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行政新论

2024-10-09

基层政府行政新论(共8篇)

基层政府行政新论 篇1

基层政府行政之探索

-----学沈浩奉献精神,谋基层政府建设

怀赤子之心,抱正义信仰,少年常感怀子美茅屋之贫而忧家国、希文江湖之远而思君民。相淮大学入我党,以求担历史之任。毕业之年泣闻沈浩,燃我风华正茂之激扬豪情,故学有小成,携志以登仕。

我华夏民族,自始至今,不乏丰功伟业之人,我中共党员,从创立到今,辈出福祉百姓之士,沈浩其人,堪当其位。英杰用武于小岗,历时六载,建树斐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苍茫江淮大地,终年四十有六。

回顾沈浩同志一生,年华有为,光荣无悔。其为村官六载,呕心沥血求发展,不辞辛劳图小康,蜡炬成灰,春蚕丝尽,富开一方,泽被百姓。

沈浩之精神,服务人民,尽职尽责,改革发展。沈浩之志,与吾追求何异!身为选调生,当以其楷模,敢当后继,使青春不虚,壮心可酬。基层工作近一年,我每日以沈浩精神熏陶,勤攻业务,服务群众。我深知基层乃矛盾与问题之根源,琐碎杂事,日日频繁,然基层亦为磨砺意志、积蓄能量之大好圣地。故我倍加珍惜基层工作机会。

受组织安排,我先到,半年锻炼。正值 改革之初。我深入学习了解此项改革。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即指将

街道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相关职能部门,新社区协助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将计划生育、民政、社保等服务职能全部下放到新社区。新社区实行全员网格化管理,按照300户左右1人配齐社区工作者,划定责任区,明确网格管理员。要求网格人员定期对责任区住户进行上门走访服务,对责任区范围内的公共服务投诉、公共设施投诉、公共事务服务等负全责。取消行政坐班制,设立综合事务、民政事务、综治维稳司法、人口计生、市容城建卫生、劳动保障、经济发展服务等7个工作岗位,实行开放式办公、窗口式服务。社区改革,整合行政资源,以利管理、便服务。

工作以来我多听、多看、多做、多学、多想,深入群众,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学习理论,调研发展之路。

我以为基层政府行政之本,在于人民利益,其行政之依,在于贯彻法律,其行政之道,在于善导人性。

社会发展何所向,在于制度,基层政府承载着根基重任,既是贯彻中央政策的直接者,也是创设新制度的直接推动者。以我之见解论有七点。

一、严格执法,建立法治政府。

当今世界,唯法治为治国方略。法治,则国富强、则世井然、则民安分。法治政府要求行政限权,即依法行政。政府行政当以法律为唯一依据。法无授权无可为,法有授权不可弃。

首先,外部行政执法方面。权力行使应从其程序,执法必示之以法律之据,使百姓作为有所预测、有所信服。

其次,内部公务员管理方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完成本职为合格,继而能有理论、制度、技术等突破者为优秀。德不正、职不称者除之,不容尸位素餐。

二、信息一体,打造高效政府。

首先,建立信息一体化系统。

政府设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执法。然各部门存在信息互通障碍。如身份、户籍信息在公安,工商信息在工商,存贷信息在银行,房屋信息在房管等。一法律主体之信息分布于各部门,影响执法、司法效率。而建立信息一体化,节省大量社会资源,有利社会诚信与道德建设。可在基层政府专设一信息管理部门,其职能为备案政府各职能部门所登记注册之信息。如此,任何一法律主体之所有信息尽可知之。有权机关及利害关系人可通过信息查询而得知相对人之财产状况、奖惩情况、诚信记录等。尤其是当下恶意债权人诸多,法院判决常成一纸空文,若有信息一体化系统,可在经济交往中事先了解对方相关状况,政府亦可根据其奖惩状况制定行政优惠政策,根据诚信记录限制其相关权利等。

其次,建立信息公开化系统。

我国法律已有信息公开之行政法规,然未有做到统一、便民,通过信息一体化系统,政府应公开内容可于信息公开网查询。

三、弘扬教育,建立人文政府。

首先,加大学校资源的投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乃开启人性之宝。教育投入应为基层政府投入之重点。结合我在社区工作之心得,非我政府工作不尽职,然偏偏有些许居民与我无

理滋事,是因无教育使其知理。

其次,应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我铜陵市有本科高校铜陵学院一所,专科、各职业类学校、中小学若干,皆储众多智慧。我铜官山区政府可定期举行我地区发展论坛,发动教育者与学生们参与,各抒己见,广开言路。

四、独立司法,健全救济制度。

司法权属救济权,此乃人民最后一道希望。司法公正必将最终影响着人们心中的公正。尤其是基层人民法院,更是当事人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我铜官山区人民法院应明确一纸裁决之不公更有可能毁掉当事人及亲友一生对法律的信仰。故判决应严格依据证据,注重说理。

五、深入群众,了解百姓疾苦

首先,深入群众,调查了解。在社区工作时,网格人员定期对责任区住户进行上门走访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群众才,才能真正知道群众之问题、需要。

其次,开展针对性服务。通过调查了解,将反映出的问题、需要整合条理,针对性解决。针对性劳动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医学知识培训等。

