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广告语译文

2024-10-03

英语广告语译文(精选8篇)

英语广告语译文 篇1

第一单元

人生的两条真理

抓紧,放开:明白了 这对矛盾,你就踏进了智慧的大门(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亚历山大 ·M· 辛德勒

人生的艺术就是要懂得适时地收与放.而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尽管到头来注定一切都不能长久,它还是令我们依恋于它所赋予的各种恩赐。正如前辈们所言:人出生时双拳紧握而来,过世时却是松手而去。

我们当然要抓紧这神奇而美妙的生命,它的美孕育在我们这片神圣土地的每个角落。我们其实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却常常在回顾往昔时才突然觉醒意识到其中之美,可为时已晚,一切都时过境迁。

我们深深铭记的是褪色的美,消逝的爱。但是这种记忆中却饱含了苦涩,我们痛惜没有在美丽绽放的时候注意到它,没有在爱情到来的时候给出回应。

最近自己的一个经历又令我悟出了这其中的道理。我因为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而住进了加护病房。那地方可不是好呆的。

一天上午时分,我要接受几项辅助检查。因为检查的器械在医院对面的一幢建筑中,所以我就要穿过庭院,躺在轮床上被推到那里。

就在从病房出来的一瞬,迎面的阳光一下子洒在我的身上。我所感受的就只有这阳光,它是如此美丽,如此温暖,如此璀璨和辉煌!

我看看周围是否有人也沉醉在这金色的阳光中,而事实是大家都来去匆匆,大都目不斜视,双眼只顾盯着地面。继而我就想到我平常也太过于沉湎于日常的琐碎俗物中,而对身边的美景漠然甚至视而不见。

从这次的经历中我所洞悉的实际就像这个经历本身一样并无什么奇特之处:生活的恩赐是珍贵的——只有我们对此留心甚少。

那么人生给予我们的第一个矛盾的真理就是:不要太过于忙碌而错过了人生的美好和庄严。虔诚地迎接每个黎明的到来。把握每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分每秒。

紧紧地把握人生,但是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这正是人生的另外一面,也就是矛盾的另外一面:我们要接受失去的一切,懂得如何放手。

这个其实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尤其当我们尚年轻时,自以为世界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而不论什么,只要是心想就会事成,而且一定能事成!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然后渐渐地这第二条真理必然显现在我们面前。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承受失去——也因而成长起来。当我们出生时失去母体的保护,从那一刻我们开始了独立的生命。而后我们上学了,一级一级地升上去,离开了父母和儿时的家庭。我们结婚生子然后又只能看着他们离去。我们遭遇父母及爱人的离逝。我们也要面临自己逐渐或者突然的衰老。而最终,就像握手和松手的比喻那样,我们必须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就这样我们失去了一切,其中包括我们自己人生已经所有的以及尚未实现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服从于这种人生中矛盾的要求呢?为什么明知美是短暂的还要去创造美好?为何明知自己所爱的人会最终离我们而去却还要全心全意去爱?

要解开这个矛盾我们就必须把眼光放开,像透过可以通向永恒的窗户那样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生命虽然有限,可我们在地球上的作为却在造就永恒。

人生不仅仅是静止的一生而已。它是在不断变幻的,是一股不屈不挠的奔流。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得到生命的延续,然后我们通过我们的子女得到生命的延续。而我们也随之长存,我们所崇尚的美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就失去颜色。我们的身体会腐朽,我们的双手会枯萎,但是我们所创造的美、善和真是永存而不朽的。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去聚敛财物,他们只会变为尘埃,化为虚无。追求理想而不是物质的东西,因为只有理想赋予生命意义,也只有理想才会有恒久的价值。

房子有了爱便成为了家。城市有了道义就成为社会。红砖有了真理就成了学堂。陋室有了宗教就成了圣殿。人类全方面的努力有了正义就成为了文明。把这一切全放在一处,完善他们,使之精益求精。而这一切有了在人类获得救赎后那永远无欲无求的远景,便成就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绚烂未来。

(注:本文是美国犹太人联合会主席辛德勒于1987年5月在南卡罗来纳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的节选。要做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对于我们而言还太遥远,但适时地收与放,却是我们的生活的真理,抚慰那些在城市欲望中挣扎的生命。)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我们大家都读过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仅仅活在有限并且特定的时间内,有时长达一年,有时短到24小时。但我们总是有兴趣发现,那命中注定要死的是那些有选择自由的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了的判了刑的犯人。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相似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在那最终的几个小时内安排什么事件,什么经历,什么交往?在回顾往事时,我们该找到什么快乐?什么悔恨? 有时我想到,过好每一天是个非常好的习惯,似乎我们明天就会死去。这种态度鲜明地强调了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优雅、精力充沛、善知乐趣的方式过好每一天。而当岁月推移,在经常瞻观未来之时日、未来之年月中,这些又常常失去。当然,也有人愿按伊壁鸠鲁的信条“吃、喝和欢乐”去生活。(译注: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生活的主题目的是享乐,而最高的享受唯通过合理的生活,如自我控制才能得到。因为生活享受的目的被过分强调,而达此目的之手段被忽视,所以伊壁鸠鲁的信徒现今变为追求享乐的人。他们的信条是:“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死亡”),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被即将面临死亡的必然性所折磨。

在故事里,注定要死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一刻由某种命运的突变而得救,但几乎总是他的价值观被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和它永恒的精神价值变得更具欣赏力了。常常看到那些生活或已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的人们都赋予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以芳醇甜美。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把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死,但通常我们把那天想象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心宽体健时,死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少想到它。时日在无穷的展望中延展着,于是我们干着琐碎的事情,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生活的倦怠态度。

恐怕,同倦的懒散也成为利用我们所有的本能和感觉的特点。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唯有瞎子才体会到能看见事物的种种幸福,这种结论特别适合于那些在成年阶段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们,而那些从没有遭受视觉或听觉损伤之苦的人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天赐的官能。他们模模糊糊地眼观八方,耳听各音,毫无重点,不会鉴赏,还是那相同的老话,对我们所有的官能不知珍惜,直至失去它,对我们的健康意识不到,直至生病时。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有一段时间致瞎致聋,那会是一种幸事,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力,寂静会教导他享受声音。

我不时地询问过我的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了解他们看到什么。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我独自一人,在林子里散步一小时之久而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我自己,一个不能看见东西的人,仅仅通过触觉,都发现许许多多令我有兴趣的东西。我感触到一片树叶的完美的对称性。我用手喜爱地抚摸过一株白桦那光潮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的粗糙树皮。春天,我摸着树干的枝条满怀希望地搜索着嫩芽,那是严冬的沉睡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迹象。我抚摸过花朵那令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感觉到它那奇妙的卷绕,一些大自然奇迹向我展现了。有时,如果我很幸运,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还能感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颤抖,我十分快乐地让小溪涧的凉水穿过我张开的手指流淌过去。对我来说,一片茂密的地毯式的松针叶或松软而富弹性的草地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对我来说四季的壮观而华丽的展示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无穷尽的戏剧。这部戏剧的表演,通过我的手指尖端涌淌出来。

有时,由于渴望能看到这一切东西,我的内心在哭泣。如果说仅凭我的触觉我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愉快,那么凭视觉该有多少美丽的东西显露出来。然而,那些能看见的人明显地看得很少,充满世间的色彩和动作的景象被当成理所当然,或许,这是人性共有的特点;对我们具有的不怎么欣赏,而对我们不具有的却渴望得到。然而,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仅仅作为一种方便之用,而没有作为增添生活美满的手段。

如果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强制的必修课“如何应用你的眼睛”。这门课的教授应该试图给他的学生显示怎样能以看见那些在他们面前一现而过的东西来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这位教授应该试图唤醒他们沉睡和懒散的天赋。

或许,如果让我来应用我的眼睛,比方说,仅仅用3天吧,我能以我想象的最喜欢看见的东西来很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而且,当我想象的时候,设想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也只有3天多点的时间看东西,你该如何应用你自己的眼睛。如果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夜晚的黑暗,你又知道,太阳对你来说,永不再升起了,那么你该怎样度过这插进来的宝贵的3天呢?你最想要注视的东西是什么呢?

