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 《猫》

2024-06-04

歌剧 《猫》(通用9篇)

歌剧 《猫》 篇1

歌剧鉴赏猫

我们平时不怎么看歌剧的,只有上选修课才有机会看,老师给我们观看的歌剧应该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就是因为没看过,所以不知道好不好看,看完之后有一些感概,因为不怎么懂音乐,但是也很认真的看了,我对《猫》这部歌剧的感想颇多。因为是第一次观看这部音乐剧,所以印象也较为深刻。虽然我不能用艺术的专业的眼光来欣赏它,但是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仍然有许多触动人心的地方让我感动。

在两个小时的观赏中,我并不是很在意歌词,大多是在观察人物的化妆、身体语言和动作。演员经常匍伏在地,很符合猫的特征,特别是扮演母猫的女演员,天然一股风流,媚不可挡。公猫的阳刚与自得,则在典型的麦可杰逊式抚下腹摇臀部的动作中体现出来。各人只要踢脚便是笔直,只要伏下便是柔软,只要张手便是伸展,只要张望便是专注,见满台人影,却丝毫不乱。演员唱歌时趣稚可爱,有些又显狰狞。最难得的是表情,丰富多彩,很难想象他们怎么会表演的如此的好,似乎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猫了,表情各异,但都有猫的慵懒,眼睛不大睁得开,一睁开又精光四射,吓人一跳。动作也轻捷,配合小心谨慎的一副猫容,真如脚踩肉垫,无声无息。

最最精彩的便是人物众多,而服装竟没雷同的,虽然是猫的服饰,与现代人的角色也差不多,有威严老人,有落魄老妇,有凶恶男人,有活力男人,有娇媚女人,有贤惠女人,有黑衣,白衣,花衣,有资产者,有魔术师等等。很难得的是剧中一只老母猫的声线沙哑,脖子上的皱褶非常明显,看的出是由老人演的,她唱起来也是大段大段歌词的,与一位穿大毛袍子的老公猫遥遥相望,脉脉含情,互相对歌,这些老人很值得佩服。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猫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多变的动物,令人难以捉摸,而如果一部戏剧的角色全部由猫来组成,这会是什么样子呢?音乐剧《猫》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猫》中的猫儿多得让你数不清,我想即便你看了很多遍的人,也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因为这里面的猫实在太多,而且各有特点,要全部记住确实要伤不少脑筋。

虽然看了几节课但是也不是很懂,回来后又自己看了一遍,在网上又看了一下其他人对这部歌剧的评论,我稍微也有懵懂的感觉,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上上选修课,可以多学到好多知识,各方面的都有,让自己更充实,很喜欢这科。

猫歌剧——论文(共) 篇2

论音乐剧《猫》的艺术魅力

学院:

12级文学院汉语言一班 姓名:

潘宁 学号:

1205010078

论音乐剧《猫》的艺术魅力

摘要:《猫》是英国著名音乐家韦伯根据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儿童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改编而成的。该剧场面宏大,情节丰满,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猫们性格各异,舞台表现极其丰富。风靡全球二十多年而常演不衰,获得了“世纪音乐剧”的美誉。歌剧《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与其专业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艺术理念是完全分不开的,下面本文将简单的阐述歌剧《猫》的艺术观赏性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猫

艺术特点

观赏性

一、《猫》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特点

音乐剧《猫》由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 洛依德· 韦 伯所创作,讲述了杰利克猫家族通过一年一度的杰利克舞会选 拔出一只猫去往天堂净化心灵、获得重生的过程。

《猫》塑造了众多有个性的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饱读诗书,充满智慧和经验,在部落里最受尊敬的领袖猫;拥有纯白毛色,天真和单纯的纯白猫,另外还有“保姆猫”、“剧院猫”、“富贵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

在这众多类型的猫中,我认为最引人注目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滚猫”—— Rum tum tugger。在所有的猫中他是一个令女性观众尖叫的角色!一只被人类宠坏了的猫,一只被母猫迷恋,被公猫嫉妒的猫族花花公子,一只长着金色鬃猫的英俊性感的美国猫,一只被塑造成摇滚巨星的猫,他冷冷的出现在舞台的一角,乐声响起的瞬间就夺去了所有观众的眼球。他在剧中代表酒神的自由主义精神,塔格的外表很特殊,他的鬃毛使他无论在何处都很显眼,初登场就光芒四射,吸引观众。塔格的个性自负,搞怪,无视常理,独唱和独舞的段落虽然不多,但只要他一出现,所有的猫和观众都会转向他这个天生的明星。THE RUM TUM TUGGER 是猫的第五首歌,算是一个欢快的小高潮,标准的英国式摇滚,舞蹈中最经典的动作是扭胯。塔格调戏女孩子时活象色狼,但笑起来却又像单纯的小孩子,一面是卖弄风情,一面却又稚气未脱,只要看过他的表演,任何人都会爱上塔格的任性,那中性感中带着野性,挑逗里又藏着孤傲。小母猫神志不清的跟在塔格身后打转,为他尖叫,为他晕倒,小公猫傻乎乎的模仿着塔格的动作,试图以此来吸引女孩子的注意。

另外,在《猫》剧中,每个角色的咏叹都各有千秋。每个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音色和音乐形式。如:“英雄猫”是一个贯穿全剧的男中音角色,从头到尾几乎都是气息饱满声音圆润,突出了英雄猫的领袖气概。同为男中音,“富贵猫”就不同了。这是一个大腹便便的家伙,一开口就是标准的歌剧男中音,他的音

