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2024-10-03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精选6篇)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方山子传》导学设计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2课时

预习提纲:

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自行置疑,每位学生争取至少提一个问题。

导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 生齐读: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一起“乌台诗案”,把苏轼贬到黄州。苏东坡在黄州的精神遭遇,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师点评:

“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苏轼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产生了。而人物传记《方山子传》也成为作者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托文言志的名篇,作者在与朋友对话,对话的核心是: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与不遇之变,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文中,方山子给出了一份答卷,而且这份答卷感动了大文豪苏轼。

二、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完成填空: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2、校读。学生互读、齐读。(古文必须要重视“熟读课文”)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展示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生、师生互动点评,教师精讲点拨)

1、出示“自学指导一”(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概括各段段意。(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活动过程预设: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师生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进行简洁概括。(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通过这种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基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

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在进行内容概括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精讲预设: 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④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⑤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⑥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2、出示“自学指导二”(整理文言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同学板演;合作交流,互动点评;(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

【参考答案】(有,通“又”;见,通“现”显现;阳,通“佯”假装,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方耸.而高()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从事..于其间()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参考答案】(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②古义:帽顶。今义:指房屋

③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2)(④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⑥方山子怒马独出().【参考答案】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⑥使动用法,使„„愤怒。(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耸而高()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

【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 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 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

(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并口头翻译。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④徒步往来山中()

⑤庵居蔬食()

【参考答案】①判断句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 ④省略句 ⑤宾语前置句

五、深入探讨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读全文,挖掘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互学互助,解决疑难要求: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难,可以存疑)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学习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牵一发动全身、层层追问的文本解读法。师:“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预设问题1:作者与方山子遇见时,他的表情如何? 生: 惊讶,师:用文中的词是 生:矍然

师:作者惊讶,方山子怎么会在这里呢? 预设问题2:这里具体是指什么地方? 生: 光、黄间,岐亭,师:这一带我们用文本中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生:穷山中

预设问题3:方山子在穷山中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庵居蔬食、环堵萧然、人莫识

师:方山子是作者的故人即老朋友,从作者刚才惊讶的神情可知,方山子本是不应生活在这穷山里的。

预设问题4:在作者记忆里,方山子本应该生活在哪里的?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洛阳、园宅、得官、显闻、富乐

师:这是两种多么迥异、悬殊的两种人生际遇呀

预设问题5:方山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到了穷山中呢?是像苏轼那样被贬到了这里的吗?

生:不是,是他自己放弃的

师:是他无缘无故就放弃了那一份通俗意义上的闪亮人生吗? 生:他不得志、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预设问题6:方山子人生不遇,是因为他没有才干吗? 生:不是,他自谓一世豪士,折节读书 师:那方山子也称得上是什么的人才 生:文武全才

预设问题7:那么,方山子人生不遇的根本原因应是什么? 生:朝廷腐败、社会黑暗

[总结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起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生活,回归生命本身。这份生命取向惊世骇俗,我认为这是方山子之“异”第一层含义。

师:那么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在文本中,作者在“异之”之前加有一个修饰词“耸然”大家注意没有?这是一个表程度的修饰词,这提醒我们,方山子之“异”还有更让作者感到惊讶的内容?

预设问题8:方山子生活在穷山中的精神面貌如何? 生: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自我满足„„ 师:你们怎么了解到的?

生: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师:这又不是写方山子的 生:这是侧面烘托

[总结2]:做出一份弃富贵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通脱则更不容易。所以我认为方山子之“异”的第二层含义是:他安贫乐道,活出了一种人生意境!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生命取向让人惊异!

2、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惊叹!预设问题9: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精讲预设: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预设问题10: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精讲预设: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独特的品德与修养,及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预设问题11:文章结尾叙及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精讲预设:提升文本的广度,表达自己对方山子及其志同道合的所谓的“异人”们的欣赏之情。

四、概括主旨(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相互补充,最后师生总结)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附]板书设计 异

生命取向、生命意境

弃:得官、显闻、园宅、富乐

取:穷山、庵居蔬食、环堵萧然、人莫识、自得

附: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 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2

余谪居于黄, 过岐亭, 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 (7) ,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 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 使酒好剑, 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 余在岐山, 见方山子从两骑, 挟二矢, 游西山。鹊起于前, 使骑逐而射之, 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 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 岁得帛千匹, 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 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 (8) 见之欤?

《方山子传》探究学习有感 篇3

关键词 :方山子;异;探究

G633.33

苏轼的《方山子传》,全文短短三四百字,信笔写来,不饰雕琢,着意细节,耐人寻味。

初读便有平中见奇之感,掩书闭目凝神,一仗剑策马、吟啸山林的侠客和一衣衫破败、散发肃面的行者在脑海中突兀交叠,硬生出幾多疑惑。寻疑细品,探其文旨,终见黄州湿寒之地、苏子浅笑宿其陋室。阅完心境豁然,神情愉悦。有如此愉快的品读体验,特想与学生共鸣一番,于是迫不及待布置了《方山子传》的自主探究任务。在此,就学生探究的几个要点与大家做一分享:

一、方山子何处“异”于常人

文中写道方山子乃光黄间异人,真名陈慥,有着令人“耸然异之”的大半生。一学生巧妙地从此句设疑,准确地梳理出了全文的内容要点,值得肯定。同时不难想见,苏轼笔下人物的奇异之处有效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共鸣,此乃教材课文选取者的功劳啊!

