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024-09-21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通用11篇)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江西省宁都县老年大学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认为: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大有作为。要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校歌、校刊宣传阵地作用;发挥展厅、画廊、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的熏陶作用;发挥老年大学文艺团队和各种社团的鼓舞、感染作用;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和文化媒体的影响作用,落实到各科教学中,推动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宁都县老年大学创办初期,在县委党校借用一个教室上课,一间房子办公,1994年县老年宫落成后县里将第三层和五楼会议室划给老年大学使用。2008年又将四层出租部分收回拨给老年大学使用。现已有校舍总面积842平方米(其中教育5个、办公室3个、保管室1个、书画装裱室1个、书画展厅1个、歌舞厅1个、会议室1个、健身房1个、资料室1个)。同时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面向县城文化广场,课外活动场所宽阔优美。教学设施日臻齐备。现有电脑23台,多媒体投影仪1套,电话2部、29寸彩电1台,扩音及功放机1套,打字复印机、传真机各一台,电动健身器材11件。所有教室和办公室都装有空调或电风扇。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环境舒适,文化基础设施较完善,是老年人更新知识的好课堂,广交朋友的好平台,为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各科教学中

宁都县老年大学开办以来,先后开设了中西医保健、书法、绘画、文史、音乐、舞蹈、戏剧、健康按摩、围棋、象棋、实用知识(含烹调、摄影、花卉、家电维修)、诗词、英语、电子琴、电脑、太极拳、器乐等专业班和专业课,还开设了各种专题讲座课。学校每学期开学初都会召开任课教师会,研究各科教学工作,向教师提出搞好各科教学的合理要求,要求各科教师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各科教学中,认真的上好每一堂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如文史班教师邓水蘅自编自费翻印很多文史资料供学员学习,诗词课教师宁永红(本校常务副校长)自编了《今诗选读》、《古诗选读》、《诗词基础知识》等6本教材供教学用,电脑课教师丁庚生自编了《电脑教材》6本供教学用,保健课教师彭峰自编了4本保健知识教材供教学用,音乐舞蹈课教师邹学东、赖春玲将“红歌”选入课堂,进入教室歌唱。这些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各项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宁都县老年大学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开展课外活动,开拓第二、三课堂,创造条件让学员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实行开门办学。学校组织学员到工厂、农村参观学习四十多次。通过参观采风活动,使学员共同分享城乡改革发展成果,走向了社会大课堂,领略了天地大舞台。学校还集体组织学员的诗文书画作品参赛、参展、应征、投稿,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使 2 校园文化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文艺班下乡演出的〈五老架心桥〉节目上了市、省和中央电视台。

学校精心组织校庆、文艺节目的编排。2001年编印了纪念建校10周年专刊;2006年为纪念建校15周年编印了〈老骥心声〉(学员诗文书画作品集),共入选学员作品947篇(幅)。2011年为隆重纪念20周年校庆,学校举办了规模较大的校庆会、文艺汇演、教学成果展览、出了一本内容较丰富的校庆专辑。

五、发挥校训、办学宗旨、校歌、学习园地、展览室宣传校园文化的作用

宁都县老年大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科学、和谐、民主、文明、健康的办学要求,面向社会,面向实际,注重“学、乐、为”相结合,体现“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造就与时俱进、自尊、自爱、自强、有作为的新一代老年群体。

宁都老年大学编写了《我们心中的春天》校歌,刊登在建校10周年纪念专辑上,让学员经常演唱。

学校设有两块学习园地,每2周让各班学员轮流出刊,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

学校还设有展览厅,将学员写作的诗、文、书画等优秀作品收入展览厅展览,让学员学习观摩。

六、努力发展校园文化成果

宁都县老年大学办学21年来,已有5200多人次到校学习。2012年在校学员407人。历年来学员共写学习心得3000多篇。3 创作诗词、对联、书画作品7500多篇(首),市以上刊物发表1500多篇。文章在市以上刊物发表140多篇。有20多篇关于老年教育的论文、心得体会先后在《老年教育﹒老年大学》、《中国老年报》、《老友﹒老干部工作专辑》等报刊杂志发表。诗书画班学员李克先创作的《诗书画集》由香港书商包销,他创作的《万寿图》和《万福图》均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不少学员将自己创作的诗文书画作品自费编印成书赠给学员和亲友。像这样学业有成的事例不胜枚举。1995年宁都县老年大学被评为江西省老年教育先进集体、2010年又被评为江西省省级示范老年大学。校长马春辉被评为全国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

