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方向

2024-10-31

农业发展方向(通用8篇)

农业发展方向 篇1

把握农业比较优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

潘理胜等(文成县科技局)

文成是我省有名的欠发达山区县,是富市(温州)里的穷县,是富县(瑞安、苍南等)的穷邻居。去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为3.55亿元,比1998年增长36%;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2277元,比1998年增加525元,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则达4940元,比1998年增加1198元。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文成县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少一半多,比1998年少增加673元。那么,如何打开文成农业增收的“开关”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县情,把握比较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依靠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文成地处飞云江上游,是浙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70.6 %。而且由于工业不发达,由大气、土壤、水质、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几乎没有遭受污染,极好地保持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这是文成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文成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建设生态旅游县的战略,力争在2005年申报成功全国生态示范县。文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各项指标经地矿部浙江中心实验室检测合格,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生产的科力牌大米成为浙江省首个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品牌。所有这些为文成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文成县要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今后的目标,从大米到蔬菜、茶叶、水果、畜禽,广泛开展农产品绿色行动,建立绿色基地制订绿色标准,发展绿色企业,培育绿色市场,创建绿色品牌,增加绿色收入。

二、依靠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精细农业。文成有山地面积132万亩。从1995年以来按照每年发展成万亩果类万亩竹、改造万亩低产园的目标,建成了以笋竹、杨梅、红柿、雪梨、茶叶等为主的集中连片经济林基地15万亩,蔬菜基地5.6万亩,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淡水鱼等养殖基地30多个。文成县有68万亩草山资源,发展食草动物大有前途。如文成县肉兔的饲养量达到149万只,居全省第一,通过几年的努力,兔产业产值可达到1个亿。同时,文成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全县可利用的野生植物品种至少达500多种,其中野生蔬菜就有173种,开展潜力很大。如锦鸡儿花、木槿花等野生食用花卉最高价格每千克卖到40元,且可出口到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此外,由于文成县的地形为垂直分布,小气候的差异性给农产品的发展也带来了差异优势。文成有劳动力15万多人、剩余劳动力7万多人,经过科技部门连续三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的科技务农水平大大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用这批廉价劳动力,发展蔬菜、水果、畜产品、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有潜力。

三、依靠人文景观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品牌农业。文成自然风光秀丽,村庄古朴淳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习俗颇有特色,人文资源丰富。这里有全国最高的百丈瀑布,全国唯一的铜岭山“壶穴”,华东第一峡谷,浙南最大的人工湖,温州最大的森林公园,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故里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利用人文景观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一举两得。同时,可让山

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实施农产品战略中放光溢彩。把文化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文化对农产品进行精心包装,走品牌农业之路,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刘伯温”名人效应,提高农产品品位,提高经济效益,使“伯温”、“帝师”和“国师”等农产品品牌名声远扬。

四、依靠华侨优势发展招商农业。文成县在外国的华侨有6.7万人,每年汇入的侨资有10多亿无,目前基本上在银行里“睡大觉”。要精心筛选、包装项目,吸引侨资投向农业,把项目做大、做好、做优、做精、做细,燕制订用电、用地、用水和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对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为创业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抓好农业项目库建设,加大宣传山地资源、廉价劳动力、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大力发展招商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和“私营业主+雇工”等形式,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五、依靠靠近发达地区优势发展城郊型农业。文成珊溪水库建成后,文成已成为温州市、瑞安市和苍南、平阳两县的“大水缸”。为保护水源,这些发达地区必将扶持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同时,温州城区扩大,已争取申报较大城市,原有的蔬菜基地要么被开发,要么面临工业污染之苦,是文成发展城郊型农业的好时机。此外,文成改建的56省道与杭台温高速公路连接后,文成将被纳入温州1小时经济圈之内,交通的制约作用将得到缓解。因此,文成要发展成为以上发达地区的“菜园子”、“水果园”和“后花园”(即观光农业和花卉供应)。

农业发展方向 篇2

1 贵州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桎梏

1.1 贵州农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 贵州农业有四个特点:一是有效耕地面积少, 贵州省山地占全省面积的93%,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截止到2012年, 贵州耕地总面积为4485300 hm2, 为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69%, 其中, 仅有1/4左右, 面积为1201200 hm2的耕地可以有效灌溉[1];二是农业人口比重大, 2012年贵州省农村人口2256万, 占人口比例的65.04%,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16.31%, 仅低于西藏, 居全国第二[2];三是农业经济水平落后, 尽管贵州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7.46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165.5亿元[3], 但也仅是农业大省黑龙江的15.7%, 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43%, 位居全国倒数第7位。若不计直辖市, 则位居全国倒数第4;四是农民生活水平低, 虽然贵州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09.3元上升到2011年的4200元, 提高了38倍, 可2012年的统计显示, 贵州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位列西藏和甘肃之前, 为3986.4元, 只比倒数第二的甘肃多了不到10元 (甘肃为3976.7元) [4]。可以说, 占贵州人口大多数的贵州农民依然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

1.2 贵州农业发展的自然桎梏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其自然资本储备的影响, 贵州农业发展的资源劣势主要体现在:

