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2024-10-25

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共13篇)

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71-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教学准备

1、学具:两人小组准备边长1厘米正方形纸片50个

边长1分米正方形纸片2个

长方形:3厘米×5厘米、2厘米×7厘米

2、教具:边长1厘米正方形纸片若干

边长1分米正方形纸片若干

边长1米正方形纸1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1、课件出示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教师提问: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的面哪个大?(初步感知面的大小)

2、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你的课桌面,数学书封面,作业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表面)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面积

1、课件出示两组图形:封闭和不封闭(如图)

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封闭?

2、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比较长方形的大小

a、重叠法比较:b、观察法比较:

发现问题:有些情况下利用以上两种办法是无法比较大小的引出矛盾

3、同桌合作

在7厘米×2厘米和3厘米×5厘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摆一摆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4、课件出示摆一摆的不同方法如:小圆片、小长方形、小正方形,比较出哪一种方法更好。

5、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遮住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将较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较大的分成4分,学生会从数量上判断9份较大,由此引出结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课件演示: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质疑:1平方厘米会有多大呢? 2、1平方厘米

a、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b、展示图片:纽扣、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c、测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d、小活动:拿出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感知其大小。

3、1平方分米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b、展示图片:电灯开关、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c、测量一般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面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d、拿出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

4、1平方米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b、展示图片:方桌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c、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操场面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d、小活动:展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感知1平方米有多大

5、活动:

试一试,1平方米的图形内能站下几个同学?

几平方米的图形内我们全班同学都能站下?

三、知识小结:

今天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智慧岛:课堂演练

(一)、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一块橡皮表面的面积大约是6()。

2、教室门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3、冬冬房间地面的面积大约是18()。

4、你的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

5、一张报纸的面积大约是20()。

6、学校操场大约1200()。

7、一元硬币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二)请你当回小法官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厘米。()

2、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4、小明的身高是134平方厘米。()

(三)下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

(四)、实践活动:

• 我们教室的地板刚好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数一数、估一估我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

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0~74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概念

1.涂色比赛, 感知面积。

师: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 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上面涂色比赛, 你会选哪张?为什么?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选面积小的那张)

2.揭示课题, 确立目标。

师:老师听到了一个关键词“面积”,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看到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2:我想知道面积有哪些单位?

生3:我想知道怎样测量文具盒的面积?

生4:我想知道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

师:同学们想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探究吧!

3.充分感知, 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的表面。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表面?具体摸一摸你认识的物体表面给大家看看。 (学生摸手掌的表面、文具盒的表面、钢笔的表面、数学书的表面、书包的表面……)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摸得真棒!能找出这么多物体的表面。老师告诉你, 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 叫作物体的表面积, 比如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这一些 (出示课件, 演示数学课本封面并慢慢地抽象出长方形) , 现在你能摸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能。

师:那就在空中摸一摸吧! (学生们兴趣高涨地在空中比画, 教师纠正:要用手掌比画, 而不能用一个手指指着比画。)

师:你能找到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课件出示后, 再涂色显示各图形面积。)

师:那么, 这些图形的面积又在哪呢?为什么?

生:这些图形没有面积, 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3) 概括面积含义。师:对, 线段或者曲线必须围成封闭图形才会有面积。那什么是面积呢?小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二、自主测量, 寻求统一

1.逐一比较, 感知方法。

师:请打开学具袋, 用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 (5) 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兴奋地喊出来)

师:你们为什么马上就能说出来? (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对, 一眼就能看出的方法我们就叫“目测法”!

师:请你用目测法比一比, 剩下的图形几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我觉得 (1) 号和 (4) 号明显比 (3) 号和 (2) 号大, 但我不能确定 (1) 号和 (4) 号的面积谁大?

师:你的判断很准确!按照你的思路, 比一比 (1) 号和 (4) 号谁大? (学生纷纷动手比较 (1) 号和 (4) 号图形)

师:谁来汇报比后的结论?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生:我把 (1) 号和 (4) 号的一条边对齐比, (4) 号的面积比 (1) 号的面积大一点点。

师:把图形重叠在一起比, 真方便!我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叫“重叠法”。那 (2) 号和 (3) 号又是谁的面积大呢?请用重叠法比比看。 (学生自主比较后着急了)

生1:老师, 比较不出谁大谁小, 你看, 怎么办?