六、柔性管理,服务人性关怀

所谓柔性管理,即以不拘泥于形式的服务方式对待百姓,以求收到更加好的服务效果。

七、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我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平均财富,而是根据各自的标准能获得相应的收入。我们应利用我区的经济优势点,开展调研,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品牌效益的企业群,通过企业带动就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稀疏想法,浅见拙论,不尽完善,我初任公务员,还有许多要学习和深入研究之处。我将以沈浩之精神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倾我之毕生精力,将我的设想一一完善,在政府之制度建设领域奉献我的一生。如喉咙嘶哑的小鸟,唱出人生就是优美的旋律、华彩的乐章,最后,和羽毛一起腐烂在我热爱的土地上。

基层政府行政新论 篇2

1 行政生态理论

所谓行政生态研究, 是指研究一国行政制度与行为时, 不可只从行政本身作孤立地描述和比较, 而必须进一步了解它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影响[1]。行政生态研究理论是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生态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应用到行政学领域的结果。因此, 行政生态研究的一般理论框架主要由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构成。首先, 有机体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 有机体与其外在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功能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其中一方的功能发生变化时, 另一方的功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要受到影响, 并发生相适应的变化;再次, 有机体与其外在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关系, 即有机体与外在环境间信息交换过程, 呈现出来的一种动态连续性与均衡性状态;最后, 生态研究的泛学科性, 即指生态学研究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各种自然科学之间具有关联性, 往往要运用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才能对特定有机体与其外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地理解和把握。

高斯认为, 行政生态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个人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施加某种影响的新满足和新机会”, 因为“它将导致很多人对政府职能的根源、公众态度和管理问题所产生的不同环境做细致的观察”, “通过公共手段建立起某种新体制的基础”, 最终实现其研究目的。“只有以生态的观点才能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与行政, 亦即从非行政的因素去观察行政”。由此可见, 行政生态研究的直接出发点, 正在于要使“我们对官僚治体及其他社会制度的探讨上, 将可获得更佳地了解”, 即目的在于要对行政制度及其行为进行更系统、全面地掌握与理解。

2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

2.1 取得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以“下放权力、转变职能”为重点, 自上而下, 逐步向纵深推进, 取得了巨大成就。

(1) 地方基层政府机构简化有所成效。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从中央向地方政府逐步推进, 撤乡并镇, 精简基层政府规模和干部数量。

(2) 地方政府人事制度、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 基层政府机构在改革中能较大范围内推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 使多年来机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变, 也促使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3) 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一定的成果。基层政府的角色转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的建立开始, 在此之后, 基层政府积极鼓励群众学习创新, 从一刀切的管理者渐渐演变为推动发展的掌舵者。

(4) 基层政府管理逐步走向公开化、透明化、法制化。基层政府通过公告栏、广播、电视等媒介, 和基层群众一起学习有关法律、规章;积极传达行政管理活动的办理程序、受理条件、受理时限、收费标准等, 扩大公众监督政府的途径。

(5) 基层行政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基层民主选举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对于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以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我国基层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我国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1) 传统的行政惯性成为深化改革的阻力。在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形成的坚韧的“吏治—人治”传统, 以及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为精神支撑的、缺乏现代法治精神的文化背景, 形成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 至今仍然左右许多政府官员的思维方式和执政方式;而且, 更令人担忧的是, 在近年来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中, 由于官员治理模式滞后, 使得与干部选拔制度密切联系的“官本位”文化不仅没有淡化, 反而有强化的趋势。

(2) 缺乏完善的社会沟通体制, 权利形式中存在致命的弊端。目前,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基层社会中, 民主自治的推进依然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城市社区的自主管理模式中如何界定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农村推进村民自治中如何处理好村委会与党委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都还值得进一步探索。腐败官员的行为、制度导致的政府强权, 使社会的认同度大大降低。如果这种历史和现实早已证明

(下转第342页) (上接第334页)

的错误制度安排不能彻底纠正, 那么, 权利腐败、买官晋爵和“逆淘汰”趋势将无法遏制。长此以往, 其对政府的威信和法制信仰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2]。

3 行政生态理论对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3.1 改革政治制度, 创造生态行政管理系统

针对我国目前的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在不断推进基层经济体制建设的同时, 必须进行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1) 基层政府要积极放权。基层政府部门要在实现近期目标的同时, 不忽视中、长期的战略目标, 避免因小失大;保持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证地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 基层政府社会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管理, 基层政府的使命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搞好服务。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要更多地运用市场规律从事行政管理, 减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方法是对污染排放者收取排污费, 而不是强制要求停产。

(3) 实现“政治生态”。所谓政治生态化, 就是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 最终促进政府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政治生态化要求基层政府以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 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 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许多基层政府曾因决策失误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促进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2 积极落实国家公务员制度, 改造基层行政文化

基层政府要实现“善治”的目标就必须积极落实现有的公务员制度, 确保基层政府的各级官员真正由公民通过自由而公正的选举产生, 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官员成为人民利益的真实代表。另外, 也必须建立和完善公民约束和监督政府的有效机制, 保证基层政府官员违背大多数选民的利益时, 公民能够按照法律和制度有效地剥夺违法或不称职的官员的权力。在此基础上, 推动现代行政伦理建设, 促进基层公务员观念的根本转变。

3.3 为基层企业创造优良的经济环境

基层政府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保护环境资源, 鼓励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使经济活动的收益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各种实际影响。例如, 政府可以用拍卖排放污染许可证的办法来控制污染量。政府根据人类对某一环境资源的生态需求状况, 先确定该环境资源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然后通过科学计算和经验估算, 确定该环境的环境容量 (即污染物的排放量) , 这个最大纳污量就是向该环境资源排放某一类污染物 (如废水、废气、废渣) 的所有当事人允许的污染排放量总和。政府可以把这一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公开拍卖, 把排污许可证 (即污染权) 分配给消除污染费用最高的经济当事人[3]。

