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示例

2024-07-24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示例(共13篇)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示例 篇1

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沙白的《秋》

2、请学生感情朗读。

读得真美!常说“一叶知秋”,看见飘落的树叶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这飘落的树叶就是大自然无形的文字。

今天我就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步感知

1、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他们会称为大自然的文字的)

3、非常好,学贵有疑!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快速地读课文。

(屏幕出示)思考:

a、文中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b、这些文字是写在哪本大书上的?

(1)学生快速朗读

(2)出示生字词,指读、齐读

预兆 耸立 小熊星座

铁砧

(3)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书中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此时的我们知道这大自然就是一本书。

3、假如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怎么划分?假如我把写星星、云的叫作天书,那么,写石灰石、花岗石的就可以叫作?(地书)

文中有个过渡段能找出来吗?(齐读)用里面的一个词概括,这是怎样的地书啊?(有趣的地书),同样,能给天书加个形容词吗?(神奇的天书)

三、精读感悟

1、说得真好!那么让我们赶紧来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

(大声朗读2至6自然段,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分再读一读,运用“_____”划出神奇有趣的地方。)(1)学生朗读。

(2)你选择的是哪一本书呢?(多媒体显示天书和地书)

你选择书中目录中的什么呢?(分别显示书目)①(看到北极星可以知道哪边是北方。)

哪里看出的,能不能读一读课文中的原句啊?(读得不错,真神奇!)假如有一天你在树林中迷路,你能找到那颗北极星吗?(生交流)出示小熊星座图案,补充介绍。②什么叫铁砧?

(砧: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我们平时切菜用的砧板)

这里说的是砧状云,老师这儿有一幅图,大家可以看一下。(多媒体出示)③原来,这石灰石还是碎贝壳呢!地下挖出石灰石,我们可以推测出在远古时代,这个地方可能曾经是一片汪洋。

④恩,这段文字比较长,我们有必要都来看一看。(齐读)

你看这儿一共有几个问号?这也是我们的疑问呀,读出好奇怪的语气。恩,你有什么收获呢?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奇吗?

(3)读得真好!不仅神奇,我还感觉到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

谁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它神奇有趣。

五、拓展练习

1、大自然真是一本神奇有趣的大书啊!那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大自然如此神奇有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大自然呢?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请教有学问的人)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也让更多的人也来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让我们用心来读这首小诗,结束今天这一课!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 仔细观察 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 善于请教 我们读懂你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示例 篇2

师: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板书:文字)

生:书本上一个个的字就是文字。

师: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石头书上有文字。大自然中, 你认为有哪些文字呢?

生:树的年轮是文字, 告诉我们树的年龄。 (板书:年轮)

生:蜻蜓低低飞, 告诉我们马上要下雨。 (板书:蜻蜓)

生:蚂蚁垒窝, 预示着要下雨。 (板书:蚂蚁)

生:鱼跃出水面, 也说明要下雨了。 (板书:鱼儿)

生:鱼鳞上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板书:鱼鳞)

生:白云飘得高, 明天肯定是晴天。 (板书:白云)

生:繁星满天, 第二天肯定是好天气。 (板书:繁星)

师: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现象, 能让我们推测过去、预知未来, 真是太神奇了。

(点评:在导入部分, 寥寥几句话, 看似随意, 其实用意很深。王老师把文本定位于说明文, 借学过的课文告诉学生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大自然的文字”, 特征是“藏在平凡的事物和现象”中, 能够“推测过去, 预知未来”。当然, 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这是一篇说明文, 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文字以及作用。说明文有很多表达的方法, 在学习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这样引导, 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思维, 关注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为后面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

环节二:读课文, 练概括

师:大自然中的文字需要你擦亮眼睛, 才能发现。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2~6自然段。

(生读完第2、3自然段)

师:三年级的时候, 我们学过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 现在请你用文中的话, 说说这两段分别讲了哪两种大自然的文字。

生:“古代, 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 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云, 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师:你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吗?

生:星星是天书, 云也是天书。

师:十分简洁, 老师奖励你把它写在黑板上。人们是怎样阅读这两种文字的, 谁来简要说说?

生:根据天上星星形成的星座判断东西南北, 比如找到北极星就能判断出北面, 这样水手在海上航行就不会迷失方向。

师:也就是根据星座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当云山左右有两个尖头的时候, 类似于铁匠的铁砧, 这种砧状云出现了, 就说明要下雷雨。

师:这种云主要给谁提示要下雷雨?

