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

2024-10-13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通用8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 篇1

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整个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的主题。为了使我校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拟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学校文化,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青少年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青少年的实践体验,使青少年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基本原则:一是贴近生活原则。这次教育活动要与学校生活,尤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二是继承创新原则。教育活动既要体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实现“一个年级一特色”,“—个年级一精品”。三是实践体验原则。主体活动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达到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养成的目的。

二、活动主题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践行“忠、孝、礼、诚”主题教育。“忠”:以精忠报国、爱校爱班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孝”: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生活真情、情感亲()情等方面的要求;“礼”:以、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情趣、志趣方面的要求;“诚”:以诚实守信、以诚相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

三、活动内容和形式

1、爱国爱校爱班教育(13日—17日)

(1)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宣传爱国主义知识,校园广播站要经常性地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努力在全校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各班要定期更新黑板报。内容以宣传祖国的发展变化为主。

(2)班主任负责开“我爱我班”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接受教育。

(3)利用升旗开展“爱国爱校爱班”教育。

(4)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2、感恩教育(20日—24日)

(1)利用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孝道。

(2)各班级召开《感恩从心开始 让爱温暖彼此》的主题班会

(3)各班级都要确立自己的 “感恩老师”教育活动口号。上课前对上课的老师说声:您辛苦了。下课说声:谢谢您老师。

(4)利用升旗开展“感恩”教育

3、礼仪教育(27日—31日)

(1)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班会

(2)开展“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网上或书报杂志等收集相关资料,各班整理并编写出简易读本,并总结本班的礼仪标语。

(3)开展“礼仪之星”评选活动。

(4)利用升旗开展“礼仪”教育

4、诚信教育(11月3日—11月7日)

(1)各班组织开展“诚信回归”主题班班会

(2)结合实际开展一次“诚信伴我行”的征文比赛。

(3)开展“诚信”五个一活动:收集一个讲“诚信”的故事;收集一条讲“诚信”的格言;出一期“诚信”在身边的黑板报;写一封呼吁“诚信”的书信;召开一个“诚信回归”的班会。

(4)利用升旗开展“诚信”教育

四、活动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倡议书、广播站、宣传栏、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传统文化教育要长抓不懈,寓教于各项主题教育之中,寓教于课堂教学之中,抓好养成。各年级、各班一定要强化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练,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3、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学会“四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句好话回应、一双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4、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校实施方案,结合班情,拟定出自己班级实施的具体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样,凸现特色。要作好记录,每阶段有一份主题活动设计及活动后的感想。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 篇2

该项目从立项、调研、设计与规划、招标及实施的整个过程, 无不彰显出湖大人的智慧。现将该项目成功实施的要点总结如下。

1 领导重视

理论上说, 负责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主管单位是信息与网络中心, 但在实际上, 湖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只是一个与一般院、系、职能部门并列的二级单位。它负有统一规划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 但却缺乏统一规划所必需的权限。导致我校信息与网络中心无法了解到基层单位的需求, 制定好的计划也推行不下去。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管理, 各院系重复建设严重, 还人为地形成许多“信息孤岛”。

湖北大学意识到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在全校范围内的顺利进行, 解决好协调问题是根本。而加强协调的关键在于从体制入手。湖北大学在进行充分的研究之后, 学校领导决定以学校文件的形式, 成立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实施小组”等三个相互联系、权责明确、界限清晰的工作组, 以便能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地实施、协调和管理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工作。其中, “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程的领导、组织、协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专家小组”负责对工程的技术路线、方案和产品选型等重要技术问题进行顾问、评估、论审和指导;“实施小组”负责对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包括调研、需求分析、规划方案设计、标准的制定、培训组织、项目的开发、推广与应用等。

作为对以上三个小组的补充, 各学院、处还设立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的联络员以便于协调。通过上述做法, 湖北大学首先解决影响校园一卡通建设的管理障碍。

2 充分调研

在湖北大学校园一卡通项目正式立项后, “实施小组”成员开始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 我们的调研工作也是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的。

首先, 充分调研武汉市内已经成功实施校园一卡通的高校。武汉理工大学是实施校园一卡通项目较早的高校之一, 我校工作组成员多次分批到该校调研, 得到了该校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

然后, 我们根据武汉理工大学的专家们的建议, 走出武汉, 到全国其他各地去取经。我们本着以考察学校的“校园一卡通”项目的情况为主体, 而不是考察商家, 主要从技术与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调研了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大学, 清华同方智能卡产品公司、哈尔滨新中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子公司、实达北京分公司、三九智慧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广州总部等单位。

经过分析比较:

(1) 所考察的四所高校, “校园一卡通”的整体性都很强, 实现的功能也较多, 多与学校内部管理相结合。

(2) 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是各所高校普遍的做法, 多家合作银行和集成商参与项目的招投标。

(3) 校园一卡通是建立在稳定和安全的网络平台上的。有的院校铺设一卡通专网 (如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 , 有的利用校园网, 各有各的好处。

(4) 校园一卡通是一种“俗称”, 这四所院校都使用“两卡” (银行金融卡和校园卡) , 各院校的成功经验表明, 采用“两卡”的模式比较符合应用实际。

通过调研, 了解了国内高校一卡通系统建设基本状况, 一卡通系统建设的基本模式, 充分学习了一卡通系统建设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学习掌握一卡通系统基本内容与技术实现以及主要集成公司的情况。

3 商业运作解决资金瓶颈

由于牵涉到大量的系统引进、设备更新改造, 整个项目价格不菲。在实施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过程中, 最大的障碍在于资金, 但是, 头脑灵活的湖北大学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却利用了当地银行看中湖北大学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之机通过与中国农业银行之间一次巧妙的商业运作简单化解了“一卡通”的资金难题。中国农业银行负责承担大部分一卡通系统的基础设施费用并通过圈存享用一卡通带来的金融业务。而湖北大学充当管理者的角色, 只需投入很少一部分资金, 用大学庞大的消费力来按揭。