色雄厚威严,尊贵的地位由中气十足的声音凸现出来。“魅力猫”则充满了厚重的沧桑感。“老剧场猫”声音沙哑而颤抖,可当他回忆当年的风光时声音又变得底气十足。“领袖猫”虽然是个男高音,但他同时又是猫群中活得最久的,所以声音中不时流出虚弱、颤抖和苍老的迹象。

另外,《猫》剧中舞蹈的分量很重也很成功,大量的舞蹈场面表现不同性格和不同特征的猫。使每个演员获得最自由的表现力,使每个猫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纯白猫”开场跳的经典芭蕾动作,动作舒展大方,表现出猫族晚辈纯真的天性和对猫族的依恋。不仅如此,演员坚实的芭蕾舞基本功底使“纯白猫”成为舞台上众“猫”中身体柔韧性最接近真实猫的一个:夸张的身体扭曲度能够使观众立刻联想到平时所见到的猫的形体动作。“魔术猫”超高技术难度的大跳、“娇气猫”的踢踏舞、“迷人猫”与“迪米特猫”介绍“犯罪猫”时的舞蹈、“小偷猫”的滑稽双人舞和“摇滚猫”带有摇滚风格的狂放不羁的舞蹈。在一些细节上动作也被设计得严丝合缝,如“猫儿们”安静地趴在地上的动作就是把两只“前爪”交叉伏地,这是多么缜密的设计呀。特别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二、《猫》剧当中的动人音乐

从音乐风格上剖析,该剧的音乐无疑成为本剧最大的亮点,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在猫这部音乐剧中,多采用渐进式与突变式的音乐风格。开始的舞台是昏暗而安静的,而音乐是随着神秘而幽缓渐渐过度到欢快与激昂的,灯光与舞蹈也都随着音乐的渐变而起着微妙的变化,在开始之时音乐的渐变让整个舞台很好的完成了剧情背景的传递与表达,让观众在理解故事发生场景的过程中觉得自然与舒服。之后整部舞台剧中出现了多次的音乐骤变,整个舞台多次从万猫欢腾的氛围中一下被抽离进入了另外一个亦或是安静亦或是悲苦亦或是紧张恐怖的气氛,一次音乐骤变是发生在魅力猫的出现,音乐的突变似乎让我们在进入了魅力猫悲惨的回忆,这时响起的是之后被世传为经典的“回忆”,该曲以一种缓慢的节奏与哀伤的旋律,表达出了格里泽贝拉回忆她离开杰里科猫族在外闯荡所经历的各种悲苦,从前的光芒与美好就恍如一梦,现在就只剩下孤独与凄苦。她是如此的想念家乡与亲人,整首歌中将她如今的悔恨与对关怀的渴望展现的淋漓尽致。之后的剧中也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变化,而这种音乐的变化更加完美与强烈的表达出了角色各自想要表达的感情,展现出了故事的各种矛盾与变化使得每只猫儿更加的富有灵气与个性,令每个角色更加鲜明与丰满。

剧中多首经典声乐作品在全球广为流传,《猫》剧中的21首歌曲曲风各不相同。爵士与古典宣叙调之风、配乐诗朗诵与宗教圣咏、rap与摇滚的完美结合等,都在《猫》的舞台上各展所长。特别是主题曲《Memory》,完美演绎了古典歌剧的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的现代元素。《猫》的歌词及发音具有口语化的特点。音乐剧语言强调角色性格的塑造,从角色的歌唱语言中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状态。不需要过多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咬字吐字,而强调贴近生活。《猫》中唱段的歌词都是简单的英语,甚至没有一个生僻的单词。就英语来说,发音较简单,没有意大利文中的大舌音,也没有像法文的语法那么复杂,但是清辅音与浊辅音需要发音到位。总体来说,歌词及发音倾向口语化,也与音乐剧追求自然的特点相吻合。

《Memory》的旋律一共在剧中出现了四次,最感人的是第二幕中格里泽贝拉深情的独唱。年轻时的格里泽贝拉是只非常漂亮的猫,由于她想要感受外面的花花世界而离开了自己的猫群。而今,她生活贫困、步履蹒跚、无依无靠,迫切想要回到猫族中去。然而她的伙伴们不愿意重新接受她,他们无法原谅她的背叛。就在这时,伤心欲绝的格里泽贝拉唱起了这首动听而又感伤的《Memory》。自《猫》诞生以来,《Memory》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往往能在第一时间俘获人心。很大一部分人会关注这首令人动容的歌曲,不管其它时候《猫》怎么跳怎么舞怎么闹,演唱《Memory》的时候都是演员最深情、观众最感动的时刻,这也使得该剧更具有生命的意味和充满哲理的想象。

三、《猫》中的灯光运用

纵观音乐剧《猫》的整体用光来看,并没有完全遵循用光的合理性和光源的角度,灯光的运用摆脱了所有写实的要求,力求在感情诠释方面达到完美。例如,灯光的忽明或者忽暗,每一次都是很好诠释了演员的心理变化,灯光明暗的转换无疑就是为音乐剧本身而服务的,在扩大音乐剧的表现力方面灯光显然是一个良好的资源。灯光的良好运用可以更好的体现演员心里的变化和体现剧中36只猫各自不同的性格,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其说这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不如说这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表现形式,看似不寻常不按套路的灯光运用其实在舞台上更好的诠释了各色猫儿的心里,光线作为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作品重要的书写工具,不同的光源、光线角度、光线性质,塑造同一种物体的造型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物体呈现的特征也不同。

