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2024-10-26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

第6章辅助教学行为中第3小节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其中讲到了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大致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教师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等4个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让期望效应得以实现嗯?

我想,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给予适合的期望。我们要满足学生基本的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等需要。我们现在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关注知识本身,而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及学习状态。如果学生是焦虑的,或是麻木的,对眼前的学习漠不关心,那么教师再怎么给与他厚望都是无用的。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所处的状态,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慢慢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来,贴近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真正打开自己,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那样他们才会愿意主动地去思考与探讨、识讨与运用,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其次,教师在传递期望时,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敏感而渴望被老师关注的,老师的一言一行有时候会暗示或传递给学生一些信号,也就是说有时候学生其实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定位是怎样的,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所持有的期望。那么,我们就应该谨言慎行,尽可能地避免伤害,用不断的鼓励去支持学生的内在动力。再次,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倾注感情。我们对于学生的关注与期望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有一个完整的层次清晰的过程。在生活的细节中关心他们,让每个孩子都有既定的目标,并一起努力去实现它,进而因实现了它而满怀欢喜。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都能够形成一个向上的良性循环。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一、激发兴趣, 提高朗读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低年级学生,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有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 诱导学生去品味、思考、争论、解决, 从中体会读的乐趣。如教《小鹰学飞》第一自然段时, 我首先指导学生把小鹰高兴的语气读好, 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 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朗读不是读几遍就能读好, 还需教师不断地启发。我问学生:“你就是一只小鹰,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学生很感兴趣, 纷纷举起小手, 紧接着便让学生再次读, 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读出小鹰高兴的语气。通过细细地朗读, 认真地品味, 学生的朗读又上了一个层次。

此外, 我们还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在孩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配上音乐、动画等引领孩子们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 加深感悟。如《大海睡了》一文的教学, 我通过课件展示出大海风平浪静和波涛汹涌时的两种不同状态,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大海, 喜欢大海。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真正地理解了“闹”和“睡”的意思, 不知不觉地就投入到朗读的氛围中。

二、抓住关键语句, 提高朗读有效性

这要根据文章的要求, 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训练朗读的目的。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 以读带讲。

如教《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第二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邓小平爷爷为什么得的红圈圈最多?先生的要求是什么?紧扣这两个问题, 学生边读边讨论, 很快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每次写字, 邓小平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 所以,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找到这句话并不难, 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是关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不是读一遍就能读好的,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我便问学生:“从这句话中, 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邓小平爷爷写字非常认真。”接着我问:“从哪儿看出来?”学生回答:“从‘每次’和‘都’, 我感受到邓小平爷爷时时刻刻都很认真。”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适时圈出“每次、都”这两个词语, 这时再请学生读, 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感情来。从学生的朗读, 我看出学生真的理解了课文内容。

紧接着我便问:“先生的要求是什么?”学生能很快找到这句话: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 等练熟了, 再照着字帖写。在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 我先问学生:“先生的要求有几步?”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适时圈出“先、再”, 接着圈出“熟”字, 问学生什么程度才叫“熟”, 学生畅所欲言, 知道理解邓小平爷爷练字的刻苦, 此时再让学生读, 学生自然就能读好。最后我读:母亲知道小平学习这样用功, 心里很高兴。读后我问“小平是怎样用功的?”再次引出“每次写字, 邓小平爷爷却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 所以,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让学生再次朗读这句话, 从学生的朗读中已经感受到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邓小平小时候学习是很认真的。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 轻松地把这篇文章背了下来。

三、教师范读, 提高朗读有效性

对于低年级学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强, 借助他们的这一优点,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 而学生模仿久了, 就积累了知识, 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我在范读时, 还要求学生看着我, 让他们从我的表情、声音、语气、神态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借助体态语言作辅助表达。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体态语言不仅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 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激情。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已对课文的理解加进自己的动作, 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 朗读的能力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多元评读, 提高朗读有效性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之后, 一定要重视“评读”的作用。评读的方式很多, 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 因人而宜。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互相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

当然, 在评价时, 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 更倾向于正面评价, 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如在教《小鹰学飞》一文时, 在学生读小鹰的话时, 不同的学生会读出不同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语气、情感, 待他读完后, 我都会给他一句评价语。这种评读, 有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维,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评价:让我们感觉到这是只勤奋好学的小鹰。

第二次评价:我已经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鹰很虚心。

第三次评价:多么顽强的小鹰。

这些感性而富有趣味的评价, 包含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 这样的朗读评价语, 是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

