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2024-06-20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共13篇)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1

申报2007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要求

一、建设目的及内容

本项目的实施,旨在鼓励和支持各有关单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本项目重点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二、申报条件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突破旧有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培养目标明确;对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学校重视,拥有较为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对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以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建设单位进行建设,并具有两年以上的先期建设基础。

三、申报程序

填写《2007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并按桂电教[2007]31号《关于启动2007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上报。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区建设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为总目标,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搞好创新实验区建设,通过对人才目标定位、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校内外实践结合、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构建起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开放培养体系,为旅游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实验区建设基本思路

(一)明确“综合化、国际化”人才目标定位

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高素质的旅游应用型专门人才,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旅游行业的人才在“零距离”的岗位要求背景下,要深入细致地认真分析如何做到真正的“零距离”。由于人才培养总存在“滞后性”的特点,旅游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国际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零距离”岗位要求的实现。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就要考虑旅游行业的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更要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突出适应性与应用性特征,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服务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和相关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实用型专业。

(二)强化“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能力培养体系

按照“突出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强化能力训练”的理念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目标,运用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创新机会、更好的创新实践条件以及更大的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

在知识、能力、素质核心素养细分基础上,合理精选课程,整合形成有效的课程模块,以“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完成校内教学。完善产学结合制度、工学交替制度、多证书制度、技能考核制度和实习就业一贯制制度等,完成校外实践教学。

(三)实施“深度融合、合作共赢”校企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应用性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与旅游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建产学研训基地,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等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与变革。结合专业特点,按照“平台+模块”的思路构建培养方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工学结合”为目标推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四)构建“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逐步完善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着力培养、打造一支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的专职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保证。借助和行业良好的关系,借助行业指导和教师的职业训练,并聘请行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改,不仅有利于真正落实校企合作,还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也是学科发展和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推手。

(五)倡导“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倡导“以生为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念,推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教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教学管理上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试行双专业、双学位,试行分层分类教学模式。

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利用校内外实践结合、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实现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构建起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开放培养体系,为旅游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创新实验区建设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思路改革课程体系,实行“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3大课程平台,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活模块主要体现在课程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与兴趣,确定具体灵活的模块教学方向,供学生选择,包括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实习、社会实践6大模块,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理论教学方式系统化

遵循能力培养为主、面向市场和结合学生实际原则,系统设计教学环节,实施“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内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完成校外实践教学,采取第二课堂和丰富的业余活动相结合,完善多证书制度与技能考核制度,落实质量优先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实践技能。遴选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微格教学等方法,并逐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完善网络教育系统。

(三)实践教学体系多样化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实验实训、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见习、考察、顶岗实习等。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构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实习、社会实践6大模块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多元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打造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构建专兼结合、有着高深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加强学术研究和产学研项目。积极利用校企合作机制,派遣年青老师到旅游企业接受锻炼,以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老师。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可以聘请相关院校的在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老师、旅游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者或资深从业人员为兼职老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三、创新实验区建设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面广,要按照“规划先行、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实推进建设工作,既要重视日常细节,也要敢于创新突破,以取得最终的建设成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成熟

创新实验区建成后,要形成较为成熟的产学合作、工学交替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旅游业实际,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实践教学体系日趋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有效,师资队伍更加精干,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建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力争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达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为区域旅游经济服务。培养出的人才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高,毕业就业率高、过级率高、英语交流能力强、计算机运用熟练、能迅速适应旅游行业需要,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学生评价机制更加科学,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好,争取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课程体系结构更合理、特色突出

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模块化教学为方向,注意保持适度弹性,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各类课程设置比例要合理,相互配套。课程内容应立足本地实际,面向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开设有关地方特色文化、人际沟通、旅游规划的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未来职场适应能力。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力争建设相关精品课程,有条件的可以编写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实习实训指导书和教学案例集。

(三)实践教学成效更显著

充分利用地缘和行业优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训基地,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学生深入社会与企业开展实践实习提供有效支持。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三个层次和六大模块构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进度,形成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鼓励教师申请各类纵横向项目,指导学生参与相关应用性课题研究,相互配套,形成合力,有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

(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

以能力培养、任务驱动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研究性、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积极主动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全方位开展行业交流与学术合作,使产学研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借助校企合作模式,使教学工作更贴近旅游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实际,通过与企业的对接与交流,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前沿,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

(五)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管理水平高

创新实验区建成后的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结构更加合理,教师更具敬业精神,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科研实力强,更加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特点。既熟悉理论知识又掌握旅游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达到50%,旅游企事业单位专家、相关院校名师兼职比例应达到30%。同时,加强教学日常管理,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实验区建设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学校、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人才

从2007年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国家先后资助建设了42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80个工程教育改革集成项目,相应地,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立项资助,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纷纷涌现,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蓬勃发展。如今部分试点特区培养出了2—3届毕业生。总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做法和成效,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一步良性发展和逐步推广的前提和基础。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本模式与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高校整合学校优势资源,以研究型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育人、协同创新等改革,探索教学理念和管理机制等创新,从而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和基地[1]。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通才教育模式。将通识教育理念作为大学育人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前期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学习,打牢学科基础;后期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2]。

