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散文

2024-06-10

迁徙的散文(共12篇)

迁徙的散文 篇1

随着春天的迁徙散文

来美国若干年了,英语自然学了很多,但似乎只真正懂得了一个词:Immigrantion(移居)。以几千个日日夜夜的时间理解一个词,如果不是我太迟钝,就是这个词的含义太深奥了。

移,意味着没有根的支撑;移,意味着无所攀附;由此生命就不可能是一幅绵绵延延的布满家舍炊烟的画轴,而是一段段留在驿站墙壁上无人能懂的孤独的文字。

迁移漂泊是不是一种毒,染上了,就难以戒弃?早已习惯了不在新年夜定一个新年计划。多年前在踏上了漂泊之途时,就已经把自己交给了未知。又何必去筹划,去准备人生呢?再精密的筹划,再细心的准备,都抵不过红尘的一场戏弄。

所以索性放任自己的漂泊。

德克萨斯南端的海滨城市CorpusChristi有一条悠长而美丽的海岸,海岸上长着仪态万方的棕榈,让人很容易忘却这个“孤星州”的大多数地方的干燥与荒芜。一月,当美国东海岸的暴风雪依然铺天盖地的`时候,在这里春天已经伴着棕榈的舞姿飘然而来了。

似乎有些措手不及似的,急忙把自己薄薄的五颜六色的毛衣都找出来穿了。

春天,总是令人渴望恢复美丽。春风仿佛是久别重逢的情人,一味地温存。终于在春风里流下了暖暖的眼泪,在经历了冬的严酷之后。

生命似乎是受伤与复原无休止的循环。受伤是无奈地接受命运的惩处,而复原,并不是因为血气方刚,而是因为游子的韧性和对生命与自由无法更改的热爱。当我在CorpusChristi的海岸,把从前的迁移之苦装入一个漂流瓶,送进了海洋,我惊讶于自己又一身轻松地准备下一次的迁移。

在二月,我搬到了德州南部一个安静的小城,这里的春天比CorpusChristi晚一步。于是又红红绿绿地装扮一番,再享受一回早春来临的喜悦。每一座城市都有每一座城市的春天,关键在于我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感受;

每一种人生都有每一种人生的美丽,关键在于我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

三月的时候,我可能就在德州北部的一座城市了,而那里的春天是从三月开始。在四月,我会不会在美国的中部,在一望无际的草场中间追逐春的气息?到了五月,我也许又回到东海岸,去倾听大西洋的春潮了。我原来是随着春天迁徙的啊。

漂泊也有漂泊的快乐。我可以追随春的脚步,可以在记忆中留住每一座城市最风采照人的瞬间。

谁说游子的眼泪总是又苦又咸的呢?春风中的眼泪也可以是甘甜如清泉的。

随着春天迁徙,难道不是随着生命中自由的车轮,随着永不泯灭的梦想迁徙吗?

迁徙的散文 篇2

我国目前对迁徙自由权的概念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迁徙自由权是指在国籍内自由迁徙和居住的权利, 广义的迁徙自由权包括公民自由离开原居住地, 到国内和国外旅行或定居的权利。”①“迁徙权是公民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离开原居住地到外地 (包括国内和国外) 旅行或定居的权利。在广义上, 它等于居住自由;在狭义上仅指在国籍所在国领土内自由旅行和定居的权利。”②

而扩展开的迁徙自由权, 有着更为明确的分类权利, “迁徙, 就是移居, 或者说改变住所。迁徙自由, 即选择住所的自由, 国内迁徙和移居国外两个方面。具体而言, 是指宪法和法律保障任何公民享有如下四种权利:①境内迁徙自由, 即在某个特认定国家边境内自由迁徙的权利;②居住自由, 即在某个特定国家边境内自由居住的权利;③离开权或迁出权, 即离开包括自己本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权利;④返回权, 即返回自己本国的权利。”③

对于上述对迁徙自由权的定义, 后者是以国籍区分来对待迁徙自由权的, 更着重强调国际间的迁徙自由权, 而且在对于返回权的态度上更为重视, 虽然返回权被默认的包括与迁徙自由权中, 但仍不可忽视其地位。

二、我国迁徙自由权的变迁历程

封建专制统治的旧中国, 缺乏民主、自由和人权, 所谓的法律上不但没有迁徙自由的相关规定, 而且相反的把“迁徙”作为了一种刑罚来理解, 将犯人及其亲属或是受到株连的人迁离乡土作为惩罚。

中国法律最早出现“迁徙自由”一词是在中华民国时期。从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之后, 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开始传播。最早规定迁徙自由的宪法文件时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宪法第2章第6条第6款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之后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在宪法文件中也有迁徙自由的规定。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颁布的宪法中, 第10条进行了规定:“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但是公民迁徙自由权利的行使却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这些限制体现于其他的一些法律法规条文, 虽然有些是必要的, 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 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有些限制的条件过于严格, 极大地限制了公民对于迁徙自由权的享有和行使。

1949年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 作为基本人权之一的迁徙自由权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但仍十分曲折。建国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条就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0条也有进一步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后来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和其他因素, 在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中未曾提及此权利, 但实际生活中, 迁徙自由的某些内容多少仍然存在。例如, 在1958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 实行的公民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中的“二元结构”户籍制度, 其中虽然迁徙限制条件是存在的, 但基本上公民在农村之间、城市之间可以自由迁徙, 只是手续相对复杂和繁琐。为了控制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膨胀, 农民进入城市的法规和政策限制较多, 而城市人口迁入农村却相对容易一些。至于“文化大革命”时实行的青年学生“上山下乡”, 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插队落户”、“上五七干校”则是强制改造和强制劳动, 根本不属于迁徙自由的范畴。④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宪法上虽然还没有明确规定人民享有迁徙自由的权利, 但是随着国家对户籍政策和出入境政策的逐年调整和松动, 人民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 实际上已经享有了迁徙自由的权利。法律、法规以及规章逐步取消了户籍制度对居住自由的限制。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人口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公安部发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标志着公民开始拥有在非户籍地长期居住的权利。1994年后, 我国出台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 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作为基础管理形式的登记制度, 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的总体思路。

上述提及的大多为居住自由方面, 而在出入境自由方面, 新中国建立初至改革开放之前, 因私出国例如到西方国家旅行、留学或是探亲访友之类,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被禁止的, 个别活的出国机会也是经过严格的审批过程才能够实现的。这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与我国实行的政策是有一定关系的。而改革开放以来, 从198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的颁布, 我国在政策上有了一定的放宽。根据该法律、法规的规定, 凡是中国公民, 不论因公、因私, 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可以自由出国。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布了《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 宣布国家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等规定。