宁都县老年大学办学21年来加强了学园文化建设,帮助一批老同志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增进了身心健康,充实了精神生活,提高了文化素质,学员将所学到的知识为自我服务,为家庭服务,为社会服务,并取得一定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加强老年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文化质量,使老年大学越办越好。现在,全校师生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心把老年大学办成一所有鲜明特色,深受老年人欢迎,有较大影响的示范老年大学而努力!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文化,素质,环境,思想道德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其宗旨在于培育高修养、高素质人才,其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指的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物质文化为辅助,以制度文化为导向,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的一种群体文化。要想有昌盛的大学校园文化,先决条件就是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那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加强:

一、提升大学生素质

一个高等学府其文化就体现在学生素质上,大学生拥有好的行为习惯,校园就会有良好的氛围,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首先,树立良好的校风,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育人的目标,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举办法治讲座,开办禁毒班会,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让学生懂法,法对我们有什么益处,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知道法律禁止的事情不能去触犯。为了避免一些大学生误入歧途,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虽然大学生是已成年的人群,可是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接触社会很少,很容易因为过重的好奇心而上当受骗,走上吸毒的不归路。班导可以举行以禁毒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们增强禁毒意识。

其次,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定一些行为规范规章,让学生有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采用记分制的方法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记分,每个月可以总结一次,期末形成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大学生是有行为意识的人,其中轻重,他们自己会有所掂量。然而这对大学生的习惯养成大有帮助。学生素质高了,大学校园风采也展现出来了。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塑造人。”景美而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等。只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繁荣校园文化。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培育人才的先决条件,是深厚校园文化的夯实基础。一个昌盛的大学校园不单单只有精神文化,还需物质文化来添彩和奠基。只有校园环境和精神文化达到共勉,才能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对于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纵观古人,有乐于石刻者谨勉之,有乐于花草者以怡之,有乐于亭矗者以读之,皆有益于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古人创建校园的理念,花草皆种之。在草坪间可以立一些石碑,石碑上刻一些勤勉人的句子。然而那些宣传栏里可以放一些好人好事,以及身边发生的一些时事。社团部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比赛来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开展运动会和一些篮球赛事,让大学生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许多大学里都设有校友室,大部分已工作的校友都会回校聚会。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学弟、学妹和学长交流,学长可以将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们,让在校大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以及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这些校友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见解。他们就是在同样的环境下成才的,对于校园文化,他们肯定有很深的感悟。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正是校园文化熏陶出来的。我们学校开学都会请一些事业有成的校友做励志演讲,每次当我看到那些校友,都会被他们的气质所吸引,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成熟、稳重、独具魅力。校园文化直射于环境中,校园环境让校园文化环绕于整个大学,滋润着莘莘学子,鞭策着他们成就自己的梦想。由此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制定合理的校规校纪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所需的人才,其实这种培育指的就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光靠理论,没有东西来把关,是不保险的。这时候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校规校纪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八荣八耻”的重要性。因此校规校纪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双重任务。

现代大学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他们大部分都在温室里长大,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律意识不强,意志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冬季,学校进行晨跑活动,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起床,有些甚至各种抱怨。虽然这是为了他们好,然而并不领情。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低头一族,他们的视线中只有他们的手机。课余时间大部分人都窝在宿舍玩手机,从不出门运动。这样长此以往对他们的身心都有害处,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很多学校宿舍区和教学区距离遥远,学生上学非常不方便,虽然有校车来往,但经常是摩肩接踵。很多学生不愿意早起,便自己买了电动车和自行车。在上下课,这种人潮拥挤的情况,骑电动车和自行车就容易出现危险。学校禁止骑电动车的规定明显是行不通的,许多大学生还是偷偷的骑电动车,认为只要自己方便,受点惩罚也没有关系。许多规章制度不能顺应现今大学生生活的需求,所以校规校纪这个时候就是必然的了。同时校规校纪应符合现在时代的特点,与时俱进。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3