3.4 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法规的执法力度

基层加强行政立法工作, 依法行政,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对于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案件坚决予以查处[4]。要把环境作为国家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和财产来管理, 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及收费制度,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外地方政府的先进环保管理经验, 提高自身的环境管理能力, 严惩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行为, 针对当前执法活动中的薄弱环节, 严格进行执法监督, 使基层行政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5]。

3.5 推进基层“公民社会”建设, 奠定基层现代法制基础

提高基层群众的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与自动性, 是培养成熟的公民社会也是改造行政生态的重要内容。由于公民社会是现代政府建立的基础, 宪政的实施、法治的有效推行, 必须深深根植于人民大众特别是基层农民的普法精神和法律信仰之上[6]。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现代化来源于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来源于法治的实践, 因此, 我国加快基层“公民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 在于为基层群众创造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渠道和形式, 发展良好的基层社会组织和团体, 这不仅是现代治理的基本法则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国社会培养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8.

[4]郭济.中国行政改革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 2000 (9) :3-5.

[5]陈世香.美国生态行政理论的形成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8) :196-200.

如何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探讨 篇3

关键词:推进;政府;行政探讨

一、把依法行政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增强依法行政的落实能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实际的主要内容,纳入到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依法行政的重视。但在当前自上而下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中,依法行政却始终未单独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鉴于此,今后各级政府在修订政府考核体系时,要尽快把依法行政作为独立的指标单列出来,实施单独考核,把依法行政真正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对依法行政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尚度重视,才可能花时问、花精力去认真抓这项工作,才可能逐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目标。

二、转变政府职能

基层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有限政府,就要合理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化行政程序,提供公共服务,改变重审批轻监督、重管理轻服务、重制裁轻保护、重行政命令轻契约整合的现象。在制度建设中,把培育为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管理和自律的职能交给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把市场主体的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市场主体,从而限制行政权力的无所不管,切断行政权力的无处不在,转化行政权力的无所不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來,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政府权威,加大“四风”整治力度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查处贪污腐败的力度加大了,效果也较为明显,但仍需要继续加大查处和惩戒力度。结合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于比较盛行的“四风”应下大力气惩治,对问题存在多、反映强烈的单位及人员要进行坚决的惩处,促使四风不敢冒头,将国家各机关和部门转到亲民爱民的轨道上来,进而回归政府权威。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涉及的黑恶势力进行决不手软的打击。只有消灭了宗派等黑恶势力,正义才能得以伸张,依法行政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进行。

四、改革用人制度

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中,把会不会依法办事、法律素养是不是高,看作是考察干部的重要标准。改革用人制度就是主要让老百姓来决定官员的去留升降,让服务对象来给服务者打分。杜绝那些盲从上级,甚至违法乱纪以博取领导欢心的人升迁。具体做法可以是:党委或政府决定提拔或任命人员时,提出较多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后由老百姓和服务对象决定人员,对于老百姓和服务对象选出的人员,只要不存在明显的问题,就可以放心使用。 五、大力提高基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如果基层领导和管理执法者是法盲、半法盲,把法律当手电筒只照他人不照自己,再多再好的法律也将被破坏,再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再好的社会秩序也会被破坏。要提高基层领导公务员的法律素质,首先要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专题法制讲座制度、集中培训制度,使基层领导干部养成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习惯。虽然我们不要求

公务员都成为法律专家,但是对宪法、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以及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一定要熟悉。此外,要加强对公务员尤其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知识培训。对于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培训和髟玳。

五、完善监督机制,提高行政监督效果

一是创新行政监督机制,逐步形成监察、审计、政府法制监督的有机整体,实现监督的整体效能。要像四中全会提出的那样逐步把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体制机制理顺,从而改变监督机关“位低、权微,手段弱”而不能实施有效监督,以及人多势众却监督无力的现状,试行“各类监督联系会议”、“定期联合办公”、“案件移送”等协调机制,使分散的监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股“监督合力”。

二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完善重大决策法律分析、论证和决策信息公开制度。凡涉

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先应由法制机构或委托专家顾问进行法律分析、论证;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尽可能通过公开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向社会予以公布。要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防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强政府法制监督。政府法制监督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强制性的特征,监督的内容是全部的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范围包括行政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但当前政府法制监督及监督结果的运用缺乏法律依据,具体实施比较困难,因此要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是加强政府法制监督的当务之急。同时基层政府要重点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制度、行政执法督办制度、申诉和检举等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增强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基层政府行政新论 篇4

县乡(镇)两级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基础环节,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县乡(镇)两级政府其依法行政存在哪些问题?对策有哪些?对此,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基层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各地方、各部门的行政首长作为本地方、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但从现状看,首先在省市政府的考核体系中,始终未把依法行政作为独立指标进行考核,由此使各级政府不能对依法行政产生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府对依法行政的推进。其次中国是世界上经历封建社会最长的国家,长期封建人治思想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很深,在政府管理中,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国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行政权力“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至今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也经过了二十几年,但各级政府对行政权利的喜好还远远没有消除,基层政府在处理矛盾、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时偏好行政权力,而不重视依法行政。最后基层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也往往使他们认识不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导致在基层依法行政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带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做好依法行政工作就必须使依法行政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认为依法行政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烦,依法行政还多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不严格依法行政;有的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法律手段重个别处理,轻制度管理重协调解决,遇到问题拍脑袋,决策问题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导致决策失误;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当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唯上、畏上、唯权、畏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导致依法行政水平不高。

