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文字》教学设计

2024-10-06

《趣味文字》教学设计(精选9篇)

《趣味文字》教学设计 篇1

《趣味文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了解美术字知识和汉字结构的基础上,了解笔画、笔顺与书写方法。

2、学习美术字的基本书写方法与美化方法。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美术字基础知识,掌握变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与美化方法。

2、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感受趣味美术字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具:记号笔、水彩笔、荧光笔

2、教具:各种美术字和变体美术字、记号笔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认识基本美术字体及其特点: 出示宋体、黑体等基本文字引导学生欣赏其特点。宋体:端庄大方,笔画横细直粗,点上尖下圆,横画收笔有顿角,笔画转折时顿角明显。黑体:笔画横竖一样粗,方头方尾,醒目有力。

②欣赏基本美术字体和变体美术字的比较 出示范字“花”两种美术字引导学生观察那种更有趣味?为什么?生----

2、发展阶段

①认识趣味文字的特点: 趣味美术字是根据文字的内容和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文字的笔画进行变形、加工、装饰而成的,使之更加夸张、突出、醒目、美观。趣味美术字在艺术上有较大的自由变化,所以它的特点是:具形象、又简洁、美观、生动、有趣等。

②趣味文字的分类

a、笔画变化:改变笔画的形状或粗细,使之更有装饰性。b、字形变化:改变字的外形,使之更有造型感。

c、结构变化:将某笔画进行夸大或缩小来求新颖的效果。d、形象性:根据文字含义运用形象图案来装饰字体。③欣赏优秀美术字 引导学生分析其特色和艺术感,感受它的趣味性。如:形象体:“心灵”运用爱心来表示点,提升了心灵的含义具形象又生动。字形变化:“流水年华”采用是一条不平静而具有运动感的线,具有节奏感使人联想到水的波浪。笔画变化:如:“天香”采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增添文字的趣味性,以花朵装饰更加美观。结构变化:运用半圆形的笔画具有活泼感,如“快乐”的书写方法联想到儿童的木马玩具可以摇动的,有快乐感。欣赏课本范字学生进行分析。

④、演示美术字书写的步骤和特点: a、首先用尺子定文字的大小和形状。b、再根据外形、结构、笔画的特点用单线写出字形。c、然后根据文字的含义应用夸张、形象手法设计趣味美术字体。如:波浪的设计和书写,为突出浪花的形象采用曲线圆点来装饰浪花的效果,具形象又有趣。还有“时间”采用小闹钟来代替日字,很有说服力,具有特殊的意义。

d、最后运用色彩基础知识对比色和邻近色来强调趣味文字的美。

3、引导学生同桌讨论交流你所选的文字将应用什么形式来改变?

4、学生起稿设计文字,突出趣味性。

5、作业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趣味文字》教学设计 篇2

初中生对这种嵌在文字中的“趣味”,虽有一些感知,但往往无法深入,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在感受文字“趣味”中领略生活之美。岳亚军老师在执教《呼兰河传》这篇课文时,便努力呈现出这样的引导。

其一,确定感受“趣味”的视角。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启发性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思考与表达。老师在课堂上做的是对问题的分析,而不是观点的表态。如引导学生一定要从课文中读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的疑问。

事实上,这一部分很好地体现了专家教师的教学智慧。一般的老师在教学时,可能就停留在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对祖父的怀念这些内容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提升;而岳亚军老师恰恰要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读出不一样的“好在哪里”,而且是让学生自己琢磨,让他们的思维迈上新台阶。

其二,通过朗读感受“趣味”所在。教师抓住文字的细微精妙之处,引导学生长时间地、反复地仔细辨别、品读文字。如“请大家将课文第28小节自读两遍”,又找平时班里最不爱朗读的学生进行单独朗读,强调“有情感的朗读,其实就是对文本的一种把握和理解”。

岳老师还和学生一起朗读,在朗读中慢慢“牵”出学生心里朦胧的感受。岳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广泛的认识,而且也得到深入的、更进一步的见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他所教的这门学科很了解,有充分的准备,并且清晰地记得有明确的东西要教,最终使得“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其三,教师提供感知文字“趣味”的支架,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调整阅读视角。

岳亚军老师提供了《散步》和《春》的两个片段,让学生将这两个片段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不露痕迹地让学生逐步理解“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异同点。

在岳亚军老师的三个引导中,我认为最后一个是关键,前面两个引导是最后一个引导的铺垫。

趣味文字听写大会 篇3

朱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了“趣味文字听写大会”几个字,下面同学就窃窃私语起来:“这不是电视上的节目吗?”“是啊,朱老师想干吗呀!”……朱老师毫不在意同学们的表情,清了清嗓子说:“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就是‘趣味汉字听写大赛’。敢挑战吗?”“敢!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

“那好。第一关,请你们五秒钟之内在本子上写一个词语。”朱老师慢慢地说,“注意!”同学们都坐直了身体,竖起耳朵,准备听写那个词语。谁知朱老师刚说完就倒计时:“5、4、3、2、1。”我们都没反应过来:朱老师还没说词语,怎么就倒计时了呢?计时完华,朱老师叫了四位同学拿本子上去给他批改。结果没一个写出来的。朱老师笑着说:“呵呵,你们连‘注意’这个词也不会写啊?”噢,原来朱老师第一关就是听写“注意”这个词语啊!

我们都不服气。接着,朱老师说第二关的要求了:“请你们左手拿笔,在二十秒之内写一句话。”这次,我可不能再上当了。我按朱老师的要求准备好笔和纸,等着朱老师说话。“准备好了吗?”朱老师大声地说道。我们七嘴八舌地叫起来:“准备好了!”只见朱老师又说了一声:“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您快说吧!”有人大声地喊起来!过了一会儿,朱老师又倒计时起来:“10、9……”不好,难道朱老师说的就是那句话吗?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歪歪扭扭地在本子上写上“准备好了吗”这句话。结果答案还真的就是那句话。全班只有三个同学写对了,但字都不好看!