总的来说, 改革开放之后, 无论从居住方面、旅游方面, 还是在离境入境方面都相对来说自由很多, 国家在保障公民实现迁徙自由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同时也制定和实施了很多法律法规。

而在我国迁徙自由权实现的过程中, 户籍制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用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户籍是登记、管理人户的册籍, 亦称籍帐。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是维护政权统治和征课赋役的基础, 故历代都十分注意户籍。中国的户籍历史甚久, 记录丰富, 制度日趋完备。

而建国后最早的一个户口法规, 是1951年7月公安部发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这个法规将全国城市居民的户口基本上统一管制起来, 城市人民不能选择居住地, 也不能自由迁徙, 限制了城市居民的迁徙自由。而1955年6月颁布的《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则将除城市以外的集镇和乡村都规定需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 开始了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而作为对前两个法规的发展, 1958年1月颁布的《中户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此项条例确立的户籍制度以常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准则, 将城乡居民明确区分为“农村户口”与“非农村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 实行区别对待、城乡分治政策, 公民除了就业、升学、工作调到等可以迁徙外, 一般没有选择居住地的权利。⑤50年代建立起来的户籍制度虽然限制了公民的迁徙自由, 但需要看到的是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缓慢, 工业化投入完全由政府投入, 而户籍制度是实现初期进行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物。

三、我国迁徙自由权实现的措施

改革开放已经20年有余, 首先, 社会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 市场经济已经取代计划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其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大,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小城镇建设的异军突起, 农村生产力的解放造就了农民工这种特殊群体的出现;再次, 由于视野的开阔与思想的解放, 人口的大量流动已成为一大潮流, 这所有的现象都推动着公民迁徙自由权的发展, 而且旧的户籍制度已经开始出现很多与社会现象相互矛盾的冲突, 都促使着广大民众积极地进行争取迁徙自由权的人权解放运动。1998年8月, 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 这份文件的颁布实际上意味着40年的传统户籍制度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松动。随后, 各大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⑥此项权利的落实需要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 将迁徙自由权写入宪法。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 有原则性和纲领性的特点, 处于统领大局的地位上。虽然我国现在有一些法律法规对迁徙自由有所规定, 但仍不能弥补没有入宪的不足, 很多法规的提出, 只能解决户籍制度与迁徙自由权之间的表面冲突矛盾, “治标不治本”, 例如遣送条例, 就是为了缓和打工潮与户籍制度的冲突, 但仍有“孙志刚案件”的发生。

第二,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迁徙自由得以实现, 我国应当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当然不是完全取消户籍管理, 而是完善, 使之更加合理与科学。中国的现实是农民仍占人口的绝大部分, 而城市福利水平较高, 如果户籍制度猛然取消效果会不好, 容易导致大量人员从农村涌入城市, 使城市负担加重, 社会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靠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来调节公民迁移和移居方向, 比国内目前现行的单一行政审批手段要有效、合理, 更有利于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户籍政策可以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度, 废除户籍制度中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特权, 实现户籍面前人人平等。而进城落户的农民, 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等社会服务和福利待遇, 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⑦

第三, 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和措施保障公民迁徙自由权。

《迁徙的鸟》 篇3

导演:雅克·贝汉

国家:法国

类型:纪录片

2001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乐奖

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内容简介】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雅克·贝汉以这样一句话带我们踏上了鸟与梦的飞行之旅。

候鸟迁移的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也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影片再现了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大风沙中寻找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保护自己、在浩瀚海洋中猎食等生活场景。大天鹅要飞越1200 公里的长途旅程,它们那份对生命的坚持,对子女的照顾,令人尊敬。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既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又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它们全都默默承受,挺着胸与大自然作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企鹅在冰天雪地下仍要与海鸦对抗到底,只是为了保护企鹅宝宝的安全,其中充满艰险,但面对亲情,自身的安危也显得微不足道。

语言迁徙与负迁徙的比较 篇4

关键词:语言迁移负迁移

一、语言迁移的基本理论及其概念

语言迁移长期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及外语教师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今天,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语言迁移的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 Cultures)(1957)中提出来的,这一著作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曾经产生过极大的影响。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Lado(1957)的对比分析假说认为: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之间成正比,即“差异=难度”。差异越大,难度就越大。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因此,教师如果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体系进行比较,以预测两种语言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预测来决定外语课程和教材中哪些项目应进行特殊处理,并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尽力形成新的习惯。

二、研究方法

发音人员:邀请广西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30名会说桂林话的学生(2007年桂林市中英语16个男生中6个得A、4个得B、6个得C,14个女生中6个得A、4个得B、4个得C)请他们分别朗读一段中英文短文。(用桂林话朗读中文,短文包括每种语言基本的语音成分)实验语料:一段包括所有桂林方言语音成分的短文和一段包括所有英语语音成分的短文。实验设备:数码相机录音。实验比较:先分析英文录音总结出语音错误,带着这些错误去听各自桂林方言录音,考察这些错误是否由桂林方言引起,以验证口音是否就是母语负迁移在语音层面上体现的实验假设。

三、实验分析

1.分析英文录音总结出的语音错误桂林方言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二者在语音方面相差很大。长期受桂林方言习惯的影响,学生对重读、连读、节奏等语音知识所知甚少,发音不准、语调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

(1)音素清浊、长短不分。如把/b/、/d/、/g/发成/p/、/t/、/k/;用桂林方言中接近的音去替换英语语音,如用“缺”顶替/tr/,用“绝”顶替/dr/。另外,将/i:/和/i/,/u:/和/u/混淆起来。

(2)增音、减音现象严重。如把but/b t/读成/b t/;而trouble/tr bl/中的/l/辅音则省去不读,/tr bl/被读成/tr b/的音。

(3)重音位置不明。如把interesting/′intristi!/读成/in′tristi!/。

(4)节奏把握不准。以“断奏音”的方式一个一个音节读出,且各个音节的长短一般区别不大,语句的长短基本上是按音节数计算的,属以音节计时。习惯于把每个音节的力度平均分配,元音强弱不分,长度趋同。

(5)某些基本音的错误。如light和night不分。

(6)语调平淡生硬。升调、降调、平调互相混乱,所读的英语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

2.对照桂林方言与英语录音和各自语音系统特点作出的错误分析(1)音素清浊、长短不分。两种语音的音位系统不同,英语里有严格的清浊音素对应,桂林方言里则没有,这就造成学生对英语清浊音发音、辨音的困难。所以把/b/、/d/、/g/发成/p/、/t/、/k/;汉语中“缺”接近/tr/,所以用“缺”顶替/tr/,另外,由于桂林方言中没有长短音之分,所以发音时总是无意识地将/i:/和/i//u:/和/u/混淆起来。

