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初中各科成绩(共4篇)
均衡发展初中各科成绩 篇1
南坑学校2011-2012学第一学期初中七、八年级
各科成绩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从检测的总体成绩来看,七、八年级各科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离教育部门的要求相差甚远。比较好的科目有七年级语文平均分59.6分,思想品德平均分59.7分,八年级语文平均分62分,思想品德平均分71.3分,历史53.4分。
二,各科检测主要优点
1,学生都能遵守考场纪律,考风较好。
2,七八年级语文、政治科任教师教学严谨,有一定的灵活教学方法,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校风好、班风好带动学习气氛良好,在早读方面也做得比较好。三,存在主要问题 1,语文
(1)个别学生基础较差,甚至拼音知识不过关。
(2)学生写作基础差,小部分学生写作不动笔,或只能写几句话,并且语句不通顺,甚至出现错字、别字现象。
2,数学
(1)部分学生对计算公式、定理、定律掌握不牢,没有深入理解。(2)对计算题、应用题不过关。
(3)题型来源实际生活,学生理解不够。3,英语
(1)学生掌握单词量较少。
(2)部分学生对句式的变化和理解运用能力较差。(3)对英语的单词、短句、句子掌握不够。4,思想品德
(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2)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较差,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3)缺少必要的应试方法和能力
5,历史
(1)对书上基本知识掌握不全甚至混乱。(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3)有不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6,地理
(1)基础知识不扎实,不掌握,读图的技能欠缺。(2)答题不知抓住信息,分析、归纳及归纳的方法不懂。
7,生物
(1)基础知识薄弱,表达不够规范。(2)生物学用语掌握较差。(3)书写生物表达式不规范(4)基本概念模糊
(5)8,物理
(1)(2)(3)(4)(5)
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许多知识混为一谈。
部分学生实验能力较差,对于探究性实验无从下手,这与我们学校平时的实验教学没有正常开展也有很大关系。
数学计算能力差,简单的计算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限。
部分考生心理素质较差,粗枝大叶,丢题现象严重。
南坑学校教导处
2012-1-13
均衡发展初中各科成绩 篇2
当下, 我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教育公平已成为新的核心诉求, 而这种诉求的付诸实施是以教育均衡为前提的。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给出了均衡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力争在 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到 2020 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如今, 《纲要》公布实施已一年多, 2011年到了一个关键的年头, 犹如下围棋, 已经到了官子时刻。在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 农村初中如果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软实力得不到根本实质性改善的话, 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就要落空, 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优质发展也就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因此,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缩小教师资源差距就成为当务之急, 也是破解县域初中均衡发展这一难题的路径选择。
一、后普九时代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困境表现
(一) 农村教师数量饱和, 师生比下降明显, 学科性短缺现象难以解决
近年来, 随着农村适龄学童的不断减小和支教、特岗教师等多种农村教师引进机制的补充, 农村教师数量基本达到饱和, 甚至部分学校存在超编现象, 明显表现于师生比普遍下降。据来自2010-2011学年度广西东兰县各初中学校师生统计显示:县城两所重点初中城中和民中师生比分别为23∶1和21∶1, 远远高出了国家规定的初中师生比标准 (国家规定标准:县城16∶1, 农村18∶1) , 而乡镇初中大多低于18∶1的要求, 如:武篆镇中学和三石镇中学甚至低至10∶1和12∶1[1]。由此不难发现, 过分的择校热使得县城重点中学班级人满为患, 多数班级达九十多甚至上百人, 而农村乡镇初中面临着好生源严重流失和生源逐步锐减的危机。从办学效益看, 师生比例不协调, 生源不足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根据最近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思路, 新课程改革在结构上有较明显的改变, 突出了新课程的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但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现有的结构功能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在农村初中教师中, 政治、语文、数学、物理等中考科目占绝大多数, 而信息综合技术、音乐、美术等职业技术类、艺体类学科教师却甚少。这种教师的学科性短缺造成了农村初中“教非所学”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 教师整体水平偏低, 教师培训大多流于形式主义, 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反差大, 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 由于历史原因, 现在农村初中教师的第一学历普遍较低, 有很多是“民转公”的教师, 多数没有在职前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普遍存在着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都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缺少同化顺应新课程的必要的知识链。教师的教育科研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能力更是接近空白。随着近十年来大规模的在职进修和学历补偿教育 (主要是函授、电大、业余等) 学习的普及化, 绝大多数农村初中教师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 达到合格学历的要求。但大部分所学的专业几乎倾向于容易毕业的文科类、管理类课程。