基地培养模式。加强理工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注重数理化及生物学、计算机等理工科基础课程学习,以培养拔尖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宗旨,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置身国际化背景下具有持久竞争力的自然科学领军人才。

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对学科类型较为相近专业的学生,前两年按大类培养,后两年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两个或以上专业(或学科)知识和能力,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工科背景的文、法、经、管等领域人才。

专业提高模式。打破按学科逻辑设置课程传统,整体优化系列课程,重组教学内容,设置综合课程,促进学生知识横向联系,提高综合研究和实践能力,懂得并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改进生产,成为某一领域专家。

创业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上侧重创业型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课程设置增加创业内容;培养方式上,设计多样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技能,同时创设一定的创业环境[3]。

经过6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确立本科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绝大多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都秉承精英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基本理念的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更加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创造,更加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努力造就领袖人才、杰出人才、行业中坚和领军人物等[4]。

二是以新的学习理念为指引,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寓教于研,给予“教学的学术”地位,教学科研互促共进,从学科体系动态发展中寻找本科教学与科研的新生长点;从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培养本科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从学生获得更大发展角度提升其学科素质;坚持课程内容体系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生共同讨论本学科不确定性内容、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的趋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5];进行小班授课,改变单一讲授模式,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促进本科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养成[6]。

三是增强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将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作为基本途径,不仅让学生参与到本科科研创新项目中,而且组织他们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大提高科研认知及水平。

四是提高本科生专业实践及动手能力。形成课内外结合,包括社会实践、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创新实践、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立体网状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一些 “985工程”高校实验班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占80%以上,并与企业、用人单位结合建设了条件优良、综合化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五是培养本科生国际视野及交流能力。如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联合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实施国内外人才培养深层次合作等;聘请国际知名学者讲学或授课,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营造国际化与多元文化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学术动态、与学术大师交流机会等。

六是提升本科生多学科知识文化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都确立了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改革思路,强调通识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早在2007年之前,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就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有益尝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它们为榜样,尽管成效明显,但也日渐暴露一些弊端。

一是缺乏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实验区学生,管理者和教师大多教导他们如何成为才能出众的行业精英,至于成为“什么理想信念”支撑的人才引导较少,更缺少相关课程对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进行教育。

二是简化为单一性的实验基地建设。普遍认为,实验室出人才,实验基地锻炼人才。潜意识中只要把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好了,就能培养出研究型人才,就能提高创新能力。大多以培养自然科学方面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等同为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重在提供实验平台和条件。

三是拘泥于某一学科特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多以优势学科专业为支撑,建设过程中,虽要求其他学科专业合作,多数仍本着把优势学科做得更优、把强势专业办得更强的想法,积极为本学科专业发展谋利益。有的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将校内外更多资源整合到该学科专业,使这一学科专业成为校内真正的“贵族”特区。

四是局限于少数学生专门培养。根据精英人才培养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班较少;每班人数不多,一般20—30人,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教学形式多为研讨、实验、实践等,适合小班教学,不宜扩大规模。目前实验区仅适于少数学生专门训练和培养,积累的经验难以铺开推广。

五是缺少专业学习的具体化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都采用推迟本科生介入专业学习的做法,让学生大量选修多学科课程,以夯实宽厚、广博的综合性知识素养基础。然而,究竟什么时间学习专业为宜、学习多少专业知识技能为好,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论证和尺度。

六是缺少通识课程考核要求。实验区强调学生基础宽厚、知识面广,规定自然科学类本科生须选修一定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人文社科类本科生须选修一定的自然科学类课程。虽然对课程门数和学分进行限制,但大多对学习效果没有明确要求,不少学生仍最关注课程是否好通过、教师讲得是否有趣等,有的甚至把通识课程当作一种娱乐和调节,大大降低了学习要求和效果。

出现以上问题,原因很多。从培养主体来审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急功近利思想膨胀。争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虽是为人才长远发展打基础,但为了四年后可以看到具体成果,在立竿见影、拔苗助长上下功夫,而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滞后效应。

二是培养目标定位较窄。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都把人才培养目标瞄向“派上大用场”、“发挥大作用”的精英人才培养,具体化为某一职业或行业精英。为使职业或行业的特点能够在本科人才身上显现,标明其可视的有用性,学校不得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三是培养规划囿于试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多依托申请到的项目进行建设,整体规划仍是对人才培养特区的设计,基本没考虑试验成功后如何将这些做法在全校乃至全国同类院校推广,所以目前“一对一”式小班试验的许多有效方法只能在学校特区、学科重镇中发挥作用,对于学校广大师生来说只能是“镜中月”、“雾中花”,改革成果很难惠及他们。

四是培养平台过于分散。由于是整合资源,试点办班,大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中没有建立像北大、浙大那样的实体学院和组织,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负责教师(多为兼职),仅挂靠某一学院。实验区学生虽组成班级,但散宿于原来寝室,专业学习时又多分方向学习,可谓离多聚少,共同交流和探讨欠缺。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思路及策略

巩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成果,规避已经产生并日趋扩大的问题,推进这一意义深远的建设,需要重新审视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思想引领设定培养目标,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设置教育管理学生的组织,用德才兼备的高标准重点培养学生未来自主发展能力,努力使广大师生共享改革成果。