4 思想统一

校内广泛动员, 统一认识, 群策群力。一个好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业务需求和合理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的, 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全校各单位要跳出各自的利益和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框框, 站在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与决策的高度, 积极配合“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

5 正确的指导思想

结合我校的校情, 确立了以下的指导思想:

5.1 在数字化校园的总体架构下实施“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一个基础平台和应用领域[3]。在设计上必须服从于我校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该系统不仅仅是消费系统, 还要具备身份识别功能和管理功能, 要与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 建立独立统一的用户身份信息库, 为与其它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打好基础。因此, 不仅要考虑I C卡的类型、功能适合一卡通消费系统, 还要能适合未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 能给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本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项目除包括一卡通系统的基本建设内容外, 还应包括与一卡通密切相关的全校统一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以学校数据资源与交换服务为基础目的的数据共享集成与应用环境集成系统、湖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规范与标准。

5.2“湖北大学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与“湖北大学校园一卡通”同步规划与部署

学校数据中心 (设在学校网络中心内) 与图书馆 (学校最大的网络数字资源中心) 在基础平台的建设上统一规划与部署。为节约资金, 湖北大学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在前期建设中可共用学校新图书馆的部分硬件资源。

湖北大学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是湖北大学校园一卡通的支撑系统之一, 湖北大学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学校的统一数据中心, 它由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门户系统三部分组成, 其中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校园一卡通建设的前提, 而学校的统一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共用图书馆数据中心的部分资源以节省资金的投入, 前期学校统一数据中心共享使用图书馆数据中心的部分存储与备份系统, 以后待学校统一数据中心完全建立后可与图书馆数据中心互为备份, 异地冗灾。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学校网络中心与图书馆在基础平台的建设上的统一规划与部署是大势所趋。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投资同时数据的安全性又得到了保证。

5.3“校银企”合作的建设模式

实行校企银合作模式, 建议采取学校—银行、学校—集成商的合作模式, 即由学校按学校管理使用需求, 制定技术 (设计) 任务书, 做出资金预算, 通过招标选择银行;由技术专家组审定系统技术方案, 招标选定集成商。

学校:学校提出需求共同参与建设

提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需求和总体设计, 负责组织实施工程建设, 配套扩展校园网线路建设, 满足布点要求;提供机器设备的工作环境, 包括机房设施;整理基础数据与业务逻辑, 保证系统所需的完整信息;成立“校园一卡通”系统管理机构, 负责系统运营维护。

银行:银行参与投资和结算管理

提供系统建设所需主要资金;负责金融安全审查, 派人办理和监管资金结算业务;完成日常卡业务、数据维护、信息服务;配套建设金融连接网路、自助银行和营业点。

企业:企业即集成商实施工程

提供“校园一卡通”系统工程完整解决方案和全部软硬件产品, 负责系统安装调试;长期技术支持和售后系统维护, 确保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5.4 网络建设模式将“校园一卡通”网络建设与现行校园网设施有机结合

“校园一卡通”的网络平台以校园网为基础并在其上扩充与延伸“校园一卡通”必须建立在稳定和安全的校园网络平台上。有的院校铺设“一卡通”专网 (如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 , 有的利用校园网 (如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 采用基于校园网上的虚拟专用网V L A N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各有各的好处。

我校校园网已经具备支撑“校园一卡通”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 为节约投资, 我校“校园一卡通”的网络环境为校园网。为提高系统安全性, 应在校园网上划出专供其运行的虚拟专用网V L A N, 并选用其它完善的安全技术 (如防火墙) , 在校园网的基础上构建“校园一卡通”的网络平台。

5.5 实行“两卡统一, 物理分离”

实行“两卡统一, 物理分离”, 即银行卡与校园卡物理上分开, 但又逻辑上统一、有机结合, 以克服两卡合一的诸多弊端。银行卡由银行独立发行, 一般是磁条卡, 具备金融信用卡功能;校园卡采用非接触式加密IC芯片卡片, 在校园内通用, 具有多钱包功能。两卡在卡号上有逻辑联系, 可实现资金圈存功能。

5.6 联网运行为主、兼顾脱机运行

实时联网运行, 可保证数据及时到位;支持脱网运行, 可以保证在网络和电源中断时不影响学生就餐等消费。

5.7 整体规划, 分期实施, 逐步完善

要真正实现“校园一卡通”, 必须要在全校各年级学生及教职工中全面组织实施, 彻底改变师生“一人多卡”的局面。

6 结论

湖北大学在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之前, 充分考虑了一卡通系统应用的全面性, 在规划初期就跳出了功能应用的局限, 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高度通盘考虑, 对我校一卡通系统的成功实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再加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全校师生统一认识、群策群力, 利用商业运作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提高资金保障。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成, 对于提高我校办学水平有积极的意义。主要启示是:

(1)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基础平台;是促进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数字化生活的重要媒介;

(2) 校园一卡通建设是发展趋势。

(3) 要注意处理好学校与银行和集成商的关系。在银行的招投标方面, 需充分关注银行的资金实力、运行机制、对校方的承诺与要求、与学校原有的合作背景以及未来的服务态度等。对未中标的银行要回访;在集成商的招投标方面, 需充分关注其技术水平、技术实力、运行维护的信誉、成功案例等;

(4) 要有安全畅通的网络环境。按照金融级的安全标准, 确保校园网络的畅通和信息安全, 确保师生员工的利益不受损失和工作、生活秩序不受影响。

(5) 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为了高效管理, 要成立“校园卡管理中心”, 由财务、网络和银行的三方人员合署办公, 同时要培训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管理员队伍。

(6) 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适当调整学校的原有政策和制度, 重在规范管理, 适度考虑有关部门的利益, 这是减少阻力的有效方略。

摘要:本文结合湖北大学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实例, 阐述了湖北大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成功借鉴兄弟院校的建设经验, 并根据湖北大学的校情, 确立了切合实际的指导思想, 并总结出校园一卡通系统在湖北大学成功实施的启示, 希望能为目前在建或即将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的院校有所借鉴。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数字化校园,启示

参考文献

[1]http://www.edu.cn/20030828/3089991.shtml.2007-12-20.

