在校园里的写作有什么不同呢?

李枫:在校园里的写作常常是不自由的,比如有时会揣摩阅卷老师的心思,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丢失自己的个人气质与真正有趣、有创造力的思考。当然,我在校园里也会写一些只给自己看的文章,因此非常洒脱顺畅。那个时候我也有记日记的习惯,我的日记一开始记录的都是生活日常小事,渐渐地,我越写越多,甚至在潜意识中命令自己必须将一天的生活用最好、最规整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是在生活日常中潜移默化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吧,写得多了,自然得心应手了。现在我创作的自由程度比在学校里写作文要高多了,但我依然有记日记的习惯,不过现在是用一个APP在记,而且因为太忙,主要记一些凝练的生活感想,这也是对自己思考与文字简练度的锻炼。

珂珂:提到创作,就不得不提一个很神秘的词“灵感”。听说很多作家在寻找创作灵感时都有自己的癖好。比如,巴尔扎克写作时,身边必须点上一支蜡烛;美国作家海明威喜欢站着写作,而且总是“金鸡独立”。你……?嘿嘿!

李枫:我的写作习惯很简单,给我一个安静的环境即可。好的灵感像鸟—样,非常珍贵,你要学会捕捉。

珂珂:怎么捕捉?

李枫:世间万物都蕴藏着秘密,比如我现在手边的这个杯子,它也许会幻化成人形,或者它一直暗恋着你……又比如我昨天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闷头走路的时候不小心将其他路人手上的物品撞掉了,他甚至都没有说对不起,紧接着又闷头走路了。对于这样的例子,你可以试着做一些联想:他也许遭遇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比如被解雇了,比如失恋了,需要发泄,正在痛苦,而当他走了这一段路,撞掉了别人手上的物品,自己摔了一跤,却被身旁的好心人扶起,遗落了钱包,却被其他几个好心人捡到追过来递还给他,他无助地坐在阶梯上大哭,却有人向他递来了纸巾……所有的人都和这位年轻人一样,正在经历着什么,有喜悲,有内疚,有惭愧,有沉沦,有希冀,大家可以试着去联想一下。

珂珂:可是也有这样的人,茶壶里装饺子——有货倒不出!

李枫:有时我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心中有一个灵感,很壮大,很波涛汹涌,是一个广大的命题,我突然不知道该从何人手。这是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办法:直接平铺直叙。想到哪里就写出来,娓娓道来,不用担心自己会写得冗长、乏味,就像你认识一个新朋友一样,起初你对他的了解是表面的,不多,渐渐地,你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他,之后你喜欢上了他,就是这么简单。

三、要学会把故事说清楚

珂珂:你是在一个文学选秀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如果现在让你做这个文学选秀比赛的评委,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能打动你?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学习心得 篇4

------坪洲二期吴全吉

从技术工作职位转变到企业管理职位是许多技术人员所追求的职业发展之路。通过对时代光华关于《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视频教学的学习,作为一名工程管理项目部的技术管理人员,我结合工作中管理经历总结了自己的心得如下:许多工程师出身的技术人才,随着职位不断地提升,职责不断地扩大,难免在工作中增加不少管理职责,而工作的重心就渐渐从技术方面转向了管理方面。在这种过渡期间,有些技术人员及时调整自己应对工作中的需求,成功转型,而有些却不得意。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技术人才都适合做管理类型的工作。对于那些渴望转变成为管理骨干的技术人才来说,需要了解哪些因素在职业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影响职业转型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诸如个人专长、能力等主观的个人因素;另一类则是如企业文化、人才培养体系等客观的外在因素。这两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技术人才是否能够成功转型。

只有在技术人才认识到影响自己职业转型的因素后,他们才能有的放矢、有意识地来提升自身能力,以一个管理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并能站在一个与管理阶层平行的维度上,换位思考,从管理阶层的角度看待问题,逐渐形成管理者的思维。

从能人管理走向团队管理励志 篇5

浙江XX控股公司在创建初期,是以机械制造为产业核心的企业,为了改变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扩张,增加市值,决定收购一家ST上市公司。在置换产业结构时,组建了一个以资本运作为特长的领导班子及组织形式,历经几年的艰苦奋斗,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立项、收购重组、建立三大产业链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使公司的经营状况走上轨道,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创业初期的精英们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奇迹,成为永记企业丰碑的史实。