学生整理出方山子四处异于常人:

(一)“异”在生活道路与常人不同。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遏合,遁于光、黄间。文中作了如下描述: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二)“异”在生活态度的独特。

文中写道: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三)“异”在待人接物方式的特别。

文中写道: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异”在其家庭地位的显赫和他行为作风的大气、大方。

文中写道:世有勋阀,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我稍作总结:方山子的所作所为,让一些人人想不通。方山子出生于世代有功勋的门第,本可得到官位,而他不做官。他家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且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本可以生活得富裕安乐而他却抛开不去享用,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住茅草屋,吃素食。谁又能想到他年轻的时候,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是闻名的游侠之士。

点拨质疑 :方山子如此奇人,于作者而言,极力点染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汇总:他是特立独行的侠士,是具有特别的人生取向真正的隐者,有着苏轼赞叹渴慕的品质。

二、得知故友苏轼谪居于黄,方山子为何“俯而不答仰而笑”?

首先来分析语境:“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是苏轼告诉了方山子自己被贬后来黄州的原因后,方山子不答而仰笑。

学生探究原因:

(一)方山子听到了好友苏轼被贬的消息,略有伤感,所以他“俯而不答

(二)苏轼告诉了自己被贬的原因,他可能在思考其中因果,所以“俯而不答”。

(三)方山子的笑里应该含有一种好友之间的嘲讽--“哈哈,你早就该贬了!”因为方山子了解苏轼为人处世的方式,才华锋芒毕露的个性。

(四)方山子虽然是官二代兼富二代,但他不慕官场名利,自乐于山水之间。对比苏轼今日之现状,忽觉自己的选择之明智而讥笑东坡。

(五)方山子的归隐选择是在看透了社会政治黑暗艰险,尔虞我诈之后的明智之选。因此方山子的笑声里还应该有对当时腐朽社会政治制度的嘲讽。

(六)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以上探究结论给我很多启发和触动。因谪居黄州,喜遇好友方山子,这与苏轼来说本是极大的宽慰;而友人闲适安贫的生活又给仕途迷茫的苏轼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鲜活,助他驱散心中块垒。人生幸事何其多,只怕你执拗于伤感!方山子以他对黑暗世道无比熟悉,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他用这种独有的神情来表达对苏轼的理解,对打击污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他的表情与邀请,让苏轼感到一种远离政治的安宁。于此,我们读出了另一层情意,那便是苏陈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读出的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辛辣讥讽,读出的是达观处世智慧练达人生态度。

故言此处探究,极见苏轼行文细节之妙,方山子为人性情之真率,苏轼省己之释然。一品多悟,辞章并显,乃真正精选好文也!

三、课后作业:方山子独来穷山中,究竟“有何得而然哉”

方山子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可谓怀才不遇;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可谓真正的隐者风范。苏轼借方山子其人其心来抒写谪居黄山心态,,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在赞赏方山子的同时,也是在以此自喻自慰自励。借此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写作意旨,迁移渗透“以彼之文探彼之情”的阅读方法。

课罢,同学们喜不自胜,深感本文学习真切体会到了文意理解由表及里的过程和行文深入浅出的道理,更真实触摸到苏轼性情之完美。我亦激动不已,好文好技巧,不在于教师精讲溢美表演,只需引人入胜,学生便可欣然往之、自悟自得。企盼教材文章选录专家们切实关注读者心智情思,让我们的学生对教材选文“喜闻乐见”,爱上语文!

四、课外链接

苏轼记叙类散文中的“杂体”传记,能够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这与他主张文学作品“神似”、反对“形似”有关。如《方山子传》。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为贵公子陈慥所作的人物传记,确乎不同于一般“杂体”传记的写法,更不同于正史中传记的写法。第一段先概括叙述陈慥其人,并点出名方山子的原因。以下重点叙描方山子甘守清贫和任侠、隐居二三事。最后点出方山子家世有勋阀,可凭门荫得官,而且家资富饶。之后,宕开一笔,以“光、黄间多异人”、“不可得见”结束。全文用力叙描方山子的精神面貌,人物神态毕现,不愧是“传神”之笔。文章详略得当,如行云流水,体现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同类作品,还有《书刘庭式》等。

参考文献:

[1]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

《方山子传》导学案 篇4

预习案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 【苏轼佳句】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

闾里/三闾大夫()驰骋()招聘()逃遁()岐亭/歧途().......庵居()冠服()著帽()陈慥()糙米()矍然/矍铄/攫取()剽悍().........勋阀()垢污()诟病()奴婢()....血气方gāng()吞声zhízhú()()含gîu()忍辱 头悬梁,zhuī()刺gǔ()hù()恶不悛 自jīn()功伐 chēn()怪 交通zhào()事 切中肯qìng()独辟xī()径 越zǔ()代páo()jué()择 与世永jué()