体验教学的最有效形式是读书 篇3

关键词:美读;体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美读”的良好习惯。

美读是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之后,对课文所作的欣赏性朗读,是朗读的情感化处理。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上学期本校教研活动,听了七年级老师上了何其芳的《秋天》。发现这位老师在阅读教学设計的手法上重了分析轻了朗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评议过程中许多听课的老师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作为教研组长在听了一轮课后,就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课文指导朗读作了深层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依据新课标的精神也结合本单元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应该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咏,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为达成这一目标,这一单元的篇篇课文都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课文”,《秋天》(作者何其芳)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对“美读”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美读可以引领学生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

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诵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反复诵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指导学生美读此文,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读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语感

许多课文的妙,是在美读中体会到的。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占有体验语音的材料。如,诵读《春》的“偷偷地”要轻读,这样才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美文,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等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美读,直到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语感。

三、美读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注重感受和体验

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示范、引导学生在美读中掌控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就会增加一层。

四、美读能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提高审美的情趣

在学习诗歌时,要培养学生感悟诗歌内容的能力,要进行美读,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行美读仔细品味语言,才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才能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多美的语言,多美的画面,只有通过美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

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要强化语言教学;(2)要注重朗读训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加深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要有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下具体达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如历其事。美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有方,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巧。美读教学要求组织得法,对学生进行生动扎实的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体验教学的最有效形式就是读书。这种体验需要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表达。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 篇4

首先是有效备课。在本章节中,提到了一些怎么样备课才实用的一些意见和做法,在我看来很有道理,比如说在怎样解决“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上,书本上的阐述就很有道理:说备课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词语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达到好的效果。作为教师,首先应整体把握初中阶段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年级阶段的目标,这样备课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了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教学低段的备课可“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能注意个年段间的知识衔接,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性。如果把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看作“面”,每篇文章看作无数个“点”,点面结合,就能达到实用、高效。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预设上,我们如果能从目标、核心环节、练习、板书、变化等多方面考虑备起,并且多参与有效的集体备课,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其次在有效指导方面,要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反省。这话说起来有些老生常谈,因为平时我们也做了,也写反思随笔了,也知道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但真正领悟到其精髓的,感受到反思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长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地终身地去学习、去反思、去换位思考。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体会 篇5

读《有效教学方法》这一本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让人深有感触。在以往,也曾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只是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内容,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五种教学的关键行为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书中认为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是

1、清晰授课

2、多样化教学

3、任务导向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关于清晰授课,在看此书之前自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明白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研究教材的熟悉程度存有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时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深度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关于对多样化教学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偏差,虽然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利用各种手段去活跃课堂气氛,可有时发现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也就是说,要解决多样化教学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矛盾,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揣摩和探索。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学生实际投入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它是指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有时尽管老师可能在任务导向地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最多的内容,但学生可能并没有投入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或使用教师提供的内容。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要增加学生的投入率,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1)制定规则让学生满足个人的需要,不必每次都得到教师的许可。(2)四处走动监督学生课堂作业,并同学生交流表明你注意到了他们的进步。(3)确保独立作业是有趣的,并且要足够简单,让每个同学无需你的指导就能够完成。(4)在黑板上写出当日的进度表,从而使费时活动尽可能减少。

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比率有三种难度水平。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中等成功率:学生不完全理解任务,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低成功率:学生压根不理解任务。研究表明,产生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

《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读书体会 篇6

在学校的带领下,我学习了《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这本书,书里的内容共分为五个话题:一是备课行为与师德修养;二是课堂教学行为与师德修养;三是课堂调控行为与师德修养;五是教师合作与师德修养。书中通过大量生动、有情境的教育教学案例,对每个话题先进行问题揭示,引领我们阅读和思考,然后分步对每个案例进行评价,最后对每个话题进行讨论与评价,把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的讨论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让我懂得了教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在师生地位上,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方法上,以合作交流为主;在学习状态方面,以自主探究为主;在教学背景上,以现实生活背景为主。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不断地“再学习”。我们要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越深厚,就越能受到学生的敬重。

尊重学生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习内容引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要拘泥于教材,要跳出教材,走进现实,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宽阔的平台。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7

一、提前准备, 丰富素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实验前期准备, 一是知识准备, 即准备完成当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是素材准备, 包括当次实验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素材等。

