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2024-10-04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精选7篇)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篇1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卫生部等十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若干意见》以及《省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预防工作、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现就我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与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搞好组织协调。

卫生行政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的规

划、队伍的组织和业务监督管理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以县及乡镇为单位组织实施。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网络规划和形成双向转诊格局的要求,组织社区内有关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选派医务人员,在居民区开设卫生服务网点,形成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功能,注重发挥中医药资源质优价廉的特色和优势。

各乡镇政府及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动员群众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活动。

已进入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对驻地的群众进行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的、全程的服务,并保证服务质量。企事业单位对内部职工服务的卫生机构,在县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承担本单位职工集居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财政、民政、规划、物价等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和房屋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应本着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筹集:

——各级政府投入必要的启动和维持资金;

——主办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享受国家和地方的税、费优惠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作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所需建设资金计入商品房成本,产权属房产投资单位,由承租方与产权单位建设租凭关系,并按标准缴纳租金。

乡镇政府及街道、居民委员会应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同时鼓励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所需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的水、电、气、热和通讯设施,有关部门应按规定给予办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产属国家资产,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三、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的来源和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人员,主要从现有卫生机构在职人员中选用。

医疗机构要选思想作风好和技术能力强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在职培训为主,由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要通过举办学习班等多种形式,逐步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养成全科医生。今后还应从经过系统培养的全科医学院校毕业生中来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和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应坚持以社会效益

为主的原则,实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方式。

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户实行义务性服务或者优惠服务,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由卫生、物价部门按审批权限核批。

五、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药费用报销问题

对在居住地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干部职工,其医疗费用应予报销。

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并享受公费医疗的干部职工和劳保医疗的企业职工,在向上级医院转诊时,须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意。

社区卫生服务中干部职工的公费医疗报销范围和办法,执行县卫生、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六、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的有关待遇

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的工资按照规划定员实行全额补助,其各种补助不应低于其原在单位和科室的待遇。

从事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人员,工作一年以上的可以不再承担到期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任务。

在国家颁布全科医生职称标准以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一年以上的技术人员,晋升副主任医师以下职称的,评定职称时参照相应级别的预防保健医师标准执行。

七、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与评价

由县卫生行政部门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工作规范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发给卫生服务许可证后,再由民政部门办理社区服务有关手续。

对擅自改变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收回社区卫生服务证书;对有违法行为者,按《医疗机

构管理条例》规定给予处罚。

由县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

县卫生局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篇2

1实地调研, 了解帮扶卫生院护理现状

甘棠镇中心卫生院是本县最大的乡镇卫生院, 承担着全镇8.3万人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现有职工112人, 其中护理人员40人, 医院年收入达一千二百万元。为全面了解其医院对帮扶工作的需求, 本院委派一名护理部副主任到该院进行了实地调研, 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经过与院长、总护士长、科室护士长沟通, 以及现场调查发现, 该院护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也积聚了一些促进护理改革的积极因素。

1.1存在的问题

1.1.1护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

该卫生院实际开放床位142张, 护理人员总数40人, 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数之比为1∶0.28, 调研的外科病房, 实际收住病人55人, 护士仅11人, 床护比为1∶0.2, 护士长基本上是顶班, 无时间进行管理。护理人员大部分为聘任制护士, 岗位稳定性不足, 导致护理队伍不稳定。医院管理者将压缩护士编制当成节约支出的手段, 也是造成护理人力不足的原因。护理人员缺编, 使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工作流于形式, 不能用良好的职业心态去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服务[1]。

1.1.2未建立护士培训体系

该院无护士培训计划和制度, 护士岗前培训、低年资及高年资护士层级培训均未进行;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未开展;业务学习流于形式。护士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进修。

1.1.3护理管理人才缺乏

总护士长及各科室护士长人员由于缺乏学习机会, 对护理管理知识、护理新理论、新进展掌握不够, 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1.1.4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未建立

该院无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护理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从未组织过护理质量检查, 对关键时段、关键环节、关键人群未进行质量控制。

1.1.5护理工作模式停留在功能制护理阶段

仍采用传统的功能制排班模式, 护士主要工作为打针、发药、执行医嘱、书写护理文书。护理文书书写仍未简化, 护士为每一位住院病人书写护理记录单、入院评估单和告知书仍未被取消。

1.1.6值班、交接班制度执行不严

值班室与护士站连在一起, 晚夜班允许护士睡觉。

1.2积极因素

通过沟通, 了解到帮扶卫生院院长、院务会成员及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均对医院护理质量感到担忧, 意识到了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性, 非常愿意接受帮扶、改进护理质量。

2帮扶措施

2.1根据调研结果, 制定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院帮院”帮扶活动方案, 双方院长签订帮扶协议。

2.2派出护理专家到帮扶卫生院进行培训

2.2.1协助帮扶卫生院统一思想, 理清思路

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是护理人员的事情,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院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需要全院职工齐心协力, 整体联动。因此在培训时要求全院管理层、医务人员均参与听课, 将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必要性以及优质护理服务在其他医院所取得的成效一一进行阐述, 促进全院职工转变观念。

2.2.2为帮扶卫生院培训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骨干

安排护理专家到帮扶卫生院为护士授课, 接受帮扶医院护理管理人员、责任护士分批次、有计划地到本院进修学习, 进修费用全免、时间长短不限, 保证帮扶医院护士既有机会外出学习, 又不会对其所在医院工作造成太大的压力。

2.3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具体指导

根据帮扶活动方案, 具体指导帮扶卫生院按以下步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2.3.1根据帮扶卫生院实际情况, 协助其护理部拟订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

2.3.2与帮扶卫生院管理人员一起选定基础比较好、病人较多的内科作为试点病房。

2.3.3指导帮扶卫生院层层签订责任承诺书。

2.3.4协助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 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