歌剧观后感 篇3

在这一学期,上了歌剧这门课,了解中外歌剧之间的不同之处,有以下不同之处:

中国:建国后,新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较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另一种侧重于借鉴西方歌剧的结构模式与作曲技法。两种风格各有所长,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进一步提高以及能否成功登陆国际舞台将取决于它们的相互融合、升华及创新,有以下特点:

一、音乐与戏剧的整体融合。作曲家、编剧、导演三方自

一度创作开始,从制订整体的音乐布局方案到具体的场景设计、人物冲突、剧情发展等方面都相互紧密合作,致使各音乐表现手段不再分散孤立。随着剧情的发展,每个声部的各种声乐形式的运用、管弦乐的铺垫融合及各类色彩打击乐的运用,均在观众面前呈现出立体的交响性艺术效果。

二、声乐与器乐部分的立体构思,“以声乐为主导,器

乐为基础,追求交响性、立体性、整体性的统一构思。”声乐和器乐是歌剧音乐创作中的两大表现手段

三、“咏叹调”与“宣叙调”的链状关系,“支点与链环的结构关系”“咏叹调”往往是全剧的框架,是支点。主要用于抒发人物情感,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并且易于情感的升华。宣叙调”则是全剧各个“咏叹调”框架之间的链环,是线条。主

要用于交代故事情节、描述冲突背景、激化人物矛盾、展现戏剧冲突。

主要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西方:1)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2)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3)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的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4)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意为结束)。

代表作: 01.瓦格纳:歌剧《纽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

02.瓦格纳:婚礼合唱 选自歌剧《罗恩格林》

03.比才:他们在这里 选自歌剧《卡门》

04.威尔第:吉尔达的咏叹调 选自歌剧《弄臣》 迪里拜尔

05.瓦格纳:骑士序曲 选自歌剧《女武神》

在这一学期我们学了有这几部歌剧:《弄臣》,《丑角》,《女人皆如此》,《图兰朵》,《阉人歌手》。

以下是我对《弄臣》歌剧的观后感:

《弄臣》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善恶美丑。弄臣的女儿单

纯、美丽、善良,怀着真诚的心去爱,抱着美好去看世界,她的人性美凸显出了公爵、贵族等人的阴暗,尤其是他的父亲——弄臣。

当然,不可否认,弄臣即使再丑恶,他的身上任然有人类与生俱

来的父爱,在遭受了诅咒后,他急切地找到女儿,要女儿不要出门,注意安全;在女儿失踪后,一向高傲的他,跪下了双膝,求贵族告诉她女儿到底在哪;在女儿失贞后,赶紧预备好一切,让女儿离开,自己留下为女儿报仇……可怜的是,即使他千万个小心,千万个爱自己的女儿,最终任没能逃脱诅咒的厄运。可以说女儿是死在了他的手里。真的,站在一个父亲、亲人的立场,我真的不能不为弄臣感到伤心,觉得他是可怜之人。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善恶终有报。诅咒不是平白无故降临到他头上的。是他助纣为虐,让公爵侮辱了伯爵的女儿,事后还得意洋洋,尽是挖苦嘲讽。那时的他怎么没有想到,自己也是有女儿的人,自己也万分疼爱女儿,自己也非常重视女儿的贞洁。是他平日里,为了博公爵一乐,常常取笑那些贵族,使得自己后来反被贵族捉弄。那时的他就应该想到,凭什么只有他可以卖弄尖酸刻薄,别人照样可以以牙还牙。是他,在自己的女儿被玷污后,为解心头一恨,想找杀手杀了公爵,却不曾想,自己的女儿成了待罪羊羔,死在了杀手手下。

中国歌剧 篇4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音乐欣赏 课时: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聆听歌剧《白毛女》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安徽教育出版社编 2003.7 天》与《紫藤花》感受、体验其音乐中的情绪、风格及其在歌剧中所起的作用;并学唱部分片段。

2、了解我国新歌剧的发展概况、基本特征。

3、通过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时丰富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策略: 向学生介绍乐曲的背景材料及主要剧情,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歌剧音乐所刻画的人物性格,以及歌剧音乐在歌剧中的作用。

教 材 分 析:我国宋元以来形成的戏曲多达三百余种,它们具有歌剧的性质。近现代创作的新的戏剧音乐形式的作品被称作“新歌剧”,是为了与传统戏剧(京剧、黄梅戏等)相区别的缘故。代表作有早期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向隅的《农村曲》、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雪》等。中期作品有《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后期作品有《江姐》、《洪湖赤卫队》、《伤逝》、《芳草心》等。它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又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戏曲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重视对剧中主要人物音乐形象的刻画,创造具有鲜明形象和性格的唱腔。歌剧音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力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而且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歌剧音乐具有个性化和角色化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歌剧《白毛女》片段:

1、问:选自哪部作品?属于什么艺术门类?(歌剧《白毛女》)

2、问: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了哪些艺术?讲讲你对歌剧的认识(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台艺术等,以歌唱为主)

3、问:谁能讲讲你对《白毛女》的了解并唱一唱其中的部分唱段。

学生表现积极,找其中哼唱较好的起来为大家唱两句。教师:《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为后来新歌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1、播放多媒体或老师范唱,欣赏《北风吹》与《扎红头绳》片段并提出问题:从这几个选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悲恸 愤恨 欢快 天真 期盼)问:刻画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演唱形式?(天真活泼的白毛女和受压迫、苍老的杨白劳等)(独唱、对唱)