(三)政府工作人员法制素质有待提高。虽然我国推行普法教育多年,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领导干部中学法、用法的意识不浓,使普法学习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基层行政人员和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缺乏依法行政的基础。加之,行政执法部门作为基层执法的主体,部门编制复杂,有行政机关单位,有事业单位,还有企业单位;经费来源复杂,有财政核拨的,有财政拨补的,还有自收自支的。执法机构编制和经费来源的复杂性,造成进人渠道多,把关不严,影响了整个执法队伍的素质。据统计,在我国有百分之八十多的法律都依赖行政机关协助执行,而基层行政机关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机构庞大、数量众多,行政执法人员队伍作为基层执法的主体,承担着很多执法任务,人员庞大。以留坝县为例,全县共有行政执法人员515人,从执法人员的学历构成看,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0.4%,本科以上占21%,第一学历大专以上仅占18%,而法律专业人员占的比例更少,仅占8.9%。执法人员来源的不统一,素质的差异,已严重制约着基层依法行政的推进。

(四)法制机构建设薄弱。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需要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领导做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在法制工作的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政府和政府部门设立法制机构非常必要,法制机构的设臵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决策能力,改变政府领导凭主观意志拍脑袋决策的习惯,有助于政府部门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合法、合理行政。但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建设还任重道远。一是对政府法制机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认为法制机构可有可无,设与不设不会影响工作大局,不愿在法制机构建设上下功夫,花力气。有的认为政府法制机构只会按法律框框办事,缺乏灵活性,不会领会领导意图,是“死脑筋”,视为自己行使权利的障碍,不愿让法制机构人员参与重大决策。有的把法制机构当作收拾残局的工具,决策问题不事先征求法制机构意见,等到问题难以解决,不可收拾时,再交由法制机构处理,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各种条条框框,使法制机构陷入“两难”境地。有的不关心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不关心其政治进步,使一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法制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二是除大的行政执法部门外,在政府各部门中法制机构相当缺乏,尤其是在乡(镇)级政府,法制机构普遍缺乏。如留坝县有执法部门40个,单独设立法制科室的有4个,仅占执法部门的10%,而在9个乡镇中,没有一个设立单独的法制机构。三是现有政府法制机构的专业人员匮乏。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五)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层级监督没有发挥综合监督效能。从目前来看,层级监督存在着监督依据不充分、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保障跟不上等问题,制约着层级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层级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充分。现行法律、法规缺少对监督主体、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程序以及监督结果运用的规定,造成了监督上的许多盲点和空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上下迎合的多,打不开情面。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从现行法律制度来看,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机制很多,有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复议监督以及行政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监督等,但却没有形成整体监督效能。同时,这些监督主要侧重于事后监督,因此,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监督,停留在“救火式”的水平上,其“防微杜渐”的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很难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政行为产生。三是行政监督缺威。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执法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到相应的惩处;对于一些重大决策失误得不到责任追究或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决策人责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对策及建议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而这项任务工作的重心又在县、乡两级政府。全面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依法行政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增强依法行政的落实能力。早在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就载入了宪法。2004年,国务院又制定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家对依法行政重视可见一斑。但在自上而下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中,依法行政却始终未单独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鉴于此,建议上级政府在修订政府考核体系时,把依法行政作为独立的指标单列出,实施单独考核,把依法行政真正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分值要占至少10%的比例,并对依法行政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才可能花时间、花精力去认真抓这项工作,才可能逐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目标。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国家普法教育规划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现实看,基层的的普法教育还远远没有到位,离国家依法行政的目标还相距较远,因此,现阶段加强全民普法尤其必要。作为基层普法教育要抓住两个主体。一要抓住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普法教育不放松。普法首先要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在发展经济社会事务、协调处理矛盾纠纷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普法还要更新依法行政的观念,教育施政者正确认识依法行政的真实含义,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而不是“依法治民”。其次要建立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定期对其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并将学习情况和依法行政能力作为年终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提高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和法律业务素质,增强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做依法行政的模范,以此来推进全社会的依法行政。二要抓住群众的普法教育不放松。利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法律知识、依法行政,让群众知法、学法,增强他们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从侧面推进政府的依法行政。

(三)健全法制机构,提高基层政府法制水平。基层依法行政工作要做好,法制机构的建设十分重要,各级政府领导同志要重视法制机构建设,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必要条件。一要在县政府各部门及乡镇政府设臵政府法制机构,使依法行政工作形成完善的工作网络。同时进一步加强地市级以下政府法制机构力量,充实专业法制人员,为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为此,建议对政府法制机构的设臵取消“软指标”,制定“硬指标”,即由国务院科学地制定出一个量化标准,确定政府法制机构的人员配备、领导职数设臵、经费保障与当地干部总数、财政收入的比例,使各级地方政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臵与当地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相适应,才能为依法行政构建坚实的组织基础。二要提高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特别是要努力争取解决法制机构工作人员岗位津贴问题,与公、检、法、司部门人员一样享受岗位津贴,并关心其政治成长,适时提拔重用优秀的法制工作者,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三要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目前在依法行政工作应做到,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经济行政事务,都要求法制办负责人列席;凡政府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都应注意听取法制部门的意见;凡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涉法文件,都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凡未经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涉法文件一律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处理涉法事务时,都由法制部门牵头组织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四要改变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使政府法制序列从国务院到地方实行垂直领导,其人事任免、经费保障等直接由上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不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而是当地政府和部门在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监督实施机构,使政府法制机构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政府行政级别 篇5

