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论文

2024-10-18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论文(精选9篇)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论文 篇1

高血压是目前严重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 在日常的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中, 高血压的管理因患者人数众多、任务繁重而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难点。本研究拟通过对我社区卫生服务管辖范围内高血压病患者50例进行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应用的研究, 拟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我社区卫生服务管辖范围内高血压病患者, 共50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高血压病。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为 (55.50±10.68) 岁。

1.2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5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平分为A、B两组, 每组25例。A组中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12例, 性别比为1.1∶1, 年龄46~69岁, 平均年龄为 (54.35±10.11) 岁;B组中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1例, 性别比为1.3∶1, 年龄47~70岁, 平均年龄为 (56.50±12.35) 岁。

1.3 试验方法

A组行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干预;B组按传统方法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情况。

B组社区卫生定向服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 (1) 建立社区慢性病 (高血压) 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确定社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各种问题;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及定期收集资料, 评价和调整慢性病管理措施, 进行质量控制。 (2) 经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专业人员对纳入此社区卫生定向服务管理模式的高血压患者建立患者的专病档案, 定期跟踪随访, 给予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行为管理和心身管理, 控制慢性病的进一步发展。 (3) 各居委会通过举办社区健康教育讲座, 志愿者活动以及专业人员上门随访宣传, 发放宣传小册子等方式普及高血压的保健知识, 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 促进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采用统一问卷分别于基线及干预1年后进行随访调查, 了解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健康行为、血压控制等情况的变化。高血压相关知识均分别设置了10个问题。血压值的测定均按统一方案进行。高血压分级以1999年WHO的高血压指南为依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标准按上海市心脑血管防治办公室颁布的“高血压病有效控制率标准”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l5.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与分析。概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统计结果

B组中有10例患者的答对率小于80%, A组有2例患者的答对率小于80%。两组结果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统计结果

结果表明, A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有20例 (80.00%) , B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有10例 (60.00%) 。两组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作为家庭医生的工作模式引进的管理经验, 其意义是重视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相结合的以社区为定向的基层医疗, 把以个人为单位治疗为目的的基层医疗与以社区为单位重视预防保健的社区医疗相结合的基层医疗工作模式。它比较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多元化、多层次防治慢性病的基本要求。本研究探讨了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经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后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效果好, 对高血压知识更熟悉, 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但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还要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团队合作, 提高社会参与, 注重“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基础;而社区全科医生和公卫医生是慢性病患者的直接管理者,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要求提高慢性病管理人员的业务综合素质。目前,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刚刚开始, 人员非常匮乏;同时社区医生年龄结构偏大, 知识结构不合理, 自身业务水平相对落后。但是可以预见, 在不久的将来,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一定在更广泛的领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论文 篇2

(放在思考问题二中)目前,大多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的是分散管理,属于医院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院自行管理,不同的医院有自己不同的管理方式,企业和社会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也按照自己的管理方式进行运营,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验收、准人、业务指导、培训、医疗纠纷等管理。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政策上享受国家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优惠政策;在补偿机制上,政府不承担公共卫生等投入,所有投人由主办单位、个人或集体以股份形式承担;在运行模式上是市场化运作,不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准,各单位蜂拥而上,抢占市场,以经济收人为追求目标;在服务内容上,以医疗服务和专科特色为主,预防、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业务比较淡薄;在本质上,与个体诊所差别不大,只不过享受比个体诊所更优惠的政策待遇。这种方式的结果是造成社区卫生服务市场的无序竞争,甚至有的地方相隔不过百米就有两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现这边倒闭那边开业的现象,杜区居民最终从中受益不大。

积极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以优化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行政、业务、药械、财务等统一管理,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合理配置社区卫生资源,全面落实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规范药品管理工作,确保居民用药安全;进一步健全预防保健体系网底,明显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和重点人群保健能力。并将这项工作纳入绩效考评重要内容和补助经费调整范围,明确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责、权、利,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和健康发展。

在运作模式上实行2个层面三级管理。该方式的主要运

作模式可分为2个层面:一是在中心与卫生局之间,主要是

“委托— 代理”的运作模式。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与卫

生局签订委托责任书,明确责、权、利。本着转变职能,明

确职责,理顺关系的原则,卫生局将原来社区卫生管理的主

要业务交由管理中心负责,卫生局只负责业务指导;二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内部,可按中心职能和社区卫生服务

业务进行项目式管理。

这样,通过区卫生局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之间的“委托— 代理”模式和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内部的项目管理模式,便实现了一个区卫生局指导、中心执行、采

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服务的三级管理新模式。社

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受卫生局委托,担负起对整个辖区内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管理职能,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进行挖掘与整合,对社区卫生服务活动进行策划与组织,最

大限度地利用了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 合力,从而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向系列化、规模化、规范 化、捆绑式集团化方向发展。

珠海市社区护理服务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社区护理;社区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49-03

【Key words】Community nursing;Community care model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城市卫生结构,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和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期任务。我国社区护理始于2O世纪8O年代,起步较晚,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及专业人才。而国际上其他国家和我国香港的社区护理开展较早,体系已较为成熟和完善,在社区护理管理及对社区护士的要求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但在我国,不少医院虽然开设了家庭病床,其重点仍是病人;对于健康的促进、疾病的普查、预防接种等工作也因地区的不同,执行此工作的人员不尽相同;也有一些基层卫生院(所)对其管辖区展开了部分社区护理工作,但其系统性和规范性还处于摸索阶段。至于我国的社区护理模式在理论上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项空白,文献资料中很少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以便更进一步的探索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与死亡谱改变、家庭小型化以及医疗费用上涨等问题的出现,探索社区护理新模式,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已成为21世纪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

社区护理是我国护理事业的新兴领域,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尚处于雏形阶段,社区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主要表現在护理人员观念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方向转变;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熟悉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社区护理人员知识陈旧,距离社区护理的要求差距较大。据调查,当前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问题,难以承担健康促进、社区保健的重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短缺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开展,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社区护士中具有本科学历者不足2.O%,绝大部分为中专学历。基层社区护理人员以低龄、低学历、低职称为主[1]。同时,社区护理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财政及其它方面的支持[2]。仍属于从属地位,不被社会重视,这也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开展。另外,社区护理工作辛劳,待遇较低,易挫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直接约束了社区护理的开展

珠海市是我国首批列为经济特区的沿海城市之一,是我国综合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珠海人发挥“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自强不息”的精神。珠海市率先在广东省开展“小病免费治疗,中病进入保险,大病统筹救助”的全民医保。目前,已参保的人数就有120多万

珠海市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丰富,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其不同之处。珠海市从1996年开始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随着珠海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深入,全市的社区服务模式有了一些转变,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初步确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具规模。截至目前,珠海主城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卫生服务站75个,基本达到每个街道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此外,珠海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地级市,其外向型、旅游型经济发达的经济模式使得珠海市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有自身特点,卫生服务需求质量要求较高,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缩影

目前,珠海市社区护理常处于发展的雏形阶段,社区护理队伍体现以年轻化,低学历,低职称为主的特点【3】。目前仅提供临床护理为主,也就是说,珠海市的社区护理尚未能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1 社区护理的定义、特点及原则

1.1 美国护士会(ANA)于1980年对社区护理定义为:社区护理是综合公共卫生学与专业护理学的理论,应用于促进与维持群众的健康,是一种专门和完整的实务工作[4]

加拿大公共卫生协会将社区护理定义为:社区护理是职业性的护理工作,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一般家庭、学校或生活环境中的人群[4]。我国冯正仪教授对社区护理的定义为:社区护理(Community Nursing)是由基层护理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

