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现状

2024-10-19

阅读教学现状(共9篇)

阅读教学现状 篇1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多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结果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先入为主,人云亦云,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压抑。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最终学生被雕琢成一个模样,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被泯灭,直至完全失去了个性发展的欲望,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受。

2、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其实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3、语文阅读的积淀太浅。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使学生阅读的太少,并且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现在的学生学业任务又重,练习册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还要上各种辅导班,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时间只能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针对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我认真思考了一些促进阅读教学的方法,与各位同仁探讨。对阅读教学的建议:

1.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阅读的自主性。比如通过影视作品、音乐、话剧等辅助手段的应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丰富多采的形式中找到自己阅读的出发点,养成自主性阅读,实现个性化的阅读。2.整体规划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

在高一阶段定为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原苏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在高二学年定为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因为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在高三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的训练点──考点──是阅读的基本能力点,对考点科

学训练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快速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使课文阅读训练的能力点明晰化。理解词语、句子含义,分析概括,辨别筛选整合推断信息,鉴赏评价等考试阅读训练点不就是我们课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么。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的表达能力。在训练中,其语理得以掌握,语感得以养成,思想得以提升。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阅读教学现状 篇2

一、农村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阅读是关键。新课改提倡“海量阅读”,但在农村没有得到重视。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布置大量的机械抄写作业。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同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或亲友住在一起,他们不具备引导孩子课外阅读的能力。我曾经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课外自主阅读的学生很少,能说出一些中国名著的学生更少,更谈不上名言警句的收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就是玩游戏或看电视。缺少必要的引导,是造成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的根本原因。

(2)教师未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农村小学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一些优秀教师纷纷通过各种渠道离开农村学校,留在学校的教师在整体教学环境、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也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字、词、句的训练,甚至要求学生一遍接一遍地抄写直至记住;有的教师通过烦琐的分析,只停留在简单的知识技能训练;有的教师没有挖掘出文本和习作的关系,在阅读教学时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习作,导致阅读教学与习作严重脱节。

二、全力提升农村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面对农民工不断进城的趋势,语文教师要担负起学生的“引路人”职责。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课堂上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课外书的魅力,课后,很多学生都会自发地去阅读课外书;根据语文教材单元主题,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如学习《盘古开天地》后,我引导学生课后去阅读神话故事,好多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了“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故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在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看到学生那么认真地参与,我很受感动,农村学生需要的就是引导;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我设置班级图书角,亲自到学校图书室借取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同时倡导每个学生从家里自带一些书籍充实图书角,鼓励学生课外时间将图书借回去阅读。记得有一次,我在集市上遇见一位卖鸡蛋的老奶奶硬是要送我一篮鸡蛋,问其原因,说是自从我教了她的孙子后,孙子回家不再是到处游玩,而是认真翻阅课外书,有时甚至读得入了迷,忘了吃饭、睡觉。这件事尤其令我感动。

(2)授之以渔,传授阅读策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他们才会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面对农村学生,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特点,传授学生阅读策略?

首先,重视朗读训练。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充分地读并不是让学生毫无思考地读,而是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与情感去充分朗读,感受文本的蕴味。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情境交融的游记,教师如何引导没有见过桂林山水的农村学生产生朗读的欲望?我创设情境,展示桂林山水风光,并通过激情的导语激发学生的欲望,在情境交融中,学生的脑海浮现了一幅幅优美的桂林山水画,纷纷深情地朗读。当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后,我又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为接下来的文本研读打下了基础。

其次,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习得表达。收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典,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情感,获得习作能力?教师应该抓住农村学生的特点,抓住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从而为学生和教材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例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特别适合农村的学生,因为好多农村学生胆子小,掌声刚好可以给他们力量,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在研讨文本时,我让学生自主品读,在课文中找出感觉“英子”忧郁的词语和句子,学生找出“默默地”、“早早地就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等。接下来,我让学生找出能反映“英子”自掌声之后的变化的词、句,通过有效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掌声在“英子”身上所起的作用。有效地品味语言,让学生走近了“英子”的内心世界,心灵受到了滋润,这就是语文蕴涵的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课文教完之后,我让学生写写“掌声”,我发现很多学生能模仿课文来写掌声,写出自己的心声。当我看到学生的习作时,内心深深震撼了。有的学生写道:轮到我上台讲故事,我心怦怦地跳,脸上不时一阵发热,讲话的声音非常小。这时,教师里响起了掌声,掌声给了我力量,我鼓起了勇气……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语文不仅是国语的前言,也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则是贯穿语文教学整个阶段的基本环节,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强化口头表达、文本理解以及写作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语无不反映着阅读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高中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阅读教学的种种不足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不仅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使得语文整体素质下降,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学科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阅读教学模式单一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训练学生认真的“读”,这是培养他们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现阶段,教师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已成为阅读课上老师传统的固定上课模式。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仍以自己为主体,没有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来“为学生而教”。高中生学习语文已经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唱“独角戏”,表面上的活跃实际上掩盖了学生被动状态,因为语文阅读也是语言的学习,它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认识过程,必须依赖于学习主体的个性心理体验来完成。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势必会造成学生阅读的太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而这种状况将会带来极大的弊端。

