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024-10-16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共11篇)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1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南康市纪委、监察局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维护群众权利、消除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几年来,我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信访举报工作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营造和谐平安社会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举报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5年,我委被省纪委、省监察厅评为“2004—2005全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先进单位”。

一、创新接访便民机制,拓宽渠道听民声

信访工作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工作水平和成效直接反映纪检监察机关的社会形象,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反腐败的看法和信心。我委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1、善待群众,全力打造亲民爱民“窗口”形象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到纪检监察机关来信来访,是对我们的信任。对来访群众,接访人员坚持使用文明用语,始终做到“四个心”和“四个一”,“四个心”即“对信访群众有热心、对信访群众困难有同情心、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有诚心、处理疑难信访问题有恒心”,“四个一”即“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把椅子”,以优质亲情的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打造了纪检监察机关的“窗口”形象。

2、重心下移,努力探索干部下访机制

我委建立了分片包乡、挂点联系工作责任制,挂点包案的机关干部经常不定期地下乡(镇)、村、组进行接访,收集群众意见,开展信访调查。2007年1-3月,我们还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集中组织机关干部分三个组深入到全市21个乡镇进行下访,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处理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共接待群众42人(次),受理信访问题20件,其中直接办理8件(转立案2件,适当处理6件),批转有关部门办理12件,做到了信访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3、畅通渠道,积极开展专项举报和专项治理

几年来,我委针对南康实际,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农民建房乱收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办矿以及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专项举报活动;在党政机关开展了清理“红包”专项治理,在教育系统开展了“一案一整改”活动,在卫生系统开展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新型医德医风”活动,以及治理商业贿赂等专项活动,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其中,在专项举报活动中,共查处在农民建房过程中乱收费的村6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党员干部6人,“两非”(非法引产、非法性别鉴定)案件5件;在专项治理活动中,教育系统有40多个学校、120余人主动上交违纪所得共计17.7元,卫生系统有400余人主动上交回扣、红包等违纪所得共计11.1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4件,有关人员主动向市纪委上交违规违纪所得14.5万元。

二、创新“察访”联动机制,健全网络察民情

为进一步掌握社情民意,把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性,我委不断加强信访网络建设,积极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纵横交错、上下联动的市、乡、村三级信访网络大格局和快车道,及时掌握信访动态,保持信息畅通,努力加强信访系统纵向之间、相关职能部门横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了一方受理、多方联动的高效运作机制。

1、扩大触角,加强信访网络建设

2004年以来,我们在全市每村配备了1名信访信息员,由当地优秀的老党员、老干部、计生中心户长或综治联系员担任。2006以来,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又在各村聘请了3-5名党风廉政监督员,重点负责收集本村信访、维稳和党风廉政信息工作的情况,做到了信访举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至目前,全市共有152个乡镇和市直信访领导小组,318个村(居)级民调小组,共有信访信息员、党风廉政监督员1000余人,形成了纵横交错、全方位、多层次、上下联动的信访网络,便于及时掌握基层信访动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2、关口前移,及时防范不稳定隐患

一是建立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对重大方针、政策、决定出台后和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重要工程的实施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定因素进行预测、排查,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一旦发现矛盾和不和谐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迅速化解和处理。同时,结合经常性排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不稳定、不和谐的隐患,掌握主动权,力争将消极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组织有关部门、有关科室每季度召开一次信访分析会,分析信访情况、排查案件线索、研究信访问题。

3、整合资源,形成“大信访”工作格局 我们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职能,通过建立健全处理信访问题联席会议制度,互通情况,加强协作,整合信访资源,形成“大信访”格局,妥善处理各种信访问题。对一些重大又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信访问题,确定牵头和参加单位,共同处理解决。对应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处理的问题,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对一些交叉、疑难、复杂的信访问题组成联合调查组,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改变了纪检监察机关“大包大揽”、“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同时,强化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共识,步调一致,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内部领导之间、各职能室之间的沟通协调,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解决信访问题。如2005年我市唐江镇章良村钟某等人反映该村农民负担、村级财务混乱及建房纠纷等问题,我委会同市信访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唐江镇政府、太窝乡政府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了反馈。