(1) 区位因素。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 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6%。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 且高原山地居多,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多山多陵的自然地貌特征, 使贵州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内外陆交通的不便, 导致贵州与其他地区的资源交换并不顺畅,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与平原和沿海地区相比。省内大部分乡镇基本上没有专业的产品市场, 乡村经济缺乏活力, 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缺乏有效的衔接。这也可以解释因何贵州化肥施用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因为农民增加化肥施用, 农产品丰产, 却没有相应的市场消化, 无法实现增收, 与其徒增生产成本, 不如减少化肥的投入。

(2)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差。长期的顺坡耕作, 陡坡开荒, 致使贵州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侵蚀强烈, 原本比较肥沃的表土被冲失殆尽, 剩下的是土层浅薄, 肥力较低的田土。据统计, 贵州上等田土仅占耕地面积的21.2%, 而78.8%的是中下等田土。近年来全省耕地平均水稻单产约5 250kg/hm2, 玉米则只有3 000~3 750kg/hm2, 只相当于同纬度湘、赣、苏等省区的70%~91%[5]。

(3) 自然条件限制, 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贵州山高坡陡, 坡度大于15°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9.82%, 25°以上山地面积超过全省面积的1/5。据1985年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调查分析, 全省有将近一半农田为梯田、山冲田和望天田。这种自然条件十分不利于农业机械耕作的开展。涂妍2000年的研究显示, 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运用机械耕种的比例仍不足2%。

(4) 生态环境恶化。地处岩溶山区, 抗侵蚀能力弱, 加上不良的栽培技术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致使贵州的森林和天然植被遭到破环。贵州曾经水资源丰富, 人均及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平均超过全国的平均值。但是, 由于森林植被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 城乡工矿及居民用水不断增加, 水资源正日趋匿乏。另外, 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严重的省份。目前, 岩溶石漠化面积已占全省总面积的20%以上。

综上所述,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贵州不但很难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 就连发展常规农业都不具有优势。因此, 我们有必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 重新审视贵州农业的发展方向。

2 贵州农业发展方向探索

学术界对贵州农业的发展方向做了许多思考与探索。早在世纪之交, 便有学者指出:山区特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生长点之一,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加快发展山区特色农业[6]。徐静指出:贵州农业综合开发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优化产业结构, 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优势[7]。何康宁也认为贵州省自然条件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是推进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8]。李红则更明确和具体地指出: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抓住机遇, 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国发2号文件) 指出:贵州应当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 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应该说, 结合自身的资源储备特点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前人的研究给出了整体方向性的探索和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只是这些研究偏重于宏观战略研究层面, 近似发展思路而非具体措施, 因而也极少涉及到微观操作层面。另外, 对于特色农业的思考, 无论是国发文件抑或是现有的研究成果都没能摆脱已有农业发展框架的路径依赖。因此, 在回顾和总结前人思考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一种适合贵州开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原生态农业, 期望为贵州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更进一步的探索。

3 原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原生态农业是秉承传统农业的理念, 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未被破坏的原生态自然农业环境, 在非转基因生物可行性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科学管理手段,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渔、林或农牧渔林等多种循环互补式生产, 并最终为人类提供更自然、更安全、更健康农产品的农业。

3.1 原生态农业的内涵

原生态农业的内涵包括: (1) 原生态农业的开展空间是未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或被人为破坏极小的自然生态环境, 那些被化肥农药浸染、生态破坏严重、污染程度极深的区域无法开展原生态农业生产; (2) 原生态农业的思路是与传统农业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讲究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遵守, 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要依赖自然, 顺应自然, 利用自然, 而不是人为地改造自然; (3) 原生态农业崇尚传统的农耕方式, 却也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 任何有益的科学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态农业中应用; (4) 原生态农业追求内源式发展, 尽量减少外部投入。因此, 它主张抛弃农药化肥,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渔、林或多种循环互补式生产。通过作物间互补共生的原理和循环使用、变废为宝的机制开展农业生产; (5) 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都是经过千百年进化而来的自然、安全、可靠的物种。因此, 原生态农业也要求保留自然的味道, 排斥和拒绝一切转基因的元素。

3.2“原生态”的释义

“原生态”是指一种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和干预的自然状态。原生态农业中的“原生态”包括四层含义:

(1) 环境含义。原生态农业开展的环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本来的、未被人为破坏或破坏极少且容易修复的生态环境。一般来说, 应该是远离工业化的污染, 远离城市化的浸染, 森林覆盖与绿化率较高, 极少使用农药、化肥等添加剂, 大体上保持了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生态原貌的地区。

(2) 生产方式含义。原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要求回归传统, 发扬传统农业生产的精髓, 开展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态平衡原理、废弃再用、种养结合式的循环生产。原生态农业不主张逆季生产, 不提倡通过科学技术人为地干预和扭曲物种的自然生长状态, 也不赞同外部要素的过多投入。这些都体现了它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尊重, 对自然规律的崇敬, 对传统农业哲学观念的认同和对农业原初状态的追求。

(3) 物种含义。原生态农业种养的品种应是本地原生的物种。它主张充分发挥当地物种资源的优势, 外来物种不应强行引入本地区进行生产, 要尽量避免出现“南桔北枳”的现象。

