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浙江大学(共8篇)
政府与浙江大学 篇1
政府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
甲方:______区人民政府
乙方:____________大学
在已经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____%以上的信息和科学创新成果均是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英语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交流频率也将会越来越高。
为此,______区人民政府决定以政府行为强化中小学英语教学,实施英语教育工程,通过培训英语师资、聘请外籍教师和优秀大学生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等方式,提高______区中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全面促进中小学生英语学科素质的发展,使英语课程成为全区性的优势学科,为建设“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服务一流,现代文明”的______区注入新的活力,为教育基础厚实的______区增加新的现代文化积淀。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甲方(______区人民政府)和乙方(____________大学)经过充分酝酿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为了落实《中共广州市______区委、广州市______区人民政府关于加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广州市______区人民政府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关于“把英语学科建设成为我区的优势学科”的战略目标,诚恳邀请乙方给予甲方全区英语教学、科研、师资培训、聘请外籍教师等方面以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二、作为______省属涉外型重点大学的乙方本着服务地方的宗旨,积极响应省委领导加强______省英语教学工作的指示精神,接受甲方的邀请,并积极发挥乙方外语教学、培训、科研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给予甲方以力所能及的支持。
三、乙方对甲方的支持,主要包括:对______区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咨询;分期分批培训______区英语教师的口语和听力,建立水平测评系统;创造条件开设委托培养性质的英语本科学历文凭班;协助聘请外籍教师;允许外国留学生和优秀大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文化交流、勤工助学、教学实习等形式参与______区中小学生英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教学活动;合作举办英语夏令营活动。
四、甲方为乙方的在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乙方的毕业生优先就业提供机会。
五、具体合作项目以附件形式附后,附件由双方职能部门共同商定,另择时间签订。
六、本协议未涉及的项目及未尽操作性的事宜另行协商解决。
甲方:______区人民政府乙方:____________大学
甲方代表:乙方代表: ___年___月___日附件一: 关于____________大学协助______区人民政府聘请外籍教师的协议书(甲方执行单位:______区教育局;乙方执行单位:____________大学国际交流处、教导处、留学生部)附件二:
关于____________大学帮助______区培训英语教师的协议书(甲方执行单位:______区教育局;乙方执行单位:____________大学出国人员培训部)
附件三:
关于____________大学学生到______区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协议书(甲方执行单位:______区教育局;乙方执行单位:____________大学学生处)
附件一:
关于____________大学协助______区人民政府聘请外籍教师的协议书甲方执行单位:______区教育局
乙方执行单位:国际交流处、教务处、留学生部甲乙双方经过充分协商,就乙方协助甲方聘请外籍教师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按照甲方的要求委托国际交流处、教务处、外国留学生部为乙方聘请外籍教师(含外国留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谈判指导、翻译等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协助乙方聘请外籍教师;
二、乙方尽可能按照甲方的要求,物色合格的外籍教师供甲方选择,并协助甲方作好谈判和签约工作;
三、在留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乙方可以协助组织推荐留学生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参与甲方学校的中小学生口语、听力活动课教学;
四、每介绍一位外籍教师,并经过甲方试用___个月合格者(任教期限为___年或___年以上),甲方另行支付等同外籍教师___个月工资的费用(___元人民币)给乙方作为劳务费;对不合格者甲方只支付等同聘用教师___月工资的___%的费用(___元人民币)作为乙方的劳务费。
五、留学生担任口语、听力活动课教学,每课时支付___元作为酬金(包括交通费);
六、未尽事宜另行协商。
甲方执行单位代表(签字):乙方执行单位代表(签字)___年___月___日
附件二:
关于____________大学帮助______区人民政府培训英语教师的协议书甲方执行单位:______区教育局
乙方执行单位: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甲乙双方经过协商,现就培训英语教师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______区教育局与______大学合作进行的教师培训属非学历教育性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学力和业务水平。
二、甲方负责组织与行政管理,乙方负责教学和业务管理,并为教学质量负责。
三、乙方为甲方举办的学力教育培训班,每期___名学生,每个教学班人数为___人,培训期限为___年,培训班的英语教学时数为___-___学时。
五、乙方承诺:经过培训,能使甲方参加培训的大部分学员在英语听力和口语等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对于学员反映强烈、课堂教学效果差的教师,经甲方提出,乙方应当予以及时更换。
五、甲乙双方都同意将日常的教学点设在______区教师进修学校,寒暑假期间将教学点设在______大学校本部。
六、甲方同意乙方为甲方学员开设的课程及课时分配计划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制定。
七、乙方负责组织好平时的测验、中段考、结业考及水平测试(共三次),对三次水平测试合格者颁发学力证明书(结业证书),并负责建立接受培训英语教师的学力档案;甲方负责建立全区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档案,并负责把教师培训成绩纳入业务档案管理。
八、经过甲乙双方协商的培训时间,乙方原则上不得随意改变,如有变更应当至少提前一星期通知甲方。
九、培训费用按照每生每课时___元计算(包含教材费和散页讲义费),每月结算一次,由甲方以支票方式支付乙方;乙方除收取培训费用外,不再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十、学员在____________大学校本部培训期间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由学员自理。
十一、操作事宜由______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出国人员培训部协商解决。
甲方执行单位代表(签字):
乙方执行单位代表(签字)___年___月___日附件三: 关于____________大学学生到______区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协议书
甲方执行单位:______区教育局
乙方执行单位:____________大学学生处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乙方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参与______区小学生口语、听力活动课教学活动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作为____________大学战略合作伙伴,愿意为乙方的学生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环境和帮助;
二、乙方每学期派遣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口语、听力能力优秀的大学生,到甲方指定的学校担任口语、听力活动课教学;
三、教学活动的教材由甲乙双方协商确定;
四、甲方支付给乙方的报酬按每课时___元标准计,另支付给乙方每生每次教学活动交通费___元整。同时,甲方按照每生每课时报酬的___%(即___元人民币)支付给乙方作为组织、指导和管理费用;
五、乙方负责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管理和教学质量考核及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
六、未尽事宜友好协商解决。
甲方执行单位代表(签字):
乙方执行单位代表(签字):
___年___月___日
政府与浙江大学 篇2
目前, 最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政府”做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广义的政府, 是指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元首等, 它们通称为政府;狭义的政府, 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或国家行政机关, 本文所指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对大学的概念界定也是因人、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本文所指大学是主要由政府投资举办的公立大学。
我国近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学习西方大学的产物, 它产生于封建统治日益走向没落的清朝末年, 并一开始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烙印。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使我国结束了近代200多年的外来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根据建国后大学的发展历程, 可大致分两个时期来探究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1949年至1978年: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为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 结束了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统治和各地军阀割据分裂的局面, 同时面临着经济落后的巨大困难。特殊的国际局势, 促使中国实行全盘学习苏联的“一边倒”政策, 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管理模式, 政府以军事管制和计划体制的形式强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政策过程和社会发展等项能力。进而发展到以政治为中心, 政府的阶级统治职能极度扩张, 支配着其他职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3]总体来看, 建国之后政府对大学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 大学主要由政府主办, 政府集大学的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于一身, 大学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因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就为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所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政策文件, 对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做了规定和说明,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关系的存在。
1950年6月, 中央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 会议上讨论了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方向以及领导关系, 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高等学校暂行规程》, 其核心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 实现高校统一集中领导。其中《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对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作了明确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 (军事学校除外) 均负有领导的责任, ……凡中央教育部所颁发的关于全国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与制度, 高等学校法规, 关于教育原则方面的指示, 以及对高等学校的设置变更停办, 大学校长、专门学院院长以及专科学校校长的任免, 教师学生的待遇, 经费开支的标准等决定, 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1953年国家公布了《政务院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 强调高等教育部必须与各业务部门密切配合, 有步骤地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与集中的领导, 并具体明确了高等教育部和各业务部门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分工, 即综合性大学由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 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工业院校由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 或经过协商后委托中央某一有关业务部门管理;单科性高等学校可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高等教育部和各业务部门直接管理, 如有困难时, 可委托学校所在地的大行政区行政委员会或省级政府负责管理。
1956年高等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 这一《章程草案》是我国建国后第一个全面规范高等教育的法规性文件。《章程草案》对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做出了一些内容规定, 如“第五条, 高等学校的设立和停办,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的系、专业、教研组、函授部、夜校部、夜分校和函授教学辅导站的设立和变更,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决定”。“第二十九条, 高等学校根据高等教育部批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工作”。“第四十八条, 高等学校设立校、院长一人, 由高等教育部提请国务院任命”。“第八十条, 高等学校为独立的机关, 具有法人地位”。[4]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断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 斗争扩大化使政治迅速上升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 政府的社会统治职能空前膨胀, 政府对大学实施高度中央集权管理, 政府直接举办大学, 办学经费完全来自政府, 大学校长由政府直接任命。
1961年, 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工作会议, 对重点高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加强对重点高校的集中管理。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 (简称“高教六十条”) 重申, “大学专业的设置、变更和取消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制订或批准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课程和学科体系的重大改变、学校规模的确定和改变、学制的改变和改革, 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至此大学完全变成政府的附属机构, 辛亥革命以来所培育起来的大学精神在政府强制统治之下消失殆尽。[5]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调整、整顿使大学秩序趋于稳定, 但1967年~1976年,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内学术界陷入一片混乱, 大学正常的运行秩序遭到破坏,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一时间, “文攻武卫、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创办劳动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树白卷英雄, 全国大学处于一片混乱之中。”[6]尽管文革期间大学混乱不堪, 但政府对大学的高度集权化控制没有改变, 大学仍然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总体来看, 在这一特殊时期, 政府对大学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 大学在发展中丧失大部分办学自主权, 大学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因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就为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二1979年至今:政府专注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大学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后,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国家调整了政府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国政府的职能重心发生转变, 由阶级统治转向社会管理, 并逐渐向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职能转移, 政府对社会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发生变化, 更加多样化, 除政治和行政手段外, 还运用经济、法律和道德等手段, 社会调控的范围有所收缩, 但调控力度却在加强。政府对大学的高度集权管理有所放松,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不断发生调整, 出现新的特点。
1979年12月, 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为代表, 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呼吁政府“给高等学校一点办学自主权”, 首次提出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 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开始了以“扩大高校自主权为重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初步落实了扩大高校自主权的一些措施。
20多年来, 颁布了多部相关政策法规。1985年5月27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 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 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 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 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7]国家对高校自主权问题给予确认, 并对大学办学自主权做了一些规定:“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 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收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调整专业方向, 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单位合作, 进行科学和技术开发, 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有权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任免其他各级干部;有权具体安排国家拨发的基建投资;有权利用自筹资金, 开展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指出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 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强调政府要依法治教。
1986年3月12日, 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管理权限扩大的八大内容, 同时具体规定了国家教委、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正式提出我国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原则, 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阶段, 在很多领域已实践了市场经济体制, 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大惯性, 市场经济体制在某些领域还不能广泛地开展起来。
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 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 通过立法, 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纲要》的这一思想, 为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
1997年党的十五大, 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等教育领域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等方面也发生了大的变革。为了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做了新规定, 并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稳定下来。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就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力, 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在“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分别明确了高校七项办学自主权:“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合作”, “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 “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等等
从以上政策法规中看出, 与改革开放前的政策文本相比, 关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在文本的内容规定上有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 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对重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客观要求, 也反映了人们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国改革开放首先在经济领域中取得了成功,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各种有经济实力的集团、组织和个人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大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措教育经费, 政府拨款不再是大学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这种经济基础的变化, 必然使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发生重组, 政府开始由控制转向监督, 专注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大学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并寻求自主发展。政府与高校之间初步形成了高校合理的布局, 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 建立了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高校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8]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调整, 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但是进入到这一阶段的改革“并不意味着相关的过去争论不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已得到解决”。[9]高等学校由政府包办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制度也依然起作用, 政府转变职能进展缓慢, 高等学校对政府的依赖意识和等、靠、要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已经规定的办学自主权实际尚未到位, 没有得到根本落实, 改革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10]进入二十一世纪, 我国对大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定位, 政府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 既要做好宏观监控, 保护大学的利益, 又要做理顺大学与社会、工业企业关系的“中间人”。总之进入21世纪,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主导、以学校办学为主体和以社会参与为基础”[11]的方向发展。这是宏观层面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表现。
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应当是相互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此关系的建立仅仅依靠法律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有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政府应该在宏观调控上充当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而在具体事务上, 政府与高校应该是平等协商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 迫切需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支撑,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发展的必然要求。[12]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M], 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0.