2.3.5指导试点病房护士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岗位练兵。

2.3.6增加护理人力配备该院护理人力严重不足, 经与院长沟通后, 改变了压缩护士编制以节约支出的观点, 同意招聘护理人员5人 (实际只招到3人) , 优先增加试点病房护士2名。

2.3.7改革排班模式, 实行APN弹性排班针对帮扶卫生院护理人员紧缺、危重病人极少、晚夜班请假回家病人多的现状, 与该院护理人员进行了排班模式探讨, 根据医院、科室实际决定实行对班制, 分A班、N班两班, 取消了P班;N班实行双人制, 22∶00以后可各轮流休息4小时, 解决了晚夜班单人值班及睡觉的问题;护士长上白班, 不再顶班, 全身心进行病房管理。

2.3.8改革护理工作模式, 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制

责任包干制、床边工作制是适合基层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较之小组负责制的层级护理模式更利于提高满意度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2]。除电脑护士外, 其他护士都是责任护士, 每人根据其能力包床管理4~16个病人, 选取年资较高、专业素质好的护士担任责任组长 (组长必须管重病人及数量较多的病人) , 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实施全程、全面、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实行床边工作制, 大大减少护理工作对陪人的依赖。

2.3.9完善支持系统, 添置必备的护理用具, 如洗头车、坐便椅、微波炉、多功能车等。

2.3.10要求试点病房对科室诊疗环境进行一次清理, 如病房窗玻璃是否有破损使病人感觉寒冷, 病人使用的席子是否破边可能刺伤病人皮肤, 棉被是否过硬, 病房是否有蚊子, 病人住院的手续是否简便等, 对清理到的问题逐一解决, 从细节着手, 努力为病人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

2.3.11简化护理文书书写。

2.4协助建立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指导帮扶卫生院护理部成立了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修订了护理质量管理标准, 制订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指导护理部定期、不定期组织护理质量、安全检查, 对关键环节、关键时段、关键人群进行质量控制;指导护士长落实一日五查、护士自控自查。2.5在帮扶过程中, 注意不断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关键环节具体把关, 把受援单位作为一个合作伙伴, 通过受援单位在项目整个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来获得成功[3], 从而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帮扶效果

经过县人民医院的对口帮扶, 甘棠镇中心卫生院护理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3.1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一些零的突破:

3.1.1创建了本县乡镇卫生院第一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改变了乡镇卫生院沿袭已久的功能制护理模式, 落实了APN弹性排班、责任包干制、床边工作制。基础护理从以往的难以落实, 转变到了现在的基本落实。

3.1.2建立了符合乡镇卫生院实际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1.3通过培训和进修等为帮扶卫生院护士争取到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3.1.4由于基础护理的落实, 护理费、治疗费等由护理工作所创造的收入增多, 增加了医院的纯收入。

3.1.5开始实行病人满意度调查等考核手段。

3.2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的“医院管理者及示范病房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住院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示范病房护士满意度调查表”, 对帮扶医院管理人员及示范病房医生、病人、护士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1) 医院管理者、医生对护理工作较以前满意度提高, 感觉护士比以前责任心增强、医护沟通协作更加密切、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比以前到位、护士与病人的沟通、对病情的观察更仔细 (见表1) 。 (2) 病人满意度为98%, 较2年前县卫生局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时的80%明显升高。对护士的调查显示护士对护理工作总体感觉比以前满意 (见表2) 。

4讨论

4.1近几年来,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 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业务有了飞速发展, 但护理质量发展缓慢, 不能适应发展需要[1]。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不符合现代医疗服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且不合理使用、护理工作质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差等问题[4]。实施有效的对口支援, 可有效的提高基层卫生院服务水平[5]。我们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指导、组织培训、免费进修、具体把关、沟通交流等办法, 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优质护理服务院帮院”帮扶, 协助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落实了APN弹性排班、责任包干制、床边工作制, 建立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护士培训体系等, 提高了帮扶医院护理管理水平, 丰富了其护理服务内涵, 医院管理者、医生、病人、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有提升。将县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效地复制到了乡镇卫生院, 对提高县域内护理服务水平、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向一级医院开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4.2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表1可见, 医院管理者和医生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太满意 (满意度68.2%) , 对病情观察更加到位也不完全满意 (满意度90.9%) , 说明示范病房的护士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及对病人的病情观察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下一步, 我们将进一步协助帮扶医院建立长效机制, 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协助培训、提高帮扶医院护士素质, 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并逐步将优质护理服务向全县乡镇卫生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宋丽君.新医改形势下城市医院帮扶基层卫生院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2A) :123~124.

[2]王正英, 王琴, 刘晓芳.基层医院两种护理工作模式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8) :873~876.

[3]梁德雄.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4) :40~41.

[4]颜银斌.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1) :3474~3476.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篇3

《意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加强社区科普大学工作的总体要求,第二部分:推动社区科普大学实现健康发展,第三部分:为加强社区科普大学工作创造有利

条件。

《意见》指出,加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立足社区、服务百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不断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沈阳奠定坚实基础。要牢牢把握社区科普大学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行动计划为主线,面向社区居民广泛开展科学教育,扩大科普大学普惠面。坚持以具备参学条件的离退休、失业待业、居家赋闲的社区居民为学员主体,招收对象逐步向青少年、农民及在职人员扩展,推动办学触角向涉农街道、少数民族聚集区等区域延伸。拓展办学功能,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安全健康、防灾减灾、节能环保等内容为重点,开展系统化科普教育,着力提高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城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在科普课程中的比重,推动科普大学由科普教育平台向社会公共服务平台转化。