生2:可以把多余的面积剪下来比一比看。

师:按你的想法试试。 (学生们动手操作后发现, 运用重叠法还是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

2.实践操作, 深度体验。

师:除了重叠法, 可不可以借助某些测量工具得出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呢?

生1:可用尺子测量。

师:这是一种方法, 除了用尺子测量工具, 能不能用很多个小长方形作为测量工具铺一铺来测量呢?

生:能。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说出橡皮、纽扣、正方形、圆形、五角星、手掌、文具盒等测量工具。)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 在这些测量工具中, 你觉得哪种工具最好?

生1:文具盒, 因为我们每人都有一个文具盒。 (学生现场测试发现纸面没有文具盒面大)

生2:我觉得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这些比较小的图形测比较合适。

生3:我觉得三角形不合适, 因为三角形形状很多, 究竟用哪种三角形测量合适呢?

生4:以等边三角形为标准。

师: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 各组的信封里只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的一种。请你用信封里的测量工具测一测 (2) 号和 (3) 号图形里有几个这样的测量面积?判断它们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动手测量后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测量方法如下图:)

生1:我们组用的是长方形测量, 都铺了6个长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2:我们组用小正方形测量, 我们发现 (2) 号和 (3) 号都摆了12个正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3:我们组用圆形测量, 都各放了12个圆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3.对比思考, 揭示统一。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 同学们都知道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怎样?

生:相等。

师:相等就好。唉, 老师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4个大组 (2) 号和 (3) 号的面积都测量了相等, 但是, 有的是铺6个长方形, 有的是铺12个正方形或者圆形, 而有的才铺4个三角形就知道相等了。是不是各个大组铺的图形的数量越多, 面积就越大呢?

生:不是, 一样大。

师: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把 (2) 号和 (3) 号两个图形的面积放到几十个国家的学生中去测量, 可能有的学生会用同样大的“小石子”“小树叶”“各种种子如:玉米、蚕豆”等来测量, 那测得的数值情况就更多了。但是, 同样的面积, 要使数值也相等, 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生1:我认为要统一成同一种东西来测量才对。

生2:我觉得要统一成小正方形测量最合适。

师:对, 要想使各个国家和你们各个大组 (2) 号和 (3) 号图形面积数值测量的大小相等, 就必须要规定、统一成同一种图形来测量才能实现。那么, 统一成哪一种图形来测量更好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3:因为用小正方形测量刚好铺满, 圆形和三角形测量时出现中间有空隙的地方。中间有空隙, 测量的面积就不准确。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说得太好了!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是啊!正因为在测量某一面积时各取所需, 大小不一, 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国际上是怎样统一“面积单位”的?国际上通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正方形来统一测量标准, 你们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吗? (不知道)

三、猜想验证, 建立模型

1.大胆猜想。

师:猜一猜:国际上是怎样规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 (学生基本上说不出来)

2.自学验证。

师:请自读课本, 找一找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并且用红笔勾画出重点字词。

生:我知道: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板书:边长:1厘米, 面积:1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真厉害, 能找到国际上统一规定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 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食指指甲的面积、1个小楷格的面积、蚕豆的面积、小纽扣的面积、学具盒里骰子的一个面…… (建立面积1平方厘米的数学模型阶段)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哪些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老师手里的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就是国际上统一测量的另外一种工具:它把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平方分米。 (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分米, 面积:1平方分米。) 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讲桌上粉笔盒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2:1袋牛奶一面的面积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3:教室里的开关盒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什么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的规定。 (出示1平方米的大卡纸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米, 面积:1平方米。)

师:猜一猜, 1平方米可以站下多少个同学? (老师用米尺画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当场站一站, 可以站16个小同学, 学生们发出惊讶声。)

师:闭眼想一想1平方米, 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我们教室地板的一大格 (水磨石) 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餐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我家的茶几桌布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

四、学以致用, 运用模型

1.填空。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 小红的衣服纽扣面积大约是1 ( ) 。

(2) 一所学校的操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 ( ) 。

(3) 练习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 ( ) 。

2.估测。

师:刚才的填空,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并且知道了国际上是怎样规定常用的面积单位,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 你能估测一下, 下列物体的表面需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来测量?需要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才能铺满?