[2]邬大光, 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3) :57-61.
[3]蒋洪池.大学与政府权能关系的演变探究———兼论学术自由的限度及其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校, 2003 (12) .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Z].高等教育部档案, 1956年永久卷, 卷65.
[5]刘莹莹.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 (5) .
[6]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42.
[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M].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10.
[8]叶茂林、肖念.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热点述评, 2007 (10) .
[9]李泽或.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探讨[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2001 (7) .
[10]周远清.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1]阂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中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演变 篇3
目前,最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政府”做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元首等,它们通称为政府;狭义的政府,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或国家行政机关,本文所指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对大学的概念界定也是因人、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本文所指大学是主要由政府投资举办的公立大学。
我国近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学习西方大学的产物,它产生于封建统治日益走向没落的清朝末年,并一开始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烙印。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我国结束了近代200多年的外来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根据建国后大学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两个时期来探究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1949年至1978年: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为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统治和各地军阀割据分裂的局面,同时面临着经济落后的巨大困难。特殊的国际局势,促使中国实行全盘学习苏联的“一边倒”政策,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管理模式,政府以军事管制和计划体制的形式强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政策过程和社会发展等项能力。进而发展到以政治为中心,政府的阶级统治职能极度扩张,支配着其他职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3]总体来看,建国之后政府对大学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大学主要由政府主办,政府集大学的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于一身,大学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因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就为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所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政策文件,对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做了规定和说明,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关系的存在。
1950年6月,中央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会议上讨论了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方向以及领导关系,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其核心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实现高校统一集中领导。其中《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对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作了明确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军事学校除外)均负有领导的责任,……凡中央教育部所颁发的关于全国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与制度,高等学校法规,关于教育原则方面的指示,以及对高等学校的设置变更停办,大学校长、专门学院院长以及专科学校校长的任免,教师学生的待遇,经费开支的标准等决定,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1953年国家公布了《政务院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部必须与各业务部门密切配合,有步骤地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与集中的领导,并具体明确了高等教育部和各业务部门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分工,即综合性大学由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工业院校由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或经过协商后委托中央某一有关业务部门管理;单科性高等学校可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高等教育部和各业务部门直接管理,如有困难时,可委托学校所在地的大行政区行政委员会或省级政府负责管理。
1956年高等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这一《章程草案》是我国建国后第一个全面规范高等教育的法规性文件。《章程草案》对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做出了一些内容规定,如“第五条,高等学校的设立和停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的系、专业、教研组、函授部、夜校部、夜分校和函授教学辅导站的设立和变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决定”。“第二十九条,高等学校根据高等教育部批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工作”。“第四十八条,高等学校设立校、院长一人,由高等教育部提请国务院任命”。“第八十条,高等学校为独立的机关,具有法人地位”。[4]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断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斗争扩大化使政治迅速上升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政府的社会统治职能空前膨胀,政府对大学实施高度中央集权管理,政府直接举办大学,办学经费完全来自政府,大学校长由政府直接任命。
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工作会议,对重点高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加强对重点高校的集中管理。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重申,“大学专业的设置、变更和取消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制订或批准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课程和学科体系的重大改变、学校规模的确定和改变、学制的改变和改革,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至此大学完全变成政府的附属机构,辛亥革命以来所培育起来的大学精神在政府强制统治之下消失殆尽。[5]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调整、整顿使大学秩序趋于稳定,但1967年~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内学术界陷入一片混乱,大学正常的运行秩序遭到破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一时间,“文攻武卫、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创办劳动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树白卷英雄,全国大学处于一片混乱之中。”[6]尽管文革期间大学混乱不堪,但政府对大学的高度集权化控制没有改变,大学仍然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总体来看,在这一特殊时期,政府对大学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大学在发展中丧失大部分办学自主权,大学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因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就为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二1979年至今:政府专注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大学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国家调整了政府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政府的职能重心发生转变,由阶级统治转向社会管理,并逐渐向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职能转移,政府对社会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发生变化,更加多样化,除政治和行政手段外,还运用经济、法律和道德等手段,社会调控的范围有所收缩,但调控力度却在加强。政府对大学的高度集权管理有所放松,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不断发生调整,出现新的特点。
1979年12月,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为代表,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政府“给高等学校一点办学自主权”,首次提出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开始了以“扩大高校自主权为重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初步落实了扩大高校自主权的一些措施。
20多年来,颁布了多部相关政策法规。1985年5月27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7]国家对高校自主权问题给予确认,并对大学办学自主权做了一些规定:“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收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调整专业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单位合作,进行科学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有权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任免其他各级干部;有权具体安排国家拨发的基建投资;有权利用自筹资金,开展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指出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强调政府要依法治教。
1986年3月12日,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管理权限扩大的八大内容,同时具体规定了国家教委、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原则,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阶段,在很多领域已实践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大惯性,市场经济体制在某些领域还不能广泛地开展起来。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纲要》的这一思想,为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
1997年党的十五大,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领域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等方面也发生了大的变革。为了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做了新规定,并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稳定下来。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就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在“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分别明确了高校七项办学自主权:“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合作”,“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等等
从以上政策法规中看出,与改革开放前的政策文本相比,关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在文本的内容规定上有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对重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国改革开放首先在经济领域中取得了成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种有经济实力的集团、组织和个人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大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措教育经费,政府拨款不再是大学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这种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使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发生重组,政府开始由控制转向监督,专注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大学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并寻求自主发展。政府与高校之间初步形成了高校合理的布局,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建立了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高校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8]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但是进入到这一阶段的改革“并不意味着相关的过去争论不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已得到解决”。[9]高等学校由政府包办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制度也依然起作用,政府转变职能进展缓慢,高等学校对政府的依赖意识和等、靠、要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已经规定的办学自主权实际尚未到位,没有得到根本落实,改革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10]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对大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定位,政府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做好宏观监控,保护大学的利益,又要做理顺大学与社会、工业企业关系的“中间人”。总之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主导、以学校办学为主体和以社会参与为基础”[11]的方向发展。这是宏观层面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表现。
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应当是相互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此关系的建立仅仅依靠法律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要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有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应该在宏观调控上充当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具体事务上,政府与高校应该是平等协商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迫切需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支撑,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12]
参 考 文 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5(3):57-61.
[3]蒋洪池.大学与政府权能关系的演变探究——兼论学术自由的限度及其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校,2003(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Z].高等教育部档案,1956年永久卷,卷65.
[5]刘莹莹.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
[6]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2.
[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M].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0.
[8]叶茂林、肖念.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热点述评,2007(10).
[9]李泽或.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探讨[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7).
[10]周远清.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阂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2.