前两轮比赛结束了,同学们都觉得被朱老师忽悠了。我心里也不是滋味,总觉得有股气憋在胸口。可这时朱老师偏偏又来激将我们:“还是别玩了,我怕你们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啊!”不说还好,一听这话,班中十几个同学站起来,“逼”着朱老师再来一局。

“那好吧!就再来一局。”朱老师开始陈述要求了:“请你们右手拿笔,在十秒钟之内写一个四字词语。我把要写的词语拼音贴在黑板上。”话音刚落,只见黑板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chī mèi wǎnɡ liǎnɡ”。

教室内鸦雀无声。几秒钟后,听到不少同学发出了抱怨声。“这也没学过啊!”“这不是坑人嘛!”我想了又想,怎么也写不出来,就随手写一个“吃妹王两”。我知道这肯定不对!

第三轮结束后,朱老师把四个同学的答案全部写在黑板:“赤眉王良”、“吃妹亡凉”、“吃没往粮”、“赤妹亡两”。看着黑板上一个个“chī mèi wǎnɡ liǎnɡ”,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朱老师最后把“魑魅魍魉”四个字贴在黑板上。我看着自己的答案,也哭笑不得。

好一个“趣味汉字听写大会”!这次比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趣味文字》教学案例 篇4

----南丰县桔都小学

吴小兰

课题: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九册第四课《趣味文字》

授课地点:抚州市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12日 授课人:吴小兰

学生:五年级(3)班

案例背景

作为一位刚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也正赶上了美术新课改,深知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我们教师应在新课标精神和有关理念指导下,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启发儿童创造力和表现力,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同样要时刻注意在自己平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应当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在上《趣味文字》一课时,我在处理教材时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对中国汉字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在开放.轻松的心境下完成趣味汉字的绘画,避免走进传统教学的枯燥模式与绘画技能练习的圈套。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这节课上尝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成为自主性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

为了能上好《趣味文字》一课,我让学生课前收集中国汉字演变的知识和图片,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这样一来就为《趣味文字》课堂打好了第一桩,另外我也收集了一些趣味汉字的图片和自己设计好的范例图课件,并让学生准备好油画棒,彩色水笔,等等。

课堂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在了解美术字的知识和汉字的结构基础上,了解笔画,笔顺与书写方法和美化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方法,提高对美术字装饰和美化效果。

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提高学习美术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习趣味文字的变化和书写方法,并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进行趣味文字的联想设计

案例描述

在处理《趣味文字》一课时,我注意到这节课属于技法课,如果不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在课堂上进行生硬的技法灌输,使学生被动,课堂会很自然变得枯燥,这即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影响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的形成,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进行了新的处理与尝试,其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四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我们的美术课堂,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呀?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活动一: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图片)师:你们认识他们吗? 生:唐僧、孙悟空---师:那你发现他们身上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吗? 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师小结:

师徒四人的形象都是由他们的名字经过一些变化组合而成的,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呀?今天啊,吴老师就要带领大家跟随唐僧师徒四人一起,走进趣味文字的世界。(张贴手绘课题------趣味文字)

(二)教学新知,了解方法 师:今天啊我们的唐僧师徒四人可是刚刚从文字王国的化妆舞会上赶过来的,而且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字朋友来到了我们的美术课堂,你们看,大摇大摆向我们走来的这个汉字朋友是谁啊?(活动二:课件出示趣味文字)师:你们认识他吗? 生:-----师:又有一个汉字朋友向我们走来了,大家看!生:----师:今天汉字朋友来了可真多 生:――

师:看看这些汉字经过打扮之后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小组讨论后说说

生:发现这些汉字都”变”了;还经过一些加工处理….师小结:(课件出示内容)

用具体的形象来代替汉字的笔画或者结构的------象形联想 把某些笔画变成弯曲,粗细,方圆的-----笔画变形

利用透视关系把平面的字形变成立体的感觉-----立体变化

师:经过了这些变化,一些大家看似非常普通的文字就会变得美观又有趣。其实啊,这种文字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店招牌文字,各种食品包装上,等等!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化妆了的文字,你们来看看认识他们吧,并且看看他们运用了什么变化方法?(幻灯出示各种文字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汉字变形的乐趣,掌握汉字的外形与变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授方法,学习步骤 师:刚看了这么多化妆的汉字朋友,你们是不是也迫不及待的想来给汉字化化妆

啊? 生:---师:老师也忍不住想要来试试手了,想不想看看? 生:---师示范,演示,并口述步骤 1.布局,单线起稿 2.装饰设计,并双勾线 3.着色,巧用色彩搭配 4.整体装饰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直接的演示讲解,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汉字的变形方法)

师: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就交给你们了,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设计要求,开动你们的脑筋动起手来吧!(课件出示要求,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作品,互动讲评

将完成的作品张贴与展示区,并请小组派代表评选最佳作品(贴红旗)。并说说你们的评选理由。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 我们班的同学们真的太棒了,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把这些有趣的文字应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比如设计手抄报,黑板报,甚至可以给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签名,好吗?下课!

(六)收拾整理

课后反思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汉字的范畴也比较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像图片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受,拉近学生与汉字艺术的距离,使美术课与其他学科得以交融,延伸。素材尽量选择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轻松参与,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表现自我机会。

WPS文字中的趣味稿纸 篇5

操作步骤

1、首先打开WPS文字软件,单击“格式”选项卡,在弹出下拉菜单中选择“稿纸设置”选项;

2、在弹出的稿纸设置的对话框中,单击“使用稿纸方式”前面的复选按钮,然后单击“颜色”后面的下拉按钮,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小编在这里就先选择黑色了,之后选中纸张方向的“纵向”图标,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3、此时在文档中便会生成一个稿纸页面;

图画与文字教学设计 篇6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1 2 3 们谁是谁的呢?

师:(问)你了解象形文字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你还认识哪些象形文字?同学们在预习作业的时候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现在可以大胆地举手发言,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练,抓住想表达的重点)

生:(自由发言)

师:(抓住时机小结,举例)以我们刚才看到的那只大象为例,最初人们想纪录大象的时候是直接把整个大象的样子老老实实地画下来,(出示图案文字“象”)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图案化文字。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样表示大象太麻烦,于是加以简化(出示象形文字“象”)。

(问)在没有发明纸张的时代,我们的老祖先把这些象形文字纪录在什么东西上呢?