一、政府行政级别:

政府机构的行政级别依据行政区划级别、所管辖事务的重要程度、经济社

会发展规划等因素而定,分为五档十级,包括正国级、副国级、正省(部)级、副省(部)级、正地(厅)级、副地(厅)级、正县(处)级、副县(处)级、正乡(科)级、副乡(科)级。

国务院部委一般是正省(部)级单位。直属机构中带 “总局” 的为正省(部)级单位,其它为副省(部)级单位。办事机构、国家局都是正省(部)级。直辖 市、省(部级)的政府职能部门一般是正地(厅)级。普通省会、普通地级市的 政府职能部门一般是正县(处)级。县级市、县、普通市辖区的政府职能部门一般是正乡(科)级。

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的政府职能部门一般是副地(厅)级(副省级城市目前有十五个分别是: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 州、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其中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即是计划单列市也是副省级城市)。此外,经济开发区,直辖市署区级别比一般的级别高1到2个级别。比如:上海市为正省部级,下辖18个区,1个县即崇明县。18个区中的浦东新区为副省部级,其余区为正地(厅)级。崇明县前几年是副地(厅)级,现在升格正地(厅)级。上海无论区辖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或是县辖的街道办事处、乡镇都是正县处级。

机构级别和公务员级别是一样的划分。但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机构级别决定了担任该机构行政负责人的级别应不低于此机构行政级别,在一些重要地 区,一些重要部门往往存在“高配”现象。同一行政区域,党委书记级别一般比政府一把手高一级

1、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

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2、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3、省部级正职:

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省委书记,省长,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席等,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直辖市市委书记等,以及国家各部部长等。

国务院各部委正职干部(如教育部部长、国家发改委主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省长、天津市市长)

部队正军职干部(如江苏省军区司令员、12军军长)

4、省部级副职:

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

主席,省人大常委等,省、直辖市市委副书记等,以及国家各部副部长等,还有一些行政级别是正厅但是必须要副部来兼任的,如省宣传部、组织部、纪委等必须由省委常委或者省委副书记兼任。

国务院各部委副职干部(如公安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文物总局局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安徽省副省长、重庆市副市长)各副省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南京市市长)

部队副军职干部(如浙江省警备司令部副司令、31军副军长)

5、厅局级正职:

以前叫地厅级,主要是地级市(各自治州)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席,市政协主席,省级下属单位,如省公安厅厅长,国家各部下属单位,如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国务院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河北省交通厅厅长,北京市财政局局

长)

各副省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市长)

各地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无锡市市长)

部队正师职干部(如1军后勤部部长、34师政委)

注:以上为高级干部

6、厅局级副职:

地级市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副市长,市人大副主席,市政副协主席,省级下属单位,如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各部下属单位,如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等,还有一些行政级别是正处但是必须要副厅来兼任的,如市政法委,市

宣传部、组织部、纪委等必须由市委常委或者市委副书记兼任。

国务院部委各司副职干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副职干部(如黑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上海市文化

局副局长)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南

部队副师职干部(如35师副政委、179旅旅长)

7、县处级正职:

包括县(县级市、区、旗等)委书记,(区)县长,(区)县人大,(区)

县政协主席,市各单位局长,如市公安局、司法局等,还有厅级各单位下属,如省公安厅X处,省委办公厅主任等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处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沈阳市卫生局副局长、浦口区副

区长)

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扬州市劳动局局长、滨海县县长)

部队正团职干部(如105团政委)

8、县处级副职:

包括县(县级市、区、旗等)委副书记,县(区)委常委,(区)副县长,(区)县人大,(区)县政协主席,市各单位局长,如市公安局、司法局等,还有厅级各单位下属,如省公安厅X处,省委办公厅主任等。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农业部兽医局防疫处副处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处室及区县各局正职干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

长、玄武区卫生局局长)

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家港市副

市长)

部队副团职干部(如105团参谋长)

9、乡科级正职:

包括各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乡长,镇长,办事处主任,以及镇级人

大等,还有处级下属,如县公安局长等

10、乡科级副职:

包括各乡、镇、办事处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乡长,副镇长,办事处

副主任,以及镇级人大副主任等,还有处级下属,如县公安副局长等

另外:乡科级在往下,就是所谓股级,是中国行政当中最小的,一般是乡里边财

政所、派出所之类的。

注:

1、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其各级干部参照政府各级

干部待遇,但不具有行政级别,不属于公务员编制。

2、政府各级干部如为上一级党委常委,则其行政级别升一级。如张家港

市市长为正处级干部,若为苏州市市委常委,则为副厅级干部

二、公务员行政级别: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

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一)国务院总理:一级;

(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三)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

(四)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

(五)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

(六)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

(七)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

(八)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

(九)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

(十)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

(十一)科员:九至十四级;

基层政府行政新论 篇6

——乡镇行政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

乡镇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目 录

摘 要„„„„„„„„„„„„„„„„„„„„„„„„„„„„„„(3)关键词„„„„„„„„„„„„„„„„„„„„„„„„„„„„„„(3)引 言„„„„„„„„„„„„„„„„„„„„„„„„„„„„„„(5)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6)

(一)农村税费改革„„„„„„„„„„„„„„„„„„„„„„„„(6)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7)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7)

(二)法定职权缺失„„„„„„„„„„„„„„„„„„„„„„„„(7)