政府与浙江大学 篇4
3月1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沙河校区3号学院楼313会议室召开了2010年寒假返乡座谈会。首先,学院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作了开场发言欢迎同学们返校。随后,辅导员毕云飞老师组织同学们就寒假生活与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琼教授总结了会议,并讲述了参与我校与香港大学的学习交流活动的亲身经历和感想,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实践,提升自身素质。
3月1日-3月17日 政府管理学院开展了寒假社会实践报告的收集和评审工作。3月8日报告上交至初评小组,由杨琼副教授、王文娟讲师、刘庆乐讲师、张鑫媛老师、团总支副书记张小林老师、胡新、康星评选出30份优秀报告;3月10日,政府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复评在学院南路校区办公室举行。复评的评审团由杨琼老师、张小林老师、王文娟老师、刘庆乐老师以及张鑫媛老师组成,最终确定了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3月14—17日,在政府管理学院学院南路校区办公室公示栏和政府管理学院沙河校区办公室公示栏将评选标准及结果等公示。
3月9日 政府管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新学期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七号学院楼313召开,沙河校区学生工作负责人王楷清同学主持了会议,其余四位沙河校区学生工作负责人以及十位部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简要总结了上学期政府管理学院学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展望了新学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还对各个部门的人事编制进行了细微的调整。
3月11日 应我校校友总会、税务学院、政府管理学院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厅长缪学刚重返母校,为税务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的100多名学生解读两会的热点问题——环保问题。讲座在我校沙河校区7号学院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副校长陈明、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安秀梅、税务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志清教授、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琼教授等出席了讲座。在交流环节中,他热情而专业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3月16日 政府管理学院08级公管班于沙河校区三号学院楼124举行了 “中国足协与中国公共事业宏观环境”的讨论会,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温来成教授主持了会议。背景介绍过后在场同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温来成教授就本次讨论会作了总结发言。3月18日 政府管理学院主办Photoshop培训讲座,编辑部承办讲座。讲座在沙河校区主教106室举行,主讲人为前青春传媒总监王郁,政府管理学院、保险学院、财政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及统计学院团总支宣传部和编辑部多名成员应邀参加,讲座从宣扬海报设计理念开始,指出了制作及印刷海报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对Photoshop基础知识进行了较深入的讲解。本次讲座不仅使同学们掌握了利用Photoshop制作海报或编辑图文的技巧,还使同学们对Photoshop的实质与真谛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Photoshop使用技能的热情。
3月18日 政府管理学院08公共事业管理团支部羽毛球赛在沙河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顺利举行。比赛为混双制,男女同学通过抽签组队并决定比赛顺序。经过三轮激烈的比赛,朱峰同学和欧朝婧同学获得了第一名。
3月24日 政府管理学院于下午5点30分在沙河校区学院7号楼313会议室召开团总支会议,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主持了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06级张康同学获得首都“先锋杯”优秀团员称号。
3月25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七号学院楼313召开学生指导座谈会,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琼老师与08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全体同学进行了一次关于大二学生未来规划的交流会,帮助08级同学分析了当下政府管理学院的就业形势和现状,并就读研、保研、出国、就业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指导。
3月25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学院南路校区举行了就业工作动员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琼、团总支书记张小林及06级本科毕业生参加了本次动员会。杨琼老师就当前就业形势做了主题发言,鼓励广大毕业生放宽眼界,正确看待户口问题、劳动合同工问题、大城市就业问题等,抱着 “年轻就该拼搏”的精神,为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拼搏的就业创业回忆。张小林老师则从考研、就业、出国三个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指导,并回答了同学们有关考研调剂,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3月27日 政府管理学院08级公共事业管理团支部的同学们前往八达岭长城春游。作为“人文 科技 绿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第一步,本次活动增强同学们的人文素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月29日,政府管理学院在沙河校区三号学院楼222举办“大学生成长成才系列讲座一—大学生英语学习”,主讲人为我校财政学院尚超老师,学院09 级全体同学参加了讲座。尚超老师结合实际,向同学们阐述了在英语学习中灵活性、随机性、唯理性及开放性的重要性。本次讲座不仅教给同学们许多学习英语的新方法,如怎样将专业课学习与英语学习相结合等,由此激发大家学好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月29日 政府管理学院召开项目化管理培训,培训由学术实践部组织,学院团委学生会各部成员均参加培训,并对立项标、投标的各方面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3月31日 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会于主教218举办了名为“后金融时代——中国房地产瞻望”的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房地产行业高级分析师张贻伦先生,为同学们讲述了房地产产业的时下热点及相关知识。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活跃。
3月31日,由政府管理学院生活部主办的学院宿舍文化节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以做蛋糕的形式展开,增进了室友之间的感情,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
3月31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学院南路校区学院会议室召开了2010年就业工作研讨会。学院领导和全体老师出席了会议,执行院长、党总支书记赵景华主持了会议。赵院长首先传达了学校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说明召开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了解就业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张小林汇报了学院面临就业的74名应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学院全体老师针对如何更好的做好2010年就业工作展开了研讨,纷纷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会上,学院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 的老师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4月1日-4月30日 政府管理学院学习部在全学院进行考勤活动,严抓学院上课缺席、迟到现象,整顿了学习风气,树立了良好学风。
4月3日-5月28日 政府管理学院进行了挑战杯论文大赛的组织、动员工作。学术实践部首先召开宣讲会动员全院同学参赛。5月,开展了挑战杯论文收集工作,共收到有效的作品6份,其中:07级行政管理1份,08级公共事业管理2份,09级公共事业管理1班2份,09级行政管理1份。5月20日下午,在七号楼313会议室对上交论文的版式规范等内容进行再次核对,同时对版式等方面不合格的标书给予一对一相应的指导。5月21日下午,将收集封档的挑战杯 论文递交团委学术实践部。5月28日下午,将挑战杯论文大赛的活动总结递交团委学术实践部,受到团委实践部的好评。
4月8日-6月11日 政府管理学院“未来公务之家”德育示范基地举办“未来公务员论坛”大赛初赛。4月8日-4月15日,大赛进入前期宣传阶段,4月15日晚7:00,“未来公务员论坛大赛”宣讲会在主教106召开,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中央财经大学MPA教育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邢华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4月28日,由公研会牵头,成立组织委员会。5月15日,公研会为 “未来公务员论坛大赛”进行了大赛初赛参赛文本收稿,并交由评审团评审。5月31日,“未来公务员论坛大赛”进行了初赛结果公布。6月11日,“未来公务员论坛大赛”决赛举行。
4月8日 政府管理学院于主教105主办Indesign培训讲座,编辑部承办讲座,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张翔同学主持,主讲人为政府管理学院副主席柳月同学。本次讲座申请了项目部的特色活动并获批。活动的筹备、举行和总结工作主要在4月3-13日进行,青春传媒报业中心主编柳月同学,金融学院、信息学院等共计14个学院的院刊编辑部门的代表,青春传媒设计部干事,政府管理学院编辑部、宣传部干事以及08、09级宣传委员等大约50人参加了讲座。参与讲座的各院和项目部对本次活动的评价都较高,同时都建议扩大宣传力度。
4月8日 政府管理学院学生交流会在沙河校区四号学院楼107成功举办。主讲人是政府管理学院07级学生孙海龙,政府管理学院08、09级学生参加了交流会。会上,孙海龙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了“综合测评”、“学习经历”、“大学生活”这三方面的内容,这对08、09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目标和未来理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月10日 政府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协会组织09级公共事业管理一班全体同学,前往蟒山森林公园进行志愿捡垃圾活动。本次活动响应了团委关于开展“人文 科技 绿色”主题教育的号召,同时使大家更加深入认识到志愿活动的意义。
4月18日 地震无情人有情,政府管理学院09级行政管理班自发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献出自己的爱心。4月18日 我校2010级MPA研究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 大学经济学院胡乃武教授,我校研究生部副主任杨运杰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赵景华教授,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温来成教授等出席了典礼。典礼由政府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梅主持。杨运杰副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简述了我校发展的历史,希望大家珍惜在中财的“学缘”,认真完成学业。随后赵景华院长致辞。他向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MPA的新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并介绍了MPA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全国MPA教育良好的发展形势,为学员描绘了MPA专业学位教育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优秀毕业生代表刘晓勤和2010级新生代表李伟先后发言。典礼最后,胡乃武教授做了题为“关于治学的五个问题”的精彩讲座。胡老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与同学们就正确处理“学与思”、“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广博”与“精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同学们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4月28日 政府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团支部在沙河校区主教301开展了主题团日活动,形式为影视配音大赛。班级助理王阳同学和社会发展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卢晔同学出席了活动并担任比赛评委。参赛作品以精湛的配音技术折服了在场的观众与评委。现代化的《新白娘子传奇》、兰州版的《猫和老鼠》等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比赛会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最后,张楠、宋成涛、李金盒三位同学以慷慨激昂的《士兵突击》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4月21日 为了向同学们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同学到昌平区爱地老人颐养中心进行志愿活动,并与爱地老人颐养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爱地老人颐养中心成为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志愿活动基地,于4月28号举行了挂牌仪式。4月7日、14日、21日、28日,5月5、25日,6月2日,青协部长朱峰同学每次组织15名志愿者到爱地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志愿活动促进了同学们对老年人的敬爱,对老年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4月23日 4月23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定的“世界读书与版权日”,为响应“捐书助学网”的号召,我校政府管理学院青协于2010年4月23日当天举行了面向全院同学的捐书活动。全体同学热情参与,为受捐对象——攀枝花市 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小学和天津女工友创造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贡献自身的力量,真正践行了该活动为促进阅读写作、宣扬版权意识的深刻初衷。