这种学历进修中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 使农村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更加突出。据2007 年中央教科所对我国中西部地区358个县的调查, 47%的农村教师, 其学历提升中所学专业与本人任教科目不一致, 58%的教师选择中文专业作为自己进修提高的专业[2]。再如, 《北京市中学各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显示, 在北京远郊区县的大量农村初中教师以业余或函授的形式取得最高学历, 几乎没有受到过学科训练。地理、历史、生物学科所教非所学的比例达到63.8%[3]。由此也可以推断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另外, 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在职培训突出的问题是普遍缺乏培训和培训效率低下并存的现象, 由于培训经费的制约, 农村初中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少, 尤其是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培训极少。现在多数学校都配备了电脑, 有的学校还配备了多媒体, 但这方面的培训跟不上, 很多都没能正常使用, 造成宝贵资源的内耗和闲置浪费。教师培训的教学场域与实际的工作场域之间差异悬殊, 在培训中所教的东西不能真正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不能真正培养起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因素, 造成了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学历、在职培训虽然达到基本要求, 可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 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支教走形式, 教师流动机制亟待调整完善
农村初中教师的福利待遇低, 教师除了县财政统发的基本工资, 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 造成农村教师待遇与县城、中大城市教师待遇差距越来越大。某地官方公布同级别教师待遇在校际间差别达到2.5∶1, 有的甚至达到3∶1或者4∶1![4]这是农村初中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的主要诱因所在。再加上农村近几年来, 受打工潮和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农村学生深受其害, 往往缺乏学习动力, 大多数学生厌学、网瘾、早恋、辍学、犯罪等现象常有发生, 加剧学校和教师管理难度, 加之生源基础差, 教学成绩难以提高, 在期考、中考中难以达到上级领导下达的指标和家长的期望, 教师工作压力大, 工作中常年陷入有苦劳无功劳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所以农村优秀教师一旦时机成熟, 大量向城市、县城和经济发达地区无序性流动, 然而国家却没有采取相关有效的制约管理政策来限制这种优秀人才无序流动的随意性。农村初中学校留不住优秀骨干教师, 倒成为县城、中大城市培养、输送优秀教师的主要基地, 使得农村初中学校陷入教育质量连年下降、生源锐减、师资队伍整体力量日渐衰落的恶性循环怪圈。
此外, 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来在农村初中开展了“捆绑联盟”式的支教活动, 选派县城重点学校教师到农村初中薄弱学校助教、支教。虽然这一系列措施在县域教师校际均衡配制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整体看来仍是杯水车薪、效果甚微。主要原因是, 为了自身利益, 县城重点学校选派的往往是平时教学成绩排队靠后或聘任不上的二三线教师, 象征性地到农村初中支教1-2年, 敷衍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 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学校, 农村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四) 学校管理效能低下
农村初中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普遍较差, “软、散、懒”是常有的现象, 缺乏凝聚力, 改革和创新意识不强。近年来, 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学校领导班子“等、靠、要”思想严重或安于现状, 过分依赖国家教育扶持的“输血”功能;有的甚至为了领导位置或利益之争班子内部不团结, 彼此勾心斗角, 内耗分散了工作精力和应有的团结凝聚力;或者感情用人, 缺乏基本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导致学校管理陷入混乱局面, 不能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破解“农村初中教师成为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瓶颈”的路径选择
(一) 规范免费师范生制度, 加强农村初中教师的本土化培养
1.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实现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国家需要进一步扩大免费师范生的范围。提高农村初中教师质量、稳定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免费师范生制度是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要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初中教师的学科性、结构性等短缺问题, 国家必须扩大免费师范生的招生规模, 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免费的高校师范教育。实行定额定向培养, 从而为农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学历的合格师资。
2.对农村初中教师的培养与聘用要充分斟酌到农村教师的本土化。尤其是在选用和培养农村贫困地区的乡镇教师时, 首先要考虑那些出生于农村, 能吃苦耐劳, 忠诚于农村教育事业的人。只有熟悉农村学生的内心世界, 理解、相信学生, 体会他们的情感需求,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农村教育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农村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性提高。也只有农村初中教师来源保持一定的本土化, 才能相对有效地保持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 完善培训机制, 努力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素质