当然,我会最想看到我多年的黑暗中对我变得珍贵的事情,你也会想让你们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对你已经变得珍贵的事情上。这样,你就能随着你进入那逼近在你面前的长夜而永远记住它们。

如果由某种奇迹,我获得了能看见东西的3天,随后又沉陷于一片黑暗之中,我该将这段时间分为3个部分。

(注: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识破,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罗斯福夫人)第二单元 Passage A

圣诞节

圣诞节是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基督教节日。圣诞节的名称源于古英语“基督的弥撒”,目前的拼法大约是从16世纪起开始使用的。

几乎所有的基督教会都在12月25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这一日期在西方直到大约4世纪中期才被确定下来,而在东方的确立则又迟了大约1个世纪。

几乎从一开始,大多数基督徒就已经把圣诞节看作了圣日和假期。由于基督的诞生为世间带来了新的欢乐气息,从耶稣基督诞生的第一个故事的出现开始,人们就以文字、艺术、歌曲、舞蹈以及戏剧等多种形式不断为圣诞节增添变化,人们甚至还创造了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节日食品。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各地习俗的融入,今天的圣诞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节日。

为了适应圣诞节的需要,英国人对许多老的民间节日进行了调整。中世纪英国的圣诞节充满了乐趣、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盛大的宴会也在此时举行。

为了纪念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冬至,古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这一天将巨大的篝火点燃,英国习俗燃烧圣诞柴就衍生于此。在圣诞期间使用常绿植物的想法则是来源于基督教之前的北欧人的信仰。凯尔特和日耳曼人的部落在冬至节到来时向常绿植物表达敬意,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植物象征永恒的生命。常绿的冬青树作为太阳回归的吉兆受到崇拜,也有人说基督的荆棘冠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所戴)是由冬青树制成的。传说中冬青树结的浆果曾是白色的,但当冬青树做成的荆棘冠冕压在耶稣的额头上时,滴滴鲜血将浆果染成了鲜红色。因此,有人认为圣诞花环起源于这个传说。

其它的一些著名的圣诞习俗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关于圣诞树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是马丁·路德在德国开启了这一习俗。据说平安夜里的常青树、群星闪烁的天空给马丁·路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将一颗用燃烧的蜡烛点缀的类似的树木放在了自己家中。有些学者认为,对于非基督教徒而言常青树是生命的象征,常青树成为了救世主的象征,于是也就成为了他出生庆典的组成部分。

胖胖的、快活的、长着胡须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圣诞老人形象来源于圣·尼古拉斯,这位生活在四世纪的小亚细亚的基督教主教以其善举而闻名。将这位圣徒与圣诞老人联系起来的想法从小亚细亚蔓延到了欧洲,并由早期的荷兰移民带到了美国。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将圣·尼古拉斯作为令人发笑的节日人物加以介绍。但是,最终使人浮想联翩的身着毛绒绒礼服的圣诞老人形象是由美国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在1863年刻画的。

圣诞节也不总是伴随着幸福与欢乐而被人们记住的。1642年,由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清教徒上台执政,带有反宗教色彩的圣诞节庆祝活动被禁止。庆祝圣诞节的人将被送往监狱,受到惩罚。清教徒的传统又被带到了新英格兰,直到1856年,在新英格兰,圣诞节才成为法定假日。不过,在美国的其它地区,从家乡带来各自节日传统的移民们欢快地庆祝圣诞。如今,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正是这种“为世间带来欢乐”的传统已成为圣诞精神的标志。Passage B [参考译文]

感恩节

(11月份第四个星期四)

如果一位国际游客能够从迈阿密沿岸到夏威夷的热带海岸进行一次感恩节之旅,并且在沿途的每个家庭稍作停留,他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各地的节日景象竟如此一致:无论是大家庭、小家庭,还是中等家庭;无论是在城市、乡村还是郊外;无论远近,家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参加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当他观看盛宴的准备时,他会听到一些愉快的交谈。谈话中包含家人的消息,对天气的评论,政治观点、对迷人的餐桌装饰的赞美等。

他会发现餐桌延长到了最大限度,亮纸做的火鸡为所有成年人标出了位置。孩子们无需得到正式通知,看到女主人从厨房出来、摘下围裙,他们就会在邻屋的小桌旁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位国际游客还会看到当指定的长者对本的收获表示感谢并虔诚地请求上帝继续赐福时,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都会保持安静。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英国移民在1621年第一次庆祝了这一节日。他们给这一节日赋予的精神和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

早期的定居者是群清教徒,他们离开的了自己的家乡——英国,在那里他们无权从已建立的教会中分离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礼拜。起初,他们逃到了荷兰;1620年,他们乘坐“五月花”号船前往美国寻求能够拥有宗教自由的地方。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之后,他们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来到这个“崭新世界”的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了饥饿和疾病,但剩余的人仍心存希望。到了第二年春天,每个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家,都种上了自己带来的以及友好的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谷物。印第安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这样他们就吃上了鱼和野味。为了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次大丰收表示感激,早期的定居者们决定设定一个专门的日子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虽然第一个感恩节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感恩节的庆祝形式却未发生太大变化。正如感恩节是第一个朝圣者的节日,它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感谢上帝一年的保佑,享受丰收的果实,与那些不幸的人分享所有。丰盛的家宴总是最重要的庆祝活动,数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一些家庭可能得乘飞机旅行;其它一些家庭则把孩子们塞进私家车里,开车长途跋涉。上大学的儿女们会利用4天的假期回家,员工们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踏上旅程。晚餐菜单基本上仍与早期一致:这是传统当中的一部分。人们喝红莓苔汁,吃填料的烤火鸡,还有小红莓酱,甜土豆,奶油洋葱,鲜果汁,南瓜饼,葡萄干布丁和碎肉馅饼。人人都赞成感恩节大餐必需以烤火鸡为主菜,火鸡在烘烤时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餐桌的装饰也同样遵循传统的模式——要有收获的鲜艳葫芦,玉米穗,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干树叶以及秋天丰收时积存的紫葡萄。

在真正的感恩精神中,家庭圈子常常被扩大:独居的朋友,国外游客,或远离家乡的军人都被包括进来。孤儿、老人、无家可归者以及公职人员都不会被遗忘。他们也有传统的感恩节火鸡晚餐,这些晚餐是由一些慈善人士、民间或教会团体提供的。

那么,这位国际游客会看到,感恩节是美国家庭重申对拥有自由的生活、自由的宗教信仰、上帝丰厚的赐予的感激之情并通过慷慨分享获得满足的日子。

Part one text study 2.3.4.5.6.7.8.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 method in Japan and other eastern countries? Why such an education method is implemented in Japan? What features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in Canada and many western societies? Analyze the reason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method in the East.The disadvantages of education method in the East.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method in the West.The disadvantages of education method in the West.9.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not necessary)第三单元 Passage A [参考译文]

教育之道:东方和西方

1.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老师最近参观了一所日本的小学。在一堂课上,她观看了60个小孩子在学习画猫。任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60个孩子就模仿着画在纸上。老师在第一个圆圈上面画了一个小些的圆圈,然后又在小圆圈上面画了两个三角形;孩子们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继续画着他们的猫。这堂课就这么继续着,直到教室里有了61只一模一样的猫。

2.这节课让那位加拿大老师大为吃惊。这类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效果--同她自己国家的迥然不同。加拿大学校里的一节美术课会产生满满一屋子独一无二的图画,而不是一张又一张完全相同的猫。为什么呢?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呢? 3.在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教室里,老师教的都不仅仅是艺术、历史或语言。课堂活动的一部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是在传授文化:社会的观念、价值观和信仰。每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是一面反映其所在社会的文化的镜子。

4.在像美国或加拿大这样由许多不同的民族、宗教团体和文化取向构成的西方社会中,个性和独立思考受到高度重视。这些价值观通过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反映出来。老师们强调那些使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的品质。他们很少要求学生熟记信息;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寻找答案,并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学生们从小就学着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在课堂讨论中各抒己见。

5.在日本则截然不同,绝大多数人有着同样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那儿的教育制度反映了一种对集体目标和传统而不是对个性的信念。日本的学童经常在一起学习,做作业时相互帮助。在教室里,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很多的讨论;学生们却要背诵他们已经记住的规则或信息。