4月24日-5月7日 政府管理学院组队参加中财杯辩论赛并获佳绩。4月23日,学术实践部进行了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并顺利组建政府管理学院辩论队。4月26日,根据团委要求准时上交了“政府管理学院辩论赛推荐表”其中推荐评委老师五位,大众评审五位,比赛主席一位,同时递交了政府管理学院辩论队参赛报名表,选出十位选手组成辩论队成员。5月7日,我院的第一场辩论赛于晚七点在主教110教室举行,我院与中经管学院就“体育发展趋于普及化还是精英化发展”辩题展开辩论,我院辩手通过出色的发挥成功进入学校八强。
4月28日-5月31日 4月28日,政府管理学院学习部在橙色大厅承办“好书读遍沙河活动”,并获得了校学习部的好评。5月15日至5月31日,由学习部成员负责活动书目的回收工作,同学们反响热烈。
4月29日 为了向全校同学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政府管理学院生活部在食堂设立权益台,收集全校意见,并将意见反映到餐厅,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与好评。同时,政府管理学院宣传部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该活动,制作“权心权益,为您服务”权益台的海报,并在活动中进行了照片采集。
5月份 政府管理学院青协部长朱峰组织4次前往国粹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次志愿者15名,活动取得了国粹苑的赞扬。
5月8日 政府管理学院09公共事业管理2班进行了主题团日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我们心中美丽的沙河”主题团日活动的成果展示在了沙河主教大厅。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图片下附上了优美、朴实或令人感动的文字,借以表达自己对班级、对沙河、对学校、对生活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5月18日 政府管理学院08行政班于学院3号楼124室举办“模拟郑州市自来水调价听证会”,活动由法学院高秦伟老师指导,政府管理学院08行政班全体同学参加。在赵昭同学的主持下,整个模拟听证会有序地进行。听证会后,高秦伟老师对本次模拟听证会做出点评,对本次听证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介绍了有关听证会的知识。经过本次模拟听证会,同学们加深了对听证流程的了解,也切身认识到正确使用公民权利的重要性。5月23日 韩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委员、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席、韩国经营学会会长、首尔大学教授赵东成先生作客我校,为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做了主题为“21世纪管理学新范式——机制管理”的报告。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赵景华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赵东成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对战略管理概念的理解,并从基于主体的观点、基于环境的观点、基于资源的观点和基于 机制的观点等四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如何创造战略。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赵教授旁征博引,以形象、生动的案例赢得了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5月30日 以欢迎国际政治班转入政府管理学院为主题的班级联谊会在沙河校区创业咖啡屋顺利举行。09国际政治班和09行政管理班的同学参加此次联谊会。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家尽情联欢,互相交流,最后以一曲合唱“朋友”结束,增进了友谊。
5月31日 政府管理学院学习部在主教207举办了“微积分辅导一帮一”活动的结对仪式,共有30人左右参加,这标志着微积分辅导活动正式启动。
6月2日 政府管理学院组织部联合学习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下沉大厅举办主题教育——政府管理学院游戏英雄会,08、09级共50人参与活动。活动采取趣味运动会的形式,包括五毛和一块、自行车慢骑比赛、背球接力、萝卜蹲比赛、拔河比赛共五个环节,并按照参赛队伍得分高低分别颁发了一二三等奖。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参与积极性高,并通过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
6月2日 政府管理学院面向学院08、09级全体学生举办了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宣讲会。教务处贾雪峰老师、政府管理学院邢华副院长担任了主讲人,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受邀出席。政府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主持了本次宣讲会。教务处贾雪峰老师对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作了详细介绍。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邢华副教授结合学院情况进一步对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进行了讲解。最后贾雪峰老师和邢华副院长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包英娟副书记对本次宣讲会进行了深刻总结,从职业生涯的规划的角度鼓励大家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锻炼提升自我。宣讲会使同学们认识到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的价值,也激发了同学们自主科研的热情。
6月6日-6月10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院内举办“五四青春,我的风采“系 列访谈节目。6月6日,学院团总支副书记王楷清同学在沙河校区7号楼313会议室主持召开访谈培训会。6月7日、9日、10日,在沙河校区3号学院楼125教室举办三场“五四青春,我的风采”系列访谈,被采访者是15名经由学院同学投票选出的政府管理学院08、09级同学。访谈中,被采访者积极分享自己的故事,无论是寝室趣事、大学一年的收获与期待,还是对美丽爱情的憧憬、对未来的规划,台下观众也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访谈加深了同学们的友谊,增强了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
6月8日 政府管理学院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师生在沙河校区金色大厅联合举办了“飞扬青春 携手相伴”联谊晚会。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张杰、党总支书记姜涛,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晓阳、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副院长邢华、院长助理毕鹏程出席了本次活动。晚会由国际政治学专业交接仪式、文艺演出两部分组成,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晚会最后,全体老师一曲《难忘今宵》唱响全场,在场同学纷纷起立,鼓掌喝彩。晚会的举行加强了两院师生的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6月11日 我校德育示范基地“未来公务员之家”启动仪式暨“未来公务员论坛”大赛决赛在沙河校区举行。学校副校长史建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胡乃武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鲍静教授,全国平安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纪丰伟副研究员,我校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赵景华教授等莅临启动仪式并担任决赛评委。校团委书记高杰、教务处副 处长苗月新以及政府管理学院的部分领导和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由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邢华副教授主持。史建平副校长为德育示范基地“未来公务员之 家”授牌。随后,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首届“未来公务员论坛”大赛决赛正式开始。本次大赛自4月12日启动以来,共有12个学院的 37个团队参与,最终7个团队进入决赛。决赛包括团队个性展示、PPT展示及答辩三个环节。最后,胡乃武教授代表评委团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点评。最终Hunter团队凭借对“以房养老”在北京实行的可行性探究获得一等奖,关注流动商贩的深蓝团队获得二等奖,其余5个团队 获得了本次比赛的三等奖。另外UFO团队、Forward团队等10个团队获得优胜奖。最后,史建平副校长做了总结讲话,肯定了参赛团队的精彩表现,并寄语“未来公务员论坛”能够在我校、在北京乃至在全国获得深入和持久的发展。
6月12日 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辅导员毕云飞老师为学院08、09级班级干部召开假期安全工作会议。会议在沙河校区学院7号楼313会议室举行。会上,包英娟老师强调了在世界杯和端午放假期间,同学们要注意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安全问题,并祝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6月18日 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学者戴耘博士来我校政府管理学院做了题为“中国人才战略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和效率”的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邢华副教授主持,学院广大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8月28日 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和第三学生党支部支部书记张小林老师带领07级3名学生党员以及08级4名学生党员前往平谷区大北关村参加“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红色1+1活动暨德育实践基地启动签字仪式”,标志着政府管理学院“红色1+1”活动暨德育实践基地顺利启动。
8月29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沙河校区主教108召开“携手并进,共话成长”新生家长见面会。学院院长赵景华老师,党总支书记张晓阳老师,副院长邢华老师,院长助理毕鹏程,王红梅老师及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出席此次会议。2010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参加此次见面会。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主持了会议。赵景华院长致辞,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概况之后,赵院长从学院创立、学科构建、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就业前景等五方面系统介绍了政府管理学院的情况,并强调大学生要专注学习,树立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随后,05级、09级优秀学生代表介绍从学习、团学工作、科研、人际交往及大学规划等方面与新生进行分享和交流。最后,团总支书记张老师向新生家长介绍了入学周的工作安排和沙河校区的生活情况,他重点强调安全问题。新生家长见面会通过“家、校”互动配合,旨在帮助大一新生完成学生身份的转换,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8月29日 政府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在沙河校区1、2号楼以宿舍为单位召开“温馨如家——我的宿舍我做主”宿舍会议。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辅导员毕云飞老师前往看望学生。
8月30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沙河校区学院7号楼112、216、217教室召开大一新生班级会议。会议由学院团总支书记员张小林、2010级辅导员毕云飞老 师主持。公共事业管理、政府管理、国际政治三个班的班主任、班级助理参加会议。围绕“我的班级我做主”主题,会议进行了新生自我介绍、安全意识教育、初步选定班级临时联络人三项活动。
8月30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沙河校区学院7号楼112、216、217教室召开大一新生“我的专业我做主”专业介绍会,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规划未来。
9月8日 政府管理学院201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中财大厦二层通用教室3举行。政府管理学院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赵景华教授,院党总支书记张晓阳教授,副院长邢华副教授及多位研究生导师出席了典礼。典礼由院长助理王红梅老师主持。赵景华院长、院党总支书记张晓阳教授致辞,09级研究生代表胡悦、10级研究生新生代表徐盼和10级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新生代表黄平新发言。
9月1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沙河校区主教106举办了新生交流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包英娟老师和辅导员毕云飞老师出席了交流会。学生会主席张翔同学、学生会副主席刘晓萌、张爽、柳月、张磊和龚雪莹同学分别发言,和新生交流了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内容。团总支副书记王凯清同学介绍了大学入党的流程并鼓励新生积极入党。最后,包英娟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希望新同学尽快适应新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将精力尽快投入学习中去。本次交流会旨在引导新生迈入充实愉快的大学生活。
9月1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学院南路校区主教308教室召开了“成功就业—毕业生经验交流会”。政府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和蒋文峰、朱兴龙、王思琦、卢超群四位学院优秀毕业生一起,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就业、考研的一系列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
9月2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沙河校区七号学院楼举行了新生素质拓展活动。活动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将新生随机分为10个小组,并进行组内交流。接着进行了萝卜蹲、抢椅子等一系列有趣的游戏。本次活动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新生对学院产生归属感,增加了学院凝聚力。