三、创新“管访”监督机制,增强实效促和谐

1、加强管理,实现信访工作规范化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很强,人民群众十分关注,要求很高,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我们制定了信访举报件内部归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信访案件办理和管理制度,对信访案件的处理,坚持民主集中制,由集体研究决定,形成了受理、办理、督办、审核、结案归档等环节的相互制约机制。对一些重要信访和疑难信访建立严格的“一人一案,一案一组”的包案责任制,使信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2、以人为本,实行“四个通知书”制度

2006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信访举报工作的教育防范功能,结合南康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关于领导干部谈话暂行办法的通知》和《信访举报函询办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行了“四个通知书”制度。我们根据群众信访举报,由市纪委领导批示,对需要被举报人说明情况的,下发《情况说明通知书》,让其就信访指定内容作出情况说明;对反映的问题与事实相符,但不构成违纪或轻微违纪的,向被举报人下发《诫勉谈话通知书》,进行诫勉谈话;向被举报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上交整改措施;对反映的问题失实的,向被举报人下发《信访调查核实情况告知书》,并采取合适的方式澄清是非,消除影响,以利于被举报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有效地开展工作。一年来,市纪委主要负责人同党政负责人谈话10人(次),对25名轮岗交流和提拔的科级干部进行了任前廉政谈话,共下发《情况说明通知书》6件(次),《诫勉谈话通知书》5件(次),《整改通知书》4件(次),《信访调查核实情况告知书》10件(次),既起到了监督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作用,又保护了党员干部大胆有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四、创新办访处理机制,严肃执纪保平安

我们深深地知道,只有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了,老百姓就会感激和拥护党和政府,就会心平气顺,各种矛盾和不和谐的因素自然就会减少。我们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将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追求目标。凡是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1、配强队伍,解决无人办访问题

为解决基层纪委(纪检组)人员力量薄弱,无人办访和无力办访等问题,2003年4月,我市按照“编制单列、分口设臵、统一管理”的原则,对派驻市直单位纪检监察机构实行了体制改革,将原派驻市直单位的20个纪检组(纪委)撤销,分口新设立了农口、财贸、科教文卫、工交建设四个系统纪检组,在市纪委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学习、统一布臵工作、统一开展业务,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几年来,系统纪检组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00余件(次),转立案30余件。2006年,我市以乡镇换届为契机,配强配齐乡镇纪委班子,在3万人口以上的乡镇配备7名纪委委员,3万人口以下的乡镇配备5名纪委委员,所有乡镇的纪委书记全部由同级党委副书记担任,每个乡镇纪委都配备了1名专职纪委委员,保证了乡镇纪委用主要精力抓纪检监察工作。同时,加强对基层纪委(纪检组)信访工作的指导和督办,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巡查,从而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基层,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2、加大力度,实行机关全员办信访

我们根据南康的地域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实行了领导包片、科室挂点、干部包案,全委人员共查信访件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了办信办访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效果。并把信访工作列入绩效考评,每年对机关各室和基层纪委(纪检组)提出量化、细化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要求,年终进行统一考核,确保了信访举报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2004年以来,市纪委、监察局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376件(次),办结368件(次),其中转立案50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3、直查快办,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我们充分发挥信访举报直查快办的职能,对一些重要的信访件,直接组织查办、督办,保证了信访举报件的及时处理。如2006年,我委接到群众举报,先后派员对3个村在农民建房过程中乱收费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了相应的处理。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经初核确实存在严重违纪问题的,及时立案调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既惩治了腐败分子,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2007年3月2日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2

一、档案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档案是社会发展中最真实、最原始的记录, 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档案和档案工作要为党和国家领导、管理、决策服务, 要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 要为百姓利益服务, 因此, 档案和档案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一) 具有重要的凭证性和依据性作用, 是人类社会的最真实、最原始、最有说服力的记录; (二) 具有历史的、原始的作用, 历代修史编志都是记录历史、传承历史, 因此具有传承历史的作用; (三) 具有传播文化、传播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是开发历史、认识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源; (四) 具有对领导决策提供信息的作用; (五) 具有宣传教化作用; (六) 具有休闲娱乐作用。