2、学唱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附:歌词与歌谱(演唱时注意主人公情感的“表达”。男同学唱杨白劳唱段,女同学唱白毛女唱段)

3、教师范唱歌剧《芳草心》中的《小草》,这首歌大部分同学都会唱,老师带动学生一起齐唱。附:歌词

(二)1、了解《小二黑结婚》剧情

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山西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小山村,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小芹相爱,遭到双方父母(“二诸葛”、“三仙姑”)的反对。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都做了精心的打算,二黑的父亲“二诸葛”私底下偷偷为二黑收了童养媳,小芹的母亲 2 “三仙姑”贪图钱财收了本村吃喝嫖赌的吴广荣的彩礼。一天夜晚,从区里回来的小二黑找到小芹姑娘商讨他们的婚姻大事,被本村的地痞流氓金旺盯上,这金旺对小芹是垂涎已久,他们悄悄地从背后袭击,捆绑了小二黑与小芹,正欲陷害,区长及时赶到;逮捕了一贯危害乡民的地痞流氓金旺,救下小芹与小二黑,批评后来赶到的“三仙姑”与“二诸葛”并批准小芹与小二黑的婚事。这部歌剧以喜剧结束。

2、《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共分三段,先欣赏《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前2段,并提出问题:音乐刻画人物什么形象?(第一句词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的美、内心世界的美,她纯朴可爱、羞涩表达爱意、流露出纯真炙热的情感表达)

3、欣赏第三段并提出问题:音乐中是描写谁的?(借小芹之口描写优秀青年小二黑)

4、问题:它的音乐有何特点?

(音乐以地方戏曲音乐为基础,富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和民族色彩,朴实动听。采用戏曲音乐中常见的慢中快等速度和板式变化的方法构成唱腔)

5、作者简介: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代表作有: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秧歌剧《夫妻识字》,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管弦乐《陕北组曲》等。

(三)1、《紫藤花》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后不久的旧中国,本剧男女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有着共同理想的一对青年冲破旧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勇敢地结为伉俪。但爱情与幸福并不能超然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存在。自身的软弱使子君与涓生无法摆脱旧势力的重压和生活的贫困,并最终导致悲剧性的结局---子君含恨而亡,涓生流亡。这是一部悲剧。

2、欣赏《紫藤花》并提出问题:音乐的前奏描绘出什么样的场景?此曲采用了哪些演唱形式?

3(美丽的夜晚 月升树梢 紫藤花散发出阵阵幽香 主人公坐在庭院中畅想美好的未来

独唱 男女二重唱

此曲又叫“子君浪漫曲”它吸取了西方歌剧的色彩:咏叹调与宣叙调)

3、作者简介:

施光南(1940---1990)四川重庆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代表作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土鲁蕃的葡萄熟了》、《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等。

讨论:

1、假如作品中没有前奏、间奏的音乐,会是什么效果?为什么?

(器乐除了为歌唱伴奏外通常还演奏序曲和间奏曲,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发展戏剧矛盾冲突和烘托环境气氛)

2、就以上音乐,请同学上来连线:

民族色彩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美声

独唱

《白毛女》

男女声二重唱

有吸取音乐风格

《紫藤花》

总结:中国歌剧

三、教学扩展、布置问题联系下一课

新歌剧既有别于传统戏曲,也不同于西洋歌剧,了解歌剧的声乐形式:宣叙调

歌剧魅影影评 篇5

吧友修改版:

My topic today is about a movie named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This movie told us a moving love story.The phantom had taught Christine music for many years and he had fell in love with her as well.As of Christine, the phantom was not just a teacher but more like a father.Christine made a great progress that her voice impressed the audiences deeply.However, she loved Raoul, her childhood sweetheart, instead of the phantom.So he felt being betrayed and began to take revenge against Christine.At last, he was touched by Christine’s kiss and set them free.What impress me most is the flashback way of the movie and the red rose in the last episode.The phantom loved Christine in his whole life but she never loved him back.She was grateful to him and touched by him, but her appreciation did not mean love.The phantom was a poor guy.Because of his ugly face, he was lonely without a friend.No one paid attention to his gift in music.He was surrounded by darkness for a long time that led him to a twisted mind.He was too thirsty for love, once he got nothing, the reality destroyed him.被提议改成了(Erik faced many misfortunes in his life because of his disfigured face.No one wanted to be friends with him or pay attention to his talent in music.All those tragedies led to his twisted mind and crazy actions at the end.He lost his last hope when Christine turned him down.)

The curtain is down.Let us remember the music of the night.

走进中国歌剧 篇6

1、通过几部经典歌剧和舞剧的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歌剧是一门融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却又相互有别的综合艺术形式,激发他们认识传统歌剧的兴趣和欣赏经典歌剧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审美角度认识歌剧的时代价值。

2、通过歌剧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和《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聆听,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知道歌剧音乐在歌剧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新歌剧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1、《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选自歌剧《小二黑结婚》

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歌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2、重点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熟悉部分唱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理解歌剧音乐

教学教具:

音乐影视资料、歌曲乐谱及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在你们的印象里,歌剧是什么样的?你能说出几部歌剧的名字吗?那么歌剧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看几段视频,看看你们能否分辨出哪首是歌剧?

分别播放舞剧《天鹅湖》、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第一段、音乐剧《猫》和话剧《雷雨》录像片段。

师:哪一首是歌剧? 生:《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师:你们作出如此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生:歌剧是以唱为主。

师:你们说的很对,那么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了解我国的歌剧艺术,感受我国歌剧的艺术魅力。

板书课题:

中国歌剧艺术

二、感知与认识。

1、播放《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第二段录像片段。

(1)师:你能看出这段录像里包含哪些艺术种类吗?