首先, 就知识准备而言, 在实验前教师要以课前预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 天平和量筒的用法、密度的概念都是学生实验前需要提前准备的。又如,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前需对重力、密度等概念进行复习。其次, 在实验前教师还要根据实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素材。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对小石块的选择, 因石块的质地不同, 其密度自然有所区别, 在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采集不同的石块进行初步了解。当然, 实验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具, 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大胆猜想, 合理设计实验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引导学生猜想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 然后再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预设, 还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在猜想阶段, 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结论作出想象, 而因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 其猜想也就不够全面, 故而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 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猜想。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 教师以“纸锅烧水”的实验来引入, 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 学生自然会提出更多的猜想。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作出猜想。如“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根据“洗澡过程中潜入水中越深感觉越难受”的经验而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最后, 教师要对学生没有猜想到的进行补充,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鼓励合作交流, 丰富体验

“合作才能共赢。”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 而不是只会单打独斗的“英雄”。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 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增强体验, 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来观察、分析实验, 从而获得更好的知识建构。同时, 在合作中, 学生通过分工实验, 角色明确, 任务清晰,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教师在实验中应多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教师先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 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来引导学生交流。当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明确了“不能平衡”时, 教师再追问: “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 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才能达到平衡呢?”此时引导学生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作出猜想, 那么, 如果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呢?如此, 学生又进入到实验方案的交流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感受。如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 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 此时学生就说“橡皮膜受到了水的压强”, 在讨论中明确了“液体内部有压强”的结论。

四、鼓励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实验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实验步骤, 更需要创新。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来让学生完成规定动作、规定步骤, 学生所获得的只是教师预设的既定知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创新, 而提倡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打破规矩而自由行动, 而是要在遵循科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思, 大胆实验, 大胆创新。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体会 篇8

关键词:学生素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物理理论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特别是九年级的物理,对于初中生而言,是相对困难的科目,例如力学、功和能的理解上,学生不容易接受。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物理教材时抵触情绪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接受物理知识,并在心中形成了较大的压力。此时,物理教师要学会将物理知识生活化,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让物理知识真正走入生活,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有了物理这把利器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如,教师在讲“功和能”时,可以用生活中的电梯打比方,告诉学生我们从楼上到楼下,电梯做了多少功,耗费了多少能,功率是多大等。在讲“相对运动”时,可以讲解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中抓住德国的一颗子弹的真实故事。这些例子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讲完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巩固课堂中所学知识。

二、重视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通过集体备课,能学习并博取众人的长处,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备课时,多向其他老师征求意见,汲取教法和教学中的精华,完善自己和充实自己,对于九年级的物理教学更是如此。如在讲解“欧姆定律”时,很多学生对于增加电阻,电流减弱不理解。有同事建议我,在电路中安装电流表的同时,安装一个小灯泡。这样学生不必每个人都动手,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电流的变化。通过实验改动,不仅达到了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了解得深入透彻,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教学思路及教法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要学会焦点转化,把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转化成学生学和问为主导的教学。当然这种教法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取消了,相反,教师依然是教学行为的引导。新课程要求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定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比如,在对“功率”概念进行学习时,可以与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新课程的推广使多媒体教学运用于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不应存在“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比教少好”的观念,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在制作课件上,使课程改革停留在“体力劳动”的阶段,要关注教学中做了些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将“体力劳动”转化成“脑力劳动”。所以通过教学和教法思路的改变,物理教学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四、注重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物理不久的初中生,对物理实验充满了好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用现场来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物理的乐趣中学会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拿欧姆定律来说,我在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一个闭合电路,并让学生比较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优缺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还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实验课程也要精心安排,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从教材备课上入手,从教学教法上研究,从实验课程上改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才能显著提升。当然在研究提高物理實效性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空间,只要教师肯从教学中大胆钻研,勇于实践,还会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为新课程改革做贡献。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9

最近有幸拜读了《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初中英语)》这本书,感触颇深。本书从初中英语的实际教学出发,通过有效的案例,专业而又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备课、讲课、课堂检测等课堂艺术。作为一名一线老师,看到某些案例时,类似的课堂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和作者产生共鸣。究竟怎样教学属于有效课堂,又怎样构建和谐课堂呢?这两个问题涉及范围太广了,下面就英语课的导入环节,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导入的重要性

回顾自己教学期间,有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上课的时候开门见山,对同学们说“Today we’ll learn Unit3, Section B。Please open your book, turn to page....(我们今天来讲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请大家打开书,翻到......)”这样对于老师来说,省事,但对于整个课堂来说,是一种缺失,对于课堂效果来说,大打折扣。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对于学生们来说,一个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为本课知识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入的方法