近些年来围绕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城市建设等方面问题的查考利用越来越多, 档案工作可以借此机会为先进文化服务, 利用档案的优势进行宣传造势。比如利用档案材料举办展览, 就是挖掘档案馆藏资源, 揭示档案内容, 传播人类文明, 弘扬先进文化的一种宣传形式, 为百姓服务, 为民生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利用档案的主体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档案利用由过去的群体活动逐步被自发的、分散的个体活动所代替。为此, 档案服务必须最大限度地靠近人民群众的需求, 实现两者零距离接触, 和谐相处, 和谐共进。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的要求

和谐社会是社会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当前正处在社会变革, 经济体制变革, 利益格局变革, 思想观念的变革时期。人们的知情意识、维权意识增强了, 纠纷矛盾也越来越多,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要的就是档案工作要主动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契合点与切入点。

加快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发展等对档案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比如重点工程建设, 构建和谐机关, 和谐企业, 方方面面对档案工作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要切实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找准切入点、契合点, 使档案充分发挥出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切实加强档案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切实加强基层管理和基础管理。抓好两个“基”字, 要从源头上做好档案工作。畅通档案收集渠道, 关注民生, 关注群众利益档案的收集管理, 抓好基础工作, 强化管理工作。档案工作只有抓住契机, 特别是要对涉及群众百姓利益的档案, 确保齐全完整, 为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基础工作。

加强档案馆建设, 充分发挥四位一体作用。主动做好收集工作, 开展抢救档案工作。比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知名人士的档案等;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文件接收, 工业园区和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的接收等;要确保接收完整齐全。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提高利用档案检索能力, 实现计算机查询阅档。要建立多种类型的数据库, 复制编纂档案史料等,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用档案原件。

加大对档案开发利用工作, 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开发利用, 使档案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得到体现。如发挥对未成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作用。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3

一、构建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的必要性

所谓的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是指高校以服务学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建立的能够帮助大学生办实事的各种体制和制度。新时期,构建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有时代的因素,更有现实的原因。

(一)构建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高校学生工作作为育人的工作,担负着培养和谐人的教育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在学生工作中,要自觉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大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和健全为大学生办实事的各种长效服务机制,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是构建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的重要原因

贫困大学生问题突出。近些年来,针对高等学校中的贫困大学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但问题仍然突出,并引发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热情减退,价值观错位等。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也与高校学生工作中没有处理好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有关。

大学生心理健康负面凸显。高校学生因为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因素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担忧。心理健康负面的凸显迫切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和谐的教育机制,为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和谐心理提供帮助。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教育制度本身的变革以及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截止到今年4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有39%,就业难的现象不仅影响到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也给高校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

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不足。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体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实践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社会实践缺乏经费保障等。这些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影响了高校实践育人的效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构建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机制

目前,针对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机制。首先,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学校领导和各院系要充分重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制定和完善各种资助政策,从制度上提供资助保障。其次,广开资助经费来源。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除了依靠政府投入为主外,还要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最终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最后,加大资助程序的监管力度。高校的贫困资助机制最终是以各院系和学工部等作为发放单位的,为此必须提高各院系、学工部在落实资助程序上的监管力度,严格杜绝在资助机制上的舞弊现象,做到在资助程序上公平、公正、公开,真正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建立健全心理和谐的教育机制

高校在学生工作中构建心理和谐的教育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常识的普及教育。其次,切实推进心理咨询工作,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如加大对心理咨询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条件,加大对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培训等。最后,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三)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还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和完善新的就业指导机制。在就业理念上,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就业指导上,加大管理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信息;在就业培训上,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技能培训,通过举办就业模拟招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总结就业经验,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

高校建立大学生实践育人的工作机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实践的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应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分阶段进行设计。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重在让他们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实践的形式以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活动为主。其次,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高校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业就业等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如国家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性社会实践基地等。最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具体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师资保障等。

三、构建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的意义

(一)构建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有利于学生工作的良好开展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已不再仅通过教育达到目的,更多的采取了“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方式。构建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实施服务育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构建高校学生工作长效服务机制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高校学生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生的发展首先体现为全面发展,高校通过探索和建立各种长效服务机制,通过把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提高智力的同时,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实现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其次,大学生的发展体现为协调发展。高校通过建立为大学生办实事的各种长效机制,建立学生工作的保障体系,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发展过程遇到的难题,为大学生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教育环境,让大学生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能将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4