(2)增音、减音现象严重。由于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差异,桂林方言一般不以辅音结尾(鼻音m,n除外),且无辅音连缀现象,而英语则无此规律。因此,在读英语时就常常出现增元音、减辅音的现象。如在读闭音节的单词时习惯在结尾的辅音后或在辅音连缀中加进一个元音,而trouble/tr bl/中的/l/辅音则省去不读,/tr bl/被读成/tr b/。

(3)重音位置不明。重音读不准在英语学习中是很普遍的问题。桂林方言的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重音大多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英语则不然。受母语的影响,他们常常按照桂林方言的重音习惯来读英语单词。如把interesting/′intristi!/读成/in′tristi!/。此外,许多学生不了解英语的重音具有标明词类或功能的作用,如import作名词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作动词时重音却在第二个音节上。

(4)节奏把握不准。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母语产生的负迁移在节奏上表现得最明显,也最顽固。英语被认为是“以重音记时”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有节奏。且节奏的基本倾向表现为各个重音节之间的时距大体上相等。而桂林方言的节奏是以“断奏音”的方式一个一个音节连续出现,且各个音节的长短一般区别不大,语句的长短基本上是按音节数计算的,属“以音节计时”的语言。受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学生对节奏把握不准,习惯于把每个音节的力度平均分配,元音强弱不分,长度趋同,所以很难说出一口地道的英语。

(5)桂林方言干扰造成某些基本音的错误。桂林方言对学生英语发音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桂林方言无鼻音,桂林方言中的n和l不分,因此,light和night读不准。

(6)语调平淡生硬。英语属语调语言,其语句中的词必须受语调的支配,句子靠语调来辨义。因此语调对于表达话语意图极为重要。而桂林方言属声调语言,声调本身即具有区分汉字意义的功能。学生长期以来所养成的这种母语习惯使他们对英语语调的把握极为困难,升调、降调、平调互相混乱,所读、所说的英语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不能很好地表达和传递语意,严重影响了语言的有效交际。

三、结论及对于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的声学实验及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第二语言语音的习得和母语语音的习得是有差异的。口音就是母语负迁移在语音层面上的体现。要改善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现状,提高英语语音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克服母语负迁移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纠正普通话发音来带动英语语音的提高。在纠正读音的问题上,运用母语的发音特点来达到这个目的,收效是显而易见的。

2.仔细进行英汉语音对比,学习语音器官图,弄清发音部位。学生在口语中发生错误大都是因为没有仔细把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习惯性地用母语中的发音来代替目的语中的发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认真分析学生的语音错误和母语对他们的影响。帮助学生将两种语言中相近的音进行对比,仔细对照发音器官图,找准发音部位,掌握发音方法。

3.训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中国学生英语语音不准的根本原因是口腔肌肉不利于英语的发音。为了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在每一个错误的地方都采取故意夸张的方法。练习单音时可以故意夸张读不准的音。针对连读现象,可训练他们将一组组意义和语法结构联系紧密的词或短句连起来读。碰到辅音和元音的连读时,可将它们视为一个单词进行拼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时,对单词的弱读式进行强化训练。训练语调时,教师辅导学生画出语调图,故意夸张升调。

总之,要改变桂林学生英语口语中浓重的桂林腔,要首先帮助他们认识到方言的影响,纠正普通话的发音错误,仔细进行英汉语音对比,学习语音器官图,弄清发音部位,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模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音语调,训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献文:

迁徙的鸟组诗 篇5

1、迁徙的鸟

白云衬出你前行的方向

在蓝天上绘出小小的墨点

你带着对远方的狂想

走上迁徙的路

只是那声声凄厉的鸣叫

是否带着对故乡的眷恋

2、雪山云朵

总把山峦粘连

总和苍松缠绵

禁不住狂风的一催

飘离了那座雪山

远去的云朵吆

你可记住牧羊姑娘的嘱托

在月落月明的夜晚

把爱的情思洒落草原

3、自然林

藏在深沟

扑向山巅

用千年的情思

涵养脚下的土地

寂寞的泪水

汇成大河流向远方

正是你的守候

为大山留住最后的美好

4、戈壁黑石

接受雨雪的洗涤

迎候大风的冲击

在岁月的变迁里变小

却变不了黑色的容颜

强压住欲飞的尘沙

为戈壁送来晴朗的天

5、草原

你的存在

肥硕了贪吃的牛羊

你的丰腴

承载了牧人的理想

你的枯荣

记忆下游牧部落的脚步

可在雪线渐行渐远的`那刻

有几人探寻过

你的前世今生

6、高山上的小木屋

在冬天柴门紧闭

在春天炊烟升起

在夏天遮风避雨

在秋天收获喜悦

以自己的方式

放牧着牧人的四季

把一个个日子

打理得悠闲安详

年轻的牧人走入繁华回望

才知你是永久的精神港湾

7、原始村落

遗落深山

守候河谷

总有崎岖的路

翻过山梁

外面的世界已很繁华

你却用贫穷固守安静

只是在这纸醉金迷的时代

《鸟的迁徙》观后感 篇6

万物春意盎然,薄烟缭绕。一群灰鹅就是从这里出发。突然,一只灰鹅被河里的旧渔网缠住了腿,眼看就要跟不上同伴。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解救了他,他看着它嘎嘎欢叫着飞向天空,飞向未知。

《鸟的迁徙》就如此简单直白的开始阐述起每一只候鸟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迁徙。

它们种类不同,大小不同,目的地不同,却做着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飞翔。飞过熙攘的城市,飞过恬然的村庄,飞过澄静的湖泊,飞过泥泞的沼泽,飞过怒啸的大海,飞过高耸的雪山,飞过无垠的沙漠……它们飞跃千山万水,尝遍大自然的苦难,只是为了心中遥远目的地,前进,前进。

到底是什么支持着它们毫无畏惧的飞翔?是信念。

在电影里,我看到最多的便是成群的鸟儿扑棱着翅膀奋力飞行的场景,我试着从它们的眼睛里读出点什么,看到的是一种坚定得让人生畏的光芒。也许这信念是与生俱来的,鸟儿一出生,就清楚的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飞翔,于是它们不满足于安逸的巢,张开了稚嫩的翅膀,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鸟儿学会了怎么去拥抱蓝天,但它们依旧不甘,向往着几千公里乃至几万公里的理想之地,信念驱使着它们决不放弃,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有很大一部分鸟没有完成迁徙,死在半路,我想,就像泰戈尔所说:“天空不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它们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梦,至少也曾为之奋斗,即便死去,也是坦然而无悔的死去。而那些到达目的地的鸟,超越了自己,也同时证明了生命的价值。

