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教案(共3篇)
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教案 篇1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原因,了解一些碳单质的用途。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
5.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步骤。6.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低碳生活、碳纳米材料的热点问题及温室效应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2、同时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化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做中学”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达到熟练掌握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乙醇、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的目的,并运用其性质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2.建构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
二、教学过程
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先让学生填写基础导学学案,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复习计划; 【创设情境】
设置关于碳父及其化合物的趣味故事引入复习【角色扮演】
1、学生活动: 让一名学生扮演一氧化碳,进行自我介绍
2、通过介绍进而帮助学生回忆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并完善
3、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张二氧化碳的个人名片 【对抗竞赛与分组合作】
幻灯片投影关于单质碳的知识并以抢答竞赛的形式完成 【对比归纳】
以表格方式对比归纳碳的化合物及其单质碳(金刚石、石墨、C60)各两组物质的性质及用途的异同 【提出问题】
1、建构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物质相互转化的网络图
2、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介绍典型反应的现象以及所属反应类型 【巩固达标】
【实验探究】设置碳酸盐检验的探究实验,学生演示
碳和碳的化合物考点剖析 篇2
本人通过对20套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所选试卷满分均为100分)进行分析,将本单元知识点在各地中考中的分布情况总结如下:
1. 碳元素的三种单质:南通市第10题(选择),2分;扬州市第15题(选择),2分。
2.碳的化学性质:南通市第16题(选择),2分;临沂市第19题(实验),6分。
3.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装置、收集、验满、检验:北京市第37题(实验),4分;重庆市第23题(实验),6分;安徽省第4题(选择),2分;南通市第11题(选择),2分。
4.根据实验室制备CO2气体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一些典型的实验装置和方案:哈尔滨市第34题(实验),7分;南昌市第22题(实验),7分;乐山市第45题(实验),5分;眉山市第25题(实验),6分。
5.利用一些常见仪器设计CO2等气体的制备装置,对气体制备问题进行探究:福州市第15题(实验),13分;南昌市第21题(实验),4分。
6.CO2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与温室效应:重庆市第1题(选择),2分;广东省第7、11题(选择),4分;哈尔滨市第33题(填空),3分;盐城市第3题(选择),2分;厦门市第21题(填空),6分。
7.CO2的物理性质:太原市第16题(选择),2分。
8.CO2的化学性质:烟台市第24题(填空),4分;重庆市第19题(填空),4分;安徽省第14题(实验),9分;河北省第31题(推断),4分;咸宁市第20题(实验),5分。
9.CO2的用途:北京市第12题(选择),2分;哈尔滨市第30题(填空),3分;黄冈市第16题(选择),2分;烟台市第18题(选择),2分。
10.CO的物理性质:海南省第5题(选择),2分。
11.CO的化学性质:北京市第35题(选择),6分;山东省第14题(实验),8分;广东省第22题(实验),4分;安徽省第13题(填空),6分;南京市第19题(选择),2分;太原市第6题(选择),2分;乐山市第26题(选择),2分。
12.与CO2相关的计算题:北京市第35题,3分;南昌市第24题,6分;黄冈市第44题,5分;烟台市第32题,6分;潍坊市第26题,10分;三明市第27题,6分;临沂市第20题,6分;眉山市第27题,6分。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CO2的性质、制法以及用途是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预计在今后的中考中相关的开放性、综合性题目会有所增加,运用CO2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根据化学现象分析CO2的性质等问题将会成为热点。此外,综合性实验集气体的抽取、除杂、干燥、气体的性质于一体,可以全面检测考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及探究能力,也将成为中考的热点。
考点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等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高温下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考查方式以选择、填空为主。
例1 (2008年南通考题)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
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
考点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其考点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装置、收集、验满、检验等;根据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一些典型的实验装置和方案;利用一些常见仪器设计有关CO2等气体制备的装置,对气体制备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等。并多与实验室制取O2、H2相融合,方式以选择、填空、实验设计为主。
例2(2008年青岛考题)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写装置代号,下同),将药品加入装置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气体时,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制取CO2气体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考点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其主要考点为:CO2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与温室效应;CO2的理化性质;CO的理化性质;CO2与CO的用途。其中CO2的化学性质、CO的化学性质成为今后中考中的重中之重。
例3(2008年哈尔滨考题)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0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根据①④,可推断实验过程中一定有CO2生成
考点四:知识的综合运用
其考点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拓展、与物理、生物知识的融合、CO2与NaOH反应时的实验设计、尤其在2008年中考中,共有十多个省市的压轴题是以图表形式呈现的与CO2相关的计算。
例4(2008年福建考题)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气体,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l)该装置可测定的是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
(2)15分钟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3)B瓶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C;2.(1)酒精灯、试管,(2)B,检验装置的气密性;(3)D, 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CaCO3+2HCl=CaCl2+H2O+CO2↑;3.BD;4.(1)吸收O2的速率,(2)左升右降,(3)作对照。
综上所述,此部分内容的题型虽然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在复习时能够紧扣CO2这个中心,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编辑/王一鸣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大全) 篇3
一、教学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
二、教案背景
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复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用两课时进行复习。第一课时进行物质性质的复习,第二课时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对比学习方法复习。
三、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 本课力求让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其中运用的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其中,对今后的“酸、碱、盐”学习,有着方法指导意义。
三、教学策略:
1、依据《面对面》内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
3、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
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
五、教学流程:
先设置情境,调动兴趣,从框架图入手,引出CO、CO2和C,再引导学生写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实验解答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同时想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设计了部分练习对有关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交叉图近一步认识C、CO、CO2、H2CO3、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3)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顺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对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使学生懂得通过设计实验检验CO2,学会实验设计。
(3)通过探究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白色固体的成分及其清洗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4)通过对CO2和CO两种气体的鉴别,使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方法。(5)通过一些表格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保持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本质和联系。(3)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对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重点:C、CO、CO2化学性质的复习
八、教学难点:
1、使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型: 复习课
【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教案】推荐阅读:
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复习10-04
《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10-13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教案10-20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05-24
黄酮类化合物教案07-05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6-21
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07-13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10-03
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10-21
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论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