6.日本教育制度的优点是那儿的学生能学到合作的社交技能。另一个优点是他们学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他们每天学习的时数和每年学习的天数也比北美的学生多。这种制度要求高,但它却使孩子们能为进入一个重视纪律和自制的社会作好准备。然而,它也有缺点。首先,很多学生说考试之后,他们就会忘记许多曾经记熟的信息。其次,这个要求极高的制度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并被认为是日本学龄儿童自杀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7.另一方面,北美教育制度的优点是,学生们学习独立思考。他们学习采取主动--做决定和采取行动都无须别人告诉他们做什么。这种制度使他们能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的思想和个人责任的社会作好准备。不过,它也有弊端:除了别的以外,美国高中毕业生学的基本规则和事实就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学的多。而许多社会评论家认为美国的高犯罪率至少部分地应归咎于学校的纪律涣散。Passage B [参考译文]

坚定、公正、友好

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我都很喜欢。他们多半都友好而能干,乐于帮助学生。我喜欢他们,但我不大记得他们。只有一年级时的英语老师琼斯先生是个例外。他热情、敏锐,熟悉课程,而且决心要让我们学好并热爱这门课程。

琼斯先生身材修长,年约四十四五岁,头发花白稀疏。一副眼镜不大稳定地架在鼻子上,显示出一种严肃的样子。但是他眼镜架在鼻子上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当他思索着回答学生们的问题时,他总是把它取下来擦一擦,然后又把它放进嘴里。当他走进教师时,他总是带着两三本书,书中夹着一些纸条,标记着他打算朗读的段落。我还记得那些毛线开衫,他一定有十几件这样的毛衣。下雨天,他用一件蓝色雨衣来代替这种毛衣。然而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的微笑。他微笑的时候,整个脸部都容光焕发,眼睛也闪着光芒。他的微笑让人感到舒服,自在,还有点安慰。

然而尽管他对人友好而不拘束,在课堂上却有点一本正经,有时还挺严厉。他从来不称呼我们的小名。他显然很热爱他的工作和学生,但却与学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从来不曾当着全班的面故意用嘲弄的言辞让一个学生受窘,可是他也能恰当地表达他的不快。他会冷静地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凝视数秒钟。通常这样做便已经足够了。倘若还不奏效,他会放低了音调向这位学生说点什么。然而,他并不经常这样做。

琼斯有个性,正直、生气勃勃,这一切都使他深受欢迎;但是我最欣赏他的是因为他是一位好老师。不错,他关心学生,但是他更关心他所教的课程。这意味着大量的家庭作业,以及不时进行的突击性测验,以使学生跟上阅读的进度。每当我们学到某一新的文学时期时,他偶尔进行讲授,以便提供背景资料。他在略看一眼讲稿之后,便开始一面讲授,一面走动——转身走向黑板、窗口,然后又回到讲台。但是他更喜欢进行讨论,进行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他常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问题,以供第二天进行讨论,他常期待学生们做好讨论这些问题的准备。他指导这种讨论,但并不控制它们,因为他善于倾听,并且保证说,我们大家不论是否愿意都有机会做出回答。如果他赞赏某一回答,就会点头微笑。有时他也会朗读一篇学生的作文,称赞它的优点,然后在把这篇作文发还作者时还向他眨一眨眼。但是他也可能很固执,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对学生的作业马虎和漫不经心狠抓不放。当你从他那儿得到一个A时,你确实感到高兴,因为他打起分来可不宽松。我们常常抱怨他的评分标准,但没有效果。但是如果他认为他不公正时,也会改变评分。

我记得,我们曾经有过许多次关于马克·吐温、克兰和德莱塞的有趣讨论。但是他所喜爱的时期却是20世纪20年代。他喜爱那些战后在欧洲生活的作家:安德森、卡明斯、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他总是带来一些书供我们阅读,但是当他讲到这个时期时,他便成了一个活书库。我想,他一定读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所有作品,或是关于他们俩的每一本书,或者是有关20年代巴黎的书。是的,琼斯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熟悉所教课程,并且教得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也喜爱这门课程。他使得我们产生自己继续阅读并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

第五单元 Passage A [参考译文]:A food tour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美食之旅

美国烹饪最有趣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多样性。乘坐巴士或小汽车穿越美国的旅客会发现,美国食物同风景一样值得关注,──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对于美国人来说,最好的菜是区域性的。

除了感恩节火鸡,没有任何一道菜在美国得到如此广泛的普及,成为整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地区的餐桌上都有不同的特色菜。这些地方特色菜抓住菜式的味道和香味,完美地诠释了每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例如:新奥尔良以什锦菜著称,什锦菜是一种用大米、火腿、虾和西红柿并用香料调味烹制而成的食物。冬天又长又冷的波士顿被称作“豆乡”,因为一种由干豆、咸猪肉、红糖、糖蜜混合做成的烘豆而得名。在铁锅里混合并在低温烘箱里烘烤数小时,这道菜营养丰富。美国人说“它让你饱餐了一顿”。这些作为区域特色的菜肴均是利用当地的蔬菜、水果、肉类、家禽、海鲜做成的。由于

美国各地情况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作为世界第四大国家,其结果是这个国家的菜单被期待能够列出世界上大部分美食。

在美国与海洋接壤或拥有湖泊和河流系统的地方可以找到各种海鲜。虾、蟹、龙虾以及新鲜的鱼,都是人们进餐时间的最爱。柑橘类的水果──橙子、柚子、柠檬和酸橙── 出产于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在这些州的水果园供应的冰冻果汁和阳光催熟的水果装饰了整个国家的早餐桌。跨过中西部内陆州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和小麦田地。这些谷物被用来制作面包,谷类食品和食用油。该地区被称为“全国粮仓”。至于蔬菜,加州是美国最多产的州。花椰菜、芦笋、蕃茄、胡萝卜、葡萄、莴苣、桃子、梨,以及其他各种食物的生产加州都是第一位的。肉在那里出产呢?当然在德克萨斯州。在那你能看到文烤肉、牛排和排骨。

当然,所有这些食物在各地超市有供应。但是他们被装罐、冷冻或以某种方式包装并由铁路或卡车运送到千里之外。到美食的来源地即烹饪美食原料的开始点去旅行,那岂不是难得的乐事?从海洋或农场收集新鲜农产品,这样的农产品将被当地厨师变成一道适合国王品尝的难忘菜品。

想品尝真正的美国风味烹饪的旅客必须探索整个国家。美国一共有5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东北,从缅因州延伸到马里兰州,这里以海鲜而闻名;南部,包括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和北、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伊利诺伊州和堪萨斯州,专攻面包和糕点;山区包括科罗拉多州,蒙大纳州,怀俄明州和爱达荷州,在那里能找到鹿和野鸡等野味;西南地区的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萨斯州,在那里烧烤食物是特产。

这些地区的每个地方难道不值得享受美食的旅客访问吗?

Passage B [参考译文]:Food and Culture饮食与文化

对于什么样的食物好吃,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同样对于什么样的食物不好吃我们也有自已的看法。因此一种文化的人常常会认为另一种文化的人所吃的食物是让人厌恶的或者令人作呕的。例如,在著名的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访问非洲时,团里的一名成员看到有人抓起一只蝴蝶把它吃下肚去时便恶心得想呕吐。许多人会觉得吃老鼠肉令人恶心,但世界上有42种不同文化的人把鼠肉当做正常的食物。在非洲,有些人认为非洲白蚁是美味佳肴。对于许多其他人来说,如果非吃(白蚁)不可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呕吐。但是,如果拿100克的白蚁和100克制作好的汉堡包相比,前者所含的热量是后者的两倍多,其所含的蛋白质也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不过,对食物的好恶似乎并不一定与营养有关。花椰菜在营养最丰富的常见蔬菜中排名第一,但它在美国人最喜欢的蔬菜中仅名列第21位。西红柿在营养最丰富的蔬菜中排名16,但它在美国人最喜欢的蔬菜中却名列榜首。