1.2 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扩大了护理工作的职能,服务对象由患者扩大到健康人群,服务范围由医院走向家庭和社会,工作内容由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扩大到预防保健和提高人群的生活与生命质量概括起来,其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以预防保健为主、以群体健康为主、服务的长期性、服务的综合性、多元协作性

1.3 社区护理的原则为持续性服务、全面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可及性服务、负责性服务

2 社区护理模式的定义、内容、作用及类型

2.1 社区护理模式的定义为社区护理模式概括了社区护理的功能与形式(形式包括:知识、技巧、措施、内容),从社区护理角度陈述了社区护理内涵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社区护理在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有效地对人群进行护理,护理模式应包括健康护理需求的全部内容。社区护理把护理对象由原来的单一的患病个体扩大到了健康人、家庭乃至于全社区范围和生命的全过程,这种全面而连续的服务是医院护理所不能完成的,因此社区护理服务是转变护理模式的必然。社区护理模式的内容4个基本概念是护理专业的中心内容:人、环境、健康、护理。有学者认为,护理模式的必要内容包括:护理行动目标,有时被描述为宗旨或具体目的,如通过什么活动,对谁,达到什么目标,行为者角色;同时明确社区护士对患者采取措施的本质或护理干预重点

2.2 社区护理模式作用就是为评价、分析社区健康问题,指导护士的计划制订和实施以及为评价社区护理实践提供概念性框架,使社区护士的工作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各种护理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护理实践进行了解释和陈述,反应了提出者个人的信仰和观点。由于护理模式的选择为护理计划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因此,护理模式被认为是护理实践的基础。护理模式主要起以下几方面作用:作为护理实践的“地图”,提供评估方向,指导健康问题的分析和诊断,帮助制定护理计划,指导评价;为护理教育提供实际课程内容和指南;为护理研究提供理论框架;为发展护理学科理论提供依据和基础

2.3 社区护理模式的类型:目前,有关社区护理实践,国内外还没有一个被公认是最好的护理模式。在健康问题确认之后,模式就是护理活动的指南。比如作为指导思想的整体护理模式,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护理正逐步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这种模式按照护理程序的科学工作方法,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使病人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工作是以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为主,而不是以技术操作为主。在各类文献资料中,社区护理模式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2.3.1 南丁格尔护理模式(Nightingale Model):Mode1):南丁格尔认为健康是护理、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护理的作用就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对人所处的环境进行管理,达到提高和维持人的健康以及维持人的健康能力的目的。这个见解被认为是第一个概念性的社区护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南丁格尔描述了维护人健康的护理活动的关键是注重新鲜空气、阳光、适当的温度、清洁和选择正确的饮食习惯,提出环境是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护士应从环境因素着手,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但它不能充分、完整地表达社区护理的定义,没有将社区作为有机的整体。这种模式在南丁格尔时代的提出是非常有意義的,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十分恶劣,有许多疾病都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而产生和泛滥的。在中国的多数社区我们认为它仍然有一定作用,有利于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

2.3.2 纽曼系统模式(Neuman System Mode1):Neuman认为:护理是一种特殊专业,护理的宗旨是保持护理对象系统稳定、准确地判断其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压力、后果和评价其结果,帮助护理对象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水平[4]。在纽曼系统模式中,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体,包含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与灵性5个变项,人也是一个与环境互动的开放系统,本身具有防御及抵抗线来保护自己,在环境中维持稳定状态。环境又分为内在环境(个人存在)、外在环境(人际间、非人际间)及创造性环境,其间存在着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必须被确认和分辨,如失落、疼痛。健康是指个人系统的最佳稳定状态,但当压力过大,穿破防御线与抵抗线时,则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导致疾病。护理人员可经由一级、二级、三级等层次的预防护理活动,协助维持原有的健康(retain)、治疗以获得健康(attain)或努力维持以重新获得健康(main—tain)。纽曼系统模式强调社区组织和社区人员,包括健康保健人员和社区人群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以及各子系统和相关因素的整合。系统模式的特点是整体性、开放性、有结构、有边界。整体性是指一个社区的整体功能大于社区内各服务系统和部门功能的总和;开放性指社区与外界环境保持动态的交换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性质;结构是指任何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结构;边界指区分系统的界限。社区的界限通常是地理分界,想象中的边界包括社区风俗、教育、宗教、价值观、服务等[3]

系统模式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提出的,认为社区整体是一个系统,各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其他社区护理模式的基础,以它为核心,引申出许多具体的模式。按照系统理论论点,社区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社区外环境随时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应用这种模式,可以全面地进行对特殊人群的疾病护理,承担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以及在社区中开展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工作

2.3.3 社区作为服务对象模式(community as client):安德逊、麦克法林与赫尔登(Anderson,Mcfarlane&Heho,1986)根据纽曼系统模式,提出了“与社区为伙伴”的概念架构[6],即社区作为服务对象的模式。此模式将压力、压力源所产生的反应、护理措施,以及3级预防的概念。纳入护理程序中,强调了在社区护理中应注意社区压力源的评估。按照护理步骤,首先,应评估社区的人口特征、物理环境、社会系统;第2步找出社区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确定护理诊断;第3步在制订护理计划时应遵循三级预防护理措施;第4步在执行时,需社区、个案主动参与。第5步进行评价

2.3.4 怀特的“公共卫生护理”概念架构的模式:MariaS White于1982年提出了社区护理的明尼苏达模式(Minnesota mode1),有学者称之为公共卫生护理概念模式7J,此概念架构模式整合了护理程序的步骤、公共卫生护理的范畴与优先次序及影响健康的因素,将护理程序的概念应用于维护、促进人类健康的实际工作当中,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优先次序的考虑以及在执行工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措施,形成公共卫生护理概念模式。在社区中开展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工作时运用,是一个比较好的护理模式

2.3.5 斯坦诺普与兰开斯特的“以社区为焦点的护理程序”模式(A model of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Stanhope M和Lancaster J在Laffery的健康促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社区健康促进模式(A model of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即“以社区为焦点的护理程序”模式。此程序包括了6个阶段,第l阶段,即开展护理程序之前,必须与个案建立“契约式的合作关系”,使社区民众了解社区护士的角色功能与护理目标;其中第2~6阶段与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基本相同,即第2阶段应评估社区人口特征、物理环境、社会系统;第3阶段找出社区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确定护理诊断;第4阶段在制订护理计划时应遵循三级预防护理措施;第5阶段在执行时,需社区、个案主动参与;第6阶段进行评价。此模式强调社区护理程序的流程与评价的步骤,这几个步骤的评价过程也涵盖了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目标的实现情况和社区新的问题的发现。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社区老年护理需求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人从未听说过社区护理。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发生偏差,认为社区护理的工作主要是家庭的治疗和基础护理。我国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应该是承担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所以,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可以运用此模式,与社区居民建立“契约式的服务关系”,如定期上门体检、电话咨询、24h随时上门服务等,逐渐使社区民众了解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3 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形式及服务模式

根据我国各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社区护理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一般护理向社区延伸(门诊及家庭病床的护理服务等)

第二,是社区护士参与预防保健(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

第三,是社区健康教育及家庭健康访视

第四,是以社区护士的身份担负某些力所能及的社区卫生管理工作(签订卫生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

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社区卫生服务站型、团队合作型、社会参与型。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模式主要有6种:整合网络式、医院派出式、直通式、互补式、集团式和社康中心式[6]。各种模式都是以医院为服务顶端,以家庭为服务终端,分层向居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同,因而在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上存在双重差异。这主要是由我国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组成、居民文化素质、卫生习惯以及当地的卫生资源差异较大所致。且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组成以医生为主,护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小。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比应为2:1或4:1,以上海为例,社区护士与社区老人之比为1∶4140,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之比为1∶5,而国外医护比例与我国相反,为1∶6以上[5]。国外一些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比较完善,护理人员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