建筑文化应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好工作。非常珍惜和合理利用水、土地、能源和材料,这不仅是新时期建筑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脆弱已经成为发展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筑文化必须认真研究这些大前提,建筑思想、理论和实施管理体系及有关制度都应当充分体现和反映这种新的形势和要求。

建筑文化应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好工作。陈为邦指出,讲建筑文化,应当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建筑文化,首先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应当更多关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建筑和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现在我们城乡在经济发展、建筑发展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讲建筑文化,不能只看城市的高楼大厦,要为农民兄弟设计和建造他们需要的建筑和村镇。在城市,不能只看到富有阶层,需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

努力创造现代中国建筑新文化。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城乡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中国的建筑实践可谓巨大,成就可谓不小,但是我们的理论却跟不大上。陈为邦表示,中国现代建筑新文化应当是:古今中外,为我所用,融为一体,以我为主。建立我国现代建筑新文化,既要继承,更要创新。在市场经济下,建筑成为商品,商品跟着市场走。什么东西好卖,就生产什么。而建筑又是文化。文化是深层次的东西,它无所不在。处理两者的关系可能是进行哲学思辨的关键。建筑市场的发展推动建筑文化的发展,但并非任何条件下都产生正面效应,有时会是负面的。市面流行的东西并非都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对两者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学术界要引导,政府则给以调控。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5

我们这次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是司法行政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一年的工作任务。下面,我根据局党组研究的意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回顾总结2004年的工作情况

2004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参与建设平安仙境为总抓手,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职能作用,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进展和成效,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强化“基础”意识,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004年,我们按照建设平安仙境的要求,以规范化建设为总抓手,全面落实加强第一道防线建设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了基层司法行政在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工作富有成效,5月份,烟台市委、市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全市加快推进第一道防线”现场会,登州、**阁、北沟司法所和长裕、抹直口社区作为五个参观现场,受到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高度好评。

(1)积极开展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年来,各级调解组织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集中力量,重点排查因各种因素引发的多发性、易激化矛盾纠纷,主动参与群体性矛盾、群体性上访纠纷的调解,坚持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日报制度和重大矛盾纠纷信息预警处置工作机制。全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20起,调解成功1824起,调解成功率95%,防止民转刑案件14起32人次,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事件6件6人,防止重大矛盾纠纷引起的上访和群体性械斗35件,向党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议47条,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

(2)大力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根据司法部、省司法厅及烟台市司法局的有关指示精神,制定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基层司法行政业务工作各项记录及卷宗的规定〉的通知》,从基础设施、人员管理、教育培训、工作程序、记录卷宗六个方面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司法所工作程序》,具体包括矛盾纠纷排查程序、司法调解中心调解程序、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程序、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程序和司法所报表程序等,统一印发至各所,对司法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进行了可操作性、流程式的要求和规定,有力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的规范有序。

(3)严格规范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坚持以创建“规范法律服务所”为总抓手,以年检注册和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加强诚信教育,严格财务、业务、档案管理,使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更加规范。为进一步推动法律服务队伍整顿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实际行动检验教育整顿实效,12月上旬,对全市12个法律服务所的60名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了严格的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民法、民事诉讼法、婚姻继承等方面法律知识,对提高法律工作者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年来,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担任法律顾问472家,代理诉讼事务1151件,代理非诉讼事务1042件,代写法律文书3462件,解答法律咨询7246人次,避免挽回经济损失5012万元。

(4)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按照上级的要求,与有关单位和村积极协调,使81名刑释解教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

(5)充分发挥“12348”专线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联动机制,热情解答群众法律咨询,积极参与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12348”专线的社会覆盖面。年内,共接待群众咨询2016人次,电话咨询1823人次。同时,认真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全年共编辑信息20期,较好地为领导决策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二、强化依法治理“龙头”意识,法制宣传工作在创新中发展

2004年是“四五”普法的第四年,也是关键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普法、依法治理这个“龙头”,锁定“四五”普法对象,充分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完善普法网络,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普法,形成全民学法的大好局面。

(一)搭建普法依法治理的宣传平台,不断强化法制宣传工作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6

开展“创安”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在和平建设时期,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富裕和平安。没有安全感就不会有幸福感,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