但不喜欢并不是某些文化(中人们)不吃某种食物的唯一原因。在有些文化中,有些食物是禁忌。“禁忌”一词来源于斐济群岛的语言,用来表示禁止做的事。有些食物在某些宗教中被列为禁忌,但也有一些饮食禁忌与宗教无关。通常我们不去考虑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些东西会成为禁忌。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成为禁忌。人类学家试图发现禁忌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例如,印度“圣牛”就为人们所熟知。牛可以在印度的大街上随意走动,它们可以吃街上食品摊主所供应的食物中任何它们想吃的东西。结果,牛就成了难题。可是,在印度没人会去宰牛或吃牛肉。宰牛或吃牛肉是禁忌。这种习俗在其他人看起来似乎很奇怪,但人类学家相信这自有其原因。首先,牛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农民需要它们帮助犁地。其次,牛粪可当作地里的肥料。在印度,许多农民买不起肥料。还有,可以把牛粪晒干,用作做饭用的燃料。因此,宰牛食肉的农民很快发现他们无法犁地,无法给庄稼施肥,或者无燃料做饭。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人不吃狗肉,尽管其他一些文化背景的人视狗肉为佳肴。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视为家庭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还把狗当作自己的孩子。此外,狗的价值还在于防范罪犯。盗贼一般不进入有狗的住宅,因为狗会吠叫,而且可能会袭击试图进入屋子的陌生人。显而易见,狗在社会中作为伙伴及防范罪犯的卫士的角色使吃狗肉成为禁忌。

不止一种文化忌食猪肉。有迹象表明一些古埃及人不吃猪肉。古代以色列人也视猪肉为禁忌。对忌食猪肉的一种解释是,未熟透的猪肉可能会传播一种疾病──旋毛虫病。但大多数人不再认为这能很好地解释禁食猪肉的原因。另一种解释是以色列人原属游牧民族──他们总是不断迁移。而要养猪,人们就得在某地定居下来。以色列人不愿在一个地方定居,因为他们不想改变自己的文化。于是,他们就不再吃猪肉。

人类学家相信,对食物的好恶大多是不同人不同生活方式的结果。有些人生活在既有大型动物又有许多昆虫的地区。他们杀死大型动物有困难,需要花很大力气。对他们来说,以昆虫为食要容易些。因为捕捉昆虫既不困难也不需花很大的力气。四处流动、过游牧生活的人不愿意为吃肉而养猪。人们不愿意吃狗这样的宠物。美国人吃大量的牛肉,因为美国的很多土地可以用来养牛,而且牛肉可以通过铁路以低廉的价格进行长途运输。第六单元 Passage A 译文

课外活动

诚然,学校生活颇为有趣。但机遇也来自你在校外所致力于的活动。那可能是在体育队中活动,在乐队中表演,做志愿工作或者兼职工作。这些会给你带来什么呢?你会同志趣相投的人共同探索自己在体育、创造力、社会、政治以及事业方面的兴趣。你会找到朋友,通过尝试不同的事情你会交往到与你并不相识却志趣相投的人。

学校关注你课堂内外的生活,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是的,学业排在首位,但你的活动展示了你更多的部分。除了展示你的兴趣之外,通过课外活动,还能看出你能否1)为某事做出有意义的贡献;2)长期致力于一项活动;3)管理自己的时间,安排优先要做的事情。学校并不一定支持什么活动都参加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对学业外的一项活动专心致志,迸发激情,我们关注深度,而不是广度。”大学社团主任南希·特希尔解释说。学校没有必须从事的课外活动的一览表,他们希望看到你独立的一面和一贯的专注及责任感。

在学校找到活动很容易。能弄清楚参加多少活动才是挑战。这里有几个窍门:1)当你找到喜欢的事情,坚持去做。2)不要担心成为俱乐部主席或队长。关键是你是否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台前或幕后。很多学校,社区和宗教组织都会给你发现自己兴趣和天赋的机会。你有很多机会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如果你兴趣广泛,时间充裕,那就在多个领域尝试活动。例如,为校报写文章的同时在动物保护组织做志愿者。

你可以加入俱乐部,例如拉美俱乐部或犹太俱乐部,从拥有共同背景的学生那里获得支持。俱乐部或小组也能让你遇到与自己不同的人。很多青年活动把不同的人们聚在一起,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马克,住在华盛顿特区的大四学生,对于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他通过参加志愿者小组,用棒球帮助了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和伤残儿童与正常孩子一起活动。

加入俱乐部或团队最基本的理由就是让你有事可做,不必总是盯着墙壁,四处游荡,整个下午都在睡觉。参加活动的人不容易染上吸烟和喝酒等坏习惯。

参加课外活动也在其他方面对你有益。当你申请学校和工作时,参加课外活动可以向学校负责人和雇主显示你爱好广泛,富有责任心。特殊的活动有特殊的目的。如果你想教授语言或从事双语工作,成为西班牙语俱乐部的主席是对你能力的很好的证明。通过教小学生或在当地医院工作这类志愿者活动,你可以学到技能,获取经验。一些学校甚至为志愿者工作提供学分。无论是带薪的还是志愿的,全年的或只是夏天的,工作经验都能帮助你确定事业兴趣和目标,学会技能,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同时,也是赚学费的好方法。

Passage B [参考译文]

谁无聊?

当暑假终于来临时,睡懒觉,可以随时做任何事情的兴奋开始强烈得几乎难以抑制。

机遇之门早已敞开,你准备在一生中最美好的夏季开始探险吧。你现在在哪儿呢?

我敢打赌,你们中的75%是一边呆在家里看电视,一边发牢骚:“真无聊。” 好吧,朋友们,现在让我来终结你们的无聊吧。

这儿有10条最佳建议,让你不再无聊,不再粘在沙发上。看电影

我知道这不过是从沙发换到了椅子上,但会促使你交往到更多的人。运动

你不必非得成为健身房会员来燃烧掉那些讨厌的脂肪。提供免费设施的公园就能做到。

游泳

这儿是佛罗里达,近来阳光也一直很毒辣。如果没有泳池,就试试这儿的喷泉吧。木星喷泉有游泳池,彩虹喷泉有滑水管道。

学习

别皱眉。几个月不上学不等于不用脑。图书馆欢迎你。看表演

市民剧院常有演出。挑一个。我最近在那儿看了场音乐剧,很棒。打保龄球

和朋友打球最好不过了。一些保龄球场还有午夜场。当然一定还要有音乐。读本书

我很清楚我们很多人都想暑假读书,利用余下的空闲时间读些消遣类图书,比如悬疑小说或者言情小说吧。

打高尔夫

要是你也和我一样分不清开球杆和推杆,那就去试试“安乐街”。别害怕又回到了小时候。好好玩一把电子游戏吧。

探险

用这段时间了解自己的城镇。如果你有车,就认识几条新街道或者看看橱窗。如果不得不呆在家里,看看附近是否住着同龄人,或是认识一下对街的人。

当志愿者

这是度过暑假的好方法。你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还可以积累社区服务时间。四处稍微转转,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需要志愿者。

英语广告语译文 篇2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根据语言功能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类: 表达功能文本,信息功能文本和召唤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多强调向外界表达作者对某事的主要观点或者抒发某种情感; 信息功能文本强调文本的真实和语言外的现实,一般信息蕴含量极大,主要功能是传递某种信息; 召唤功能文本主要用来感染读者,唤起读者采取某种行为,如,广告、导游词等( 陈婧,2004; 邓微波、廖涛, 2005) 。广告词作为典型的召唤型文本,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审美价值和诱惑性,强调读者至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自己。文本类型理论是根据语言功能进行分类并归纳不同文本的具体特点,这对属性强的广告文本翻译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

广告词的基本要求是简短易记、突出特点、号召力强、 适应需求( 吴柏林. 广告策划实务与案例.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67) 。另外,广告词一般文辞优美,语言高度凝练,常常使用谐音、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来使行文更富有文采、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文字内容更是寥寥数语就把产品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勾勒出来,抓住受众的深层需求。

二、iPhone6翻译实例分析

文本翻译理论以文本类型为导向对i Phone 6广告翻译,更好地把握广告文体本身的定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文章将分别从标题翻译,经典句子翻译和段落翻译三方面来研究广告词的翻译策略。

(一)标题翻译:简练,醒目,突出特点

例 1 : Bigger than bigger

大陆: 比更大还更大

台湾: 岂止于大

i Phone 6发布会最重要的宣传语“Bigger than bigger” 一露面就霸气十足,吸引众多目光。发布会进行的同时, 大陆和台湾同时进行现场翻译,一开始苹果大陆官网译文是“比更大还更大 ”,非常口语化,比较俗气。而台湾官网的译本“岂止于大”则比较文雅简练,在“屏更大,功能更强大”的基础上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符合广告类文本的标题文字简洁、醒目的要求。同时,“岂止于大”还切合发布会的庄重热烈的氛围,语言凝练有气势,韵味无穷,更符合i Phone 6的贵族气质。

例 2 : Faster wireless. Far and wide.