1.树立为国家育才的本土化理念

鸦片战争以来,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探索中,我国相当一部分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对西方文化及其观念由学习、借鉴渐变为盲从。21世纪以来,很多事业发展更是言必称“欧美”,然后再效仿之。在这一洪流中,高等教育也不例外。目前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对精英人才淡化思想教育、重看数量产出的表现,就是危险信号。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大学一个根本任务是要唤起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7]作为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凝练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育才的坚定志向,并将此理念和志向内化为本科生远大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在精英教育中不迷失方向,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2.立足于思想引领设定培养目标

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主体,大学生应具有丰富而先进的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选择大学生中的精英进行培养,这些“精英之精英”更应具备较为成熟的先进思想。有了超越一般人之上的正确思想,精英人才才能更具创新性,才能以思想及成就引领社会前进。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制订培养目标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试验田,应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强化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要跳出狭窄的专业和行业的视野,将培养正确、先进的思想置于人才培养首位,使培养出来的未来精英人才能够指引自己在相应的专业或行业领域为祖国乃至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3.面向渐进式推广制定培养规划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最终在高校开辟几个永久性的试验特区,而是为了能够将人才培养实验区取得经验进行扩大推广,让更多师生尤其本科生从中受益。为此,高校要以此为契机,探索易于推广、遵循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8]。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过程中,要面向未来的经验推广和受众扩大,制定出合理布局资源、充分利用师资的人才培养规划,既利于实验区培养出高素质学生,也便于其他教师一边观察、一边学习和借鉴、运用,使更多学生得益。

4.设置教育管理学生的实体组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的大学生大多经过入校后遴选进入新组织、失去原组织的过程,而依附的新组织非实体化,使得他们处于“托身无处”的尴尬境地。为增强学生归属感,在稳固的团体中培养他们生存能力、交流能力、竞争能力、相处能力等,亟需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立教育管理的实体组织,以容纳他们共同学习生活,组织开展研究和活动,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专业提高,观察他们的变化和成长。

5.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据2009年OECD与科技部联合发表的《中国创新政策述评》指出:“中国现行教育体系是以被动学习和基于应试能力为导向的。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考、创造力及创业能力培养。” [9]杨福家院士在比较清华与哈佛学生时表示,“从考试成绩看,清华大学学生的水准的确比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的水准高,但在个人创造性、知识广度等方面却并非如此。”[10]为扭转这一局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活动、自主评价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和管理者要做好指导、指点、指引角色,鼓励学生用功读书、潜心做事,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使他们经过四年的学习后,能够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发展才能的社会杰出人才。

6.完善以制度与政策为关键的支持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成效的显现需要较长的时间,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的总结和升华更需要一个过

程,创新实验区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不可急功近利。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改革创新方面突破传统的管理框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组织、考试方式等方面要在遵循学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验区建设的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认知、创新、成才为目标,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创新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为创新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2007(1).

[2] 马廷奇.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进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09(4).

[3] 王平祥,唐铁军等.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0(5).

[4] 潘懋元.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两个方向[J]. 理工高教研究,2002(1).

[5] 赵莉,马继刚. 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6] 陈遇春,王国栋. 我国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1(6).

[7]徐大发. 大学培养“利己者”凸显理想教育缺失[EB/OL].(2012-05-04),http://guancha.gmw.cn/2012-05/04/ content_4086659.htm.

[8] 雅斯贝尔斯. 大学的理念[M]. 邱立波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8.

[9] 潘艺林.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与路径思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10] 杨菊仙.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路径和发展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项目来源:湖北省教育厅教改资助项目“农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09138)]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4

实验小学201X——201X学年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年级1班

一年级1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顾卫星

一、班级概况:

总人数:78人男生:43人女生:35人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能按照一日行为规范来做,但由于年龄太小,因此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男孩子在这方面的养成习惯做得还不够,下课会有奔跑现象出现,经常要老师同学提醒。

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较聪明,思维活跃,作业能认真完成,有一定的互相竞争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品德情况:学生爱集体,爱劳动,爱师长,爱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会出现自私、虚荣心、盲目自满的思想

二、指导思想: 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好学校的工作计划,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教学工作有秩序地顺利地正常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三、工作重点:

本学期本班的工作重点有三点。

第一,抓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打好基础。

第二,抓美德教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包括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形成良好的习惯。第三,抓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教育。

四、教育内容及措施:

(一)行为规范教育:

一句响亮的口号:做一个爱集体爱他人的好学生。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明确一日常规细则,做到人人知晓。

2、充分发挥行为规范示范员的表率作用,做到以一带四。

3、用班会、晨会进行常规教育,抓好纪律、礼貌、劳动、学习等方面的常规,使行为规范训练经常化、规范化。

(二)搞好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和建立班集体。

1、狠抓各课纪律,保证学生遵章守纪。

2、各项集体活动做到集合快,纪律强,效果好。

3、早操,眼保健操要人人会做,人人求好。

4、建立正常的卫生值日制度,班级卫生人人有责,实行班级垃圾袋装化。

5、培养团结协作的优秀小干部群体。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利用晨会课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以此为范,导之于行。

2、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

3、结合情境,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四)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密切与各科任老师的联系,注意教学模式的创新,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会学。