第一,树立生态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具先导性、首要性的因素。观念不到位,将会影响和制约生态文化建设。因此,树立生态观念是构建生态文化的前提。应引导大学生增强“地球家园意识”和环境意识,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他们健全发展的自然性,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使他们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增强他们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义务感,强化培育生态文明道德观。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建设实践,在实践中促进生态意识的觉醒,增加相应的生态法律知识和科学知识,树立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在内的环境法律意识,养成环境自律精神,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分内之事,从自在参与变成自觉参与,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创造。

第二,建设校园生态环境。校园是无声的育人载体,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富于人文气息的校园生态环境,对于增加师生审美情趣、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陶冶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应设计美观大方的校园建筑,建设完备合用的校园设施,建造绿色的校园景观,实现学校规划、校舍布局、场馆建设、道路布置、校园绿化等方面的整体和谐,实现设施设备的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展现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精神。另一方面,应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构,重视师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由此形成的校风、学风,规范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开放、融合、交流的校园生态环境,让师生员工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第三,实现生态教学。生态教学要求高校进行绿色教学改革,实现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思维方式和学科建设的多样化;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实现教学相长、学科相融,促进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角度看,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它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整体教育,强调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实现学生理性与非理性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应对教学活动加以设计,以促进这种信息传递;应树立发展意识,强化未来意识,增强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实施生态管理。高校应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出发,平等对待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对包括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在内的各层级、各类别管理,应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增强管理的弹性和柔性,尊重个性、保护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实现管理的生态化。应破除校园内等级关系和实用主义的庸俗关系学,实现管理中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砥砺、心理相容,以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校园群体创造意识,激励师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实现管理的动态和谐。

第五,形成生态行为。构建生态文化的关键,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校应以保护环境和实现人的持续、和谐发展为准则,积极倡导各种生态文明行为,实现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生态化。应加强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建立防污、治污的长效机制;应实现教学改革的生态化,营造良好、绿色的育人氛围,实现校园生态环境的和谐。应在师生中倡导符合生态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风尚和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良好的校园风气和消费时尚。应通过生态知识的宣传,不仅使教职员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帮助他们掌握如何低碳与环保的具体方法,并在日常行为中加以践行。例如,应做到无“长明灯”、无“长流水”、无“长插电”等校园浪费现象;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提倡徒步、使用环保型的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等等。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4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现状。应该着力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大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Enhancement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to enhanc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innovate ability Chen Kai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are the knowledge economy times,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mainly will manifest for the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s competition.Many universities all extremely tak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innovate ability raise,but universitys camp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s without doubt train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innovate the ability important carrier.At present in the camp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exist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novates ability to take,present situations insufficiently and so on investment insufficiency.Should exert oneself the transformation idea,the increase investment,carries out extracurricular technical innovation

vigorously,establishes the reasonable effective competitive system,promo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innovate ability raise,meets the new time need.Keywords: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studentEnhancement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68-0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不仅要求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有更大的发展,而且在文化建设方面也要有更高的飞跃。高等院校是培养国家建设者的主要阵地,其校园文化建设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素质教育主要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1.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它不仅是指在校园内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还应包含学校的历史、优良传统、校训、校风学风、人文素质等内涵,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创新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创新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局部进行某些变革。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思想的源泉,是现代人才的标志。

按照我国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标准,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简言之,真正的人才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和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人才的培养仍主要基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深造的同时,一般通过两方面来提高自己:一是通过课本上固化的知识学习来提高技术水平;二是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开阔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质,同时,也会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一种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最终能在工作中以创新为己任来推动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高校营造一种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形成非常重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2.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创新能力培养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不少高校虽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但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目前,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但很少有高校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这就反映出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此外,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一直注重的是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传授,疏于大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相当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中心地位。

2.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不完善。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竞赛体系、激励体系、培训体系等,极大程度上约束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课程设置、专业学习没有联系,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少,没有利用教学实习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

2.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靠大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大学生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创新过程中因缺少资金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大学生会逐步失去创新的兴趣。目前部分高校中相应的实验设备及学生科研资金投入不足,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他们不去涉足创新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力创新。不少高校也没有采取相关支持创新培养的激励措施,无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2.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关活动的开展不多。不少高校精心设计自己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个