经过看书,再加上自己的反复实践和反思,我初步总结出以下方法:

(1)情景导入:ppt播放情境相关图片或视频、音乐,进行赏析,营造出氛围,放松心情,提升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热情。我在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 Unit 5 I’m watching TV的这个环节教学中,设计小组竞赛活动,让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画面猜测画面上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在表述的过程中就会用刚刚学到的现在进行时态,然后再给出更多画面,让他们小组成员合作,互相问答,期间又会用到不同人称的现在进行时态的问句,训练层层递进,扎实有序,课堂活跃。

(2)话题导入:无论是在本节课的刚开始,还是两个课堂任务的过渡,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成功的引出下一个课堂任务。我在九年级Unit11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 are?的教学设计中,针对课本问路指路的听力内容,首先引入我们学校附近的地理状况,我扮演成陌生人,与学生展开对话,然后,再让生生对话,进行话题引入。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效果非常好。

(3)我们还可以通过启发式、悬念式等导入方式,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盼,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学。

我们在导入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到“投其所好”,这里的其指的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一定不能流于形式,要 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另外,导入时间最多三五分钟,简明说明中心主旨即可。总之,无论怎样导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丰富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沟通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沟通意识的培育是第一位的,沟通技巧是第二位的。在沟通中学习沟通,沟通技巧也就自然能不断提高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其根源还是在于沟通意识的不足。所以我们要从“听”、“说”、“问”等最基本的沟通行为,乃至打电话沟通技巧的所有重要细节,我们都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我们在日常打电话,这是最普通的事情,如何提高有效性呢?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与周围的邻居、单位的领导及同事、还有客户的沟通都是通过电话来完成的,所以电话沟通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打电话前就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是话前的准备。无论接打电话,通话前很关键,必须事先计划好要说什么,把内容完整写出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语言要自然。接电话一定要按照接电话的流程走并熟练达到自然。

三是认真倾听。无论是打电话还是接电话都应保持积极的态度,注意倾听。四是要及时办理。每通电话结束都要认真总结归纳,不断改进,重要电话不要推后。

再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沟通是双向性的,邻里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沟通,要把工作做好,沟通必须是顺畅有效的。我们平时在工作中做的最小、最不起眼的工作,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这些基本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认真、仔细地把自己每项工作做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做好这些具体的工作,就要做好与邻里、同事、领导之间合适的沟通,没有沟通,工作就不可能协调好、也不能做好。

沟通是双方面的,必须是真心、真诚的,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工作就会无法开展。只有学会沟通,与邻里、与领导、与同事、与客户的关系才会融洽,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只有学会沟通,生活、工作起来才会更顺利。在我们这个和谐社会里,沟通显得更加重要。

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11

一、提前准备,丰富素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实验前期准备,一是知识准备,即准备完成当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二是素材准备,包括当次实验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素材等。

首先,就知识准备而言,在实验前教师要以课前预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天平和量筒的用法、密度的概念都是学生实验前需要提前准备的。又如,“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前需对重力、密度等概念进行复习。其次,在实验前教师还要根据实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素材。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对小石块的选择,因石块的质地不同,其密度自然有所区别,在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采集不同的石块进行初步了解。当然,实验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大胆猜想,合理设计实验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再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预设,还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在猜想阶段,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结论作出想象,而因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其猜想也就不够全面,故而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猜想。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教师以“纸锅烧水”的实验来引入,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学生自然会提出更多的猜想。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作出猜想。如“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根据“洗澡过程中潜入水中越深感觉越难受”的经验而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没有猜想到的进行补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鼓励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合作才能共赢。”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单打独斗的“英雄”。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增强体验,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来观察、分析实验,从而获得更好的知识建构。同时,在合作中,学生通过分工实验,角色明确,任务清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在实验中应多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来引导学生交流。当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明确了“不能平衡”时,教师再追问:“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此时引导学生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作出猜想,那么,如果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呢?如此,学生又进入到实验方案的交流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感受。如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此时学生就说“橡皮膜受到了水的压强”,在讨论中明确了“液体内部有压强”的结论。

四、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实验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实验步骤,更需要创新。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来让学生完成规定动作、规定步骤,学生所获得的只是教师预设的既定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创新,而提倡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打破规矩而自由行动,而是要在遵循科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思,大胆实验,大胆创新。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革新观念,从“我做你看”的模式过渡到“我引你做”的模式,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中积极交流、讨论,大胆创新,这样才能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有效。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一、“凡事预则立”——重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一节好课的生成离不开扎实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这样的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 从教学的要求出发。