(五)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1、对学生进行日常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卫生意识。

2、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在班级之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5、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五、每月安排:

二月:安定学生情绪,让学生开始科学地接受知识灌输。抓好课堂纪律,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范条例。教育平时要以礼待人,见到老师、长辈或同学要主动打招呼问好,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三月:发扬雷锋精神,宣传雷锋思想,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意识。抓好课堂纪律的同时,加强课间纪律。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们、爱劳动。特别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团结友爱。

四月: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学校的规范条例和小学生守则,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校园和公共场所不追逐玩耍,不损害校园和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搞好新疆文化月)

五月: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学生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强化学校的常规教育。加强课堂纪律。(组织写字比赛)

六月: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抓好知识复习巩固。教育学生要诚实和做事认真负责,并加强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5

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认为高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然后根据我国高校试验教学目前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包括实验教学的观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最后,提出改革实验教学的措施,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作 者:林家齐 李玲 LIN Jia-qi LI Ling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实验室管理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科技与管理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年,卷(期):11(6)分类号:F069.9关键词:高校管理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6

改革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全面分析了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办法和措施.

作 者:贾金亮 朱丽 周武艺 王瑞芳 Jia Jinliang Zhu Li Zhou Wuyi Wang Ruifang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刊 名:广东化工英文刊名: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36(12)分类号:G4关键词:肇础物理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7

1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建设的基础

长春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2年, 依托自身的优势, 已经开设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多以大纲内要求的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 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说明、误差处理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 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作为原有传统实验的有益补充, 在形式上灵活机动, 在内容上实用性强, 既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创造力有利, 又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实践的天地,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建设

为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并结合就业市场,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重新对原有实验体系整合优化, 削减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充分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紧密结合。

第一类实验是基础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多属于大纲要求范围。考核内容以某些原理定理的验证和基本实验技能或方法的练习为主。这类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并规范仪器的使用。

第二类实验是应用综合性实验。这类实验涉及的知识不止局限于某一门课程, 而是多个物理原理或概念的综合。对学生所使用的实验方法也没有过多的限定, 只要能够达到实验目的即可。

第三类实验是科学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与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保障主要从政策制定、硬件改造、师资配备三方面开展。

首先, 在拔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指导下, 对物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实验大纲重新修订, 确定三类实验的具体实验内容。在内容选定上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 充分体现实验教学和科学前沿的紧密结合。编写与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相适应的指导教材、制作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购买或开发实验选课系统以保障体系的顺利实施。

其次, 充分利用吉林省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对现有的实验室及仪器进行改造更新。一方面改造实验室的实验环境。针对某些实验对避光、防尘、防潮、排风有较高要求的, 单独实施改造。另一方面对实验仪器进行更新。特别是大型仪器如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等的购买要谨慎对待, 购买之前要对国内外厂家的参数和价格进行详细对比调研, 并进行论证投标。

最后, 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 合理安排学时及课程安排, 并对第三类实验实施导师制。教师针对自己的科研项目选定适合的实验题目为学生开设, 并将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实验紧密结合, 达到科研与教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成果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促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实验体系实施近一年来, 本科生独立完成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就达到了8项, 参与的省级科研课题达到4项, 并有5篇学术论文发表。有近10%的学生被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仪器研究所等单位录取为研究生。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涌现出具有创新意识、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 所涉及的问题除了资金上的支持还涉及到相关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大力配合。另外, 除了实验课程, 在理论课程中也应该逐渐渗透相关的创新改革机制, 使实验和理论体系改革同步一体化。

摘要: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验综合素质为目标, 构建创新物理实验体系, 形成以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实验环节, 探讨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物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大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赵韩强, 赵树凯, 潘洪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4) :68-70.

[3]范兢业.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率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9.

[4]李秀娟.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 (10) :18-19.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8

摘要:实验教学是高校转型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从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出发,提出高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力图推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对策

吉林省教育厅校企融合培养中草药种植与加工应用型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金项目:

1.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药品营销专业职业技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ZCY263

2.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三元四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H150415

3.吉林省教育厅2011年“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2011JGXB012

4.2015年吉林省教育厅校企融合培养中草药种植与加工应用型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2.4

实验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过程中机器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需求,高等学校实验在设计、实施、管理、控制等方面以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高校实验教学管理不到位、实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实验室数量少、仪器更新慢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的阻力。

一、高校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1.实验室资源不足,仪器设备陈旧、老化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运行的重要场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各院系在实验室的构建上各自为政,各自规划学院发展所需的仪器设备,缺乏统一性。传统的院系实验室数量较多、新增院系实验室较少,实验仪器设备采购过程中重复建设,实验仪器共享利用率低。尤其是手学科专业的影响,学院领导着力加大重点学科专业的投入,个别专业重视相对较低,仪器陈旧老化,更新速度慢,满族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实验设计安排无法正常运行。

2.二级学院缺乏主动性自主性

实验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许多高校在实验管理上缺乏切实可行的制度,在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分配、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设计等方面重视力度不够。二级学院在实验设备采购、实验试剂的使用要听从上级主管部门的分配,即使个别高校颁布提高二级学校自主管辖权利的相关文件,但是落实过程中还比较困难。二级学校在实验材料采购过程中受学校约束力较大,受其影响,二级学院充分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就不高。