(1) 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 ( ) 。

(2) 橡皮的一个面大约 ( ) 。

(3) 课桌的桌面大约 ( ) 。

五、回顾反思, 拓展实践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小马虎也有收获。请看 (播放视频和文字) :

一天, 三年级 (1) 班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放学后, 小马虎高高兴兴地回家, 小马虎说:“我们一家三口人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 一不小心, 一粒石子把我弟弟的那颗约1平方分米大的挡门牙磕掉了。顿时, 我弟弟号啕大哭, 妈妈立即掏出4平方米的手帕, 捂住弟弟的嘴巴, 拉着弟弟就冲向1000平方厘米的大道, 往医院跑去……”

师:小马虎写的这段话有错误吗?如果有, 请在答题卡上把错误的面积单位画上横线, 并在横线下面改正过来。 (学生做得很开心, 汇报交流后小结。)

师:我们在选面积单位时, 一定要运用我们学过的物品面积的模型为参照作比对。否则, 就会闹出像小马虎一样的笑话。那么, 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物品作参照标准呢?

生1:选择平方厘米时, 我会想到用“指甲的面积”或“挡门牙”去估测。

生2:选择平方分米时, 我会想到用“我的面部”或“双手手掌”去估测。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每生准备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老师的手掌面与你们手掌面比较,哪一个面大?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下面做一个摸物体面积的测试。如果说对了,我们为他鼓鼓掌。(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个长方体的几个侧面。)

(2)老师把摸的这个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平面图形)

(3)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4)在你的纸上面画一个面积比较小的平面图形,用彩色笔把面积表示出来。再画一个比刚才面积更小的图形与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比较大小,形成认知策略

1.现在老师给你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观察下面的图形,把学过的图形名称都说出来,并说出其大小。)

刚才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的?(板书:观察)

2.出示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平面图形。你能比较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吗?请拿出1、2号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重叠)

3.刚才大家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很容易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那么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呢?请拿出3、4号图形(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和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小组讨论选用什么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而且都认为用正方形能比较准确、方便地测量出面积大小。

4.数下面图形的小方格,说出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针对“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较,设置了重重障碍,并不断地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时,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单位去度量,从而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四、认识面积单位,理清关系

1.导入面积单位。

(1)老师这儿有两个图形,数一数,一个有9个方格,一个有4个方格,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时,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制造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意识到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明白了规定统一面积单位的原因。】

(3)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2.教学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

①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师贴1平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平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平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平方分米。思考:1平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平方米。

①谁愿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操场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操场的面积,因为1平方分米比操场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

⑦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平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平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五、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平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平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样子,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什么样子,分别用动作表示出来。

(2)老师随意说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想想它与周长有关还是与面积有关,并用动作表示。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

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4

环节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意义:

1、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的桌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指名回答)

2、比一比:看看我们布置一新的教室,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小。(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3、师: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例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示意生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积&&

4、幻灯片出示一组图形,说一说谁最大,谁最小?(指名说)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例如,长方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

示意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5、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它们的面积?(指名说,师板书,生练说)

反思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环节

(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1、师:出示三张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比较:谁的面积最小?(指名回答)

师:指出(观察法一眼就能比较出物体的面积的大小。)

师:再继续比较,不能直接观察的两个长方形怎样比较?(指名演示)

师:指出(用重叠法比较,不能完全重合,无法确定它们面积的大小。

2、生借助手中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比较出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指名演示汇报:

①面积相等。18个

②面积相等。12个

③不相等。18个,12个

预设:如果只有①、②个同学汇报,师出示第③种情况。

质疑学生:18个 和12个,数字不相同,面积就不一样大,为什么?(指名汇报)

3、师:出示用圆拼摆的图形,质疑学生(能说12个圆片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为什么?(指名汇报)

提问:通过拼摆,用哪种形状的学具更合适?

生:正方形。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我们发现,选用不相同的单位面积,测量的数字结果不同,容易造成错误的测量结果。因此,要正确测量物体的面积必须选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反思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

环节

(三)合作交流,构建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①量一量:它的边长。

②比一比:我们的哪一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③画一画:画一个接近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2、认识1平方分米

①找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猜一猜它的面积。

②用白纸折一个面积大约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③用手摆一个面积大约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④说一说,周围那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认识1平方米

①猜一猜,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多大?

②站一站,1平方米的面积可以站几名同学?

③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大?

④说一说,我们家的居住面积?