9月3日 政府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在学院南路校区主教108教室召开,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出席了动员会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包英娟老师强调做好就业准备、保证身心 健康、处理好和同学的关系以及和社会人员人际关系三方面。张小林老师则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环节发表讲话。动员大会使同学们对就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了政府管理学院学生就业工作。
9月6日 政府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各部部长在学院南路校区中财大厦931会议室召开新学期第一次见面会。团总支书记助理魏飘飘同学主持了会议。会议围绕团总支学生会机构调整、新学期招新和工作安排、学生干部综合测评加分几个主题展开。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在会议上强调了沟通机制的畅通、事前计划对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在新学期开创学生工作新气象。
9月15日 政府管理学院07国政班主任包英娟老师主持召开了学院返乡座谈会暨就业指导大会,07国政的全体同学参加了大会。会上,包英娟老师首先详细询问了各位同学假期生活情况。随后,包英娟老师围绕 “就业”这个话题询问同学们的长期规划和近期打算,并详细介绍了我校就业方面的政策、就业信息来源和户籍调整等方面的情况,在场同学也积极提问。大会拉近了师生关系,也给同学们的未来规划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指导。
9月19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学院南路校区中财大厦921会议室召开保研动员大会。首先,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介绍了保研的三种形式——直接保研、优干保研和支教保研。随后,张老师详细解读了我校在保研方面的相关政策,说明了保研资格等问题,最后,张老师鼓励大家积极申请保研,并把握好申请时间。本次大会及时地指导了学生保研工作的开展,体现出学院对学生的关怀。
9月19日 政府管理学院09、10级公共事业管理班、行政管理班和国际政治班分别在主教210、211、212室进行了联谊活动。学院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首先发言,为大一新生送去殷切祝福。随后,09、10级学生共同做游戏、进行才艺表演。最后,09级部分同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社团以及考试等方面情况做简单介绍,解答大一新生的疑惑。联谊活动在欢笑中拉近了新生老生的感情。
9月27日 为进一步做好组织工作,政府管理学院学生会进行了招新活动,并于9月27日晚于沙河校区主教210教室举行团学交流活动。会议由2009级学生会负责人国妍主持,来自不同年级、班级的同学经过短暂的交流相互认识,然后是各部部长认真布臵工作并耐心回答新成员的问题,最后大会在同学们的热烈 讨论中圆满结束。
9月-10月 政府管理学院联合我校就业指导中心举办国家公务员招录应试辅导班。9月初,培训、模拟面试的筹备工作开始,政府管理学院学习部负责前期国家公务员招录应试辅导班的报名工作,至9月10日为止,共有2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辅导班; 9月16日 国家公务员招录应试辅导班开班仪式及第一次辅导课举行; 9月16日至10月26日由主席团、学习部以及学术实践部共同负责的国家公务员招录应试辅导班共开课15次,取得良好效果; 11月3日国家公务员招录应试辅导班进入第二阶段的实战演练,182名同学参加了模拟行测、申论,并与当天晚上参加中公教育专家讲解;11月21日,国家公务员招录应试辅导班模拟面试环节正式开展。30名同学经过模拟面试、专家点评,获益匪浅。
9月份 由政府管理学院文体部带领的学院男篮队伍和女篮队伍参加了学校“中财杯”篮球比赛,女篮队伍成功进入四强,并于11月份进行半决赛的对决。
9月12日-9月27日 政府管理学院进行了暑假社会实践收集和评比工作。9月12日,学术实践部在学院南路校区、沙河校区开始收集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并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动员工作,在9月20日收集并统计完毕,并展开相关评比工作;9月27日,学术实践部在主教210教室举行暑假社会实践表彰大会,对在暑假社会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嘉奖和鼓励。
9月20日 政府管理学院文体部在沙河校区举办“欢度中秋,喜迎新生”活动。20日,正值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恰是10级新生军训回来,学院领导关心新生能否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认同母校,支持团总支为大一新生举办欢度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活动。2009级同学按专业与2010级同学结成“一对一”对子,开展多样的文娱活动,既有相声、唱歌,也有游戏、朗诵。09级同学通过此次活动,向10级同学展示了本班的班级建设情况,介绍了大学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事项。学院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及学生助理魏飘飘和大家一起欢度中秋。
10月8日-10月29日 政府管理学院青协组织全院75名志愿者在沙河食堂维持买餐秩序,共计3星期。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10月10日-10月27日 政府管理学院组建学院辩论队。10月10日,政府管理学院学术实践部初步拟定政府管理学院辩论队成立方案;10月25日、27 日,学术实践部在沙河校区学院3号楼124教室组建了政府管理学院辩论队,最终选拔出8名同学,他们分别是刘诚、夏文心、刘伊、张惠、孙立鑫、陈佳燕、孙青、唐晓耘。
10月13日 政府管理学院一年一度的学生工作表彰大会暨迎新文艺汇演——“分享•传承•憧憬”——在沙河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金色大厅隆重举行。政府 管理学院院长赵景华教授、党总支书记张晓阳教授、副院长邢华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以及学院全体老师出席了表彰大会,学院07级部分同学以及 08、09、10级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赵景华院长首先致辞,他代表学院向118名10级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学院上一学年的学生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会上,政府管理学院团学各部门分别进行了部门风采和班级风采展示以及工作回顾。在此基础上,学院共颁发院级优秀学生党员等9项奖项。大会同时穿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
10月13日 政府管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成长导师结对仪式在沙河校区金色大厅举行,来自学院 的26名教师与学院2010级118名新生正式结对。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赵景华教授、党总支书记张晓阳教授、副院长邢华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出席了结对仪式。仪式由学院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主持。政府管理学院以结对仪式为契机,充分发挥成长导师在生活、学术方面的指导作用,努力为本科生成长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舞台。
10月14日 政府管理学院举办了2009级研究生就业指导及动员大会,09级行政管理专业及教育经济学专业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大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钟俊杰老师针对同学们的疑惑就国家及学校的就业政策、如何合理安排就业计划、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就业方向,以及找工作中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就业的细节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就就业问题展开了交流。
10月17日 政府管理学院10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同学前往中国科学技术馆参观学习。同学们重点参观了“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三个主题展厅。
10月18日 政府管理学院携手北京华图教育集团于沙河校区主教106举办了题为“走向公务员”的讲座。该讲座围绕“竞争趋势、政策变动、命题趋势、复习备考”四大板块展开。华图集团于洪泽老师从行业的专业角度为我们做了详实分析。
10月-11月 政府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部长组织09、10级共计103名同学,于10月20日、27日,11月3日、10日、17日,前往爱地老人颐养中心进行了志愿服务,同学们的服务得到了院长及老人们的欢迎与肯定。
10月22日、11月5日 政府管理学院青协部长带领志愿者前往新源小学进行图书整理活动,共计整理录入图书585册,同时并与手递手公司关于图书室后期管理进行了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至此,由我们学院整理并管理的新源小学图书室正式成立,藏书2000多册。
10月25日 政府管理学院正式组建了政府管理学院艺术团(舞蹈队 拉拉队 乐器团 合唱团)、主持人组、礼宾组、运动队(羽毛球 排球 足球 乒乓球)。
10月25日 10级国际政治班于主教207室举行观看《孔雀》和电影观后感的交流活动。本次活动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10月23日 政府管理学院生活部组织参加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的全校图书交流活动。我们院因拥有最多的图书和借出最多的图书而获得“最受欢迎展台”的称号,交流活动将持续1个月时间,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有助于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0月29日 由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主办、政府管理学院承办的“人际交往,从心开始”专题心理讲座在主教学楼109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主持,讲座的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胡邓,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初次面对大学生活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进行答疑解难。讲座从如何了解真实的自己,如何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他人,如何解除沟通障碍等方面讲解了人际交往的要素,交往技巧等。本次讲座解决了大一新生许多实际的问题,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和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
10月30日 政府管理学院青协联合北京市昌平区团委在昌平亢山小区举行“学习昌平,你我共建,为贫困学生募集图书”的活动,共募集图书534册,此次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北京市团委网站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10月30日,由政府管理学院文体部组织一年一度的“政府管理学院篮球联谊选拔赛”第一场比赛正式开赛。经过近一星期筹划,篮球赛在同学们高涨的热 情中拉开帷幕。参加了比赛的有10公管和10 行管男生、10国政和10 行管女生、09国政和09行管男生。11月11日,文体部于沙河四号楼107教室举办了政管篮球联谊赛各种奖项的颁奖晚会。至此,政府管理学院篮球选拔赛顺利落幕。
10月30日 由外交部和外交学院组织,旨在普及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知识、提高大学生国际化水平,进而促进中国国际交往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外事外交礼仪大赛”,于10 月30日在钓鱼台大酒店落下帷幕。由我校选派的09国政陈瑶瑜、李松霖,09心理特日格乐,09保险刘明浩组成的代表队经过两轮紧张角逐,最终从包括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全国22支高校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凭借其突出表现获得比赛第二名,冠军由外交学院夺得。
11月 政府管理学院组织部分别于2010年11月1日、8日、10日、13日在7号楼115举办了四次基础团课,包括学生干部破冰仪式及素质拓展,传道解惑——社会实践报告写作探秘,基础团校精品讲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并于11月19日举办了基础团校活动社会实践部分的成果展示暨结业典礼。基础团校各小组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各自的社会实践等课后活动的活动成果。活动现场气氛轻松活跃,有些小组的同学还进行了才艺表演,使活动气氛达到高潮。在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组织部的精心策划下,基础团校伴随着这次活动的开展落下了帷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月1日 由中央财经大学演讲与口才协会主办的口才之王演讲比赛在沙河学院7号楼举行,来自各个学院的25名参赛选手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大赛邀请到北京高校广播联盟项目部部长李硕和该协会社长担任专业评委,同时更有庞大的亲友团同学到现场加油捧场。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10班的李斯琦同学和董皓同学凭借116.67和111.9分别取得冠军和亚军。
11月3日 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留学美国策略讲座于我校图配楼报告厅圆满落幕。演讲人为特邀资深留学专家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亚洲项目部主任华克伟先生。就留学美国的准备工作,如何把握美国留学政策新动向,我校与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等方面做了详细地讲解,并与在场同学进行了互动,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顺利达到了留学顾问为你的梦想导航的初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1月5日 政府管理学院举办户外座谈会,副院长刑华老师,教务处孙智慧老师出席。本次会谈同学们对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涉及到课程的安排,学习小组的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等多个方面。老师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同时给出中肯的答复。在院内学科交流方面,如何发展、交流也是此次座谈的讨论热点。最后,副院长刑华老师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同学们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不要荒废学业;在学习之余,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素质;创办一些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活动,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形象。