3.2 珠海市社区护理现状

2009-2-25的珠江晚报报道:到目前,香洲75家社区卫生机构中93%是私人老板。虽然我市已经试点小病治疗免费,但城区很多居民还是对社区服务不够满意。这主要是人员、技术方面的原因,以社区全科医生为例,香洲区才几十个人,人数远不能满足需求。这种情况下急需政府介入,加大投入,强化政府责任,让社区卫生机构大幅提高水平。市民建议引入门诊统筹制度,社区居民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點签约,建立保障金,政府也适当投入一笔,鼓励参加的居民,常见病、小病在社区就诊。和小病在治疗免费互补

3.3 国外社区护理模式的比较及借鉴

3.3.1 .南丁格尔护理模式

南丁格尔认为健康是护理、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护理的作用就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对人所处的环境进行管理,达到提高和维持人的健康以及维持人的健康能力的目的。这个见解被认为是第一个概念性的社区护理模式

3.3.2纽曼系统模式

1. 纽曼系统模式强调社区组织和社区人员,包括健康保健人员和社区人群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以及各子系统和相关因素的整合。系统模式的特点是整体性、开放性、有结构、有边界

3.3.3 安德逊的“与社区为伙伴”的模式

安德逊、麦克法林与赫尔登根据纽曼的系统模式,提出了“与社区为伙伴”的概念架构。此模式将压力、压力源所产生的反应、护理措施,以及三级预防的概念,纳入护理程序中,强调了在社区护理中应注意社区压力源的评估

3.3.4 怀特的“公共卫生护理概念”模式

此概念架构整合了护理程序的步骤、公共卫生护理的范畴与优先次序及影响健康的因素,形成公共卫生护理概念模式

3.3.5 斯坦诺普与兰开斯特的“以社区为焦点的护理程序”模式

此程序包括了6个阶段,其中第2~6阶段与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基本相同。第1阶段,即开展护理程序之前,必须与个案建立“契约式的合作关系”。第2阶段,评估社区人口特征、物理环境、社会系统;第3阶段找出社区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确定护理诊断;第4阶段在制订护理计划时应遵循三级预防护理措施;第5阶段在执行时,需社区、个案主动参与;第6阶段进行评价

4 珠海市社区护理服务模式探讨

4.1 “家庭病床”模式:家庭病床的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形式,以其廉价性、持续性、全面性、可协调性及可及性而受到很多社区居民的欢迎

4.2 特殊人群的社区护理模式:通过随访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保健咨询等,帮助其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生理环境,具有典型的社区护理特点

4.3 “学院-社区”模式

高等学院有丰富的社区护理理论知识贮备和大量的人才资源(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社区医疗机构有地缘优势,两者有机结合可达到较好的社区护理效果

4.4 “双主互动”的社区护理模式

“双主互动”即在社区护理过程中社区护理人员的主导作用与护理对象的主体性彼此作用,互相沟通联系,形成在社区护理人员适时启发下社区护理对象主动求医并及时反馈治疗信息

5 小结

当前,珠海的社区护理应综合借鉴斯坦诺普与兰开斯特的“以社区为焦点的护理程序”和“双主互动”的社区护理两种模式的特色,改进珠海社区护理现状,促进珠海社区护理发展。同时各级政府需及时投入和加大力度投入人力、财力、物力。任何社会的存在都是历史传承的结果。护理的发展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和进化过程。社区护理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临床技术的更新换代、护理服务地点的迁移、或者临床治理的强化;它的发展方向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它的发展动力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时代对护理工作的特定需要和要求。因此,护理发展的动力不是理论上的,也不完全受到阶段性政策的左右。一个社会究竟存在什么样的护理服务系统,一个护士在特定社会中的功能,不能超越社会对护理的期望,并受到这个特定社会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社区护理的发展需要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资金投入、设备设施、人员培训,同等重要的是护理发展政策和社会资源。正如本文所讨论的焦点,社区护理受到历史和文化在人们思想中烙印的影响,并伴随时代的变革和政治进程而发展。当我们认识到目前社区护理的政策和服务状况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片断的时候,当我们认识到护理这个开放系統与其外部环境处于随时随刻互动的时候,就会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政策,并建立更加明确的方向。从大力度加强对全科护士的培训、提高居民的健康投资意识、加快培养社区专业护士的步伐、建立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社区护理的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转变观念等多种途径切实可行地提高社区护理的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霞.基层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对策.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9):219.

[2] 李继坪.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

[3] 艾艳,赵宁.珠海市香洲区社区护理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5):73-75.

[4] 吴莉莉.社区护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及内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依据WHO/ISH 1999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型标准(有高血压史目前服用或未服用降压药,血压可正常或升高),或者新诊断的高血压,即在标准条件下测量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并排除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智力障碍及伴有严重的心、肺、肾等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COPC模式的实施:

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确定责任人;建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患者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建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及定期收集资料进行质量控制。

经培训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卫生专业人员将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207例,分成2组,COPC管理组104例,男85例,女19例,年龄40~88岁,平均(63.77±11.75)岁:对照组103例,男92例,女11例,年龄39~91岁,平均(63.72±12.5)岁。2组年龄及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COPC管理组104例患者在常规服用降压药物的治疗基础上给予积极干预措施:建立慢性病电子档案,定期进行随访。每次访视时记录病情变化、服药情况、情绪变化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宣传小册子来普及高血压的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促进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使其明确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控制目标及并发症情况,督促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减轻体质量、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适当运动、减少盐的摄入量、多吃水果和蔬菜,减轻精神压力,督促规律用药并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合并有高脂血症须同时加服调脂药治疗,并构建良好医患关系。而对照组103例患者自行门诊就诊或自主治疗。

1.2.2 评价内容及指标:

采用同一问卷分别于基线及干预1年后进行随访调查,了解2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采纳率的情况,同时观察血压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尿酸(UA)等的变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定义为血压达到控制标准以下(<140/90 mmHg)的高血压病人占全部高血压病人的比例。

1.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压控制率比较

COPC管理组和对照组在管理前血压控制率分别为17.3%和21.4%,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过1年的干预,COPC管理组和对照组的血压控制率分别提高到67.3%和3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2组治疗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变化

COPC管理组对高血压相关的10个问题的知晓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COPC管理组与对照组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2.3 2组治疗前后高血压相关行为的变化

COPC管理组在治疗前后高血压相关行为除吸烟和饮酒外,高盐饮食、规律锻炼、定期测血压、按医嘱服用降压药均有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COPC管理组与对照组高血压相关行为的差异除吸烟和饮酒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2组治疗前后血压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COPC管理组在治疗后血压、TC、TG、LDL-C、HDL-C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BG、UA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压有所下降,而TC、TG、LDL-C、FBG、UA却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DL-C有所下降,差异达到显著性(P<0.05)。并且治疗后COPC管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血压、TC、TG、LDL-C、U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研究表明,机关干部人群常见病、多发病以生活方式性疾病为主,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3]。一项南京市机关干部2622例体检结果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达31.5%[4],高于南京市社区居民高血压25.9%的总患病率[5]。因此在机关干部人群中开展高血压防治,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现行的医疗模式下,专业分割式的管理和治疗,往往不能为机关干部提供有效的综合服务。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医疗实践以应对病人的急性问题来组织,治疗目标通常是短期的,如急性症状的控制;(2)卫生服务提供模式是坐等病人前来就诊,医生占主导地位,病人只能被动接受治疗;(3)医生更注重药物和技术应用,很少关注病人行为改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4)各医疗机构及专业间缺乏密切协作,无法提供连续性的服务;(5)相当比例的慢病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控制效果差,生活质量低。因此要提高高血压的管理效果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COPC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作为家庭医生的工作模式引进的管理经验,其意义是重视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相结合的以社区为定向的基层医疗,把以个人为单位治疗为目的的基层医疗与以社区为单位重视预防保健的社区医疗相结合的基层医疗工作模式。它比较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多元化、多层次防治慢性病的基本要求。该服务模式在国外的慢性病管理中已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6,7,8]。