生:飞行员。飞行员看到砧状云要飞远点, 否则会被雷击中的。

师:那么这种云的作用是什么?

生:提示下雨。

生:也是辨别方向, 给飞行员辨别方向, 绕道飞行, 用以躲避危险。

师:第二位同学抓得更准。 (板书:辨别方向)

(生读第4自然段)

师:刚才, 我们认识了两种天上的文字。 (板书:天书) 谁来猜一下, 下文估计会讲什么?

生:地上的文字。

师:我们一起来读第5、6两个自然段, 看看你猜对了没有。

师:这两段文字不像第2、3自然段有关键句。老师给你一点提示, 看看课题“大自然的文字”, 它们又在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生:石灰石和花岗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石灰石花岗石)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自然段, 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段落, 向同桌简单介绍其中一种文字。

生:石灰石这种大自然的文字, 有点像我们学过的石头书里介绍的文字。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而贝壳是海里的, 所以在城市里挖出石灰石可以证明这片地方过去是海洋。

师:这些石灰石透露的信息有什么作用, 你能像上面“辨别方向”那样概括吗?

生:让我们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土地变化。

师:准确地说, 不是土地变化, 而是地貌变化。我们是不是可以概括成“了解地貌”? (板书:了解地貌)

生:花岗石出现在森林里, 说明它是很久很久以前被冰块搬来的。当时这儿没有森林, 森林是后来长起来的。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质的变化。

师:让我们为她鼓掌, 她简洁明了地为我们解读了花岗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了解地貌)

(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非常流畅,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概括非常到位, 教学目标很快达成了。首先,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 文本语言已经内化, 这给概括奠定了基础。其次, 教师给予学生概括的方法, 如中心句概括、迁移概括等。教师提示了方法, 加上适时的引导, 六年级学生概括起来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学生既锻炼了概括的能力, 也为后面“讲顺序, 分类别”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王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很精妙, 看着板书, 学生能在脑海里建构起文本的框架, 把握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环节三:讲顺序, 分类别

师:请你自由读第1自然段, 再联系板书, 把大自然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 分别给分册取上书名。

生:分为“天书”和“地书”。第2、3自然段为“天书”, 第5、6自然段为“地书”。

师:同意吗?一致通过。请女生读“天书”, 男生读“地书”, 边读边思考:能不能把第5、6自然段和第2、3自然段交换顺序?也就是先写“地书”再写“天书”, 行吗? (生读)

生:不行。因为第1自然段说“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 再说“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所以要先写“天书”再写“地书”。

生:不行, 因为天在上, 地在下, 一般都是先“天”后“地”。

生:不行, 如果先写“地书”, 那么第4自然段就不搭了。

师:如果非要先写“地书”再写“天书”, 那么第4自然段怎么改?

生:“我们头上的这片天空, 在会读它的人看来, 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师:脑筋转得可真快。你们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 的确, 像课本上这样安排结构比较合适。这样的有意安排, 蕴含了一个写作知识。 (板书:讲顺序)

师:作者的本领不止按顺序写“天书”“地书”这一条, 请看板书, 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在写天书的时候, 都讲辨别方向一类的, 在写地书的时候, 都讲了解地貌一类的, 这也是特意安排的。

师:好一个“特意安排”, 这样的特意安排我们称为分类别。 (板书:分类别)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2~6自然段。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在“概括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 梳理文本的写作思路, 学习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发现“先写‘天书’再写‘地书’”的构思并不困难, 王老师的教学前行了一步, 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先写“地书”再写“天书”, 如果非要交换位置, 那么第4自然段怎么改。这个环节很有用, 让学生学习了文本整体构思的方法, 而下面环节的教学, 这是在渗透段落构思。其实“讲顺序, 分类别, 有选择”的构思方法, 不仅适用于“说明文”, 也适用于其他文体, 能培养学生的“段感”“篇感”, 对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环节四:有选择, 迁写作

(学生读板书:蜻蜓蚂蚁鱼儿鱼鳞 白云繁星)

师:白云飘得高, 明天是晴天;繁星满天, 明天是好天。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写到课文中去, 这样课文的字数不是多了起来?

生:不可以。因为文章中的“天书”都讲辨别方向一类的, 而我们说的白云、繁星虽然是天书, 但放在课文中不合适, 不是同一类的。

师:你的想法完全正确。写文章, 不是字数越多越好, 而是要根据需要选择好材料。 (板书:有选择)

师:就黑板上给出的一些大自然的文字, 你打算选择哪些材料, 安排写一篇属于你的“大自然的文字”?