随后公司进入了向产业化实业经营管理转型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里,核心班子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经营和管理方法,还沉留在以往资本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中,乃至于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内部沟通成本增加,很多工作的完成需要高层管理者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推动,公司内部忙闲不均,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能人成了企业发展的障碍。这时企业引入了外部咨询公司,希望通过项目小组的经营和管理诊断为企业找到再次腾飞的.出路。

能人管理问题重重

三种方法取数据

咨询小组成员用了三天的时间,采用了问卷法、系统访谈法、定向访谈法等三种以上的调查方法,对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现状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诊断。

首先,咨询小组根据经营和管理的某些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这些维度包括:战略维度、核心竞争力维度、产品维度、人力资源管理维度、组织文化维度等。

其次,咨询小组不仅从各个管理维度上,而且还从组织层面上进行了系统的重点访谈。比如,对决策层的访谈,重点在于宏观的经营策略;对中层的访谈,重点在于管理的细节;对基层的访谈,重点在于其对上级和组织的直接感觉。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数据资料库。

另外,在某一个维度需要的资料不足时,咨询小组还采用定向访谈法予以补救。

系统分析查问题

按照这几种方法,咨询小组很快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在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该控股公司出现那些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公司的领导班子并没能从以往的组织和职能状态转型过来,导致在经营和管理上出现了与企业发展阶段不相匹配的状态。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高手 篇6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管理者应该随时做好准备,不能把责任都推向市场,换句话说,管理者永远不能说没有准备这样的话!因为管理者永远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生存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能说你只能在简单的环境里生存而无法面对复杂的境况。也只有当低潮来临之时,才能真正看到企业管理什么叫做得好,什么叫做不好。

正所谓,谁也无法完全驾驭市场,但是我们可以去适应它。环境越不好的情况下,企业越要懂得提升自己的能力。那是什么能力呢?

首先是敏锐的判断力。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能再做什么?这很重要。

其次是弹性。比如:过高的负债率,一旦外界发生扰动,你肯定先死。有的企业碰到干扰也没事,因为它有技术积累、组织架构不僵化、健康的财务。弹性就是有实力!企业应当有抑制过度冲动的负反馈系统。

第三,有一个资源整合的网络、联盟,这是企业的依赖和支持。全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三年,而温州企业平均寿命为七年,为什么?他们有联盟,互相之间用“网络”支撑,一旦遇到沟沟坎坎都能冲过去,

在网络里,他们一般不独自盲目追求扩张、放贷,不追求个体的一时发展。

这些其实大家不是不知道,而是常常做不到,在机会的诱惑下盲目扩张,一但风吹草动就会倒下。以上所强调这些,都是管理的命门。

因此,任何管理都要把握好三样东西,要在这三者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第一,无论环境多么复杂让人看不透,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都应该能够看清自己的“核心任务”是什么。甚至你可以没有战略,也必须看清企业的核心主题,才知道下一步往哪儿迈。这是企业现代管理的一大挑战。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无序状态,什么事急了我赶紧做,别人在后边赶着屁股了我就动一动,危机来临时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

第二,科学理性。这是中国人目前最欠缺的,也就是“和谐管理”中提出的“谐则”。科学管理积累了大量知识、技术、工具以及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框架、体系。我们大量的工作是可以用这样的科学体系来实现的,这就是“谐则”。

第三,即“和则”。这是指对应那些不确定性,我还可以制造一种环境、氛围,让所有处在这之中的人都能深受熏陶,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看待、去做好,懂得“相机行事”。即使领导没有布置我这项工作,我也知道用自己的动力、能力、创造性以及企业的条件朝着目标走去。

企业要能很好地把握以上这三方面,根本在领导者。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能真正做到:跟大家分享愿景、不懈地完善我们的制度建设,而使我们的沟通日益有效、还要通过我们的文化建设不断训练和改进我们的行为方式。在这里,“谐则”提供的是工具;“和则”则是提供平台。愿景、谐则、和则,三者需要不断地调适和优化。