(出示:龟壳、兽骨、金属器皿的范画)

(问:你认识这些象形文字么吗?喜欢它们吗?这些古老的文字是不是比今天的文字更有趣呢?)——板书:有趣的

如果你觉得它们有趣的话不妨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一写!你认识哪个字,喜欢哪个字就写哪个字,注意:只写一个!写的时候动脑筋想想:把这个字摆在什么位置,大小笔画怎么样才漂亮!(请三名学生上台写,分别用油画棒、毛笔和水彩笔)

师:(启发,问)象形文字除了可以用不同的笔写出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出示:拼贴法、撕纸法、剪纸法)

师:(再启发)画面上只有象形文字,是不是显得太孤单了?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象形文字装饰起来呢?(出示“月”字为例子)4 5 篇二:图画与文字教学设计

图画与文字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通过文字的象形性,让学生了解文字的构成与文化内涵,欣赏文字的形式美、线条美、点画美。学生能运用水墨工具和绘画方法表现象形文字,培养孩子对甲骨、钟鼎、石刻书法的感情,加深理解,养成以金石书法为坐标的审美眼光。

学生情况:

许多儿童水墨画在追求物形和水墨效果中,忽视了用笔的法度,使笔法正轨消失于物形的轮廓和水墨的渗化中,殊不知笔法是传统书画的精神和灵魂。

教学方式、手段:

中国古代的视觉造型形式一种是书写、铭文和符号,另一种是图画、纹饰和雕塑。我们的教学是让孩子关注介于两者间又有重叠的视觉造型──“图形文字”。弥漫着无穷魅力的几千年前的图形文字是远古时代宗教信仰、礼乐制度、艺术风尚的载体,也是几千年史前文化孕育、积淀、发展、创新的结晶。

教师准备:水墨作画工具(笔墨纸砚)

学生准备:水墨作画工具(笔墨纸砚)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文字的形式美、线条美、点画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

(生判断寻找)

师:(问)你了解象形文字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你还认识哪些象形文字?同学们在预习作业的时候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现在可以大胆地举手发言,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练,抓住想表达的重点)

生:(自由发言)

师:(抓住时机小结,举例)以我们刚才看到的那只大象为例,最初人们想纪录大象的时候是直接把整个大象的样子老老实实地画下来,(出示图案文字“象”)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图案化文字。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样表示大象太麻烦,于是加以简化(出示象形文字“象”)。

(问)在没有发明纸张的时代,我们的老祖先把这些象形文字纪录在什么东西上呢?

(出示:龟壳、兽骨、金属器皿的范画)

(问:你认识这些象形文字么吗?喜欢它们吗?这些古老的文字是不是比今天的文字更有趣呢?)——板书:有趣的

如果你觉得它们有趣的话不妨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一写!你认识哪个字,喜欢哪个字就写哪个字,注意:只写一个!写的时候动脑

筋想想:把这个字摆在什么位置,大小笔画怎么样才漂亮!(请三名学生上台写,分别用油画棒、毛笔和水彩笔)

师:(启发,问)象形文字除了可以用不同的笔写出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出示:拼贴法、撕纸法、剪纸法)

师:(再启发)画面上只有象形文字,是不是显得太孤单了?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象形文字装饰起来呢?(出示“月”字为例子)

(生:思考回答)

师:只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就能把象形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的装饰画!

(出示师作)

老师的作品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同学们不妨在自己的作业中思考体会一下,如果有好的方面就大胆地借鉴,用在自己的创作中!(提出作业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相互合作共同来完成一幅象形文字的装饰画!你们最喜欢哪个字,就用哪个字!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有合作精神,完成的作品最快最好!

使其真正成为一幅精美的象形文字装饰画)

(生:回忆,回答)

教与学的评价

篇三:美术教学设计图画与文字 02 图画与文字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通过文字的象形性,让学生了解文字的构成与文化内涵,欣赏文字的形式美、线条美、点画美。学生能运用水墨工具和绘画方法表现象形文字,培养孩子对甲骨、钟鼎、石刻书法的感情,加深理解,养成以金石书法为坐标的审美眼光。

学生情况:

许多儿童水墨画在追求物形和水墨效果中,忽视了用笔的法度,使笔法正轨消失于物形的轮廓和水墨的渗化中,殊不知笔法是传统书画的精神和灵魂。

教学方式、手段:

中国古代的视觉造型形式一种是书写、铭文和符号,另一种是图画、纹饰和雕塑。我们的教学是让孩子关注介于两者间又有重叠的视觉造型──“图形文字”。弥漫着无穷魅力的几千年前的图形文字是远古时代宗教信仰、礼乐制度、艺术风尚的载体,也是几千年史前文化孕育、积淀、发展、创新的结晶。

学生准备:水墨作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文字的象形性,让学生接触了解文字的构成与文化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文字的形式美、线条美、点画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走近文字

1.思考画与字之间的有趣联系

2.象形文字的简单特征 1.演示《人的故事》课件(从具象的画意到抽象的字形),启发学生对象形字造字方法的理解

2.了解文字 1.了解字体变化过程

2.思考文字为什么要变,自己喜欢哪种字体? 1.老师写“人”、“马”字的字体变化过程 2.讲解文字的变化规律

3.欣赏文字 1.感悟文字之美

2.思考文字美表现的特点 1.通过书法分析,欣赏文字的形式、线条、点画的美 4.表现文字 1.在素材基础上进行简单表现 2.示范两种表现方法,分析,变形 5.延伸拓展

象形文字

作业要求

运用水墨画用笔、用墨技能技巧,描绘象形文字外形特征及组成有趣的画面。

教与学的评价

目前,少儿书画的教育从根本上讲,抛弃了对人的养成,更多的只是在追求欣赏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古代 出示各民族象形文字幻灯图片进行赏析

表面的民族特色与肤浅的水墨技巧,甚至成了美术教育中的“应赛(比赛)教育”、“应展(展览)教育”、“应试(考级)教育”。

反思和总结

3.在传统文化中,师承至为重要,因此中国书画创作时的理念不是“破旧立新”,不是“标新立异”,而在于怎样传承前人的经验,是“渊源流传”“承前启后”!