本研究将COPC模式引入到机关干部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中,结果发现经过1年的系统管理,COPC管理组的血压控制率从干预前的17.3%提高到干预后的67.3%,收缩压平均下降11.3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7.23 mmHg,显著优于对照组的血压控制率和血压下降水平(P<0.01)。Law等[9]针对4项研究对象血压水平保持正常且以往没有脑血管病史的随机试验的汇总分析发现,舒张压每降低5 mmHg,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降低34%,同时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21%。所以COPC模式对降低机关干部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本次研究对象是以老年人为主的机关干部,这组人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健康需求意识,有较好收入、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保障制度。虽然患有高血压,但基本都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前有近一半左右的人不能准确描述高血压正常值、每日合理摄盐量、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认识不足;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缺乏规律的锻炼以及未按医嘱服用降压药物等等。经过1年的管理,我们不难发现COPC管理组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高血压相关健康行为的采纳率除吸烟和饮酒外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另外COPC管理组的相关实验指标如TC、LDL-C、TG及UA在管理后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说明按照COPC模式对机关干部高血压患者实施连续规范管理,不但可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还有利于实现患者的自我管理,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并能促进其生活行为的改变,最终达到控制血压的目标。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的饮酒和吸烟的生活习惯改善不明显,说明要改变人群的生活习惯及方式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总之,在我院通过COPC模式管理机关干部高血压患者,不但可以利用综合医院的技术优势和专家力量,发挥其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而且把专科临床与预防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机关干部高血压的控制率。同时该模式还为机关干部其他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Ikeda A,Iso H,Yamagishi K,et al.Blood pressure and the risk of stroke,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Japanese:the JPHC Study[J].Am J Hypertens, 2009,22(3):273-280.

[2]刘梅林,陈夏欢.老年高血压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2):93-95.

[3]余联芳,房丹珺,姚秀萍,等.4190名干部体检结果分析[J].武警医学,2007,18(8):569-570.

[4]解雨春,卞茸文,娄青林,等.机关人群高血压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5):342-345.

[5]胡薇薇,张向平.干部健康体检跟踪分析及保健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5):488-489.

[6]Mullan F,Epstein L.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new relevance in a changing world[J].Am J Public Health, 2002,92(11):1748-1755.

[7]Art B,De Roo L,De Maeseneer J.Towards unity for health utilizing 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J].Educ Health(Abingdon),2007,20(2):74.

[8]Gofin J,Foz G.Training and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COPC ) through family medicine in Catalonia, Spain[J].Fam Med,2008,40(3):196-202.

广州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篇5

幸福广州的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说到底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管理和服务人的问题。7月12日,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全会上特别指出:“可以推广广州创新城市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凝聚力的经验。”记者近日从基层了解到,广州市作为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最早先行先试社区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模式的城市,从2008年开始,在14个街道开展了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体制改革试点,在20个街道开展了社区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探索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广州特色、富有活力效率的新型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目前这一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样本一:海珠区

网格化管理社区楼宇

今年1月,市民政局委托的专家组对海珠区三街五站工作进行评估,一致认为该区社工站服务走在全市33个试点项目的前列。海珠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底以来,海珠区先后在沙园街、华洲街开展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在沙园街、江南中街、琶洲街、华洲街、南华西街开展了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工作站建设、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等专项试点工作。该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试点街道配备编制外合同制人员的意见》、《街道编外合同制人员核定标准》。创新提出了“街道编外合同制人员测算法”,以街道辖区面积和常住人口数量为基本指标计算核定每个街道协管员人数。同时,试点街道通过机构整合和集中办公,把所有工作人员都统一到“三中心一执法队”的管理格局下,实现了一员多能的管理目标。在分工上采取网格化管理,把街道分为几个大网格,每个大网格内再以楼宇为单位划分多个小网格,形成管理服务“网格化”体系,各网格由社区专干、协管员分片包干负责该区域内的各项社区管理和服务,将每个网格的管理服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

成效

社区管理专属政策体系基本设立。三年来,广州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加快推进社

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政策体系,保证了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工作的有序推进。

样本二:沙园街

学习香港新加坡经验

地处海珠区西部的沙园街道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总人口63000多人,流动人员8800多人,是以大企业宿舍区、新开发社区和部分城中村组成的混合型社区。在试点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服务后,该街通过市、区拨款和街道自筹资金,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街道“三中心一执法队”场地建设、购置设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加大资金保障。通过市、区支持,投入220万元公开招标引进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该街与香港旺角街坊会建立友好交流关系,邀请新加坡德教太和观家庭服务总监黄光星先生现场指导,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及香港顾问组建服务督导组和顾问组。该街荔福社区的陈观环女士长期无法与婆婆相处以致患有轻微的忧郁症,资深社工刘双对她做了专门的调处个案,整理了陈观环的个案基本信息和家庭图,通过专业服务改善了陈观环的困境,婆媳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环境逐渐融洽。

成效

社会管理服务新体制初步形成。2009年11月30日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决定,按照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思路,在街道构建“三中心一队伍”整合机构和聘用人员。全市共确定14个街道开展试点,打破了以往重管理轻服务、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各自为政的困局,人员得到了精简,社会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将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城市管理、社会事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出租屋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再就业等职能整合,组成街道综合管理中心;将政府面向居民群众提供的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等服务内容加以整合,组成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后统一更名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民办社工机构承接提供,等等。

样本三:逢源街

打造居民的幸福港湾

逢源街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部,是一个具有浓郁西关风情的典型老城区。2008年,该

街成立逢源人家服务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体系。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街道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已趋健全,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现已具备社区养老、婚姻家庭、青少年教育、社区康复指导、社区矫正、群众诉求反馈、社区就业、困难群众帮扶、外来人口、社区卫生保健等十大服务功能。

目前,逢源街已拥有一支31人的优秀社工队伍,打造出“家长俱乐部”、“长者义工队”、“康龄社区大学”等多个自主创新精品,深受社区群众喜爱。建立社工义工联动机制,由社工负责发展、指导、联系和服务义工,定期培训义工,提高义工的技能和水平。2002年以来,街道先后成立长者义工队(广州市首支长者义工联队),组建青年、党员、长者、家庭等多层次、多行业的义工队伍,人数达6000多人。现在,很多因为老城区改造需要搬迁出去的居民都不愿意离开逢源街,他们感叹地说:“住在逢源街是幸福的。”国家民政部原部长李学举视察街道时动情地说,逢源街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为老人想得最多、干得最多、做得最好,社工和义工互动进社区开展“为老服务”是今后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的方向。

成效

社会服务有效回应了居民诉求。广州在学习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全市20个街道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通过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并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等方式,丰富了可供服务内容,居民的服务需求得到了更好的回应,诉求得到更有效解决,群众社会生活的积怨明显减少,邻里关系更和睦。

样本四: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让社会组织“拎包入住”

在位于环市西路的广州市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大楼,该中心主任邓世献介绍说,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就像是公益社会组织的“保姆”,培育基地重点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交流培训、项目策划、资源链接、财务托管、人事托管、网站托管等培育服务,期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使社会组织提升自主运作和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建设目标是让社会组织‘拎包入住’,不用再为办公场地耗费精力,一心一意发展实力。”邓世献说。

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2009年底,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一项业务开始试运营。2010年10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到基地考察,并要求广州市“把