[2]潘利群.武汉理工大学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ppt.2005-12-21

[3]王学敏.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一卡通系统的安全性探讨.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2007 (12)

大学校园文化与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39—03

近几年来,创新、创新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热衷研讨的话题。关于创新、创新教育的界定,学术界已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应当承认,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完成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创新、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国人认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创新、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新颖的教育理念。对此,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创新教育应当侧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增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有人从能力的角度,论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有人认为,推进创新教育应首先改革考试方法。大多数人主张改革课程设置,同时主张改变传统的课堂传授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而达到创新教育之目的。这些议论和观点对于人们认识、解读创新、创新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就目前所接触到的各种观点、论说而言,与推进创新教育的理论、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一定要强调知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进而达到提升综合素质之目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达到使受教育者知识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的目的,如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势必成为空谈。故此,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应放置在教学、授课等方面。因为在高等院校知识的传达、传授毕竟主要依赖课题教学。只有教育、教学内容实现了创新,创新教育方能落到实处。目前,高等院校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许多院校强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甚至盲目增加课外、校外实践活动,以为这样的举措便是创新教育的中心点。笔者绝不反对高校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实践活动、社会活动永远也不能取代正规的课堂教学,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应当澄清的事实是,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即使有滞后于时代发展之处,但所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是任何名目、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替代的。无论是应用学科,还是基础学科,推进创新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使受教育者在知识层面实现创新,并使之知识结构创新。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是,某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遭遇挫折,其根本原因并非完全归咎于拘泥于书本、课堂知识,个别大学生不适应社会、难以胜任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社会实践匮乏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书本知识、课堂知识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缘由。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创新、知识結构创新,而实现创新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并非社会实践一途,只能说社会实践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实践能力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是对立的,只能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制约。时下,某些过分强调社会实践的观点,常常人为抬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贬低课堂学习及其能力的重要性。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仅仅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永远服务于目的,不可以替代目的。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新的手段,让大学生接受更多的新的知识,或曰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我们认为,当下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加大社会实践内容,还是课程设置改革,创新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素质教育,并围绕素质教育展开创新教育,唯有如此创新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

其次,创新教育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同前文所述,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如何实现知识创新,可谓涉及高等教育、高等院校诸多方面的工作。在高等院校,知识创新本身一定会联系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大纲、实验活动、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学风、教育学的理念、校园文化的类型等等。可以说,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与推进。除此以外,通过创新教育传达、传授知识创新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认为,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必须围绕知识创新展开。或者说,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只有建立知识创新的基础之上,才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教育。知识创新既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不竭之源,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各个高等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如何实现知识创新,并将知识创新贯穿于教学的所有环节。不妨仍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例略加说明。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创新教育的人们人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教育。其实,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实践能力,只可以说,实践能力仅仅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及其活动从来都不是知识创新的同义词,社会实践的最大功用是检验大学生课堂、书本知识是否“可用”或“能不能用”,进而修正、校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当然,社会实践既然可以检验大学生的知识及其应用程度,同样也会提醒教育者,在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关注学以致用,使大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不是对立的;另一方面,新知识的传授不仅会改变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会改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提升其综合能力。因此,即使我们接受通过社会实践达到创新教育目的观点,也能够证实知识创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

知识创新之于创新教育的作用、关系毋庸进一步展开议论,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实施的难度之大是我们不容回避的。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创新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设置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每一堂课全部内容都是新知识的传达和灌输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包含着不同的层次,而最为重要的是,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应贯彻一种对新知识、新科学、新文化的追求意识——一种新型的价值取向、一种思想和理念,这种追求远比某些具体的、客观的知识更为重要。需要各级教育者做到的是将这种意识演化为“养成教育”,最终使大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并以这种意识指导自己的各种实践活动,唯有如此,知识创新才能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能力及其培养一直是各级学校重视的问题,高等院校尤其如此。结合创新教育,各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突出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形成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意识。当然,知识创新及其目标的实现,不能依赖受教育者,教育者——各级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与知识结构(比如,课堂教学中知识创新、知识原创的比重等),以及教材编写或选择、教学大纲的拟定等,也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创新目标的实现。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赞同有学者提出的“创新教风”的主张[1],也寄希望大学教师以“一桶”新知识的“水”,装满每个学生的“一杯水”。

再次,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两者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二是创新教育在宏观上属于文化创新的一部分。从文化创新角度审视,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属于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即通过创新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时下知识创新、知识更新,更应接受一种新的文化和文化理念,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知识结构。文化创新之于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得以体现。笔者认为,从文化学角度研讨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为新世纪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学术界关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讨论比较多,校园文化常常被冠以和谐、文明、人文、以人为本、丰富多彩等称谓。但实际上,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应是一种学习型校园文化——因为学习型校园文化从不同层面印证了21实际的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的观点,张扬了创新教育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使命”[2]的时代精神。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最终要服务创新教学,即教学如果达不到创新的水平,创新教育也将失去价值意义。在倡导创新教育的同时,还应通过创新型校园文化及其建构,营造一种创新型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创新学习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也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讨,但涉及大学创新型校园文化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讨论不多。我们人为,在创新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无可替代。应当说明的是,大学校园文化首先应定位于学习型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其他所有内容都应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及其学习需求。对于大学校园文化,讨论者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高等院校的师生也有自己的解说。有人认为,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应突出“文体娱乐活动”,或不间断地、“推陈出新”地搞一些“活动”等等。这些认识并无差错,但必须强调的是,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最终是为促进大学生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服务的,学习毕竟是大学生的“主业”。