管理的“五角星”是以领导驾驭力为核心的哲学、科学、艺术、实务、技术。而“和谐管理”,将走向管理的更高境界。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高手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高职院校建设,特别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经济进入高增长期,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技术人才的短缺,造成的人才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鉴于此,国家建设、升格了一大批高职院校,并明确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据教育部信息网络统计,截至2012年3月,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达到1113所,各类在校学生316.4万人。这些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高职院校数量与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也进入了活跃期,但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相比较,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深度与广度严重滞后,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还不够清晰,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了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判断并论证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际的走向,并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1.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混乱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于指导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该《纲要》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纲要》没有把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两个层次不同的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只是作了统一的规范与要求,但现实情况是,这两者不论是学生的情况,院校的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纲要》也明显忽视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与本科院校的不同。虽然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基本上按照《纲要》要求进行,但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分析,《纲要》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纲要》的矛盾,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指导思想的混乱。具体表现为到底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把体育课程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以《纲要》的要求,把《纲要》的主要精神作为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2.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缺乏实力支撑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无论是规模与数量都成爆炸式增长;另一个特点是软件、硬件设施与高职院校的规模与数量发展不相称,表现在管理水平、师资配备、硬件条件、科研能力等与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师资差距较为悬殊,教师专业技能较差,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师生比例失调,科研能力较差,课程观念陈旧等。此外,高职院校硬件设置的投资也较小。基于以上原因,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缺乏实力支撑。

3.课程改革的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但不能把高职院校的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技术教育,它同样肩负培养人、塑造人的使命。但有些院校管理层对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理解片面,简单地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只是专业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和其他公共课程的改革被忽视,有的院校为增加专业课程的课程比例,压缩了体育课程和其他公共课程比例。科研经费、课题的申请,甚至是职称评审上都是以专业课程为核心,向专业课程倾斜。体育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缺乏改革的政策与制度保证,教师主动性改革的动力不足。

4.改革的成果不足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与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有很大的差距。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高职体育”设定为精确检索词,检索的时间区间为1989年到2015年,CNKI收录的论文总数为645篇;以“高职体育课程”作为精确检索词,收录的数量为102篇(表1);中国高等教育文献总库检索包含“高职体育”题名的文献,检索出2876个;“高职体育课程”检索出439个。通过检索可以看出,高职体育的研究数量明显偏少。

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实践出现的问题,主要源于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改革依附于本科院校课程改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改革因缺少管理、资金、师资保障,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受到很大的影响,改革的成果也很少。笔者认为,要解决现存的问题,就要理清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判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方向,即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改革,这才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走向。

建议

1.围绕高职培养目标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反对“学科本位”理论与思想,但不是反对学科知识,而是鼓励把各个不同的学科,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前提进行整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清晰,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所有的课程包括体育课程都要为这一目标服务。

2.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力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力不强,有些是因为一些无法克服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比如,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2000年前后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中专的师资、管理以及硬件条件,与有着悠久历史的本科院校相比,各种体育资源的实力明显不足。首先,要正视客观的差距;其次,要扩大对高职体育的投入,在师资配备、教师的进修方面、场馆建设等方面给予重视。使得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场馆生均面积、体育器材数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有所提高,缩小与本科院校体育投入方面的差距,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改革的实力。

3.制定扶持性的制度

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性,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其他课程改革相比,课程改革明显滞后,这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但高职院校不重视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课时比例、课程地位偏低,也是造成课程改革滞后的主因。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不足,改革的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制定一些扶持体育课程改革的制度,在学科经费、学术研究、业务进修等方面,给予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地位,鼓励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特别是鼓励学历较高、年轻的教师多进行体育课程的研究。

4.整合与优化课程内容

本科院校学科式教学模式,不适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要能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把一些难度较大,学生参与率低的体育项目进行调整。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尽量把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联系起来,开展一些趣味性体育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职业体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体育锻炼与参与,完成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任务。

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要坚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理清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思路,摒弃本科院校学科式教学改革的理念,努力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实力,制定一些扶持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政策与制度,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体育课程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0/index.html。

[2]李胜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施“有效教学”途径的思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5期,第130-133页。

[3]蔡文雄:《高职体育教育ISO9000标准的实践与思考》,《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25-27页。

[4]何康:《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年第4期,第76-77页。

[5]王修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职体育教育模式创新探讨》2010年第18期,第32-33页。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高手 篇8

从技术走向管理的四种典型特点:

1.过度关注技术细节,容易越位管理。

2.凡事亲力亲为,效率低下,不能分层监管。

3.面对一同成长起来的同事,感情和管理的纠结,如何保持亲密和距离。

4.从技术转型管理,心理压力大,如何积累经验,不断学习管理知识。三国中,蜀国刘备的情感管理和吴国孙权的家族管理都没有能够战胜魏国曹操的法制加人治,深刻的感受到了随着企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讲“人治”,也要讲“法治”,要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立,我们讲原则,但不失感情。转型是痛苦的,在转型中我们要换位思考,要转变自己的思考思维方式,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要有大局观,要分清主次,在管理方面要多学习、多总结、多积累,也希望有好的管理培训,分享管理经验,提升大家的管理水平。

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感触和建议,总结了一下:

1.各种规章制度的持久和完善,重在实施

公司各部门的制服规范要逐步完善,逐步积累,对制度和规范的推广要有持续性,避免求大求全,避免今年制定一套管理办法,明年又制定另外一套管理办法,投入人力、物力较大,而实施效果不佳,也容易让大家看不到长远性的管理目标。

制度的编写相对容易,而最重要的是制度规范的实施应用,对新制度要在实施中完善和修改,要持续性改进,而避免发布后没有改进和持续,短时间关注程度较高,时间一长容易形同虚设,起不到作用。

2.尽量避免临时任务的安排和较随意资源的调动

各项目组团队都有一定的项目计划和人员安排,各领导和部门管理者,尽量避免临时穿插任务,以及人员的临时调动,容易让项目经理 对自己的计划没有保证,在资源不具备和外界任务不确定的情况下,项目经理会对项目计划丧失信心,认为无论怎么计划都会变化,无法按计划完成,特别是高层领导的任务安排和人力调动影响更为严重,因为领导的安排项目经理往往会无条件执行。

要逐步提高项目经理的对项目把控的权利,项目经理对项目必要资源有权利拒绝各管理层的要求,要切实本着对项目负责的态度进行,确保项目计划执行的有效性。

3.提高各管理人员的水平,让管理人员从具体的技术工作中脱离出来

目前公司的中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要引入或者采用一些新的管理模式或者管理方法,面对it行业80后90后的年轻人,我们需要积累和学习管理经验,了解尊重年轻人的想法。采用一种高效、互动、鼓励、活泼的管理方式,尽量避免采用直压、加班、批评的管理方式,鼓励创新,尊重大家的个性,但要强调团队的力量,让团队来影响个人。

各层管理人员要逐步从生产任务中脱离出来,避免管理岗位的人员投入到具体的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中去,亲力亲为到具体事务中,必然导致管理方面投入精力不够,另外需要对各个管理层的职责和工作进行完善和细化,那些职责权利在哪个管理层,什么事情需要汇报什么事情不需要汇报,避免所有的事情都找领导,工作繁杂而效果不明显。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复杂,公司要靠企业发展、人才战略的影响力来凝聚团队

目前社会各种现象、诱惑,在各方面影响较大,特别是飞涨的物价和房价以及政府发出的大力提升居民收入的影响,让大多数年轻人心情浮躁,对未来的希望或是绝对乐观或是迷茫,而浮躁的心态让大家不能专心研究技术和充实自己的能力,和外界的同学同事攀比较多,一旦遇到待遇问题或者其他机会的诱惑,往往容易浮躁冲动,容易和同事或领导发生冲突,甚至频繁跳槽,有的可能迫于生活和婚姻而被迫离开北京。

公司要依托企业的发展和影响力,努力给大家创造较好的物质条件,解决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待遇水平、福利水平,让大家享受到企业成长的成果,在同行业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多组织项目级、部门级、公司级(人力资源 组织)的培训和交流会,丰富大家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让大家感受到企业的力量,形成力争上游的团队精神。

多组织业余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团结和凝聚影响企业员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融入进来。

人力资源是公司重要的管理部门,要借助公司的影响力对员工进展正面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职业生涯和发展方面,人力资源是专业的,要充分发起作用,实现公司的整体人才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

5.对考核绩效管理要本着“救人”而非“杀人”的宗旨出发

绩效考核 是任何企业公司都是必须的,绩效考核的好处不言而喻,个人认为绩效考核要本着发现员工的不足,提升员工的各方面水平而进行。好的表扬,差的批评。而批评惩罚的目的我们是要明确大家的不足,给大家改进、改正和提高的机会,而不是通过考核进行淘汰和开除,因为任何考核都很难做到绝对公平,过分的强调考核结果和考核淘汰会让员工没有安全感,如果员工只针对考核项进行工作,就会没有大局观,没有整体意识,对实际工作不利。当然对于较恶劣的员工,考核制度也是一个很好处理手段。