生:我选择蜻蜓、蚂蚁, 它们是动物类的, 再选择白云、繁星, 它们是自然景物类的。

生:我选择植物类的树的年轮和动物类的鱼鳞, 它们都是用来判断年龄的。

师:好啊, 课文里的写作知识, 你们活学活用了。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师: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我们还应多观察自然, 观察了并能像作者那样写出来, 这才是有学问的人。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与第一部分相呼应, 可以看出, 第一部分中教师的提问和板书非常关键, 再加上环节三“讲顺序, 分类别”的学习之后, 学生领会“有选择”的运思显得水到渠成。当然, 我们也别指望通过一节课的教学, 就能让学生学会精巧的构思。构思能力、构思意识是一个综合体, 需要教师长期地、系统地进行引导, 这也说明,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不是偶尔“指向”一下能起到作用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实录 篇3

师: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板书:文字)

生:书本上一个个的字就是文字。

师: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石头书上有文字。大自然中,你认为有哪些文字呢?

生:树的年轮是文字,告诉我们树的年龄。(板书:年轮)

生:蜻蜓低低飞,告诉我们马上要下雨。(板书:蜻蜓)

生:蚂蚁垒窝,预示着要下雨。(板书:蚂蚁)

生:鱼跃出水面,也说明要下雨了。(板书:鱼儿)

生:鱼鳞上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板书:鱼鳞)

生:白云飘得高,明天肯定是晴天。(板书:白云)

生:繁星满天,第二天肯定是好天气。(板书:繁星)

师: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现象,能让我们推测过去、预知未来,真是太神奇了。

(点评:在导入部分,寥寥几句话,看似随意,其实用意很深。王老师把文本定位于说明文,借学过的课文告诉学生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大自然的文字”,特征是“藏在平凡的事物和现象”中,能够“推测过去,预知未来”。当然,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文字以及作用。说明文有很多表达的方法,在学习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这样引导,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思维,关注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为后面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

环节二:读课文,练概括

师:大自然中的文字需要你擦亮眼睛,才能发现。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2~6自然段。

(生读完第2、3自然段)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现在请你用文中的话,说说这两段分别讲了哪两种大自然的文字。

生:“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师:你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吗?

生:星星是天书,云也是天书。

师:十分简洁,老师奖励你把它写在黑板上。人们是怎样阅读这两种文字的,谁来简要说说?

生:根据天上星星形成的星座判断东西南北,比如找到北极星就能判断出北面,这样水手在海上航行就不会迷失方向。

师:也就是根据星座辨别方向。(板书:辨别方向)

生:当云山左右有两个尖头的时候,类似于铁匠的铁砧,这种砧状云出现了,就说明要下雷雨。

师:这种云主要给谁提示要下雷雨?

生:飞行员。飞行员看到砧状云要飞远点,否则会被雷击中的。

师:那么这种云的作用是什么?

生:提示下雨。

生:也是辨别方向,给飞行员辨别方向,绕道飞行,用以躲避危险。

师:第二位同学抓得更准。(板书:辨别方向)

(生读第4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种天上的文字。(板书:天书)谁来猜一下,下文估计会讲什么?

生:地上的文字。

师:我们一起来读第5、6两个自然段,看看你猜对了没有。

师:这两段文字不像第2、3自然段有关键句。老师给你一点提示,看看课题“大自然的文字”,它们又在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生:石灰石和花岗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板书:石灰石 花岗石)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段落,向同桌简单介绍其中一种文字。

生:石灰石这种大自然的文字,有点像我们学过的石头书里介绍的文字。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而贝壳是海里的,所以在城市里挖出石灰石可以证明这片地方过去是海洋。

师:这些石灰石透露的信息有什么作用,你能像上面“辨别方向”那样概括吗?

生:让我们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土地变化。

师:准确地说,不是土地变化,而是地貌变化。我们是不是可以概括成“了解地貌”?(板书:了解地貌)

生:花岗石出现在森林里,说明它是很久很久以前被冰块搬来的。当时这儿没有森林,森林是后来长起来的。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质的变化。

师:让我们为她鼓掌,她简洁明了地为我们解读了花岗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板书:了解地貌)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非常流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概括非常到位,教学目标很快达成了。首先,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文本语言已经内化,这给概括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给予学生概括的方法,如中心句概括、迁移概括等。教师提示了方法,加上适时的引导,六年级学生概括起来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学生既锻炼了概括的能力,也为后面“讲顺序,分类别”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王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很精妙,看着板书,学生能在脑海里建构起文本的框架,把握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环节三:讲顺序,分类别