不同的高等院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从宏观层面上看,除了学习型校园文化之外,“以人为本”可以称得上另一个共性特征。但我们应当强调,以人为本与学习型校园文化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学习型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而以人为本在高等院校突出的是学生本位思想。换言之,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围大绕学生为本的、并促进学习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人们在讨论创新教育时,认为创新环境对创新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营造有利于推进创新教育的环境,大学校园文化肩负着无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以学生为本的大学学习型校园文化,首先应强调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既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也通过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提升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推进。“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学生在课余之外开展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 据此,可以认为,围绕创新教育营造的校园文化应在多方面体现出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构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在许多时候发挥着课堂教育、书本知识传授所起不到的作用。涉及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人把目光集中在了社会实践层面,仿佛今天的大学生的能力只有依靠社会实践才能提升。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除了社会实践能力之外,更主要还应依靠学校教育,依靠校园文化的熏陶。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取决于课堂和课程教育,以及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则需要校园文化能够创造一种创新学习的氛围。今天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确丰富多彩,也在不同程度上营造了学习的氛围。但结合创新教育,大学校园文化应突出创新型特征,并借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我们同意有学者提出的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條件的观点[3]。诚然,校园环境并非仅仅指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不能完全取代校园环境,但校园文化常常是一所高等院校学风、文风、作风、教风等方面的写照,往往代表着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故此,校园文化实际上是校园环境的主体构成部分,只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此,我们必须强调校园文化对整体校园环境的决定、支撑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具有“可塑性”特征,可以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转化一种“内化文化”。[4]而实现具有“内化文化”特质的新型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必须是一种创新型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对于优良校园环境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文化的创新。我们认为,推进创新教育,一方面应在方法、手段上追求创新,另一方面,则需要价值观和教与学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多层面的创新,促进创新型校园文化的生成。所谓价值观创新不仅表现为是非观念的判断,更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文化观念的创新。因为创新教育本身既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还是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故此,通过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构,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念,而且也迎合创新教育的需求。大学创新教育需要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方法手段,也需要创新型校园文化。在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文化创新以及由此生成的创新型校园文化与创新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创新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必须在一个创新文化的环境中、氛围中实施,离开了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创新教育必将难以推进。同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在创新教育、校园文化突出“学生本位”这一点上两者已经达成了统一,并决定了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研究如何推进创新教育,应当关注如何在高等院校建构创新型校园文化,通过创新型校园文化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从而真正发挥大学校园文化促进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祥修.创新教育观下的创新思维培养[J].继续教育,2009,(7):27-29.

[2]陈梦然.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使命[J].教育学术月刊,2009,(4):34-36.

[3]李娟.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建设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2.

[4]徐建.校园文化的文化学观照[J].中国成人教育,2008,(5):7-8.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步骤 篇4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步骤

根据教育局和总校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研讨会议,制定出如下实施步骤。

一、校园整体文化建设.近期达到美化、净化,在校门口外建立公开栏,布置校徽、校歌、师生作品及校务公开内容,其余地方植花种草,组成各种图形。整个操场远期规划是硬化,但近期是平整,包括厕所以西的羽毛球场地和排球场地。

卫星接收处为果园,组织师生清理地表的石块,然后垫土、平整,外植柏树墙,开花时节,这将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

二、各区文化建设.实验区,在墙壁上书写与实验有关的激励性标语,在前排教室的后墙上,书画各种形式的科研图画,地表近期平整,远期植草种花。教学区,地表近期平整,宿舍后墙用水泥抹平后粉刷涂料,书画各种标语和与学习有关的图画。

宿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粘贴和悬挂各种图案,突显个性化和人文化,让宿舍成为学生的温暖的家。

食堂,近期更换餐桌,增设自动打饭刷卡设备,餐厅内张贴标语,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爱惜粮食,保护环境。

学校西北角果园,近期平整、垫土、施肥,外植柏树墙,它将成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教研实习基地。

教室,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合本年级的班训,张贴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标语,力争显示班级风貌和特点,教室美化、净化,成为学校的展示台,班级文化建设将作为重点进行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5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乡中心校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我校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根据乡中心校《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整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体的校园文化。

二、具体内容与措施

(一)物质文化建设

本着“着眼实用性,科学规范”的原则,搞好校园绿化、美化,适当设置具备育人功能的景点,使校园成为理想的育人场所。

1、优化校园外部环境。

2、统一学校形象标识。美术组、音乐组牵头,广泛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银王小学的教育品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4、努力构建数字校园

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银王中心学校校园网站。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要运用宽带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 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二)精神文化建设

1、打造“和谐、务实、团结、进取”的精神。

人需要点精神,这精神是发自内心,稳定性很强的一种力量。八路军独立团李云龙所属部队,就有股大无畏的亮剑精神,我们也需要这种教育的亮剑精神。为此,我们要抓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1)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活动。这个要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紧密 结合起来,突出开展“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二心活动,使师生凝心聚力。

(2)与时俱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再次唱响“八荣八耻儿歌”,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再次抽背“小学生每日规范”,每学期搞一次知识抢答赛,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

(3)提高师生的团队精神。在师生中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重点突出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文体活动(教师节联欢、新年活动、田径赛、“六• 一”活动等),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这些活动由教导处、体、音、美组予以落实。

2、打造“尽责、好学、合作、创新”的教师文化。(1)开发校本培训,构建教师文化。

采取“经验交流(班主任)、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开展“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开展以“教师教学展示”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听课。使家长了解支持学校的工作;评选名师,引领学校校本培训和教科研工作。

(2)开展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

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落实学校教研组、教研制,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从四个方面“ 精彩回顾、弥补追述、教育摘录、教学随想”让大家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 综合能力。

3、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体验每天有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4、营造书香校园

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我们应努力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提升自己,以读书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要求做到三个结合:

(1)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只读不思,资源流失严重,读读、想想、写写才能有所收获。

(2)读书与批判、继承、创新相结合。有些书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难免有误,我们必须继承和批判、创新和发展学以致用,化为行为的最终目的。(3)读书与研究相结合。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此制度形成必须由管理者和师生共同参与制订,这样形成的制度,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优越性,最后能够转化为全体教职工主动遵守的制度。