教师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 要提高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 从根本上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建立健全农村初中教师培训制度, 逐步完善培训体系。一是针对需求, 按需培训。面对有着太多的个体差异的特殊教师群体, 要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 各级培训部门应该针对不同岗位、层次、类别教师的需求, 根据农村初中教师的实际水平实行分层教学, 分学科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尽量要涵盖初中教学的所有科目, 关注与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应用紧密相关的科目。以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 合理设计培训课程, 不断优化培训内容, 按需施训。二是培训坚持走“研训一体化”之路。探索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培训模式与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让教师带着问题参与学习, 带着反思参加讨论, 合理引导教师互动与合作, 使教师由被动培训变为主动探究。特别要注重对“教非所学”的教师的培训和加大对农村初中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和技能的培训, 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多媒体等应用技能培训, 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缩小城乡教师的 “数字鸿沟”,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教育投资效益。同时, 通过专家引领式、个案分析式、问题诊断式、实践参与式等培训方式和在岗校本研修和定期培训相结合、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等形式, 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提高专业能力, 提高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 农村初中教师要积极投入学校的科研活动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农村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依靠教师, 依靠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成长, 而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成长, 依靠教师的教育科研和实践反思, 教育科研和实践反思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合理引导农村初中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学校的科研活动, 增强其自觉研究的内驱力。教师主动投入到科研活动, 增强其自觉研究的内驱力, 对教师专业成长才会有实质的帮助。二是要启发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通过对教学工作的梳理、总结、批判、反思, 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教书育人、因材施教以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5]。教师成为研究者, 意味着能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 并将反思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作为汇总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 也意味着反思已经成为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或状态。
教师既要把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研究习惯, 又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即研究不再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补充, 而本身应该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方式, 它彰显了教师作为人和实践者所拥有的本性。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教师感悟到了自己的责任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逐渐发展自己的理性, 成为自己理念和行动的主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如果你不想让课堂枯燥无味, 就请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吧。如此说来, 他就不能仅仅重复他人的经验, 而应该通过自己的理性升华创造自己的世界, 只有在这种创造性的世界中, 他才会感到真正内心的平安。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许正是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教师的研究方能体现出其本原意义。
此外,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抑制流动的限制和政策鼓励教师正向合理流动, 打破在现有政策环境下, 农村初中留不住优秀教师倒成为县城培养、输送优秀教师基地的怪圈。同时学校领导需要加强管理技能、技术方面学习, 挖掘现有潜力, 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 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内涵式发展保持自身教育优势。
摘要:目前, 从相关公开发布的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报告数据显示, 农村初中发展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义务教育要以推进均衡发展为突破口, 需要率先在县城内实现均衡发展。当硬件设施各学校已不分上下时, 要破解县域内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必须通过规范免费师范生制度, 加强农村初中教师的本土化培养, 完善培训机制, 努力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素质等路径选择来取得突破。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教育均衡发展,困境,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广西东兰县教育局2010-2011学年度统计材料[R].
[2]邬跃, 陈恒.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J].教育探索, 2009, (8) :84.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129.
[4]王晋堂.义务教育均衡离我们有多远[J].人民教育, 2010, (5) :30.