3.实验内容与现实脱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原有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教师教满堂灌输实验内容,亲自演练实验操作,学生按固定实验步骤重复完成实验操作,缺乏创新性;二是实验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设计性,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缺乏独立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中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不紧密,社会应用性较差。

4.教师队伍师资结构有待加强

师资是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划分不明确,同样是教师队伍,享受待遇和专业教师队伍有差别,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等现象,个别学校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聘请校外非专业技术人员来满足教学需要,导致实验队伍参差不齐,实验室管理混乱;另外,从教师队伍的发展角度出发,实验教师从学历、职称等明显弱于专业理论教师。

二、对策与建议

1.转化实验教学模式,丰富实验内容

一是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结合社会需求,大学生创业的需要,设计多层次、多水平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二是深化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将理论授课与实验授课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实验为理论服务之目的;三是配套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相关文件,完善学生实验考核管理办法,健全学校实验教学体系,如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保障实验教学运行正常运行。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学习与交流,派遣实验教师到相关院校、研究所等单位进修学习,丰富教师实验内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二是营造学术氛围,教师参加各级学术会议,领会社会先进技术理念,提高教师学术素养和个人能力;三是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深化学科专业水平,提高学历、学位水平,形成年龄、结构、学历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三是健全规章制度,设置专项资金,保障师资培训顺利进行。

三是加强实验室共享与开放,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一是对内开放,满足教师、学生教学、科研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项目设计中来,提高教师、学生科研能力,做到为教师服务;二是对外开放,加强与校外高校、研究所、企业等联系,合作交流,共同培育项目,提高实验室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做到实验室资源共享,实验仪器采购及使用尽量满足多学科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实验室运行能力,发挥实验室服务学校的作用。

四是建立奖惩机制,提高实验教学积极性

一是强化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络、媒体、校报等媒体,多层次宣传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学生思想意识;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实验内容,设计科学的评价奖惩机制,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监督和管理,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贯穿学期始终。开展奖励绩效评估,给予实验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奖励,激发教师学生开展实验教学。

总之,随着高等学校快速发展,高校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已成必然。实验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中药环节,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1]。

参考文献:

[1]谭孝翠,张利,雷跃荣.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的探讨和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6):127-128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9

机器人创新设计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谈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出发,以机器人创新设计实验课程为实践平台,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构建了以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内容、自主灵活具有激励机制的教学方法和成绩综合评定的`考核标准为主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杨丽 李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642关键词:实验教学 开放式教学 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通过学习化学可使学生知道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脉相承,所以加强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是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观察是创新的眼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有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像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颜色变化,爆鸣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观察、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

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提问实验室制氢气时,我们常用哪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道锌,这时可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了解实验室选锌作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加强实验操作培养探究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适当安排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即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的实验。在化学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作为“边讲边实验”的素材,(1)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性教材,尽可能“边讲边实验”,例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一些实验;(2)把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如: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错放在右盘内,砝码放在左盘,移动游码平衡后,问称得药品的实际质量是多少?通过操作,这些问题就能准确地得以解决。

2.精心组织学生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联想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作好记录,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写好实验报告。

3.鼓励学生课外实验。一是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做探究性实验。如: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以及不含氧气的水中的存放情况,加深对铁及铁制品锈蚀原理的理解,进而掌握一般的防锈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实验和活动课实验的作用,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检查食盐中是否含碘、草木灰中无机盐含量的测定;活动课题不受教材的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篇11

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它可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触觉器官,使得各感觉器官相互协同,提高感觉的效果,增加科学现象的信息量和感受量,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觉过程,有利于学生直接地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规律。实验教学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直观性,而直观性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实验掌握科学知识,比通过学习理论掌握科学知识来得更便捷。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验时,实验的目的和设计可以锻炼想象能力,实验仪器的组装、分步操作可以锻炼动手能力,现象的观察、数据的测量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实验故障的排除可以锻炼分析能力,实验结果的整理和资料的分析以及获得规律性的认识等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可见,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实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和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强实验教学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从能力结构,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探析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去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据这一目的并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实验教学体系要课程化、模块化,既与理论教学体系有着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又要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本着这一总的要求,可采取如下措施:

⑴实验教学独立设课。近些年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开设了化学实验、电工实验、电路实验、模电实验、数电实验等独立于理论课的实验课,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⑵实验教学打破课程界限。本校有些专业,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就建立了一套从机械电子基础实验、微机实验到机电测试及控制等方面的综合性实验体系。这就打破了各门课程的界限,既注重了纵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了横向知识的渗透,使实验教学具有了整体性,摆脱了理论课对实验教学的束缚,避免了教学内容交错重叠,增加了各学科的实验联系,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验证所学的理论,严重束缚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势在必行。我们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逐步淘汰了一些内容陈旧、过于单一和缺乏启发性的验证性实验,逐步实现了由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单一性实验向综

合性实验的转变,形成了适应现代教育观念的实验教学

模式。

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有些实验可有多种方案实现,要得到最优设计,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精心设计和科学统筹。这一过程本身就孕育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告诉学生实验内容,而且还要详细讲解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操作步骤,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要按实验讲义“照葫芦画瓢”即可。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自己组合仪器设备,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注重培养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归纳提炼出新思路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进一步优化教学互动程序。