可喜的现象。然而,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大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相关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开展不多,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而且,不少高校在开展活动时,过多追求形式,不注重活动内容。在活动的设计上,有的没有考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刻意追求轰轰烈烈,过多注重某项活动的参加人数,忽略了活动内容和教育效果,导致活动科技含量不高,从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从多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1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高等院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单靠学校某一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做不到的,需要全校都提高认识,上下齐心协力去做,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1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认真重视,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给予组织保障。

3.1.2其他部门要齐抓共管,科技处的管理重点应该是对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重要项目的组织协调,帮助大学生尽快进入科技工作角色等;其它部门如设备处、财务处、研究生处等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当围绕学校既定的大学生科研培养目标,在管理服务职责范围内,完成相应配套实施细则的制定;再次,教研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的纽带,既要让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又要注重委派优秀教师充当大学生科研的导师,要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3.1.3学校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长期规划,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中心地位,有计划地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各二级学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也应充分考虑如何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大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施展才华,充分发挥创造精神。

3.2制定机制,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创新体制。如何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逐步建立和健全合理有效的创新体系。

要完善科技创新组织建设,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评审委员会,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在组织上保证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要建立系统的竞赛机制和竞赛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和发现一批尖子人才,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体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外科研活动中来,并制订一些奖励措施奖励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如对在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其选修学分和综合测评中采取加分的方式给予鼓励;要建立系统的创新活动和实践培训体系,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创新活动和创新培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产品开发及专利申请的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另外,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必须加强高校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进一步构建合理的创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院(系)、跨学科选修课程;其次,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与创新技法

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3.3增加投入,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创新热情。根据目前多数高校大学生“想创新而又缺乏创新条件”的现状,高校应适当增加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并完善相关的实验室等硬件设备。学校应面向大学生开放一批实验室,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提高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建立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并能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如广东医学院在2005年给予10万元的大学生科研经费,2006年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至20万元,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得到资金保证;加大科技创新典型宣传,规范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此外,也应对大学生科研的指导老师增加投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大学生科研应有专门老师负责,引进导师负责制,制定有关的工作目标、规章制度及优惠政策,例如对老师吸收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优先立项;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给予课酬;将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一项标准;如果学生获奖,指导老师也相应获奖等等。当然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包括校园建筑、景点、雕塑、宣传橱窗、名人标语等等,这些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也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也起了一定作用。

3.4开展活动,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文化蓬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单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药,更是开启人智慧源泉的钥匙,造就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来说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是直觉、顿悟、灵感的发源地,是原始创新思维的发源地。所以说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是必要的,它会开阔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大大地丰富大学生的创新潜质。

开展学术讲座、科普讲座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要建立有效的载体。要积极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及性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向学生介绍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广东医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举办校、院两级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和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成立本科生科研站或科技指导协会(小组),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参加各种创新竞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挑战杯”全国、全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重要的科技创新竞赛。

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使学生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应重视建设一些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基地,以这些基地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强化其孵化功能。如广东医学院加强与企业、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三十多所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和二十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人才竞争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中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和开展必要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辟广阔的天地、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创新的舞台,使大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参考文献

〔1〕邹晓燕.论创造性人才的独立性人格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5)〔2〕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科学出版社,2002

〔3〕邹富汉.大学学习生活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曹卫真.网络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1,(06)

〔5〕张书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济南)》 2003(11)〔6〕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出版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 篇5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这一主题,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创建了快乐成长的书香校园。如今,走进李夫峪小校园,一股股浓郁的书香文化味扑鼻而来,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在校园内回荡。学校努力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育人。不论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能让师生随时可见名言警句,可读经典美文,以陶冶其情操,培育其品格,文明其精神。

同时,学校为各班专门制作有鲜明个性化的班级墙报,各班在广泛酝酿、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出自己个性化的班风、班级公约、班级口号,在此基础上,提出班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努力付出行动,力争打造出班级特色。

其次,为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配设了图书架,各班建立图书角,采取买书、借书、图书漂流等方式,让图书角真正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精神家园。让“今天你阅读了吗”成为师生每天自问的最经典的一句话。各班成立了多种形式的读书社团。比如成立读书沙龙、故事会、课本剧团等。通过晨诵、午读、表演等形式,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6