各层管理人员要逐步从生产任务中脱离出来,避免管理岗位的人员投入到具体的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中去,亲力亲为到具体事务中,必然导致管理方面投入精力不够,另外需要对各个管理层的职责和工作进行完善和细化,那些职责权利在哪个管理层,什么事情需要汇报什么事情不需要汇报,避免所有的事情都找领导,工作繁杂而效果不明显。

6.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复杂,公司要靠企业发展、人才战略的影响力来凝聚团队

目前社会各种现象、诱惑,在各方面影响较大,特别是飞涨的物价和房价以及政府发出的大力提升居民收入的影响,让大多数年轻人心情浮躁,对未来的希望或是绝对乐观或是迷茫,而浮躁的心态让大家不能专心研究技术和充实自己的能力,和外界的同学同事攀比较多,一旦遇到待遇问题或者其他机会的诱惑,往往容易浮躁冲动,容易和同事或领导发生冲突,甚至频繁跳槽,有的可能迫于生活和婚姻而被迫离开北京。

公司要依托企业的发展和影响力,努力给大家创造较好的物质条件,解决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待遇水平、福利水平,让大家享受到企业成长的成果,在同行业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多组织项目级、部门级、公司级(人力资源 组织)的培训和交流会,丰富大家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让大家感受到企业的力量,形成力争上游的团队精神。

多组织业余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团结和凝聚影响企业员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融入进来。

人力资源是公司重要的管理部门,要借助公司的影响力对员工进展正面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职业生涯和发展方面,人力资源是专业的,要充分发起作用,实现公司的整体人才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

7.对考核绩效管理要本着“救人”而非“杀人”的宗旨出发

六个月从菜鸟到SEO赚钱高手 篇9

很多菜鸟朋友们都有这种感觉,学seo好几个月了却一点都不知道做什么,还是觉得很迷茫。其实,每个人都是从菜鸟来的。一年前的我,什么也不懂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关键点在于:“沉淀”。 因为我们有梦想,所以我们要沉淀下来,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每天给自己一点小小的目标。只要这样坚持下去,方向正确,一定可以收获。

如果你觉得你是菜鸟,就放弃6个月内赚钱的想法。好好按如下步骤学习,或者你还有机会在第四个月的时候开始获得稳定收入,请跟我来看吧:

第一个月

1. 体会seo的思维,熟悉seo基础知识。

2. 学会研究关键字,知道什么关键字难,什么关键字容易。

3. 学会建立一个简单的博客,网站推广体验seo感觉。

第二个月

1.用你建立好的博客,完善你的seo技能,

2.把自己的思维打开,选择适合网络推广的产品。

3.为适合网络推广的产品选择关键字。

第三个月

前面你已经比较清楚地研究了“产品-关键字”的学习阶段,那么这个月开始就正式做一个项目吧!即做一个网站!把你选择到的关键字然后分配在这个网站的具体哪几个栏目。

具体的做站方法就是把你的竞争对手的网站复制过来――这个过程很让人头疼,当你成功仿了一个网站的时候,你会感觉到非常有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推广你可以去想一下:还有什么项目可以做?

第四个月

前一个产品站的排名获得了成功。此时更重要的是:你已经通过前三个月的对于网络项目的认知与积累,建立了你的seo思维,如果不出意外,你这时候的项目及思路非常多。你要做的是:把心里想的项目一个又一个实现。

第五个月

你应该已经从你的项目中开始赚钱,可能钱不多,网络营销但是你应该已经了解了seo的感觉。同时你知道如何复制这种小小的成功。于是,你开始开新站了,等待另一个盈利机器的诞生吧。

第六个月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高手 篇10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里, 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基本上都是深层次的发展问题, 呈现出深刻性、广泛性、长远性和多难性等特征。

在这样一个阶段中解决一些深层次发展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创造新的服务机制和行事方式, 即——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政府职责

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政府主要责任都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 重点在于后两个方面——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1. 公共服务

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 专家、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 诸如“通过融资、提供或管理有利于健康和教育结果的公共服务。” (世界银行, 《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 “公共服务通常指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 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 (陈昌盛, 蔡跃洲,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 “公共服务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 (李军鹏, 《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等等。