均衡发展初中各科成绩 篇3
一、立足“区”情,制定实施原则
学区建设以师资流动为突破口,各学校法人不变,行政主体不变,教师编制不变,立足资源共享和校间联动,促进均衡发展。教师交流作为一种形式,关键是要让优质学校的“文化场”逐渐影响农村学校,使其内化并积淀。为此,我们根据三校校情对学区建设工作正确定位,制定实施了四项原则。
一是优势互补原则。三所学校各有其自身发展优势。新农学校的成功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科技教育特色在区、市级层面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西林中学是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其赏识教育得到大家认可,版画特色在区内外都有影响力;罗星中学是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在“阳光教育”理念驱动下,罗星篆刻、科技教育方面特色鲜明。通过优势互补,让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互相借鉴、相得益彰。
二是重点突出原则。鉴于学区内各校行政体制不变、交流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变,故其工作性质和任务应为:学区建设并非囊括个体学校的管理,而是将重点放在学校发展的共性之处,主要是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师资队伍建设。
三是逐步推进原则。随着学区建设经验的积累,师资交流的力度将逐步加大,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更为深入,不同学校的管理等方面不断交融,学区化建设的成果不断显现。
四是有分有合原则。在学区建设中,那些大政方针及普适性、连贯性较强的活动统一开展,以体现学区的整体性;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活动等则三校各自进行。有分有合,使得工作既具有整体性,又便利实效。
二、建立机制,推进学区建设
一是建立学区建设工作机制。根据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成立由三校校长和书记组成的学区管委会,下设教学、德育和党团共建三个管理工作小组。在此基础上制定《金山区朱泾初中学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推进的形式、内容、步骤等,确定优势互补等学区建设四原则。
二是建立学区教师流动机制。逐步加大三校教师交流力度,从预备年级语数英三门学科开始,推及其他年级和学科,包括学校中层干部的交流。参与交流的教师在新的环境下,找到了新的成长平台。
三是建立学区建设保障机制。首先是组织保障,成立学区管委会和教学、德育、党团共建三个管理工作小组,确保有关工作的推进和运作;其次是人事保障,参加交流的教师在学校评选先进个人、区级骨干以及年底绩效奖励等方面优先考虑;再次是制度保障,学区管委会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三个管理工作小组制定好各自的学期工作计划,确保学区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最后是经费保障,学区设专项改革经费,用于开展活动、相关补贴和考核奖励等。
三、资源共享,促进优质均衡
首先是统一师资培训。
一是青年教师带教活动。集中学区内优质师资带教青年教师,完善带教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二是加强新教师培训。利用罗星的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西林的英语学科区培训基地等优势,使新农的新教师通过跟岗得到全天候的培训;三是做好挂职教师培养工作。罗星、西林两校加强对新农来校挂职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城区学校的教学生活中,快速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四是统一班主任岗位培训。利用区教研室和罗星、西林优质资源,开设青年教师班主任岗位培训班,举行基本功比赛,以此推动学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五是统一全员培训。对共性专题,三校整合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全体教师统一培训。
其次是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学区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下设三个中心和三个学科组:培训中心(负责青年教师带教、培训,学校课程设置)、监控中心(负责考试、质量检测、教学视导、校本作业开发)、学科中心(负责学科教研活动、教学活动);语数外三大学科组(每大组均由相对应学科的行政领导负责,各年级另设大备课组长负责备课组活动)。
教学诸环节的联合共建。备课环节,各大备课组采取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做到标准、内容、方法、资源四统一。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效率;上课环节,围绕课程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三校集体智慧,共同研讨。统筹安排学区内各校教学特色的专题活动;作业环节,合理开发校本作业,不断积累相关资料,增大整合力度,计划在校际共享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既有学区整体l生又适合各校实际的校本作业系统;评价环节,统一组织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测试,在考务等方面做好四统一:统一测试时间、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质量分析和评估,科学诊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构建起学区质量监控机制。
另外,根据学区实情,还组织三校骨干力量开展对新农六年级语数外学科的教学视导活动,以及学区内学科竞赛、初三年级的学科专题研讨、三校特色课程展示交流等活动。根据逐步推进原则,还将联合开展更多层面的专题研讨、学术论坛、经验交流等活动,校际教研将逐步从大学科扩大到包括小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使其常态化、制度化。
再次是联合创建学区德育特色?