培育基地建设成社会组织之家”。目前,培育基地可谓初具规模,有19家社会组织进驻。广州市政府将在市中心地带拨18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给培育基地,让它有更多的容纳空间,实现专业批发市场的规模。

成效

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模式获新突破。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邓世献表示,广州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了行业协会商会“五自三无”的民间化改革,即自发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试行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建立了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本形成了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工作格局。

样本五:“联和一家”

15次面谈缓解靓女强迫症

“联和一家”联和街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是去年10月19日由萝岗区政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立的。该中心由萝岗区政府投入150万元新建而成,面积1050平方米,并全权委托中大社工服务中心承办,由中山大学社工服务中心提供服务,除配备11名专业社工外,还配有中山大学社工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行政、事务与研究督导各一名,顾问3名。这是国内首家由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参与研发、设计、监理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里提供的全方位服务,让社区居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居家生活的幸福感。该社区曾有一个患了强迫症的居民,一天要洗五次澡,到了后来发展到不能上班,只能辞职在家,男朋友因此离开她,她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联和一家”的社工知道情况后,主动致电,听她倾诉,还请她来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单是面谈就不下15次,电话聊天数不清了。经过半年的跟踪,现在这位居民的病情大大好转。最近我们正在安排,跟她一起为她的人生作新的规划。”

成效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发展。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近两年,广州各级财政投入

1.1亿元,用于购买社工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社会运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样本六:江南中街道

首创“党支部建在楼宇上”

30年前,居住在江南中街下田巷10号的43户居民,是曾因拆迁而从世代居住的市二宫附近搬进来的。入住后却由于国有资产纠纷面临着失去住房的问题,困扰他们长达30年之久。在社区各级党组织的帮助下,今年5月份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群众心里的大包袱终于放下,其中的一名“口袋”党员梁伯还主动请求加入党员社区。这一切得益于江南中街道首创“党支部建在楼宇上”的做法。2009年底,该街对16个社区党组织进行调整,在青凤、青葵、杏园、紫龙、聚源等5个社区试点。在楼宇党支部领导下,选出居民代表、流动人员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成立楼宇自我管理与服务小组,与公共服务对接、整合,将服务送上楼,走出了一条“小事不出楼宇,大事不出社区”的自治新路子。楼宇党群组织还和地区企事业单位、新社会组织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工程,动员多方力量到楼宇,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

成效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论文 篇6

【关键词】全科团队模式;社区护理服务;内容探究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25-01

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省市已开展全科团队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这种模式为居民提供的是专业的、全方位的、持续性的服务,这一模式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更好的做到为民、利民、便民。譬如在众多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社区护理服务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保障国民身体健康。并且为了社区护理的顺利进行,政府在這方面建立严格的制度保障。我国需要借鉴外国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我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进程。

1 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当下的空巢化、老龄化、儿童独自寄居家庭的问题正在沿着逐渐严重的趋势发展,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以及对儿童疾病的排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完善以家庭服务为单位的社区护理服务势在必行。但现如今的社区护理服务还存在严重的问题。

1.1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人员缺乏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已经从病患扩展为婴幼儿培育、老年频发症的防御、孕妇的日常保健、社区居民养生保健等,这也就意味着服务对象在不断增加,但是所需要的护理人员并没有随之增加。在众多省市的社区医疗团队中,存在护理人员缺乏的问题。据WHO统计,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健康服务机构存在护士短缺的问题,护士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护理工作量与回报率之间的不平衡所引发的现状,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以改变现状,譬如按照全科医生的晋升条件与形式来保障护理人员晋升渠道的畅通,以此来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保证护理人员队伍的稳定。

1.2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医疗工作出现交叉

现如今,社区护理的需求正在不断的提高,相关部门虽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在许多社区中全科团队体系已经构建完成,但是全科团队模式下的人员配置不合理,尤其是护理人员,存在严重的短缺问题。这就引发分工不明确、工作内容交叉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将严重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人们的健康也将得不到保障。为此我们需要完善社区医疗服务制度,严格规范各个医师的工作内容,以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2 提高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

面对现如今出现的护理人员缺乏、工作分工不明确等现象,我们需要实施改革方案,努力去除不良的影响因素。接下来我将从保证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护理人员对社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度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三方面进行阐述。

2.1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现如今,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社区护理人员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这将势必影响中国社区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对此,相关部门要合理分配医护人员,建立严格的制度规定来规范护理人员的数量,已达到比例适中、工作效率高的目标。

2.2提高护理人员对社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度

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护理人员需要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扎根于自己的脑海中。为达到目标,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对社区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这一评价指标列入社区医疗服务模范单位的评价体系中,以此带动各层管理人员与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2.3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我国对护理人员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科院校,其设施相对不完善,因此众多护理人员缺乏临床实践机会,而且专业的保健与养生并没有得到正规的培训。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邀请各大学院的教师进行讲解,并能够带领工作人员到医疗站点实习。

3 小结

中国的社区护理工作较其它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的促进全科团队模式下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发展,相关单位需要加强对社区医疗制度的完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中,社区护理将更大程度的满足大众的需求,更好的为广大居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易景娜,陈利群,贾守梅,等.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对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2]钟宁,吴克明,刘德安.建立全科服务团队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28期.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论文 篇7

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1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分为全科医疗服务及社区护理与照顾两部分。全科医疗服务是由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或称家庭医生开展的一种医疗保健服务,也称为家庭医生服务。全科医疗服务主要内容包括:(1)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2)医院转回社区病人的康复治疗。(3)计划生育、孕产妇围产期检查等。(4)责任及辅助性工作。社区护理与照顾亦称个人社会卫生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保健、老年保健、精神卫生、残疾人照顾和健康教育等。

1.1.1 健康中心。

为社区的一种疾病综合防治机构,有小型实验室、X线机等诊疗设备;一般有3~5个GP,服务居民1万人左右;配有社区护士、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在GP的指导下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主要任务:(1)常见病的诊断治疗。(2)疾病的预防,如预防接种、疾病筛检等。(3)健康教育。(4)计划生育指导。(5)社区护理。(6)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1.1.2 社区医院。

是一种规模小、设备简单的医院,一般有50~150张病床。服务5万人左右。只有少量专职医生,主要聘请居住本地区的医院专科医生及GP在业余时间开展工作,医院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定期来社区医院处理疑难问题及开设专科门诊。服务项目有大医院转来的急性病恢复期病人、老年病人、某些慢性病人及临终前病人的服务,选择性产科病人、短期精神病人保健,开展小型外科手术等。

1.1.3 日间医院。

是一种只有白天服务的医院,有少数病床或无病床,有专职医务人员及简易诊疗设备。服务项目有医学检查、护理、心理治疗、职业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手足病治疗及牙科服务等。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病人和即将住院手术的病人,进行术前检查及诊断性治疗,以减少病人的住院天数。

1.1.4 日间中心。

是一种精神病防治机构,由地方政府或志愿者组织开办,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及社区护士开展工作。服务项目:(1)对经过医院治疗的精神病人进行强化及维持治疗,也接受GP转来的轻症病人。(2)康复治疗。(3)心理治疗。(4)职业训练。

1.1.5 社区之家。有多种形式、

名称及目的,主要有儿童之家及老年人之家两类。儿童之家有长期和短期,长期主要为孤儿、弃儿开设。短期的主要是托儿所和幼儿园。老年之家主要是为孤寡老人开办。

1.2 日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2.1 (老人)家庭护理站。

目前,日本已设立(老人)家庭护理站2 440所,服务对象是65岁以上的老人和所有在家疗养者。主要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及难治疾病病人。服务内容是根据主治医师的指示,(老人)家庭护理站的护士到家庭,为病人提供观察病情、擦澡、洗发、褥疮处置、更换体位、康复训练、家属护理指导和终末护理等。