师:请你自由读第1自然段,再联系板书,把大自然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分别给分册取上书名。

生:分为“天书”和“地书”。第2、3自然段为“天书”,第5、6自然段为“地书”。

师:同意吗?一致通过。请女生读“天书”,男生读“地书”,边读边思考:能不能把第5、6自然段和第2、3自然段交换顺序?也就是先写“地书”再写“天书”,行吗?(生读)

生:不行。因为第1自然段说“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再说“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所以要先写“天书”再写“地书”。

生:不行,因为天在上,地在下,一般都是先“天”后“地”。

生:不行,如果先写“地书”,那么第4自然段就不搭了。

师:如果非要先写“地书”再写“天书”,那么第4自然段怎么改?

生:“我们头上的这片天空,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师:脑筋转得可真快。你们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的确,像课本上这样安排结构比较合适。这样的有意安排,蕴含了一个写作知识。(板书:讲顺序)

师:作者的本领不止按顺序写“天书”“地书”这一条,请看板书,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在写天书的时候,都讲辨别方向一类的,在写地书的时候,都讲了解地貌一类的,这也是特意安排的。

师:好一个“特意安排”,这样的特意安排我们称为分类别。(板书:分类别)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2~6自然段。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在“概括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梳理文本的写作思路,学习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发现“先写‘天书再写‘地书”的构思并不困难,王老师的教学前行了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先写“地书”再写“天书”,如果非要交换位置,那么第4自然段怎么改。这个环节很有用,让学生学习了文本整体构思的方法,而下面环节的教学,这是在渗透段落构思。其实“讲顺序,分类别,有选择”的构思方法,不仅适用于“说明文”,也适用于其他文体,能培养学生的“段感”“篇感”,对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环节四:有选择,迁写作

(学生读板书:蜻蜓 蚂蚁 鱼儿 鱼鳞 白云 繁星)

师:白云飘得高,明天是晴天;繁星满天,明天是好天。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写到课文中去,这样课文的字数不是多了起来?

生:不可以。因为文章中的“天书”都讲辨别方向一类的,而我们说的白云、繁星虽然是天书,但放在课文中不合适,不是同一类的。

师:你的想法完全正确。写文章,不是字数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需要选择好材料。(板书:有选择)

师:就黑板上给出的一些大自然的文字,你打算选择哪些材料,安排写一篇属于你的“大自然的文字”?

生:我选择蜻蜓、蚂蚁,它们是动物类的,再选择白云、繁星,它们是自然景物类的。

生:我选择植物类的树的年轮和动物类的鱼鳞,它们都是用来判断年龄的。

师:好啊,课文里的写作知识,你们活学活用了。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

师: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多观察自然,观察了并能像作者那样写出来,这才是有学问的人。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可以看出,第一部分中教师的提问和板书非常关键,再加上环节三“讲顺序,分类别”的学习之后,学生领会“有选择”的运思显得水到渠成。当然,我们也别指望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就能让学生学会精巧的构思。构思能力、构思意识是一个综合体,需要教师长期地、系统地进行引导,这也说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是偶尔“指向”一下能起到作用的。)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 辨别方向 天书

云朵 辨别方向 讲顺序

石灰石 了解地貌 地书 分类别

花岗石 了解地貌 有选择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开发区天和小学 215000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4

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紧张)有一点。(微笑)、(平稳)、(高兴)。你是我的知音。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吗?(高兴)很高兴见到你们!真不简单,六(2)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出示:

3、伊林简介)

4、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上面写了什么?这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即: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有了问题,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探索。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是啊,有很多寻找答案的方式,不过,我们得学会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要想顺利地找到答案,必须得学会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要求:自由读,读正确、流利,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的地方回过来再读,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感兴趣的地方更要多读,当然更赞成同学们边读边划,做记号,甚至写感受。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学生认真读书。

2、师: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还在书上做了记号,写了感受。听说,你们昨天预习得可认真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出示:铁砧、星座、罗盘、一绺、汪洋、预兆)

(1)检查读音(2)交流了解意思(3)师小结:学得认真,预习得也很好。

三、精读课文,读懂文本

要求: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你喜欢的段落,这回读,可不能光用嘴读,要用脑读,要用心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明白大自然的文字蕴含了多少学问和知识。

1、学生试读。

2、交流讨论。

生: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师提醒:我们在边读课文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辨别方向的小熊星座,指看北极星,相机板书: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这本书的第一页写的是什么呢?(星)师:前几页全是关于“星”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预兆雷雨的砧状云。相机板书,预兆气象(根据学生要求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云”的,(教师多媒体板书)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石灰石、理解“------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有碎贝壳造成的,大家知道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指导理解“沧海变桑田”相机板书:了解历史沧桑。(教师多媒体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石灰石”的。

3、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动情说: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老师还可以提问枫叶为什么变红?花青素显现出来了)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生大声背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1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生齐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师: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4、先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然后小组交流,如果你写的和别人一样,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学生写。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7、------)

5、再回到课文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能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知识,真不容易,其实,我们明天从书本上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呢?