高考的命题体现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能力要求, 试卷的主观题部分更会强化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这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查。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有必要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 江苏省高考政治考试说明、高考试题的研究, 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 怎样学, 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等, 唯有如此, 教学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2.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效果的好坏, 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所以教师首先必须研究学生。有人说“橘生淮南则为橘, 橘生淮北而为枳”, 班级之间的差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学生活跃程度、学习基础、男女生比例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3. 从利于学生自学质疑出发。

课前预习是教学的常规也是新形势下对教学的要求。根据课时分配, 我们认为, 自学质疑最好放在课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自学目标、重难点,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进行高质量的自学质疑。自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初步解决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便于课堂有选择的获取教学有效点。在设计教学案时, 将教学目标问题化, 注重介绍学习方法等都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牵牛要牵牛鼻子”——课堂中几个重要环节

1. 互动探究。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要求我们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 探究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互动”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与交流, “探究”指师生对重要内容进行学习和研究。核心是探究的有效性。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呢?

首先, 探究不能太多。一节课有重点的探究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比如《经济生活》中“国家财政”这一框, 财政的作用是教学的重点, 需要重点解决, 其他的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 没有必要对各个问题展开探究。

其次, 探究不能流于形式。高质量的探究是在学生有一定思考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讨论使学生在自学阶段的认识得到深化和提高, 利于进一步探求新知。不是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马上热闹起来地探究回答;而是需要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总结回答。

第三, 要建立团队精神。学习小组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法之一。将班级学生按座位分为若干小组, 选出组长, 发扬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 来达到小范围讨论的目的。

2. 矫正反馈。

矫正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矫正反馈的目的就是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教学反馈来检验, 只有准确获取反馈信息, 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矫正, 以此达到教学信息的有效转化。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矫正反馈能力。

3. 精讲点拨。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精讲不是不讲, 它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讲在难处、讲在学生疑惑处。并且要注意讲话的时机, 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前不讲, 学生没讲之前不讲, 所谓“不愤不悱”就是这个道理。教学要想让学生达到“自奋其力, 自致其如”的效果, 就离不开点拨, 点拨能使学生在遇到知识障碍、思维障碍时, 有把钥匙, 拨疑难, 排故障, 以达到对相关内容的掌握。

三、“润物细无声”——用细节助推有效课堂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同感受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一般情况下, 教师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一节课, 往往会忽略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着脑力劳动这个事实。疲劳是学生的现实写照。这就需要老师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 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幽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有的老师在上课前, 看到学生状态不佳, 教师可以灵活机智地谈及与教学相关的趣事来调节学生的状态。

2. 善于提出问题。

古人说, 善教者, 必善问。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问, 和教学目标关系不密切的问题不问。大而空的问题不问, 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问。这就要求老师设计问题要精, 既要有深度, 又要有层次性, 便于学生思考、讨论。

3.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 多与学生进行轻松的心灵对话,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一旦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就有了一定的保障。教师的交流在课外、课堂都可以进行。如在课堂, 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 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 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

摘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是科学的、务实的, 在此基础上优化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细节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学习,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关键词:互动探究,有效课堂,教学细节

参考文献

[1]张安义.政治复习课的回归与出新[J].思想政治教学.2009 (2) .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从书名就知道这本书所说的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技巧和教育之道。让我茅塞顿开的一句话是这样的:“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所以很多道理可以不讲,但要积极思考处理眼前问题最有效的方法”。确实,很多时候,老师喜欢对着出现问题的孩子说一大堆看上去特别有道理的话,反问孩子为什么要犯错,为什么不懂这些道理,为什么不能听话不能乖一点……很多时候说完这些话感动到的反而是我们自己,小孩只是沉默着,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听进去了。我的班级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是开学第二天才来报到的,见到他的第一眼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走路有点驼背,眼睛习惯看着地面,说话声音特别小,看上去胆小内向。果然,接触以后发现他在英语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开学考试只考了四十分。一开始我利用课间空闲时间耐心的给他辅导,从音标开始,单词开始,可效果一点不明显,他不愿意张开嘴去拼去读,成绩一直上不来。终于有一次在批改完他乱码似的听写后,我生气极了,把他拉到办公室严厉的批评了一顿,我说:“为什么老师家长都这么为你着急,你自己却一点不急,一点都没有上进心,你为什么就是不能张开嘴大声朗读,你看某某某同学,明明成绩已经那么好了,却仍然刻苦勤奋……”。我噼里啪啦说完之后,他还是一动不动站在那里,一个字都没说,用沉默不语来应对我的批评。当时的我有些后悔,会不会这样的指责让他更不愿意开口读英语,他会不会更加排斥这门课程。我突然想到在翻看这本书的目录时有这样一个章节,学生沉默不语,怎样说才有效。