创安”工作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乃民心所向,全民所盼,民意所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总目标、总任务。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既要有物质文明的加快发展,也要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只有社会秩序良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只有投资环境良好,企业才能平安经营。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规范的法治环境,“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从今年4月份,我XX街道坚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服务“两个率先”的大局出发,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依靠防治“非典”形成的全员发动、保障有力的基层工作网络,以“开放、和谐、勤敏、卓越”的XX精神,凝聚广大干群的力量,群防群治,深入开展创建“无刑事案件社区”、“最安全社区”及“最安全村”活动,确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经济。在创建活动中,明确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创建活动的奋斗目标上来,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社区(村)作为创建工作的有效平台,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自创建活动开展后,我街道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基层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到,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群众的满意度提高。创建中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社会治安形势逐步好转,刑事案件发案率比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杜绝了因调处不当而导致民转刑案件、非正常死亡事件及重大案件的发生。

二是通过广泛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宣传教育和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种植罂粟,吸毒、制毒、贩毒现象没有了,“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监改对象、安置帮教和监改措施也得到了落实,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现象没有了。

四是通过深入开展“法轮功”人员教育转化工作,坚持“四个纳入”,确保实现“三个不发生”。

五是群众安全感有所增强,“创安”活动对于社区(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社区(村)建设和管理水平。

六是“创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两者互为促进的局面。“创安”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促进居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活动质量的提高。

开展“创安”工作虽然取得了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出现了重创建轻巩固,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使创建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二是“创安”机制不够健全,工作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仍然存在多头管,关系不顺,力量分散等现象。三是公安机关主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工作不够落实。四是“创安”经费不到位。由于缺乏奖金锻造后续投稿,正常运作难以为继,管理上呈现滑波。五是与“创安”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安全小区管理的职能,经费保障,治安协管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使很多问题难以解决。七是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的现象,安全小区范围的划定不规范,不仅造成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形成治安死角。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的要求,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创建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基层“创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建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政主管应切实承担起负总责、亲自抓的“一把手”工程和执政为民的实事工程,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将创建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制度中,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奖励。

二、大力加强政法综治队伍建设,既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和促进创建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组织保障。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科技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人民满意、善于战斗的队伍。

四、创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各部门的密切支持,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协作和广大干警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政法部门、综治部门的联系,协调和沟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指挥畅通,协作有序,网络健全,保障有力”有效工作机制。在创建活动中还需把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以加强部门及责任人的职责。通过检查、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实行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创建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部门和单位,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各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主动接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检查、指导,并按照党组织的统一安排,认真做好自身创建工作的检查考核。文秘114版权所有

五、社区(村)需完善“一组四室”的建立,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综治办公室、矛盾纠纷调处室、警务室、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继续加强辅警队伍建设,对外来人口按50户房屋出租户或300名流动人口配备1名协管员的比例组成协管员队伍和专职辅警,加强协管员、辅警队伍建设。

六、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犯罪预警和防控网络,推进警务改革,着力做到社区警务、街面巡逻防范,群防群治、治安卡口堵控,单位内部防范“五个到位”,即打、防、控、堵、疏“五措”齐下,增加驾驭社会治安大局的能力。全力整治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安全,为经济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七、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解决“创安”的经费和物质保障,使基层“创安”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可通过大力发展保安服务、物业安全管理、外来人员居住租赁及科技防范等社会治安防范产业,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7

当前, 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社会各团体的共同努力, 最广泛, 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同心同德才能实现。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分化明显加快, 并且表现在各个方面:在个体微观层面上, 表现为社会成员角色的多样化;在社会群体方面, 表现为群体结构复杂化;在社会组织层面上, 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在价值观念上, 表现为价值观念也不断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这些分化构成许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消除矛盾,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 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大局, 团结就是力量, 首先是党的团结, 全党各级组织都要加强团结, 同时要加强党同各民主党派, 各方面朋友的亲密合作, 加强党同广大群众的紧密联系, 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的大团结。这个团结,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振兴的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 是建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基础之上的,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维护和加强这种团结, 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统一战线能够把社会各阶层团结起来, 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因而, 壮大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有以下几条途径:

1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坚持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 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组织者、领导者。邓小平曾指出:“从根本上说, 没有党的领导, 就没有现在的一切。”[1]“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2]只有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才能使统一战线沿着正确的前进方向前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能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使统一战线得以巩固、发展和壮大;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才能将社会方方面面社会力量凝聚起来, 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历史任务。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党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党员修养, 强化党员的政治意识, 树立主人翁责任感、职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博得群众的信任, 才能提高党的威信, 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才能稳固。二是从制度、法律上来巩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2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的民主化程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影响。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 我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主要表现在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过程中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指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 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 以利于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克服缺点, 减少错误”。[3]