《鸟的迁徙》,一部简单纯粹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影片,而是一幅关于这个世界上最接近天堂的动物最为动人的画卷。坐在影院里,听着它们宛若天籁般的鸣叫,看着阳光照在它们翅膀上的熠熠金光,我越发感觉,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也应是这世界上最潇洒的生物了。因为它们拥有翅膀,拥有自由,拥有梦想,拥有蓝天。影片还有另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鸟与梦飞行》,这也许是这部电影最为精炼的诠释了吧。我在跟随着这些可爱的追梦者飞翔的过程中,感动着,收获着。我愿成为鸟群中的一员,带着我的梦想,勇敢的飞向明天。

迁徙的散文 篇7

角马的迁徙年复一年, 每天都会面临着自然的淘汰和捕食者的猎杀, 每年都会经过渡河中死亡的考验。

从角马迁徙的过程我联想到兽药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兽药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就像角马一直奔跑在迁徙的生命旅途中。

现在的兽药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市场又基本局限于国内。近两千家兽药厂在狭小的市场空间里生存, 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为了生存, 各家企业就要拼命追逐市场, 就要拼命争取生存空间。那些实力不济和经营不善的就在追逐和竞争中掉队死去了。就像角马群的自然淘汰那些老弱病残者一样。近几年, 尤其是今年兽药企业自然淘汰的过程明显加快, 部分省份已经有约百分之十的企业停产或关闭。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生存, 为了获利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 做一些违规的甚至违法的产品, 采取一些违规的和违法的行为, 虽然很多企业也没付出很多代价, 但是终究有一部分企业没那么幸运, 有的被行业管理部门处罚, 甚至关闭, 有的因违法被公安机关法办。企业因此被迫停止经营甚至死掉。有这样遭遇的企业今年前半年明显增多, 已经接近全国兽药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一。他们就像那些在迁徙途中远离正确路线后被狮子、鬣狗、猎豹、鳄鱼捕杀的角马。企业不走正确的路线, 投机取巧违背法律法规做事, 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随着这么多年兽药行业各种违规违法问题的积累和今年以来国家权力机关对兽药行业加强监管, 就像角马群已经走到了大河跟前一样, 今天的兽药行业已经走到了行业和企业发展一个重要的也是必须经过的一道关口。虽然有汹涌的河水阻拦、有对面陡峭岸堤需要攀登、有河里隐藏的鳄鱼虎视眈眈。但是行业必须发展, 企业必须要跟上行业行进的队伍, 不能掉队, 必须按照科学的, 合法的方向发展。即使你觉得自己的企业已经比较强大, 想暂停发展, 事实上也不能停下脚步。且不说你身后有那么多企业在力争上游, 努力地赶超你。如果你不发展, 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去发展, 看看昨天因为触犯法律法规被处罚、被关闭的企业的命运, 你还停得下脚步吗?就像落后的角马多数会被捕食者猎杀一样。

角马能够成功过河到达彼岸, 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具备强壮的身体, 二是较强的游泳以及攀登能力, 三是要游在多数角马共同游走的正确的航道里, 不能偏离航线。兽药企业要想成功度过今天面临的监管和行业发展的大河, 也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个最重要的要有好的产品, 就好像角马那强壮的身体。二是有高效的经营管理以及准确周到的售后服务, 就好像角马有了强壮的身体以后还要有出色的游泳和攀登能力。三是要走正确的经营和发展道路, 不能违规违法。就像角马一定要游走在主航道内才会确保安全。

今天的兽药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多数是从昨天的生存环境里走过来的, 虽然有很多家企业的产品比较规范, 效果很好, 但是很少有几家企业所有的产品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标准去做的。也就是说多数企业产品都会有一些问题, 不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就像是一匹带病的角马, 身体有问题就可能被激流冲走, 就有可能落入鳄鱼之口。所以, 兽药企业要想渡过横在眼前的大河, 就必须放弃侥幸和投机取巧的心理, 下决心规范产品, 首先保证产品合乎规范, 然后再提高产品的效果。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规范产品的重要性, 绝大多是企业已经完成或者开始了产品规范的工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 国内兽药产品的规范程度会有极大提高。因为兽药产品造成的药品残留问题、违规添加问题更会极大减少。

兽药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能力每一家企业各有不同。能力强的企业会冲出大队的包围率先到达彼岸, 占得发展的先机。就像最先上岸的角马最先尝到岸边的鲜草。随后到达彼岸的企业也会有一些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 只是机会少了一些。

漫长的迁徙之路 篇8

上堡梯田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评为“最大的客家梯田”,梯田依山势开建,高低落差近千米,层层叠叠,接地连天,如链似带,盘绕山间。

历史上,梅岭古道使赣南成为沟通南北的商贸要道,并间接使中原和海外各国的通商得到便利。由于为朝廷带来了极高的税赋,这条道路被称为“黄金大道”。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中,迁徙是伴随文明进程的生存常态。而客家人的历史,更是和迁徙密不可分。

大约从西晋开始,北方频繁发生战争,无休无止的战火让人们饱受摧残,为了寻找安定的生活,客家先民开始向南迁徙。赣南是他们南迁之路上的第一个落脚点,从这里开始,他们逐渐向广东、广西、海南甚至海外发展。所以,赣南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堪称“客家摇篮”。

为了生存,他们在赣南山区开荒种地,用勤劳和智慧,在高山之巅开垦出上万亩梯田。而他们参与修建的那条沟通南北的梅岭古道,则是另一个伟大的奇迹。

漫长的迁徙史客家人的发祥地

赣南客家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漫长的迁徙史。

赣南客家有据可查的最早迁徙,大概始于西晋永嘉之乱以后。战乱中,人们渴望找到一处安宁的所在,便开始踏上逃離之路。或许是领头的人带了指南针,数以万计的人响应统一的指令:“向南!向南!”似乎他们没有去过的南方,才是能够安心的所在,在他们的想象中,那里土地肥沃,随便插一根柳条,就可以长出一片春天。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樊,再沿汉水入长江、鄱阳湖,最后由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当他们到达这里时,已经疲惫不堪,无力前行,于是停下了脚步,开始起屋造舍,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原本人迹罕至、鸟兽横行的赣南,从此人烟渐稠,吹拂着文明之风。而少数人则继续前行,去了闽粤,成为闽粤地区的客家先民。

永嘉之乱后,中原沦入更加危险的境地。匈奴、羯、鲜卑、羌等少数民族大举入侵,那些留在中原、侥幸躲过永嘉之乱的汉人又面临着亡族灭种的危险。他们心里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怀着对生的向往,沿着先行者的足迹,又开始了迁徙之路。当他们进入江西,在赣南的树林深处听见乡音时,知道自己找到了亲人,于是也留在了这里,与先行者一起开荒种地。