(三)职能行使偏差„„„„„„„„„„„„„„„„„„„„„„„„(7)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8)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9)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10)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10)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10)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10)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11)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11)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12)参考文献„„„„„„„„„„„„„„„„„„„„„„„„„„„„„(13)

----1

【引言】: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形势不太适应,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界定不够明晰;法定职权缺失;职能行使偏差;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

----2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彻底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政府管理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乡镇机构设置庞杂,权利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乡镇政府系统有效的实质性改革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反思已有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的方向问题。

----3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有其组织性强、政令渠道畅通、贯彻落实迅捷的优越性,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以上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只是原则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更未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而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上级政府均按“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要与上级部门相对应,“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事发生,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政府成了全能的政府。此外,县级行政机关针对农村工作作出的有关决定或政策,变动较频繁,工作弹性大,加之县级行政机关经常下派临时性任务,使得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不少乡镇政府职能失范,忙于应付。

(二)法定职权缺失

作为一级政权,乡镇的机构设置和法定职权应具备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但乡镇政权在实际运作中,其很多职能部门都只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县级业务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一般都在20个左右。这些权力性职能部门被从乡镇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分离出去,必然造成乡镇政府职能被分解,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在乡镇工作中造成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导致乡镇政府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的社会公共事务。同时,部门利益对乡镇的扩张还表现为上级主管部门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大量增加人员,导致乡镇冗员过多,负担过重。这种“条条掌权、乡镇协调”的体制,削弱了乡镇政府职能,导致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降低。

(三)职能行使偏差

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

----4

营活动,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性领域,同时,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了,未能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农税征收、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突出问题整治等方面,由于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党委、政府便以文件或领导讲话等形式,要求“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惜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结果导致越权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发生,破坏干群关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乡镇政府“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现象。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目前全国有依然有很多乡镇、上万个村不通公路。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睛通雨阻,路况差,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引发了许多泥石流、洪涝灾害、农田被毁等问题。

2、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

目前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不足20元,不到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的30%。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机构凋零,设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服务水平低下,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处于瓦解状态,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3、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接受。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师资队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下降。

----5

4、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

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仅在一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5、文化设施缺乏。

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

6、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撤销,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此外,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1、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经济落后,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突出,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2、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

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很多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同时,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各种乡镇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接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干部培训等支出较高。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为的失范,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

----6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人民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对政府合法性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与公众的关系,也有助于乡镇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要求,结合现有《地方组织法》,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

乡镇政府公共管理要借鉴无缝隙政府的理念,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在确保乡镇政府职权完整性和

相应的自主性框架内对条块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上确保乡镇政府的统一性,解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责权分离、条块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乡镇公共资源的整合。对于“条块”体制的改革要继续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强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本辖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所有驻乡镇的机构在人、权、事上均按照乡镇管理,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的原则进行改革,“条条”管理权以业务管理为限。通过理顺条块关系,实现乡镇责权统一、人权与事权一致,确保乡镇政府公共权力的完整统一。

----7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

从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品、公共生活服务产品、公共生产服务产品、管理服务产品和社会发展产品等。据此,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能是:直接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中的公共治安、防病减灾、环境治理等,公共生活服务产品中的公共卫生,公共生产服务产品中的水利设施、公共土地、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这些产品中有的是全国性或跨地域性的公共产品,如防病减灾、环境治理、水利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等,中央、省、市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作保障,委托乡镇提供,以确保提供的有效性。其他产品则可由中央、省、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或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形式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失衡问题,弥补历史的欠帐。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按照一级政府设立一级财政。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乡镇一级财政。

1、要完善分税制

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应按照“分税分级”的原则,合理划分五级财政之间的税种、收入范围和分成,让乡镇财政能够从税收中享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以增强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

2、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层还主要是吃饭财政,如果没有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同时,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层级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要通过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到以政府为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要调整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

要实行综合的财政预算,把乡镇的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8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措施

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运转机制需要重新确立,需要注重各部门的实用功能和各角色的“独立性”,从而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职能,建立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新型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明确党政 职责。确定乡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党委会,乡镇所有的重大事项均由乡镇党委会决策,党委书记在抓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党务、计划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乡镇长在主持乡镇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发展经济、财源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镇干部新的工作责任制。各岗位定职定责,明确职权范围,明确工作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项工作明确第一责任人,体现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三是建立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年初,市里确立十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乡镇,市委、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又将其重点工作分解到了每一乡镇干部,同时实行职责挂钩的责任追究制度,结合乡镇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确的干部导向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提拨重用。从而使乡镇工作思路清晰、合力增强、效率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应从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9

参 考 文 献 :

[1] 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集团经济研究, 2006年第8期 [2] 左 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瞭望新闻周刊, 2006年4期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4]徐旭川.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年第12期 [5]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 [6]李燕华.我国乡镇政府负债的成因[J].统计与决策.2007年

浅议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 篇7

关键词:行政效率,问题,对策

摘要: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府全部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行政效率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是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中国政府经过一系列的改革, 取得了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下权力集中管理体制的现行管理体制。但是, 已有的改革留下了不少缺陷, 现行体制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中国政府管理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此, 还必须要在组织机构、权力分配、人员素质、领导作风、管理技术、依法执法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和改革。根据国务院的具体文件要求, 在相应的方面制定出具体的可行性措施, 并且要完善其法律规范, 坚决加以实施, 要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 以期达到提高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效率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行政效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0) 12-060-02