《意见》强调,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要在坚持“两级办学”(市办总校、社区办分校)、“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和“四个固定”(教学场所、授课时间、任课教师、学员队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校和学员的自主管理,在社区的指导下民主选举产生校委会、班委会,不断完善学校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使社区科普大学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按照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推广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社区科普大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采取单位推荐、个人自荐、社会招聘等形式,选聘各类优秀人才担任社区科普大学教师,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社区科普大学教师队伍。

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发挥社区科普大学与社区群众联系密切、互动广泛的优势,在社区的监督指导下,积极引导学员参与社区建设。鼓励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学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社区科普大学这一平台,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理论宣讲、知识普及活动。在社区科普大学探索建立社情民意反馈机制,为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益帮助。不断拓展社区科普大学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协助社区开展各类公共服务。

《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将其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市社区科普大学领导机构,其办事机构由市科协、市文明办、市社区建设办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科协,负责指导全市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学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科普大学的投入力度。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鼓励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为社区科普大学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改善社区科普大学教学场所及各类硬件设施。社区科普大学要充分利用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设备等至少应满足50名以上学员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调动街道、社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健全完善社区科普大学管理体制。具备条件的社区要逐步开办社区科普大学,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社区,要与相邻社区实行联合办学。探索建立街道(乡镇)领导干部联系社区科普大学工作制度,并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纳入和谐社区示范活动以及高标准社区、文明社区等考核之中。加大对社区科普大学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建设和发展社区科普大学的浓厚氛围。

沈阳市社区科普大学计划到2015年,全市社区科普大学达到400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全市学员总数达到2.5万人以上,教师队伍达到1?500人,设置各类专业20个至30个。(吕波 编辑:扶勇华)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篇4

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放管服效”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县乡镇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有效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水平,现结合我县实际,就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工作目标

以方便群众办事、让群众满意为原则,在整合基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责的基础上,通过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实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有序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努力构建覆盖全县、功能完善、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体系网络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全县政务服务工作实现有机统一、全面推进。

二、主要任务

(一)规范场所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节约实用”的原则安排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原则上应与所在乡镇政府同址一体化办公,条件受限制的就近选址。大厅功能布局要合理,实行开放式窗口办理,配备充足的工作人员、必要的办公设施和便民服务设备,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要。要设置统一的综合受理窗口,配备政务服务一体机等支撑设备,落实“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要求。

各乡镇要指导村(社区)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建设便民服务站,可与支部活动室、村民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结合使用。

(二)集中服务事项

乡镇要集聚便民服务资源,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充分发挥综合便民服务作用。按照“应进尽进”的原则,除《XX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设置基层来信来访、乡村建设、农业农村服务、畜牧兽医、卫生健康和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7个窗口,其他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民建房审批、市场监管、公共教育、科技咨询、扶贫脱贫等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也要逐步进驻中心办理。

加强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推进村级便民服务和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积极开展帮办代办等便民服务,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村务办理、纠纷调解、信息咨询等服务事项,并将行政审批、社会事务、民生保障、劳动就业、证照办理、农业技术等事项统一纳入代办服务范围。

全面梳理基层服务事项清单。梳理乡镇、村(社区)政务服务事项,编制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并对每个事项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类型、依据等)、办事指南信息(包括办理时限、办理条件、办理流程、所需材料、收费情况等)进行标准化梳理,实现统一名称、统一编码、统一规范、统一管理。集中梳理一批村(社区)能够代办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并在媒体、政府网站、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点公示。

(三)建立运行机制

通过推行“一窗式”办理和全程帮办代办,对程序简便、材料齐全的申请事项,由窗口人员直接办理;对办理条件复杂、法定程序较多、需现场核查及依法进行论证、公示、听证等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以及涉及多部门、多层次、多事项,需上级部门审批的申请事项,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办理模式,建立县乡协同服务运行机制;通过完善适应基层实际的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对各类事项实施流程再造,明确受理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承诺时限及收费依据等。

要健全完善乡村代办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帮办、代办、协办服务,加快完善便民服务网络,为特殊人群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为办事群众提供不间断的业务咨询、政策辅导、办事指引等协办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采用智能化终端,提供更加便捷的自助服务。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可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各类事项办理逐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四)统一网络平台

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网上服务平台建设,依托XX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事项逐步纳入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与县政务服务中心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并向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延伸,有条件的要在村(居)等场所设置自助服务设备,逐步实现省、市、县、乡镇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同城通办和全流程效能监督,力争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就近跑一次”“一次也不跑”。

(五)健全工作制度

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要建立规范机构运行、评议服务质量、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完善政务公开程序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健全“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AB角工作制”等服务制度。建立群众参与和评价机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要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方便群众办事的角度,充分认识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认真研究处理便民服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从机构设置、人员力量、事项进驻、办公场所、工作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要广泛宣传基层便民服务平台的职能作用和重要意义,切实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篇5

(2009年11月16日)

为进一步推进和谐 建设,提升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06〕48号)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济办发〔2009〕14号)文件精神,现就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 为目标,以“融合、创新、发展”的园区文化为引领,牢固树立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和“大社区”理念,坚持“集中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城市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农村社区按照合理的辐射半径,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型社区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积极探索“数字化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努力打造 新型社区建设的特色示范品牌。

——推进以社区事务受理、社区文化、社区卫生为代表的三大中心建设,强化信息化服务功能,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建立面向社区群众形式多样、主体多元、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群众得实惠。

——完善政府的统筹协调、部门间工作协同和信息互通机制,有效解决社区管理和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管理出实效。

——加强社区协同和公众参与,促进社区成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和谐共处的社区氛围,实现基层有活力。

——健全社区体制机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落实社区设施、财力、信息化等支撑,实现社区工作有保障。