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是西晋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北宋的靖康之乱,接二连三的战争,让人们几无一日安宁,驱使着北方汉人沿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向南迁徙。赣南、岭南、闽南这些冠以“南”字的地方,宛如宗教里的净土、诗人笔下的桃花源,吸引着饱受战乱折磨的人们。

这些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人,最初都以下榻的地方自称,例如称自己为“赣州人”“、岭东人”“、汀州人”、“虔州人”……可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开始自称“客家人”。“客”在词典里的解释为“外来的人”,与“主”相对。“客”的弦外之音是不安,是身处异乡的无奈,用“客”来命名,意味着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来路,意味着中原永远是他们梦里怅望的故乡。

赣南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也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所以被称为“客家摇篮”。但客家人并没有停止迁徙的脚步,清朝初期,赣南因人口剧增,山多地少,政府发起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一些人便离开赣南,进入广西、湖南和四川。晚清动荡,客家人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当南京陷落,洪秀全的儿子在赣南石城被俘,太平天国的将士遭到剿杀,居住在赣南的客家人又一次被迫迁徙,分别到了海南、广西,甚至漂洋过海……

长期的迁徙动荡,使客家人骨子里的危机意识从来就没有消失。他们仍然觉得自己是客,随时都有可能重新上路。每一次迁徙,他们都要把先祖的牌位包裹好一起带走,一方面是敬重先祖,另一方面也希望亡灵能够保佑他们一路平安。

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时常会回到赣南寻根问祖,赣州市的龟角尾公园里,就有一座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人们可以在这里登坛祭拜。2004年11月18日,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赣州举行,客属乡亲从世界各地前来,深情地向纪念坛敬上一束鲜花,献上一捧他乡的泥土,以表达对故土深切的眷恋。

农耕文明奇观最大的客家梯田

客家人自中原南迁至赣南,从一马平川的平原一下就进入了重峦叠嶂的山区,起初难免有些不适应和艰难。但是,他们没有因此而屈服,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勤于耕种,想尽办法建设美好家园,在崇义上堡那高山之巅的上万亩梯田,就是他们智慧与辛劳的最好见证。

上堡梯田位于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上万亩梯田连绵在全乡几十个自然村。梯田依山势开建,高的叠耸在海拔1260米的山巅,低的坐落于海拔280米的山谷,高低落差近千米,层层叠叠,接地连天,如链似带,盘绕山间。

上堡梯田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认定为“最大的客家梯田”,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奇观”。那么,这堪称奇迹的梯田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nlc202309080946

据史书记载,在客家人到来之前,赣南山区属于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山野岭中,居住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大量南迁,给这片荒芜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生机。他们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伐木垦荒,筑坝造田,在坡度平缓处开垦大田,坡陡狭窄处则开垦小田,从山脚到山顶,使寂静的山岭变得阡陌纵横,也使这里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一跃进入了以种植为标志的农耕文明社会。

上堡梯田可谓客家农耕文明的奇观,但很长时间以来,它都养在深闺人未识。20世纪70年代,赣南的一位摄影家拍下了一张上堡农民在梯田中劳作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发表见报。从此,这片壮观的高山梯田才开始为世人知晓,并渐渐闻名全国。

如今,上堡梯田已经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每年都会迎来无数游人,摄影家、作家、画家更是喜欢来这里采风创作。每年春播前,尚未插秧的梯田里蓄满了水,流光溢彩,顺山势而蜿蜒起伏的田埂犹如水面上的阵阵涟漪。待插过秧之后,梯田泛着绿色,生机盎然。而到了收获时节,田地里一片金黄,在山风的吹拂下,稻田韵律般地飘逸起伏,抒写着诗情画意。

千年梅岭古道沟通南北的地理传奇

赣南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的第一站,一些人为了求得更加安定的生活,继续往南,去往岭南地区。从赣南到岭南,必须经过一条名叫“大庾岭”的山脉。大庾岭绵延200多公里,横亘在粤赣两省之间,上古时期,这里人烟稀少,车马不通,最初的山道开辟,始于秦朝。

当时,秦始皇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派遣50万大军分5路南征百越,其中一路在翻越大庾岭时,看见岭上遍布荆棘,到处是悬崖峭壁,只好停下来开山劈道。经过数月的努力,一条从江西到广东的简易山路才得以诞生。

当时虽然有了山路,但道路崎岖,行走其间,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深谷,很多南迁的客家人,就葬身于此。这样的情况,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被改变,那就是唐代著名丞相张九龄。

公元716年,張九龄告病归乡时经过大庾岭,看见岭路险峻,便上奏唐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他还在奏折中强调,重新开辟大庾岭道路,对大唐帝国的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所以,唐玄宗立即下诏,命令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路。史料记载,接旨之后,张九龄亲自前往大庾岭,领着兵士和当地客家人便开始了这项工程。为了不影响山民的农业生产,他选择在农闲时开工,没有炸药,那些开路人就把木柴堆积在石头表面,用火烧后再引水灌石,使坚硬的崖石裂破之后,再将一块块大石凿开搬走……

终于,在忙碌了两年多之后,一条长15公里,可以并行两辆马车的驿道开凿成功,这条道路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大余。诗人出身的张九龄还在道路两旁遍栽梅花,以慰藉南来北往的旅者,大庾岭因此有了“梅岭”的别称。

此后,历朝历代都对这条道路十分重视,仅是有文献记载的国家大规模修葺路面就有10多次。北宋时期,朝廷还下令在大道上修建了一座关楼,取名“梅关”。

在历史上,大庾岭新路使赣南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商贸要道,并间接使中原和海外各国的通商得到便利,从此华夏帝国丰饶的物产,特别是享誉世界的丝绸、茶叶、药材、工艺品等,通过古道运往东南沿海,走向遥远的南亚、中东、欧洲直至全世界,来自世界各国的物产也从这条通道运往中原。特别是明代之后,驿道为朝廷带来了极高的税赋,被称为“黄金大道”。对此,明朝时期穿过驿道前往南雄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这样描述:“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送来了。”

大庾岭驿道促进了南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也见证了客家人的南迁之路。如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古道早已冷寂下来,但梅花依旧绽放,踩在古老的青石路上,闻着缕缕梅香,客家人那一路仓皇奔走的身影仿佛出现在眼前……

迁徙中的螃蟹小学作文 篇9

那天早上我和爸爸上白云山去晨练,在走到第五个含洞那里时,发现混泥土路面的边沟里有一只螃蟹,我感到很惊喜,看来我又会有意外收获了。我飞快地跳进边沟,伸手去抓这只螃蟹,它发现我要抓它,却连滚带爬地掉进含洞入口处一尺多深的水里,在水里激起了一朵浪花,原本平静的水面上也出现了一道道涟漪,这些琏绮越来越微弱,渐渐地消失了……我兴奋的情绪也象这绚丽一时但又不能持久的浪花和涟漪一样,我甚至感觉很失落……

我当时在想,螃蟹原本是水里生存的动物,它不在水里好好呆着,爬上这两米多高的连一滴水都没有的边沟来干什么,也许它也和我一样,在家里作作业呆久了感觉很烦闷,想找小朋友玩一会儿吧!