1、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

这是一项代表教职工心声的制度,学校工会要发挥其职能作用,把这项工作做好。保证学校决策无误、行动无误。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要定期与教职工谈心,谈心主题要鲜明,留有谈心 记录。对简单问题,条件成熟的要马上改,暂时不能改的也要向老师们解释清楚。

2、继续完善各种制度

《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毕业班工作制度》、《学校教师考核方案》等等。

3、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三、组织与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长期共同的努力,更需要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6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党的十八大”为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文明、健康、平安、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员参加,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围绕“使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目标去进行;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又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校园文化管理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碧海办烧杠小学校长担任组长,刘豪任副组长,教研组、少先大队部等负责人及班主任为组员,研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具体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加大投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需要。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师生走廊文化宣传、黑板报、图书

室、班级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3.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教书育人理念。

4.城里学校校园广播站、及时传播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5.展出学生画作品,开辟第二课堂,创办校园广播等。6.综合本校实际、通过制定校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建设良好的校风。

7.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

(三)开展校园文化体育

1.成立器乐、球类、田径等兴趣小组。2.重视学校的传统教育。

3.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及法制教育。

四、具体措施

1.优化校园内部环境。

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合理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2.同一学校形象标识,做好学校形象宣传。

广泛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训、校歌,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黑板报小组负责办好学校黑板报,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主楼门内容显要,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烧杠小学的教育品质。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个子的特点创设不同风格与追求的黑板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形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4.努力构建数字校园。

学校拥有完善的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要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5.打造“团结、勤奋、守纪、创新”的团队精神。

学校的团队精神最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都。好的团队精神能使学校全体员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能使全体学生爱学乐学、爱校护校。为此,我们要抓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活动。这个要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开展“爱岗敬业、悉心育人”是的活动。

(2)重点做好“校园名师”评选活动,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提升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

(3)与时俱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诚

信教育、养成好习惯教育、感恩教育,倡导“古诗词背诵”,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及爱国主义等各种教育。

(4)提高师生的团队精神。在师生中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重点突出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教师乒乓球赛、校运会等),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

6.打造“严谨、奉献、敬业、爱生”的教师文化。(1)开发校本培训,构建教师文化。

采取“经验交流(班主任)、案例分析、教研课、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家长开放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书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

(2)开展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

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加强落实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每位教师每月上交一份教学反思),让教室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编写符合学校的校本课程。

7.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体验每天有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开展“校园艺术节”、“师生读书节”、“十佳少年”、“金星少年”等活动。

8.评选“书香班级”,营造书香校园。

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我们应努力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陶冶自己,提升自己,以读书丰富家庭生活、构建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为此,学校要制定评选“书香班级”的活动方案,通过此活动营造班级读书的氛围,进而营造书香校园。

9.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

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秩序。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维护校园安全秩序,避免事故发生,使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加强检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落实安全责任制,课间交接班制度,确保师生活动安全。

10.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

这是一项代表职工心声的制度,学校工会要发挥其职能作用,把这项工作做好。每学期或每年将选举新一届校务委员成员,时刻倾听他们的建议,保证学校决策无误、行动无误。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条件成熟的要马上改,暂时不能改的也要向老师们解释清楚。

11.继续完善各种制度。

继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等等,使学校管理更具有人性化、合理化。

12.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教学法规,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设立校长信箱,鼓励师生、家长有问题意见积极反映,校长将及时给与回复。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长期共同的额努力,更需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烧杠小学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 篇7

一、和谐大学校园提出的背景

在进入新世纪头十年的中期, 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初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接着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与重大部署。此后, 条条:各个部委系统, 块块:各个地方———省 (市) 、地 (市) 县、乡 (镇) , 点点:各个大小单位, 纷纷积极响应, 将和谐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即和谐的共和国这个有机体, 正是通过以上条条、块块、点点即大大小小的机体结构的和谐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讲和谐就是因为有不和谐存在, 就像讲团结因为有不团结的现象一样。这就是所谓背景。相关背景是一切相关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党中央文件并没有直接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而我国的和谐大学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胞。因此, 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必须搞清这一建设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大背景与小背景。

大背景大到从整个世界来看。胡锦涛同志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与接见外宾中, 提到要建设和谐世界, 就是因为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到处制造不和谐, 挑起种种事端, 使国际多元社会、各国人民自主决定自己命运与发展道路的正常权利纳入其价值标准之内, 成为其为所欲为的顺民。这股国际逆流确是我国社会产生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外在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快速崛起中, 唯恐中国不乱, 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

国际公认也为我国许多专家学者认同的一个大背景, 国际社会即世界各国在其发展中,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 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即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过渡的时期, 有人说是“发展陷阱”。而我国从刚进入新世纪的人均GDP近2000美元, 到2011年已达5000多美元, 不少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已进入“中等发展陷阱 (3000~6000美元) ”。从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陷阱”到我国所谓“中等发展陷阱”, 大体都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经济的一定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多,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而为官员贪腐创造了经济条件, 主要是监督机制不能随经济发展同步跟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跟我国对官员任用考核的一些特殊方式相关。因此我国贪腐官员在惩罚中仍不断产生, 由此降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诚信度, 激化官群矛盾, 涣散社会凝聚力。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市场机制在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 也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产生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要靠政府从公平公正立场采取措施在再分配中向弱势群体倾斜, 匡正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拉大贫富差距的缺陷。我国除具世界其他国家这一共性外, 还因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型而来, 市场化的变革并不彻底, 很多重要经济部门仍被国有企业掌控甚至蜕化为私人垄断。衡量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2013年我国官方首次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 而据民间调查, 同年基尼系数为0.61, 就算被多数经济学者所低估的官方数据, 也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就是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尼系数也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 与阿根廷、墨西哥相当。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激化贫富阶层矛盾, 也激化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人们认为是政府不作为或政府偏袒富人或与富人共谋得利的结果。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发展阶段, 人们只追求发展速度, 忽视经济增长质量, 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相伴而生。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 一段时间以GDP增长为唯一政绩考核指标, 这种考核方式促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即使到了今天, 我国对官员的环境考评机制体系仍不完善, 如PM2.5这一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标, 长期被忽视;河流被污染, 土地被污染, 空气被污染。这种污染已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能否继续发展, 人民是否能健康快乐生活下去的地步。对人才引进与海外留学人员能否归来也造成重大影响。而这一问题, 人们又把它跟政府无作为联系起来, 由此降低政府的诚信度, 激化官民矛盾。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都是严重的, 造成官民矛盾, 社会不同群体 (贫富群体、不同职业群体) 矛盾的加深, 影响社会和谐。有人认为, 我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已达到某种临界点, 由此导致维稳成本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增加的维稳成本只能从教育、医疗社保、环境治理等合理公共支出中挤兑出来, 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的转型进程, 影响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进程。