《趣味文字》教学设计 篇7

●教一个系统——语言系统 (音义系统)

●教一种单位——语言单位 (“词本位”)

●教一种能力——语言能力 (听说读写)

这种教学理念是:

●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但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

认为文章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或写的语言, 白话文是现代汉语,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

●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但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单位

认为语言是“词本位”, 所以用文字写的文章也是“词本位”, 认为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单位是不同的, 白话文以多音节词为主,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

●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但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读写能力

认为听、说、读、写都是语言能力, 认为读写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能力, 读写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能力。

根据这种“语文不分”的教学理念, 采用的是“语文一体”“语文并进”的教学模式:

“语文一体”“语文并进”汉语 (汉文) 教学

多年来, 我们用“文字表语说”培养了很多教师, 按照“语文不分”的教学理念和“语文一体”、“语文并进”的教学模式编写和设计了大量的教材和教法。结果, “语”和“文”相互阻碍, 出现了“汉语难学”的瓶颈, 而且学生也只能获得读写白话文的能力, 也就是部分的或者说低水平的汉文读写能力, 不可能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认为, 问题出在教学中, 但根子在理论上。因为从西方引进的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是错误的, 文字并不是表现语言的, 而是表示意义的。也就是说, 我们的教学理念所依据的语言文字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这才是造成“汉语难学”的根本原因。

一、“文字表义说”

(一)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而是表示意义的

为什么说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而是表示意义的?

汉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中国汉族的语言文字现象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汉族讲多种地方语言 (方言) , 如果文字表现语言, 汉族应该有多种文字, 但汉族使用一种文字——汉字, 是书同文。二是如果文字表现语言, 那人们应该言、文一致, 也就是说, 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一致, 但是中国汉族有言、文不一致的现象, 人们说白话, 但通过学习可以读写古文和文言文。

索绪尔承认汉字是表意文字, 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研究将只限于表音体系”①, 也就是说, 索绪尔只认为表音体系的文字表现语言, 也就是说, 文字的字形表现语音, 通过语音来表示意义,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如下图:

“表音体系”的文字表现语言吗?或者说, 字形表现语音吗?

我认为“表音体系”的文字也不表现语言, 也是表示意义的。

因为所谓的表音体系的文字就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 而拉丁字母A、B、C、D等也是有形的, 也是人创造的图形视觉符号, 但是字母不是音素, 音素是人通过分析自然的语音得到的, 音素是听觉的, 是看不见的, 是无形的, 而有形的字母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音素的, 字母和音素不是表现关系, 而是建立了联系, 而且是一种不固定的联系。通过学习, 看到字母可以读出与之相联系的音素, 音素和音素相拼是拼音, 但字母和字母相拼, 就不是拼音, 而是拼形了。如英文“book”一词, 从读音来说, 音素和音素相拼是拼音, 但从字形来说, 字母和字母相拼就不是拼音, 而是拼形了, 因此, 用字母拼写出的字形也不表现用音素拼读出的语音。

为什么索绪尔认为用字母拼出的字形表现语音呢?因为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所在地就在我们脑子里。”“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 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image acoustique) 。”“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 “语言既然是音响形象的堆栈, 文字就是这些形象的可以捉摸的形式。”②可见, 索绪尔认为语音是有形象的。而实际上, 语音没有形象, 文字才有形象。通过学习, 语音和字形是在大脑中建立联系, 一个学过文字的人听到语音后在大脑中会出现文字形象。文盲的大脑中是不能出现字形的, 只能出现音响所指称的事物的形象。认为大脑中出现音响形象是一种错觉, 其实那不是音响形象, 而是文字形象。一个人写出字形并不是把语音模写出来, 而是把和音素相联系的字母写出来。由于索绪尔把字形误认为是音响 (语音) 形象, 所以才认为字形表现语音, 这样, 字形就成了语音形象, 于是西方有人认为文字是“可视的语言” (visible speech) 也就不奇怪了。

接受“文字表语说”的人认为“代表语言, 也就是能读出来, 这是文字的本质”③, 还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④。也就是说, 字形不能直接表义。

汉字的字形是直接表义的, 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点,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阅读中文时语义的激活主要是由字形而非语音决定的”, 而且“语音在语义的通达中不是必需的”, “语音转录不是一个必经的阶段”⑤, 可见, 汉字是用“形”直接表“义”的, 不是非要通过“音”才能表“义”。

用字母拼写出的字形是不是直接表义呢?实际上也是直接表义的, 因为人要看懂任何文字仅仅靠读出字音是不行的, 重要的是要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索绪尔没有说字形是直接表义的, 但他发现“我们阅读的方法有两种:新的或不认识的词要一个一个字母拼出来, 但对常用的和熟念的词却只一眼溜过, 不管是由什么字母组成的, 这类词的形象对我们来说就获得了表意的价值”⑥。可见, 索绪尔观察到字母文字的字形可以直接表义的现象。其实, 西方人不读出字音 (默读) 或者不能读出字音 (聋哑人) , 只要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也就是说, 用字母拼写的字形也是直接表义的。因为人脑都有接收、存储和处理视觉信息的机制, 一切文字都是视觉符号, 都是看懂的, 都是通过视觉感知的。

综上所述, 一切文字的字形都是表示意义的, 文字的字形和语音都不是表现关系, 而是建立了联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如下图:

语言都是听觉符号, 文字都是视觉符号。语言的共性是“以音表义”, 文字的共性是“以形表义”, 语言都是拼音的, 文字都是拼形的, 也就是说, 字形都是由字母拼合的, 文字的个性是不同的文字在创造字母的方式以及字母和字母的拼合方式上是不同的。与西方和世界上其他文字相比,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拼形表义”文字。

西方文字的字母是在分析语音音素的基础上创造出与音素相联系的图形符号, 根据音素和音素相拼就用与音素相联系的字母拼写出了大量的文字表义单位。字母和字母从左到右横向排列, 结构是单一的, 字形是线性的, 字形是和多音节的发音建立联系。

汉字也有“字母”。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仓颉之初作书, 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 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意思是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文”, “字”是指会意字和形声字, 大量的“字”是由少量的“文”孳乳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本介绍汉字之母的书, 所以后人郑樵在《通典·六书略》中就指出“许氏作《说文》, 定五百四十部为字之母”。