我和爸爸沿公路继续往上走,在距离这走过的第五个含洞六十多米远的边沟里又发现了另一只螃蟹,这只螃蟹不象前一只螃蟹那么机灵,它一动不动地爬在边沟里,似呼在睡大觉,我已经走到它跟前它仍然一动不动。我想它可能是爬了这六十多米的上坡路太疲劳了吧。我当时喜出望外,心想它这一回怎么也逃不掉了吧。正准备去抓住它,爸爸对我说,它在睡觉,不会跑的,下山时抓它也不迟。

我们又走了二百多米之后,又发现了第三只螃蟹,这只螃蟹和第一只螃蟹一样机灵,它沿着边沟飞快地往下跑,好象在匆匆忙忙赶路似的`。我想今天肯定会收获不小,就让它自己多往下跑一段路,也好让我下山时抓住它以后少费点劲。

我们又上行了四五十米,走到第六个含洞处,发现第六个含洞入口处坑洼里的积水完全干枯,原来我们发现的这几只螃蟹都是生活在这个洞里的,由于这段时间连日暴晒,这个含洞入口处的积水完全干枯,它们不得不迁徙到距离这个含洞三百多米的第五个含洞那里去,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它们怎么知道哪里有水,也许是本能,也许是它们也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吧!

我们到白云山广场上转了一圈,回到发现第三只螃蟹的地方,几乎掘地三尺,才在原来发现它的位置三十多米远的地方的树叶里找到了它。这只螃蟹非常狡猾,发现我要抓它,它背靠边沟的侧壁,几乎竖直地站立起来,两只大大的钳子舞得咔咔直响,大有决以死战的架势,随时准备对付来犯之敌。

我在爸爸的协助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抓住它后才发现这是一只成年母螃蟹,它肚子下面的甲壳里有四五十只蛋,小螃蟹都快要出壳了,它要拼命保护自己这四五十个孩子,怪不得这么凶。

我们走到第二只螃蟹的位置,发现那只螃蟹还在哪里睡大觉,直到我抓住了它它都没动一下,也许是天干地燥使它缺水中署,已经晕厥了。我们见它好象还有一点,也就把它和那一只母螃蟹一起带上了……

教师随笔:陈玉娟:迁徙的小候鸟 篇10

陈玉娟

那年秋季新学期,我接手带六年级(2)班班主任,我们这里的毕业班部分学生六年级才从各村小集中到中心学校。贺丹(化名))也在我的班级里,小姑娘个头不高,眼睛黑黑的,皮肤也很黑,头发多而枯黄,向上扎着一对“冲天炮”.很可爱的小姑娘,但是小手小脸总是黑黑脏脏的,也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我总是不止一次悄悄对她说:“小姑娘,整洁很重要哦。”她咧开嘴,只是笑笑。

家访后才得知,她的家乡在贵州,父母打工来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鹤庄窑厂烧砖,她就插到我校读书。窑厂环境很差,一家八口人挤在一个不足四十平方的工棚里,六个孩子中,她排老三。大概家里经济很困难,小姑娘肯定是常常帮父母搬砖吧?所以她的小手小脸总是黑黑脏脏的。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旧衣服明显不合身,衣袖和裤腿都很短,露出了细细黑黑的胳膊和腿。

方言不同。软软糯糯的“贵州普通话”中n和l基本都是n,再加上贵州的使用的省编教材和我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不相同。贺丹每次读课文都很吃力,读课文来全程没有一点起伏。一开始,有调皮佬不加掩饰地大声笑她读课文的语调和发音,她红着脸,有些不知所措。我微笑望着她,鼓励她读完,然后一再肯定说很不错,告诉全班同学她的语调有南方语种的温润,我们要学会欣赏。文艺委员“刘骝”是贺丹的同桌,贺丹和他关系不错,但总是将“刘骝”喊成“牛牛”.刘骝的祖父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老先生,他希望自己的孙子是匹千里马,所以取名“骝”.开始毛小子总是认真纠正她说是“liu”不是“niu”,但是纠正基本无效,下次她还是n和L不分家。后来他就不去纠正了,每次贺丹喊“牛牛”他马上就答应。偶尔的有空闲的中午,我们会一起听她说她的老家话,叽里咕噜的那一通很温软的方言,我们一个字也不懂,但大家都说好听。贺丹就在我们懵懂的欣赏里,展开灿烂的笑颜。

女儿那时也读六年级,但个头比贺丹高许多。于是我收拾了些女儿的旧衣鞋,将她喊到办公室,准备将这一包衣物交给她。小姑娘明白我的意图后,脸突然通红,然后一声不响地跑开了。没有拿我准备的衣物。我当时也不明白她是怎么了,但是从此后,我发现这个小女孩更加沉默了。

慢慢地我琢磨明白了,可能我这个莽撞的举动,在无意里伤害了这这孩子敏感的心灵。我一时不知如何向她解释:她很短很旧的棉袄和棉裤真的不保暖,我只是出于对她关心才这样做的,许多时候,善意的表达也是需要适当方式的。

那年冬天的雪下得很大,比往年时间长。早读课前,全班都在教室一起吃早点,三开间的教室因为有六十多人,显得温暖而热闹。大概家庭经济原因吧,贺丹很少买点心吃,总是悄悄在座位上吃从家里带来的烤山芋。小手小脸都吃得黑乎乎的,但她很安静很自在。我在心里悄悄为这个小姑娘的个性喝彩点赞,我随意的将一盒手纸放在她的课桌上,提醒全班同学用餐前后要洗手,看到小姑娘和同学们洗手回来很自然的用手纸擦拭,我会心地笑了。

有天,我和她套近乎说:“贺丹,你的烤山芋太香了,()老师和同学们天天看着你吃山芋,看得都流口水了呢!”她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很开心地就笑了。露出了整洁的牙齿和一对浅浅的笑涡。此后,她常常都多带一个山芋给我或者给同学,我们也从不拒绝,吃得毫不矜持,常常满手满脸都是黑乎乎的。偶尔我们也会和贺丹互换早点吃,百灵鸟似的学习委员总是嚷嚷说:“贺丹,你就将就吃我的吧,我喜欢你的烤山芋!”