在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大背景下, 高校与之相应同样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既与社会不和谐因素紧密相连, 又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贪腐现象依然存在, 有的大学甚至比较严重。这从一些大学从校一级领导中揪出的贪官中得到证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 从学校工程承包招标中、从自主创收基金中想方设法中饱私囊。这种现象在院系的个别领导或教师中也有存在, 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敲诈学生钱财。

二是师德滑坡, 学德随之滑坡。不少教师不热心教学而热心捞外块, 这虽有大学教师薪酬偏低的客观原因, 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失衡乃是主因;学生奋发进取精神不足, 混文凭者大有人在;师生相互影响, 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 认真教学的教师往往开罪学生, 得不到学生的应有尊重与正确评价, 放松要求讨好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学生的好评。

三是求大求全, 重数量轻质量。表现为大学年年扩招, 万人大学超万人大学比比皆是, 学校大楼不断增多, 大师却未见增加;数理化、文史地、理工农医样样俱全, 众多专业雷同, 其原有特色消失;硕点、硕导, 博点、博导不断增多, 以致造成中国博士大跃进, 领先世界水平。对教师考核也是重数量, 轻质量, 评价体系不合理, 必然诱导教师的错误追求。埋头苦干看轻名利而倾心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得不到认可, 等等。

四是学风不正。不管学生、教师都抄袭成风。因为年度考核, 晋升职称要求论文数量, 并要求核心期刊发表, 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 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压力之下加上道德缺失, 现代网络技术又提供了条件, 他们不得不以抄袭应对, 这是被动而言。不少人甚至是少数忙于行政事务的领导, 为图虚名甚至图实名, 即争得学衔学位, 特殊贡献大奖等级而名利双收, 他们也想方设法抄袭, 盗窃他人甚至学生的科研成果。

大学校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必然影响大学这一神圣高雅殿堂的形象,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包括道德与专业质量。因此提出与推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这些年来, 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常见于报刊、书籍和诸多文件中, 但是否有一公认的权威的一致遵从的定义呢?似乎没有见到, 而多种对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的论述, 似乎都有立论依据与可取之处。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一个经典性表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全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也应是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立论的依据。

何谓和谐大学校园?看来不能按定义要求来界说, 只能作出说明性的解释。和谐大学校园, 勿庸置疑, 应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特征, 但具体含义应有所延伸并有适当差别。

第一,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宪法及涉及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 大学理应遵照执行;同时各个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 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 使依法治校更具体可行。大学校园应充满民主空气, 各个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各个不同层级的校园管理者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从善如流, 绝不能将“政治帽子”到处乱扣,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言者无罪。大学是否应有自身特色的校纪校规,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二.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典范。校内各级党政领导成员, 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年级, 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不同岗位的成员, 等等。总之, 大学校园里的所有成员, 都是平等的, 都是履行不同职责, 尽不同义务而已, 无任何特权可言。

第三,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诚信友爱即遵循伦理道德的楷模。大学里各种成员之间, 都应做到诚实守信、说实话、干实事、互助友爱、扶危济困、团结协作。大学校园容不得流言谣言, 容不得制假造假, 容不得一切歪风邪气。

第四,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具创造活力的场所。大学的各类主体, 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学生要学得主动,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跟老师及各种权威争论, 敢于面对面提出质疑;教师要教的主动, 敢于创新自己的学术观点, 勇于发明创造,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对学生质疑, 要大度包容, 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够完善或有错误, 也要加以鼓励。其他不同岗位的成员, 应有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的创新之举。大学应成为整个社会最具创新活力并带动整个社会创新的强大发动机与导航仪。

第五,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为文明安定的场所, 社会精神文明的典范。大学校园里, 人人讲礼貌, 个个能谦让包容, 既与社会紧密相联, 又不容社会污染浸入校园。大学校园应是社会文明的一方净土, 是社会最圣洁的地方。

第六,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楷模。大学校园不仅精神环境洁净无瑕, 自然环境也应洁净无瑕。大学这个小环境, 应有周到的规划设计, 绿地、水榭、亭台楼阁、生活学习、运动与休闲设施, 均应安排有序, 使人感到似静非静, 似动非动, 空气清新, 井然优雅, 是个读书、研究的最好自然环境。

总括上述, 和谐大学校园的最根本特征是, 融洽的人际关系, 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 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科研成果, 最终体现为, 不断培养出就业率高广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活力的一批批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大学有不同类型, 有所谓重点非重点、专科、本科、教学型、研究型等差别, 但凡是大学都要出两类成果: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和不同档次的科研成果。而高素质人才即各类精英的不断产出, 则是不同类型大学的最重要使命。