探究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检测案

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

A.弃车马,毁冠服 guàn,帽子 B.见其所著帽 zhù,戴 ..C.晚乃遁于光、黄间 dùn,隐居 D.庵居蔬食 sì,给„„吃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怒马独出(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 ....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 ....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 ...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其贤不及孔子 ..C.①余谪居于黄 ②多于在庾之粟粒 ..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呼余宿其家 B.犹见于眉间 C.往往阳狂垢污 D.前十有九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B.方山子从小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人品,因此一心想当游侠来“驰骋当世”,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因而心灰意冷,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不再与世人交往了。

C.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的赞扬,以及对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暗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当时被贬官的心境是一致的。

D.本文写游侠使人感到豪气逼人,写隐居让人觉得沉静如水,人物面貌毕肖神似,表现出作者描写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

9.方山子的一生可用“侠”“隐”两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10.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慥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但是不被朝廷重用,只好隐居光州和黄州的山间。B.陈慥在隐居期间,住草屋,吃素食,家里什么都没有,清静冷落,但却生活得怡然自乐。C.陈慥本来有条件做官,更有条件过富足享乐的生活,但他偏偏隐居山间。一般人对此很难理解。D.本文为陈慥作传,颂扬他任侠隐居不仕,也委婉地传递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和人生态度。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15.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预备驰骋于当世。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蕴藉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探讨:作者写作的原因。

一、导课

二、文体文化常识

方山子:陈V,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传: 文体的一种。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平铺、直叙。

三、疏通文章,完成知识检测并翻译全文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         )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 ⑤亦足以富乐  (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 (        )

2、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此吾故人陈V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徒步往来山中(       )⑤庵居蔬食(       )

四、分析文章

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填写下表

2、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

3、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五、达标分层训练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

B、传主少年、壮年时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选择这两种对比性的行为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6

《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很别致的传记体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偶遇十九年不见的好友陈慥后为他写的一篇传。整篇仔细看下来,很简单的就像老朋友久别重逢后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想法娓娓道来,为自己的好朋友写的一篇有着浓浓情谊的传,《方山子》传不像常规的传,先叙述其人的世系,然后再铺写其人的生平行状。苏轼则别出心裁地先写了方山子的生平,从小写到大,再写到现在,还写了“方山子”名号的由来,此处是顺写。后写作者与方山子在歧亭相遇,倒叙点出方山子姓甚名谁,与自己的关系,然后就回忆起好友十九年前与自己见面时的摸样。最后才道出方山子的俗世身家,并且以“余闻光、黄多异人”映衬好友为人极为少见,意味深长。

整篇有点闲话家常的味道,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永远都不会忘了自己的抱负和对人生的思考,各种感慨和人生滋味都掺在里面,文章的主要目的——介绍我们的特立独行的方山子隐士的高尚品性,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等等,但是我在第二段中读到的几个字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魅力,矍然、笑和异,以及里面的感情。

苏轼一生虽然成就颇多,但是却是坎坷不断,到黄州这会,苏轼已然有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想法,“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也算得上很辛酸了,大约意识到生活大计的危机了,然后就是精神上的抑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心中的凄苦和高洁的品性一览无余。政治失意,生活艰苦,心中最苦也莫过于此了。至于苏轼豁达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应该是在黄州之后确立的,毕竟没有过劫何来的超脱,就是在人生中这么艰难的一段日子里,苏轼邂逅了隐居在此的方山子,这不仅仅是他乡遇故知啊,方山子不忘旧情,诚信待客,令身遭厄运的苏轼心头暖暖的。苏轼大惊,同时也伴随着强烈的喜悦之情,“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至此者”,完全可以想象两人激动得场景,来个大大的拥抱也不为过了。苏轼心中凄苦,突然在这个时候遇到自己的好友,幸运异常、欣喜无比的同时也是很惊异。苏轼惊异的是少慕游侠而壮怀经世之志的方山子以这幅形象出现在了山中,十九年前的怒马独出的少年已不在,方山子矍然而惊的应该是苏轼为何待罪至此了,惊喜„„同时也有着诸多感慨,想起过去的种种和世事变迁,再联想到现况,自然感慨万千,这就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见面的感觉。

老朋友见面自然会叙旧,“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省略叙述的内容,俯而不答仰而笑之间蕴含了无数含义,不过方山子显然不是嘲笑苏轼。方山子早年也是十分传奇的,少时羡慕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的侠士,在乡里算是一个知道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四有好青年了;壮年时折节读书,大约是和鲁迅一样觉悟了,有点弃医从文的味道了,还有乐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志向了,不过事不如人愿,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入庙堂之上,晚年的时候迫不得已当了隐君子。而苏轼则是因为仕途坎坷而流落江湖。一个是早已踏入仕途却被挤兑出来,一个是从来就没有机缘踏入仕途的人,如今两人又在歧亭相遇,正像

苏轼在《岐亭五首》其五中所说的“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上一篇:写给你们亲爱的朋友作文下一篇:财务会计专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