1.2.2 老人保健机构,

又称中间机构,即病人回到家庭和社会前的康复机构。主要对象是有明显衰老、功能障碍的老人、痴呆老人,以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帮助的人。一是为出院回到家庭做准备的短期服务。二是中长期保护性服务,即使家庭护理能够持续,使服务对象心理、身体得到康复的必要间歇性机构。三是对于因病情需要帮助的以医学管理和护理为中心的服务。四是家庭不能承担的但需要护理帮助的中长期服务。老人保健机构主要工作和内容(1)发放健康手册及病人系统管理。(2)健康教育。(3)健康咨询。(4)健康检查。(5)功能训练。(6)上门指导。

1.2.3 老人院。

老人院分特别养护老人院、养护老人院、低收费老人院和收费老人院。特别养护老人院主要是以卧床和重度痴呆经常需要护理帮助的老人为主要收住对象。收费老人院多为大于60岁或健康状况不良的老人,居住的老人多为教授、医师和律师等高收入者。公寓设施非常好,有供老人活动、交流、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如会议室、图书室、活动室、工疗室和餐厅等。

1.2.4 成人健康诊断中心。

老人医疗以外的保健事业活动是以成人疾病预防为重点,对象为40岁以上的人。主要业务范围是开展健康诊断,同时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功能训练及家庭护理指导等。

1.3 美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美国有着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医院、家庭式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

1.3.1 社区医院。

主要由地方政府、地方慈善机构或社区居民出资、捐资兴建,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任务是为急性病和外伤患者提供短期住院治疗。

1.3.2 家庭式护理中心。

又称护理院或老年公寓。主要任务是为那些不需要在医院治疗而又不适合在家里独立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简单的医疗护理服务,同时非常强调心理服务和健康促进。没有专职医生,可有少量兼职医生,只有少数专业护士,主要是护理助理和社会工作者。费用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和家庭承担。

1.3.3 社区护理服务中心。

主要有三种不同类型:(1)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比较齐全,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人员配备有专科医生、家庭医生、临床护士、社区护士、公共卫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和健康教育人员等。(2)以社区护理和照顾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家庭护理和生活照顾的专门机构,一般没有专职医生,主要由社区护士上门为病人提供专业护理,由护士助手上门为病人提供生活照顾。(3)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常见的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尤其是社区儿童精神卫生服务中心。

1.3.4 社区营养中心。

为家庭病人和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配餐的费用完全由家庭自己负担。

1.3.5 社区健身中心。

主要由地方政府修建,配有运动场所、设备和健身器材,对使用者收费低廉。

1.3.6 社区心理咨询中心。

由心理医生开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卫生服务。

1.4 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澳大利亚政府于1973年启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目的是使社区居民获得及时、连续性的优质服务。目前全国大约有560个社区卫生中心以及200个辅助社区卫生机构。

1.4.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在管理和经费来源上都独立于医院,一般有数十名工作人员,服务区域相对固定。中心工作人员有全职和兼职之分,以护士为主,还包括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常按项目实施服务,其服务项目各有不同,主要包括:(1)儿童和家庭保健。(2)社区康复。(3)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4)学校卫生。(5)急性后期社区保健。(6)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7)精神卫生和心理治疗。(8)慢性病防治。(9)老年日间照料和替代服务。(10)防止意外伤害。(11)足病治疗。(12)其他服务项目:如主要针对贫困人群提供的口腔保健服务,针对酗酒和吸毒人员提供的酒精与毒品项目;其内容有24小时热线服务、转诊、咨询、药品治疗和培训等。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设有专门的部门提供一般的信息、建议、简单的咨询和转诊等服务。

1.4.2 全科医疗诊所。

全科医疗诊所是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医疗服务的第一接触点,为所有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初步、持续、全面和协调性的医疗服务。澳大利亚GP占医生总数的42%。全科医疗诊所一般不设药房,只配备少量的急救药品和简单的诊疗设备,如心电图机、血糖仪等。主要工作内容以医疗服务为主,包括疾病诊断及处置、健康咨询、体检、开处方、转诊、家庭访视以及配合其他卫生机构开展专门项目如慢性病管理、计划免疫等。

1.4.3 保健中心。

社区及老年保健中心通常是医院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面向社区的一个部门。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慢性疾病患者和外伤出院仍需功能锻炼的患者。同时它还提供老年康复、日间照料和家庭保健等服务。

1.4.4 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

在澳大利亚有大量的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为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或精神病患者提供食宿和长期护理服务。大约10%左右的70岁以上老年人在护理之家或老年公寓接受照料,联邦政府支付大部分的费用,患者承担的费用一般不超过个人养老金和租金补贴的87.5%。老年公寓所提供的服务与护理之家相比,更多的是生活照料,成本相对较低。

1.4.5 儿童保健中心。

澳大利亚有比较完善的三级儿童保健网络,即儿童保健中心、家庭保健中心和提供住宿的家庭保健中心。一般只有2~3名儿童保健护士,她们经过儿童和家庭护理、助产及预防保健等技能的专门培训,是注册护士的一种。服务内容包括健康和发展建议、免疫接种、儿童生长、听力、语言、视觉评估、提供促进儿童正常发育及行为的建议、家长教育及支持、鉴定儿童虐待及产后抑郁症,配合全科医生、社区和专科服务。

1.4.6 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急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和居住安置服务。土著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包括全科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服务以及其他相关卫生服务。性健康服务中心,包括性传播疾病(STD)检查和治疗、HIV抗体检测和咨询、提供免费避孕套、注射器及针头交换和咨询等服务。

1.5 德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是由一些相对分散、独立的卫生服务机构来提供的,呈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5.1 社区医疗服务。

社区医疗服务主要是由私人开业诊所提供的门诊服务。私人开业医生(家庭医生)既有全科医生,也有专科医生。内容包括在医院里安置床位、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等。由于绝大多数居民享受社会健康保险,病人凭IC卡(健康保险卡)可以到任何与健康保险机构签订有服务合同的诊所就医。普通病人和部分急诊病人必须先到开业医生诊所就诊,需要住院服务者,由开业医生出具证明转诊到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1.5.2 社区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一般在病人家庭进行,主要由社交站负责。社交站是一种以家庭为基本服务对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家庭护理和社区保健服务,由政府提供资金建立。人口在1万~5万人的地区配置各类护理人员3~6名,还包括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社交站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家庭访视和护理、社区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健康指导等。除社交站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外,还有专门的老年人护理机构。老年病人在医院接受必要的治疗后,返回家中或在老年人护理机构接受护理和照顾。

1.5.3 急救医疗服务。

在德国,以社区为单位形成了以急救中心、消防队、急救医院和医院急诊科为主体的急救医疗网。各城区和非城区均设有适当规模的急救医院,急救病人按“近便并具有治疗条件”的原则安置处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是急救医疗网络的一部分。急救医疗服务使病人脱离危险期外,还需要促进病人基本功能的康复,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任务。

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近几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是健康的。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4],社区卫生服务植根于民众、服务于民众,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朝阳事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5]。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1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 909个,2007年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为127 124 460人次,入院人数为743 186人,病床使用率为59.6%,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人次为98 749 683人次[6]。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2.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困境

2.1.1 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

经费来源受限。从政策上,虽然国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国家卫生部以下的各级卫生部门更是少有相关措施出台。在经费上,政府没有这方面的拨款,而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服务,因此,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服务费。从而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1.2 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

生活质量不高。大众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观点依然存在。在社区,尽管老年病、慢性病及伤残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