显然, 公共服务实质为对公共需求的供给, 是公共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产出, 享有的对象是所有老百姓。所以, 公共服务即指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使得所有老百姓都公平享有的服务。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公共服务, 最重要的领域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等。

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不通过竞争手段而获得;二是平等性, 覆盖所有老百姓, 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和贫富。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公共资源与公共需求不断发展, 公共服务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充实。比如, 原来义务教育是政府法定的公共服务, 而幼儿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 政府服务可以是有限的法律责任。但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政府有财政供给能力并且老百姓对学前教育需求旺盛的地区, 政府提供幼儿教育成本的可能性迅速提高, 已经开始逐步提高其中政府服务的比例, 所以幼儿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也成为一种准公共服务或者进步到完全的公共服务。

高中教育同样如此。以往政策设计中个人负担高中教育成本比例呈现上升态势, 现在一些普及程度高、质量相对稳定地区, 政府也在逐步提高财政负担的比例, 出现了高中实际上成本在提高, 而学费却没有同比例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职业教育领域内,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 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预计每年市区县两级财政将投入3.2亿, 使100%就读全日制中职校 (含民办中职学校) 的学生 (含非上海户籍) 得到补助, 且帮困助学对象从城乡低保家庭扩大至所有来自农村和海岛的学生。实际上, 这也是公共服务。

当然, 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高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 更需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来争取政府的公共服务, 其办学机会则按照一定规则的竞争来得到, 因为公共服务并不完全排斥竞争, 公共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法则。

2. 社会管理

20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非政府组织逐渐发展与培育, 许多公共事务逐渐由社会承担。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 吸取了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 日益重视非政府的管理。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 对市场需要监管, 对社会则要引导, 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要发挥, 其中必然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管理上的合力, 才能使社会健康发展。

现代政府的公共管理, 很多情况下是运用经济调节来加大对社会的间接管理, 如通过国民经济第二次分配中政府获得的财政从而转变为公共服务, 但这种服务是把财政间接转化为效益, 转化的过程必须有专业管理, 这种专业管理需要一些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方介入, 并且承担许多社会专业管理的职责。

社会管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自治, 即许多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自行解决。比如:报刊曾经报道, 有人在一个住宅小区绿地湖泊边唱歌, 居民觉得太吵, 从而发生吵架的事。物业公司则让每家每户代表讨论, 投票决定是否允许, 结果57%的居民同意唱歌, 43%则不同意唱歌, 后者服从前者。物业公司协调时提出, 允许唱歌, 但是不要超过晚上九点, 伴奏的音乐要轻一点。此事通过民主程序, 加上专业的管理得到了圆满解决。

社会管理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承担的事务。大量的管理经验已经告诉政府, 政府在繁荣的市场体系中不可能包办一切, 包办一切的过程是是低效的, 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因此政府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购买服务, 主要职责在于监管评估, 而管理的实施则由非政府的、专业的机构承担, 更多地采用“契约”方式进行。

二、从管理到治理: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

教育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块, 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稳定所在;教育的改革又极为复杂, 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人发展不平衡与教育公平原则以及教育和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关系之间的复杂性, 都决定了政府所负有的教育管理责任和履行的职责方式必须转向。

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 成为服务型政府, 必须从大包大揽的单向度管理转向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从管理走向治理, 政府要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 对教育发展要有敏锐的判断。

因此, 当前积极培育教育专业中介机构,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协商机制, 对于管理转向治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让专业性社会机构提供专业性事务

政府职责是不可推卸的, 但是履行职责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直接提供, 也可以间接提供, 运用公共支出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专业性的服务, 就是一种间接提供。

专业性的事务由专业机构来承担, 其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教育服务的质量上, 也体现在教育服务的效益上。委托给专业机构比政府自己去做要专业得多, 但并不是说教育专家就能成为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者专业是教育公共服务, 是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背景下履行好教育服务职责。学校管理不是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 熟悉学校管理的人员未必是个很好的教育行政人员, 两者各有管理不同的侧重点。

上海实施的“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其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通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机构的服务潜能, 促进郊区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 并从中培育出服务质量高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这一项目, 不仅以新的方式去提高学校的发展, 同时在探索政府走向教育治理的路上迈出积极的一步。