(4) 原产地含义。农产品达到最佳品质与物种生长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地理位置不同, 物种获得的光照、温度、降雨都不同, 所以产品品质也不同。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 诸如“五常大米”、“陈仓核桃”、“南江黄羊”等。由于开展的区位不同, 原生态农业就是要凭借最自然的生长环境和最自然的生产方式保持各地域农产品的原汁原味, 发扬其品质的独特性, 甚至打造出更多的原生态产地农产品。

3.3 原生态农业的要点

原生态农业强调三点: (1) 强调开展农业生产需要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原生态农业开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为首选要素。生产区以远离大都市, 毗邻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自然风景保护区为佳, 绿化率达到75%以上的地区和山区、原始森林覆盖较好、自然野生动物栖息地周边、其他未被破坏的原始生态环境优越地域以及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较好的农业生产区均可开展。 (2)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种养结合作业。原生态农业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任何形式的生产都不以违背自然规律和生物生长规律为大前提。同时, 由于原生态农业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因此, 它强调借鉴生态农业的原理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经验, 以种养结合、资源再生、废物利用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 尽量减少外部投入, 真正实现农业的内生发展, 从而保证其产品的品质。 (3) 强调禁止转基因要素。原生态农业崇尚的是自然、天然的农业形态, 因此, 在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禁止转基因物种及技术的介入, 从整体上保障其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贵州农业发展方向———原生态农业

原生态农业是一种力求还原农业原貌, 保持农业原汁原味, 追求产品品质的农业形态。在开展要求上, 它不像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那样繁琐复杂。在效果上, 却可达到同等甚至更佳的水平。对于贵州而言, 若要开创山区农业新局面, 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特色农业之路, 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的设想, 开展原生态农业是合乎理性的选择:

4.1 匹配的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

与其他品质化农业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开展初期, 原生态农业依托优异的自然环境, 规避繁琐的生产环境检测要求, 代之以农户可以自行判断的生态标准。其生态标准主要有:农业生产的开展以生态环境为优先考虑的内容;生产地绿化率达到75%以上;生产地半径50km以内无工业排放或其他大气污染源;生产地半径50km以内无工业排放或其他水质污染源;近2年在生产地上未使用或极少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开展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的多样化组合式生产。可以说, 这些要求与贵州农业的自然资源情况非常匹配。首先, 贵州山多林多, 水资源质量和空气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虽然略显“欠发达、欠开发”, 但正是由于开发较晚, 使贵州良好的自然生态得以保存, 高出全国1.2倍的森林覆盖[10]与427万hm2可供利用的荒山草坡和6.7万hm2人工草场[11]为贵州开展原生态农业提供了环境与绿化指标的保障;其次, 贵州气候类型多样, 水热资源丰富, 立体气候明显, 有“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这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农业多种经营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再次, 从生态建设的角度看, 贵州省工业欠发达, “三废”污染少, 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小, 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 这使得贵州既具有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又符合原生态农业的开展要求;最后, 贵州生物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 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 为原生态农业的开展储备了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全省药用植物3700余种, 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 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另外, 已栽培的农作物植物有近600个品种, 天然牧草1441种[12], 地方畜禽良种39种, 特种经济鱼类10余种[13]。多样的生物资源为原生态农业开展农、牧、渔、林的循环式生产提供了多种组合的可能。综上所述, 贵州的自然资源既满足开展原生态农业的生态要求, 又符合原生态农业对物种多样性和生产方式的要求, 几乎不必人工干预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原生态农业。

4.2 贵州农业亟待升级

按照比较优势的经典理论, 不论一个区域处于什么阶段, 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 都能找到各自的相对优势, 即使处在劣势的也能找到相对的比较优势, 从而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安排生产[14]。因此, 虽然处于落后阶段, 但贵州农业的未来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机遇, 以生态为导向, 重新定位。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贵州无法也无力与其他省份的粮食生产开展竞争。但是如果辩证地看待贵州的自然条件, 我们又会发现, 这种保持了远离工业化破坏, 天蓝、地绿、水净的原始生态环境恰恰为品质化农业提供了极佳的生长土壤。因此, 贵州开展原生态农业不仅实至名归, 更是得天独厚。另一方面, 化劣为优, 充分利用国内稀有的生态基础, 合理配置资源, 将农业发展目标瞄准高端农产品市场, 走品质化农业之路既可以重新打造贵州农业的发展面貌, 又可以使其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 以质量换取经济效益, 从而提升农业附加值, 拉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近年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绿色”消费浪潮, 不只使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绿色禽畜水产品被公众所青睐, 还令饮天然饮料、着天然纺织品、用天然物品也成为时尚, 更为“绿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 值此机遇, 贵州推出原生态农业既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又具有极大的市场运作空间。更重要的是能突破山区农业发展的传统路线, 打造出山区的“绿色”品牌农业, 可以进一步推动贵州农业的升级和变革。