综上所述, 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逻辑学关于定义的要求来表述。而从上述和谐大学校园的描述中,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但总感觉这是一种静态的特征表述, 似乎跟现实中或实践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不符。因此, 对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必须从动态角度加以把握。和谐大学校园所具有的六大典范作用不是一幅静态的美丽山水画, 而是在动态中显示出来。它在不断克服六大典范中大大小小的不够典范之处而趋于典范, 也就是说, 它在不断化解不断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使之达到和谐状态, 在这种不断调整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 六大典范作用会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动态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从中不断彰显出一所和谐大学的崭新面貌, 也构成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是因为,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像鲁滨逊生活的那种孤岛。中国已经融入世界, 是地球村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大学作为中国社会中的闪光分子, 自然跟世界相关联, 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联, 因此涉及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就大学本身来说, 也不是一个静止体, 它虽相对稳定, 流动性仍然显著, 每年大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走出校门, 又有大批不同层次的新生进入;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岗位的管理成员也是有进有出, 处于流动状态, 这种流动状态正是一种活力的源泉。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涉及的国内外、校内外纵横交错的有形的与无形的, 精神的与物质的复杂利益关系, 为我们研究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指明了路径。

三、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研究路径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从何着手, 现实的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概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视、面对并理顺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所涉及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的既有精神层面更有物质层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关系。让我们稍稍具体梳理罗列一下这些绕不过去的或难或易的关系。

理顺大学校园内部关系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按现行体制, 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党领导政是纵向关系。但某些重点大学, “政”即校 (院) 长的行政级别、权威声望往往大于党 (委书记) 。在校 (院) 长与党委书记作为平行对等的顶层机构, 本身各有一套组织机构, 如副书记、副校 (院) 长及其助理的人数、办公室组织及其人员配置。紧靠这一顶层, 一般应有相互平行的几套系统:教学与科研学术管理、后勤保障、图书资料、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这几大系统自身有其纵向、横向系统。党务系统的纵向组织从校 (院) 党委至院系党委或党总支直至党支部党小组。与此相关的共青团系统、工会系统、民主党派系统、纪检监察系统等应归于党务系统。校务行政系统, 实际应包括教学科研、后勤、图书资料、财务等系统。这些系统也有纵向横向交错关系。校内各个学院之间特别是专业相近的各个学院之间, 甚至一个学院内的各个专业系之间, 也存在复杂的横向纵向关系。师生关系可以说纵向关系, 是大学中最重要的关系, 没有老师与学生就不成其大学。师生关系可分为老中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名师与一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师关系, 包括老中青教师、不同职称教师、名师与一般教师、一般教师与硕导、博导教师、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外教与内教老师等之间的横向关系。学生间的横向关系有:贫困生与富裕生及其不同级别官员出身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不同层次学历即专、本、硕、博学生、城乡学生、边远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学生等, 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横向的复杂关系。课程之间也存在某种纵向主要是横向关系: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体系、主打课与辅助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德育课或政治思想教育课与专业课、体育课 (包括军训) 与专业课、外语课与其他课程, 等等。考评体系包括对党政、老师与学生三大系统。总的要求是:指标设计科学合理, 在量化中突显出质的要求。党政成员考评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评价的地位。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包括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的教师的考评、完全搞科研的人员的考评, 不同职称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考评指标的差别及其合理性, 质的指标如何在量化中得到体现, 纠正重量轻质的偏差, 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及其考评, 教授一定要讲授本科课程。考评必然跟奖惩体系相联系, 原则是奖优罚劣, 使优者动力更为强劲, 劣者也能自强奋起。奖惩既跟物质利益联系, 也要跟精神荣誉相关联。这里涉及一套薪酬体系的纵向横向关系:党政不同层级的报酬体系, 教师科研人员不同职称的报酬体系 (现在提出的绩效工资设置) , 教辅人员的新酬体系。以上三者的横向对比关系的合理性, 力避众多博士教授争处长, 教学岗位乏热心。这其中涉及一个有形收入与无形收入 (无形其实也有形) 的关系问题。对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同学历培养目标的差别体系,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既重分数又不能唯分数, 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纪检监察体系的纵横向关系:纪检监察组织体系 (常设机构及其成员与非常设机构成员) , 教代会、学代会、校工会的地位与作用, 团委会的地位与作用, 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用。正视审计机构在廉洁校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现在很多大学还存在一校两制的关系, 需要调整处理。至于独立民办大学的内部关系, 既有公办大学的共性, 也有其特性, 暂不列入本文研究的范围。大学办学规模与质量及其管理边界的关系, 大学校园建设的合理布局问题, 既是大学顶层管理者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也是相关上级党政领导层级需要慎重考虑处理的问题。

以上便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内部涉及需要理顺的纵向、横向、纵横交错关系的一个梗概。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还必须要理顺外部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包括如下多方面的关系。一是理顺校际之间的关系:本市与本省区各院校之间、不同城市省区之间的院校、重点与非重点院校、本国院校与国外院校之间、不同档次院校之间等关系。其内容涉及: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的共享与争夺, 专业设置的重复与竞争 (包括热门专业的纷纷上马) , 招生生源的争夺, 办学经费的争夺, 创收渠道、地域的争夺, 等等;二是理顺大学所在地与相邻社区、城市及所在省区的关系;三是理顺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四是理顺与本校校友的关系;五是理顺大学社会服务、社会责任与创收融资的关系;六是理顺招生录取涉及的诸多社会关系;七是理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包括本省区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与主管该院校的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八是理顺与上级党政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关系, 等等。

上述种种纵向横向矛盾关系, 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主次差别及其随时转换的可能性,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围绕调动校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往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遵循上述路径详加分析。

四、贯彻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认为, 关于“是”什么 (What is) 的表述, 是实证表述 (Positve statements) , 关于“应该是什么” (What ought to be) 的表述是规范表述, 前者叫实证方法, 后者叫规范方法。在经济学界有人将用前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称作实证经济学, 以后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实证方法有些类似逻辑学的归纳法, 规范方法则类似演释法。事实上, 任何研究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都是规范方法的典范, 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将实证与规范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实证方法先要进行假设, 这假设就是一种指导思想, 就包含规范的成份。