反思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听了,忘了,看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在教学感知面积单位时,设计教学活动,我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站一站、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再现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可以说整个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这节课概念性知识点较多,需要给学生大量的体验,由于时间关系感觉给学生的体验还不够,导致知识点落实得不够扎实。还有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对组员的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监督的还不够,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还有的学生孤军奋战&&

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5

(2)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等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选用一种物体表面来表示胸卡的面积,从表示的结果中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当学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时,教师更是抓住契机,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篇6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尽管这一课时内容较抽象,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应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即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5、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纸,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学具:每人两张卡片(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三、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说学法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情境导入

1、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现新

课标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比较谁先擦完呢?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作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发言:有正方形、长方形等)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4)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其实我们身体的中指指头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7)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三、巩固新知

1、比较路面的大小,出示图形(因为图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数数的方法就能比较出来)

2、单位应用题:乒乓球台4;电话按键的面积约1()课桌的表面约30()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7

但在整个单元学完后, 当把周长和面积混合在一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时, 学生却区分不开到底要求的是周长还是面积, 并且不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没能建立起正确的“周长”和“面积”概念, 区分不开“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本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 并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本质。现就“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思考及改进说明如下。

一、对教材的思考

教材通过“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呢?”让学生思考:比餐厅和厨房的大小, 比的是什么, 怎样比才能知道哪个大?体会实际地面的大小不便于直接比较, 可以借助平面图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想到把两个平面图重叠起来进行比较, 得不到答案, 再将不重叠的部分剪接后比较;用圆片摆一摆;用正方形摆一摆等方法进行比较。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探索后, 教师向学生说明, 厨房、餐厅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引出面积的意义。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个传统的教学内容, 很多教学设计也大都从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来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但这样设计是否合理呢?我们深入思考一下, 在比较时, 我们的目标指向的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指向的是谁大谁小, 学生当然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 所以他们往往就陷入方法的纠缠。 (切、贴、补……) 其实, 比较大小是个外在的行为, 而不是平面图形本身的属性。面积是一种量, 量都是对事物具体属性的描述, 所以面积应是平面图形本身的一种属性。我们的教学设计应直接指向平面图形的这种属性。笔者想能否直接从描述图形的大小来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

再者, 教材通过“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由于选择的测量单位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进而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并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

在学习计量单位前, 通常都有这样一个导入环节, 讲述学习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性。不论在二年级还是在四年级, 老师都要不断重复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小学数学中, 计量单位的学习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有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等, 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是不是每一类计量单位的学习都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重复这个过程呢?

该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 长、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一次飞跃。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钻研教材, 让数学知识整体化、结构化。我们可以考虑将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学习结合起来, 通过有目的的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长度应该要测量, 应该有单位, 学习面积也一样, 也要测量, 也应该有测量单位。长度、面积、体积的知识本身及其教学, 都存在着一种可类比的结构, 面积和体积的学习基础就是长度。

教学中, 我们可以以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作为新的面积单位学习的起点, 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既有利于面积单位空间概念的主动建构, 又加强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对比, 以避免对于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产生的混淆, 并且有助于数学知识结构网的形成。

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1.引入的修改

(1) 复习周长和长度单位。课件出示小明家新房的平面图。说明:这是小明家刚买的新房。他们准备对厨房的四周装上石膏线 (课件显示装修的位置) , 如果想要知道需要多长的石膏线?接下来你会做哪些事情?告诉你厨房的长是3米, 宽是2米, 你能算出来吗?这里的10米是什么意思?你能比划一下10米有多长?因此我们要给周长加上一个长度单位。

(2) 引出面积。他们还要给厨房的地面铺上地板砖。你能指出要铺的区域吗?那这部分区域指的是什么呢?揭题。

2.面积意义的教学改进

“面积的认识”设计如下: (1)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a.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你摸到的数学书的面积在哪里?说给同学听一听。课桌呢?b.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面的面积哪个大? (2) 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a.刚才大家指出了厨房的面积了, 你还能指出哪些房间的面积?平面图形的面积又是指什么?b.出示图形。你觉得这个图形的面积在哪里? (课件出示图形的颜色把整个屏幕都涂满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c.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大小, 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

3.面积单位的教学改进

学习长度要测量, 要有长度单位, 请你回忆一下,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请你用手势比划一下。学习面积也一样, 也要测量, 也应该有面积单位。你认为用什么做单位来测量比较好呢? (教师提供一角硬币、小长方形、小正方形若干) 为什么?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等, 你认为面积单位应该有哪些?然后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

刘加霞说:“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在概念教学中, 有些教师往往对概念当中的名词、术语等在形式上和细微处理上孜孜以求, 出现了形式和繁琐的倾向, 冲淡了实质, 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我们应从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在联系出发, 对概念进行全面分析, 突出其本质属性, 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1]刘华.让活动与经验有效对接[J].小学数学教师, 2012 (11) .