4.3 改善贵州农民生计

原生态农业对于农民而言, 既不新鲜又新鲜。说“不新鲜”是因为原生态农业的很多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与传统农业非常相似, 许多地区的农民已经意识到农药化肥的负面作用而自觉地开展着返璞归真的农业生产。说“新鲜”是因为原生态农业毕竟不同于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 它接受科学理念, 借助和利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 使原生态农业的生产更科学、更高效、更可持续, 它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原始, 回归低效。对农民来说, 它是一种有着广泛基础和深厚根基的创新型农业, 易于理解, 便于开展。原生态农业会为农民带来传统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科技意识的提高, 并随之带给农民一系列社会行为的变化, 是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打造。

此外, 原生态农业推崇订单式农业生产, 由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收购订单, 专业合作社按要求进行生产。在开展初期, 原生态农业的产量可能由于其生产方式的要求和土壤质量情况, 无法与石油农业的产量相提并论。但是, 产量低, 品质高, 再加上订单农业的价格保护, 农户在种植业上的收入并不会相差太多。同时, 由于原生态农业又主张种养结合, 养殖业的收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种植业的收入。因此, 总体上看, 农民的综合收益是有所增加的。渡过土壤调整期后, 原生态农业的产量会和石油农业相差无几, 这在实践中已被中科院的蒋高明研究员证实。不施用农药化肥并不是农业的灾难, 可以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施用农家肥、绿肥、有机肥等来肥沃土壤;可以使用“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采用石灰、硫磺、生物方法来防虫;采用限制杂草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机械或电热除草来治草。所以, 原生态农业完全可以摆脱化学添加剂的束缚, 稳定下来的原生态农业生产最终会带给农民综合收益上的提升。

4.4 打造贵州农村新面貌

贵州是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旅游景区面积比例较大的五个省区之一。其中绝大多数农村自然环境优美, 具备结合原生态农业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甚至可以说愈是偏远的山区, 其生态环境的品味愈高, 其发展原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潜力愈大。在宏观上, 原生态农业的生态功能可以将农田、乡村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形成优美的田园风光, 淳朴的乡村风情,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景象。在打造新时代乡土风情的同时, 真正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和“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设想, 使贵州成为“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的最好诠释。微观上, 通过旅游开发, 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把原生态农业基地打造成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 既可以进行农业生产, 又可以让人亲近自然、亲近农业, 还可以娱悦于人, 陶冶情操, 使人们不必去风景区就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

按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特点, 可以将农业产业发展界定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即解决吃饱的阶段 (数量型农业发展模式) 、解决吃好的阶段 (质量型农业发展模式) 、解决吃出健康的阶段 (安全性农业发展模式) 和解决吃着快乐的阶段 (休闲娱乐性农业发展模式) 。显然, 这些发展阶段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演进的。长期以来, 贵州大多数农村将农业产业发展仅仅定位在第一和第二个发展阶段, 其市场竞争性不足是十分明显的劣势。而如果将产业发展定位在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时, 尤其是针对消费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异性需求, 那么, 贵州农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却有着一般地区不能望其项背的极大优势。简单的例子是, 消费者在鱼塘钓到的鱼的价格要高于市场上购买的鱼的价格, 其中的附加值便在于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并不是“鱼”这种农产品本身。同样, 原生态农业在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休闲体验等方面效用的价值上是十分巨大的, 而这种价值远远不为贵州农村所认识和开发。一旦这种价值得到体现, 贵州农村展现给世人的必然是一种崭新的面貌。

4.5 潜在的社会效益

除了对农业、农民、农村产生推动作用外, 原生态农业还具有被人们忽视的巨大社会效益:

从生产过程来看, 原生态农业的生产理念要求顺应自然规律, 不过多人为干预和改变自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添加剂, 而采用间作、套作、轮作等生产方式为基础, 辅以物理及生物科学等方法, 开展农—牧—渔—林相结合的循环式农业生产, 真正摆脱了化肥农药对农业的绑架。在节省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 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的同时, 又能起到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这是它的环保功能。

从产出结果来看, 在开展生产的同时, 原生态农业要求不破坏自然, 甚至是保护、维护和修复自然。通过对生产方式的改造, 原生态农业实现对土壤养分和生态环境的还原和修复, 可以将破坏的生态环境以自然的方式逐渐修补和恢复, 保障了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态产品方面的持续性。在理论上, 这种可行性已经被台湾的“秀明农法”和日本的“自然农法”证实。原生态农业的修复功能会“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还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值得一提的是, 2010年, 中央财政预计3年内划拨120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治理农村环境[15]。不同于这种污染后再治理的思路, 原生态农业对生态的修复是在农业生产的同时, 不借助外力干预, 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与十八大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的精神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 原生态农业的开展是对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黑龙江作为粮食生产大省虽然产量突破5500万t, 但2004年开始, 玉米和水稻的播种面积大幅提高, 大豆播种面积在震荡中锐减。水稻和玉米取代了大豆成为黑龙江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16]。而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问题不会在原生态农业中出现。

可以说, 虽然是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贯穿于原生态农业的始终, 它是一种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两不误, 农业、生态永续发展的农业形态。其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 将是后代子孙一直可以享用的宝贵资源。