行政效率是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与所获得的行政效果之间的比率, 是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和空间内开展行政活动, 获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效果。简而言之, 行政效率是效果与消耗之比。效果是指有形的社会效果和无形的社会效果;消耗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综合消耗。

行政效率有量的规定性, 就是力求以最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 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也有质的规定性, 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全部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提高行政效率, 对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中国政府展现的且必定是强政府的形象。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现在, 中国政府还要继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比如:转化职能, 实现自身的改革;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造就微观经济主体;依靠宏观调控手段, 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 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等等。尤其是还要继续培育完善各类市场, 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国政府已经是完全不同于以前在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控制几乎全部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角色, 也已经不是刚改革开放时所能望其项背的权力载体。无可非议, 这不得不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所推出的远见卓识的革新举措:1982年,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重点在行政机构的撤并、人员的裁减, 解决干部副职过多和干部老化;1988年机构改革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关键, 以经济管理部门为重点。主要是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企业放权;1993年,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政府政企不分、关系不顺、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有碍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1998年, 对经济管理部门和宏观调控、执法监督部门给与了一次大的手术。政府职能逐步转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管理社会经济事务;1999年,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重减少行征审批事项, 转变政府职能;2003年, 机构的进一步精简。但是, 我国政府改革存在重大的缺陷: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型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政府改革时间褊狭;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政府改革孤立与政治和社会系统;效率主义改革的典范。

当前中国政府现状是历史沿革所致, 也是重大客观因素 (比如: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市场还不完善、经济实力还不足、法制建设不配套和有缺陷等) 影响下的结果。是否现存政府已经是在不可抗拒力的条件下达到机制的完善程度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 政府的完善已经达到怎样的程度到呢?答案也是不容乐观。所以, 中国政府体制改革还须继续进一步的推进和深化, 进一步先解决和根除现存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问题

1. 行政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政府内部横向结构还过宽, 外部纵向结构还较长。政府内部横向结构宽是指在同一权力事务下存在着事实上过多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显而易见, 这不仅增加了部门的数量, 增加了管理上的困难, 而且增加了相应的人员编制。导致过多的财政支出和浪费, 大大浪费了纳税人的金钱。横向结构本身就存在事权分散、互相推诿和扯皮的缺点, 这使其更进一步。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 明哲保身。甚至, 部门多、人员多、事少, 养成政府人员无所事事、无心奉公、一意追求安逸, 一出事就躲的坏习惯。

政府外部纵向结构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层级。我国地方行政组织层次化分有三种:两级制 (如:直辖市——区) ;三级制 (如:省、自治区——县、县级市——乡镇) ;四级制 (如:省、自治区——地级市——县——乡镇) 。一般的, 从中央到地方, 存在着五个半的政府机构设置:国务院——直辖市、副省级市或省——市——县——乡镇。层级过多, 信息传递不够迅速, 不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

2. 行政人员相当程度上素质不高, 现有公务员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部门行政人员素质不高:由于过去早进入的人员在文化水平上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是一个后续培训和进修的问题;一部分原因却与公务员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在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上, 还存在着大量的任人唯亲的现象。这把相当大一部分不合格的人员并入到公务员的行列。

3. 权力集中。

尤其是在行政的财务问题上, 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政府和与其相应的检察监督机关之间在其运作经费上应该有适当的分流。由于传统观念和原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 当前政府权力还过于集中。地方和基层的自主权过小, 需要层层请示、层层汇报, 这是产生官僚主义、行政效率不高的重要根源。重新划分财权, 是分权的基础。

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 中央预算不仅集中了大部分的财政资金, 而且控制着地方预算的资金使用方向和范围。虽然从1994年开始, 中央政府实行了新的财税体制——分税制, 一些原属于中央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 但是地方政府还没有税法的制定权, 拥有的税种也很少。这就妨碍了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情况发挥因地制宜能力的积极性。

而在地方政府和其检察监督机关之间也应该有两个财政预算的设置。如果检察监督机关的经费完全从地方财政预算里面划拨, 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其的检察监督职能的实现。

4. 行政法规不健全和有法不依。

有些行政机关不是依法行政, 而是凭长官意志办事, 乱设机构, 任意增加编制。造成后果也无人追究, 对行政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不能得到严肃的法律追究。对某些专业人员的职权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 有些人甚至由于坚持制度行使职权而遭到打击报复。这是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甚至出现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5. 党政不正之风尚待根本扭转, 部分行政人员道德不正、作风不纯。

目前, 国家机关存在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 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效能和行政效率。特别是有些人员把权力当作是谋取私权的途径和手段。如果党风、政风不正, 官僚主义、以权谋私、徇情枉法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就会严重影响广大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影响国家机关内部组织的健康, 不仅行政效率无法提高, 还会危及到整个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6. 政府效率意识不强, 尤其在某些预算上存在很大的浪费。

在西方的政府理论当中, 大多借鉴经济学的发展成果来改革和完善政府的管理。比如一些经济学上的概念:“经济人”、“精英集团”、“廉价政府”等在政府理论和实践之中的运用, 大大节省了成本开支, 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而在中国的政府理论当中, 也有一些类似的概念, 但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在实践当中。

二、对策建议

基于当前政府管理现状和工作情况, 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以最优的成本预算达到预期的最大效果。其改善措施如下:

1. 树立效率观念, 明确目标和任务。

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由于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体制, 行政管理过程运转节奏较慢, 加上责任不明, 从行政领导到普通职工都在不同程度上养成了不珍惜时间、不重视效率的习惯,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于企业而言,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首先必须打破旧习惯。