大陆: 更快无线连接,连接更宽广 。

台湾: 更快无线连接,纵横四方 。

英文原文强调i Phone 6的无线连接速度比以前更快, 信号更强,距离更远。大陆译文稍好,使用顶针,第一句 “连接”结尾,后一句“连接”开头比较好,只是文字过多。 而台湾版本的“纵横四方”,则让人不知所云,“纵横”常见的搭配如“纵横四海”、“纵横千里”,“四方”也是在非常大的范围的语境中使用,如,“四面八方”,“四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两个词,属于典型的大词小用而显得不合适。 同时,标题应尽量避免使用标点,句末的句号应去掉。

笔者试译: 快连无线,沟通无限。用同音词“无线”和 “无限”,重复出现,一个是连接速度更快,一个是连得范围更大,使用汉语惯常的四字格,前后对仗、简洁凝练。而一个“快”字非常传神,一是呼吁你赶快连上无线,另外一层意思则可以突出连接无线的速度很快。

另外,英文和中文都采用了模糊词语来修饰i Phone 6的好,比如,英文的“bigger,faster,far,wide”和汉语的“大, 快,远”,但i Phone 6到底具体有多大,什么叫比更大还更大,连无线速度到底有多快,都没有很详细的用数字分别加以说明,只给人一个很朦胧的概念,形成一种朦胧美。

(二)典型例句翻译:行文流畅,简洁为美

例 3: More people take more photos with i Phone than with any other camera.

大陆: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i Phone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

台湾: 越来越多的人选用i Phone来拍更多的照片,而非选择其他相机。

大陆译文比较灵活,增译“随时随地”强调i Phone的便捷,而台湾译文,则忠实原文,行文自然流畅。笔者试译: 钟情i Phone,更多照片定格更多精彩。语言简洁,连用两个“更多”第一个暗指用i Phone的用户不断增加,第二个指i Phone用户更喜欢用i Phone拍照而拍出更多出彩的照片。“定格精彩”则属于意译勾勒出照片拍摄的效果。 “钟情”一词则更加直接说出了用户对i Phone的喜爱。

例 4: With a smooth metal surface that seamlessly meets the new Retina HD display.

大陆: 光滑圆润的金属机身,与全新Retina HD高清显示屏精准契合,浑然一体。

台湾: 光滑的金属机身,与全新的Retina HD显示器无缝接合。

大陆译文中Retina HD display从用户角度保留“Retina HD”增译“高清”,译为“高清显示屏”,让读者对“Retina HD”熟悉很多,简单地知道是一种清晰度很高的显示屏。笔者从广告词文本文辞华丽的角度试译了一下: 光滑圆润的金属机身与全新的Retina HD高清显示屏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这个译文语言更富有文采,多次使用四字成语,形成一种无形的形式美。

(三)段落翻译:整体把握,雕琢细节

例 5 : The biggest i OS release ever.

i OS 8 is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And with incredible new capabilities and features designed to make the most of a larger display,i OS 8 doesn't just work seamlessly with i Phone 6. It makes every experience feel bigger and better.

大陆:

有史以来极其重大的i OS版本

i OS 8是超前的移动操作系统,它以令人惊叹的全新功能和特性,将大显示屏的优势尽致呈现。对i Phone 6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软硬件间宛如天成的绝佳匹配,更是创造了一种将每个细微之处,都变得大为出众的绝佳体验。

台湾:

历来最重大的i OS版本发布

i OS 8是世界最先进的行动作业系统。拥有令人称奇的全新功能与特色,让大尺寸荧幕的优势尽情展现。i OS 8不只能与i Phone 6合作无间,还让一切体验更大、更精彩。

综合来讲,大陆的译文更像是产品说明书而不是广告词,语言平实地说明一件东西,而台湾译文更多地使用口语词汇,如“更大”“更精彩”,比大陆版更容易让人接受, 更亲和。然而,“biggest”译为“极其重大”“最重大”有待考量,而且“重大”和操作系统“i OS”这个词不搭配,系统只能说是更“强大”而不能是更“重大”。原文表达的意思应该是i OS系统功能无比强大,因此译为“最强i OS”,更好一点。下面是笔者试译:

史上最强i OS,重磅来袭

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移动操作系统,i OS 8功能全新,特性惊人! 配合大屏,优势极致呈现。让i Phone 6披上无缝天衣i OS 8,带你体验美好与强大。

文中更多地使用汉语常见的四六格句式,语言简练, 辞藻华丽,更像一则纯正的广告词。标题一个“最强”,一个“重磅”极力说明i OS 8的重要性和巨大影响。特别是最后一句采用祈使句“让……”直接发出呼喊,加上把“i OS 8”比喻成“无缝天衣”,巧用比喻,利用汉语广告词常见的修辞把无形的系统化作有形的“天衣”,这样能在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抒情效果也明显,更能唤起顾客心中的购买欲。

三、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呼唤功能为主的广告文本翻译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抓住广告文体本身的特点,使语言精练,流畅自然,增强情感和号召力。其次,在译文中巧妙使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双关语或有文化寓意的词汇或流行语,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最后,多从读者角度出发, 抓住产品最主要的特色和受众最大的购买需求,按照汉语常用的表达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式来翻译,尽可能使译文行文流畅自然,简洁优美,突出特点,增强广告的号召力。 使广告译文真正成为广告,真正履行广告的使命来刺激消费者的眼球,刺激消费者潜在的消费欲望,从而达到预先的翻译目的。

摘要: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召唤型为主的广告文本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以i Phone6的广告词典型的标题、例句和段落的翻译三方面来剖析广告词翻译策略并总结相关翻译技巧。

浅谈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征 篇3

关键词英语广告语词汇句法语篇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广告在英语世界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语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广告的海洋中。对于广告的定义是有差别的,但广告的根本任务是一定的,即捕捉潜在消费者并影响他们的感知、态度和购买行为。美国的E. S. Lewis提出衡量合格广告的“AIDA”原则,即引起注意、发生兴趣、产生欲望、付诸行动,这揭示了广告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历程。根据这一原则,成功的广告必须体现相应的语言效力:传递信息、唤起欲望、促使行动、扶植信用。

2 广告语篇的特征

广告语篇的特征都是与广告的特点紧密相关的,它属于鼓动性的语言,有着强烈的劝说作用,它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左右人们的生活方式。尽管各种商业广告可能因为被宣传商品的性质、广告的主题、表现方式和媒介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各种广告中,由于商业目的和其作用方式方面的共同点,广告语体还是具有其特殊的标志。

2.1 词汇特征

2.1.1大量使用英语口语

a. 常使用英语缩写。英语广告语中经常出现一些这样的缩写:you’ll,you’re,we’ve,I’m,they’d,they’ve,it’ll,it’s,there’s.

b. 常使用短语。英语广告语中经常会使用一些短语,尤其是常用一些动词短语来代替单个的动词:Come across---encounter,Think of---consider

2.1.2常使用形容词及其比较级、最高级

G. N. Leech也列出了20个英语广告语中最常用的形容词:new,good/better/best,free,delicious,full,sure,clean,wonderful,special,crisp,fine,big,great,real,easy,bright,extra,safe,rich.