11月3日 政府管理学院组织部于主教214举办了“探寻古都风韵,聆听时代脉搏”首都旅游路线设计大赛。各参赛队伍自定主题,设计最优的首都旅游路线,现场进行路线展示和才艺展示,大一大二同学集体参与了本次比赛,现场反应热烈,高潮迭起,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11月5日-11月18日 政府管理学院组织进行周末社会实践活动。11月5日,学术实践部在沙河校区主教212教室举行了2010年周末社会社会实践宣讲会。11月12日,学术实践部向学校团委递交了10份周末社会实践标书。11月18日,学校团委公布了2010年周末社会实践的中标团队,我院有两支队伍中标,分别是B类:10行政管理班张芳琳所在团队;C类:10行政管理班李斯琦所在团队。
11月8日 由政府管理学院学习部主办的讲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李廷海老师讲座”在学院3号楼222举行,本院和外院同学积极参与,现场互动效果良好,得到了同学和督标的认可。
11月8日 政府管理学院于中财大厦918室顺利开展了中期座谈会。会议由孙智慧老师主持,主要由08国政、08公管和08形管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参加。就本学期的教学问题、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较富创意的建议。会议成功地将本学期进行了梳理,并对以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1月10日 由政府管理学院生活部组织的卫生检查活动从本学期11周开始,对全院大一大二的所有宿舍进行卫生情况的检查,并对优秀宿舍进行表扬。卫生检查工作主要目的是希望同学们注重宿舍的卫生打扫,建立美好的宿舍环境,从而使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更有序。
11月10日 我校政府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于食堂门口进行了“关注花 朵计划,用爱托起明天”全校志愿者招募活动。此项活动旨在招募爱心志愿者参与募捐图书、“花朵图书室”的管理、开展花朵兴趣阅读班等活动,为昌平区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募集尽可能多的书籍,建立完善的图书室管理体系,加强打工子弟与外界的联系,提高阅读水平,完善学习环境。活动采用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我校学生踊跃报名,报名人数远超过预期招募人数。这次活动有效推动了我校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校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良好校风。
11月10日 政府管理学院在学院南路校区主教217召开2011届全院本科生毕业班会,布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事宜,动员考研、求职热情。会议由团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主持,副院长邢华老师,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主管教务工作孙智慧老师出席会议。围绕“放飞梦想,做最优秀的毕业生”主题,孙智慧老师给毕业班讲了学校有关毕业论文的要求。接着,副院长邢华老师补充有关毕业论文的注意事项,并对考研和求职的同学送上期望。随后,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针对毕业实习事宜进行详细的说明。最后,针对同学们的现场提问,包老师、邢老师、张老师、孙老师分别解答大家的问题。毕业会在阵阵掌声中结束。
11月10日 政府管理学院11月10日晚在中财大厦932学院会议室召开了学院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会由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主持,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晓阳、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小林、全体班主任及部分辅导员参加了此次经验交流会。会上,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班主任的共12位专业教师逐一汇报了自2009年以来开展的班主任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总结了自身的工作特点、经验和不足,分析和探讨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肯定了交流会为班主任之间分享交流经验,进而规范工作、提高工作效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最后,党总支书记张晓阳书记作了总结讲话。
11月12日 政府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办、政府管理学院学习部承办的第七届学术文化节“金融危机下欧洲如何看待中国”讲座在学院7号楼115成功举行。同学们积极参与,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得到主讲人,同学们的高度赞扬。
11月15日 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小林老师在我校学院南路校区中财大厦932会议室组织召开团学干部中期交流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包英娟老师出席了会议,团总支学生会主席团、各部正、副部长一起参加了会议。首先,与会的主席团和各部门负责人报告了个人和部门近期的工作开展情况、未来的计划。接着,张小林老师对近期打工子弟学校志愿者活动等活动和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安排。最后,包英娟老师就08级学生未来发展和计划方面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了探讨。与会学生通过总结过去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收获。
11月17日 政府管理学院21位08级志愿者前往打工子弟学校——红星学校顺利地开展了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由我校政府管理学院和海淀志愿者联合会东升乡地区分会合作举办,在11月12日的培训活动之后,针对红星学校的中小学学生普及煤气中毒相关科学知识——煤气中毒的本质、原因、措施和预防等。志愿者的支教活动让当代大学生体验了不同的现实生活,更深入的了解了政府机关的工作。
大学生政府实习 篇5
省政府见习赋
时维腊月,春节将至,长安繁饶,物华地灵。然吾辈幸甚,凡百又二人,几经磨砺,得此进陕西省政府见习良机,意欲发奋勤学,践行书卷所得,阔眼界、博学识,脱己思维旧锢,增长实用才干,明达主人之志,勇担社稷责任,是谓学以致用,正礼明责。
曾过政府,觉庄严神圣之地,恢弘高阁,望而生畏。今入大院,观西安事变遗址,思家国之宏志;阅鲁迅图书馆藏,日三省于吾身;游循环节能水池,叹科技英才福泽四方!斯地遍生辉熠,余瞻望而受励,益慕高厚,见贤思齐。自入省政府研究室以来,领导关怀,亦师亦友,取藏书以提阅,习公文、习哲学、习经济研究,皆精专之著,含英咀华,受用甚矣,余因得悟处室工作之要髓,修能存义,日用不匮,工作娴然,非敏而勤。因住所僻远,终日朝而往,暮而归,然惊觉吾师诸事躬亲,公务倥偬,午间不憩,清水醒面,弗敢稍怠,其兢业之精神,余睹之而自愧。思己力之不及,忧己智之不能,遂披星戴月而不知苦,从师左右,浸染高德,以中有足乐者,不觉身形之劳,体肤之乏也。
有谓之为公务者,茶报而已,在其高位,怡然闲隅。余以为不知者无知,不见者言虚,非亲身所历,空言且愚,何以信之。吾所在农村经济研究处,专涉农民、农村、农业之属,非狭目垂文,每有民生疑弊,皆重点立项,严以备之,周折于县镇际,躬行于泥沼间,入基层观民情,深调研以成文,所论入木三分,其旨为民立命,实为政策之源头活水。且为政清廉,正根而无斜鹜,惠风兰节,阔门以受监督。
见习以来,以“看听问学”为铭,谨言勤恳,慎思笃行,广阅卷专,强识博闻。又有师者,传道解惑,倾阅历以交言;指点迷津,用其心以为专。而同辈见习者,亦是卧虎藏龙,俊采星驰,皆有鸿鹄之怀。与胜友游,如坐春风,潜移默化而得敏思,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见其长,日有所赠。三五为群,言彼之所习闻,同侪共济,谋良策以消难。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砥之砺之,终有所获。
大学生政府实习周记 篇6
似乎写周记已经变成了习惯,今天晚上天空的星空是多么美丽呀,拿起笔写下自己这一个周的实习感受,这一个周实习任务发生了变化,我被派到到档案室帮助徐叔叔一起整理财务档案,我在这里受益匪浅。
在整理档案的期间,徐叔叔就教导我,不要因为整理档案工作简单,就放松自己,一定要加强档案意识,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一些人对档案工作的忽视。有的同志认为财政局的档案在市政府,自己没有存档的必要;有的认为仅有会计档案就行了,以致本所形成的计划、总结、专题报告、预决算资料、基建资料、合同协议书、荣誉证书、工资转移单、工资调整、人员录用资料等散失;这些还不是最过分的,据张阿姨说,有的同志甚至将一些资料据为己有,在工作调动、岗位调整、离退休时一同带走。
政府与浙江大学 篇7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政府,权力边界
2010年12月5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全面启动。其中,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其中的十大任务之一。但实际上, 无论是从已有的现代大学管理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来看, 我国大学制度建设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之间还有较大的距离。笔者认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我们忽视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大学与政府之间的权力边界问题。当前, 迫切需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否则高校在大学制度建设中将会无所适从。因此, 从政府权力边界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权力边界的内涵
政府权力边界, 也称行政权力边界。有学者认为行政权力有两条重要边界:内边界和外边界[1]。行政权力的外边界是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下展开, 所阐述的是权力的外在约束, 同时也是权力的价值 (目的) 约束, 即公权力应如何确定其价值边界;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边界约定可以转化为权利和权力应如何界定, 即探索权力活动的公领域和货币活动的私领域的边界性问题。简单地说, 行政权力的外边界就是确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分配。权力的内边界是指行政组织内部应如何配置权力, 即行政组织应构筑怎样的权力结构, 涉及中央和地方、集权和分权等一系列问题。笔者是从行政权力的外边界这个角度来使用政府权力边界这个概念的。政府的权力边界问题本身是个政治学的问题, 往往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下讨论。探讨政府权力的边界, 其本质就在于恰当地发现政府能做什么。具体来说, 也就是政府权力可以波及的社会、市场这两个领域的范围, 是对于政府与社会、市场关系的一个界定[2]23。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本质上是宪政问题, 就是说, 到了这个边界政府就不要再往前走了, 再往前走就违宪了[3]。按照这一逻辑,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我们在此背景下探讨政府的权力边界, 其内在的涵义就在于确定政府能对大学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是对政府与大学之间关系的一种界定。
在我国长期的计划体制发展过程中, “全能主义”政府得以形成。在这种体制下, 政府将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全都包了、管了, 而且影响深远。但随着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主体之间的边界应该清晰, 政府应该是一个有限的政府, 政府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 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要求。在市场体制下讨论政府边界问题, 一个预设的前提即肯定了政府与社会、市场这些主体并存的必要性。因此, 是否需要政府并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是应当问“什么通过政府来做, 什么不用政府去做, 如何防止政府侵害我们建立它去保护的自由”[2]23。
二、界定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力边界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问题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构中, 政府权力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政府行为必须拥有明晰的边界, 以确保高校的权利不受政府权力的干扰。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关系问题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是实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有序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制度保障。
(一) 高校自身是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的主体
建构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诺思在其“制度变迁理论纲要”一文中指出, 稀缺经济下的竞争导致企业家和组织加紧学习以求生存, 并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潜在利润, 创新现有制度。可见,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一种新制度的创立必须存在潜在利润, 而且必须是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 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只有当这条件得到满足时, 我们才可能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4]