生:音乐、文学、戏剧、美术。。。。

(歌剧构成的要素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综合艺术形式)

(2)师:在歌剧这一综合艺术中,各类艺术是否平分秋色?

生:不,音乐占主导地位。

(3)师:在这首歌曲里,音乐中除了歌唱外,还有什么?

生:器乐音乐。

(4)师:歌剧里,声乐和器乐是否平分秋色?

生:歌唱最为重要。

(5)师:歌唱在歌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生:表现作品、推动戏剧发展。

(6)师:通过刚才聆听,你认为歌剧在演唱上具有怎样的风格/

生:民族唱法或者美声唱法。

(7)师:这首歌曲里有没有舞蹈?

生:没有。

师生归纳我国歌剧创作过程及特点。

介绍我国新歌剧简况。

1、创作过程:探索阶段(1919-1944)、奠基阶段(1944-1955)、深入阶段(1956-)。

2、特征:反映群众的斗争生活,创造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性格唱腔,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和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既有时代特点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下面这首作品就是我国文艺工作者为了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胆探索,创作了深受群众欢迎的经典新歌剧:《洪湖赤卫队》

1、学生阅读课本中P225材料,结合播放歌剧《洪湖赤卫队》视频。

2、播放《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录音。

问题:

1、这首歌曲演唱形式是怎样的?(有领唱、合唱、齐唱)

(可见,歌剧中的声乐演唱形式很多,有独唱、合唱、重唱、某些段落还有接近说白的朗诵)

3、歌曲具有怎样的风格特征?(浓郁的湖北地方特征)

(音乐主要吸取了湖北地方民间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乡土气息和个性化的音乐形象)

4、你听了这首歌曲,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师归纳:歌曲的情绪风趣、幽默、活泼、开朗,演唱坚定有力,表现了赤卫队员们乐观、开朗的革命精神风貌。音乐朴素开朗、激昂坚定、将主人公韩英、刘闯革命的坚定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拓展与创造

师:歌剧《洪湖赤卫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歌剧里有许多的经典唱段被广大劳动人民所喜欢、熟悉。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唱段吗?

生:《洪湖水浪打浪》、《小曲好唱口难开》等。

师:下面就请你们用各自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演绎这首《洪湖水浪打浪》,好吗?(提供歌谱)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分成四组:

A、舞蹈组同学随音乐即兴起舞。

B、部分学生随音乐模仿划船动作。

C、《洪湖水浪打浪》部分学生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D、《洪湖水浪打浪》部分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把歌曲中表现的景色画出来。

社会调查

近期我国和本地区(本市或本省)公演了哪些中外歌剧?

《木兰诗篇》

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艺术表演形式与舞台样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该剧融汇了交响音乐、歌剧、音乐剧、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使整台演出具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堂小结:

感想-歌剧魅影 篇7

这部音乐剧以优美、悦耳的歌声唱出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我为之震撼,我第一次感受到歌剧的魅力。

埃里克和克里斯蒂娜因歌剧而相识,相知,相爱,但终究无法逃避那残酷的现实。埃里克是个集音乐家、建筑师和魔术师于一身的奇才,却不幸的是他年少时受尽折磨,面容被毁,外貌丑陋,不得不戴上面具,栖身于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成为传说中的“歌剧院幽灵”。

他爱上了克里斯蒂娜,并教她歌唱,使她能够一举成名。他用歌声唱出了对她的爱慕,为了他,他什么都可以牺牲。克里斯蒂娜同样心存爱慕,但她渴望知道在面具下的是一张怎样的脸。但她能否明白那面具下的残酷的现实吗?

克里斯蒂娜一次乘机摘下埃里克的面具,看到了他面容时,他和她被震惊:她为那极为丑陋的面容所惊吓;而他却是为了他心爱人的背叛而痛心欲绝。世人不能接受他,连他心爱的人,也无法面对。他以自己的方式去争取,换来的是不理解和卑弃。

虽然,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和扭曲,但他在歌剧中寻求他的世界,追寻他的爱情。尽管得不到社会和心爱的人的认可,甚至为人唾弃,但他的执著追求心中的爱,展示给世人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歌剧《江姐》观后感 篇8

歌剧《江姐》观后感第1篇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歌剧《江姐》的选段,特别喜欢歌曲里露出的那种坚强不屈,充满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每当听到这些歌曲,总会让我感动不已。家里有《江姐》的光盘,我看了很多遍。一直以来,非常向往能到现场去看,我想,那种感觉一定会更棒。前天晚上,终于如愿以偿,和好友小慧一道去国家大剧院看了这场演出。

《江姐》从最初创作到现在,已经先后有了五代“江姐”,前天晚上看到的,正是第五代江姐,由空政文工团青年演员王莉扮演。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在毕业之际圆了这个梦,而且,江姐的扮演者是我的同龄人,看着更加亲切,更加富有感染力。

《江姐》一共分为七场,第一场刚开始,就是朝天门码头的投影,效果非常逼真,很具有立体感。后来,幕布后面的现场演员也开始出现,虚实结合,非常巧妙,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后的每一场都采用这种手法,把高科技手段运用到舞台表演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全剧通过对江姐的性格描写,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这位巾帼英雄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以独特生动的音乐语言,艺术地再现了先烈们为革命事业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江姐》通过巧妙的文学构思,以深情的音乐、逼真的舞美,创造了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气势恢弘的舞台效果。歌剧开头的《红梅赞》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江姐牺牲入狱后的经典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绣红旗》和《五洲人民齐欢笑》,更是把全剧推向了高潮。