在新世纪,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不仅可以促进统一战线的发展, 还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突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必须作好以下几点: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次, 培养统一战线内部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提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再次,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规范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和手段。第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 规范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内容、范围, 推进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和程序化建设。

3 加强制度建设,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统一战线是多党合作、参政议政,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必须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是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的现实基础。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收入差距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等一系列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问题。可以说, 这些问题都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悖的, 都需要通过法制建设和制度加以调整和改正。

加强制度建设, 就是要规范法律、法规, 健全各方面、各领域的各项制度;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要切实保证制度的落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b.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 使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走向程序化。

4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 现代社会是智能时代, 人的智能是生产力的来源。但是, 不同的发展平台能造就不同的人才。也就是说, 不同的政策、环境、机制对人的智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始终是我们统一战线的主力军。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 出现了一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必须承认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力量, 对他们的创造成果给予肯定。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充分发扬统一战线成员的创造力。来激发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这样才能鼓励、支持社会主义工人、农民、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贯彻中央政府的人才强国战略, 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方方面面的人才。

综上所述,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

[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遍 (续编) [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1997.251.

[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05

[1]李佑新.社会发展论———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宏观考察[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264-267.

[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党政干部统一战线知识读本[M].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9.1

[3]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摘编[Z].华文出版社, 2002, 29.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工创新;有效模式;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11—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提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有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高度出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就从新的视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主线,因此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求。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着眼点,为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围绕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宣传倡导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措施和办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其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挑战。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创新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另外要在理顺、协调关系,推进依法办事,改进工作作风,建立诚信体系,加强沟通与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新办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全球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文明”、“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反映其发展水平以至发展后劲。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自身适应学科和形势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不断拓宽新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比如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新问题的出现,需要突出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状况,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区别情况,有的放矢,既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解决工作和生活实际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的普及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影响力。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运用,为人们的交往、交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渠道和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学习、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新情况、运用新手段、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牢牢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保证其优势的发挥。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一)科学把握和谐社会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离不开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社会经济发展。

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另外,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

其次,要强化“科学发展”和“和谐共建与共享”的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内容,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确立的新理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既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又要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加强研究和实践,在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方法的同时,要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和积极吸收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三是要注重建立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用“和谐”的思想方法认识矛盾、化解矛盾,要充分发挥各行各业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作用。

(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在处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问题上,首先要充分研究和认识我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和理论原则,大力传承和弘扬那些科学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法等。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面,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等;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方面,必要的理论灌输和正面宣传引导、深入群众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等等。其次要针对新情况新要求,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不断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充分体现时代性要求和实践性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和谐的身心与人格、和谐共生的新型人际观、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和谐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纳入视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激发人们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个体责任感;要体现和宣传平等、尊重、协作和友爱的精神理念,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和谐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观,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通过对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等的宣传和强化,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觉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

(三)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主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国外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途径。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中,研究和学习借鉴国外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对启迪我们的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借鉴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具有开放性,要结合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坚持自主学习,即以谦虚、开放的精神和态度,科学、能动、批判地分析和吸收国外的东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习借鉴是为了促进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借鉴的同时,要有自主创新意识,要采用“拿来主义”,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要大胆实践新模式,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求实效

要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灌输的单向运行机制和做法,淡化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界限,建立起主客体平等、双向互动的多途径沟通交流机制,要加强实践体验的方法和途径,比如主题教育活动是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中备受青睐、成效卓著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精心策划和组织好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能扩大思想宣传工作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创设主题教育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任务与过程的统一,既要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任务,又要注意贴近群众,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同时又能抓住受众心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形式;要及时为主题教育活动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努力营造主题教育活动的浓郁氛围,激发群众对活动的心理期待,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之目标。

四、结论

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政治思想工作创新应注意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规律;把握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造卓有实效的工作模式;并注意把自主创新和学习借鉴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木才,霍季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2):23-27.

[2]韩斌.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6):32-35.