5 对策与建议

原生态农业的开展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多方联动, 现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 原生态农业的开展需要一个独立的专业协会作为平台和组织者, 协助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民专合社联动, 并成为各参与主体对话、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载体。具体而言, 应为政府推动原生态农业基地提供论证和发展规划, 为企业的产销信息提供交流渠道, 为科研单位提供研究基地的对接, 为专合社提供科技帮扶和社会服务。

(2) 政府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引领农业的绿色发展, 为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同时, 加大资金投入, 在县域范围内扶持原生态农业基地, 打造原生态农业之乡, 形成品牌经济效应, 从而拉动整个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和投入程度, 保持和发扬贵州自然生态的相对优势。另外, 协助协会对农民开展生态文化、道德伦理教育, 引导农民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 增强其生态意识、强化其生态责任感。

(3) 协会和政府应引导农业企业重视生态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企业与政府、专合社、科研单位对接, 对有意开展原生态农产品生产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 利用企业的产业技术和营销优势将农民带入市场, 将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将农业经济升级为生态经济。同时, 企业应严格执行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规定, 保证其产品的可溯源性和安全性。

(4) 以协会为平台, 联络政府与企业设立更多的横向课题, 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原生态农业研究, 为原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乃至人力资源支持, 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5) 农民专合社或基地应该组织农户进行认真负责地生产, 严格按照原生态农业的生产要求和企业订单, 为企业和市场提供合格的原生态农产品原材料。同时, 会同政府、协会和企业进行监督机制、连带责任制和奖惩制度, 从而保证原生态农业生产的安全可靠。

摘要:自然条件的约束不利于贵州开展常规的农业生产, 而原生态农业是一种与贵州农业自然资源非常匹配与契合的农业形态。它可以推动贵州农业的升级、改善农民生计、打造农村新貌、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贵州欲突破自然资源的束缚, 实现农业的特色发展与腾飞, 就应该大力发展原生态农业;这需要专业协会提供对话与交流平台、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企业提供产业与营销支持、科研单位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农户提供认真负责的生产。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发展现代农业就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将传统的农业转化为以现代科技为依托,更加环保、更加生态的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要从多方面入手改进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适当的扩大农业规模,将传统农业改进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式。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从很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一、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农业的科技创新

传统农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考虑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要想实现这两方面的发展就需要依靠科技手段,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缓解资源的约束,还能够拓宽市场,扩大农业的发展领域,实现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以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例如: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熟悉各种农作物的生活环境,在干旱缺水的地方适宜种植马铃薯、棉花等耐旱的作物,还有就是让现代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现资源的长久利用,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禁止农村出现的随意放牧,开荒等现象,使农业发展更加生态环保。由于土地、水等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农业以这些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必须转变成以科技为依托的模式,创造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提高现代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还是要以人作为主体,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培养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新型农民。就现代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从经营方式、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技能培训,让农民自身更加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要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争取培养出具有更高学历的人才,争取让农民能够科学种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在粮食产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本着优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经济效益更高、更加优质的作物,提高生产管理的规模和标准。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柱,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由于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所以可以适当建设农产品的加工园,将一些当地种植具有较强优势的作物经过自身加工包装,转换成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农业(种植业)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非常明显,同时,我国的各项政。加大对农业(种植业)的支持,使得农业(种植业)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此外,农业(种植业)虽然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是这种比例会逐渐减小,也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一种演变趋势。因此,要继续加大对我国农业(种植业)的关注与投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此来拉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步走入农村,加上现代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说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势在必行。要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强大作用,大力的宣传信息网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方便之处,让农民对信息网络首先产生兴趣,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知识。政府部门要给与一定的帮助,下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给农民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操作,以最简明的方式向农民展示信息网络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展示在网络上进行作物市场价格的查询,以及市场需求等,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能够到给他们的好处。让农民接受并学会使用信息网络,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总结

农业发展方向 篇4

xx在区委、区府和市农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推进循环农业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推进xx循环农业的简要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目标,xx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在加强引导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全区粮食和油菜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了23.2万亩,占全区耕种面积的90%。通过秸秆还田,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提高了肥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对秸秆的利用。

全区完成了74家畜禽场畜粪治理工作的目标,对27个鸡场进行网络管理和自行还田处置,对35个猪场和12个牛场建立雨污分流,干湿分离。04年生产有机肥2.5万吨,综合利用畜禽粪便10万吨,有效地促进了粪便的循环利用。

二、推进xx循环农业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领会循环农业内涵。

第一、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发展循环农业是一个有效途径。农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农业的兴起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为资金、技术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发展循环农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在提出未来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循环农业,能够有效地保持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二)三种模式并进,积极实施循环农业。

一是实施秸秆还田工程,促进综合利用。

根据xx市《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的要求,近年来,xx区积极推进秸秆还田工作,效果比较明显。以2004年为例,全区粮食和油菜作物实现机械化还田面积23.2万亩。涉及到8个镇、124个村,禁烧区域达到85%。以浦东国际机场为重点的禁烧区域内,禁烧率达到100%。