演出结束以后,我感到心潮澎湃,相信所有观看了这次演出的人,都受到了一次灵魂上的洗礼,我觉得我们应该高唱主旋律,让红色经典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歌剧《江姐》观后感第2篇

江姐,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精神化身。江姐对党无限忠诚,对敌人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同志血肉情深,她是党的骄傲,是人民的英雄。江姐身上所展现的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追求、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革命信念,具有永不过时的时代价值。她为了执行党的任务,把才出生的儿子寄养在别人家里,冒着生命危险投身党的事业,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她与敌人斗智斗勇,不畏强权、敢于牺牲,“三九严寒无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如铁的信念追求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钢铁意志。正是有无数像江姐这样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事业,才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忠实传承、大力弘扬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革命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捐躯献身,没有享受一天的和平生活。与他们相比,我们生活在今天,感到无比幸福。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过先烈的接力棒,建设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红色江山,继承和延续他们未竟的事业,我们感到无比光荣。现在已经建国65周年了,新中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再遥远,可期可待。千秋不老唯精神,千金不换唯精神!我们要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时刻不忘烈士们的英勇与伟大,永远牢记他们的付出与牺牲,做历史的传承人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感恩先烈,珍惜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发展环境,做和平发展的维护者、推动者。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先烈们“牺牲小我、服务大家”的奉献精神,不遗余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我们要理性对待物质享受、扫去浮躁与繁华,不断增强精神定力,补足精神之钙,铸牢信念之魂,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虔诚的信奉者、坚定的追求者和忠实的践行者。

文艺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强大正能量。10月15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要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力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做好思想舆论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凝聚强大的中国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社会产生了热烈反响。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事业;文艺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文化繁荣、社会文明、国家昌盛的重要工作;优秀文艺作品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伟大的时代呼唤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可否认,我省文艺领域的一些作品也存在着粗制滥造、媚俗低俗、唯利是图等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出更多像《江姐》这样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要自觉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自觉抵制“三俗”,追求真善美,切实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借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强劲东风,高度重视文艺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当前,我省“文明湖北”建设宏伟实践正在全面推进。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对表、调校、紧跟、遵行,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文明湖北”建设,加强文艺工作,以优秀文艺作品凝聚发展力量,为加快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更多观后感作文推荐:

1.规划错了的人生观后感汇总

2.《国魂》观后感1000字

3.爱在旅途观后感400字

4.小学生观《爱在旅途》有感

5.电视剧黑洞观后感

6.电影亲爱的观后感

7.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8.《穹顶之下》观后感2000字

9.《苦难辉煌》观后感

浪漫主义时期歌剧 篇9

1、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

2、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背景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成熟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整个19世纪意大利人民都在为民族统一和独立而斗争,所以民族主义问题成为影响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义者强调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们也在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复兴运动高涨的国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使18世纪末衰退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虽然浪漫主义因素对欧洲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对意大利歌剧来说,它没有像德奥或法国音乐那样具有激进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是更多地扎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传统,遵循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体裁的传统,所以浪漫主义因素只是逐步地渗入意大利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两种体裁直到19世纪仍然并存发展,但是它们的基本任务从体现民间生活转向为发展民族文化而斗争,使歌剧艺术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而形成新的风格。

3、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过程

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丑角》(1892)、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不仅保持了真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了来自法国比才《卡门》的现实主义传统。

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是古典主义歌剧与浪漫主义歌剧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19世纪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 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称为美声时期,那么罗西尼就是这个美声时期的缔造者。他为歌剧带来了神奇和欢笑,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魅力。

唐尼采蒂(Gactano Donizetti,1797-1848)和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后者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纯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意大利歌剧在唐尼采蒂、贝里尼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超越这两位大师的作曲家出现,直到威尔第的出现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了起色,并将它发展到极致。威尔第(Giusppe 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独立运动思潮的影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危机;他把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们广泛接受。音乐上,他在大多数歌剧作品中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又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它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保持民族风格与传统习惯的同时,创作出富于戏剧力量、光彩动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较著名的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达》、《奥赛罗》。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

到19世纪晚期,欧洲文学界掀起了以法国左拉(1840-1902)为代表的真实主义运动,同时意大利也兴起了真实主义文艺思潮。真实主义作家们力求真实地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并客观地再现生活。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1863—1945)创作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这部歌剧吸引了众多观众,开真实主义歌剧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紧随其后的另一部作品《丑角》(Paliacci英文译为“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时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 Leoncavallo,1857—1919)的杰作,虽然《丑角》的音乐不如《乡村骑士》那么优美,但它却更获得群众的理解,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时期最卓越的作曲家当属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他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调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擅长塑造各种柔弱的、生活苦难的妇女形象,如绣花女咪咪、歌伎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儿等;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4、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从16、17世纪开始,经过了18世纪的歌剧改革,到19世纪的成熟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使意大利歌剧的结构更完美,也使音乐、舞蹈、文学、舞美、音响等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歌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内容、旋律、美声演唱等,对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何谓真实主义歌剧?

真实主义歌剧是在真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晚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真实主义歌剧描写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真实主义歌剧中往往会出现在原始情感冲动下做出的暴力、凶杀等行为,戏剧发展紧迫迅速,舞台人物性格突出,生活环境描写富有色彩,音乐与民间歌舞密切关联,且旋律易记动听。

马斯卡尼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与列昂卡瓦洛的两幕歌剧《丑角》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典型代表,这两部作品经常同场演出,故有“骑士”与“丑角”之称。普契尼的《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品。

三、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的发展?