(1)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相机板书:观察、寻找、请教、认识、学会

6、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7、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板书: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预兆气象

了解历史沧桑。

造福人类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篇5

北阳联校员锡娟

新课程提倡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那么,这种学习方法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和培养呢?

在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了教材的特点,很好地落实了这一学习方法,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性文学作品,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星、云、石这三种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应该说对于这样的文章,学习阅读起来并不困难,那么,如何来落实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上出语文味呢?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作为了教学的首要任务。

因为作者在介绍这三种大自然的文字上使用的介绍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运用的是来自书上的资料,有的采用的是描述法,还有的则来自于作者的亲自观察与实践,教学反思《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特别是在介绍花岗石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连续设问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向我们进行生动的介绍。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一写作上的特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二段的写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段在写作上的妙处。尽管一开始学生遇到了一点困难,只能发现作者采用了连续设问的方法,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对学生说:“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几句呢?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反复的阅读中,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接着,我再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们一下子就读出了其中的有趣。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学实录 篇6

1、出示沙白的《秋》

2、请学生感情朗读。

读得真美!常说“一叶知秋”,看见飘落的树叶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这飘落的树叶就是大自然无形的文字。

今天我就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二、 初步感知

1、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他们会称为大自然的文字的)

3、非常好,学贵有疑!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快速地读课文。

(屏幕出示)思考:

a、文中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b、这些文字是写在哪本大书上的?

(1)学生快速朗读

(2)出示生字词,指读、齐读

预兆 耸立 小熊星座

铁砧

(3)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书中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此时的我们知道这大自然就是一本书。

3、假如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怎么划分?假如我把写星星、云的叫作天书,那么,写石灰石、花岗石的就可以叫作?(地书)

文中有个过渡段能找出来吗?(齐读)用里面的一个词概括,这是怎样的地书啊?(有趣的地书),同样,能给天书加个形容词吗?(神奇的天书)

三、 精读感悟

1、说得真好!那么让我们赶紧来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

(大声朗读2至6自然段,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分再读一读,运用“_____”划出神奇有趣的地方。) (1)学生朗读。

(2)你选择的是哪一本书呢?(多媒体显示天书和地书)

你选择书中目录中的什么呢?(分别显示书目) ① (看到北极星可以知道哪边是北方。)

哪里看出的,能不能读一读课文中的原句啊?(读得不错,真神奇!) 假如有一天你在树林中迷路,你能找到那颗北极星吗?(生交流) 出示小熊星座图案,补充介绍。 ②什么叫铁砧?

(砧: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我们平时切菜用的砧板)

这里说的是砧状云,老师这儿有一幅图,大家可以看一下。(多媒体出示) ③原来,这石灰石还是碎贝壳呢!地下挖出石灰石,我们可以推测出在远古时代,这个地方可能曾经是一片汪洋。

④恩,这段文字比较长,我们有必要都来看一看。(齐读)

你看这儿一共有几个问号?这也是我们的疑问呀,读出好奇怪的语气。 恩,你有什么收获呢?

▲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奇吗?

(3)读得真好!不仅神奇,我还感觉到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

谁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它神奇有趣。

五、拓展练习

1、大自然真是一本神奇有趣的大书啊!那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大自然如此神奇有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大自然呢?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请教有学问的人)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也让更多的人也来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的文字 篇7

小朋友,大自然是一本奇书。不知道你留意到了没有?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可 可)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

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字母“A”——一切有学问的人都是从它出发走向奇异的科学世界的。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颗星就是一个个的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个的字母。

所有的星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全是一样的东西。而认识的人却认得每颗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区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自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也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上面有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这也是天空大书上的字母。它不但讲现在的事情,而且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日子,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霪雨。

那边在蔚蓝的天空上,伸展着一片白色的丝缕——好像有人把一绺白发投向天空。

认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刻可以说出:这是卷云。有卷云就不会有好天气。从它们可以预测出,十成有九成是阴雨天。