这些形容词有助于在读者的脑海中创建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使潜在消费者坚定这份信念。下面是一则餐馆广告:

Famous world-wide gourmet cuisine. Excellent daily specials and mouthwatering desserts. 世界有名的美食烹调。精美的每日特色饭菜和令人垂涎的点心。

这则广告中形容词就占了整个广告的一半,十分具有诱惑力。

有些形容词还以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式出现,以增强购买者的信心。

2.1.3有意制造错误的拼写形式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富有创造性的拼写组合

如:The Orangmostest Drink in the world

这是一则饮料广告,Orangmostest意思是orange+most+est,most和“est”是最高級,可使人们对这种橘汁饮料有了 “High-quality” “High-purity”的印象。

2.2句法特征

英语广告语的句式往往简单,不那么注重语法,却又精炼、直截了当,让人一看就懂。美国广告作家约翰·鲍尔斯说:“商业性的文字的正确标准是通俗易懂,广告的第一大优点是直截了当,过分修饰的文字不仅让人感到舞文弄墨,而且会引起反感”。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广告费用,需尽量减少篇幅,所以广告语往往是用浓缩精炼的语言,以便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广告语在句法方面有以下特征:

2.2.1句型简单,多使用简单句。据统计,日用品广告平均每则是10.3个单词;技术设备方面的广告平均每则是11.8个单词;而服务业的广告平均每则是12.3个单词。例如:

a. Impossible made possible.(Canon打印机广告)

b. Fresh Up with Seven-Up.(七喜饮料广告)

c. Coke Adds Life. (可口可乐广告)

d. Got milk (牛奶广告)

2.2.2频繁使用祈使句和疑问句。

祈使句是一种简短,有力且能鼓舞人心的句型,它在广告语中能激起潜在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欲望并付诸行动。如:

a. See for yourself.

b. Stop in and take a look.

c. Go ahead,compare.

疑问句能使观众对广告信息由被动的接收变为主动地去理解,去辨别,大大减少句子语法难点,因此也经常出现在广告语中。如:

a. Why not let the world largest estate sales organization helps you? (房地产销售广告)

b. Dinner Done. (Domino’s Pizza 的广告)

2.2.3. 在时态和语态上,广告语常使用一般现在时和主动语态。一般现在时给人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感觉,而因为被动语态给人一种不直接、不自然的感觉,所以广告语常忌讳用被动语态。如:

a. A diamond is forever.

b. You want to brighten your teeth,you travel a lot and want a high-quality toothbrush.

2.3语篇特征

在广告语篇中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描绘广告中的产品,以获取更大的效益。英语广告语素有“鼓动性的语言”之称,因为英语广告语在语篇上比较喜欢用文学作品常用的各种修辞方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拟人、比喻、双关和重复等,例如:

a. Flowers by Interflora speak from the heart. 植物园培育的鲜花倾诉衷肠。(拟人)

b. I’m More satisfied! 我更满意摩尔香烟。(双关)

同时,英语广告在语篇上可以有很多表达方式,如直陈式表达,叙述式表达,证言式表达、描写式表达等。但有时更注重于一种描写和叙述的表达,以生动细腻的描写和典型故事使人宛如身临其境,给人以真实感。

3 结语

精美英语诗歌及译文 篇4

You blossom early and wither at an late time

You’re so busy kissing sweet scent that for the blank have no time to explain

You’ve taken away a cut of injury on the twigs while leaving flowers with tears in a string

While you’re dancing valley fails to keep you

You belong to a dream, a dream of psychedelic of flying time

After heavy grief has been stained by tears, a pair of gentle hands picks up you

But a dream is so fragile that in tears I wake up

I am mired in a season of sad adieu

Holding a cocoon of the pre-life and watching with strained eyes over

你是一朵花的花瓣,洒满怨叹和忧伤

在早些时候盛开,晚些时候离去

你忙着吻别香息,来不及表述留白

你挽走枝头一缕伤,留给花间一行泪

山谷留不住舞动的你

你属于梦,流光的迷幻之梦

泪染千愁后,一双温柔手将你采摘

而梦如此易碎,我在泪痕中醒来

我深陷于一个伤别的季节

捧着茧化的前尘,望穿逝水

在《梁祝》的雅韵中,你翩翩舞蹈

学习计划英语作文附译文 篇5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term, I made a plan for my study。 Now, I find that I carry it out well in the past month。 I was po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st semester。 Therefore, I put the two subjects in the priority and I spent much time on them。 Happily, I made progress in the two subjects this semester。 Besides, math and physics is not so hard for me, but I must do many exercises to improve my knowledge。 Half of an hour for each is necessary and I have always been doing so。 The other subjects are easy for me。 As long as I carefully listen to the teacher in the class and do some reviews, I can do well in them。 While, it does not mean that I attach no importance to them。 I make plan for my study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of my study。

译文:

高中英语作文带译文 篇6

Since we go to school, the teachers educate us to be a better person, they tell us that we must study hard, so that we can be the useful person. Many students confuse about what is the useful person. In my opinion, the useful person must have the good merit. A person with the kind heart is favored by everyone and he has the sense to serve others. The bad person will bring danger to others, even to the societ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the useful person is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They will make full use of their knowledge and be proud of serving for the society. Our premier Zhou stated his purpose of learning knowledge was to make our country rise. He did it and he became the great person. Becoming the useful person is not easy, we should fight for it.

从我们上学起,教师就教育我们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们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才成有用的人。很多学生困惑于什么是有用的人。在我看来,有用的人一定要有好的品德。一个好心的人才会被大家喜欢,然后才有意识要为大家服务。不怀好意的人会给大家甚至社会带来威胁。对于有用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他们会充分发挥学到的知识,并且为服务社会而感到自豪。我们的周表明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祖国的崛起。他做到了,成为了伟人。成为有用的人不容易,我们要为之奋斗。

英语广告语译文 篇7

一、视角、文字与表达

“视角”是叙事学中常用的术语, 简单地讲, 就是指叙述时观察和呈现故事的角度。视角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 20世纪以来, 西方学者对小说的关注从重视道德意义忽略形式技巧开始转向了关注小说本身的叙事技巧上, 现代小说理论奠基人福楼拜与亨利·詹姆斯就将小说视为一种自足的艺术有机体, 把注意力转向了小说的叙述技巧上来。珀西·卢伯克在《小说技巧》 (1921) 中断言小说的复杂表达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视角问题, 而马克·肖勒在《作为发现的技巧》 (1948) 将视角提升到“界定主题”的位置。[2] (P52) 可以说, 视角在小说中占有毋庸置疑的位置。

与电影、戏剧不同, 小说的视角需要通过文字表达实现, 而在特定的视角下的叙述文字一般总是同时涉及叙述者和感知者, 在自看自说的全知叙述中两者合二为一, 而在用人物感知代替叙述者的观察时, 两者则相互分离。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明确在《叙述话语》中提出了“谁看”和“谁说”的概念, 廓清两者之间的区别, 并用“focalization” (聚焦) 代替“point of view” (视角) 。热奈特区分了三大类聚焦模式:第一是“零聚焦”或“无聚焦”;第二是“内聚焦”;第三是“外聚焦”。[3] (P129-30) 叙述者采用不同的聚焦模式, 从而给予故事不同的呈现方式。叙述者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对故事聚焦, 也可以通过人物的眼光对故事聚焦。叙述者用人物的眼光代替自己的眼光就形成了所谓的人物视角。不论哪种情况, 控制视角的都是叙述者。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 视角作为表达故事的技巧, 它不仅属于话语范畴, 也具有故事层的属性。[2] (P56)

如上文所述, 视角体现在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上, 或隐或现地穿插于叙述者的叙事话语中, 小说为了追求不同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而采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表达特定的叙述视角。由于视角的选择与叙述者选择的观察位置或角度有关, 同样的事件因为叙事角度的差异在读者心中产生不同的画面, 激起不同的情感体会, 从而体现了不同的语义结构和审美价值。因此, 小说翻译过程中, 视角的判定和传递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视角的选择往往决定于原文作者意图, 译文与原文视角的偏差将会影响译文读者对文本世界的构建和对作者意图的正确认知, 出现所谓的“假象等值”, 即译文与原文看上去大体相同, 但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相去较远。[4] (P11)

二、原文中的视角切换及译文重构

台湾作家蔡素芬的《烛光盛宴》书写方式独特、架构完美, 如诗般的语言和文字, 受到了众多大家的追捧, 故事叙事样式新颖, 呈现出一股低调的炫技神采。作者的观察功力如同“刻进脑子里去”, 十分了得, 而沉淀后所孕育出的文字, 更是令人感佩。汉译英部分所选片段, 采用时稍有改动, 长度仅169字, 但描写十分细致, 视角切换自然, 颇显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要考生在30分钟之内完成语言转换, 着实有些难度。

现将原文和译文抄录如下, 画线部分为要求考生翻译的内容:

泊珍到偏远小镇的育幼院把生在那里养到1岁的孩子接回来。但泊珍看他第一眼, 仿似一声雷劈头而来。令她晕头涨脑, 这一岁的孩子脸型长相如此熟悉, 她心里的第一道声音是, 不能带回去!