转眼元旦到了,全班又是买糖果又是买瓜子,准备张灯结彩地文艺汇演。这时我发现贺丹的一对趾高气扬的冲天炮,不知何时变成了两只垂肩的小辫子,温润地扎在胸前。贺丹告诉我,她在“牛牛”那里报名了,她会吹自己故乡的.葫芦丝。我问贺丹,我吃了她许多山芋,是否也该替她准备元旦礼物?她低头想了会说:“老师,你还是将你以前送我的衣服,再送给我吧!”悄悄地,我在里面添上了条蓝色的围巾,我希望贺丹围着它吹葫芦丝。在元旦汇演时,围着蓝色围巾的贺丹安静得象窗外的雪,她吹的那曲葫芦丝,很好听,至今都不知道是什么乐曲。我也曾悄悄地问过她,她笑着说是听爷爷吹的,她也不知道是什么乐曲。

第二年的元旦前,我接到了一张蓝色的贺岁卡,卡上一行清秀自信的字迹:“老师,贵州没有下雪,你那里下雪了吗?”

在今年的第一场雪里,我想起遥远的贵州的学生,想起暖暖的香甜的烤山芋。转眼那样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贺丹应该长成大姑娘了吧?

《向北迁徙的季节》评析 篇11

关键词:吸引;迷幻;彷徨;复仇;回归

《向北迁徙的季节》是苏丹作家塔伊卜·萨利赫的成名之作,被誉为“60年代阿拉伯长篇小说的最佳之作”。

塔伊卜·萨利赫出生于苏丹北部农村,从喀土穆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当时留学欧洲的大潮中,然而在体会到高度发达的欧洲文明后,回望落后、封闭的非洲,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这部小说则通过主人公穆斯塔法的行为表现出非洲——阿拉伯文化同欧洲文化的冲突。

穆斯塔法天资聪颖,在埃及完成高中学业后,远渡重洋,来到自己渴望的北方——英国,他通晓西方文明,却又受到这种文明的摧残。他不能正视非洲与欧洲的巨大差距,对民族和祖国未来悲观绝望,于是转而勾引、欺骗欧洲女子,以获得一种变态的征服感,后来东窗事发,被判七年监禁。在结束牢狱生涯后,他选择了回归,但他仍对欧洲文化念念不忘。饱受心灵的煎熬后,他在七月一个酷热的夜晚神秘地死去。事实上,穆斯塔法的人生悲剧反映了当事阿拉伯旅欧学者进退两难的处境:一方面,他们向往欧洲却无法获得欧洲社会的真正认同;另一方面,他们热爱故土,但面对落后的祖国又无所适从,无法忘记欧洲文化。

整部小说的重要性不仅限于其写作技巧和高度浓缩的寓意,更在于内容的深刻和广泛性。作者不仅表现了对当时苏丹政府的不满,倡导女性解放,更着重笔墨,剖析了阿拉伯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心路历程,并对阿拉伯文化边缘化进行了反思。

从穆斯塔法与五个女人的交往中窥视阿拉伯知识分子面对欧洲文化冲击的心路历程。整篇小说中,穆斯塔法先后与西拉·卡里努德,安·曼哈德,伊莎比拉·西摩尔,菁·摩尔斯和哈萨那五个女子有过交往,她们最终都成了“两个文明世界间搏斗的牺牲品”,从中可以反映出非洲——阿拉伯旅欧知识分子心理斗争的六个阶段。

阶段一:吸引

西拉·卡里努德代表了西方文化中的进步思潮。“她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晚上进工艺学校学习,相信未来属于工人阶级,消灭差别的一天必然会到来。她所代表的欧洲新兴思潮与穆斯塔法所代表的非洲——阿拉伯文化相互吸引,彼此互不满足,都希望探索到对方更多的东西。

阶段二:迷幻

穆斯塔法与安·曼哈德的交往反映出当时的非洲——阿拉伯知识分子不能正视现实,沉迷于古代伯灿烂的阿拉文明,试图从虚幻的世界找出征服的快感。

安·曼哈德在牛津大学学习东方语言,家境优越,父亲是军官,母亲出身豪门,她所代表的是一批探索阿拉伯文化的欧洲人。她渴望“赤道气候,渴望酷热的阳光和深红色的地平线”,在她看来,穆斯塔法就是这一切,相反,穆斯塔法则渴望北方的冰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疯狂、荒诞的,都沉迷于对方的世界。安·曼哈德从穆斯塔法的目光中看到了“酷热沙漠中刹那间的蜃景”,从他的声音中听到了“非洲原始森林中猛兽的吼叫”;而穆斯塔法则“从她那蓝色的眼球中望见了北方浩瀚无垠的海洋”。作者颇有深意地提到,他们俩“在沉默中各自选择了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她扮仆人,我扮主人”。正如当年阿拉伯帝国盛极一时,使欧洲文化对其俯首称臣,悄然点出当时留学欧洲的阿拉伯知识分子不敢正视非洲与欧洲的巨大差距,沉迷于过去辉煌的虚幻世界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阶段三:彷徨

穆斯塔法与伊莎比拉·西摩尔的交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对祖国的未来失去了信心的旅欧阿拉伯知识分子在历史与现实中挣扎的困境。

伊莎比拉·西摩尔是西班牙女郎,在穆斯塔法眼中,她是当年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安达卢西亚的化身。在我看来,她代表了当时一批承认阿拉伯文化的欧洲人,而她所处的是对阿拉伯文化充满敌意的大环境,她最终因为觉得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而自杀,她的丈夫却谎称她患癌症死去,这是否象征了当时绝大多数欧洲人不愿承认阿拉伯文化,更不承认阿拉伯帝国曾征服安达卢西亚这一事实?

她曾劝告穆斯塔法正视现实。然而穆斯塔法对阿拉伯的未来是绝望的,他最终还是不能勇敢面对现实,随着他的幻灭达到顶峰,他的痛苦和人生悲剧也达到了顶点。

阶段四:复仇

菁·摩尔斯所代表的是有些方面与传统阿拉伯文化格格不入,却让旅欧的阿拉伯知识分子又爱又恨的欧洲文化,也许更多代表的是欧洲文化中的“一千年前染上的病毒”——根植于欧洲文化中淫荡、贪婪的本性。欧洲的先进文化引诱着阿拉伯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心驰神往;与此同时,他们又憎恨其中与阿拉伯传统文化相悖的方面,然而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因侨居生活染上了这种瘟疫的病毒”,正如他们已被强势的欧洲文化控制,成为它的奴隶。对此,他们无计可施,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破坏欧洲文化以发泄心中的不满与仇恨。这也许是阿拉伯人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的一种普遍心态,现在的恐怖袭击何尝不是伊斯兰——阿拉伯极端分子对欧洲文化的复仇与泄恨呢?