2.1.3 社会对护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在国人的观念中,

护理从属于医疗,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社会上的人们有这种认识,就连医务人员也这样认为,这种观念不仅远远落后于国外,阻碍了护理学的发展,同时也势必影响到社区护理的开创与发展。护士职责被认为是以协助医生完成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升到促进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于护士的社会价值不能充分认可,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2.1.4 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

政府对社区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因此,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及指导,发展社区护理的意向不明确,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全国有100多个高护专业,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的寥寥无几,而且即使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也没有一本统编教材;护理人员本身观念仍未转变,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2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2.2.1 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形成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卫生资源,同时根据社区需求,举办一些专门的卫生服务机构,如老年护理院、家庭保健机构和社区康复病院等,并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进行统一管理。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起到一定的竞争作用。

2.2.2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我国目前所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融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6项功能为一体,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符合卫生发展规律,国外的经验也证明这是一种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完成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多方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2.2.3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

长远来看,要加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力度,逐渐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补充新生力量。社区工作人员大部分由其所属的上级医院调派而来[7],缺乏专业的培训难以胜任社区的工作。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人力机构,充分发挥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同时,根据居民的需求适当配备其他专业人才,如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

2.2.4 加强医院与社区的联系,探索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医院的费用控制机制,如控制住院床日来控制费用,迫使医院及时将病转人向社区。目前广泛应用的临床诊疗路径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应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技术规范。

2.2.5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资金的筹资机制。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事业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立法等手段将社区卫生经费的投入纳入法制轨道。其次,各级县人民政府要将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县财政预算中。确保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

2.2.6 充分发挥中我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

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时采用的手段是非常丰富的,有药物、非药物治疗、食疗、按摩和推拿等,运用这些方法向病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其服务成本低,消耗也很少,特别是中医药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病控制的效用十分明显,适宜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2006.

[2]杨辉,陈娜,Colette B rowning,等.从澳大利亚护理实践的演变看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一)———澳大利亚护理实践的演变及社区护理面临的挑战[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A):543-544.

[3]葛恒云.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及其对我国社区医疗工作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5):353-354.

[4]周小军.赣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医师杂志,2006,5(5):298-299.

[5]孙永发,杨越涵,吴华章.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35-37.

[6]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95-2800.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论文 篇8

本文旨在通过对郑州市4种主要片医服务主体相关数据的调查与分析, 评价不同服务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的效果, 为推广郑州市“片医负责制” 社区卫生服务理念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年郑州市不同服务主体的片医服务主体为单位,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对2012年郑州市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郑州市4种片医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现状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反映: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情况, 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房屋面积等;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评估, 如医师数、全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防保人员数、护士数; (3)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评估 (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的服务功能) 。

1.2 调查方法

采用普查法, 对郑州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进行调查。数据来源主要为2012年相关统计报表及机构档案资料, 如人事档案资料、服务的数量、日常工作登记和相关统计报表。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统一录入Epidata3.02数据库, 设定逻辑检查条件, 双录入, 并进行随机抽查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描述以绝对数、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进行描述。

2 结果与讨论

2.1 郑州市不同片医服务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情况

郑州市辖6个区, 2010年户籍人口425.4万, 61个街道办 (乡镇) , 实施“片医负责制”以来郑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逐年增加, 至2012年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183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119家, 2008年有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片医负责制”, 2010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片医负责制”的实施率达到100%。根据《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设置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m2,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不少于150m2[1]。本次以“房屋面积达标率=该辖区房屋面积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该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作为考核指标, 结果发现, 2012年郑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面积达标率为92.18% (详见表1) 。

表2为4种主要片医服务主体的房屋情况, 4种片医服务主体的房屋来源已租赁为主, 4种模式房屋自有率分别为16.67%、26.67%、27.78%、50.00%, 其中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房屋自有率较高, 高于江西省[2]的44.27%。4种片医服务主体服务中心平均每中心房屋建筑面积以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为最高达3251m2高于江西[2]的2452m2及太原[3]的2407m2, 按照《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设置标准》房屋面积达标率以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与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为最高均达100%, 高于江西与太原[2,3]水平。

2.2 不同片医服务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队伍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中的顶梁柱, 人员队伍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人员分配情况是反映卫生资源公平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评价其分配情况是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郑州市实施“片医负责制”以来,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得到了不断的壮大, 分配越趋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状况主要包含4种不同片医服务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医师 (临床医师、全科医师、中医医师、公卫医师) 、护士的分布及培训情况, 详见表3。

调查结果发现, 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 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 民营医院服务主体, 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4种片医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平均1.62人/千人、2.33人/千人、1.81人/千人、1.92人/千人, 其中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与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高于2008年全国平均社区卫生技术人员1.89人/千人[4], 护士数分别为0.54人/千人、0.98人/千人、0.48人/千人、0.51人/千人, 其中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高于2008年全国平均社区护士0.61人/千人[4]。临床医师数、全科医师数、中医师数以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最高分别达22.63人/每中心、12人/每中心、3.44人/每中心, 转岗培训医护人数集中在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与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

2.3 不同片医服务主体之间的医疗服务情况

为便于不同片医服务主体之间的医疗服务的比较, 以人均医疗服务量作为指标, 基数为不同片医服务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服务人口的平均数。从表4可见, 与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门诊人数最多人均1.14次, 入院率较低仅为0.47%, 详见表4。

从医疗服务看, 2012年郑州市4种片医服务主体年门急诊平均人数分别为39976人次数、31171人次数、22635人次数、50758人次数, 与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年门急诊平均人数最高, 民营医院服务主体最低。平均服务人口到CHS机构就医平均次数分别为0.95次、0.85次、0.66次、1.14次, 与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年门急诊平均人数最高, 民营医院服务主体最低, 门急诊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

2.4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情况

针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本次研究以“建档率=建档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数×100%, 计算机规范化管理率=计算机规范化管理数/建档人口数×100%”为指标。表5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情况一览表。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 以个人健康为中心, 以家庭为单位,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以基本保健为目的的有效、方便、经济、连续的卫生服务[6], 是公共卫生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健康档案涵盖了居民健康以及影响健康的所有因素, 记录了社区、家庭、居民个人健康状况及发展过程, 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 如何使健康档案能够动态的反应居民的健康状况是建立健康档案的根本所在, 所以评价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情况, 不能仅从笼统的建档率来评价, 还要看其规范化建档率。4种片医服务主体平均建档率分别为95.80%、89.47%、93.39%、96.33%, 计算机规范化建档率分别为98.19%、98.66%、91.68%、99.88%, 平均建档率与规范化管理率均高于南昌市[7]的82.46%与52.81%。

2.5 不同片医服务主体儿童管理及预防接种情况

表6为不同片医服务主体儿童管理及预防接种情况一览表。本次研究以儿童健康管理率和规划内接种平均人次数考核。0~6 岁儿童健康管理率最高为86.10%, 4种片医服务主体儿童管理率均高于南昌市[7]0~6 岁儿童健康管理率55.4%, 0~6 岁儿童免疫接种人均接种次数最高为6.24次/人, 最低为4.10次/人, 人均接种次数均高于南昌市[7]的2.4次/人。

2.6 不同片医服务主体慢性病及老年人管理情况

慢性病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 给患者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现阶段, 医疗技术与卫生服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主要是体现在对急性疾病的治疗之上, 而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和管理我国至今没有形成符合国情的、统一的、权威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慢性病管理实践。郑州市实施“片医负责制”以来,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和管理上大胆探索, 形成了包片到人的管理模式, 由片医、片护及公共卫生人员负责本社区慢性病病人的定期体检、健康档案建立及随访更新工作。4种片医服务主体在慢病管理方面各具特色, 本次研究慢病管理以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3种慢病为代表, 其中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 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 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3种模式在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的规范管理率均在90%以上, 详见表7。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最高97.59%, 最低为87.48%;糖尿规范管理率最高为96.73%, 最低为84.86%。