二、集中示范共建,实现新型社区全覆盖

(一)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高起点编制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村并点建设等紧密结合,综合考虑产业支撑、交通条件、生态宜居、历史沿革、生产习惯、服务半径等方面因素,科学选址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新型社区建设必须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实现以地生财兴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把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压煤区搬迁建设等统筹纳入新型社区建设,实施规模开发。农村社区按照辐射半径2公里,城市社区按照网格化规划,集聚人口一般要在10000人以上。

(二)政策推动,多元投入。按照“两个集中”的原则统筹新

标准,确保社区服务设施总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优先配置落实居民安居乐业所需的紧缺设施,在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建设社区事务受理、社区文化、社区卫生三大服务中心设施,配套满足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需求的基础性和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采取低偿购买、低租金租赁等办法盘活存量闲置资源,按照社区所需、群众所求、单位所能的原则,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担风险、社区参与管理的办法,集聚社区综合设施功能,为居民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三、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强社区基本服务

(一)健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建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具体承接社区基本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凡与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党群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廉租住房受理、法律咨询等事项,实行综合服务大厅“一门式”集中受理。完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工作机制,合理设置窗口、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实现服务事项按大类归口受理,逐步实行一口受理。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标准化,实行基本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建设规范、标识标牌、管理软件和评估体系等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规范统一,实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受理。探索社区数字化服务,逐步实现“一网式”查询和“一号式”咨询。

(二)发展社区文化服务。建立社区文化中心,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图书阅览室、健身室、棋牌室等场所,落实文

的内容、价格和从业标准。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邮政通信、金融保险、餐饮娱乐、老年服务等便民服务。

(五)加强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行、助医等服务。发展规模适度、经济型的社区养老机构以及日间照料服务机构,广泛动员社区志愿力量,对独居老人开展结对关爱服务。做好社区“三无”对象、“五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的保障服务;完善社区残疾人“助听、助明、助行”三项服务和“阳光之家”康复工程;做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和成年孤儿回归社区工作。

(六)推进社区就业和救助服务。健全就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之间的联动机制,引导失业、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就业;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和指导,鼓励和支持社区创业。落实零就业家庭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健全社区互助保障制度,采取社会捐助、政府资助筹资及民间组织运作的办法,强化对突出困难群众的“二次救助”;加快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

(七)健全社区服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和市场机制作用,采用有偿、低偿、无偿等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对社区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性服务

(三)推进社区安全管理。健全治安综合治理的社会动员、预警、应急工作机制。强化源头预防。对社区内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以及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人员,开展教育感化、帮困解难、心理咨询等服务。结合社区消防、减灾、防疫等活动,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安全、急救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增强居民风险防范意识和善后处置能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按照社区人口情况合理设置社区警务室,划片包区,协调联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建立集治保、巡逻、普法、调解、帮教“五位一体”的治保组织,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监控网络;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组织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社区居民为辅,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联户联防”、“联楼联防”活动。

五、增强基层活力,促进社区和谐

(一)健全党建组织网络。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驻社区单位党员既要接受单位党组织管理,也要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驻区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工作有关事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社区居民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居委会按照资源合理配置、会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服务功能,组织发动各方力量,搞好社区共治,通过建立党员议事会、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听证会议、社区情况通报等制度,积极反映各方利益诉求,广聚民智民力,定期进行议事、协商、监督、评议。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共建活动。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资源开放、共享。动员和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文明社区活动,营造“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统筹和领导,推进社区建设

(一)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区、镇(街道)成立新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协调处理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把社区工作的目标任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社区工作。

(二)完善社区公共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投入,建立以区、镇办为主体的社区财力保障机制。规范设置预算科目,实施预算管理。优化镇办支出结构,强化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鼓励开发商等实体企业和单位投资兴建社区,对与社区公益性建设有关的捐赠,以及参与社区公益性建设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公益性非营利社会组织等,给予有关优惠政策。

主题词:社会事业

社区建设

意见

2009年10月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篇6

为推进我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和健康素质,根据《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决定》(永政发〔2005〕152号)、《XX县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建立适应我县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我县农村公共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农民健康和卫生事业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2、具体目标:以乡镇为单位,到2007年和2010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达标率分别达到80%和85%以上。

二、服务对象和内容

1、服务对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为我县的常住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和外来流动人口(指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下)。

2、服务内容:现阶段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等三大类十二项内容(详见附件一)。

三、机构职责

1、卫生局成立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项目业务工作方面的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包括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有关实施方案、细则的制定;建立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基层卫技人员服务能力;对项目工程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管;组织对项目业务工作的考核评估;整理、收集和汇总、上报项目工程的资料、信息。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儿童免疫规划、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精神病人的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质检测、除“四害”等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有关人员业务培训、项目业务工作督查指导和评估,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核实、统计、分析基层上报的有关信息,并上报上级有关单位。

3、县卫生监督所负责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和医疗机构的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有效处置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准确上报相关信息。

4、县妇幼保健所负责项目工作中的孕产妇与儿童系统管理、妇女病普查、婚前医学检查等保健工作有关人员业务培训、项目业务工作督查指导和评估,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核实、统计、分析基层上报的有关信息,并上报上级有关单位。

5、县级医疗机构负责本院内健康卫生知识普及、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诊疗与报告、新生儿免疫接种与疾病筛查、就诊孕产妇登记建卡与报告、高危孕产妇筛查与追踪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6、乡镇卫生院(包括中心卫生院,下同)负责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具体实施。确定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向辖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组织对责任区工作督查指导和考核,原则上每两个月召开辖区责任医生工作例会,听取各责任医生工作汇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和帮助指导责任医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准确上报项目工作信息。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为农民家庭实行健康教育、体格检查、社区巡查和基本医疗惠民服务,并分步建立动态健康档案;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为农村妇女、儿童、60岁以上老人以及困难群体分别提供系统保健、预防接种、妇女病检查和定期随访等服务,对农村结核病、爱滋病、精神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等进行检查。