目前,我县正在进行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每个学校都在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这是创建教育强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陷入三个“误区”:

一是只是为了“创强”抓校园文化建设。把它当作一种短期行为,“创强”过后就可以排除在学校重要工作之外了。

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物质文化建设。以为种几盆花草,贴几张书画就是校园文化建设,这是片面的。

三是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很多经费。总以为只有化大手笔,搞大气派那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现在学校缺经费,想做也是无可奈何。

针对以上误区,我的建议是:

一、对校园文化要有深刻的认识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校园文化的品味直接影响到教育环境的品味,影响到学校所造就人的品味。对学生成长大到理想情操、个性品质,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为中心”,贴近师生的

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注重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建设的校园文化,才能具有和谐校园的内在本质和外部形态,才能产生让人满意的效益。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起始点,也将是最终的回归点。

二、注重形神具备,动静结合

学校要做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重,静态文化建设和动态文化建设并举,才能取得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成效。比如绿化,学校校园不是公园, 只有绿化是不够的,要在绿化中思考、创造和体现育人的功能。例如植物的栽种,可应选种一些象征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植物,潜意识地启发和培养学生意志品德;选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植物,为学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课堂和素材。同时要加强对绿化物的爱护教育,防止出现草地中间踩出一条路,花树枝折花落等现象。

三、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每个学校都有其具体条件和实际问题,我们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就要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特色,没必要一定做到人有我有,面面俱到,不现实也不易凸显自己的特色。假如受经费紧缺的制约,对于学校硬件设施,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维修、购置。如假期里对旧校舍、围墙进行粉刷维修,让人看上去整齐、舒服一些。又如我们发现: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环境以及教育工作存在误区等负面影响,学生缺乏责任感的现象日益普遍。如(1)爱说谎、不诚实,对自己的过错行为不主动承担责任;(2)学习上不自觉,被动应对。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3)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家里自私懒惰,不主动为

家里或者学校里做事;(4)集体观念淡薄、不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活动;(5)社会公德较差,不能较好地遵守公共秩序,不太注意自身安全„„等等。教师方面,由于现阶段学校经费的紧缺,缺乏必要的物质激励手段,少数教师对工作的质量要求和工作主动性逐步下降,事业心和责任心有所淡化,这对于学校来说是很不利的。

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就可以以橱窗、走廊、班级布置等简单条件为载体,以责任教育为主题营造文化氛围,打造“责任文化”特色校园,在各办公室张贴相应岗位职责,在各教室、走廊文化长廊布置以责任为主题的宣传窗,校园围墙挂几块责任三字经宣传画,上下楼梯墙壁悬挂张贴责任名言、警句。在食堂里悬挂“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牌子,在住校生寝室里张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职责及责任目标。使

师生时时处处感受责任就在身边。通过开发利用《责任与我们通行》校本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凝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这些都不需要大投入,可是因为有特色,具有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一样有良好的育人效果。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和谐校园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

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 就是要关心人, 尊重人, 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和谐校园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 是高校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没有大学生的参与, 和谐校园就是空中楼阁。大学生能否自觉做到遵纪守法, 坚持公平正义, 师生、同学诚信友爱, 学习充满活力, 生活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将起重大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近年以来, 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稳定, 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面貌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在校大学生, 绝大多数出生在八十年代, 他们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发展,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 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使他们成为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优良品德的人, 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职业人, 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以人为本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满足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 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着眼点是“管理学生”, 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 突出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 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学生, 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 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 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 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 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 根据新的形势, 要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德和精神风貌。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还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营造诚信友爱的育人环境。

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激励大学生的爱校感情, 培养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 产生凝聚力。培养和形成优良校风和学风, 倡导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 在全校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 使整个校园里的建筑能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 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 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还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建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 (2) .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 篇8

——大力加强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改进我国老年研究工作。 我国的农村老龄化率高于城镇且持续到2040年才会改变。因此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将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以文化为纽带联结在一起,有利于改进我国老年研究工作,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二、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引导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拥有一颗健康的心态,生活质量无疑也会得到提高。