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8

一、探索途径,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感知转化思想

新知识是由原有知识发展和转化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转化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如在“圆锥体体积”教学中,常规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容积来代替体积,通过来回倒水(或沙)的方法来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此方法易使学生混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同时实验误差较大,而通过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可更好地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师:大家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在故事里曹冲是怎样计算大象重量的呢?

生:让大象站在船上,在船边上与水面平齐的地方刻上痕迹,再将大象牵出来,把石头装到船上,等船沉到水面与刻的痕迹一样齐的时候,称出船里面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师:对,也就是说相同重量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是相同的,那么可不可以利用这种方法,通过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来转化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呢?

生:可以,将它们完全浸没到水里,看它们排开水的体积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得出初步的方法后,教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分别先后放入盛水的量杯中,让学生观察量杯水面的变化情况。

师:我们先后放入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结果?

生1:圆柱体放入水中后水面上升的刻度是圆锥体的3倍。

生2: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3倍。

师:你真会观察,只是你这句话还不够准确,还有谁想补充的?

生3:两个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体积=圆柱体体积的1/3。

生4: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体积=圆柱体体积的1/3。

师:对!你们通过观察、合作,能很准确地表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非常棒!

应用此方法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转化思想,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通过实验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思考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数学思想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丰富体验,加强学生转化思想的应用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转化思想的初步认识后,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转化思想,通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转化思想的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转化思想,促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应用转化思想,化繁为简,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圆柱体的体积”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出圆柱体。

师:同学们还记得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吗?

生: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了一个小小的圆柱体,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来分一分呢?如果我们用小刀切开圆柱体会得到什么呢?(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示范,教师提醒要把圆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要将直立的圆柱竖着切开)

师:大家小组合作把切开的圆柱拼一拼,看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请各小组汇报拼的结果)

生:有点像长方体。

师:没错,把圆柱体竖着平均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大家回忆一下,长方体体积公式是什么呢?

生1: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生2: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师:你能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吗?

生齐:能。

师:你能找出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体积都和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齐:相等。

师:你能知道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吗?

生: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利用实践活动,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的结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应用转化思想,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小学数学面积和体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将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9

于老师这节课是充满新意的概念课,有以下三个优点:

1、将数学绘本引入课堂,辅助数学教学。利用绘本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寓教于乐,克服了数学课堂的枯燥与单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建立面积概念。

本节课,学生的认知由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老师借助多媒体用红色色块动态涂满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涂色的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的优势。

3、把数学做“长”,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认识面积时,于老师提供了一个长方体,让他们先摸一摸长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又摸一摸其他面的面积,让孩子们感知到像这样的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而且每个面都用面积,为后继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进行了巧妙的渗透和铺垫。

对本节课我有2点建议:

1、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老师在课件上是直接出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边长是1厘米,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这里,可以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再转化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的产生及实际大小,完成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型,有利于区别长度与面积的不同。

2、认识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用这个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体会平方厘米是用来量较小物体的面积。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

小学数学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10

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山水画,要给它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玻璃,还是求它的周长吗?那又是求它的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引用山水画为题导入情景,一是为了复习前面学过的周长,二是为这节课学习面积打好基础。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面积的意义。(1)、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2)、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师点课件说明并板书面积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大?谁的面小?(4)、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设计意图:在教案设计上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建构过程,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物体表面,观察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师问,同学们(点课件)

出示:你能比出哪一张大些,哪一张小些吗?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2、解疑:同一格子标准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猜测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并让学生说明理由。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 : 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 出示课件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出示课件)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1平方米的地上,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设计意图:用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而方格的个数却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认识面积单位的作用。并在教学中注意到在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采用自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全过程,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

小结 :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认识了吧,回家之后再找一找你的家中什么物体的表面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节内容,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起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加深理解的机会。

四、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课堂检测的内容,可以达到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最后安排思考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一块橡皮表面的面积大约是6()。

2、教室门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3、冬冬房间地面的面积大约是18()。4、你的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

5、一张学习报的面积大约是20()。

6、学校操场大约1200()。

7、一元硬币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知识应用: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每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

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三)、实践运用。(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4)小资料: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比一比,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四)、全课小结: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12

李凡琦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情景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让学生欣赏一幅有趣的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幅画是什么形状?老师要给这幅画上边框,边框的长度就是什么?如果再配上玻璃呢?