7、村卫生室等村级医疗机构要接受村“两委”、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主要承担责任区域内的人口出生死亡、流入流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改水改厕等信息收集、登记与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健康宣教,协助上级单位做好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爱国卫生等工作。

四、主要工作与措施

1、建立健全社区(驻村)责任医生制度

乡镇卫生院与乡镇防保站、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整合乡镇预防保健站、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建立社区(驻村)责任医生制度。根据当地实际,推行联村医生、驻村医生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医生制,建立“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各乡镇卫生院要按照服务人口每1000-2000名农村居民(或1-3个村居)的标准,确定1名责任(驻村)医生,使每个农民家庭都有自己的社区责任医生,建立与服务对象一对一的亲密关系。

乡镇卫生院负责各自辖区责任医生的聘任,责任医生原则以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为主,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为辅,如果单位现有卫技人员不够,可以公开向社会招聘或委托社会素质好的执业(助理)医师,充实社区责任医生。责任医生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员;

(2)具有注册乡村医生资格的人员;

(3)在本县注册的执业护士。

责任医生做到定期家访,平时有求必到,积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等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实行每月有7-10天时间在责任区服务,按时参加卫生院召开的工作月会,及时向卫生院汇报、分析责任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要有专门的服务日记,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建立起动态健康档案,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不同健康状况人群实行分类归档,重点对结核病、爱滋病、肝炎等传染病和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类管理,制定个性化治疗和健康促进措施,真正使农民的健康档案成为实施健康促进和提供服务的有效载体;协助预防保健人员做好计免、妇保、儿保工作;配合协助卫生监督员对“五大卫生”的监督管理;宣传发动组织责任区村居开展改水改厕、除“四害”、环境卫生整治等爱国卫生运动。

责任医生个人照片、通讯联络方式、免费服务内容和上门服务收费标准及基本职责向责任区居民公布,做到人人认医生,医生识人人。责任医生基本职责:

(1)掌握责任区内服务人口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及时督促服务对象按规范要求接受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妇女病检查、计划免疫、慢病管理;

(2)建立和管理责任区内所有家庭的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肿瘤等重点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3)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责任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及传染病等,并协助完成调查处理;

(4)协助开展责任区内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托幼机构、饮水卫生检查及管理;

(5)对责任区内的卫生村创建、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爱国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参与卫生检查与评比活动;

(6)健康教育进村入户,以讲课、咨询、发放健康处方等形式向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7)按照规定的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根据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上门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

2、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

择优聘用乡镇卫生院院长,采用多种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招聘、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担任院长,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实施“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改革用人制度,推行人员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实行档案工资制度,推行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在核定的分配方案范围内,可根据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自主确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分配,并向社区责任医生和业务技术骨干倾斜,合理拉开分配档次。

3、加强乡镇卫生院硬件建设

按照规范化标准和高效便民的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4、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把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成为合格的社区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努力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连续、有效、上门的社区卫生服务,使农村居民就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向农民提供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

5、加强农村基层卫技人员服务队伍建设

严格农村卫技人员的准入与管理。对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站)的卫技岗位上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进行逐步分流、清退。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从业人员比例。强化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引导有资历的医生通过培训转型为全科医生并参加全科医生职称晋升,严格执行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至少每5年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一次,时间不少于3个月,进修内容以提高常见病临床、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为主。使乡、村两级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处理直接面向农民的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6、规范预防接种保健工作

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通过正规渠道采购疫苗,规范预防接种行为,预防接种点必须达到合格以上,其中规范接种点达到50%以上,积极创建示范接种点。

实行乡镇卫生院(防保站)预防接种点定点接种制度。偏远山区、学校可以按照程序到现场定点接种。

社区(驻村)责任医生一般负责组织工作,偏远山区可以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村卫生室或者社区(驻村)责任医生负责接种。

7、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

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就诊的孕妇资料,应当及时转到辖区卫生院,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作用,力争提高早孕建卡率和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率,重点落实外来人员、经济贫困地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妇女、儿童系统管理技术服务应当由妇产科或者妇幼专业医生承担,社区(驻村)责任医生协作。

儿童体检与预防接种结合起来,在预防接种的同时开展儿童健康检查,提高工作效率。

8、加强健康档案管理

充分利用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等资料,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对健康体检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存在的行为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扰措施,重点开展吸烟、饮酒、不合理饮食、体力活动等的干预指导。对查出的精神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病人,落实随访,要求每年分别达到4次以上。

9、突出重点疾病管理

结核病管理实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对艾滋病病人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美沙酮替代治疗,对公共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在羁押的吸毒、卖淫等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筛查和防控知识的宣传,对公共娱乐场所安全套的放置进行监督检查,在妇幼保健机构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系列工作。

10、强化卫生监督

县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 篇7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奠基理论之一,是1954年由刘易斯提出,也称之为刘易斯模式[1]。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发展结果,就是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政策促使我国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客观需要。城乡一体化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是中国式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本土化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推动了卫生领域中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发展。其实践经验有利于优化各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有利于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2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相关文献研究成果

杨百团等提出山东省海阳市实行“行政、业务、财务和药品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2]。于文艺等提出黑龙江省林甸县实行“村卫生室房屋公有化、推进人事制度化、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统一化、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收入分配绩效化”等6项管理措施[3]。朱兆芳等认为,乡村一体化主要包括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业务内容、人员统一管理、药品统一管理和财务统一管理”等5个方面内容,按照各地开展一体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高度一体化、中度一体化和低度一体化”3个层次[4]。王晓敏等认为江西省九江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在实践中可以分为“松散型、紧密型和完全型”三种类型[5]。李彬等归纳总结了湖北省罗田县有“松散式”、“紧密型”和“合约式”三种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6]。