也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时节,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跟它离得远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那儿的风就是刮得这么有力。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事情。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

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终于凝视天空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

又重新分辨不出个别的鸟来了,看来又只像是张蜘蛛网。一转眼工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放着一块很大的花岗岩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树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边有没有解释。

每一次还应该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老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了解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略有删减)

在自然的腹中漫步诗歌示例 篇8

《埋在雪里的涛声》

一滴水,可以

涂抹太阳跳动的火苗

也可以写下

一缕微笑清浅的波纹

但是它无法注释

云朵中情感流动的挣扎

///

大河之上

漫过河滩的涛声

会不会是无数个微笑

颤抖的声音

或是,一头公牛

由远及近的哞哞之声

///

而我腹中的涛声

该向哪里倾泻

才可以唤醒

沉睡中的灵魂

突然梦醒

而后,失声痛哭

《下雪天没有月亮》

雪一直下

数雪花数丢了三千华发

一个人的漫步

脚步比时针匆忙

被切割的路

疼痛的呼喊已经沙哑

///

没有目标的闲逛,犹如

在山野的脸颊

留下淡淡的吻痕

我喜欢

今天的山坳

吞下今天的太阳

///

漫不经心的微笑

也可以点燃一双黑暗中的眼睛

正当夜幕卷起我时

听见细碎的脚步急急赶来

她身后

还背着一缕月光

《最后的果实》

下雪的时候

天和地离得很近

是鳄鱼的大嘴

雪花和我

都不够它一顿美餐

///

我是大自然

最后成熟的果实

多汁多肉

贮满了时间的味道

在北国的`寒冷里拒绝坠落

///

一阵雪雾漫卷

一棵小树被风吹断

我猛然回头,看见

那条鳄鱼,正在

张着大嘴向我扑来

《雪 花》

看着脚上黑色的鞋

冷漠的表情

忽然觉得,是它

砍断了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双脚

索性赤脚站在雪地上

感觉植物破土而出的快乐

///

零下三十六度的冷

迅速将我身上的赘肉割去

只剩一副骨骼立在那里

忽然有一种

削去整个尘世臃肿的窃喜

///

从脚底长出的白

迅速弥漫全身

我长成一片硕大的雪花

把时光涂成了

和骨头一样的颜色

《太 极 图》

找不到这么大的饭桌

就在雪地上画了一个鸳鸯火锅

///

白的那半给你

用一尘不染的白雪做底料

黑的这半

我用来熬煮黑夜

///

在给夜色改刀的时候

把那些清淡的星星

和鲜笋一样

刚冒出头的月牙给你

///

这样,黑与白

就会彻夜比肩

或许,还会在虚无里永恒

历史与现实之间

也会有一道虚线打着盹

///

燃料不忍心用那些

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树枝

只好把刚写完的爱情诗

一行一行地点燃

///

把这个混沌世界

熬煮得

清清白白,富有营养

只需要,燃烧一首诗的时间

///

远处有人气喘吁吁地跑来

手里,还莫名其妙地

大自然的文字作文 篇9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很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这篇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

还在上大学期间,伊林就开始为儿童刊物《新鲁滨孙》写化学方面的科普短文。1925年,伊林大学毕业,到列宁格勒涅瓦硬脂酸工厂担任实验室主任,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创作。1927年,他的第一部中篇科普著作《桌子上的太阳》(中译本名为《不夜天》)问世。在这以后的26年间,伊林创作了近20部中篇和长篇科普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与他的妻子合写的。

伊林的科普作品知识性强,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读来使人回味无穷。

伊林说:“只有自己为所写的事件感动并且不掩饰自己感动的人,才能引人入胜地描述这件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国内开展了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这使伊林深为激动,他不是旁观者,而是满怀激情的积极参加者。因此,他能写出《五年计划的故事》《山和人》和《人民──建设者》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反映苏联五年计划建设的科普读物。在伊林的笔下,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个个气壮山河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琴符。据我国科普界前辈、伊林著作的`早期翻译者董纯才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有些青年人就是在读了《山和人》之后,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奔赴延安去参加革命的。

伊林学识渊博。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新的养分,他一生从未间断过对知识的追求。伊林每写一本书,似乎都是重新读一个大学,要读几十本书和几百篇科学论文。为了写《人怎样变成巨人》,他在几年内学习了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等各种学科的书籍。他写《人和自然》时,对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了两年之久。