上述阅读教学模式将会直接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技巧,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有限的阅读课堂里,教师强硬灌输阅读题的答案和讲解,只是注重要点、疑点以及难点的讲解,关注解析阅读文章内容、中心,那么,学生若只是通过听讲文章知识,是掌握不了怎样阅读的方法的,也不能很好把握阅读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只是依照自我思维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学生也会形成很强的依赖性,成了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或“记事本”,如此做法僵化学生阅读灵性,他们只能被动接受标签式的“知识”。

现阶段,很多高中语文老师也意识到单一的讲解已不能适应阅读教学,并针对上述问题尝试引入较科学的模式来改进教学。例如,有的教师采用提问教学模式,即在对阅读题分析时,教师不仅可以抓住文本关键,有科学性和目的性来就阅读材料向学生发问,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提问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和同学一起深入挖掘问题的同时对阅读材料加深了理解,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提升;有的教师还另辟蹊径形成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富有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特点,将阅读课堂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分为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这样的阅读课堂真正让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忽略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高中生因为高考压力,无时间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忽视了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高中语文教育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语文教材或阅读材料上有的是节选部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了解文章背景和环境,对于加深文章理解有着重要作用;二是课外阅读对写作作用很大。通过读课外书,学生能积累作文素材和资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目前,教师普遍存在弱化课外阅读教学问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一方面,部分教师压根不重视课外阅读,毫不犹豫地封杀所有课外书籍。教师只为考试而教学,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习,殊不知这种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注重课内,禁锢课外阅读,就等于禁锢学生心灵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只强调阅读“一定课外语文书目”,却不为学生进行推荐,导致学生无选择阅读,甚至受到暴力、色情、凶杀等不良书籍的影响,课外阅读只能起到“反作用”。可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有益之书,可以经常性地推荐一些图书室里有的好书,引导大家去读好书,从而真正起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此外,还有些教师不注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能力。有的学生读课外书,只是泛泛而读,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语句、描写记下来,做好读书笔记或随笔,才能读有所获,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现状审视及其策略选择 篇4

文学院2班 2012015145 叶方碧

阅读,对于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我们继承了人类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让我们幸福,让我们成长,阅读从古至今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既然阅读如此重要,也决定了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阅读教学已经成了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了,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研究,阅读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这条路还不是很平坦,需要我们现代人去努力开拓。

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学生在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上还是很薄弱的,面对一篇课文,只能是读懂表面的意思,不能够力透纸背,往深一个层面挖,他们对小说的兴趣要高于诗歌,散文,诗歌散文这些需要细品的东西,他们往往读不出什么东西来,也体会不出作者那种纤细入微的思想,他们往往对一些重点段中的重点句有所忽略,对一些稍难句的解读能力往往不是很到位。但这原因出在哪里呢?我想这跟语文任课老师的工作不到位很有关系,他们只是通过教参、来备课,而没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对课文解读,一些老师他们自己是昏昏然的,然后想在课上给学生授课,将问题讲懂、讲透,他们讲的都是学生知道的东西,而学生特别想知道的东西他们却不讲,学生在课上得到的不是他们想要的答案,在学完一篇课文后,他们对课文,尤其是重点段落最终仍是一个一知半解的状态。长期的这种“囫囵吞枣”,不细嚼文中字词句,不细品作者深意的解读方式,对学生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作用是很小的。一些学生往往在上了高中的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语文,对语文的功用完全不懂。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觉得没有意思,觉得语文课堂乏味,进而对语文也就失去了兴趣。