也就是说, 字母的概念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

汉字的字母是中国人先根据一些音节的意义所指称的事物的形状创造图形符号, 这就是所谓的象形字和指事字等少量的独体字, 如“人”“木”“日”“月”“口”“田”“力”等, 然后再根据大量音节的音和意义, 用已创造的字母的拼合创造新的文字单位, 这就是所谓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等大量的合体字。会意字是用两个字母的意义的意合拼造一个新字形, 如“明”“男”“好”“尖”等。形声字是用一个和意义相关的字母与一个具有相同读音的汉字拼造一个新字形, 如“妈”“河”“喝”“晴”等。字母拼合有左右、上下、内外等多种方式, 结构不是单一的, 字形是方形的, 字形是和单音节的发音建立联系。

独特的汉字造字法使所创造的字形可以不受语言的影响, 具有稳定性, 所以中国才出现了“多语一文”和“言、文不一致”的语言文字现象。

因为汉字字形不受语言的影响, 所以讲不同方言或不同语言的人 (韩国、越南和日本) 都可以使用同一种文字——汉字, 出现了“书同文”的现象。

因为汉字字形不受语言的影响, 所以讲不同时期语言的人 (讲古代汉语的人和讲现代汉语的人) 可以使用同一种文字, 因此, 中国后人通过学习能阅读古人写的文章, 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能代代相传, 没有中断。另外, 古文的表达方式不仅能被后人继承下来, 出现了“言、文不一致”的现象, 而且后人随着时代的变化还用汉字创造了大量的表示新概念和新事物的词汇, 如现代白话文中的很多双字词和多字词就是用古文中的汉字创造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文和现代白话文不能截然分开的原因。

(二) 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书写文章的视觉表义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根据“文字表语说”给文字下的定义, 这个文字定义也是错误的。

一是错在“记录语言”上。

因为语言是声音的, 只有录音机能把声音记录下来, 如果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就把用文字写的文章等同于录音机了, 而写在纸上的文章或者装订成册的书籍不是录音机。因为写在纸上的不是语音, 而是字形, 是由字形组成的文章。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就把文章等同语言了, 古文就成了古代汉语, 学古文就成了学古人说话。其实不然, 字形和字音是建立联系, 而且是一种不固定的联系。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同一个汉字, 先秦有先秦的读音, 唐宋有唐宋的读音, 今天有今天的读音, 不同时期的人是用不同的读音来朗读古文, 实际上, 今天的汉人是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朗读古文的, 如: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论语》)

也就是说, 文章不是语言, 古文不是古代汉语, 见下图:

古文不是古代汉语, 学古文不是学古人说话。因为我们听不到古人怎么说话。古代汉语已经演变了, 语言是现时的, 我们只能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而文字和语言不同, 语言一时传, 文章千古在, 文字是超时的, 用文字写的文章可以千古流传, 因为汉字的字形可以和不同时期的语音建立联系, 而人读写文章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所以今天的人只要通过学习都是可以读写古文或文言文的。

文章不是语言, 古文不是古代语言, 白话文也不是现代语言, 文章都会成为古文的, 文字是超时的, 不能把文章和语言混为一谈。

西方的古文也不是古代语言, 古代的希腊文和拉丁文也不是古代的希腊语和拉丁语, 古代希腊语和拉丁语也没人说了, 但古代希腊文和拉丁文没有死, 记载着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也一直被西方人学习和传承。

用字母文字写的文章也不是语言, 英文不是英语, 法文也不是法语, 英国学前儿童和文盲也都不会读写英文, 但会听说英语, 聋哑人不能说英语, 但通过学习也都会读写英文, 我们国家外语教学中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哑巴英语呢?就是因为教师没区分语言和文字, 是只教了英文, 没教英语的结果。

因此, 文字应定义为“书写文章”的, 而不是“记录语言”的。

二是错在“书写符号”上。

把文字定义为“书写符号”, 这是根据符号的发出方式来定义符号的, 我认为这样定义符号是不科学的。因为人是通过不同的感官 (听觉、视觉、触觉等) 来感知符号传递的信息的, 是感官感知符号存在的状态, 所以给符号分类和定义, 应该根据人的感官感知符号的方式, 而不能根据发出符号的方式。

语言、音乐等是无形的, 是通过听觉器官来感知的, 应该定义为“听觉符号”。语言是听说的, 但“听”决定“说”, 人学说话是从“听”开始的, 没有听觉, 一定是哑巴。

文字、手语、旗语、信号弹、图画等是有形的, 是通过视觉器官感知的, 应定义为“视觉符号”。文字是识写的, 但“识”决定“写”, 没有视觉, 不可能会“写”字。

因此, 文字应定义为“视觉符号”, 而不是“书写符号”。

因为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而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文字的定义应该由“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修改为“书写文章的视觉表义符号”。

(三) 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从属于语言, 语言和文字是相对独立的, 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文字表语说”认为语言和文字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所以语言决定文字, 文字从属于语言, 语言是第一性的, 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表语说”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于是就把语言称为“口说语言”或“说的语言”, 把书写的文章称为“书面语言”或“写的语言”, 这样文字也成了语言, 语言的概念包括了文字, 文字被纳入了语言之中, 语言和文字混为一体, 从而取消了语言和文字的界限。

“文字表义说”认为语言是听觉符号, “以音表义”, 文字是视觉符号, “以形表义”,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具有本质区别的符号系统, 文字不表现语言, 语言不包括文字, 语言和文字不是一体的, 而是相对独立的, 所以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但文字和语言是有联系的, 字形和语音建立了联系, 所以语言和文字不是隔绝的, 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尤其要强调的是文字产生以后, 文字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巨大作用, 人类用文字书写了大量的文献, 这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另外, 文献是超时的, 人类对书面历史文献的学习和诵读会对当下的语言产生作用, 会转化成语言, 会极大地丰富口头语言的表现力。这也是为什么文盲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在语言的听说能力上也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

(四) 语言学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文字学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