二是实施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促进资源再利用。

实行由政府牵头、监理公司把关、各养殖单位自行操作的市场运行机制,提倡和鼓励畜粪还田和优化养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2004年,全区完成了74家畜禽场畜粪治理工作,对27个鸡场进行网络管理和自行还田处置,对35个猪场和12个牛场建立雨污分流,干湿分离。通过生产网络将畜粪治理与有机肥料厂进行联结,生产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占全区畜禽粪便总量的60%,有效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三是探索发展有机农业,推行清洁农业生产。

xx有机农业发展比其他区县起步晚,但是xx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有机农业在推进循环农业中的积极作用。有机农业是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禽和人的和谐系统,是一种跨越式的循环经济模式。xx将以4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建立有机水稻、西甜瓜、桃子、蔬菜基地,创导农业生产新的模式。

(三)各项措施齐下,积极推进循环农业。

1、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

随着xx两港建设不断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指导农业生产是十分紧迫的。由于xx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饲养水平不高、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和危害。农委会同环保局多次召开农办、服务中心主任、规模猪场负责人和其他养殖场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在畜禽养殖业规范管理上努力达成共识,确保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通过电视、有线广播、墙报、黑板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xx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方式。2004年,累计发放给养户《告知书》2500余份、《xx市禽畜养殖管理办法》宣传册2800余本,并自制通俗易懂的宣传版画到全区14个镇作巡回宣传。

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7050份;召开各类现场演示会13次、动员部署会议42次;出动宣传车55次;建立组织巡回检查队、团、组128个。良好的宣传氛围为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2、以实效的方法,落实工作措施。

一是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工作。将各类养殖场与工厂进行联结,签订好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的协议,形成管理和综合利用网络。如:农委与xx大地有机肥厂签订畜粪治理责任书,对畜禽粪便实行统一处置,在环保部门的监证下,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4个干粪处置基地,解决了26个鸡场、11个猪场、4个牛场的粪便处置问题,有效地减少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发展。

二是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机械的优势,利用现有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机械,为农民做好夏收、秋收服务工作,真正让农民感受到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机械化还田的好处。开辟秸秆综合利用渠道,落实奶牛场、食用菌养殖场使用秸秆,联系xx野生动物园输送稻秸秆,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一是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欠缺,对循环农业的认识还非常不够;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但在实际运作中,我们感到调控手段、具体措施的力度还不够;三是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工作,财政部门已投入了部分财力、物力,但投入的力度和范围还不够。

三、下一步推进xx循环农业的工作重点。

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xx在推进循环农业方面做出了一定尝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目前,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今后的工作:

(一)重塑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目前,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区、镇两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其次,农村经济主体要加快生产经营理念转变,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早转变早受益。

第三,使农民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二)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一是打造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二是打造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三是打造以林果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四是打造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推进秸秆粉未加工工程,为食用菌、养殖业提供生产源料,防止秸秆焚烧,净化空气。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发以秸秆等植物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温室大棚架杆,进一步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载体培育。

各类农业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是搞好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二是搞好生态园区建立。三是搞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四)搞好试点并发挥示范作用。

选择部分镇进行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领域、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xx初步考虑在大团镇、书院镇实行试点,为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四、对推进xx循环农业的二点建议。

(一)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议市委、市政府要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措施,使发展循环农业有法可依。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

(二)强化行政和政策的推动。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篇5

今年以来,湖北草埠湖农场按照“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培育棉花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蔬菜种植,逐步扩大畜禽养殖,调优水产养殖模式”的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粮食面积可达11万亩,比年初计划增加了1万亩,其中夏粮面积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预计可达6万亩,比年初计划增长20%。其中,发展“麦后移栽地膜棉”模式5万亩。依托农场内企业鑫鑫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在南湖、台渡、郑湖等村为鑫鑫农科建立大头菜种植种植基地2000余亩。鑫鑫农科投资100万元新建了100万袋的姬菇大棚生产基地,今年计划发展姬菇200万袋。同时,该场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拟在台渡村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培育畜牧养殖大户,努力提高养殖户效益。

依靠科技,典型示范,推动棉花高产。农场把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作为今年抓好棉花生产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棉农的经济效益。该场邀请当阳市农业执法大队及相关涉农部门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农资产品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对全场50多家农资经营门市部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和规范,确保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为了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农场采取集中授课与发放技术资料、走村串户、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技术培训,3月份以来场农技部门共组织举办培训班23场次,培训农民和大户5000多人次,发放农技宣传资料近20000份。并聘请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讲授了亩产千斤籽棉关键技术。此外,该场还在沮东金龙、符台、开源等三个村创建了10000亩棉花高产示范区,力争示范区内籽棉平均单产达到600斤,并在示范区内建设了100亩亩产千斤籽棉核心试验示范点。在省农垦局“三万”活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了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为核心试验点作全程技术指导,并与专家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目前,示范点物资已准备到位,棉田均按要求施足了底肥,覆盖了地膜,营养钵全部播种出苗。为提高复种指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该场发展了麦后移栽地膜棉面积5万亩,仅此一项可为农户增产粮食5000吨以上,增收500万元以上。在稳定推广鄂杂棉10号、鄂杂棉11号、鄂杂棉23号等杂交一代种外,今年该场还引进了国丰棉12号、中棉所66等4个杂交棉新品种。目前,全场春耕备耕情况良好,已备化肥2600吨,农药21吨,农膜75吨,优良种籽75吨,已覆地膜3100亩,做营养钵12000多万个,播种7800万个,出苗3000万个。同时加强了夏粮夏油田间管理,清理田间三沟70000亩,喷药防治小麦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3次以上。