在一堂课中,老师们往往能把阅读教学的方法贯彻得很好,有默读、有讲述、有师生之间的问答,有课堂讨论、还有阅读提要,但是在现实教学课堂上,我们却很少发现老师的示范朗读,一些老师在遇到一些特别适宜朗读的课文篇目时,自己或是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是觉得自己朗诵不好,有些老师甚至是“难于启口”,所以往往会采用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读来替代自己的范读。我想这是不适宜的,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形成良好的班级朗读风尚有很大的阻碍,录音始终是录音,与学生的距离太远了,不能够替代老师自己的范读,录音朗读是死板的,唯有我们老师用自己喉咙发出的最优美的最婉转的现场范读,才会引起学生最大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最大的朗读积极性。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问答法是一项古已有之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一堂课上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往往会叫好几个同学答,而一些重要的问题,学生极想了解的一些问题,老师却不细化,一带而过;我们都有过做学生的经历,老师一堂课的满堂追问,学生往往处于云里雾里的状况,对于一个问题稍稍有所想法,但是囿于时间有限,往往教师在一个问题上的停留时间很短,同时“满堂问”使得课堂被切割得四分五裂,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得不到什么收获,教师传达的信息很多,但是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却很少,他们的兴趣没有被广泛的调动起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自然达不到我们心中所想的理想状态。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阅读教学问题的审视,我们了解到阅读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要溯泳而上,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完善我们的阅读教学。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思路。

阅读教学需要老师拥有很强的解读文本和阅读鉴赏能力,但是现状是老师解读和阅读文本能力不足和学生对这种浅层次教学现状不满两者存在极大矛盾,现在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媒体和书籍的机会在急剧的增多,他们头脑中所积聚的知识,往往是一些老师都闻所未闻的新知识,他们思维活跃,头脑灵活,一些问题问出来往往老师都解答不了,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师和学生还是引领者和被引领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学生接触的事物少,懂得的知识并不多,他们对学识渊博的老师有一种绝对的崇拜之情。学生知道的东西,老师都知道,所以学生问的大部分问题,老师能够给学生解答,给出满意的答案。老师与学生的知识对比关系就像数学里包含关系一样,老师的知识储备能完全把学生所知道知识包含在内。但是现在老师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一种并集的关系,老师知道的一部分和学生知道的一部分可能相重合,另一部分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还有一部分学生知道,老师不知道,这样学生问一个问题,老师要是答不出,学生往往会和老师产生一些隔膜,甚至不尊重,轻视。老师上课讲的一些知识,学生往往都已懂了,但是老师却反复强调,这里尤其是以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和阅读鉴赏这一块老师做的还远远不够。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学研究组应该组织语文老师适当的看一些优秀语文老师的视频,看看钱梦龙、余映潮、邓彤这些优秀的语文教育专家是如何解读文本的,是如何引导我们学生走进语文,感受语文的。老师看完视频之后,应该要立马组织讨论,吸取有益营养,将这些有益营养用在自己的课堂之上。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不应该是仅仅参照手里的教参,更重要的事要有自己的思路,要有自己对这一个字、对这段话,对这篇课文的一个独到理解,不能教参上说什么,我们就照搬什么,把自己的阅读体会,把一些在字缝中所领会到的一些东西跟学生分享,这样,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不自觉的就培养起学生的文本细读之功,而且也提高了自己解剖文本的能力和水平,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要有这样的本事。在备课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文言文、诗歌教学中,最好是自己能够看过原著,再参看一些学术论文,相信这样的阅读教学课上起来应该会是很精彩的。

至于朗诵,我认为应该从我们年轻一代的师范生入手,我们年轻人可塑性还是很大的,先培养其朗诵的能力,通过我们这一批,带动学校里的老教师,从而形成一股良好的朗诵教学的风气。在大学课堂里,应设置相应的朗诵课,并在普通话考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设置相应的考试内容,让我们师范生学习吟诵,能够吟诵,孟子说过“以意逆志,应声求其,涵泳诗韵”,让我们学会吟诵,去从容的去引导我的小孩子们去朗读。

关于阅读教学中问答存在的现状,我们老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些值得提问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往深里挖掘,自己一定要多做准备,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不能将教辅书上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搬到我们的课堂上,硬塞给我们的学生。如果有机会的话老师最好能将自己的一堂课泳录像机录下来,清点一下自己一堂课上到底用了多少次提问,其中有多少次提问时“有效提问”,能够真正问道学生心里,哪些问题是可问可不问的,哪些问题难度太大了,教师还没有进行适当的点播,就来问你我们的学生,要反思一下是否超出了我们学生的能力范围;要看看自己所问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揣摩自己在学生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只有这样,教师的提问能力才能够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有目的的教,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的迁移,考虑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比如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到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片课文的时候,里面涉及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把课文里面的比喻句拉出来,给同学们说这是比喻句,这是本体、喻体,学生往往只是知道,三维目标中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项,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没有达到,教师应该在涉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时,设置阅读教学的一些整合课、专题课,比如开一节比喻的专题课,不仅教会学生什么是比喻,还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用比喻的手法习作,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学会用比喻来描述生活的现象。授学生鱼,更是授学生以渔。