(1) 痛苦纠聚心中, 眉心发烫发热, 胸口郁闷难展, 胃里一股气冲喉而上。 (2) 院长说这孩子发育迟缓时, 她更是心头无绪。 (3) 她在孩子所待的房里来回踱步, 这房里还有其他小孩。 (4) 整个房间只有一扇窗, 窗外树影婆娑。 (5) 就让孩子留下来吧, 这里有善心的神父和修女, 这里将来会扩充为有医疗作用的看护中心, 这是留住孩子最好的地方。 (6) 这孩子是她的秘密, 她将秘密留在这树林掩映的建筑里。

她将秘密留在心头。

译文1:

(1) Tortured by the pains gathering in her heart, she feltsomething was burning between her eyebrows.Her chest was brimmed with depression which was likely to run out of her throat at any moment. (2) She could not think clearly any longer when the headmaster told her that the child suffered from 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 (3) She strode up and down in the room where her child stayed with other pals. (4) There was only one window in the room, out of which some shady trees were whispering. (5) “Just leave it here”, she told herself, “This is the best choice by far, for there are kind priests and nuns in this place which may also be renovated into a Medicare center”. (6) The child was her secret which wouldbe kept in the buildings behind the woods. (1)

译文2:

(1) Overwhelmed with grief, which made her suffocate as if herthroat was stuck by a current of air bursting from her stomach, she felt it burning between the eyebrows. (2) When the hospital President said the child suffered from growth retardation, she was at a loss what to do. (3) She paced back and forth in the room where her child and some other children stay. (4) It’s a one-window room out of which the shadows of trees were dancing. (5) Just leave the child here.This was the best place for her child to live, because there were kind priests and nuns and it would be expanded and developed into a medical care center. (6) The child was her secret whichshe kept in the building hidden in the woods. (2)

纵观原文, 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方式叙事, 但是其中视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申丹指出:“在传统上的第三人称小说中, (处于故事外的) 叙述者通常用自己的眼光来叙述, 但在20世纪初以来的第三人称小说中, 叙述者常常放弃自己的眼光而转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述。”[5] (P201-202) 因此, 在看待故事的叙述时, 需要分辨清楚是采用故事外叙述者的旁观眼光还是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而叙述眼光的转换, 往往暗示叙述距离调整, 对加强主题意义和增强审美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原文句子 (共6句, 分别标注为 (1) — (6) ) , 比照两个译文作逐一分析。

就原文而言, 叙述者从全知视角叙述“泊珍”去育幼院接孩子, 当看到“孩子”, 描述了聚焦对象“泊珍”的感受——“仿似一声雷劈头而来”, 以及她的反应——“不能带回去!”, 但所有这些都是从外视角叙述的, 叙述者只是记录的摄像机。但在要考生翻译的这段文字中, 一开始的 (1) 句, “泊珍”就从聚焦对象的位置转换为聚焦者, 直接叙述自己的心中感受。这样叙述方式, 可以让读者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这位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更贴近这位主人公。但是如果对照一下译文, 那么我们不难发现, 译文采用的视角依然是叙述者的全知视角, 1 (1) 与2 (1) 的主语均为she, 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依然保持着上文的叙述视角, 叙述者用心安排的人物视角失去了作用, 其内心活动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生动。译文尽管比较忠实地再现了其指称含义, 但语用与言内意义出现较大损失, 实为一种假象等值。

为什么说 (1) 句的视角转换在叙述上如此重要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叙述者借此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增强真实感, 激起读者对人物的认同;二是叙述者借助人物视角叙述, 让读者直面“痛苦”的发生发展过程, 绕开叙述“痛苦”的作用效果, 避免了肤浅地告诉读者人物痛苦到何种程度。叙述者选择“痛苦纠聚心中”而不是“她感到痛苦”这样的表达方式, 正是基于此。但很不幸的是, 原文所避免的恰巧在译文中得到强化, 如1 (1) 使用了tortured, 2 (1) 使用了overwhelmed等词汇来描述痛苦的作用效果, 两句都使用she做主语, 强化了叙述者的外视角, 译文因此更多地进入了客观叙述层, 相应地弱化了人物的主观心理感受。要较好地再现此处叙述视角切换所起的作用, 就必须放弃外视角主语she, 以主观心理感受“痛苦”为主语从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 才能让译文读者也能获得相同的视角效果。

上述两种译文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 可能与原文 (2) — (4) 句叙述者又切换回全知视角有关。也许作者切换如此自然而逃过了译者的法眼或令译者无所适从, 被迫选择全知视角。但无论如何, 应该明白此处切换都是完全必要的。叙述者如果继续采用人物视角, 就势必要不断描述其内心的痛苦与斗争而有失含蓄, 以致啰唆;而采用全知视角, 叙述者的眼光就转向了人物内心以外的地方, 首先是院长的话, 接着是人物的动作反应, 最后是窗外的树叶。这样既客观地描写了人物的反应, 为下文人物内心作出决定做好过渡与铺垫, 又舒缓了紧张的叙述节奏。因此, (2) — (4) 句翻译, 不仅仅是视角的把握, 还有叙述节奏的掌握, 在断句上应有所调整。从全知叙述的角度, 把人物听到院长的话之后的情绪作为一个层次, 把在房间踱步作为另一个层次 (这两个层次也可以合二为一) , 而把窗外景色的描写单独作为第三个层次, 契合了人物从痛苦无绪到最终作出决定的心理变化过程, 实现了故事叙述的顺畅过渡。

在原文 (5) — (6) 句也有类似的切换发生。 (5) 句叙述者采用了人物视角让人物的思想自行展示出来, 形成自说自话的内省, 读者被引入这个过程中。通过这种叙述方式, 读者直面“泊珍”的内心斗争过程, 叙述者有效地调整了叙述距离, 使读者在心理上向“泊珍”靠拢。到 (6) 句, 又切换回来, 改用全知视角, 该句中出现了“这孩子是她的秘密”的评论, 这个声音是画外式的, 是来自叙述者;但这种基于叙述事实发表的评论, 往往表达了叙述者的观点、态度, 往往与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相呼应。译文1明显注意到了这次的视角切换, 将 (5) 句中的人物心理活动改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翻译出来, 并添加了语义衔接成分she told herself。应该说, 这是个不错的处理方式, 但原文使用的是自由直接引语, 自由直接引语在现代英语中主要用来描绘人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人物是不会说出来的, 不能用直接引语叙述, 叙述者借用自由直接引语将之剖示或呈现出来, 揭示了人物生命内在的丰富景象、立体性格, 深化了小说的内容深度。译文因此完全可以与之相同, 也采取自由直接引语, 在与叙述话语自然融为一体的情况下, 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眼光和情感。而译文2则根本上忽略了这一切换, 只是按照字面意思, 使用了一个祈使句:“Just leave the child here.”令读者错误地以为人物直接作出了决定, 而不是如原文那样, 还存在着心理斗争的过程或者说是个自我说服的过程。并且把其内心活动都变成了客观的描述, 直接使用了表示客观的一般过去时, 将内心活动事实化了, 误导译文读者以为这是叙述者认同的事实, 是叙述者和人物共同具有的客观眼光。

基于上述分析, 我对原文画线部分试译如下, 以求教于方家。

A bitter feeling came over her heart along with a sense o burning felt between the eyebrows, leaving her feeling suffocated inwards, as if choked in the throat by a current of air gushing out o her stomach.She felt even lower, when she was told that the child was suffering from stunted growth.She paced up and down in the child's room, where there were some other children.This was a room with only one window, through which one could see the leaves dancing in the breeze.Just leave him here, she tried to convince herself, to the care of those kind-hearted priests and nuns, for the nursery would be turned into a care center with medica function and it would be the best choice for him.The child was hersecret, a secret she left in the building hidden in the woods.