企业引领,调优结构,发展蔬菜产业。今年该场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起点。依托鑫鑫农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并通过广泛宣传,让农户了解到订单蔬菜种植的市场前景及收益。去冬今春,鑫鑫农科公司与南湖等村签订青菜种植协议2000余亩,并提供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

农业发展方向 篇6

如何让旅游业为农业发展增添亮点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科学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只有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旅游业为农业发展增添亮点,建设美丽乡村。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旅游业可以助推农业新发展,并创新研究出了适合建设美丽乡村的农业新型发展模式——农业金三角模式。

1、概念解析:

“农业金三角”是以三种产业与三种方式为支点构成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美丽乡村不仅是村容整洁,村景优美,同时也是农民物质丰富,精神充实,当地农业、工业、信息共同发展,促进当地城镇化的体现。

2、农业金三角要素构成未来构建的美丽乡村将朝着更加科技智能、更加生态宜人、更加具有人文魅力的方向发展。因此,构建美丽乡村将运用科技化、高端化、艺术化三大手法,最终形成“艺术村落+智慧村落+休闲村落”的发展格局。

3、农业休闲化整合模式

美丽乡村农业金三角模式提出“休闲整合农业”,实现“园区+景区+社区”三区合一的结构,培训、生产、生活、交易、流通、娱乐、度假一体化的策略,从而实现农民土地的有效利用,农村生态良好,农民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总结出以下三种美丽乡村设计模式:

1、时尚家庭农场

选址:大城市两小时经济圈

经营主体:高素质的城市周末农民、经过培训的职业农民

特色创新:挖掘农业的时尚元素,如鲜花spa,覆土特色建筑、竹墅、红酒公社、精油DIY等。

2、低碳环保社区

选址:都市郊区

市场:高收入群体、养老群体

特色:智能化社区,低碳排放,生态环保,原生态的生活环境

3、未来科技农场

选址:不限

构建要素:高科技研发力量(可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良好的生态环境、休闲化配套设施

特色:无公害安全食品生产、农业科技体验、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生产体验等。

农业发展方向 篇7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据近几年的相关资料显示, 我们国家的粮食进口量正在逐年增加, 贸易逆差现象严重。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过小致使农业发展速率低。现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区农业都还是粗糙的经营模式, 很多地方的机械化、自动化还没有完全实施起来。

2 国外农业发展状况

2.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它主要的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大豆。农场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美国财政对它本国农业方面的发展投入资金非常大, 而且美国颁布的农业法是很详尽具体的。美国的小型农场现在仅占83.6%, 农业产值却占了总产值的34.2%;中型农场占14.2%, 农业产值占38%;大型农场虽然只占了总体的2.2%, 但是它的产值却占了总体的27.8%。美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 在生产过程中95%的工作都是由机械来完成。美国的农业现代化表现在三方面:

2.1.1 农业机械化。

美国的每个农场都配有各种型号的农机器械, 机械化渗透到每个生产环节, 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使得它的农业生产率非常高。

2.1.2 技术现代化。

目前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农业工程类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主要科研目标转向了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换代上。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开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2.1.3管理现代化。美国加速进行农业管理方面的改革, 一方面把工业部门的管理技术尽可能的运用到农场管理上;另一方面, 在建立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上, 把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连接起来, 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2.2 日本

日本是一个小规模的农产品进口国家, 日本的耕地面积为452万hm2。日本是一个老龄化很严重的国家。在日本, 从事农业活动的60%以上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 由于耕地面积少所以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农产品数量大, 但是日本非常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以及自给率, 这也就使日本的农业很精细, 农产品质量高。日本颁布的文件显示到2020年左右, 实现供热量为基础的45%, 生产额为基础的76%。

日本农业的经营主体有:认定农业者和村落农业经营组织。日本在农业方面的补贴较多, 一项是直接补贴;另一项是价格补贴。平均0.1hm2补贴15 000日元。日本的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减少和高龄化的倾向, 由于耕作者的高龄化、生产率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因素导致土地条件的恶化, 耕地废弃现象也较为严重。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日本2008年12月农林水产省制定了农地改革计划, 其主要内容是抑制农地面积减少, 确保农地有效利用。

3 国内外农业发展对比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3.1 我国对比美国

我国的农业是不发达的, 对比美国有许多缺点。美国的农业发达的首要原因就是财政扶持力度大, 农业法案详尽, 方方面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每笔资金都会使用严格, 资金的利用率高。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解决农业在初期发展和中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奠定了农业发展坚实的基础。其次, 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机械化和技术化较高。有资料显示, 由于机械化水平高, 农场主家庭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去工作, 家庭90%以上的来源都是农场以外的工作。第三, 由于在农业方面高度的技术化和智能化, 相对的美国普遍的教育水平也非常高。美国注重教育, 公民享受12年义务教育, 超过3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 从农场主到普通的农民都会操作复杂的农业机械。

3.2 我国对比日本

日本虽然是小规模农产品进口国家, 但是日本对农林业发展的法案也很详尽。

尤其日本在农产品安全方面的重视也值得我们学习。近几年我国进口粮食的比重不断加大, 由于几个发达国家开始杜绝转基因食品, 所以向我们国家大量输出转基因农产品, 很多农产品如玉米到岸价格甚至比离岸价格还高。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每年对粮食的需求消耗都较大。但近几年中国农业发展滞缓, 每年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比重不断加大, 贸易逆差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主要从我国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出发与国外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财政政策,粮食进口

参考文献

[1]夏青.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J].农经, 2014, (1) :14-19.