[3]潘志红.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19-23.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9

作者: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和谐交通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交通。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真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道路交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构建和谐道路交通环境,不断推动公安

交通管理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和谐道路交通环境,就必须立足于工作实际,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顺应经济社会和交通自身发展的需求,增强主动性、预见性、前瞻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服务大局,持续发展。

一、防管结合,多措并举,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一是针对源头抓管理。严格履行交通安全源头管理职责,严格执法、严格审批、严格监督。一方面严格机动车检验,重点检查车辆的安全性能,严防病车和报废车辆上路行驶。另一方面加强驾驶员源头管理,建立健全对驾驶员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驾驶员培训、考试、发证、审验等环节,确保驾驶员的素质。二是针对突出问题抓整治。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分析交通安全形势,针对突出问题,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充分发挥路面管理和执法主力军作用,科学调整警力部署,最大限度地强化路面监控,加大对疲劳驾驶、超速行驶、酒后驾驶、无证驾驶以及农用车非法载客、报废车上路营运、驾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管重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三是针对隐患抓整改。积极建议政府将重大交通事故隐患的监控和整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交通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由政府出面协调,组织有关部门深入事故黑点、危险路段,认真排查交通安全隐患,研究整改措施,明确整改部门、整改责任和整改期限。对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要亲自抓部署、抓检查、抓落实,确保整改质量和进度。

二、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树立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形象,已经成为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规范执勤执法,转变执法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找准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发展经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扎实开展和各争先创优活动,大力倡导便民利民为民,在交通管理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勤执法,共同为经济建设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天天要和人民群众打交道,是与群众接触最频繁、联系最密切的公安工作之一,是公安机关的窗口,从某种意

义上讲,也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作为红色故都,交通参与者面广、量大,道路交通保卫任务多,级别高,民警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直接影响到游客和上级领导的情绪和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所以,作为公安交通民警,一定要理解“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深刻含义,在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必须把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第一要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特别在执勤执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严格管理和热情服务的关系,工作中注意研究方式和方法,有效化解执法过程中的矛盾点,做到既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又运用得灵活自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扎实实做好便民、利民工作,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措施。如:车管工作要在简化程序、减少环节、热情服务上下功夫;事故处理要在公正执法,提高办案质量上下功夫;路面执法要在依法纠违、文明执勤、规范执法上下功夫。要将执法与服务有机结合,从一点一滴中体现服务群众,一举一动都服务经济建设,真正用我们的具体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一些实在的工作。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篇10

农业是农场经济发展的主业,对农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全口径统计全场总人口2.08万人,农业人口1.3万余人(其中户口在场4000余人,未落户人口9000余人)约占全场总人口的62.5%。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切实做到农业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达到稳产增产优质高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十一届二中全会、农垦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强工、兴城、优农”统筹发展方针。

总局提出的总体奋斗目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强工攻坚战为总抓手,加快四化同步发展进程,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到2015年,实现垦区生产总值和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率先全面建成经济更发达、民主更健全、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是我们对全场人民不可推卸的核心工作和首要责任。

为了肩负起这份工作、承担起这份责任,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兴凯湖农场2013年的农业生产工作极为重要,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抓强四优、推行精细化管理机制,争一流、创标兵,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目标”。如何推进精细化管理,增强管控机制,提升农业标准化。浅谈一下我们的想法,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加以纠正。

隋书记在总局党委扩大会议报告中用了大量篇幅,详细阐述了坚持“细、全、高、严、新、实”六字管理原则,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强调和要求,可以看出精细化管理机制适用于各行各业。首先要明确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即:

“细”就是要目标清晰化,指标系统化,操作精细化。

“全”就是要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控,全体系联动。

“高”就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新”就是推广新科技,创建新模式,构筑新格局。

“严”就是要严格考核,严明纪律,严谨作风。

“实”就是基础扎实,全员参与,深入持久。

我们认为农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精细化管理。

1、农场成立精细化管理领导组织机构。各管理区、作业站相应成立精细化管理小组,管理成员明确分工和责任,作业站应纳入素质高的种植户参与管理和监督。

2、细化编制农业生产农时、技术措施量化指标。以农时、标准量化指标为依据,由各级管理人员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指导、服务、监督、检查和管控。编印成册发到农户手中,让从业人员都明白,都知道农业生产操作技术标准。明确水稻新技术、新措施等科技推广项目指标的落实。