当晚在睡前我就提前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说道遇到这样的孩子应该首先用有效沟通先打破学生的防御系统,因为学生被老师召见都是因为犯了错误,在见老师之前已经在心理上预设了一层防护网,让老师束手无策。老师应该用幽默亲切的话语营造和谐的气氛,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里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第二,调整语言模式,把为什么语言模式变成怎么办语言模式。为什么引发的是学生的负面情绪,和对过去情景的回顾,怎么办模式指向的是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完书的第二天,我又试着找这个孩子谈话,他一个人坐在位子上,一如往常低着头,看到我的出现,眼神里闪着一丝不安,我俯下身,“老师想再跟你谈谈怎么样?”他点点头。“听你妈妈说你喜欢跳街舞是吗?”他听到这头抬起来,似乎不再紧张,“那你还记得你第一次跳舞的样子吗?是不是需要迈出第一步?”他点头。“那老师认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就像跳街舞一样,一个完整的舞蹈肯定需要我们迈出第一步,然后不断花时间练习才能更加熟练,对不对?孩子,是不是你也想学好英语?你告诉老师你想要老师怎么帮助你?”他听到这一句眼睛开始发红,他说,单词我就是不会背,别人半小时就背完了,我一个小时也背不掉。我说首先你要会读,然后理解了意思后再背。现在我们从第一模块开始,就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背,如果背不完,你告诉老师背不完你想给自己什么惩罚?他灵机一动,“背不掉就找我家长!”说完他捂着嘴笑了。那晚晚自习之前他很熟练的背完了第一单元的课文,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我说你真棒!你看,你这不是背完了吗?我第一次看见他那么开心骄傲的模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给他制定属于他的学习方案,属于他的学习任务和作业,让他找到自信,让他觉得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牛学梅 静海大张屯中学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感

读了余文森主编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在序言里,余教授也提出来了,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新课改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发展得更好。那么,怎样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余教授主编了一系列的有关教学的丛书,而本书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时为上课服务,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也就是如何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这是从教学工作和教学流程角度来谈教学的。其中备课篇有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主题,其中每个主题都从老师们熟悉的经典名言出发,有典型案例;上课篇指出上课时教学的核心工作,这一主题主要讲解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技能,如讲授,提问,情境,倾听,观摩,点拨,调控等供老师们借鉴学习运用;听课篇通过展示名师带着思想进课堂,看、听、想、认协调发展,联动推进,联动是有效听课的真谛,老师们在听课中逐渐成长;评课篇中说:老师的上课时画龙,评课就是点睛,龙因睛而腾飞,评课是教学钻研的灵魂。上课人因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人因评课而豁然开朗。以此来看,要进行有效的教学,离不开这四大部分。

作为一名老师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是自己的家常便饭,可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不断改进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使之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老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句句经典,让学生佩服的话,就免不了课下的努力学习,使自己的学识博大精深。所以说,教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必须充分做好备课工作,要多多虚心的学习,多多听听优秀的教师讲课,且在每上完一堂课时,要不断地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当然,也要看见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发挥长处。

读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我总结了以下观点:

一、怎样研读课程标准?

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①、确立“三维”目标;②、熟记学段目标。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4、读“附录”,和孩子一起成长。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研读课程标准就是“磨刀”,是把气力用在刀刃上。可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淡化了这种意识,只顾埋头使劲“砍柴”,而忽视了轻松“磨刀”。以后教学过程一定记住备课的第一步——研读课程标准,方向对了,教学效能才能彰显。

二、怎样了解、分析学生?

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在心理学中了解;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从预习反馈中了解;就课题(或在预习时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提出问题;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课文(内容)了解。

3、为“学困生”提供特殊服务。

三、教师怎样根据学科的特点、学段(学期)目标,联系学生实际,设计针对性、综合性的练习?