2.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 是考评政府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准。什么是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根据以往的认识和经验判断, 市中心城区应该比郊区高, 城市比农村高。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些区县, 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没有城市高, 但农村居民对教育满意率比城市高近20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期望值不同, 原来农村教育基础比较差, 一段时间里通过推进城乡一体的标准化改造办学条件, 以及农村教师加工资等倾斜政策, 农村教育虽然质量变化不大, 但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二是参与度不同, 这个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辛苦操劳家务, 子女还是不满意, 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所以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 否则永远不满意。

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要建立协商关系、利益诉求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 要有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的决策机制, 只有这样, 许多矛盾才容易解决。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不过, 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好作用并非易事。报上曾经有文章说家长委员会有时候与学校不一致:校长不准补课、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补课;校长不准收费, 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收费。其实产生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 如果事事都一致反而不正常。有不同意见就需要协商, 建立家校协商机制, 首先要承认家长是利益主体之一, 家长不是学校的代言人。学校也是利益主体, 两者之间要有利益诉求, 多元社会要有利益协调, 然后经过协商, 如果意见达不成一致, 要有决策的民主程序。然后, 由一定程序决定的事情, 大家要有民主的素养, 要自觉接受。这种经过民主协商以及走过大家都认同的程序所形成的决定, 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是有利的。

三、从管理转向治理:在深层次上思考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表明, 许多教育问题不是教育界本身就能够解决的。教育从管理转向治理, 要求政府深入洞察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寻找政策以及政策的切入口。但是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同志不太关注社会的变化, 因循守旧, 或者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比较弱, 缺少审时度势的把握。比如总认为只要政府给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并非如此, 体制和机制是决定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 不从体制机制上考虑, 难以在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政府高度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 由于外来农民工子女占用了本地的教育资源, 所以流出地应该把学生的经费转移到流入地来, 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公共服务成本应该是公共财政提供的, 而公共财政依靠税收所得。今天农民工进城务工, 所产生的企业税收都形成了当地的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应该向所有创造和提供纳税的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中,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按照公共财政概念来落实老百姓的权利, 与原来政府按照户籍服务的方式相比更先进。

另外一种看法是, 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基石的前提下, 目前所有农民工子女应该得到同本地老百姓子女完全同等的教育, 这是我们追求目标但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是:中国存在着经济发展上的两元结构, 两元结构中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 要逐步解决城乡差别必须从保障制度着手。在现有保障体制中, 农民最大的保障由土地来实现, 即使农民工进入城市, 土地的保障依然还在, 只是土地的价格有高低而已。城市居民虽然生活水平高于农民, 而且发达地区与困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但城市居民没有土地的根本保障, 需要有其他的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若不从这些深层次问题上以及社会发展未来趋势去思考, 就难以把握全局了。

显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 归根结底还在于现有教育制度是架构在户籍制度上的原因。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 就户籍制度而言已经作了许多修补, 但居住证制度还不可能立刻取代户籍制度。教育与人口关系中比较合理的设计是把教育制度架构到税收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上, 但当前这个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教育制度还会有矛盾, 会产生新的问题。

上海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是确定目标, 继续挖掘现有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提高到60%, 实现农民工子女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二是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问题, 纳入民办学校管理范围, 成为独立法人。同时定出一定的办学标准, 当然标准可以放低一点, 如此政府对其财务、教师资格、教师加四金等问题都可以监管起来, 从而提供必要的支持, 推动学校的有序发展。

2.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思考

同样,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也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思考。当前, 民办学校发展遇到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多少, 而在于设计合理可行的制度。在体制和机制的高度上, 反思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 寻找民办教育发展的路径,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到关键时期最应该做的事。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讲, 政府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 改善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公办学校的教师待遇, 这是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来民办学校在硬件和师资上的优势。但同样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 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不一定直接办教育, 而可以拿出钱来让社会来办教育, 然后政府购买社会的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 民办学校的发展就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非盈利财务制度的建立。只有建立起非盈利财务制度, 民办学校才具有长远发展的保障, 政府才能提供公共财政资金和监管公共资金的使用。否则, 如果政府向民办学校提供了公共资金, 却缺少公共资金足够的监管, 一旦资金使用产生严重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策执行效果。政策一旦不稳定, 左右摇摆, 前后不连贯, 肯定不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所以, 我们不能只关注民办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影响力, 而忽视制度的资源价值。

上一篇:认真落实厂务公开制度 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下一篇:广东文化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