表8为不同片医服务主体老年人与重性精神病管理情况一览表, 原卫生部统计显示,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8], 许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极大地影响了生命质量, 成为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重点, 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有效的健康服务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与研究热点, 以“片医负责制”为模式的郑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老年人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纳入管理的老年人规范化管理率在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民营医院服务主体3种片医服务主体均达到90%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管理率最高为99.23%, 最低为83.95%。4种片医服务主体的老年人管理率均高于黑龙江60. 83%、安徽63.14%和广东80 58%[9]。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 各种矛盾增多, 竞争压力加大, 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 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10], 由精神障碍人员引起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 目前由于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不足, 专业的医护人员缺乏, 重性精神病管理较为混乱, 为了使广大精神病患者能够得到基本的治疗康复服务,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4种片医服务主体在重性精神病管理方面大胆尝试, 形成由片医、片护、民警及患者家属组成的管理团队, 负责本辖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监护、服药、随访等工作, 纳入重性精神病管理的重性精神病人员规范管理率均在90%以上, 由此可见4种片医服务主体在重性精神病管理方面成效显著。

2.7 不同片医服务主体健康教育与孕产妇保健服务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之一, 贯穿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之中, 在场所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1,12]。4种片医服务主体在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健康教育培训和活动、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等方面都超过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 2011 版) 》[13]中有关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孕产期保健, 对于保障母婴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孕产期所占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母婴安全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而孕产妇保健是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减少出生缺陷的有效方法[14]。表9为健康教育与孕产妇保健服务情况一览表, 具体包括不同片医服务主体健康教育资料发放数、健康教育讲座主办次数、参加人次数、孕产妇保健管理数、规范管理数及规范管理率。4种片医服务主体每个机构平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次数最高为每年48次, 孕产妇规范保健管理率最高为97.73%, 高于南昌市[7]的59.31%。

3 结论

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 郑州市“片医负责制”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主要采取以街道办事处为范围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坚持多渠道主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按照国家要求开展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成率来看, 目前郑州市已建成6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9个社区卫生站。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布密度来看,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服务人口39686人, 符合国家要求的3~10万人口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 服务人口数最多的为与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为44652人;服务人口数最少的为民营医院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为34079人。人员配置方面4种片医服务主体均高于国家要求 (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 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1∶1的标准配备) 。4种片医服务主体的外在形象遵守片医“十个统一”标准 (统一的形象设计、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服务理念、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手提电脑与手机、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电动自行车、统一的服装款式、统一的工作环境、统一的优惠政策) , 在“十个统一”的标准下各自结合自身条件有序开展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 在此前提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片医运营模式。

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公立医院主办而出, 有了综合性医院作为后盾,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支持, 整体的发展也与所依靠医院息息相关。该模式的中心相对其他三种模式来说拥有强大的后盾, 在硬件设施、人员配置及全科医护人员转岗培训上无后顾之忧, 能够在稳定中求成长。本次研究发现该片医服务主体除了在人员配置方面优于其他3种模式之外, 在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与其他3种模式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 这可能与该模式有着强大的后盾做支撑, 竞争意识不强有关, 该模式因在硬件设施及人员配置方面占有优势在未来较有机会扩大营运的项目及范围, 提供居民更完善的服务。

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附于公立医院, 虽然财务核算独立, 但是在管理上类似于医院的一个科室, 与医院政策的联动性较强, 资源也较能够进行整体的规划, 取得上下一体化的优势。此外,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相比有较多的资源, 因此在师资、设备方面相对较为齐全, 所以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能够提供系统化的培训, 也有机会与其他教学医院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该模式与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较为相似, 区别在于该模式与所认养医院联系比较密切, 本次研究发现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在人员配置方面最为合理, 与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相同, 在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与其他三种模式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

民营医院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附于民营医院, 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民营医院必须通过民众的认同才能生存, 故在民营医院服务主体下, 民营医院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延伸触角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进而巩固病人并加强居民对中心的认同度。该模式在人员配置与医护人员转岗培训方面较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与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差, 但在老年人管理及重性精神病管理方面优于其他3种片医服务主体, 民营医院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开展社区活动中较为积极。

企业转型医院服务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完全独立的经营机构, 在经营上较为艰辛, 由于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状况, 很早进入社区活动开创自己生存之路。在整体运作上, 能够充分应用人力, 思考不同的经营模式及收入。为了能够永续生存, 在整体的运作上类似民营医院服务主体, 运营方式较为灵活, 能够大胆尝试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经营方式。该模式在人员配置较公立三级医院服务主体与公立二级医院服务主体差, 但在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反而在健康档案管理、儿童及孕产妇管理方面优于其他3种片医服务主体。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论文 篇9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评价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2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55-0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社会居民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卫生干预措施,主要发挥疾病防控的作用。该干预措施的实施程度和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慢性病防治情况和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以保障人民公平、可及的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健等公共产品。本文重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和评价模式进行阐述。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基层医务人员总体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严重匮乏,且面临日常工作量大、压力大等问题,对其服务工作的开展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薪资水平较低,导致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从而严重影响其服务质量。同时虽然卫生主管部门对医务人员进行了医疗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但多数医疗机构未对医务人员就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且上级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领导层缺乏对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的有力监督,从而导致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下降[1]。基层医疗机构忽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已逐步推行对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绩效考核,但对考核结果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仍未及时跟进。由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未建立或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上报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并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未得到有力落实,因此难以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的构建方法

监管层次划分,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的相关要求,监管层次可划分为管理层、执行层和结果层三个层次。其中卫生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属于管理层,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起整体领导作用。执行层和结果层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负责和承担后续服务职责。

作用机制的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中运用各项作用机制,有助于质量监管的顺利开展,并且可有效解决监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⑴考评机制:上级卫生监管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服务质量督导检查和医务人员服务水平考核,并及时定期上报检查和考核结果,同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就检查和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⑵奖惩机制:通过施行薪资奖励、荣誉奖励和晋升奖励,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对检查中出现严重问题、考核不合格或因工作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医务人员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和通报制度,以提高医務人员的服务质量[2]。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体现服务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通常委托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可有效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并提升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率。

3.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原则

核心是公信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中设立第三方评价模式是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出发的科学举措,因此第三方评价模式需以公开化、透明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规章制度,提升第三方评价的可信度和规范程度,从而赢得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的认可[3]。

关键是专业水平,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建立完整的包括项目、财政支出、资金使用、季度年度报告、预算和职能行使在内的专业性较强的评价标准,以保障评价的权威性。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根据评价事项的不同,组建专业的评价团队,并在实施评价前对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立足点是独立性,第三方评价的全过程需接受上级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管,但若监管部门过度行使监督职权会对第三方评价造成消极影响,并使第三方评价丧失其独立性,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因此,监管部门、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应尽量减少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过度干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准确。

3.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前、中、后期的评价,评价前期卫生行政监管部门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评价部门,需委托有评价资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服务项目等进行评价,并签订第三方评价协议,对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明确认定。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就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负有监督职责的卫生监管部门确立评价方案,并根据评价方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期第三方评价机构应进行项目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并在评估后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写出评价报告[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运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馈评价结果,为其绩效考核和资金使用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应向第三方评价机构反馈使用效果,为其改进评价措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健康干预措施,在具体施行各项服务举措的过程中,需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管,并建立公共服务评价制度,以增强全社会对基本卫生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提高全社会居民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效降低慢性病患病率,从而实现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莎莎,等.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监督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01):70-72

[2]谢明霏,等.黑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同质量监管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4,27(04):01-03

[3]练惠敏,等.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5(01):74-76.

上一篇:餐饮服务营销下一篇: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