阶段五:回归

穆斯塔法与哈萨那的结合体现了在复杂的心理斗争后,留学欧洲的阿拉伯学者最终在选择回归阿拉伯文化后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

婚前的哈萨那是一位典型的传统的阿拉伯女性,象征着阿拉伯传统文化。穆斯塔法与哈萨那之间并没有爱情,这从哈萨对“我”提出的“你爱穆斯塔法·赛义德吗?”的问题所作出的“他是我孩子的父亲”的回答可以看出,作者暗中说明了这些知识分子选择回归阿拉伯文化并非真心实意,而是在无法得到西方社会认同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无奈之举。由于接触过西方的先进思想,他们已经无法完全认同相对封闭落后的阿拉伯文化,对西方文化始终念念不忘,正如穆斯塔法经常待在英伦风格的房间里回忆往昔,房间堆满英文书籍,竟然没有一本阿拉伯语书,可见他从骨子里对传统的阿拉伯文化心存不满;另一方面,他们的一些西化思想和行为在传统的阿拉伯人看来是异端,穆斯塔法死后哈萨那的悲惨遭遇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她受到穆斯塔法的影响,逐渐变成一名有独立自主精神的现代女性,为了追求独立,不成为男人手中的玩物,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然而这为“我”眼中最明智的女子在死后却遭到村里人的唾骂,认为她罪孽深重,丧失理智。

迁徙的散文 篇12

一、“小候鸟”假期生活的现状

1. 安全问题———危险从进城之路开始

留守儿童年纪虽小, 但为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团聚, 跋山涉水, 辗转千里, 如同候鸟季节性“迁徙”一般, 来到有他们父母身影的城市。然而城市并非只会给他们带来惊奇和快乐, 同时充斥着各种安全隐患。一到暑假, 出租房附近到处活跃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影, 拆迁待建的工地、废弃的枯井、密布的电线, 都给“散养”的“小候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由于农民工父母疏于监管, 又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忙照顾, 相比于“小候鸟”熟悉的农村环境, 城市存在着更多的危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 人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 便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更高层次的发展。

2. 心理问题———“再留守”让都市多份孤单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 他们普遍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利用假期与父母相聚, 一方面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分离造成的情感缺失;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农村孩子亲身感受城市的文明, 体验城市的生活方式, 这对农村儿童的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然而, 在这陌生的城市, 他们没有玩伴、听不懂城里人讲话、不熟悉周边的环境, 父母也因为工作太忙或者疏离时间太久, 与之交流甚少, 这使得孩子心理上存在被疏忽感, 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 比如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一些与大人平时的教导相反的事情甚至小偷小摸等, 只为引起大人们对他们的关爱。一旦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 可能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 长此以往, 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虽然来到父母的身边, 但是“小候鸟”的生活却比之前更孤单。

3. 学习问题———阅读城市, 可望而不可即

“小候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 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 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即使来到父母身边, 由于高强度、超时间的工作量, 又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 父母也无精力和能力辅导。由于长期学习问题与压力的堆积, 会使“小候鸟”产生厌学与自卑的心理。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的阶段, 处于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稳定性。社区对“小候鸟”假期生活也不予重视, 如需支付高昂的费用, 父母也是爱莫能助。

二、“小候鸟”假期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小候鸟”问题的制度原因

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户口的不同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身份特征, 农民工子女在现实中很难享受到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入学权利。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 财政制度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一旦儿童离开原户籍所在地, 他该享受的教育经费并不会跟随他的离开而流转。即使拥有该城市的入学机会, 但是高昂的赞助费、资格审查等显性和隐性的“门槛”也难以逾越。不合理的户籍制所隐含的、衍生的种种特权阻碍了留守儿童向城市的合理流动。

2. 政府缺乏帮扶机制, 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目前, 政府没有出台就保护“小候鸟”假期安全的相关政策。客运中心、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应的针对措施。父母所在的建筑工地、工作场所也没有安置“小候鸟”嬉戏、玩耍的场所。城市的图书馆、少年宫、兴趣班等功能场所, 有些免费但暑假不对外开放, 有些收费昂贵, 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

3. 缺乏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其社会化过程中, 父母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 是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然而, 白天父母外出打工, 为了安全, 他们会把孩子锁在家里让他们看电视, 出于内疚会在物质上给予补偿。由于“小候鸟”自控力弱, 他们会选择去附近的网吧、酒吧等不宜青少年儿童出入的娱乐场所挥霍。久而久之, 由于没机会与父母沟通, “小候鸟”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生疏。

4. 学校退出假期教育的舞台———缺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在农村, 学校只是在放假前进行暑假教育, 安排好暑假作业, 开学时对孩子进行检查评比。而整个暑假, 学校只能把教育的“接力棒”交给社会和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的宣传教育, 仅限于叮咛, 反复嘱托的简单教育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这样, 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 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 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三、解决“小候鸟”假期生活的对策

1. 打破城乡壁垒, 改革户籍制度

首先在体制层面上,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 通过制度创新, 减少人为的体制约束, 让农民工子女在“进城”与“留守”之间享有更多自主、自由的选择权。特别是要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 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附加费用, 降低城市昂贵的教育成本, 从而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不能留在父母身边的最大障碍。让“小候鸟”既可以在原籍便利就学, 来到城市, 又能够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享受同等待遇, 这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政府主导, 责任共担, 构建关爱“小候鸟”的长效机制

交通运输部门应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照顾、看管乘车的“小候鸟”, 为方便管理与保护他们的安全, 为出行的“小候鸟”保驾护航。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都很新奇, 也比较顽皮, 有些孩子喜欢攀爬高物、钻越护栏、四处奔跑, 容易跌伤、卡伤, 尤其在火车站月台上奔跑是十分危险的。另外, 车站的人流量很大, 旅客成分也比较复杂, 要谨防走散、被骗。社区是最重要的未成年人成长教育基地, 暑假里可以由社区牵头, 以学校、幼儿园为活动场所, 把所在地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召集到一起, 成立假期托管班或夏令营。此外, 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比如做手工、体育锻炼、做游戏、听故事等。采用以大带小的管理方法, 让“小候鸟”快速适应、融入城市生活。

3. 引导父母, 重视家庭教育

依法维护权益, 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承担监护责任, 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的同时, 要妥善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留守孩子教育的关系。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 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者至少半个月要能交流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 不能只忙于生计, 尽量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去参观、玩耍, 让孩子长见识, 去体会父辈挣钱的艰辛。在沟通内容上, 不能只谈学习成绩, 其他方面也应该关心,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因此, 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不仅要满足孩子应有的物质要求, 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意识教育, 开设生命课堂

上一篇:校园安全十三项下一篇:化妆品销售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