三、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通过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通过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化,促进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更好地保障包括农村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通过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老年人在保护地方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五、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够使农村老年人学到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在当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成为主要劳动力的情况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影响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一、 对农村老年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老龄化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然而无论是地方政府、农村老年人本身还是他们的家人对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都还存在偏差。一些家庭视老年人为负担,认为让他们吃饱穿暖不生病,看看电视解解闷就很孝顺了,对于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并不热心支持,甚至对老人抛头露面,登台演出感到很丢脸,极力阻挠。有的老年人认为参加文化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这些观念已成为制约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严重障碍。

二、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总体上城市好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据统计全国一半左右的村老年协会没有活动室。(笔者所在的定远县炉桥镇没有老年协会场所,镇上老年人成立的艺术协会所需的场地和道具都是由镇文化站提供。)在此情况下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或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村庄路口关系要好的村民家或附近商店闲聊打牌,甚至从事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如我们这里老人大多星期三六到自己的耶稣教堂,所谓的教堂就是老人的住处。)对于他们来说每年只能够观看几场政府送上门来的文艺表演或电影,结合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参加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三、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参与意识弱参与水平低 。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享受文化权益的多少。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不仅导致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淡漠积极性不高,还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观念保守参与时患得患失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满足于简单俗套的文体活动。

四、农村老年人收入低,无参与文化活动的经济保障 。农村老年人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其前提是衣食无忧病有所医。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这些地区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也相对偏低,生活质量不高。在此情况下,许多农村老年人对于参加剧团、歌舞队等需要投入一定经费的文化娱乐活动可谓是有心无力。

——加强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思考方案

一、改变观念扫除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观念障碍 。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必须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才能健康发展,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只有摒弃了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各种陈旧观念,才可能切实采取行动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

二、提供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地方各级政府要本着坚持村镇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三个同步”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兼顾”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老年文化场所、设施的建设步伐并加强管理,避免出现有名无实或华而不实的现象。

三、解决农村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是增加农村老年文化投入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如在我们定远县城,有的企业每年邀请老年腰鼓队演出扩大宣传作用,老年也可达到一笔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服务工作,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文化生活、医疗护理等服务。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实现了“老有所养”从而解除了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后顾之忧,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才可能真正落实

四、老有所学提高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和水平 。地方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的观念,通过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成立老年协会等形式。。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了老有所学,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能力才能提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参与老年文化建设的益处,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文化建设中来

五、老有所乐提升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水平 。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的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农村老年文化建设,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工作的新进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篇9

一是营造走廊文化。在教学楼各层走廊墙壁上张挂了古人关于劝学的文化内容,如荀子的《劝学》、汉乐府诗《惜阴》、《明日歌》、《今日诗》等,简洁、典雅、美观、大方,让学生每天都能得到启迪。

二是营造室内文化。在教室、办公室、各功能室张挂名人画像和格言警句,并鼓励各班利用黑板报设计出具有班级特色的教室文化。

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篇10

泉州第十一中学 黄振华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笔者尝试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进行初步的阐释。

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在我国主要有四类:第一类认为它是学校的一种精神生活(吴修艺,1988);第二类认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徐建新,1989);第三类认为是课堂教学过程以外的校园存在方式(程振响,1989);第四类认为是指 学校的环境、气氛和风气(刘佛年,1989)。蔡元培先生也认为校园文化由学校的环境、良好的校风等因素构成。在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应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形成应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学生群体赖以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它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其特点是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里的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只能部分地完成部分的教育任务,要最充分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各有所长的教育手段,并使之构成一个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教育系统。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也有论者将校园文化分 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上述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有赖于一定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样,它们相互依赖、互相补充。而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导与开掘则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层次。我们常讲的学校的氛围、风气、风貌等等,都正是校园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体现。