三、结语

视角作为叙述学中的重要术语, 因在小说中通过文字来体现, 天然地与翻译实践紧密相连。叙述视角作为表达故事的技巧, 它不仅具有故事层的属性, 还属于话语范畴。叙述视角的切换, 常常是叙述者特定意图所致, 与小说的主题意义密切相关, 体现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因此, 随意扭曲或改变原文的视角, 轻则造成“假象等值”, 重则破坏小说原有的美学价值。只有充分把握好故事的叙述视角, 区分故事的叙述声音和叙事视角, 辨析视角的转换调节, 根据不同叙述视角的特点和作用, 才能更好地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文本世界。译文越贴近原文叙述视角, 这个世界就越能在译文中得以再生。

摘要: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我国英语专业的顶级考试, 其中翻译的难度不容小觑。本文运用叙述视角理论, 尝试分析网络流传的2012年专八汉英译文, 阐明叙述视角作为表达故事的技巧:与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紧密相连, 仔细辨别叙述视角, 合理传递作者意图。随意扭曲或改变原文的视角, 轻则造成“假象等值”, 重则破坏小说原有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叙述视角

参考文献

[1]祝平.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的新变化[J].外语界, 2005, (1) :67-70.

[2]申丹.视角[J].外国文学, 2004, (3) :52-61.

[3]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129-130.

[4]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 2002, (1) :11-15.

广告英语修辞欣赏 篇8

[关键词] 广告英语 修辞格 欣赏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对外经济交往的加深,人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广告英语不仅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价值。许多英语广告之所以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实际上与这些广告使用的各种修辞格是分不开的。本文现对英语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格做一初步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使用语音手段的修辞格

1.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是指在词的开头重复相同的元音或辅音,使广告语富于韵律和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

Sea, sun, sand, seclusion. 这则旅馆广告有一串S头韵,读起来具有一种音乐美,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拥有海滨、阳光、沙滩、幽静且具有西班牙风情的旅馆。

2.尾韵Rhyme

尾韵是在词末用韵,以增强广告语的节奏感。

Big thrills,Small bills. 这是Budget出租车广告语,thrills与bills押尾韵,广告结构整齐,韵味十足。

3.头韵、尾韵并用

My Goodness! My Guinness! 這则啤酒广告,Goodness和Guinness兼押头韵和尾韵,读来起琅琅上口,生动地刻画出人们饮用此啤酒时赞不绝口的情景,增强了广告的效果。

4.拟声Onomatopoeia

拟声是指摹拟人和动物以及其他非语言的声音,可以带来生动逼真、绘声绘色的效果。

Shhhhhhh…这是则洗碗机广告,为了突出机器运转时无噪音,广告选用了“shhhhhhh”来摹拟机器运转时发出的轻微咝咝声,增强了产品的实体感和表现力。

二、使用词汇手段的修辞格

1.明喻(Simile)

明喻指两个或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明显比较,通常由like或 as引导。

Breakfast without orange juice is like a day without sunshine. Breakfast without orange juice is like a day without sunshine.这则广告把没有橘子汁的早餐比作没有阳光的日子,新颖独特,别具匠心。

Light as breeze, soft as cloud.这则服装广告用两个明喻把服装轻如风、柔如云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2.隐喻(Metaphor)

隐喻是不用like或as的隐含的比喻,它有助于产品与消费者建立一种感情联系。

告把口红比喻成缎子,口红擦在唇上,好似穿上了光亮柔滑、细薄透亮的绸缎,魅力四射。

3.转喻(Metonymy)

转喻是利用甲乙两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用甲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它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

Wash the city right out of your hair. 这则洗发液广告用the city替代the dirt,不仅形象生动,而且避免了用词不雅。

4.双关(Pun)

广告设计者常运用两个以上同形异义词或同音异义词来达到双关效果,使广告显得俏皮幽默。

“Oh, I see”是美国一家以“OIC”为商标的眼镜公司推出的广告。Oh, I see和OIC谐音,赋予了OIC这三个字母“哦,我看见了!”的内涵,使字母与眼镜公司的业务以及产品的质量联系在一起,既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又方便易记,可谓精彩绝伦。

5.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把没有生命的事物比作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特性、思想和活动,给人以亲切感,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The National guards your money. 把National银行看作守护神,顾客把钱存入这样的银行安全放心。

6.委婉语(Euphemism)

委婉语是用委婉的词句来回避令人不愉快的一种修辞格。某些产品本身使人比较敏感,商家常采用委婉的言辞以避免失去潜在的消费者。

I came back to softness and comfort.I came back to Dr.White’s.Dr. White’s是一种卫生巾的牌子,广告中没有直接出现卫生巾这词,而是用品牌名字代替,避免了女性消费者的尴尬。

7.夸张(Hyperbole)

夸张是为宣传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形象,有意“言过其实”,以更好地反映商品的本质,使广告更具感染力。

Look young in only two weeks.这则化妆品广告突出了其产品独特的功效,着实令众多爱美者按捺不住。

8.仿拟(Parody)

仿拟对人们熟悉的词语、成语、谚语等进行仿造,赋予广告新的内容,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易受大众的青睐。

Quality breeds success.这则福特汽车广告套用了谚语“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9.矛盾修饰(Oxymoron)

矛盾修饰是把两个意义截然相反的词放在一起,用两种不相调和的特征形容同一个事物,是一种貌似矛盾而意味深长的表达方法。

A contemporary classic, a timeless timepiece.

这则手表广告中, contemporary“当代的”和classic“古典的”是一对反义词。Timeless指时间上的无垠, 而timepiece指用来记时的手表, 两对词看似矛盾, 却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力, 表达了“当代经典, 永恒时计”的理念, 巧妙地强调了手表的品质。

10.扼式搭配(Zeugma)

扼式搭配指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同时修饰或支配两个或以上名词。通过结构上的等同性与语义上的多义性来制造出诙谐、幽默的效果。

You manage a business, stocks, bonds and people. And now you can manage your hair. 在这则洗发水的广告中, 作者用“管理”一词和“头发”搭配使用, 给人以新颖感。

11.反语(Irony)

反语是一种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来取得讽刺、幽默等修辞效果的修辞格。

If people keep telling you to quit smoking cigarettes, don’t listen——they’re probably trying to trick you into living.这则戒烟广告让消费者从反语中领会广告的真正意图,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使用句法手段的修辞格

1.排比(Parallelism)

排比一般是由两项或以上的词语或句子构成,其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连贯。排比不仅可以加强语气,而且富有节奏美。

Hear the surf, smell the flowers, taste the wind and enjoy yourself.

这是一则旅游广告,hear, smell, taste, enjoy四个动词的排比形象地勾划出海边度假村的魅力,令人心动!令人神往!

2.对偶(Antithesis)

对偶由结构平行的词语或句子排列而成,语义上互为对立或对照,以突显广告商品的特性。

A business in millions, A profit in pennies.

这则广告中millions与pennies语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节奏优美,琅琅上口,塑造了企业的形象,极能打动消费者的心。

3.反复(Repetition)

反复是通过在广告中重复使用某一词语,以增强语言节奏感,达到抒发感情、营造气氛的目的。

Dish after dish after dish. People expect us to be better.

这则广告通过三次重复dish,突出了该食品美味可口,撩人食欲的特点。

4.修辞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

修辞问句一反平铺直叙的写法,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往往会收到较好的广告效果。

Why put off for tomorrow the pleasure you can afford today?

这是美国皮革大成公司所做的一则广告,这家公司附属于纽约最大的家具展览厅,它有华贵富丽而柔软的皮革家具。看了这广告,许多人定会跃跃欲试!

广告设计是一门艺术。优秀的广告作品是对语言千锤百炼的结果,它既具有信息价值,又蕴涵艺术价值。在英语广告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格,可以使广告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受众在获得精神陶冶和美感享受的同时,加深对产品的印象,引起购买欲望,达到促销商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广告英语的修辞魅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 (6):111-112

[2]张福娟:刍议英语广告中的修辞手法[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5(3):118-121

[3]张楠:浅谈英语广告修辞及其翻译[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2):109-113

[4]张雪莲: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4):123

[5]钟馥兰: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格与翻译[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1):18-21

上一篇:2021寒假十课团员心得感悟下一篇:我的表弟作文400字:可爱的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