2. 推进机构改革, 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保证。在某些部门之间, 由于权责不明确, 又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 工作上不是相互支持, 而是互相掣肘, 在部门之间利益有差别, 甚至会互相顶牛、僵持, 造成工作推诿扯皮、拖拉延误。外塑形象, 内强素质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 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 工作质量从一个方面说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因此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 严格控制机构膨胀, 坚决裁减冗员,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

(1) 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任何单位, 如没有高素质的领导者, 就没有高质量的行政决策和高效能的行政组织, 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活动。提高领导者素质首先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根据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情况, 量才任职, 把干部放到最适合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对素质差、不称职的干部, 要从领导岗位上及时撤换, 改变过去实际存在的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其次, 担任领导工作的人, 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和领导艺术。

(2) 在正确决策上下功夫。正确的决策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命运和前途, 只有使企业职工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困难、发展的前景, 才能齐心协力, 努力工作。决策的过程就是领导拿主意、想办法、定措施的过程。

(3) 提高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一般行政工作人员是大量行政业务工作的完成者, 其思想政治、工作态度、效率观念、业务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素质, 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高低。首先, 要加强行政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其次, 要建立激励、约束用人机制, 能者上、庸者下, 合理使用人才, 把具有不同能力结构的人放在与之适应的岗位上, 扬其长避其短, 发挥最佳效能。

4. 加强行政管理民主化建设, 调动各方面人员积极性。

活力、效率、积极性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 这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要从职工群众意愿出发搞好服务, 就必须认真地了解群众意愿, 这就要求我们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在行政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健全民主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 通过职代会、座谈会、谈心会等形式, 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 大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共同为实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而努力。

5. 大力反对官僚主义, 转变机关作风。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除了制度上、人员素质上的因素外, 还有一个改进工作作风的问题。其中机关工作作风的好坏, 对行政效率直接影响。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根本的一条是要反对官僚主义。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意见》, 是我们克服官僚主义的有力保障。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就必须按照《意见》要求, 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带头转变作风, 带头精简会议和文件, 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在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上下功夫, 真正从源头上解决文山会海的问题, 使每一个行政人员都能真正成为公仆。

6. 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管理技术和工具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在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运转过程的快节奏、信息量激增, 行政管理单靠经验和传统的文书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无疑是提高合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规范化要求工作职责要明确, 工作环节的衔接要明确, 工作的程序要明确, 这样无论是谁在岗位上都会得心应手, 而不至于因人员的更换而造成损失。只有做到管理到位不越位, 各司其职, 才能使管理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进行有序、高效的运转。

总之, 加强和改进行政管理, 提高行政效率, 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需要各级在各个环节上实事求是、共同努力、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光磊主编.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与效率 篇8

加强环境适应能力,积极适应形势需要。从政府产生的机理来看,政府源于社会的需要。正因为有社会的需要,才决定了政府的各项职能。但政府的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政府存在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其服务的对象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政府在职能上应该积极转变,以适应环境和服务对象的变化。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现代化政府建设的关键。在今天,政府更多的是要善于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变直接管理为主为间接管理为主,变微观管理为主为宏观管理为主。如果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还是像过去那样搞直接管理、微观管理,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基层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很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在无形中使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矛盾加深。面对形势的变化,政府应该积极适应环境,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思维,及时转变职能,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之间的关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加强信息管理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不仅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成为影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注重信息管理的政府,难免出现管理缺位,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成员、组织与国家的利益。政府要加强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自觉树立信息意识,重视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发布,并使之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中得到使用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当代社会的信息资源很多,怎样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中,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地把握好各种信息,是对政府能力的考验。这就需要政府安排专门人员对有关信息进行梳理、加工,针对各种不同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必要的选择,经过研究分析,通过信息汇报与通报制度,把信息反馈给政府组成人员及相关部门,用于政府决策、政策完善、结果通报与业绩考核。通过对信息充分合理的运用,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加强依法行政能力,保证权力规范运行。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法制来保障,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制来调节,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实现需要法制做后盾,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法制的支撑。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政府依法行政所依据的价值尺度,以及能否公平公正地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公共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达到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政府的责任包含有很多内容,其中法律责任是一个重要方面。法律责任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承担依法行政的责任和违法行政的后果。政府应该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更新执政理念,严格依法行政,改变陈旧的行政思维模式,变“权力属于官方”为“权力属于人民”,变政府“权力本位”为公民“权利本位”,变“无限政府、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增强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者和社会事务管理者的作用,避免法律责任的发生。实现依法行政的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特别是要加强对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置于法律约束之下。推行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把目标具体化、责任明晰化,彻底根除行政执法中因为职能交叉而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监督是对行政权力实行有效制约的必备手段,只有加强监督,才能实现行政的效率与公正,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还必须健全监督体系,推进监督制度创新,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形成规范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强预警应急能力,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为顺利。但在发展的同时,仍然蕴涵着大量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矛盾和某些冲突越来越显性化,信访量在持续上升,有组织的群体行动亦呈上升势头,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这些都给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性问题。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健全社会应急预警机制,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政府除了日常的接待上访、处理人民群众的来电来函外,还要定期对本地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深入调研、排查,逐一分析社会各项不稳定因素产生的社会、历史、现实根源以及表现形式、变化趋势,形成处理类似问题的机制,对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构成因素,进行重点剖析,采取果断措施,依靠群众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政府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平时应该多做一些演练,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警机制,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者系常熟市副市长)

上一篇: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下一篇:英语教学渗透革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