“文字表语说”主张只建立语言学, 不建立文字学, 认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⑦

“文字表义说”主张建立语言学和文字学两门学科, 认为文字材料不是语言材料, 语言是自然的听觉符号, 是当下现时的, 文字是人造的视觉符号, 是超时的, 是从古至今的。因此, 语言学研究现时的听说的语言, 文字学研究超时的读写的文字, 语言学要研究人是如何听说语言的, 文字学要研究人是如何读写文章的。研究语言和研究文字都应采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语言学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是如何听说现时的自然语言的以及人是如何自然获得语言的听说能力的。文字学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是如何读写历代人用文字所写的文章的以及人是如何通过学习获得文字的读写能力的。

语言学和文字学是两门关系密切的学科。语言学和文字学还要共同研究现时的语言和超时的文字以及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文字表义说”区分母语和母文, 认为母语是自然获得的, 是不需要教的, 认知语言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是指导第二语言教学。而母文不是自然获得的,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认知文字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是既要指导母文教学, 又要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以上是“文字表义说”对什么是语言, 什么是文字, 语言和文字是什么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所持的观点。

二、“文字表义说”的教学理念

(一) 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

我们是教中国的语言和文字。

中国汉族“书同文”, 而不说同语, 是讲多种方言, “普通话”不是汉族的共同语, 而是通用语。我们教“语言”是教外国人听说“普通话”。

教“汉字”是教外国人读写用汉字写的文章。用汉字写的文章的总称是汉文, 白话文和文言文都是用汉字写的文章, 不能截然分开。教汉字就是教外国人读写“汉文”。

也就是说, 我们不是教“汉语”, 而是教“普通话”和“汉文”。

为什么过去一直是说教“汉语”呢?因为自引进西方语言学后, 接受“文字表语说”的语言学家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时认为“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⑧因为这些语言学家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是不正常的, 就用“文字表语说”来改造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首先是废止使用文言文, 然后是改革文字, 要把汉字改为拉丁字母文字, 因为汉字不是表音文字, 不表现语言, 不符合“文字表语说”的理论。可是由于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是根据普通话设计的, 所以为了使用拉丁字母文字就必须统一语言, 让人们嘴里不说方言, 于是就推广普通话, 想把通用语改成共同语, 这就是把普通话叫做汉语的原因。其实, 中国人说方言是正常的, 读写文言文也是正常的, 汉字具有沟通古今的功能。因为应用了错误的理论, 文字改革没有成功, 我们至今还在使用汉字, 还在教汉字和汉文, 可学术界并没有放弃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的理论, 还在用从西方引进的不区分语言和文字的错误理论来指导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教学, 这也就是我们在对本国人和外国人的语言和文字教学中都长期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

(二) 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不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单位

语言是自然的听觉符号系统, 文字是人造的视觉符号系统, 文字单位不表现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人造的字母拼写的视觉符号, 汉文是“汉字”, 英文是“word”。汉文和英文都是“字本位”。从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 人阅读文章也是从识别和认知文字单位来读懂文章的。因此, 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字”。

白话文和文言文都是用汉字写的文章, 都是“字本位”, 是属于同一个文字系统, 白话文和文言文是有联系的, 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文字是书写文章的视觉符号, 中国先人用所创造的汉字书写了文章, 这就是古文。中国先人在创造了汉字和古文后, 又用汉字不断创造新的文字表义形式, 白话文中的很多双字词和多字词就是用古文中的汉字造出来的, 如“老师”“矛盾”“推敲”“革命”, 因此, 汉字和古文是“汉文”的基础。

“字本位”的概念认为字形是字母和字母的拼合系统, 文章也是字和字的组合系统, 因此, “字本位”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教如何“用字母拼写汉字”, 还要教“以字造词”, 这其实是文字教学的普遍规律。

语言的单位是什么?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 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所以他是从概念和语音的结合上去确定语言单位。但是索绪尔发现说话时音素和音素, 音节和音节是连在一起的, 所以从听到的一串表达意义的音响中划分出表示概念的音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认为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 (word) 当成了语言单位。索绪尔认为西文是“字本位”没错, 他的错误是把文字单位当作语言单位了。而文字不表现语言, 因此, 文字单位不是语言单位。

语言是自然的听觉符号系统, 是人具有的听说交际能力, 因此, 研究语言应该用听觉认知的方法来确定语言听说交际的基本单位。

人在听说交际中听到和说出的最小的单位是“句子”, 而不是“词”, “词”在听说交际中不独立存在, 如果存在, 也是独词句。“句子”是人听到的一段语流, 音素和音素、音节和音节、词和词是连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没有间隔的, 也就是说, 构成句子的音素、音节和词汇并不是人听到的最小单位, 而是人对所听到的句子 (语流) 进行分析得出的单位。

儿童是生活在一个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是先听懂句子, 后模仿句子的, 而不是在理解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听懂和说出句子的。儿童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出大量句子。仿造句子的现象说明, 儿童听到大量句子后才认知了句子的结构和构成句子的单位, 也就是说, 儿童不听“句子”是不可能认知句子的结构和构成句子的单位的, 不听“句子”是不可能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的, 因此,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⑨

“句本位”的教学理念是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听说句子的练习来使学习者认知语言, 认知句子的结构和构成句子的单位, 从而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而不是从教“词”入手, 通过讲解所谓的词汇语法规则来教语言的听说能力, 其实, 西文的grammar 不是语法, 而是文法, 是西方人通过分析西方字母文字的字形得出的规则, 因为西方文字观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就把“文法”当作“语法”了。学习文字的读写能力, 是需要教“文法”的, 但“文法”不是“语法”, 用教文字读写能力的方法是教不出语言听说能力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采用词汇语法翻译法教出的学生成了哑巴英语的原因。

西方也有不少学者是主张语言是“句本位”的。

德国心理语言学创始人之一的冯特 (Wundt) 认为句子, 而不是词, 是语言的核心。他指出:

当我说出一个句子时, 进入我的意识系统并使我发声说话的并不是一些孤立的概念。句子并不是出现意识中的与前后词音毫无联系、精确无误的单个词与音。恰恰相反, 句子在被人说出时是一个认识层次的整体。 (引自《语言获得理论研究》8页)