阅读教学现状 篇5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阅读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接着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前言

阅读能力是每位学生应当具有的重要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扩宽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以讲替代阅读,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当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全程主导着课堂,使学生被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有的教师甚至“以讲替代阅读”,将阅读环节省略直接进入文本讲解分析的步骤,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机会和时间。这一现象与阅读教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如果学生并未亲身参与到阅读中,就无法得到真正的阅读锻炼与阅读能力的提高。1.2程序化教学,以练习替代阅读,课堂沉闷

程序化教学,以练习替代阅读,课堂沉闷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完全根据“介绍作者——介绍文本创作的背景——字词解析——概括段落——总结中心思想——写作手段”等套路进行,没有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转变,教学过程完全程序化,课堂沉闷,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部分老师则以练习替代阅读,认为加强练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动力,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无法抓住阅读的要领。1.3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部分老师在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下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阅读教学仍以“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大部分教师虽然应用到合作学习、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是存在形式化、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因此也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2]

[1]1.4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兴趣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第一,学生偏科或者喜欢具有趣味性、简短的文章,对教材文本、名著的阅读兴趣不高;第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落后,导致学生阅读积极性与兴趣不高;第三,受升学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对阅读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阅读可有可无,缺乏重视意识,有的老师和家长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不学无术”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第四,课程繁多,学生课后时间多用在各科目的学习中,不能耐心进行阅读,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2.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策略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文本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空间。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体会文本大意,结合这一文章的写作背景,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教学环节,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文本的阅读,在阅读时候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地思考。当学生分享自己初步阅读的体会之后,老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文本阅读,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和对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的领悟,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行踪、时间等方面去思考,体会作者从欣赏、回忆到感悟的过程。2.2改变程序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程序化教学大多数是由老师主导的,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且程序化教学单调乏味,课堂沉闷,会影响课堂效率。老师要改变程序化教学,首先在设计教学时要明确每一节课教学的目的,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的各项环节做出调整。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为例,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改变先介绍作者信息、写作背景的教学顺序,课堂开始便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给学生介绍有关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文中“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些句子,通过了解作者信息以及写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2.3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积极性

在老师应该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采用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学习等有效的教学[4]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并且无论应用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避免形式化、华而不实的现象。如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效地分组,设计有价值的讨论主题,确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避免讨论过程中出现学生“分化”的现象。同时老师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先进教学设备,比如当前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生语言(节选)》中的《白兔与月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文章较为简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意义,老师可以设计以“白兔在得到月亮的归属权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寓言。或者以“财富一定会让拥有者患得患失吗?”为主题让学生分为两方进行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使学生明白拥有财富会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从而树立积极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总之,老师要积极地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2.4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采取措施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老师可以在阅读环节与学生一起进行阅读,给学生树立榜样;②在阅读时可以变默读为朗读,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③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生提问学生打断学生的阅读。鼓励学生课后到学校阅览室阅读经典的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在阅览室的良好氛围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略读、品读、精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⑤选取时机推荐经典书籍,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春天》等课程时可以简要地介绍作者其他的著作,吸引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阅读。3.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研究改进的对策。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忽视主体地位、课堂沉闷、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学生缺乏语文阅读兴趣等问题应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单一教学程序以及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去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提升阅读能力。【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现状 篇6

2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自身和学生的积极作用,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当讲解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出合适的阅读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山雨》这篇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教学课件,让小学生观看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不同景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观看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讲解文章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3]。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荷花》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荷花、蜻蜓、小鱼的`形象,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表演,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引导学生共同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4]。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泽旺布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07:348.

[2]龚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36:90-91.