作者认为,上述文献资料中,对乡村卫生一体化内容、分类的研究基本上属于“行政管理一体化”的范畴,几乎没有涉及到“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内容。正如《健康报》的文章指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指对由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其人、财、物等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的体制[7]。

3关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概念的诠释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应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的研究。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决定中提出“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最早提出的概念。

2010年3月31日,国家卫生部下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卫办农卫发[2010]48号),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概念的内涵做了全面、完整的界定,文件中的定义提出“乡村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下,以乡镇为范围,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规范的管理体制。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等工作”。

国家卫生部在明确上述概念内涵中,是从行政管理和卫生服务两个方面提出的定义,因此,作者认为可将乡村一体化管理概念的外延划分为“行政管理一体化”和“卫生服务一体化”两个类型,才能全面、深刻地明确“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

在深入研究上述定义内容和分类关系后,可以引伸出以下6方面的理解:

3.1行政管理一体化

是一个以行政权为纽带的行政管理体系,在县域行政区划内依靠行政力量,形成完整独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一体化管理系统,解决了在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准入、新农合基金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相互兼容问题,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政管理一体化”运行模式。

3.2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区域内卫生行政管理的主导者和制定卫生政策实施细则的顶层设计者。因此,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质,在行政管理上是广义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在卫生服务上,由于在新农合支付制度规范下形成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也是广义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

3.3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乡镇卫生院之间在事权和财权的界定和划分,决定了一体化在行政管理上是采取直接管理模式,还是间接管理模式

人、财、物等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分级统管,是“行政管理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事权和财权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的直接管理,可称为行政管理上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管理,如机构设置、人员准入、新农合管理和信息管理等4项管理。事权和财权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直接管理,对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村卫生所(室)来说则是间接管理,可称为行政管理上的乡、村二级一体化管理,如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药械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等5项管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狭义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3.4“行政管理一体化”的实质是卫生政策一体化

即人们常说的“七统一”、“八统一”或“九统一”等规范化管理体系,是一体化发展阶段的基础性成果,各县经过努力均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达到县、乡和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卫生一体化只能从“行政管理一体化”起步,并向“卫生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如果脱离“行政管理一体化”的行政监管手段和利益保障机制,“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也无法建设和发展。

3.5“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实质是经济一体化或完全型一体化

是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发展趋势是要进一步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体化;人员管理一体化是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和决定因素,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成功发展的决定性成果。现阶段主要是在县域内实行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等2个方面的管理机制,用试点的方式逐步规范管理体系建设。

3.6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在“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

县级公立医院的硬件建设标准和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是最终衡量“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行政管理一体化”的体系建设中,县级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之间,在行政上并没有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但在服务上具有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工作关系。黑龙江省4个项目县(市)第一医院2013年住院患者中,新农合患者所占比例分别是甘南县为77.00%、林甸县为71.52%、富锦市为41.98%和林口县为68.70%,数据表明,如果没有县级公立医院的参与,“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无法成功建设,也建不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

4关于“行政管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卫Ⅺ项目”)实施5年中,黑龙江省4个项目县(市)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其基本经验总结如下:

4.1黑龙江省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已经十分明确,能否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决于各县(市)级人民政府的认识水平和必要的财政支持

从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政策规定层面看,在黑龙江省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已经十分明确;从贯彻落实层面看,全省能否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决于各县(市)级人民政府的认识水平和必要的财政支持。

4.2体系逐步完善,素质逐步提高,公卫服务保障逐步加强

在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过程中,各项目县(市)的县、乡和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乡村两级医生队伍业务素质正在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的制度保障正在加强,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的已基本实现。

4.3乡、村信息一体化管理是硬件建设的重点,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

在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中,村卫生所(室)房屋、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乡、村信息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硬件建设的重点,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

在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中,村卫生所(室)房屋、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乡村信息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硬件建设的重点,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这3项建设的成效,对促进各项目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将产生积极影响。

4.4合理解决村医的养老保险,是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

村卫生所(室)的机构性质决定了村医的农民身份,现阶段仍然没有完全突破城乡社保政策界限,其养老保险(包括医疗保险)享受的是新农保(新农合)待遇标准。合理解决村医的养老保险,是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但解决村卫生所(室)机构性质和村医身份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5建立稳定的村医补偿机制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运行基础和决定因素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也是一种运行机制,在努力实现这一机制的过程中,建立稳定的村医补偿机制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运行基础,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4.6新农合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资金来源

在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中全面实施新农合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资金来源,标志着一体化管理的运行质量。

4.7绩效考核和信息管理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绩效考核和信息管理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两方面既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运行质量的最终判断标准,又是促进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4.8村卫生所(室)建设水平和村医业务素质是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村卫生所(室)建设水平和村医业务素质是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具有“网底”作用;只有乡村二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医务人员编制岗位待遇实现一体化以后,才能最终实现“完全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目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在实现“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国发2012(11号)]目标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4.9信息资源已成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要素

信息资源已成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要素,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为衡量一体化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

黑龙江省各项目县(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实现《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2个文件的规范要求。各地在软件建设标准上不统一、数量上不规范和经费来源上多种多样,以省为单位建设信息化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目标无法完成。各地自主建设的软件信息系统,如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机制时,仍有相当大的技术障碍;如继续投资解决这些技术障碍,势必使各地基本上放弃原有的软件系统,造成各地较大的经济损失。

5关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实行“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格局中,村医执业身份、村医基本医疗保险、村医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等4个方面均呈现出双轨制运行机制,将严重阻碍完全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全面建设。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大格局中,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快速破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员、服务等管理要素在一体化内部成员之间的自由流动问题,完全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才能最终实现。