农业发展方向 篇8

热词:农业学术专著 “十三五" 策划方向 策划方式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大出版单位都在积极制定“十三五”学科出版规划,这对提升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出版单位跨越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农业学术专著的策划编辑,把握“十三五”期间国家农业重点工作布局和发展方向,对于明确后续选题方向和组稿重点意义重大。同时,农业学科方向涵盖面广,细分学科多,且科技类专业图书的读者对象大多是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因此,图书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引导读者了解当下科研热点开拓研究思路的作用。这就对编辑的选题策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三五”农业重点发展方向跟踪

1.关注国家政策发布,提炼农业重点发展方向

2015-2016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关系农业发展的重要规划。作为一名策划编辑,应当认真学习规划,细化、分解内容,提炼要点和精华,从国家最支持的重点方向和大家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上策划选题,尤其是组织系列丛书。 例如,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上,我们开展了一些调研和选题策划工作,了解到,近年来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农业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资源管理、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紧迫。基于此,我们从《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五个重点任务方向入手,包括: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组织策划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系列专著》。丛书将集中展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各个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先进的技术方法,为国家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又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重点是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我们结合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策划出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系列丛书》等系列丛书。

2.借力科研体制改革,跟踪农业重大项目进展

除把握国家的宏观政策外,跟踪重大科研项目也是组织优秀选题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前,我们跟踪的农业重点项目主要包括: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林业)科研专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2016年以后,我们要借力科研体制改革,即国务院计划在2016年底前完成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将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整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大类。

在新的科技计划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五类计划中启动最早的一项改革。2016年6月, 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相关项目已经公布,如“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七大农作物育种”等,据此,我们也正有计划、有步骤地跟踪、落实这些重点项目,组织策划对口的丛书。

3.关注民生热点问题,组织优秀著作出版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实际的出版工作中,除了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跟踪农业重大项目外,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和当下农业热点问题,如“三农”类图书。2015年6月,我们策划出版的《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以太行山为例》一书,首印10500册,半年内售罄。该书内容是作者30余年在太行山上累积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汇集而成,对于同类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作者李保国教授也被称为“太行新愚公”。我们关注的还有农业敏感问题,如农业转基因,这也是我们后续策划选题的重要方向之一。

“十三五”农业选题策划方式创新

常规的选题策划,编辑更多的是通过走访科研院所、参加相关会议来落实一些选题,相对比较零散。“十三五”期间,由于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项目资源集聚,项目成果产出猛增,策划重点主题的丛书或套书是必然趋势,选题策划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紧抓主题方向,跟踪重点项目

明确点线面关系,强化编辑主动设计的能力。在熟知国家农业政策和宏观形势的基础之上,先抓热点学科的“面”,如“现代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安全”等,“面”确定后,再细化和筛选其中的“线”,如“农产品安全”又包括“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大的“面”里梳理出若干主线,设计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系列丛书。

此外,“十三五”期间,新的科研体制全面实施,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这两类项目都是大科学计划,重点主题鲜明、国家资助力度大、细分课题较多,参与人员多,更容易设计成丛书。例如,我们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为主题策划了相关的丛书。

2.开发优秀作译者资源,加强个人主动出击

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编辑除需要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和跟踪具体的科研项目外,最应该抓住的要素应该是“人”,即优秀的作译者资源,例如:① 院士、长江学者、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等;②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的领军人物;③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④农业相关分支学会的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等等。这些重要的作译者资源,一方面,其科研成果著作可以更好地体现国内相关研究的进展,重要的是,他们熟知科研热点方向,组织和号召能力强,可推荐更多的潜在作者资源,从而有机会组织丛书或套书。

同时,作为策划编辑,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要加强个人的主动性,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主动通过参会、单独拜访、作者介绍、邮件电话等方式加强与专家学者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作译者的“学术圈”中。

3.加强与科研管理单位或重点院所的整体合作

近几年,我们除了加强单本优秀著作的出版,在与科研管理单位或重点院所的合作中,更加注重双方的整体合作和顶层设计。比如,我社和中国工程院整体合作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成果文库》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我们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开展了整体战略合作,借助研究单位的组织力量,策划和出版能够展现其单位特色和整体水平的系列著作。这种整体合作不仅可以维护我们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良好关系,还对我们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作译者资源起到了促进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出版工作者,策划优秀学术著作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跟踪农业重点发展方向,二是创新农业选题策划方式,在选题内容和出版质量上实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一篇:情报信息推送系统下一篇:黄崖关长城 天津导游资格证口试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