4.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各类实验仪器的相对齐全,扭转过去那种实验课“教师演示学生看”、“少数人操作多数人看”的被动局面,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时机已经到来。近几年来,本校在课余和节假日对学生开放了机械综合实验室、电子、家电维修和农产品加工等实验、实训室,这使得实验教学时空得到了延伸,现有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学生反映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有了充分的时间对在实验课上尚未完全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进行再训练;其次,还可以对实验中的常用仪器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等进行强化训练和掌握;再次,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验能力等情况,选定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使得记忆深刻。此外,还极大地丰富了课外生活。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12

教学模式是一种立体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方式, 要有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撑为依托。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行为主体以及教学内容构成稳定的教学活动方式, 包含了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现有日常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全盘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为辅, 讲课是书本知识的再现, 考试则成为测量学生获取知识程度的手段。这种教学方法死板, 实践环节不被重视, 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成为教学质量的评估依据, 考试前划重点、突击复习成为高校一大特点, 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也背离了高校培养有创造性、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大学精神, 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 一是知识分割过细, 专业设置狭窄,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对教学内容不合理的取舍, 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分裂, 形成知识漏洞。使学生容易形成单向、刻板、片面的知识结构, 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上跟不上时代发展, 更新慢, 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设置欠缺合理, 专业课和基础课分配不均衡, 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缺乏科学统筹, 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课堂教学, 轻实验实践课程;涉及学术发展前沿理论较少, 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 不利于培养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成长。

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不断更新, 原有的教学体系是封闭型的, 其结构欠合理, 知识面窄, 忽视实验教学, 培养出的是机械型的人才, 教学与科研、实验相脱节,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个性发展受到忽略, 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面向社会,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是知识面广, 开拓意识强, 踏实肯干, 懂管理的新型人才。

二、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 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的革新

突破原有的教师满堂灌, 学生全盘听, 考试前划范围, 背笔记的现象。把“人的全面发展”贯彻落实到对学生的教学理念中,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贯彻民主教学的思想, 构建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观点, 承认学生个性差异, 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以积极探讨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运用新工具, 大胆突破原来教学模式,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和年级的不同,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经验。平时上课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和互动环节, 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和思维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方法、原理和思维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西方经济学》为例, 这门课程尝试采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课后查找参考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把参与性、启发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例如, 讲解失业和通货膨胀章节时, 联系实际, 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影响及最近两年来物价飞涨》这两个论题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做充分准备后, 再在课堂上分组讨论, 最后教师评议总结, 这样一方面加深基础理论理解力, 另一方面在治理通胀问题时提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 复习了前面章节的内容。课后学生反映授课效果非常好。在教学中把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试讲、课程论文、解答疑难问题、网上交流、案例分析等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作用。对有些章节的内容, 用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学生试讲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尝试,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把教学活动扩展延伸到课堂以外。考试实行更加灵活的机制, 有统一考试, 也有教师自主命题考试;有传统考试题型, 也有随堂考, 可以采用读书笔记、小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 从纯粹以成绩为主转变为以体现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制作电子教案和课件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逐步将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与音像资料, 包括任课教师的教学录像等上网。同时积极开展在网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交流信息, 给学生提供快捷便利的教学条件。

(二) 注重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高校担负着科研与教学的双重任务, 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知识更新和发展的能力。将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有效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能力增强, 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方面确立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增加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 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讨论会、报告会;在实验教学方面, 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不同可以尝试将一部分实验改成自选的研究型、设计性实验, 由学生自选题目、自订方案、独立完成;在资助学生课题研究方面, 规划一批学生科研项目, 并资助一定经费, 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 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并组织学生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

(三) 加大对实验区建设力度, 重视实验、实习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实验室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 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是改革实验教学的前提。高校应在现有技术水平, 师资力量和财力等条件下, 逐步改善实验教学设备, 配备专业实验室教师, 充实先进技术和测试手段, 实现实验室教学现代化, 尝试将条件成熟的封闭式实验室转变为开放式实验室, 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 使学生不断得到实验技能的训练;探索实验课程和科研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多开新的综合性、鼓励重视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为例, 工商管理不是纯理论, 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 实践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课程设置, 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参观银行、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 以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 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 加深学生对经济活动的认识。同时加大对典型案例的分析。通过以上组织方式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掌握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核心思想与基本原理, 训练学生的经济思维, 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的管理类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实习是实践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学生接触社会、得到锻炼的有效途径。要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首先, 对实习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设计, 组织一套规范的教学环节 (如现场调研, 资料收集, 编写实习报告, 撰写专题论文, 写读书笔记等) ;其次, 编制相对稳定的实习大纲和教材, 建立完善的企业见习、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学年论文制度;在此基础上, 根据各专业特色和要求不同, 培养一支事业性强的指导教师, 选好实习基地, 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 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这样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实习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已初步形成。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责任心及教师的发展环境等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因此需要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学术生命的教师;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 需要有一种能鼓励和包容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文环境。为此, 应不断构建教书育人, 学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双向交流的互动机制。