[3]吴钰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中华少年,2015,15:67-6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7

课堂中, 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 教学实践与教学需要相脱节, 教学设想与教学效果相背离, 教学手段单一与学生兴趣不高相矛盾。教师往往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传统课堂采取的是“封闭性”阅读教学, 缺点显而易见, 具体有几种表现:

1. 保守的“圈养式”阅读教学。

老师把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 学生视野狭窄, 眼中只有教材, 唯课本是从, 一旦碰上课外考题, 就明显体现出阅读的苍白。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 但以作文选居多, 他们的写作模式是照搬照抄, 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

2. 机械的“知识型”阅读教学。

有的教师一味的照搬教材教参, 机械的把课文的知识“系统”教给学生, 这种“知识”至上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乏味, 因为缺少老师的个性解读, 老师这个中间环节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接收到的只是枯燥的语言符号, 不能转化成形象的思维。这种教法培养出来的思维是僵化的, 缺乏鲜明的认知, 考试可以不错, 但是能力得不到提高。

3. 抽象的“理论性”阅读教学。

有的老师只知道往学生脑袋里塞进一大堆理论知识, 缺乏形象的讲解和必要的辅助手段, 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 能不能吸收, 看似很有深度, 很有水平, 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 似懂非懂, 根本不能灵活运用, 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

4. 急功近利的“考试型”阅读教学。

教师只知道围绕着考试进行教学, 考的才教, 不考的不教,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 课堂与课外衔接不起来, 知识残缺不全, 素质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滞后的原因

1. 死守传统教学观念, 视野狭隘。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 “三中心论”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严重阻碍教学发展。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阅读感悟, 而是用一大堆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 学生知识背了一大堆, 仍然不会读, 不能活用。

2. 脱离生活, 阅读成为无源之水。学生固定在教室

里, 限制在语文教材里, 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 远离社会实践。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 应用于社会生活, 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 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 无疑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3. 程式化教学, 呆板生硬。

要么满堂灌要么满堂问, 琐碎的分析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 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 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 积淀太浅, 没有活水。

现在的学生很少看书, 或者根本不看书, 阅读量少, 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 缺乏语文素养。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 几乎无课外书。课外书来源少, 适合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 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 并理直气壮:课本都读不好, 读课外书干什么。

三、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观念, 明确阅读的本质。

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 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 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及鉴赏评品、怀疑探索作品的能力, 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 形成自我创造性能力下坚实的基础。

2. 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书读、喜读乐读。

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书,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名著, 跟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心路历程;设立班级图书角, 鼓励学生捐书, 营造“书香班级”, 树立读书典型;鼓励学生谈谈读书体会, 互相交流;设置广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如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大胆尝试, 激发学生的热情。

3. 教师要形成表率, 带领学生读书。

“学高为师”, 对于现在的学生, 老师应该有危机意识, 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社会在进步, 知识在更新, 对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语文教师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层面都要有所涉猎, 并消化吸收, 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 并把自己的这种理解烙上鲜明个人风格, 打动并影响学生。老师的垂范作用即:激发学生崇拜情结, 带动学生进步。

4. 凸显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篇8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阅读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1.教师层面

第一,阅读教学理念落后。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但不少语文教师缺乏改革精神,教育理念滞后。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仍然存在,尽管课堂也进行了一些学习探究,但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阅读教学“考试化”模式使阅读教学陷入僵局。不少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将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设计成考试阅读题型来训练学生,完全置现代教育理念于不顾,全然不顾及语文阅读材料的情、理、趣及艺术内涵,在机械式训练中丧失了语文阅读的美感。

第二,训练缺乏计划与梯度。

阅读阅读是个系统教学过程,它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缺乏系统的训练计划,教师不能深入解读教材设计,不能依据教材设计的理念进行梯度阅读教学训练,不能遵循语文阅读教学规律开发语文阅读材料,从基本的认知到积累到理解、鉴赏等,缺乏整合效应。

2.教学层面

受应试教育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不少语文教师仍然占据着阅读教学的课堂,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现状难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教师对阅读材料肢解性运用严重破坏了阅读材料的整体美感,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3.阅读资源层面

阅读资源开发不够。阅读材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阅读材料资源的开发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意义重大。部分教师存在小阅读教学观,把语文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不能向课外有效延伸,产生就教材讲教材的现象严重。此外,还存在课外阅读缺乏引导的问题。由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有效引导,使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良莠不齐,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文化积累。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多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韩娟.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0):76)。我们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人手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第一,优化教学语言。

课堂语言自身就是优质的语文教学资源,它能让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展现教学语言美。例如,在导入课文、创设情境的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抒情性的语言或者引用古诗文等展现语文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要善于将阅读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借助修辞与幽默的语言,提升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第二,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教师运用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角色,培养情感,训练语感,发展智力,还能有效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贵淑玲.创设教学情境的四个方法[J].甘肃教育,2011(16):32)。我们可以借助文学小故事、抒情性导语等创设阅读教学情境,使学生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其次,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后,要借助朗读比赛、美文诵读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与潜能。