例如:全年农业生产经营目标的确定(包括种植面积、产量、效益指标)、各阶段农时指标的确定(备耕生产、种管收等阶段主要农时指标),各项作业技术标准(育苗、整地、插秧、植保、收获等技术量化指标)、再生产准备(种、肥、药及其他区生产物资,秋整地、秋做床、秋备土、秋筑埂)农时标准标准等。

3、严格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工作职能职责,岗位责任制度。

4、制定提升农业标准化考核验收奖罚措施。明确考核内容,农时、技术量化指标、明确奖罚标准。

采取有组织验收和平时抽查验收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评比,综合评定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协调管理能力。

(1)验收组验收考核:内容以能够直观在数量和质量上检查的项目为宜。以落实农场关键农业新技术、新措施为要点,以常规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率为重点,由农业副场长为组长,组织农业、农机、种子、绿办、管理区、作业站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验收组进行阶段性验收考核。

(2)平时对基层生产检查的考核:对难以进行集中验收考核的内容,由业务部门、管理区主任、作业站站长、副职干部深入田间作业岗位随时或抽查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对不可返工或屡教不改、重犯现象的做好记载存档,纳入阶段性和综合评定考核中进行评比。要求各管理区、作业站、业务部门要实事求是填报年度农业标准化考核检查验收表,按照填报时间上报汇总。

(3)通过阶段性综合考核,对作业站落实农业生产工作进行排名公榜,申报场长(总经理)予以奖励和处罚。

以经济为杠杆,促进各级管理人员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落实农业新技术新措施的管理力度,提高全员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的管理意识,推进全员精细化管理素质,达到不仅加深管理人员对精细化管理认识,也让广大员工尝到精细化管理给农业生产带来效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篇11

一、构筑民主与共和的法律机制。民主是和谐的源泉,民主政治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因此,为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发挥民主对于和谐社会的作用,必须把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二、尊重、保障权利和人权的法律机制。尊重、保障权利和人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尊重、保障权利与人权首先要完善公民权利和人权立法,当前应抓紧研究有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法案,批准并落实《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次,要求健全权力救济制度,使权利受到忽略、权力被侵害的一切行为均能得到救济。第三,要加强法律援助,通过法律援助使普通百姓和困难群众也能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三、激发活力和创造的法律机制。首先,承认并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鼓励大家为着物质利益而奋斗。其次,确认和保护私有产权和产权关系。第三,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第四,推动和保障制度创新,减少交易费用。第五,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之容纳更多生产力。

四、公正合理协调利益的法律机制。公正合理的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性问题。为了公正合理地调整利益,纠正和防止利益格局失衡,要建立正确、及时反映各方利益的法律机制,让不同社会利益阶层、群体都能有平等的机会和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利益的诉求。

五、重建确保社会信用的法律机制。首先,要针对市场经济中日益蔓延的失信问题,以完善信贷、纳税、产品质量、执行法律裁决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治制度,把法律上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作为保证自然人、法人、中介组织等社会主体的信用长效机制。第二,打造政府信用。第三,重建法制信用。

六、维护生态平衡、天人和谐的法律机制。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资源,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律机制,并在机制中确立环境权的核心与支点地位,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

七、保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首先,从法律上报站和引导媒体的正确导向;其次,保障言论自由和舆论的多样性;第三,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八、反腐倡廉、守护认同的法律机制。第一,加快廉政立法,完善反腐败的法律和制度;第二,设立和健全反腐败的专门监督机构和执法机构;第三,加快保障人民群众监督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形成有力的社会性监督机制。

九、定分止争、化解纠纷的法律机制。为了使法律真正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必须加强立法工作,通过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法律规范,明晰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其界限,履行义务,防范侵权行为的发生。化解社会矛盾,需依赖公正的司法与权威的司法,用公力救济取代私力救济,用法定的诉讼程序取代野蛮的暴力复仇,是争端和冲突以和平的方式的以解决或缓和,避免当事人、当时群体在恶性循环中相互毁灭。

十、建构和谐世界的法律机制。没有世界的和谐,难以有中国的持续和谐,所以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要关心并致力于和谐世界的建设,其关键在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全球治理法治化。

上一篇:网络故障应急处理下一篇:描写水果果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