德国现代逻辑学之父弗雷格认为在以往的语言理论中, 人们习惯把词当作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 而实际上, 词的意义离不开它们在句子中的功能。脱离了词在句子中前后关系, 就不可能把握词的意义。因此, 他主张:

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不是词, 而是句子。 (引自《二十世纪英美哲学》37页)

著名英国当代哲学家罗素也认为:

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原子句子。 (引自《二十世纪英美哲学》71页)

罗素认为在考虑什么是语言的最基本单位的问题的时候, 必须考虑什么成分是能够确定其意义是最基本单位。在罗素看来, 单独的词难以确定其意义, 因为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句子是能够确定其意义, 是因为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有意义的前提是它是否可能确定其真假。

《新概念英语》的作者, 英国英语教学专家亚历山大也认为:

语言单位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词”, 而是“句子”。 (引自《新概念英语》前言)

不论是著名的心理语言学家, 还是著名的哲学家, 特别是实际从事语言教学的专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语言的“句本位”问题,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 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不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读写能力

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是相对独立的。语言能力是听说能力, 文字能力是读写能力⑩, 有人有语言能力, 没有文字能力, 如文盲和盲人;有人有文字能力, 没有语言能力, 如哑巴和哑巴英语、哑巴汉语。所以我们应该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我们是教听说“普通话”的能力和读写“汉文”的能力。

获得语言能力和获得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语言能力是自然获得的, 文字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目的是要用不同的教法教两种不同的能力。

母语不用教, 是自然获得的, 但第二语言要教, 怎么教?我认为人工培养是需要遵循自然长成的规律, 所以第二语言教学要遵循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

第二文字怎么教?怎么教读写“汉文”的能力?

“文字表义说”区分母语和母文, 母语不用教, 但母文需要教, 因此, 教第二文字应该借鉴母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中国有三千多年“汉文”教学的历史, 所以我认为教外国学生“汉文”的读写能力要继承中国教育家在三千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读写汉文的能力是读写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能力, 我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法是非常成功的, 因为用时少, 但效率高, 学生能获得全面的汉文读写能力。而我们目前的教法是不成功的, 不仅用时长, 而且效率还低, 学生只获得了读写白话文的能力, 是半文盲。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多年的实践中早已找到了教汉文的规律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这就是:只教古文, 不教白话文, 一举两得。

为什么白话文不用教呢?

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不认为古文是古代汉语, 他们知道汉字和古文是汉文的基础。白话文也是用汉字写的, 人是自然会说话的, 会说话的人学了汉字和古文, 自然就能读写白话文, 白话文可以无师自通, 所以不用教。

综上所述, “文字表义说”的教学理念是:

● 教两个系统——语言的音义系统和文字的形义系统

● 教两种单位——语言“句本位”和文章的“字本位”

● 教两种能力——语言的听说能力和文章的读写能力

三、“文字表义说”的教学模式

根据“文字表义说”的教学理念, 应采用“语文分开”“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

“语文分开”是把“普通话”和“汉文”分开来教, 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教材和教法来教两种不同的能力, 一个是教听说语言的能力, 先听后说, 一个是教读写文章的能力, 先读后写。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活动。

“语文分进”不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而是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分开进行, 不是“言、文一致”, 而是“言、文不一致”, 不是“文从语”, 不是“我笔写我口”, 而是文字教学不服从语言教学, 是为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分别进行的教学活动。

结束语

我认为出现“汉语难学”的瓶颈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国家在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研究上存在重大问题, 是我们在语言观和文字观上出了问题, 是我们在“教什么”的教学理念上犯了错误。“教什么”决定“怎么教”, 而“教什么”的教学理念是由基础理论决定的, 如果不解决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问题就解决不了教学理念的问题, 教学理念的问题不解决, 就是培养再多的教师, 编写再多的教材也只能是浪费国家更多的资财, 是不可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的。因为“文字表语说”是废除汉字和汉文的一种学说, 从中是不可能找到怎么教汉字和汉文的理论和方法的, 也就是说, 造成“汉语难学”的瓶颈的根源不是“教师”“教材”“教法”问题, 三“教”问题是表面现象, 根源是基础理论问题。因此, 我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应是先解决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问题, 先否定从西方引进的错误的“文字表语说”, 用能解释世界上一切语言文字现象的“文字表义说”取而代之。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目前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希望搞好教学工作的广大干部和教师, 也不是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员, 而是来自学术界, 尤其是语言学界那些西方错误理论的中国代言人, 那些少数顽固坚持“文字表语说”的权威们。

我预言:只要不推翻“文字表语说”, 不否定这些所谓的权威, 不在语言文字基础理论上创新, 不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文字观, 我们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 不论对内对外, 不论是教中国孩子, 还是教外国人, 都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

注释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51页, 商务印书馆, 1982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37页、101页, 商务印书馆, 1982

3吕叔湘《谈语言和文字》, 1964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5彭聃龄主编《汉语认知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62页, 商务印书馆, 1981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47页, 商务印书馆, 1981

8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 语文出版社, 1992

9张朋朋《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 见《文字论》32页,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Word文字修饰教学设计 篇8

肖化淼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Word文字修饰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对文字进行简单的修饰,主要讲解了改变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等文字的最基本设置;字体加粗、倾斜和下划线及文字艺术字设置等文字的修饰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课堂导入、展示目标、问题引入、自主尝试、讲解示范、实践操作、成果展示、课后小结的方法进行逐层引入。首先根据前面学习的中文打字输入导出Word可以进行文字修饰,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次煮饭文字的输入,这节课利用这篇课文为题材进行文字修饰讲解,先引出文字修饰后的文字效果,指出发生变化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式的解决。在孩子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问:如何让文字变大、变形、变色、增加效果?明确本课的任务:设置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在讲解示范过程中,老师简单演示,主要是通过学生讨论及实践操作完成本课任务。在实践操作中,教师是助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成果展示是通过全班同学交流加以认定,评出优秀作品。课后小结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收获情况,对知识进行巩固,对生活中的信息进行回溯。

本堂课,我简单操作,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尽情地体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能够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学习,熟练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爱好让文字产生需要的效果。(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主动学习、反思和小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难点: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学生已经学会了文章的输入、打开与修改以及段落的调整,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时,以学生的尝试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演示、辅导。

教学时,教师首先展示修饰前和修饰后的变化,然后直接让孩子自主尝试探究。学生说:可以改变文字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然后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如何改变文字的字型、字体、字号以及颜色?