伊林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创作时,先拟出提纲,描绘出大体轮廓,再着手写。伊林出笔很快,但初稿写完后,都要反复进行认真修改。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探求更好的表现题材的手法、形象和比喻,他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他的《十万个为什么》采录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以简明、活泼的语言介绍基本科学知识,深受读者欢迎。

大自然的文字作文 篇10

土地看似平凡无奇,可也是一本大书。在土地上,我们也能知道很多东西。如果在工地上挖出了一块形态怪异的石头,似猛兽非猛兽,又像龙的头,你以为这只是长得怪异的普通石头吗?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这不是石头,这是恐龙的化石。大家知道恐龙是远古时代的居民,这说明这儿曾经生活着恐龙家族。

天空这本大书上也写着文字。夜晚,抬头仰望天空,看到那繁星点点一闪一闪地眨眼睛。普通人觉得很简单,没有什么。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这并不普通。这说明明天准是个晴天。

动物之间也为我们传递着知识。如果蚂蚁正成群结队地向外迁移,普通人会驻足观看,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刻会提醒他,赶快回家,因为蚂蚁搬家是下雨的前奏,再不回去就要被雨淋湿了。

不仅动物为我们传递宝贵的知识,植物也时时为我们送来知识的芳香。如果发现了一个树桩,树桩上还有一圈一圈的线条。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这里也隐藏着许多奥秘:那些线条名叫年轮,顾名思义,这些线条是表示树的年龄的,那一圈就是一岁;不仅如此,年轮还有表示方向的功能:稀疏的一面是南面,也是向阳面;稠密的一面是北面,就是背阳面。

《大自然的文字》特级教案 篇11

1、读懂文中大自然的四种文字:北极星指明北方,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有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汪洋一片,森林中的花岗石是冰块搬来的,森林是后来有的。

2、学会用两种诗的形式说读书收获,用关联词说清前因后果。

3、体会文中用事例说明的方法及问题激趣,拟人手法把科学知识介绍得通俗易懂的方法,并仿写一段内容。

4、让学生懂得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善于观察、勤学好问、亲自实践,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大自然的文字及读懂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小诗《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沙白

2、指名读,齐读。 揭示:俗话说:“一叶知秋”,诗中的“这红叶一片”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在上面找到了、——(生齐答:秋天) 。

出示: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生齐读。揭题)

二、初步感知,理清脉络

1、打开课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的说说,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交流出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

仔细读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大自然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文字到底告诉了人们什么?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呢?)

2、现在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圈一圈作者介绍了大自然的哪几种文字呢?对于我们的疑问,他又是怎么回答的。

3、我们先来交流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文字?(板书: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这里的星星具体介绍的是哪一颗,云是哪种云呢?石灰石和花岗石是不同质地的石头。

1

4、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呢?(一本书)

5、为了有条理的介绍作者还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呢,是哪两册呢?现在就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给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字。

阅读提示:建议大家注意研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会帮助你很快理清头绪,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书名来。

(出示第四自然段)

6、交流:你是怎么概括的?(上册:天书,下册:地书)为什么这么概括? (第二段,星星写成的天书;第四段,脚下这块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扮演了什么角色?(承上启下)

它是怎么“启下”的?(下面的

5、6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地上的两种文字——指板书提示)

它又是怎么“承上”的?(提示仔细读这句话——“也是”的这个“也”字,告诉了我们,

2、3自然段介绍的是天上的文字,所以上册可以概括为天书。)

7、是的,你们很能体会作者的心意。明白了这段的作用,再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课文的写作思路就了然于心了。出示: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没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第一段)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他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第四段)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应当……应……还应该……(第七段)

8、读一读这些选自文中的片段,试着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构篇成文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先写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再写天书和地书上的四种文字,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懂。)

9、现在我们一起去向作者学习,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成为聪明的孩子吧。 准备好了吗?我们这就起航,去探索知识的广阔海洋,大船,出发,不过----

三、精读课文 【 第二段:星星】

1、情境质疑: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可实在危险,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

2、别着急,有经验的水手一点也不怕,他抬头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声说道:那就是北方!知道为什么吗?赶快读读第二段。

3、交流答案:(引用书中句子)原来北极星给他指明了方向。

4、你们想看看北极星吗?出示星图,适当介绍: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位于大熊星座,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熊星座,小熊星座里也有一个小北斗,熊尾巴方向最亮的那颗就是北极星。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极的方位,所以找到它就能在茫茫大海上辨认出北方。

5、所以即使没有罗盘也难不倒有经验的水手,哦,黑夜里的大海上,我听到水手们说话了,他们在说什么?