1、设计课内练习。包括课前练习(预习)、课后练习(包括生字词的书写、背诵、答问、单元练习等教材的“练习系统”)、仿写练习(读书笔记)等。

2、设计课外练习。例如:搜集资料、拓展视野;“自助餐”式作业;“自主”式作业;“亲情”作业;全面开发、充分利用习题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变重复练习为灵活多样的练习,变静态练习为动态练习,变封闭练习为开放的练习,变练习素材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练习。

四、教学反思,怎样反思、反思些什么?

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理论支撑的分析、比较、判断的思维过程,以及思考之后的改进、提升、完善、记录的行动过程。有的放矢、行必有果,是教学反思的显著特征。

1、思考。包括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

2、笔记。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笔记,及时记录下来,体验“认识升华”、“负而转正”的美妙。一是随时的零散笔记;二是阶段的完整笔记。

3、提炼观点,形成文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应该是教师最好的“学”。

五、教学情境的创设途径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图像包括板书、图画、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如:操作、表演、活动、演示。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朗读——声情并茂;描述——绘声绘色;比喻——贴切精彩。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等。

6、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研读中 我重点读了上课篇,下面是怎样有效上课一点心得:

首先得重视知识的引入。一堂课的引入如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教师要营造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的良好氛围。在音乐课中常见的导入法有:节奏导入法、旋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肢体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等。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开始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学生才不会从心底抵抗教学的进程。很多时候,学生总是上课不专心,或者是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这个时候,老师就该营造气氛,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回归课堂。

其次是把握知识发生、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放手让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在发现中获得满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尊与自信。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设计知识呈现方式或场境,并采用相应技术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发挥才能的环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我的音乐课堂上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不管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我都尽量让学生能够动起来,能跳舞的歌曲就编些舞步来跳,能加打击乐器的歌曲就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了真正的知识,或许将受益这一生。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或性格特征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短,在教学教程中适时加入一些兴奋点,从而避免他们产生学习疲劳。比如说在教乐理知识时,我经常采用一些非常形象的动作讲解。例如休止符,我就做踏点步,或瘸子走路,代表音符时值一长一短,同学们非常感兴趣,很快就学会了。

第三要重视课堂小结的准备。由于记忆与遗忘始终相伴,并且不同学生的记忆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课堂小结决不能草率应付了事,要想法让学生回顾与整理自己的思路。对于班上的所谓差生,我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跟他们聊天,给予他们信心,告诉他们千万别“破罐子破摔”。“我能行!“我是最棒的!””相信自己!”“坚持到底,就是

胜利!”这些都是时常鼓励孩子的语言,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心情愉快,学得轻松。

实施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体会 篇15

一、在新课标指导下进行教学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 地理课程标准成了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 而且在全国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着“一标多本”的状况, 现在全国有四个不同版本的教材, 而这四种教材的编排依据都是“课程标准”, 所以, 教师应该集中精力研究课程标准, 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使用新课改教材时, 有时发现考试试题并不是教材讲过的内容, 甚至是教材上从未涉及过的概念, 学生很困惑, 其实是教师没有仔细地研究“课程标准”的缘故。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备课时, 认真将所教的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对照分析, 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时, 把“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作为案例, 重点分析大河流域开发的地理优势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如果教师只把课堂重点放在田纳西河上, 那是不符合“课标”要求的, 应该在教学中分析流域的方法, 对尼罗河、黄河、黑龙江等流域开发进行对比探讨, 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辅助课堂教学,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时空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小天地, 使学生学会借助互联网查找资料,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学课件, 下载对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 教师可以大量地占有资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最终筛选出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知识信息, 做到与地理课本的最佳结合。比如, 教师讲授“西气东输”时, 可以展示中国西部的能源分布状况以及中国东部资源需求的迫切性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从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中, 得出西气东输的必要性的结论, 然后通过一些影音资料, 认识西气东输的路线, 所经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状况, 以及对国家中东部建设的重大意义。这样, 教师帮助学生搭起了一条从问题到答案之间的桥梁, 师生借助互联网的作用, 教会学生自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课堂的密度、广度、深度, 扩大学生的视野、空间。

三、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延伸活动

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 还要与学生现实生活、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起来, 选取重大事件进行剖析,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课本上的一些案例已经有些过时,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从新闻时事材料中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热点问题, 引入地理课堂教学, 例如, 日本海啸、汶川地震以及人们所关注的雾霾天气等, 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另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多关注自己身边的地理, 也就是说把地理知识进一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实际问题, 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这样既能延伸课堂教学范围, 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能力, 又由于学生对身边的问题熟悉, 学生容易理解,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更能激发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教学不要为改革而改革