19世纪法国歌剧处在一个动荡的发展时期,这种动荡来自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称帝,使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变化,白天观看断头台,晚上蜂拥看歌剧,从而导致歌剧从内容到体裁发生了变化。其二,受奢华的巴黎文化市场的影响。当时巴黎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在那里崭露头角,音乐艺术人才蜂拥而至,由此也带来了歌剧的发展变化。其三,受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影响。许多作曲家遵循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主张,不断尝试歌剧的创作。其四,受到法国自身民族歌剧的影响。浪漫主义歌剧在法国抒情悲剧和喜歌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19世纪前后法国产生了几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歌剧,以下进行简要阐述。

1、拯救歌剧(rescue oper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拯救歌剧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800年前后)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歌剧内容中代表封建恶势力的阴谋终不能得逞,受迫害的一方总能在悲剧的最后一刻被拯救出来。这种歌剧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时代特征,它随着大革命的产生而形成,同时也随着大革命的衰退而消失。

格雷特里(André Ernest Modeste Grétry,1741-1813)的《狮心王理查》一般被认为是第一部拯救歌剧;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歌剧《菲岱里奥》在题材选择上也受到法国拯救歌剧的影响,同样成为拯救歌剧的代表作品。

2、大歌剧(grand oper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大歌剧是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严肃歌剧,相对于当时的喜歌剧。它通常是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反映历史性内容,追求奢华的舞台效果,在剧中穿插华丽的芭蕾舞场面,不用干念宣叙调,采用大合唱和大乐队等宏大场面。

最重要的代表作是迈耶贝尔的《新教徒》、《非洲女郎》。

3、轻歌剧(opera buff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轻歌剧与喜歌剧一样,是一种生活气息与娱乐性较强的歌剧,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与大歌剧相对,与18世纪的喜歌剧相仿。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常带有讽刺性,用说白代替宣叙调,旋律取自当时流行的音乐,通俗易懂,结构短小,多采用独幕形式。

该体裁的奠基人是德裔法国作曲家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代表作品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4、抒情歌剧(lyric oper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抒情歌剧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是一种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的歌剧形式,它的篇幅比一般喜歌剧长,但没有大歌剧的浮华。风格与喜歌剧一样,轻松愉悦,重视对人物心理及情感的细致刻画。它没有大歌剧的沉重与夸张,却经常安排大歌剧形式所必备的舞蹈场面,内容多采用文学名著中有关爱情的情节,音乐为一些常见的歌曲、舞曲和进行曲,注重抒情旋律的感染力,以说白代替宣叙调。代表作品有古诺(Francois Gounod,1818-1893)的《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斯涅(F.Massenet,1842-1912)的《曼侬》、《泰伊斯》;托玛斯(A.Thomas,1811-1896)的《迷娘》;圣-桑斯(C.Saint-Sa?ns,1835-1921)的《参孙与达里拉》等。

5、比才与歌剧《卡门》

比才(G.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受意大利罗西尼等人的影响,倾心于意大利流畅的旋律风格。直到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的问世,他自身的音乐才华才真正显示出来,1875年创作的歌剧《卡门》(Carmen,1875)成为法国及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是至今上演最多,流行最广的歌剧作品之一。比才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歌剧《卡门》上,该剧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这部作品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倾向,不仅震动了当时法国的歌剧界,对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以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歌剧《卡门》的结构为传统的分曲形式,同时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用西班牙音调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哈巴涅拉》、《斗牛士之歌》等。剧中贯穿着爱情、仇恨、欲望等内容,且不失光彩亮丽、生机勃勃的动人情节,具有独特的戏剧魅力。其流畅的旋律继承了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传统,给人以至美的享受。该剧被视为法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至今西方音乐史中最突出的几部歌剧之一。

法国大歌剧和抒情歌剧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成为欧洲重要的歌剧艺术中心。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法国大革命的动荡,中产阶级的解放,和拿破仑帝国的城市文化生活发展都为歌剧发展提供了条件。大革命时期,巴黎的中产阶级经历了压迫与解放,所以他们特别偏爱“拯救歌剧”(rescue operas),其情节常是忠诚的爱人甘愿冒一切危险去拯救身陷囹圄的英雄。如凯鲁比尼(Luigi Cherubini,1760—1842,意大利作曲家)的《两天》和在歌剧创作方面钦佩凯鲁比尼的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菲岱里奥》。

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大歌剧(grand opera)。这是一种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史诗或历史性内容,带有芭蕾舞,注重大场面,运用大合唱和大的管弦乐队。作者有时为了追求轰动的舞台效果和跌荡的情节不惜牺牲戏剧展开的逻辑。奥柏(Daniel Auber,1782—1871,法国作曲家,凯鲁比尼的学生)的《波蒂契的哑女》可称为第一部大歌剧。

而使大歌剧在30年代影响广泛的是梅耶贝尔(GiacomoMeyerbeer,1791—1864)。这位德国人起初写作意大利歌剧,后来专心研究法国历史和艺术,创作了《恶魔罗勃》、《胡格诺教徒》、《先知》和《非洲女》等作品。他的歌剧声乐风格华丽,追求大乐队,多喜用升降号的调性,转调频繁,追求舞台戏剧效果。法国大歌剧对法意两国的许多重要歌剧作家都产生了影响。