出示:北极星一颗,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北方,(找到它就不会迷失方向)

启发:仅仅只有北极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吗?不,不,天文学家还会说—— 出示齐读:满天的星星,都是大自然的文字,里面有无穷的奥秘。

精确观测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宇宙天文方面的知识呢!

5、指导朗读:学到这里,你觉得星星这种文字怎么样?(神奇)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第三段:云】

1、过渡:天上还有什么神奇有趣的文字呢?(云)文中具体介绍的是哪种云?(砧状云)正音。

2、师:砧状云到底什么样?找找书中的介绍。 教师补充:铁砧图片,砧状云图片

3、自己读课文,看懂砧状云告诉了我们什么?

4、交流:(书中语言: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点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5、飞行员看懂了大自然中云的文字,你也明白了吗?也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越听越这句子写的可真好啊,老师为什么这么夸?听——(不但说的很清楚而且说押韵,就像一小节的轻快、流畅的诗歌)

6、一起轻快的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7、你瞧,云这种文字不但神奇,还很重要呢?咱们的天气预报——就离不开云图的观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云的气象知识或谚语吗?

8、观看更多关于云的图片

【小结学法,自读地书上的文字——石灰石、花岗石,体会神奇之处】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天书上的两种文字,细细读书,不仅明白了这些文字的含义,还体会到了大自然文字的神奇之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地书上的文字,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读懂这些文字的含义和自己体会到的神奇之处。

出示:自学《地书》上的两种文字,边读边圈划重点词句,读懂文字的含义和体会到的神奇之处。准备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 交流【石灰石】

· 说收获——石灰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 在城市里发现石灰石能说明什么呢?

·为什么“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指导:我们还可以用下来的句式理清思路。

3 出示:因为石灰石(由碎贝壳造成),而(贝类是海洋的居民),所以(有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汪洋一片) 神奇之处: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地质变化只有大自然的文字才能告诉我们

那么在森林发现花岗石,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读、说。

(森林里的花岗石从哪里来?冰川是神奇的搬运工,森林是后来长起来的。) 神奇之处:冰川和森林,遥远的历史变迁竟然是小小的石块透露的。这真是一块神奇的石头,你还知道哪些神奇的石头?(陨石、化石、钻石)

小结:真该好好读读大自然这本神奇的大书,好好读读大书上的文字啊。

四、体会写法

1、过渡:同学们学到这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呢?这本来是一篇科学知识的文章科普文章,但我们并不觉得深奥难懂,反而读来趣味十足,作者又是怎样做到的呢?回顾课文,你学到了作者哪些写作高招?

2、交流: 运用拟人手法

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六自然段)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评:不仅神奇,还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拟人,用词准确)

谁能再用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它神奇有趣。

用问句激发兴趣,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举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是单纯的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放到具体的事情中写。

3、小结:作者用生动地语言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指明说并板书——伊林)

出示补充伊林资料:

伊林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科普文艺著作。,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的讲述科学知识。

五、学习最后一段

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呢?我们一起读读伊林的建议 齐读

总结谈话:观察、思考、实践是打开自然之书的金钥匙,希望每位同学都去追寻、获得,到广阔的自然中去学习、成长。

六、作业:

1、仿写一段

2、把课文改写成一首小诗。

4 附:

照样子,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大自然的文字读书笔记 篇12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头儿和老太婆,他们住在大海边上,住在一所破旧的泥棚里,老头儿每天打渔,老太婆每天织线。有一次,老头网到一条鱼,这是一条会说话的鱼,他想要用重金来赎得自己自由,老头没敢要,放走了鱼儿。可老太婆不一样,他十分想拿到重金,就让老头一次又一次地让老头去找金鱼。从小木盆到大房子,从贵妇人到女皇。后来金鱼再也忍不住了,把老太婆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在别人给予我们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心,当我们贪心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别人对你的好感就会消失他便会收回,让你一无所有。可见,贪心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啊!

《大自然的文字》阅读答案 篇13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1.这段话中_______________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2.“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着把这段文字分成2层。

4.从这段文字可以了解两点知识点:

(1)石灰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灰石可以帮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1.这段话告诉我们,认识大自然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认识大自然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 这块灰色的石头

2. 这块石头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而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

3. 提示:以“并不普通”为界,分为两层。

4.(1)由碎贝壳造成的

(2)了解远古时代的地质面貌

(二)

1. 到田野里去观察、读书、请教有学问的人

上一篇:小学文体活动工作计划下一篇: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