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中, 制度创新的主体有两个, 一个是政府, 另一个是大学自身。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一直是高校制度创新的主体。实践证明, 政府主导的高校改革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因为,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只有国家力量才能打破各种制约因素, 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先期改革成功的保障, 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然而, 高校改革步入30年, 高教改革步入深水区, 政府主导型改革模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因为这种模式在促进高等教育高速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弊端, 尤其是造成高校权力资本和潜规则盛行, 因而需要用更加平等、透明和开放的制度建设去替代, 以便消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当前, 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改革导致高等教育系统失灵。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特殊“市场”, 也需要一些类似于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一样的信号来传导相关信息, 以利于相关主体决策。这一市场的“价格信号”来源于市场背后权力主体的行为, 应是供求主体的一种反映。高等教育市场作为一个“客体”, 它是与个人 (家庭) 、高校和政府相对应的存在, 而不仅仅是一个与政府相对应的制度。从权力主体的结构来看, 个人 (家庭) 的权力主要决定人力资本的投向 (包括劳动者自己根据收入或效用最大化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学习培训和职业选择) ;高校要根据个体需求决定教育物品的供给及内部资源配置;政府主要决定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目标、高等教育市场的制度建设、法规的执行以及公共物品供给。显然, 各自的权力边界决定了各个权力主体的资源配置范围, 任何主体对其他权力主体的行为替代, 都会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扭曲。政府主导改革会使高校依据政府的干预信号来决策, 而不是依据高等教育市场的信号来决策。因此, 高等教育市场失灵问题从本质上讲是权力结构的失衡所致, 是权力主体行为错位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的反应。解决高等教育市场失灵的根本办法在于理顺政府、大学这两个权力主体的责权利范围和目标。
二是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得政府替代大学成为大学现代制度建构的主体, 大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抑制。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在传统的大学与政府的权力关系中, 高等教育的主体不是大学, 不是大学校长和大学教授, 而是一种行政的权威。这种权威需要的是服从, 而不是创造, 这正是中国部分大学无所作为、不能也不敢有所作为的症结所在[5]。只有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指示, 才能获得“称职校长”的称号, 才能获得一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在这种权力关系的作用下, 大学和大学校长创新的成本太高, 风险太大, 于是刻意地使自己的管理行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图和规章制度吻合, 最好成为主管部门的“跟班”, 而不越雷池半步。创新的校长需要一个创新环境, 也需要一个能发挥自主性的平台, 而这种需要, 只能由现代大学制度提供。而这恰恰需要重新审视大学与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
因此, 实现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主体的转移是当前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的紧迫议题。明确大学自身才是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的主体这样一种改革意识, 才能发挥大学在知识创造、育人、服务社会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一切需要重塑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
(二) 政府自身的有限理性内在决定了自身边界
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官僚制组织是理性组织, 它有价值中立的特点, 对政治、利益和信息都保持中立, 是效率工具, 能够有效地对环境做出反应, 有足够的理性和能力处理和应对各种各样的公共事务, 能够处理各种不确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一切事件, 确保政府具有处理和应对各种公共事务的确定性和可靠性[6]。因此, 传统的行政模式认为在完全理性指导下, 政府的决策行为非常完美。政府行为之所以能够被认为是完全理性, 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存在构成政府完美决策的三个基本要件:一是构成政府组织的个体理智完全理性, 二是政府作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是完备的, 三是作决策的个体是价值中立的, 不会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件不成立, 政府的行为就是有限理性。
事实证明, 官僚制组织不是完全理性的, 也不是全知全能的。虽然官僚制组织的建立是为了扩展组织的理性, 但是它反而加深了组织认识的有限理性, 扩大了组织的局限性。从构成政府完美理性的三个要件来看, 任何一个要件要想得到满足都是很困难的。首先, 个体完美理性本身是人类的幻象。先哲苏格拉底认为, 承认无知乃是开启智慧之母。休谟也提出了“人之理智范围有限”的怀疑论观点。哈耶克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演进理性主义的知识论立场, 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所有人的知识都是不完全的, 人的相对无知状态是无法弥补和不可克服的, 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不可避免的无知这一事实之上。“随着科学的发展, 公认的无知范围亦会扩大”, 科学的每一重大进步总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陌生的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从人的意识、决策环境与人的能力等方面否定了“完全理性”的假设, 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7]。其次, 政府作决策时所依据的信息也是不完备的。作为公共组织的政府在进行决策时, 往往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选择和利用符合其需要的信息, 是有限理性而不是理性选择。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获取不完全性, 完备的信息意味着无穷的成本;二是信息的使用和解释受价值观影响。最后, 作决策的个体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他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进行选择。正如公共选择理论所揭示的, 政治家和官僚……的行为同经济学家研究的其他人的行为没有任何不同, 政治领域中个人行为也是以追求个人利益, 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最基本的动机[8]。
正是政府的有限理性内在规定了自身行为边界。在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中, 也必须遵循这一边界。这是因为, 与政府相比, 大学自身更加懂得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政府官僚相比, 大学校长更加了解大学自身需要, 对高等教育市场的各种信号更加敏感。如果政府忽视自身理性限制, 任意突破行为边界, 就会使大学的发展受到阻碍。如当下的巨型大学和大学城建设, 成效并不显著。这与政府突破自身边界, 干预大学发展, 无视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有重要关联。巨型大学和大学城建设应该是大学自身的发展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 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不是政府办开发区, 因为巨型大学城还是首先要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不要大学他治或学术禁闭。
(三) 现代大学制度发展史昭示:清晰界定政府权力边界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
政府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用诺思悖论概括, 即政府既是促进大学发展的力量, 又有可能成为阻碍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 一方面现阶段中国大学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主导;但另一方面, 政府在主导高校变革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的问题, 可能阻碍大学的发展。历史事实清晰地“再现”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状态对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如果政府遵守自身边界,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则形神俱佳, 大学发展就能得到保障;相反,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则有名无实, 大学发展受到阻碍。
现代大学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 具有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特征。中国探寻现代大学制度的最早足迹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一般认为,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及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诞生。纵观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史, 可将它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 显示着大学与政府之间不同的权力边界,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大学成就也迥异。
第一个历史时期为清末的中国大学。这一时期, 突出的特征就是政治与教育的高度统一, 使得政府与大学之间缺乏明晰的权力边界, 政府替代大学成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体, 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貌合神离”。清末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是由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出于维护自身统治、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被迫引入的。大学不过是服务政治需要和国家目标的“工具”, “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学问为手段”[9]。以培养“忠君尊孔, 兼通西学的封建官僚”为目标的清末大学, 只能是国家政府强权的附庸和“工具”, 而不可能享有西方现代大学的“学术自治”权利。清末中国大学虽然实现了中国现代大学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但由于当时政府任意突破自身边界, 主导清末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管理原则仍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特征。因而, 正如学者孔垂谦所言, 清末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有形无神, 学术有名无实[10]。
第二个历史时期为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这一时期, 国家政府对大学控制较弱, 政治与教育的相对分离使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明晰。其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得到法律保障。民国时期, 国家先后制定了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壬戌学制”, 1929年制定了《大学规程》、《大学组织法》, 并于1934年修订了《大学组织法》, 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 也为大学教育改革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国家尊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精神和行为, 发挥大学自身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国民政府国立大学实行董事会制度, 校长、评议会与教授会三者分工负责, 共同构成了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学校事务由董事会依大学章程自主决定和管理。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 大学制度建设成就斐然, 其突出表现为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与西南联大的学术成就, 两者都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蔡元培领导的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赋予中国大学以真正的现代内涵, 推动了中国大学的现代转型;战火纷飞中的西南联大其辉煌的学术成就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民国时期的中国现代大学成功实践证明, 现代大学作为学术组织之一, 之所以能成为培养学术人才、促进学术发展的“重镇”, 关键在于满足大学学术个性发展需求和有利于弘扬大学学术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而这一切得益于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明晰。正是由于政府权力边界的明确, 大学知识之花才开得绚丽多彩。这恰如学者孔垂谦所言, 民国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形神兼备, 学术繁荣[10]。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大学,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历经坎坷, 形神趋合, 学术发展渐入佳境[10]。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国家化、党化特征, 政府权力渗透于大学的方方面面, 大学只不过是政府的附属物。新中国成立不久, 政府就通过颁发《高等教育管理暂行规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 (1961年) 、《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 (1960年) 等一系列文件, 使得政府获得了决定大学发展一切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同时, 中国共产党也加强了对大学的领导。1958年9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1]自此, 通过完备的党委领导体制实现了党对大学的直接领导。