新课程改革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 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运用这种模式的作用在于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开阔学生视野, 使学生探究问题的前因后果。笔者认为新课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学习模式, 不必每个问题, 都要小组讨论、分析、探究, 学生做的更多的还是学习书本上现成的原理、结论, 对于教学难点、重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 就不用小组讨论, 这非常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 主要依据新授课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有些问题可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加以解决, 有些问题应当通过教师适度的讲解来解决。比如, 高中地理的“大气运动”有关知识, 内容抽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学习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 尽管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将运动制成演示动画, 但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不是学生能够通过看动画和自己看书就能理解掌握的, 这样的内容在安排课堂教学时, 教师的适当讲授是绝对必要的。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 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学习新课改精神, 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 在课堂教学45分钟内优化教学过程, 强化师生互动, 实施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 最终能够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学习新课改精神, 在课堂教学45分钟内优化教学过程, 强化师生互动, 实施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本文作者在总结自己十几年来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 探讨分析实施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体会和方法。

对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体会 篇16

关键词:高中   生物    有效   教学

高中生物内容多,而课时少,整个教学质量较低。所以,在当今的教育改革背景中,我们都应当努力探索生物学科有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用自身魅力影响学生灵魂与人格的职业,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让学生喜欢自己,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教师需努力追求上进,完善自我,提升人格修养,以获得学生的尊敬與爱戴;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积极走进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以信心、关怀;不偏爱优胜,不歧视学困生,尽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健康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思维活跃,专心听讲,取得更好的听课效果。

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要做好高效的课堂,教师一定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只有充分备课,对教材与学生进行充分认识,才能从容不迫、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对于课前备课,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教师个人备课阶段,需要仔细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以便让自己能够熟练讲出所要讲授的知识点,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第二是本组教师集体备课阶段,能够将教师的集体智慧呈现出来,突破重难点,对课堂进行预设,最后一起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案。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细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课堂教学导入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引入新课程的时候,教师要能够使用生动的语言或提出具有启迪性的疑问,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这堂课时,教师展示了几张巨大的南瓜照片,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直观教具,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的优化一定要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我们应该积极采用各种教具比如多媒体技术,让枯燥的问题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具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喜欢在宽松的气氛下学习,容易掌握必要的知识点。比如,在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如何理解涉及到的转录和翻译等环节。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细胞内的生命过程可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会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便于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经过演示文稿的展示,学生会产生很高的兴致,以积极的心态掌握重点及难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优化教学语言,解除学生的疑点

教师能够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又取决于其对语言的优化。一,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二,语言要简洁、明了,不要拖泥带水,不要含糊不清;三语言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由难变易,化乏味为有趣。比如在讲解细胞时,我把细胞比作了一个工厂,工厂的外墙是细胞壁;工厂的保镖是细胞膜,督促着厂里厂外人士与物品的进出;各样的细胞器像工厂内设备相异的车间;线粒体像动力车间;对动物的细胞而言高尔基体是装饰车间,叶绿体为食料制作车间;而细胞核就像厂里的行政监管机构,掌控着整个厂的生产活动。这样的比喻,就把知识讲得更深透了。

(四)练习到位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有力保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习题。选题的原则之一是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原则之二是难易适中,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当堂检测能够有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确保生物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五)善于总结

在每节课终,都要善于做最后的总结,让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重新整理一遍,在整理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将问题解决掉才算完成了一节完美的课。所以,细心规划概括这一教学环节,对优良教课成果的稳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一堂课的最后5—8分钟,我都会把这堂课的知识重点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强化。教师要协助学生做好知识疏通,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规则,提升生物学习本领。

(六)重视课后阶段,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巩固

对于上课时间教授的知识点,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有效巩固。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一方面,应该布置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另一方面,应该在课后给学生找一些和生活相联系的开放式题目。像学习了《生长素的发现》后,让学生设计并且培育茎杆为“S”状的盆景;学习了《生态系统之能量流动》后,让学生下课后统计蔬菜和肉品的单价,并且说明两种单价不同的原因;通过学习《经神经系统的调节》,让学生写小文章《怎样让记忆更加持久》等,学生都很感兴趣,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作业。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有效进行教学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反思可以促进一个教师更快地成长。因此,教学后,我都会认真回顾,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处理,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参与和掌握的程度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利弊得失。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丁雪芬,吴寿生.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2(12).

上一篇:公信力,责任感,自信度,管理者不可或缺的魅力下一篇:初中数学教研组长工作计划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