1. 抓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

内容包括进行经验交流会、开展座谈会、不定期的举行青年教师说课和赛教比赛,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 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让青年教师组织参观一些大型企业, 吸收更多社会实践知识, 开阔视野, 丰富课堂讲课效果。

2.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教师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体,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应积极引入竞争和激励的人才机制:一是对优秀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 奖项申报实行倾斜政策, 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 定期评选优秀教学质量奖, 实行科研津贴和科研奖励制度。

摘要: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高校应从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的革新入手, 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的训练, 重视实验、实习教学环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培养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知识面广、开拓意识强、踏实肯干、懂管理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利平, 肖作义.试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 1999 (2)

[2]李秋莲.以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 促进地方高校教学改革[J].今日中国论坛, 2008 (6)

[3]姜喜娟, 叶长江, 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J].吉林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00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 篇13

刘 峰姚大林黄志强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利弊,认为为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实现电大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目标模式 应试教育 创新教育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播电视大学自1999年开始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历时已两年。如何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要建立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这是试点实践中首当其冲应解决好的问题,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以求教大家。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欲何为

试点就是探索,众说纷纭是正常现象,但在基本问题上认识的误差必将遭致实践的失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下简称“试点项目”),决不能仅理解为电大开拓生源的新政策,电大扩大办学规模新的增长点。诚然,改革开放20年来,依靠党的政策、各级政府的关怀和电大人的不懈努力,全国电大系统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2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60万高等专科毕业生,100多万中专毕业生,中小学师资学历达标127万人,培养中小学教师和校长300多万人次,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3500万人次,并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提供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电大为穷国办大教育开拓了新途径,自1995年开始中央电大探索开放教育,推出注册视听生9个专业,现有在籍生70万人。1999年开始实施“试点项目”,已开设本、专科专业各6个,在籍学生30多万,今秋将再开设2个专科和5个本科专业,计划招生15万人,届时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在校生将达到45万人[2]。应该承认。在当前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试点项目”的推出对电大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从争取政策支持扩大生源和办学规模的角度来理解“试点项目”,有失偏颇。

“试点项目”也决不仅仅意味着采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面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诚然,电大自1979年创办始,就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远程教育,在全国范围聘请最好的教师,挑选最好的教材,截1998年止,在全国形成了1所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828所地市级分校,1768个县级工作站,17118个教学班的电大远程教育网络[1],只要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地方,都可学习电大课程,解决了广大学习者因交通不便,家庭困扰、工学矛盾等带来的困难,为千万学子提供了传统学校面对面教学所无法提供的学习便利,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平等性,缩小地区间因人才培养差别而带来的发展差距,实施全民终身教育作出了贡献。“试点项目”的开始,基于网络的新教育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活动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教育机会的平

等性,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逐渐变成现实。但是,如果把“试点项目”仅仅理解成由于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资源利用在量上的扩张而能带来的种种学习便利,仍未能把握“试点项目”的真缔。

“试点项目”的实质和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放教育”是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改革的对象就是现行传统的、封闭的、灌输式的、以传授知识内容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在远程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评估体制,教育方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革新。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崭新的、开放的、启发式的,以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主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

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社会知识发展程度(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人类交往方式。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和文明的发展,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以小生产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个体经验为基点,人们交往范围狭小,知识发展缓慢,社会需求的是有经验的体力劳动者和维护私有者统治的官吏。劳动者经验的再生产主要靠师徒间言传身授,形成了原始的个体化教学模式。而私塾和官学则培养忠于朝廷的官吏并经过严格考试进入仕途,从而出现了早期的应试教育。工业社会以有分工的机器大工业为特征,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机器操作工。工人作为机器的附件片面畸型发展。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人们习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的问题,知识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学习者的主动选择,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则要求教育“大批克隆”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由此而产生了集中面授、标准化教学、灌输式培训的应试教育模式。信息社会以知识爆炸且扩散迅速化,资源全球化,交往网络化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能协同工作会创造解决问题的脑力劳动者,这就决定了必须摆脱工业社会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采用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本质的差异: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注重知识内容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传道(灌输)、授业、解惑”。创新教育则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建造,在意义建构中发展能力,以发现和应用知识为中心,因而“启发(启示)、互动、发现”。在教育目标上,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在复制标准化的片面发展的陈旧知识的拥有者。创新教育则是着力培养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创新人才,在评估制度上,应试教育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实际是记忆)程度,“一卷定性”其可操作性强,但评估是静态的和片面的。创新教育则重视动态评价,形成性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运用能力,因而具有非标准化和非规范化。评估操作难度较大,但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由评估制度所决定,在教学方式上,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面授重知识内容灌输、轻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被动学习,任务在于被动记住教师的讲解,人成了知识内容的载体,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个性被知识系统所阉割。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是启发者、引导者和助学者,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学习以意义建构来带动知识的摄取,并不断与原有的个体经验、知识技能相融合、重组,从而扩大已有的知识网络,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予以检验,从而成为学生生存技能的有机成分。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由此培养的人才个性独立,人格完善,社会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技能。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试教育一方面是专业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造就片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完整性,因而具有自我封闭性和固态性。创新教育则一方面强调专业设置贴近社会发展和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力图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强调服务于学习者知识结构的生成,因而具有交叉性和灵活性。在管理体制上,与灌输教育方式相一致,应试教育采取集中式、多层次、单向性塔式等级结构,优点是易于统一指挥,缺陷在于多层次信息传递易导致失真,单向无反馈的信道中某环节阻塞,将导致信息中断、系统管理瘫痪,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困难,该种管理体制高耗而低效。与启发式教育方式相一致,新教育采取扁平式、少层次、多向性的交互结构,由于除去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信息失真和中断的可能性,多向交互的信息传输,有利于信息反馈,从而保证整个系统不断自我调节而处于优化状态,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容易。