在建设“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过程中,虽然目前还不能从体制上解决问题,但仍然可以从政策上寻找到突破口,通过试点方式推进。主要是在县域内实行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等两方面管理机制,将试点做法上升为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5.1在县域内实行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

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实施规范化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一是依靠县级卫生行政机构的行政力量,制定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标准,在试点单位用行政手段监管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规范执行。二是依靠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新农合支付制度的改革,调整和界定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用经济手段规范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行为。

5.1.1新农合支付制度与分级诊疗机制。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目的是要使患者建立合理的医疗消费观念,通过新农合支付制度的规范,逐步建立起“小病不出村,多发病、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到县外”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黑龙江省各项目县(市)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分级诊疗效果和门诊患者、住院患者费用补偿关系,是在新农合支付制度规范约束下形成的。(1)新农合支付制度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分级诊疗关系。各项目县(市)2013年村卫生所(室)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人次所占比例,甘南县为94.00%,林甸县为85.40%,富锦市为44.84%,林口县为84.66%。各项目县(市)2013年新农合住院患者在县域内医院就医补偿人次所占比例,甘南县为91.00%,林甸县为5.70%,富锦市为87.74%,林口县为1.31%。(2)新农合支付制度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费用补偿关系。各项目县013年新农合门诊患者费用补偿额占筹资总额的百分比,甘南县为18.74%,林甸县为7.08%,富锦市为8.06%,林口县为8.50%。各项目县2013年县域内医院新农合住院患者费用补偿额占总住院费用补偿额的百分比,甘南县为8.38%,林甸县为46.44%,富锦市为0.81%,林口县为64.18%。

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是形成分级诊疗合理机制的突破口,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实施提高县外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标准、降低报销比例等费用机制办法,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在县外医院转诊疾病审批中的把关作用,逐步提高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补偿人次的比重,逐步降低在县外医院住院患者补偿人次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农合县域内医院住院患者费用补偿额所占比重,逐步降低在县外医院住院患者费用补偿比重;逐步提高新农合门诊量占的比重和门诊患者费用补偿占的比重;最终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0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服务目标。

5.1.2试点开展县、乡和村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工作。实现县、乡、村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目标,最根本的措施是调动县级公立医院的积极性,打破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行政隶属关系,通过县、乡、村医疗机构开展纵向技术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推进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进程。

试点目的是规范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诊疗行为,从而使“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试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5.1.2.1疾病分级诊疗,患者支付同一次治疗费用,收入在县、乡医疗机构之间合理分配。试点可选择下腹部手术(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疝气)等少数病种,患者一次性住院,在县医院完成术前和手术治疗、在乡镇卫生院完成术后治疗,县、乡医疗机构之间实施规范化的诊疗分工,通过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用经济手段调整县、乡医疗机构在病人分级诊疗过程中的收入分配格局,使一体化成员之间具有利益驱动关系。

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制度设计,目前,在现实中由于突破不了新农合结算政策界限而很难实现。主要是因为新农合支付制度不允许同一次治疗费用在两个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分配,解决不了收入在县、乡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合理划分的问题。待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突破这个规定限制后,方可进行有关工作的试点

试点的条件是:县级医院补偿机制完善;县、乡医疗机构之间经济利益清晰,收费障碍消除,分配机制完善;县级医院内部激励机制有利于实施医生绩效与收入直接挂钩,面对外部环境对医院和医生形成的诱惑具有一定的对抗能力;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承担分级诊疗分工任务。

5.1.2.2疾病分级诊疗,患者支付不同次治疗费用,收入由县、乡、村医疗机构分别收取。试点可选择常见慢性病(如原发性高血压、1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和原发性癌症)等少数病种,患者在县级医院完成住院治疗,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室)完成康复治疗及出院后门诊药物治疗,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实施规范化的诊疗分工。

这种制度设计在现实中通过试点方式可以实现。首先是利用新农合支付制度(费用机制)引导患者自主建立合理的医疗消费观念,让小病、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自愿回归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室),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有利于逐步建立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量。其次是有利于控制试点县(市)常见慢性病病情,扎实推进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把健康档案建设、随访次数和病情控制程度等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促进分级诊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衔接。通过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服务能力的方式,推动“卫生服务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

试点选择的条件:县级公立医院可选择县(市)医院或县(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可选择1~2所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有服务能力强的执业(助理)医师;选择的慢性疾病要具有疗效稳定的基本药物;试点县(市)农合办要有“重大疾病补偿基金,主要用于重大疾病和个人支付医疗费用过高的参合患者,以及特殊性慢性疾病门诊补偿”等支付制度规定;信息管理上新农合门诊和住院患者要使用“一卡通”进行费用结算,并与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和医院管理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与衔接。

5.1.3实施分级诊疗试点中的主要困难。

5.1.3.1政府补偿明显不到位,以药补医机制仍然存在。2013年黑龙江省各项目县财政为4所县(市)第一医院拨付的经费占总收入比例,甘南县为7.50%,林甸县为14.38%,富锦市为13.00%,林口县为12.85%,不足部分完全依靠自身的经营性收入维持生存和发展,其公益性很弱。另外,各项目县(市)第一医院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甘南县为61.50%,林甸县为54.37%,富锦市为50.00%,林口县为48.15%,国家规定“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3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的工作目标没有实现。

在实施分级诊疗过程中,由于县(市)医院处在自身生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自动放弃创收机制,很容易与乡镇卫生院之间产生争夺患者就诊的竞争关系,难以舍弃治疗中的患者将其进行向下转诊治疗,也难以自愿实施在分级诊疗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分级诊疗机制难以规范。