同时吸取了大歌剧和喜歌剧的因素,法国作曲家在19世纪下半叶又创造出一种新的歌剧体裁——抒情歌剧(opera-lyrique)。抒情歌剧多有牵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感染人的旋律。作曲家们重又选择了那些著名的爱情故事作为歌剧题材:托马(Ambroise Thomas 1811—1896)的《迷娘》、古诺(charlesGounod,1818—1893)的《浮士德》和《罗米欧与朱丽叶》、马斯内(Jwles massenet,1842—1921)的《曼侬》、圣桑(CainilleSaint—Saens,1835—1921)的《参孙与达里拉》。

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的《卡门》也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尽管它初演并不成功,但现在是最流行的一部法国歌剧。比才反对当时歌剧的伤感或神话的故事情节,他选材方面的现实主义倾向预示了19世纪末的歌剧新潮流。《卡门》戏剧场景和音乐表现出异国情调(比才早期歌剧已有此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色彩性旋律,强烈的西班牙节奏,清晰的配器,形成一种清新的音乐风格,音乐在表现人性的本质和激情方面的成功,使其成为一部完美的抒情悲剧。

二、简述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歌剧的发展?

1、威伯——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1)生平简介:威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歌剧的先行者。和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威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舞台上发挥了他的天赋之才,同时又是一位评论家、作家。威伯的音乐创作领域很广,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体现在歌剧和钢琴作品两方面。

(2)代表作品:歌剧《魔弹射手》、《奥伯龙》等,钢琴曲《邀舞》等。(3)艺术成就:

① 《魔弹射手》的诞生(1821年首演于柏林)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威伯也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② 威伯的《魔弹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它的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紧密,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

③《邀舞》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绘了舞会前相互结识、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这首钢琴作品后由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2、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的改革者、乐剧的倡导者

(1)生平简述:瓦格纳(Wagner,Wilhelm Richard,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2)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3)艺术成就:

① 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② 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③ 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④ 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附相关概念注解:

(1)整体艺术(Das Gesamtkunstwerk):“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未来艺术作品》中,针对戏剧作品提出的概念,认为音乐戏剧应该仿照古希腊艺术,成为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的综合体。(2)乐剧(Das Musikdrama):1848年瓦格纳在他的《罗恩格林》问世之后,用乐剧指代他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艺术。

(3)无终旋律(unendlich Melodie):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于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4)主导动机(Das Leitmotiv):也称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断,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1877年沃尔错根从主导动机的角度研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众神的黄昏》后,人们才开始用Leitmotiv这个词。㈡德奥艺术歌曲 教材第43页、45页

带伴奏的独唱歌曲在文艺复兴后期兴起于意大利,但是这种写作势头并没有在意大利等国家持续下去,因为意大利人后来更热衷于创作更为精致而复杂的歌剧咏叹调;而后法国人则热衷于写芭蕾音乐;英国在这方面的创作长期处于停顿状态,连改编民歌这类事情,也邀请外国人海顿和贝多芬代劳;只有在德国,这种艺术歌曲在18世纪下半叶古典时期有了初步的兴盛,而且顺利的导致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空前繁荣。

19世纪初,欧洲兴起了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时期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想和热烈的情感表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艺术歌曲狭义上就是特指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因为歌曲有歌词的内容,能直接的反映人的心理和感情或大自然的景色,与交响乐相比,更容易被人的思想所接受,因此,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都喜欢用诗人的作品来谱写歌曲。以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为典范。歌德、席勒、海涅等伟大的文学家们为歌曲创作提供了无数优美的诗歌。如歌德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野玫瑰》、《魔王》,海涅的《乘着歌声的翅膀》、《莲花》等等。诗人们的作品具有非常优美的韵律、节奏,丰富的情感,多变的形式,为音乐家们创作优秀的艺术歌曲奠定了极其有力的基础。

德国艺术歌曲从起源到它的鼎盛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歌曲之王”舒伯特的出现,使艺术歌曲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向更广阔的情感世界发展。德国艺术歌曲开创了世界音乐曲献的新纪元,所以“Lied”成为艺术歌曲的代名词。

德奥艺术歌曲以其特殊的创作体裁和演唱形式在世界音乐宝库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着她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它使我们看到了世界艺术大师们在声乐史上的不朽贡献,也使我们从中了解了世界各国音乐大师们的思想、境遇和他们丰富的情感。她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艺术歌曲的发展,以及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㈢德奥艺术歌曲的特点

德奥艺术歌曲之所以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艺术歌曲的歌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从德国的艺术歌曲大师们的声乐作品看来,全都出自于著名诗人的诗歌内容。由此奠定了艺术歌曲的歌词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在艺术歌曲中歌词与音乐得到完美的结合。音乐因诗歌的启迪引发作曲者和听众无尽的联想;诗歌因音乐的演示达到更高的境界。

2.艺术歌曲的音乐细腻精致,严谨规范,整体感强。旋律浪漫而富有生活感。

因为作曲家的灵感来自于诗歌的启迪,所以他们的曲调流畅优美,既有浪漫色彩,又贴近生活。但歌曲创作手法严谨,自由而不松散。启、承、转、合,整体结构非常鲜明。3.艺术歌曲的伴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歌曲区别于其他歌曲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非常强调歌曲伴奏的表现力。艺术歌曲的伴奏多数用钢琴来伴奏。伴奏部分在作曲家的手下和歌曲旋律相得益彰,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旋律音乐和伴奏音乐的交融,构成了艺术歌曲完美的意境 4.艺术歌曲的演唱细腻准确和精美。

上一篇:多品牌运作管理方案下一篇:出纳岗位转正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