三、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是人才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基地。时代的发展需要何种规格的人才,应是高等教育在选择和建构某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主导因素。在工业社会的泰勒时代,劳动者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是9:1,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20世纪90年代,这个比例变成了1:5,专家预测到2010年可达到1:10[3],即知识劳动者将是社会劳动者的主体,知识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它是以知识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知识创新为内在动力,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形态。其中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大批人格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格独立是作为知识经济中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市场主体才能自主地根据自身的需要,设定目标,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觉地与他人协同工作,以实现既定目标,满足主体需求。人格独立又是创新的前提,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才能自觉地意识到环境的压力和改造环境的需求,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格不独立,事事依附他人,是难有创新的。

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爆炸,知识折旧率提高和无形磨损加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称“人类最近30年的科学知识总量占人类全部科学知识总量的90%”,且近10年中每三年增加一倍。FordMotor公司CTO罗斯[4]认为“一个工程学位只有三年的保鲜期”。同时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面对易老化,易遗忘的无限知识,可以利用电脑及网络的帮助而无需大量记忆,人的精力可主要用在创造性的工作上,即借助电脑及网络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而后进行筛选,分析和有目的的重组合成,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不同于工业社会全新的工作,要求劳动者不是要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而是要具有创新精神,摄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国外学者的论述,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用“W”来概括:一是Know—what,指关于事实的知识;二是Know—why,指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Know—how,指对某些事物的操作技能和处理能力;四是Know—who,指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前两类相当于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灌输式应试教育获得。后两类则是应试教育很少涉及但却在知识经济中更重要的知识,它们更多地属于创新能力范畴,是无法也不可能通过死忆硬背来获得的,因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个性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人才,应试教育是培养不出的,必须采取创新教育,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创新教育模式是实现电大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大办学22年来,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清醒的看到在其发展中逐渐暴露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是“先天不足”。电大初创伊始恰逢“文革”结束,经济发展缺人才,国家教育投资匮乏,“被耽误的一代”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未及反复充分论证的电大,“先上马,后备鞍”仓促开办。投资短缺,教育资源匮乏,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选择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后天发育不良,”本来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和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电大,应该面向市场,开放办学,按需培养人才,办出现代远教特色。但在发展中却追求“正规化”,向传统高校模式靠垅,搞自我封闭体系。如果说电大前十年由于“被耽误的一代”刻苦自学,学以致用的求学精神,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和采用了广播电视等当时先进教育技术而得以掩盖矛盾快速发展。那么后十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失去特色的电大一旦“吃政策饭,打政府牌”失灵,就变得步履蹒跚,一波三折,开始为生源而苦恼,为生存而忧虑,电大教育陷入了“电大不电、远教不远、开放不开”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根子在于采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后来提出了“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一卷定学分”的现实和第二代远程教育手段单向无反馈性无法满足应试的需要,这就迫使基层电大加强面授辅导,期末猜题押宝。教学资源的匮乏、电视教学课堂搬家的现实又强化了学生对辅导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因而“电大不电”。电大主讲教师可能是“最好的”,但学生成绩常常更多地取决于基层面授辅导教师水平。由于面授辅导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电教”,其教学质量就难有保证。课程设置专注知识内容的系统性,缺乏灵活性,在内容安排上注重Know—what和Know—why,忽视Know—how的培养和Know—who的介绍。而标准化、客观化考试强调“以本为本”,考核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迫使学生死记书本,无暇顾及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锻炼,致使“远程不远”。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分级办学纵向线性管理结构,致使信息不畅,以考为主。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封闭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等致使“开放不开”。可见电大要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首先必须彻底扬弃应试教育模式,构建起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为此电大人要艰苦努力,实现教育观念、评估体制、教学方式、管理体制、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新,并加快教学设施现代化和资源建设(将另文探讨)。凤凰涅盘,以求再生。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创新必须要创新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以“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电大同仁同心协力,果能实现这一转变,则是千万学子之福,电大事业之福,中华民族之福。

参考文献

(1)张玉文中央电大喜庆建校二十周年 [N] 中国教育报

1999—10—14(1)

(2)中央电大网站 “电大在线”

(3)陈胜昌知识经济专家谈(M)北京经济出版社 1988.50

(4)顾瑞荣王建伟许静《学习的革命》导读与实践(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

(5)韩延明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4—7

(6)赵 弘 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7

[作者简介]

刘 峰1956.3.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副教授 培训处主任

姚大林1950.12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教务处副主任

黄志强 1959.7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 教务处副主任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锡麟街123号246003

上一篇:拍手歌教案部编二年级下一篇:项目安全总结述职报告_sec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