5.1.3.2基本药物数量明显缺少,降低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各项目县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县、乡和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进程不同步,县级医院基本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则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再加上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品种不全、配送不及时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本县域内患者分级诊疗、向下转诊机制的实施。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西药有317种、中成药有203种,《黑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0年版)[8]中西药有1308个、中成药有1 097个,2个目录的两种药物在数量上比较分别相差4.13倍和5.40倍。

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农村居民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但在治疗药物数量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1类13个、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1类6个;黑龙江省《药品目录》中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6类83个、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1类24个,两者之间对比分别相差6.38倍和4倍。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2个文件中,虽然要求县级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却没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的具体比例指标。

由于各项目县县级公立医院基本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这使得新农合住院患者在县级公立医院就诊时,难以降低药品支出成本,对规范分级诊疗将产生很大影响;另外,县级公立医院医生为向下转诊患者开据治疗药物处方时,常以自己单位经常使用的非基本药物为主,很少考虑患者回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室)后只能使用基本药物治疗的实际情况,这也是造成向下转诊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5.1.3.3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的重点是要解决好从上向下的转诊问题。目前,从上向下转诊出现单方面弱化,成为制约“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1)从下向上转诊。从项目县督导中了解到,从下向上的转诊机制基本是在新农合支付制度约束下形成的一种农民自主的就医行为,实施中的效果也显著,农村居民愿意接受。(2)从上向下转诊。从项目县督导中了解到,由于乡村医疗机构条件差、乡镇卫生院普遍缺少理疗及康复设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低以及基本药物数量明显缺乏等诸多原因,从上向下转诊时遇到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难以满足患者返回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后的所有医疗需求,农村居民意见很大。

5.2在县域内实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人员、服务等管理要素在一体化管理体系内完全自由流动,是实现“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高标准。推进医务人员双向流动,主要是依靠试点工作实现。

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中人员的身份不同和服务能力差异,无法真正达到县、乡、村三级行政管理一体化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整体效能。双向流动因涉及到医务人员单位的人事编制、工资待遇等问题,且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相差悬殊,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长期存在的历史时期无法从体制上得到解决。所以,医务人员双向流动的试点难度最大,但通过试点工作仍然可以产生阶段性成果。

5.2.1试点主要有6种形式。

5.2.1.1试点实施“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的运行新机制,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岗位双向流动困难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机构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发[2013]58号)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实行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由档案管理向绩效管理过渡的新机制。

可选择1~2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制度规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5.2.1.2试点建立全科医生双向流动机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发[2012]43号)文件规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但每名全科医生执业注册点最多不能超过3个。全科医生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组建由全科医生和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通过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为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平台。通过组建全科医生团队,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工作。

要选择服务能力强的乡镇卫生院作为全科医生多点注册执业试点单位;试点组建的全科医生团队,其团队中选择的乡村医生应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应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为试点医院和多点执业全科医生解除后顾之忧,也使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5.2.1.3试点实施稳定和优化的乡村医生队伍机制。(黑政办发[2013]58号)文件中提出,“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质的乡村医生可以参加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统一招录”。要积极组织、开通优秀乡村医生进入乡镇卫生院的渠道,通过政策机制引导乡村医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如果乡村医生被乡镇卫生院正式录用,转变为事业单位身份,可以实现同工同酬;如果乡村医生被乡镇卫生院正式聘用,虽然身份没有转变,在收入上实行同工不同酬,但其待遇可以被纳入财政预算中得到保障。要积极实施优化乡村医生队伍机制,可为下一步实现乡、村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一体化”奠定基础。

5.2.1.4试点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黑政办发[2013]58号)文件中提出,“深化对口协作,加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建立定期巡诊和轮训机制。”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和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长效机制。

5.2.1.5试点建立乡镇卫生院向管理能力薄弱的村卫生所(室)轮换派驻所长制度。对村卫生所(室)执业村医日常执业活动进行管理,加强村卫生所(室)服务行为和操作规范管理,严格规范村医的诊疗行为。

5.2.1.6试点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专项培训和定期培训工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黑卫农发[2011]289号)规定,“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岗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县级公立医院要充分发挥县域医疗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作用。

试点主要是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和骨干医师对口驻点支援等多种方式实现,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

5.2.2实施医务人员双向流动试点中的主要困难。黑龙江省各项目县(市)乡(镇)卫生院中全科医生数量较少和村卫生所(室)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村医较少,已经成为实施医务人员双向流动试点中的较大障碍。

5.2.2.1各项目县全科医生数量占乡镇卫生院人员的比例较低,其中甘南县占3.91%,林甸县占3.66%,富锦市占7.04%,林口县占9.16%,难以在全县区域内承担全部“首诊服务”责任。所以,各项目县的全科医生契约服务工作只能在局部开展试点。

5.2.2.2各项目县村卫生所(室)人员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所占比例较低,其中甘南县占16.98%,林甸县占10.92%,富锦市占9.02%,林口县占24.50%,乡村医生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在契约服务工作试点中承担签约责任的乡村医生本人应该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执业资格,使其提供的服务基本能让签约居民满意,逐渐接近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5.

[2]杨百团,尹爱田,韩东,等.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长效机制:以山东省海阳市主例[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1):13-16.

[3]于文艺,丛颜宝,王守玉,等.林句县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7):42-44.

[4]朱兆芳,姜巍,王禄生.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内容及可行策略[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2):45-47.

[5]王晓敏,李葆华.乡村卫生一体化与乡村医生生存环境的变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l,22(5):400-402.

[6]李彬,赵黎明,向璨,等.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比较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0):768-770

[7]浙江加快推进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N].健康报,2011-04-19(3).

上一篇:五指兄弟的作文下一篇:新官上任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