我们这里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就是既要以我国及他国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作指导, 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并以实践为依据得出新的结论, 这就有可能纠正过去不正确的结论或指导思想。所以, 我们的研究, 首先既不是纯理论推导, 但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包括我们党的重要文献方针政策, 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其次, 我们的研究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既要利用他人的调研成果, 也有自己必要的调研与实践经验总结;在理论上, 我们要大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 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哪怕是一些小的创新。再次, 在表述上, 既有理论阐述, 又有实例印证;既有个例, 也有通例;还有必要的统计数据作佐证。

五、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大意义

首先, 帮助我们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做到既紧张又从容。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中得知, 和谐大学校园不是风平浪静的, 而处于复杂矛盾的运动过程中,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 永无止境。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党和政府相关部门, 大学中的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处理大学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就大学本身来说, 教师和学生, 一般管理人员, 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将紧张与轻松、活泼结合起来。而大学的顶层人员, 可以说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 他们责任重大, 他们知道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动态性, 便会处变不惊, 举重若轻, 要做到这一点, 达到这一境界, 的确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大学高层的领导人员要相对稳定, 要有相当高的专业业务与管理素质, 要有较长时间的办学历练, 要有不同专业管理与年龄的混成比例与梯次配置, 更要有相当的校外特别是校内的群众基础。同时, 也要求大学的高层领导也像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一样, 要有对付各种突发事件的种种预案, 才能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使一所大学在各种突发或尖锐矛盾爆发时, 仍能正常运作, 不会因噎废食, 如学校游泳池淹死一名学生或教师, 游泳池就立即关闭不再开放。

其次, 指导我们能视野开阔地运用立体思维来从事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这样才能与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进程合拍。一所大学从所处地址来说, 是基本固定的, 但其运行, 必然不断涉及以上所述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有形无形矛盾关系的处理。只有充分正视, 及时理顺, 才能不影响大学的正常运作。但这种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调整理顺矛盾关系的过程, 正是一所大学走向成熟, 使大学办学质量不断登上一个个新台阶的正常途径。

第三, 只有在这种现实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才能使师生经受现实的锤炼, 才能培养出广受社会欢迎的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而不是温室中的鲜花,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和谐大学最重要的使命。

最后, 按照我们这种思路, 即如上描述的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楷模, 成为国人向往的圣地;才能使社会感到, 进入大学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洗礼。如此, 大学才能成为全面影响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强大的动力。

总之, 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就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 中国梦的美好理想与远景, 只能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逐步实现。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中国梦在大学的实现, 任重而道远啊!

摘要: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在整个社会与大学在其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 出现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背景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因此, 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是通过不断调整、处理种种矛盾关系而造就的一个最具创造活力的环境或场所, 正是这种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校园, 才能成为精英辈出的摇篮, 累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 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的典范与楷模,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为强大的动力。和谐大学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其研究路径, 应是视野开阔地梳理涉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有形无形的纵横交错的复杂多变的关系, 适时调整化解, 永葆不竭动力。其研究应是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和谐大学校园,理顺关系,研究路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浪网.专家称我国十四五期间有望成高收入国家[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2/025123195922.shtml

[2]中国首度公布基尼系数[N].北京晨报, 2013-01-19.

[3]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J].财经, 2012, (22) .

[4]邓崇清.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4, (4) .

[5]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5-02-1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 篇8

一、对校园文化本质的认识实现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到“培育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高度”的转变

校园文化隶属于社会文化,这是由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决定的。但是,校园文化历来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最丰富、最活跃、最具特点的一部分,它格调高雅、蓬勃向上,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超前性。“任何一所大学,其确立的先进文化方向,都鲜明地反映着他自身的办学理念、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因此,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建设应该上升到培育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层面上来,在建设中遵循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实现由丰富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向追求智慧、崇尚科学的转变

大学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知识殿堂,也是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它对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具有继承和发扬的作用。要真正体现这一优势,就必然要求将校园文化的宗旨定位到追求智慧、崇尚科学的高度上来。如果我们对校园文化宗旨的理解还停留在专科模式的丰富和活跃学生课余生活的范围之内,以形式代替宗旨,就会出现建设目标不明确,文化活动形式化、表面化,容易产生流俗的倾向,最终会出现越强调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活动和校风学风建设就越受到忽视,同时也就越发体味到学校在办学层次和科研水平上的不足以及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人)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态。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实现由文化娱乐为主的实体文化向求知、思辨、智能的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形态的转变

由先进文化引领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一种,本身应具有高品位、高格调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内在性、意识化的表现形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一般的趣味性与感官愉悦文化活动中,自觉感受艺术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特别是对校园内一些较低层次的文化活动引导,坚决抵制消极、腐朽的文化侵袭。否则,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错位,甚至导致他们理想信念的动摇,就更谈不上达到求知、思辨、智能的高层次要求。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实现由单一狭义的具体活动向教学科研、文化活动、制度建设、环境优化等全面的转变

“狭义校园文化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等同,将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主旨和功能缩小,最终导致校园文化在功能上的局限性。广义上所讲的校园文化可分为实体和精神两种形态,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辐射层四个层面。其中校园文化的实体形态有器物层和制度层两个层面,包括建筑、管理制度、活动安排、校服校歌等体现出来的精神观念;校园文化的精神形态有精神层和辐射层两个层面,包括校风、学风、班风、教风等。对广义上的校园文化的认可是大多数院校的共同特征,理性的態度是必须从原有的“狭义校园文化论”中跳出来,对校园文化四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建设,最终实现文化育人、教研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育人功能。

从和谐校园建设的整体上看,核心包括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容及其贯彻。和谐校园的贯彻途径主要有:借助规章制度反复强化,借助良好风气潜移默化,借助典型人物使和谐校园人格化,借助特色活动使和谐校园群体化,借助有关建筑标志、仪式实现情景化。在此,可以充分发挥党团优势,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两课”(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邓小平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依托学生社团,以主题教育、舆论宣传、人文讲座、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轻松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阵地。

上一篇:PETS笔试口试英语都过才发合格证下一篇:关于读书中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