德育管理工作小组下设德育导师组(以班级管理等常规工作为重心)和特色教育工作组(以体艺科特色创建为重点)。在开展青年教师班主任岗位培训的同时,还开展以学困生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微论坛,并在三校学生互动交流方面作尝试。
今后还将以学生社团、友好班级等为平台,通过共享和交流,促进学区内学生共同营造温馨“大家庭”;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朱泾特色的德育之路。
最后是开展党团联合共建。
在探索党团联合共建模式上,一方面,以罗星“四星”教工社团建设为平台,三校教师联合开展有关活动,探索在学区建设平台上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增强凝聚力的模式;另一方面,以相关节日为契机,探索如何通过学区专题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校园先进文化,努力开创朱泾学区党团共建新局面。
如今,学区化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有些地方尚需不断完善和深化。一方面,教师的理念有待转变。如何让“学区人意识”深入到学校每个人的心中,还有待努力;如何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把学区化建设工作作为自己的分内事并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还需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另一方面,过程管理有待加强。基于比较松散的学区化体制,各校都是独立的法人,教师都有自己的归属和学校文化,故如何提高校际互动的交融度,具体工作开展中的各方协调、有关细节的落实到位还有待改进。
均衡发展初中各科成绩 篇4
备考不能过分“聚焦”
竞争中经常是光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了。从求知出发看高考,就会少点浮躁,少点急功近利。一些同学,从高一起就把矛头对准高考,非高考科目不下工夫,非课本参考书不感兴趣,好像这样就能“聚焦”,就能赢得高考。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轻重分明,全力补弱
在高三复习中执行的方针是:轻重分明,全力补弱。即:要对自己一向学得较好又学得轻松的课给予充分信任,少花时间,节省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弱势科目上。例如语文、数学、外语基础较好,所以复习重点放在课堂上,自己不另外加班,只对其中自己较突出的弱点予以额外训练;对历史、政治则是课上努力,自己适当超前一点进度。这样,强科中的弱点和弱科,就是复习重点。
高三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可能创造奇迹的一年。跨入高三,也就意味着复习的开始。复习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站在全局高度上的一种综合。复习很讲究方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复习经验。
第一,复习要根据老师的进度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最好稍稍超前一点。这样上复习课时重点、难点、弱点了然于胸,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了。要注意不光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温习,还要对相近、相反、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辨析。
第二,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适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我在复习时,常使用“目录回忆法”,即根据目录来回忆章节的内容,遇到印象模糊或没有印象的,立刻翻到该页仔细阅读。对我来说,这个方法十分有效,既全面又省时,同学们不妨一试。
第三,复习阶段要进行查漏补缺工作,大家可以拿出以前的练习本、试卷,把不懂处、易错处、常错处、常考处一一归纳总结,使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胸中有数,便于利用有限的时间弥补弱点。记得当时语文中的名言名句很令我头疼,内容多,分值低,要花大力气才能拿到。于是我把一些常见的名言警句都抄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到后来就能倒背如流了,填空自然就不在话下了。我发现这个方法不错,就继续把一些自己常错的内容抄到了本子上,果然出错率就直线下降了。
第四,要注意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考场上水平能否正常发挥。高三期间有许多模拟考试,一是为了检查同学们的复习情况,二是为了模拟高考情景,锻炼考生的心理素质。同学们平时就要有意培养自己认真仔细、顽强坚韧的品格。有的同学题目难考不好,题目容易还是考不好,这就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面对难题,苦思真想,不得其解,心慌烦躁,知难而退;面对易题,得意忘形,粗心大意,白白丢分,这是同学们最易犯的毛病。其实,若能想到我难人难,我易人易,沉着应战,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五,要勤动手,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况出现。复习的东西都是以前学过的,一般脑子里都是有印象的。我常常碰到有的同学在复习时,看到这个知识点,觉得真简单;看到那个知识点,认为已经掌握了。于是飞快地跳过去。殊不知许多东西,看似简单,真正运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有很多细节问题都是你料想不及的,只有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慢慢体会。而且,熟能生巧,为了达到“快、准、巧”的目标,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