学者们将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典型特征概括为:高等学校国家所有、教育管理高度集中、教育发展受计划调控和教育运行行政干预[12]。在这一权力关系下的中国大学, 既无法获得社会主体地位和学术组织理应具有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权利, 也不可能在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内部建立以学术人员为中心、以学术发展为目标导向的制度体系。大学只不过是按照政府指令和计划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模式化”人才, 也难以诞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后, 中国现代大学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社会”走向国家与社会二元化的“公民社会”, 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边界日益明晰,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上日程。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统得过死, 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 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 并提出要“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 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 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0]。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 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 明确了大学的法人地位和7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这一时期, 我国大学与政府之间的权力边界日益明晰, 大学逐渐拥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 不容回避的事实是, 虽然大学与政府之间的权力边界日益明晰, 但政府依然牢牢控制着高校发展乃至命脉的资源配置权。如, 政府行政人员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由裁量权;而且行政权力在不断膨胀和扩大, 甚至随意越过政府权力边界而行使干预行为。因此, 如果不从大学章程上规定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 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将难收实效, 大学难以真正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在生命机制。
综上所述, 在政府自我限定权力边界的历史时期, 现代大学制度则得以彰显,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较好较快;反之, 政府无限制地突破自身边界, 则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晦涩无光。明确政府与大学的权力边界, 这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需要, 也为大学制度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三、界定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政府权力边界的基本原则
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首先要理解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育部长袁贵仁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大学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大学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大学和教师、学生的关系;大学和大学的关系”[13]。张应强等从文化的角度出发, 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本真意义在于:通过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内外部关系, 以保证大学的文化地位, 从而使大学更好地履行其文化传承及文化创造的职责[14]。别敦荣认为“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 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15]。眭依凡则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 也即“大学他治”和“大学自治”两个层次[16]。无论我们对现代大学制度做出何种解释, 其应有的基本含义, 一是大学自治, 二是学术自由, 这是学者们的普遍共识。当前, 以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为特征的“世界大学通例”的“三A原则”[17], 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维护和尊重。世界各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历史也昭示我们,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本真内涵。因此, 我们认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体现了并且内在规定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自身得以自主存在的内在要求。无论大学的存在有多少种目的, 其首要的功能为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是大学的基础和逻辑起点[18]。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场所, 引导社会, 改造社会, 增进人类道德和智慧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大学身上。正如著名高等教育学者弗莱克斯纳指出的:“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 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 (wants) , 而是社会所需要的 (needs) 。”[19]
为此, 笔者认为, 界定政府权力边界的基本原则为:政府的权力不能对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和行为施加限制。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大学的运作规则潜在地外在于政治领域。正是这一高校自生自发的秩序, 限定了国家权力之于高校权利的生长边界。所以在高校自主性得以展现的那些领域, 政治权力应当尊重高校的自主权。为此, 我们必须从宪法层面界定大学与政府之间的权利和责任, 从而在法律意义上保证政府对大学的尊重和支持。在宪法框架下, 政府应该认可大学的价值取向、活动方式及组织原则, 承认大学拥有自主支配办学经费、自主决定自己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允许或支持大学在实质性意义上实行“自治”。这种模式被日本的学者概括为“支持但不控制”[20]。也就是说, 政府依法为大学提供各种办学条件和政策服务, 但不能对大学的内部事务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 大学拥有法律赋予的完全的决定自己内部事务的自主权。虽然随着大学对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 有些国家的政府及社会机构由于一些权宜性的原因而扩大了对大学活动干预的范围和程度, 但是这些干预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 或者受制于更高层次的国家宪法, 或者受制于该国的文化传统, 不能在实质性的意义上伤害到大学的自治制度和自由精神。
在当代中国, 我们能自主限定政府的权力边界吗?笔者认为, 这是可行的。是否限制政府的权力边界、维护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精神与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无内在关系。当前, 在大学管理模式上, 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并非是完全统一的, 而是有集权制管理模式与分权制管理模式之分。在英国、美国等采用分权制管理模式的国家中, 无论是官办大学还是私立大学, 无论是中央政府主办的大学还是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学, 政府与大学之间权力边界明晰, 政府尊重和维护大学的“自治”模式。这种现象同样体现于实行集权制管理的国家。在法国、德国、日本等采用集权制管理模式的国家中, 他们虽然对大学实行了集权制的管理模式, 但是维护大学独立地位, 尊重和维护大学的“自治”仍然是政府的职责, 他们虽然在名义上实行的是集权制, 但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并不能够抑制大学的自主权, 而且还是以尊重大学的自主权为前提的。政府不仅自己尊重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 并且维护大学的这种自由。如, 19世纪中期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 判决美国新罕布尔州法院“关于达特茅斯学院的判决”无效, 确认该州议会对“学院”事务的干预违法, 从而保护了“大学”的自主权, 在法律界树立了保护大学“自治”权利和地位的范例[21]。
四、结语
长期以来,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 我们的改革对象一直是高校;但高校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 而支配体制的是政府, 只改处于被支配地位的高校, 不改处于支配地位的政府,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可能有大的变化。因此, 我们必须明晰政府的权力边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边界, 政府可以随便越过边界, 那么现代大学制度永远不可能建立。关于这个边界的宪法,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 凡是高校自身能做的事情, 政府肯定不要介入;高校不能做的事情, 也要看看其他非政府的安排能不能做, 比如非营利的机构能不能做, 企业能不能做, 中介组织能不能做, 如果都不能做才是政府该做的事情。界定政府权力边界的基本原则为:政府的权力不能对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和行为施加限制。
大学不是政府的分支机构 篇8
《西安晚报》8月31日、《重庆商报》9月3日分别报道这样一条新闻:成都两名大学生在教室接吻被勒令退学。
我估计,编辑找我写文章,是想从“性”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可是,两人“在教室里拥抱、接吻,随后顺势躺在地上”(据新闻报道),难道这就是“性行为”?这样认定的人,不是缺乏性科学知识,而是根本就没有生活常识。如此说来,恋人们只要拥抱、接吻,就是发生婚前性行为了?真真岂有此理!
但是该大学的领导还是这样说了,而且据此把两个大学生勒令退学了。因此,这根本不是一个性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来定位大学的地位与角色的重大社会问题。
大多数中国人恐怕都认为:“学校管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可是,21世纪的中国大学已经悄然变化:
第一,现在的大学生是交钱上学的,因此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已经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签订了“接受教育与给予教育”合同的双方;
第二,任何一个大学或者学校,都不是政府的分支机构,仅仅是签订这个合同的一方。因此,所谓“维护学校教学管理秩序”(校方勒令退学的理由),根本就不是什么行政权力,而仅仅是校方在履行合同;
第三,校方据以“勒令退学”的那些规定,从来也没有经过学生们(签订合同的另外一方)的批准,哪怕是听证。因此,这些规定实质上是“强迫合同”,至少也是合同中的欺诈条款,校方才是违法的一方;
第四,即使是正确的处理(例如对于考试作弊的处分),也需要获得签订合同的另外一方的学生们的批准,否则校方就是没有获得授权,其“管理”就没有法律来源与合法性。
尤其可笑的是,该大学的规定里居然使用了“非法性行为”这样的术语。“非法”的事情,难道你也有权力来处理吗?你以为你是谁?是警察?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从“大学的定位”这样一个深层次来看问题,那么仅仅讨论这样一个事件就没什么大意思。大家可能还记得,一年多以前,也是这个省的一个大学,把一名怀孕的女生开除了。也就是说,如果大学当局还没有意识到学生是签订合同的一方;自己只是另外一方,那么这样的冤案还会层出不穷,社会舆论也还会爱莫能助。
那么,像这次这样的事件,是不是大学就根本不能管了?当然不是。但是大学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立场,从“执法者”的梦幻中走出来,变成切切实实的“道德冲突的仲裁者”。
恋人接吻,无疑是他们的个人权利。但是这个权利的行使,毕竟有一个界限:不得损害其他人的权利。在这个事件中,在场的还有其他学生,他们同样拥有“不看”的个人权利。如果这两个大学生在接吻的时候,引起了在场的其他学生(哪怕是一个)的反感、抗议或者谴责,那么接吻者就是侵犯了其他人的“不看”的权利。接吻者当然就应该停止。如果还不停止,那么其他学生当然就可以向校方投诉,校方就可以进行“道德冲突的仲裁”,然后合乎程序地给接吻者一定的纪律处分。
可是在这次事件中,校方拿出的却是“监控教室的录像带”(据新闻报道),而没有去问问当时在场的其他学生,接吻者是否侵犯了他们“不看”的权利。也就是说,校方根本就不准备考虑在场的其他学生的意见。校方的逻辑是:哪怕这是你的个人权利,哪怕在场的所有人都支持你的行为,但是只要我(校方)认为你是“非法”的,那么你就是“非法”的!这已经不是霸气了,简直就是匪气!
我们的大学,实在是应该好好学学如何进行“道德冲突的仲裁”了。
首先,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人权道德”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判断个人行为是不是道德的,不应该再去评价它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好”还是“坏”。惟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不是侵犯或者损害了其他人的权利。如果没有,那么谁也管不着。如果相反,那么其他人当然就获得了谴责它的权力,当然也就可以投诉它。
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大学才获得了进行道德仲裁的权力,所做出的裁定也才具有了合法性,而不是单方面地违反与学生签订的“教育合同”。
【政府与浙江大学】推荐阅读: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05-13
政府与大学06-08
浙政发293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征集办法07-12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08-29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08-22
政府执行力与政府问责制10-25
企业与政府05-22
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管理创新(下)试卷05-15
政府与市场关系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