任务提出后,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假如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次讲解,最好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失败的原因,再总结操作。学生尝试操作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操作的印象,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正确的操作,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同上进行文字的形状、颜色、效果的讲解。

最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完成作业。并且组织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经验交流讨论会,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巩固学习成果,进行课堂作业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学生分析

对于字的大小、字体、颜色的设置,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但有的学生并不是很明白,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操作,得出字体、字型、字号的设置有多种方法。

三、教与学的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Word 2003中有很多功能。它可以改变字的大小、字体、字的颜色等文字修饰功能,还提供了加粗、斜体、下划线艺术字设置等丰富多彩的文字修饰效果。

(二)提出任务,大胆探索

提出第一次煮饭文字修饰前与文字修饰后的效果的改变,马上打开Word 2003。生:独立在微机上操作。(师巡视)[试一试] 尝试了几分钟后,请做好的同学演示操作方法,教师补充总结进行知识讲解 演示:如何让“第一次煮饭”字变大小?变到文章中间

首先把“第一次煮饭”字选中,然后击工具栏中的文字方框,并选字号或数字。并找到居中按钮

操作要点:先选中—后操作

学生现场操作,有问题吗?假如有教师现场演示操作,让学生改进。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老师再介绍另一种修饰方法,选中要修饰的文字,鼠标指着文字,并右击鼠标右键,出现下拉菜单,选择“字体”,出现“字体”对话框,进行文字修饰。(示范讲解操作步骤,学生根据提示练习,师巡视检查操作情况,给予指导帮助)

2.文字的简单修饰

师:利用“字体”对话框,可以对文字进行全面设置,但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通过格式工具栏上的按钮来做简单快速的设置。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格式工具栏中有这样几个按钮,它们有什么功能呢? 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结论)生:尝试操作后得出结论:

用于设置或取消字体加粗

(加粗效果)用于字体倾斜的设置或取消

(倾斜效果)用于字体下划线的设置和取消(加下划线效果)用于字体的边框的设置和取消(加边框效果)

文字效果的设计:选中文字,单击鼠标右键

字体

文字效果

礼花绽放

(三)才艺大展示

输入《春晓》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用Word 2003对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设置不同的大小、形状、颜色、效果。

(四)课后小结

编辑海报文字的教学设计 篇9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市开展多年,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本教学设计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简单讲授基本的技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自主选择通过课件或者课本文字说明或者演示文件来学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自我探究完成扩充任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心,通过完成一环扣一环的任务来贯穿整节课;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按照课室分布5—6个学生为一学习小组,发挥小组长的能动性检查任务完成情况,组内进度快的学生帮助进度慢的学生。

由于编辑海报文字的操作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有趣,学生会自愿学习,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否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以“设计六一儿童节海报”这个题目为扩充任务,以一个实际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供丰富的素材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和主动学习能力。教师设计情景,担当着教学管理、协助者和帮助者的辅助角色,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造。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适用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经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能力,能熟练输入汉字,会选择、复制素材库中的图片文件,刚学完文字编辑软件Word,对作品类软件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具有较独立的思维能力,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水平也有距离,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利用资源进行探究学习。

三、【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学会在海报中添加文字,学会制作文字特效。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难点:灵活利用2种制作文字特效的方法制作海报,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设计合适美观的海报。制作文字特效时关注图层变化,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四、【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环境:基于因特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讲课过程中使用的课件,演示文件,收集扩充练习的素材。

五、【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检查PhotoShop软件相关知识点,并用已有的知识结构索引或探究新的知识点;

2。学会用。过程与方法1。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同学们互相帮助的精神,让进度快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进度慢的;

2。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PhotoShop软件制作海报文字并制作特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意识;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策略设计】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本案例以一个大任物“设计海报”和3个小任务来贯穿,而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能灵活的在PhotoShop软件中插入文字,学会2种制作文字特效的方法,并且能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不同需要灵活应用这2种方法。通过设计“笔墨流香”和“六一儿童节”海报这2个活动,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技术,创造出新的成果。通过活动后进行交流、评价,师生、生生之间构成多向度的交流,给学生自由驰骋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

2、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探究学习的任务,设计“六一儿童节”海报。

七、【课时安排设计】1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时间

 

(一)导入

1、谈话

师:这一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制作海报。大家应该可以理解,海报中制作出好的文字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在海报中添加文字;如何制作文字特效。

显示海报背景图——添加文字图——添加文字特效海报图

 

学生聆听并思考并

 

引起学生兴趣,提出本次活动主题。

 

5分钟

 

(二)讲新课及学生练习

1. 任务一:学会利用“文字工具”添加文字。

给海报添加标题。

2. 任务二:制作文字特效

制作文字特效方法一:利用“样式”面板制作文字特效

制作文字特效方法二:利用“图层样式”制作文字特效

3. 任务三:完善海报,添加主体文字

把文件存储为“笔墨流香.psd”,并“提交作业”。

 

学生聆听

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并实际操作。

组长负责检查,全组完成上讲台作标记。

 

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全部学生能掌握基本技术。

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互助。

 

25分钟

 

(三)扩充任务:利用提供素材完成“六一儿童节海报”。

1.提出探究活动。

2. 学生自主探究。

 

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学完成。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精神。

 

5分钟

 

(四)作品点评及自我评价

教师随即抽取几个作品欣赏,请同学点评,老师小结。

师: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同学们进行书本上的自我评价,反思这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情况。

 

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思考、自我评价。

 

通过给学生正面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5分钟

 

九、【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课程理念。围绕新课标,结合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几点体会:(1)创设情景要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设计了不同的、一环扣一环的练习让学生在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就感。(2)根据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3)围绕主题任务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分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之间有交流,让能力强的带动弱的,而且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少数人的互相学习效果也比老师同一授课好。(4)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和安排不同的任务,设计了一个扩充任务的环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掌握更多知识。

上一篇:糗事搞笑语录下一篇:《恪守孝道 吾辈先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