(一)、营造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且共同享受的,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安排自身活动,选择自身行为方式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学校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文化设施,环境布臵,园林绿化,设备配臵等学校显性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校风的形成、价值观念的认同等隐性文化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学校的各项活动、人际交往等实践行为更要以人为本。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看,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是育人的环境。以人为本,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是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人际关系是多维的,它包括校长与领导班子成员、校长与教职工、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几个层面。“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还要敢于承认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其次,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同学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 关系。第三,作为教师,应当杜绝“居功自傲、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从事业出发,互相理解,求大同,讲究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是校长和其他学校成员的人际关系,它起着示范、导向的作用。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校长要善于根据不同层面人际关系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二)、优化良好的物质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成才的作用。长期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实践证明,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身心,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的想象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焕发师生青春的激情,催人奋进。如果再在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联想等思维,使校园物质文化的潜在的规范的育人功能更显著,更有利于陶冶高雅的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校园中艺术地设计林荫小道,曲经水池,假山亭榭,标语画廊,科学家头像,名人名言,科技景观等等,都将给人一种庄重、幽雅、怡情、愉悦的感觉,若再配以鲜花香草、绿茵石凳,则更能让人感受其中的闲情逸致,奥妙无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臵,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这些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保意识更能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文明而得体。如在教室外布臵学生优秀的美术、书法作品,在橱窗内展示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照片,在校园内开辟出生态小花园,使用“花草树木像小孩,真情爱意献出来!”“绿草茵茵,步步留心!” 3 “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等人性化的劝导牌让学生臵身于知识的天空,徜徉于欢乐的海洋,陶醉在美的意境中茁壮成长,促进师生们在这和谐的环境中共同进步和发展。

(三)、创建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为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它使学校成员自觉地用这种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活动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

例如:我样已经形成制度化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园田径运动会的举行、校园广播室的开通、宣传长栏的设臵、校园小记者的组建、校园网站的建设、校园刊物《洛源》的出版等等无不渗透着校园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引导和鼓励着全校师生一起参与,形成一种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和教育着全校师生。

总之,文化阵地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文化阵地建设的完善和加强,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教育的图、文、声、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可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升华和加强,能力特长得到展现,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校园文 4 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正常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例如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开展学生“自我服务日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等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第三,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二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师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师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和谐 校园

高等学校是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阵地。努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祥和、教工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大学校园,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威胁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去年我院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结果看,我院沿用SCL-90自测量表进行测试,临床症状自评量表项目因子分>3者共282项,137人,占总人数的10.13%,在单项因子分均值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等因子排在前列,分别为78、51、35人,占排查学生总数的56.93%、37.23%、25.55%。情况比较严重。许多同学都为平时表现正常、优秀的,但在普查结果中却显现出极其多的心理问题。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很多同学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以一种失落、无助、茫然的心态来面对新的环境和四年以后的出路,自卑、消沉的心理主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即使调整自我评价和心理落差,准确给自己定位。因此经常旷课,早退,进出网吧。严重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由此可见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危害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校园的稳定和发展。“非稳定状态”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的集聚,在这一时期,除了校园容易失序,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大学生心理容易失衡,大学生的心理满意度、快乐感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充分地反映在当前不断增高的心理疾病发生率上。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重道德灌输,轻道德践约;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养成教育的倾向。心理健康不是单纯的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人”与“文化人”,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教会学生适应环境,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事务,学会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是前提;学会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关心我们生存的社会,关心朋友,体谅父母,珍惜友谊,善待爱情,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介人社会生活中;学会学习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学习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习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人的发展是永恒的课题,可以说,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2)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人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大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家庭教育中也在逐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3)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的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

(4)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不仅指电子网络,还包括教师情商教育理念网,家庭学校联络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学生心理问题应急网和援助网、师生互动网、社会的参与支持氛围网等,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参与、全社会配合的大网络体系。①心理学教师唱主角:心理学教师首先要积极开展情商教育活动,如讲座、心理热线、网页网站制作、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②大学生主动参与:成立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让大学生学会情绪自控,自我调适,自办刊物、小品、心理剧等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③构建全体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理念:情商教育不是只有心理学教师才能做的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21世纪的教育支柱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这就不难看出,智商显示一个人做事的本领、情商反映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坚决执行计划等就是教育的成功,学校的全体管理者、教育者都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情商理念,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④家庭的积极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子女应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观念,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樣,教会他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拼搏,将挫折转化为人生的财富。⑤全社会积极关注,搞好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情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和开发的,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社会各方面应在了解各级教育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开展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允许选择、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形成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更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和谐大学生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刘玉华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2]《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葛操著,工商出版社出版。

[3]《心理咨询师》郭念锋,民族出版社。

[4]《心理评估》洪炜,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缪智文(1982-),男,湖南湘潭人,助教,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干事,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

上一篇:测试你会如何面对创业之路下一篇:领导 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