2.要加强阅读教学指导与组织

教师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发挥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组织作用。

第一,重视学法指导与习惯培养。

“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如何阅读吸收为我所用?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李秀清.语文阅读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2012(20):46-47)。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主体阅读学习意识,提升阅读学习效率。我们要加强学法指导,如教会学生根据问题展开阅读:记叙文阅读学习要抓住记叙的要素、记叙顺序、人称使用、详略处理、中心等。说明文阅读学习要抓住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与方法等。还可以帮助学习通过抓中心句、找关键词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此外,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养成圈点阅读、联想阅读、发问阅读、精读与略读结合等习惯,这样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有计划组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必须要遵循阅读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累一理解一鉴赏。积累是基础,在此阶段,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字词,把握音、形、义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断句,分析句子;第三要使学生熟知不同文体的特征、语言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等;第四要使学生能够阅读一定量的美文,包括教材范文与课外读物等;最后要注重积累基本的文化常识、阅读经验等,形成一定的阅读积累。理解阶段,要注意开发阅读资源,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注意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联想、想象等综合能力。鉴赏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评价作品人物形象、情节、艺术特色、思想观点等能力,能够形成自己的阅读见解。

第三,开辟阅读第二课堂。

阅读教学现状 篇9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人类离不开阅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有了阅读。那时人们读日月星辰,读沧海桑田,读动物世界,读人生旅程,甚至可以说,文字的产生都与这种阅读直接有关。阅读与一般的 “看”的区别在于:它是用心的,它是心灵的经历与体验。因而,阅读不止在于掌握语言文字,它对人的生活质量及个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正是因为作用如此巨大,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经历了由起步到深入、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上下教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各种风格竞显异彩。因而阅读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而且,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也昭示着这一规律。

一、中考语文命题发展的总趋势

近几年中考语文命题发展的总趋势在于:一是试题中限制了纯知识识记能力方面的考查;二是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占了很大的比重。从考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这类试题是能真实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于考试试卷中;三是试题注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一般分值都不低于 30%。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一是表达。可以说,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因此,自从用语段或整篇文章理解分析来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一出现,全国各地都在中考试卷中安排了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理解的题型也日趋成熟。开始时,题目还在注重知识的考查层面上。近年来,阅读理解的考查调整为整体感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选文也由课内走向课外,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育性和主观性,现在正迈向综合性和开放性。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与任何改革的进程一样,平衡总是相对的。我们必须看到,在较大一部分初中学校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

2、肢解教材式: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老年老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仍然不会读。

3、考点练习式:现在的中学较多地运用这种教学。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无休无止,机械乏味,而且常常错误百出。用这种常常错误百出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异于马戏团驯兽师的训练方式,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

4、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5、学生阅读量少。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初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个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初中学生完全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人数相当少,读过鲁迅、冰心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作品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 《童年》了。他们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过一些《优秀作文选》、《名著精华》而已。尽管大家都明白:“多读多写”仍是学好语文的正确途径,但教师、领导不在这方面下功夫。有多少老师能经常与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体会?又有多少老师能随时把新出版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初中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与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盗版的武侠小说,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生活小说,就可能放入他们的抽屉,这当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

6、教师的课外不阅读。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就不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当成“副业”,把精力和课余时间都浸泡在“麻省理工学院”(打麻将)里。

[1] [2] 下一页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有的是对教材作用的错误认识;有的是对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应试的困惑;有的是对 “读写结合”的浅表图解;也有的是受办学条件或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强调开放,鼓励创新”的语文考试改革,我们这些仍以传统考试模式训练为主的语文教师应当自问:“狼”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我想,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是否应趁“狼”尚未到来之际,未雨绸缪,改革语文的阅读教学。

1、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教师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明确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怀疑探索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外结合、厚积薄发。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人归纳出少年儿童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见《中国教育报》2001.2.1)。这是符合青少年学生阅读心理特征的。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绝对没有带着别人指定的“分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的,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

因为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主要在 “导”上做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

读书的方法也应是开放的。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而定,教师只能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当用则用。这法那法,唯有 “读”、“悟”是上法。心无杂念,读出个“一、二、三、四”;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

上一篇:爱花之情杂文随笔下一篇:体卫工作总结