2、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习中。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l 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

l 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l 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用4根指头紧紧相连,围成一个“◇”形,有的4人小组合作,手拉着手围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4.讲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 “面积”的理解,师生在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面积单位的教学,它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自学——提出疑问。

2.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l 画1平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l 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

4.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5.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三.应用——在游戏中进行。

学习的关键是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这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我参考了电视上智力竞赛的形式,把练习题设计成竞赛题,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哪一组回答正确,就可以揭起一幅画,看哪组最快猜出画的内容,得分最高。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的成功,确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高兴之后,我静下来反思课中的所得、所失、所悟。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让学生欣赏一幅有趣的画,让学生在欣赏画的气氛中收起没进教室的心,也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和周长,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二.我的失败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l 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l 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l 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l 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13

师: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比大小?你能举例说明。

生1:声音可以比大小,老师讲话的声音比我的大。

生2:物体可以比大小,××的身体比我大。

生3:年龄可以比大小,爸爸的年龄比我大。

生4:物体表面可以比大小,黑板表面比桌面大。

师:其它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么样的呢?摸一摸自己两只手的背面,有没有大小?

生:摸自己的两只手的背面,得出手背的面没有大小。

师:摸一摸同桌同学手的背面,两人比较有没有大小?

生:同桌同学相互摸对方手的背面,得出手背的面有大小。

(二)体验感知,认识面积。

(摸一摸各种物体的表面,比较大小,汇报。)

生1:我摸了数学本的封面的铅笔盒的表面,数学本的封面大,铅笔盒的表面小。

生2:我摸了桌面,感觉很大,但是我觉得还是黑板面大。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的一个表面,描出它的图形,并涂成阴影部分。摸一摸它的大小,注意摸完整。(学生描出平面图形)

师:你描出了什么图形,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生1:我描出了自己的手掌。(边说边摸,下同)

生2:我描出了一块橡皮。

生3:我描出了一只三角尺。

师:这些平面图形有没有大小?

生齐答:有大小。

师:请同桌之间比较一下描出图形的大小。(同桌比较)

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平面图形?

生1:还有正方形、长方形、圆。

生2:有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你能指一指吗?(学生看图指点。)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数学上有一个专用名称,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面积。

师:对,是它们的面积。面积是有大小的,请你选择一个物体的面,来表示一下胸卡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测量,汇报交流。)

生1:大约有2块橡皮的大小。

生2:不止的,大约3块橡皮的大小。

师:你们的橡皮是怎么样的?举给大家看。

生3:生1的橡皮大一些,生2的橡皮小一些。(大家表示同意)

(还有许多同学展示出不同的表示方法。)

师:同样大小的胸卡表面,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表示呢?

生1:橡皮是有大小的。

生2:用来表示的物体本身的表面大小不一样。

生3:最好用一个统一的物体表面来测量。

师:是呀,数学上就是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准确测量的。你们听说过哪些面积单位?

生1:听说过我家的面积是100多平方米。

生2:听说过平方厘米。

生3:我还知道有平方分米、平方千米。

师:你们想先学哪个单位?

多数生:先学习习近平方米。

(三)合作交流,建构单位。

师:1平方米有多大?你能估计一下吗?

生1:我估计1平方米有1张课桌面那么大。

生2:我认为和讲台桌的面差不多大。

生3:老师,上次我爸爸要给我的房间买塑料地毯,我听他说要买18平方,这个平方是不是就是平方米啊?

师:你真行,我们生活中常常把平方米简称为平方。(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纸边长是多少?测量一下,边长是多少?(学生测量边长。)

生:这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

师:摸一摸,感受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一生上台摸,其他摸空)

师:估计一下,1平方米土地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生1:我想可以站8人。

2:我估计可以站9人,每排3人,站3排。

师: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哪些同学愿意来站一站?(学生争先恐后上来,结果可以站10人。)

师:估计一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大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里的饭桌面的面积好象有1平方米。

师: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合作测量、汇报。)

生1:大黑板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米。

生2:教室门的面积大约是2平方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图形适宜用平方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生:我们的教室可以用平方米作单位测量。

师: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生1:教室是40平方米。

生2:教室大约是50平方米。

师:同学们真有眼力,我们教室的面积是48平方米。

(四)知识延伸。

上一篇:高级维修电工试卷下一篇:商会秘书长任职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